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酷文章 (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奧修談與父親和解

dfe90c75537d9bde1a19e50bfedbba22.jpg

 

 

有一個門徒說,自從他做了原始治療,當他照鏡子的時候,他看到的是他父親的臉。在回答奧修的問題時,他說他曾經愛過父親,但從他十七歲開始,他們就不再有任何關係。)

原始治療一定有從你的無意識當中把某些東西帶到意識層面──但它仍然懸宕未決。如果它有被徹底的帶出來,那它就會消失無蹤。那個過程還沒有完成。它是未完成的──而未完成的事情很沈重,不要開始還比較好。如果你開始了,就要把它做完。有很多西方人受苦於各種盛行的技巧。那些技巧並不完整,所以人們會開始做某些事,然後懸在半空受苦。你不知道該拿那些東西怎麼辦。

你必須達成和解,因為從某方面說起來,與父親衝突是很危險的,因為你的存在有一半由他而來。除非你和父親和解,否則你無法和你自己和解──這就是麻煩所在。

所以,在你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與父親和解是不可或缺的。你的面貌很可能會反映出你父親的臉龐。它來自於他。這很自然,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當你越來越老,你父親的臉將會越來越像你的臉,而你的臉也會越來越像你父親的臉。

(門徒回答:我不喜歡你那麼說。)

這不重要。喜不喜歡並不重要。一個人必須來到和解的階段。你不喜歡──這就是問題所在。那表示你將無法喜歡你自己。它是你的臉,它當然就是你父親的臉,你祖父的臉,你曾祖父的臉。它是使你誕生的整段歷史的臉。

你不是孤單的。你是一串偉大連鎖中的一部份,你和它串連在一起。沒有你父親的話,你就不可能在這裡。因為有他,所以有你;這一點無從否認。任何的否認都是危險的,那就是你要冒的風險。那就是你所做的事。

你將會發現你父親的臉和你的臉越來越像,因為你越來越老,你的臉會越來越反映出你父親的臉。你將沒辦法照鏡子。但就算你不照鏡子,也沒有什麼不同。你會在很多地方看到這一點──在你的手上;在你的身體上;在你的行為舉止當中;在你的談話當中;在你的腔調裡;在你的聲音裡。他將會無所不在,因為你變得像是他的一部份。因此,所有古老的傳統都說,一個人必須找出和解之道,否則他將永遠無法與自己和解。

所以,我知道你不喜歡,但是你可以放下那個不喜歡。去做這件事──剛開始它很難,但你必須穿越這個痛。把它當做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課,花上至少二十分鐘,靜心冥想鏡中的父親的臉。幫助它出現,然後看著你自己臉上的相似之處。在鏡中創造出這所有的想像。不管你多想退縮,你會不想看它,你會想要閉上眼睛──不要這樣,就是去做。每天晚上做這個靜心二十分鐘,不要逃避。

如果你可以這麼做,有很多事情會在三個月之內發生。首先,那張臉會很像你父親的臉。過一陣子以後,你會看到父親的臉消失了,是別人的臉在那裡──或許是你祖父的臉。因為它也在那裡,我現在就可以看到,一張臉後面還有很多臉。你身上正攜帶著整串遺傳的歷史,就在你的眼睛裡,在你的膚色裡,在你的臉上,在你的頭髮中,無處不在。

你在這裡不是孤獨的,你也不可能孤獨的來到這裡。你要來到這裡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與某條血脈的連繫。

你身上的每個細胞都來自遺傳,來自一段漫長的傳統。所以只要看著它。有一天,你將會突然看到,連父親的臉也不見了,有其他人在那裡。如果你認識你的祖父,或許你會認出他來;如果你不認識他,那你將會看到一張陌生的臉。如果你認出那是你的祖父,那麼,有一天你會看到連他也消失了──是另一張臉在那兒……你可以越來越深入這些臉,然後有一天,你會突然看到所有的臉都消失了。鏡子是空的,而你正在看著它。

在三個禮拜到三個月之間,這隨時可能發生,它會發生的。如果你持續下去的話,它就是會發生。當所有的臉都消失了的那一天,你的問題就煙消雲散了。然後就不必再做這個靜心。當所有的臉都消失時,你就來到了你自己的存在,而它沒有臉;或者你稱它為你的臉,但它並不是一張臉。禪宗的人稱之為「本來面目」,原始的臉。鮑爾宗派的人稱之為「本質的人」,但他沒有形式。

在所有那些臉的後面,藏著你自己的本質存在。繼續剝。你剝掉一層──另一層出現了;你再剝一層,又有一層出現了。當所有的外皮都剝盡,你的手中只留下空無時,有一個片刻會降臨。到那時,空會解決一切。然後你會感覺到你有這麼多的愛和慈悲--對你的父親,對你的祖父,還有對那許許多多使你得以存在的陌生人。你會感到無限的慈悲,尊敬,和愛。當這一刻來臨時,去到你父親那裡,那將是你首度能夠與他連結。

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技巧是很令人傷痛的,因為你開始去看進父親的臉,那會變得非常真實。有很多時候,你會忘了是你在看鏡子,還是你父親在看鏡子。誰才是真的?是你?還是鏡中的影像?

而它還是會很令人傷痛,因為你不喜歡──而我也了解你的不喜歡。當愛沒有被滿足,恨就出現了。你想愛他。你愛他,但你的愛從未得到回應。它從來沒有被回報給你,你什麼都沒有得回來,你的愛受挫了。這個挫折成了報復性的東西,它成了復仇。當愛沒有流回來,它就發酸了。它發苦了,它變成了恨。但你的不喜歡只顯示出你仍然愛著那個人,否則就不會有這個不喜歡。你的恨只是顯示出你還在等待──有一天他會回來,他會用你一直希望的方式來愛你。

但是想一想他的困難。他可能不懂你想要什麼,因為人們有他們自己的問題。他可能還無法與他的父親和解。舉例來說,如果你生了孩子,問題就來了。你要嘛就是重複你父親的模式,要嘛就是補償過度。這兩種方法都有問題,因為你只能對孩子做同樣的事,就像你父親曾經對你做過的一樣。這種事總是一再重複。有兩種可能性:其一,你可能做得太多──補償過度……你太愛那個孩子了,因為你不曾被愛過,而你仍然因此感到傷心,但是那個「太愛」也不好。因為對孩子來說,太多的愛是危險的。他會開始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愛他。然後他會對世界期望太高,於是他到哪裡都會遭到挫折。世界並不是他的爸媽。所以,如果父母太愛孩子,孩子就會期望全世界都這麼愛他。漸漸的,他會越來越挫折,然後越來越氣你:為什麼你一開始要這麼愛我?

如何建立良好正確的親子關係是很大的難題。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試過數千種方法──而他們全都失敗了。看起來要找出親子之間良好正確的相處之道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過度溺愛,孩子將會生你的氣。如果你沒有愛孩子愛過頭,他可能有一個比較好、比較實際的人生觀。他不會期望過多,也就不會受到挫折。他可以避免許多焦慮苦惱。

其二,如果你沒有愛他愛過頭──就像你父親那樣──你會生氣。你還在生氣──你沒辦法從中成長──你認為他背叛了你。而連你自己的父親都背叛你了,你怎麼能夠期盼別人愛你?所以你總是在懷疑愛。你總是懷疑有什麼別的東西在那兒。如果我說我愛你,你就會開始猜疑,因為你的父親從來不愛你,那你怎麼可能相信這個陌生人愛你呢?你無法相信上帝,因為你自己的父親欺騙了你,那你怎麼可以相信相信這整個存在的父神?或許他也一樣。父親就是父親。你對你父親的概念也將是你對上帝的概念。

所以問題就來了。而直到現在為止,人類的了解和悟性還無法找到黃金中庸的那一點。不管你怎麼做,事情總是會出錯。如果你把事情弄得太平衡,那個「太平衡」就是挫折。那麼一來,事情看起來就太過斤斤計較。你愛──但只到可以維持平衡的那一點為止──然後你就不愛了;那就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但這麼一來,一個人看起來就非常斤斤計較,非常數學化,然後孩子會覺得挫折,因為人與人的關係並不是數學性的。它不該像條數學公式,它不該這麼精打細算。它應該是種流動的東西。如果一個父親遵照某個特定規則來做──你要愛他百分之五十,然後另外百分之五十要讓孩子有機會去了解真實世界的痛苦、競爭、糾葛,還有其他種種必然的事──如果父親這麼做,它就沒有辦法流動。

然後孩子會開始覺得這個父親只是一個法定的父親。當然他每件事都做得很對,但他做得太好了,以致於這個親子關係變成一種法律性的、形式性的東西。它少了一種非正式的美。然後問題又來了。如我所見,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而每個人都得來到和解與了解。這可以幫你一個大忙。所以,開始去鏡子前面靜心。

總是記得,不管你不喜歡什麼,就去面對它;不管你想逃避什麼,絕對不要逃避。不管你怕什麼,就是進入它──這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否則它將成為你心頭糾纏不去的陰影。而你父親還活著,所以還有一些機會。一旦他走了──即使你與自己和解了──你將會哭泣,因為你無法去跟他說:「爸爸,我原諒你。你也原諒我。我的要求是荒謬的。我只是個孩子,而我沒有覺察到整個世界和它的複雜。現在我懂了,不管你做了什麼,那就是你唯一能夠做到的,因為你也被你的父母及社會所制約。我們位在地球的兩極,在這兩端中間只有深淵,沒有橋樑。但不管你做了什麼,我都覺得感激。」

與父親的和解將會為你帶來對生命的新觀點。你將會更放鬆,更有「在家」的感覺,更自在,而你的生活型態將會改變。否則的話,就我所見,你總是處在一種持續性的、深度的緊張狀態,因為與父親抗爭就是在與半個自己抗爭。

所以,今天晚上就開始這個鏡子靜心,然後去參加密集課程,參加靜心營,然後去做原始治療。這樣就很完美,有很多事將會發生

 (由海寧格創造的《家族系統排列》是處理家庭事件的絕佳技巧。他的部份觀點與傳統的大師們及奧修頗有契合之處。)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裡的樣子,其實和童年息息相關

photo-1548382074-90f99590f1da.jpg

源:心靈驛站 

 

有人卑微討好,有人渴望控制

隨著心理學在大眾文化中的傳播,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我們面對不同的情景的第一反應,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我們的行為模式,包括我們在愛情裡的樣子,其實都和童年經歷密切相關。

美國心理學家Milan,從這個角度出發,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後,總結了五種和原生家庭相關的戀愛人格:

有的人自信大方,有的人卑微敏感,有的人習慣逃避...

看完後,你或許會覺得其中某一種、甚至某幾種,描述的正是自己...

【討好者】

討好者,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他們的父母往往對孩子保護過度、易怒、喜歡批評人。

有的時候,這些情緒也不完全是針對孩子,而是針對彼此。

那些喜歡埋怨對方、吵架的父母,也屬於這一類。
被這樣的父母養大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很乖巧,習慣想方設法讓父母開心,避免激起父母的負面情緒。

相比于向父母撒嬌、尋找安慰,孩子會更加習慣於做好事、討好父母、讓父母滿意。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對爭執會非常敏感和抗拒。

面對衝突,他們會選擇讓步、道歉、妥協,以求及時結束衝突。

同時,因為潛意識裡想要儘量減少衝突的可能性,他們很難開口拒絕別人。

寧願撒謊、違背自己的意願,也不願意和別人產生衝突,讓別人不高興。
在感情裡,他們往往很會察言觀色,注意對方的情緒,盡可能地讓對方開心。

但是,一旦討好者覺得自己讓對方失望了,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即便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這樣想)。

一旦心裡認定了我在對方眼裡不夠好,他們可能會直接選擇放棄、分手、迅速逃離這段感情。


因此,討好者在感情裡,往往會顯得比較卑微,想要讓對方對每件事都滿意,但這是不現實的。

相比於關注自己在感情裡的真實想法,他們會更加關注對方的需求和欲望。

對於這樣討好型人格而言,想要擁有一段健康的戀愛關係,

可能得先學會對自己誠實,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敢於說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對方期望的樣子去生活。

【受害者】

受害者一般是指在混亂家庭中長大的人,比如父母酗酒、有惡習、動不動發脾氣。

為了避免在這樣的家庭中受到傷害,他們往往會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

為了避免受到父母怒氣的牽連,他們學會了變得安靜、沉默、讓自己不起眼。

另外,因為現實的生活對年幼的他們來說,可能過於艱難。

他們習慣了在自己的腦海裡構建另一個世界,從中尋找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在戀愛中往往會忽略自己的自尊心。

因為把自己放得很低,他們找到的對象,往往也會和他們曾經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有相似之處。

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困難的情況,他們會選擇隨遇而安、甚至隨波逐流,降低自己的期待,接受感情中的混亂和缺陷。


因為從小是在焦慮之中長大的,他們習慣了這種混亂。

有時候感情非常平靜了,他們反而會覺得不安,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這種平靜往往是下一次衝突來臨的前兆
對於這樣受害者人格而言,要建立一段健康的感情,

可能需要學著更自愛一點,遇到不對的人、不對的感情時,敢於站出來反抗,說出自己的不滿,甚至結束不合適的感情。

【控制者】

擁有這種控制型人格的人,童年往往缺乏父母的照料、保護。

比如,小時候摔傷了、受委屈了,父母也不重視,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長此以往,他們就學會了自己保護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變堅強一點。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很強的控制欲:

他們想要控制住自己生活裡的一切,避免讓自己處於柔弱、容易受傷的境地,避免再次體驗童年時候委屈、不安、無助。


在感情裡,控制者會變得比較強勢,想要控制住局面,避免自己感受恐懼、不安、羞辱、無助。

他們不會意識到,憤怒的另一面其實是脆弱。

他們喜歡用生氣作為一種工具,來讓自己顯得強勢。

他們往往會比較固執,不喜歡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以此來避免自己變得脆弱、無助。

他們習慣於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不求助別人,不甘示弱,甚至可能會有一點強迫症。

一旦事情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期發展,他們就容易變得憤怒。
對於控制者而言,如果想要維持一段穩定健康的感情,

要學會豁達一點、對於不能控制的事情就隨它去,更信任對方一點,最重要的是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搖擺者】

搖擺者往往有一對非常忙碌的父母。

比如經常出差、將事業看得比家庭更加重要的爸爸媽媽們。

他們從父母的生活態度中懂得,自己的需求對父母而言並不是優先順序最高的事情。

他們和父母之間建立情感的過程,也是不連貫的。

這樣的孩子,一方面特別恐懼被拋棄、害怕父母離開。

但另一方面,當他們的父母真正騰出時間、掉轉頭來關注他們的時候,他們又會不知所措,甚至生氣、拒絕父母的關心。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會特別渴望維持一段連續、長久的感情,因為這是他們童年時代最缺乏的。

所以,在遇到新的人時,在戀愛的初期,他們往往會對感情有很強的期待:

希望這份感情能完美、能天長地久、能白頭偕老。

但是,一旦這份感情出現了問題,過於理想化的他們,會變得對整段感情都非常失望,開始排斥對方。

如果不能一生一世,那從一開始就不用在一起了

另外,搖擺者們一旦覺得自己被對方誤解了、被忽略了,就會變得格外地多愁善感:

表面上可能波瀾不驚,內心卻充滿了掙扎和傷感的情緒。

過度解讀對方的一舉一動,總覺得對方對自己感到不滿或者將要拋棄自己。

對於搖擺者而言,要建立一段健康的感情,最需要的是維持平和的心態:

不要在感情一開始,就要求對方發誓許諾、一定要天長地久。

在給出諾言或要求諾言之前,先多多瞭解對方。

對感情過高的期待、天長地久的執念,最後傷害的往往是自己。

【回避者】

回避者往往成長於一個感情較為淡漠的家庭,父母可能從小就會和他們強調,要自力更生,要獨立。

這一點和控制者們有點像:

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著自己照顧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愛憐和安慰後,他們只能自己消化焦慮的情緒。

但和控制者們不同的是:

他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拒絕社交。

喜歡用邏輯思考來代替感性思維,避免自己變得情緒化。

因為沒有感受過如何表達情緒,又或者是接收他人的情緒。

所以,在戀愛裡,逃避者們面對戀人展現出強烈的情緒時,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變得不知所措。
對於這樣的回避者而言,他們要學會放下心裡的防備,對愛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以上五種戀愛人格,並不是絕對的。

有的人或許非常自信、積極、淡定,

但有的人,或許可以在五個類型的人中,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的確是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無法決定自己的童年。

但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更加瞭解自己的過去、瞭解自己性格的成因,變成更好的自己:

堅強、樂觀、積極,在愛裡不過分自卑也不過分自戀,擁有一段健康幸福的感情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暗示”法讓你夢想成真

 

4426555_774033.jpg

文:鳳凰網   

 

 

  核心提示:當你對某事、某人抱持著積極的態度,堅定的相信著,在潛意識中不斷的重複加強,在一言一行中積累,最後這些想法就都有可能會成為現實。

 

定律讓你成事實

  1、當你對某件事情抱著百分之一萬的相信,它最後就會變成事實。

  2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告訴我們,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3情緒定律

情緒定律告訴我們,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即使有人說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動物,而且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

  4因果定律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任何現象的時候,你不用覺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現狀結果是你過去種下的因導致的結果。

  5吸引定律

當你的思想專注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你吸引而來。

  6重複定律

任何的行為和思維,只要你不斷的重複就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你能夠不斷地重複一些人、事、物,它們都會在潛意識裡變成事實。

  7累積定律

很多年輕人都曾夢想做一番大事業,其實天下並沒有什麼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災難都是累積的結果。

  8輻射定律

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影響的並不只是這件事情的本身,它還會輻射到相關的其他領域。任何事情都有輻射作用。

  9相關定律

相關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獨立的。要解決某個難題最好從其他相關的某個地方入手,而不只是專注在一個困難點上。

  10專精定律

專精定律告訴我們,只有專精在一個領域,這個領域才能有所發展。所以無論你做任何的行業都要把做該行業的最頂尖為目標,只有當你能夠專精的時候,你所做的領域才會出類拔萃地成長。

  11替換定律

替換定律就是說,當我們有一項不想要的記憶或者是負面的習慣,我們是無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種新的記憶或新的習慣去替換他。

  12慣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持續不斷去加強它,它終究會變成一種習慣。

  13顯現定律

顯現定律就是說,當我們持續尋找、追問答案的時候,它們最終都必將顯現。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毀掉的?

8800.jpg_wh300.jpg

 

文:網路分享

    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微博熱搜、暴力衝突、情緒煽動、階級對立、低幼化遊戲……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資訊。但這其中99%的東西,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我們也沒有哪怕一丁點價值。
大眾喜聞樂見的是什麼呢?情緒,觀點,立場,站隊 —— 看文章就是為了放鬆的,最好別讓我再去用腦子。
麥克盧漢說過一句話:我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我們。 在這裡也是一樣的:我們選擇了怎樣的媒體,媒體就用怎樣的方式塑造我們。


01

 

    喜茶風靡全國的時候,有一次,經過一家商場,看到一家新開的喜茶,門口毫不意外地排著幾十米的長隊排隊的人中,男女老少都有,居然還有不少穿著正裝、提著公事包的白領。有些明顯趕時間,頻頻看表,左右張望,在原地不耐煩地跺腳。好奇心起,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他們怎麼消磨時間。

你猜我看到了什麼?90%的人,在玩王者榮耀。是的,這兩個當下最熱的詞彙,就這樣結合在一起,毫不違和。

儘管“Don't judge”是我的信條,但當時還是不可抑制地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這些人為什麼這麼閑?為什麼他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面?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列舉出十幾條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排隊買喜茶的機制。但設身處地,真的讓我排幾個小時隊,去買一杯奶茶,我還是會覺得,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同樣,作為一個體驗過純文字MUD的老玩家,我也完全理解遊戲背後的一切機制。但是,每天把幾個小時的時間耗費在遊戲上—— 這仍然會讓我覺得:太奢侈了。有這麼多時間,看看書,不是更好嗎?


02

 

   1995927日至101日,美國三藩市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元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會議的主題是什麼呢?如何應對全球化。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邊緣化

   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資訊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說: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為奶嘴樂

 

   “奶嘴樂戰略,具體是什麼呢?

