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關係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是不是無意識地承擔著父母的痛苦呢?

000.jpg

:卓尚傳程

1

思考一下:

你的父親或母親有經歷過情緒、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嗎?

當你看到他們承受痛苦時,這是否傷害到了你?

你有想過幫他們消除痛苦嗎?

你是否做過這樣的嘗試?

你有沒有過站在父母中的一方來對抗另一方?

你有過在對父母其中一方表示愛意時,害怕傷害另一方嗎?

在你的當下,你是否正經歷著和你父母相似的困境?

你認識到父母在你身上遺留的痛苦了嗎?

 

很多人都會無意識地承擔著父母的痛苦。

 

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開始逐漸形成自我認識。那時,我們還沒學會怎樣在和父母分離的同時,也保持與他們的連接。

 

在那個單純的年紀,我們也許能想到減輕他們痛苦的方法就是去修復或者是共同承擔。如果我們能和他們一起承擔,他們就不用獨自承受了。

 

但這是一種幻想,並且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產生。可是這種分擔的模式一直伴隨著我們。

 

悲傷的母親、悲傷的女兒……

自尊受挫的父親、自尊受挫的兒子……

父母所承受的關係困境也反映在了孩子身上。

這種模式會一直持續下去。

當我們和父母的感受混在一起,我們就會無意識擔負起父母人生經歷中負性的部分。這種連接無法讓我們自由,只會讓我們重複或是再次經歷某些情境。

2

下面這個故事會向我們說明,這種總是潛在的家庭動力模式是怎樣給我們帶來挑戰,並讓我們感覺無力解決的。

在加文34歲時,他做了一系列魯莽的財務決策:花掉了他和他的家庭所有的積蓄。而最近,由於他沒能在最後期限前完成工作,他失去了專案經理一職。加文看著家裡的妻子和兩個還小的孩子,他感到很絕望。加文拼命地努力維持生計,同時他的婚姻關係變得緊張,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鬱中。

在他還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也在35歲左右經歷了類似的事情。他的父親當時認為他掌握了某匹馬的內幕消息,結果在賽馬中輸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那時,加文的母親帶著孩子們搬去了她父母家。

自那以後,加文幾乎沒怎麼見過父親,在母親口中,他自私、嗜賭如命,是個失敗者。

如今加文已34歲了,儘管他並沒有有意地去建立他和父母的這種連接,但他已經開始重蹈父親失敗者的經歷。他也用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並且面臨失去妻子和孩子的可能。直到我們的會面,加文才意識到他在重蹈覆轍。

加文和父親如此疏遠,他不能理解他們的境遇怎會如此相似。加文並沒有有意地與父親建立連接,而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他不知不覺地就重複了父親的失敗。

認識到這些後,加文準備開始修復他破裂的關係。

加文上次與父親說話距今已經近十年了。他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抗拒,意識到可能因為他幾乎是通過母親的敘述來瞭解父親的,因此他小心地進行著這個過程,但同時也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在一封手寫信裡,加文告訴父親,他是兩個小女孩的祖父了,同時感到很抱歉沒能讓他接觸她們。加文等了6周,一直沒有等到回信。他擔心父親可能已經去世了,或者是在他內心更糟糕的一種可能——父親根本不願給他回信。

他選擇相信自己害怕中潛藏的直覺,拿起電話撥通了父親的號碼。他很高興自己這麼做了,並意外地得知他的父親並沒有收到信。

在電話中,兩個男人笨拙地用語言表達著感情,嘗試建立兩人的關係。經過幾次有些不自然的通話後,彼此之間真正的感情開始浮現出來。加文已經可以向父親表達,他非常想念他。

父親聽到後在強忍著淚水,他告訴加文,失去這個家庭讓他真的很心痛,沒有一天他不感到悲傷與痛苦的折磨。父親建議他們私下見個面,加文同意了。

這幾周內,湮沒加文的那種抑鬱消散了。在他父親回歸到他的生活中後,加文開始穩固家庭中的感情,他嘗試重建和妻子之間失去的信任,並開始加強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一切仿佛就像他找到了一把他從不知道自己遺失了的鑰匙。他現在終於可以打開那個保險箱,裡面裝著他生命裡最寶貴的東西——他與家庭之間的連接。

3

父母最終想看到,是他們的孩子替他們來處理未完成的事情。作為一個孩子,我們以為我們能比父母更好地去承受,這其實是很自大的想法,也不符合生命的自然定律。

我們的父母先于我們存在,他們養育我們,使我們得以生存。而當我們只是小嬰兒時,我們卻無法帶給他們什麼。

當一個孩子有意或無意地承擔起父母背負的重擔時,他(她)實際上忘卻了曾經被給予的體驗,並且在以後的生命裡很難在關係中去接受

(此處的意思是,一個人其實從小是被養育和給予的,但他習慣地去背負後,在以後會難以學會去自然地接受別人的好。)

一個關心父母的孩子,他通常會形成一種長期過度擔憂的狀態,並且會習慣性地感到不知所措。

如海靈格說的,不管多麼殘酷,先輩應該獨自承擔起他們的命運

我們不能去想著分擔父母所承受的一切。

因為這樣做的話,我們會一直延續家庭裡的痛苦,並且阻斷生命力一代又一代地流動。

甚至是在我們照料生病或年邁的父母時,我們只能為他們做他們無法自己做到的事情。

我們需要尊重保護親子關係的完整性,而不是貶低他們的尊嚴。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親強勢,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母親強勢,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心燈心靈成長

對於家庭來說媽媽的影響相對大過爸爸以及其他人。

 

媽媽越強勢:兒子越懦弱,女兒顯霸道。

強勢女人不等於女強人。我們所說的強勢,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業上。很多女強人工作中是“鐵娘子”,回家就變“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業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氣很大,氣勢很大,特別喜歡在家裡說一不二,我們把這種在家裡喜歡做“女王”的妻子稱之為強勢女人。

心理諮詢發現,一般來講,當父親在這個家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從孩子總會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這個角度來看,女兒就會向強悍的母親認同,久而久之,女兒也會變成強悍的女兒。

很多家庭中,關係緊張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厲害的母親一般都有個厲害的女兒;脾氣暴躁的母親,也會把脾氣暴躁的毛病遺傳給自己的女兒。有時候你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當女兒反抗母親的專斷時,女兒也在偷偷地繼承母親的這種專斷,並順理成章地帶到她將來跟她兒女的關係中。

 

1、強勢母親的四大特質:

自以為是;
頤指氣使;
指手劃腳;
吹毛求疵。

2、強勢母親的四大行為:

必須要聽母親的,凡事母親說了算;
嚴密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對其行蹤和行為瞭若指掌;
孩子的一切活動都得向她彙報,行為前還需得到許可;
對孩子的生活盲目指點,橫加干涉,全面操縱其生活。

3、強勢母親的三大心理溯源:

外強中乾,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需要不斷地被外界證明。
強烈佔有欲,戀女情結,將所有的感情重負壓在女兒身上。
從小到大,以自我為中心的控制與操縱,成為習慣性行為。

 

過分嚴厲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個性

約束讓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緒不穩定,沒有主見,事事都過分依賴母親。很多母親把培養子女當成自我實現途徑,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養成一名優秀人才,她們常把自己的價值依附於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就是她們成功,子女失敗就是她們失敗。

所以,很多媽媽不得不把這種壓力轉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無形地強加給孩子。而孩子則在這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過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壓力增加,這個時候孩子就變得疲遝,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他,變得底氣皆無,碌碌無為。

在強悍的母親面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那兒子呢,則會出現另一種情形,那就是無條件逃避。因為,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批評一切男性,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

當一個性格過於強勢的妻子喜歡嘲笑奚落丈夫之時,其實也等於把這種嘲笑和奚落同樣甩給了她的兒子。所以,強悍的妻子,必有一個懦弱的兒子,她越指責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兒子也就越懦弱。

 

強勢母親會讓兒子沒男子氣

現在的母親,有許多是非常能幹的。在統禦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親的意志和領導。這樣的結果,致使父親無法體現自己的家長地位,如果想維持一家相對和諧,對於母親的意見和建議,父親只能是“堅決擁護”,否則就是爭吵或冷戰。

在這種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確實是很不幸的。孩子小時強勢的母親還顯現不出問題,等到幼兒期和童年期時,由於父親的懦弱,且無法阻止母親對孩子的過度干涉,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問題一:男孩難以男性化。

孩子對男性力量認識較少,會出現“父愛缺乏綜合征”,缺乏陽剛之氣。

在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發育較慢,並存在諸如焦慮、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礙,在性格方面也會變得懦弱、膽小、孤僻、自卑等。當未來進入社會後,會出現各種不適狀態,無法按自己性別角色規範行事,喜歡找強勢的女人結婚,無法成為值得依賴的丈夫。

 

問題二:使孩子不敬重權威。

父權喪失的家庭,會導致孩子不僅不能從父親身上學到尊敬權威,而且還會認為男性就是父親這樣的。

同時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對強勢的母親,往往會本能的討好“強者”。尤其是男孩,他們也會跟著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反抗父親,不重視父親的意見。

 

問題三:使孩子受到過度保護。

母親過於強勢,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現,會使其成為一個典型的保護者。害怕自己擔心的問題會在孩子身上出現。

只要是不利於孩子的事情,都想過濾一下,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避免發生。於是,母親包辦所有事情,從思想上和行為上都要求孩子跟著她走,最終孩子就變得什麼都不會,完全依賴母親,更加印證了母親的想法。

 

問題四:給孩子過多的壓力。

強勢母親往往是能力出眾和是完美主義者,會把培養孩子當成自我實現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

於是在無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也把自己的價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認,這些強勢母親付出很多,但恰恰是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壓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問題五:讓孩子難於獨立。

強勢母親不僅丈夫面前強勢,也在孩子面前強勢,不容許孩子說“不”。

長期處於母親的強勢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獨立做決定的機會不多,一切都由強勢母親教導、指揮、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放棄自己的承擔,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和面對生活的能力,形成對母親無條件的服從和依賴。

 

問題六:孩子學會消極抵抗。

強勢母親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覺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母親,內心無法產生做事的動力。

孩子在強權壓力下,知道抗爭是無用的,雖然內心在說“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順從,這也是孩子感覺只有靠消極抵制才能有自主權。於是,孩子面對自己不能掌控和不願意做的事情,往往採取消極態度,磨洋工就出現了。

 

問題七:孩子難於學會社會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認識的同性和異性,和他們的友好相處,能讓孩子學到長大後與同性異性朋友相處的方法,這決定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在強勢母親的管理下,這種社會性的交往變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絕。習慣於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防禦模式,使其有被社會孤立的傾向,難於融入社會。

綜上所述,一個智慧的母親,會讓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對父親有良好的認知。總會讓孩子隨時感到父親的存在。而自己身體力行地尊重丈夫,是體現父親權威的最好方法。當然,父親需要在自己男主人的位置上並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

 

沒有哪個母親天生強勢,每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她現在的樣子是有很多原因共同造就的,當我們認識到家庭中存在的問題,不必責苛責自己,更多的需要理解自己。接下來積極反思與調整自我,想想如何可以更好的經營好家庭,讓每個人在家庭中都能得到滋養和支持。比如: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調整和提升自我內在品質,也可以從家庭這個系統中去反觀父母與孩子的在家庭中的序位是否是對的等等。最後祝願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快樂的成長,願每個家庭都能在經歷挫折和磨練後和諧圓滿。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考結束後一位父親的自述:孩子,我最在意的不是你的成績……

222.jpg

文: 枳為橙 國學生活 

願你在往後的每一個考場上,都能交出讓自己滿意的答卷。

親愛的孩子:隨著最後一門考試結束,你青春裡最沸騰的一章也畫上了句號。這個夏天,陪著你備戰高考,跟著你一起緊張焦慮,望著你經常刷題到半夜,我和你媽媽都感到心疼不已。但看到你笑著從考場走出來的那一刻,連日來懸著的那顆心終於可以落下了。一路走來所有的堅持,在這一刻都有了答案。這兩天,你在考場上奮筆疾書的時候,我們也在考場外默默地為你加油打氣。這些年,當你為了夢想步履不停的時候,我們也發自內心地祝願你能奔赴嚮往中的未來。合筆交卷後,又是新的開始。孩子,此時此刻,我想讓你明白:我最在意的,其實並不是你的成績。人生的轉捩點上,這7件重要的事,與你接下來的旅程息息相關,希望你能懂。

 

關於讀書:

你讀過的書,都會變成你去看世界的路記得以前你總問我,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讀那麼多書,難道就只是為了考試嗎?在這個人人都在拼的世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讀書,的確是最容易獲取核心競爭力的機會。但其實,更關鍵的是,讀書的過程,能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語文課本裡寫的都是生活,一遍遍做過的數學題鍛煉了你頑強的意志,那些背過的英語單詞給了你更多的選擇.......你在讀書時花費的時間,將來有一天,都會成為生命中最寶貴的禮物。或許你一直不理解,為什麼除了文化課的學習,還要督促你多讀名著,拓寬認知。其實讀書的意義更在於,即使此刻身在泥潭,人依然可以通過書籍的世界仰望星空。當你遇到坎坷想放棄時,也許就會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那句: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不論結果是喜是悲,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

當你為了人際關係輾轉反側時,也許《簡·愛》中的那句話會給你答案:

“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當你將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也許《活著》能解開你的心結: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孩子,你要相信:你讀過的書,都會變成你去看世界的路。

你積累的每一份知識,都會成為生命中的養分,終有一天會成就你的人生。

關於離別:

陪你一程的人,謝謝他們

伴你一生的人,好好珍惜高考季,也是畢業季,而畢業,就意味著離別。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高考無非就是很多人做同一份卷子,然後決定去哪一座城市,哪一所學校。但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錯的每一道題都是為了遇見對的人,而對的每一道題都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那些陪你日夜奮戰的同學,幾個月後,將會奔赴不同的城市。那些給你悉心教導的老師,考試過後,連見一面都成為奢望。一屆又一屆學生走出校園,一個又一個學子說著再見,不得不承認,離別,才是人生的常態。自此以後,和昔日好友相聚的機會越來越少,但青春歲月留下的美好記憶,就是生命中最寶貴的禮物。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這樣,避免不了人來人往,也躲不開匆匆告別。有的人,短暫陪了你一程,他們帶給你快樂,跟你共同成長,即使此後各奔前程,也要好好祝福,感謝一起走過的路。有的人,永遠堅定的站在你身邊,做你的知己,聽你的心事,為你排憂解難,記得好好珍惜他們。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只有在擁有的時候,真誠以待,離別時刻到來,才不會留下遺憾。

 

關於欲望:

人生這場考試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孩子,高考雖然結束了,可人生的試卷還未答完。以後的路上,你還要面臨數不清的考驗:名利的誘惑,金錢的取捨,岔路口的每一個決定.....如果被欲望裹挾著向前,一味地放縱自己,終將寸步難行。最後只會一步踏錯步步錯,離深淵越來越近。就像《殺鵪鶉的少女》中描述的那樣: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物件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在人世行走,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曾經做出的選擇買單。

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是你接下來要上的第一課,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節課。永遠別放縱貪欲的種子在心底自由生長,戒驕戒躁,沉澱內心,才能走得更穩妥。

 

