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海寧格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海靈格—宗教的現象學

海靈格—宗教的現象學

 

:修思達教育

 

【宗教的現象學】

哲學的以及心理治療的現象學層面,被另一種更偉大廣博的境界所替代,當中我們體驗到自身處於一個更偉大的整體(the greater whole)的慈悲之中,我們瞭解到這更偉大的整體是超越一切萬物的終極。這個層面可稱之為宗教的或是靈性的境界,但即使在此境界中我仍然保持現象學的態度,沒有意圖、無所畏懼、毫無偏頗,純淨地置身於當下所呈現的一切。最後我以一個故事,來形容這種宗教上的洞見和宗教上的實現所代表的意義:

回歸本源

有個人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家庭裡出生長大。兒啼時,先知和上帝的故事就讓他深深地著迷,他深深地渴望自己能像心中的偶像一樣。經過長期的訓練,他已經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偶像,從思想到語言動作都和他一模一樣。

但是,他認為還差最後一點。因此,他便出發遠行,準備長途跋涉,到最僻靜、最寂寞的地方,希望在那裡能夠突破最後的障礙。在路上,他經過一個古老的花園,花園裡一片荒蕪。雖然地上盛開著嬌豔的野玫瑰,高高的樹上碩果累累,但沒人採集,他也沒有看在眼裡,依然繼續趕路。

他來到了沙漠的邊緣。

不久,他認識到自己正籠罩在莫名的空虛之中,不管走哪條路,都同樣是空虛和寂寞。他感受到了這塊大地上的極大的孤獨,腦海中的幻想磨滅了,不再去尋求找到任何特殊的道路的可能。

他漫無邊際地到處遊蕩,早已不再信任自己的感官了。終於有一天,他驚喜地看到前面大地上冒出了一個個水泡。他靜靜地看著這些水珠,看著這水珠重新被沙漠裡的沙粒吞噬,但是,只要在有水滋潤的地方,沙漠就會變得像天堂一樣。更令人驚奇的是,當他向四周環顧時,發現有兩個陌生人就在附近。他們也像他一樣。每一個人都是追隨自己的先知和教主,落到和自己差不多的田地。他們像他一樣,來到這荒蕪的沙漠,也是希望突破最後的障礙。他們也是最後才到達這處泉水的。接著,三個人一起彎腰,同樣地喝了口水,每個人都覺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後,他們呼喚起自己心中的神靈:“如來佛祖與我同在。”“耶穌基督與我同在。”“先知穆罕默德與我同在。”

最後,夜幕降臨了。他們看到夜空佈滿了閃亮的星星,寂靜而深邃。面對永恆,他們滿懷著敬畏,心中充滿著平靜。這一刹那,他們中的一人突然領悟到,他們的神靈必然也曾像他們一樣,感受過無奈,也曾認識到人為設想的幼稚,也曾對宇宙自然臣服。同時,他也領悟到,當明白自己的罪責不可逃避時,應當如何面對。

因此,在破曉時分,他轉身踏上歸途,最後逃離了沙漠。他再一次經過荒廢的花園,最終在那裡停了下來。他知道,這才是屬於自己的。一個老人正在站在門旁,好像在等候他。老人說:“如果某人像你那樣,從遙遠的他鄉找到回家的道路,他必然會熱愛這濕潤肥沃的土地。他知道生長的一切必將會死亡,死亡同時也孕育著生命。”流浪者答道:“現在我歸順大地了。”

然後他開始像丈夫對妻子那樣,珍惜呵護自己的花園。

 

伯特·海靈格先生通過《宗教的現象學》這篇文章傳達的核心思想是: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靈性或宗教境界,最終並不是在外在的遙遠之地,而是在於回歸自身、接納現實、謙卑地臣服於當下生命的本真。故事中的人物試圖通過模仿、追隨偶像或先知達到所謂的“終極目標”,但當他們抵達精神旅程的極致之時,發現所謂的終極真理並不存在於幻想或抽象的理想中,而存在于樸素的日常與生命真實之中。

因此,真正的宗教洞見並非外在教義的盲目遵從,也非某種超凡的奇跡或外在成就,而是以現象學式的覺察,純粹而謙卑地覺察當下,最終接納生命的本來樣貌,並以敬畏之心,承擔生命自身所蘊含的深沉真理與責任。這就是伯特·海靈格所強調的“回歸本源”之道。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講故事:告別

海靈格講故事:告別

節選自伯特·海靈格《海靈格自傳》

我現在邀請你們一起踏上回到過去的旅程,就像人們會在多年之後,再次敞開自己,回到過去那些發生決定性事件的地方。但這一次的旅途中沒有潛伏著危險,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這更像是老兵,在長久的和平之後,再一次踏上當時生靈塗炭的戰場,踏上那個他們曾經不得不證明自己的地方。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裡已經綠草遍野,樹木開花結果。也許他們甚至不能再認出曾經的那個地方,因為這裡看起來與他們記憶中的樣子已經不同,他們需要幫助才能找到那裡。

 

奇怪的是,我們遭遇危險的方式是如此地不同。例如,一個孩子在一條大狗面前嚇得僵住了。然後母親來了,抱起孩子,那種緊張就消失了,孩子開始哭泣。但很快孩子就轉過頭,可以從安全的高度無拘無束地看向那只可怕的動物了。

另一個例子,當人割傷自己時,無法看他自己流血。他一看向別處,就感到不那麼痛了。糟糕的是,當所有的感官集中在所發生的事情上時,它們就不能單獨、分開地被轉移,感官會被徹底壓倒。那樣,這個人就不再能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真實了。

 

在我們正在進行的旅程中,每個人都能遇見他全部的所想,但不是一次就能遇見全部;也可以體驗所有的一切,但在他自己希望的保護之下;還有那些他覺得重要的事,一樁接著一樁。如果願意,有的人還可以讓別人代表他,就像他自己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像做夢一樣,看到自己正在旅行。儘管他正在家裡睡覺,卻體驗了一切,就像他真的在那裡一樣。

 