  一,是發展發洩性的產業。具體而言,包括色情業、賭博業,發展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等,讓大眾將多餘的精力發洩出來。

  二,是發展滿足性的產業。包括報導連篇累牘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里短,發展廉價品牌,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產業,讓大眾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沉浸在快樂之中,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秩序。

這個戰略成功了嗎?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03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微博熱搜、暴力衝突、情緒煽動、階級對立、低幼化遊戲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資訊。但這其中,99%的東西,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我們也沒有哪怕一丁點價值。

微博熱搜,可以買,可以沖,給夠行銷團隊的錢,想上什麼就上什麼。百度新聞,絕大多數是標題黨,不是哪個明星出了新戲,就是誰誰又鬧了緋聞。更別說朋友圈裡瘋傳的各種推送了。

 

    奇葩說第一季剛出來的時候,眼前一亮,畢竟算是一檔有價值和內涵的綜藝,非常難得。但看了幾期之後,你會慢慢發現,思辨開始讓位於煽情,邏輯永遠辯不過故事。

看即時投票,感受最鮮明的是:觀眾並不在乎邏輯,並不關心誰說得有理,他們只關心誰說得更聲情並茂。通常背景音樂一轉,開始變成鋼琴獨奏,情緒醞釀起來了,票數就開始變化了。

那群選手裡面,我比較欣賞的,是陳銘。無論是思考的角度,還是邏輯論證,單單論表現來說,都高出其他人不止一個檔次——當然,並不意味著其他人水準不高,很可能只是選擇的路線和策略不同而已。

但節目組苦心孤詣,一定要給陳銘安上雞湯王的標籤;每次他起立發言,馬薇薇總會扯一句又開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了”—— 如果我是陳銘,我想,我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感受,因為這是一種曲解和侮辱。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觀眾只能理解這些。最近,知乎在討論一個話題: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大V,靠爆照、編故事、抄襲段子起家,拿到幾千、幾萬的關注?

    有人說得很好:同一個人,爆照回答1000贊,寫情感故事1000贊,科普專業知識、還得到編輯推薦和一幫大V點贊的回答,才不到100——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麥克盧漢說過一句話:我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我們。

在這裡也是一樣的:我們選擇了怎樣的媒體,媒體就用怎樣的方式塑造我們。

 

04

 

無獨有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漸步入低智商社會。他們讀的書越來越幼稚,對各種謠言絲毫不會思考,很容易遭到媒體的操縱,得過且過、毫無鬥志……他甚至提到一個事情:

通過安保鬥爭,日本政府認識到,如果對過激的學生運動放任不管的話,就會導致政府下臺,所以政府就從此開始實行愚民政策這其中的代表性舉措,就是推行偏差值教育制度

大前研一這樣解釋道:由於偏差值制度的實行,人的能力被數位化了,所以日本的學生經常會被問到你的偏差值是多少這樣的問題。

他們在這個時代是不會有危機意識的。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裡,這個社會將來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將由那些高偏差值的人來解決。自己用不著去浪費腦細胞,只要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了。

他們習慣於在同一班級或者是同一年級組中作比較,然後認為那些高偏差值的人,理所當然地就應該去政府部門工作。同樣,能進入媒體工作的人也被認為是高偏差值的人。

所以,他們認為政府所做的一切決策都是對的,媒體所說的話也全都是可信的。日本社會的現狀就是這樣。人人都把政府和媒體當做自己生活的指南。他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和反思。

 

這豈非也是另一種層面的奶嘴樂——通過阻斷你的希望,讓你活在別人為你設定好的框架裡,停止思考,失去獨立的能力,越來越依賴於環境。

05

 

大眾喜聞樂見的是什麼呢?情緒,觀點,立場,站隊 —— 看文章就是為了放鬆的,最好別讓我再去用腦子。

畢竟,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被人為創造出來,來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 —— 偶像劇,大片,綜藝,娛樂圈花邊,網路遊戲,熱點消息,諸如此類。我們每天光是保持專注,其實,就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拿熱點資訊來說。一條 APP 推送,背後都是一個運營團隊,群策群力,經過初稿、初審、複審等一堆環節,有著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作支撐,用盡各種文案技法,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點進去。

同樣,一款網路遊戲,背後可能是幾百人的團隊,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資料,通過聲、光、交互、回饋等全方位途徑,在各種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精心打造—— 目的是什麼?為了創造一個虛擬空間,來消磨你的時間。

一個綜藝節目,背後可能是精確到秒的臺本,現場五六個機位,多次的彩排、訓練,從場景到燈光到音樂,再到人物的服裝、語氣、動作,全部精心調製,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沉浸進去,在觀看的時候,忘掉時間的流逝。

 

反過來,無論是學習、閱讀、思考、寫作,這些事情,哪一件有著這麼強大的陣勢?將觸及成本降到這麼低?不存在的。

 這就是消費娛樂文化為我們創造的牢籠。而我們正心滿意足地,一步步走進去。


06

 

當然,我並不反對適當的娛樂,否則活得也太累了些。

但是,更常見的現象是什麼呢?下班了,一身疲憊,想著今晚要學習,忍不住還是把手伸向了手機,刷起微博,玩起王者榮耀。放下手機已是深夜,一邊告訴自己明天再努力吧,一邊洗澡、洗漱,然後睡覺。

第二天,重複著跟前一天一模一樣的生活。這是很正常的。前文講過,一切娛樂產品——影視劇、綜藝、遊戲,它們背後有著龐大的團隊,這些團隊的唯一目的,就是用盡各種手段,去降低你觸及它們的阻力

它們會在你視野中不斷出現,用各種資訊、消息提醒你,誘導你去點擊。一旦點擊了,就再也不會給你機會離開。

 

想一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真正為自己的目標做過一些事情了?

一旦你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你就很難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人的閾值,是會不斷升高的。所以,這個時代,我們似乎很難再產生情緒的波動,很難去投入到一樣東西上面,很難專注去做一件事情。

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被周圍的環境,塑造成了一個高刺激閾值的物件。習慣了輕而易舉能獲得大量愉悅感,你就會慢慢對這種愉悅感脫敏。久而久之,這種強度的愉悅感已經滿足不了你了,你需要更高強度、更持續、更深入的刺激。

相對而言,愉悅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為——比如學習,閱讀,思考——自然也就沒有人願意去做。

這樣下去會有什麼後果?

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07 

 

最後,我想提出幾個建議:

1、拒絕低幼化的語言刺激

什麼是低幼化的語言刺激?絕大多數的網路流行語都是。諸如我也是醉了“666”寶寶心裡苦”……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語言塑造了我們的思維。

我並不是說牛逼就一定不如厲害優秀出色”—— 但如果有一天,我們要表達厲害,只會說牛逼,這豈不是很可怕?

日常生活中,儘量撥出一定的時間,看些有深度的書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誰掌握了語言,誰就掌握了思想。

 

2、遠離搶奪你注意力的低劣產品

如果可以,少看從眾,拒絕那些膚淺的綜藝、影視劇、熱點消息、娛樂圈資訊,多看最優秀的作品。

什麼是最優秀的作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發思考的,有誠意的,需要動腦子的 —— 《黑鏡》就很不錯,《權力的遊戲》也還可以。

不要讓自己成為愉悅感的奴隸。不動腦子,能帶來短期的愉悅和輕鬆,但長期來看,它只能導向空虛和無聊。

 

3、為自己設定有意義的目標

 

找到一件有長期收益的事情,並從中獲得幸福感 —— 這是一件你需要在30歲前做到的事。很多人問我:你不看劇,不看電影,不看綜藝,不聚會,不玩遊戲,你平時究竟都幹些什麼?我說:學習啊。他們問:不會覺得無聊嗎?

 每每獲得一個新知識,每每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所帶來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怎麼會感到無聊呢?

所以,請找到一件能夠帶給你長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把它安排進每天的日程中。不需要追求物質收益,也不需要苛求成為領域專家,它的意義,是幫助你對抗慵常、平凡、索然無味的日常生活。讓你保持頭腦的清醒。

這就足夠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年人和父母的關係,做好三件事就夠了

u=3088026826,62154427%26;fm=26%26;gp=0.jpg

文:周周

 

 

你會不會有這種感覺,現在跟父母的溝通,已經變成了一種形式和流程,連問候也顯得流於表面。


 

我們不知道父母喜歡什麼,他們又有那麼多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們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於是,一次次的溝通最終都陷入僵局。

 

有那麼多人苦於和父母的關係,不被父母理解、包容、接納,同時也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父母,反而把關係越搞越僵。

 

其實,和父母相處、改善和父母的關係,做好三件事就行了。

 

01.
 

不要試圖改變父母

 

朋友欣欣說,她的父母都很聽話


 

  • 身體不好,高血壓還經常打牌,一坐就是一天;
  • 給他們錢不知道花,總是吃剩菜,撿些瓶瓶罐罐回家;
  • 帶他們逛街,什麼都嫌貴,什麼都不買;
  • 幫他們報旅行團,還嫌她浪費錢敗家……

 

說起父母讓人多不省心,她能說上三天三夜。

 

他們年輕時吃了太多苦,我現在只想讓他們有一個舒服的晚年,他們就是不聽。我一天天還吃力不討好,受一肚子氣。

 

過去有句話叫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反過來也一樣,天下也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即使到了父母的暮年,還是無法用對的方式愛他們呢?

 

其實首要原因,來自于一個心理名詞的演化——“反哺。所謂反哺,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回過頭來哺育和照顧自己的父母。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孩子會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教導父母如何生活,就像父母當年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一樣。

 

奈何父母幾十年來早就養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改變起來都很艱難。

 

於是,一場場由愛而起的衝突就發生了。

 

比如我以前回老家的時候,看著有慢性支氣管炎的父親抽煙,就會緊張又生氣。

 

每當父親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我就會懟他:那你還抽不抽煙?讓你把煙戒了你又不聽,他就不說話了。

 

後來我發現,每次我回去,都會因為嘮叨父親抽煙的習慣而鬧得不愉快,也沒能讓父親聽我的話戒煙。

 

於是今年暑假回去的時候,我就給父親帶了一條好煙,並且告訴他,要是覺得煩了,還是可以抽一點,但還是要少抽,我也只是關心他的身體。

 

後來母親說,其實現在父親已經很自律了,抽煙比過去少了很多,上次我回家沒有再為這件事堅持之後,他的情緒也好了不少。

 

我母親亦是如此,她有高血壓和心臟病,身體比較胖,所以每當吃飯時,我們就會念叨她少吃肉多吃蔬菜等等。

 

有一次把她說得很生氣,說自己活了一大把年紀,吃什麼還要被限制嗎?

 

我突然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父母為了讓我長高強迫我多吃飯的場景,同樣的很痛苦。

 

於是後來我和母親說:您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吧,胃口好也是一種福氣。

 

所以,尊重差異才能換來理解,接納他們過往的習慣,再去付出愛,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會順暢很多。

 

02.

不要過分操心父母生活

 

有心理學家說,有一個情緒嚴重妨礙了親子之間愛的流動,這個情緒就是擔心

 

因為一旦有了擔心,就忍不住去干涉和控制,希望對方聽自己的,而對方若是不服從,雙方就會彼此排斥,產生衝突。

 

在過去,我們就經常和父母陷入這樣的權利爭奪,父母打著愛的名義,事事替我們做主,我們卻覺得權利和自由都被剝奪,非常反感。

 

而當父母老了以後,我們卻也因為擔心父母的生活,而忍不住對他們有諸多干涉。

 

比如有個朋友說,時常在電話裡聽媽媽抱怨退休後生活無聊,她就自作主張給媽媽報了個國外的旅行團,一去就是半個月。

 

結果媽媽第一次單獨出遠門,在路上不僅遇到了小偷,還水土不服,回來後告訴女兒不要操心自己的生活了,以後她還是安心待在家裡吧。

 

她為了媽媽生活得更好,花一大筆錢給她置辦各種東西,結果她看不上就算了,還數落她浪費錢。錢也花了,還要被罵。

 

有個網友說,父親查出了脂肪肝,他立即買了個高檔跑步機寄到家裡,要求父親每天跑步,並且發視頻給他看,父親惱怒不從,他覺得父親冥頑不靈。

 

 

是的,每個孝順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過得好,總是花心思給他們錦上添花,但往往我們給的,並不是父母想要的。

 

我曾經採訪過一個老年合唱團的人,問他們最需要兒女們給自己什麼樣的關愛,他們的回答幾乎都一樣:多聯繫,常看望,但不要指導我們怎麼生活。

 

的確,有陪伴就夠了,但拒絕管束和指導。因為他們知道,憑藉自己幾十年的生活閱歷和經驗,有能力過好餘生。

 

因此,孝順老人和照顧孩子同理:避免過度擔心,給予適度陪伴,支持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信任他們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這會讓兩代人的關係輕鬆,溫度適宜。

 

03

不翻舊賬,放下過往

 

我一個讀者說:我也希望能多陪伴父母,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但我一想到他們小時候打我罵我,給我留下的那些陰影,我就生氣,根本不想見他們。

 

有的人會對父母有報復心理,因為童年時不被好好對待,於是在父母年邁後不聞不問,甚至和父母互相仇視,這樣的故事並非沒有。

 

但是,一直抱持著對父母的怨恨,並不會讓你過得更輕鬆。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沒有人的童年是毫無創傷的,而大部分創傷,都來自于家庭或者父母。

 

因為認知水準和情緒管理能力的局限,沒有給到孩子充分包容的環境,是很多父母一生的遺憾。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孩子在長大離開家以後,才是自我成長的開始,這個任務並不包含向父母討伐,而是自我承擔起百分百的成長和修復創傷的責任。

 

因此,當我們把過去的創傷,看作是此刻和未來成長的起點,並原諒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的過失,認同他們有各自的不完美,那兩代人之間的溝壑和心結才會打開。

 

放過了不完美的父母,也就是放過了背負著創傷的自己。

 

當關係裡的怨恨不存在了,我們在對待父母的態度才會鬆弛,父母在面對我們的時候,才不會愧疚和自責,愛就會在關係裡流動起來。

 

都說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謝謝,事實上,很多父母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沒關係,都過去了任何時候,修復你和父母的關係都不會晚。

 

我們都希望父母能幸福,父母何嘗不也是希望我們能幸福呢。

 

最後,若想讓父母真正無憂,還有個大的前提,就是身為子女的我們,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父母才能沒有負擔地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互相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親子關係中真正的愛的表達。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前段時間看了心理醫生

P_20190204_091735.jpg

:卓群心理 

 

群體的偏見,常常會讓人堵死一些通往光明的路,不得不留在一些看似正常卻無比煎熬的境地。

 

對心理諮詢的偏見,常常讓許多人與這種最可能幫到自己成長的方式失之交臂,還有的人即使選擇諮詢也不得不因為壓力而淺嘗輒止。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牽動自己過去的創傷,而大多數人即便經歷過無數次的傷害,也只得硬著頭皮扛下去,

 

或者很快屈服於外界的聲音,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心理狀態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只是更想表現出一個很好的樣子。

 

表面上看,選擇心理諮詢的人是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會讓人有羞恥的感覺。

 

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更多的人活在自我欺騙中,卻看不起勇敢面對真實的人。

 

問題總是和機會一起出現的,在遇到讓自己痛苦的問題時,能選擇心理諮詢的人通常已經具備了一些自我意識,也有更多面對問題的勇氣,並且能更像個成年人一樣去獲取自己需要的社會資源。

 

當一個人壓抑的越緊,就越容易從情緒層面和身體層面出來。

 

這也充分印證了心理前輩薛偉老師的一句話:

 

你不參與自己的命運,你就只能重複痛苦,你所逃避的東西,將由你的孩子來承受

 

壓抑最深的人,看起來都更正常,也通常不會求助,因為他的不舒服是不會外露的,

 

反而靠自己去努力控制情緒,或者把關注點放在解決身體問題上。

 

為什麼心理諮詢需要讓這些內在萌動的東西出來呢?

 

因為被壓抑到潛意識裡的創傷,即使不在這個時刻出來,也會在尋找其他機會出來,這是一個人修復自己的本能。只是你如何面對它,常常決定著它從哪個層面出來。

 

如果你允許它從語言層面出來,它就會在這個更淺的層面被意識接收到,問題就可以被解決了;

 

如果已經進入情緒或身體層面,我們就需要一步步深入自己去修復跟自己的連結,這個過程雖然更長但是希望是確定的。

 

如果進一步不理會自己情緒和身體的信號,那麼這些無法被自己轉化成意識的東西,可能會直接被孩子全盤接收,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更難把這種感覺表達清楚,問題的代際傳承就這樣發生了。

 

那麼,靠什麼去讓自己潛意識被壓抑的東西可以出來呢?

 

語言表達。

 

在心理諮詢中,那些壓抑最深的問題,通常會隨著諮詢關係的逐漸深入,一層層地被自己覺察到,並且可以更容易說出來。

 

那麼,有的人就會說,為什麼不會一下子就深入下去呢?

 

實際上,諮詢師和求助者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預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當表層的問題可以充分表達之後,更深的問題就會跟著出來,然後我們就有機會去修復自己了。

 

所以,看起來心理諮詢師不會很聰明,基本上不會走在求助者前面去指揮對方怎麼做,而是會盡可能跟對方同步,好讓曾經被壓抑的創傷可以自由浮現出來。

 

所以,心理諮詢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一片穩定的、孕育自我意識的土壤,讓成長的工作始終留在一個向內深入的方向裡,就有確定的機會去觸及深層次的創傷。

 

當這些經歷中的創傷被感知到的時候,就有機會通過這個入口去瞭解真實的自己,找到你是誰,你要為什麼而活。

 

說起創傷,很多人會怕得不行,因為這會讓自己痛苦,會讓自己感覺到很糟糕。

 

然而,創傷所帶來的內心碎片,不管它有多久遠,它依然是你的一部分。你可以選擇去忽視它,但卻無法忽視它對你的影響。

 

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正是因為創傷,我們才具備了治療的能力

 

如果你從沒有創傷,或者說你從沒有正視過自己的創傷,你就不具備瞭解一個人的能力。

 

創傷,會我們變成了一個有深度的人,如果你接納它,你就可以因為它而發展出獨特的自己;

 

如果你不接納或者躲避它,你就不清楚自己誰,不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想要往哪裡走,也很難理解別人是怎麼回事。

 

所以,如果你想要清楚自己是誰,重塑一個真實的自己,你就一定需要面對自己的創傷,當你因為這樣的探索變得完整,跟自己內在連接更緊密時,你自然就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了,這就是心理諮詢最重要的作用。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疾病,是不寬容的狀態導致的

P_20190203_120044.jpg

《附祈禱文》

文: 卓群心理 

罪本來就沒有,惡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痛苦本來就沒有,罪與惡、煩惱與痛苦,都是心念的投射、都是虛幻不實的。

病由心生,而疾病最好的良藥,也是得從“心”出發。疾病乃心靈之言,心靈的壓力是致病的元兇,這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事實。我們不好的心情、情緒或是心靈狀況都會轉化為身體症狀。從心出發,是我們治療疾病最好的方式。“寬恕”,就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永恆禮物和治病良藥。感謝這份寬恕的禮物吧!將她運用到生活的每一角落,為每位仍陷黑暗的靈魂帶來光明、帶來身心的健康。“所有疾病,都來源於不寬恕”“每當我們生病時,我們需要在心裡默默地搜尋一下,看看誰需要被寬恕。”我想加上一句:那個最難讓你寬恕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寬恕的人。那些難以被我們寬恕的人,在做那件難以被我們寬恕的事時,已經盡力而為了,他們當時已經用盡了他們所有的理解力、知識和學問才做成那個樣子。

 

一切從寬恕自己、愛自己開始當人們帶著問題來找我的時候,我並不關心問題是什麼:病弱的身體、拮据的經濟狀況;糟糕的人際關係、或消失殆盡的創造力。我只專注於一件事情,即是否愛自己。我發現當我們真正去愛,按照我們原本的樣子來接受自己、贊同自己時,生活中的一切就恢復正常了。到處都會出現小小的奇跡。我們的健康狀況正在好轉,我們有了更多的錢,我們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和諧。

 

愛自己並贊同自己,這會創建一個安全的空間。信任、價值和承認將在你的頭腦裡協同起來,在你的生活中創造更多友愛的人際關係,引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居住環境,甚至連你的體重也會恢復正常。愛惜自己和自己身體的人從不虐待自己,也從不虐待別人。現在立即開始自我贊同和自我接受,這是使我們的生活發生積極改變的關鍵所在。愛自己,對我來說,是從“不再因為任何事情而責怪自己”開始的。記住,你已經責備自己很多年了,這毫無用處。試著讚賞你自己,看看會發生什麼。

 