關於自律:

所有光鮮背後

其實都是厚積薄發蕭伯納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你常常念叨,很佩服那些學習、愛好、生活樣樣出彩的同學,羡慕他們能擁有那麼高的天賦。但孩子,永遠別忘了: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能嚴格要求自己,背後的努力與積累早就超過了其他人。這世上你看到的光鮮背後,其實都是厚積薄發。你如何過一天,就會如何過一生。你渴望得到什麼,就要付出同等的努力;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生活裡不存在從天而降的幸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後的得償所願,苦盡甘來。若是一個人不努力,即便再聰明,上天也會一點點收走他的天賦。時間,是檢驗結果的唯一標準。當歲月漸漸流逝,最終走到終點的,一定都是高度自律的人。你想要看到一望無際的風景,就要竭盡全力站到最高的地方。這世間,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所有優秀背後,都有著苦行僧般的自律。

 

關於和解:

接納平凡,是一輩子的修行不久後,高考就會出分,孩子,希望你能記住:不管映入眼簾的分數是否符合你的預期,都不要灰心喪氣,不要失去希望。高考,是人生一戰,也不過只是人生一站。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這樣的時刻:一次考試的失敗,不可避免的挫折。考試考砸了,還有重來的機會;一條路走不通,還有橋可以過。你要學會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平凡,以後才能遇到更多的驚喜。終其一生,若是只能做個普通人,也沒什麼不好。即使你沒有取得優異的成績,依然值得被愛,依然值得被好好擁抱。只要你健康平安,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關於處世:

學歷只能證明學習能力

人品才是永遠的通行證近幾年,在很多新聞事件中,經常聽到一個觀點:“學歷證明學習能力,但不代表人的全部;學歷能過濾學渣,但過濾不了人渣。”仔細想想,現實的確如此。有多少孩子,在前行路上,只懂得提升成績,卻丟掉了自己的人品。有多少孩子,在利益面前,漸漸丟掉了初心,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頭。”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想要做成事,先要學做人。萬事德為先,一個人如果修不好人品,終究走不了太遠。天賦欠缺,可以靠後天努力彌補;能力不足,可以靠堅持練習提升。但德行若是沒了,方向就會選錯,久而久之,就會自斷前程。孩子,無論經歷什麼事,都不能丟掉做人的底線,更不能毀掉自己的根基。始終謹記,人品,是最好的底牌,是你一生的通行證。

 

關於成長: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往前走誰也替代不了孩子,高考結束了,以後你還會遇到各種各樣人生必經的坎坷。或許你會為了考研一戰再戰,或許為了工作的選擇四處奔波,或許遭遇事業瓶頸熬不下去,或許因為感情徹夜難眠。到了那時,你可能會感到痛苦、迷茫、無助,不知道該走向何處,不知該如何堅持下去。但你要知道,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往前走,誰也替代不了。唯有熬過黑夜,才能等到黎明;唯有嘗過苦楚,才能品味甘甜。夜再黑,天也一定會亮;路再遠,終有一天會到達終點。寒窗苦讀的日子,看似讓你倍感煎熬,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讓你變得更加強大。你做過的習題,背過的單詞,積累過的知識,都已為你的思想添磚加瓦,幫你鋪好一條更寬更長的路,帶你去看夢寐以求的風景。作家余秋雨寫過一句話,想分享給正在成長中的你: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

孩子,從現在開始,學會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用最好的心態,成就最好的人生。


親愛的孩子,人生從來不只一場考試,你只管向前。所有期待的未來,都在路上,只要你竭盡全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必擔心前路艱險,無論以後經歷什麼,遇見什麼,都有我們為你兜底。孩子,願你在該奮鬥的歲月裡,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出問題了,是提醒父母:請療愈你的創傷

kelly-sikkema-EcvLKMVvd4s-unsplash.jpg

:心靈家園 

 

孩子出問題,不過是呈現了父母未療愈的創傷。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那些創傷的呢?

每個人來這個世界都都帶著目的和使命,其中之一就是詮釋“你是誰”和演繹“人生藍圖”。

事實上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並得以進化。

 

然而,這些“生命藍圖”在我們出生時就被遺忘了,但是遺忘並不等於失去,就像電腦的資料壓縮到資料夾裡一樣,它仍然在,並等著我們去開啟。

這些記載著我們“生命藍圖”的資料會因為我們人生中的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一點一滴地被喚醒。

 

這些挫折、磨難等人生經歷統稱為創傷,只是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些創傷對我們的意義。

我們都經歷過很多創傷,這些創傷曾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情緒和感受。

 

雖然有些創傷連我們自己都不記得了,但它們一直都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以負面的能量儲藏起來。

這些負面的能量並不會因我們的知識和年齡增長而自行消失;相反,一旦遇到相應的情境,它們就會以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除非我們能關愛、擁抱和療愈它們,否則,創傷就會在我們生活中不斷製造出各種矛盾、痛苦、困惑和障礙。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一些困惑或磨難常常不斷重複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有的人把這當成是命運,其實這正是生命給出的路障或路標,提醒我們那些路行不通,應及時改變生命的航向。 

 

人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創傷的呢?

人們常用的方式是:退縮、攻擊、順從、凍結。

選擇退縮的人不斷壓抑自己的感受,他們忍住悲傷,在一個平靜和祥和的面具背後,隱藏的卻是恐懼和怨恨;

 

選擇攻擊的人把自己變成渾身長刺的刺蝟,用盔甲武裝自己;

選擇順從的人表現出愛心的面具,不斷向外討好,常常忽略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選擇凍結的人強迫自己遺忘,以為小時候的那些小事不足掛齒,自己早就忘記了,並給出自己合情合理的解釋。

人們不知道,創傷可能有大小,即使是小的創傷,如果一直得不到療愈也會積累成大的創傷,影響我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選擇了以這些方式處理自己的創傷時,其實我們是一直被創傷牢牢控制著。

我們採用這樣的防禦機制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和我們身邊的人,而孩子往往成為了我們防禦機制下的受害者。 

 

父母未療愈的創傷會通過孩子的問題呈現出來

一個怨恨自己的父母的人,卻以同樣的方式被自己的孩子怨恨著;

一個從小失去母愛的人,卻很早就和自己的孩子分開了;

 

被粗暴的父母對待過的人,沿用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這些看來並不僅僅是偶然。同樣的創傷以不同的方式在傳承,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之前,父母的情緒和感受就已經開始影響胎兒的成長和發育了。

 

“那些都是我小時候經歷的事啊,我的孩子根本一點兒都不知道,怎麼會影響到他呢?”望著那些困惑的父母,我常常會邀請他們去深層次發現自己,抱著一顆好奇的心去探索自己的經歷和內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病痛、困惑和挫折其實正是對我們療愈自己內心創傷的召喚。

我們製造出它們是為了讓自己覺知,去到源頭解決我們最初孩提時的傷痛。 

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責怪我們的父母。

父母不可能教會我們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他們自己,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愛自己。

他們只是盡全力把他們在孩提時代學到的東西,依樣畫葫蘆地教導給了他們的孩子。

 

我們從小依賴父母,一心一意地跟著父母,學習他們的那一套信仰和規則。

等到我們長大,遇上種種經歷,便將從父母那裡學來的運用到自己生活中,不停地、重複地去實行。

而當我們遇到困境和痛苦的時候,就是我們要追本溯源去療愈的時候。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缺乏界限感

bb.jpg

:網路分享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

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到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

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

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

   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

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

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

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

童年經歷不同,讀的書接觸的人不同,

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

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

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

“你怎麼這麼辦事?

“你憑什麼這樣對我?

“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

“你的想法好奇怪!

 

  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

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 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

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

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

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

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

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

而且可笑的是,

   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

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

仍然覺得

“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

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中國,關乎大學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

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

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回,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沒說的。。。

3.jpg

:心靈家園 

 

看似天真、無憂慮的孩子,其實也有心裡苦但不說,卻又希望大人瞭解的心事。
曾在美國、黎巴嫩、法屬馬丁尼克當過小學英文、法文老師的柯愛琳(Eileen Carr),有20多年跟小學生相處的經驗,她在美國《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寫出了各地的孩子告訴她,他們心裡苦、但是沒說出口、希望大人知道的7件事。

 

01

孩子希望大人知道他們有多麼努力
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如果你用心,就可以做到......”這些話,孩子真是聽多了,句句都是他們不夠努力的意思。柯愛琳的學生告訴她,他們真的很努力了,但有些事情對孩子真的很難。學生們對她舉了不少例子,例如,學過英文3年的孩子會說英文真的很難,尤其是要說的時候,真的很難我希望媽媽瞭解,即使我上數學課時很專心,也不一定代表我回家時作業都會寫他們要我控制脾氣,但有時候真的就是沒辦法啊。這些事,對大人不也是如此嗎?

 

02

孩子希望大人開心
小孩會從表情、動作等細節留意大人的心情。有學生跟她說大人怎麼老是脾氣那麼壞當爸媽看起來壓力很大時,我想要他們知道,我們很愛、很關心他們。顯然,孩子一直看著父母,希望我們都很好。大人不一定要一直都保持很開心,但是要知道,我們對孩子而言,就像是開著讓他們讀的一本書,他們會讀到的,遠超過我們想像。

 

03

孩子希望大人相信他們
看到有東西濺出來、有人在哭、或是東西打破時,是不是心裡抱怨,一定是哪個小孩做的?為什麼不小心一點?她的學生告訴她,在這種時候,大人都會自以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小孩就倒楣了。我希望他們可以多信任我們,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做什麼,希望他們可以相信。她轉述孩子的話提醒大人,在這種時候,先深呼吸吧。問問孩子怎麼了,聽聽他們的說法。

 

04

孩子希望大人誠實一點
不是只有孩子希望被相信,大人應該也是吧。所以,孩子也希望大人告訴他們實情。例如,如果大人要參加孩子的活動,或是約好在哪裡跟孩子會合,但到時會遲到、或是到不了,也要跟孩子說實話,不然孩子是會伸長脖子到處尋找、等待大人的。有時,說實話要多花時間說明,可是孩子會感謝大人這麼做。他們希望知道生活中跟他們有關的事。

 

05

孩子跟大人一樣想要用電子產品
作為大人,我們得承認,有時候我們滿偽善的。不幸的是,孩子也知道這一點。當大人的手指一直在電子產品上滑來滑去時,小孩都看在眼裡。我們要小心,我們的行為所傳達出的訊息。如果我們覺得大人需要使用電子產品,也許孩子也是。我們也要用電子產品,而且不需要用很久。她的學生告訴她。

 

06

小孩想從塞爆的行程中休息一下
大人忙累時,想要放空、自我療愈一下。小孩常常筋疲力盡,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程。她在文章中列舉學生告訴她的行程:回家作業、數學奧林匹亞、游泳、家教、空手道、學英文,週末也是滿的,而且還要加上做家事,即使你根本沒空,大人還是覺得你有時間,可以做這些所有他們要你做的事。大人需要時間休息、充電、獨處,小孩也

 

07

孩子希望大人愛他們是沒有條件的,就是喜歡他們原來的樣子
大人總想要自己更漂亮一點、穿更好的衣服、吃得更健康、渡個更好的假、買更大的房子......,但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釋出類似的訊息。他們有時候就是喜歡拿我跟別人比較有時候大人實在對我們期待太多我明明不是個天才,我媽卻希望我是。有時我們只是在鼓勵孩子,或是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支持,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失望、遺憾。孩子告訴她,大人希望我能成為我所能是的、最棒的自己,就讓我做我自己吧!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種學科叫 父母

laorenzuohua_4775520.jpg

:曾奇峰 

台鳳~ 一切都在潛意識裡--所有想要更深入了解的自己,都要到潛意識裡去探尋。

健康的父母;健康的孩子;健康的你!

沒有一個孩子會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你的靈魂早已為你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
 

 

一個人從出生時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就獨立而完整地擁有了自己的身體。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所有歲月裡,你身體的全部感受與運動、器官的生長與老化,以及大限到來時的灰飛煙滅,都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把你的身體疼痛通過電纜、光纖或其他任何方式傳遞給他人,讓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疼痛的性質和強度。
所以,雖然獨立擁有自己的身體是一件無與倫比的進化的傑作,但也需要付出承受孤獨的代價。


如果人與人之間僅僅如此隔離,那活著就是一件相當無趣的事情了,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連無趣都感覺不到。
但是,好在造物主造人,不會使他們之間沒有連接,也不會放棄由連結導致的宏大而和諧的美感。
造物主製造的這個連結其實非常強大,它的名字叫做情感。
你的身體疼痛的確不能引起他人的身體疼痛,但卻可以引起他人的心痛

所有活著的人,都曾經心痛過自己愛著的人的所有的痛,有些時候甚至比痛著的當事人還要痛。
這種心痛的感覺,就是由情感的通道製造出來的。



再回到出生,嬰兒的身體跟母親永久的分開了,但情感依附還在。
嬰兒對母親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氣和食物一樣,生死攸關。
隨著嬰兒慢慢長大,對母親的情感依附次第減少。
我們甚至可以說,成長的過程,就是情感上遠離母親的過程。

我們臨床中發現,在中國的文化圈內,母親跟孩子的關係有兩點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孩子的成長速度遠遠高於母親的預估,
所以母親對孩子的能力有相當大的貶低和成長。擔心、指責、懷疑和失望,充斥在母親跟孩子的關係中。
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孩子們為了維持與母親的情感連結,避免分離、拋棄和被拋棄,
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塗,才對得起母親潛意識的希望,也能夠繼續跟母親在一起

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愛母親,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母親為了做母親,
在人格上準備不足,具體的表現之一就是缺乏信任能力,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
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樣的事情:一個普通人,絕不會走在大街上就隨時擔心天塌地陷,
但是,一個剛剛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卻會覺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險,我們知道,這是因為他暫時地 病了

隨時都覺得孩子會出安全問題,會人際關係應對不良或者會能力不夠的母親,其實也病了,而且可能是一直都 病著

她們的就是把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無助感,經過偽裝後變成孩子現實層面的不安全感和需要幫助。
所以她需要過渡警覺才能保護孩子,同樣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
孩子為了 討好 和愛母親,就把自己置於危難之中,
這個危難可以是生命或者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際之間的衝突。
說到底,母親認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為愛孩子,是那種不忍看孩子遠走高飛離開自己的愛。
可惜這是不那麼健康的愛,在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中,
健康的愛應該是父母能夠承受被孩子“ 拋棄 ”



我並不是在說數量稀少的個案,而是在說數量龐大的群體。其實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需要一個精確的統計數字,
僅僅在每天的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它的鐵一般的強度與空氣一般的瀰散。
無數經驗和研究證明,
父母與與孩子,尤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這個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和敢於享受的幸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不應該是一個角色,而應該是一門學問或者學科。
這門學科,是每一個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的---你可以不學任何東西,但你需要學習如何才能不製造疾病。

從全息論的角度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對 父母--孩子 關係,就能夠完全呈現這一關係中的方方面面了。

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我們為了孩子付出,不顧一切為了他好,當付出太多,生出焦慮、甚至抱怨。
潛意識說,你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父母。
因為看不見自己嬰兒般的被照顧願望,而把對自己父母的抱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這叫把孩子父母化
再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

