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理能量與生命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心理醫生老呂  

 

你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口嗎?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和聯合國人口署不久前發佈的最新資料,2025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2050年將達到94不知道你是否想過這種人口的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生存空間及承載力、自然資源、氣候、城市環境,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問題、土地問題、社會問題、資源問題和能源問題。而當人口數量真的超過了地球所能承載的極限時,會發生什麼呢?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有一個美國人就已經想到這個問題,他的名字叫約翰·卡爾宏(John B. Calhoun,就是下面玩老鼠的這位。。
話說,約翰·卡爾宏是一位元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在他的專業生涯中曾經進行了很多次試驗。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1968年,他基於對人口密度將會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思考 ,花了幾年的時間進行了一項超級獨特和超級黑暗的實驗。。。實驗的目的就是想研究:如果地球的人口密度達到極限,人類社會將會怎樣?
實驗要怎麼做呢,簡單說,就是建立一個“老鼠天堂”。這個正方形空間就是老鼠的實驗空間,後來在這裡發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這是一個邊長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它早期的設計圖長這樣: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這個空間每一邊各有四條垂直的,鐵絲網做成的通道。每條都通往一些老鼠窩,並且安裝有食物和水的自動投放器。


19687月,四對老鼠被放入了這個能容納3000 只老鼠的空間裡。這些老鼠衣食無憂,沒有天敵,沒有自然災害。。日子不要太滋潤啊!而對老鼠的唯一限制,就是它們不能脫離這個空間。
約翰·卡爾宏將這個實驗稱為:老鼠的烏托邦(Mice Utopia Experiment他要搞清楚在只有空間的限制下,群體數量不斷增高,會對實驗物件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4對老鼠被放入裡面。
住著寬敞的大house,有人提供著吃吃喝喝,簡直幸福的冒泡!老鼠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強的,在這種福窩裡面,老鼠果然很快就開始繁殖壯大。


老鼠們的繁殖速度究竟多快呢?55天它們就會翻一倍!
到了315時,老鼠們的數量達到了620只!達到了最高峰!!
315天之後,事情開始有點變化。先是老鼠增長顯著下降,變成每145天增加一倍。
緊接著,
老鼠的行為變得混亂不堪

 

公鼠不再執行傳宗接代的任務,而是開始搶奪地盤互相廝殺,戰敗的公鼠就會失去社會地位,最終只能選擇逃避社交;一旦公鼠不能保護家庭,母鼠就要挺身而出參與暴力捍衛權益,以致于母親無法傾心照顧孩子,甚至將未斷奶的小鼠驅逐出門;而小鼠呢,先是被父親拋棄,然後被母親拋棄,最後因為沒有爸爸媽媽教育,它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一隻正常的老鼠,最終被社會拋棄。


但上一代的攻擊、回避等壞行為,則被傳遞了下去……到了600的時候,它們的社會體系完全崩壞,行為徹底淪喪:

幼鼠死亡率高達96%同類相吃,媽媽吃小孩,公鼠和公鼠互相交配;
選擇逃避社會的老鼠成了“宅男”,等大家睡覺後才出來活動吃東西,它們不參與任何活動,包括求偶交配;
而新一代的老鼠呢,由於沒有交配、養育或社會角色的概念,他們將所有的時間用來進食、睡覺和梳理毛髮,被稱為“美麗的人”。等到最後一隻幼崽誕下後,母鼠們便完全停止了生育,老鼠數量下降至滅絕。
這個實驗叫做“老鼠烏托邦”。約翰·卡爾宏將這種社會崩潰稱為“第二次死亡”。


約翰·卡爾宏也將這個老鼠種群的命運視為人類最終命運的隱喻。換句話說,如果哪天人類社會人口密度達到崩潰的地步,人類的社會結構也將會崩潰,可能也會導致整個人類的群體滅亡。

也有人說,動物種群和人類社會是不一樣,不能劃等號,但是,從這個“鼠群”的研究實驗裡,我們已經能辯認出了人類社會的多種形態。

 

Calhoun在觀察實驗中首先,就是人口增速停滯。
在我們已知的過去100年,世界人口體現了爆炸性增長,但這十幾年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率已經開始呈下降趨勢,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不到0.5%,而中國更慘,2018年人口出生率為1.0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81%
如果按動物種群的繁衍方式來看,人類早就達到和越過了快速繁殖期,進入了
滯漲期。


有人不禁要問了,人口下降不是很好嗎?
當然,生育率下降在某一階段是有利的,經濟學稱之為
“人口紅利”。
但如果人口持續下降,必然會造成勞動力供應減少,勞動力成本增加,社會福利支出高,稅收減少等等問題,人口將最終停止增長,老化衰亡。


第二,再來看看“老鼠種群實驗”當中最有意思的畸變期。
在老鼠實驗中,優勢雄鼠變得更具侵略性,攻擊母鼠和幼鼠,交配行為也受破壞。

放在人類也是一樣,現在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都在聲稱社會已進入了“性愛降級”、“性蕭條”時期。
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發現,從1991年到2017年,有過性交的高中生總體比例
54%掉到了40%

 

也就是說,不過才一代人之隔,高中生性經歷就從大多數人都有過變成了大多數人都沒有過。
現在20歲出頭的人和20年前相比,
完全沒有性生活的比例高了1.5倍。15%的受訪者表示自成年以來,一直沒有性行為。

日本政府20179月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日本18歲到34歲的未婚者中,有超過40%的人沒有任何性經驗,高達70%的受訪男並未在談任何形式的戀愛,有45%女性和逾25%男性表示“無興趣甚至鄙視性接觸”


——妥妥是“交配行為受到破壞”。
第三,就是美麗鼠的出現。
“烏托邦”裡還有一群喜歡梳理毛髮的“美麗的人”。
在現實中是這樣的:一項調查顯示,韓國10%的男性都使用化妝品,而且,這股陰柔之風已吹向世界。


而且,在世界範圍內,同性戀以及各種不同性向、虛擬性愛等性方式,也在社會上占了越來越顯著的位置。
原來,這些現象不僅從社會學層面,還能從
動物行為學層面得到解釋。

 

這些“美麗的人”,選擇脫離扮演男性的社會角色,利用自己的名人身份,享受著年輕人的愛慕和追捧。
 

在這個不需要英雄主義和重體力勞動的溫情時代,身體強壯的男性已失去了他們在社會上該有的角色和地位。
這種紊亂的現象被專家認為是一種
社會功能的失調和衰退,也是造成人口萎縮的原因之一。

 

第四,就是母鼠的攻擊性增強。
由於雄鼠無法再保衛它們的領土和雌鼠,各個放棄社交,當縮頭烏龜,此時雌鼠變得具有攻擊性,開始時擔當保家衛國的重任,她們不再建造巢穴,放棄餵奶的天職……

 

這竟然與這一百多年來在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女權主義”風潮暗合了。由於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勞動力,“女性能頂半邊天”,女性與男性同場競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性更多參與雄性競爭,而不是在家餵奶。
但就世界範圍而言,代價就是,
孩子越生越少。

 

第五,最後,也是最可怕的,是失勢雄鼠變得完全與世無爭。

 

鼠群種族在畸變期繁衍減少之後,對他們的行為習慣的改變是不可逆的。
放在人類身上也一樣,
懼怕社交,失去與人互動的能力,他們可以整個星期甚至是整個月不出門,陪伴他們的只有電腦和手機。網上曾有一則新聞,說的是一名擁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碩士學位的青年,畢業回國後整整7年,除了玩遊戲便是睡覺。而他的生活開支,全由患有尿毒癥的老母親供給。
 

一切似乎都和“烏托邦”環境中的老鼠一樣,這些人對外面的世界漠視,對身邊的人關注度很低。就像一群被稱為“三和大神”的人一樣,是“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
 

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空間似乎都已被定義,新一代人被禁止更高級的活動,因為大部分社會角色都已被佔用。類似“老鼠烏托邦”環境,現實社會漸漸出現兩極化,有一群人進入全球化世界,他們享受著所有的有利資源;而另一群人,則窮盡一生都無法進入,他們只能被關閉在底層的那個世界裡,成為“失落的一代”。
總結:

約翰·卡爾宏老鼠實驗確實能夠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現如今,我們的競爭標的物早已不再是“食物”,而是平等的權利和資源,是每一個人向上的攀爬的通道。

而這種東西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離公平分配還差得很遠很遠。

不過,人類也在不斷打破原來的道德規則,建立新的規則。

但最重要的,人類和老鼠是不一樣的。

 

這個實驗雖然很喪很嚇人,但我覺得也不用過於悲觀。

因為,在過去這幾千年來,人類靠著自己的智慧,不斷打破食物匱乏與資源緊缺的壁壘,不斷開闢出廣闊空間、創造出新的迴圈。

人類懂得反思、能夠遠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最終,人類的走向會如何,我們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驗證。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你跟金錢的關係

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你跟金錢的關係

:卓尚傳程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影響會伴隨我們的一生,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人際交往,乃至整個人生命運。一個人以後會有怎樣的金錢觀、會和金錢有怎樣的關係,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豐盛富裕的人,最終根源都在父母手裡。

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你跟金錢的關係

 

張德芬說:“你生活中所有的難題,幾乎都逃不脫你和父母的關係。”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系統成員的影響,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又確確實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就像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過:“關係並非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即是關係。”這句話可以從很多層面來瞭解。想像生命是各圓圈,劃分成許多區塊,每個區塊代表一個重要關係:你與父母的關係、你與兄弟姐妹的關係、你與朋友的關係、你與伴侶的關係、你與孩子的關係以及最重要的,你與自己的關係。

巴關說:“如果有某一種關係不順遂,對生命就會有不好的體驗;如果任何一段關係裡有衝突存在,對生命的體驗就會產生分裂,觀點也會開始扭曲,導致你喪失連結,終至喪失合一。”只有當主要關係獲得療愈時,我們才有可能整箱思考與感受。要是關係沒有被療愈,根源就是不健康的,那麼不管做什麼事,都只會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回到充滿衝突的狀態;然而若是你的關係獲得療愈,你就會越來越向上提升,更能覺察合一感與連結感。當你活在合一與覺醒的狀態時,正向感受與正面思考就會變得非常自然。而當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處於正向情緒時,就會傾向選擇正面觀點,並且可以自然而然的與較高意識連結。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與世界的關係。

 

01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親密關係

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

張德芬老師在講述自己的親密關係之時就曾坦言,自己重複失敗的親密關係,就是來自于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因為母親以孤女身份嫁入大家族,吃了很多苦,年幼的她想要替母親承擔痛苦,讓母親獲得快樂。就是這份對母親的忠誠,讓她無意識地選擇了痛苦的親密關係。

正如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所有的孩子都是愛父母的。當一個嬰兒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他是非常敞開、有愛、柔軟的。他會打開自己的心,接納外在的所有事物,包括他所得到的愛和周遭所有的壓力。因為孩子會希望自己是歸屬於這個家族的,所以要共同承擔家族中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壓力和不快樂。”

A在外人面前是一個很溫和知性的姑娘,但是在與愛人相處的過程中,卻總喜歡挑對方的刺,進行評價與批判。但凡一有衝突,不是說話越來越沖,罵得越來越凶,就是乾脆保持沉默,冷戰到底。幾次戀愛,最終都以分手終結。

直到後來,她才終於意識到,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她和媽媽的關係。

A在小學時因為搬家轉過一次學,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在人際關係上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她每次跟媽媽講,母親都只會說“不要和同學吵架”或是“他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然後又會叮囑她好好學習。久而久之,她就不願意再和父母說話了,因為她覺得就算自己跟父母好好說話,他們也不會聽。

而在她長大之後,這種無法“好好說話”的溝通方式就延續到了她的親密關係上。面對自己的愛人,她再次回到童年的角色,成為了那個缺乏信任感,無法跟媽媽好好說話的小女孩。

就像張德芬說的:“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愛人當成小時候的父母,繼續和他完成我們未完成的課題。

 

02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與孩子的關係

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

B的父親從小對他非常嚴格,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好,就會罵他、懲罰他。他實在無法忍受,就哭著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父親要對自己如此殘忍?難道他就一點也不愛自己嗎?

媽媽告訴他:“爸爸當然很愛你,只是在他小時候,爺爺也是這樣對他的,所以他不知道要怎麼用別的方法來愛你。

原來,小B的奶奶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爺爺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吃了很多苦。為了讓兒子以後可以出人頭地,他一直非常苛刻。有一年冬天,小B的父親因為考試沒考好,就被父親罰在門外吹冷風直到半夜。

孩子總是會忠於自己的父母。因為從小就和父親不親近,小B的父親就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和父親的相處模式,複製在了自己和兒子的身上。

就像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我從我的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麼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畫。孩子犯了錯,爸爸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兒子,這時候,爺爺一手拉住兒子,一手抄起雞毛撣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兒子!”

原生家庭的傷害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它會進入人的潛意識,不斷支配人作出重複決定,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父母,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必須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修復與父母的關係,終結原生家庭的噩夢,讓我們的孩子不再受到傷害。

來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

 

03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人際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與情商的基石。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往往會影響他之後整個一生的人際關係。

C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因為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很少回家,所以跟父母並不親近。小時候,當別人跟父母撒嬌的時候,她就只能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看電視,玩玩具。她不喜歡和他人相處,甚至不願意去幼稚園和學校。

哪怕長大後,她也始終無法融入集團。對於人際關係,她仿佛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而這種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就是來自於她從小與父母關係的疏遠。

伯圖·烏沙莫說:“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而一個孩子能夠得出的答案就是:那一定是和我有關。因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不愛我。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你的錯。”

安全感是生存於世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而一個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來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親密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整個世界是安全而穩定的,從而形成對整個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憎恨父母的某種行為,那麼他長大之後,很容易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不斷地吸引那些具有同樣特質的人,重複地感受那種痛苦和憎恨,一直無法解脫。第二種情況就是,他會無意識地變得和自己父母一樣,在不知不覺裡活成父母的翻版。

 

04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一生命運

路易士海在《生命的重建》一書中列出了這麼些“與錢過不去”的限制性信念:

1.錢是醜惡、骯髒、邪惡的;

2.我很窮,但是我很清白;我很窮,但是我很好;

3..有錢人都是騙子;

4.我永遠不會找到好工作;我永遠不會掙錢;窮人永遠不會翻身;

5..花錢比掙錢快;我總是負債;

6.我不應得到;我不夠好,無法掙錢;

7.節省一分錢就是掙回一分錢;

8.為“不測風雲”而存錢;

9. 我憎恨別人有錢;

10.只有努力工作才會有錢;

那些在物質上過得拮据,或者是擁有財富也始終感到匱乏的人,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種或者幾種限制性信念。

而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裡塑造而成。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致命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命運。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小時候的我們就像一台攝像機,把我們接觸的大人們的各種資訊拍攝下來。等到長大之後,我們又像一台放映機,在一定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就會把那些過去錄製的資訊給放映出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與原生家庭糾纏。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和金錢的關係上有些問題,如果你總是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那麼不妨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的原生家庭,看看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沒准根源就在那裡。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潛意識模式,會束縛我們,讓我們無法擴展、前進,但是當你覺察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有了突破的可能性。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每個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內心所創造的。

張德芬說:“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童年時候因為缺乏愛和認同而造成的黑洞。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才能填補這個黑洞呢?

過去的已經不能改變,但至少我們還有當下。

面對原生家庭的問題,像鴕鳥一樣逃避是沒有辦法 的,最重要的就是去看見這一點,並且以一個成年的姿態,去重新修復與父母的關係,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課。

家庭系統排列大師伯圖曾經說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他說:“有的時候,家庭就像一片沙漠,遍佈乾涸和黃沙,表面上並沒有鮮花,但是我們一直往下挖,10米,100米,甚至上千米,只要挖地足夠深,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然後這個水源慢慢湧出來,來到沙漠的表面,那些乾涸了的愛的種子就會發芽,開花。”

無論在哪個家庭,哪對伴侶,內心深處都有這樣一份愛的存在。它之所以會被隱藏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傷痛,都曾經被某些人傷害過,也曾傷害過別人。但是當我們營造出合適的氛圍,並且準備好去審視這些創傷,愛就會重新出現。

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份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開啟高維智慧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是我們對自己生活滿意度的晴雨錶,你是否成功與幸福和情緒息息相關。
 

把握好了情緒,就把握好了人生。
引起情緒波動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是成就自己的機會。


1.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珍貴的

我們經常被情緒所牽動,跟隨情緒跑到哪去了自己都無知無覺,我們常常被情緒裹挾,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麼,人生目標到底在何處。在生活當中,你是不是也是如此,經常被自己情緒的波濤牽得無影無蹤。所有憤怒、抱怨、不滿、自責、怨恨這些情緒,能量層級非常低,這些低能量級的情緒首先消耗的是誰呢?當然是自己!

