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困擾我們的感受該如何釋放
選自伯特·海靈格《遇見真理》
文:海靈格教育
1、擔心自己
當我們從肩上卸下抑鬱的負擔時,會有釋放的感覺。我們會松一口氣,然後就可以移動,再次感到自由自在、了無牽掛。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緊繃呢?是對於生計的擔憂。當然,這是我們必須處理的問題。當我們成功地解決了此問題且能獲得可靠的收入時,就會從這種壓力中解脫出來並再次感到輕鬆。
2、掛念他人
而我們也心存對他人的牽掛。父母為他們的孩子操心,孩子擔憂他們的父母,而夫妻則牽掛著彼此。當我們的行動排除了擔憂的因素時,正在擔憂的以及被擔憂的人都會松一口氣。
有時這些掛念可能會讓對方有負擔,也有可能會限制和阻礙對方努力朝向獨立去發展。他們可能會向後看著那些掛念他們的人,而不是展望未來並採取行動。因此他們擔心的是掛念他們的人而不是自己。我們掛念的是彼此,卻成了彼此的負擔。
3、恐懼
最初,我們會被自己的想法壓垮,例如什麼是對的或什麼是錯的。一般來說,這些想法並非源於洞見,而是對良知的反應。這些都是由害怕失去他人的愛與善意所造成的,尤其是當我們依賴他人或需要他人憐憫時,即使這些並非必要。然而,我們可以從對良知所帶來的限制的洞察中,以及從依賴邁向獨立的行動中獲得解脫,超越良知的局限並洞悉何為善良且恰當的,然後採取行動。
4、愧疚
當我們做了一些傷害他人的事,自己就會有沉重的愧疚感、感受到某種不公平的感覺,例如,濫用他人對我們的信賴時。當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回饋那些對我們付出的人,愧疚感也會出現。這種回饋甚至可能只是說聲謝謝並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沒有這樣做,我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緩解。有些是有效的,例如提出補償或衷心地感激。承認犯錯以及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痛苦,這樣至少可以部分地減輕愧疚感。
5、贖罪
在所謂的贖罪行為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減輕罪疚感的企圖。贖罪起因于某人的行為造成了他人的痛苦,然後這個人自己也傾向於以同樣的方式受苦。贖罪總是一種放棄,放棄收益、愛、認可、健康甚至生命。贖罪在某種程度上會帶來一種釋放感,因為它承認了平衡的需求,並依據其所造成損害的程度去達到平衡
就此意義來說,贖罪是讓個人感到釋放的方式。從“罪有應得”的角度來看,有罪的人以受苦來贖罪,可能也會令那些受害者感到些許釋懷並得到安慰。借由他人的損失而找到平衡,可能會減輕一些痛苦,但實際上這種方式並不仁慈,也解決不了問題。
真正的解脫只能在為受害者服務並使其受益的行動中找到。這個行動必須對受害者、對自己以及對我們所屬的團體都有好處——這裡的好處指的是進一步推動我們彼此卸載原有的包袱。愧疚感提供了此行動中所需的能量,然後這先前的沉重包袱便轉化為了力量。
6、正義
而我們也擔負著加害者的愧疚感,然後可以通過所謂的正義來尋求補償。換句話說,除了要求賠償以達到平衡之外,我們還希望對方受苦。如此我們也變得不仁慈,因為所期望的這種補償是將我們分開而不是把我們帶到一起。
但是,當同意我們所遭受的不公平時,尤其是想到我們也曾傷害過他人,然後就會從這種情況中獲得行動的力量,以支持並幫助他人。這種做法使我們更仁慈、更寬容,並且與自己以及其他人所屬之團體的連結更加緊密。這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讓我們從別人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中獲得解脫並成長。
7、補償
當然,當我們通過補償尋求平衡時也是為整體服務,但不要帶著情緒和索求而走向極端,因為我們內在已經從傷害中獲得力量並且放下過去所失去的。我們甚至在要求賠償之前就已經釋懷。因此,為補償而進行鬥爭,其結果本身對於緩解焦慮幾乎沒有幫助,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東西。
8、妄想
關於對與錯的想法進一步加重了我們的負擔。我們所歸屬以及為了生存而必須依賴的團體,經常受制於一些與當下覺知相矛盾的觀念。譬如關於什麼是有幫助的或是有傷害的神奇想法,或者是害怕世代相傳的影響,這些與任何邏輯都完全相反。謹守某些戒律和執行各種儀式以保障生命,尤其是死後生命的觀念,就是這種備受珍視之思想的例子之一。許多宗教和傳統觀念促進了這一點。在此我們進入一個精神領域,阻止了某些感覺甚至強加懲罰,以便恫嚇並壓制那些認為信仰與現實之間可能存在一些矛盾的真實想法。例如,上帝想要有人以血獻祭的想法,就像那所謂的上帝之子的死亡與殉難,或其門徒之血的見證一樣,仍然很普遍。信徒們想要理解這個想法中存在的矛盾時,首先會怕被排斥,更何況是要大聲說出這個想法,這必然會引起恐懼。然而,那些敢於思考的人會感受到一種釋放,即使這是秘密進行的。
9、靈性自由
嚴格說來,我們只有在通過對真理的感知與洞見而獲得精神自由的狀態下,才可能思考。在這個層面上,思考確實是哲學家的領域。然而,具體思考某些想法,甚至宣揚開來,或許一開始只發生在小圈子中,這個小團體的靈性場域發生了變化,並為其他人打開了一扇門。
10、糾纏
我們最沉重的負擔來自家族命運無意識的糾纏,例如,當我們無意識地被迫承擔了家族中被排除在外的成員之命運時。在此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跟這個人有同樣的感受與行為模式,並變得非常不快樂,甚至像他一樣死去。在這些糾纏的背後,超越個人的強烈需求正在起作用。緊緊抓住並控制了那些不知情的人,良知的力量在此運作著。如此多人以為這樣的感受和體驗是來自個人的力量,以至於個人難以與其保持距離並從外部去感知——能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在靈性上有所成就的個體很少。換句話說,這種努力也只有通過哲學洞察的方法才能成功。唯有如此,引起這些糾纏的法則才會被揭露出來,以便能被覺知和理解。這些糾纏及其後果感覺上像是難以捉摸的命運。唯有通過此哲學洞察的方法,才能擺脫這些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