潛意識卻說: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績好
因為孩子成績好了,父母就顯得無事可做了,會產生當下被孩子拋棄的感覺;


當然,成績好的孩子未來遠走高飛,更會使父母產生被拋棄感。
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個孤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人群淹沒的一員。
一旦父母看到潛意識的這個部分,就能夠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
重要的不是孩子如何回應,而是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匱乏
重要的不是去催促孩子學習,而是處理自己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育兒寶典,本質是育父母寶典,很多時候,父母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
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奇峰:有一種學科叫 父母
 

 

 

 

 

 

:曾奇峰 


一個人從出生時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就獨立而完整地擁有了自己的身體。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所有歲月裡,你身體的全部感受與運動、器官的生長與老化,以及大限到來時的灰飛煙滅,都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把你的身體疼痛通過電纜、光纖或其他任何方式傳遞給他人,讓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疼痛的性質和強度。
所以,雖然獨立擁有自己的身體是一件無與倫比的進化的傑作,但也需要付出承受孤獨的代價。


如果人與人之間僅僅如此隔離,那活著就是一件相當無趣的事情了,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連無趣都感覺不到。
但是,好在造物主造人,不會使他們之間沒有連接,也不會放棄由連結導致的宏大而和諧的美感。
造物主製造的這個連結其實非常強大,它的名字叫做情感。
你的身體疼痛的確不能引起他人的身體疼痛,但卻可以引起他人的心痛

所有活著的人,都曾經心痛過自己愛著的人的所有的痛,有些時候甚至比痛著的當事人還要痛。
這種心痛的感覺,就是由情感的通道製造出來的。


图片
再回到出生,嬰兒的身體跟母親永久的分開了,但情感依附還在。
嬰兒對母親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氣和食物一樣,生死攸關。
隨著嬰兒慢慢長大,對母親的情感依附次第減少。
我們甚至可以說,成長的過程,就是情感上遠離母親的過程。

我們臨床中發現,在中國的文化圈內,母親跟孩子的關係有兩點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孩子的成長速度遠遠高於母親的預估,
所以母親對孩子的能力有相當大的貶低和成長。擔心、指責、懷疑和失望,充斥在母親跟孩子的關係中。
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孩子們為了維持與母親的情感連結,避免分離、拋棄和被拋棄,
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塗,才對得起母親潛意識的希望,也能夠繼續跟母親在一起

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愛母親,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母親為了做母親,
在人格上準備不足,具體的表現之一就是缺乏信任能力,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
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樣的事情:一個普通人,絕不會走在大街上就隨時擔心天塌地陷,
但是,一個剛剛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卻會覺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險,我們知道,這是因為他暫時地 病了

隨時都覺得孩子會出安全問題,會人際關係應對不良或者會能力不夠的母親,其實也病了,而且可能是一直都 病著

她們的就是把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無助感,經過偽裝後變成孩子現實層面的不安全感和需要幫助。
所以她需要過渡警覺才能保護孩子,同樣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
孩子為了 討好 和愛母親,就把自己置於危難之中,
這個危難可以是生命或者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際之間的衝突。
說到底,母親認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為愛孩子,是那種不忍看孩子遠走高飛離開自己的愛。
可惜這是不那麼健康的愛,在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中,
健康的愛應該是父母能夠承受被孩子“ 拋棄 ”


图片
我並不是在說數量稀少的個案,而是在說數量龐大的群體。其實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需要一個精確的統計數字,
僅僅在每天的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它的鐵一般的強度與空氣一般的瀰散。
無數經驗和研究證明,
父母與與孩子,尤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這個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和敢於享受的幸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不應該是一個角色,而應該是一門學問或者學科。
這門學科,是每一個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的---你可以不學任何東西,但你需要學習如何才能不製造疾病。

從全息論的角度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對 父母--孩子 關係,就能夠完全呈現這一關係中的方方面面了。

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我們為了孩子付出,不顧一切為了他好,當付出太多,生出焦慮、甚至抱怨。
潛意識說,你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父母。
因為看不見自己嬰兒般的被照顧願望,而把對自己父母的抱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這叫把孩子父母化
再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

潛意識卻說: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績好
因為孩子成績好了,父母就顯得無事可做了,會產生當下被孩子拋棄的感覺;


當然,成績好的孩子未來遠走高飛,更會使父母產生被拋棄感。
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個孤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人群淹沒的一員。
一旦父母看到潛意識的這個部分,就能夠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
重要的不是孩子如何回應,而是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匱乏
重要的不是去催促孩子學習,而是處理自己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育兒寶典,本質是育父母寶典,很多時候,父母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
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女人都必須知道的事

nina-hill-8FEADmOenoM-unsplash.jpg

 ——— 索菲·海靈格

1

  我們每個人都是媽媽的孩子

  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沒有任何時候比懷孕時媽媽與胎兒間的距離更靠近。孩子在溫暖的母腹中居住九個月,一個身體存在於另一個身體之內。這是人們能夠想像的最濃、最高形式的親密與融合,與眾不同且僅此一次,遠遠比男女結合孕育孩子的時候親密得多。

  想要來到這個世界、進入這個生命,是沒有其它可能性存在的——起碼迄今為止沒有——它是非凡而獨特的。

  儘管距離如此之近,但兩個有機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卻是各自獨立的。胎盤在這其中身負重任。它通過臍帶將所有必要的營養輸送給孩子。如果我們真的帶著情感去想像那個畫面,那麼我們又怎麼會對自己的源頭口出惡言呢?

 

  胎盤確保幹細胞的傳送;生產後也會有幹細胞存留在母體內。這種細胞輸送也會反方向進行。所以母親的細胞會一輩子存在于孩子的體內。因此母親與孩子之間產生了剪不斷的連結。也就是說:關於我們母親的每一個不好的想法,每一句壞話都會直接擊中我們自己。如果與母親沒有良好的關係,又怎麼可能會獲得平安幸福呢?母親與孩子比人們至今所認為的還要親密得多。也就是說:從肉體上來說,每個孩子一生都以某種方式與母親保持合一:而且一直融合到最深的層次之中。

 

2

解不開的糾纏

  這種細胞輸送被稱為微嵌合體。嵌合體在生物有機體中的意思是由基因不同的細胞組成的生物,比如嫁接的植物。對人類來說,從細胞微觀角度來講,我們是由母親和孩子組成的混合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而且一直是媽媽的孩子。我們彼此糾纏在一起。無法解開,僅此一次,獨一無二,永恆不變。我們怎麼能反對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這個事實呢?最終傷害的是誰?一切都如同一個圓。也就是說,起點與終點是同一個點。

 

  從最真實的意義上講,有一種永遠的網路連接存在。通過意識,我們永遠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這個網路。但目前還沒有這個網路的使用說明。不過我們可以學習,可以讓自己更智慧一些。

  母親一直是我們人生中最強大的基石。如此充滿力量,如此簡單。而人們卻付出極大的努力,想要擺脫宇宙給我們的預設。那麼最後誰又是贏家呢?如果我們認識到伯特·海靈格四十年前就發現的自然法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有多麼大的價值啊!要去處理問題,而不是抱怨爭執。

 

3

懷孕的積極影響

  儘管在科學上已得到證明,但微嵌合體對健康的影響還沒有為大多數人所熟知。實際上每個母親以及每個將來會成為母親的人都應該瞭解這種細胞傳輸可能帶來的積極的影響,以及消極的影響。

  之前提到過的美國科學家李·尼爾森(Lee Nelson)相信,微嵌合體大多數時候帶來的是積極的效果。

比如與從未要過孩子的女性相比,懷孕過一次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更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頻頻有修女被診斷出乳腺癌。胎兒的免疫細胞可能會識別出逃脫了母親排異反應的癌細胞,為女性增加一層額外的保護。這也是為什麼生過很多孩子的母親的乳腺癌確診率大大少於沒有孩子的女性的原因之一。

 

  維也納醫科大學教授、婦科醫生約翰納斯·胡博(Johannes Huber)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假設一位四十歲的母親體內含有九個月大的胚胎幹細胞,並通過剖腹產的方式讓孩子降生。如果使用她自己四十歲的細胞材料,她需要好幾個星期才能從這場重大的手術中恢復過來。但她沒有這麼多時間,畢竟還有個嬰兒需要她照顧。所以胎兒幹細胞立刻開始工作。它們年輕、強大、動作迅速。在剖腹產刀口癒合方面,她與年輕的母親沒有任何區別。

 

  幹細胞對母親來說還有一種美容的功效。分娩後的女人們都會展現出一種特殊的美——這源于嬰兒幹細胞的再生能力。這或許也是女性的壽命大多數比男性長的原因。認為懷孕和分娩的辛苦——特別是次數很多——肯定會毀掉女性身體健康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正好相反:懷孕很多時候好像不老仙丹。當然前提是一切順利,沒有遇到併發症,那麼生過幾個孩子的母親甚至比只生一個或者沒生過孩子的女性更年輕、更有活力。

 

   胎兒細胞對母親的身體還有另外一種作用:它們作為幹細胞會進入母親心臟的肌肉組織,對其進行強化。研究表明,年輕的細胞會優先對接入胸部、心臟和肺部,而且這些細胞的壽命為數十年。

 

4

懷孕的另一面

母體中的胎兒細胞還是免疫系統疾病的病因之一。在這一點上,人們觀察到女性患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幾率大於男性。這與人工合成嵌合體之後所出現的併發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例如,在治療中將健康者的血液幹細胞移植到白血病患者身上時,可能會出現捐獻者的免疫細胞攻擊受捐者身體的情況。

 

5

母親與孩子的連結—大自然的恩賜

   科學對於母親與孩子的連結進行了很多實驗,比如,母親與孩子兩者在分娩後不久就被分開,母親被帶到建築物或同一樓層的最遠端,距離孩子五十米。人們通過隱藏的攝像頭對母親和孩子進行觀察。結果是這樣的:孩子一睜開眼睛,母親就開始感到不安。當孩子開始哭泣,母親的不安就到達了頂點。這一實驗被重複了二十次,結果都是相同的。看起來母親和孩子之間並不存在任何距離。

然而這個實驗還有更有意思的地方。孩子留在歐洲,母親前往澳大利亞,並進入一個射線完全穿不透的法拉第籠中。可結果還是一樣。科學上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在家族系統排列中也能觀察到同樣的現象。代表們經歷到的是他們會和自己所代表的人物有同樣的感受和行為。然而他們並不認識這些人物,也沒有聽說過他們的事情。有時候代表們甚至會用這些人物的聲音說話,或者出現這些人物所具有的症狀。

  這些現象是無法用常規的觀念去解釋的。這就是最早的靈性場域的概念,也就是海寧格一直不斷解釋的那樣;謝爾德雷克將之稱為形態發生場。

  就像之前已經描述過的,在這個場域中,一個家族或群體之前的事件及其相關感覺都被儲存在一個共同的記憶當中。然而這些我們想要獲得並且理解的觀點,在科學上仍然無法得到解釋,卻又在排列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除此之外,我們在排列中還得到了一些結果。一場家族系統排列會影響到所有被代表的人,無論他們身處同一個房間還是位於另一個國度;也無論他們是否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量子資訊場中,語言是通用的。在排列的同時,排列中的事件所相關的真實人物也會受到影響和觸動——無論他們身處現場還是在萬里之外。

 

  從醫學角度而言,儘管細胞傳輸與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一樣,有其正反兩面,微嵌合體仍然是大自然賦予的一項令人感動的總體規劃——而這並不是只就醫學角度而言。整體上看,它甚至將人類引入到了另一個維度。它將每一個人和他的家族密不可分地連結在一起,甚至跨越幾代人。最重要的是在整個創造中,它唯獨在母親和孩子之間建立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連結。

  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來自何處,並且帶著感恩回歸到那裡,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輕鬆、變得簡單。美好就近在咫尺,為什麼總想著去別處尋找呢?離開源頭去尋找幸福都將是徒勞無功。

  我們的人生首先始于我們與母親的關係。在這一生當中,它是我們時間最久的關係。我們所有其它的關係和成功都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伴侶關係、工作關係以及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個人成功與否,是每個人都能從他的外在和能量上看出來的。

  誰接受了自己的母親如她所是,誰就會光彩照人,受人愛慕,能夠立刻吸引他人。心中有了母親,每個人都是富有的。這份富有會增長,而且是完全自己增長。它是幸福、安寧與生命的鑰匙。而且它是免費的。愛與感恩天生就被植入我們的內在。

                                                                                  
 

图片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sebastian-leon-prado-dBiIcdxMWfE-unsplash.jpg

 

我那上國中的女兒,她同學都管叫她23號。

她的班上總共有50個人,而每次考試,女兒都排名23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沈。

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

唯有我們家的23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羨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妳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我爸爸不是神父啊!」

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

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

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

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電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嘆!

 

15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

大家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

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 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兒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贊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

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台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嘆著氣說:妳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兒園老師?

我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

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

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本本地做。

但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

吊著點滴,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

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

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23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

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33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

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

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

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

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

把傾斜的飯盒擺好,鬆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

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兩個小男孩,一個數理天才,一個英語高手,兩人同時夾住盤子上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

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

大人們又笑又嘆,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

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

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

她手底下也沒閒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嘆不已。

直到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

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

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

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上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

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

 

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

他感嘆道:妳這個女兒,雖說成績普通,可是做人,實在很優秀!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妳快要成為英雄了。

 

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

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彷彿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上,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

 

我心上,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中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何況她是班上50名之中的23名,我們還不慶幸,還不滿足?

 

還想要更高人一等,更出人頭地!那後面還有27名半數以上的孩子呢﹖如果我是她們的父母,我要如何自處呢﹖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又沒學壞,我作為身教言教的父母,能教養孩子長大成人,並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就可告慰先祖,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美好的未來?

就算她將來能當上司法官,能考上建築師,若她心術不正,口是心非,那又有何用?

令我想起爸爸對我說過的話。

「我不希望你成才,我只希望你能夠成人。」我一直記在心裡。

#網路文章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一定有錯嗎?

some-tale-eiANLw5neAM-unsplash.jpg

文:馬春樹 

轉發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教育容易犯的“高級”錯誤》

文章中是一個媽媽在提問。

夫妻皆為博士教授,對孩子的包容克制,溫暖有愛,但孩子卻越來越不在乎家長的感受,而且明顯有躺平的傾向。

相反,親戚的孩子的父母暴躁,小時候親子衝突也多,長大後孩子卻寬容有愛。

現在這位媽媽是真的迷茫,向連岳先生求教。

 

連岳先生的分析是:

在教育中,容易犯的一種“高級”錯誤就是理性偏執,更容易發生在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當中,他們能夠一眼看出孩子身上的種種毛病,其中任何一種毛病,放大一百倍,孩子的人生都毀了。

——連岳《教育容易犯的“高級”錯誤》

總結起來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錯”,高級的父母犯高級的錯誤。

這對父母犯的錯誤是“理性偏執”。

我在《精神病診斷標準DSM-V》當中沒有相關人格障礙的診斷。

我想這是一個新的名詞,於是依文解義。
 

”理性“是客觀辯證的看待問題,是意識的功能;

”偏執“則是非理性的表現,罔顧事實的存在,只是執著於刻板的想法,這是潛意識的狀態。

把理性和偏執合在一起,這相當於說——有邏輯的混亂。

效果相當於你對一個人說:”相信我,我是騙你的!“

你是相信呢,還是不相信呢?