旅程前往的是一座曾經富裕而有名的城市,但現在那裡早已變得孤獨而空曠,就像狂野西部的一座鬼城。舊日掘金的溝渠依然可見,房子幾乎完好無損,連歌劇院都還在那裡,但一切都被遺棄了。很久以來,這裡除了留存的記憶之外已經一無所有。

 

踏上這趟旅程的人,都會找一位元引領他的嚮導,那樣他才可以去到那個地方。記憶被喚醒,這就是那曾經讓他如此震撼,因為曾經那般痛苦而至今都只有沉重回憶的地方。而現在,陽光照耀著這座被遺棄的曾經充滿生機的城市,混亂和暴力已經回歸安靜,幾乎一片寧靜。

他們穿過那些街道,找到了那座房子。他遲疑著,仿佛依然不敢進入,但是他的同伴想先獨自進去看看,以確定這個地方是否安全,是否還遺留有那時候的什麼東西。

 

在這段時間裡,房子外的人望著外面空蕩蕩的街道,回憶起過去那裡的鄰居或朋友。那時他快樂開朗,充滿生活熱情和行動的緊迫感,像個急切向前的什麼也阻止不了的孩子,朝向新奇,朝向未知、偉大、廣闊,朝向冒險和那些存在著的危險。時間就是這樣流逝的。

 

這時,他的同伴招呼他過去。現在,他自己也走進那座房子,來到前廳,環顧四周,等待著。他知道什麼樣的人是那時可以幫助他的,使那時的他能夠挺過來,那些愛他的人,和那些堅強、勇敢和智慧的人。他感覺他們好像現在就在這裡,他好像聽到了他們的聲音、感覺到了他們的力量。然後,他的同伴牽住他的手,他們一起打開了正廳的門。

 

他現在站在那裡,故地重遊。他抓住那只把他帶到這裡的手,平靜地環顧四周,好仔細地看清楚那一件一件的事物和那所有一切原本的樣子。奇怪,當他握著同伴的手,並且凝神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一切是那麼地不同。他也記起了長久以來他記憶中所遺漏了的,好像曾經屬於這裡的所有一切都終於填補了進來。他就這樣等待著、觀看著,直到他感知到那所有的一切。

 

之後,一種感受籠罩了他,在表像的背後,他感受到了愛和痛苦。對他而言,仿佛回家一般,看到了這一切的本質,沒有對錯,也沒有報復。命運的作弄,謙卑的療愈,以及無可奈何帶來的平和。他的同伴握住他的手,讓他覺得安全。他深深呼吸,然後放開。長久以來淤積的東西流淌而出,他感覺輕鬆而溫暖。當一切過去,同伴看著他說:也許那時的你把一些應該留在這裡的東西背負起來,是因為那時的你還不能知道那些是不屬於你的。例如,假想的愧疚,就好像別人索取的需要你去償還。在這裡把它們放下吧。還有那些與你無關的:別人的疾病或命運,別人的信仰或感覺。此外,那些對你造成過傷害的決定,現在也把它們留在這裡吧。

 

這些話讓他受益匪淺。他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背負沉重負擔的人,現在把這些負擔放下了,他第一次感到像羽毛一樣輕盈。

 

那位朋友又開口了:也許那時你也拒絕和放棄了一些你應該保留的東西,因為它們原本是屬於你的。例如,一種能力,一種親密的需求。甚至還包括清白和愧疚,回憶和信心。充滿勇氣,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現在把它們收集起來,帶到你的未來當中吧。

 

他也認同這些話。於是,他一一審視過那些他原本放棄而現在必須再接受的東西。當他接受這一切時,他感受到了腳下的地面,感受到自己的體重。那位朋友又帶領他向前走了幾步,和他一起來到了後門。他們打開門,發現秘密所在——和解。

現在,那個舊的地方再也留不住他了。他急著快點離開,便感謝了那位友好的夥伴,踏上了歸途。

 

回到家後,他還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這新的自由和那舊的力量。但是他已經在暗暗地計畫下一次旅行,這次要去到新的、未知的國度。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父母面前,我永遠只是個孩子

在父母面前,我永遠只是個孩子

 

:海靈格教育 

1

 同意

當我看著父母,看著小時候的自己,並且同意自己在他們面前永遠只是個孩子,我就知道自己很自然地連結上了生命與大地。我知道自己與當前的一切有了連結,如此,就安然地擺脫了傲慢,然後我能帶著深深的同意,以及我所被賜予的生命與其所帶來的一切和諧相處。

2

屬於我們自己的

當然,為了成長並靠自己取得成就,我必須與父母分離。甚至我可能會感覺到某種超越父母的特殊召喚或任務,因此我必須走得更遠。難道他們不也是與父母分開,過著自己的生活——然後成為我的父母、照顧我、教育並支援我,直到我也能夠脫離他們而自立嗎?在此我感到獨立自主且自由。

3

和諧

但我真的是如此嗎?我是否也未將自己與那使父母生下我且承載、定義並掌控著生命的創造性移動分開呢?我是不是可能失去了與腳下土地的接觸而相信自己能決定並控制自己的生命呢?或許也包括其他人的生命呢?

 

意識到在父母面前我永遠只是個孩子,我生命中的選擇範圍始終來自他們,只有通過他們,我才能與統理並創造生命的力量連結成一個整體,這使我極其完美地融入生命與其所有豐饒的和諧中。這並非讓我變小,而是讓我強大;並非讓我幼稚,而是讓我成熟;並非讓我依賴,而是讓我自由真誠地服務於生命。

 

4

 責任

對這基本依附的洞見是種哲學的洞見,並非來自我們的感覺,也不是出自靈魂,這是一種靈性的洞見。與這洞見和諧一致的行動是通情達理的行動,是可以通過理性與靈性同行的應用哲學。

 

這洞見對我們的日常行為和關係很重要,特別是在我們想要且必須為他人負責的時候。能如上述感受般當個孩子時,我們就受到保護而不被優越的感受與觀念影響。我們應當承認其他人也是他們父母的孩子,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通過自己的父母與整體連結。

 

