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酷文章 (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現在“無用”的教育,將來可能讓孩子終生受用

u=3290509071,3563568715%26;fm=15%26;gp=0.jpg

文:心靈驛站 

時常聽到一些老師和不少家長責怪孩子:你不好好學習功課,你讀那些課外書有什麼用?你不好好寫作業,你做那些手工有什麼用?
按照他們的標準,孩子只有兩耳不聞窗外事,成天唯讀有用的題集,只練有用的習題,只背有用的知識點,那才能學到有用的東西。相反,讓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中,讓他們去聽鳥鳴蛙叫,去看小草破土而出、花兒競相綻放,去感受天高雲淡、地大物博,去全身心地觸摸這個多彩的世界和廣闊的社會,在各種有益的活動中開啟心智、尋覓夥伴,去浩瀚的書海裡徜徉、廣泛涉獵,這些都是無用的。

現在的教育,差不多都是沖著“有用”而去的。這種有用,唯一的判斷標準是分數和成績,檢驗的手段是考試或者考級。凡是能夠立竿見影提升分數和順利過級的,便是有用的,反之則是無用的。 其實,這個世界上最貴的往往是無用的東西。比如,頂針非常有用,僅幾毛錢一個;戒指無用,但卻非常貴。人類真正的幸福,也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帶來的。比如,音樂有用嗎?美術有用嗎?文學有用嗎?詩歌有用嗎?這些看似都沒用。可是,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音樂,沒有美術,沒有文學,沒有詩歌,那它將是多麼單調、乏味,人類也就不可能會有豐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晩年用了六七年時間完成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畫完後給了一個僧人“無用”,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傳,一半放在了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個寂寞文人感歎自己無用,恰恰遇到一個叫“無用”的喜歡這幅畫的僧人。這幅“無用”的人畫的“無用”的畫卻真有用。 孩子不僅要學書本知識,還要學書本知識之外的一些東西。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按大教育家懷特海的話說,把在學校裡所學的有用的知識忘掉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要求學生不斷學習那些“無用”的東西。
過去,學生被一味封閉在校園裡、密閉在教室裡。新的教育改革通過綜合素質評價,推動學生發展,特別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社區。學校也必須通過社團活動和內涵發展,給予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這些都旨在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學一些“無用”的東西。 孩子的本性是玩耍、做夢、求異、好奇和探索,那麼,所有跟他們本性有關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所有有益於他們快樂、健康和幸福成長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就是這些看似“無用”而實則“有用”的東西,可以浸潤他們的身心,可以滋養他們的一生,可以讓他們有一個多彩的人生。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沒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從小就沒有放任天性、揮灑個性的自由,從小就沒有做夢的權利,從小就沒有從遊戲、童話中獲得過樂趣和感受,從小甚至連發呆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那麼就不要指望他今後會產生什麼思想、智慧,會迸發出什麼靈感、創造力,估計他連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公民都很難。 達爾文小時候整天掏螞蟻窩、捉蝴蝶、摸魚蝦、研究臭蟲,就是不願學習。父親氣急敗壞,認為他“除了打鳥、養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樣都不會幹,將來會丟全家的臉”。然而,達爾文就是在這些“無用”的事情中,拓展了思維、開啟了想像和創新之門,預埋了一粒成功的種子,並最終改變了人類對生命進化的認識。 臺灣心理學家游桂乾先生的童年是在爬樹、游泳、垂釣、摸蜆中度過的。這樣的童年,卻是他“活至現在為止最美的時光”,並“常常在夜闌人靜時想起這一段,嘴角仍會泛出一抹淺淺的笑”。比爾·蓋茨在上學時“不務正業”,淨幹“無用”之事,鼓搗那些破電腦,在19歲時竟從哈佛大學退學,曾讓父母傷透了腦筋,然而卻創造和書寫了微軟神話。
有用的教育,幾乎把一切都押在了對所謂高分數、好學校、俏專業的追求上,並且把一切著力點都指向9年、12年之後的那兩天,自然無暇顧及對“沒用”東西的認識和探索。
這看似在對孩子負責,實際上是一種短視行為,是一種十足的功利教育,更是一種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身心的束縛和禁錮。 凡是孩子感興趣的,凡是對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凡是能夠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打上底色的,凡是能夠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凡是能夠為孩子未來幸福人生奠基的,即使與書本知識無關,與升學無關,與就業無關,都會為孩子創設教育情境。讓孩子充分享用“無用”的教育,這看似無用,實際上卻是一種注重人性的教育,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一種時時處處在為孩子一生著想的教育。 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無用的?有用的,真有用嗎?無用的,真無用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其實反映著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取向。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動;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選擇。 決定教育有用與無用的,不在別的,關鍵是看教育該給孩子帶去什麼,孩子成長究竟需要什麼。現在的“無用”將來對孩子可能“有用”,並且完全有可能讓孩子終生受用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y 18 Mon 2020 19:25
  • ​撐

 

u=3975830101,884845369%26;fm=26%26;gp=0.jpg

:吳崇蘭

台鳳:老人心理是心理領域最少被提及的一塊。 一方面很多老人進入抑鬱寡歡、沉默寡言的狀態, 他們的申訴很難出現在大眾眼前!

吳女士 一直是個長期執筆的作家, 能夠透過她的筆將自己進入衰老又必須勇敢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 表達得不亢不卑, 但是道盡了那情緒裡的「撑」!

如果不是早年豁達於生命, 又如何撐得了老境必須接受的種種呢?

 

老人的生活,必須化繁為簡,一切以簡單方便為原則。

我和外子即將進入九十高齡。仍能獨立生活在一起,

可說是。很不容易很幸運的事。

當然,說獨立,也不能說全然能獨立。

我們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靠兒女送來。

菜、湯、飯,都比我這不長於廚藝的老媽做得好吃。

加上水果與零食,真可說多彩多姿,十分豐富了。

我們十分滿足,也十分快樂。

可是,老年人與小孩子一樣,一日三變。

成長中的小孩子,

日日長大,三日不見,長高長大,就變了樣。

而老年人呢,身體走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

三日不見,身體更差更弱。

我和外子在兒女的照顧下,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

近來老伴的身體如江河日下:

走路除了以手拿手杖外,另一手還需我來扶持,

才能向前開步走。我就成了他另一根拐杖。

於是,崇蘭,崇蘭的呼聲不絕於耳,我的名字變成十分熱門。

只是它的熱門不是因為成為名人的熱門,而是成為拐杖的熱門。

於是,我瑣瑣碎碎的事愈來愈多,

我的時間、精力、一點一點地被切割。

即令寫一封信,也得在他的呼喚中中斷數次,才得完成。

我席不暇暖,疲於奔命,好累啊!好煩啊!

累得我:要倒下來,煩得我:想發瘋!有一次。

我真的忍不住了:我拍桌子,摔東西,把一隻我心愛的,

每日使用的不鋼飯碗,也打成了殘廢,凹陷下去一大塊。

等我瘋狂過後,我又開始憐憫他的無奈

感到他的無辜,內疚自己的躁急。這時候,

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老話---久病無孝子。

長年服侍一個久病的人,要多大的耐心,多大的精力!