接受、寬恕別人念寬恕祈禱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寬恕的方法。為什麼要寬恕? 因為柔軟的心受傷了。因此,當我們念《釋放的祈禱》就等於是勇敢面對並承認我們內在的黑暗,也才有可能釋放它們。而念《寬恕的祈禱》,就是接受自己、接受別人的過程。一開始也許很難做到祝福和寬恕,但是只要你願意嘗試,不要想太多,把心放空,跨出第一步認真去念祈禱文!你將逐漸感受到奇妙的心靈力量、感受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心逐漸變得柔軟,你也將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奇跡!這篇《寬恕的祈禱》,是我自己體驗過的非常好的祈禱文,推薦給大家,最好每天起床念一遍。

《寬恕的祈禱文》我願意寬恕!我願意寬恕!我願意寬恕!請賜給我足夠的力量,去接納那個(些)曾經傷害我、讓我痛苦的人。請讓我能夠用悲憫慈愛的心,來看待我的父母、配偶、伴侶、兄弟、姐妹、孩子。讓我有一顆柔軟開放容易感動的心,能夠接受別人的痛苦和快樂。我理解,攻擊我、傷害我、對我不友善的人,他的內心必然是傷痕累累,他真的受過傷,他曾經歷過很深的痛苦和折磨,導致周遭的人也跟著他一起受苦,他是在向外投射他過去所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痛苦。但是,不管怎麼樣,他也和我們一樣渴望圓滿與被愛。我知道,愛與寬恕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我願意敞開我的心,將愛與寬恕傳達給曾經傷害我的人。當我選擇寬恕,我感受到神聖而美麗的愛包圍著我,充滿著我,我感覺無比的輕鬆、自由,我領悟到真正的平安和幸福。

我用慈愛的眼光來看每一個人,我看到每一個人都是神聖完美,每一人都是實相圓滿。罪本來就沒有,惡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痛苦本來就沒有,罪與惡、煩惱與痛苦,都是心念的投射、都是虛幻不實的。我看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完美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圓滿俱足的珍貴寶藏。我也看到,我們的本質都是一體的存在,我們是一個整體意識的存在,我們是愛的存在。我能夠看見你我內在的神聖完美,我也能夠看到你我內在的純潔無罪。愛不會譴責、愛不會憎恨,愛沒有條件,愛沒有怨尤。我們都是生命中的兄弟姐妹,我們是生命共同體,我們都努力在學習愛。我釋放過去對我自己以及別人對我投射的所有否定的、負面的、破壞性的想法,我願意完完全全釋放自己,我願意完完全全寬恕別人。我決心努力不再重蹈過去錯誤的模式。感謝我身上所有遠離愛的思想頻率、負面意識、負面思想都完完全全地溶解釋放了。過去我曾經因為不瞭解愛的真諦,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或其他的生命;現在我原諒並接受我自己,我完完全全原諒我過去的錯誤並放下我的內疚。現在,我寬恕我自己在過去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因為無知、迷妄而曾經對自己或對任何人、任何生命所造成的傷害與痛苦,我請求接納、原諒和釋放。過去我曾做了某某事(小聲地對自己詳細說出……),傷害了XXX(或其他生命),讓XXX很痛苦;我深深地自責,內心也因此受了很多苦。現在我重新瞭解:犯錯是每個人生命學習成長的必要過程。在生命的本質上,罪本來就沒有,惡本來就沒有,痛苦本來就沒有,真正的我的本質是愛,真正的我的本質是單純而完美的。我寬恕並接納我過去的一切;我放下所有的過去、擁抱當下的我。我願意以我清明的智慧、溫暖和善的慈悲去愛與接納。

我請求XXX(或其他生命)的理解和原諒!感謝你已經理解並且完完全全地接受我了,感謝你已經完完全全地放下我對你的傷害了,感謝你已經完完全全地原諒我了!我原諒我過去曾經做過的一些事情,我原諒我自己的不夠完美。我接納我在現象界的不完美,我接納我本來的樣子,我接納原來的我自己。我原諒我自己並珍愛我所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對於過去,XXX(某人)曾經做了傷害我很深的事情,造成我生命中很深的痛苦(例1:國小六年級的時候,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了你十幾個耳光,只因為上課的時候轉頭和同學說話;例2:父親離家,不照顧家庭,讓你在成長過程中感覺沒有依靠,很自卑,也很受苦。)我渴望我的心得到平安寧靜,我要快樂,我要幸福,所以我願意選擇寬恕。現在,我能理解他當時的所為,是出自內在陰影的投射,當時他也在受苦著。我也能瞭解過去對他的怨恨和憤怒,是來自於我狹隘的心念或錯誤的解讀。現在,我願意用我最柔軟的心來理解我自己、釋放我自己、接納我自己,讓我自由;(清楚地觀想他在眼前,告訴他)我也願意用我最溫柔的心來理解你、釋放你、接納你,讓你自由!(觀想他在你的面前,詳細地說出他對你所做的事如何地傷害了你)XXX,我不喜歡過去你對我所做的事情;但是現在,為了我自己、也為了你的幸福,我決定把你從捆綁著我的痛苦記憶中釋放出來!我也願意接受並相信,過去我們之間的衝突、傷害,僅僅是來自於兩人各自不同的內心陰暗面所投射出來的不同角度的解讀所造成的誤解,所有的痛苦根本是不存在的!過去,我緊抓著由於你內在的恐懼、悲傷、憤怒的投射而傷害了我的痛苦不放,我因此受了很多苦。現在我願意與你和解了。我準備原諒你,也原諒我自己。現在我願意原諒你,也願意原諒我自己了。我已經完完全全原諒你了,我也已經完完全全原諒我自己了。我放下所有的憎恨與憤怒,因為我選擇愛。現在,我心中沒有怨尤,我已經不再憎恨了!光明已經來到,因為我選擇寬恕;幸福已經來臨,因為我選擇愛。感謝所有我曾經歷過的痛苦和經驗,這些過程讓我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讓我的心更能柔軟慈悲地理解、原諒與放下!我深信,過去生命中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也是最好的學習!所有的一切,都讓我越來越和諧、平衡、完整而美好。我越來越有能力愛人,越來越光明喜悅、越來越平安幸福!XXX,我已經完完全全原諒你了,你也已經完完全全原諒我了。我完完全全釋放你了,你也完完全全釋放我了。我讓你完完全全自由了,你也讓我完完全全自由了,祝你幸福快樂!(此段可重複三遍)我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糾葛了,我由衷深切地祝福你,你值得享受豐裕富足!你將得到內心的平安喜悅!感謝!感謝!感謝!XXX(對方的名字)實相完全圓滿,感謝!XXX(自己的名字)實相完全圓滿,感謝!(此段321遍)我深深感覺到我內在的豐富性與創造性,我深深感覺到我內在的完整性與圓滿性。愛在我的裡面,充沛滿溢;愛經由我表達、展現!現在,所有最真最善最美的祝福,正經由愛,透過我,祝福著每一個人!XXX我愛你,祝福你,感謝你!(此句321遍)寬恕的祈禱文,出處:《NAMESTA生命喜悅的祈禱》

 

 

寬恕的8個步驟 步驟一:列出所有不寬恕的人如果某人讓你感覺到“如果我可以寬恕他,將會得到快樂”,或者你從心底裡想和他和解的話,請把他的名字寫在紙上。特別是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你是否不認同父母的某些做法?你是真心感謝父母的嗎?如果有心結,請寫下父母的名字。如果你已經結婚了,想一想和配偶之間的關係。如果你離婚了,請問問自己是否打算和前夫從內心深處得到和解?列出清單之後,請你選出一個物件,實現寬恕的八個步驟。

  步驟二:吐盡心結多準備幾張紙,在紙上盡情吐露對那個人的感情。除了寫出具體的事情之外,更好的做法是寫下這件事讓你對對方所產生的感覺。當你不能抑制的生氣時,請把這憤怒轉換為語言,你可以盡情地寫下“混蛋”、“惡棍”等。如果悲傷和心痛再次襲來,也請如實記錄。你可以把最真實的感覺全部寫在紙上,反正這張紙是不會給對方看的,所以寫的時候不用客氣。如果你哭了,那麼就請發洩出來吧。哭個天翻地覆之後,你會覺得痛快。當你寫盡所有想寫的,把這張紙撕得粉碎,扔進垃圾箱裡。你的內心會得到清理。

  步驟三:尋找行為的動機請在紙上寫下對方有何種行為不能得到你的寬恕。然後請嘗試想像並寫下對方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人類行為的動機,無外乎得到快樂,逃避痛苦。對方是為了得到什麼樣的快樂,或是為了逃避哪一種痛苦,才會有那樣的行為呢?請嘗試著想像一下並寫出來。寫完之後,先不要認定對方的行為是錯誤的,請理解對方的不成熟,笨拙或是脆弱。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有的時候本意是要得到快樂,可結果卻遭來痛苦,有的時候想要逃避痛苦,結果卻使痛苦加劇。這些都是因為人們的不成熟,笨拙,脆弱。所以請通過尋找對方的行為動機,理解他們。不要考慮對方行為的對錯,請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方行為的動機。然後請這樣宣佈:“如同我本人那樣,某某也想得到快樂。就像我當初一樣,某某也想逃避痛苦。”

  步驟四:盡可能寫下對對方的感謝瑣碎的小事也沒有關係,請嘗試多寫一些。多花些時間,找出讓你感動的點點滴滴。 

 步驟五:使用語言的力量1、首先宣佈“為了得到自由和平靜,我願意寬恕某某”。2、然後反復地說:“某某,謝謝你”。這樣反復說的時候,即使用自己才能聽到的很小的聲音也沒有關係。這個時候,即使自己沒有真情實感也無所謂,因為如果你感情上還處於“不能寬恕”的那一階段,可以先從語言入手。請反復說10分鐘以上,盡可能說30分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步驟六:寫下要道歉的事   

步驟七:寫下所得所悟  

 步驟八:宣佈“我已經寬恕”最後你會發現,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那個寬恕他人的心情,經常堅持做下去,你會完全的清除掉自己的執念。最後,請牢記矢口說過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必然法則”。信念促成疾病,醒悟便得康復,疾病乃是拒絕榮耀自己父母的結果,疾病乃是企圖為他人贖罪。“和解”比贖罪更好。癌症由恨生成,卻遠遠地回避著愛。有時癌症是一種贖罪的形式。頭痛的問題,可能是來自被堵塞的愛。多數情緒的痛苦都是中斷了的愛。心痛和頭痛,常常是堵塞了的愛的一種表達。親愛的朋友,你願意為了自己,去寬恕、去原諒嗎?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比恨,不容易》

1535627896305.jpg

/陳文茜

 

我曾參加了關於愛的測試,我交了白卷。

 

什麼是愛的測試?先談主題:愛。

 

愛,不是愛情,不只是親情。愛,包括愛傷害你的人,包括愛可能損及妳生活利益的人。

 

通常我們不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愛」,我們稱之為「寛容」。但寛容從何而生?又為何要給?

 

真的仔細推敲,它的源頭還是「愛」,而且不是一般吹噓的「愛別人」,而是為了「愛自己」。

 

愛的對立面是恨。恨傷害你的父母,恨背叛欺騙你的情人,恨傷害你的朋友、陌生人⋯⋯活在恨中的人,看到的陽光是刺眼,花苞是不夠綻放的植物,風景提醒你曾經的曾經,然後感嘆:為什麼辜負?為什麼拋棄?

 

恨一個陌生人,一下子發個火,就忘了!

 

偏偏你恨的人愈靠近你,你愈苦。

 

為什麼?

 

因為你先有一個假設,並且因此假設產生渴望,你希望得到他們的愛。

 

尢其父母之愛,好似天經地義。但實情是:這個世界上,可能有百分之一的小孩因為父母的處境,私下決定在他的生命誕生之前,不得已先「處理掉」它。他或是她,連生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接著才是撫養。

 

現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面對父母離異,你跟著其中之一,然後與另一角色漸行漸遠。

 

即使家庭不離異,這個世界上可能有一半的父母,不夠成熟,不知道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們的孩子在各種親情、利害盤算、勢利、中國人的重男輕女觀念下,痛苦自卑又沒有自信地長大。

 

如果用一個普通的計算機一算,這個世界上擁有完整父母之愛的,可能只是少數人。

 

但這些少數人寫下來的「背影」「目送」⋯⋯成為傳統道德謳歌的對象,而且編輯在給每一個不同處境的小朋友看的教科書。

 

它是美德?還是綁架?它是教人感恩?還是感嘆?它是定義幸福?還是逼著狀態不同的人體會永不可得的羨慕之情?

 

所以我説:多數人在愛,交了白卷。

 

因為當我們在歌頌某種愛時,並沒有體會黑暗角落無語、且可能是相當多人,正在受傷的哭泣。

 

恨,也由此而生。

 

但恨的人,永遠不會快樂。你以為自己恨的是他人,過不去的其實是自己。心磨著,深夜裡也孤單著。張愛玲逃到香港,見著時髦派的母親,她得到的「目送」是:妳的衣服領口是破的:她沒有「背影」,母親直接口説:「我,養不起妳。」她以才華洋溢的文字,寫下對所有家人的感受:「所謂祖先,就是躺在我的血液,等我死了,再死一次。」

 

這時,死亡的意念對她是痛快的,那是弱勢的她,對渴望親情最偉壯的報復。

 

死吧!大家一起死!再死一次!我要你們再死一回,透過我的死。

 

所有的人都知道,恨緣自於愛之不可得。張愛玲傳奇一生,孤獨一生。她沒有半生緣,她什麼都趕不上,什麼都得不到:一半也沒有。

 

除了她自己可以掌握的才華。

 

我在17歲時失去了外婆,那一年這個世界上惟一愛我的人,永遠離開了。

 

我也曾尋覓,曾受傷,曾怨過我的母親、父親⋯⋯然後從各種理智中,平復自己。

 

我的方法不是寛容,而是告訴自己:「當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人愛你時,你更要愛自己。」「如果連好好愛自己都學不會,你憑什麼渴望别人愛你?包括那個别人的名字叫做:母親?父親?」

 

我所謂的愛自己,絕對不是只在乎自己。而是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的不容易,想辦法遠離不快樂的事物,那是命運給你的考試。

 

如果你渴望的愛,不可得,轉個念,你比孤兒好,你比被墮胎的胎盤好⋯⋯你比飢荒中的人們好,你比戰亂時期的人好。

 

走到山林,風拂吹你的臉,它沒有偏心:走向海灘,浪潮永遠依約一波波問候你,它也沒有遺棄你。街邊的小野花從無人搭理,它照常綻放。

 

當你下定決心,不求他人,並讓真正的愛進入你的靈魂時,快樂的是你。

 

當你以美的心,裝飾生活中的色彩,動人的背影就是你自己。當你用你的生命、善良、耐心、喜樂和慷慨照亮他人的道路,你是燈,你是別人的星星:更是自己的救星。

 

當你把最好的善意給人,你也把最好的暖意留給了自己。

 

當你攻克自己的創傷,獲致內在的平靜,內心深處自然響起音樂,此時快樂頌就是你。

 

受苦、委屈了,選擇原諒,你祝福的不是他,放過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這是一堂愛的測驗,六十年來,我考了許多次,曾經交白卷,後來補考,以為過關了。但這堂測驗太難了,每經歷一波難關,我才知道自己的白卷,只完成了一小題答案,其他仍然空白。

 

幾十年了,漸漸地,我明白了。我們必須不斷的修為自己:最終,才能學會了「愛」這門課。

 

它,太難。愛比恨,不容易。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文化中的神話寓意

1554217200970.jpg

 

哈佛教授: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個民族特徵,卻讓他們屹立至今。

哈佛大學教授果然是世界一等一 ! 解讀中華文化關於信仰問題的論調,實在是太有深度。 

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在一場講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學生分享、解讀中國神話故事,並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語調總結中國神話故事的內核:中華民族特徵。

在他的情緒帶動下,現場氛圍一直高漲。

他說:

“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

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

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

這就是區別,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誡後代,與自然作鬥爭!”(鑽木取火)

“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裡躲避,

但中國人的神話裡,他們的祖先戰勝了洪水,看吧,仍然是鬥爭,與災難作鬥爭!”(大禹治水)

“如果你們去讀一下中國神話,你會覺得他們的故事很不可思議,拋開故事情節,找到神話裡表現的文化核心,你就會發現,只有兩個字:抗爭!

假如有一座山擋在你的門前,你是選擇搬家還是挖隧道?顯而易見,搬家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在中國的故事裡,他們卻把山搬開了(愚公移山)!

可惜,這樣的精神內核,我們的神話裡卻不存在,我們的神話是聽從神的安排。” 

“每個國家都有太陽神的傳說,在部落時代,太陽神有著絕對的權威,縱覽所有太陽神的神話你會發現,只有中國人的神話裡有敢於挑戰太陽神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太陽太熱,就去追太陽,想要把太陽摘下來(夸父追日)。

當然,最後他累死了——我聽到很多人在笑,這太遺憾了,因為你們笑這個人不自量力,正是證明瞭你們沒有挑戰困難的意識。但是中國的神話裡,人們把他當做英雄來傳頌,因為他敢於和看起來難以戰勝的力量作鬥爭。 

在另一個故事裡,他們終於把太陽射下來了(後羿射日)。

中國人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後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

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於抗爭的精神已經成為遺傳基因,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但會像祖先一樣堅強。因此你們現在再想到中國人倔強的不服輸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這是他們屹立至今的原因。” 

大衛教授的講座視頻被傳到社交網站上後,引起國外網友熱烈討論。 

“一個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化作一隻鳥復活,想要把海填平——這就是抗爭!”(精衛填海) 

“一個人因為挑戰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頭,可他沒死,而是揮舞著斧子繼續鬥爭!”(刑天) 

不得不說,這位大衛.查普曼教授解讀中國神話的角度很新穎,也十分到位。

我們經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是靠著不斷與自然、災難、環境作鬥爭才延續到現在。但有幾個人想到過,中國人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鬥爭精神是如何保持下來的? 

每個民族的神話都有自己的烙印,但你見過哪個民族的神話裡有我們這麼多戰天鬥地的抗爭故事?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雛狗”,說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蒼天。這比“神愛世人”聽起來殘酷,但非常現實。 

我們從小聽到大,並口耳相傳給下一代的這些神話故事,體現的絕不僅是故事那麼簡單。

每個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論,但惟獨中國的文明不畏懼神,也許正因為中國人深刻理解老子的那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雛狗),所以中國的祖先從不把生存的希望寄託於神的眷顧,也因此,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呵呵,沒信仰的民族能存續5000年嗎? 