在此圖像中,怎麼會有人覺得有權以施恩的姿態來關心他人,好像別人的快樂和命運都取決於自己呢?關心只適用於我們平常互相幫助以掌握生命並獲得滿足時。我們能幫助他人,像是父母幫助孩子或老師幫助學生一樣,提供支持使其獨立,或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

5

保護

從這個角度來看,保護與拯救的意識形態和教義看起來有所不同。當我在父母面前真正當個孩子並且視他人為其父母的孩子時,我幾乎沒有傲慢的餘地。

 

當我們仍是父母的孩子且面對著那經由父母來到我們這裡的生命時,我們被保護著而避免了過度膨脹的想法。而且我們可以看看那些試圖教導並感召我們的人,也將他們看成是他們父母的孩子。

 

還有什麼比服務於愛以及彼此尊重更好的呢?什麼樣的內在態度更能夠治癒、有所幫助並與靈性和諧一致呢?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困擾我們的感受該如何釋放

那些困擾我們的感受該如何釋放

選自伯特·海靈格《遇見真理》

:海靈格教育 

1擔心自己

當我們從肩上卸下抑鬱的負擔時,會有釋放的感覺。我們會松一口氣,然後就可以移動,再次感到自由自在、了無牽掛。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緊繃呢?是對於生計的擔憂。當然,這是我們必須處理的問題。當我們成功地解決了此問題且能獲得可靠的收入時,就會從這種壓力中解脫出來並再次感到輕鬆。

 

2掛念他人

而我們也心存對他人的牽掛。父母為他們的孩子操心,孩子擔憂他們的父母,而夫妻則牽掛著彼此。當我們的行動排除了擔憂的因素時,正在擔憂的以及被擔憂的人都會松一口氣。

有時這些掛念可能會讓對方有負擔,也有可能會限制和阻礙對方努力朝向獨立去發展。他們可能會向後看著那些掛念他們的人,而不是展望未來並採取行動。因此他們擔心的是掛念他們的人而不是自己。我們掛念的是彼此,卻成了彼此的負擔。

3恐懼

最初,我們會被自己的想法壓垮,例如什麼是對的或什麼是錯的。一般來說,這些想法並非源於洞見,而是對良知的反應。這些都是由害怕失去他人的愛與善意所造成的,尤其是當我們依賴他人或需要他人憐憫時,即使這些並非必要。然而,我們可以從對良知所帶來的限制的洞察中,以及從依賴邁向獨立的行動中獲得解脫,超越良知的局限並洞悉何為善良且恰當的,然後採取行動。

 

4愧疚

當我們做了一些傷害他人的事,自己就會有沉重的愧疚感、感受到某種不公平的感覺,例如,濫用他人對我們的信賴時。當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回饋那些對我們付出的人,愧疚感也會出現。這種回饋甚至可能只是說聲謝謝並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沒有這樣做,我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緩解。有些是有效的,例如提出補償或衷心地感激。承認犯錯以及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痛苦,這樣至少可以部分地減輕愧疚感。

5贖罪

在所謂的贖罪行為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減輕罪疚感的企圖。贖罪起因于某人的行為造成了他人的痛苦,然後這個人自己也傾向於以同樣的方式受苦。贖罪總是一種放棄,放棄收益、愛、認可、健康甚至生命。贖罪在某種程度上會帶來一種釋放感,因為它承認了平衡的需求,並依據其所造成損害的程度去達到平衡

就此意義來說,贖罪是讓個人感到釋放的方式。從“罪有應得”的角度來看,有罪的人以受苦來贖罪,可能也會令那些受害者感到些許釋懷並得到安慰。借由他人的損失而找到平衡,可能會減輕一些痛苦,但實際上這種方式並不仁慈,也解決不了問題。

 

真正的解脫只能在為受害者服務並使其受益的行動中找到。這個行動必須對受害者、對自己以及對我們所屬的團體都有好處——這裡的好處指的是進一步推動我們彼此卸載原有的包袱。愧疚感提供了此行動中所需的能量,然後這先前的沉重包袱便轉化為了力量。

6正義

而我們也擔負著加害者的愧疚感,然後可以通過所謂的正義來尋求補償。換句話說,除了要求賠償以達到平衡之外,我們還希望對方受苦。如此我們也變得不仁慈,因為所期望的這種補償是將我們分開而不是把我們帶到一起。

但是,當同意我們所遭受的不公平時,尤其是想到我們也曾傷害過他人,然後就會從這種情況中獲得行動的力量,以支持並幫助他人。這種做法使我們更仁慈、更寬容,並且與自己以及其他人所屬之團體的連結更加緊密。這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讓我們從別人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中獲得解脫並成長。

 

7補償

當然,當我們通過補償尋求平衡時也是為整體服務,但不要帶著情緒和索求而走向極端,因為我們內在已經從傷害中獲得力量並且放下過去所失去的。我們甚至在要求賠償之前就已經釋懷。因此,為補償而進行鬥爭,其結果本身對於緩解焦慮幾乎沒有幫助,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東西。

 

8妄想

關於對與錯的想法進一步加重了我們的負擔。我們所歸屬以及為了生存而必須依賴的團體,經常受制於一些與當下覺知相矛盾的觀念。譬如關於什麼是有幫助的或是有傷害的神奇想法,或者是害怕世代相傳的影響,這些與任何邏輯都完全相反。謹守某些戒律和執行各種儀式以保障生命,尤其是死後生命的觀念,就是這種備受珍視之思想的例子之一。許多宗教和傳統觀念促進了這一點。在此我們進入一個精神領域,阻止了某些感覺甚至強加懲罰,以便恫嚇並壓制那些認為信仰與現實之間可能存在一些矛盾的真實想法。例如,上帝想要有人以血獻祭的想法,就像那所謂的上帝之子的死亡與殉難,或其門徒之血的見證一樣,仍然很普遍。信徒們想要理解這個想法中存在的矛盾時,首先會怕被排斥,更何況是要大聲說出這個想法,這必然會引起恐懼。然而,那些敢於思考的人會感受到一種釋放,即使這是秘密進行的。