這長久的折磨,豈是一個人能忍受得了的?

啊!這個兩人之家,我們都在撐著。

他撐著他的病體,我撐著這個家中所有瑣瑣碎碎的家事。

這本來應該化繁為簡的家事,如今卻又 簡趨繁了。

撐!我和他都在撐!我們都在撐著壓在頭頂的東西。

我查過字典,那字的解釋,就是勉強支持的意思。

真的,我們對於頭上的壓力,都在很勉強的支持著。

我們還要撐多久呢?這要看上帝的慈悲,

那一天將我們兩人雙雙召喚收回去!真的,真的,

我們活的太老了!我不是得了好處還說風涼話,

我是真正感覺到是該走的時候了!我不想再勉強撐下去。

在他,已到了早晚不分,飢飽無知的地步。

在我,也到了累與煩的飽和。

偶爾看到他情況好些,我便鬆了一口氣。

但這偶爾,是多麼短暫啊!

我現在終於體會到之可怕!一個人老了,

既可憐,又可厭!它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我真不想把這沉重包袱拋給人。

要別人來負擔它!我不忍心。

其次由於自己活得太久,身邊的人也一樣都成了老人。

朋友也好,兒女也好,他們也都老了。

一個人活得太久太老,變成了一個罪人。

老,就是他的原罪。因為他再難獨立生活,

他必須依靠別人的照顧才能生活。

而那個別人,兒女也好,朋友也好,

都是他自己摯愛的人。撐,撐,撐,

我們雖盡力要把頭上的壓力給撐住。

但也已到了極限的程度。什麼時候能夠獲得解脫?

什麼時候才能鬆一口氣呢?我們能做的唯有等待。

等待,靜靜的等待,耐心地等待!等待自己末日的到來,

然後與世界招招手,說聲再見,閉上眼,兩腿一伸,

從此百事不管,那時候,就真正解脫了。

從小,我就是一個非常自愛,十分知趣的女孩!

不管我有多麼艱難,不管我有多少委屈,

我都忍耐著,壓抑著,不願開口向身邊的人求助。

可是,老之一字,卻讓人的骨頭硬不起來,腰挺不起來。

它是一個沉重的,可怕的字。人老了,不會再做美麗的夢!

所以昔日的雄心壯志,也都變成了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

想起來,真覺可怕。可老已經到了面前,逃不了,只能勇敢面對。

從此,生活要因陋就簡其實,我的生活一直既陋又簡。

凡細食美食,都供老伴吃,我則揀粗食獨吃,且炒菜之後,

再燒一碗洗鍋水喝,吃完飯,再倒一碗開水,一碗洗碗水。

在今天這個時代,恐怕再難找到和我一樣的第二個人類。

可我對姐妹親人卻從未吝嗇過。今後,我已經不能做更多的了。

定期的筆頭工作,是我所喜愛的,也是我心頭唯一的安慰,

我不會因老放棄,但有一天也許會變成不定期。

當然,只有我撐得住,我會盡量的撐著。按時交卷。

因為,它雖然不值什麼,但對於我來說,意義重大

。那就像垂死的人抓住不放的一根稻草。

那也是我竭力撐住的一個希望,一線光明!

撐!撐,撐!為那個希望,

為那線光明!朋友,請別笑我。

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我應該走了。

 

網路回響文 :

四十多年前,吳崇蘭女士在美國華盛頓的中外社圈,

是大家所欣賞的名人,很喜歡她的文章。

吳崇蘭女士是當年台灣略有知名度的作家,

她的先生周谷是歷史學者,

經常演講國共的歷史,

在華盛頓略有知名度。後來他們老了,

周谷老先生又動過心臟手術。

讀了吳崇蘭女士的「撐」,心有戚戚焉。

文中有些描述頗貼切真實。

雖然與她們夫妻相較,我还尚稱初老,還20年才到90

但誰也沒把握能像崇蘭女士年屆90還耳聰目明,文章犀利。

任誰也不願如她一般撐捱過老年。

讀完此文,感慨萬千 !!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自殺——對自我的審視

unnamed (5).jpg

 :規隱行者

 

你是認為死了會好一些?還是認為你死了是對他人的懲罰?

       沒有求死的,只是求死的這個過程會給他帶來利益。任何一個人如果認為求死沒有利益,他就不會求死。他只是誤以為死了會有利益而已,事實上死了也沒利益。活著都沒利益,死了能有啥利益?

 

      所有抑鬱想死的人,想自殺的人,只是用“活人的思想”在認為死了以後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事實上,他連活都沒活好,死了又怎麼會好呢?只不過他沒想到而已,他誤以為死是一種解脫,死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任何事情必須要實證,實證了以後,自然知道”死“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麼叫“活都沒活好”?就是沒有對質活著的事實狀態。

所有發生的、剛才不就死了嗎,所有過去的事情不都死了嗎?死了的事情,現在還糾纏著你,當下都沒活好,你將來還能活好?不可能!所以人一定得先活好了,死的才甘心。活都沒活好、還找死的,死了都不會好。

        如果怎麼活都活不好,那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放不下已經過去的事情”!上一秒過去的事情己成定局、已經死了。對於已經死了的事情,還糾纏不清放不下的人,這種人就是死了也不得好。為啥?你死了照樣放不下,他以為死了就放下了。

生命是豪不留情的迎面而來(生),又毫不留情的瞬間離去(死),所以,真正的“自殺”應該是放下對已經發生的一切。真正的自殺,是不斷的殺死“我認為”,殺死關於“我”的所有概念。覺知當下,面對當下,活在當下。
 

就像很多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但很多人是“認為“過去了就過去了,而”思想裡“事實上沒過去。所有的問題都是“過不去”的問題,過去了就不是問題。心,本來是隨著一切的發生就過去了,但是我們的習慣就是愛糾纏過去,愛拿過去比現在,愛拿現在比過去,離開了過去好像沒辦法活一樣。其根本原因,是基於深信”我“的概念,和”我認為“的一切意義。

 

人要實證”我認為,我的概念“,到底有多荒謬!而不要去在腦子裡想道理。

 

迷戀或深信”思想中的道理和感受“,就是抑鬱的最主要原因。你要實證上一秒的發生已經過去了,你把它無可奈何的(誤會就是誤會,不理解就是不理解,病痛就是病痛,討厭你就是討厭你……)。你改變不了了,你只有把過去放下,你要實證!你只能活在當下,所謂的改變,只是思想認識裡的相續比較。這個不是我說了什麼,或者你認為怎麼樣,事實就是這樣。

 

就像我現在說的語音,一旦說出去就無法改變,按了撤回鍵,那個東西也在,刪不掉的(發生過了)。那個事情已經發生了,所以把每一個當下過好。帶著覺性(只觀察、不評判),覺知當下,知道自己當下在幹啥?