當你一有負向的情緒,成千上萬的細胞死掉了,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能量較高的是平和與愛,愛能夠化解很多東西,而仇恨能滋生出更多的仇恨,憤怒會激發更多的憤怒,羞愧會讓人卑微到塵土。

情緒雖然有正向、負向之分,但情緒本無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在本來不好的情緒上,雪上加霜。

情緒也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失控的情緒才是不好的。
 

情緒對我們是很好的警醒,就像是疼痛一樣,一個沒有疼痛感的人一般生命都很短,情緒也是一樣,要是你對外面的世界沒有感受了,那也會是很大的麻煩。所有的情緒都是極其珍貴的,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我們很好的朋友,只是我們不要讓它失控,讓它變成實現夢想的障礙和陷阱。

 

2.情緒主要來源於我們對事情的解讀

朋友和老公去一個農莊吃飯,老公硬是不給她點她喜歡吃的空心菜和豆腐。

“真是太不體貼了!”她心想,“對我不夠體貼就是不夠在乎我,不在乎就是不夠愛我唄。”

想到這裡,她感到生氣、難過又煩躁,把菜單扔給老公,轉過臉去不理不睬。

後來回家跟老公核對,才知道,原來他們去農莊的時候已經過了飯點了,她喜歡吃的這些素菜老公擔心會是剩菜

而她素來腸胃不好,所以他堅持不給點,其實是希望能夠吃上乾淨、新鮮的飯菜。

知曉老公的良苦用心,她才發現,當時老公看起來不盡情理的背後是一份更深的愛。

當我們感到受到傷害,其實和別人沒有關係,是因為他們觸碰到了那片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的脆弱和傷痛。

當我們感到憤怒,傷心和痛苦,是因為只從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去看事看人,只用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去評判他人,只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觀點和情緒,沒有看到到事情的全相。

無數個案例的梳理,我們的共同感悟是:

無論是對人的憤怒,恐懼,怨恨和厭惡,還是自己的內疚、哀傷、羞愧和自責,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是我們的想像使我們陷入苦海,並非事實本身。

這些情緒主要來源於我們的解讀,而人本能反應的第一解讀往往是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啟動,我們立刻就變成了受傷的羔羊,刨個坑就往裡面跳。如果每次情緒來襲,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放下自己的評判和猜疑,不把自己變成受傷的羔羊,而是去瞭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從協力廠商的角度客觀理性地看人看事,就會360度看到全相。當看到事實本身,很多煩惱真的是庸人自擾,我們就會感到釋然和自由。

 

3.每一個情緒的當下,你可以做什麼?

對情緒的管理是衡量一個人成功不成功,幸不幸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引起我們情緒波動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把握自己生活方向,成就自己夢想的一個機會。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為得到了多少東西,而是學會了與一切“負面”情緒和平相處。當我們恐懼失敗、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不敢嘗試,縮手縮腳時,可以嘗試著不抗拒,不逃避,學會在這些感受中發現自己、理解他人當他人的認同對你來說無足輕重,就不必需要向他人證明自己,也就不會再被恐懼捆綁。

當我們抱怨他人、抱怨環境時,能夠將習慣性地譴責其他所有人和事,轉變為有勇氣去付出創造性的努力來戰勝和避開困難,你會看到自己不用應對方式的巨大力量。當我們悲傷難過、絕望無助時,能夠看到自己的悲傷難過,允許自己悲傷難過,進行自我關懷,自己做自己強大的支柱。

 

  當我們渴望被他人理解時,能夠先停下表達自己,傾聽對方,你會發現,別人在訴說時,你並非努力聆聽並試圖理解對方,而常常是忙於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說。

當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和矛盾時,能夠看到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價值觀、動機和目標也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時,你會對人性有不同瞭解和發現,會站在協力廠商的角度,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陷入迷茫、丟失自己時,能夠靜下心來,從身體、大腦、心靈和思維入手,明白什麼對於我們才是最重要,內心的寧靜便會紛至遝來。

情緒是可以經過調節後轉化為生命的力量,有情緒是我們非常好的瞭解別人、瞭解自己的路徑。可以把情緒作為一個自我完善的管道或者資源,這是我們一個內在力量,所有的情緒是通往智慧的大門。每當你的生活有不符合你的意願、讓你不愉快的時候,趕快回到自己,覺察自己:我為什麼不高興?

 

4.這個不高興跟我的目標有關係嗎?

這個不高興對我的目標是有積極的作用還是負向的作用?我到底應該怎麼來調整,是對外的指責、發洩還是回到自己?當我們能夠真正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做情緒的奴隸,內心自然會享受到真正的愉悅、寧靜和自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金錢建立親密關係的8個通道

與金錢建立親密關係的8個通道

: 690心靈家園 

 

談錢似乎很俗,然而你沒錢會顯得更俗,關鍵時候甚至要命。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表面看似缺錢,實際是缺少賺錢的能力:

思維,方法,行動!

你的財富就是你認知的變現。

切記:獲取金錢是有規律可循的,只不過這個規律是隱藏在表面背後的秘密。

 

給予是把更多金錢帶進你生命裡的強效邏輯,通過給予來實現價值交換,先讓自己值錢,你就會越來越有錢。

01

愛上金錢

 

人追錢難,錢追人易。不要追要靠吸引,要愛上金錢,強烈的愛會讓你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能量。愛需要專注和堅定。
一念不淨雜念叢生。念是我們心田中的一粒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錢得錢。
全身心專注於心念,唯有當身心意三者合一,你才能打開金錢流向你的通道。
吸引金錢你必須專注富裕,金錢喜歡快樂和喜悅的頻率。
不愛錢你就沒有資格擁有金錢。一切負面的思想感覺情緒等,都是阻礙金錢到來的屏障。不是你與金錢無緣,是因為你負面的雜念像亂草一樣干擾了金錢的流向。
專注於不足,你就會一直活在不足之中。
讓心態的天平時刻傾向於富足的那一端,甚至你要學會扮演富足,讓你對金錢的感覺變更好;當對金錢有了好的感覺,就會有更多的金錢流入你的人生。
愛而非佔有。
一定要培養主宰金錢的氣度,千萬不可以傳遞被錢宰割的訊息。
放鬆打開自己的身心,讓身體始終保持輕盈舒展靈活,這就是在給心田鬆土;讓心時刻沐浴在寧靜祥和喜悅之中,這就是在給心田澆灌;只有打開放鬆,保持晴朗氣爽,掃除心塵,便是再給金錢的到來鋪路。

02

錢性如水 瞭解金錢

錢的特殊決定著錢的秉性,其核心在於使用它的人。金錢是流動的,流動的越快越多,錢的增值倍數就會越大。

 

錢是有性格的,其性如水。水往低處流,財向高處聚。

價值交換原則上看似公平對等,然而要快速成交,誰的門檻低,誰就占先機。高聚才有價值。哪裡收益好,哪裡能最大發揮金錢的價值,錢就自然流向哪裡。

水流需要管道,賺錢需要管道。水無形,隨器成形。

水裝在什麼容器就是什麼樣子;錢也一樣派什麼用場,發揮什麼價值;要讓錢成為資產,而不是負債。

所以,學會花錢才是一門大學問。

普通人花錢消費,認為花錢容易賺錢難,常常感慨花錢如流水;智慧的人花錢做投資,認為花錢需要技能技巧,宛如藝術。

花錢是一種投資,花錢的目的應該是創造更多更大的賺錢。

價值要高,姿態要低,你就順應了金錢的秉性,你就能吸引金錢來到你的面前。

03

相信金錢

 

你信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深信會讓人產生一股強大的內在動力。
宇宙萬物的本源都是能量。能量是流動的,只有你願意打開心門接受,能量才會有可能進入;能量是智慧的,它以你的意願程度來調整自己流動的快慢和大小。
你的相信程度影響你的意願大小,因此,我們要學會從自信到信仰的轉化。信仰是最高級別的相信,它為能量的進入提供了一個自由暢通的管道。
能量是一種看不見的東西,而金錢卻是看得見的東西。金錢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財富能量,財富能量通過一定的方式會轉化成金錢。
這就好比打電話,並不是你的聲音直接傳播到對方,而是彼此通過手機把聲音轉化成信號,再通過手機把信號還原成聲音,這個過程就叫作編碼。
財富能量要轉化成金錢,同樣需要編碼技術——第一,靜心;第二,利他;第三個,感恩。
這三者構成了金錢能量的閉環迴圈。所以我們要善待金錢: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透。
不要忽略金錢的價值和意義,一分錢往往難倒英雄漢;不要太看重金錢的本身和多寡,生命消亡的那一刻,縱是富可敵國你一分也帶不走。

 

04

提高認知 強化見地

有什麼樣的見地,你就會選擇什麼樣的金錢獲取方向。

你可以用身體賺錢,你可以用技能賺錢,你可以用資源賺錢;你還可以用智慧賺錢,當然你還可以用錢賺錢。你的選擇取決於你的見地,你的見地決定你的選擇。

 

見地代表著你的認知,財富就是你認知的變現。一個人不可能賺到他認知以外的財富,除非天上掉餡餅的小概率事件發生!

認知變現包括思維變現,資源變現和價值變現三個階段。提高和豐富你的認知,就能提升和豐富你的見地。

一個人的見地開始改變,就能出現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能力的背後其實是選擇,有選擇就有辦法,有辦法就意味著你有能力。

其實,金錢只是貨幣符號,代表著價值的多少。

金錢產生於價值交換的過程之中,有價值才有買賣交易。你想要賺錢,對別人有價值就是前提,需求是價值的開始,金錢只是價值大小的衡量尺度。

05

提升格局 磨煉心性

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始終切記: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強弱之別。

強勢性格造就強勢人生,弱勢性格造就弱勢人生。

草原上羊總是多數,而狼總是少數。

因此,你想在這個社會上獲取更多財富金錢,你就必須具有狼性性格,至少,你也要成為一隻牧羊犬。否則,你遲早會成為被狼吃掉的羊。

有人說,性格是天生的,我沒辦法改變。

記著:秉性難移,不是不能移,只是難而已。正是因為難,所以才需要挑戰。

但凡有結果的人,要麼先天具足強勢性格,要麼後天把自己修煉成強勢性格。強勢性格不是強在表面,而是強在內心。

06

取之有道
錢源於事,事源於人,人源於性;人性決定行為,行為決定事件,事件決定金錢;這是一個隱形迴圈價值鏈,因果相襲,永恆不斷。
方法並無好惡,只有高低。獲取金錢不能是直線思維,凡是直接奔金錢去的人,往往會碰得頭破血流。
其實,你自己才是你最大的資本,要賺錢就要學會轉化的智慧。表面看是缺錢,其實是你缺少轉化的能力。


越高的見地越能獲得賺錢的可能。方法是建立在見地基礎上的實用方法和技巧。高明的方法強調的是以終為始,結果導向。
很多人不太明白其中的奧秘玄機,總是認為,我努力就好了,結果一定呈現。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你千萬不能盲目相信,盲目相信的結果往往可能就是碌碌無為。努力有沒有用?有用,但不是充要條件。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方法不對,努力有罪。


現實中的教訓就是:方法比努力更有結果。所謂手段是指更有力度和效果的直接方法。手段更多是從人性入手,其背後暗藏著因果邏輯。
強化手段技能有四個按鈕,從人性入手叫智慧,從心理入手叫權謀,從邏輯入手叫科學,從情感入手叫藝術。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就代表你內心的價值驅動。

 

 

07

無中生有 整合資源
錢隱於無形,呼之欲出。通過對周邊資源的整合,創造出新的價值來,錢跟著就來。
整合以共贏多贏為前提,揚長補短,拾餘補缺,互通有無,你就能創造新的價值,有價值才會有金錢。

很多人經常羡慕別人資源好,賺錢快。一個真相:所有資源的背後其實是人。

我們一定可以通過和人的連結以及交換,獲取你想要的任何資源。資源和金錢一樣,就在那裡,對所有人平等。

資源的價值在於流動,誰能最大化發揮資源的價值,資源就傾向被誰控制和使用。

所以,表面上看是,你是缺少資源,其實質是你不懂得如何通過交換來掌握資源。資源存在社會上有四種形式:為我所有,為我所用,為我所控,如是我有。

大部分人都限於前兩種形式而沾沾自喜,真正的高手,恰恰不太重視前兩者,而是不斷在後兩種形式上下功夫,尤其是修煉到了第四種境界:如是我有——即社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我的,只要我想去調配,我就一定能夠做到。
 

08

多結善緣 發現機會

 

世人皆為金錢苦,忙碌一生終難得。

其實,金錢作為社會財富的一部分,就存在你的身邊。金錢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從來就沒有真正完全屬於那個人,金錢的本質就在於它的流動性。誰有獲取金錢的本領,金錢就會從別的地方流進你的腰包。

通過發現價值需求創造賺錢的機會才是關鍵!

很多人認為就機會就是一個偶然性,不好把握。

如果你真的這樣認為,可能你這輩子就很難再有富裕的機會。其實,機會是你日常積累,用心發現和主動創造的。人脈就是錢脈,強調的是你要學會多結善緣。

有人可能會提出反駁,我的人緣很好,為什麼好機會不多。人緣好只是機會的先決條件,你還需要一雙發現辨別機會的慧眼。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逐漸廢掉的8個徵兆

一個人逐漸廢掉的8個徵兆

文: 樊登讀書 ,作者徐小栩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貼切:
假裝式努力,習慣性躺平,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一個人逐漸廢掉的本質,簡而言之就是:思想散漫,放任自己做消耗性的事情。
可如果總是習慣慢走,就會逐漸失去奔跑的能力,不再進步。
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以下幾種跡象,就要趕緊做出改變了。图片安於現狀,不願走出舒適區
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每天睜開眼,就知道一天要做的事,安於當前的狀態,懼怕做出任何改變。
在日復一日消磨中,人變得愈發懶散消沉。
心理學家把應對外界的心理變化分為三個圈層:
最裡面的圈層叫舒適區,向外擴展一層是成長區,最外的圈層稱為恐懼區
很多人之所以焦慮,是由於避開了學習區,從舒適圈直接跳到了恐懼區
其實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在成長區接受適度挑戰和鍛煉,反而可以達到最佳狀態。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不同的選擇,給予你不同的生活軌跡。
走出舒適區,逼自己去做那些原本畏懼的事情,才能成長蛻變。
图片停止學習新事物,與世界脫節
作家石康說:一個人的死亡時間,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
大腦用進廢退,如果不學習,再優秀的人也會喪失競爭力。
猶太被譽為最聰明的民族,每人每年平均要讀64本書。
他們認為,即使學了20年的東西,不經常複習使用,也能在兩年內忘掉。
現如今,機器人已經開始送餐,並參與工農業生產;AI繪圖高效逼真,AI模特比實拍更加完美。
任何系統不更新換代,都會走下坡路。
有句話說得好:21世紀,真正的文盲並不是沒有讀寫能力的人,而是不懂得習得、拋棄、再習得工作技能的人。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探索和進取。
唯有學習,能讓與時代保持同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永遠有立足之地。图片接受碎片化資訊,逃避深度思考
2021年一份紐約時報指出:
現代人一天接受的資訊等於古人一年接受的信息量。

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大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
很多人歷史經濟有所涉獵,網路段子張口就來,娛樂八卦如數家珍。
可總是接受低密度資訊,對知識的敏感度不斷降低,就會無法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讀一本晦澀的書,看幾頁就頭腦發脹;對一個淺顯的問題,思考片刻就妥協。
長此以往,人的情緒顆粒度變大,語言扁平化,思維變成一盤散沙,大腦不堪重負。
不去推理資訊的嚴謹度和真實性,最終離真相將越來越遠。
有位批評家說過:終有一天你會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不再思考。
人一旦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等同于喪失了自由。

图片娛樂至上,沉迷虛幻的愉悅感
現如今,只要一部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捕獲各種娛樂資訊。
刷一會兒短視頻,兩個小時過去了;吃一個瓜,一個小時又過去了。
做的事情無關緊要,又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可計畫好的工作,一直被擱淺。
沉迷于虛幻的愉悅感中,時間和精力在無形中被蠶食,行動力減弱,漸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正如尼爾.波茲曼說的:
 