9靈性自由

嚴格說來,我們只有在通過對真理的感知與洞見而獲得精神自由的狀態下,才可能思考。在這個層面上,思考確實是哲學家的領域。然而,具體思考某些想法,甚至宣揚開來,或許一開始只發生在小圈子中,這個小團體的靈性場域發生了變化,並為其他人打開了一扇門。

 

10糾纏

我們最沉重的負擔來自家族命運無意識的糾纏,例如,當我們無意識地被迫承擔了家族中被排除在外的成員之命運時。在此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跟這個人有同樣的感受與行為模式,並變得非常不快樂,甚至像他一樣死去。在這些糾纏的背後,超越個人的強烈需求正在起作用。緊緊抓住並控制了那些不知情的人,良知的力量在此運作著。如此多人以為這樣的感受和體驗是來自個人的力量,以至於個人難以與其保持距離並從外部去感知——能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在靈性上有所成就的個體很少。換句話說,這種努力也只有通過哲學洞察的方法才能成功。唯有如此,引起這些糾纏的法則才會被揭露出來,以便能被覺知和理解。這些糾纏及其後果感覺上像是難以捉摸的命運。唯有通過此哲學洞察的方法,才能擺脫這些糾纏。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我們要原諒敵人

為什麼我們要原諒敵人

                                                                                             :海靈格學校 

01

好的良知

參會者:為什麼我們要原諒敵人?

海靈格:我們不是原諒敵人。

參會者:你今天早上不是這樣說的嗎?

海靈格:我們變得像我們的敵人。

參會者:這是什麼意思?

海靈格:我們變得跟我們的敵人一樣。然後我們不需要原諒他們。我們承認他們和我們一樣。

 

02

好與壞

也許在這個情況下我可以解釋下什麼是好與壞。看起來好與壞這件事在你心裡盤旋不去。

 

問題是:世界上有好的東西嗎?有壞的東西嗎?沒有,他們根本不存在。但我們運用這個區別來指引我們的生活。好與壞的區別來自我們的良知。如果我們有一個清晰的良知,我們會認為我們做了些好的事情。如果我們有個壞的良知,我們說我們幹了壞事。

 

好與壞在這個關係裡僅僅意味著:好會説明我們歸屬家庭系統,壞會威脅到我們對家庭系統的歸屬。因此,我們的良知幫助我們區別什麼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什麼是我們不能做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歸屬於我們的系統。這就是我們的良知。所以,這就是好與壞的區別所在。

 

所有的家庭都是不同的。有些家庭認為好的事情在另外一個家庭看來可能就不屑一顧。反過來也一樣。因此,來自一個家庭的行為可能在另外一個家庭看來很糟糕,然而,他們的行為是出自好的良知。因此,一些寄養院的孩子的行為在普通家庭看來也許無法忍受,可那也正是出於好的良知。

 

因此我們不能被他們的良知所吸引,那毫無助益。一旦我們知道在他們家庭系統裡什麼是好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從他們的家庭觀點和好的良知去和他們溝通。這樣就會有幫助,這就是區別。

 

有些事情是壞的,比如,一個人殺了另一個人,當然這是件可怕的事情。還有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可怕的。然而,這些都是從我們的觀點來看,來自我們好與壞的分別心。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把我們有關好與壞的良知的區別轉換為神,我們認為神根據我們的良知來把我們判入天堂和地獄。這是我們的猜測。

 

因此,從美國的觀點來看,那些襲擊世界貿易中心的恐怖分子將被上帝送進地獄,他們也積極幫助上帝來確保這些人下地獄。

 

相反,這些恐怖分子也和美國有著同樣的想法。他們想讓上帝把美國送進地獄,他們也積極幫助上帝,以確保美國下地獄。所以雙方都捲入了各自的良知。這樣,一個能夠與命運或者更大的整體和諧結合的東西便來定義我們對自己良知的評估。那些我們體驗為危險,或不愉快的,或者體驗為欺騙或拒絕的,僅僅是來自我們的良知。在一個更偉大的力量的眼裡,這些都服務於其他的目的。

 

我有個老朋友,很早就死了,大約在西元前475,他說:“戰爭是萬物之父。沒有矛盾就沒有進步。想像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我們可能挺著大肚子,坐在這裡無所事事。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所有現在發生的一切,在不同的戰爭裡,那些可怕的戰爭和卷人戰爭的人,都是對這個世界的祝福。所有人都必須找到新的方向,他們必須結成新的聯盟,他們必須要擁抱與過去不同的人。即使我們選擇一方,反對另外一方,不久之後的結果就是,一切都是服務於一個更偉大的目的。這個掌控一切的力量,並沒有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仁慈,這對我們是一個莫大的挑戰。

 

因此,我們也必須看到施害者也是服務於另一個力量。所有的施害者都是盡職盡責的。你的叔叔(對一個參會者說)很盡責地殺了那個人。而那些排除你叔叔的人也是出於好的良知而排除他。因此我們很難在此區別好壞。

 

在這個更偉大的力量面前,我們最終都是一樣的。在它面前,我們也可能忘記好壞的分別。只有當我們願意,願意去看那些更偉大的維度,我們才能繼續和平,理解其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們才能夠去理解孩子們的特殊行為。我們使他們信任這個更偉大的力量。這是一種和孩子們建立聯結的方式。

 

我們今天早上對你們說的那個妹妹被槍殺的人,他的內在無法和妹妹分開。他仍然沉浸在震驚裡,正踏入跟隨妹妹而去的危險。我跟他做了個練習,他最後終於能夠把妹妹抱在懷裡,他懷著愛看著她,如實地看著已經死去的她,而不是還把她當活人看待。她已經死了。他把她交給上帝,我們先這樣表達吧。然後他往後退,把她留在那兒。我們也可以對那些所謂的壞人這樣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愛你的敵人。這和戒律完全不同,這是一個洞見:從根本上而言,我們全都是一樣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洞見】我們如何免於妄想

【海靈格·洞見】我們如何免於妄想

 

妄想裡面,我們會將那些想像中的事物誤以為真,卻不會把它們落實到我們的經驗裡進行確認。同樣地,如果我們只是盲目地挪用別人的經驗,那也很容易會產生妄想。要是有人告訴我們,某個目標是多麼地適合我們,那往往也不過是因應某種傳統,對我們來說,這個目標當然也很容易會轉變成妄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從別人那裡得到許多關於的種種想法和意象,也常常會引起妄想,因為它們常常相互矛盾,並且和我們的經驗相抵觸;如果我們只是接受,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妄想。

 

 

所以,在內在的旅途中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儘量純淨地立足在自身的體會上,不管別人有多少不同的經驗。因為,如果我們依靠別人的經驗,追隨別人的指示,那我們到底是在被誰引導?我們還與道的運作一致嗎?它仍在我們之中,引導我們到它所指的地方嗎?