 

無論是自己的恐懼、還是憤怒都不要緊,只觀察、不評判發生的”覺知“,就是殺死”自我,以及我認為“的最好方法。不思想攀比就沒有衝突痛苦,衝突痛苦的根源,就是把”相續性的思想攀比“當真了,無法活在當下、認同當下的事實。

 

你對什麼重視,就會感召什麼。錢財、時間和態度,是你與命運的能量交換!當下無我無假想,雖有識心不糾纏。

給予和接納都是生命溫馨的綻放~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建連接——安住於動盪之中》 -

apic4838_s.jpg

演講文:張沛超

 

    我們今天談一個重建連接的問題。我相信大家被這個題目所吸引,那一定是內心想要連接到某種東西。我希望今天跟各位的這一場隔空的連接,能夠實現大家這種重新建立連接的願望。發生的疫情,現在說是災難也完全不為過。到今天以來,我相信很多連接都被打斷了。完全沒有受到這次疫情所影響的人,我好像一個也找不到,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懷疑過自己可能感染的人都很難找得到。

 

    從一月份以來我恢復工作。我幾乎所有的來訪者都曾經在某幾天內擔心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至親是被感染的。所以這樣的一種非常突如其來的一種病毒所帶來的侵入感,它使得我們正常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響。我們大家基本上現在已經確認,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斷裂。有一些連接可能我們暫時還不能夠恢復的了,比方說去正常的上學,正常的社交。我們希望逐步地建立起這樣的連接感。我們的生活其實當它運行正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有很多種連接在保障著我們正常的生活。

 

   如果你每天可以去上班的話,你不會留意到你跟你的工作有著很深的連接。如果你每天在孩子放學的時候去接他,你也不會覺得跟孩子的這種上學的生活有什麼特殊的連接。但是這些連接被逐漸中斷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在一個看起來很危險的地方,我們不知道重新編制關係網,所需要的東西從哪來?

 

1.三種連接

 

1.1情緒的連接

我想如果我們要重新建立起一種相對正常的生活體驗,我們首先要連接到自己的情緒。你可能會講,我現在的情緒其實不那麼好,即使今天我能夠抽出時間來聽這樣一個講座,我的內心還是憂心忡忡的。

    究竟未來會怎樣?我的事業會不會受到影響?那麼孩子的教育會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更糟糕的情況是,如果你在這個期間喪失了親人,或許你也在想念他,你也不知道他在另外一個世界裡過得怎樣,也不知道如何能夠連接到他那裡。所以這些都帶來了非常多的疑問。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首先從自己的身心狀態,也就是身心狀態所呈現的情緒方面的面向開始。由於這樣的一次疫情使很多人爆發出一些平時不容易感覺得到的情緒。比方說一種驚慌感,比如說一種悲傷感,或者是程度非常強烈的憤怒,或者是很難緩解的絕望感。

 

   由於這些情緒在我們正常的生活裡,我們不容易體驗得到。所以現在想要整合它們,同它們建立起一種連接不那麼容易。因為這些情緒太燙、太重、也太痛,所以我們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們在內心裡會推開這些情緒,不想要去感知它。但是這樣的一個推開,事實上在我們內心製造了一種疏離感,明明體現在身心的一些情緒,我們想方設法的不要去感受,這樣的話其實消耗了我們比較多的能量。因為如果要把這些情緒盡可能的排除到我們意識之外,是需要費一些力氣的。

 

    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在疫情最糟糕的時間段,我們可能24小時都不願意去體會這些。所以我們也在24小時按著很多東西,這些也會帶來一種耗竭和疲憊。現在呢,國內的情況已經稍稍緩解,一個很重要的建議是,我們開始去體會一些由於疫情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家聽完之後立即就能夠做到。這也是並不容易的,只是我們今天先有這樣一個見解,我們要與自己的情緒重新建立連接。因為如果我們設法負面情緒排除在意識之外的話,我們其實就把所有的門窗都關閉了。這樣一來,我們體驗正面和積極輕鬆情緒的可能性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稍稍的開一扇窗,體會一下。

 

1.2人際的連接

第二種連接是我們的人際連接。平常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際交往是很豐富的,我們並不是像關禁閉一樣,24小時只與家人在一起。我們有自己的工作場所內的交往,也有自己親密朋友之間的交往。我們可能會約飯、喝咖啡。這些豐富的交往所帶來的人際滋養,其實是維護我們正常生活正常心態的保障。但是由於疫情的關係,這些地面的連接暫時的都中斷了。

 

我們現在需要開始逐步的去恢復他們。當然了,可能由於一種驚慌失措或者驚魂未定感,我們還沒能夠完全地接納。所以現在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尤其是在地面上相會,我們仍然是小心翼翼的。由於病毒你沒有辦法用肉眼看到它。它是某種壞的東西。但是它是由人所攜帶的。這樣一來好像一個很親密的朋友突然也變得生疏起來,原來非常親密無間的關係,現在好像由於病毒就被拉開了一個距離。但是由於我們已經在這樣的疫情裡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所以有時候其實也形成了默契,我們甚至開發出一些不一樣的方法來重新建立連接。我們甚至可以戴著口罩,在一些比較開闊的地方聊聊天,然後當城市的疫情逐漸地消退之後,我們可以慢慢的拉近距離。這樣的話原來使我們的生活得以均衡的關係就逐漸的建立起來。


 

   不光是大人,家裡的孩子們,時間久了之後,其實他們所熟悉的夥伴的場景,他們學校的同學之間的互動其實都受到了影響。作為家長最好給他們有一個時間段,讓他們在網路上可以聊聊天,可以在網路上做一些分享。這樣的話相當於也有一個過渡的階段。所以我們要建立的第二個連接,其實就是我們重新恢復豐富而有益的人際關係。

 

1.3整體感

   我們要建立的第三個連接,其實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整體感。生活的整體感。保障著我們對自身認識的一種整體感。但是現在我們生活變得某些地方過多,比方說在家裡的生活過多,在其他的地方過少。這樣的話,一種生活的連續性,我們感覺到被打斷。


 

    這裡非常重要一點是,我相信大家應該能夠接納——我們無論如何努力,我們現在應該不能夠恢復到疫情發生以前的那種連續性上。如果我們在內心裡無法接納,某一些不好的事情的確發生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就格外的難以忍受當下這種不完美。所以一種連續性、一種整體感,我們可以在另外的一種地方重新建立。我們不需要像刻舟求劍一樣,當某個東西在一個地方遺失了,我們一定要非常執拗地回到那個地方。但其實一切都在變化,我們的心態、我們的信念、我們的關係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應該隨順這樣的一個變化。但是在一個新的場所,重新恢復一種連續性和整體感,我自身而言,這樣的工作也是需要花費時間的。和大家一樣,我自己也在家中關閉了很多天,其中由於一次關係,還不得不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也關了14天。所以這樣一來的確是體驗到很多不如意、不習慣、不適應的地方。但是所幸我們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比方說在平時的生活裡,如果我喜歡閱讀的話,儘量在一個新的平衡裡恢復閱讀的習慣。如果在既往的生活裡你適應體育鍛煉,那麼在一個新的平衡位置,如果想要恢復完整感,你應該逐漸的加入體育鍛煉這一項。當然,如果在以前的體育鍛煉裡可能是球類運動,很多人會在一起,可能會有肢體的接觸,這並不代表你需要在當下的生活裡一定要迅速完整的恢復那樣的運動才能夠獲得連續感。你可以有替代性的活動,所以想要重新建立連接感,我們需要發揮一點自己的創造力。