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在於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在於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了既無知又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娛樂成癮的同時,也在瓦解著我們的意志,扭曲著我們的三觀,更加劇了負面情緒。
選擇用一種更加深刻、補充型的方式來尋求高級的快樂,比如讀書、學習一門技能。
不斷給自己充電,方能得到生命的富足和昇華。
图片不願意付出,一味追求捷徑
很多人急於求成,只看速度不求深度。
名著看精簡版,學習報速成班,成功尋找近路。
結果,想抄近路的,都繞了遠道;想搞投機的,都掉進陷阱。
正如羅翔老師說的:所有通過捷徑獲取的快樂,無論是金錢還是名望,最終都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實際上,所有一鳴驚人的背後,都是看似笨拙的堅持。
微雕大師陳斌,每次發現細微的不滿意,都會反復雕刻十幾次,甚至幾十次。
球員科比,堅持高強度的訓練長達8年,每週練習6天,在淩晨四五點就前往球館練球。
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破圈捷徑。
想增長知識,就去博覽群書;想擁有健康體魄,就去鍛煉體能。
有些路看似山高水長,越過險阻就是康莊大道。图片喜歡形式主義,陷入低水準勤奮
雷軍在金山工作時,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被稱為中關村勞模,可金山的發展非常緩慢。
其他一大批互聯網公司反而迅速崛起後,遙遙領先。
他這才深刻認識到,低水準的勤奮,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只是對時間的消耗。
就像有的人,讀書很刻苦,但學完之後仍然迷茫;
有的人經常加班,卻始終在基層打拼,收穫平平。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條件相當的大學畢業生,進行了長達25年的追蹤調查。
發現有著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職業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幾乎都成了行業佼佼者。
一個人的上限,並非由努力程度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學習方法和目標定位。
運用 smart 法則,聚焦清晰可度量的目標。
去做長期主義的正確努力,才能進入持續向上的正迴圈。
图片行動力差,持續性拖延
你想要什麼?
健康的身體、更多的財富、還是親密的摯友?
想要實現這些目標,只要打開手機引擎,就會找到一切你關心的答案。
可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遲遲沒有行動。
買了書一直沒有拆封、辦了健身卡放到過期……
拖延症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挫敗和損失,它已經被稱為當代人的精神癌症
帕金森定律指出:我們真正需要完成的任務,取決於我們分配給它的時間。
如果你只有半小時的工作要做,那就不要分配兩小時給這件事。
同樣,如果你感覺做半小時的工作很難,那就採用五分鐘法則
5分鐘作為一個單元,降低難度,減輕心理阻抗。
你會發現任何事情都是越想越困難,越做越簡單。
也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給你想要的一切。
图片態度悲觀消極,經常抱怨生活
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經常抱怨的人,是什麼心理?
有個答主說得很貼切:心理比較脆弱,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把所有的錯都歸結到外界,不夠樂觀,也很自私。
生活中,有些人看什麼都不順眼,幹什麼都不爽。
工作不順心,抱怨領導不公正;
現狀不如意,抱怨自己運氣太差;
跟別人鬧矛盾,抱怨對方不講道理。
結果,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總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忽視自身的問題,放棄主觀能動性。
負能量越積越多,就會陷入悲觀消極的惡性循環中。
就像有句話說的:抱怨,始於愚蠢,終於懊悔。
心態不同,人生的結果亦不同。
消極抱怨,是前進最大的障礙。
這種受害者思維,只會讓弱者更弱,無力撐起幸福與未來。
图片
古人雲: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世事喧囂,每個人都可能在迷茫中迷失自我。
倘若放任自流,遲早會受到反噬。
人生要靠自己去雕琢,想要成為精品,就要下狠功夫,不斷和人性作鬥爭。
時刻保持危機感,多一份內驅力,也讓人生多一種可能性。願你能看清事實真相,不斷進化、成就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遠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永遠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文:教練智庫

網友跟我分享他的經歷:

前些日子他的好朋友李總心情不佳,情緒出現了一些抑鬱的症狀,他便特地前去問候陪伴,但三番兩次苦口婆心的開解,李總的心情並沒有變好,反倒是他自己的情緒開始變得低落,接下來的幾天都萎靡不振。

經過這件事,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人很難被教育,但很容易被感染。

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

心理學上作過這樣的實驗:讓一個樂觀開朗的人與一個鬱鬱寡歡的人同處一室。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這個原本樂觀開朗的人也開始唉聲歎氣起來。

心理學家們說:人的壞情緒就像病毒一樣,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和傳染性。

不想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就要遠離別人的壞情緒,不要為別人的壞情緒買單。

 

01

壞情緒會互相傳染

微博上有位博主講了一個故事,令人啼笑皆非:

她和幾個大學姐妹多年未見,因此特地用心組織了一次聚會。

聚會上,所有人把酒言歡有說有笑,聊起大學期間的糗事,大家都開懷大笑。

就在這時,其中一人忽然接過話頭說說:想起大學時光真是開心啊,現在過的日子簡直就不是人過的,接下來,開始借著酒力哭訴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家庭。

又是老公劈腿找小三,又是公公婆婆對她冷言冷語,又是孩子叛逆期不聽話,點點滴滴都是苦和淚。

哭訴抱怨的話就像話匣子一樣,一打開就再也關不上,其他人見狀只能邊遞紙巾,邊安慰。

就這樣,愉快的氛圍就被徹底打破,悲傷的情緒彌漫開來,傳染給了每個人。

在場的一些人開始傾訴自己大學畢業後那些不順心的事,越說,引起的共鳴越多,到最後所有人都情緒低落,一群姐妹抱頭痛哭。

一場原本快開心無比的久別重逢,最後變成了訴苦大會,據說聚會結束後,大多數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鬱悶了一段時間。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生活中最大的負能量來源,往往來自于身邊的朋友。

明明是他們自己遇到了糟心的事,但是因為他們往你身上傾訴抱怨,讓你的情緒受到了波及,最後,他們通過傾訴轉移了自己的負面情緒,你卻成了最後買單的那個人。

著名門戶網站曾對69萬名用戶,分別持續推送積極正向的內容與消極悲觀的內容。

隨後,他們持續跟蹤用戶的反映,發現絕大部分使用者都會被“情緒傳染”。

那些被推送了積極正向內容的使用者,他們發佈的圖文內容往往帶著積極正向的情緒,而那些被推送了消極悲觀內容的使用者,發佈的圖文中則呈現出沮喪悲觀的情緒。

人在世間行走,免不了會被外界環境和周遭的人影響,而那些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遮罩外界的負面情緒,專注走好自己的路。

 

02

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路上好好走著,被人惡狠狠地瞪了兩眼,頓渾身不自在;

領導在隔壁對同事破口大駡,雖然與你無關,但是還是令你感覺煩躁不安;

忙碌一天回到家,卻見妻子擺著一張臭臉,反復訴說今天遇到的糟心事,完全沒有顧及你的感受,越聽你心理越難受,終於你忍不住發起火來:“我今天在公司受了一天氣,你就不能讓我靜靜?你就非得扯這些破事給我添堵?"

於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庭戰爭不可避免,夫妻倆你爭我吵,不但影響了夫妻感情,也影響了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

情緒是流動的,而我們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被別人的負面情緒所影響。

正如白岩松所說:

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生活中,有的人就像是一輛到處行走的垃圾車,他們身上裝滿了抱怨、憤怒、焦慮、痛苦、暴躁等各種負面情緒,急於找到一個地方宣洩。

你若是不知道閃避,便會被傾倒的負面情緒所圍困,並為他們的負面情緒買單。

人這一生,遇見消耗自己的人和事在所難免,但如果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你所失去的,是內心的平和安寧,和積極樂觀的正面力量。

與其為別人的垃圾情緒買單,不如學會遠離,避之則吉。

 

03

別人的焦慮與你無關

負面情緒之所以快速傳播,跟焦慮大有關係。

相信你也聽過不少這樣的說法:

30歲還沒結婚,就是大齡剩男剩女;小孩子不讀重點中學,以後只能做打工人;不買房買車,一輩子只能生活在底層;男人四十歲還沒有混出個名堂,這輩子就沒什麼希望了;女人不懂保養自己,早晚被小三幹掉;沒有300萬存款,到老了只能去撿破爛;......
 

在這個爭名奪利的人世間,身邊的人總是在傳播各種各樣的焦慮:

年齡焦慮、事業焦慮、關係焦慮、養老焦慮,甚至連孩子的未來都讓三十出頭的你心裡火燒火燎的。

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焦慮都是別人的看法,換言之,是別人把這些焦慮傳染給你。

別人的焦慮其實跟你無關,因為那是別人的價值觀,不是你的價值觀。

你不必為別人的看法而感到焦慮,也不必被世俗的價值觀所綁架。

別人的焦慮是別人的事,你是你,別人是別人,別拿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村上春樹曾在書裡寫道: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因此,也不要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慌亂了自己的步伐,更不要因為別人傳播焦慮,就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堅持做自己,不為別人的焦慮所擾,才是活得自在坦然。

全球教練聯盟

04

把負能量還給別人

《格局》一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

一位智者和朋友在途中,遇到一個暴躁的人,不由分說地對他們大發脾氣。

朋友性急,按捺不住反擊,與那人爭辯得面紅耳赤,而智者閃在一邊,不言不語。

等那人發洩完情緒,揚長而去,朋友卻無端攢了一肚子氣,心裡郁憤難平。

此時,智者問朋友: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這份禮物不是你想要的,那這份禮物最後該會屬於誰?

朋友答道:既然我不想要,我會拒收,最後物歸原主。

智者微笑道:既然他情緒不好,你除了生氣,更有拒收的權利。

的確,對於別人的壞情緒,我們不必照單全收,否則真正損失的是自己。

別人傳播的悲觀、焦慮、痛苦和壓抑,你應該拒絕接收,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全盤接受。

但我們很多時候總是太關注別人,而很少考慮自己的感受,即便心裡感到不舒服,也會強忍著,裝作不在意。

你越是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別人的情緒,就會為別人的壞情緒買單。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它就像是一條護城河,將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

如果一個人忽視了自己的心理邊界,就會將別人的情緒攬上身,處處為對方著想。

太過在意別人的情緒,顧及別人的心情,是一種越界的表現。

反之,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就會意識到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把別人的情緒還給別人,把空間留給自己。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拒收負能量和壞情緒,才不會讓別人的負面情緒,消耗自己的人生。

05

別人的情緒,和自己毫無關係

一個人最清醒的認知,是明白別人的情緒,與自己毫無關係。

別人有什麼樣的情緒,是他的自由,無法左右。

不困在別人的情緒裡,不為別人的情緒買單,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

日子是我們自己的,與別人無關。

往後餘生,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人的磁場定律: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驚人的磁場定律: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張德芬成長空間

 

朗達·拜恩在《力量》中寫道: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環繞,無論你在何處,磁場都會跟著你,而你的磁場也吸引著磁場相同的人和事。”

你有什麼樣的磁場,就會過什麼樣的人生。
 

图片

情緒的正負決定一生的命數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說:情商,就是情緒管理的能力。湖畔大學學員向阿裡巴巴永久合夥人蔡崇信提問:“過去這麼多年,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麼?”他的回答大意是:“你是問難過的事情,還是難處理的?好像沒什麼難過的事,倒是經歷了一些難處理的事……”仔細琢磨這句話:沒有難過的,沒有抱怨的,所有的事情,如果發生了,只是冷靜地面對,最多是難處理而已,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的確。90%的溝通問題,都是情緒問題。而人與人之間的情緒,真的是會傳染的。和負面磁場的人在一起,他們身上堆積的“情緒垃圾”,會彙聚成一個情緒黑洞,相處久了,甚至會吞噬掉我們的正能量。而和正面磁場的人相處,即便遇到不如意的事,他們也會積極樂觀,相處時間長了,我們整個人也會變得自信陽光。我們身邊的磁場能量,會受到人際交往的影響。
 

图片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寫道:

“一個人的思想還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時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託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也許有一天,學生會變成自己老師的老師(這是常常會有的),但人在壯大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求得當時比自己的認識更高明的指教。”

與你最近的十個人,就是你的圈子。一個人認識的人再多,交往最頻繁的也不過十個。除去至親好友,真正能互相幫助和影響的,都是那些與你有著密切關聯的人。

 

正如荀子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人的本能會隨著身邊人的行動而跟著行動,所以,如果你無法做到自律,最好找一個適合你的圈子。要有更好的圈子,先成為更好的人。《秘密》中有句話:一個人身邊的一切,都是由他內心的想法和特質吸引而來。就像畫家竹久夢二說的:

“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會成為你所有的人生。”

 

图片

發出愛,才能吸引愛

羅曼羅蘭說:“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縱觀人間美好無數,唯有善意和愛不可辜負。善良,就像是一場輪回,生命中你所付出的善意與愛,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芳華》有這樣一句臺詞:“善良從來都不是為了什麼回報,而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就像梁曉聲說的:

“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並且自然而然的事。善良自有心知,人好不好,一時看不出來,時間長了,真相自會大白。”

你對別人的好和善意,最後成全的都會是你自己。世間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吸引力。如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你付出的善意,也會在你身邊彙聚一個磁場,吸引到生活裡更多的愛。與人為善,則福氣自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內在有什麼,就投影出什麼世界

annie-spratt-kZO9xqmO_TA-unsplash (1).jpg

劉丰


生命內在的能量結構種類相同,比例不同
每一個生命內在的能量結構有五種:一種叫獸性,一種叫人性,一種叫天性,一種叫靈性,一種叫神性、佛性,這5種能量反映著不同層次的能量表達。
獸性指的是低層次的三維能量狀態;人性是平均的三維能量狀態;天性是帶著高維資訊的三維能量狀態;靈性是純粹的高維能量狀態;佛性和神性指的是N維(N趨於無窮大)的圓滿的能量狀態。
 

每一個人的內在,所有的能量狀態都有,只是它的分佈比例會因人而異。我們內在的能量分佈比例自然就會投影出我們看到的外在世界。

 

當你內在的獸性占的比例比較高的時候,你投影出來的外部世界就是弱肉強食、恐懼、貪婪、執著、無奈、無常占主導的一種生命狀態。

如果你的內在神性和佛性能量或者高維能量占的比例比較高的時候,你投影出來的外部世界就是喜悅、自在、充滿創造力,充滿了愛與慈悲的生命狀態。

 

外面世界顯化的任何一種像是你內在決定的。

修行是調製你的內在能量現實是內在能量的投影

 

一個人的意識能量境界高,他可以吸納所有的機緣,所有的境遇在他的生命提升上都可以產生作用。

 

當生命能量境界很低的時候,這些善法、機緣,他都很難把握。而且會長期的、持續的讓自己存在於恐懼、痛苦、糾結、嗔恨和癡迷的生命狀態裡。

因此,不斷調製我們的內在能量,讓高境界的能量占的比例放大,低層次的能量占的比例減小,這被稱之為修行。

 

修行不在外面,而是以內在能量結構調整作為前提,也就是投影源裡的能量轉化才是根本。只有在這樣一個空間能量格局下,我們才真正的瞭解到底如何自處於現實的一切狀態中。
 

國王與乞丐累世既有錢也貧窮過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把我們的生命看成是一個圓滿的球的話,那它不同的切面就代表了我們不同的前世和來生,那麼當我們每一世都變成標準的圓的時候,那裡面的N趨於無窮多個圓才真正地圓滿。

如果我們在某一個地方有一個坑,一定會在那一個階段、那一個投影面上看到一個坑,那就不圓滿,當所有都圓滿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內在才是真正圓滿的。

 

換句話說,因為我們從外部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源於我們內在的投影源,我們累世扮演過所有我們見到的角色。

 

你既當過國王也當過乞丐,你既有過錢也貧窮過。當你當國王的時候,你在修內聖外王的境界;當你貧窮的時候,你是在完成超越財富的修煉,可以真正地從貧窮走向富裕,你是要超越對財富的這種匱乏感。

 

當我們真的相信本自具足的時候,你再看世間的一切,你就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內在有什麼,吸引什麼樣的人

同頻相吸

很多人問我:劉老師,你看我在哪個維度?我說很簡單,你看你自己周圍的人是哪個維度你就是哪個維度。如果你周圍淨是好人,那你這個人真的不錯,如果你周圍淨是壞蛋,你這個人不怎麼的啊。

 

我們周圍的人也是我們自己投影出來的,我們內在有什麼,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內在不斷精進的時候,就會投影出越來越美的現實世界。

內在精進決定了我們的生命狀態,你的智慧境界決定了你面對的人和世界。

 

內在有什麼,投影出什麼世界你的心性投影你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外面的人都是騙子,誰也不要信。那這個孩子面對的世界,就是一個到處是騙子的世界。如果我告訴孩子讓他學會付出愛,無條件地付出愛,那他投影出的世界就是周圍充滿了向他付出愛的人。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內在有什麼,就投影出什麼世界。