敬畏祖上,追隨祖先,敢於面對,善於抗爭,不怕輸,也不服輸——是中國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人的信仰。

__ 網路好文

不論是否真為 外國人所重新鑑賞我國的所有神話啟示, 古老東方的先哲的啟示: 人類,終究要以智慧和意志力 ,來完成 共同理想的 世界家園! 這才是心靈大願。

-台鳳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慧女性的典範-奧巴馬的媽媽

640A.png

 

 

中渠經典文化

       她聰明能幹,拿到了人類學博士,是印尼經濟研究專家,參加過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她目光遠大,對孩子們的教育不拘一格又從不懈怠,培養出了兩個高材生:女兒是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兒子奧巴馬,當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奧巴馬曾說過,一生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母親,一個來自美國中西部地區的白人女子,“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擁有最高尚靈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於她”。

奧媽媽 ——  斯坦利・安・鄧納姆

         19421129日出生於美國堪薩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老爸是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高材生,打過二戰,是一個傢俱商人,哪裡有生意就舉家遷過去。老媽是個金領,先是在波音公司工作,搬到夏威夷後,又成了夏威夷銀行首位女副總裁。

 

       她是家裡唯一的孩子,一直想有個兒子的父親還是把自己的名字“斯坦利”給了她,帶著父親的殷切希望,她一直用著這個男孩名。從幼稚園到中學,每次自我介紹時,斯坦利都要強調自己並不是男孩。

 

        小姑娘繼承了父母的智商,四處搬家照樣當學霸。據當年的好友回憶,她是一個聰明安靜的女孩,對未來充滿憧憬。

 

       老奧是夏威夷大學第一個非洲留學生,智商超群,他經常發表演講,多次接受報刊採訪,成為學校當之無愧的焦點人物,擁有了一大批“粉絲”,她也是其中一個。196122日,相識數月後,兩人在毛伊島結了婚。

        奧巴馬一歲時,奧爸爸去哈佛大學繼續攻讀經濟學博士。

         三年後,奧媽媽和奧爸爸離婚,奧爸爸後來帶著另一個美國女子回了肯雅,18年後因車禍去世。

 

        奧媽媽似乎有很多理由怨恨奧爸爸:他沒支付過贍養費,奧媽媽一邊求學一邊帶大兒子,生活非常拮据;離婚後,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奧爸爸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

 

      雖然離婚了,但奧媽媽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講過奧爸爸的壞話,還盡力向小奧巴馬傳達父親的愛。她聰明地向小奧解釋父母的離婚:他們三人有三個關係,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和兒子的關係,媽媽和兒子的關係,現在結束的只是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媽媽還是會愛他。

 

          

       10歲那年,老奧巴馬來看兒子,也是父子唯一一次見面,小奧和爸爸有了小爭吵,安還特意勸和,說“你不應該生你爸爸的氣。你爸爸非常愛你,他只是有點固執。”正因為有這麼大氣的媽媽,在奧巴馬的成長過程中,父親雖然從小缺席,形象卻很美好。

 

        然而,奧媽媽每次都是這樣和兒子談起他的爸爸:聰明、幽默,擅長樂器,有一副好嗓子——這些優點,後來在奧巴馬身上都有。另一方面,奧媽媽的豁達和積極,也展現在奧巴馬身上。

 

       奧媽媽教會兒子以爸爸是黑人而驕傲,並為自己是黑人而自豪。奧媽媽經常帶回民權運動的書籍、美國著名女黑人福音歌手的錄音,以及馬丁路德金的講稿,“她相信,人們雖然擁有不同膚色,但本質是一樣的,人人生來平等”。

 

        奧媽媽原來有一個男孩名字——斯坦利,常常遭到同學嘲笑,但她坦然面對,並把這種態度帶給小奧巴馬。當小奧巴馬被小夥伴們稱為“小黑孩”時,他沒感到不妥,從媽媽那兒,他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膚色,有了免疫。

 

                      奧媽媽也教孩子們要學會尊重。女兒瑪雅說,“母親不允許說話刻薄,或者驕傲自大。如果我們說了什麼人的壞話,她就會試著從對方的觀點來重新來談這件事情,這樣的教育一直持續。”

 

       更重要的是,奧媽媽教會了孩子自信。一位在夏威夷的朋友說:“只要談起貝拉克·奧巴馬,她總會說:“我兒子很聰明,在這個世界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美國的總統。”她把這種百分百自信灌輸給小奧,有次繼父問奧巴馬:“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小奧張口就說:“當印尼總理。”

 

        1972年,奧媽媽重返美國,開始攻讀夏威夷大學的人類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一名自由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

 

              

       三年後,她把奧巴馬留給外公外婆照顧,接受更好的教育,自己則回到印尼,泡在印尼農村搞研究。她替福特基金打工,捍衛婦女事業,參與協助窮人的小額貸款計畫。隨後還當過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顧問,到過加納、印度、泰國、尼泊爾和孟加拉從事鄉村開發。

 

       她在美國和印尼之間、在孩子和研究中來回奔波。據奧巴馬反映,他已經得到了媽媽100%的愛,所以即使是分離焦慮期間,孩子也不怎麼痛苦。

 

                      

       1992年,奧媽媽終於完成了自己長達1000頁的碩士論文,在卷首上,她寫著:僅以此送給貝拉克和瑪雅,他們很少抱怨母親不在身邊。

 

                   

       但在那個時候,奧媽媽和奧巴馬都不知道,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安一再感到身體不適,再去醫院檢查時,她獲悉了一個噩耗:卵巢癌,並且已經錯過了治療時機。1995117日,奧媽媽去世了,年僅53歲。

 

        奧媽媽曾說:“不要被恐懼或狹隘的定義所束縛,不要在自己周圍築起圍牆,我們應當盡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親情和美好的事物。”奧巴馬顯然繼承了媽媽的這一天性。選舉過程中,希拉蕊的嚴重挑戰和“牧師門”都不能使他的競選陣營亂過陣腳,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奧巴馬回憶母親時,總會說“她是影響我一生的人”,從小到大看著媽媽工作、讀書,還要養我和妹妹,“她是那種真的給了我自信,讓我相信自己是能做任何事的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四法則:改變、適應、回避、放棄

1562729060975.jpg

金謀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如果改變不了,那就去適應吧。如果做不到適應,那就只好回避吧。如果連回避也做不到,那就只有放棄吧。

 

環境也好、現狀也好、工作也好、人也好、婚姻也好,這句話的四個原則基本都適用。能幹的人會選擇改變,讓不喜歡變得喜歡。懶惰的人會選擇適應,不願費力打掃那就享受髒亂唄。懦弱的人選擇回避,可是眼不見心還是煩的。勇敢的人說,我放棄,一了百了。

 

一、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我們就只好以身改變自己,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這一切。

 

托爾斯泰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成就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一連串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的,要適應社會,適應變化,就要改變自己。

 

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於是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道: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不禁啞然。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移山之術,惟一能夠移動山的秘訣就是:山若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改變環境,那麼就改變自己。

 

人的性格一旦確立,就會恒定不變,自動發揮作用。一個人的性格,從根本上是很難改變的,人們只能在一定範圍內,做出有限的調整。我們不能夠回到過去,去改變過去,我們可以做的是改變未來,改變未來就要從改變現在開始,現在一點一滴的改變,都將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影響。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修正現在,完善自我的過程,雖然誰也不可能最終成為完美,但我們都在向著自己心中的完美努力。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適應環境,去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託在改換環境上面,這實在是徒勞無益的。

 

二、適應是一種接受,也是一種挑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

 

適應的問題無時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於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生活不可能靜如止水、波幅不驚,我們時時都會面對各種變故;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我們也會遭遇失敗和挫折;生活不可能總是如歌行板、水鄉夜曲,我們也會碰到厄運和災禍。當變故出現時,當失敗和挫折發生時,當厄運和災禍降臨時,我們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學會適應。

 

適應是一種接受。由於我們老愛依戀昔日的安逸,懷念過去的清靜,當客觀現實發生變化時,我們便不願走出昨天,直面這種現實,接受這種變化。不願接受,其實就是不願失去曾經擁有的:擁有的一份令人豔羨的工作,擁有的可心的戀人,擁有的相依為命的親人,擁有的經營頗佳的生意。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時光由不得你,我們要生活下去,就必須接受生活中種種不願接受的變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認同,情感上容納;接受,就是走出懷舊情結,及早消除負面情緒,面向未來,重振旗鼓,重新上路。

 

適應更是一種挑戰。每一次適應,必然就是一次嚴峻的自我考驗和自我挑戰,甚至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種脫胎換骨的磨礪:當情斷花季、親朋病故,如果我們不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心理調適,怎麼能掙脫傷感情懷?挑戰,是對自身各種弱點和缺陷的無情開火,是對意志、性格、能力、水準的綜合檢閱。挑戰的過程就是一個戰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取得了一次挑戰的勝利,我們也就實現了一種適應

 

適應也是一種選擇、一種拼搏、一種磨煉、一種洗禮、一種鳳凰涅槃的焙烤,一種千錘萬擊的鍛造。因此,適應必然是痛苦而艱難的。生活中,一些人便常常面對種種變化而畏縮膽怯,不願適應,於是他們或在厄運面前一蹶不振,或在挫折面前自暴自棄,使人生蒙上了陰影。其實他們應該明白,適應是人生別無選擇的課題,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適應。

 

正是在不斷的適應中,我們堅定了意志、磨煉了毅力、增強了自信、培養了才幹、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從而不斷成長,不斷成熟。也正是在不斷的適應中,我們咀嚼了酸甜苦辣,遍嘗了人生百味,飽覽了人生風景,體驗了成功喜悅,從而充實了人生的內涵,豐富了生命的色彩。

 

三、回避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本事

 

鄧小平回避了姓與姓的中國最敏感的問題,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偉大理論,把中國搞富了;聰明的夫妻們回避了不忠實的家庭中的最敏感的問題,給彼此留下了足夠的個人空間,使夫妻感情總是幸福的穩定的快樂著;朋友之間也因為回避了一些心知肚明的最敏感問題,堅持誠待與明知的態度和舉止,讓朋友之情總是保持了那份快樂和和諧和神秘和甜蜜;聰明的領導總是回避了下屬之間發生矛盾的一些最敏感的問題,堅持視而不見,所以才終能使本單位保持了一種自然的平衡與活力;......

 

所以,學會回避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本事。現實中誰掌握不了它,誰就會迷惑、心累、不會生活和工作。懂得了它,可能你的活法、想法、做法便會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回避不是做糊塗蟲,是難得糊塗。回避是一種高境界,沒有高境界的人是不會回避的。回避其實並不容易,真的比面對還難,這就要顯示一個人的真本事了,沒有真本事的人還是勸您別這樣幹。要學會回避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苦心領悟人生,領悟到一定時間自然就得來了。

 

生活中也如此,懂得回避,這是人生的藝術。人與人,人與社會,隨時都會有可能出現不協調的時候,學會為別人想一想,退一步天海闊天空,讓回避的藝術展示出人的美德。

四、放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美麗

 

人生就是選擇,而放棄正是一門選擇的藝術,是人生的必修課。沒有勇敢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與其苦苦掙扎,拼得頭破血流,不如瀟灑地揮手,勇敢地選擇放棄。歌德說: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於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

 

放棄是一種智慧。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學會放棄,才能使自己更寬容、更睿智。放棄不是噩夢方醒,不是六月飛雪,也不是優柔寡斷,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種拾階而上的從容、閒庭信步的淡然。

 

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人生是艱難的航行,絕不會一帆風順。當必須放棄時,就果斷地放棄吧。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放棄時髦,是為了追求更前衛的特立獨行;放棄熱鬧,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心靈盛宴。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放棄難言的負荷,方能解開心靈的枷鎖;放棄滿腹的牢騷,方能蘊蓄不倦的威力;放棄纖巧的詭辯,方能擁有深邃的思想;放棄虛偽的矯飾,方能贏得真摯的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窗外雲卷雲舒,如果說這種境界,是我們常人難以企及的,那我們就學會放棄吧,放棄同樣也是另一種美麗。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老師的最後一課:含笑面對老年的疾病與死亡

thumb (6).jpg

 

   一般來說,人在七十歲以後是很難過的。第一是因為病痛,一身患有多種疾病,整天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第二是因為孤獨,人老了活動空間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了,越來越多地待在家這個狹小空間裡。因此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憂鬱症。

 

老人是弱勢群體。身體弱,精神也弱。在我們院裡(藍旗營,北大清華的家屬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憐兮兮地期待著他人來關懷照顧,變成了弱勢嬰孩。看到這種情形,我就想,難道人的晚年一定要這樣過嗎?

 

我今年94歲了,老公(趙寶煦教授)兩年前去世了。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得很好。身體健康,頭腦清楚,除了一個每週來兩次的清潔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習慣與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盡量自己做。每週子女們都來看望我。我還要兒子不用每週都來,兩周來一次就行了。他們也忙啊,而且他的家與我這兒離得太遠了。

 

我自己平時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讀書看報看電視散步做家務,保持著自己不緊不慢的節奏,最近正在研讀《易經》。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走」。我沒有任何遺憾。現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質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質量。

 

我認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目標。例如童年時期的目標就是玩,青年是學習,中年是工作養家,老年也要有目標啊,沒有目標的人生特難受!那老年人的目標是什麼?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要盡量使自己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

   怎樣盡量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我這些年一直身體很好。我是怎樣做到的呢?

1、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遺傳佔三分之一,第二是鍛鍊和養生,第三是生活習慣,例如抽煙喝酒熬夜都會損害健康。

 

人到70歲以後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要看許多書,對於人的人體構造與功能、體育運動、食療、生活習慣、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較全面的知識。

 一旦認識到什麼是應該做的,就要身體力行,一旦認識到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就要令行禁止。並且一定要長期堅持下去。

 

有些老年人沒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動不動就看醫生,亂吃藥。其實醫生不過是聽你的陳述。再說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況。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麼名醫,或者什麼靈丹妙藥來保健康,經常跑醫院,頻繁換醫生,換藥物,結果總是失望,因為他不懂得靠醫生不能獲得健康,關鍵還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我曾經患過皮膚瘙癢症,癢起來鑽心,夜不能寐。去看醫生,只能給些藥膏塗抹,沒有效果。後來我自己看書,明白瘙癢症是有很多種類的。我分析了自己的類型,注意改變生活方式,採取適當食療,保持心裡的平靜,並學會了按摩。

   俗話說久病成郎中。我的體會是,身體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醫其實只能是自己。冷暖痛癢只有自己最清楚,運動健身只有靠自己堅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調整。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無論是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歡做的

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內衣。 

我當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讓保姆為我做。但是只要一開始不做,以後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萬不得已就不開這個頭。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目前,還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豐富

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國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可是我不需要。我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裡很平靜充實。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她的老伴特別寂寞,老打電話給我,一說起來就沒完。問我能不能一禮拜給她打兩次電話。我答應了,轉念一想想這不是個辦法啊。我一次電話十分鐘二十分鐘,那其他時間她怎麼辦呢?我就去找她。

 

我說我可以給你打電話,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真正解決問題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內力。她說那怎麼辦呢?你就得自己有奔頭。那怎麼有奔頭呢。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盡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我每天6:00–6:30起床後,就忙著按摩,做操,看電視新聞、做早飯。一定要在九點之前吃完早飯。9點以後我就開始看書看報。我一個人訂了好幾份報紙雜誌,每天不抓緊時間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賞的地方就摘錄下來,或者剪下來,我現在已經積累了好幾大本了,經常翻看,樂在其中。

我還愛看電視劇,看到難過處就跟著放聲哭,高興處就放聲笑。有時還想不通編劇為什麼這麼處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編劇,我就怎麼處理。我現在還在研讀《易經》,心得也記下了一本。你看,我平時有這麼多事情要做,這麼多新知識要學,哪裡有時間去寂寞呢? 

   我有三個孩子每週都回來看我。我兒子離我挺遠,我不希望他每週都來,就對我女兒說,你跟你哥哥說一下,不用每週都來,打個電話問問就行了。他後來就兩個禮拜回來一次。我平時過得很充實、愉快,不希望別人來幹擾我。老年人要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心胸開闊,心情舒暢。這樣遇到疾病就能頂得住。

 

第二目標

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這也可以事在人為嗎?

 

我認為,要想「走的快一點」,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準備,該走的時候乾乾脆脆、無牽無掛、了無遺憾。我來告訴你我的體會:

1、不怕死

其實無論多大年齡都會怕死,死亡總是令人恐懼的,怕臨死前的病痛,怕與親人訣別時的撕心裂肺。誰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麼用,這是自然規律,只能坦然面對呀。

 

70歲時我就想,人活七十古來稀,何況還有許多偶然因素。黃泉路上無長幼。所以活一天就賺一天。人的生命分為數量和質量。我不在乎數量,而看重質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質量,什麼時候「走」就順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決不好,就終日惶惶不安。我現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識學不完的。我從來也不寂寞。我愛看足球、網球、檯球。對於國際上的一些新聞我也很關注。這樣我心情很舒暢,對疾病就能頂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檢查發現我左腎上有個腫瘤,可能是癌症,醫生和家屬都主張要做手術切除。我不同意。我說我已經92歲了。我將來走不一定是因為這個腫瘤。即便是這個原因,動了手術後又會出現其他病。那何必呢?癌症喜歡酸性的東西,不喜歡鹼性的東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魚大肉,而多吃蔬菜水果兩年來沒有任何感覺。

 

  現在我乾脆就不去檢查了,也不管它變大了還是小了,愛怎樣怎樣。已經兩年了我一直與癌症「和平共處」。現在既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實,很有質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會戰勝它。 

   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什麼?精神上只有達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輕鬆享受有限的生期。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兒女說還是找個保姆陪住吧。否則萬一哪天犯了病都沒有人知道。我說犯了病又怎樣,無非是拉到醫院搶救唄。搶救過來又怎樣,還不是不死不活地拖著?人的壽數到了,就要順其自然,犯了病還搶救他乾嘛?身體功能衰竭了,無疾而終,順其自然,這是福氣呀,你說是不是?

 

  古人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來不怕死,就活得輕鬆,生活質量就高。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態一天一天活過來的。事實證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現在已經94歲了,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哈哈,我覺得自己賺到的已經太多了!

 

2、不愛錢

許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錙銖必較,把錢摳的緊緊的。他們真是沒想明白呀。我現在每個月幾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們來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兒女過六十歲生日,我每人送上一萬元。

 

我想,自己也就這幾十萬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兒女們繼承,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感激我。不如現在就拿出來給大家共用,弄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現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只從自己出發,想來想去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或是領導對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對不住自己,或是兒女對自己照顧不周,特別是兒媳婦又如何虧欠了自己。內心總是不愉快。這又何必呢。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維。

 

  你認為自己把兒女撫養大,兒女就應該回報你。兒女都有兒女的事情,哪有那麼多時間陪著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時,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顧了多少?我從不要求兒女來陪我。我一個人生活的很有規律,說真的,他們來了我還有點嫌打亂了自己的計劃。所以一個人生活是常態,兒女來看你,是驚喜。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報,只要奉獻,我養大了兒孫,是我的奉獻。但我不圖兒孫的回報。我一直以助人為樂,若能幫助他人,我就感到快樂。能給周圍人帶來快樂,我就感到快樂。一位老師經濟上有困難,我給了她點錢,她向我表示感謝。我說,你甭謝,我這樣做自己高興。

 

與人的感情要真摯,但不要太纏綿。我們院裡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長期一直放不下,總是悲悲切切的。愛情深厚可以理解,但總不能整日淚水洗面,多愁善感,去當林黛玉呀。兒女也一樣,我愛他們,當然捨不得分離。但是既然分離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願意他們將來被悲傷所累,所以現在就不去和他們太纏綿,不要他們一天到晚總往我這裡跑。

 

 

聽陳老師一席談,如醍醐灌頂。她那冷靜與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徹悟後的詼諧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時不時地與陳老師一起開懷大笑。這樣睿智堅強的老人實在不多見。

 

臨別時我說:「我們過一段時間再來看您。」「不用來了,打個電話就行啦!」陳老師乾脆地說。

 

以下為作者敘述:

20174月底,陳老師已經滿了96歲。這時各種疾病接踵而來。先是腎癌發作,伴隨而來的尿毒癥、貧血性腔梗。加上中間一次跌傷和小中風,身體臟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還能堅持半自理,終於在9月份兩腿發僵,渾身難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們都竭力動員她去醫院住院。可是陳老師一直堅持不去醫院就診,她沒有吃藥,也沒有注射和打點滴,只是堅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練習,希望還能下地步行。女兒也為她問遍了家庭的醫生朋友,他們都很坦誠地說:「這麼大年紀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子女為她請了保姆,24小時輪流守護她。而這正是陳老師最不想要的」沒有質量的生活」。她囑咐女兒:一不要通知學校,二不要通知親友,三不要讓人來探望。她只希望自己能夠「走」得更快些,盡量不要拖累別人。她請女兒」幫助」她,女兒難以答應,何況我國的法律也不允許安樂死。於是她果斷地決定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1017日,陳老師開始斷食。 

18日,陳老師繼續斷食,只飲水。 

19日,女兒沖了芝麻糊端到已經餓了三天的媽媽面前。陳老師居然一口氣吃完了。但是當女兒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時,她又堅決拒絕了。

 

20日,陳老師已經既不吃飯,又不能飲水了。她的頭腦還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寫下自己的要求,如請人幫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陳老師繼續水米不進。陳老師終於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安詳地合上了眼睛。

 

   聽到陳老師的女兒講述她最後的日子,不禁感到震驚。以斷食的方式來結束生命,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多麼堅強的意志啊。我立即聯想起她的話「要不怕死」,「要爭取走得快一點」。她老人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既不拖累別人,也捍衛了自己的尊嚴。

 

   陳老師圓滿地實現了自己晚年的兩個目標,終於下課了。她的最後一課不僅向我們傾盡心血,還以生命做了見證。

 

   當我肅立在窗前為陳老師默哀時,腦海裡卻浮現出那張親切的笑臉,她詼諧地說:「哈哈,我已經賺到太多了,下面就看你們的啦!」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欲過強的人:用處理別人的問題來回避自己的問題

unnamed (7).jpg

文:心靈驛站 

到底什麼是控制?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控制欲過強的人,一般稱這種人為控制狂,他們往往有如下表現: 