如果你相信我,我就是騙了你,是不能相信的;

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就是值得相信的,你不相信我是錯的。

現在你懂了嗎?

如果你沒懂,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的目的就是把你搞暈。

“理性偏執”這個詞是一個兩個衝突的詞放在一起,合成一體。

連岳先生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要給孩子時間,沒錯,教育就是等候的學問,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你至少等15年吧。不要焦慮,不要傷心,時間會還你公平的。

總結一下就是:再等15年。

我的問題是:

  • 孩子出了問題,就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嗎?
  • 父母如果沒有問題,孩子就不會出問題嗎?
  • 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吃優質的食物,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高山泉水,就不會生病嗎?

 

不要總讓父母背鍋

在這位家長的陳述中,我沒有看到媽媽在教育上有什麼偏頗之處,也沒有看到有哪些行為表現符合“理性偏執”的診斷。

我想說的是,儘管家長不犯任何錯誤,孩子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

甚至於說,在這個年代,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只說明這個孩子還沒有徹底被抹殺自我,還是在努力的進行著自我的探索。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父母優秀,孩子才會繼承了優秀的基因,他才會有自已獨立的意識。

孩子現在的種種不正常表現,正是獨立自我的自我探尋過程。

 

自由——生命無力承受之重

現在家庭教育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家長努力做出犧牲,克制自已控制的衝動。

孩子樂於充分展示自我的喜好,彰顯天性本然。

一切似乎是其樂融融。

是的,在面對升學和考試之前,一切美好都可以繼續。

自由的選擇和承擔結果是一併到來的。

如果這是你的選擇,你就自然有了承擔相應結果的責任。

做出一個容易的選擇是輕鬆的,但承擔連帶的責任卻是沉重的。

我們給了孩子去隨心選擇的權力,但孩子們卻沒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孩子有了天熱不踢球,天冷不游泳的自由,孩子就要承擔到水裡不會遊、到球場不會踢的尷尬,還有體育考試不及格的慘狀。

孩子有了玩手機的自由,卻無力承擔作業完不成要找家長的後果。

孩子選擇了不在重點班參與競爭,卻無力接受普通班同學素質不高的現狀。

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況就是:無限可能——無能為力

這是現代個體自由必須面對的困境。

一方面是原則上的“自由的選擇”,是生命中的輕;

一方面是現實的無力承擔的選擇帶來的後果,是生命中的重。

因為無力承擔沉重的後果,這個自由選擇的權力看起來也一點也不輕。

於是,做出選擇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因此,人們放棄選擇,直接躺平。

躺平是對於選擇的背叛,是對於自由生活的放棄。
 

追求自由的人們把躺平作為一個牢獄,只是在牢獄中享受無所事事的自由,把所有的責任關在牢獄之外。

這不是父母的錯誤,這是時代的特徵。

並不是高級父母們的“理性偏執”就可以讓孩子如此。

這是孩子們內心在各種衝突種種表現。

孩子們用狠毒的話語,釋放著自已內心的痛苦。

這種痛苦是現在人的普遍焦慮:一種猶豫不決的精神狀態, 自我又強大,又卑微;時而不羈,時而虛弱;躺平不甘,奮鬥無力;這是富饒中的精神貧瘠。

——華東師大 劉擎

所以,不要再給父母講恐怖故事,告訴他們又是哪裡做錯了。

現在我們要告訴父母的是:這不是你的錯!

如果需要一個解決方案,我想說:是有的!

附文:

連叔,見信好!
   想跟您請教的問題是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我不知道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有階段還是青春期其實也是塑造孩子的一個重要階段?如果是一個特有階段,那麼孩子在這個期間的各種問題,家長雖然不能接受,但忍忍是不是就能過去?但如果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那麼意味著孩子在青春期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家長就不能只是忍,還應該表達不悅和進行教育。如果是教育,那麼這個教育就肯定不會是和風細雨的,掌控態度和表達不悅的度會變得非常難以把握。
   我和先生都是985博士,高校教授。兩個男孩,一個16歲,一個快2歲。目前的問題是這個16歲的孩子。我和先生工作忙,但盡可能的陪伴孩子,孩子去過很多地方,也讀過一些書,我們仨也經常在一起各種時事談論,他是一個有見識的孩子,非常理性。一直以來,老大的學習我們從來不用花很多時間,不需要喊起床,不需要陪同作業,非常自律。但他對自己的要求也僅僅是完成規定動作,成績一般,和班上同學攀比成績,目的更多的是肯定自己,並不是激勵自己。大部分時間是一種想去做,但更想偷懶,通過精神勝利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模式。這個我們也不強求,並沒有因此而進行各種培訓。有學習動能的孩子只需要靠自己便能搞好學習,這個動力沒有,請再多的老師都是枉然。

   我隱隱覺得,良好的家庭條件讓這個孩子失去了奮鬥的動力。他經常覺得無論怎樣努力,都很難超過他爸爸。第二,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比較弱,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往後退,對社會充滿批判性、不喜交往、最愛宅在家。如果學校組織軍訓、農學的活動,那他要在家裡罵上幾天不等,應該是不願意吃苦受累。這是他的一大特點,精神力量很強大,眼高手低。通過批判別人,滿足了自己高人一等的假想人設。第三個特點是自私與冷漠。老二出生後,他非常厭惡他,從來不碰他,我們表示理解。他看到我各種辛苦,說:沒辦法,你自己選的,你自己負責。昨晚,我洗完澡坐在他床上跟他聊學習,他讓我下來,我說我洗了澡,他說,知道,但是也要下來,不准坐在他的床上。這個舉動非常傷人,我從昨天開始便不再理他。他極其在乎個人物品、個人空間、個人權益、個人自由。稍有侵犯,便有一種以命相搏的氣概。
   我們在對待他的教育上,一直是克制的,總覺得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每次衝突後都會反思,對他更加溫暖有愛,更有耐心。但是很奇怪,我們越是往後退,這個孩子越是不在乎你,說話越來越直接,越來越不注重我們的感受。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家裡的父母比較暴躁,孩子小時候也很倔強,經常有衝突。但是今年看到,這個孩子變得非常寬容有愛。跟我說一些往事,我覺得是父母的問題,但孩子更傾向于寬容和理解他們。沒有對比沒有傷害,我開始陷入一種很迷茫的狀態。

   從我們受到的教育來說,教育的王道是愛和耐心,可是我又發現,你越是愛,你越是弱,你的孩子越不在乎你。我有時候甚至會想,我們的這種耐心教育讓他越來越願意徹底暴露自己,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兒子。

   可問題是,我如何回饋這種不正確的真實?青春期,是孩子叛逆的代名詞,本質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和塑造時期,這個時期其實只有開始,並沒有結束。我心裡逐漸覺得我可以理解,但是並不需要退讓。所以,又回到我最初向您的提問,我應該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他在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家長應當給予的反應到底是家人標準還是社會標準?我擔心的是一旦家長的教育失敗,孩子才是承受這個最大苦果的人,這是所有家長難以承受的重。
祝好!
一個困在青春期中的母親

 



一個困在青春期中的母親:
   沒有完美的孩子,正如沒有完美的父母。一切都是不完美的,知道這前提,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發生時,不會太著急,太較勁。
在教育中,容易犯的一種“高級”錯誤就是理性偏執,更容易發生在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當中,他們能夠一眼看出孩子身上的種種毛病,其中任何一種毛病,放大一百倍,孩子的人生都毀了。這讓他們恐懼,也讓他們急躁,不馬上改掉孩子的這些毛病,他們就會絕望。這是穿著理性外衣的非理性,更難覺察,危害更大。
   孩子身上的毛病要不要改?當然要改,要講道理,還要講得努力和風細雨,循循善誘。但這些道理在很長時間裡,甚至在人的一生,都只是對毛病起到抑制作用,而不是刪除作用。想想我們自己,比孩子大幾十歲,身上也還是有不少毛病,我們會害怕自己失控完蛋嗎?不會。所以,我們對孩子也要公平一點,允許他存在一些很難徹底改正的毛病,也要相信自己傳授給他的道理,始終能起到抑制毛病的作用,毛病不會無限放大的。

   孔夫子活了73年,他到70歲才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說明,他的一生還是難免逾矩,犯一點錯誤的,我們不能要求青春期的孩子比晚年的孔夫子還厲害。要給孩子時間,沒錯,教育就是等候的學問,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你至少等15年吧。
   青春期的孩子難免殘忍,往往說些傷害父母的話,由於無法掌握情感與語言的力量,怎麼狠怎麼來,當成個性與獨立的宣言。就像你的大兒子對你的言行。教育必讓父母付出心理受傷的成本,越負責任的父母越是如此。

   你的大兒子可能要到中年,由於他有自律與理性的優點,也可能會早一點,想起青春期的這些言行,羞愧難當。你現在只有保持定力,該講的道理要講,該給有空間要給,不要焦慮,不要傷心,時間會還你公平的。
祝開心。
連嶽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愛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timon-studler-6GVVVVjujag-unsplash.jpg

作者|錢志亮
台鳳註:缺愛的孩子說的也是每個成人內在裡的那個孩子!

收到一個三年級小朋友的留言:

“其實每年我都不喜歡兒童節的到來,別的小朋友兒童節都有爸爸媽媽陪他玩,我沒有,我覺得更孤獨了。”
孩子的心聲,讓人感到格外心酸。
   每個人童年時期,都對父母的陪伴、關心有很高的需求。
父母對孩子有積極的回應與互動,溫暖的情感交流,會讓孩子確認自己是重要的,感覺被爸爸媽媽愛著、關注著,內心充滿安全感。
   這種需求得到滿足的孩子,會表現出健康、快樂、積極的心理狀態,進而形成自信、樂觀的性格底色。

如果孩子童年時期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童年期缺愛,給孩子帶來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影響著他的心理健康、性格發展,以及未來與人的相處模式。
图片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留言點贊的人很多,內容大都圍繞這幾點:
 “自卑、敏感,渴望愛又害怕愛,很難開展一段親密關係。”
  “會不自覺地和別人保持距離,無法對別人敞開心扉。”
  “討好性人格,工作和感情中都習慣委屈自己。”
   愛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在動力,當愛缺失,成長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
現實生活中,缺愛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幾種不同類型的表現,家長需注意:
01

膽小,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
  回想學生時代,每個班級裡,都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們通常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內向安靜,不太愛說話。
在別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鬧穿堂而過時,他們總是獨來獨往,顯得很不合群。
  有些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在身邊陪伴,或者忙於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缺少關注和關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對父母沒有依賴感。
  這樣的孩子,常常感覺自己被忽視,內心缺少安全感,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感到壓力、焦慮,害怕自己不被人接受和喜歡。
慢慢地,就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畏畏縮縮,不太喜歡和人交流,經常一個人行動。
02

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僅限於學習成績,很少與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說教、批評,從不關懷孩子的感受和內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對孩子表露出溫情和理解。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即便家長愛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這份愛,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好像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
長期缺少認可與肯定的孩子,會形成低自尊,內心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這種空虛感,常常會伴隨孩子一生,即便將來功成名就,內心還是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童年缺失的愛,像孩子心裡的洞,長大後再怎麼努力,尋找各種事物去填補,都無法被填滿。
  敏感自卑的孩子,內心也比較脆弱,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會在心裡揣摩很久,造成比較大的情緒波動。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反應所傷,自我否定,心理內耗嚴重。
03
情感冷漠、對人缺乏信任
  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對父母的記憶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時對她也鮮少關心。長大以後,她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非常冷淡,平時幾乎不聯繫。
她說:
 “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不會做父母,沒有盡到一點父母的責任。”

  成長中愛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感覺,潛意識裡會認為這是一個充滿不信任的世界,沒有人會真正關心自己。
   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也很難具備愛人的能力。
於是,缺愛的孩子另一種表現就是情感冷漠,不太會主動關心、體貼人;不太信任人,總是對人充滿懷疑和敵意,容易把別人的善意誤解成對自己的惡意。
畢淑敏曾說:
“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情感冷漠,不具備愛和感恩能力的孩子,人生很難收穫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图片
04

過於懂事、討好
  缺愛的孩子,潛意識裡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愛,尋找愛。
  為了能夠得到別人的愛和認可,許多孩子變成了討好型人格,表現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為先,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他們通常很會察言觀色,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了,就害怕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於是想辦法做一些事情讓父母開心。
在人際交往、親密關係、工作中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意願,總是遷就別人,即便自己不願意,也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因為妹妹體弱多病,父母把愛都給了她,而松子,則是被忽略的一方,父親總是對她板著臉。
  為了得到父親的愛,松子一直努力讓父親看見自己,但是都沒用。直到有一次,松子做了一個鬼臉,惹得父親開懷大笑。
  松子以為自己找到了獲取愛的方法——不斷做鬼臉,父親就會開心,就會愛自己。這一做,就是20年。
缺愛的松子,在長大之後的愛情中,也一直在卑微、討好,無條件付出,滿足對方的任何需求,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為她害怕得不到愛。
  這樣的關係終究是不健康、不長久的,即便用盡全身力氣,松子依然過著不幸的人生。
图片
 
看到這裡,許多家長可能會感到疑惑,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愛孩子,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缺愛的孩子呢?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許多父母愛的方式的不對,把愛變成了傷害,孩子感受到的,大多是忽視、否定、挑剔。
  真正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與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遇到挫折時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能夠肯定和欣賞孩子的優點、閃光點。
而不是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卻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會在學習上、能力上要求孩子、控制孩子,缺少與孩子情感的交流和連接。
   愛孩子,是本能,但會表達愛、正確地愛孩子,卻需要理性和智慧。

願每一位父母,給予孩子的愛,都能被接收到;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愛滋養,內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氣和力量。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誇孩子別光說你真棒!斯坦福教授:加上這5種方式更有效

jerry-wang-0qmXPnZKeLU-unsplash.jpg

:親寶寶育兒 

 

 

上週末出門,我化了一個精緻的妝,軒軒在旁邊一直誇我。

媽媽今天好漂亮,散著頭髮好看,口紅顏色也好好看,還戴了項鍊,身上小裙子也好看,鞋子也好看,媽媽今天從頭到腳都好漂亮。

 

不得不說,我被誇得心花怒放,開開心心的出門了。

晚上回來,檢查孩子白天練的字,看完說了一句:軒軒真棒!就合上了作業本。

小傢伙有些期待的看著我:媽媽,沒有其他想說的嗎?你有沒有看出來字寫得更工整了嗎?

呀,你不說,我還真沒看出來,我們軒軒好棒啊,點贊!說完我就豎起了大拇指。

孩子突然轉身跑去找爸爸說:媽媽每次都說我棒,除了這個也沒有其他的話要說了。

聽完孩子的話,我一時間不知所措,她爸爸走過來說:你想想孩子早上是怎麼誇你的,把你從頭誇到腳,每一個細節都沒有錯過,你就一句你真棒,對比之下,敷衍了。

 

自詡育兒達人的我今天被孩子上了一課,可能很多父母和我一樣,覺得誇孩子你真棒沒錯呀?