 

我有一次給企業上課,他們的銷售總監說“我們要培養一支狼性團隊。”下來我就跟他說:“哥們兒,你整一個狼性團隊,那你周圍全是狼,你等於在狼群裡面,你說你在狼群裡面踏實嗎?如果你培養的是一個奉獻的、充滿愛心的團隊,那你看到的世間的一切,全是充滿愛心的。

 

我們心裡怎麼想,我們就吸引著什麼樣的能量,並呈現在我們的現實中。

 

我們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我們就吸引什麼。可以說,這幾年來,我身邊根本沒見到貪婪的人,我吸引的全是充了愛心,帶著奉獻精神的人。這就是我們內在有什麼,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就會投影出什麼樣的世界。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停地思想,是一種能量的浪費

1535627893439.jpg

:正是學院 

思想也是一種物質

能量形成了物質

因此,思想需要能量

只因為我們害怕直面生活

思考那些陳舊的觀念

才對我們變得如此重要

 

思想只不過是一些觀念

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就要習慣接受一些早已形成的想法,我們被教條和理論化的東西束縛著。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影響。 

 

很顯然,我們的思想來源於大腦中的記憶、傳統的積澱,同時也有來自有意識和無意識、直觀認識和理性思考為我們提供的資訊。正是這些因素,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內容。

 

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思想會變得如此重要?也許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即使曾經想過,你也可能會說:那並不重要,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不認為我們能夠把思想與情緒視為兩件事。如果思想不支撐著感受,感受轉眼就消失了。

 

因此,為什麼在這惱人、無聊而又恐懼的日常生活裡,思想會變得出奇的重要? 不妨按照反問自己的方式來自問一下:


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思想的奴隸?聰明而狡猾的思想一向善於組織、肇事,它發明各式各樣的東西,助長了數不盡的事端,帶來極大的恐懼、焦慮,它不斷製造意象。


我們一向把觀念和行動分開,觀念永遠屬於過去,而行動卻屬於現在,生活也是屬於現在的。


只因為我們害怕直面生活,因此,陳舊的觀念才對我們變得如此重要。

 

觀察自己思想的運作 

 

觀察自己的思想運作實在是非常有趣的事。觀察一個人如何思想,也就是看那個被我們稱為思想的反應是如何生起的。它顯然是從記憶中生起的。

 

那麼思想有沒有一個起點?如果有的話,我們可能找出這個起點,也就是記憶的起點嗎?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思想。 我們已經認清思想如何維繫和延續昨日的快感,同時也看到了思想如何維繫快感的反面(也就是恐懼和痛苦),因此經驗者,也就是那個思想者,它本身既是快感及痛苦,同時也是助長快感及痛苦的人。 

 

思想者總是把快感及痛苦分開,他沒有認清在追逐快感的那一刻,他也正在招攬痛苦和恐懼。思想精明狡猾,它為了自己的便利常不惜扭曲真相,它因為追逐快感而作繭自縛,它還引發了二元對立的人際關係。 我們內心的暴力時常會帶給我們快感,我們另一方面卻又渴望平靜、仁慈與溫柔,這是我們的生活最常見的狀態。

 

思想不但引發了內心的矛盾與對立,它還將數不盡的快感及痛苦的記憶累積下來,再從這些記憶中復活就如同我已經說過的,思想只是過去的歷史罷了。

思想即是物質

喜歡思考的人必然相當物質化,因為思想即是物質。思想和地板、牆壁、電話一樣都是物質,能量在某種模式下的運作就形成了物質。只要有能量,就有物質,生命就是如此產生的。我們也許認為思想並不是物質,然而它的確是的。思想和意識形態一樣都是物質,能量形成物質,能與質是相互關聯的,失去其中一個,另一個便無法存在。兩者的和諧程度愈高,則腦細胞也愈平衡活躍。

人類的思想早已設定了快感、痛苦、恐懼的反應程式,而且在這個自設的模式下運作了幾千年而無法突破。人的思想根本無法看出新的事實真相,也許事後會在字面上有所瞭解,但是他並沒有瞭解事實的本身。

 

思想也絕對無法解決心理上的問題,不論它多聰明、巧妙、博學,不論它如何善用科學和電腦,如何出自衝動或需求而製造一些結構,它永遠都是陳舊的,因此,也永遠無法解決重大的問題。

 

陳舊的腦袋無法解決生活中的重大問題。 思想是扭曲的,因為它總是任意發明和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它能變出各種不可思議的把戲,因此,它是不可信賴的。 

 

但是,如果你能認清自己如何思想、為何思想、自己所用的詞彙、日常的行為、和他人的交談方式、對待他人的態度,甚至走路、吃飯的姿態等所有情形,那麼你的心就無法欺騙你,也沒有什麼好騙的物件了。 

 

然後心智就會一改常態,不再一味強求和征服,它會變得出奇的寧靜、柔軟、敏感和空寂。在這種境界中,就不會再有任何的自欺欺人。 

 

你有沒有注意到,當你完全而徹底專注時,這個觀察者、思想者、中心點和自我感覺都會一併消失,在那份專注中,連思想也無影無蹤了。 一個人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他的心必須十分寧靜,沒有任何偏見、嘮叨、對話、意象和畫面,這一切都得拋開。

 

只有在這份寂靜中,你才能看見意念的升起,如果你仍在追尋、質問和期待答案,你就無法辦到。  一旦徹底平靜下來,你就可以從存在的根源來問思想的起源到底是什麼,然後你就會開始通過這份寂靜去認清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你一旦覺察到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就不需要再去控制它了。

 

我們不只在求學時,甚至可以說整個一生都消耗在控制思想上了,這個念頭很好,我得常常想它;那個念頭不好,我必須壓抑它。

 

於是一個思想克服另一個思想,一種欲望征服另一種欲望,一種快感控制所有其他的快感,內心永遠爭戰不已。直到我們瞭解了思想是如何產生的,一切衝突矛盾才能停止。

不從過去的記憶、經驗生起思想者就不存在了

 

你聽到說思想常是陳舊的;或時間即是悲傷這類的話,你的思想就立刻開始加以翻譯和詮釋,但是這種翻譯和詮釋完全是建立在昨天的知識和經驗上的,因此,其必定受到昨日之你的局限。 

 

如果你只是全神貫注於這種說法,而不加以任何詮釋,你就會發現其中既沒有觀者,也沒有被觀者;既無思想者,也無思想的存在。

但是千萬別問:哪個意念先產生?

 

這種聰明的思辨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你只需要觀察自己如何處在沒有任何雜念的狀態(並不是指那種頑空無知狀態),只要思想不再從過去的記憶、經驗或知識中生起,思想者就不存在了。 

 

這並不是哲學或神秘學所探討的事物,我們是在對付一個極為具體的事實。如果你已經同行到目前這一刻,你就應該不再用陳腐的頭腦去面對挑戰,而能換上一種嶄新的態度了。

不停地思想就是能量的浪費

 

有人說,一個人在尋找真實的整個週期中——無論給它什麼名稱——你必須是獨身;這就是要宣誓貞潔,然後在你的生活中壓抑、控制,全部的生命用來與自己做無休止的鬥爭,以保持誓言。

 

放縱也是能量的浪費。當你壓抑的時候它更有意義。這種變成了壓抑、控制和反對你的欲望的努力已經歪曲了你的頭腦,而通過這種歪曲,你有一種近乎苛刻的苦行的感覺。 

 

請注意,在自己裡面觀察它和觀察周圍的人。觀察這種能量的浪費和戰爭。各種觀念、各種想像、意願,不停地回想它們就是一種能量的浪費。 

大部分人不是通過反對就是通過恪守的誓言,或是在無止境地回想中浪費他們的能量。 

不是指實際的行動,而是指各種觀念、各種想像、意願,不停地回想它們就是一種能量的浪費。

台鳳:那麼,要如何做?

古人悟出的道理就是回到靜心冥想!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量橫飛的背後,其實有著無數雙渴望被理解、被關注的眼睛!

richard-burlton-PIXF0_OmpiU-unsplash.jpg

:陳飛 海事頻道 

 

  “風浪穿行數十載,為夢遠航,至於今,值嗎?”“纜機卷走了我的夢想,錨機拋走了我的青春——回首青春,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但我並不難過,因為我知道,以後會失去更多!海員圈子裡充滿了負能量,這似乎已是一個群體共識,然而一直以來鮮有人探究——為何他們那麼熱衷於關注和表達負能量?正能量與負能量本是物理學名詞,但國人為其賦予了善惡分明的情感色彩——正能量催人奮進,一定正確;負能量引人頹廢,必須摒棄!真是如此嗎?感知,是生物存在的基礎;情緒,是高級生物在感知過程中產生的精神波動,精神波動出現正、負能量都屬正常,甚至必須——試想,如果一個人對外界任何刺激都不會產生負能量,比如面對惡臭也會元氣滿滿,面對血腥仍然輕鬆愉快……那麼,這個人大概率會死於亂吃東西,或者成為某場械鬥的犧牲品……這說明,負能量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它有傳遞信號的價值!

    正與負,存在於萬事萬物;善與惡,流轉于人人心間,萬物負陰而抱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對於負能量,我們的第一態度不應該是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因為這是種永恆存在。面對海員群體發出的負能量,不應搞一刀切,不能就此生硬地判定為都是他們的價值取向有問題,要理性分析甚至試著體會某些負能量,這樣才能走進他們內心,才能從他們那普遍不善言辭的表達中感受到他們想要傳遞的信號。海員們通過負能量的表達,想要傳遞什麼信號呢——最多的,應該是無力感在職業歸屬感上,海員在四海漂泊,同八方人共事,總是處於變動的人際環境和工作環境,感情再深的船友,傾情再多的船舶,可能一條船後就再難相聚……在社會認同感上,有一個舞臺,政府工作者人員、鐵道工作者、飛行員、科學家、軍人、員警、醫生、教師、歌手、影星、消防員、運動員、郵遞員……都登上過,但自2003年創建以來,似乎沒有一位職業為海員的人可以感動社會……在日常工作感上,明明有了電子海圖,紙質海圖仍要繼續更新;明明有了管理系統,書面記錄卻一點不見少;天天在標榜智能化,工作量卻是一年更比一年大;審批物料像是防什麼一樣,一砍再砍;監控船員上,卻是無微不至,能裝10個攝像頭絕不裝9個,能用TB的硬碟絕不用GB,能用網路絕對不會離線……在勞動獲得感上,海員在拿較低工資的時候沒人顧問,心涼了,人走了,還是沒人管;新冠來襲的當下,海員人力資源缺口突顯,三副三管好不容易熬到工資看漲,此時卻有人管了,題庫公開,大水漫灌……這些船員們無法左右卻又必須接受的無力感,像是一縷憂傷,總是或濃或淡的存在于絕大多數海員心間——同在一線,你並不孤單,更不奇怪,因為我們都一樣!

    ——即便作為船長,但當身處遠海,夜深難寐之時,又有幾個未曾自問:這一切,真是我想要的嗎?此前,有幾篇反映海員作息時間作假問題的文章,在評論區裡,幾乎是清一色的負能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海員們在規則要求與實際環境間左右為難,卻又無力改變,甚至沒辦法發出有力的呼喊!

 

以前看過一篇雞湯文,讓人印象深刻,標題是哭有什麼用?文章核心主旨是要人們努力成為一個理性的,完全不被(消極的)情緒控制的人,其遠看很美的包裝邏輯實質上像許多人在小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訓導哭就有用了麼?別在這丟人了!某些家長在說這類話時,甚至會附上一記響亮的耳光。如此粗暴的問題解決思路很像某個經典笑話:如何解決困難?只要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好了

    所以,當你對我提出問題,那我就給你找更多需要你自己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某些公司所謂的解決船員提出問題的妙招。相比于以往,現代海員所要做的工作越來越多,受到的監控也越來越細,然而,船舶配員卻是越來越少,在呼籲得不到關注,要求得不到理解的時候,負能量的爆發,在所難免!主流媒體總是不遺餘力地宣揚正能量,將任何負能量都視為魑魅魍魎,然而,如同燈火再絢爛的城市底下同樣有著污濁的下水道一樣,如果城市因為污濁而不重視下水道工程,那麼整個城市早晚會因堵塞而臭氣熏天。對待正、負能量,同樣如此,如果對任何負能量都以耳光式教育刹停,那麼,因阻塞而積蓄的情緒也總會有爆發的一天!

    換而言之,對待船員表達的負能量,不應該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打壓,而應理性分析和區別對待:對於某些純屬糟粕的無病呻吟或惡意詆毀,比如這個職業說得直白一點,其實就是坐水牢換取報酬之類,應該集體抵制、堅決聲討——無論怎樣,海員至少是在用辛勤的手掙乾淨的錢,作為一個勞動者,這點完全不丟人。如果連自己的雙手都看不起,那麼,這份認知僅僅屬於個人,但非群體標籤!對於某些戲謔性的自嘲負能量,如堅決不讓兒子跑船,這份兒苦,一個人受就夠了之類,應理性分析,因為航海業需要後繼有人——當船員們普遍自嘲時,這種無力感已代表群體思維,且事出有因,需要引起重視!奔波得越久,起伏得越多,就越是會對某些正能量雞湯本能排斥,因為在有些時候,不是大家不夠努力,而是無能為力!船員之所以發出負能量,有時並不能全怪他們,比如:當前不少公司一邊在埋怨海員素質下降,一邊卻又不願承擔培養長期員工的責任;一邊想要低付出,一邊又要求高回報;只給遊擊隊的軍火,卻要求打正規軍的仗——仗沒打好,這能全怪遊擊隊嗎?正能量,要弘揚;負能量,也不能忽視,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是正視人性中的積極與消極,不應裹挾人們思想,要求永遠保持積極才算正確。

    只有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認真聆聽海員心聲,積極疏導負能量,配套有效改進措施,這才是實現圈子淨化的治本之策。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海員的心態走向不完全取決於他們個人,這和來自社會的認可,來自公司的關心以及來自同行的交流都密切相關!

 

航海者穿波逐浪,多年的海上征程讓許多人擁有了勇敢、堅強的品質,雖然身處無力感中,但他們中絕大部分人依然恪盡職守、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在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是以笑容來面對自己的工作,用汗水來回報公司的期許

 

然而,縱然勇敢,縱然堅強,但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依然需要被理解,被關注,被支援!
身處時代浪潮,如何疏導海員圈子負能量,如何讓更多人願意投身海運事業——將口號化為行動,這不只是海員群體的責任,也是海運公司甚至整個社會的責任,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係順不順?需要認識你的情緒能量體!

adrian-swancar-uTAzl9JSRro-unsplash - 複製.jpg

:彼尚 

 

我們人體的四層能量體,最裡面一層就是你的肉體,它是紅色的,就像血的顏色。

在它的週邊是乙太體(又稱為光體),是灰色的,它的功效是一個變壓器。
 

因為你是連接到宇宙的,宇宙的能量振頻非常高,但你肉體的振頻卻很低,就打比方為電壓,如果高級自我的電壓為10000伏的話,你身體的電壓只有220伏。

所以,它必須要有一個變壓器,把宇宙的能量轉換低一些來為你補充能量。要是沒有這個變壓器的話,你的身體會爆炸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的乙太體存在一些漏洞的時候,身體就會受到傷害。

光體就是中國傳統的生命之氣,它仍然是屬於物質世界的。

光體的作用是維護肉體的存在、提供生命能量、引導肉體的活動、接收高層世界的各種信號並加以綜合,它是一個連接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的橋樑。

 

光體也叫乙太體,是由乙太能量組成的。

現代物理已經認識到空間中充滿了無形的能量場,而物質粒子不過是這個能量場的能量在不同位置聚合所造成的結果。

這個能量場就是我們所說的:乙太能量。

 

光體像一個雞蛋殼一樣罩在肉體上,光體是有無數條流動的小管道所組成,這些小管道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經絡,其核心在脊椎骨裡面。

 

不同的管道互相交叉,縱橫交錯,在交叉點形成大大小小的能量中心。

最主要的能量中心有七個,分佈在脊椎骨上下,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七脈輪。

在乙太體之外,還有一層身體,是綠色的,這是你的情緒體(又稱為星光體)

當你有很多未表達的情緒時,情緒體就會變得越大;情緒越少,它就會越小。通常男人的情緒體會比女人的情緒體小一些。

 

最外的一層是心智體(即頭腦),是黃色的。

如果是工程師、律師、程式師,那些頭腦工作量很大的人,他們的心智體會變得非常大。

那麼,來自宇宙的資訊,也就是純粹的真理,或稱它為:直覺。

當直覺穿越你的時候,如果你的心是敞開的,來自於宇宙的資訊,它會直接進入你的心,你就會一下子接收,悟到了真理。

但如果你不在你的心,卻在你的頭腦裡,那麼你就是關閉的,這個資訊會通過心智體進入。我來解釋一點,心智體沒有好或壞,但它大部分是由資訊組成。

 

資訊的問題在於它會產生很多的評判。就好像我不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對、那個錯。

所以,當資訊從宇宙直接來到你的時候,而你不在你的心,沒有接收它,那麼這個資訊就通過你的心智體,開始扭曲了。

本來心智體是黃色的,而真理是藍色的,當黃色與藍色混在一起就扭曲成了綠色,它就變成了情緒,所以情緒就是那些經過頭腦而轉變成了謊言的真理,就是你評判了的真理。

所以,沒有一個情緒是實相,只不過是通過你的思想去歪曲了真理。

當你評判一件事情的時候,是頭腦在評判,所以你把真理進行評判之後,將它扭曲成了綠色,就產生了情緒。

 

比如,當你有情緒的時候,那說明你在評判你自己,認為自己錯了,或覺得自己不好、或去評判其他人。
 

但在事實上,根本沒有別人,永遠都是你。所以當我說他很壞的時候,是我感覺壞,因為他是我的一部分,所以任何時候當你評判任何人的時候,這都會轉變成情緒。

現在,當你有了情緒的時候,只要你去體驗它,說,“好的,我就是這樣的感覺,感覺到被拒絕了,感覺到生氣了、感覺到非常的崩潰,當你體驗了它之後,它就被釋放了。
 

但是如果你不去體驗它,忍住它、克制它,那它就會在你周圍不斷積累,這些就會形成很多的情緒,對你造成很大的傷害。

因為基本上造成疾病95%的原因就是情緒,只有5%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但這個情緒對你造成最大的傷害,是你的愛人,就是你的情感關係!