 

內在之旅要為我們展現的淨化,指的就是對這些景象的淨化。因為最終沒有一個景象可以站在道的面前,通過道所給予的洞見以及經驗的考驗。但是通過淨化,這些景象可以得到提升。

 

 

我們如何免於妄想?與道的運作和諧一致。讓這股靜謐的運作以它獨有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把我們帶向莫名的奧秘,帶向另一個恩賜,帶向超越,帶向觀照。

 

 如何克服負面心念的影響——帶著愛和信心

 

恐懼總是附帶著某個心念印象,主要是一種對未來的恐懼,害怕未來會發生某些事情。也許是怕某個人將會對我做出某些事,也許是害怕自己過去曾做過的某些事將在未來得到懲罰,也許是害怕災從天降,就算這一切根本一點根據也沒有。

 

我們也很害怕失去,尤其是失去安全感,以及深愛的人。

 

由於恐懼始終放眼于未來,因此我們根本無法面對它,因為到目前為止它只存於我們的想像中。不過基於這些想像,我們就已經開始動身準備了:為老年做準備、保衛房子以防止竊盜、以防萬一買保險,我們採取各式各樣的安全防範措施。不過所有的防範措施只餵養了恐懼,無法將之驅除。

 

要銘記在心的是:堡壘吸引敵人,沒有堡壘的地方敵人不會現身。

 

恐懼不只是顫抖,它還殷殷期盼。哪天恐懼的事情成真,人就會松了一口氣:總算可以(也必須)做點什麼事。奇怪的是,恐懼失去了未來,或許就結束了。

 

解恐懼之毒靠的是信心:生命對我們是立意良善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好心好意,他們也會傾向善意回應。

 

 

和恐懼一樣,信心也是某種心念印象,並有其影響力,只不過是不同的影響力。於是,我們可以從中挑選某個心念印象,與之相合一致,看是要引起恐懼還是信心的心念印象,充滿懷疑還是充滿希望的心念印象。

 

我們最主要應該怕些什麼呢?最應該怕的就是恐懼的心念印象。什麼能夠克服?“信心和愛的心念印象能夠克服,以下這句話能驅散恐懼建立信心:我像你,你像我,我愛你如己,你的愛在我這裡會很安全,歡迎。

 

 

 想的話,當然可以懷疑這個心念印象,不過那會產生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心念印象:懷疑,而這個心念印象依舊渴望成真。

 

如何克服懷疑的心念印象呢?答案是:愛和信心。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重的命運常常比輕鬆的命運更不平凡

沉重的命運常常比輕鬆的命運更不平凡

 :海靈格學校 

 

海靈格:許多的孩子背著來自各種命運以及童年經歷的重負,尤其是那些離開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孩子。有些孩子失去雙親,或者父母之一,有些孩子被送人,或者在家裡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等種種原因。這些都是飽受壓抑的命運。有些孩子應對起來容易一些,有些孩子就會更加困難。通常,這些困難與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當下的狀況相關。這些孩子看向他們的父母,也許,他們可能根本不認識他們的父母。但是,他們看著自己的父母,也許他們對父母感到憤怒。他們想念父母,很傷心,有時候甚至絕望。如果孩子跟父母保持著這樣的聯結,那麼緊張逐步積累。最終,孩子無法擴開眼界,如實地看待他們的父母。

No.1

如實地看待我們的父母

父母和孩子,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孩子從父母那裡接受了生命。除了他們之外再也不會有其他的父母。因此,他們就是最好的父母、唯一可能的父母,也是唯一合適的父母。

 

問題是:我們從父母那裡傳承而來的生命,又是從何而來?他們從他們的父母那裡承接生命,由此順延而下。

 

生命之源起,深妙玄遠,我們永遠無法瞭解其深遠。生命消融在某種事物裡,我們不能知悉,無從掌握。

然而,生命世代傳遞,從未改變。生命的傳遞過程亙古不變。因此,無論他們是什麼樣的父母,生命的傳遞過程從未改變。他們接受生命,傳遞生命。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No.2

敞開的心靈

如果孩子有著非常沉重的命運,那麼他們並不僅僅只是看著他們的父母,他們還往前看到許多代,看到生命的源頭。如果孩子能從源頭獲得生命,看到自己的生命,經由世代,順延而至,他們的心靈會豁然開朗。

當我們瞭解和感知到,在父母之外,我們深植於某種更加廣闊和偉大的事物裡,我們也從這個偉大的維度裡獲得某種特別的力量。

即便如此,通過特別的父母,我們體驗到人生的局限。一方面我們缺乏機會,然而我們同樣被賦予特定的才華與選擇。一個沉重的命運常常比一個輕鬆的命運更不平凡。關於這點,我會講述一個故事。

 

No.3

偉大

我在倫敦的時候曾和一個患骨髓灰質炎症(又稱小兒麻痹症)的女人一起工作。她坐在輪椅上,那個愛她的丈夫站在一旁。我問她:“你的人生和順,你的父母曾經表達過他們內心對此的感激嗎?”她搖頭,我問:“那麼你現在能否假裝對自己的生命表達感激?”她表示可以。

 

於是我讓她想像自己如同其他女孩一樣長大,然後,我讓她想自己真實長大的過程,我問她:“哪一種生命更棒?”她落下眼淚,我繼續問:“哪一個命運更加偉大?是你自己的這個,還是另外那個?”她回答:“我自己的這個。”這個回答的背後,有著不一樣的力量。

 

