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母一定有錯嗎?

some-tale-eiANLw5neAM-unsplash.jpg

文:馬春樹 

轉發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教育容易犯的“高級”錯誤》

文章中是一個媽媽在提問。

夫妻皆為博士教授,對孩子的包容克制,溫暖有愛,但孩子卻越來越不在乎家長的感受,而且明顯有躺平的傾向。

相反,親戚的孩子的父母暴躁,小時候親子衝突也多,長大後孩子卻寬容有愛。

現在這位媽媽是真的迷茫,向連岳先生求教。

 

連岳先生的分析是:

在教育中,容易犯的一種“高級”錯誤就是理性偏執,更容易發生在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當中,他們能夠一眼看出孩子身上的種種毛病,其中任何一種毛病,放大一百倍,孩子的人生都毀了。

——連岳《教育容易犯的“高級”錯誤》

總結起來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錯”,高級的父母犯高級的錯誤。

這對父母犯的錯誤是“理性偏執”。

我在《精神病診斷標準DSM-V》當中沒有相關人格障礙的診斷。

我想這是一個新的名詞,於是依文解義。
 

”理性“是客觀辯證的看待問題,是意識的功能;

”偏執“則是非理性的表現,罔顧事實的存在,只是執著於刻板的想法,這是潛意識的狀態。

把理性和偏執合在一起,這相當於說——有邏輯的混亂。

效果相當於你對一個人說:”相信我,我是騙你的!“

你是相信呢,還是不相信呢?

如果你相信我,我就是騙了你,是不能相信的;

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就是值得相信的,你不相信我是錯的。

現在你懂了嗎?

如果你沒懂,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的目的就是把你搞暈。

“理性偏執”這個詞是一個兩個衝突的詞放在一起,合成一體。

連岳先生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要給孩子時間,沒錯,教育就是等候的學問,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你至少等15年吧。不要焦慮,不要傷心,時間會還你公平的。

總結一下就是:再等15年。

我的問題是:

  • 孩子出了問題,就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嗎?
  • 父母如果沒有問題,孩子就不會出問題嗎?
  • 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吃優質的食物,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高山泉水,就不會生病嗎?

 

不要總讓父母背鍋

在這位家長的陳述中,我沒有看到媽媽在教育上有什麼偏頗之處,也沒有看到有哪些行為表現符合“理性偏執”的診斷。

我想說的是,儘管家長不犯任何錯誤,孩子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

甚至於說,在這個年代,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只說明這個孩子還沒有徹底被抹殺自我,還是在努力的進行著自我的探索。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父母優秀,孩子才會繼承了優秀的基因,他才會有自已獨立的意識。

孩子現在的種種不正常表現,正是獨立自我的自我探尋過程。

 

自由——生命無力承受之重

現在家庭教育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家長努力做出犧牲,克制自已控制的衝動。

孩子樂於充分展示自我的喜好,彰顯天性本然。

一切似乎是其樂融融。

是的,在面對升學和考試之前,一切美好都可以繼續。

自由的選擇和承擔結果是一併到來的。

如果這是你的選擇,你就自然有了承擔相應結果的責任。

做出一個容易的選擇是輕鬆的,但承擔連帶的責任卻是沉重的。

我們給了孩子去隨心選擇的權力,但孩子們卻沒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孩子有了天熱不踢球,天冷不游泳的自由,孩子就要承擔到水裡不會遊、到球場不會踢的尷尬,還有體育考試不及格的慘狀。

孩子有了玩手機的自由,卻無力承擔作業完不成要找家長的後果。

孩子選擇了不在重點班參與競爭,卻無力接受普通班同學素質不高的現狀。

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況就是:無限可能——無能為力

這是現代個體自由必須面對的困境。

一方面是原則上的“自由的選擇”,是生命中的輕;

一方面是現實的無力承擔的選擇帶來的後果,是生命中的重。

因為無力承擔沉重的後果,這個自由選擇的權力看起來也一點也不輕。

於是,做出選擇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因此,人們放棄選擇,直接躺平。

躺平是對於選擇的背叛,是對於自由生活的放棄。
 

追求自由的人們把躺平作為一個牢獄,只是在牢獄中享受無所事事的自由,把所有的責任關在牢獄之外。

這不是父母的錯誤,這是時代的特徵。

並不是高級父母們的“理性偏執”就可以讓孩子如此。

這是孩子們內心在各種衝突種種表現。

孩子們用狠毒的話語,釋放著自已內心的痛苦。

這種痛苦是現在人的普遍焦慮:一種猶豫不決的精神狀態, 自我又強大,又卑微;時而不羈,時而虛弱;躺平不甘,奮鬥無力;這是富饒中的精神貧瘠。

——華東師大 劉擎

所以,不要再給父母講恐怖故事,告訴他們又是哪裡做錯了。

現在我們要告訴父母的是:這不是你的錯!

如果需要一個解決方案,我想說:是有的!

