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靈格:良知對我們生命的影響
文來自: 整理海寧格著作 (家族系統排列國際研修中心)
在海靈格家族系統排列的學習中經常有人問:什麼是良知?良知是如何運作並影響著我們的?如何超越良知的界限,達到內在的平和?人類幾乎所有的衝突都源自于良知的影響,因此,深入瞭解良知對我們生命的運作原理,超越良知的界限,達到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真正的和諧,對我們的生命成長至關重要。
良知是家族系統排列生命科學中一個很專業的名詞,包括:個人良知、集體良知、家族良知,好的良知、壞的良知等廣泛的概念。本文先介紹良知、個人良知、好的良知、壞的良知。
個人良知
個人良知從某個層面上講,與我們內在的價值觀有類似的部分。個人良知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或靈魂當中,在我們內在形成的來自家族和團體的各種規則意識,以致於很多人都不知道良知的存在。個人良知在很多時候,指引著我們的生活,引領著我們的命運,我們選擇做某事或者選擇不做某事,來自于個人良知的指引,我們覺得某件事正確或者某件事不正確,也是個人良知的判斷。通過個人良知,我們直接感知到歸屬資格所必須的東西。它類似于平衡感,一旦我們偏離平衡,我們就會有一種眩暈感。這種眩暈感,會使我們蹣跚踉蹌,無法直立並獨自前行。這種眩暈感,會促使我們立刻修正我們的狀態或行為,從而讓我們恢復平衡並保持平衡狀態。
通過良知的平衡感,我們可以隨時檢查自己是否忠誠於自己的系統。我們可以將個人良知和某種直覺做比較。直覺是一種我們和其他動物共同擁有的東西,通過跟隨內在衝動,直覺會讓我們在對的時間知道對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動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人類有時會吸引其他的動物偏離其直覺,讓它們跟隨我們認為對的方向。個人良知作為一種服務于我們生存的直覺,讓我們保持在群體內成功生存的基礎。它讓我們被一種共同的場域所承載和引領,而有別於其他的群體。
個人良知體現了人的三個需求
- 對歸屬資格的需求。
- 對施與受平衡的需求。
- 對序位的需求
好與壞的良知
良知如同一個平衡感官,幫助我們在團體中感知應該具有怎樣的行為,以確保我們的歸屬權。我們所做的如果能夠保障歸屬權,我們就有好的良知,會感覺到我們是團體中的一員;如果是危害歸屬權的行為,我們就有壞的良知,會感覺到被排斥、沒有歸屬感。好的良知就是:我很確定,我可以歸屬於此。壞的良知就是:我必須擔心我已經失去我的歸屬資格。良知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一旦某人偏離了適用於其家族和團體的某種規則時,他必然擔心他的作為,會令他失去歸屬資格,他就會產生壞的良知。壞的良知,因為它如此讓人不舒服,會促使個體改變他的作為,以符合其家族和團體的規則,從而讓他可以重新歸屬於此。
良知是人類衝突的主要根源
良知聯接之處,就會有內外之分。因此,如果我們想留在我們的團體內,通常必須拒絕或否認他人——僅僅因為他們與我們不一樣,他們不具有我們所使用的歸屬資格。總是聽從自己良知的人,會拒絕他人,為了可以歸屬於他的家族或團體,他必須拒絕與自己良知不一樣的他人——因為那些人有不一樣的良知,或被視為劣等人。認為他們不怎麼好,而自己更好,這種感覺是通過良知來運作的。因為擔憂那些不同的良知,會給我們帶來的最壞的後果和極端的危險,所以,必須以良知之名,希望或讓與我們不一樣的他人,受到損失或從團體中驅逐出去。
這樣,一類人好的良知和另一類人好的良知,將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互相分開,他們各自好的良知將他們之間對立起來,這讓對別人的殘忍變得理直氣壯,例如:在民族之間的戰爭,以及戰爭中所有殘忍的事件。但這與“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都要有尊重和愛”的良知相衝突。
同樣,家庭中,夫妻雙方各自持有著自己家族的良知,當對於某一件事,對方與自己良知不一樣時,甚至會認為對方不怎麼好,而自己更好。夫妻雙方各自帶著自己好的良知,將他們之間對立起來,這是就是夫妻發生衝突的一個最主要原因。那麼,如何超越良知的界限,達到內在的平和?是我們生命的重要課題,將在後續良知對我們生命的影響詳細介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