  • 不停地給你提要求,認為你應該按照他的要求來; 
  • 喜歡評判你,你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你這麼做是不合群,那麼做是沒特色; 
  • 希望你能為他們的感受或情緒負責經常會說你這樣做一點都不愛我!”“我不幸福不快樂都是因為你沒做什麼什麼事。”“你沒有怎麼怎麼著,我怎麼能夠開心呢?” 
  • 自己沒有錯,錯的都是你在對錯問題上特別擅長使用外歸因,表現為自己的對錯好像無須討論,但你的對錯特別重要,如果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一切都是你的問題,而不是自己有問題。 

簡而言之,一個控制欲過強的人會希望外界的一切都按照他的需要他的意志來運轉,如果沒有符合他的需要他的意志,他就會強制你改變,認為你必須符合他的意志和要求。 跟控制欲很強的人相處,會有很強的壓迫感、壓抑感和窒息感。 你會覺得你的存在好像總是在面臨某種威脅,你不可以舒展地做自己,你的好壞對錯完全掌握在另一個人手裡。 在很多情況下,你會覺得你身上有很多問題,為了相處融洽或者有資格存在,你務必要解決這些問題。 是的,什麼時候起,你成了一個問題頗多的人,而奇怪的是,對方似乎比你還焦慮的希望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對你的問題熟視無睹,對方就會憤怒,認為你妨礙了他,影響了他,沒有滿足他。 只有當你對你的問題佷焦慮、佷恐懼,對方似乎變得正常,當你變得很依賴對方,聽他的話,變得乖順無比時,對方會對你很滿意。 面對一個控制狂,如何與其相處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 

  • 不聽他的,表現出自己的意見,他會用各種手段威脅你、讓你充滿恐懼,甚至用感情綁架你,讓你深陷內疚,總之你感到很不安。 
  • 但是假如你乖乖聽他的,你又會很壓抑,覺得自己完全被剝奪了意志,並且你不被得到尊重,你的真實的喜怒哀樂和感受沒人在意,甚至你變的膽怯、懦弱、膽小怕事。 

不要害怕,你與控制欲過強的人相處中體驗到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 之所以體驗到這種感受,正是因為,這些控制欲過強的人把他們自己內心回避的情感體驗扔到了你身上比如恐懼、弱小、無力、膽怯和懦弱。 他們因為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這部分,所以總是試圖往外扔到別人身上去處理這些問題。 結果就造成了:用處理別人的問題來回避自己的問題,這樣一種適應環境的方式。 這就是控制。

2

用外在的衝突來回避自己內心的衝突 控制欲過強的人內心是充滿衝突的,這種衝突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對自身不接納的衝突;一種是回避外界挑戰對自身要求提升的衝突。

 我們來詳細分析:

01對自身不接納的衝突

一個人對自身的不接納,往往來源於早年成長環境中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或者遭遇的某種創傷。比如父母從小總是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總是不行,甚至經常表達失望、嫌棄的感情。 那麼小孩就會對自身弱小虛弱無能的部分感到十分恐懼,並且可能因為從小體驗到大量的被指責弱小虛弱無能,而在潛意識裡壓抑了太多痛苦和屈辱的情緒。 這些痛苦的情緒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當事人不敢把它放出來去直面它,早年的他採用了回避的方式不去面對這種情緒,也就沒有發展出可以應對這些情緒的能力。 甚至當事人會嚴重否認自己人格中的這一面,不願去觸碰自己弱小、脆弱、無助的部分,竭力的證明自己是個強大、有力、正確和高高在上的人,來防禦自己潛意識裡的創傷。 

有的人不接納的是自己的脆弱、弱小、不如別人的一面,有的人可能接納不了分離,有的人接納不了犯錯。 在所有的不接納下面埋藏著的是都是巨大的恐懼恐懼自己被拋棄,恐懼自己不被愛,恐懼自己不好 控制欲過強的人經常採用否認的防禦機制去回避自己的這些問題,但是,他們又經常體驗到巨大的恐懼,俗稱沒有安全感所以就會像抓稻草一樣抓住周圍的環境,希望外界環境或別人來讓他們擺脫這種不安感——證明他們強大、有力、有魅力、絕對正確等來穩定自己的內心。 由此構成控制。所以,很多人也發現了,一個控制狂的背後往往是安全感的喪失比如:一個整天跟蹤丈夫的中年婦女,對丈夫的控制背後是對自己魅力自信的喪失;一個要求下屬必須畢恭畢敬的領導,對下屬控制的背後是對自己能力的不夠自信甚至恐慌。

02外界挑戰對自身要求提升的回避

控制一旦形成習慣,回避也自然會形成,這就導致,控制欲過強的人會使用很多的外歸因來認知自己遭遇的事件 他們會固守住自己我沒問題,我就是對的自我感覺很良好的表像,很難去反思自己,從而可能會讓自己的心智水準停滯不前。 比如一個媽媽從來不願意直面隨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大,會越來越有主見,也就會在感情上可能與自己分離,而自己必須要在心理上成長,去接受這一必然喪失的情況。 她就會無視孩子會有自己的感受、會有自己的主見這一事實,而強行用孩子不聽話是不愛她的理論去解讀孩子出現的問題。 結果就對孩子造成強大的控制和壓抑,這是媽媽把自己需要面對的心理成長拋給了孩子,人為的給孩子製造了一個錯誤的問題,讓孩子去面對解決的典型表現。 關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上,這樣的問題特別多。 很多父母都默認為自己已經是父母,完全不需要成長,想當然地就認為在孩子和自己不一致時,一定是孩子有問題。而從不反思自己,這種簡單粗暴的態度正是導致很多家庭父母的高控制根源。 同樣的關係還容易出現在領導和下屬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 總之,任何一個在關係中都認為自己100%沒問題的人,都容易把關係的責任甩給另一方,都極易形成控制。

 

3

受限於控制模式會阻礙個體成長 雖然控制狂表面上看似乎威風凜凜,但一個人如果受控於控制模式,實際會嚴重阻礙自身的成長,這種阻礙主要表現為以下:

01控制會影響一個人靈活性的發展
控制欲過強的人容易顯得固執甚至偏執,他們往往強迫、強制、強勢,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 總是用一種強力的方式來試圖讓事情朝向他想要的方向發展,但是這樣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他自身的靈活性是很低的 一個人要發展出靈活的人格特質,意味著他自身對於外界的變化和不合己意的事情是有很多應對策略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看到,不願意承認外界、別人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合理性,強制要求外界和別人按自己想的來,他自然很難發展出一些適應外界的應對策略。 這背後其實是對無法處理恐懼的固著,一個總是內心被恐懼占滿的人,思維很難靈活起來無力面對失去、喪失的人自身很難輕鬆,心智自然被這些困住。 就像一個人因為害怕失戀,所以不敢戀愛,一進入親密關係,他就會過度控制對方,害怕對方離開。那麼這個人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中,遇到問題時很難有靈活的處理技巧。 更多的時候,他會表現出死死限制住對方,讓整個的戀愛變的無趣甚至結束。

 02控制欲過強的人容易體驗到更多的失控
就像沒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安全感的威脅一樣,越是控制欲過強的人,越容易體驗到很多失控的情緒。 因為失控本來就是人生的平常,也就是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意志來,但是因為控制欲過強的人會認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來,是對自己價值的否定。 所以他們會做超級多的事情來極力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但結果容易出現跟自然規律做對的現象,表現為強烈的我執,自然會承受更多的期待落空的失控感。 正是,越是控制什麼,越是被什麼控制。 越是想事情如我所意,越是害怕跟那些不能如我所意的事情,越是投入巨大的關注在這上面,結果,總是體驗到很強的失控。 另外對於別人巨大的控制,本身就容易激發別人的反抗,導致失控。 03控制欲過強容易引發焦慮
控制欲過強往往會跟焦慮情緒捆綁在一起,未被直面和處理的恐懼本身就會引發焦慮,在控制行為的背後正是大量的需要被處理的焦慮。 如果向內的恐懼不被解決,焦慮就會讓人永無寧日 所以跟一個控制欲過強的人在一起,你也會體驗到很強的焦慮,一方面是他們把自身的焦慮往外投射,放到了你身上;另一方面,控制欲強的人本身的情緒就容易不穩定,自然會激發新的焦慮。 焦慮是因為對自身需要面對的衝突的回避 遺憾的是,控制狂總是把眼睛盯著外界和別人,試圖通過消滅別人的問題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可是這意味著焦慮永遠難以被解除,除非他們能把眼光收回去,去面對自身的恐懼。

4

如何解決自己的控制欲過強 

如果你本身是一個控制欲過強的人,務必要看到自己過強的控制背後隱藏的恐懼,以及恐懼背後防禦著的情緒和情感 

如果你總是拒絕承認自己的某些面向:比如脆弱、無助、卑微、弱小等,你就很難擺脫因為這些東西帶來的如影隨形的恐懼。 

唯有找到自己不接納和回避的情緒、情感,去直面它、接納它,你才可能擺脫它,克服它。 

而試圖通過找別人的問題來回避感受自己問題的方式,無疑是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所撒的一個大謊。 

所以當你對別人總是有很多不滿、憤怒、指責甚至苛責的時候,不妨去把目光從別人身上收回來,去問問自己: 

他那麼做觸動了你什麼?

讓你產生了什麼感覺?

為什麼你如此害怕這種感覺?

你害怕的是什麼? 

唯有直面,你才能放棄像抓稻草一樣抓別人來讓自己安寧的方式。這樣你才能看到真實的別人,才能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讓別人為你的感受負責。

5如何和控制欲過強的人相處

01守住自己的界限,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一個人總是評判你,總是盯著你的行為,並且對你提出各種要求,認為你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 

而這又大大的影響了你的感覺,那麼你需要堅定的守住自己的界限並且告訴他:你對於自己的事情和感受,你會為自己負責。 

並且當他這樣評判你或者威脅你時,把你內心體驗到的感受明確的向控制者去表達。 

比如他這樣說或這樣對你會讓你感到很無力、很恐懼,感到被否定,會感到很受傷等等。 

堅定的提出你的視角和想法 

02大膽的去和控制者討論他試圖回避的感受

控制者總是試圖回避自己要面對的恐懼情感,但是你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反問他: 為什麼你要求我必須達到什麼樣的要求?我達到意味著什麼?不達到意味著什麼?你在害怕什麼?是不是害怕我會看不起你,拋棄你?如果你不聽他的話,不按照他的意志行事,是不是他會認為你不愛他?會離開他? 幫控制者去面對自己不願面對的情感,態度務必要真誠和接納 因為要別人放下防禦並不容易,你需要給他很強的安全感,一步步突破他的心防,這很需要耐心和勇氣。 但是唯有讓他直視自己的問題,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疾”是外來的箭,“病”是心生的鬼

1564451536182.jpg

本文摘自《為自己開方:名老中醫的特效養生妙招》一書,王新志,何世楨著

 

肉體可以是殘破的,帶著無盡的苦痛,靈魂卻是高尚而清明的;身體可能是健美的,可以行走天下,心靈卻已物欲橫流。
 

《求醫不如求己》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話,大意是,你有1000種想法,就會耗掉自己1000個神,最終導致百病叢生。 

中國字的組合方式,其實很有意思。就說這“疾”字兒,疾病的“疾”,病字框,裡面一個矢,有的放矢的矢,矢是外來的敵人,外來侵害,就是像箭一樣射向你了。細菌、病毒啊,來源是屬於疾的範疇。 

病呢,裡面的“丙”意思是心火,丙丁火嘛,所以心裡不平衡了,有憂慮、恐懼了,才會產生病,所以疾和病是不一樣的。

 

應該說疾是比較好治療的外來的東西,外界看的見的。病呢,是深入裡面的。所以“藥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就是這個原因。“百病從心生”也是這個原因。這個“病”是心裡面來的,是真的病了,你心裡不舒坦了。

 

所以“疾”跟病不一樣,病呢,也不能用消炎藥來解決。就聽過殺死了身體中的細菌、病毒,沒聽過殺掉心病的。

 

其實你留意一下,一個人有病,可能他家裡人也都有病。這是一種不良情緒和意識的傳染,因為整個家庭環境都一個氛圍的話,就會對每個人都有影響。

 

有人說是風水不好,其實是共同的生活習性造成的,這個東西很漫長,很多人不明白這家人怎麼都有病,怎麼回事?造孽了?其實不是。

 

你看做父母的整天愁眉苦臉,或者經常打罵孩子,使他從小就感受到一種壓抑的氣場,這個氣場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好多年累積而成的,形成病呢,只是個結果而已,你讓我用三招兩式把結果給去掉,原因卻沒有解決,那哪兒成?誰也解決不了。

 

我覺的,他們也許患了共同的心病。 

還有一個耗費的耗字兒。那天我在天臺這兒,我突然看到這耗費的耗字兒,我就隨機給揭示一下。我說耗字兒,左邊是一個“耒”字兒,右邊一個毛。“耒”字兒你一查字典,意思是播種的工具。右邊的毛是草的意思。他光種草,不種糧食,就是耗費。

 

第一,是把精力全用在這個播草上,耗費了精神,第二,是浪費了土地。這就是“耗”。 

而且這個“耗”,你猜我想到什麼呢?耗子。為什麼叫老鼠叫耗子呢?它在糧倉裡,天天一點一點吃。糧食慢慢就耗費掉了,這就是耗子。

中裡巴人說:所以我覺的,有些所謂的假病跟那真醫沒有關係。我們只要把握住首要的,就是心靈的力量。

 

我們說疾病,我認為是這樣,疾病給大家的感覺是件不好的事情,但你不能把它孤立的看待,因為疾病必然會伴隨我們,只是有的症狀明顯,有的症狀不明顯,而疾病的產生必然和心理思想相聯繫。

 

我認為有一種疾病必然對應一種思想,為什麼我說一種水養一種魚呢,如果說思想是水,疾病就是魚。

 

如果說我現在恐懼了,那麼,這瞬間的恐懼就會造成對身體的損害,在身體上的某個部位有所反應,這種反應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器質性的病變,由原來無形的東西轉變成有形的了。也就是一種情緒在作怪。這種情緒和身體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一個人先天稟賦就是這種暴躁的脾氣,那麼他所做的事,接觸的人都可能與暴躁有關,所謂物以類聚,同氣相求。

 

這種暴躁的情緒環境就會產生相應的疾病。比如得肝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脾氣暴躁的,或長期壓抑的那種。長期處於憂鬱狀態的人由於經常緊張容易得胃潰瘍,生悶氣的人有婦科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

 

有人說誰又能不生氣呢?不錯,我們確實無法保證我們不生氣,但卻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消氣和解氣。

 

比如人在氣頭上時,通過刺激身體的經絡和穴位,促使他打一嗝或放兩個屁,把氣消了,就通暢了,順便也把那無形的情緒給解決了。

 

通常我們的身體也是各有不同,所謂個體的差異性。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有對自己身體的認知。

 

有個先天稟賦的問題,我認為人的體質都是略有偏頗的,不是完全陰陽平衡的;有人先天肝旺,有人脾虛,有的小孩生下來就有濕疹,有的小孩生下來就脾胃不好,這先天稟賦決定了身體要有偏差,就容易感受和身體偏差相對應的病。

 

就像一棵小樹,你看不出它有什麼異常,其實它的根系已經在告訴你——它生長的時候會往哪邊偏了。

 

說明什麼呢?你只要是這種體質,將來就會有發展這種體質所對應的病的趨勢,所以一定要改善你的體質。比如說,如果你是寒濕體質,就一定要加大溫熱的力度。

 

所以中醫講上工治未病之病,治什麼呀?就是改變體質的偏差。這也是我所理解的中醫與人體的關係。

 

所以,我覺的疾病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環境問題,心境改變了,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所以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強調天人合一,強調恬淡從真,辨證論治等等。心境改變了,行為改變了,過程也改變了,結果也就隨之改變了。

 

脾氣暴的人,可能就是火大了,你就的吃寒涼的東西,的吃苦的、去心火的東西,自然也喜歡脾氣相投的人,就這樣在情緒上互相傳染,這些東西,構成共同的一個心理環境,就構成了疾病衍生的土壤。

 

一個人生病,除了患者本人要忍受身體病痛帶來的痛苦以外,心情也會大受影響,他的家人和朋友們也一樣,心裡不僅難受,身體還會受到不小的拖累。

 

這時候,很多人都盼望手裡有一味靈丹妙藥,既能一下祛除身體上的疾患,還能讓情緒很快好起來。

 

人生病時為什麼會產生不良情緒呢?《黃帝內經》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就是說,人的喜、怒、悲、思、恐等情緒都是五臟功能的外在表現。

 

說到這裡,或許您會覺的,精神上的問題不都跟大腦有關嗎?事實上,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全參與了我們的精神活動。

 

比如說,您發怒的時候,是不是會隱隱感覺到右上腹疼痛?這是肝在疼。而當您情緒低落的時候,您會不會感覺到呼吸減緩,甚至不順暢了?等等。

 

上次,我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

 

“不知為什麼,每次只要去向領導彙報工作,我就內急,想上廁所。但是到了廁所,尿量也不是很多。”

 

我問他:“您是不是有點害怕這個領導?”

 

他回答說:“是啊,他特別喜歡罵人!”

 

這其實很好解釋。中醫認為,腎主恐,正是由於這個朋友在潛意識裡害怕上級,對他的恐懼感,才會“腎氣失固,氣泄於下”出現內急的現象。


 

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內急,而是腎生恐後將指令彙報給大腦,大腦在下達指令以上廁所的方式來疏泄恐懼。

 

還有一次,有個朋友對我說,他父親近半年來疑心特別重,想的特別多。最近,老人家的症狀更嚴重了,吃不下飯,肚子脹,吃了醫生開的一些開胃消食的藥,但總不見效。

 

在臨床中,經常發現一些有疑心病的人說自己胃不舒服。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脾主思。人想的多了,脾胃之氣就堵在那裡不走了,這樣肚子能舒服嗎?

