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歲前怪父母,四十歲後指責伴侶,本質都是抗拒成長

三十歲前怪父母,四十歲後指責伴侶,本質都是抗拒“成長”

:本然合一社 

 

· 受害者心態的本質,是在用對別人的抱怨,代替自己的行動,這是很多人困住自己人生的隱形牢籠。

· 所有的心理學派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説明個案脫離受害者模式,轉換成倖存者模式。

· 主動解決問題能帶來愉悅感,而抱怨只會加深痛苦。

受害者心態:困住人生的隱形牢籠

受害者心態的本質,是在用對別人的抱怨,代替自己的行動,想讓別人對自己負責,受害者模式的本質,是對生命主動權的放棄。

 

美國心理學會在2017年的研究中發現,長期持有受害者思維的人,前額葉皮層活躍度顯著降低。這就像大腦給自己安裝了自動駕駛模式:遇到挫折時自動歸咎于原生家庭、遇人不淑、社會不公、周邊環境。

這樣的模式會造成心理上、行為上、人際關係上的各種問題。

· 心理上:

情緒消極:長期處於受害者模式,會持續陷入焦慮、抑鬱、憤怒等負面情緒中,難以體驗到生活中的積極情感,導致心理壓力不斷累積。

 

低自尊:不斷強化自己是受害者的身份,會逐漸降低自我認同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被尊重,進而形成自卑心理。

 

習得性無助:在不斷抱怨和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主動放棄嘗試和努力,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

· 行為表現:

消極怠工: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任務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拖延、逃避,因為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結果都不會改變。

 

自我毀滅行為:部分人可能會通過吸煙、酗酒、暴飲暴食、賭博等不良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這些行為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進一步加重生活的混亂和困境。

 

· 人際關係:

衝突頻發:在與他人交往時,常常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問題歸咎于對方,引發頻繁的爭吵和矛盾,破壞親密關係和友情。

社交孤立:總是散發負面能量和抱怨,會讓身邊的人感到疲憊和厭煩,逐漸遠離,導致自己的社交圈子越來越小,陷入孤獨的境地。

 

職業發展:

1.阻礙晉升:在工作中,表現出受害者心態,會讓領導和同事認為其缺乏責任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失去晉升機會。

 

2.頻繁失業: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壓力,以受害者自居,容易選擇辭職逃避,難以在一個崗位上穩定發展,職業生涯充滿波折。

 

許多的心理治療學派都有一系列理論和規則,描述治療個案的核心重點方案。但是無論是認知行為療法、人本主義治療、家庭治療,還是人際溝通分析、系統排列,這些看似迥異的心理治療流派,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將個體從受害者的泥潭中拉出,讓他們對自己的模式有洞見式的覺察,賦予他們成為成功者的力量。這種蛻變不是簡單的標籤轉換,而是生命狀態的重啟和生命基礎模式的重構。 

 

受害者模式要轉換成倖存者模式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說:我們無法改變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但我們選擇如何看待它們。 這句話強調了個體面對生活事件時擁有選擇態度的權力,但是受害者往往沒有辦法從他們的受害者的認知中出來,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當下可以有的選擇。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心理治療的本質不是讓一個人變得正常,而是幫助他發現自己未被開發的潛能。

存在主義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指出:當個體停止追問為什麼是我,轉而思考此刻我能做什麼,治療就成功了一半。這種轉變的本質是敘事視角的轉換——從被動承受者變為主動創作者。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創始人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在受害者模式中,人們往往過度關注問題本身,而不是思考如何應對問題。

 

德國的哲學家伯特·海靈格也說過,不要去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總是帶著對某人的指責。而要去問,這個困難要把我帶到哪裡去。當然,説明受害者模式上,海靈格進一步揭示了受害者心態的代際傳遞性。他發現,許多人的受害者情結源于家族未完成的創傷事件。例如,一個長期抑鬱的個案,可能在無意識中承接了家族中某位早逝成員的痛苦,將被拋棄的命運內化為自我認同(Hellinger, 1998)。這種盲目的忠誠會讓人深陷痛苦,卻誤以為這是對家族的紀念,對家族成員命運的內在忠誠

案例一:

一位事業屢屢受挫的男性來訪者,在家族系統排列中發現,他的父親因政治運動被迫害致死。儘管他從未見過父親,卻在潛意識中認為成功會招致災難,於是不斷自我破壞。當他通過排列儀式與父親和解後,逐漸擺脫了受害者繼承者的角色,開始主動爭取職業機會。 

 

案例二:

一位女性因暴食症困擾多年,傳統治療收效甚微。在家族系統排列中,她發現外祖母在饑荒年代為養活子女而偷食,最終羞愧自殺。她無意識地通過暴食紀念外祖母的犧牲,同時用肥胖懲罰自己不配擁有幸福。當排列師引導她對外祖母說我把您的痛苦還給您,我會用幸福紀念您後,她的進食障礙顯著緩解。

成功者的內核:創造者的覺醒

成功者的真正標誌,不是社會標籤的加持,而是生命主體的回歸。 

神經科學研究印證了這一過程:當個體採取主動應對策略時,大腦紋狀體釋放的多巴胺是被動承受時的3倍(Nature Neuroscience, 2019)。這解釋了為什麼主動解決問題能帶來愉悅感,而抱怨只會加深痛苦。

 

覺醒不是躺下被按摩,被老師好話寵著,覺醒是刮骨療傷。

這種刮骨療傷後的選擇自由,正是突破受害者牢籠的鑰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