就是這樣,那些有著特殊命運的人需要看到,一旦他們臣服自己的命運,並以此而行動,在他們特殊的命運背後,會有某種特殊的力量。

我會從這個意義上開始和這些孩子工作,看看能否找到好的解決方案,能否讓一些能量流動起來,讓那些從他們的父母那裡承傳而來的能量,那些通過他們的命運與背景傳遞而來的能量流動起來。這樣,他們就可以通過這些能量的支持,掌握他們的命運。這樣,他們會感覺到:他們所擁有的生命是完美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別人的界限~海靈格

幫助別人的界限~海靈格

 整理:容穀 


01如何助人

 

不要用個人的方式或經驗去干擾對方的成長。只有與道(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則或秩序之義)結合的助人方式才是深沉的説明,不需要專門去做什麼,卻能產生神奇的效果。
 

不要有幫助人的企圖,

只是在別人有需求時,你就在那裡。

帶著對生命的敬重,

讓助人與自然之道結合。

道就是無為。

助人並非扮演父親或母親的角色,

你只需要和本來的自己在一起,

道就自然顯現,

並以它自己的方式説明對方的成長。
讓萬事萬物都回歸到其本來的軌道中,

讓自然法則呈現其本來,

那麼一切都在道中。

 

02關於同意(接納)

 

同意是唯一成為自己的工具,

一旦同意就不再反對或抗拒任何事物。

反對和抗拒意味著自我分裂。
經由同意,我們得到力量,

從而和一切融合在一起。
同意一切所遇之境,

所遇之境帶來的傷害就可以離開我們。

一旦它們被同意接納,

它們就完成了其使命。

以它呈現給你的面目去同意它,

由此我們可獲得它背後實相所帶給我們的力量。

而如果反對它,則會失去力量,變得不完整。
通過同意,

我們就會離開做孩子的感覺(依賴、不安全感、無助等),

所遇之境帶給我們就不是傷害,

而是一次次地與實相相融合的契機。
 

03命運

 

過去的問題不會找到現在的問題,除非經由你。

你自己回到過去的問題中糾纏,

因而造成現在的結果。

向命運鞠躬,同意接受命運,

同意讓他人承擔他自己的命運,

同意自己接受他們的命運。

懦夫比英雄活得更長久,

是由於懦夫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

而不做無謂的掙扎和希求,順道而為。

而強者總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些什麼,

故而與道相違,結果是傷害到了自己。
往前看,可以自我實現。

往後看,回到問題。


沒有人能成功地對抗命運和死亡,這是孩子的夢想。

要明白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法則存在,

只有向它鞠躬,同意接受命運,

我們才會獲得力量,融入實相。
有時洞察力來自受苦,

但有時受苦也不會產生洞察力。

沒有洞察力就無法看到實相,

看到事物顯現背後的更深內涵。
不正視現實,

就不會獲得康復的力量,

就會被痛苦所困擾,無法與實相相融合。
只要還有希望和不滿,

就沒有和實相融合在一起。
只要放棄希求,就能擁有一切力量。


有時問題源于孩子想要干擾和改變父母命運的願望,

我們不能支持那些不現實的願望。

當我們和當事人的命運(罪惡、後果、痛苦)發生關聯時,

我們就會承受並認同他的痛苦。
不要捲入當事人的那些不能對其有任何幫助的事情中。
不要對抗任何人的死亡、痛苦、疾病,

接受並同意自己和他人的命運,和實相融合。
 

任何境遇,包括死亡和疾病,

都未曾和實相分開過,

它們就是實相的一部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明節 | 祭拜祖先,連接生命源頭

清明節 | 祭拜祖先,連接生命源頭

 

 文;心燈心靈成長 

 

每一個人命運中最深的羈絆,都來自於——家族。我們一出生,便獲得一種隱匿又巨大的家族能量支持,首先是父母,其次是父母雙方家族的成員及祖先。只不過,這能量並非全是正向的。

 

和家族祖先的生命源頭連接,清明前尤宜。如果在家族系統中,中斷了和父母、和父母家族祖先的連接,比如哪一位家人傳遞給你的能量被凍結了,或者你承接了某位祖先的負面情緒、行為模式,亦或是當中哪些人被排斥、被遺忘了……

那麼,我們的關係一定會被來自家族的、具有破壞性的負面能量所侵擾,而呈現出失序的狀態。

 

失序之後,生命的各個面向都會遇到阻礙和問題。被創傷、問題、怨恨、矛盾卡在某處,被深深的無力感、孤獨感、恐懼感包圍,還會付出健康、金錢、事業、幸福、甚至生命的代價。

反過來,如果我們願意從內在認同並接受父母和祖先,並願意去看見、修復、放下原生家庭和祖先曾經遭受的苦難記憶,以及未曾釋放的負面情緒……

 

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會越來越完整,限制將越來越少,一切才會得以更加順暢的流動。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在這個時候去祭拜過世親人,與家族祖先的生命源頭連接,是很好的。

 

注意清理,祖先累世的記憶和業力

任何一個家族都有傳承性。傳承的不只是DNA、家風家訓或某些工藝技術,還包括內在隱藏的遺傳面向——累世的家族記憶和業力。

 

那些祖先記憶、業力中攜帶的傾向、模式、能量、想法、情緒、感受……會自然而然地、不斷地傳給後代。

 

而絕大多數人對它的運作和真相知之甚少,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告訴你,只是顯化為生活中無法解釋的行為和慣性的模式習慣,以及和伴侶、和孩子、和父母、和金錢等矛盾叢生的混亂關係。

 

舉個例子,之前有朋友回饋,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無法靠近自己的父親和伴侶,一靠近就很恐懼,感覺好像有東西卡在了中間,但又不知道是什麼,想跨過去、繞過去,卻被擋了回來,後來漸漸就放棄了,變得更加排斥男人。而且,母親家族中的好幾代女性都有這個相同的問題,她們都卡在了相同的模式裡面,不斷重複迴圈。

潛意識裡,朋友也認同了那種受苦的模式,她感覺和自己受苦的先輩們躺在一起更舒服,而不是靠近男人。

 