 

可以說,在每個臟器裡都藏有一個“神”。神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當五臟生病時,實際上,它所對應的情緒也肯定受傷不淺。

 

其實,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比如說,有的人經常性的頭痛、沒精神心裡不舒服。但您如果把頭痛治好了,精神自然會好,相應的,心裡也會舒暢無比。

 

一種情緒(神)對應著一種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在情緒(神)那裡找到根源。因此,您如果在養生保健的過程中做到“身神同補”,那效果就太神了。

 

比如說乳腺肌瘤,《外科正宗》認為它的發病原因是“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

 

所以,即使您的乳腺肌瘤已經治好,但如果您在後期的保養中忽視了情志調養,還是經常愛生悶氣,東想西想,結果只能是讓乳腺肌瘤再次發作。

 

因此,無論是治病還是防病,只有“身神同補”,才能使疾病徹底斷根,不再復發,讓身體真正強壯起來。 

不想進醫院?那就做好這4件事 

沒有心病,心肝脾肺腎才補的進去

 

心臟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臟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這樣人才會長命百歲。《黃帝內經》講:“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是說,如果心裡不平靜,人體所有的臟腑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心為五臟之主,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不良情緒的出現都會連累到它。所以,心臟最勤奮,又是最容易受傷的。

 

《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叫“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這裡的“主”,就是指心臟。心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臟的情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人才會長命百歲。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

 

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需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係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於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所以,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造成腎精虧損。

 

舉個例子吧,我們心跳加快時,明明是心臟出了問題,可很多人會說“心慌”,這個“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對應的是腎臟,所以心臟出問題的時候,會影響到腎臟。

大家都知道,脾主運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的運化,被人體消化、吸收後才能變成血液。但是,如果沒有心陽的存在,脾的運化功能就無法實現。

 

舉個例子,很多身體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補藥,都不見效。到醫院去檢查吧,又查不出什麼問題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人心裡裝的事太多了,有事沒事去想一些沒必要操心的事,分散了心陽。思慮過度容易傷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造成少食、腹脹、身體乏力等“心脾兩虛”的症狀。

 

只有心和肺合作愉快,濁氣和清氣才能正常交換

 

心主血,肺司氣,血是氣的載體。肺吸入的清氣需要通過血液的運化才能分佈到全身各處,濁氣也要依附於血液才能到達肺部,通過肺的呼吸排出體外。

 

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運行才會通暢,讓體內的濁氣正常的和大自然的清氣相替換。這就是中醫上常說的“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的道理。

 

心與肝之間的關係就更好解釋了。心主血,肝藏血。我們心情不暢的時候,最需要肝臟來疏泄情緒。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壓抑時會感覺心前區憋悶,兩肋也有疼痛感,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

 

因為兩肋是肝臟所在的位置,也是肝經經過的位置,肝氣鬱滯就會引起兩肋疼痛、脹悶。

 

總的來講,心臟的不適都會影響到肝、脾、肺、腎。我覺的《黃帝內經》中關於五臟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將軍,肺就像宰相。將軍或宰相出問題了,都會影響到君王的決策。

 

如果單是將軍出問題了,對宰相的影響卻很小。唯一不能出問題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龍顏大怒”了,將軍、宰相的日子都好過不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種人生叫沒電了

unnamed (4).jpg

:  慧愛心靈家園 

你等著意中人赴約一起看電影,然而電影開始了,他還沒有來,電話也無法打通。此時你有什麼想法?大概有四種可能:
 

1. 他不愛我了,所以就不來了。

2. 他出車禍死了……

3. 他不愛我了,不回電話是因為他出車禍死了……

4. 他路上堵車了,手機沒電了……

 

你會更傾向於選擇哪個答案?當愛人不至,我們往往會浮想聯翩,這些想像中,有人會擔心失去愛人(的生命),有人會更擔心愛人拋棄自己;有人一會兒會擔心失去愛人,一會兒會擔心自己被拋棄;而一個心寬的人會往好處想,根本不會有那麼多負面的想法。

第一種選擇,我們稱之為“回避型”的愛,這種愛的特質表現為對拋棄的恐懼;
而第二種選擇則被認為是“焦慮型”的愛,這種愛的特質表現為對失去愛的對象的恐懼;
第三種愛叫做“焦慮回避型”的愛,這種愛是一種刺蝟式的愛,疏遠了冷,接近了痛;
第四種“安全型”則對未來始終充滿信心。

其實在不同的時刻,這四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一個對拋棄很敏感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生存資格經常受到現實和想像層面挑戰的環境,這樣的孩子往往發展了一種“天氣預報”的功能,隨時準備著可能發生的糟糕事件。由於他們善於發現危機的預兆,這往往讓他們提前採取行動,避免災難,但這種生存策略如果成為他成人以後的唯一方式時,往往就會有問題。一個人的成熟在於他能夠靈活有彈性地面對這個世界,而不是只用一種僵化的固定的方式來做事情,他的現實感要強到發現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過去的一切複製在現在。

 

我們到底有多少個世界?有多少個自我就有多少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無意義的,它的意義由我們賦予它,而我們賦予意義的標準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同樣一個事情,但在四種依戀風格的人看來,發生了不同的事情。

看上去安全型的似乎是好的應對方式,但老實說,這種風格最好是建立在足夠強悍的防禦力的基礎上,否則,它很容易受到打擊而變為其他三種。什麼都不能走極端,我聽過一個關於極端安全型的人的笑話:

一天茶社裡來了一個小孩,急匆匆對一個大人說:“爸爸,家裡著火了,你趕緊回去吧。”那個男人聽了慢慢說:“等我聽完這出《玉堂春》再說。”別人都聽不過去了,就指責他,他慢悠悠地說:“反正房子已經燒了,我去了也沒有用。”這個世界上如果都是安全感如此“強”的人,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或者說我們人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這四種方式裡跳躍,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不能只限於其中一種而不可自拔就可以。

什麼算是剩女的門檻?有人會選擇35歲,有人會選擇30歲,有人在27歲就覺得一隻腳已經踏了進去。

有一個故事的主題叫做“恐懼”。有時我會被那些一直長期和恐懼為伴的女人的“勇敢”所震撼,她們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能力去忍受恐懼的滋味,人生的一切快樂似乎都不是她們感興趣的對象,而甘願和恐懼一直做伴。考慮一下讓火一直燒你手掌的滋味吧,很多人會飛快地將火熄掉,但另外一些人卻選擇了讓它一直留在手掌上燃燒……

 

 

路雅是北方人,讀大學來到南方,畢業後在南方工作三年多了。她現在27歲,工作和學習都算順利,只是感情一直空白,大學裡喜歡過一個男孩子但終究無緣在一起,這幾年也有男生追求,但是一直不來電。在路雅看來,這或許是南北差異的原因,北方女孩子還是覺得北方高高大大的男孩子比較有安全感。其實說實話,現在她也不知道自己該找什麼樣的人,但是她能做的就是遇到一個否定一個。朋友對路雅的評價就兩個詞:挑剔,要求高。

當然,她也想過是不是要回北方工作,去北京工作是挑戰與機遇並存,但更多的原因是也許北京遇到心儀物件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在浙江這麼多年,她已經習慣了這邊的氣候,但是這邊的男孩子她基本都不來電。

從小到大,路雅的成績、能力都能得到周圍人認可,可是她皮膚有些黑,所以她對自己的外形總是沒有自信。

稍微長大些她對自己的容貌看法相對客觀了:她只是形象普通一些,但是個性鮮明,成績能力也不錯,綜合起來其實還是可以的。但來到南方,周圍女孩都是鶯鶯燕燕的婉約女子,讓粗獷型的路雅一下子又找不到北了,她又一次開始自卑起來。畢業了,她開始回避感情專心工作,這讓她找回了自信,周圍追求者也陸陸續續多起來,但是此時路雅突然發現他們都不是讓自己心動的類型。

路雅的個性還是敢愛敢恨的,她喜歡自己掌控局面,她覺得這可能是自己沒有安全感。

還有一件事情對路雅的影響和觸動很大,是高中時候發現爸爸的外遇,這讓她很崩潰,媽媽對她的灌輸是一定要做一個有能力的女人,至少在被拋棄的時候可以不用太淒慘。這也是她從來不敢輕易投入感情的原因。

路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迷惘著什麼,她不知道這種內心的折磨到底來源於什麼,是像嬰兒離開母體的不安全感麼?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麼?

一個人離開自己的故鄉,遠離故土,他要麼是在尋找什麼,要麼是在逃避什麼,或者兩者都有。一個人想離開一個地方,卻又不願意離開,那麼他要麼在選擇什麼,要麼放棄著什麼,或者兩者都有。

對路雅而言,她的人生曾有過一個迴圈,那就是對她相貌的接納與不接納的迴圈。小時周圍女孩的漂亮讓她有自卑的感覺;在大學時來到南方發現南方女子的嫵媚,自卑再次襲來。然而她又有兩次反彈,那就是青春期時對自己整體魅力的認可,以及工作後追求者絡繹而來時自信的回歸。

 

她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命對她而言,似乎是一個謎團。電流在她的字典好像不存在一樣。朋友說到她兩個詞,一個是“挑剔”,一個是“要求高”,我覺得可能前一個詞比較合適,而第二詞不太合適,因為要求高,起碼有要求擺在那裡,但對路雅而言,她的標準是模糊的、無法確認的。
 

什麼人不知道自己的所愛?什麼人知道自己的所愛?我們認為過去的人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對世界的感知標準。但也有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無法區分什麼是灼傷,什麼是溫暖,內心往往仍會潛藏著一種渴望。但是路雅看上去似乎沒有這種渴望,她的問題是沒有感覺。

有一些人,也許他們並不是不知道愛的滋味,只是可能發生了一些事情,最後的結果是我們的味覺被“剝奪”了,這種剝奪相當於在賽場上受傷後,打了“封閉”針,這會讓我們可以繼續奔跑,當然代價是我們的神經麻痹了,沒有感覺了。

 

也有一種可能,一種味覺覆蓋了所有味覺,

比如恐懼,比如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統治了自己的一切感覺,

這個人從此所有想法就是如何倖存下去,

而非真實真正地更好地生活下去。

小時候,當我們加入少先隊的時候,經常會說到的一句話就是“時刻準備著”,可是我始終不知道賓語是什麼,我們準備著什麼呢?我懷疑對路雅而言,這句話填上空應該是:時刻準備著——被拋棄。

媽媽的慘痛經歷,無論是事實還是道理都可以成為路雅人生中一個核心信念的支架。

恐懼對我們而言是有好處的,比如恐懼可以讓一隻松鼠在面對老鷹時有足夠的預警和動力逃脫它的致命一擊。然而過多的恐懼,或者說當恐懼完全控制了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四肢麻痹,僵在當地時,這種恐懼就成為我們死亡的序曲。

很多動物會用“假死”來欺騙天敵,贏得逃脫的機會,但它們知道自己是在假死,可是很多人一旦處於“假死”,他們往往就停留在那個狀態,仿佛時空停止,而無法從中走出。

路雅之所以始終不來電,也許原因就是她根本就沒有插上電源。
 

如果一個人讓自己處在一個矛盾的境地中,進退不得,長期困頓,一定自有其道理。如果反向思維一下:僵局有時在某種程度上很有好處,因為這意味著可以形成某些平衡,那是什麼呢?

一個時刻都會覺得自己會在感情中被拋棄,時刻準備著留一條逃跑通道的人,一個時刻都覺得情感是危險的人,一個一直生活在媽媽痛苦經歷和為父親的背叛而崩潰的內心衝突中的人,一個渴望溫暖卻恐懼溫暖的人,一個被不安全的感情和恐懼蒙住雙眼的人,她怎麼會真正涉足感情這條河流呢?

情感是兩個人的世界,它的確就是一場冒險,它是一個加法或者說乘法,可是內心對情感的看法一直是減法的人,是無法真正進入情感的。路雅只能找各種藉口搪塞自己,如果這個藉口不成立,她就再接著找另一個,直到她終於不再有必要找藉口為止。

在沒有電的愛的背後,也許真正的潛臺詞是,我們不敢要什麼。如果我們始終用一隻松鼠的眼睛看世界,那必然是一個可怕的充滿傷害的世界,也許我們想找到一個絕對安全的沒有任何危險的人,可是這個世界不存在這樣的人。

所謂“剩女”就是被挑剩下的女人,或者甘願被挑剩下的女人。一個人的可悲在於他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給自己樹立那麼高標準的人,經常是內心不那麼強大的人,所以需要某種保證,讓自己確信自己是幸福的,也可以證明給其他人看,讓自己死心塌地地感到安全和幸福。當她們在一個不可能的遊戲中掙扎的時候,也許為的不過就是這句話:時刻準備著,不被拋棄,所以乾脆不要參加遊戲好了。

怎麼辦?北方也好,南方也好;高個也好,矮個也好;污染也罷,乾淨也好;這些東西是否重要,取決於你是否真的擁有安全感,是否真的相信自己。一個有足夠安全感的人是時刻準備好冒險和戰鬥的人,而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時刻準備的是撤退。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父親的出軌會對女兒造成巨大打擊的話,那麼這個父親和女兒在此事發生之前,很可能會保持一種很緊密的連接關係,這種關係可能是以恨的形式也可能是以愛的形式。但無論如何,在女兒的心中,父親是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的,這樣一個父親做出了這件事,

傷害的不僅是婚姻,還有女兒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但我們不能因此過分責備這個男人,因為傷害是一回事,不允許傷口癒合則是另一回事。

我頭腦裡似乎有一個畫面,一個對父親有很多理想化期待的女孩,發現父親居然做出了有違她一直以來幻想的形象的事情,內心發生了巨大恐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女孩的目光按理說應該朝外,她的能量應該是關注外部的世界的,但對一些內心沒有足夠成長的女孩來說,此時她還處於將父親理想化而非將父親現實化的階段,那麼這時她就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在傷痛之餘,她盡可能地逃遠,包括離開家鄉,可是無論她逃得多遠,都發現無法逃避她對父親的那種眷戀。

一個人如果真的想發展愛情,那麼最好和父母的愛告一段落,這不是要和父母斷絕關係,而是和父母的愛不再有那麼多續集,並由此進入一種長期的穩定的沒有太多劇情的狀態。我們需要和外部世界開展一場奧德賽的旅程,但如果一個人繼續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保持這種欲說還休的遊戲,那麼他對外面的世界是不可能來電的。

路雅要做的是,了斷和父親這段傷害的往昔,沒有了斷,意味著繼續,而繼續意味著不願意放棄對父親的理想化的幻想,這個幻想如此重要以至於她寧願付出代價,讓青春不插電。

還是那句話,我們都有選擇權,包括選擇進入修道院,但我們要做的是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樣的選擇。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個關於人性心理學,幫自己活在陽光裡

unnamed (3).jpg

:心靈驛站 

 

1、 張揚——淺薄者的朋友。

有著張揚性格的人狂妄自大、盛氣淩人、鋒芒太露,言行之間容易招致非議,傷人傷己,因此做人要謹言慎行。

2、 虛榮——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

虛榮是追求個人的榮耀和表面的光環,以求博得別人的欣賞、尊敬的表現。愛慕虛榮的人都有較強的自卑心理,他們不知道,內心空虛無知、外表光鮮的人反而招人厭煩

3、 拜金——為自己套上黃金的枷鎖。

毋庸置疑,金錢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錢財是外之物,不要被金錢和自己的貪婪迷惑了雙眼,應適可而止。

4、 衝動——陷於悔恨與自責的漩渦。

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會有許多事情讓我們氣憤、很無奈,但是無論自己的情緒多麼衝動,都不能失去理智,更不能不顧一切地採取過激的行為。

5、 盲從——失去自我的可憐人。

很多人都會盲目地追求大眾潮流,這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徵,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心靈陷阱。

6、 自我設限——殺死你的潛能力。

“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願意成功的人。狹隘的心理是阻礙人前進的障礙,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失敗並不是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而是自我設限的心理已經註定了不能成功。

7、 傲慢——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般來說,知道東西越多的人就會越謙虛,而知道得越少、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因此我們可以說傲慢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的結合物。

8、 多疑——無中生有的心靈枷鎖。

古語有雲:“長相知,不相疑”,其實這句話也可反過來說,不相疑,才能長相知。但是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也一直都是害人害己的禍根。

9、 奢侈——有錢時擺闊,沒錢時挨餓。

奢侈是一種毒藥,一旦沾染,就會不斷蔓延開來,而且傳播速度很快,波及範圍很廣,一個人開始追求奢侈的生活,那麼,周圍的人很快就會奢侈起來。

10、 自閉——畫地為牢,把世界關在門外。

把自己封閉起來,可以躲避風雨,但是陽光也進不來了。一個能夠打開心扉,迎接陽光的人是永遠不會自閉的。

11、 偏執——偏重於自我的執著。

有主見,有頭腦,不隨聲附和,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應該以不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

12、 急功近利——不思長遠的“近視眼”。

急功近利的人目光短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要聞到芝麻香,就會忘卻西瓜甜。們的視野只能看到眼前,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急功近利者一貫的行為方式。

13、 貪婪——心靈的貧窮,災禍的根源。

人在現實中生活,不可能沒有欲望,欲壑難填,對金錢的欲望,使很多人變得貪婪無比。誠然,金錢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解決生活所需之後,不能一味地貪求。

14、 無原則——被丟棄的道德。

利益在生活中經常被追捧,甚至有人喜歡把自己的一切準則都與利益劃等號。和自己的親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相處的時候,時時刻刻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誠然,對很多人來說,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把利益作為自己做事的準則,那麼到後來,這樣做的人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15、 嫉妒——詆毀別人的成就,暴露自己的無能。

嫉妒是人心上的腫瘤。嫉妒可以讓美麗的人變得醜陋無比,可以讓熱情的人變得冷若冰霜。

16、 固執——蟠踞于心靈的愚眛根源。

固執是一種堅持成見,不懂得變通的心理現象。人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對事物價值的評判都要通過自己的價值觀來完成,這本身就帶有極其濃郁的主觀色彩。

17、 輕諾寡信——輕諾寡信,多易必多難。

誠信為立身之本,要做到誠信,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輕易承諾,這樣才能避免背信棄義。

18、 幻想——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當人遇到挫折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便脫離實際,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像的世界中,企圖以虛構的方式應付挫折,獲得滿足。

19、 消極——對現實的退縮與逃避。

消極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慕名利的虛假印象,其實他們的內心是極度空虛的,對待事情也是消極的。

20、 自負——無知者的自我膨脹。

自信十分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過分”自信就會變成“自負”。

 

21、 草率——失敗者的根源。
 

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在遇到事情時不加考慮,匆忙決定後又後悔不已,有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22、 報復心——小雞肚腸,睚眥必報。

報復心是無底的黑洞,源自於仇恨的怒火。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報復心理,而任由報復心吞噬自我,就會失去理智,做出莽撞乃至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23、 僥倖——自我欺騙的放縱。

僥倖心理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理,這種心理使人的思想受到蒙蔽,從而做不出正確的判斷,甚至迷失方向。久而久之,人們的思想便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

24、 強求完美——自卑與不自信的怪胎。

中國有句古訓:金無赤金,人無完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片完美的樹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存在追求完美的人。

25、 失去目標——鬥志的迷失。

失敗是不需要計畫的,而成功則需要一個周密的計畫並一步一步地去實踐它。古今中外,大凡事業有所成就者都具備兩點:一個是自己有著清晰的事業目標;二是朝著目標不停的奮鬥。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自己的這十個方法

photo-1548652054-1e2ea2c8f2d9.jpg

 

 

:整理自網路

我們總聽說,一個人如果不先愛自己,就不會真正地愛別人。

 

許多人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缺乏自尊而感到痛苦,有人很難愛自己,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所謂的缺點,要真正愛自己是不可能的。

 

我們通常有條件的愛自己,對別人付出愛也是有條件的。

 

當我們看到了自己所創造的這些障礙時,應該怎麼辦呢?

 

當你學會了原諒和釋放,不但能為自己卸下沉重的包袱,還將為你開啟愛自己的大門。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愛自己?如何愛自己?

 

對於已經在學習“愛自己”,和剛開始學習“愛自己”的人,我們將全球著名導師露易絲·海所推薦的“十個愛自己的方法”介紹給你。露易絲·海也稱它為:愛的十階梯。

 

她的這10“愛自己”的方法,幫助了全球數百萬甚至千萬的人,改變生命,蛻變新生。

 

“愛自己”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險,

像開飛機一樣令人激動。

 

請想像一下,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

實現自己的夢想,

那該有多激動人心啊!

請從現在開始愛自己吧!

 

全球著名靈性導師 露易絲·海

她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傑出的心靈導師,著名作家和演講家。

 

她是全球“整體健康”觀念的宣導者和“自助運動”的締造者。

 

她揭示了疾病背後所隱藏的心理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採取積極的思維方式,實現身體,精神和心靈的整體健康。

 

1. 停止自責

“停止自責”,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告訴自己,自己已經很好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能輕鬆地改變生活。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好,就很難改變什麼。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改變,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我們的力量能讓我們調整生活。

 

在問題家庭裡成長起來的人有高度的責任感,他們習慣於殘酷地負面評價自己,他們在緊張和壓力中成長。

 

童年給他們的感覺是:我一定有什麼異常

 

請花點時間,想想你罵自己的話,有的人經常罵我:笨孩子、壞孩子、真沒用、粗心、愚蠢、討厭、沒用、邋遢、骯髒等等,你也用這些話罵過自己嗎?

 

給自己創造有價值的感覺是很有必要的。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就會使自己總是處於不幸,給自己的身體製造疾病和疼痛,拒絕對自己有好處的東西,用食物、酗酒和毒品來傷害自己。

 

我們不會隨時都有安全感,因為我們只是凡人,請別故作完美,那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使我們看不到應該怎樣治療自己。

 

相反,當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創造性和個性時,我們將會讚賞自己的不同之處,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如果我們自責,就意味著在隱藏自己。

 

2. 停止讓自己感覺到恐懼

我們許多人總是喜歡嚇自己,使得處境越發惡化,我們把一點小事想得很嚴重,總是期待生活的最壞,這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

 

臨睡之前,有多少人在想像事情的最壞呢?

 

就像小孩子想像床底下有鬼一樣,這就難怪你會失眠了。小時候,你需要父母的安慰,但是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安慰自己。

 

病人是這樣:

他們經常做最壞打算,

或者想如何準備自己的葬禮。

 

有人對友誼也是這樣:

如果朋友不打電話來,

就認為自己被拒絕和遺棄了。

 

工作也一樣:

如果有人對你的工作提意見,

你就想自己肯定要被解雇。

 

你自己製造了這些麻痹性的思想,這些可怕的思想實際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

 

美麗的風光、日落、鮮花、體育運動或其它你喜歡的事,每次當你發現,你在嚇自己的時候,請想像這些美好的畫面。

 

告訴自己不,我不想這些東西了,我要想傍晚的日落、玫瑰花、美麗的巴黎、遊艇或瀑布等等。

 

只要你不斷地這樣做,最後將會改掉這種習慣,當然,這需要練習

03. 耐心的呵護自己

 

"耐心"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當自己的願望不能馬上實現時,許多人就會覺得很痛苦。我們太想急於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了,我們沒有耐心等待。

 

當需要排隊或等紅燈時,我們也會很煩燥。

 

我們需要答案,需要馬上得到一切,我們經常因為自己的不忍耐,使別人的生活發生不幸。

 

請想想,你的心就像一塊荒蕪的園地,充滿了自我憎恨的荊棘,絕望、憤怒、焦慮的石塊,還有一棵叫做恐懼的老樹要修剪

 

如果能把這些醜惡的東西清除了,土地將變得適宜撒種、你撒下一些種子,種下喜悅和成功的小樹。

 

陽光將照耀著這塊園地,你澆水施肥,用愛和關懷照料著小樹,那將會多麼美好!