因為你開始變得非常波動,一分鐘前還在說我愛你,下一分鐘就說我恨你;

一分鐘前你要與她白頭到老,下一分鐘卻哭著要分手;所以情緒就變得非常的波動。

我注意到男人或者女人,如果情緒體是很大的,他們就沒有很好的情感關係。即使有情感關係,也會變成很深的糾纏。

再一次記得我所說的話,這個沒有什麼好或者壞,只不過是什麼就是什麼。

但是當你有很多情緒的時候,你會傷害自己,同時傷害別人。

心智體也是一樣,當你非常頭腦的時候,你就不會去到心那裡了,一切都來自於頭腦,因為心智體主要接觸到你的前腦。
 

比如,你閱讀的書越多、接受的資訊越多,你就變得越頭腦。
 

然後你看萬事萬物都通過頭腦去看。同樣,這也沒有什麼好或壞,是什麼就是什麼。

那其實,你越能夠連接你的心,越多的真理就會降臨,而且是沒有經過扭曲的,顏色沒有經過改變的,就是純粹的真理。你可以感覺到它,因為你在你的心裡。

所以人們的能量體是不停改變的,這裡有一點非常重要,當你越來越多去到你的心的時候,比如說你真的去到了愛,心智體和情緒體就會消失了。
 

突然之間,你的情緒全都沒了!

換句話說,當你靠近一個情緒很強的人的時候,你的情緒體就被擴大了;

當你靠近一個思想量很重的人的時候,那麼你就來了一股動力想要多讀書、多去接收一些資訊;
 

當你靠近一個充滿愛的人的時候,你突然就沒有了情緒。

因為愛和情緒是兩個徹底相反地東西,愛是內心的喜悅,情緒是來自外界的扭曲了的真理。所以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當你在愛裡的時候,是你內心的一種感覺,你可能毫無理由毫無原因的愛,你看到這個花,你感覺到喜悅,你愛上了花,這是你內心的一種感覺。
 

情緒一定是跟外在有關係的,一定是跟你的癮有關的。

比如,有人說你真好,馬上你就感覺好了;有人說你很差,馬上你就覺得很低落了。全都取決於外在的因素。

基本上每個人是這些能量體都有的。當你的能量去到更高之後,基本上心智體和情緒體就越來越薄。
頭腦的能量(心智體)跟你與宇宙的連接是完全沒有關係的,跟你所親身體驗、感悟出來的智慧是沒有關係的,它只跟你有多少學到的知識、那些二手資訊有關,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評判上面的。

 

一個人的頭腦能量越強的話,他就會越評判自己和評判別人,那就會讓他們很不開心;

那情緒也是一樣的,你越情緒的話,就越讓自己和別人不開心;

而當你只有連接的話,那你就徹底地活在和平與喜悅之中。

人是一個多維度的存有,除了以上四個體,人體還有靈體、菩提體、阿特曼體、神體等九個體。

越是高層的身體越玄妙,越有光明!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能量轉移到肉體只需九個月

551804298e9a031533df8c861453f9d1.jpg

文來自: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身體上不明原因的疼痛與病痛常常與情緒能量的阻塞有關係;本文章帶你瞭解情緒能量的運作與轉化原則

1.壓抑的情緒如何影響能量場 

人類在孩童時期,因為缺乏能力改變所處的環境,必須要依賴父母親的保護,因此,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很脆弱的。創傷事件發生時,孩童可能發現表現出自己的情緒(憤怒、難過、恐懼)不會為自己帶來好結果,可能被打得更慘、譏笑、嘲諷、排擠…等。
 

因此,孩子就會學習壓抑情緒壓抑情緒時,這些能量會積在身體裡面,若是這個孩子在壓抑時習慣緊縮肚子,他可能在未來遇到相同狀況時,有腸胃相關的問題,因為能量是卡在那裡,或是,有些人會不自覺地縮緊腳掌,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肌腱拉太緊的問題,有些人不自覺地把能量積在頭上,就造成慢性偏頭痛或頭痛,每個人習慣的不同,就會造成能量卡在不同的部位。

 

情緒是流動的能量,當我們遇到一件創傷事件造成我們有憤怒、恐懼或傷心等情緒時,這個情緒就像是一個充電器一樣,把我們的能量場充滿了該情緒的電,自然無干擾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透過大吼大叫、歇斯底里大哭、發抖躲起來等方式來表現出我們的情緒,但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這些表現方法常常不被允許,我們可能會受到譏笑、毒打一頓、被羞辱一番,因為,社會化的生活裡,表現出情緒往往不為人欣賞。

 

許多人開始想要表現出高EQ(情商)的樣子,甚至到有些過分的程度:接受別人的批評仍舊要帶著笑臉,被人家罵也不能替自己辯解,遇到不平的事情也不敢替自己發表意見,想要追求的事情,如果會麻煩阻礙別人,就乾脆不爭取了,我們成為被“高EQ形容詞”綁架的人們,我們覺得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真正的想法與情緒,以符合社會的期待就是高EQ的表現,然而,這裡面有多麼大的犧牲我們卻沒有看見。

 

2壓抑的情緒都到哪裡去了?

這些情緒都是能量,並不會因為表意識上壓下去就消失不見,這些能量都座落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當能量從這個口出不去時,它會用另一形式展現出來,或是積累在身體裡面,以身體病痛或精神狀態的方式展現出來。

 

大量壓抑的情緒能量可能會用這些方式表現出來身體病痛,如慢性病、癌症、慢性勞累精神病痛,如憂鬱症、躁鬱症、上癮症(食物、煙、藥物); 日常生活上,累積大量情緒的人可能會對身邊的人施以言語、精神、肢體等暴力,或是情感上冷漠與抽離,或甚至外遇。

 

3超意識、表意識與潛意識

我們的意識分成三部份超意識、表意識與潛意識,超意識就像是我們的靈魂與能量場,表意識就是你現在正在讀我的訊息的頭腦,潛意識就像是一個超大的記憶庫,所有的記憶、感覺、情緒…等等都完整地記錄在這裡。
 

表意識只會記得目前對我們有用的訊息,我們很本能地把感覺差的,不喜歡的部份都推到潛意識裡,當我們習慣性的壓抑情緒,這些記憶、情緒並沒有消失,它們都到了冰山下面的潛意識裡,它們一直都存在。

 

沒有處理消化療愈的情緒能量會從潛意識的深處散發出來,我們的身體很自然地會照著能量來運行,沒有處理掉的部份,會把我們的身體帶回到過去的記憶和情緒裡,因此,會產生一個很妙的狀態,你的表意識覺得,我沒怎樣呀為什麼會這麼不舒服、這麼低落?

 

但是,我們的身體卻很誠實地在告訴我們,我們的能量場裡有一股未消化的能量仍在影響著我們,這些能量會讓我們的身體活在壓力超大的時候、難過的時候,受背叛的時候

 

為了能讓生活繼續運作下去,我們的表意識會向身體借取更多的生命能量把這些負面的能量壓下去,好像借款渡日一樣,壓抑愈多情緒,我們就會需要借更多的生命能量用在這上面,生命能量都用在還債,沒辦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去創造出新的生活。

 

漸漸地,我們會覺得,“我根本什麼都沒有做,但我怎麼這麼累或是,我明明就吃了很多,但卻還是餓,我明明睡很多,卻還是累。”若是,沒有精神上的依靠,來自超我的力量或是指導靈、宇宙或信仰的力量,就沒有地方可以補充這些生命的原動力,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些阻塞的能量會讓身體一直活在當時的狀況,因此,也會不自覺地吸引我們去吸引相同的狀況到我們的生命裡來,這也就是有時候會發現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同樣的孤單、受排擠、受嘲諷…等狀況,因為這些未處理的能量不停地在吸引你身體習慣的人、事、物。

4轉化情緒能量

當我們因為一件事情感到憤怒的時候,我們通常覺得自己是被侵犯了,不論是身體上、情緒上、財務上…我們可以直接使用這股憤怒的能量,把它表現出來,我們可能會用這股能量來爭取自己的權力/利,方法上,有些人會用負面的拳打腳踢、惡言相向,有些人,可能懂得如何把這股憤怒的能量轉化成正面的能量來使用。舉例來說,馬丁路德金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們把白人對黑人不公平又殘暴對待的憤怒能量轉為和平的不服從運動,不以暴制暴,把憤怒的能量轉換為堅持與和平的能量,爭取自己的權力/利。
 

其實,這些人們敬而遠之的負面情緒-憤怒、悲傷、恐懼、嫉妒…等並不是都不好,因為生活中的事件,這些情緒能量升起,促使我們使用這個能量去改變、轉化自己,以利於處理與面對新的挑戰,這是一股可以拿來運用與轉化的強烈能量,但是,我們的社會卻敵視這樣的情緒能量,認為成熟正常的人就是要時常樂觀、開朗、和平、圓融…等,於是,我們強壓下這些情緒能量,把這些能量壓進我們的身體、心靈深處。

 

其實,我們可以把事情看成這樣,促發情緒的事件是一個充電器,產生的情緒能量是電能,電並不是會讓人舒服的東西,被電到可能會麻、痛,碰到高壓電還可能會被電死,但是,當電能轉化成其他型式時,它可以轉化為暖氣,讓人溫暖,它可以轉化為光,照亮黑夜,它可以轉化為熱能,烹調出美味的食物。

 

因此,我們不需要把負面情緒視為妖魔鬼怪,硬要把它們除去,負面的情緒是一種力量,只等待我們去轉化它,把它變成前進的動力。

5人的七層身體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肉體被負面情緒影響」的方式。負面的感受和情緒會損害健康丶引發疾病丶並促使老化及早死。這個過程是以星光體為媒介。

 

例如,當一個人容許他自己經常或每日怨恨或生氣(目前95%的人類的生活狀態),星光體的內部器官就受到負面的影響。最常受到不利影響的器官是:星光體的胃。

「 人的7層身體」

通常,「胃」的功能是消化營養的丶增進健康的,但是,當星光體以情緒為食物,如果被給予的只是怨恨丶憎惡丶和其它負面的丶毀滅性之類的情緒時,星光體的「胃」,由於無法正常運作,而逐漸消瘦。

 

怨恨的人,餵養給星光體的情緒是無法被吸收的,因此胃完全停止運作。

貪婪的人, 餵養給星光體的胃過度能量,使你的肉體胃囤積從而吸收腐爛的能量。

 

當星光體的胃開始消瘦,這情況會轉移到肉體的胃,但時間上會延遲。從星光體到影響相應部位的肉體,大約需要九個月的時間。

 

許多有靈視天賦的人,可以看到「靈氣」環繞在星光體周圍的能量,描述他們看到:在當時看起來相當正常且健康的肉體器官鄰近部位的靈氣裡,有著黑暗或如烏雲般的斑點或區塊。對於被檢查的物件,這應該被視為一個嚴重的警訊,因為靈視者看到的是星光體的惡化,而當時肉體尚未顯現相同的損壞或疾病。

 

換言之,星光體已經生病了,而肉體相應的部位顯現相同的影響,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約九個月時間來修復, 減少負面情緒的損害)如果,那個人在靈視者檢查到黑暗與烏雲般區塊時,當場死亡,他會發現自己的「新」身體是有病的,或是在某方面已損壞。(他的新身體是星光體,他的肉體是「死的」。)

 

為了強調上述負面情緒在星光界的影響和肉體疾病的關聯性,目前活在地球上的人,非常少數意識到,由於他們沉溺於我們所列舉的負面情緒,自己每天強加在美麗的星光體上的可怕傷害。

「星光體回應情緒」

讓我們進一步解釋這概念。人的情感面與星光體相連接,星光體是人在物質層次的三個身體之一。星光體與肉體在細胞組織上完全相應,但星光體的組成物質比肉體的更精細。許多有靈視天賦的人,可以看到別人的星光體,尤其是所謂的「靈氣」〜環繞著星光體的能量場,並由星光體所支持著。

 

我們曾說過,星光體回應人的情緒。人們(即使是研究這件事的神秘學者)普遍不瞭解的是:「星光界」是情緒的起源處。人類所有的情緒反應,都源自星光界,而且首先影響星光體。其次才影響肉體。所有人都瞭解這個事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地球上生活的期間,人類讓自己所體驗的不同情緒,對於星光體的結構丶完整丶和「健康」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一個人的物質生命死亡,他只是拋棄了肉體而已,而他的自我人格意識則轉移至星光體。例如,若一個人在他投生地球的期間,讓憎惡丶怨恨丶渴求報復丶和類似的情緒在他體內橫行亂竄,那麽,在跨越肉體死亡的門檻時,他會發現,令他驚恐的是,他的「新」身體(星光體)是畸形丶殘缺丶或甚至有部分是完全消失的!

