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靈格—宗教的現象學

海靈格—宗教的現象學

 

:修思達教育

 

【宗教的現象學】

哲學的以及心理治療的現象學層面,被另一種更偉大廣博的境界所替代,當中我們體驗到自身處於一個更偉大的整體(the greater whole)的慈悲之中,我們瞭解到這更偉大的整體是超越一切萬物的終極。這個層面可稱之為宗教的或是靈性的境界,但即使在此境界中我仍然保持現象學的態度,沒有意圖、無所畏懼、毫無偏頗,純淨地置身於當下所呈現的一切。最後我以一個故事,來形容這種宗教上的洞見和宗教上的實現所代表的意義:

回歸本源

有個人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家庭裡出生長大。兒啼時,先知和上帝的故事就讓他深深地著迷,他深深地渴望自己能像心中的偶像一樣。經過長期的訓練,他已經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偶像,從思想到語言動作都和他一模一樣。

但是,他認為還差最後一點。因此,他便出發遠行,準備長途跋涉,到最僻靜、最寂寞的地方,希望在那裡能夠突破最後的障礙。在路上,他經過一個古老的花園,花園裡一片荒蕪。雖然地上盛開著嬌豔的野玫瑰,高高的樹上碩果累累,但沒人採集,他也沒有看在眼裡,依然繼續趕路。

他來到了沙漠的邊緣。

不久,他認識到自己正籠罩在莫名的空虛之中,不管走哪條路,都同樣是空虛和寂寞。他感受到了這塊大地上的極大的孤獨,腦海中的幻想磨滅了,不再去尋求找到任何特殊的道路的可能。

他漫無邊際地到處遊蕩,早已不再信任自己的感官了。終於有一天,他驚喜地看到前面大地上冒出了一個個水泡。他靜靜地看著這些水珠,看著這水珠重新被沙漠裡的沙粒吞噬,但是,只要在有水滋潤的地方,沙漠就會變得像天堂一樣。更令人驚奇的是,當他向四周環顧時,發現有兩個陌生人就在附近。他們也像他一樣。每一個人都是追隨自己的先知和教主,落到和自己差不多的田地。他們像他一樣,來到這荒蕪的沙漠,也是希望突破最後的障礙。他們也是最後才到達這處泉水的。接著,三個人一起彎腰,同樣地喝了口水,每個人都覺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後,他們呼喚起自己心中的神靈:“如來佛祖與我同在。”“耶穌基督與我同在。”“先知穆罕默德與我同在。”

最後,夜幕降臨了。他們看到夜空佈滿了閃亮的星星,寂靜而深邃。面對永恆,他們滿懷著敬畏,心中充滿著平靜。這一刹那,他們中的一人突然領悟到,他們的神靈必然也曾像他們一樣,感受過無奈,也曾認識到人為設想的幼稚,也曾對宇宙自然臣服。同時,他也領悟到,當明白自己的罪責不可逃避時,應當如何面對。

因此,在破曉時分,他轉身踏上歸途,最後逃離了沙漠。他再一次經過荒廢的花園,最終在那裡停了下來。他知道,這才是屬於自己的。一個老人正在站在門旁,好像在等候他。老人說:“如果某人像你那樣,從遙遠的他鄉找到回家的道路,他必然會熱愛這濕潤肥沃的土地。他知道生長的一切必將會死亡,死亡同時也孕育著生命。”流浪者答道:“現在我歸順大地了。”

然後他開始像丈夫對妻子那樣,珍惜呵護自己的花園。

 

伯特·海靈格先生通過《宗教的現象學》這篇文章傳達的核心思想是: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靈性或宗教境界,最終並不是在外在的遙遠之地,而是在於回歸自身、接納現實、謙卑地臣服於當下生命的本真。故事中的人物試圖通過模仿、追隨偶像或先知達到所謂的“終極目標”,但當他們抵達精神旅程的極致之時,發現所謂的終極真理並不存在於幻想或抽象的理想中,而存在于樸素的日常與生命真實之中。

因此,真正的宗教洞見並非外在教義的盲目遵從,也非某種超凡的奇跡或外在成就,而是以現象學式的覺察,純粹而謙卑地覺察當下,最終接納生命的本來樣貌,並以敬畏之心,承擔生命自身所蘊含的深沉真理與責任。這就是伯特·海靈格所強調的“回歸本源”之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