目前分類:酷文章 (4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轉載~女兒上清華,兒子上北大,這位農民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太絕了

001p92bVgy710x7xTvc32&690  

在一列開往北京方向的火車上,我的鄰座是一位兩個大學生的父親,這位父親驕傲地告訴我,他的女兒三年前上的清華,兒子今年上了北大。我問這位農民父親,“您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大學,請問有沒有什麼絕招啊?”農民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麼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原來,這位農民父親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自然也就沒什麼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於是就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他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孩子做作業,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這樣一來,孩子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別人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熱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為所動,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點大學……

 

故事的啟發

有人曾用胡蘿蔔、大棒、兔子來比喻孩子的學習。在兔子後面舉著大棒,兔子會跑得飛快,但這種跑是被動的,心中總會有抵觸和怨言。這是一種糟糕的學習境界。

 

伸手把胡蘿蔔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斷地往前跑。例如父母對孩子說,“你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呢?因為這樣才能進重點學校,將來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這,是一個境界。

而更好的狀況是,沒有胡蘿蔔,兔子也會往前跑。

為什麼呢?因為這只兔子熱愛奔跑!

它覺得在奔跑當中獲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蘿蔔或其他外界的誘因存不存在,它都會自動自發地往前跑去。這,則是最佳的學習境界。

所以,讓孩子“當”老師的最終目的便是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把學習焦點放在學習的成就感上。

 

如果父母親能實現這目的,孩子便不會特別注重跟別人比,而是只跟自己比較,多學了一些知識,自己就有所進步,當然值得高興。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從獲得知識當中,得到很大的滿足和成就。

 

這麼做,就會培養出熱愛奔跑的兔子。並且,通過培養孩子發自內心的學習熱忱,孩子才能樂在學習而發揮潛力,取得他真正應有的學習水準。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工作狂,都有一顆孤獨的心

 

作者 黃騏

 

 ballet-1376250__340  

 

經常有人會問: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了,雖然感慨生活不易、累感不愛,但根本不會自己停下來,拼命給自己施壓,撐不住了也死扛,這算不算是一種上癮行為呢?怎麼破?

 

 

 

 

所有上癮,都是替代和轉移。也就是一個人本來想要一樣東西,求之不得,或者還沒求就以為不可得,再或者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想要求得,於是轉而通過成癮行為而尋找替代滿足。

 

 

工作狂簡單說就是一個人把所有對愛、價值、意義、認可和關係的渴望都寄託在工作上,希望單單通過工作來滿足上述所有。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被欣賞、有歸屬感、有價值感……

 

 

 

缺少這些渴望,我們的生命會變得黯淡無光。而這些需要是需經由生活中各個維度而滿足的:情感、工作、興趣愛好、社交、健康、靈性……

 

 

 

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當一個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某一個維度當中,就沒有精力分給其他維度了,所以這通常是無意識(甚至有意識)地回避某些其他維度。

 

 

 

人總是傾向於做那些讓自己感覺好的事情,工作狂們在工作中獲得了很高的滿足感,而恰巧其他維度會帶給他壓力或者挫敗感(或者沒有那麼高的滿足感),那麼他們自然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工作當中。

 

 

 

就像沉迷電腦遊戲的孩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足夠的掌控感和快感,這個部分就寄託在網遊當中了。

 

 

 

 

 

 

 

 

 

我們的情感狀態會影響性,而性這個東西就是這樣,越恐懼焦慮,就越是會出問題。當感情和性都出現了問題,修補是很費勁的,對任何一個男人而言也都是很挫敗的,所以他就選擇了“反正戀愛對我可有可無,哥智商這麼高,還是全身心拼事業吧”。

 

 

 

我上學的時候是一個著名的學霸,學霸的本質和工作狂其實是一樣的,就是感覺不學習會死(賤嗎?來削我呀)。

 

 

 

當一個人產生不XX就會死的感覺,說明在他的世界裡,這個XX就是全部了。

 

 

 

而學習是怎麼成為我的全部的呢?

 

 

 

我小學的時候父母離異,大家都過得很不開心,我發現只有我成績好的時候他們才會高興(當然,我小時候本來成績不好就是要挨打的)。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過來的,孩子嘛,經常有一種“我很牛B可以左右父母情緒”的全能感,那時候我最怕的事情就是爸媽不開心,所以就拼命學呀學呀,其他什麼事都不管不顧。能想像嗎,我走路在背書,吃飯也在背書。

 

 

 

為了方便洗衣服的時候背書,就把要背的東西抄下來放在密封袋裡,邊洗衣服邊看。連談個戀愛我都嫌麻煩,也從不參與女同學的八卦,因為覺得浪費了我寶貴的時間。 

 

 

 

如果說學霸和工作狂是一種病,我現在已經從ICU轉到門診病房了。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沒有痊癒呢?因為我感覺多少還是得留一點啊,一個人如果一點病也沒有,那多有病啊!

 

 

 

況且全好了的話誰花時間碼字給你們看呢,對吧? 但是,既然這麼多年的服藥能讓我脫離ICU,就說明藥效還是不錯的,我把藥名寫給你們,你們自己找地方開啊。這個藥叫“夠了”。

 

 

 

 “夠了”是一味神藥。

 

 

 

 

 

 

 


當我產生“夠了”的感覺,身體中就迸發出一股特別強的能量,覺得誰也阻止不了我找自己做自己,過真正想過的生活。接下來我去參加各種培訓,後來就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當然,“夠了”也是有代價的。當一個人說“夠了”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和過去告別。放下過去,我們是要面對很多喪失與哀傷以及對未知的恐懼的。

 

 

 

 

 

比如我面對的是家人一開始無法接受我不再聽他們的話,我需要做好準備很長時間和家人不再那樣親近,我雖然擺脫了控制,但同時也失去了很有力的支持。

 

 

 

我還面對著很多未知:我能離開家人獨立做決定嗎?我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嗎?失敗了怎麼辦?我以後後悔怎麼辦?我有能力處理親密關係嗎?

 

 

 

只是當時在心裡,我深深地知道,我再也不想重複過去的模式了,即使未來是不確定的,我也願意拼一把,因為我再也忍受不了從前的生活了(狼牙山五壯士畫面飄過)。

 

 

 

對於很多工作狂而言,這個“夠了”的點不是那麼容易到的。正如我前面說過的,工作狂在工作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而且還巧妙地回避了那些他們原本不擅長的領域,這是多大的一份好處啊,一個人怎麼可能說不要就不要呢?

 

 

 

所以大多數工作狂需要在身體產生重大疾病、感情失敗、親人離去或者事業上遭受重大打擊時才能意識到“夠了!

 

 

 

工作原來不是我的全部,之前的我其實不是完整的我自己。”

 

 

 

 

 

 

 

所以遇到這樣的人你就要默默地對他好,在他工作失意或者生病的時候仍然不離不棄,讓他體驗到除了工作,還是有可以信任和值得投入的人和事的。當然也要做好準備當他好了以後就再一次進入工作狂的狀態(我真的不是來挑事兒的)。

 

 

 

如果你已經投入了很多,但是工作狂仍然還是工作狂,而你恰巧特別需要一個人花時間和你相處,那我勸你還是換個人吧。

 

 

 

有人會說工作狂這麼自我中心,這個女人離開了他,他還能找到別人嗎?能啊!當然能了!再找一個工作狂和他在一起不就行了,你忙你的我忙我的SO EASY~ 

 

 

 

也有女人不是很需要男人的陪伴,上交工資卡就可以了,她們和工作狂也會成為好搭檔的。就像我之前說過的,人和人不分條件好壞,兩個人在一起,就看是否能相互滿足彼此的需要。

 

 

 

其實每一個工作狂,都有一顆孤獨的心。

 

 

 

不論他們取得多高的成就,內心也都有一份不為人知的痛。工作狂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些人為了應對自己的痛而發展出的有保護性的方式,它和抽煙、喝酒、賭博、玩遊戲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相比而言更有建設性罷了。

 

 

 

一個有覺悟的工作狂,當他意識到“夠了”,這世上還有其他珍貴的東西,但是按照這個發展趨勢,自己很有可能失去的時候,他也會出於恐懼想要改變。

 

 

 

 一個人若想改變,通常需要兩個力,一個是痛,另一個是希望。 如果只有痛而看不到希望,人會變得無助和抑鬱,並不會尋求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項“習得性無助”的實驗,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

 

 

 

狗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主動逃跑了,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所以希望是改變的重要成分,沒有希望,一切都無法發生。 然而如果只有希望沒有痛,一個人也很難堅持去改變。既然現狀已經不錯了,花那麼多努力改變做什麼呢?

 

 

 

的本性就是會選擇自己所習慣的,同時爭取回避改變所帶來的不適。只有現狀仍有讓人不滿的地方,改變才會成為一種需要。所以對於工作狂而言,一方面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模式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就是覺得足夠痛,同時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給找到更多的希望。

 

 

 

這個希望可以是所愛人、溫暖的關係或者能帶來成就感的興趣愛好。工作狂需要找到工作之外,也就是除了自己之外值得信任的人和事,並逐漸發展出工作以外的聯結。

 

 

 

聯結是每個人的需要,是我們感受到愛的管道。 我一直相信,能夠治癒和改變人的,不是高超的技術,而是愛。願所有工作狂,都能在工作之外感受到更多的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91796598422  

 

從外在看內在

從別人看自己

 

 網路轉載

透過別人,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就是你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在發掘你自己。去瞭解別人的感覺、想法,你也會更瞭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

 

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關心,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缺乏關心,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幫你瞭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

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你是什麼樣的人

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容易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

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你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

 

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則反映了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內在自我。

 

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要如何改善關係,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紮,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紮。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所以,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__。”(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須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很欣賞,它就可以蛻變成愛

 

無論是你的老闆、同事、下屬、朋友、同學,還是你的父母、配偶、兒女、兄弟、姐妹,這些人所擁有的你所不喜歡的個性、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你需要學習的部分。他們會顯露你的陰影,會一再地重複你所不喜歡的言行來讓你學習。

 

當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很氣那個人,但這是他的錯嗎?不,他只是幫你把“發黴的陰影”拿出來曬曬太陽。

所以,以後當別人指責你的時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立刻去攻擊或反擊,你要開始反問自己,因為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麼“當真”,對嗎?

 

人們常說天賜良緣,什麼是良緣?你身邊最親近的人,都是與你“姻緣”最深的人,他們之所以會安排在你身邊,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試圖逃避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天賜的良緣”,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緣來蛻變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病的三大法門,第一大法門叫“減少阻力法”

1512214071233  

 

來源:梁冬《處處見生機》

 

    什麼叫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說身體不動,它講的是根本情緒不動。“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這是金庸老先生講的九陽真經的口訣,很生動。

 

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故事講的也是這個。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蘇東坡“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說明修為還不夠。

 

我們以前看這些故事的時候,都把他們當做一種道德品德課來看,其實這些本質上還是生理衛生課。因為你瞭解了,就叫做智慧。智慧,就是你知道如何讓它自己轉,讓它自己的微循環運轉好。

 

我認為佛教裡的“定”講的也是這個。而儒家也提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講的也是這個。

治病有三大法門,第一大法門叫做“減少阻力法”。

 

   比如,我們身體裡面已經堆積了很多垃圾,它已經阻礙了整個微循環的過程。我們以前想微循環,好像說的是在微觀裡面這個和那個的交換,沒有想到在這些交換背後,還有一個大的輪回節奏——所有遍佈全身的散點之間,像體育場裡面那種人浪一樣的過程。

   這個過程叫什麼?叫“子午流注”,即基於“天人合一”的觀點,人體的功能、病理變化等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間和日月星辰等的影響而呈現出一定的規律。

 

   中醫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時辰,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衰。因此,人身體內的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首尾相銜,迴圈流注。

 

有些人認為的微循環是什麼呢?他只看到了在微觀層面上的血液和細胞之間的交換,就是說他沒有看到一個大週期。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一個研究微觀經濟學的人,他不一定能夠從宏觀上瞭解經濟週期,所以許多技術派最後還是在炒股上會虧,因為他看不到大浪。他看到今天的起伏有百分之幾的振幅就會買賣,每一次買賣都會有能量耗損,他要付交易費。所以技術派最終都掙不到大錢的;真正賺到大錢都不是做技術派的,就是“八風吹不動,一屁也不過江來”的那種人。

 

    巴菲特就是這種人。他是處女座,處女座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這種人比較長久。你研究一下,全世界非常有錢的人很多都是處女座的,他們能儘量減少微觀的折騰。當我上升為處女之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個星座的特色,那就是他非常敏感的看到這個事情的問題,所以他就想“算了,別折騰了”,他就不動。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心智模式,那就是“別折騰”。

 

    一言以蔽之:我鄙視你,所以懶得理你。我不動就是懶得理你。所以有的“不動”來源於鄙視。

 

   有一種藥叫桂枝。桂枝是這種植物的最尖尖的部分。一種植物能夠從地底下把水汽吸收上來,一直打到最遠端,那個最遠端的地方一定有某種能力,它在微觀的迴圈上起作用。

 

對桂枝的科學研究證明,它的確可以改善微循環。這就是“桂枝法”的核心。所以為什麼說一本《傷寒雜病論》就是一個“桂枝湯”治半個天下病。為什麼《傷寒雜病論》的第一個方子是“桂枝湯”?從這個角度一理解,你就發現“桂枝湯”真的很神奇,因為它能改善微循環。中醫用了一個詞,稱它為“解肌發表”。

 

改善了微循環之後,身體自己會解決問題。微循環改善了之後,對心臟的壓力負荷就變小了,因為以前需要十個牛頓打出去的東西,現在阻力小了,你只要用五個牛頓就可以了。所以“桂枝湯”就能夠治高血壓。你看李可老師在講“桂枝湯”症的時候,他就是這麼講的,這是李老過世了之後,我在他留的一份手稿裡面看到的。我一下子看懂了,我說:“師父,弟子終於明白你講的東西是什麼了。”

除了“桂枝湯”,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改善人體的微循環呢?細辛,還有麻黃。

 

   《傷寒雜病論》的“麻黃湯”也是做這個事情的,但是它們的作用稍有不同,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東西,還是有細微的區別的,那就是更微觀的問題的討論了。

 

如果你不想用藥,還有什麼辦法改善微循環的?你可以拔罐、刮痧。拔罐和刮痧為什麼會起作用?主要的原理就是促進血液迴圈,疏通經絡。刮痧是將粘在血管壁的淤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後再經血液重新吸收進入全身的迴圈,而刮出的廢物就從尿液排出。對於刮痧不易解決的肌骨痛疼,深層淤血,可以採用拔罐法。

 

    所以,我們的血液如果堵在微循環裡面的時候,它就會形成一段沒有辦法參與迴圈的血液,但是我們毛細血管非常細密,身體就會說這個地方不暢通,就在旁邊再開一條小微循環。

 

   毛細血管和血管最大的區別是:血管是有血管壁的,而毛細血管就是一個細胞,就是細胞變成了一個毛細血管的壁,所以這個地方不行,它馬上在旁邊開一個。像互聯網一樣,為了身體的運轉,不能說你堵了就沒活路了,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沒有誰能擋住天地轉,這是互聯網精神。也就是你控制了這個管道,我就通別的管道,水仍然蔓延開來。這就是微循環。

 

    這也是目前需要拆除圍牆的原因。你到了香港或者紐約會發現,那裡不怎麼堵車。路雖然窄,但哪條路都可以走。我們現在的城市道路主要是環路,環路是動脈,微循環是各個社區邊的小路,但已經被各大院堵住了。當然,拆圍牆涉及很多物權、產權、法權的問題,但那是另一個話題。因此,城市小街小路的網狀連接非常重要,直接的結果就是類似紐約、香港那樣的大都市都會不那麼堵車了。

 