換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徹底完結家族裡隱藏著的創傷,我們的下一代仍然會背負悲劇的命運。

當家族裡的某些人被拒絕了,疾病便會發生。除了祖先記憶和業力,未解脫或非正常死亡的、被排除在外、被遺忘的家族成員,對我們的危害也很大,主要會表現為疾病。

 

也就是說,疾病代表了家族中某個被排除的人。

這類疾病主要有三種基本型態,追隨、承接、贖罪。

追隨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某個直系家人因為意外、疾病、戰爭或犯罪過世了,那麼他家裡的某個人可能在潛意識裡有一種傾向——“我要跟隨他”,進而容易出意外、自殺、生病,背棄生命。

 

承接的背後,是一種“寧願是我,而不是你”的動力。意思是說,一個人想嘗試代替他在乎的家人,去承接某位家族成員的痛苦。

比如,患有癲癇症、恐慌症的人是對謀殺衝動的防衛,他們本身一般沒有謀殺的衝動,而是承接了家庭中另一個成員的殺機。

第三種生病的原因,就是贖罪,也就是自我的罪惡感致病。

 

比如,一個女人任意墮了好幾次胎,不瞭解自己行為會有什麼深層的牽連,她可能會得子宮頸癌,作為一種贖罪的方式。

再或者,一個拒絕了母親和父親的人,可能會變得抑鬱,陷入自己的黑暗中自爆自棄、質疑自己的價值……

 

總之,那些到醫院檢查不出來病因,但是身體又確實有問題的病源,極大概率就在於此。

當我們有意識地去看見那些家族裡被排除或被遺忘的人,並將他們納入心中,整個健康的系統就能改變了。

 

通過祖先清理的方式,去看見讓我們身心出現卡點的潛意識底層動力,淨化和消除掉所有負面的記憶、阻礙、能量或振動,並把這些不需要的負面能量,轉化為流動的愛。同時,讓每位祖先在我們心中都有位置,且回到正確的位置。

後記生命就好像是一棵樹,祖宗是樹根,父母是樹幹,我們是樹上的果子,我們和父母、祖宗是一個整體。我們的健康,我們的事業都受到父母和祖宗的影響。我們雖然看不見祖宗,他們就好像樹根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樹根,但是樹根卻源源不斷地給我們提供營養。如果你能越多的去感恩到你從家族得到的部分,你自身的能量就會越多的得到加持。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寫給自己父親的一封信

海靈格寫給自己父親的一封信  

2017-06-16 伯特·海靈格 

親愛的爸爸, 

很久以來,我都不知道內心深處,到底失去了什麼。很久以來,您,我最親愛的爸爸,是我內心的禁忌。很久以來,您只是某個在那裡的人,我幾乎從未留意過您。因為我的目光聚焦在別處,在某種我想像中的,更偉大的存在。

 

突然之間,您從很遠的地方回來,因為我的妻子索菲召喚了您。她看到了您,透過她,您與我說話。

 

我曾多麼經常的感到自己比您更大,曾經是多麼懼怕您,因為您經常狠狠的打我,我則拒您於我心門之外,是的,我別無選擇,因為媽媽站在了我們中間。直到如今,我才感到我變得多麼空虛和孤獨,我是多麼遠離圓滿的人生。

 

但是現在,您從很遠的地方回來,懷著愛,保持著並不打擾我的距離。

 

直到如今,我才明白,是您確保著我們日復一日的生存,我們卻沒有在內心深處意識到,有那麼多的愛,從您那裡,向我們湧來。我們可曾告訴過您,作為我們的父親,您是多麼偉大?

 

您籠罩在一種孤獨感裡,可是您留在了我們身邊。您一直努力而又慈愛的服務著我們的生命和未來,我們理所當然的接受, 從未感謝過對您的索求。

 

現在熱淚湧上我的雙眼,親愛的爸爸,我向您的偉大鞠躬,將您納入心中。很久以來,您似乎都被排除在我的心門之外,沒有了您的心,如此虛空。即使是現在,您也和我保持著友好的距離,沒有任何期待,毫不失您的偉大與尊嚴。作為我的父親,您一直是大的,作為您親愛的兒子,我接受您,以及您所給予我的一切。

 

親愛的爸爸

您的托尼

 

 

 

Dear Dad, 

 

For such a long time, I did not know what I was missing deep, deep inside. For such a long time, you, my dear dad, were banned from my heart. For such a long time, you, my dear dad,were banned from my heart. For such a long time , you were just someone who was there. I hardly noticed you as my gaze was focused on something else, on something greater, as I imagined. 

 

Suddenly you returned to me as from far away,because my wife Sophie called you, she saw you, and you spoke to me through her. 

 

When I think how often and how much I felt bigger than you, how very much afraid of you I was, because you often beat me  very badly, and I banned you from my heart, yes, I had to, because my mother got between us. Well only now I feel how empty and lonely I had become and how separated I was from the full life. 

 

But now you have returned into my life from very far away, lovingly from some distance without interfering my life. 

 

Only now do I only to grasp that it's you who secured our survival day after day without our feeling deep down how much love was flowing from you to us, always the same, always focused on our well-being, and yet as if excluded from our hearts, have we ever told you how great you were as our father? 

 

You had a sense of loneliness around you, but you stayed with us. You remained conscientious and loving in the service of our life and our future, we took it for granted, without ever acknowledging what it demanded of you. 

 

Now tears come to my eyes, dear dad, I bow to your greatness and take you into my heart. You as if had been excluded from my heart for such a long time, it was so empty without you. And even now you remain some distance from me in a friendly way,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that could take away from your greatness and your dignity. As my father you remained as the big one, and I take you and everything I owe to you, as your beloved son. 

 

 

Dear Dad

Your Tony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是靈魂的成就

幸福是靈魂的成就--海寧格  

 

 20章 幸福是靈魂的成就---海靈格

摘自海靈格的

一切如是

 

採訪者與海靈格的問與答

得到幸福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有能力在任何時候抽離,即使面對死亡。

 

問:幸福是什麼?幸福存在嗎?