 

當然,這些毀損的形體在星光界可以被修復,但修復的過程需要這個人,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回溯他的地球生命,並且只靠思維的力量,去抵抗使他在地球生活時產生負面情緒的相同誘惑。這需要驚人的努力,而且,當地球的生活被每日的狂暴丶怒氣丶憎恨之類的火爆情緒所污染,很少靈魂能鼓起勇氣或能量,去回顧和扭轉所有被容許展現的負面情緒。

 

當一個人沉迷(這些的確是沉迷)於任何悲傷丶自憐丶貪婪丶欲望丶恐懼丶憂慮丶驕傲丶狂怒丶憎惡丶或怨恨的負面情緒,星光體就會產生類似的損害。只有一種情緒可以促進星光體的健康,那就是「愛」。這個「愛」不必是我們稍早說過的基督或普世的大愛:任何形式的愛丶情誼丶友誼或類似的關係和態度,對星光體都會產生非常正面的結果。

 

「 認識情緒」

從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可以認出一個人在這等級表上的位置,就可以精確地預測他的行動。情緒度等級表的知識,讓一個人更瞭解他的人類夥伴。這項技術確實可以用幫助自己和其他人改善狀況。

1)記住,你不能取悅每個人

2)小心你邀請到你生活中的人

3)保持警覺

4)到大自然裡呼吸

5)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承擔100%的責任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修,你為什麼不能治療你自己的身體?

photo-1546769821-d1137cf15c15.jpg

門徒問奧修,為什麼你不能治療你自己的身體如果信心能夠移山,為什麼你不能?
奧修OSHO
我沒有任何身體。 
你有一個身體的感覺是完全錯誤的。身體屬於宇宙,你並不擁有它,它並不是你的。所以身體是生病或是健康,宇宙將會來照顧它。一個處於靜心之中的人,不管他的身體是健康的或是生病的,他都應該保持是一個觀照。 
欲求健康是無知的一部份,欲求生病也是無知的一部份。這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這是最古老的問題之一。有人曾經問過佛陀這個問題,也有人曾經問過馬哈威亞這個問題,自從有成道的人以來,不成道的人總是會問這個問題。 
……耶穌說信心能夠移山,但是他自己卻死在十字架上,他連十字架都移動不了。你,或者是像你這樣的人一定在那裡等,那些使徒都在那邊等,因為他們知道耶穌,他一再一再地說信心能夠移山,所以他們在等待某種奇跡的發生,但耶穌就死在十字架上。然而這就是奇跡:他能夠觀照著他自己的死。那個觀照一個人自己的死的片刻是最偉大的活生生的片刻。
佛陀死於食物中毒,他持續有六個月的時間都在受苦,有很多門徒在那裡等他現出奇跡,但是他靜靜地受苦,也靜靜地死去,他接受死亡。 
有一些門徒試著要治療他,他們給他很多醫藥。當時有一個偉大的醫生,叫作吉瓦卡,他是佛陀的私人醫生,不管佛陀走到那裡,他就跟到那裡。人們一定問了很多次:吉瓦卡為什麼要跟著你?但那是吉瓦卡自己的執著。吉瓦卡跟著佛陀走,那是因為他自己的執著。那些想要幫助佛陀的身體在世界上活久一點的弟子,即使他們只是想要他多活幾天,那也是執著。對佛陀本身而言,生病和健康是一樣的。
那並不是說疾病不會帶來痛苦,它會的!痛苦是身體的現象,它將會發生,但是它將不會打擾到內在的意識,內在的意識將會保持不被打擾,它將會保持跟以前一樣平衡。身體將會受苦,但是內在的本性將會保持只是一個觀照,觀照著整個受苦。將不會有認同,這個我稱之為奇跡,透過信心有可能達到這樣。沒有一座山比認同來得更高,這一點要記住。喜馬拉雅山並不算什麼,你跟你身體的認同是一座更高的山。喜馬拉雅山或許可以或不可以被信心所移動,那是無關的,但是你的認同可以被摧毀。然而我們無法想像任何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我們只能夠按照我們的頭腦來思考,我們會從我們所在的地方來思考,那個模式會保持一樣。 
有時候我的身體生病,然後人們來到我這裡說:你為什麼生病?你不應該生病,一個成道的人不應該生病。但是是誰這樣告訴你的?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任何成道的人是不生病的。疾病屬於身體,它跟你的意識無關,也跟你是否成道無關。
有時候成道的人會比不成道的人病得更重。這是有原因的,既然他們不屬於身體,他們就不跟身體合作,在內在深處,他們已經從身體破壞他們自己。所以,身體還存在,但是那個依附和那個橋樑已經被打斷了。有很多疾病會發生,因為那個分離已經造成。他們還處於身體裡,但是他們的合作已經不復存在了。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一個成道的人永遠不會再出生,因為他無法再跟任何身體連結,那個橋樑已經被打斷了。當他還在身體裡,事實上那個時候他也是死的。 
佛陀在將近四十歲的時候成道,在八十歲的時候過世,所以他成道之後還活了四十年。在他即將過世的那一天,阿南達開始哭,他說:我們要怎麼辦?如果沒有你,我們將會陷入黑暗。你即將要過世了,而我們還沒有成道,我們自己的光還沒有被點亮,而你就要走了,不要離開我們!”.
據說佛陀回答:什麼?你在說些什麼?阿南達。我在四十年以前就死了,這個存在只是一個幻象的存在,或是一個影子。不知道怎麼樣,它還繼續在走,但是那個力量已經不在了,它只是來自過去的動量。
如果你踩一部腳踏車,然後你停止踩動,你不再跟輪子合作,它還會動一陣子,因為還有一些動量,還有一些你過去所給它的能量。
當一個人成道,那個合作就被打斷了,如此一來,身體會走它自己的路線,它有一個動量。很多世以來,你都一直在給它動量,它有它自己的生命長度必須被完成,但是現在因為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再跟著它,所以身體傾向於比平常更容易生病。拉瑪克裡虛納死於癌症,拉瑪那也死於癌症。對他們的門徒來講,那是一個很大的震驚,但是由於他們的無知,所以他們無法瞭解。 
還有一件事必須加以瞭解,當一個人成道,這將是他的最後一世,因此所有過去的業以及整個連續都必須在這一世裡面被滿足。那個受苦——如果他必須受苦——將會變得很強烈。對你而言可以不必急,你的受苦將會分散到很多世裡面,但是對一個像拉瑪那這樣的人而言,這已經是最後一世。一切來自過去的都必須被完成。所有的事,所有的業都將會變得很強烈,這一世將會變成濃縮的一世。有時候在一個片刻裡面可以受盡很多世以來的苦,這個很難瞭解。在一個片刻裡面,那個強度可以變得很強……因為時間可以被濃縮或是被分散開來。
你已經知道有時候當你睡覺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一個夢,當你再度醒過來的時候,你知道你只睡了幾秒鐘,但是你看到了一個很長的夢。有可能一世的事情都在一個夢裡面被看到。到底發生了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你怎麼能夠看到這麼長的一個夢?時間並非只是像我們一般所瞭解的只有一個層面,時間有很多層面,做夢的時間有它本身的存在。即使當你醒著的時候,時間也是繼續在改變,它或許不是按照時鐘來改變,因為時鐘是機械的東西,但是心理的時間繼續在改變。 
當你很快樂的時候,時間會過得很快,當你過得不快樂的時候,時間就慢下來。如果你在受苦,一個晚上可能會變成永恆,而如果你很快樂、很喜樂,你的整個一生可能就變成只有一個片刻。 
當一個人成道,每一件事都必須結束,這是結束的時間,好幾百萬世都必須結束,所有的帳都必須結清,因為將不再有任何機會了。一個成道的人在成道之後會生活在一種不同的時間裡,任何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在品質上都會變得所不同,但他會保持是一個觀照。 
馬哈威亞死於胃痛,是一種類似癌症的東西,他受苦很多年。他的門徒一定感到很困難,因為他們在它的周圍創造出一個故事。他們不瞭解為什麼馬哈威亞必須受苦,所以他們創造出一個故事,那個故事將那件事歸咎于他的門徒,而不是直接談到馬哈威亞。他們說有一個名字叫作哥夏拉克的人心眼很壞,是他引起馬哈威亞的受苦,他將他邪惡的力量丟給馬哈威亞,而馬哈威亞將它吸收起來,因為他很慈悲,所以他才會受苦。這個故事將事情說成不是馬哈威亞的緣故,而是由門徒的困難所引起的,他們無法想像馬哈威亞會受苦,所以他們必須從另外一個地方找到一個原因。 
有一次,我因為感冒在受苦,它是我經常的伴侶。有一個人來到我這裡說:你一定是將別人的感冒承受過來。這種解釋無法顯示出我的狀態,它只是顯示出他的狀態。他很難想像說我會受苦,所以他說:你一定是在承受別人的感冒。我試著去說服他,但是不可能說服門徒。你越是試圖去說服他們,他們就越相信他們是對的。到了最後,他告訴我說:任何你所說的我都不聽,我知道!你在替別人承受他們的病痛。
怎麼辦呢?身體的健康或生病是它自己的事,如果你想要對它做些什麼,那表示你仍然執著於它。它會走它自己的路線,你不需要過分的擔心它。
我只是一個觀照。身體被生下來,身體將會死掉,只有觀照會存在,它將會永遠保持。只有觀照是絕對永恆的,其它每一樣東西都繼續在改變,其它每一樣東西都是一個流動。 

摘自《靜心與健康》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生家庭影響著你我

IMAG0256.jpg

轉載文 作者:黃維仁
原生家庭,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
我們的伴侶關係、親子關係,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在原生家庭,我們沿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
回溯原生家庭的創傷,是一種覺醒式的自我療愈。
但不是把所有的問題推給原生家庭,而是喚醒我們改變自己的能力,這才是我們追尋更高生命品質的初衷。

01
從“原生家庭”重新認識自己
基本上,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我們稱之為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
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管理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情緒互動的瞭解。
談戀愛時,我們總是不自覺看上某種特定類型的物件,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響。

我的來訪者A君,他長得帥、條件好,周遭有許多女孩子喜歡他,他的初戀情人患有抑鬱症,自殺未遂剛出院。
他的第二個女友,是個“暴食症”或“神經性厭食”者;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則是個有夫之婦,得不到丈夫的愛,而在絕望時遇到A君。

看他的經歷,你會想:為什麼他不斷地被“受苦”的異性所吸引?總是喜歡心理上有問題的人?
追本溯源:在A君十二歲時,父親有外遇,母親頓時精神瀕臨崩潰,開始進出醫院;當時,還是個小男孩的他,必須轉換角色來照顧與幫助母親。
A君像小時候幫助母親般來幫助那些女孩,希望自己的好行為能使她們快樂起來,並且她們能夠重新開始來愛他。在心理學上,這稱為“強迫性重複”。


婚姻中的許多問題,大多是由原生家庭複製衍生而來。
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
以前沒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


比如,某個孩子小時候曾被父親虐待,他對下一代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重複模式,不自覺地成為打孩子的人;另一種則可能是過度溺愛、完全不管教孩子。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應警惕自己,莫讓過去的創傷延續到現在,勿用憤怒向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討債”,而要以理性、愛心慢慢解決問題,找出自己的心理按鈕。


B君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會講話,他則較安靜善於思考。
B君不吵不鬧、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從小受到的傷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這是他的“心理按鈕”。

當別人對他不公平時,就會使他的情緒爆發出來。
B君的妻子是家中的長女,和母親感情非常好,她對有外遇的父親心懷恨意,父女之間有很多衝突,父親自然把許多的愛給了第二個女兒;
可想而知,她的“心理按鈕”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愛,希望被珍惜、被疼愛。這個妻子的“按鈕”是要“成為特別的”,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
有時她撒嬌、耍賴,想得到丈夫的「包容」,醫治過去的傷痛。但B君就受不了,因為這樣「不公平」,他認為凡事都要「講理」。

當他越要講理,妻子越覺得不被“寵愛”,兩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僵持不下。
B君妻子生氣的物件其實是自己的父親,每當丈夫強調“公平”的刹那,她好像又看到從前父親用嚴苛的標準在要求她;當父親再度出現時,她的憤怒便有了發洩物件。
經過一些心理輔導,認識了“原生家庭”的觀念,她學習饒恕父親,並把過去的需要講出來,改善了父女的關係;
B君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間有這麼大的衝突及痛苦,便特別疼愛妻子,妻子心存感激而對丈夫更好,形成一個良性互動。
生活中有些衝突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大部分的人,就像一個被內在模式控制的機器——不斷的由無意識操控制造出問題,並且長年得不到解決,心靈飽受折磨。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去探索這些控制我們的模式,
瞭解過去帶來的影響,並學會如何從當中跳脫出來。


人類內心的兩個基本需要

  • 安全感需求
    人出生後就需要安全的環境,知道下一餐有沒有的吃、關愛的人是否在身邊,如果這種安全感不能得到滿足,將來對愛情、婚姻、子女的關係都會產生問題。
    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對不同情境會有不同的詮釋,也許是正面的,也許是負面的:從小受傷的人,常把別人的善意當成惡意;
    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別人的笑意會解釋成嘲笑或別人有居心,卻不能想像那可能是一種友善的表示。

     
  • 身體的撫摸/親密
    第二個需要是身體的接觸和撫摸,很多臨終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語言溝通的能力,但被撫摸時,仍有感覺、反應。
    心理治療中最有效的兩個要素
     
  • 鏡映
    父母親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鏡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誰,靠著父母對他的反應、評價,從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
    而我們總有軟弱,愛也不完全,多半喜歡成績優異的、漂亮的、跑得快的、聰明的孩子,更喜歡跟自己長得像或個性相像的孩子,無形中,對待孩子就會有一些差別待遇,對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響。

    因此父母要瞭解孩子的心理,關愛他們,同時要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
    身上還帶著過去傷痕的父母,若不懂得面對自己的問題,就會比較不能容忍孩子負面的情緒。
    大多數中國人習慣用高壓政策,只許孩子有正面的情緒,像乖、聽話。至於負面情緒則會帶給我們困擾,像觸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於是就壓抑孩子不能發怒。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讓孩子懂得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生氣是正常的情緒,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導,並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積怒氣──累積久了會變成苦毒、疾病,導致一般常見的胃痛、偏頭痛……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被壓抑,沒有表現出來,但其實一直在內心翻騰、攪動,一旦引爆,情況便難以收拾。

     
  • 理想化
    相對於“鏡映”,另一個要素是理想化(Idealizing)
    每個人都需要有個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導,小孩需要父母關愛他、管教他。
    有些小孩雖然物質不虞匱乏,但父母很忙,無法陪伴他,這些小孩比較無法控制情緒。


    國內在實施一胎化後,有個「四二一」現象:一個小孩有四個祖父母、二個父母,這個孩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沒有人敢管教他,而且有求必應,變成一個小霸王或小公主,產生許多兒童問題。
    其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得到多少愛,除了愛,孩子還需要有外在的規範加以約束。
    假如小孩偷錢,沒有被抓到、沒有人管教,這個小孩心理上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小孩偷錢時被父母逮到了,嚴嚴地教訓一頓,反而可以幫助他建立內心的安全感。
    就像把內在許多的動力放在鐵軌上,讓火車可以循軌而行,而且沖得很快,也會發展得很好。

    所以如何平衡愛與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猶如老鷹的一對翅膀,要同時具備才能展翅上騰。
    鏡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兩個屬性:
    一是“無條件的愛”,一是“公義”的性格;

    前者是恩典,後者是真理。人需要無條件的愛,也需要有公義的法則。這樣才能克制衝動,發展堅韌的品格,完成人生目標。
    我們有責任從自己開始,不讓過去代代相傳的問題,繼續複製在孩子身上。
    02
    省察過去的傷痕
    大家都有受傷的經驗,不管怎樣的傷口,都需要妥善處理才能癒合。
    人生難免會因人與人相處時產生衝突、摩擦,而內心受到傷害,如果那些傷害繼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治,日後會有很多的後遺症。
    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傷害、如何療傷,才能更有力量站起來?

    首先,我們要學習不再把手指指向別人,認為都是別人害得我們變成今天的景況。

    心靈醫治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自我省察”。
    瞭解自己在成長歷程中曾發生的事,並用一個客觀的、成年人的眼光去重新檢視。


    如果你的父親曾對你很絕情,試著用新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瞭解原來父親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過是不小心講了一句話,對你的傷害卻是那麼真實、那麼的深。
    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則很難從中跳脫出來。
    縱使父親對你的傷害是有意的,心靈探索和醫治也能減輕傷害,幫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學習設身處地地看到父親那樣做的理由,進而寬恕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夠,遭遇一些事情時,有時會造成很深的傷害,但我們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當下的景況,傷口也就沒有那麼大了,心理歷程很重要。

    03
    原生家庭的三個影響因素
    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對於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瞭解:
    家中的排行與未知
    每個人在成長中多少都會留下某些印記,就是所謂的“心理按鈕”。對家中最小的孩子而言,在家裡他沒有決定權,如要突顯自己,講話就得特別大聲。
    一個總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聲量的孩子,日後在人際關係上最敏感的:就是別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見。
    一旦覺得被忽視,就容易“情緒過敏”,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成長背景
    一個從小看母親總是用眼淚操縱父親的小孩,長大後當他看見妻子掉眼淚時,會立刻大發脾氣,而不是去安慰她;
    因為那一刹那間,兒時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潛意識裡,認定妻子就像母親要控制父親一樣,其實這個妻子很無辜,她只是不小心觸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鈕。

    內在誓言
    每個人的心理按鈕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則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風格深受“內在誓言”的影響。

    “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     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
       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

       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
    “內在誓言”有其歷史性的功能,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中保護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內在誓言有很多種,例如:
    “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錢;”
    “男人不可以哭”習慣性的壓抑情緒;
    從小經歷貧困的生活,於是學會:“人生就是要玩命努力”,甚至變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

    這樣的人成年後即使生活富裕,也無法讓自己與家人稍微輕鬆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本文作者 黃維仁,本文章轉自黃維仁新浪博客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個跡象,顯示你正越變越好

photo-1547990865-0aaeda853615.jpg

文來自:心靈成長家園

對自己的愛,可以創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生活。-周梵

01

你敢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嗎?