    我採訪過一位老師,他說我們身體有一個機制,當你的沒有生命力的血或者沒有效率的血已經髒了,不能更好迴圈的壞血還在毛細血管裡面的時候,它就放在那兒;但是如果你用刮痧、拍打、拔罐(拔罐其實就是壓差,破壞了這個毛細血管的血管壁)的時候,痧就會滲出來。這時身體裡面有一個東西叫巨噬細胞,它就認為這個東西是屬於外來侵入的,它就有一個機制,會把這個東西搬運走,把它納入到迴圈裡面去。

 

    為什麼刮痧。拍打會出現淤青?說白了就是把毛細血管拍破,拍破之後形成淤血,它彌散開來。就像一隻蒼蠅活著,你看不到血的;你把一隻蒼蠅拍死了,就看到一灘血。在身體也是這樣的。拍散了之後,它就會被吸收。

 

    拍打的地方也需要注意,因為我們一個人巨噬細胞的分泌數是有限的,你一輩子能分泌的總量大概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你很年輕的時候就用拍打方法,尤其是強力拍打的方法,用刮痧、拔罐的方式,尤其是強力拍打的方法,用刮痧、拔罐的方法,可能到老的時候,你再需要的時候就沒有了。

 

    有一段時間老是推廣拍打法,說拍打能治百病。本質上來說拍打就是改善了血液迴圈。張至順老道長有一次終於忍不住了,他說,這是江湖上的雕蟲小技,相當於你用這種很強力的方法調動了本來可以使用一百年的巨噬細胞。所以他說,這叫“治了你的病,奪了你的命”,可能你以後少活了十年,但是那個時候你沒有辦法了。

 

    因此一切醫療手段都可能有副作用,中醫也概莫能外。我現在一見到那種號稱能包治百病的醫生就不禁擔心,中醫就毀在了這幫人手裡。開了差不多六年的醫館,見了近千位大夫,也採訪了很多西醫的權威,我越來越堅定地確信,大部分的病是很難被根治的,尤其是慢性病。

 

    你的遺傳、環境、心智模式、行為模式、情緒模式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醫療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因為慢性病本質上是生活方式病,情緒方式病。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能改變他的世界觀,改變它的心智模式和情緒模式,要想治好病,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為什麼當了一輩子中醫的劉力紅老師大力推廣“性心療法”?他講的“性”就是情緒。

 

劉老師發現,他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一名中醫大夫,其實對於很多病真是無能為力。從來沒有救世主,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救自己。這也是佛家講的“自覺”,儒家講的“自立”,道家講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直接含義。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抑鬱了?恭喜你!喪得徹底才是正解。

sky-2606644__340  

原創 Joven 

抑鬱的真相

 

一個人到底為什麼會抑鬱呢,可怕的抑鬱症究竟是如何得上的?

 

我做了5年的傳統心理諮詢師+5年的心靈成長導師,見過的“抑鬱症患者”很多。個人認為按歸因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一類是,從小到大被控制,大部分事情都必須遵從父母的安排,沒有自己的主見或者無力與父母抗爭,長期不能做自己。生命力量就這樣隨年月逐減,到了一定程度就變得徹底無力,長期處於低迷的抑鬱期。

 

另一類是被原生家庭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多“創傷”,強大的小我將這些創傷都隱藏起來,表面上依然是努力積極上進的,內核卻是脆弱不堪,一旦遇到某個大事,事件就成了導火索,將過去的淤積一股腦帶出來,短期內瞬間進入強烈的抑鬱狀態。

 

我,曾經有三年都卡在抑鬱的情緒中走不出來,每天的日子都很痛苦。感覺自己就像陷入了一個漩渦中,卻又沒有被徹底粉碎,周圍都是負面思想和無力感緊緊纏繞,身心能量一點點被消耗,什麼都不想做,直到有一天腦袋裡冒出了“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我給自己診斷為嚴重抑鬱+焦慮+強迫症,還特意去心理醫院找老師印證了一下,老師說:“你的情況真的很嚴重,必須吃藥。” 接下來的三年,我給自己應用了很多心理療法,狀況改善了很多。外表我已與常人無異,可內在深處卻始終有種被困住的感覺。

 

後來我參加了心靈成長的課程,對情緒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認知,開始試著讓自己的身體恢復覺知。我勇敢地一次次進入黑暗——那些內在深處不曾被觸碰的區域。我允許自己崩潰,很長一段時間抑制不住的淚流滿面,要炸裂的憤怒與抓狂,全身顫慄的恐懼...... 我學會了不偽裝、不逞強、不抗拒、不麻木自己、不利用心理防禦機制的盔甲。承認自己脆弱,進入黑暗中探索每一種隱藏的情緒,並允許它們肆意地釋放,與它們共處: 感受、觀察、理解。

 

無數次深入黑暗中,再無數次走出來,之後我慢慢地變得不一樣了。終於找回了自己內在的力量,我不再犧牲自己討好別人,放下了很多物質與人際關係的欲望,我開始誠實,勇敢地承認並接納真實的自己。

 

喪就要喪得徹底

 

通常抑鬱的人都是卡在一股表層的情緒裡,他們可能並不知道還有更深層的痛苦,也可能是知道卻不敢面對最深的痛。長期把自己埋在抑鬱的狀態裡,消耗很多的精神與能量,最終導致自我拯救能力弱到極點。說白了,喪得不夠徹底。不能絕地,談何反擊?

 

有些人很容易就進入痛苦的狀態,也很容易情緒崩潰,她們誤以為這就是深入痛苦釋放情緒。實際上,這是對負面情緒上癮,即痛苦體發作。發洩一通是很過癮,輕鬆許多,過段時間依舊碰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清楚地看到痛苦的根源並正確地處理,痛苦就會一直跟隨我們,不管哭多少次,哭得多慘烈。

 

真正進入黑暗,允許自己徹底釋放情緒時,頭腦中是沒有任何評判、沒有自我形象角色定位、沒有心理防禦盔甲、沒有信念與認知的過濾。只保留一項頭腦的功能,即覺知/覺察。(更準確地說,覺知是頭腦與身體共同作用的一項功能。) 用覺知的力量協助身體與情緒的流動。而這種覺知的能力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與練習才能培養出來。覺知是建立在能看清、能理清痛苦下面的真相,並能夠在情緒出現的時候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處理。

 

抑鬱的使命

 

大自然有四季: 春夏秋冬,生長收藏。春夏陽生,能量釋放,但是生髮與釋放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入收藏。天地萬物得不到能量的供給,生長就趨於停止,漸漸凋零、枯萎,就是我們看到的秋冬的景象。“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看起來一片肅殺的狀態,讓人誤以為接近是死亡,而實際上是為新一輪的生髮與釋放做積澱與儲備。

 

人的心靈也有季節,擴張與收縮不斷輪轉。擴張時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張力與延伸,充滿了力量感與積極的情緒。收縮時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向內與深展,所有力量都傾向於收回到體內看向自己,這是一種保養。

 

抑鬱就是心靈收縮季節的體現之一。一旦抑鬱的情緒出現,就說明內在世界的大門開啟了。你將借此機會清醒地思考、探索自己內在的世界。每一次小的抑鬱都會讓你前進一步,每一次大的抑鬱都會讓你蛻變重生。

 

抑鬱是帶著一種人生使命來的,是生命的一份大禮,每個人都會經歷抑鬱,也該好好利用每次抑鬱的時機讓自己改變。抑鬱會把我們帶入一種內向思考的狀態,讓我們把投注在外面的精力收回來,關注內在世界。

 

你沒有抑鬱症

 

有個朋友前段時間朋友得了抑鬱症,很嚴重,我給她寫了下面這段話:

親愛的,你沒有病,更不是什麼“症”。你只是感受到一種情緒——抑鬱,它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蛻變機遇。因為你的身體再也無法承載舊有的模式了,只有跌入抑鬱的深淵,才能體驗到最接近死亡的感受,那種無力的痛苦和絕望會逼迫你沖出舊殼,就像化繭成蝶的過程一樣。原本是毛毛蟲,突然間被裹在繭中,那種滋味以前沒有嘗試過。當然,沒有一隻毛毛知道自己下一秒會變成什麼。但只要一心努力突破舊的自我,最終就一定可以成功地孵化出蝴蝶,活出全新的自己。從爬行到飛翔,這是都不敢想像的,也是很多人都無法順利通過的挑戰。她們被裹在繭中害怕極了,覺得好黑,以為會是永遠的黑暗,最後放棄努力。那些不肯放棄的毛毛蟲,借由強大的抑鬱力量,將生命反轉,抑鬱轉化為力量,破繭而出,完成了真正的蛻變。我曾經嚴重抑鬱三年,沒一粒藥,只是憑藉著強大的信念,最終飛了出來,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傳統心理學喜歡用標籤定義一個人,比如“抑鬱症”。所謂症,即症狀,心理上的症狀不過是一個人防禦痛苦的具體方式體現而已。其實很多人都是抑鬱的,只不過大家對“抑鬱”的認知有偏差,認為是不好的,所以小的抑鬱被長期被忽略。只有等到走投無路,一點點力量都沒有了,被定義為“抑鬱症”時才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才停下來問:我到底怎麼了。

 

我現在不再做傳統的心理諮詢,因為它給人的感覺是只有得了病,才需要。而事實上大部分人在不同的生命時期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抑鬱,所以我更喜歡心靈成長這個說法,它讓人意識到一個人是需要不斷改變的,而改變是一種主動積極的狀態,願意去探索真相。

 

一個人想要真正的蛻變,需要整合自己的認知、情緒、身體,這三個部分,還要經過不斷地練習,經歷化繭成蝶轉化的過程才可以重生。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6 Sun 2017 19:26

 

1493187228480  

 

~網路心靈分享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從此岸到彼岸的擺渡。此岸到彼岸究竟有多遠?誰也不曾知道。也許就在一瞬間,也許需要幾年幾十年,也許只是個傳說……


我記得鄧麗君嫋娜著身姿,口吐蓮花《在水一方》: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插播鄧麗君《在水一方》)。無論是順流逆流,總有險灘崎嶇,蒼茫依稀,在水一方。何等淒迷!這位“佳人”也似我們的某種理想、信仰和追求,看似切近,實則遙遠。就像遊覽山丘,遠看似小饅,近看聳入天。在到達彼岸的演繹,也是自己和佳人物我天地人融合的過程。

唐三藏為了讓白骨夫人放下執念,情願犧牲自己去度化她;為了她的元神不滅,能夠脫胎換骨,求悟空將自己打死,帶著白骨夫人一起輪回超生。渡化眾生,未必只是教化就可以成就,有時還需要親自下到地獄歷練。“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其度化之決心是何等的堅定!而悟空感于師父執著:“十萬八千里,老孫等你;一世不來,等你一世;十世不來,等你十世”,這種堅不可摧的意志同樣令人敬佩!
孫悟空《——致三藏師父》的日誌中寫到:
未見你時,我是一個放蕩不羈自由自在的美猴王,天馬行空;遇見你,我才知道,自己是一個頭戴金箍肩抗鐵棒赴湯蹈火的窮僧,歷經千辛萬苦,就是為了完成佛祖的一個願揭。 你揭開符咒,崩塌了五指,我隨你而去,一路斬妖除魔,披荊斬棘,歷經誘惑和磨難。背回一部無字天書。
原來,一路除卻的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自己的心頭之火,自己的心魔!和你一起,才是真正的修行。
無論滄桑,風雨。
此時生命方知,度化絕對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靈魂的涅槃和超度,首先是自己,其次才能別人。

唐僧每次介紹自己(合掌當胸):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這幾句話包涵了每一個人都要問自己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我是誰?(在任何時候別迷失自己),我從哪裡來?(勿忘根本),我要到哪裡去?(自己真正理想是什麼)。清晰規劃自己的人生,不管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和利欲誘惑,都動搖不了決心,最終才能取得真經!!
這種堅持,就是度化自己的過程,也是由此岸到彼岸靈魂泅渡的過程。
玄奘心眼見善,舍己揚善度化眾生,是“渡”;悟空金睛察惡,去惡止惡打殺至善,更是“渡”。
天空中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在飛翔。

不辨惡醜,為一人至死不渝而眾叛親離,自以為癡心在度,其實這種畫地為牢式的盲目的修行,最終把自己溺死在自己挖掘的枯井裡。必為天下所憤,必為其人所棄。
夏桀為妹喜、商紂為妲己、玄宗為玉環、晁錯為景帝、岳飛為趙構、崇煥為熹宗,披肝瀝膽,忘我舍家,不惜犧牲自己的江山社稷或者身家性命,因“功”而禍,為天下時人所嫉恨,“一人”權衡利弊,也將其拋棄,終致國破身死天下笑。豈不悲乎?! 失自己者,必失天下,更為“一人”所棄。與真實美好的自己相伴,一起成長,定會所向披靡,春暖花開,一路驚喜。

 
 人究其一生都要自我救贖,能夠度化自己的只有自己。
人就是這樣,當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獨立成長的時候,每走一步都可能很累,但只要走就永遠是上坡路。《我的前半生》原作者亦舒曾說: “一個人終究可以信賴的,不過是他自己,能夠為他揚眉吐氣的,也是他自己。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歸宿。”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會拿到屬於自己的一把牌。有的人拿到一把好牌,擁有漂亮的長相,頗高的智商,優越的家境;有的人則拿到一把糟糕的牌,長相普通,智商平平,甚至還有不靠譜的父母。可不管拿到什麼牌,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牌打好。把牌打好,就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去決定人生的樣子,去過上最想要擁有的人生。
歲月於我們未必就是風霜,也有春暖馨香,融合我們生命幸福成長。生命之美,永恆開放。

閱盡千江帆,歸來仍少年。我謂之童心天顏。
一直喜歡《天龍八部》中巫行雲和李秋水的樣子,鶴髮童顏,英姿颯爽,桀驁不馴,兩個在天上地下打鬥,在靈鷲宮翻飛,任性灑脫…… 好美,好美! 無論男女,若能如她們一樣,歲月給予的哪裡有什麼烙痕,只是溝壑填滿了花朵,一樣一樣的馨香醉人,更美至美了!
在歷經滄桑歲月中,仍保留一份真心,何嘗不是一種極高的修行呢?
這種修行,又何必非要入廟進寺削髮為尼剃度作僧呢?凡塵之中,就是一個極大的修煉場,也是一個生生世世都做不完的功課。
這是一個最好的場地,也是一個最壞的場地。
紛紛擾擾,為利而來;我心靜穆,如之奈何?

