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無意識地承擔著父母的痛苦呢?
文:卓尚傳程
1
思考一下:
●你的父親或母親有經歷過情緒、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嗎?
●當你看到他們承受痛苦時,這是否傷害到了你?
●你有想過幫他們消除痛苦嗎?
●你是否做過這樣的嘗試?
●你有沒有過站在父母中的一方來對抗另一方?
●你有過在對父母其中一方表示愛意時,害怕傷害另一方嗎?
●在你的當下,你是否正經歷著和你父母相似的困境?
●你認識到父母在你身上遺留的痛苦了嗎?
很多人都會無意識地承擔著父母的痛苦。
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開始逐漸形成自我認識。那時,我們還沒學會怎樣在和父母分離的同時,也保持與他們的連接。
在那個單純的年紀,我們也許能想到減輕他們痛苦的方法就是去修復或者是共同承擔。如果我們能和他們一起承擔,他們就不用獨自承受了。
但這是一種幻想,並且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產生。可是這種分擔的模式一直伴隨著我們。
悲傷的母親、悲傷的女兒……
自尊受挫的父親、自尊受挫的兒子……
父母所承受的關係困境也反映在了孩子身上。
這種模式會一直持續下去。
當我們和父母的感受混在一起,我們就會無意識擔負起父母人生經歷中負性的部分。這種連接無法讓我們自由,只會讓我們重複或是再次經歷某些情境。
2
下面這個故事會向我們說明,這種總是潛在的家庭動力模式是怎樣給我們帶來挑戰,並讓我們感覺無力解決的。
在加文34歲時,他做了一系列魯莽的財務決策:花掉了他和他的家庭所有的積蓄。而最近,由於他沒能在最後期限前完成工作,他失去了專案經理一職。加文看著家裡的妻子和兩個還小的孩子,他感到很絕望。加文拼命地努力維持生計,同時他的婚姻關係變得緊張,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鬱中。
在他還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也在35歲左右經歷了類似的事情。他的父親當時認為他掌握了某匹馬的內幕消息,結果在賽馬中輸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那時,加文的母親帶著孩子們搬去了她父母家。
自那以後,加文幾乎沒怎麼見過父親,在母親口中,他自私、嗜賭如命,是個失敗者。
如今加文已34歲了,儘管他並沒有有意地去建立他和父母的這種連接,但他已經開始重蹈父親“失敗者”的經歷。他也用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並且面臨失去妻子和孩子的可能。直到我們的會面,加文才意識到他在重蹈覆轍。
加文和父親如此疏遠,他不能理解他們的境遇怎會如此相似。加文並沒有有意地與父親建立連接,而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他不知不覺地就重複了父親的失敗。
認識到這些後,加文準備開始修復他破裂的關係。
加文上次與父親說話距今已經近十年了。他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抗拒,意識到可能因為他幾乎是通過母親的敘述來瞭解父親的,因此他小心地進行著這個過程,但同時也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在一封手寫信裡,加文告訴父親,他是兩個小女孩的祖父了,同時感到很抱歉沒能讓他接觸她們。加文等了6周,一直沒有等到回信。他擔心父親可能已經去世了,或者是在他內心更糟糕的一種可能——父親根本不願給他回信。
他選擇相信自己害怕中潛藏的直覺,拿起電話撥通了父親的號碼。他很高興自己這麼做了,並意外地得知他的父親並沒有收到信。
在電話中,兩個男人笨拙地用語言表達著感情,嘗試建立兩人的關係。經過幾次有些不自然的通話後,彼此之間真正的感情開始浮現出來。加文已經可以向父親表達,他非常想念他。
父親聽到後在強忍著淚水,他告訴加文,失去這個家庭讓他真的很心痛,沒有一天他不感到悲傷與痛苦的折磨。父親建議他們私下見個面,加文同意了。
這幾周內,湮沒加文的那種抑鬱消散了。在他父親回歸到他的生活中後,加文開始穩固家庭中的感情,他嘗試重建和妻子之間失去的信任,並開始加強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一切仿佛就像他找到了一把他從不知道自己遺失了的鑰匙。他現在終於可以打開那個保險箱,裡面裝著他生命裡最寶貴的東西——他與家庭之間的連接。
3
父母最終想看到,是他們的孩子替他們來處理未完成的事情。作為一個孩子,我們以為我們能比父母更好地去承受,這其實是很“自大”的想法,也不符合生命的自然定律。
我們的父母先于我們存在,他們養育我們,使我們得以生存。而當我們只是小嬰兒時,我們卻無法帶給他們什麼。
當一個孩子有意或無意地承擔起父母背負的重擔時,他(她)實際上忘卻了曾經被“給予”的體驗,並且在以後的生命裡很難在關係中去“接受”。
(此處的意思是,一個人其實從小是被養育和給予的,但他習慣地去背負後,在以後會難以學會去自然地接受別人的好。)
一個關心父母的孩子,他通常會形成一種長期過度擔憂的狀態,並且會習慣性地感到不知所措。
如海靈格說的,不管多麼殘酷,先輩應該獨自承擔起他們的命運
我們不能去想著分擔父母所承受的一切。
因為這樣做的話,我們會一直延續家庭裡的痛苦,並且阻斷生命力一代又一代地流動。
甚至是在我們照料生病或年邁的父母時,我們只能為他們做他們無法自己做到的事情。
我們需要尊重和保護親子關係的完整性,而不是貶低他們的尊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