 

最近重溫了綜藝《我家那閨女》,對papi醬刷爆全網的“人生排序”有了新的理解。

 

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

 

1.  自己;

2.  伴侶;

3.  孩子;

4.  父母。

       

papi醬語出驚人,獨立果敢、坐擁千萬粉絲卻極具親和力,難怪被廣大網友稱為“連女生都喜歡的女生”。

她認為:只有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最久,所以自己對自己最重要。

如果是你來選擇呢?你是自己最重要的那個人嗎?你喜歡你自己嗎?

大部分人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好像只有讓父母、伴侶、孩子過得好,我們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感覺自己是被愛著的。否則,就會感到羞愧、自責

 

或許你覺得你會把自己排第一位,但是到現實中,你真的是這樣嗎?

和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到拘束,不敢表達自己,怕被笑話嗎?

和朋友看上同一樣東西,你是不是總是假裝無所謂,然後讓給他?

你的伴侶讓你陪他做你不喜歡的事,你是不是總是會笑著答應?

同事領導讓你幫忙,你是不是哪怕再忙,加班再晚,都會點頭答應?

 

如果上述任何一個問題,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或者遲疑的,那麼你該問問自己了:我真的愛自己嗎?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錯誤地認為:我需要從別人那裡得到愛,而我自己沒有能力給自己。

為了獲得愛,我們常常會在無意識中做出很多傷害自己的事情。

 

02

你生命中所有問題都來自於

你不夠愛自己

以下3種,就是我們最常用的方式:

 

  • 我變優秀了,他就會愛我了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到處都不如別人,逼自己努力上進、苛責、嫌棄自己,害怕被別人嫌棄。

 

  • 我無條件付出,他就會愛我了

不認為我值得被愛,用付出換取愛,陷入“拼命付出→失望抱怨→關係破裂”的怪圈。

  • 我拼命愛他,他就會愛我了

不自覺得討好他人、降低自己,只有滿足了他的需求,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感覺自己是被愛著的。

他可能是父母、伴侶、朋友、孩子、同事等的任何人,唯獨不是自己。

但是,這樣真的能換來想要的愛嗎?

並不會。

不斷取悅別人,向他人證明自己,為別人而活,你所有的付出和成果都只是交換和消耗,這種價值感很脆弱,一旦你收到不符合期待的回饋,或者出現比你“看上去更好”的人,你的自信心就一擊即破。

 

而想要維持這種現狀,只會讓自己更疲憊,被苛責、否定、攻擊自己的聲音充斥,感受不到他人的重視和關心,陷入困境,無能為力。

這些錯誤認知、不自信、怪圈,最終都來自一個核心的點:你不夠愛自己。

但愛自己究竟是什麼,很多人以為對自己好點、買好東西犒勞自己,吃好穿好……就是愛自己了。

 

從心理學看來,這些都並非“真愛”。

真正的愛自己,包含了我們潛意識深處的3個核心自我信念:

1.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不自我苛責,淡定從容;

2. 足夠高的自我價值感,不自我攻擊,自信有主見;

3. 發自內心的配得感,進入任何關係都不惶恐焦慮,安全感強……

這些都建立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基礎上,當我們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破除潛意識深處的負向信念,建立積極的自我信念,我們才能真正愛自己。

 

難怪楊絳先生曾在100歲生日時感歎:“世界終歸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擁有這樣的覺察力,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需要對人性有豐富的洞察,對生命有足夠的尊重,以及深厚的心理學沉澱、豐富的人生閱歷。

 

這樣的人,內心富足,活得自在高級,婚姻甜蜜、關係舒適、孩子幸福。

周梵就是這樣的女人,很多人說她“活出了一個女人最羡慕的樣子”。

03

愛自己的女人,才最值得被愛

她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也曾無力迷茫,傲慢又自卑,不滿現狀又無法改變,對自己滿是苛責。

很長一段時間,她覺得連休息都浪費時間,只有把工作安排得滿滿的,她才不會有愧疚感。但即使這樣,工作卻沒有絲毫進步,反而看著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越爬越高。

 

同樣的困境也出現在了她的婚姻中,她一直擔心丈夫不愛她,覺得自己配不上他,又怕他出軌,於是各種“作”,終於消耗掉他所有的愛和耐心,婚姻面臨破裂。

 

而女兒出生、父親突然病重等一系列變故也隨之而來,將她徹底打倒,絕望地痛哭……

直到走上心理學之路,她開始通過心理學的方法找回自信、建立強有力的安全感。她漸漸意識到:

 

“外在的一切,實質都是內在的投射。

我不愛自己,“我不好、我不行、我不配”的想法,像“詛咒”一樣,影響著我的一切。它讓我無意識地把好的伴侶、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往外推。仿佛這樣,才是和我匹配的、安全的狀態。

但當我學著把放在別人身上的期待和注意力收回來,放到自己身上,我才擁有愛與被愛的力量。

 

關注自己比關注他人要幸福得多!”

她還說:“當我開始愛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反而得到更多寵愛。

現在,她開了3公司,出了2本豆瓣8.9分暢銷書,在2000+公眾號為5000讀者傳播自愛力……

 

更受到楊瀾《天下女人》、《魯豫有約》、俞敏洪《做更好的媽媽》及武漢大學等高校邀請,專門開設自愛力課程。超過20萬學員,數10萬家庭,從她的課程中收益。

 

周梵老師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個30多歲的女人,僵屍婚姻維持了十多年,她很痛苦,又不敢離婚,怕找不到更好的。

她的孩子受影響也非常自卑,總孤零零的,偏科也很嚴重,一次物理考試只考了27分。

她來找我的時候,完全是焦慮、抱怨、自責又無力的狀態。

我幫助她把婚姻、孩子都先暫時放下,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到一年,她真的變得非常不一樣。

她勇敢地走出了糟糕的婚姻,整個人都活得喜悅和綻放,也迎來了自己的“靈魂伴侶”

而孩子也被媽媽的狀態滋養,第二年就考到全班第二,上大學時,更收到了6所國際名校的錄取通知。

她見過太多女人,當她開始懂得愛自己,找到了自信和力量,從一個糟糕的狀態中跳脫出來,她也就改變了自己一生、甚至整個家庭的命運。

 

學會愛自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種性格命最好;三種德行福最多

5019.jpg_wh1200.jpg

 

來源:儒風大家
性格決定命運,德行決定福氣。《道德經》當中的人生智慧告訴我們:有三種性格的人,命運不會差;有三種德行的人,安享人間福。

1

三種性格命最好

  • 簡單

《道德經》裡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意思是,保持樸素的本性,減少私欲和雜念,拋棄複雜無用的想法,才能免於憂患。司馬光曾說:甘其食,美其服,不知其外更有何欲。古時候,人們只要衣食無憂就會滿足。只要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就不會再生出更多欲望。現如今人們就是心思太雜、欲望太多,才會受生活所累。心要簡單,才會知足不貪得;人要簡單,才會本份不妄求。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在複雜的生活中,學會化繁為簡,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
 

  • 低調

《道德經》裡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不刻意展示自己,因而更顯耀;不自以為是,因而更突出;不自我誇耀,因而更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那些性格低調,從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也就沒有人能損害他們分毫。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做人不要鋒芒太露,否則容易招致禍患。低調內斂,才是長久的保身之道。

  • 隨和

《道德經》裡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做人隨和,就是懂得給別人留餘地;做事隨和,就是隨圓就方,不輕易起爭執。把銳氣包裹進圓融裡,把糾紛化解在和諧裡。寧可表現得隨和一點,不可太過強勢,反倒顯得與眾不同。強勢的人鋒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一不留心刺傷他人,同時也是給自己樹敵。做人隨和、做事隨和,才會有好人緣。

2

三種德行福最多

  • 上善若水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道家學說裡,水最接近於。老子認為,最高的德行,就如同水的品性。水能夠滋養萬物,卻不居功自傲;水雖至柔,卻又隱藏著水滴石穿的堅韌力量。水能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隨緣得失;甘願棲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不計付出。有福之人,就如水一樣:至柔、至剛,能淨、能容。終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 大智若愚

《道德經》裡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正直的人從不刻意剛強,好像很容易屈服;靈巧的人從不刻意彰顯自己,好像很笨拙;善辯的人從不炫耀口舌之利,好像很遲鈍。愚並不是笨,而是比別人走得穩。聰明人往往自作聰明,唯有愚人堅持腳踏實地。在這個人人精明的社會,大智若愚的人反倒最有福。正如鄭板橋所說,聰明難,糊塗更難,由聰由聰明轉糊塗更難。真正的福氣,就是難得糊塗、大智若愚。

  • 虛懷若谷

《道德經》有言: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有福之人,皆有寬闊坦蕩的胸懷,虛懷若谷的氣度。善於接受和包容,這樣才是修身養性的積福之道。對別人要有寬恕之度,對事物要有包容之度,對忠言要有虛受之度,對謗語要有忍辱之度。正如低凹之山谷,正因為低,才得以容納;因為能容,才顯得寬廣深厚。人也一樣,虛懷若谷才能納福。


作者簡介:儒風君,來源:儒風大家,國學愛好者聚集地,超優質國學內容原創號。有溫度,有價值,有趣味,儒風大家,伴你讀懂中國文化。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图片

 

出言有尺,待人有度

出言有尺,待人有度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分鐘 立即讓人改變壞習慣

jingyinglinian_tupo-001.jpg

 

作者:麥可.潘德隆 

立即影響法是唯一經過科學驗證,可以在七分鐘之內激勵人們的方法。它鼓勵人們找出自己的理由去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並且實際付諸行動。你只需要問對方六個簡 單的問題,就可以啟發他了解到,他也許會願意採取行動,例如:戒菸、準時上班、填寫季報表,或是把他欠你的二十美元還給你。立即影響法幾乎對任何事都能奏 效。

 

    你當然也可以把這套方法運用在自己身上,無論是持之以恆的節食、運動,還是完成任何一件你一直掙扎著想去做的事。這套方法適用於知道自己希望改變,並急於開始改變的人,以及認為自己希望改變,卻害怕做不到的人,當然還有那些認為自己不想改變的人。

 

    當初,我是應忙碌的急診室醫師要求,發展出這套方法。醫師們希望激勵那些因酒精相關意外及醫療問題而來到急診室的病人。他們想鼓勵這些人,去尋求酗酒問題 的解決方法,然而由於醫師只在治療病人時才可能與他們接觸,也就是說,醫師大約只有七分鐘的時間可以去影響那些處於半醉狀態,而且未必了解自己需要幫助的 病人。

 

    七分鐘、抗拒的病人、忙亂的急診室,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方法可以使人們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呢?答案很簡單:他們自己的理由。人們採取行動,通常會是 因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原因。如果確實是因為別人給的理由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也多半無法持久。立即影響法的秘訣就在於,它幫助人們發現去做某件事的理 由,即使他們原本自以為並不想做那件事。

 

    因此,你幫助人們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為什麼應該改變,而是問他們,為什麼他們會想改變。

 

步驟一如果你有可能想改變那是為什麼

   如果是想影響自己那就問「如果我有可能想改變那是為什麼

 

步驟二你有多想改變以一至十的分數來表示

    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

步驟三:你怎麼沒選擇更低的分數?如果受影響者選一,那麼你可以用

    一個比較小的改變當問題,重新問對方,或是問對方,要如何才能

    讓分數從一變成二。

步驟四:想像你已經改變了,那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

 

步驟五: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來說很重要?

 

步驟六: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那些急診室的醫師使用我這套七分鐘對話的方法,結果非常成功,讓那些「和酒精相關」病人的飲酒問題降低了近五成。現在,立即影響法已經成為全美各地急診室與創傷治療單位標準醫護過程的一部分,全美的住院醫師都必須學習。

 

    我曾將它推薦給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從中階主管、業務員、人力資源專家,到執行長。我也訓練與指導過企業組織內重要的員工及主管,包括貝爾、必治妥施貴寶、 奇異等公司,以及美國管理協會、戒癮技術轉移中心等訓練單位。我合作過的公家機關與民間企業包括常春藤盟校如耶魯、哈佛及布朗大學,聯邦政府機構如美國國 家衛生研究院、美國衛生暨公眾服務部,知名醫學中心如耶魯新海文醫院、哈佛麥克林醫院、紐約蘭崗醫學中心,以及無數的州立司法分支機構、觀護及假釋部門。 我訓練過知名藥癮及酒癮勒戒中心的員工,包括海瑟頓、貝蒂福特、安地卡十字路口。我也針對衛生人員、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遊民專案管理人, 以及教師、父母,開課傳授立即影響法。

 

關鍵:尊重對方的自主性

    我父親抽了一輩子的菸,在他七十多歲時,他開始和各種身體的毛病搏鬥,戒菸變成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有一天,我和我太太帶著孩子去拜訪我的父母。我們剛吃完一頓愉快的午餐,然後我父親照舊點起香菸。我的心一沉。但這可是我父親,我所知道最頑固的人。他從 不聽人勸,更不用說是我了。「爸,我很擔心你抽菸。」父親立刻起了防衛之心。「這是你今天來的目的嗎?別管我,每個人總會因什麼而死!」

    我知道立即影響法的關鍵之一是要尊重對方的自主性,尤其是面對堅持自己絕不改變的人。我也知道,如果這個方法要發生作用,亦即如果要讓我父親發現他自己想戒菸的理由,即使在強調他有權自己決定的同時,我也得直接說出我的目的。

    「不是的,爸,」我小心翼翼的回答:「我不是特地要來談這個的。但是我很擔心你。我知道我過去一直拿這個問題煩你,但是今天我有個不一樣的問題,如果你不介意的話…」

    「為什麼每個人都看不慣我抽菸?」他大聲嚷嚷:「我連一個問題都懶得理!」

    雖然我尊重他的自主性,但可不想輕易放過他。「就只有一個問題嘛,拜託。」我求他:「然後我就不煩你了。」

他口氣像是受了很久的罪,「把你最好的招數使出來。」

    我深吸了一口氣。「假設你決定要戒菸…當然你不一定非戒不可,那是你的選擇。但是假設你真的選擇要戒菸,那會是為什麼?」(步驟一:你為什麼可能想改變?)

    我父親指了指總是在手邊的菸盒,說道:「你知道要戒掉這玩意兒有多困難嗎?」啊哈!第一絲動機的火花。對大多數人來說,那聽起來像是自我辯護,像是完全不願改變。但是歷經多年使用立即影響法,我可以聽出父親剛剛給我的一個微小縫隙。

 

    「那麼,」我平靜的說道:「你是說,如果你做得到你就會戒菸,只是太難了。」我父親思索著這個說法是不是有什麼陷阱,但是猜不出來。「是啊,」他很不情願的同意:「我已經試著向你們證明這有多困難,你們就是不懂。」

    「我懂。」我說。我記得這時我應該要反映或應和他的抗拒和動機。「你是說戒菸很困難,所以你覺得做不到,即使你可能很想戒。但我問的是不同的問題。我問的是,假設你要戒菸,為什麼你可能想要戒?我不是問有多困難,而是,是什麼會讓你想要戒?你的原因是什麼?」

 

力量:顛覆慣常思考方式

    「你以為我喜歡每天一早醒來咳得死去活來?」我父親說:「相信我,我真的不希望這樣。」

    儘管我父親一開始不情不願,但現在我們已經跨過一條重要的界線。在這之前他說他根本不想談戒菸這碼子事,現在他說他想戒但覺得做不到。「那麼,」我繼續反映他的動機:「你會想戒菸的一個原因是你會覺得比較舒服,也不會咳得那麼厲害。」「我想是吧。」

    我們繼續問問題,是步驟二的版本:你有多想改變?以一到十的分數來表達程度,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我決定挑選一個就戒菸而言最小的改變來問。

 

    「好吧,爸,」我說:「這可真的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你有多想每星期只少抽兩支菸?」

    「嘿,」父親說:「如果我要戒菸,我就會一次戒掉。我要嘛就做,要嘛就完全不做,這是我的作風,我可是行動派。」

    「我相信你。」我繼續反映他告訴我的話。「而且我知道那真的很難。所以如果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你有多想每星期只少抽兩、三支菸?」

 

    「一星期只少抽兩支一點也不難!」我父親堅持道,這下他完全改變了說法。「我做得到。我想大概是六分,說不定可以到七分。」「好,」我說。進入步驟三: 「你怎麼沒選擇更低的分數?」「你在說什麼,更低的分數?我以為是你要我戒菸的!」你可以看得出來,每次我問一個步驟的問題,我父親的反應都很大。

   

    這就是立即影響法一部分的力量,尤其是對心懷抗拒的人。這個方法顛覆了他們慣常的思考方式,讓他們從新的角度看事情,也許還觸及一些他們不自知的感覺、想法和願望。我父親很明顯的確想戒菸,他只是不認為自己做得到,更不願意是因為我弟弟和我逼他才去戒菸。

. 6個問題曾經創造無數奇蹟:說動了不愛大自然的女友一起去露營!引導老菸槍父親開始戒菸!讓抗拒新規定的員工心悅誠服!讓體重過重的人持之以恆的瘦身!這個「立即影響法」,能成功激發每個人的行動渴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的心事

ea6013f5133652503b6b1d9218fdac47.jpeg圖:蔡志忠

雪漠 

你知道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樣子嗎?