堅持自己的本真,就是從猿猴到人類的渡化。
或許沒人感激你的善良,但你依然要選擇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選擇做什麼樣的人,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你自己。 你外表的善良,取決於你面對的那個人; 你內心的善良,才真正取決於你自己。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什麼時候取捨什麼很重要,往往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和品質。《比如》永恆的真善/日月,風雨,滄桑/比如蘊涵的力量/夜空明星一樣閃亮的文字/執著癡狂沉淪的信仰和思想/過來人都說慧者多動/其實,至千里者/

也不過一個“定”/比如/你一樣的水晶。

以庸庸碌碌麻痹自己,也絕不是渡。至多是在練就一具奔走跳躍的僵屍。
世上有一種麻木,就是以永無休止的忙碌來麻醉自己,還不能讓人知道你的疼痛,用以自欺欺人,還讓人看起來很光鮮幸福。此之謂——忙木。
忙起來才不痛,為不痛而忙。實在是一種無比慘烈無以言表的痛!
解決痛的方法絕對不是忙,就像振奮精神絕對不是吸食鴉片一樣。飲鴆止渴,越飲越渴,自取危途。
不怕痛才能止痛。敢於正視自己、解剖自己,找出病因,剔除病根,痛才會消亡,健康才會永在。

為名利孜孜以求的也許叫奮鬥,但它和度化相去甚遠,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渡,是內心的一種修行。
“但為,無懼成空,乃成”。
渡,是無我,是無畏無懼。有一首詩《因為你,我對自己好了》寫到:
我從來沒有對你好。
只是因為你,我對我自己好了。
因為有你,我不再孤單了。
有你同行,從此生命有了期待。
這裡的“你”,並非一定是某人,也可以是自己的愛理想和追求。

今生的苦恨怨離也永遠渡不到來世的幸福美滿。
今生尚不能自保,何談來世?
我問佛:“來世可否許我做佛堂簷下的一株青蓮,勿自地花開花謝,木魚聲聲裡,為前生所有摯愛的人,求得生生世世的安好?”
佛曰:“要想取得來生果,必先修好今世因。今生,你暫且於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虔誠地修煉自己,無論世事多麼薄涼,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堅守人之本心,靜待花開。

渡人者,必先渡己。渡人難,難在渡己。自己渡好了,世界再大,于我何懼?
夢婷《舍利》中說得好:
人世間,
所有的塔
都是孤獨的
生命中的那個人
會循著磷火
從地底下
小心翼翼地
把你找出來
一節一節地
奉為舍利

願大家都被愛奉為舍利,也把愛奉為你自己生命的舍利。
如此,渡矣!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痛的不是愛

book-2679503__340  

              恰克(Chuck)博士對生命看法的語錄

 

   解決好了關係 =去到成功;

 

   在企業中的關係 =在家庭中的關係;

 

   擁有完美的童年 =成年後成為億萬富翁 +擁有最愛的配偶 +擁有開悟的孩子;

 

   在你小時候,身上充滿了能量、好玩、自然、即興、無懼 =你的天賦,那才是你自己;

 

   把自己的天賦找回來,與人分享 =啟發身邊的人工作;

 

   沒辦法被療愈的人有共性:不相信世界上有力量可以療愈他們;

 

   一歲之前若不被接納,缺少愛、連結、包容,成年後就有很多需要和索取。一般不願學習成長,因為太恐懼;

 

   一歲之前若被接納、包容和連結,長大後就會有一個很強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自己若背著內疚、罪惡感,就會讓自己去到犧牲,想讓身邊的人贏。 

 

   有多麼地不信任,就有多麼地控制;

 

   你看見的世界,完全反映出你自己的內心世界(投射);所有的結果,都是你自己吸引來的,都是你潛意識裡想要的,都與童年有關;

 

   怨恨與幸福快樂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親密關係中,每個人要處理3000次左右碎片之後,才有可能擁有真正開心的親密關係;

 

   倆人在一起,起初是需要,不是真愛;

 

    二歲之前若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和認同,長達後就渴望從男人(女人)那裡得到,才完整。是索取!  吵架,都是在吵對方沒有滿足我的需要,總會回到卡住的那個點——不同的臉,相同的動能;

 

   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停止吵架,就會停止;

   報復父母的最好方法是讓自己不開心,比如離婚、失業、生病等等;

 

   在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要負100%的責任;

 

   若要知道自己的潛意識在想些什麼,看看你的伴侶,完全反映出來;

 

   被對方吸引,是因為自己底部的碎片與對方一模一樣;

 

   人為什麼會抗拒學習和成長,是因為你知道會要揭開傷疤,會有痛迎面而來;

 

  “親密”的英文就叫“沒有恐懼”,跟對方害怕太親密 =跟所有人都害怕親密 =害怕失去什麼;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一定要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就不能100%做自己,長大後就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導致的原因是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犧牲自己是因為害怕得不到父母的愛 ;那些長大後要扛起原生家庭所有責任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小時候是父母不快樂的所有原因,所以就想犧牲;

 

    如果對自己真心愛的人,只付出80,是因為小時候在原生家庭丟掉了20的自我,去討好、犧牲, 而不能擁有那個想開心就開心、想好玩就好玩的能量。

    如果不徹底原諒父母,要麼自己變成父母那樣,要麼將配偶變成父母那樣。

     療愈的碎片越來越多,外在做事就越來越成功;

    靈魂總是用讓你痛苦的形式來提醒你,你需要哪些療愈。    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讓事情變得很糟了才處理;

 

    沒有療愈的部分,就會傳給下一代(不自覺的狀態下),因為孩子太愛父母,就會承接父母的碎片;想要瞭解自己過得怎樣,就看身邊的親人過得怎樣? 他們住在你的心裡面。 對方的臉色就是你自己的臉色;兩個人帶著各自的痛來到一起,痛更加地上來,卻彼此指責「我的痛是因為你! 」

 

    若配偶與情人不是合一,能量不是去到同一個地方,自己則永遠沒有辦法成功,能量要放在婚姻關係上,否則會付出代價 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是有很多問題的;不依賴 =不索取 =不受傷生命的平衡:唯一成功的路是向對方靠近!

    你只管你的成長,如果對方真的是你的伴侶,他就會跟上來。 一段之後,再勇敢地跨出一步,另一個人跟隨——這就是人生的旅途;有罪惡感,就會想辦法讓自己變成一無所有(破壞已有的,或讓將來的事不成功)。

    穿越罪惡感最大的方法是寬恕——我寬恕我自己,我那時還是個孩子!

    寬恕父母:如果你不相信你有一個好媽媽,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好媽媽;你不相信你有一個好爸爸,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好爸爸;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對你的過失不是有意的,是從上一輩繼承下來的;永遠來得及, 只要自己療愈好了,就會自動療愈好身邊所有的人;

 

    跟孩子說話,要就像跟最好的朋友一樣! 他們長大後才把你當最好的朋友;你自己不重視自己,吸引來的配偶就不重視自己;那個像塵土一樣對待你的人,他心裡的感覺就是被人像塵土一樣對待——沒有價值!

 

    你要愛就先給出你的愛。 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沒有耐心、易怒的人,其實是不信任——不相信,是在貶低別人的價值;要懂得讓別人有一個選擇,是追隨你,還是不追隨你;把選擇的權利交還給對方本人;一段婚姻,是繼續修還是離婚, 關鍵是你從這段關係中學到了功課嗎?

     你從對方身上學到了什麼? 如果學到了,無論是繼續還是重新選擇,都是過自己的新生命。

     萬一離了,還可以做朋友、做夥伴;一旦開始指責,後面的就不再叫溝通了;當你堅持自己是對的,就代表著她是錯的,沒人喜歡當輸家,跟你也不喜歡當輸家一樣;

     對於你的父母,你越不認同誰,你就會越像誰。

     你可以表明你的立場,但不要跟他/她開戰,否則你自己將來就會跟他/她一樣。

    要想讓孩子過得好,你自己必須先要過得好。

    你要孩子開心,你自己必須先開心;要學會相信孩子,他自己知道怎麼過自己的人生;不要控制孩子,不要把孩子當人質,他有權過自己的人生;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他們一定比我們走的更遠!

   不要控制孩子,否則孩子又會覺得沒有價值感,就像你自己小時候的感覺一樣;學好「相信」這個功課,會得到一個很大的獎勵——自信;

   擔憂什麼,就會發生什麼,擔憂是負面能量;你到底要失去什麼,才願意打開你的心?

   你小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你現在如此害怕和恐懼?

    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 你沒得到什麼,就是沒付出什麼!

    在兩性關係中,吃醋的那個人其實是想要離開的人; 當有人嫉妒時,鼓勵和説明對方擁有自己這個特性。

    如果只是跑掉或攻擊回去,則會有很多麻煩;

    埋怨別人 =攻擊自己 =自己無能力處理批判源自於罪惡感,一旦批判,就無法回到生命的順流!

     唯有寬恕才能解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看特朗普家族為啥養孩子從來不走偏

images   

 

 

轉自   商業核心機密

 

儘管川普製造了許多的是非爭議,但是能將家人關係整合、團結在一個複雜的大家族裡實在不多見!他的特長不得不佩服~台鳳

 

【大女兒】伊萬卡·特朗普是最牛的一個,不但幫父親做房地產,還自創品牌,福布斯評她是最有錢的80後女富豪。這個女富豪做著高管還不停地生孩子,這次生的是第3個。

 

特朗普這個家族一向就是這麼拼。

她哥哥小唐納德·特朗普,混了捷克名模母親的相貌,長得比特朗普好看,會講流利的捷克語,賓州大學畢業,在父親的特朗普集團當副總裁。

28歲結婚,到現在十年生了5個孩子,典型的好好讀書、工作、過日子的男人。

 

她弟弟埃裡克·特朗普,也長得比老爸好看,喬治城大學優秀畢業生,任特朗普集團執行副總裁,十年前建立了自己名下的慈善基金,專門幫兒童治病。

 

特朗普第二任老婆生的女兒Tiffany Trump20多歲,一邊當模特一邊在幫姐姐伊萬卡經營時尚品牌。

 

特朗普現任老婆Melania Trump生的兒子Barron Trump,剛剛十歲,他老媽從斯洛文尼亞鄉下闖到曼哈頓當名模,會六國語言,所以兒子Barron會講流利的斯洛文尼亞語。

 

特朗普家族:可怕的家族傳統——比你有錢,還比你更努力!

唐納德·特朗普,1946614日出生在紐約皇后區。在歷史不長的美國,他家商業基因傳了四代,越傳越發家,算是豪門。

 

先是他爺爺老特朗普開餐館,賺了些錢,從德國移民美國,完成了跳板大計。

剛站穩腳跟,第二代就發揚光大,特朗普父親弗雷德·特朗普20歲出頭開創地產公司,專門經營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的中產家庭住宅,趕上二戰後經濟大發展的好時候,成為千萬富翁。

 

到特朗普是第三代,一出生就被父親送了句話:你將會成為領袖

這個家族的野心都是從小就種下的。。。為了超越父親,特朗普發誓要出人頭地。

 

特朗普小時候生活條件很好,皇后區是黑人、西班牙裔、亞裔混雜區,但他爸蓋房子賺這些外來族群的錢,自己住白人富裕階層專享的牙買加山莊地區,環境幽雅,跟外界隔離。家裡豪宅有23個房間、9個衛生間。

 

特朗普讀私立學校,成績很好,膽子大啥都敢幹。他爸管得嚴,他少年時代就汗流浹背地送過報紙,中學時還被送到紐約軍校受訓,獲得過上尉軍銜。

養成不怕吃苦的性格。

 

學霸特朗普進的是名校沃頓商學院,邊學房地產專業邊幫老爸做生意,畢業時,手上已經賺到2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0萬美元!)

 

明明可以當繼承者了,但他爸還不讓他接手家族生意,非要他自己先去闖世界,給了一百萬美元啟動資金。

有膽子又有錢,特朗普第一步就進軍他老爸一輩子沒敢進的曼哈頓做生意。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這個大膽老闆像坐過山車,這幾年賺幾千萬美元,過幾年又破產。在他的經商史上,少說破產了四次。

 

破產算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他每次破產就想辦法東山再起,特朗普後來說過一句話:很多朋友破產了,再也沒見過他們。但幸運的是,我沒有選擇他們的路。因為我在成功的人身上看到的最普遍特點都是他們從不放棄。

在他家幹了30年的管家安東尼·塞內卡爾告訴紐約時報,最佩服的不是別的,是特朗普一天只睡4個小時,黎明前必定起床,看完報紙後打球,然後開始一天工作。

這麼苦幹,特朗普比他父親發了更大的家,成為十億級富豪,名字寫到了全美大廈上。

 

特朗普生的家族第四代,大女兒伊萬卡·特朗普在曼哈頓出生,母親是特朗普的第一任老婆,早年是捷克滑雪運動員,從東歐小國嫁人跳到加拿大,再當名模闖蕩紐約。

萬卡繼承了老媽的美貌,手握老爸的巨額財富繼承權。一出生就有豪華遊艇,和一座有140個房間的超豪別墅,穿戴全是名牌,7歲就有了第一顆鑽石。

 

這位大小姐是典型的富養女兒,生活和學習條件都是一級棒。從小學滑冰和棒球,跟著父母出席社交場合,小學上曼哈頓最有名的私立女校Chapin school,中學也上120年歷史的寄宿學校Rosemary Hall

 

玩得也很另類,在很多女孩還在對芭比娃娃羡慕不已的年紀,伊萬卡小蘿莉卻是挖掘機控。

唯一問題是,她的土豪老爹延續了自己成長的那一套,對孩子很嚴格。

 

特朗普嚴禁子女吸煙、喝酒、嗑藥,重點是還要孩子打工掙零花錢,他只提供生活費和教育費,連電話帳單都要孩子自己付。

伊萬卡後來告訴媒體:我不得不去掙錢,因為除了學費外,其他一切開銷我都得自己支付。

 

6歲就開始學炒股,學會自己理財,上高中時就打零工當模特。遺傳了模特母親的基因,這位大小姐身高1832D,身材好到不行。

 

伊萬卡在精銳模特管理公司找到了一份模特兼職,這家公司旗下很多超模,把她的模特事業捧得很大,經常上《Elle》雜誌和《魅力》內頁,還成了《17歲》雜誌的封面女郎。

有這麼好的超模生涯在手,伊萬卡居然還能堅持學霸主業。她在喬治城大學讀了兩年後,踏著老爸足跡到名校沃頓商學院讀經濟學本科,畢業成績是全優。

 

跟當年特朗普一樣,伊萬卡大學畢業後也沒能進入家族企業,還是自己去闖世界。她先去福裡斯特城合夥公司,搞明白房地產業各個環節咋回事,又跳到另一家鑽石公司推廣珠寶品牌,這給她後來自創品牌積攢了運營經驗。

特朗普很看中這個有事業心的女兒,24歲那年,總算獲准進特朗普集團,一上任就是副總裁,負責重大項目,比如與美國政府合作翻新華盛頓特區舊郵局,這個專案競爭激烈,標的高達兩億美元,她成功拿下。

 

有人質疑她過她的真實能力到底,伊萬卡的回答是:要是我幹不好,爸爸一樣會解雇我。

為了調查酒店業競爭對手,她天天坐飛機奔波各地,開商業會議,最喜歡談的話題不是名牌衣服和包包,是商機或讀過的新書。作為前名模,工作熱火朝天也得拿出模特架子拍照。

她比她兩兄弟更厲害的地方是,除了給老爸當高管,還自創公司,自己設計Ivanka Trump時尚品牌,這一系列要啥有啥,在麥迪森大道上開珠寶店;有鞋靴、衣服、香水,包包,外套墨鏡,連速食產品都有,統統大賣。這是她自己當模特拍廣告,省了一大筆錢。

比起她老爸這一代,伊萬卡又擴大了家族財富。她的品牌從女性頭到腳,都掙到了錢,手裡還有21億美元繼承權,福布斯評她是全世界最有錢的80後女富豪

 

生活上也從來不出岔子。她是前超模,在娛樂圈摸爬滾打過從來沒鬧過緋聞,從來沒有深夜派對後喝得醉醺醺的樣子。有人拿她跟另一個豪門千金帕里斯·希爾頓相比,帕里斯經常出入夜店,伊萬卡很不屑:比起她來,我的時間都花在辦公室。

 

她還沒結婚時,一度是美國年輕人的國民偶像,特朗普一度是國民岳父。。。

這個女富豪28歲就結婚,男方是跟她一毛一樣的富三代,賈瑞德·庫什納,比她只大一歲,年輕帥氣,父親是地產大亨。她一邊管公司一邊生了3個孩子,還經常自己帶娃。

 

賈瑞德雖然日常行程可以從早上一直排到晚上十點,但有兩個安排雷打不動:每天早上鍛煉身體,陪孩子玩耍;每週五在家跟太太孩子共進晚餐。

而且嚴格遵守猶太教安息日規範,在週五日落後到週六日落之間,伊萬卡夫婦會關掉手機和電腦,和孩子們呆在一起,一起看書、聊天,或烹飪美食。

 