 

誇孩子你真棒確實沒錯,但是我們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只說你真棒就顯得籠統空洞,還有些隨意敷衍。

 

 

為什麼不建議只說你真棒/聰明

 

除了軒軒這類孩子感覺到你的敷衍,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因為你經常只說一句你真棒這種過度誇獎,失去判斷自己真正實力的能力。

 

閨蜜的孩子在一次書畫比賽中沒有拿到名次,生氣到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吃飯。

原來孩子在練字的時候,經常被人誇:

你真棒,小時候寫成這樣,長大不得了啊!

這孩子真有天賦,以後肯定是書法家。

一個孩子,總是被簡單的誇聰明、優秀、真棒,長此以往可能會養成一個怕輸、怕困難、易驕傲的性格。

在某一天,發現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時候,很難接受。

 

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率領團隊,對紐約20所學校的400名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的實驗,結果令人震驚!

實驗開始,讓孩子完成非常簡單的拼圖遊戲。

然後把孩子分為兩組,對A組給與你很聰明的誇獎,而對B組給與你表現得很好,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的鼓勵。

 

第二輪實驗,讓孩子們選擇簡單拼圖和較難的拼圖,B90%的孩子都選擇了更難的那種;而A組的大部分孩子則選擇了簡單的那種。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

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第三輪實驗是超級難的拼圖,雖然兩組孩子都失敗了,可大家的反應大相徑庭。

B組的孩子很投入,試著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失敗後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

A組的孩子全程都很緊張,一旦發現自己失敗就非常沮喪,失敗後則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

在經歷了上一輪的失敗後,又開始了一輪簡單的拼圖的實驗。

再次拿到簡單的拼圖,兩組孩子的成績也出現明顯的差別:

B組的孩子比第一次的成績提高了30%;而A組的孩子比第一次得分退步了20%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當我們誇獎孩子聰明時,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所以為了保持聰明,孩子會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面對失敗,他們往往束手無策。

與之相反的是,當我們誇孩子努力時,會給孩子一個資訊:你可以自己把控成功。

孩子會更享受挑戰帶給他們的樂趣,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學到了新的知識。

德韋克的結論顯示:

被誇聰明的孩子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維,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具有成長型思維

 

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會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你真棒的基礎上

試試這5種誇獎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人的誇獎和肯定,是3-6歲幼兒行動和探究動力的主要來源。

孩子3歲後,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開始發生變化,更能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

更合適的誇獎方式,對孩子的行為及性格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斯坦福教授德韋克的實驗可以看出,被誇努力的孩子會具有成長型思維,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具體怎麼去誇獎孩子,才能引發他的成長型思維呢?

 

1、誇獎具體的細節或行為

這就和我們成人之間交往一樣,有人說:你人真好。但是,你好在哪他沒說,你也不知道。

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定要把具體的細節說出來,指出他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夠好。

比如誇獎孩子畫畫,可以說:

  • 人物這裡的細節都畫出來了,平時觀察的很仔細哦~”
  • 這次顏色選的很巧妙,和之前都不一樣,看來寶寶創新能力很強。
  • 這個小動物畫的很逼真了,下次眼睛這裡可以再稍微大一點就更好了。

還有生活中,孩子幫忙你做了什麼事情,與其興高采烈的說你真棒!不如說寶寶真棒!謝謝你幫助媽媽做XXX,媽媽很開心。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孩子把自己的作文拿給媽媽看,媽媽看過之後覺得一般,但她卻說:這次作文用了兩個成語,有進步,下次再多用一個!

孩子很開心,並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聽取了媽媽的意見,這一次媽媽依然覺得作文寫得一般,但她又說:這次用了一個排比句,很不錯,下次可以嘗試其他句式。

孩子更高興了,高中的時候,孩子已經在報刊上發表過幾篇文章了。

這位媽媽的聰明之處就是誇獎細節,讓孩子漸入佳境,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

誇細節,描述得越具體,誇獎越有說服力,這種針對性的方式,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往哪些方面努力,應該怎麼做。

2、誇獎努力

 

生活中,我們脫口而出的孩子,你真聰明。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因為你聰明才做得好。

這樣一來,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固定思維,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是自己不夠聰明,而不是不夠努力。

而誇一個人努力,到底算不算好話?我記得之前《奇葩說》討論過這個話題,其中龐穎說的一段話,深表贊同。

 

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誇獎,讓他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並得到了認可。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加重視過程,面對困難,也會認真堅持。

 

比如說,孩子取得好成績,你可以說:媽媽看到你為了這個結果所做的準備,你看,你的努力沒有白費。

 

3、誇獎勇氣

 

當孩子嘗試做新的挑戰時,要及時的誇獎他的勇氣,讓孩子知道,結果輸贏都不重要,嘗試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之前,黃磊的小女兒玩滑板車時摔倒了,黃磊沒有第一時間哄她別哭,而是告訴妹妹:你真勇敢!

事後,妹妹說:我特別疼,可我想著如果我哭就會耽誤我玩的時間,所以我就使勁忍使勁憋,把眼淚又憋回我腦子裡去了。

當孩子挑戰難度大的任務時,記得多肯定孩子的耐心和堅持。

孩子看到自己的堅持,同時孩子也會知道你全程都很關心他,這樣也會增加他的信心。

 

4、誇獎參與

 

當孩子積極參與活動時,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誇獎孩子的參與感。

之前,吳尊女兒參加芭蕾舞亞洲比賽,雖然失敗,但吳尊依然誇獎孩子積極參與。

我只想讓她來見識,來吸取經驗,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图片

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多第一次,這時候,父母的鼓勵無疑是很重要的,他們需要我們的誇獎給他們信心。

 

5、誇獎選擇 

軒軒3歲之後,每一件事,小到一件衣服,大到去哪個幼稚園,我都讓她自己做選擇,並尊重她的決定。

至今,她都沒有一件粉色的衣服,就因為她不喜歡粉色,我也認為,女孩子不一定要穿粉色的衣服。

現在軒軒已經6歲了,做事獨立穩重,而且有自己的主見。

 

往往一件事的成功,不僅僅是努力的結果,一開始的選擇也很重要,做出抉擇也是一種成長型思維,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最渴望的

就是來自父母的誇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對於孩子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誇獎,這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的動力。

那些被盲目敷衍誇獎的孩子,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同時成長型思維也被扼殺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誇獎方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成長力量。

 

還有一點,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態度一定要真誠。

語言固然重要,態度也很重要,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哪做的好,發自內心的肯定孩子,孩子才能更加認可自己。

我們這一代幾乎都是在挫折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對我們的誇獎幾近吝嗇,等我們有孩子了,更願意多對他進行誇獎。

但是誇獎也是需要技巧的,父母恰當且智慧的誇獎,會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學會誇獎這件事。

 

茱莉亞·羅伯茨說:人有兩種,一種是有翅膀的,一種是沒有翅膀的。誇獎的關鍵在於,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父母恰當、智慧的誇獎方式,會幫孩子打開更寬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就好比給孩子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帶領孩子飛得更遠更高。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亂發脾氣的孩子,爸媽往往有這3種特徵……

photo-1547833894-274809677c2c.jpg

:張怡筠  

 

培根曾經說過:人不可學蜜蜂,“為了那憤怒的一螯而斷送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有太多因為“怒不可遏”而釀成的悲劇了。

有人因為在高速公路上開“鬥氣”車,不顧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釀成交通事故;有人因一些小事爭執,導致衝突升級,在情緒失控後出手傷人…….

 

201810月,重慶萬州公車上,一名女乘客因為坐過站與駕駛員發生爭執,竟出手毆打駕駛員,最終導致公車失控墜江,十幾人喪生。
一個成年人,在處理與他人的衝突,和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方面,思維模式與能力,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再也沒有發展起來,實在令人扼腕。

 

图片01
失控的憤怒真的會讓你損失很多

“憤怒”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情緒,它不僅會破壞親密關係,損傷人際評價,還會危害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身體健康。

醫學界早就有研究表明,憤怒情緒與心血管疾病的發明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一個人長期有憤怒情緒,患上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失控的憤怒情緒,會給我們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對於憤怒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對一個人最重要、最基本的情商能力。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3-5歲是憤怒管理的啟蒙關鍵期,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有深遠的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包括憤怒管理)越好,在幼稚園的行為問題就越少,師生關係越好,學習表現也會更佳;不亂發脾氣的孩子,也更容易與父母形成良性互動。

 

而憤怒管理能力差的人,長大後問題行為往往會增多。

在職場上、婚姻中,那些一點就著的“火藥桶”,總是讓自己辛苦,讓別人痛苦。追溯這些身影的成長經歷,小時候父母沒有關注,也沒教導如何管理憤怒,往往是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02
讓孩子不亂發脾氣爸媽這些做法,其實是有害的

 

 

1、斥責打罵,教訓孩子
 張博士在一次講座結束後,一位爸爸拽著6歲左右的兒子,從後排來到前面,氣急敗壞地問道:“張老師,我這兒子常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我怎麼打他他都不改。你說這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打人呢?”邊說著,還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頭。
 這裡答案應該很明顯。這位爸爸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想不出其他好辦法,只能一味打罵。

許多家長都問,孩子怎麼說都不聽,為了他好,只能打他來讓他長記性,我又不是要家暴,這樣可以嗎?

 

我們需要把答案清楚地說出來:請、不、要、打、孩、子!

打孩子,只會教會孩子用打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許多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為了“教育”孩子,卻給孩子示範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壞榜樣。孩子耳濡目染學會的是:當別人與自己意見不合、而讓自己生氣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去溝通,誰的拳頭大,誰就有道理,就聽誰的。
 而且,打孩子會讓親子情感疏離,也無助于孩子理解行為對錯。
 
 2
、威脅恐嚇,忽視孩子
 面對大哭大鬧的孩子,有些爸媽把原因歸結為孩子不聽話、太任性、脾氣不好。實在搞不定寶寶,爸媽火大了,甚至會威脅恐嚇:“再鬧,我以後不喜歡你了” 、“隨便你哭吧,我不管你不要你了”……這樣的話語會讓寶寶極度缺乏安全感,也無法感受父母的愛。同時,只告訴孩子不能哭鬧,卻沒教導孩子該怎麼處理心中的失望及怒火,其實對寶寶憤怒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沒有任何幫助。
图片
3
、轉換注意,滿足孩子
 在一次演講之後,聽眾席有位奶奶說,家裡三歲的孫子因不喜歡準備的早餐而大發脾氣,奶奶說她急得滿頭大汗,只好說:“別生氣了,快起來。奶奶待會帶你去超市買巧克力吃,好不好?還是要買變形金剛、奧特曼?……”
 孩子一發脾氣,很多長輩最常用的就是“轉移注意大法”,通過滿足孩子的其他願望,讓孩子的注意力從生氣事件中轉移開來,為孩子消氣敗火。
 這招看上去貌似挺管用,寶寶的情緒也許立刻安靜下來,但實際上,這麼做卻忽視了孩子的當下情緒,好比在告訴孩子:“親愛的,你的情緒不重要,咱們別管它了!”

 

當孩子有情緒時,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接納。

這時如果貿然轉移注意力,寶寶就錯失自我情緒覺察(我知道我生氣了),以及學會情緒表達(我來想想怎麼更好的表達心情)的大好時機。
 更何況,如果“賄賂”寶寶不生氣,還很可能在無意中鼓勵了孩子,以後想要的東西沒要到,就會神奇地用哭鬧大法來達到目的。

 

图片033-5歲是孩子憤怒管理能力的啟蒙關鍵期

 

寶寶從2歲開始進入發脾氣、出現攻擊行為的高峰期。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可怕兩歲”(Terrible Two),也就是指孩子到了2歲左右,開始有了“我”的意識,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寶寶運動能力發展比自控力來得快,此時也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想法及感受,所以會出現讓爸媽頭疼的許多行為。

 

在此時,幫助孩子覺察自己情緒,就非常關鍵。

到了3-5歲,寶寶語言能力明顯較好,有能力對其他人說出感受(我生氣了),也有能力在大腦中進行“自我對話”(我不能亂發脾氣),掌管自控力的腦區(大腦皮質前額葉)也比較給力了,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就多了許多能力來進行情緒調節,是父母培養憤怒管理能力的重要時間點。

 

對於學齡期的兒童來說,聽故事,玩情景遊戲,是最容易、效果最好的習慣養成方法。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思卓之源 

 

我們的任務是在這個非我所願的複雜混沌的時刻,

展示自己最好的品格和行為。願我們的智慧和風度同行。”

 

親密關係永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收到效果。我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係。
改善關係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係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是條隱蔽的資訊鏈,雖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比如在公司和老闆說話,表面上是在和老闆彙報相應工作,實際上你在內心是在期待老闆對你的態度、對你關注的方式。親子教育也是如此,親密關係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不要強烈的在乎細節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很多生活細節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這樣的觀念: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的,否則孩子長大之後會非常痛苦。
他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為他在大腦裡面僵硬地認為只有一種東西是正確的。他不會尊重少數人以及處於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為少數人就會非常恐慌。
文化對人內心的構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對於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其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雖然和高考狀元不同,但媽媽認為你同樣是可愛的”,這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礎。

 

抽象的道理對孩子是強大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於內容的對錯,而在於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在於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天衣無縫、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帳;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講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有效”放在第一位,還是將“正確”放在第一位;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我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
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成年人判斷生活細節事件是對是錯,遠比孩子要寬鬆,因為我們會首先判斷是有效還是無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
所謂“大道理”,孩子往往達不到,因為在現實生活裡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我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只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的想像嚇到了。
痛苦是重要的。
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聽話的孩子。
如果他長大以後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經歷過挫敗,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無意識中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兒不對的事情。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他就像養分一樣。
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知道這事後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遊戲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驗很重要。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其實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態度。這個態度如果很鮮明、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該這樣做”,就會產生矛盾。
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
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態度裡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實際上,家庭裡面的爭吵總是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生,只要有一個認輸,爭吵就不會繼續。
比如打架,兩個人都要打才行。
下棋,兩個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雙方廝殺就越激烈。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麼想廝殺都無法進行。家庭裡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束矛盾衝突。孩子並不處於權威的位置。如果建議爸爸媽媽沉默,孩子的位置就顯得太高了,所以建議孩子要沉默。
沉默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
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所以我想說,良好的關係是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選擇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樹之恩》

11169163_889411194485766_6694531874227305433_n.jpg

文:孫愛中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樹。

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樹下來,他爬上去摘果子吃,在樹蔭下睡覺。他愛大樹,大樹也愛和他一起玩耍。

後來,小男孩長大了,不再天天來玩耍。

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大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沒錢買。”

 

大樹說:“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

男孩十分激動,他摘下所有的果子,高高興興地走了。

然後,男孩好久都沒有來。大樹很傷心。

 

有一天,男孩終於來了,大樹興奮地邀他一起玩。

男孩說:“不行,我沒有時間,我要替家裡幹活呢,我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幫忙嗎?”

 

“我沒有房子。”大樹說,“不過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統統砍下來,拿去搭房子。”

於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運走去蓋房子。

 

看到男孩高興大樹好快樂。

從此,男孩又不來了。

大樹再次陷入孤單和悲傷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來了,大樹太快樂了:“來呀!孩子,來和我玩呀。”

 

男孩卻說:“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揚帆出海,輕鬆一下,你能給我一艘船嗎?”