 

2、關於喪失——重建連接
 

當然以上所說的這三種連接感,他們是比較普適性的,有一種連接感當我要講這個話題的時候,就會覺得變得沉重起來。也就是如果我們在這個期間有一些親友由於疫情的原因,要麼直接或者間接地離開了人世,我們想要同他們建立連接的話,這就變成了一件非常沉痛的事情。

 

   可是我們其實就像剛剛發生的清明節,一個祭奠活動一樣,我們在這樣的祭奠的活動裡,需要用一種新型的形式重新建立連接。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怎樣的,但是在我的感受裡,想要與失去親人保持連接的話,其實很大的一個關鍵或者說難點,其實是在自己的心!如果我們的心拒絕,一切都變得很困難。如果我們的心允許的話,接下來可能會有一些奇妙的事情發生。在疫情期間,我自己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師去世了,他儘管不是由於新冠,但是也其實間接的由於新冠所帶來的醫療資源的不足,儘管他是享有高夀,但是在這樣的時期仍然使人感覺到痛心和遺憾。

 

    我們在這樣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我們承認喪失這件事情。接下來承認喪失這件事情,有可能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一系列的不適感。我自己而言就產生了一系列的不適感。在白天好像變得格外的忙忙碌碌,想要腦子裡完全不想這樣一件事情。可是到傍晚到晚上逐漸該忙的忙完的時候,你就會體驗到一種很深的抑鬱感。它就在內心的某個角落滋長起來了。這個時候你才會留意到,在整個白天你就是在努力的把它推遠的。由於我自己是從事心理工作的,我能夠發現內心把它推遠的過程。如果已經發現,接下來就不會再試圖把它再次推得更遠。


 

   我就想那我要給自己一點時間,由於如果你再次陷入忙碌,陷入同他人的談話,你可能又會把這種感覺推遠。我覺得在這樣的時候,最好給自己一個人一個單獨的空間去體會。你可以寫一點紀念性的文章,哪怕這個文章在修辭方面完全沒有考量,或者是翻看一些你們在一起的共同記錄。以這樣的方式把你們關係當中的那些好的部分,一點點的回收到自己的內心當中來。儘管親人的喪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親人曾經給我們帶來的好,不應該隨著這種不好,我們把它一併清除了。


 

   如果我們想要避免體驗的這種喪失帶來的心痛,我們很有可能把內心裡與這位親友的所有連接都暫時的關閉。這樣一來我們很容易體驗到內心有一部分也被我們無情的切割掉。我們就會感覺到內心有一種非常深刻的空虛感。這種空虛感是由於我們有一部分跟我們所喪失親友的連接被我們暫時的中斷。其實如果我們的親友他們能夠知道的話,他們並不希望與我們失去這種連接,或許他們的在天之靈也希望與我們保持連接。但是如果我們害怕感覺到痛,而使自己的心處於一種麻痹或者封閉狀態的話,或許他們也會感覺到悲傷。


 

   儘管我有剛剛的這種提議,但並不是要說,這是一種強制性的要求。因為首先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有一個適應,有一個恢復連續的過程,不要給自己急於佈置很多工。哪怕今天你聽的這些最好也不要成為任務,聽了之後在內心裡,這就是與我之間的連接。這種連接可以先留在那裡,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慢慢萌芽。


   我相信重新建立一切的連接,不管是我們仍舊要過下去的生活,還是我們已經喪失了的親人。我想這樣的時間單位應該是以年計的,所以大家不要給自己有一種很強的迫切感,需要迅速恢復正常。

 

    哪怕外界對我們有這樣的一種要求,我們也應該在內心裡留一個空間,在工作和生活,陪伴家人,履行職責之餘,來慢慢的進行這種重新連接的工作。好一點的可能性是,在災難過後,我們內心某一些部分,他們儘管受到了刺激,變得疼痛,甚至局部產生了傷口,可是當這些傷口癒合之後,一些新的可能性產生了。原來我們對於自己不敏感的,我們逐漸變得敏感起來。原來我們完全忽略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感受。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我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原來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多麼的適應,多麼喜愛自己的家庭。現在我們發現了我們家庭成員的安危,我們家庭成員的平安與否,與我們有著莫大的關係。原來我們可能認為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一件貧乏無聊的事情,被這樣的事情所刺激,我們也發現我們同工作的關係,原來也是一種夥伴的,相互成就的關係。所以我們的生命裡失去了一種舊的連接,但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我們在這次疫情期間可能結交到了新的朋友,甚至是在網路上的朋友——網友。我們在這樣的疫情期間,可能甚至會發現給我們送快遞的小哥,其實原來也非常值得尊敬,原來他有很多東西,甚至我們可以在他工作不那麼忙的時候稍稍的聊一下。

 

    如果我們不幸的有親人喪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在陣痛之後開始逐漸的從舊日的記憶當中來挑選那些對我們非常重要的記憶片段。我們可能會在一個專注的哀悼的過程當中,前所未有的增加我們與逝者的連接。我相信如果逝者在天之靈有知的話,他們可能也為我們主動發起的這種前所未有的,強烈豐富而深刻的連接而感到行為。

 

3. 《庚子平安自在祈請文》

 

    在這次疫情爆發的初期,某一天晚上,當我刷手機的時候,我體驗到很多洶湧澎湃的情緒,因為在這個時候,我的武漢的親友他們已經做出了很多反應了,我們都已經預感到某個像是地震一樣的東西在震中開始形成,逐漸的一撥一撥往外擴散了。
 

    那個時候的心情非常的不平靜。在不平靜當中,突然的我就有一系列的文句從內心裡冒了出來。當時我還抱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把孩子放下之後,我就趕緊掏出手機把它記錄了下來!後來給它命了一個名字叫做《庚子平安自在祈請文》。我自己每天都在用祈請文來幫助自己獲得各種各樣的連接,以便使自己的內心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我把它發表在自己的公眾號上,也向自己的熟知的親友做了介紹。後來據說在方艙醫院它被改編之後,做集體訓練的時候,用或者是在湖北的某個電臺他們也錄製了。

 

    所以我相信這樣的一個祈請文,它的確有一種促進連接,保持連接的力量。一直有後臺的朋友留言,希望我盡可能的錄製一個比較全面的,意向引導訓練的指導語,我想今天這樣的一個機會,哪怕不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錄音棚,但是我還是想跟各位用心的去講解。如果有可能的話,在座的各位我們可以一起來練習一下。這樣的一個祈請文,他雖然是叫祈請文,但是它並不包含一些宗教方面的東西,裡邊有信仰的成分,比方說包含了對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的信仰,也包含了對道家核心價值觀的信仰,也包含了對於佛教核心價值觀的信仰。