附文:

連叔,見信好!
   想跟您請教的問題是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我不知道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有階段還是青春期其實也是塑造孩子的一個重要階段?如果是一個特有階段,那麼孩子在這個期間的各種問題,家長雖然不能接受,但忍忍是不是就能過去?但如果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那麼意味著孩子在青春期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家長就不能只是忍,還應該表達不悅和進行教育。如果是教育,那麼這個教育就肯定不會是和風細雨的,掌控態度和表達不悅的度會變得非常難以把握。
   我和先生都是985博士,高校教授。兩個男孩,一個16歲,一個快2歲。目前的問題是這個16歲的孩子。我和先生工作忙,但盡可能的陪伴孩子,孩子去過很多地方,也讀過一些書,我們仨也經常在一起各種時事談論,他是一個有見識的孩子,非常理性。一直以來,老大的學習我們從來不用花很多時間,不需要喊起床,不需要陪同作業,非常自律。但他對自己的要求也僅僅是完成規定動作,成績一般,和班上同學攀比成績,目的更多的是肯定自己,並不是激勵自己。大部分時間是一種想去做,但更想偷懶,通過精神勝利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模式。這個我們也不強求,並沒有因此而進行各種培訓。有學習動能的孩子只需要靠自己便能搞好學習,這個動力沒有,請再多的老師都是枉然。

   我隱隱覺得,良好的家庭條件讓這個孩子失去了奮鬥的動力。他經常覺得無論怎樣努力,都很難超過他爸爸。第二,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比較弱,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往後退,對社會充滿批判性、不喜交往、最愛宅在家。如果學校組織軍訓、農學的活動,那他要在家裡罵上幾天不等,應該是不願意吃苦受累。這是他的一大特點,精神力量很強大,眼高手低。通過批判別人,滿足了自己高人一等的假想人設。第三個特點是自私與冷漠。老二出生後,他非常厭惡他,從來不碰他,我們表示理解。他看到我各種辛苦,說:沒辦法,你自己選的,你自己負責。昨晚,我洗完澡坐在他床上跟他聊學習,他讓我下來,我說我洗了澡,他說,知道,但是也要下來,不准坐在他的床上。這個舉動非常傷人,我從昨天開始便不再理他。他極其在乎個人物品、個人空間、個人權益、個人自由。稍有侵犯,便有一種以命相搏的氣概。
   我們在對待他的教育上,一直是克制的,總覺得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每次衝突後都會反思,對他更加溫暖有愛,更有耐心。但是很奇怪,我們越是往後退,這個孩子越是不在乎你,說話越來越直接,越來越不注重我們的感受。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家裡的父母比較暴躁,孩子小時候也很倔強,經常有衝突。但是今年看到,這個孩子變得非常寬容有愛。跟我說一些往事,我覺得是父母的問題,但孩子更傾向于寬容和理解他們。沒有對比沒有傷害,我開始陷入一種很迷茫的狀態。

   從我們受到的教育來說,教育的王道是愛和耐心,可是我又發現,你越是愛,你越是弱,你的孩子越不在乎你。我有時候甚至會想,我們的這種耐心教育讓他越來越願意徹底暴露自己,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兒子。

   可問題是,我如何回饋這種不正確的真實?青春期,是孩子叛逆的代名詞,本質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和塑造時期,這個時期其實只有開始,並沒有結束。我心裡逐漸覺得我可以理解,但是並不需要退讓。所以,又回到我最初向您的提問,我應該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他在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家長應當給予的反應到底是家人標準還是社會標準?我擔心的是一旦家長的教育失敗,孩子才是承受這個最大苦果的人,這是所有家長難以承受的重。
祝好!
一個困在青春期中的母親

 



一個困在青春期中的母親:
   沒有完美的孩子,正如沒有完美的父母。一切都是不完美的,知道這前提,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發生時,不會太著急,太較勁。
在教育中,容易犯的一種“高級”錯誤就是理性偏執,更容易發生在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當中,他們能夠一眼看出孩子身上的種種毛病,其中任何一種毛病,放大一百倍,孩子的人生都毀了。這讓他們恐懼,也讓他們急躁,不馬上改掉孩子的這些毛病,他們就會絕望。這是穿著理性外衣的非理性,更難覺察,危害更大。
   孩子身上的毛病要不要改?當然要改,要講道理,還要講得努力和風細雨,循循善誘。但這些道理在很長時間裡,甚至在人的一生,都只是對毛病起到抑制作用,而不是刪除作用。想想我們自己,比孩子大幾十歲,身上也還是有不少毛病,我們會害怕自己失控完蛋嗎?不會。所以,我們對孩子也要公平一點,允許他存在一些很難徹底改正的毛病,也要相信自己傳授給他的道理,始終能起到抑制毛病的作用,毛病不會無限放大的。

   孔夫子活了73年,他到70歲才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說明,他的一生還是難免逾矩,犯一點錯誤的,我們不能要求青春期的孩子比晚年的孔夫子還厲害。要給孩子時間,沒錯,教育就是等候的學問,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你至少等15年吧。
   青春期的孩子難免殘忍,往往說些傷害父母的話,由於無法掌握情感與語言的力量,怎麼狠怎麼來,當成個性與獨立的宣言。就像你的大兒子對你的言行。教育必讓父母付出心理受傷的成本,越負責任的父母越是如此。

   你的大兒子可能要到中年,由於他有自律與理性的優點,也可能會早一點,想起青春期的這些言行,羞愧難當。你現在只有保持定力,該講的道理要講,該給有空間要給,不要焦慮,不要傷心,時間會還你公平的。
祝開心。
連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