有媒體問過伊萬卡一天哪來這麼多時間,她的回答跟她老爸也一樣:我經常只睡4個小時,天不亮就起床跑步,跑完以後就開始工作。

她也承認自己的人生是全壘打,她對特朗普家族為啥能一代更比一代強的總結是這樣:

我們家的文化就是做事情要有目的,要出最大成績。

 

我父親做事很大膽,所以能自創大公司,我花很長時間觀察他怎麼工作,然後我建了自己的公司。

 

當好領導者,你要是看過我父親怎麼激起員工鬥志的話,你自己都會被帶動起來。

 

重點是堅持:世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堅持。才華不行,那些有才華的人不能成功的實例太常見;天賦不行,沒有回報的天賦都快成一句俗語了;只有教育也不行,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了教育失敗的人。但只要你堅持,你就無所不能。

這個富養女兒年輕美貌,很多人羡慕她的幸運,等待她的是一生都無法揮霍完的遺產,但她沒養出公主病,還自己也賺到了大錢。。。 這個巨富之家的價值觀也許真有點道道。

賺錢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在這個世界上也並非越有錢的人就越了不起。

如果能從別人光鮮亮麗的背後,看到他們如何走出了自己的路,這就夠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特朗普的育兒之道——

 

1、他是孩子母親最堅定的盟友

 

大叔的第一任妻子伊凡娜現在已經66歲了。她告訴記者,自己在給孩子們做規矩的時候,特朗普是堅決地站在自己這邊的。

 

如果我對孩子們說,他們會去找自己的爸爸:爸爸,我們能得到這個嗎?特朗普會問:你們媽媽怎麼說?孩子們會告訴他:媽媽不同意,特朗普就會告訴孩子們他也不同意。

 

在孩子們21歲大學畢業以後,伊凡娜把孩子帶到特朗普面前:我的工作差不多完成了,現在輪到你了。然後特朗普就讓孩子們在他的集團裡開始鍛煉經商能力。

 

2、讓孩子們瞭解自食其力的意義

 

孩子們長大以後,都在父親的商業王國裡靠打零工賺取零用錢,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擔任重要職務的。比如說小唐納德,他就在特朗普集團在大西洋城的碼頭公司當過服務員。

小時候伊萬卡和親生母親一同外出時,母親給自己買了商務艙,而給女兒只買了經濟艙。女兒想升艙,她告訴伊萬卡:想坐商務艙可以,但你必須用你自己的錢買。否則只能坐經濟艙!

 

這樣的教育使得孩子從小被培養出獨立的經濟意識。

 

3、從不吝惜對孩子們的讚美

 

我知道我的孩子很能幹,但是我不知道他們能夠如此能幹。特朗普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們。

 

他還說:我女兒伊萬卡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漂亮的美人,這個國家所有的男孩都想和她約會。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花癡老爸又說:如果伊萬卡不是我的女兒,連我都想和她約會呢。

 

4、和孩子一起做無厘頭的事情

 

比如,幫助兒子追求女孩。

小唐納德的妻子,模特梵妮莎回憶起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時,是這樣說的:我當時正在參加一個時尚秀,特朗普和他的兒子一起向我走來,他說:嗨,我是唐納德·特朗普,我想向你介紹我的兒子小唐納德。’”

 

讓梵妮莎感到驚訝的是,在時尚秀的中場休息時間,唐納德又和兒子一起來到我面前,他對我說:我覺得你還沒有見過我的兒子小唐納德吧

這樣的風趣會讓孩子們覺得爸爸跟他們是同語境、同時代的人,而不是對年輕人世界什麼都不懂的老古董。因此,雖然與前兩任妻子都離了婚,但是子女們卻都表示:父親非常愛我,我也非常愛父親。

 

5、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有求必應

 

特朗普不是那種事無巨細的暖男爸爸,他不常跟孩子一起吃飯、做遊戲或者給孩子讀睡前故事,也不會經常做像換尿布這樣的事。但是,他對孩子在成長中精神層面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

 

他的長女伊凡卡這樣說他:非常與眾不同。即使伊凡卡只是一名10歲的小學生,她也總是能聯繫到她那忙碌的父親。

 

每一次,她用學校的公用電話給爸爸的辦公室打去電話,特朗普都會在電話中為女兒介紹誰當時正在他的辦公室裡:同事、行業巨頭,或是國家元首。

 

他也會向辦公室裡的人介紹伊凡卡,說她是很棒的女兒,說她可愛的事蹟,然後再問問她最近學校的事兒。這讓伊凡卡感覺到,他們(她和她的兄弟姐妹)總是第一位的。

二女兒蒂凡尼保留著從小到大所有的成績單,甚至包括幼稚園的,因為上面有特朗普寫下的暖心的話,真的每一張都有寫,蒂凡尼說。

幾年前,當她的一位至親去世的時候,她第一時間就去找了父親,如果沒有父親堅定的關愛和支持,她不知如何從那段痛徹心扉的日子中走出來。

 

6、敬業而充滿激情,為孩子樹立榜樣

 

在孩子們小時候,父親總是鼓勵他們走進他的辦公室,去感受他每天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充滿熱情,這也就是他們兄妹後來都參與到特朗普集團工作中的原因。

 

在伊凡卡小時候,就曾坐在爸爸辦公桌旁,爸爸一邊建設真實的大樓,她一邊用樂高蓋小樓。

 

現在,伊凡卡已經在特朗普集團跟父親一起工作十多年了,目睹了父親作為領導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做出那些改變事業格局和扭轉人生的重大決定。伊凡卡說,在他身邊工作讓我受益良多。

 

一個孩子優秀不難,但特朗普的子女個個優秀,這只能說明特朗普是個成功的父親。

 

最後引用的這段話,或許可以看出這個家族育兒理念如何延續。

 

在給以美國總統Theodore命名的新生兒行洗禮時,伊萬卡的丈夫傑瑞德對這個大選年降生寄予厚望的小兒子如此祝福:

 

願生活有一定艱辛,讓你能獲得成長,但又不會過度辛苦,以致壓垮你。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來自內心的送信人

006vuNY8zy749eQyGLWf4&690  

取材自 The Oneness

                                          
我們常常將那些不愉快的、

不喜歡的情緒稱為負面情緒。

而實際上,

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

而處理情緒卻有好壞之分。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送信人,

每一封信都來自於我們內心的真實感受。

如果你對送信人能以禮相待,

理解並應對好這封信,

送信人就會走了。

相反,

如果你關門不接待這個送信人,

他就會一次次地不請自來,

就像一個送快遞的,

怕你收不到一趟趟地送。

因為你關著門,

他怕你聽不到就敲門、砸門甚至撞門。

白天你不開門,

他晚上再來。

那就是你做夢的時候,

你的保安(理性)下班以後。

信的內容越重要,

送信的人越是盡心盡責。

因為這封信包含我們的期待、渴望,

包含著我們內心的重要需要。

越是大的情緒,

信”的內容越重要,

越有價值。

 

壓抑讓你安全

壓抑是在你沒有能力或者準備

去應對那個衝突之時的保護。

人在屋簷下豈能不低頭,

它常常在我們處於弱勢、沒有足夠能力的時候

採取的方法,

它保護我們此時此刻的安全。

然而壓抑雖然保證了安全,

但也委屈甚至扭曲了我們自己,

甚至形成了習慣性的壓抑。

 

這沒什麼奇怪,

如果一個人被鎖在箱子裡很久,

他的腿自然是不能馬上站立和走路的。

如果我們有了壓抑的習慣,

我們便會在不需要壓抑的時候依舊壓抑,

然後特別得委屈和憤怒。

好的方法是,

努力地覺察和區分。

過去(童年)我不得不壓抑,

現在(成年)的情境我還需不需要這樣。

如果我們可以且願意承受,

我們是否鼓起勇氣表達自己。

之所以說鼓起勇氣,

是因為害怕、壓抑的慣性是客觀存在的。

2  憤怒包含著力量和自尊自重

當你壓抑壓抑再壓抑,

你很難不會感到憤怒。

憤怒常常會給我們的人際造成破壞,

甚至會在衝動之下釀成慘劇,

所以很多人會壓抑自己,

人不敢憤怒。

然而實際上悲劇和災禍不是因為憤怒而生,

是因為你對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憤怒裡包含著力量和自尊自重,

有的人用這個力量去生氣去破壞去攻擊,

有的人用這力量去爭氣去發展去保護。

怎麼用是你選擇的事,

而這個力量是寶貴的資源,

就像汽車的馬達。



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

他內心的聲音是什麼?

常常是“這太過分了!”

這太不公平了!”

這太不應該了!”

所以,

他去追求公平和合理。

儘管每個具體的憤怒的人,

他們頭腦裡的觀念、界限千差萬別,

並不總是合適,

尤其是人在遷怒的時候。

而這也是我們合理使用和管理情緒的重要性。

 

焦慮可以調整你頭腦裡的刻度

 

焦慮是不好受的、惱人的甚至是可怕的,

它本身包含著極有價值的東西。

可以承受的焦慮,

讓你認真、小心;

難以承受的焦慮,

可以給你更意義深遠的東西。

它會告訴你哪裡想錯了,

你哪裡的界限是有問題的,

你會看到你頭腦裡刻度的偏差。

把那個刻度調過來,

你就會安然而有效。

而這是多麼重要,

可以避免你此後多少的挫敗、無望、自責、慌亂和失眠。

 

4  嫉妒告訴你想要的是什麼,以及有多麼想要

 

若你能夠穩住神,

不去急於排除這種不快,

而是能夠對自己看得深一點,

你會發現內心很多的饑餓,

尤其是童年時的完全無助的渴望。

 

倘若你有能力去處理

或者有機會找到人幫你處理,

你的人生會因此開闊和自由許多。

尤其是當你發現你已不是那麼無助,

只要你願意,

你可以實現很多。

尤其是當你發現你雖然有那種饑餓,

但你也有另外一種食物,

而那個食物的營養也很寶貴。

雖然這常不是一條輕易的路,

但這是一條通往愛和希望的路,

而讓我們難受的嫉妒,

正是信號燈。

 

5  悲傷包含著療愈

悲傷的盡頭是接納,

我們被冰凍的悲傷是一個和自己連接的好機會。

在充分的悲傷後會接納那個巨大的失落,

並開始新的生活。

不要制止和勸慰一個人悲傷的人,

陪著他,

傾聽他,

告訴他這件事真的讓人難過,

就是對他最好的安慰和愛。

 

6無聊代表你在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無聊甚至是珍貴的,

如果你不急著把它趕走的話。

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無聊的,

此前,

太小不能夠,

此後麻木習慣。

所以青春期時的無聊感是一個被包裹的燈籠,

如果他不急著跑出屋外,

他會發現包裹中的光,

而那是他接觸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機。

感覺沒勁是好的,

只要你不怕這種感覺,

只要不因為這種不舒服而急於擺脫它,

你就有機會和內在真正的你見面。

無聊或者感覺沒勁,

是告訴你現在做的不是你要的,

不是和你適合的,

那麼什麼才是?

我內心真正想要什麼?

我生命的意義何在?

無聊然後開始尋找了,

否則你怎麼開始呢?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送信人,

而當這封信總是被極力躲避或置之不理,

那麼身體就會不得不替他開口。

身體不是輕易說話的,

而它一旦說話,

那個話會重得多。

身體說話的方式就是生病。

現在醫學證明很多疾病的起因都是因為情緒。

不要讓你的身體被迫說話,

從現在開始,

閱讀你內心的來信。

 

情緒與潛意識

潛意識

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

又稱“右腦意識”、“宇宙意識”,

腦內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則稱它為“祖先腦”。

潛意識也就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

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潛力”,

也就是存在但卻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

潛能的動力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

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疾病源於情緒。

一切身心疾病都有潛意識的原因,

甚至可以說,

許多的疾病其原因該在潛意識。

 

潛意識致病的規律:

夢一般的語言邏輯。

釋病”如同釋夢。

潛意識致病的邏輯,

是隱喻的邏輯,

是“語言遊戲”的邏輯。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父母無需完美,但需誠實

images (33)  

 

生養孩子的過程,會把父母自身曾經受過的心理創傷激發出來。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兒過程會經歷各種痛苦。所以說,育兒是父母的修行。

痛苦被激發出來,如果能保持覺察,是人生最難得的成長機會。

 

精神分析心理學,尤其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客體關係心理學讓我著迷。

克萊因,溫尼科特等前輩,致力於童年親子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研究結論幾乎完全貼合自己的成長體驗,經常看得我淚水連連。那些我理解起來有些模糊的理論,也在個案治療中不斷清晰,反復得到印證。這就是我相信客體關係心理學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是大師,而是因為他們的理論和我的切身體驗絲絲入扣,讓我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理解來訪者,覺察力不斷提升。

 

最讓我敬仰的是,他們能夠靜下心來,長期和兒童一起工作,追蹤觀察上千對母嬰直至嬰兒成年,從而理解母嬰關係對孩子人格的影響。嬰兒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關於嬰兒心理世界的奧秘,是這些前輩們不斷觀察實踐,思考推理得出。注意,他們是觀察母嬰關係,而不是拿嬰兒做科學實驗。為證明自己正確而拿活生生的孩子做科學對照組實驗,這是反人類的行為。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本來就不屬於科學,而是現象學範疇。

科學並非上帝,科學只是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這個世界如此廣博,尤其是精神世界,科學工具並不能代表全部。

前輩們通過不斷的觀察和治療實踐,發展出客體關係心理學,我理解其宗旨是:主體把自己和客體的關係,內化成主體的內在關係模式,內在關係模式不斷投射出去,會控制主體與其他人的關係。通俗點說,就是父母怎麼對待孩子,決定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決定孩子的命運。

 

孩子的第一個客體是乳房。越早期的客體,對孩子的影響越大。

同樣,越早期客體關係出問題,越難治療。比如有的女孩會狂吃然後狂吐,這種進食障礙看似好治療,對行為加以矯正,不要吃那麼多,吃完了不要吐就行了唄。但實際上沒有人會內心好好的故意折磨自己,狂吃狂吐表達的是潛意識中對乳房這個客體不確定性的恐懼和憤怒。定點餵奶而不是按需餵奶,也許奶水總量足夠,但嬰兒的感受是,乳房決定自己能否生存,等於整個世界,可它居然是不確定客體,我需要的時候不一定有,這太可怕了。如果嬰兒與乳房的關係長期惡劣,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往往伴隨一生,奠定生命底色的焦慮。

父母不是神,尤其是自己童年很不快樂的人,給孩子愛與自由確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通過心理學理論知道最完美的父母應該怎樣,但自己真的做不到。那些已經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更會讓父母焦慮自責。就算我生養孩子,一樣做不到心理學意義上完美的父母,一樣會給孩子帶來一些痛苦。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保持自我覺察,做誠實的父母。

 

當我們自己非常疲憊,不願意抱孩子的時候,誠實地對渴望擁抱的孩子講:“你的需要我看到,你的需要很好,是媽媽自己太累,需要休息。”在這樣的自我觀照下,身心一致得到休息。如果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使用某些說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就會相信“總抱孩子會把孩子慣壞”,“孩子在用哭泣使壞,威脅自己,不能輕易滿足它們”。

孩子天然流動的能量從小被貼上負性標籤,定義成各種問題行為,孩子的內心於是分裂,心理創傷就這樣種下。

如果夜奶讓媽媽疲憊不堪,可以請人幫忙,暫時不夜奶,讓媽媽好好休息。我的來訪者中有幾個也是這樣的問題,因為自己身體本來就很弱,而且心理創傷巨大,夜奶無論對媽媽的身心都是艱難考驗。我陪伴媽媽們,不斷細緻體驗自己的感受,讓各種情緒流動,得以觀照。



尊重和呵護自己的身體,不用完美媽媽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果太疲憊就休息,讓別人帶一下,哪怕暫時吃奶粉也可以。這個過程真的不容易,但結果下來,沒有一個媽媽刻意訓練戒斷孩子夜奶,也沒有一個媽媽自己精神崩潰,最終都和孩子越來越協調一致,經常感受到親密育兒的快樂,身心更加強健。

 

當我們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失控責駡孩子,甚至動手打了孩子,可以誠實的對自己說:“這是我內在創傷被啟動,因為內心痛苦而傷害孩子,這是我需要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修理。”

 

若我們因為經濟制約無法滿足孩子的某些物質渴望,誠實對孩子講:“你的需要我看到,它很美好,暫時爸媽錢不夠,無法買下它。”從小被及時回應的孩子,2歲左右已經非常好商量,無論是我的個案還是幾十個網友的回饋,均證實這一點(我博客文章中有收錄這些回饋)。有的父母不誠實面對自己,轉而攻擊孩子:你的需要太過分,你不應該提出無理要求。

 

這種事情若經常發生,孩子會深信自己的欲求是可恥的,自己的欲望應該壓抑隱藏,面對世界不敢直接發出自己的聲音,總是縮手縮腳。嚴重的會成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似乎無欲無求自我坍塌的老好人。

可是,如果父母誠實了,孩子就不會受傷害嗎?