 

大樹說:“把我的樹幹砍去,拿去做船吧!”於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幹,造了條船,然後駕船走了,很久都沒有回來。

 

大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

許多年過去,男孩終於回來,大樹說:“對不起,孩子,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我的果子沒了。”

 

男孩說:“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果子了。”

大樹又說:“我再沒有樹幹,讓你爬上來了。”

男孩說:“我太老了,爬不動了。”

 

“我再也沒有什麼給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樹流著淚說。

 

男孩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我感到累了,什麼也不想要,只要一個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來啊,坐下來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來,大樹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這棵樹就是我們的父母。

 

你可能認為這個男孩對樹很殘酷,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對待父母的方式。我們毫無節制地索取,父母毫無怨言地給予。

假如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煮菜太鹹太難吃,發現爸爸老咳個不停,發現媽媽喜歡吃稀飯,發現爸爸過馬路反應慢了,發現他們不再愛出門,說明父母真老了,你整天忙碌,有留意到嗎?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該要抓緊父母與你相處的餘生。

龍應台說:

到最後我們都會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自己如生命。

 

當我們向父母索要的時候,父母只怕給予的不夠。

而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只希望我們不打折扣。

假如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煮菜太鹹太難吃,發現爸爸老咳個不停,發現媽媽喜歡吃稀飯,發現爸爸過馬路反應慢了,發現他們不再愛出門,說明父母真老了,你整天忙碌,有留意到嗎?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該要抓緊父母與你相處的餘生。

龍應台說:

到最後我們都會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自己如生命。

 

當我們向父母索要的時候,父母只怕給予的不夠。

而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只希望我們不打折扣。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父母了,卻要孩子吃藥

photo-1548382074-90f99590f1da.jpg

 

作者 魚爸

 

今天這篇文章,是治用的。請不要對號入座,因為我們都有其中的一些病症,包括我自己。

 

唯一的區別是,有的父母發現了,並且在努力自我反省治療。而有的父母呢,不以為然,反而覺得自己很對,錯的只是孩子而已。

01

 

當一個人做了父母,是需要勇敢地去做出改變的,跟過去的那個不好的自己說再見。

為什麼這麼說?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的收納習慣很不好。東西喜歡亂擺亂放,為了這事,沒少挨老婆的批評。

可有了小小魚之後。我還是努力在改正,雖然做的還不好。

 

可至少看到自己的衣服隨便丟在沙發上。自己得趕緊撿回我的房間去,或者放到洗衣機那邊去。

當老婆教小小魚整理物品時,我也在旁邊鼓舞助陣。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學會分類是好事啊!加油加油!

 

可你肯定不知道,沒有孩子之前,我的回答是:為什麼一定要整理啊!我就喜歡這樣自由的感覺啊!

 

然後老婆就氣呼呼地不跟我爭執了。

做了父母,我們不僅僅是做自己。而是做了孩子的爸爸或者媽媽。身份不一樣了。做什麼都有一雙小眼睛在看著,他們在默默地模仿著。你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習榜樣。

 

所以,當孩子在行為或者習慣上出現了問題。可不要著急給孩子吃藥解決問題。

因為真正生病的人。就是這個當爹媽的。

 

02

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荒謬的父母,真多!

做心理諮詢的朋友,常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父母。他們在電話裡訴說著孩子的種種問題。

 

有的父母會選擇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期待醫生能幫忙解決問題。

 

有一次,朋友遇到一位媽媽,帶著10多歲的男孩做諮詢。男孩脾氣很暴躁,一遇到事就發脾氣,嚴重的時候拿頭去撞牆。並且他非常自卑,沒有什麼朋友。

那位媽媽說,希望心理治療可以幫孩子快樂起來。

可當治療進入關鍵期的時候發現,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因為他的父母長年累月地吵架,所以家裡的傢俱電器,沒多久就得換。一吵架,他爸爸打他媽媽,而他的媽媽就砸東西。

 

當醫生跟媽媽說: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你們造成的,你們自己得先改變才行。

沒想到那位媽媽生氣了,我兒子跟你說了什麼?我跟他爸的事他管不著,也不需要他管。我們自己能處理,我們不會因為你這樣說就改變的。

後來那個孩子沒有再出現過。

 

聽說他的媽媽帶他去了另外一家心理諮詢診所。她肯定期待有心理醫生能夠幫孩子解決麻煩,讓他開心起來。

 

但是在這裡的家庭環境裡,哪個醫生能夠保證幫孩子快樂起來呢?

我想結果肯定不會太好。

但這位媽媽的內心會好受很多,她會覺得,自己至少給孩子看過醫生了。覺得自己盡到了做母親的責任,可惜的是沒有找到好的心理醫生,而且治療對孩子也沒有用。

這樣一想,真的為這個男孩感到心痛。

 

03

 

大部分的父母,都有這幾種病。 

第一種,是暴戾。

 

在知乎上,隨便一搜,就能看到很多人問如何擺脫暴戾的父母?

有人說:我的母親的性格強勢、暴戾,一點小事就她就大發雷霆破口大駡甚至大打出手。

自己犯一點小錯誤就要挨打。

比如有時候回家晚了一點,或者不小心把家里弄髒了,就要挨批評。遇到心情不好時,直接上手就扇耳光。

 

如今我自己做了母親,捨不得打孩子,但也有時候控制不住地凶孩子。那一瞬間,我好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內心非常懊惱。 

我們有脾氣是正常的。但是把脾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絕對是有

 

假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一個碗或者花瓶。你會怎麼辦? 

有一天,小小魚不小心把客廳的花瓶打碎了。當時我感覺到他被嚇到了。小心地看著我,帶著幾絲驚慌。

 

我平靜地去拿來掃把,然後把碎玻璃清理掉。告訴他下次要注意,避免再次打碎。

 

就算我這樣說了,他還是很緊張。

其實,犯了錯誤的時候,孩子本身已經意識到了。高度緊張的情況下,你給他來一頓狂轟濫炸,不給他造成心理陰影才怪。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修行應該就是脾氣的管理。

當你面對犯錯的孩子,真的能心平氣和下來地分析問題。堅定而平和地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你而言,都是好事。 

第二種是撒謊,就是失信于孩子。

 

很多父母會說,我跟孩子撒謊,也是沒辦法,是因為我愛他,不想看到他難過才撒謊的。

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就如同很多次,你打著愛的旗幟,干涉孩子、控制孩子那樣。

 

所以,請珍惜孩子對你的信任。

 

最初的時候,父母給予孩子承諾,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實現自己的承諾。

小小魚會經常說:是爸爸答應的!

有時可能是一周前,答應陪他看哪部電影,我自己忙得忘記了。當媽媽說時間有點晚了,今天不能看,早點睡。他說是爸爸答應的。

 

那我就得承擔這個責任。

 

真是抱歉呢!都是爸爸的錯,沒有記住時間。既然爸爸答應了,那就看吧!

 

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自己忘記了時間,我得道歉。

同時要遵守承諾,但也要解決當下的問題。

 

但是媽媽也說的不錯,時間太晚,不夠了。那我們就先看,看30分鐘就睡著,明天繼續看完,好不好?

這時孩子會同意。因為你為他爭取了,也為他考慮了。 

假如父母一直失約,哪怕理由充分,失約卻是事實。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嚴重的情況是他們會變得不相信其他人。比如不信任老師、朋友。那他的人際關係會變得很糟糕。對父母的失信,會導致孩子人生的悲劇。

 

第三種是固執,好面子。

 

這一類父母數不勝數。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顧孩子小小的自尊。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不管在什麼場合,有些父母也是大呼小叫,一定要逼孩子認錯,甚至還大打出手。 

或者因為孩子的一個舉動,而讓自己覺得丟臉就馬上嚴厲制止。

原因是化解自己的尷尬,或者不讓自己丟臉。

04

 

孩子真的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父母的人生,也照出了一個家庭。

 

惠特曼寫道: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我們成為了孩子的一部分。哪怕我們不在孩子身邊,或者將來我們不在了。也會有一些東西印刻在了孩子內心深處。

 

我們是要感謝孩子的。

 

沒有什麼比生兒育女,更讓人的世界觀為之迅速改變的。也沒有什麼比陪伴一個孩子成長,更能讓自己成長得更快的。

 

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你可以找回真我。而那些病症,也會慢慢消失,甚至痊癒。

作者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母親對原生家庭給自己造成的心理傷痕的剖析,以及內心的成長過程

 

母親  

   

網路文章


       我是八十年代初的獨生女,父母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朗,成長在文革時朗,又經歷了上山下鄉。他們並沒有因為只生我一個就對我呵護備至、寵愛有加,而是按照他們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祖輩的方式來養育我。

       我想用我的成長經歷告訴父母們,一些也許你們不在意的事清,會給孩子造成多麼巨大的心理傷害。


        一、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自從我記事起,我的父母就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幼小的我只能無助的看看這一切。他們吵架從來都不會避開我,如果某次吵架正好我沒在場,等我回來了,他們 還會再演示一遍給我看,然後逼問我父母離婚我跟誰。這個問題我至少被問過上百次。小時候看到他們打架,我還會在一旁哭,上初中後,我就已經徹底麻木了,通 常都是他們在一旁砸東西,我在一旁寫作業或者看電視。我不再流淚了,但其實兒時的心理陰影一直都在。直到現在,每當我聽到重物落地的聲音,都會渾身發抖。


      這種經歷導致我一直都不相信愛清,不相信婚姻。我一直計畫著一個人生活,又怕不結婚會引來議論,於是打算隨便找個人結婚,然後馬上離婚。我不懂得關心人,因為沒人關心過我。我不會經營婚姻,婚後頭幾年經常和老公吵架,也曾有離婚的念頭。


         二、不要貶低、挖苦孩子


       母親脾氣暴躁,對我的要求極為嚴格,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她並不吝借在我身上花時間,因為從小她便教我背誦詩詞,帶我讀故事。可是她吝嗇的,是讚揚,是愛。


       聽家人說,我不滿兩歲就會背誦岳陽樓記,三歲時便可講出幾千字的《哪吒鬧海》,不到四歲時,就獨白解開了外公的九連環。鄰居告訴了電視臺,於是記者來採訪。母親很得意但卻故作謙虛地對別人說:“有什麼啊,沒用的東西,都這麼大了還要我餵飯呢!會這些有個屁用!”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記得,我真的記得這件事,記得很清楚。當時我默默的把九連環放在一旁,躲進房間裡。


       上學後,我的成績一直很好。我得到過無數老師的表揚,但我最渴望的,卻始終是家人的贅賞。但母親認為我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帶回的考卷和評語,她從來都不會看。並且依舊按她一貫的方式,當別人在她面前誇獎我時,她就不斷的貶低我,嘲笑我,說我這不行那不行,然後再得意洋洋的聽別人說:“哎呀,這麼好的女兒要是還不行的話,那我們家的娃娃就該扔啦!
      
母親的這種方式,讓我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我把對自己價值的判斷建立在了別人的評價上。如果別人批評我的某一個做法,我會感覺他是在否定我的整個人。我沒有強大的內心,我做每件事都畏首畏尾,總想看如果失敗,別人會怎麼看我。這讓我活得很累,因為我一直都在為別人活,而不是為了自己。


         三、不要打罵孩子


      我一直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女孩,但我小時候挨過很多打,甚至比男孩挨打都多。母親只要和父親吵架了,就會拿我出氣,隨便什麼事清沒做好,就會劈頭蓋臉一頓打。因為爬假山,被反綁雙手;因為字寫得難看,被扇二十個耳光;因為忘記寫作業,被打得一個星期不能坐椅子;因為不小心把饅頭掉到地上,直接就是一巴掌,還有無數句沒用的東西!蠢玩意兒!死不死啊你!”記得當時我很消沉,在母親心裡,難道我真的不如一個饅頭重要嗎?


       有一次我偷拿了家裡的錢,我媽憤怒極了,要把我的手剁掉,然後就把我往廚房裡拖。我掙扎看,哭看求饒,但沒有用,很決手就被按在了菜飯上。菜刀剁下來的那個 瞬間我清楚的記得當時絕望的心清。雖然是剁在了旁邊,但我在那一刻就止了哭聲,不再有任何表清。隨後我被扔在廚房裡呆坐在地上。


       當時的父母基本都會打罵孩子,所以大家都見怪不怪了。那時候樓前的一戶人家,把12歲的兒子衣服扒光,從家裡踢了出來,就那麼撂在馬路邊。男孩不斷的嚎哭,我透過窗戶驚恐地看著這一幕。這時我媽說:看到沒有,下次你不聽話,也這麼對你。該句話徹底的擊碎了我的心,我是個女孩啊,難道就這麼沒有尊嚴?


       所以我一直想不通一些家長,一方面口口聲聲說,為了兒女願意犧牲白己的生命;一方面又不肯付出耐心和愛,稍有不滿就非打即罵。


       四、不要用情感控制孩子


       母親從小一直給我灌輸的觀點,就是因為我才導致她這麼不幸。她經常會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有一次我和母親一起看電視,演的是一個小女孩,媽媽去世後,她把想對媽媽說的話貼在風箏上,說風箏可以飛到天堂,就可以看到媽媽。母親邊看邊哭。我問她為什麼流淚,她卻忽然咆哮起來  “要是我死了,你就不會來看我!”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又做錯什麼了,非常惶恐,以為是自己惹媽媽生氣了。


        長大後的我,依然分不清個人的情感界限。看到別人心情不好,我都會有一種負罪感,總認為和自己有關,會想辦法去討好對方。如果看到別人擺臉色,我會把他的負面情緒全部接收過來,然後搞得自己也無比鬱悶。


       五、讓孩子永遠信任你


       小學時的一個暑假,我和母親坐大巴去秦皇島。大概是六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般情況下司機只停一次給乘客解手。可是小孩子膀胱控制力不強,到了四個多小時的時 候,我又想上廁所了。因為從小受母親打壓,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不敢告訴她,因為我不相信她會幫我。強忍了半個小時後,我終於對她說了,果然換來的是就你名堂多!誰讓你剛才喝豆漿了?活該,忍著!


       其他的孩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用哭鬧引起司機的注意,但我不敢,我怕挨打。後來實在忍不住了,我在心裡說  “尿褲子就尿褲子吧,受不了了。我不記得小時候尿褲子後母親是否打罵過我,但潛意識裡就是控制著自己不能尿,不能尿。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時候記不住事情,就可以隨意對他。孩子記不住事清,但是記得住感覺。我不敢告訴我媽,不敢請求司機,不敢尿褲子,這大概都是幼時的心理陰影導致的。


       後來終於忍到了目的地,我連滾帶爬地沖進車站廁所,卻無論怎麼努力,都已經尿不出來了。不知道有幾人有過這種體會。我跪在地上用頭撞牆,無聲的哭著,卻不敢驚動等在門外的母親。


       長大後,我遇到任何事清,不論我處境多麼艱難,我都不會對我媽說。哪怕是大一時醫院給我下的病危通知,我都直接撕了。我不想告訴她,因為我不相信她。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在外面受了委屈,可以回家在父母臂彎裡傾訴的孩子。而我遇到打擊和挫折的時候,卻無人可說,我只能自己硬扛,直至內傷。


       六、不要把孩子當情緒垃圾桶


       母親經常對我發牢騷,說自己童年不幸、婚姻不幸、晚年不幸。每次和父親吵架都要對我控訴。一件事情翻過來調過去的反復說,過去十年的事清依舊天天掛在嘴上。 這些負面情緒讓我背負了很重的思想包袱,我不相信親情,覺得未來一片灰暗,對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我覺得我一定會重蹈她的覆轍,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活著?
      