 

    在它的意象練習的引導階段,其實包含了一些精神分析、完形療法的元素。所以回頭來看,它的確可以作為普通民眾,或者是像我一樣的心理工作者,作為一種日常的練習,由於疫情所帶來的情緒,我們可以預見它除了當前所呈現出來的部分之外,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東西湧現出來。在這些更多的負面情緒逐漸湧現的時候,我們如果已經獲得了與內心、與我們的人際,乃至於我們外在的社會,整個宇宙的廣泛連接。這其實就形成了一張關係網。當我解釋祈請文之前,我先跟大家讀一遍。

 

庚子平安自在祈請文:

 

禮敬一切教導者,禮敬一切覺悟者,禮敬一切護佑者,禮敬一切救助者。

 

願我心靈獲得平靜,願我享受舒緩的呼吸,願我無論身在何方,不失信念和勇氣。願我得以覺照內心的陰霾,願我再次升起智慧,願我連接至身心所有的積極力量,願我連接至世間所有的積極力量。願我再次回復自在,願我于自在中連接至生生不息的生命願力。

 

願你心靈獲得平靜,願你享受舒緩的呼吸。願你無論身在何方,不失信念和勇氣,願你得以覺照內心的陰霾,願你再次升起智慧。願你連接至身心所有的積極力量,願你連接至世間所有的積極力量,願你再次恢復自在,願你與自在中連接至生生不息的生命願力。

 

願這願力放生那需要放生的,願這願力保護那需要保護的,願這願力重新使眾生回復各自的序位,願這願力止息焦灼的欲望與憤懣。願這願力催生一切順緣裡的能量,願這願力連接一切可求生存的眾生,願這願力使眾生重新和諧的共存。願我們在超體裡永得自在。願智慧之光常亮。

 

    好,我跟大家先讀一遍,接下來稍稍做一些講解,以及如何用意象引導的方法來使用祈請文。


 

     如果你沒有很多時間的話,只是讀一下,像剛剛一樣,你可能就會體驗到你的身心發生了一些變化。你把這樣的變化記在自己的身心裡就可以。如果你在一天當中有一個相對而言不受打擾的時間,我建議接下來你可以一個更豐富的方式來使用它。


 

    在祈請文的前邊四句,禮敬一切教導者,禮敬一切覺悟者,禮敬一切護佑者,禮敬一切救助者,這是為了什麼呢?在以往的生活裡,我們是有人教我們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帶給我們智慧,來保護我們,或者當我們需要的時候來救助我們。當我們在內心裡禮敬他們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在主動的發起與他們的連接。當我們主動發起連接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像是給手機充電一樣去主動的充電。儘管外在的電源是有,但是如果你不主動充的話還是沒有。所以當我們做這四個禮敬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說請像以前一樣繼續給我充電吧。


 

禮敬一切教導者。當我們念誦的時候,我們想像任何曾經教給你有關生活的智慧和技能的人,你在內心裡感謝他,並且希望從他那裡繼續獲得教導,哪怕這位教導者已經過世也沒有關係,就像是我這位去世的督導師,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當我內心想要連接到他那裡的時候,你內心裡所保存的他仍然能夠繼續給你充電。


 

禮敬一切覺悟者。請想像,任何致力於探索自然及內心奧秘的人。無論你認識與否,在你的內心裡感謝他為他的努力感到高興,並且也希望自己能夠如此。從小到大,我們身邊有很多有智慧的人,由於我們跟他們的關係、跟他們的連接,我們自己也獲得了智慧。眼下的生活我們仍然需要獲得智慧,怎麼辦?我們希望他們繼續給我們智慧,哪怕他完全不在眼前也沒有關係,他在你的內心裡仍然可以完成你對他這樣的請求。


 

禮敬一切護佑者。我們從小到大,如果沒有人保護我們,這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的父母肯定保護過我們,我們的兄長也保護過我們,我們的鄰居保護過我們,很多時候員警在默默的保護著我們,還有很多保護我們的人,我們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生活被繼續保護的話,我們在內心裡需要有這樣的一個邀請。請想像任何曾經保護你,讓你不再恐懼的人,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在你的內心裡感謝他,並且希望繼續獲得他的保護。我有一個來訪者,他的保護者是來自動漫裡的人物,大家可以想像動漫裡的人物能不能保護他呢?當然可以,如果對他而言的確有保護性的作用,你現在就可以想像是這個人。像小孩子,他可能他的保護者就是一個玩具或者公仔,對他而言就具有護佑者的意味。只要對你而言有保護的作用,那麼它就是你的電源。


 

禮敬一切救助者。救助者是誰?我們的父母會救助我們。救助和保護有類似之處,但又不一樣。比如醫生就是我們的救助者,從小到大我們肯定有醫生救助過我們。所以請想像任何救助過你,讓你免於傷害的人,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在你的內心裡感謝他,並且希望繼續獲得他的救助。


 

    我建議大家在進行這樣的觀想的時候要走心一點。當你走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身心的確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一開始先完成這幾個充電。完成幾個充電之後,接下來是廣泛的連接到我們的身心。


 

願我心靈獲得平靜。如果你此刻心情是比較平靜的,要完成這樣的一個願望不是很困難。如果你現在的心情特別不平靜,我建議你可以多重複幾次,給自己一點耐心。比方說你可以對自己說,願你獲得平靜,願你開始嘗試休息。我願和你在一起!這個時候你的心可能本來是在外邊,很有可能它在你的手機上,如果你正翻看某一些不好的新聞的時候,你的心就跑到那些新聞上面去了。現在我們把他請回到自己的身體裡,並且告訴他我願意跟你在一起。


 

願我享受舒緩的呼吸。呼吸非常的重要。甚至只是覺知呼吸就可以成為調節心理的一個法門。所以請覺知自己的呼吸,你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鼻孔處,比如這個部位,也可以放在你的腹部。這取決於你的習慣。伴隨著每一次越來越越深的呼吸,你體會到你的整個身體都在呼吸,請留意到你呼吸之間有片刻的平靜。但是當你覺知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呼吸之間是不平靜的,那也沒有關係。現在你看到了你的不平靜,看到了就好了。


 

願我無論身在何方,不失信念和勇氣。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人完全沒有信念,完全沒有勇氣?這是完全不可能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內心肯定有自己的信念,以及自己的勇氣時刻,只不過如果你不主動的去與他建立連接的時候,你可能都已經忘了。所以你會誤以為自己是一個沒有信念和勇氣的人。所以現在請我們連接到它們那裡去。請想起自己的信念,請想起自己的勇氣時刻,並用你的心靈嘗試連接至它們。


 

願我得以覺照內心的陰霾。如果你內心有很多情緒的話,有一個方法就是把它想像成一團又一團的烏雲。我有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它就化成了一朵烏雲。我發現我還有另外的煩惱。那有第二片烏雲,接下來第三片、第四片。當我覺照的時候,就好像從烏雲的背後像是有太陽般的光芒!太陽般的光芒是什麼?就是智慧。