 

有分別心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念頭。雜念紛飛,人心就不能安定,就容易煩惱。

 

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欲就進入妙境,有欲就雜念紛飛、生起煩惱。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從有欲變成無欲。那麼該怎麼做?窺破欲望,窺破分別。當你窺破欲望,安住於妙境中時,便進入了聖人之列。

 

聖人做事是無為的。對於這個無為,一些人認為是什麼都不做,我的理解不一樣,我覺得它是一種無執著的為,就是說,雖然沒有執著,但還是要做;雖然一直在做,但心裡不生執著。這時,他既沒有欲望,也沒有偏見,但積極做事。佛教的無為法境界就是這樣。當信仰者達到無執之境時,就進入了無為法境界。換句話說,無為是一種境界,它不是一種行為。

 

《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老子在這裡所說的無為,跟《金剛經》上的無為很相似。無為法區別了聖賢和佛陀。就像我的一句詩中所寫的:有事為聖賢,無事成佛陀。有事,指的是心中有牽掛、有執著,執著地做,可能會是聖賢,但無執地做,就是佛陀。

 

怎麼看他是有執還是無執呢?

有執著就在乎結果,生起分別好惡之心;無執著就不在乎結果,不生分別好惡之心。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事,如果你不做事而不生好惡分別之心,你就既不是聖賢,也不是佛陀。你是什麼人呢?你是凡夫,是懶漢。所以,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

 

   真正的順其自然只適用於聖者,因為,聖者雖然不執著,雖然隨緣,但也會積極做事;但凡夫一旦順其自然,就會懈怠懶惰,無所作為,過起懶漢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不執著而精進地活著,不執著而積極地活著。這才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是行為上積極,無為是心態上不執著。就像我經常說的:做大心之事,守無為之心。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選自《道德經》
 

   聖人做事,主要是自己去做,而不是號召別人做,更不是號召別人而自己不做。聖人像太陽一樣,總是默默地觀照世界,用行為去照亮別人,而不是用言語去制約別人。當然,言語有時也是行為的一種,但聖人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這一點,和西方哲學家有區別。

 

聖人不會干涉萬物的運作,不會說三道四。很多說三道四的人,實際上都不是聖人,聖人永遠是自己默默無聞地做事,做了很多事情但不去說。

 

很多事情因為他而成功,很多事物因為他而出現,但他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比如,釋迦牟尼講了四十九年經,卻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就是典型的生而不有

 

    做了也不指望依靠它得到什麼。是依靠的意思,也就是憑藉這個行為得到什麼利益、得到什麼好處、得到什麼地位。換個說法,就是做而非功,做了也不需要依靠它得到什麼東西,所有的行為都是全無功利的。

功成名就之後,也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不因之而沾沾自喜。

 

歷史上有很多居功自傲的人,一旦功高蓋主,就會死於非命。

比如韓信,幫著劉邦打天下的三大謀臣、功臣是韓信、蕭何和張良。張良很聰明,劉邦當上皇帝之後,他就不再當官,而是去修道、辟穀去了,後來得了善終。韓信沒有張良的智慧,他居功自傲,不知進退。有一次劉邦問他,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聽了就很不高興,知道這個人太驕傲。最後,韓信就被呂後和蕭何殺死在未央宮了,還定了他謀反的罪名,滅了他三族。

 

    文種也是這樣。越王戰敗時想自殺,是文種獻計救了他,後來文種、範蠡幫助越王滅了吳國。吳國滅了之後,範蠡就寫了封信給文種,勸他離開越王,因為越王是長頸鳥喙,一看就像兇猛的動物,身上有一種非常不好的氣,只可與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共富貴,還是趕緊走吧。然後範蠡自己就先走了,據說還帶走了西施,但我覺得他可能不會帶西施。為什麼?你想想看,一個老頭子,帶著個絕色美女,一路上得遇上多少麻煩?說不定還會遭禍。當然,如果他真帶了,那當然是最好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祝福。老百姓都希望,像他這麼好的人,最好能帶上個美女走,兩個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不然老百姓會覺得范蠡太沒意思了。但範蠡自己是不是這麼想,就另當別論了。如果我是範蠡,我就不會帶上西施。帶著西施,就像掛著美玉走在樹林裡,會遭遇搶劫,成為一種禍患。

 

但文種捨不得富貴,他沒有走,只是抱病不上朝。結果有人就陷害他,說他想要造反,越王當即就賜了他一把劍,叫他帶上自己沒用完的幾條計謀,去地下幫著死去的先王。文種就自刎而死了。

我們知道,很多學問都是入世的學問,入世學問是作用於社會的,追求貢獻社會、服務社會。管理層很關心入世學問,儒家也追求入世學問。比如,孔子為世界貢獻了一種理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直接構成了中國文化中的秩序文明。

    出世學問強調出世,作用于心靈和精神,它讓中國人的精神維度昇華到世界性的高度。正因為有了老子的超越,中國文化才到了足以跟世界對話的高度。

 

朋友曾經問我,他該如何處世?我說,你只管把自己變成讓人踩入泥士。就是說,你永遠不要覺得自甘於處在最底層、最遭人踐踏的地步,只管保持己有多了不起簡簡單單,順應自然,又有無窮的智慧。當你達到這一步時,世人就傷害不了。

道者也像大地,他不擇萬物,甚至能藏汙納垢。大地不管淨濁,它可以接受一切,白雪它也承載,狗糞它也承載,毫無怨言,也不糾結。大地全然接受它承載的一切,把一切都化為萬物的營求得道者也是這樣,就算一些世人覺得多麼不好的東西,他也會它,然後把它化為自己的營養。這就像我過去常說的,紮根在淤泥裡,又要超越淤泥,從淤泥中長出自己的蓮花。當你擁有這種智慧的時候,還會出現另一種東西。比如《呂祖買藥》中有這樣一句話:“東風來了往西跑,西風來了往東倒,南北二風都來了,貧道無奈了往坑裡跑。”這句話有點“牆頭草”的感覺,其實不是這樣。他不是怕一雖然我們前面說過,世人怕什麼,得道者也怕什麼——但事實上他不是怕,他是看破之後的隨緣,不跟世界對抗。他可以往西跑,也可以往東跑,甚至可以往坑裡跳、他不在意世人笑話他,他只管守住心中的東西一一大道。在大道的觀照下,他可以不在乎世人對他的評價,受點委屈也沒什麼,被人誤會也沒什麼。所以,風往哪兒吹,他就往哪兒走,風終究會停的。這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軟弱和愚蠢。所以,當我們安住于大道時,要儘量地隨順世間法,不要太在乎一些東西,始終要記住,一切都會很快過去的。

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我告訴他,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我隨緣。我永遠不強求做什麼事,而是有什麼條件就做什麼事,永遠是現在時。

我喜歡少欲知足。一開始,我沒想過要做什麼大事,有啥條件做啥事,但發現可以把事做大時,我就會隨順因緣,做得更大點。我培養人才也是這樣,我會隨著對方的發心,慢慢給他加擔子,培養他成長。只要他有潛力,我就培養他。

這種生活方式,是我的常態。

不管什麼時候,我都這麼淡淡地、開心地、快樂地活著,不跟世界計十較,永遠隨緣應世,永遠守住大道,永遠守住主體性,永遠守住我的“常樂我淨”:常態是“常”;開心快樂地活著是“樂”;守住主體性、安住空性是“我”;不計較無執著是“淨”。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性之苦——否認事實

photo-1548011755-966631c39ae1.jpg

文: 規隱行者

 

      人活在世間有很多不利於個人成長,和家庭和諧的潛在模式,受家庭和社會習俗影響,會不加辨別的服從某些認識,並習以為常。而這些內在的應對模式,正是每天都在讓自己痛苦、讓他人煩惱的根源。


     一、對家人的存在沒有感恩心,要知道每個家庭成員的存在,是一個家庭存在的基礎。所謂的感恩心,就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到生命中陪伴的重要性。我們一方面需要陪伴,另一方面會否認這種需要,這種情況基本發生在對方不能讓你有榮譽感,或者是對方不能如你所願的出現在你的世界裡。比如:父母,愛人,孩子,我們總是用我們的習慣性評價,來評判父母,愛人,孩子存在的意義。當家人為我們服務時,我們要看看自己的心,如果有感激,那你的心會充滿愛和欣賞。如果你沒有欣賞和愛的感覺,首先你不會笑出來,因為你的內在是交換,甚至是權威——他或她應該為我服務,應該服從於我。沒有欣賞和愛存在的家庭,是一種習慣於否認事實的惡習——他會對其他人表達欣賞和愛,對外面的人都很熱情,唯獨對家人總是橫眉立目、挑三撿四。他習慣性的否認家庭裡需要愛與欣賞,當然也會否認自己需要家人的愛與欣賞,但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愛與欣賞。因此,一家人雖然都需要愛,但在家裡形成的潛規則裡,都是用指責、看彼此的毛病來表達愛與欣賞——我是為你好。於是,彼此之間都想通過指證他人,來證明自己多麼的愛家庭,並企圖得到欣賞,但換來的基本都是憤怒、對抗、恐懼、假裝……

 

     二、否認自己會犯錯誤,否認自己會有失控的時候。因此,人們會對犯錯誤,或失控行為有羞恥感。當自己失控或犯錯時,首先會不好意思,會特別不自在,更有甚者會對自己犯錯或失控感到難以饒恕!一個連自己過失都無法接受的人,也很難接受他人的過失,因此,他看見過失就會激動。


     適度的反省是可以的,前提是為了當下過的更好。如果把反省變成了自責,甚至是變成了對他人的指責,那這就是對生命事實存在的否認。為了讓有緣人明白什麼是生命存在的事實,就描述一下現實中你我的生命狀態。


     從我們出生,就必然會走向死亡,雖然大多數人都不想死;做任何事情有開始,就必然會結束,雖然有些人不願意結束;生命需要接觸,需要不斷的探索、接觸新鮮的人事物,雖然對陌生領域心懷恐懼;生命中的每個遇見,都是為了獲取新能量,無論時間長短,隨後必然都會想離開。生命需要幫助,卻不需要憐憫;生命需要愛,但不需要控制;生命 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卻討厭在比較中貴此賤彼;我們喜歡從家人父母那裡不勞而獲,卻討厭別人說我們無能。我們總是想掩飾某些存在,也總為掩飾不住而惱羞成怒。我們總想展現某些存在,卻總因為無人欣賞而痛苦失落。不否認自己是個平常人,會隨時有各種喜怒哀樂;不否認這個世界的完整性,允許那些假醜惡,也許我們會更平和,更快樂。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最有能量的語言,一定要經常說!

e30f50d8db75fe69328a651aa45fbd7d.jpg

文來源:心靈智慧

 

1能控制住對方發火的語言對不起!
2築起謙虛人格塔的語言謝謝!
3讓對方聳起肩膀的語言:做得好!
4能召喚和解和和平的語言:我錯了!
5能提高存在感的語言:你最棒!
6把對方心情愉快的語言:今天真帥!
7能帶領更好結果的語言:你的想法如何?
8溫馨安慰的語言:有沒有要幫忙的?
9使對方的自信心爆棚的語言:怎麼想出來的?
10使熱情泉湧的語言:年齡只不過數字而已!
11能帶領200%的能力的語言:相信你!
12使人逐漸鼓起勇氣的語言:你可以的!
13比護身符更有用的語言:為你祈禱!
14比忠告更有效果的語言:每次不會一帆風順。
15不用錢買,卻能引起好感的語言:跟你在一起的感覺真好!
16爭光子女前程的語言:真為你驕傲!
17為重新開始鼓起勇氣的語言:沒關係,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18對親愛的人給予奔頭兒的語言:你是我的唯一!
19讓對方感到與眾不同的語言:果然你是不一樣。
20能安托對方疲倦的心情的語言:這些天辛苦了。

念力的秘密,語言的能量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的都是他自己。
罵人的聲音就像魔音一樣,聽得最多的人,傷得也最深,當口出惡言成為習慣後,經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繼夜的聆聽、灌輸,久而久之,這種語言就成了心田的種子,早晚會給自己創造惡運的果實。
思想具有能量,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所以語言具有很強振波。
當我們說一些不中聽、不吉祥的話時,常會聽到人們說:「快閉上你的烏鴉嘴!」,因為當「負能量」的語言一出,你已經在發出振波,更明白說,你是在吸引「同頻道」的事件上門,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鴉嘴會特別靈驗。
尤其是忿怒和怨恨時所說的話,那些話都帶有很強的能量,再透過負向的振波,結果往往讓人意想不到。
你一定也聽說過,某些人因為一時氣憤,說出了重話,後來真的發生嚴重的後果。
這種事情在醫院的急診室履見不鮮,比方夫妻吵架,然後妻子氣憤的對先生罵道:「你去死啦!」結果先生真的就死了;父親氣呼呼的對孩子叫駡著:「有本事你就永遠不要回來!」結果孩子真的因為一場意外就再也沒有回去過。

言語的力量
道門必修經典《太上感應篇》曰: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三善就是,眼善、語善、行善,善良正直的人,說善的、看善的、做善的,一天有三善,日積月累,三年上天就會降福給他;相反,兇惡陰險的人,他喜歡說惡的、看惡的、做惡的,一天有這三惡。日積月累,三年上天必然就會降禍給他,知道做好人,行善事,就能得到好報,為什麼不勉勵自己勤而行之呢?
語善就是和父母家人、親戚朋友、社會人士、自然萬物溝通過程中,只說好的話。不口出惡言、不低俗罵人、不挑撥離間、不黃色邪淫、不傳播邪淫、不傳播惡道、不傳播邪語等。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用刀解剖關鍵性的字,它會流血。」足見語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備了創造和毀損的能力。
詩人安吉羅(Maya Angelou)也談到過言語的力量。她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我們雖看不見言辭,它們卻成為一種能量,充滿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我們心裡。她相信,身邊的言辭會滲透我們的生命。
語言就是發出聲音,這聲音一天少說也要講上幾百句到幾千句,不知不覺地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心態和命運。
所以,我們說任何話都要心存善意,而在措詞用字上面也不要太重。我們談吐時所用的字眼,直接明確地影響我們的思想和情緒,一般人處理情緒的中心是右腦,語言中心在左腦。
當右腦認知一個負面的情緒時,會越過並傳遞到語言中心,說出相應的字。同樣的,當我們左腦在接收到負面的字眼時,也會傳到右腦,反應相應的情緒。所以你選擇用什麼字眼來表達就相當的重要。
比方,如果有人觸怒了你,你可以用「困擾」或「遺憾」的字眼來取代「氣憤」或「忿怒」,想想看,當你改以「遺憾」二字時,你還會火冒三丈嗎?

你也可以念以下咒語
言語是心的畫像,我們應該多以正面肯定的言語來思考和說話。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容易,長期累積的習慣很難一下就改變過來。
我建議你可以這麼做,找一本小筆記本,寫下一些美好的字眼,你也可以把這些話語寫在一張小卡片(如名片)上,擺在皮夾裡,每天早上都念它個十來遍,接下來的一天只要遇到機會,就把這些字眼用在交談中。
當你不斷重複這些字眼,很快就會把這些意念灌注到潛意識,改變你的思、言、行,讓你也成為這樣的人。
下面的字眼你可以參考看看:
好幸福充滿歡樂
真快樂充滿喜悅
很樂意令人愉快
真有趣順心如意
好好笑好運到來
我也寫了一些話,就放在我的書桌上,用來鼓勵自己,一方面也用來激勵別人,內容是:

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好。
最重要的兩個字眼:很好。
最重要的三個字眼:非常好。
最重要的四個字眼:真是太好。
最重要的五個字眼:真是好極了。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九月霜。
言語看似簡單,但影響卻相當深遠。我們每個人都是魔法師,可以用言語對別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語幫助別人。
更重要的是,你所下的每個咒語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因為咒語是發自於你,你就是整個振波的中心,不是嗎?
每個念頭就像一顆種籽一樣,在種籽裡面,你無法看到大樹,但只要你播下種籽,並持續澆水灌溉,種籽自然會把自己所需的東西,吸引到身邊來,而成長茁壯!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