 

一開始,也許會看不到太大的變化,但是請不要停止,請繼續照料它,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你的樹將會茁壯成長。

 

就像你的心一樣,只要你選擇光明的思想,並耐心地等待,你最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學習過程中出現失誤沒有關係,許多人喜歡指責自己不夠完美。

 

如果在三分鐘內不能完美地做好某件事,就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話,那就等於不給自己機會。

 

學習任何事物都需要時間。

 

當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做事時,剛開始會不習慣,然後就開始下結論了。但是記得:耐心一點,一切都將會變得自然,變得正常。

我們不可能在一兩天內

就完全學會愛自己,

 

而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多愛自己一點,

兩三個月後,

我們會變得更加愛自己。

 

4. 善待心靈

 

請不要因為有消極思想而厭惡自己,思想的出現是為了建設我們,而不是為了戰勝我們。

 

放鬆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緊張和害怕只能封閉力量。
 

 

只要每天花點時間,讓身體和心靈放鬆,不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深呼吸,閉上眼睛,把緊張釋放出去。

 

冥想是最古老、最簡單的方法,我們要做的是,放鬆自己,靜靜地自我暗示寧靜等對我們有益的詞彙。

 

在每天冥想時,我建議,請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智慧。

 

呼氣的時候,請輕輕地對自己說:"我愛你,一切都會好的"。然後,你會覺得多麼寧靜,你正在給自己製造新的思想,沒有必要緊張和恐懼地生活。

 

我們要做的是放鬆自己,靜靜地自我暗示"""寧靜"等對我們有益的詞彙。

 

在哪裡冥想都可以,養成習慣。冥想的時侯,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至高的力量,你正在連接內心的智慧,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怎麼做都行。

 

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和堅持,心靈是一切的基礎,如果我們的心靈毀壞了,那麼我們的世界也會崩塌。

 

5. 讚美自己

 

指責會摧毀內在的靈魂,讚美可以塑造靈魂,請認識你的力量,我們是無限智慧的體現。

 

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那麼請指責他;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那麼請誇獎他。

 

同樣,如果你想毀了自己,你可以盡情的譴責自己、指責自己、評判自己,如果你想拯救自己,那麼你需要多多讚美自己、誇獎自己、鼓勵自己。

 

和前面的方法一樣,這個方法需要堅持,如果你只試一次就放棄,那肯定沒有效果,就算每天只能做一分鐘,也請堅持下去!

 

如果你在學習以前從未嘗試過的新鮮事物,請相信我,你會越來越覺得輕鬆和容易,為自己努力。

 

我們已經說過,不配得到的思想會使你拒絕美好的事物,當我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時,又怎能積極地對自己說話呢?

 

你願意自我暗示、想像美好的事物嗎?你願意原諒嗎?你願意冥想嗎?

 

為了改變你的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6. 幫助自己就是愛自己

 

尋找能夠幫助你的朋友,你是個堅強的人,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尋求朋友的幫助。

 

許多人總是很自信,不願意得到別人的幫助,因為你的自尊心不願意這樣做。

 

與其自己努力了,又因為做不好而生自己的氣,不如下次尋求一些幫助吧!

 

如果你用愛去做,你的小團體將會長大,並像磁鐵一樣吸引人們加入。不要因為團體擴大後,聚會的場所不夠大而擔心,宇宙將會為你提供一切。

 

當人們為了同一目標而聚在一起時,他們把自己的痛苦、混亂和憤怒帶來,但不是為了訴苦,而是為了尋求擺脫和超越的辦法,然後使自己成長。

 

如果你是個有奉獻精神、很自律、有靈性的人,你可以靠自己獲得成功。如果你能加入某個團體,將對你有更大的幫助,團體裡每個人都可以做老師。

 

因此,當遇到問題的時侯,如果可能的話,我建議你加入一個適合你的團體。

 

7. 愛自己的缺點

 

缺點是你的一部份,就如同我們是上帝的一部份,創造我們的智慧,不會因為我們犯錯而厭惡我們。

 

你和我都曾經犯過錯,如果我們還在懲罰自己,那懲罰將成為習慣,讓我們不能釋放,也不能找到積極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還在對自己說:我討厭我的工作,討厭我的家,討厭我得的病,討厭現在的友誼,討厭這,討厭那,那麼,就很少有美好的事物來到你身邊。

 

《愛你的疾病》一書的作者約翰哈瑞桑說,生病的人不要因為自己生病或要手術了,而感到自責,他們要祝賀自己找到了安全的治療方法。

 

不論出現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解決,當我們認識到這點後,就能夠找到實現自己理想的辦法。

 

有時,癌症患者和其它惡性病患者很難對生活中的權威人士說:,他們就無意識地用製造疾病來說

 

我認識一位元女士,當她意識到,要治癒自己的病,就要拒絕父親的要求時,她決心為自己而活。

 

她開始對父親說:,開始她覺得很困難,經過不斷努力後,她成功了,並感覺不斷好起來。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問自己:"這些經歷教會了我什麼?我能從中吸取什麼教訓?"

 

我們一般不喜歡回答這些問題,但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深入自己的內心,就能得到答案。

 

8. 照顧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你靈魂的棲身之地,是美妙的家園,身體的健康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品質。

 

我從沒見過,愛自己卻使自己深染癮頭、或虐待、傷害自己的人。我們用毒品和酒精逃避痛苦和傷害的陰影,但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過後反而比以前感覺更差,甚至增加許多內疚。

 

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面對自己的痛苦,真實的去接受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創傷和問題一個都不會消失。

 

過量飲食、暴飲暴食也是一種拒絕自愛的表現。那是一種源自內在深處的饑渴,暴飲暴食和過量飲食的背後都是缺乏愛。

 

如果我們能去真正的療愈自己,我們不需要用食物來填補這個缺乏愛的空虛,導致自己越來越肥胖、越來越厭惡自己。

 

如果你染上了毒品,並不意味著你不是好人,而是意味著,你還沒找到更積極的辦法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要知道,讓自己有感覺並承認自己的感覺是安全的,並意識到,這些感覺都會消失,它們不會久留。

 

請找到自己喜歡的鍛煉方法,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你的健康。

 

很多時候,由於受到別人太多的影響,你在自己身上製造了許多障礙,如果你想改變,就要原諒自己,停止給自己帶來憤怒和怨恨。

 

身心是一體的,當我們的身體能夠行動起來、變得越來越健康,我們的心和內在也會明媚起來。

9. 從鏡子裡看自己

 

我經常強調鏡子的重要,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照鏡子來找到不愛自己的原因,你可以用鏡子來做許多練習。

 

你認真的通過鏡子觀察過自己的樣子嗎?當你看著自己眼睛的時候,你感覺到了什麼?

 

每天早晨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愛你,今天我要為你做點什麼呢?我怎麼才能使你幸福呢?

 

聽聽心裡的聲音,按你聽到的聲音去做,你可能什麼也聽不到,因為你已經習慣於罵自己,不知道該怎樣回應積極思想了。

 

如果今天有什麼不如意的事,請走到鏡子面前說:無論發生什麼,我仍然愛你。

 

不論世事怎樣變化,只有你對自己的愛不會變,這是生命中你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遇到了什麼好事,請走到鏡子面前說聲:謝謝,讓自己知道,你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的經歷。

 

你還可以在鏡子裡學習原諒,原諒自己和別人。

 

你可以在鏡子裡和別人對話,特別是當你害怕和他們直接對話時,你可以在鏡子面前說出所有不敢說的話。

 

不能愛自己的人,往往是不知道原諒的人,因為不原諒是個障礙。

 

當我們原諒並釋放時,不光使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還為愛自己打開了大門,然後我們會說:哦,我終於卸下了包袱,我們當然會卸下包袱,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背負著它。

 

約翰裡桑博士說過,原諒自己和父母,並釋放過去,這勝過任何一種抗生素。

 

作為孩子,天然是愛著父母的,但一旦他們受到了傷害,將自己的心門關閉,就很難再去敞開了。
 

當我們不原諒或不能釋放時,就會把自己和過去捆綁在一起,沉迷於過去,不能繼續今天的生活。

 

如果我們不能繼續今天,又怎能為自己創新美好的明天呢?過去的痛苦只會為將來製造更多的痛苦。

 

在鏡子面前自我暗示,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會看到真相。

 

當你和自己說話時,如果你聽到不好的回答:"你在騙誰,那不會是真的,你不配得到",這說明,你收到了一份有用的禮物。

 

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你才能改變自己。

 

你得到的消極思想是走向自由的鑰鎖,把這些消極思想變成積極的自我暗示,如:"現在,我應該得到美好的事物,我願意讓美好的經歷進入我的生活。"

 

一直這樣自我暗示,直到把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份。

 

10. 從現在開始愛自己

 

請不要再拖延了!

 

"不滿意自己"是一種習慣模式。如果你現在就能愛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滿意,當有美好的事物出現時,你就會覺得幸福。

 

如果你學會了愛自己,就能愛和接納別人。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也不用花那麼多力氣改變別人。如果我們把一半的力氣花在自己身上,就可以改變自己。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外面的一切就都會改變了。

 

一直以來,我們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任由自己失望,我們的思想是:“我不應該得到愛,我將忍受這樣的行為,因為我活該得到這種對待,肯定沒有人需要我。”

 

我們的生活看起來一團亂麻,有無數不如意的事情和不滿意的地方,我們常常想要去改變—

 

但從現在開始,你需要明白:幫助你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愛自己。愛自己的一切。

 

當你開始學習真正的愛自己,你生命的所有面向、所有維度,就會發生奇跡般的改變。

 

無條件的愛,

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請從愛和接納自己開始。

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不是要走別人的路,

而是用自己的方式,

走自己的路。

你來是為了豐富自己,

展現你最深層的愛,

為了學習和成長,

學會同情和理解。

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你不能帶走各種人際關係、

車子、

存款、

或你的工作,

你唯一能帶走的只有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錢是什麽?為什麽大多數的人都會在某方面對它覺得不舒服?

gg.png

 

 

   文:奧修

問題:

  金錢是什麽?為什麽大多數的人都會在某方面對它覺得非常不舒服?

 

奧修回答: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金錢並不是像它所表現出來的那樣,金錢所涉及的是更深的部份,金錢並非只是表面上的流通工具而已,它跟你內在的頭腦和態度有關。金錢是你對東西的喜愛,金錢是你對人的逃離,金錢是你面對死亡的安全,金錢是你想控制生命的努力,金錢代表一千零一件事,金錢並非只是流通的工具,否則事情就容易多了

  金錢是你的喜愛--對東西的喜愛,而不是對人的喜愛。最舒服的愛是對東西的愛,因為東西是死的,你可以很容易就擁有它們。你可以擁有一間很大的房子,或是一座皇宮,甚至連最大的皇宮你也可以很容易就擁有,但是即使一個最小的嬰兒你都無法擁有,甚至連那個嬰兒都會拒絕,甚至連那個嬰兒都會為他自己的自由而抗爭。一個嬰兒,不管他是多麽小,對一個想要佔有的人來講都是很危險的,他會反抗,他不讓任何人來擁有他。

  那些不愛人的人會開始愛金錢,因為金錢是佔有東西的一個工具。當你有了越多的金錢,你就能夠擁有越多的東西,而當你能夠擁有越多的東西,你就越能夠把人忘掉。你將會擁有很多東西,但是你將不會有任何滿足,因為唯有當你愛一個人,你才能夠有深層的滿足。金錢不會反抗,但是它也不會反應,那就是問題之所在。那就是為什麽那些吝嗇的人變得非常醜,因為從來沒有人對他們的愛有所反應。如果沒有愛降臨在你身上,你怎麽美得起來呢?如果沒有愛像花一樣灑落在你身上,你怎麽美得起來呢?你一定會變醜,你一定會變得封閉。一個擁有金錢或是試圖去擁有金錢的人是吝嗇的,他將會永遠都害怕人,因為如果你跟人們親近,你就必須開始分享。如果你允許某人親近你,你就必須同時允許某些分享。那些喜愛東西的人會變成像東西一樣--死的、封閉的,沒有什麽東西在他們裡面震動,沒有什麽東西在他們裡面唱歌跳舞,他們的心已經失去了跳動,他們過著一種機械式的生活,他們拖著生命在走,他們背負了很多東西,但是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因為只有愛能夠給你自由;唯有當你給愛自由,愛才能夠給你自由。

  那些害怕愛的人會想要擁有金錢,而那些能夠愛的人就會變得不佔有,金錢對他們來講就不會那麽重要。如果有錢,那沒有問題,它可以被使用;如果沒有錢,那也沒有問題,因為愛本身就是一個王國,那是金錢買不到的。愛本身是一種很深的滿足,如果有愛,你可以在街上當乞丐都沒有關係,如果有愛在你的心中,你就可以唱歌;如果你有愛,而且也有被愛,那麽愛能夠加冕於你,使你成為一個國王。金錢只會使你變醜。

  我並沒有反對金錢,我並不是說:「把你的錢拿去丟掉。」因為那又是另外一個極端,這也是吝嗇頭腦的最後一步。一個為了錢而受很多苦的人,一個執著於金錢而不能夠愛任何人或是不能夠敞開心靈的人,到了最後會感到非常挫折而將所有的錢都拋棄,放棄世俗而跑到喜馬拉雅山上去,進入西藏的僧院去當喇嘛,這種人就是沒有瞭解。如果你能夠瞭解,金錢是可以被使用的,但是那些不瞭解的人不是成為吝嗇鬼而變得無法使用金錢,就是將所有的金錢都拋棄,因為在拋棄當中,他們也保存了同樣的頭腦。如此一來,在使用這個頭腦的時候就不會有困難,你可以全部拋棄,然後逃掉,但是他們就是無法使用金錢,他們在使用的時候會覺得害怕。

  他們可以拋棄,記住這一點,我曾經看過一些吝嗇鬼將所有的金錢全部拋棄、完全拋棄。有一個人在印度的沙卡創立了一所大學,我是那個學校的學生,這個人是一個稀有的典型,他的名字叫做哈利新高博士,我從來沒有碰過一個比他更吝嗇的人,他在兩方面都做得很完美。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從來沒有給過任何人一毛錢,沒有一個乞丐曾經從他那裡要過任何東西。

  在他的鎮上,如果有乞丐要去向他要錢,別人一定會笑,他們會說:這似乎是本鎮最新鮮的一件事。從來沒有人從他那裡拿過任何東西,他從來沒有為任何理由捐過一毛錢,不管是為人道主義或是為任何其他的事。為了印度國家的自由運動,他也從來沒有捐過一毛錢,那不是他的作風。他是一個完美的吝嗇鬼,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律師之一,他有三個辦公室,一個在印度,一個在中國,一個在英國。他每年在英國工作四個月,在印度工作四個月,在中國工作四個月。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律師之一,他累積了很多財富,到了最後,他將他一生的積蓄全部捐出來,整座沙卡大學都是由他一個人的捐獻所蓋起來的,那是最美的大學之一。

  當他捐獻,他就全部都捐出來。當你知道說他全部都捐獻出來連一毛錢都沒有留給他的孩子,你將會覺得很驚訝。現在他們在法庭上抗爭,他們什麽東西都沒有,他們在街上當乞丐。吝嗇鬼到了最後還是吝嗇鬼,即使當他拋棄一切,他還是一個吝嗇鬼,他連一毛錢都沒有留給他的孩子,但是他卻能夠放棄全部。

  首先你可以像瘋子一樣地累積金錢,然後有一天你會瞭解到你已經浪費掉你的整個人生。當你瞭解到這一點,你會害怕,但是舊有的習慣會持續下去。你可以將全部都給出去,然後忘掉它,然後逃掉,但是你無法分享它。

  如果一個具有瞭解性的人有錢,他會分享,因為錢並不是為它本身而存在的,它是為生命而存在的。如果他覺得生活需要它、愛需要它,他可以完全將它拋棄,但它不是一種棄俗,他也是在使用它。對他來講,愛就是目標,金錢從來不是目標,金錢只是工具,然而對那些追求金錢的人來講,金錢就是目標,愛變成只是一個工具,甚至連他們的祈禱都是為了錢,甚至連祈禱都變成求得金錢的工具。

  金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像,為什麽人們會那麽投入它,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追求它?它的確具有吸引力,它的確具有磁性。金錢具有一種催眠性的吸引力,那個吸引力就是你可以完全佔有它。錢非常聽話,它可以變成你的奴隸,自我可以覺得非常滿足。

  愛並沒有那麽聽話,愛是叛逆的,你無法佔有愛。你可以佔有一個女人,你可以佔有一個男人,但是你永遠無法佔有愛。如果你佔有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就變成金錢,或是變成一樣東西;如果你佔有一個男人,那個男人就變成金錢,或是變成一個東西、一個工具。唯有當一個人的存在是為了他自己本身,而不是作為其他任何東西的工具,這樣的話,一個男人才能夠算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也才能夠算是一個女人。金錢是工具,而執著於工具就是能夠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最大的愚蠢,也是最大的禍因。

  金錢不應該變成目標,但我並不是說你必須將它拋棄而變成乞丐--使用它,它是一項很好的工具。我並沒有反對金錢,我對它沒有什麽反對的話可以說,我是在說關於你和關於你的佔有,而不是在說關於金錢。如果你不佔有,如果你不執著於它,它可以是很美的,金錢就好像血液在身體裡面迴圈;金錢在社會的身體裡迴圈,它相當於血液,它幫助社會變得更豐富、更活生生,它就好像血液一樣。

  你一定聽過關於血液凝固而無法迴圈的疾病,血塊堵住血管造成身體裡面的血液無法流通,然後你就癱瘓了,如果那個血塊堵住心臟,你就死掉了。

  如果金錢能夠流通,從一個人的手中流到另外一個人的手中,繼續流動,流動得越快越好,那麽血液就能夠迴圈得很好,身體就變得很健康。但是當一個吝嗇鬼進來,他就變成一個血塊;某一個地方有人在累積,不分享,他就成為血液迴圈裡面的一個血塊。那個人會打擾到整個系統,不但他自己沒有好好生活,而且因為他的阻礙,別人也受到他的不良影響,金錢就停止迴圈。血液迴圈就是生命,血液停止了、受阻了,就是死亡;金錢迴圈就是生命,金錢停止了、受阻了,就是死亡。

  我贊成金錢流通很快的社會,沒有人執著於它,每一個人都使用它。你們要記住,金錢的簡單法則就是:你使用越多,它就越有價值。比方說,我們坐在這裡,如果十個人有一百塊錢在他們的口袋裡都不花,那麽這十個人加起來也只不過是一千塊,那是死的,但是當那些錢開始流通,如果它們流通兩次,一千塊就變成兩千塊;如果它們流通三次,它們就變成三千塊;如果它們流通四次……流通越多,錢就變得越多,因為當一百塊只被一個人所擁有,那一百塊是死的。如果他將它使用出去,那些錢就跑到別人手中,但是那些錢又會再回到他的手上,因為別人也在使用它,他就變成有兩百塊,然後會變成三百塊、四百塊、五百塊……當你使用越多,就有越多的錢會流通、會迴圈,社會就變得越富有。

  美國是最富有的國家,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不吝嗇的國家,金錢流通很快,每一個人都在使用他手頭上所擁有的錢,甚至連未來可能有的錢,他們也在使用,這樣的國家一定會很富有,而像印度這樣的國家一定會保持貧窮,因為人們執著於金錢,如果你執著於金錢,國家一定會貧窮,當沒有人使用它的時候,金錢就變成好像血液裡面的凝塊。

  印度有兩種人:吝嗇鬼和棄俗的人。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是錯的、有病的、不正常的、神經病的。一個人必須有錢,必須賺錢,然後使用它。一個人擁有錢就是為了要使用,而一個人使用就是為了要擁有,它變成一個迴圈,然後一個人就變成兩者,既是吝嗇的人,也是棄俗的人,當你既是吝嗇的人,也是棄俗的人,你就兩者都不是,你只是享受任何金錢所能給予的。金錢能夠給予很多東西,金錢也有很多東西不能給予,當你使用它的時候,你就知道金錢能夠給予什麽。金錢能夠給予一切外在的東西!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這並沒有什麽不對。擁有一間漂亮的房子並沒有什麽不對,擁有一座漂亮的花園並沒有什麽不對,金錢能夠給你這些東西,但是金錢無法給你愛,如果你要求它給你愛,那麽你就是對這個可憐的金錢期望太多了。

  一個人應該只期望那個能夠被期望的,一個人不應該進入那個不可能的東西。當你要求可憐的金錢給你愛,那可憐的金錢是做不到的,但這並沒有什麽不對,不要對金錢生氣!不要將它燒掉,或是將它丟到河裡,然後跑到喜馬拉雅山上去。你在要求一個具有瞭解性的人從來不會要求的東西,你這樣做是愚蠢的,就這樣而已,金錢並沒有什麽不對。

  兩三年前,有一個流浪的和尚來看我,他非常反對金錢,他甚至不敢去碰錢--這是一種神經病。有些人整天都只有在算錢,而且到了晚上在頭腦裡還繼續在算,他們那具有愛心的手只用來摸錢,他們從來不用具有愛心的手來碰觸任何人。當他們注視著他們的鈔票,你注意看他們的眼睛,他們的眼睛會發亮,好像被金錢催了眠一樣,這種人是神經病的,另外還有一種人也是神經病的……這個和尚來到我這裡,他不敢碰錢,所以我說:你一定有很大的困難,你是怎麽來到孟買的?他說:沒有什麽困難。他指著兩個門徒說:他們可以摸錢,因為他們還沒有進化到那麽高。這是多麽愚蠢的一件事!他們可以買車票,他們可以拿錢,至於他,他說:我從來不碰錢,我已經遠遠地超越它了。

  我說: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現在你不僅使用金錢,你還用了兩個人來作為你的口袋,你將兩個活生生的人貶為口袋;你謀殺了他們兩個人。將錢放在你自己的口袋有什麽不對?