 

願我再次升起智慧。請想像你以往有過的智慧,猶如朝陽一般,冉冉的升起,穿雲破霧,剛才的陰霾就逐漸地消散。順利的話真的就可以消散。沒那麼順利的話,不要氣餒,沒關係,保持覺知就可以。


 

願我連接至身心所有的積極力量。就像是信念和勇氣一樣,我們的身心裡難道沒有積極的力量嗎?我們只要活到今天,你說自己完全沒有,這是肯定不可能的。只不過現在我們需要把他們聚攏起來,請想像你身心所有的積極力量,如同火苗一樣相互連接,逐漸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你最近在家燒菜的話,我也在家燒菜,逐漸打火的時候,燃氣灶幾個火苗隨著火逐漸變大,它們就連成一體了。如果你家燃氣灶有三層的話,但這個火足夠大,三層都連到一起了。所以現在你內心的積極力量,當你逐漸連接到它們那裡的時候,它們就像是剛剛的燃氣灶一樣。當然有人做這樣的訓練的時候,覺得火太大了,那也沒有關係,你可以把它調小一點。反正是你的想像,你想多大就多大,以你感覺到舒服為宜。


 

願我連接這世間所有的積極力量。這個世間難道沒有積極的力量嗎?這個世間當然有。網路上儘管有很多不好的消息,但是也有很多好的消息,儘管你的內心沒那麼舒服,可是外邊的鳥還在叫,太陽仍然在升起,所以這些都是積極力量,所以我們要主動的連接到他那裡。請想像自己主動的連接到這世間,甚至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積極力量。未來如果你會成為億萬富翁的話,這也是一種積極力,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想的。把這些東西像火光一樣融合成一個更大的整體。當你非常走心地完成剛剛訓練的時候,我相信你的身心肯定發生著變化。


 

願我再次回復自在。請在這樣的整體當中,再次回到復原這整體當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方方面面。你可以體會一下更大更強壯的自己,他的情緒、想法、意象、念頭是不是在發生變化。


 

願我與自在中連接至生生不息的生命願力。稍微有點抽象。我們先不做過多解釋,看看怎麼使用它。請想像。自從地球上第一個生命體,大概是30億前了,從古至今的祖先們到你連續不斷的生命力。這是一個常識,生命力的鏈條肯定沒有中斷,如果有一丁點中斷,我們就坐不到這了!並體會自己與這生命力的連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從黑暗當中逐漸發出的光束,穿過一個非常長的時期,通過我們的祖先傳遞到了這裡,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生命願力,使得生生不息。它既然生命願力克服過那麼多場災難,他一定有很大的能量。我們需要去那裡充電。


 

如果我們已經完成了對自己的這種廣泛的連接,而感覺到身心舒暢,學有餘力的話,請想像一位元此刻你需要幫助的物件,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或者是網路上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是你出現在夢當中的一個形象,或者是你的寵物也沒有關係,或者是你逝去親人都可以。接下來剛剛的練習,只不過是你協助對方,協助你想像當中的對方,來完成這樣的一個充電。


 

願你心靈獲得平靜,願你享受舒緩的呼吸,願你無論身在何方,不失信念和勇氣,願你得以覺照內心的陰霾,願你再次升起智慧,願意連接至身心所有的積極力量,願你連接至世間所有的積極力量,願你再次恢復自在,願你與自在中連接至生生不息的生命願力。

 

    如果你的確比較有能量,而且也比較有意願,你甚至可以重複這個過程。可以不止一位,你做完一位之後,你感覺到自己的能量電量不光沒有減少,還在增加,你可以借機再用它一下,再換一個人。

    好的。如果我們和我們想要幫助的人都被連接到這生生不息的生命願力之後,我們期待這樣強大的願力做更多的事情。


 

願這願力放生那需要放生的。提起放生,大家可能都要想起去河裡放一點魚或者烏龜。這裡是更抽象的放生。你比方說我們最近一直有一些念頭,這些念都困擾著我們,這個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夠過去?我會不會被感染?這個念頭它就像是某種生命一樣,他就被困在我們這裡了。你可能會說,怎麼是我困著它了,不是它困著我了嗎?其實首先是我們困著它了!所以談到放生的話,這就是我們放生的物件。如果我們的身體某個部位有疼痛,疼痛也可以是放生的物件。如果說你所想要幫助的這個人,他在向你抱怨,他總是做噩夢,這個噩夢也可以是放生的物件。甚至病毒也是我們可以放生的物件,你可以在觀想練習內把它放生。請想像這強大的生命力,解除人與人之間,人與自己的負面情緒,一些負面的念頭和噩夢之間或者是病毒之間的枷鎖,使得這個枷鎖相互解開。


 

願這願力保護需要保護的。你看很多人在這個過程當中都需要保護,而我們自己就需要保護。我們有很多個時刻感覺到無助、無望、惴惴不安,我們就要希望這樣的一種生命願力來保護我們。我們所飼養的寵物,也可能會感應到它其實也需要保護。請想像著強大的生命力,保護所有處於不安當中的人們、動物。


 

願這願力重新使眾生恢復各自的序位。序位很重要,我們白天在工作,我們理應在工作場所,這就是我們的序位,如果我們回不去,我們就沒有在一個合適的序位,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序位。很多人被困在某一個城市,可能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回到自己的家,這也是一種序位。甚至連病毒,它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序位。它一開始其實並不是長在人這裡,它也是不小心就闖了個彌天大禍。自然界內的病毒其實上、原則上來說是無窮無盡,由於它還會不斷的發生突變、雜交,像流感病毒就會雜交。所以原則上你永遠也無法全殲它們,但是只要他們能夠待在屬於它們的位置,這樣一來我們就也能待在屬於我們的位置。請想像著強大的生命力,使得所有迷失了方向,而不得不相互為難的各種生命回到各自的家。


 

願這願力止息焦灼的欲望與憤懣。由於我們都沒有回到各自的序位,我們肯定都希望儘快回到。當我們沒有回到的時候,我們當然就有憤懣。請想像這強大的生命力,如同甘露一般淬滅各種生命的焦慮、懷疑、渴望與憤怒!


