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人跟隨男人、男人服務女人時,愛可以得到良好的運作
文:海靈格學校
家庭中丈夫優先,還是妻子優先
喬治:在家族系統排列中,男人什麼時候站在女人右邊,又什麼時候站在女人左邊?
海靈格:這有很多不同。父母本是有著同等地位的,他們一起有著優先的位置,接著是孩子,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如此下去。根據原生秩序,父母之間是沒有層級次序的,他們的序位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的。但是,依照他們的職責便有層級次序之分,一般來說,負擔著家庭安全的人有第一序位,這通常是男人,他便站到女人的右邊。但也有一些家庭,母親很明顯有第一序位,因此女人便站到男人的右邊。
在某一些情況中女人是有優先權的。如果在女人的家庭中有重要人物被排除,例如父親,因他沒有與母親結婚;或是母親有不幸的際遇,層級次序便會跟著變化,就是由右至左,首先是被排除的人,其次是太太,之後才是先生,這與命運際遇的重要性有關。例如特婭,她在她目前的家庭中有著第一序位,因為在她原生家庭中的命運際遇給了她這樣的優勢。你必須在每一個個案中,找到正確的層級次序。
如果丈夫曾經訂過婚,他現在的太太通常是站在他和他之前訂婚的第一個伴侶之間。如果妻子曾經訂過婚的話,也同樣適用。例如在達格瑪的原生家庭中,母親要站在丈夫和他未婚妻中間,而且以此方式站在丈夫的右邊,這樣使得她能夠對丈夫和他的未婚妻表示,她接受他為丈夫,也有著妻子的權力。這不但可使未婚妻脫離丈夫,更可以讓未婚妻得到自由。但也有很多情況,第二任伴侶不得站在丈夫和前任太太中間。例如若前任太太已經過世,那麼丈夫仍舊需要站在前任太太和新的伴侶之間;如果前任太太曾經被不公平地對待的話,也是如此。
女人跟隨男人,男人服務女人
海靈格:在夫妻關係中有一個愛的序位,通常是要求女人跟隨男人。我的意思是,她必須跟隨丈夫進入他的國家,學習他的語言、文化,加入他的家庭,她也必須允許孩子跟隨父親。但如果丈夫跟隨妻子而沒有一個足以支持的理由的話,便會導致緊張和衝突。例如,當一個男人因為婚姻而進入太太的家庭,並且取得某種特權和優勢,而不是靠他自己努力所掙來的,他是跟隨著妻子,那樣便會出現很多困難,也很難擁有美滿的關係。而當妻子跟隨丈夫時,他們的關係想要真正地美滿,就容易多了。同時,這相同的愛的序位也要求男性要能夠真誠地服務女性。這樣才是平衡的——妻子跟隨丈夫進入他的語言、文化和家庭,並且男性真誠地服務女性。我知道這可以作為辯論的題目,我只是告訴你我所觀察到的,如果任何人有相反的例子,我會很樂意聽,但我自己是一個也沒見過。
約拿斯:這是父權制度。
海靈格:不,這不是,那跟父權制度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約拿斯:我有個美國朋友和他的印度籍太太住在印度太太的家。他已60歲,非常健壯。他們的關係是在我所認識的朋友當中非常好的,但這也是一個例外。
海靈格:好,我收回我剛剛的言論。(團體笑了)
安妮:我不認為你應該收回你的言論,你所說的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我希望你再補充一下。
海靈格:好,我不會真的這麼快就改變我的觀點,而我也不會一直去說我所知道的。
(對約拿斯)愛的序位,正如同所有的秩序,也包含了指向相反方向的動力。每一個真相也都包含了對立的一面,一直都這樣。所以你的朋友以正確的行為符合了愛的序位,那樣也是可以運作得很好的。
但我想補充一些有關混血兒的情況,如果父母來自兩個不同的國家,孩子不可以在兩個國籍中挑選其中一個,承認其中一個,而排除另外一個。孩子擁有兩個國籍,但通常來說,父親的國籍有優先權。
格特魯德:那麼,“母語”這個專有名詞是從那裡來的?這就是一個矛盾的名詞了。
海靈格:一個小孩學習作為母語的語言是不同的一回事。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就已經開始學習並且吸收語言,但這與其他的主題並不會產生矛盾。
湯瑪斯:我想這跟我的個人背景有關,也和經由婚姻而進入一個家庭有關,但其前提是女人必須跟隨男人。
海靈格:拜託,不是“必須跟隨”,這並非道德主題。比較恰當的說法是當女人跟隨男人,男性服務女性時,愛可以得到良好的運作。婚姻使你進入你太太的家庭,在關係中放置了一個負擔,並且也加上了限制。但是“跟隨(following)”不同於“服從(obeying)”,它的意思是,“我跟著你進入你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