 

答:幸福存在於每個生命歷程裡,例如:初戀、結婚、生小孩。生命的每個階段自有其規則和任務,這是常常被人忽略的。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是個快樂安寧的地方,九個月後,他就要離開該地;幸運的話,他會來到母親手上,獲得照顧、愛護;不久後,他不再滿足於此,要求學習走路,去得更遠;小孩子長大成少年人,充滿對自由的渴望,很想出外闖一闖;不久又覺得沉悶,於是進入另一個階段:工作、結婚、生子。

  在許多文化中,這個進化過程受到監管,人們以不同的儀式把孩子劃分為幼年、少年、成人。我們的文化中沒有這些儀式,有一段時期,服兵役是少年人步向成年的一個重要階段,結婚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轉變階段。

 

問:我們是否失去了階段轉變的儀式?

 

答:是的。早期的學徒拜師是一種儀式,稍後學徒變成師父,又是另一種轉變。生命充滿不同的里程碑。可是,今天這些轉變的意義已經和以前不同。

 

問:我們是否喪失了幸福的意念?

 

答:我們印象中的幸福快樂都在年輕時代。許多人認為青春享有特權,應該保留得愈久愈好。可是,如果我們繼續追求青春,就會難以察覺人生過程中錯過了什麼。

  如果一個年近50歲的人,還活得像個年輕人一樣,沒有自己的家庭、沒有理想,會變成怎樣?人生還有何意義?他會覺得孤單,會醒覺到自己已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因為他沒有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轉變。

  我對幸福快樂的看法很複雜。這不是瘋狂的開心感受,而是我在適當的階段站在適當的位置那種感覺。我恰如其分地做個孩子、做個年輕人、做個女人、做個父親、做個母親,我恰如其分地工作。

  得到幸福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有能力在任何時候抽離,離開這個空間,讓後來者進入。即使面對死亡。

 

問:那些命運悲慘的人怎麼辦?

 

答:如果一個人有沉重的負擔,例如母親有個殘障的孩子,人們會很同情這對母子。不過,如果母親和孩子都能坦然面對困境,他們會獲得一股特殊力量,超越一般的幸福感覺。試想一下,假如世界上只有幸福的人,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世界還剩下多少力量、多少偉大的心靈?

 

問:一個帶著殘障孩子的母親,其成就是否更有意義?

 

答:我不會這樣說。你不妨看看左鄰右舍,有沒有一個母親願意接受殘廢孩子、繼續撫養他?這個母親會有一種治療作用,影響著身邊的環境。她能消滅幻像,像能量牆一樣發光。

 

問:你見過這種事情嗎?

 

答:我在治療時常常接觸到這些案例。我觀察到父母怎樣對付這些環境,我會恭敬地對他們敬禮。他們的偉大感染了我。雖然我做不到,但我看得見,這對我自己也有一種治療作用。

 

問:有人說我們生來就不幸福快樂。幸福有危險性嗎?

 

答:最幸福的人未必是最滿足的人,生活的感覺人人不同。

 

問:一個真正滿足的人會發出光彩,這是我對幸福的定義。據我看來,世界上幸福的人不會太多。幸福的人能改變人類生活的氣氛,我看不到有危險。當然,這是另一種對幸福的定義,和我們自媒體中灌輸的【快樂、開心】的年輕感覺不同。

 

答:小孩子很幸福,因為他們可以去玩,戀愛中的人也幸福。這些事情都很可愛,可是滿足感並不是幸福。滿足感存在於宇宙的和諧之中,在於我們願意接受痛苦和死亡,在於我們集中、有內涵、安靜。這是成就的幸福,不是沉迷於某件事或某個人當中的幸福。這種幸福充滿力量、充滿活力。

 

問:什麼是成就?

 

答:建屋的人造出一間很滿意的屋子,拉小提琴的人拉出動聽的音符,或者其他類似的成就。

小孩子就是父母的成就。我們活在生命中,這和去派對的快樂是不同的。

 

問:這是否和自我表達有關?

 

答:適當。幸福是靈魂的成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伴侶關係中的九個 思維陷阱
海靈格:伴侶關係中的九個 思維陷阱

 

文:王暖棋

1、必須找對人。 其實跟誰結婚都一樣,最後你需要面對的還是你自己。對方只是你愛自己的能力的一種反映。當你自己真正進步了,現有婚姻就是最好的。

2、下一個伴侶會全然不同。 離異和更換伴侶並不是問題的解決辦法,它只不過 是把問題延遲了。更換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新鮮感和輕鬆感,但是擺脫的只是問題的誘因,而不是問題的本身。

3、我必須挽救這段婚姻。 拋開各種各樣挽救關係的做法,先照顧好你自己吧 。當你的生活改變了,婚姻自然也會改變。婚姻狀況只是反映了你對待生活的態度。

4、責任在他/她。 對於你的幸福,該負責任的只有你自己。只有接受了自己,才能接受對方的愛。對方做得不好,其實是因為你不珍視你自己。

5、我需要刺激。當你的婚姻顯得空洞無聊時,你其實不需要刺激, 而是勇氣。你需要有勇氣去審視現有的軌道,擺脫安逸感走出死水一般的舒適區,本著內心的需求去冒點 險。這樣,你的生活會立即鮮活起來,而用不著來自外部的刺激。

6、真愛終會到來。當你夢想著真愛時,其實是期待一個完美的伴侶來彌補你的不足。因為完美伴侶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愛的夢想只會給你添堵。

7、我需要和諧。 男人最愛以此為藉口來避免深入探討問題。若是把所有不滿都掩蓋在和諧的外衣下,人就得壓抑自己。 只有善於宣洩負面情緒的人,才懂得享受愜意和活力 。

8、說真話很傷人。 說真話的確傷人,但也是療傷的唯一方式。說真話是走出灰暗日常生活、建立美滿關係的轉捩點。保留秘密或許聽起來很浪漫,但是在現實中卻毫不適用。打開天窗說亮話吧。

9、我得順著他/她。 你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對抗。大多數婚姻不是死於兩人的激戰,而是在退讓中變得疲弱和僵化。要適時說,這對婚姻至關重要。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