 

首先,誠實的父母,是自我覺察的父母。有自我覺察的人,會不斷成長變化,“傷害”孩子的事情會越來越少,與孩子之間彼此的理解和接納,會越來越多。 其次,人總是無法避免要經歷喜怒哀樂。渴望擁抱沒有得到,孩子會經驗到悲傷等情緒。情緒本身並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情緒的天然流動被不斷阻塞,才會固結在體內形成心理創傷。比如父母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把各種衝突說成是孩子的錯,甚至禁止孩子表達情緒,造成孩子意識和潛意識的分裂,這才形成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是過去的事件造成,但過去發生的一切不會改變,也不用改變。心理治療的重要功能,是把潛意識的感受意識化,讓潛意識的感受被意識承認,二者逐漸合一,不再分裂,創傷就已經彌合。所以,誠實的父母,是不扭曲孩子感受的父母。一切本無常,不扭曲分裂,就會自然療癒。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磁場是靈魂散發出的力量

 

3ffd6e7ff155dbbb2b11157f1fca09ad_t  

 

 

 

      為什麼有些人的思維很敏捷,但是,到了另外一個人面前,他的思維會突然錯亂或停頓了呢 ? 每一個人的磁場都有一種釋放和吸收的功能,如果經常和磁場比較污濁的人接觸 ,他也會把我們的磁場給染汙了。如果跟一個磁場比較乾淨的人在一起,他散發出的磁場也能把我們的磁場給淨化掉。

 

             我們經常說手機打多了,手機頻率的輻射會干擾我們。實際上心靈的磁場一樣可以干擾手機的頻率,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 。 就像人與人之間坐在一起,如果你說的話,我反抗,或者我說話,你反抗,敏感的人就可以感覺到對方散發出的磁場和氛圍很強烈。

            為什麼有些人的思維很敏捷,但是,到了另外一個人面前,他的思維會突然錯亂或停頓了呢?那是因為他的磁場被另外一個磁場包裹了,他磁場的功力沒有對方的大,所以對方的磁場可以穿透他,干擾他,甚至把他的磁場全部覆蓋了,把他的意識鎖定在一定的範圍內,所以他的思維就停頓或錯亂 。

 

               放空身心,就不會被其他心靈磁場干擾

             一個人,如果他能夠把他的磁場放大,對方就無法把他的磁場鎖定或覆蓋掉 。所以要把自己的身心都空掉 。身心一空掉,就等於我對面沒有你這個靶子了,我的磁場輻射過去,就沒有辦法把你的磁場給攪括了,因為空的範圍是最大的。

           我們之所以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也是因為個人的意識太強烈了,自我的靶子、目標豎得顯了,它容易收集這個星球上 、乃至我們生活周遭的人發出的資訊。如果你狀態比較好,整個身心都空掉了,周圍的人發過來的資訊就沒有辦法穿透你。對方發過來的資訊有好的和不好的,在他的心目,你就像一個靶子一樣,他的意識裏面想到你,就等於他心靈意識的磁場輻射到你的身上,輻射到你這個人的形象上,甚至可以穿透你。狀態好,可能頂得住;狀態不好,就承受不起。

 

                 心靈磁場會相互污染或淨化

              有一種人,他的五官長得很圓潤,很圓滿,可是,為什麼他做什麼事都不順利,一直不得志呢 ? 在面相學裏有一句話,上等的看相不是看五官,而是看神韻。

             一般的批八字才看五官。有一種人,雖然他的五官長得不是很好,但他散發出來的磁場和氛圍非常清靜,清透,沒有濁氣(這要用心靈去感應),這種人的運氣一樣會很好。相反,如果他的五官長得很好,但他的磁場比較污濁 ,被一種濁氣籠罩著 ,那麼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順利,也不會得志。這種人只有通過吃素 、靜坐才能把他身上的濁氣淨化掉。

 

            每一個人的磁場都有一種釋放和吸收的功能,如果經常和磁場比較污濁的人接觸 ,他也會把我們的磁場給染汙了。如果跟一個磁場比較較乾淨的人在一起,他散發出的磁場也能把我們的磁場給淨化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平時和朋友、同事在一起,為什麼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容易放鬆 ,感覺很舒服呢 ? 就是因為他散發出來的磁場不一樣。而有些人你跟他坐在一起,就會莫名其妙地煩躁,沒有半法放鬆 。這也是因為他心靈散發出來的磁場影響了你。有時候他的頭腦也很想努力地改變自己,淨化自己的心靈,但是由於他無始以來帶來的印記,他沒有辦法以那麼快的速度淨化自己的心靈 。

 

                  要學會淨化自己的身體

            凡是多年幫人治病的大夫 、專家 ,沒有一個好臉色。為什麼 ?  因為他每天接觸的都是病人,病人的磁場跑到他身上,他的磁場跑到病人身上,病人釋放出來的病氣和磁場都讓他給迴旋代謝了。

           所以醫生長期給患者,尤其是心靈不乾淨的病人治病,他們的磁場肯定會進行對換 。 但是之後 ,你要學會淨化自己的身體 。如果你不會淨化,不良的資訊印記累積多了,你就倒下了,你的運氣就不好,你的臉上就會有一種像鏽斑一樣的東西,有一種濁氣會籠罩在你身上。

 

                  磁場 是靈魂散發出來的力量

              如果你比較敏感,內心比較純淨的話,就能感受到什麼是濁氣的力量。有的人長得很黑,但是非常可愛。有的人長得很白,但你往他旁邊一站,就會感覺到他身上散發出一種濁氣,這就是我們說的業力。

             有的人穿得可乾淨了,可是我們就覺得這個人很髒 。而有的人穿的衣服還帶著泥巴,我們卻覺得這個人很清爽。

             這就是一種磁場。我們說這個人很有魅力,很有氣質,指的就是他的靈魂散發出來的力量。人與人之間有沒有緣,也是從靈魂裡面散發出來的。

 

             一個人的靈魂比較純淨,散發出來的磁場就好,就能夠淨化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就會覺得很舒服,就說跟他有緣。如果一個人身心不乾淨,散發出來的氛圍很不好,旁邊的人是可以感受到的。而通過靈修,不僅我們人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我們和動物、植物也可以進行交流。

             如果你的手一伸,不能感受到旁邊的花散發出來的磁場,說明你的身心還沒有打開 。如果你的身心打開,任何人往你旁邊一站,你就能夠感受到他擴散出來的磁場,他不用開口 ,你就知道他身上哪里有病,最近他的身體有什麼狀況 。這跟他洗不洗臉 ,洗不洗澡沒有關係 。過去很多住在山上的老和尚,一年沒洗幾次澡,也不洗衣服,但是你在他身邊卻感覺特別好,這就是因為他心靈散發出來的磁場比較乾淨。

 

                    修行 是釋放自己的身心

             修行是釋放自己的身心,讓身心和整個宇宙融為一體 ,整個宇宙都在你的心中。比如你往這裏一靜坐,一閉眼睛,就感覺到你心靈的磁場一下子打開,和宇宙融為一體,你的身心和宇宙成為一個正比。是從內心向外散發 。 一切都在我的手裏面。我的手打開,不是有個東西出去了,而是把萬物包容進來了。也就是說我用意念、用心意識把宇宙全部包容進來 。

            如果說用意識,你就容易理解成用頭腦了。 剛開始確實和頭腦有關係 ,但到最後就是一種無為的狀態 ——— 不需要經過頭腦 。比如我說:“ 你母親 ”, 你母親的形象馬上就在你腦海裏面浮現出來 ,你說你有沒有經過頭腦 ? 剛開始你肯定有經過頭腦 ,但是現在已經不需要了,不需要用任何方法去想了,連一秒鐘、半秒鐘都不需要,一談到你母親 ,你腦袋裏面馬上就出現了,就是超越頭腦 、無意識了。

 

                   靜心 可以淨化磁場

            今天你出去見那些不好的人,他們散發出來的不好的氛圍 、磁場被你吸收了,你晚上回到家,一閉眼,一靜坐,五分鐘就把他們的磁場給淨化掉了,這時候說明你可以出去工作了;如果你白天接觸那些不好的氛圍和磁場,回去修了好幾天還沒有淨化掉,那你最好少出去。

            而一個修行人可以通過修行的頻率震動,把記憶中所做過的不好的事情清洗掉。所以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要靜心呢 ? 當你的頻率處在一個低層次的時候,你就會被干擾; 當你的頻率提高時,你在這個低層次所做的一切就和你脫離了,就不會被業障追趕了。

 

                   打開心量,與萬物融為一體

        以修行人首先要把心量打開,這樣你才能夠感受到他人的存在,自然界各種力量的存在。我們人之所以開不了悟,就是因為心靈沒有打開,所以沒有辦法和道接通。 

           你一個人坐在這個屋子裏,你能不能感受到身邊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 ? 不要說每一個人吧,能不能感受到一半人的起心動念?你能不能感受到這個磁場 、這個氛圍 ? 能不能感受到不是你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而是有很多場 ?
 

          這時候你內在的力量已經張開,把周圍的人包圍進去了。這時候不是大家進來了,而是你把大家包容進來了,所以你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磁場,周邊的萬物。如果你內在的力量是合在一起的,你就會感覺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下棋你走一步棋,就牽扯到整個棋盤裏的棋,這才叫做真正的活在當下,也就是和萬物融為一體了。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門孔》

 

u=867964959,2344643636&fm=27&gp=0  
        
紀念藝術家、著名導演---謝晉 
              作者  余秋雨

 

我們如何能 簡化的去解讀 一個人的力量,家族力量, 與生命最初始的力量來自何方?這是我看到一篇給我們展現最好了人性的文章。

                             ~ 台鳳

                    

                                                     一 


    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麼。 
  大家覺得,這次該讓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麼解釋,他誠實的眼神告訴你,他還是不知道。 
  十幾年前,同樣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這位小哥到哪裡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兩個月前,阿四的大哥謝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現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家裡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歲的媽媽,阿四已經不想聽解釋。誰解釋,就是誰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著走,去找。 
            

                        

  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 
  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裡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因為爸爸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在那裡出現,他不能漏掉第一時間。除了睡覺、吃飯,他都在那裡看。雙腳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脫落了,他都沒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麼?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謝晉與我長談,說起在封閉的時代要在電影中加入一點人性的光亮是多麼不容易。我突然產生聯想,說:“謝導,你就是阿三!” 
  “什麼?”他奇怪地看著我。 
  我說:“你就像你家阿三,在關閉著的大門上找到一個孔,便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亮光,等親情,除了睡覺、吃飯,你都沒有放過。” 
  他聽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著我,不說話。 
  我又說:“你的門孔,也成了全國觀眾的門孔。不管什麼時節,一個玻璃亮眼,大家從那裡看到了很多風景,很多人性。你的優點也與阿三一樣,那就是無休無止地堅持。”

  
                   
       三

  他在中國創建了一個獨立而龐大的藝術世界,但回到家,卻是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天地。 
  他與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個小孩,腦子正常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謝衍。謝衍的兩個弟弟就是前面所說的老三和老四,都嚴重弱智,而姐姐的情況也不好。 
  這四個孩子,出生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這十年間。當時的社會,還很難找到輔導弱智兒童的專業學校,一切麻煩都堆在一門之內。家境極不寬裕,工作極其繁忙,這個門內天天在發生什麼?只有天知道。 
  我們如果把這樣一個家庭背景與謝晉的那麼多電影聯繫在一起,真會產生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憊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門的圖像,不能不讓人一次次落淚。落淚,不是出於一種同情,而是為了一種偉大。 
  一個錯亂的精神漩渦,能夠伸發出偉大的精神力量嗎?謝晉作出了回答,而全國的電影觀眾都在點頭。我覺得,這種情景,在整個人類藝術史上都難於重見。 
  謝晉親手把錯亂的精神漩渦,築成了人道主義的聖殿。我曾多次在他家裡吃飯,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圍著白圍單、手握著鍋鏟招呼客人。客人可能是好萊塢明星、法國大導演、日本製作人,但最後謝晉總會搓搓手,通過翻譯介紹自己兩個兒子的特殊情況,然後隆重請出。這種毫不掩飾的坦蕩,曾讓我百脈俱開。在客人面前,弱智兒子的每一個笑容和動作,在謝晉看來就是人類最本原的可愛造型,因此滿眼是欣賞的光彩。他把這種光彩,帶給了整個門庭,也帶給了所有的客人。 

  他有時也會帶著兒子出行。我聽謝晉電影公司總經理張惠芳女士說,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輛麵包車,路上要好幾個小時,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謝晉過一會兒就要回過頭來問:“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嗎?”“阿四要不要睡一會兒?”……每次回頭,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四

  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家後代唯一的正常人,那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兒子謝衍,竟先他而去。 
  謝衍太知道父母親的生活重壓,一直瞞著自己的病情,不讓老人家知道。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後穿上一套乾淨的衣服,去了醫院,再也沒有出來。 
  他懇求周圍的人,千萬不要讓爸爸、媽媽到醫院來。他說,爸爸太出名,一來就會引動媒體,而自己現在的形象又會使爸爸、媽媽傷心。他一直念叨著:“不要來,千萬不要來,不要讓他們來……” 
  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圍的人說,現在一定要讓你爸爸、媽媽來了。這次,他沒有說話。 
  謝晉一直以為兒子是一般的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經那麼嚴重。眼前病床上,他唯一可以對話的兒子,已經不成樣子。 
  他像一尊突然被風乾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     
謝衍吃力地對他說:“爸爸,我給您添麻煩了!” 
  他顫聲地說:“我們治療,孩子,不要緊,我們治療……” 
  
從這天起,他天天都陪著夫人去醫院。 
  獨身的謝衍已經五十九歲,現在卻每天在老人趕到前不斷問:“爸爸怎麼還不來?媽媽怎麼還不來?爸爸怎麼還不來?” 
  那天,他實在太痛了,要求打嗎啡,但醫生有猶豫,幸好有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來唱佛曲,他平靜了。 
  謝晉和夫人陪在兒子身邊,那夜幾乎陪了通宵。工作人員怕這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撐不住,力勸他們暫時回家休息。但是,兩位老人的車還沒有到家,謝衍就去世了。 
  謝衍是二00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下葬的。第二天,九月二十四日,杭州的朋友就邀請謝晉去散散心,住多久都可以。接待他的,是一位也剛剛喪子的傑出男子,叫葉明。 
  兩人一見面就抱住了,嚎啕大哭。他們兩人,前些天都為自己的兒子哭過無數次,但還要找一個機會,不刺激妻子,不為難下屬,抱住一個人,一個經得起用力抱的人,痛快淋漓、迴腸盪氣地哭一哭。那天謝晉導演的哭聲,像虎嘯,像狼嚎,像龍吟,像獅吼,把他以前拍過的那麼多電影裡的哭,全都收納了,又全都釋放了。那天,秋風起于杭州,連西湖都在嗚咽。 