小時候的我經常站在陽臺上往下看,心想只要輕輕一跳,大概就不會有煩腦了吧。即便是現在,每當我站在高處的時候,我都會有往下跳的想法。只不過是現在我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衝動,讓理性主導我的思想。


       七、不要吝嗇誇獎


       我父母奉行的是打擊教育,也就是無論我取得多麼優秀的成績,他們也都是撇撇嘴說這有什麼,不值一提。時間長了,我就真的學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了。


       參加工作後,有一次我在網上發了個長貼,有位網友回復說:“有個細節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樓主的標點符號使用得非常規範,沒有錯別字,並且每個自然段之間都會空格,這麼長的帖子看起來就不那麼費勁了,感謝樓主為讀者考慮。就是這麼短短的一句話讓我淚流滿面。我忽然發現我是多麼渴望被人稱讚。


       所以父母們千萬不要相信什麼打擊教育能夠讓孩子越挫越勇,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強心理,能夠讓孩子奮發向上。不可能的!不斷的打擊只會給孩子造成伴隨終生的低價值感,讓孩子在自卑、自賤中痛苦的掙扎。在孩子心裡,父母是最重要的人,一句小小的誇獎哪怕是非常細小的事清,都會讓孩子銘記在心。


         八、家庭教育中父親不能缺席


       父親有著傳統大男子思想,認為做家務、帶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所以總是高興起來就像逗寵物一樣逗我,玩不高興了就當我根本不存在。所以除了和母親吵架以外,父 親沒有給我留下很深刻的記憶。我不否認父親很愛我,但我感覺不到。再加上母親不斷的在我面前控訴父親,所以我始終邁不過這個坎兒。


       我上大學的那一年,父母正式離婚。後來父親又組成了新家,並又生了個女兒。這幾年,他一直在對我說他當初多麼無奈,其實他有多麼愛我。我也知道他再婚和再育都是他的權利和自由,可是我就是不能原諒他。不知道是不能原諒他的再婚再育,還是不能原諒他對我成長的不作為。


         九、成績不是一切,能力更重要


        自小母親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只要成績好,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于是我很順利的考上了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公費研究生。可是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我才發現我什麼都不懂。我不會為人處事,不會交際應酬,不會團隊合作。讀書時成績好的優越感,一下子全被踩在腳下。剛開始工作的前兩年,我總是躲在廁所裡哭。我有太多太多的不適應,太多太多的不明白。後來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 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慢慢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十、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


       母親是一個控制欲望很強的人,從小我就必須按照她的意志來生活。我穿什麼衣服鞋子、買什麼東西、考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嫁什麼人,都是她決定的。我的所有事情,我都不能做主,久而久之,形成了我懦弱、膽小、毫無主見的性格。


       上大學之前,母親一直控制看我的生活。考上大學後,因為大一時生了一場病,母親以此為理由來陪讀,又延續了七年她對我的控制。研究生畢業後,我進入一家私企工作,母親以當初把房子買了給我治病,現在無家可歸為由,搬入了我的宿舍。於是我就成了一個奇觀,帶看媽媽上班的人。


       當時的我,根本就沒有想過拒絕母親,因為在她的教養下,我根本不知道界限的含義。我仿佛是跟她共生的,我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沿有自己的邊界。


       在她的強力包辦下,我沒有真正談過一次戀愛。工作後,又是在她的包辦下,我嫁給了現在的老公。結婚頭幾年,我總是和老公吵架,不止一次想離婚。我恨母親毀了我的一生,我恨為什麼她的行為,要讓我用一生的幸福與安寧來償還。


       其實,如果我的母親看到這篇文童,也許我說的這些回憶她一件都不會記得。但正是這些不被記得的細節,在不斷的傷害著我,計我痛苦不堪。

       後記

 

       在結婚之前,我一直堅持著獨身主義,或者結婚也一定不生小孩。大概是因為自己的童年太不幸福了,所以不想再將這種不幸延續下去。我覺得我沒有能力當一個好母親。


       隨看年齡的慢慢增大,我開始有些動搖了,特別是看到別的小孩在媽媽懷裡撒嬌的樣子,忽然好想也擁有這麼個小傢伙,能讓我用我全部的愛去呵護。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補償心理?


       婚後三年,我懷孕了。在知道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我就決定,我一定不會用我父母的方式來養育我的孩子。我要給他真正的愛和尊重,我要讓他成為他白己,而不是為我們任何一個人而活。


      孩子真的是上天派來治癒我們的天使,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內心再次成長、自我療愈的過程。兒子出生後我讀了很多關於愛、關於自由、關於接納、關於界限的書藉,明白了很多以前根本想都沒想過的問顆。


       我開始明白母親一直在侵犯著我的生活,越過界限控制著我。我開始懂得母親的情緒和生活是她自己的,我的生活是我的,我可以做主。我逐漸自信起來,開始有了白己的主張和判斷力。


       在育兒的路上,我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我不會因為兒子打碎花瓶、扯下窗簾而訓斤甚至打罵他,在我心裡,兒子遠比那些物品重要。我和兒子一起在地上爬, 一起撿石頭,一起在紙上塗鴉,一起互相潑水,每天都擁抱他、親吻他,耐心的對他、尊重他。兒子在自己玩的時候,經常會突然跑過來給我一個擁抱,讓我的心裡暖暖的。有這麼一個全心全意愛我、信任我的小人兒,我怎麼能不努力成長,才能不辜負這份信任。


       我關注了不少教育專家的微博,每天看他們解答一些令家長頭疼的幼兒行為,同時也準備著,如果我的兒子出現同樣的問題,我該如何解決。但是,不知道是我的運氣比較好,還是我的正面關注起了作用,兒子到現在都沒有出現讓我頭疼的問顆,或者是也許出現了,但我沒把它當成問題。


       我小心的呵護著這個上天給我的恩賜,同時感覺到白己內心的傷痕在慢慢平復。更加神奇的是,我和老公的關係越來越融治,他更加尊重我,我也不再因為一點小事就委屈傷心。我倆一起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家裡每天都有笑聲。


       對於母親,我托人給她介紹了個老伴兒,人很好,我很放心。雖然我無力改變母親的心態,但我還是一有機會就開導她。她也會經常來我家小住,但我會守好自己的邊界,不讓她影響到我和兒子。


       最後,我再次說明,寫這篇文童不是為了控訴什麼。我的母親應該代表著中國的很多父母,其實他們都曾是一個受傷的小人兒,只是他們不曾意識到,於是又把傷害一代一代往下延續。


       我依然有著很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陰影,這些缺陷和陰影可能會伴隨我一生。但我會盡力來自我修復,快樂生活。同時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回顧反省我們的成長經歷,在阻斷原生家庭的傷害往下延續的同時,彌合自己內心的傷痕,幸福快樂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注: 在父母身邊成長的經歷會給一個人對於婚姻的期待和瞭解施加影響,但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健康和睦的家庭可以更好樹立一個人健康的人格, 也可以對他未來的人生有積極的影響,但那些充滿矛盾和分歧,爭吵和傷害的家庭,則可能對一個人有負面的影響,如果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就可能形成反面的經驗和體會。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張當票:典當不到的人生啟發

P_20220203_144938.jpg

 

 

 

 

本書的作者是經營當舖30多年的老闆,在他經手的典當交易背後,許多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有些情節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有些則天天在我們生活周遭發生著!

 

以下是書裡的其中一則故事,提供給大家試讀!

 

第四張當票:二十年的派克鋼筆

.當入日期:民國七十七年○月

.貸金:新臺幣捌佰元整

.舊:派克鋼筆壹支。

.姓名:楊○○

 

光顧當舖的客人多是為了利益,但卻有少數的朋友從當舖找回了溫情。

 

民國七十七年一個再尋常不過的下午,我一如往常正在舖子裡忙著例行事務,一位老先生推開大門走了進來,顫巍巍地從懷裡掏出一支派克鋼筆,表明要典當。

 

派克鋼筆是美國所製作鋼筆,在五○、六○年代曾經盛行,在當時也是一種身分的表徵。

 

我端詳著眼前這位老先生,他雖然年近古稀,

但是散發一股有別於他人的文人的氣質,感覺投緣,於是我便先請老先生到辦公室裡坐著歇腿,沏壺茶請他喝。

 

才一坐定,老先生便將鋼筆遞給我,在燈光下筆身透出長期在指間摩娑特有的光亮,雖然有些碰撞的痕跡,還是看得出使用者的愛惜之心。

 

再轉到背面,看見筆桿上面刻了「楊老師惠存」的字樣。一問才知眼前這位老先生 就是楊老師,老先生說他的老家在山東,大學還沒畢業就隨著國民黨部隊逃到台灣,雖然沒有畢業證書,但是由於當時台灣社會教育水準還沒提升,一個大學肄業生 已經算得上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於是他一退伍之後就即轉任代課老師,周遊在各學校之間。

 

我一聽他是個老師,而且還是同鄉,親切感油然而生,忍不住多聊了一會兒,便又接著問他:「為什麼要當這支鋼筆?」楊老先生答說:「我現在年事已高,眼力也不好,沒辦法寫東西了。與其放在身邊,不如換一點錢,如果落在有緣人手上,至少可以寫寫字,鋼筆的生命還能繼續延續。」

 

問明前因後果,我感念楊老先生愛惜文具的讀書人個性, 雖然一隻中古的派克鋼筆值不了多少錢,而且被人買走的機會也不高,但還是馬上就寫好當票,將典當的八百元交付給他。

 

由於楊老先生無意贖回,所以三個月後, 這支鋼筆自然流當了。因此我便把鋼筆從庫房裡拿出來,擦拭乾淨後,放進門市部的玻璃展示櫃中,那是舖子的流當品陳列區,專門擺放沒人贖回的商品,等待著哪天顧客的青睞。

 

一般來說,流當品可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市場接受度高的物品,例如相機、手 錶、電器等等,這類商品通常都會有專收二手商品的販子來買走;而另一種就是類似這種各路販子都興趣缺缺的商品,然派克鋼筆算是名牌產品,但是沒什麼與眾不 同的設計,甚至還有人說收鋼筆不如收個打火機實用。

 

那方小櫃,雖然名為展示櫃, 但實則十分簡陋,外面還罩著鐵欄杆,一方面是因為流當品櫃不夠顯眼,一方面也是因為裡頭其實沒什麼太過值錢的東西,自然比不上百貨公司的櫥窗引人注目、光鮮亮麗。

 

一年多下來,別說賣掉,連一個詢問的客人都沒有,漸漸我也忘了這隻鋼筆的事。

 

某日下午五點多,有個先生恰巧在當舖門口的公車站牌等公車, 閒著沒事四處張望,無巧不巧就瞄到流當品的玻璃櫃。

 

他定睛看了一會兒,馬上走進店裡問:「老闆,櫃子裡那隻鋼筆可不可以看一下?」我說:「當然可以!」從外表和談吐推算,他應該是個讀書人,我也招呼他到裡頭坐會兒。

 

 他拿起鋼筆反覆細看,愈是端詳,表情愈是複雜。 看到筆桿上的題字時,他突然神色大變,無預警地流下淚來,哽咽地問:「請問當這支筆的人,是不是一位楊某某老師?」

 

一個大男人在我面前流淚,嚇得我趕緊翻閱典當記錄,果真來典當的人名字就如他所說。

 

讀書人一聽情緒更激動,鼻涕眼淚彷彿從臉上所有毛細孔湧出一般。我一面勸他喝點茶穩定穩定情緒,

 

一面問他想起什麼傷心事,他抹了抹涕泗縱橫的臉,娓娓道來。

 

「我的爸爸是伐木工人,每天用勞力換取家裡的開銷。 但在我就讀羅東高中高三時,爸爸卻因為意外不幸過世,只剩媽媽能夠賺錢,家裡頓失經濟支柱。眼看聯考即將來臨,但是媽媽的收入有限,實在無法養家。為了幫忙家計,我只有放棄學業一途。」

 

 「當年楊老師代了我們一年的國文課, 他知道我的處境後,不願看我就此失學,竟然執意幫我出學費,堅持要我把高中讀完。我拚命念書,最後終於考上台北工專(即現在的台北科技大學),後來也跟著當了老師,現在也回到台北工專任教,總算沒辜負楊老師的期望。」

 

 「雖然楊老師只教了我們一年,但是同學對他的印象很深,他的山東口音特別重,第一次上課時,全班沒人聽得懂他在教什麼。一段時間之後,同學習慣了他的口音,才發現老師的國學底子十分深厚,能把枯燥的古文講得生動有趣。」

 

 「高中畢業時,全班湊錢送了老師一支鋼筆,就是我手上這一支。」

 

我聽完他的故事不禁動容,沒想到一支 看來毫不起眼的派克鋼筆竟然包含了一段跨越二十年的師生情誼。

 

 讀書人問我鋼筆要賣多少? 他想將它贖回。我聽了連忙搖手說:「這支鋼筆對你意義重大,你要給我錢,我也不知道怎麼收啊?而且也收不起,就當我送給你得了。」接著,我也趕緊另外找出一年多前楊老師登記的地址,囑咐他有空趕緊去探望老師,好好敘敘舊。

 

最後,這位先生還真的找到楊老師,甚至在幾年後更召集了三十幾位曾經受過楊老師教誨的學生舉辦了同學會兼謝師宴,還特地邀請我去參加。當天的場景溫馨感人,我至今難忘。

 

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巧合得不可思議;我的流當品櫃非常不顯眼,不但既小且舊,也不常擦拭,而且裡面擺的東西種類繁雜,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個名堂。

 

但這位讀書人路過店門口,隨意瞧上兩眼,居然一眼就認出那支在二十年前就送出的毫不起眼的派克鋼筆,要知道,上頭的題字還是在背面吶!

 

楊老師當年的春風化雨,讓這位讀書人有機會繼續深造,也影響與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了。而讀書人也是性情中人,要不是他始終感念老師的協助,恐怕也沒有機會重新連結二十年前的師生情誼。

 

人生的際遇充滿數不清的偶然, 這些偶然也往往都是有其美好的一面,但卻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唯有心正向、懂得感恩,才能夠讓這樣的偶然圓滿,就像是楊老師與學生的二十年後還能重逢的情緣一樣。

 

一張當票的啟發

 

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往往是滋養其他人一生的養分。 珍惜每一次生命的交會、珍惜與每個人的緣分,因為你永遠沒辦法估計自己給他人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郎朗榮光的背後有多少母親的痛 

59b2e5cc9d92c5a4fff4e83ae68d34b6.jpeg

 

轉載:‧讀者雜誌 文/周秀蘭

郎朗如何在父親郎國任的嚴苛教導下成為國際鋼琴大師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兒子的琴聲中,我能看到自己在瀋陽孤守時的悲愴身影,能聽到自己在夜半時分傷感的輕聲啜泣。兒子在臺上的榮光有多麼巨大,我這個母親內心的酸楚與感慨就有多麼深重.......