 

願這願力催生一切順緣裡的能量。我們的生命裡既有很多有利於建立連接的,也有很多會毀掉連接的,有利於正常連接裡的能量,我們期待他們連接到我們這裡。所以請想像著強大的生命力使得一切的生命力都得以喚醒,並且相互連接,形成更強大的力量。人類之所以相互為難,其實無外乎都是要活下去,大家都想要活下去。其實並不是想要互相傷害,所以只有止息了焦灼的欲望與憤懣。這樣一來我們都想好好共存的能量才能被啟動。

 

願這願力連接一切可求生存的眾生。所有人都想好好活下去,所以本質上他們不應該相互為難,請想像著強大的生命力,使得所有生命以及各自的生命力都連接起來,形成更強大的生命力。

 

願這願力使眾生重新和諧地共存。當災難發生之前,我們其實是共存的。當災難有一天逐漸過去,地球上仍然是共存的狀態,它仍然也不是你或者我的天下,甚至也不只是人類的天下。所以我們期待當下一個共存到來之時,它是無比和諧的。請想像這強大的生命力,得以恢復序位的生命們內在和諧,他們之間也是和諧的,他們與萬物都相互和諧,所以大家能夠聽出來,這裡頭包含了道家的一種自然觀。

 

願我們在超體裡永得自在。我們和諧共存的最大的整體,我只能叫它超體,它不僅僅是宇宙,它不僅僅是可見的,可能還包含不可見。所以請安住於這樣的狀態片刻,充分地享受。就像是你已經做好了一桌菜,現在你需要充分的享受它,並且希望自己能夠永遠享受這樣的自在。你可以在這個環節給自己一點時間,以便使剛剛你所進行的關係所帶來的積極的心理效應,能夠穩定在積極心理學當中有個詞叫做福流,是或者叫做心流,它的英文名叫作flow.如果你非常走心地來使用祈請文的話,你有可能在願我們在超體裡永得自在這一句體驗到這樣的流。如果你有幸體驗到,那你好好的享受它,因為它有很神奇的轉化性的力量,會讓你下次需要它的時候,很及時的就連接到這種熟悉的感受。


 

    最後,願智慧之光常亮。你在這樣的一個練習當中,通過與自己的身心、念頭、人際以及他人、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廣泛地連接,就升起了智慧。請想像你此刻的狀態,如火炬一般明亮,並且與其他火炬相互呼應,形成了整體的光明。你可以用你的身心記住這光明,然後你可以放鬆一下,就可以做自己其他的事情了。請大家注意祈請文以及它的意象引導訓練。當我自己在創作它們的時候還是冬天,在震中武漢還是濕冷,所以我有意使用的是火的意象。現在已經到春天了,對於冷的地區可以使用火的意象,對於其他地區你可以使用。比方說一株綠草、一個嫩芽、一個花朵,或者是星光,你可以任意地按照你所適應的方式來改變的,但重點要與我們身體內、心裡內、人際間、乃至萬物這些積極的力量,重新建立起連接。就像是燕子築巢一樣,它不是突然的就一下子做好的,他要去銜泥,然後一口一口地做出自己的一個窩。我們想要在一個動盪的時代重新擁有一種家的感覺。我們應該像燕子一樣去啄泥,然後一丁點一丁點地把自己的新家做好。這樣的話我們能夠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迎接一個新的春夏秋冬。

 

    以上就是對祈請文做的講解,以及意象引導訓練的一個指導語。如果大家一開始沒有很多時間,或者對它的內容不熟悉的話,可以只做前邊四句,當前邊四句熟悉之後,接下來是下邊的七句,也就是四加七,然後可以再加七。這樣的話循序漸進,不至於把它變成一個繁重的作業。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治療兒童的焦慮症?

224457xtq9t7zz7eek7nts.jpg

文來源:陽光智心

兒童焦慮症,處理這樣簡單?來自一敏智心家庭教育00:0014:24兒童一旦遭遇安全問題,往往人們率先審視和反思的,就是家長的監護是否出現了漏洞。
我聽身邊有孩子的朋友說,每次聽到這樣的事情,心裡都會後怕,趕緊反思一下自己平時對孩子的監護有沒有埋下安全隱患。畢竟,對於忙於打拼的上班族來說,平時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難免有疏漏,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照看得特別周全。 
不過其實,上班族的忙碌對於家庭的影響,可遠遠不止于孩子的安全問題。
美國著名的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前兩年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從2007年到2017年這10年時間內,在美國12歲到18歲的青少年當中,有過重大抑鬱問題的青少年比例從8%增加到了13%,這意味著在十年中,有嚴重抑鬱症的美國青少年增加了120萬人。
與此同時,5歲到11歲的美國兒童自殺數量增加了1倍。在2007年到2015年期間,美國的兒科急診室接待的自殺案例,從58萬例增加到了110萬例,其中超過40%都是年齡小於11歲的兒童。
有一種說法,是說現在的手機和社交媒體氾濫,美國年輕人整天刷手機,導致真實的社交和家庭生活反而出現了斷裂,這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以及美國國家精神疾病中心的專家指出,焦慮相關的症狀往往是兒童最早出現的心理問題。焦慮症如果處理不好,它就會呼朋喚友,把其他心理問題陸續招呼過來。你可別覺得,這只是一類特定的心理問題,跟抑鬱症、自殺等等其他心理問題無關。