  他並沒有在杭州住長,很快又回到了上海。這幾天他很少說話,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有時也翻書報,卻是亂翻,沒有一個字入眼。 
  突然電話鈴響了,是家鄉上虞的母校春暉中學打來的,說有一個紀念活動要讓他出席,有車來接。他一生,每遇危難總會想念家鄉。今天,故鄉故宅又有召喚,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春暉中學的紀念活動第二天才開,這天晚上他在旅館吃了點冷餐,倒頭便睡。這是真正的老家,他出走已久,今天只剩下他一個人回來。他是朝左側睡的,再也沒有醒來。 
  這天是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離他八十五歲生日,還有一個月零三天。 

  
                              五

  他老家的屋裡,有我題寫的四個字:“東山謝氏”。 
  那是幾年前的一天,他突然來到我家,要我寫這幾個字。他說,已經請幾位老一代書法大家寫過,希望能增加我寫的一份。東山謝氏?好生了得!我看著他,抱歉地想,認識了他那麼多年,也知道他是紹興上虞人,卻沒有把他的姓氏與那個遙遠而輝煌的門庭聯繫起來。 
  他的遠祖,是西元四世紀那位打了“淝水之戰”的東晉宰相謝安。這仗,是和侄子謝玄一起打的。而謝玄的孫子,便是中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謝安本來是隱居會稽東山的,經常與大書法家王羲之一起喝酒吟詩,他的侄女謝道蘊也嫁給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而才學又遠超丈夫。謝安後來因形勢所迫再度做官,這使中國有了一個“東山再起”的成語。 
  正因為這一切,我寫“東山謝氏”這四個字時非常恭敬,一連寫了好多幅,最後挑出一張,送去。 
  謝家,竟然自東晉、南朝至今,就一直定居在東山腳下?別的不說,光那股積累了一千六百年的氣,已經非比尋常。謝晉對此極為在意,卻又不對外說。他在意的,是這山、這村、這屋、這姓、這氣。但這一切都是秘密的,只是為了要我寫字才說,說過一次再也不說。 
  我想,就憑著這種無以言表的深層皈依,他會一個人回去,在一大批莊嚴的遠祖面前,劃上人生的句號。 
  
                         
   六

  此刻,他上海的家,只剩下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臟問題,住進了醫院。 
  阿四不像阿三那樣成天在門孔裡觀看。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任務是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門了,他把包遞給爸爸,並把爸爸換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來,他接過包,再遞上拖鞋。 
  好幾天,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裡去了?他有點奇怪,卻在耐心等待。突然來了很多人,在家裡擺了一排排白色的花。 
  白色的花越來越多,家裡放滿了。他從門孔裡往外一看,還有人送來。阿四穿行在白花間,突然發現,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彎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門邊。 
  這個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個人,還有一雙鞋。
     能深知人性和深知生命的人,不會為一種成功  而感動,為一時的輝煌而感動,也不會為一種挫敗或者名望而感動。最難得的生命的初始的感動,是一種為生命自然形態中所能承載的那些曲折,那些記憶,那些生命的每個日子中堅強面對的點點滴滴,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感動,為這樣一種胸懷,寬容,智慧,粗曠,豁達,乃至不死不屈,不折不撓的精神的感動。                        

 

 

按這裡即可回覆轉寄郵件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飄移的起跑線

20160125i  

 

為什麼要學習?

今天,我帶孩子們玩了一個殘酷的遊戲,

非常殘酷,但非玩不可,

因為我得讓他們理解這世界的運行法則。

 

這個遊戲靈感來自於潘怡如老師,

當時我看到這個遊戲玩法,

大為震撼,剛好教到荀子《勸學》,

荀子很努力告訴大家,學習很重要,

所以我決定幫荀子一把。

 

「課本闔起來,我們到外面空地集合,

老師帶你們玩一場遊戲。」

進度告一段落,我跟學生們說。

「喔耶!要玩什麼遊戲?」大家顯然很興奮。

「等下你就知道了。」我賣個關子。

學生很迅速的集合完畢,

眼尖的學生發現,

離他們前方不遠處有五罐飲料。

我告訴他們:「這五罐飲料是給你們的,

但只有五個人能喝到,哪五個人呢?

就是最快跑到飲料放置點,並且拿到飲料的人。」

「哦哦哦!」幾個學生起跑動作馬上擺出來了。

「等等,我沒說從這開始跑啊!」我阻止他們。

「我會問10個問題,你符合敘述就向前一步;不符合,就向後一步。」我解釋遊戲規則。

學生以為我要考課文問答,紛紛屏氣凝神。

「你是獨生子嗎?是的向前,不是的向後。」

這是我的第一道問題。

「耶!爽啦」「蛤?」「為什麼?」

顯然問題出他們意料之外。

有人向前,有人向後,差距拉開了。

「你跟雙親一起生活嗎?是的向前,不是的向後」我接著問下去。

差距又被拉開了,伴隨著得意與失落。

「你的父母會陪你讀書嗎?會的向前,不會的向後⋯⋯

一題接著一題,每個人的起跑線不斷在飄移。

「好,最後三題。」

「從小到大,你的成績幾乎保持在班上前10名的,向前一步。」

狀況突然改變了,有些剛才一路退的學生,

開始緩緩向前移動,像冰河般,慢而堅定。

「除了教科書,你有保持閱讀課外書籍的,請向前一步。」

嘩!冰河又緩緩前移了一點。

「你對未來非常明確要念什麼科系的,請向前一步。」這是最後一道題目了。

學生們的起跑線就此確定,

只是,有的前,有的後。

「好了,我們比賽準備開始,當我數到三,

你們就向前衝,先跑到並拿到飲料的,那罐飲料就歸你。」我正式宣佈比賽規則。

 

1、2、3,開始!

 

有的人衝很快,一轉眼就快到終點;

有的人明顯落後,卻也奮力追趕;

也有一些人,顯然放棄比賽,站在原地。

比賽在一瞬間結束了,

五個優勝者開心的高舉他們的戰利品。

「好,大家圍過來,隨意坐下。」

「你覺得這場遊戲公平嗎?」我問。

「不公平!」沒搶到飲料的學生喊得特別大聲。

「為什麼?」

「他們站那麼前面,先天優勢太大。」

「沒錯,各位,但這就是真實人生啊。」我說。

接下來是一陣默然。

「你剛明明落後,但為什麼跑?」

我問一位跑的認真卻沒拿到飲料的同學。

「我想說有跑有機會。」他靦腆的回答。

「那你呢?你為什麼不跑。」我問另一位學生。

「差距太大了,我追不上」這位學生語帶無奈。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前7題都跟你先天家庭環境有關,那不是你能掌控的;但是後3題呢?」我問學生。

「跟後天學習有關。」有幾位學生反應過來了。

這代表什麼?

人生本來就不是一場公平的遊戲,

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階級再製⋯⋯

都是我們常用來定義的方式。

 

但是我們可以一步步扭轉劣勢的,

靠什麼?靠不斷的「學習」。

也許它像冰河般緩慢,

不過千萬別忽視它的力量,

因為總有一天,它會改變整個世界的地貌。

 

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

你必須很努力,才能扭轉一點點劣勢,

你會因為差距太大就不跑嗎?

那太傻了。

 

因為,跑了雖然不一定追得上,

但是一定會比你現在更好!

學習也是。

今天是教師節,學生的貼心感謝我銘記在心,

但我更希望他們做到的,

是找到人生導師,努力跟他學習,

把那些失去的、沒有的、落後的,

一點一滴的追回來。

這就是人生,

「不公平」是它的本質,

但可以讓「瘋狂學習」成為你最強的特質。

 

出自丹鳳高中歐陽立中老師的文章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孩子出問題了?這是提醒父母:請療愈你的創傷

                                                                                         來自網路

ab9fd6cba5ad3687f8377eac290a1679_s  

在家庭中孩子出現問題,不過是呈現了父母未療愈的創傷。這就提醒父母需要意識和療愈自己的創傷。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那些創傷的呢?

 

每個人來這個世界都帶著目的和使命,其中之一就是詮釋“你是誰”和演繹“人生藍圖”。事實上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並得以進化。

 

然而,這些“生命藍圖”在我們出生時就被遺忘了,但是遺忘並不等與失去,就像電腦的資料壓縮到資料夾裡一樣,它仍然在,並等著我們去開啟。這些記載著我們“生命藍圖”的資料會因為我們人生中的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一點一滴地被喚醒。這些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統稱為創傷,只是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些創傷對我們的意義。

 

我們都經歷過很多創傷,這些創傷曾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情緒和感受。雖然有些創傷連我們自己都不記得了,但它們一直都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以負面的能量儲藏起來。這些負面的能量並不會因我們的知識和年齡增長而自行消失;相反,一旦遇到相應的情境,它們就會以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除非我們能關愛、擁抱和療愈它們,否則,創傷就會在我們生活中不斷製造出各種矛盾、痛苦、困惑和障礙。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一些困惑或磨難常常不斷重複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有的人把這當成是命運,其實這正是生命給出的路障或路標,提醒我們那些路行不通,應及時改變生命的航向。

 

創傷是讓我們有機會完善自己和改變生命狀態的契機。

 

人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創傷的呢?

 

人們常用的方式是:退縮、攻擊、順從、凍結。選擇退縮的人不斷壓抑自己的感受,他們忍住悲傷,在一個平靜和祥和的面具背後,隱藏的卻是恐懼和怨恨;選擇攻擊的人把自己變成渾身長刺的刺蝟,用盔甲武裝自己;選擇順從的人表現出愛心的面具,不斷向外討好,常常忽略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選擇凍結的人,強迫自己遺忘,以為小時候的那些小事不足掛齒,自己早就忘記了,並給出自己合情合理的解釋。

 

人們不知道,創傷可能有大小,即使是小的創傷,如果一直得不到療愈也會積累成大的創傷,影響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選擇了以這些方式處理自己的創傷時,其實我們是一直被創傷牢牢控制著。

 

我們採用這樣的防禦機制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和我們身邊的人,而孩子往往成為了我們防禦機制下的受害者。

 

父母未療愈的創傷會通過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一個怨恨自己的父母的人,卻以同樣的方式被自己的孩子怨恨著;

 

一個從小失去母愛的人,卻很早就和自己的孩子分開了;

 

被粗暴的父母對待過的人,沿用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這些看來並不僅僅是偶然。同樣的創傷以不同的方式在傳承,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之前,父母的情緒和感受就已經開始影響胎兒的成長和發育了。

 

那些都是我小時候經歷的事啊,我的孩子根本一點兒都不知道,怎麼會影響到他呢?”望著那些困惑的父母,我常常會邀請他們去深層次發現自己,抱著一顆好奇的心去探索自己的經歷和內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病痛、困惑和挫折其實正是對我們療愈自己內心創傷的召喚。我們製造出它們是為了讓自己覺知,去到源頭解決我們最初孩提時的傷痛。

 

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責怪我們的父母。父母不可能教會我們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他們自己,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愛自己。他們只是盡全力把他們在孩提時代學到的東西,依樣畫葫蘆地教導給了他們的孩子。

 

我們從小依賴父母,一心一意地跟著父母,學習他們的那一套信仰和規則。等到我們長大,遇上種種經歷,便將從父母那裡學來的運用到自己生活中,不停地、重複地去實行。而當我們遇到困境和痛苦的時候,就是我們要追本溯源去療愈的時候。

 

所以與其去責備原生家庭,不如去探索自己的內心,看到創傷在我們生活中的限制。與其去將要求指向孩子,不如去直視自己內心的恐懼,焦慮以及被我們自己忽略的感受。在關係裡,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別人,而是療愈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一個人的固執裡,藏著低水準的認知

                                                       By 清悠 职场实用心理学

ancient-1807518__340  

 

一個人的認知水準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

01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

跟人交談時,有時你從各個角度給他分析一個問題,提出中肯的建議,但是他怎麼都聽不進去,表現地異常固執。

比如,一個女孩深陷感情騙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騙她,但女孩子卻固執地認為男孩是真正地愛她,任憑外人怎麼說,她都不會改變主意,甚至認為別人在不懷好意地破壞他們。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說年輕的時候多學點東西,多增長見識,對自己的事業、人生都有幫助,他卻認為什麼文化、知識都沒有用,遇到事情還得靠錢、靠關係、靠運氣。

於是,你所有的建議壓根就不會起作用,他總會固執地尋找理由,固執地放棄努力。

每當這個時候,等你們爭論一番毫無結果時,你也許會有一種挫敗感,甚至捶胸頓足地喊道:從來就沒有見過如此固執的人,這麼簡單的道理,他怎麼就是不懂呢?

前幾天跟一個夥伴交涉某個問題,他提出來說一項資料不正常肯定是設備故障的原因。

我說先別著急,等我查一查。

當我告訴他資料不對並非是設備運行不正常,而是因為那個時刻正好有工人在檢修,同時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才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我把檢修記錄發給他,並指出了幾項可能性的因素,但無論我怎麼擺事實說明,他都認定了就是設備故障的原因。

我說得口乾舌燥卻又氣憤難當,分分鐘都有想把電話摔掉的衝動。

等冷靜下來之後,我便想他為什麼這麼固執?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其認知能力,當發現這種問題時,他的第一反應甚至是唯一的反應就是設備故障,任你怎麼拿證據去給他看,他都改變不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根本沒有其他的看法。

 

一個人的認知水準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

02

有很多人會說固執沒有什麼不好,它表示一個人有所堅持,不被同化。

我想說的是固執在此並非正向的執著、堅持原則;

而是當你面對不同意見時,異常敏感,異常自尊,拒絕反省、拒絕傾聽、拒絕學習的行為,它甚至會演變成過分的偏執、執拗。

而這時,你就很難再進步、再成長

也有很多人把固執當成一種張揚自我的個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執了,那是不是就會隨波逐流,變得毫無特點可言。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錯在把固執這種棱角當成了個性,將棱角和個性相混淆。

有些阻礙成長的棱角是應該被磨平的,使自身變得更加圓融,但這不影響你個性的形成。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會保持其獨特的個性,因為他們認識到,所謂的固執並不是獨特的個性,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執阻礙了一個人良好個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來越偏激,缺少寬容和智慧,阻礙了你學習、思考以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經提出過“個人構念論”的觀點:個人構念即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

 

當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場景時,一個人的腦海裡便會呈現出他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判斷。

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于單一,缺乏彈性。

因此遇到問題時,你的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窄,但卻成為了你的全部,你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的可能。

而當你的認知能力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你便不會只是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有幾種可能的答案。

03

如果用數學的集合來表示,即認知低的個人構念是A,認知高的個人構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還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舉個例子,認知水準低的人固執地認為讀書、上大學沒用,大學畢業生賺的錢還不如小學沒畢業的人賺得多,他們的衡量標準就只是金錢。

而認知水準高的人的衡量標準中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工作機會的選擇,自身潛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學習等等。

認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樂於提高自己,於是一段時間後,當你返過來再看自己做的對策或者思考時,往往還會補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你又進步了,你的認知水準又提升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時,越明白自己的無知。

因為,你的認知水準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識是學不盡的,你沒法固執起來,只有謙虛地走在學習、領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厲害的人物反而很謙虛。

就像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因為認知能力低,個人視角太小,想法單一,缺乏判斷力,所以表現為固執,又因為如此固執,便拒絕了學習,拒絕傾聽他人的意見。

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會停滯不前,如此便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04

認知水準相當的人,交流起來往往越輕鬆自如,認知水準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時往往會有“時間怎麼過得如此之慢”的艱難。

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再見面時,有時會感覺沒有話可說,其實並不在於其生活環境的差異,所經歷人事的變遷,其根本的原因是個人認知差異的不斷擴大。

有些人以飛快的速度成長,其認知水準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卻在原地踏步,那麼這些人的認知水準還是多年前的水準,自然會以多年前的思維、認知做判斷。

固執的人是缺少反省能力的,更缺少及時的覺知能力。

固執是無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現,而開放則有助於豐富我們的知識和智慧。

心理學家佛拉維爾提出過“元認知”的概念,指對個人學習、思維活動的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覺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結果,是否有改善的餘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個很固執的人,認為這是性格裡帶的特點,改不掉了。

但隨著不斷地學習,發現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執認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當我知道的越多,從優秀的人身上學到的越多,再出現固執之時,就會自動、及時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覺知和反省。

當然這個改變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漸進。

如果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固執,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時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學習,去閱讀,去提高自己的認知。

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你緩和了,你可以有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你不再執著於自我。

多讀書、多瞭解、多思考,當經歷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認知能力提升了,固執自然會有所改善。

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作者:清悠,佛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一個愛好讀書寫字的80後女青年,願與您共同關注內在成長與精神品質,追求豐富的單純和不張揚的激情,行走在修心的路上,一起去探尋人生的美好。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心法

                      figs-1620590__340                                                                                                                                                                                                         文  陳紫華

 

為什麼許多中醫能活到九十多歲?