 

  而在他遠離故鄉、在北京和國外求學的漫長歲月中,有一位女性的心痛、隱忍、酸楚和堅強鮮為人知,卻不可忽視。她就是郎朗的母親周秀蘭。在長達8年的時光裡,她與丈夫、兒子分居兩地,孤守瀋陽,為郎朗的成長提供必需的經濟保障,也是郎朗沉重幽暗的童年歲月中一抹珍貴的陽光和亮色。

我試探著問丈夫:「亮亮(郎朗的小名)想讓我跟他一起去。」郎國任說:「這不可能。我們需要你掙工資,好供我和郎朗在北京生活。」我清楚地知道,這就意味著郎國任要辭去他在公安局的工作。這決定很瘋狂,卻是必須的。最後我們決定:郎國任辭去公職,陪兒子遠赴北京;我留在瀋陽,掙錢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夫妻、母子忍痛分離 1990年初夏,我和丈夫郎國任做出了一個艱難的、痛苦的、近乎瘋狂的決定。 兒子郎朗從3歲開始學彈鋼琴,很有天賦。他的第一位老師朱雅芬教授告訴我們,如果要讓孩子有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到北京去。

   不 久,郎國任先去了北京,打聽學校,租房子。很快,我帶著郎朗來到北京。到了租住的社區,我心裡一涼。這顯然是一個低收入居住區,公寓樓破敗不堪,街上到處 是垃圾。我有點想打退堂鼓:「我們還是回瀋陽吧,至少一家人可以在一起。這裡的生活條件太委屈孩子了。」郎國任大聲說:「你不要影響兒子的未來。已經決定 了的事情,就算再苦再難,也要走下去。」 安頓好一切,我要回瀋陽了。郎朗一下子撲過來,緊緊地拉住了我的外套,說什麼也不肯放手。我狠心地掰開兒子的小手,衝出了房間。我剛下了一層樓,身後就傳 來了郎朗的琴聲。郎國任已經在逼兒子彈琴了。 我心神不定地回到了瀋陽的家。看著散落一地還沒來得及收拾的雜亂物品,看著空蕩蕩的床鋪和衣櫃,我癱坐在地上,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 

    一 個女人獨居,什麼活都得自己幹。一次,家裡的燈泡壞了,我踩著凳子站上去,腳下不穩,連凳子帶人摔了下來,膝蓋磕腫了,手臂擦破了,鮮血直流。要換煤氣罐 了,我扛著沉重的鐵罐上樓,每上一層就停下來喘半天。一年冬天,瀋陽突降暴風雪。半夜時分,狂風夾雜著雪粒呼嘯而來,窗戶被吹開了,玻璃被撞得粉碎。我裹 緊被子,瑟縮著躺在床上,心驚肉跳地過了一夜。第二天風停雪止,我打掃地上的碎玻璃時,一不小心左腳被玻璃割了個大口子。我忍住疼痛,一瘸一拐地取來家用 醫藥包,洗淨傷口,擦上藥膏,再用紗布包紮好。做這一切時,我的淚水一刻也沒有停止。 這些苦和累都不算什麼,最讓我心痛的是郎朗。

  每次我去看他,離開時,他都抓著我的衣服不放,像天塌了似的大哭。我心裡難過,可又不得不狠心地推開他。每次從北京回瀋陽,我都像大病了一場。 郎國任對兒子的要求一天比一天高,恨不得兒子在睡夢中都在練琴。一次,我本來準備好了去北京,臨出門前,郎國任打來電話說:「你不要來了。」我詫異地說: 「我都準備好了,再說郎朗想我了,我也想他了。」郎國任冷硬地說:「正因為這個,你不要來。你一來,郎朗就會戀著你,就不專心練琴了。」放下行李,我泣不 成聲。也許郎朗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練琴,可這難道就意味著他不需要母愛了嗎? 

   還 有一次,郎朗和我一起坐火車回瀋陽,我們母子倆坐在一起聊天。沒多久,郎國任氣衝衝地對我說:「夠了!你和郎朗說得夠久的了。他這會兒應該學英語,應該熟 悉他在瀋陽要彈的曲子的曲譜。」我哀求道:「郎朗和我在一起,就這麼一點時間,這對我們倆都很重要,一個成長中的男孩需要有時間和母親在一起。」郎國任 說:「你這麼寵著他,把他弄得一點毅力都沒有。你以為你是在幫他,其實是害了他。」我的眼淚流了出來。我拚命止住淚,我不想讓郎朗看了難過。 郎朗的目標是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郎國任百般託請才為郎朗找到了一位知名教授,據說經過這位教授的點撥,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就勝券在握了。可教授教了郎朗幾個 月,覺得他並非天才,決定放棄他。

   我 去北京時,看見郎朗的嘴上起了滿滿的水泡,心裡那個痛啊:「亮亮,你嘴上怎麼起這麼大的泡啊?」郎朗說:「媽,我是想您想的…」什麼樣的思念才能讓孩子如 此可憐!我忍住淚告訴他,讓他在日曆上記下媽媽要來的日子,然後一天天畫掉。我再去北京時,郎朗把一張畫滿了紅槓的日曆拿給我看:「媽,您看,我想了您這 麼多天…」我摟著兒子,淚如雨下。處處坎坷的母愛之痛 1993年,郎朗榮獲第五屆「星海杯」全國少兒鋼琴比賽專業組第一名。

  第 二天,《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長篇報導,報導了鋼琴神童郎朗的成長經歷。同事看到了,說郎國任逼郎朗。我大吃一驚,趕緊找來報紙看。原來,我不在北京的幾個 月間,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郎朗被音樂學院的教授拒絕後,郎國任陷入了極端的失望與迷茫之中。他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兒子。

  一 天下午,郎朗因為在學校給合唱團排練伴奏,回家稍晚了一點,郎國任對郎朗大發脾氣。他把兒子拉到公寓11樓的天臺上,歇斯底里地拿出一瓶藥性很強的抗生 素,逼兒子吃下去。郎朗拚命地躲開了他。郎國任拉著兒子尖叫道:「那你就跳樓!跳下去死!」郎朗拚盡全力才掙脫了他的手,逃回家裡。 此後,郎朗拒絕彈琴,有整整3個月的時間,郎朗不肯碰一下鋼琴。直到朱雅芬教授從歐洲回來,他才重新敲響了琴鍵。郎國任怕我責備,便叮囑郎朗別把這件事情 告訴我。我立刻向單位請假趕到北京,狠狠地責備了丈夫一頓。郎國任自知理虧,低著頭一言不發。我怒氣漸消,覺得丈夫也挺可憐的,如果不是被逼得近乎崩潰, 他也捨不得這樣對待兒子啊! 

   1993年,11歲 的郎朗遠赴德國參加第四屆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獲得了第一名。郎朗跟父親一起回到瀋陽後,拿出一個精致的盒子遞給我:「媽,這是我送給您的禮物,是用我的 獎金買的。」我打開盒子,裡面是一條黃金項鏈,吊墜是水藍色的寶石,非常漂亮。我激動得哽咽了:「兒子,謝謝你。你贏得了這麼大的榮譽,媽媽該給你買禮物 才對啊!」郎朗認真地說:「媽,我特別想要一個禮物。」我趕緊說:「你說吧,你想要什麼,媽媽一定給你買!」郎朗的眼睛裡充盈著淚水:「媽媽,我就想讓您 好好地抱抱我!」 我熱淚橫流,把郎朗緊緊地抱在懷裡,用下巴抵著兒子的小腦袋。郎朗在我懷裡輕聲說:「媽媽,我受點苦都沒啥,我最難受的是,媽媽不能抱我…」我哭出了聲。

  在 郎朗童年的記憶裡,他總是不斷地哭喊著尋找媽媽,渴望媽媽抱著他…這骨肉分離的漫長3年,是兒子成長歲月中最天真爛漫的時光,我卻不在兒子身旁。兒子一天 天長高的身體,我不能看見;兒子一天天變粗的嗓音,我不能聽見。而最令我痛不欲生的,也正是無法擁抱兒子,不能體會母子連心的溫暖與快樂,而這種缺失是永 遠都無法補救的! 1995年,郎朗赴日本參加第二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在郎國任的堅持下,郎朗選擇彈奏蕭邦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一 位權威專家覺得郎朗駕馭不了這麼複雜的情緒,郎國任對郎朗說:「你彈的時候,心裡就想著你對你媽媽的愛,為你媽媽好好彈!」郎朗彈奏時,心裡眼裡只有我, 只想著我的擁抱…他找到了一份靈動的滿懷孤寂的詩情,他的彈奏充滿了溫暖。他贏得了第一名!這次比賽徹底改變了郎朗的命運。3個月後,他與國際著名的 IMG演出經紀公司簽約,從此走上了職業演奏家之路。

  郎朗在美國求學的3年間,我沒有見過他一面。因為他的職業生涯尚不穩定,所以我不敢辭去工作,依然兢兢業業地上班,生怕失去這份不多卻穩定的收入後,父子倆衣食無著。1999年夏,郎朗應邀在芝加哥「拉維尼亞世紀明星音樂會」替補演出,與郎朗同台的是世界一流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者是指揮大師艾森巴哈。演出結束後,3萬觀眾同時起立,掌聲如雷。第二天,《芝加哥論壇報》驚呼:「一個世紀巨星誕生了!」之後,美國許多著名交響樂團紛紛向郎朗發出邀請。郎朗開始馬不停蹄地奔波,等待他的是一場接一場的音樂會。2000年初的一天,郎朗打電話給我,對我說:「媽媽,我要接您來美國。」這時,我正在醫院打點滴。我的工資都用在他們父子身上,長期的營養不良使我患上了低血糖。那天,我突然直冒虛汗,兩腳發軟,栽倒在地。

  由 於長期孤身一人,我的內分泌失調,還患上了胃潰瘍,這些我都沒跟父子倆說過…我做這一切時,從未想過回報,但此刻聽到孝順的兒子發出的邀請,內心真是前所 未有地激動。 來到美國費城後,兒子直接將我帶到了一棟漂亮的房子前,然後把一串鑰匙放在我的手心:「媽媽,這是我送給您的禮物。」我覺得像是做夢一樣,眼淚潸然而下。

  驅散迷惘,擁抱暖陽 成 為職業鋼琴家的郎朗有了固定的收入,我也辭去了工作,陪伴郎朗在世界各地巡演,其實這並不是件輕鬆的事。郎朗的演出非常頻繁,一年要演100多場,像空中 飛人一樣滿世界飛,光是調時差就夠我受的了。但我堅持陪伴在郎朗的身邊。兒子的童年我已經缺席了,現在我不想再失去與兒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哪怕是千山萬 水,哪怕是千辛萬苦,我都要和兒子一起擔當。郎朗的每一場演出,他都要為我留下最好的座位,我坐在台下聽兒子彈琴,心裡有說不出的自豪。每一次,我都被兒 子的琴聲感動得淚流滿面。在兒子的琴聲中,我能看到自己在瀋陽孤守時的悲愴身影,能聽到自己在夜半時分傷感的輕聲啜泣。兒子在臺上的榮光有多麼巨大,我這 個母親內心的酸楚與感慨就有多麼深重。 郎朗演出結束回到酒店,他住的房間總是和我相鄰。

  他 讓我給他沏家鄉的茶,熨燙襯衣;每天他都要我陪他散步,在散步時他會緊緊地牽著我的手,彷彿他要把空缺了近10年的愛全部找回來—這時,他不再是叱吒樂壇 的鋼琴大師,他只是我的兒子,我的寶貝。 然而,我覺得郎朗的臉上有時會有一抹淡淡的憂傷。在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榮耀的同時,也帶給他些許迷惘。有一天他忽然問我:「媽媽,會不會有一天我不能彈琴 了?比如說,要是我病了呢?」兒子的話讓我目瞪口呆,半天不知如何回應。 郎朗居然一語成讖。2003年5月的一天,有人把一架霍洛維茨大師用過的鋼琴借給郎朗,他非常高興。那架鋼琴的琴鍵已被磨得很薄,他彈的時候便格外用力, 沒想到彈著彈著,他的右手小指突然劇痛起來,疼痛很快蔓延到整個右臂。

  醫 生診斷認為,這是他練琴太過頻繁、手臂過度勞累所致,得休息一個月,否則右臂可能癱瘓。接下來的日子,郎朗再也不敢碰鋼琴,安排好的音樂會也取消了。 可郎朗顯然無法適應沒有鋼琴的日子。休息的第一天,他坐立難安,六神無主。我知道我得找點什麼事讓他做,要不然他會瘋掉。我每天帶他出門,去博物館、電影 院、商場…我還給他買來一大堆莎士比亞的書,和他一起讀;又特地邀來他的同事和朋友,在家裡給他舉辦聚會…起初他被迫跟著我的節奏走,但慢慢地,他對這些 鋼琴之外的生活產生了興趣。 「媽媽,我現在才知道,就算沒有鋼琴,我也能過得很好。生活是一個平衡體,它像一架鋼琴一樣,必須有很多不同的音階才能彈出完美的曲子,而不能只由一個單 一的琴鍵構成。」一天,郎朗對我說。

  兒子的話讓我心裡的石頭落了地,也讓我陷入了深思。 兩個月後,郎朗的手終於恢復了正常,但這件事給了我巨大的震動。從兒子3歲起,我們一家人就圍著鋼琴轉,以郎朗練琴為中心,以他成為鋼琴家為目的。我們一直簡單地認為,郎朗成功了,我們一家人就會幸福快樂了。

  如 今,郎朗的確成功了,可是我們一家人的幸福快樂在哪裡呢? 經過幾個不眠之夜,我終於做出了決斷。丈夫長年奔波,精神長期高度緊張,身體早已透支,醫生多次要求他休養,他卻擔心影響兒子的事業,一直硬撐著,現在是 讓他退居幕後的時候了。至於郎朗,以他現在的名氣和影響力,除了演奏鋼琴,還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傳播古典音樂、做慈善。 我對丈夫和兒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父子倆沉默半晌後同意了。多少年來,都是郎國任為我和兒子做主。他的堅定頑強、不屈不撓,成就了今天的郎朗,可是也造成了 郎朗某些生活元素的缺失。多少年來,這是我第一次做主。從現在開始,是該我們換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了

   從2004年起,郎朗開始不定期地為不同學校的孩子們上課,給他們介紹古典音樂。他還和斯坦威合作,推出了斯坦威鋼琴的「郎朗系列」,每架鋼琴都配有小白板,學琴的孩子彈琴的時候如果靈感來了,可以在上面寫或畫。

  20048月,郎朗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歷史上最年輕的親善大使,出訪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2006年, 他出任中國環境大使,關注日益嚴重的水源短缺、土壤流失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 而我和丈夫也在改變。丈夫開始每天花一兩個小時打乒乓球,這對以前爭分奪秒的他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我則開始學英語和鋼琴,以便能像兒子一樣完全融入國際新 環境。每當我們一家三口圍在一起興高采烈地談天說地,每當兒子親吻著我和丈夫的臉頰深情地說「我愛你們」,每當注視著兒子快樂而純淨的笑臉時…我欣慰地意 識到,孤苦和迷惘已經遠去,郎朗也好,這個家也好,我們像當初約定的那樣,努力尋找著屬於我們的幸福和快樂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