  他說:看起來似乎你是贊成金錢,是嗎?金錢能夠給予什麽呢?金錢能夠給予愛嗎?金錢能夠給予神嗎?我說:如果你從那可憐的金錢要求愛和神,那麽你就太愚蠢了,你的期望是虛假的,金錢從來沒有承諾過能夠給你那些東西,但是金錢所能夠承諾的,它都能夠給予。它從來沒有承諾說它能夠給予愛,如果你這樣期望,那麽你就是一個傻瓜。

  那些對金錢期望太多的人終有一天會成為金錢的敵人,然後他們就會逃開,連碰都不碰。如果你帶錢去維諾巴那裡,甚至連他都會把眼睛閉起來,他連看都不看,這是多麽荒謬!金錢有什麽不對?似乎裡面還有某種吝嗇的成分,某種類似創傷的東西,否則你為什麽要閉起眼睛?鈔票有什麽不對?它只是一張紙,而且這些靈修的人還一直在說,那只不過是一張紙。如果你將一張普通的紙放在他們的手中,他們可以拿著,但是如果你將鈔票放在他們的手中,他們就會將它丟掉,好像它是一隻毒蠍,或是什麽致命的疾病。

  有神經病的人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使用金錢,就金錢所能夠做的來講,它是很美的,它所能夠做的事也夠多了!就俗事而言,它所能夠做的已經夠多了,但是不要期望愛,因為它是屬於內在的,它是屬於內在的本性,同時也不要要求神,因為他是超越的。

  按照每一樣東西的性能來使用它,而不是按照你的夢來使用它,那麽你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成為健康的就是成為神聖的,不要有任何不正常,要很正常、很平凡,只要有多一點的瞭解,讓你自己能夠看清楚。錢能夠被使用,它應該被使用,它能夠給你一個很美的世界。

  否則如果你反對金錢,遲早你將會創造出像印度這麽髒的國家。在印度,每一樣東西都很髒,但是他們認為他們是偉大的靈性主義者,每一樣東西都變得很醜,但是他們認為他們是偉大的靈性主義者,因為他們已經棄俗了,因此情況變得很糟糕,他們認為一個人必須把眼睛閉起來,不要看外在。

  看外在是好的,因為外在是神的創造;看內在是好的,因為那個創造者就住在內在。兩者都是好的。眼睛需要一睜一閉,它們不應該一直都睜著,也不應該一直都閉著。它們需要眨眼--一睜一閉,一睜一閉,那是一個韻律--外在、內在;外在、內在。

  向外看,那裡有很美的創造;向內看,那裡有很美的神。漸漸地,你將能夠瞭解,內和外能夠會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它們是一體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浪費了自己的負面情緒

photo-1547753100-5077391eea4c.jpg

:開啟高維智慧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裡包含著非常多重要的資訊,打開這個資訊,真正的瞭解自己。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有積極的和消極的,有我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情緒的感受而進行評判:對於那些不愉快的、不喜歡的情緒,就稱為負面情緒。

 

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所謂真正的“負面情緒”。每一個情緒都是一種語言,都是帶著資訊來與我們溝通的。

 

當我們帶著覺知,而不是無意識去看這些情緒的時候,就會發現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負面情緒”。

 

情緒是送信人,每一封信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如果你好好的收下這個資訊,理解並應對好這封信,送信人就會走了。

 

相反,如果你關門不接待這個送信人,他就會一次次的不請自來,就像一個送快遞的:如果你沒收到,他就得一趟趟的送。如果你關著門,他就得敲門、甚至撞門。

 

白天你不接收,他晚上還會再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在夢中夢見一些我們並不願意看見和接受的畫面。

越大的情緒,

包含著越大、越重要的資訊,

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讀,

它就會反復出現提醒我們看見。

因為這封信裡,

包含著我們內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處於巨大的情緒中,感覺自己很情緒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譴責。這絕對不是什麼壞事

 

下面,讓我們舉例來說說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價值和好意:

壓抑:讓你獲得安全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遇到讓自己覺得難捱的情況,我們時常會忍一忍,雖然我們覺得當時有壓抑,但至少當時你獲得了安全:在你沒有能力或者準備去應對那個衝突時,壓抑保護了你。

每一個壓抑都避免了一次
 

我們暫時不願意去面對的衝突。

至於我們現在還要不要壓抑,

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準備好

應對一個可能的衝突,

或準備好表達真實的自己。

老實說,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出現壓抑的情緒。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依賴父母和他人,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不壓抑幾乎是不可能的。

 

壓抑讓我們退回到自己的空間內,讓我們得以喘息和休憩。

 

壓抑雖然保證了安全,但是確實委屈甚至扭曲了我們真實的自己,甚至有些人會形成了習慣性的壓抑。

 

如果一個人被鎖在箱子裡很久,他的腿是不能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們有了壓抑的習慣,我們很難在不需要壓抑的時候依舊壓抑,會變的特別的委屈和憤怒。

 

解除習慣性壓抑的方法是:努力的覺察和區分,過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壓抑。然後你需要明白:

我現在已經成年了,我真的還需要這樣嗎?現在我的力量與能力,比過去的自己大幾十倍。我已經有能力去改變,有能力真實的表達自己了

如果我們還願意承受壓抑,那也要接納自己暫時就是這樣的。不要自責和自我傷害。害怕、壓抑的慣性是客觀存在的,解除任何一個習慣都需要時間與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憤怒:包含著自尊自重的力量

 

說到憤怒,很多人會覺得可怕、令人害怕和抗拒。實際上憤怒只是一個情緒而已,它和其他所有的情緒一樣。

 

會讓我們害怕的,是表達憤怒的這個人,所附帶的其他破壞性的行為和能量。

比如,表達:我很生氣,這是憤怒;摔東西、打人,也是憤怒。由於承載憤怒的個體是否學會了合理的表達憤怒,而造成的表達方式的不同。但憤怒本身只是種情緒,它並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極端表達。

憤怒裡包含著力量自尊自重。當你不斷的退縮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難不憤怒。

 

力量是我們改變的動力

很多你平時無力幹、懶得幹、不敢幹的事情,當你憤怒的時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類很多的作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來的。

但由於我們幾乎沒有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總是在壓抑壓抑再壓抑之後,情緒無法控制了才被迫爆發。所以憤怒就成了暴力與發洩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決的,

並不是憤怒本身,而是不再壓抑憤怒。

 

要認識到:我們身體就像一個容器,

當情緒壓抑積攢到一定地步,

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失控。

 

學習在每一次情緒升起的時候合理的表達真實的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而不是去壓抑憤怒。壓抑憤怒才會造成無法控制的後果和令人害怕的狀況。

 

憤怒中蘊含的是力量,你怎麼用這個力量是你的選擇。實際上悲劇和災禍不是因為憤怒而生,而是因為你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有的人用這個力量去生氣去破壞去攻擊,有的人用這個力量去爭取去發展去保護。怎麼用是你的選擇,但這個力量是寶貴的資源,就像汽車的馬達。

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我們內心的聲音是什麼?
 

“這太過分了!”

“怎麼可以這樣?!”

“這太不應該了!”

我們內心一直在追求公平與合理的被對待。這就是自尊與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儘管每個具體的憤怒的人,他們頭腦裡的觀念、界限千差萬別,並不總是合適,尤其是人在遷怒的時候。

 

但這裡面的傾向是追求自愛和自重。能夠合理表達憤怒的人都不會過於內在受傷,不會患憂鬱症。

 

 

嫉妒:告訴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嫉妒告訴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多麼想要。

若你能夠穩住神,不去急於排除這種不快,不去急著詆毀、誹謗、發洩不滿,而是能夠對自己進行細細的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有很多的饑餓,尤其是童年時的完全無助的饑餓

嫉妒來源於我們想要卻暫時還沒有的東西,或者自己覺得不屑、但有沒能獲得的東西。簡而言之:嫉妒就是我們沒能看見、回避和逃避的內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種饑餓感,它不來源於肉體,而來源於精神。填補精神饑餓最好的方法是:

先接納自己這裡是饑餓的,然後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徹底的把它放下

雖然自我檢查內在需求並不是一條輕易的路,

但這是一條通往愛和希望的路。

而讓我們難受的嫉妒,

正是提醒我們看見需要的信號燈。


悲傷:包含著療愈與安慰
 

通常我們在經歷著悲傷的時候我們會做什麼?療傷、獨處、與自己待在一起、求助或者自憐、整個人沒有力量,也沒空思考其他的。

 

很多人都不喜歡悲傷。但細細回憶一下,每一次悲傷之後,我們的內在都會進行一次蛻變和升級。我們會經由經驗悲傷,變得越來越強韌,越來越接納,越來越成熟。

 

不要去勸說一個正在悲傷中的人儘快走出悲傷。陪著他,傾聽他,對他說:

如果你難過就盡情的哭出來。看著他哭個夠,就是對他最好的安慰和愛。相信他在充分的悲傷後會接納那個巨大的失落,並開始新的生活。

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和時機來整理、面對自己的內在。悲傷的盡頭是接納與轉化。

一個人若能明白悲傷背後蘊藏著的巨大禮物,那悲傷的使命就完成了,他也會越來越不容易產生悲傷了。

無聊:孕育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無聊甚至是珍貴的,如果你不急著把它趕走的話。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無聊的,此前太小不能夠,此後麻木習慣。

 

所以青春期時的無聊感,

是一個被包裹的燈籠。

如果他不急著跑出屋外,

他會發現包裹中的光,

而那是他接觸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機

 

年輕的時候總會感慨人生很無聊,我們在百無聊賴中用很多方法打發和消磨人生。然後人就長大了,高考大學畢業掙錢結婚養家,人變得匆忙沒有空閒的機會,也習慣了用各種聲色來消遣無聊。

 

當我們三十四十五十歲的時候,生命中似乎已經忘記了“無聊”的概念。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事業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又開始問自己:“我內心真正想要什麼,我生命的意義何在?”

 

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動起來,動起來和忙起來很容易;

 

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夠靜下來:

如果我們能夠在無聊出現的時候,不回避、不逃避,不急於擺脫這種感覺,與自己內在的感覺見個面,那麼你就會在裡面探尋到生命真正的意義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無聊或者感覺沒勁,

那都證明自己現在的生活、

或者自己的現狀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或者不是自己適合的。

那麼什麼才是呢?

你可以在“無聊”中尋找,

如果你能夠在無聊中安靜下來,

那你一定會找到!


焦慮:調整你頭腦裡的刻度

現在很多人都很焦慮,焦慮讓我們備受煎熬,甚至覺得很可怕。但它本身包含著極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覺得焦慮讓我們覺得難受,是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在焦慮中,認真的去看看焦慮到底想要帶給我們什麼訊息。
 

如果我們能在焦慮中安靜下來,看看焦慮本身,焦慮會告訴你哪裡做錯了,哪裡的界限是有問題的,哪裡該停下來,整理整理,不要一個勁的向前沖。

最常見的產生焦慮的原因是欲望內在的空虛。你不顧現實而過高的期望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或者強迫性觀念。

比如你不顧事情的節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入的察覺你的焦慮,你會看到自己頭腦裡刻度的偏差。把那個刻度調過來,你就會安然而有效。

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後很多的挫敗、無望、自責、慌亂和失眠。

如果你堅持回避情緒,你必將被打擾。如果你極力逃開情緒,你將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禱你囚禁不成,因為一旦你成功了,身體就會不得不說話。

 

身體和內在是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我們溝通的:

比如情緒、比如疾病——身體說話的方式是生病,絕大多數的疾病都是因為情緒。所以,請停下來,看看內在真正的聲音。

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

沒有可怕的情緒,只有缺乏瞭解的情緒。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揚——破壞孩子的自主性

34047632_1897610566969824_6160440045565116416_o.jpg

原創: 馬春樹

表揚實質上是在操縱孩子

  英國Bamboozle劇團藝術總監克裡斯多弗·大衛斯在《一席》的演講中談到表揚實質上是在操縱孩子的觀點。

他說:不管我到哪裡,幾乎在每個地方都能聽到家長對孩子各種各樣的表揚。他認為表揚實質上是在操縱孩子,為了讓他們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表揚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如此糟糕的一個做法,居然在每所學校裡都十分普遍。

《 獎 勵 的 惡 果 》《獎勵的惡果》的作者Alfie Kohn說:獎勵、表揚和懲罰都是為了讓孩子順從,事實上這個方法也十分奏效。
 

但是,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思考者和獨立的成年人,獎勵和表揚則毫無用處,甚至會適得其反。

《獎勵的惡果》的作者Alfie Kohn獎勵在短期內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長期來看,獎勵不僅不會取得好的效果,而且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心理學研究表明獎勵的出現,會使學生把學習的理由從學習本身轉向獎勵, 這種轉向會削弱學習的內部動機,進而削弱創造力(Lepper 1973) Amabile (1996)迷宮比喻來解釋獎勵對創造力的消極影響。她指出, 在獎勵和評價面前, 個體的目標是儘快走出迷宮, 所有的行動將被限於這個目標。個體會在獎勵和評價面前選擇最直接和安全的路徑, 而創造性想法經常需要深入迷宮找到更多新出口, 因此獎勵會阻礙創造力的發揮。

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得到表揚和獎勵,當表揚和獎勵消失時,這時學生對於學習就會不再有動力。

 

付錢,造成孩子對遊戲失去興趣

  奧普拉節目上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工作人員說自己是玩具公司的測試人員,讓兩組青少年測試拼字的玩具,一組付給孩子5美金來參加測試,一組是不付費的。

結果表明,付費組的孩子對遊戲沒什麼興趣,他們甚至只是發呆,或者看一會雜誌。

在不給錢的測試組中的孩子表現卻完全不一樣,他們一直在玩拼圖遊戲,直到工作人員叫停為止。

 這組的孩子回饋說:我喜歡這遊戲當中有挑戰的地方,一直能完成並且按動完成的按鈕,讓我感覺很開心。

給錢組的孩子卻只想快一點結束,然後拿錢走人,他們對遊戲沒有興趣。

獎勵的隱含前提——學習是痛苦的
 用獎勵來鼓勵孩子來做一件事情,這當中包含了一個隱含前提。首先,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隱含前提。比如,我說:你知不知道你是個白癡?,這問題回答知道不知道都在承認自己是個白癡。所以,你是個白癡就是這句提問你知不知道你是個白癡?隱含前提。好了,明白這一點,你就可以理解,當讓孩子去寫作業,並且在孩子寫完作業獎勵吃冰淇淋時,這就有了一個隱含前提”——寫作業是痛苦的,需要獎勵來補償!儘管拼圖遊戲是個玩具,但當你給付錢給孩子讓他們去玩時,這就在暗示了一個隱含前提”——這個拼圖遊戲很無聊,需要額外付錢來補償!但是,同樣的遊戲,當什麼都不給孩子,只是讓他們玩時,他們卻玩的很好,而且很認真。於是你就明白,獎勵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就在暗示著這事情是不好玩的、無聊的。

下次你再對孩子說先把數學作業寫完,然後讓你看半小時電視時,你就知道你在暗示著寫數學作業很痛苦,看電視很快樂。

 

獎勵是一種操控,是懲罰

  獎勵是家長控制孩子行為的一種方式。內心裡孩子們又不願意被控制,孩子們感覺到他們的行為是被獎勵牽著走的,並不能掌控自己的行為。所以,當獎勵的數額不能迅速增加,同樣的獎勵也不會讓孩子產生行動,很快孩子會對這種行為失去動力。孩子這次考進前10名,家長獎勵了手機一部。當家長說如果考時前5名再獎勵一部手機時,這個獎勵就失去了吸引力。比起考進前5名要付出的努力,孩子寧可不要另外一部同樣的手機。這裡家長可能就得不斷提高獎勵的力度,比如用新款的Ipad做為條件來讓孩子認真學習。但是這種行為畢竟不是自發的行為,而是被獎勵控制的一種行為。

Alfie Kohn認為獎勵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懲罰,因為獎勵的長期結果是讓孩子永遠對這優缺點事情失去興趣和動力。

在奧普拉節目的現場來了一個參加拼圖遊戲的孩子,他是被付錢參加實驗的。他說:聽到這個理論我很驚訝,我確實對那個遊戲沒興趣,當時只是想儘快完成任務,然後拿到錢而已。獎勵孩子本身是沒有錯誤的,但如果說我們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就是你如果這樣做了,你就會得到那樣東西就會大錯特錯。

我們把訓練寵物的方式用來教育孩子,這種操縱的方式對於無法啟發孩子的創造性,甚至有持久性的傷害。

 

獎勵對內在動機的侵蝕效應

   一群小孩每天都到一塊草坪上踢球, 吵吵鬧鬧, 讓住在旁邊的一位老人不堪其擾。

一天, 老人告訴孩子們, 如果明天他們再來踢球, 每人會得到一元錢。第二天, 孩子們如約而至, 玩得很開心, 並拿到一元錢。第三天, 老人告訴孩子們, 只能給 5 角錢。孩子們有些失望, 但還是踢完了球, 並領到 5 角錢。第四天, 老人說, 今後只能給 5 分錢了。孩子們不屑地離去, 再也不來草坪踢球了。當對到草坪踢球本身的興趣被對物質報酬的興趣取代之後, 踢球的興趣就會遭受侵蝕, 乃至完全消失。物質獎勵會使個體的自主控制感會減弱,內在動機也隨之降低。外在獎勵會削弱內在動機。此後數十年間, 相關研究不斷發現, 物質獎勵會降低內在動機, 對內在動機產生所謂侵蝕效應”(Undermine Effect)研究人員小朋友們分成三組:第一組,小朋友各自喝完了優酪乳;第二組,小朋友喝同樣的優酪乳,同時對他們說真棒喝得真好真是好孩子;第三組,則給小朋友們可以兌換巧克力棒的券作為獎勵。過了一會兒,再給這三組小朋友喝同樣的優酪乳。第一組小朋友把優酪乳都喝完了,並且覺得很好喝;而另外兩組小朋友對優酪乳的興趣則沒有第一組大。如果我們給他們獎勵,他們對事物的興趣會降低,同時也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當今孩子身邊的成年人,常常給予孩子們過多的幫助、表揚和獎勵,因為他們認為這對孩子們的成長有好處。現在我們知道,家長需要拋棄的是表揚是件好事情這種想法,這會嚴重危及孩子們的教育。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