壽命的長短,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自己,只要我們保持覺性,從內心開始轉變,

配合適當的方法,管理身心調整身心,好好的養護生命,遵從生命的本性自然,就能盡享天年。

不扭曲,不變形,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做回真正的自己!

1、中醫治人不離技法,但卻靠心法

一個中醫的醫術一定和醫德成正比。

中醫治人不是靠技法,是靠心法。

心法對的時候,哪怕是很普通的一個藥方,在他的手裡就有用,他的「正」會讓病人產生信任感,從而讓藥效提升。

其實,判斷一個中醫的好壞,看他的治病思路,幾句話就可以很清楚。

中醫一直以來強調,病不是簡單的病毒、炎症,那只是結果和症狀,病是導致疼痛發炎等這些症狀背後的原因。

有些醫生把病和病因(情緒)割裂開,以為疾病是一個單獨於身體以外的物質存在,

比如有人發病,就迫不及待把瘤子切除,以為這樣就病就好了,這其實是很狹隘的觀念。

其實疾病的成因表面是身體出了問題,實際上是心理出了問題。

尤其是疑難雜症,那是生命出了問題。

所以,若無心法,沒有氣感,打太極拳也只是太極體操。

2、不是中醫不科學,是你不懂科學

現代工業把人異化了。

福特說,我明明雇傭的是兩隻手,怎麼後邊站著一個人?

在一系列的簡化和假設的基礎上,產生了牛頓物理學,又產生了一個世界觀: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標準化、流程化、系統化的。

現代西醫就是在這個歷史過程當中產生,它把人視為理性的、冷冰冰的一團。把工人階級的操作邏輯應用到了醫學上。

許多人批判中醫的一個理由是:中醫幾千年來沒什麼進步,西醫卻在不斷發展。
但其實科學已證明,物種的變化以百萬年為單位,人類的身體在三千年、甚至一萬年以來都沒有本質的變化。

真正發生變化的是人類的生活而不是生命。

例如:現在大家不愁衣食,身體儲備的就多了,肥胖、糖尿病、心肌梗塞、腦血栓……所以我認為《黃帝內經》在3000年前,完全有可能對身體的瞭解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

有種觀點,認為科技的進步是以傷害人的本能為代價的。

比如從前人能獨立的把車從單位開回家,這是理所應當的,可自從有了GPS後,很多人就慢慢喪失了自己回家的能力。

其實我們曾經擁有很多能力,卻都在「進步」中喪失了。

而中醫的意義,就是幫助你甩掉GPS,把車開回家。

3、你迷信的西醫,其實你也不懂

許多人批評中醫不科學,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西醫的最新發現。

近十年西醫超越了傳統線性、機械化的醫學模式,正在向能量醫學和意識醫學發展。

前兩天我經歷了一件神奇的事:前蘇聯科學家研發的為宇航員做體檢的技術,可以根據你的照片,在15分鐘後為你出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

而這份報告的結果竟跟我們在醫院,經過一套複雜的器械後的體檢結果是一樣的。

它運作的原理,就是找到你在第四維空間留下的影像,不同能量區域有不同的顏色。

臺灣的王唯工教授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他正在申請通過美國專利:

用經絡能量來檢測糖尿病,不需要破手指,甚至可以盲測,依據就是中醫經絡的振動頻率關係。

他告訴我,現在哈佛醫學院正引入東方能量醫學的觀點,重新去看待身體、規劃西醫的思考模式。

曾經一群斯坦福的博士後告訴我,研究完基因,你不得不相信這個世界是可能有上帝的。

安靜地坐著不動,過二十分鐘你就能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與心跳。

生命說白了很簡單,一呼一吸,「氣」就在中間流轉。

佛家講:兩精交合的時候,一個人的天命就決定了。

為什麼出生的那一刻對一個人的生命有影響?出生前你的氣是母親給的,

出生後為了對抗大氣壓力吸了第一口氣,整個血循環開始啟動,朝向大腦的神經元也開始搭建。

在這瞬間,所有的星球,所有朝向變化,所有的天氣變化,它都會在這霎那間形成一個共同的磁場。

這磁場決定了你的神經元如何搭建,也就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呀,現在談論中醫和西醫的區別有沒有問題,就像兩個分別從南坡、北坡向珠峰進發的隊伍,

明明路途不同,卻偏要南坡的人說北坡的事兒、有什麼好爭論的呢?再過幾年登頂會合了,也就明白了。

4、什麼是中醫的智慧

我的老師、那些研習中醫的長者,給予你的智慧都是特別簡單的東西:能量一直在轉,並且守恆。

跟有智慧的長者在一起無須要他教你什麼,看到他那樣的表情,就學會很多東西。

你想有錢,就跟最有錢的人在一起;你想時尚,就跟最時尚的人在一起;

你想活得長,就跟長者多在一起;你想有智慧,就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

中醫的智慧在「精氣神」,「精」是物質,「氣」是能量,「神」就是資訊和意識。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些「好人」得嚴重的病,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只是努力在做一個好人,雖然行動善,但心不善,意識不善。內心糾結反而造成了他的病。

當你有智慧去理解這個真相之後,你要承認自己,如果我不能成為一個好人,我寧願做一個真實的、不壞的人,這是中醫的智慧。

5、最好的醫者,是自己

最好的中醫是自己。為什麼許多中醫能活到九十歲?因為他開闊,不扭曲,不變形,不折騰自己。

健康的源泉不在於身體,而在於心性。舉例而言,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健康的方式就是繞開他。

不是因為我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選擇權才可以做到,我認識很多底層人民也活得快樂。

要明白生氣是愚蠢的事,你才能不生氣,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健康了一半。

總而言之,最靠譜的養生辦法就是做一個儘量天真的人。

記得有位智者就說過,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一個「神」,用國外的語言叫神,用中國人的語言叫「靈」,

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叫「潛意識」,用佛法的語言叫「如來」。

它一直在愛我們,我們順著它的意思,就會過得比較好;如果我們不順著它的意思,它就會提醒我們,給我們一點麻煩。

而這些小麻煩正是為了提醒我們從錯誤中歸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Q高的人,一般都有這3種特質

 

                                                                                                            文 武志紅

 

 ba707b45043e0d45c0d011944178e4d5_t  

 

在這個時代,情商(EQ)已然成為了一項核心競爭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曾經以為,情商高就是油嘴滑舌、說話好聽。但直到我看了《人性的弱點》,我才明白:

 

 

 

情商高的本質,是懂得真心實意地站在對方角度著想。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以下3種特質。

 

 

 

江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檢察員,他的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們戴安全帽。

 

 

 

以前,他一看到沒有戴安全帽的員工,就打著官腔批評他們,要他們遵守公司的規定。

 

員工雖然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批評,卻滿肚子不高興,而且常常在他離開後,又把安全帽拿了下來。

 

江士頓察覺到這一點,於是糾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下一次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便詢問他們:

 

是不是安全帽的設計讓他們不舒服?需要怎樣改進?

 

接著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

 

這樣做的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也沒有員工顯得不高興了。

 

 

 

情商高的人,不會用無用的批評來解決問題。

 

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 

 

 

 

小孩因類比考的分數不理想而被父母訓斥了一頓,下一次考試因為緊張和壓力而考了更低的分數,只好偷偷把卷子藏起來不給家長看;

 

男生沒買到演唱會門票而被女友責駡一通,導致吵架冷戰,錯過下一輪搶票的機會;

 

下屬沒搞定一單生意、丟了一個客戶,被上司當著所有人的面劈頭蓋臉地羞辱。不但客戶回不來,連下屬也跳槽了。

 

尖刻的批評與斥責,總是無濟於事。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會招致憤恨。

 

因批評而引起的羞憤,常常會使得被批評的一方情緒大為低落。惡性情緒蔓延,非但不利於解決問題,還會使關係破裂。

 

人性就是這樣。

 

做錯事的人永遠不會責怪自己,每個人都不想被他人指責。

 

 

 

哲學家杜威認為:人類天性中最本質的衝動,就是被人尊重的欲望。

 

有研究證明:在學習方面,因好行為就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因壞行為就受到處罰的動物學得快得多,而且能夠記住它所學的。進一步研究顯示,人類也有著同樣的結果。

 

正如席萊所說:“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同樣的,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

 

情商高的人,不會將時間花在無用的批評上,而是會儘量設身處地地去想問題:

 

他為什麼這麼做?怎樣才能讓他不這麼做?

 

這比批評和訓斥要有效得多。

 

下次你想批評某人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卡耐基曾向一家飯店租用大廳來辦講座,每一季度用20個晚上。在某一季度開始的時候,經理突然通知他要漲3倍的租金。

 

他在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入場券早已印好分發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知都已經公佈了,如果臨時取消、損失會很大。

 

他沒有像普通人那樣,怒氣衝衝地與飯店經理爭論、責備,而是拿出一張紙,給經理分析漲價的利與弊 ——  

 

“我無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只好被逼到其他地方去開講座。這樣你非但從我這裡拿不到一分錢,還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宣傳。

 

我的課程能吸引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水準高的人士到你的飯店來。你如果花5000美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也不一定有這麼好的效果。”

 

第二天,他收到經理的一封信,通知租金只漲50%,而不是300%。

 

他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全程沒有談到自己的需求,而是一直在討論對方的利益。

 

 

 

奧佛瑞教授有一句充滿智慧的忠告:

 

首先,喚醒他人心中的渴望。能做到者,可以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將孤獨一生。

 

 

 

自私的人只會想著自己的利益,而情商高的人,懂得善用利他思維。

 

那些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並能兼顧對方利益的人,永遠不怕無所作為。

 

 

 

卡耐基的學生伍頓在一家百貨公司裡買了一套價格昂貴的衣服,買回家卻發現,這套衣服會褪色,把他的襯衫領子都染黑了。

 

他極為惱火地把衣服拿回百貨公司,找到了當時交易的店員,想要說明事情經過,卻頻頻被打斷。

 

店員扯著嗓門、話中帶刺地說:“這款衣服我們賣出去好幾千套了,頭一回有人挑刺!”

 

另一個店員也跑過來插嘴道:“黑料子的衣服一開始都會褪色的,這種價位的衣服都這樣!”

 

兩個店員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挑釁地懷疑他的誠實、暗示他買的是不上檔次的產品。

 

正當他想要發火大罵時,百貨公司的負責人過來了,他只用了三個步驟,就讓原本僵持的局面化解 ——  

 

首先,負責人讓伍頓從頭到尾地把經過說一遍,中途沒有插過一句話。

 

聽完事情經過,負責人向他道歉,說沒想到這衣服會這麼差勁,這種不能滿足顧客要求的東西就不該賣出去。

 

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他想怎麼處理都行,百貨公司會完全遵照他的要求去做。

 

聽完負責人的話,原本想把衣服退掉的伍頓改變了主意,詢問負責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衣服不褪色。聽了建議後的他,最後成功解決了衣服褪色的問題。

 

那些最愛挑剔、最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往往會在懷有忍耐與同理心的聆聽者面前軟化下來。

 

 

 

情商高的人,善於聆聽他人的意見。

 

與人爭論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不如站在對方的角度聽聽對方的意見。

 

一些人之所以始終不能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原因是他們不願意用心聽他人說話。這些人在乎的僅僅是自己要說什麼,而對別人毫無興趣。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誇誇其談的人,缺的是好的傾聽者。

 

真正擁有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真誠、耐心地去傾聽別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就,情商占80%,專業技術、智商占20%。

 

為人處世的能力,有時候比智力和工作能力更為重要。

 

擁有良好的情商,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而真正的高情商,不是靠鑽研談話技巧、說話技術就能夠練成的,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懂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的心。

 

以此共勉。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憤怒更可怕的,是忍住憤怒

u=559576444,3412127630&fm=26&gp=0  

                                                                                                     文 叢非從 心灵面包 

每當你憤怒的時候,

或者忍住憤怒的時候。

你可以感受下:

這麼做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憤怒會傷害別人。為了不傷害別人,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憤怒。”

 

控制這個詞簡直是太好聽,

簡單說就是你要忍住。

 

然而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對於比較疏遠的關係,比如說陌生人、普通朋友、同事、客戶等,你對他們憤怒的時候,如果你還想要關係你就需要忍字當頭了。

因為你們的關係太脆弱了,一傷害就斷。而且你還需要所謂的面子、維持友好和平的關係等等。

可是對待更親近的人時,如果你真有憤怒,你忍的住嗎?憤怒忍著就會真的消失嗎?

 

 

雞湯學家們喜歡說:“不要對孩子發火,不要把脾氣留給伴侶。”

 

可是你回憶下,你每次對親近的人憋住發火的時候,你有沒有這樣一個念頭:我知道發火、憤怒會傷害到你,這是不對的,所以我現在要忍住憤怒。

這是個愛的動機,很好。但是這個動機背後有更深層的一個語言:

我忍住對你的憤怒,就是在對你好。我都對你好了,你就要識趣點。如果我對你付出了,你還不領情、不照顧我、不感激我、不回應我,我就更生氣。

忍住憤怒這個動作一旦被潛意識識別為是付出或者是犧牲,就會增加對對方的要求和期待。

然而如果對方並沒有因為你的這個付出或犧牲,做出任何相應的回饋,等於你所謂的付出和犧牲也就沒得到回應。

沒有什麼比付出了還不被回應不被看到更讓人憤怒的了。所以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當時沒發火,忍住了,但換來的會是更加的憤怒。

你當下忍住憤怒,對對方減少了3分傷害,但是由於你的隱忍,下次累積爆發可能給出了10分的傷害。綜合結果就是,比原來還多了7分傷害。

 

忍住憤怒,只是為了更憤怒做準備的。

在我們網課裡,有個媽媽講到了她的這個念頭:當她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為了孩子她就忍著。但是結果卻很挫敗,為什麼經常忍不住還經常更大的發火?

這很好理解:每當孩子調皮搗蛋搞得一地雞毛滿床滿地雜物飛揚,她都很生氣,但是她忍住了,每次她忍住了都在想我這是為孩子好。

然而孩子並不可能事事都做的好,不淘氣不鬧,她積壓的憤怒最後會在某個更加微不足道的點上爆發——對她自己而言,自己面目可憎,無法接受自己;對於孩子而言,孩子會覺得:我不就做了這麼一點小事,媽媽至於嗎?

如果不忍住憤怒,發洩或者表達出來了會怎樣呢?

是的,會傷害到親愛的人。但是內心深處另外一個聲音也會同時升起來:

“我傷害了你,我做得不好,我很內疚。我想接下來對你更好點,來補償你。”

對親愛的人傷害了3分,然後就會想對他10分好來補償,綜合結果是給了親愛的人7分愛。其實是拉近了關係的。

你會發現兩個人吵架,其實吵贏吵爽的那個人更容易低頭道歉。

因為情緒已經表達出來了,他會在情緒已經表達出來之後,升起覺察或者內省。

並且,他對於這件事情的很多執念,也會隨著表達情緒,而釋放出去。在我們的生命裡,等於完成了一次情緒的輪回。

對親密的人有憤怒,比起壓抑忍住,更好的方法是表達出來。

這麼說不是鼓勵大家回家大膽發火,肆無忌憚的傷害親人朋友——而是鼓勵大家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因為憤怒是無法被壓抑的。

 

被壓抑的憤怒,只會導致失控的憤怒。

 

我們本可以選擇更好的方法:既可以合理表達情緒、又不非常傷害對方,還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比表達憤怒更好的辦法:

認出自己為什麼憤怒。

我們的情緒都不是毫無來由的,並且,我們不難發現:每個人憤怒的點都不一樣,會憤怒的原因也都不一樣。

如果你能在憤怒的時候——或者憤怒過後去整理自己、內觀、自省,你會發現,你的憤怒,都只是和自己有關:它是你自己內部的問題。

 

 我對你有憤怒,是因為我自己內在有按鈕。

你做了些事情讓我很憤怒,是因為我內在有按鈕才能被你觸發。你啟動了我的某些創傷,我才很憤怒。

是我這邊出了問題,是我很需要你而你沒有滿足我,我很憤怒。我對你有超出了你能力範圍的需要,這是我的問題,是我需要負責的部分。

當你意識到:這是你自己內在的問題時這時候你會發現憤怒像個開始漏氣的氣球,一點點在消退。

幸運的話,你就會進入到自我療愈裡。因為:世間所有的憤怒,都是自己的問題。

 

這句話是真的:

你的憤怒,就是你需要去療愈和覺察的點。

當別人傷害你的時候,你可以在行為上堅決的拒絕,這是保護自己。如果你的情緒被喚起了,是因為你的創傷被啟動了。

當然人永遠不可能完全療愈創傷,除非修成了佛能大慈大悲,所以人必然會有憤怒,這是正常現象。只不過如果你的憤怒過度的話,你就需要注意下了。

反思自己,總比指責別人,來得更有建設意義。

你親愛的人,他們不是你的敵人。

當你願意袒露和探索自己的創傷,你可以邀請他們一起陪伴你,

而不是把他們當成敵人去攻擊。

這就是對憤怒的昇華。

每當你對親愛的人生氣的時候,你都可以默念或大聲背誦這個咒語:我對你很生氣,但這不是你的錯,是我內在的點被觸動了。

如果你修煉的高一層,還有第二個咒語:我對你很生氣,這是我的問題,非常對不起。

你可以感受下:每當你生氣的時候,默念這兩個咒語,和你執著在“都是他讓我生氣”裡,有什麼不一樣。

內省會讓你真正的認識自己,誠懇的道歉會讓你開始敞開自己,

當你能夠面對自己時,你外部一切的關係

都會變得越來越融洽與美好。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有關親情的微小說,動人!

people-1572816__340  

   從前特別不喜歡"父母在,不遠遊"這個說法。

二三十歲人生最美好的的年紀,不去走南闖北幹一番事業,不去遊歷山水擁抱世界,而是只為了陪伴父母承歡膝下,回在家門口做一份穩定普通的工作,詩和遠方統統拋開,這不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是什麼?

後來成家立業,才發現,有一些事情,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

 

 

  電話裡面:

"This is a wrong number . Please check up and take the telephone number again…";

電話外面:

"孩子,你為什麼每天都說外語,媽聽不懂,但是媽想你…"

 

 

  某天,兒子看到一篇有關母親的文章,很感動便打電話回家,第一次和媽媽說了一句,我愛你媽媽。

母親那頭笑著說了一句,說吧要買什麼要多少錢?

兒子說什麼也不要只是想你了。

母親急忙問,怎麼了出什麼事了不要想不開。

兒子一再解釋,最終母親勉強相信。

掛掉電話,兒子淚流滿面。

 

 

  有人高中時沉迷網路,時常半夜翻牆出校上網。

一日他照例翻牆,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盛傳他見鬼了。

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

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捨不得住旅館,在牆下坐了一夜。

 

 

  爸爸:兒子你覺得爸爸壯嗎?

兒:嗯。

爸爸:你覺得少林功夫厲害嗎?

兒子:厲害。

爸爸:如果我剃成光頭,練少林功夫好嗎?

兒子拍手:太好了。

第二天,兒子看到光頭的爸爸,高興地說:爸爸加油,一定要練成高手。

那天,是爸爸化療的前一天。

 

 

  有次跟爸媽通電話,通了很長的時間。

掛電話後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媽媽又打電話回來,問:

"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怎麼聽你一直唉聲歎氣的,是跟那女孩分手了?"

我哭了!這世上,只有爸媽才能聽得出孩子那不經意的一聲歎氣……

 

 

  他成績很好。父親是農民,經常去看他,光腳,戴草帽。

在窗外看著他傻笑。他惱道:不許再來!父親默默走了。

後來,他上大學,又入政壇,再入監獄,財產充公。

父親去看他,穿著極不合身的西裝,

在窗外看著他傻笑道:"怕給你丟人,借的。"

他潸然淚下……

 

 

☆1949年之後,有一士兵,每天早上都會凝視母親,目光溫柔。

他不與母親對話,母親也看不見他。

只是看著母親喂雞,看著母親坐在門口,偶爾一聲歎息。

在母親入土那天,他輕輕地放下手中的望遠鏡,在海岸上,

對著母親沉睡的廈門磕了一個響頭,緩緩地的走回自己在臺灣的家。

 

 

  忽然想起一句猶太人諺語:

父親給兒子東西的時候,兒子笑了。

兒子給父親東西的時候,父親哭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願所有孝心都有所歸屬,不把等待熬成遺憾。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儒、释、道三家对生命的理解

                                                                           梁冬《处处见生机》

 images (5)  

    你是否安靜地思考過一些什麼特別重要的問題?你花了多少時間去問自己一些或許看起來沒有意義的問題,比如:生命是什麼?梁冬認為:儒釋道三家的生命觀在表達方法上有些許不同,其實內理是一樣的,而且對於自己的內在生命都是非常珍惜的,你又怎麼看?

1、儒家:生命觀變得越來越剛強和弘毅

先說儒家。以前我們不讀儒家不瞭解,後來發現儒家從孔子一直到曾參,一直到子思,到孟子,這一脈下來算是儒家的正根。其實從孔子開始,都是很可愛的人。

 

你可以想像一下,孔子是一個身高一米八幾,用朱清時教授的考據來說,是接近兩米的人,會各種技能,在當時能操作好多匹馬的車,會射箭,力氣很大,會彈琴,會算卦,還會埋人,包括埋人的各種高難度技巧,就是把一個人埋得很高級這件事是他的專業,所以他這種人活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餓不死的人,所以他也說自己技能太多。

 

而且這個人建立了一個黨派,其實當時的儒家已經成為一個儒黨了,超過三千人,有清晰的政治主張,並且有極其強大的凝聚力,這樣一股政治力量活躍在當時的魯國。它已經是中國最早的黨派。

 

你看他最喜歡的生活狀態,是早春三月,帶著幾個學生,找一個溫泉泡泡,在溫泉裡面喝喝酒,喝完酒之後,趁天還沒有冷、風還沒有刮起來的時候,一路唱著歌,然後回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是放幾天的醬肉都不帶吃的那麼一個人。

 

其實是隨著《大學》,隨著後來孟子的繼承,儒家的生命觀變得越來越剛強和弘毅。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後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脊樑是靠儒家支撐的,甚至一直到抗戰時期的許多儒將,他們在面臨民族大義存亡時的承擔,都是和儒家的“士不可不弘毅”這一種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有關,這個主人翁並不是說他是天下的主人,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所以他作為主人,來到世間是要有擔當的。

 

每一個真正的儒生,我所尊重的儒生,他整個生命信條裡面都是一種對從自己到家族、到朋友、到鄉黨、到國家、到天下,他是有一圈一圈的擔當的過程。而且因為我有這個責任,所以我不怕死,所以我反而能活得長,這個邏輯是清晰的。

 

當年在西南聯大,敵軍炸彈來跑空襲的時候,梁漱溟、劉文典都曾經說過類似的話,說我不會死,因為還有事沒幹完。他有一種天命感,就是一個人相信他自己就是承擔這種天命的時候,他就有一種被天罩著的勇氣,這種有老大罩著的勇氣,自然而然就有一種摧枯拉朽的生命力支撐著他,他有凜然之氣。後來很多北大的那些老的學者和教授,比如湯先生、季先生、樓老師他們身上都能看到。就是在老一輩的學者身上,你看到他們有一種正氣在。

 

2、道家的生命觀來自於真正理解了天地的機變

而道家的精神是什麼呢?道家的生命觀來自於真正理解了天地的機變,什麼叫“機”,什麼叫“機變”?即天地之機的變化。

 

就是他知道世界那些看似不相關的會出現的人會出現的事,會出現的天氣,會出現的人文地理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的一些風俗,都是隱隱地受一個巨大的程式在影響著的。

 

而道家的人總是知道這個程式現在運行到第幾步了,然後他在最恰當的時候出來,但是他不自己幹,他會找一群能夠幹的人,給他們方向,幫他們在關鍵的時候做一些決策。

 

比如你會發現諸葛亮、張良、耶律楚材,包括范蠡、劉伯溫,其實都有這種道家的特質。

 

他們都知道用自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這種氣概去支撐,能耗太高,所以他總是用別人去消滅別人,用別人去幫助別人。然後不居功,不求名,功成身退。

 

所以歷朝歷代有許多道家仙骨的人,在亂世他就出來了,幫助穩定社會次序,幫助其他人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在和平盛世,他們就隱藏起來了,躲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對那些鄙視他的人心裡默默地念一句:“你丫快死了,你還不知道。”

 

他就是掙錢都不會很努力地掙,他也不需要花很多錢,但是他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錢的時候,他手上就有錢,這就是有道家精神的人。通常這種人不會太胖,他連胖都懶得胖。他知道多餘的錢只能做多餘的事,多餘的人只能帶來多餘的煩惱。這樣的人他自己活得長,在和平時期他活很長時間,但是你也不知道他在哪裡。他也懶得向你證明和解釋他的存在。「他是一個不需要刷存在感的人。」

 

3、佛家智慧來自于真正意義的物隨心轉

而佛家這一種智慧來自於什麼呢,來自于真正意義的物隨心轉,就是說世界只不過是一組又一組我們心念心意識臨時組合的幻象,就像量子物理學這些年研究的結果一樣,那就是觀察的結論與觀察者的主觀判斷有關。

 

我們所感知到的這個世界,無論是眼睛看見的還是耳朵聽見的,還是鼻子聞到的,還是身體觸摸到的,甚至想到的,我們稱之為“色、聲、香、味、觸、法”的,佛家認為都只不過是一個臨時的幻象,它是臨時的,它過去不曾有,未來也不會有,對於這種狀況他們不執著不強求。

 

所以甚至我認識一些和尚,他們的身體未必有多好,但是他們並不以為然,也不那麼在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隱隱的讓我感覺到他們也在享受身體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因為他們似乎有這樣一種潛臺詞,認為現在這一切身體上的痛苦,都是過去他們的無明帶來的一個結果,只需要接受它就好。

 

所以當一個人不覺得痛苦是一個痛苦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痛苦。就像當一個人不覺得愛情是愛情的時候,愛情就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你就會享受愛情。

 

只是他們這麼說,我也沒證到。

 

我感覺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現在真正的以禪定呼吸法門來修身和修心的和尚不太多了,我只能說不太多了。

 

朱清時教授曾經跟我說過,在民國時期曾經有一個和尚叫做傳缽,他當時在金頂上結廬,那很冷,他常年只穿一件單衣,活到九十多歲,但是現在的峨眉山關於他的記載幾乎沒有。朱清時教授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接觸到一位九十幾歲的還俗的老先生,當年做過傳缽老和尚的侍者,跟朱教授描述那一代真正的身心合一、身心健康的修行者的樣子。

 

你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金頂上修行,蛇蟲老鼠包括各種大小的動物,看見他的時候都不會傷害他,說明什麼?我猜想他們已經擁有一種和動物交流的心心相印的方法。

 

可能,我只能說可能任何生物在非語言的底層即靈性層面是相通的。當一個人到一定的境界的時候,人畜無害,所以他不危害別人,別人也不危害他。

 

而且他好像吃得很少,完全不遵守能量守恆定律。他所吃下去的東西完全不足以維持他日常身體的消耗,但是好像他也活得很長。包括我的道家老師張至順道長,我親眼目睹他經常一天吃很少很少的東西,但是人家在終南山上連走八個小時都不停下來的。

 

有一次他帶著油麻菜與他一起去爬山,其他人都累得走不動了,老先生也沒有停下來,也沒有走很快,只是幽幽地說:你們就是背得太多,心裡面裝的東西也太多。

 

我見過幾位這樣的長者,九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以我自己的觀察和聽他們的講述,我相信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安頓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世界觀真正通達的時候,是沒有氣脈阻塞的。所以為什麼在佛教裡面有一位藥師琉璃光如來,琉璃光的意思就是心中無結,遍體通透,一個結都沒有。

 

我們生起一次“貪嗔癡”,就會讓一小組的細胞不那麼自在地開合,就為之氣結。時間長了,一結一結串著結就形成了患。所以佛家的修行法門,我想可能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理解而來的。

 

4、儒釋道三家,最後其實也在相互借鑒

而儒釋道三家,最後其實也在相互借鑒,你可以在中國的佛教界裡面看到某一種受到道家和儒家思想影響的影子,反過來也是一樣。

 

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合流的特徵還是很明顯的。但是無論如何,以我個人的觀察,一個好人未必能夠長壽,但是能活過一百歲的人都不會太壞,它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仁者壽”,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你再想想國外的特蕾莎修女,都是一樣的。

 

儒釋道三家的生命觀在表達方法上有些許不同,但是我個人認為內理是一樣的,而且對於自己的內在生命都是非常珍惜的。

 

佛家的人也講人身難得,都是非常珍惜這個身體的,而且非常珍惜身體裡面拖著身體的那個。

 

禪宗有一個很著名的公案,叫做“拖死屍的是誰”。說我們的身體沒有了生命這個東西之後,瞬間就變成一具屍體了,還是那一坨肉,還是那些骨頭,還是那些精氣血,但是為什麼就不會想、不會動、不會吹牛了呢?是什麼拖著這一具死屍走來走去呢?這是禪宗經常討論也不斷在追問的問題。

我相信曾經在歷史上有某部分人,他們以某種奇怪的方式,可能就是內觀或者是以靜慮的方式發現了這個生命的真相。

 

所以你再來看大學裡面“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的時候,你才不得不說,其實他們的差別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他們說的是一回事。

 

所以講到這裡就要問我們每一個人這個問題了,你是否安靜地思考過一些什麼特別重要的問題?我現在衡量一個人其中的一個標準,就是這哥們兒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去問自己這一些可能已經沒有意義的問題。而且我相信也許這一些問題的答案在未來五年就是人類最後的那一點價值。

 

未來五年最後的價值就是這個東西,我們稱之為意識的靈光,而且很可能它是獨立於身體之外存在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