事實上,焦慮症是通往其他心理疾病的地獄之門
比如,孩子在4歲時候可能會有怕狗、怕黑的恐慌現象,這個問題不解決,到了7歲,兒童就可能在怕狗、怕黑的基礎上,出現分離焦慮,也就說,一離開父母或者照看的人就緊張或者恐懼。到了12歲就可能在以上問題的基礎上,發展出社交焦慮。
所以,對於青少年來說,防治心理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在發現焦慮症的時候,及早干預。
一般來說,治療兒童焦慮症,接受治療的對象都是兒童本人。但是耶魯大學的項目,治療思路卻不太一樣。他們治療的對象,實際上是家長。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Eli Lebowitz(艾力·樂伯維茨)發現,當孩子出現類似于恐慌這樣的焦慮症狀時,家長往往會採取一種錯誤的行為,那就是妥協適應,英文叫做Accommodating behaviors,也就是為了緩解孩子的焦慮症狀,家長主動對孩子做出的妥協。
比如說,孩子怕狗,家長看到狗的時候,就帶著孩子繞道走;孩子怕黑,家長會讓孩子在大人的床上,跟大人一起睡覺。這些就是典型的妥協適應行為。
再比如說,有的孩子總覺得自己的鞋帶系得不對,家長就會一直幫孩子系鞋帶,直到系對了為止;有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害怕自己待在屋裡,家長就在走出孩子視線的時候,大聲告訴孩子自己走到了哪,位置在哪;有的孩子在外人面前極度害羞,家長就拒絕訪客,甚至打電話告訴老師,別在上課的時候叫孩子發言。等等等等。
家長有這種行為的原因,我們都能理解,就是他們覺得這是為孩子好嘛,或者說如果不做,孩子無理取鬧,家長也沒辦法。
文章裡分享了一個案例,有個6歲的男孩,他有典型的焦慮症,他的症狀是吃飯只吃火雞三明治。別的食物,這個孩子一概不吃,一吃就吐。
孩子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吃上飯,別餓著,也是下了血本。一家人連出遠門都不行,因為不知道路上能不能買到火雞肉。前段時間,他們生活的城市當地有超市員工罷工,這個孩子的爸爸就整晚上開車挨個店鋪去買火雞肉,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有得吃。
耶魯大學的樂伯維茨教授認為,這樣的行為恰恰加重了兒童的焦慮症狀,原因是,家長並沒有給孩子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自己處理這些情景,學會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比如說吃別的食物就想吐。這就好比說,讓一個孩子一直都在無菌環境下生活,他怎麼可能有很強的免疫力呢?
所以耶魯大學這個治療項目的主旨,就是讓這些家長學會幫孩子逐步脫敏,也就是說,讓孩子對可能引起他們焦慮的情景,有一定的抵抗力。
比如,對這對夫妻來說,耶魯大學專案負責人給的方案,聽起來特別簡單,就是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飯,不要給孩子準備單獨的飯菜,不要給他準備火雞三明治。如果孩子不吃,沒關係,那就看著父母吃,飯後不要給他單獨加餐。就這麼著,幾個月之後,這個男孩就能吃火雞三明治以外的東西了,吃什麼都嘔吐的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我看到這個解決方案的時候心想,這不就是餓著他麼?這個策略也沒啥高明的啊,我以前就聽說過,這還用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說?
但是你知道麼,這個策略的重點,其實不在於讓孩子餓著,而是在於,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吃飯。
在這個過程中,這對夫妻做了兩件事:
第一,管控自己的焦慮。原來,問題的起因是這個男孩是早產兒,剛出生的時候拒絕吃奶,為此還在新生兒的重症監護室裡呆了一個月。接出來之後,家長就一直很擔心孩子吃飯的問題,孩子一不吃飯,家長自己就先焦慮了。所以說,慣著孩子吃火雞三明治,其實也是家長撫平自己焦慮的快速鍵
而之所以按下快速鍵,除了安撫自己的焦慮以外,還有另一重常見的原因,就是做父母的工作太忙,平時生活節奏太快。
比如說,早上著急送孩子上學,但孩子就是不吃飯怎麼辦?就給他吃他愛吃的,快速解決問題。
再比如,家長晚上下班回到家,只有一個小時時間能陪著孩子,他在吃飯的問題上反復糾纏,那你是想花45分鐘鬧彆扭呢,還是想快點邁過這個坎兒算了?這樣起碼還能有一些愉快的時光。我相信大多數人可能都會選擇後者。
在前面分享的這個案例裡,這對夫妻的做法也是類似的。在接受治療之前,因為工作忙碌的原因,他們幾乎從來不跟孩子一起吃飯,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給孩子喂完飯,安排他去睡覺。等孩子睡了,夫婦倆再單獨吃。
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這對夫妻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慢下來,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陪他度過自己的不舒適。
對這樣的治療思路,樂伯維茨教授是這樣解釋的:父母對孩子妥協,背後的一種驅動力是孩子很痛苦,但還有另一種驅動力同樣強烈,叫做我必須得送你上學,或者我把你送到學校之後我就得趕去上班了
所以《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也把父母妥協適應的行為,稱作二十一世紀父母的典型行為
回到我們開頭提出的問題,為什麼美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會越來越普遍,而且出現得越來越早?
問題的根源我們仍然不確定,但是,通過耶魯大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人的忙碌是加重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忙碌的家長會在孩子出現焦慮症狀的時候妥協適應、過度干預,而這反而不利於孩子克服焦慮。而焦慮又是打開其他心理問題的地獄之門
《大西洋月刊》的這篇文章其實也讓我們對於家庭有了新的理解,我們之前總是認為,家長應該伸出長長的手臂,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更好的教育方法可能是,家長陪著孩子,經歷所有的真實挑戰,只是在孩子快要失去重心的時候,扶他一把。

自查清單:常見的妥協適應行為
注:由於中國國情和文化不同,以下一部分行為在中國父母當中可能非常普遍正常,請謹慎參考。
一直為孩子解鞋帶、系鞋帶,直到孩子覺得鞋帶系對了為止。平均每天花三十分鐘來反復檢查孩子的作業。在家裡走動的時候大聲告訴孩子自己在哪個房間(我要去廚房了,明明)。陪著一個9歲的孩子上廁所,因為他害怕自己去廁所。允許一個9歲的孩子陪著自己上廁所,因為孩子害怕單獨呆著。允許孩子在父母床上睡覺,或者一直陪著孩子直到他睡著。總是隨身攜帶塑膠袋,因為孩子總是害怕自己會吐。給一個13歲的孩子切食物,因為他害怕使用刀子。拒絕訪客,因為孩子特別害羞;在餐廳裡替孩子跟服務員交流;讓老師在課堂上不要叫孩子回答問題。給孩子準備特殊的食物,因為他不吃其他食物。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時此刻才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刻

1535627886904.jpg

文:一行禪師

釋一行禪師(Thích Nht Hnh19261011日-),越南人,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一生都在傳播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傳遞正念生活之道,同時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

代表作:《故道白雲》《佛陀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佛陀傳記)《活的安詳》《正念的奇跡》《生命的轉化與療愈》《我們的世界》等。

喝茶的兩個小時

我們賺不到錢但可以擁有生活漢字中的“閒(閑)”字,以“門窗”為框,裡面是個“月”,寓意只有那些真正悠閒的人,才有時間賞月。而如今,大部分人都沒有這樣奢侈的悠閒時刻。雖然口袋裡的錢更多了,物質生活也更豐富了,但我們卻沒有以前快樂了。而之所以如此,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享受彼此的陪伴。但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讓尋常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比如,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從專心飲茶,享受茶味開始。為什麼要花兩個小時去喝茶?從經濟角度來講,這樣很浪費時間。但這與金錢無關。時間比金錢更為重要。時間就是生命,而金錢無法匹敵時間。在一起喝茶的兩個小時裡,我們掙不到錢,但卻可以擁有生活。

行走的每一步

都帶來改變的力量我喜歡獨自一人在水稻和野草間的鄉間小路上行走。我會在大地上正念地踏出每一步,感受我正在奇妙的地球上行走。在這樣的時刻裡,存在變成了一種奇跡和神秘的現實。人們通常認為在水上或稀薄的空氣裡行走是個奇跡。但我認為真正的奇跡並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氣裡行走,而是在地球上行走。

每一天,

我們都活在一種

未被我們察覺到的奇跡中:

藍天、白雲、青草,

還有孩子清澈的眼睛,

全都是一種奇跡。當我們行走時,我們並非獨自在行走。我們的父母和祖先都與我們一同在行走。他們在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裡。所以,帶給我們治癒和快樂的每一步,也能帶給我們父母和祖先治癒和快樂。

正念的每一步都有一種力量,

能改變我們,

而萬物所有的祖先,

包括我們的動物、

植物和礦物的祖先,

都在我們的身體裡。

我們並非僅為自己而行走,

當我們行走時,

我們還為我們的家人、

為整個世界行走。

慢慢地、歡喜地吃飯

不想將來,也不悔過去在我四歲的時候,我母親每次從集市上回來,都會給我帶回一塊香蕉葉包裹的點心。我會跑到屋子前面的場地上,一點一點地吃;有時候吃掉一塊點心要花上半個小時或者四十五分鐘。我會咬上一小口,抬頭看看天空,然後用腳碰碰小狗,再咬上一小口。我就是享受待在那裡,跟天空、大地、竹林、貓、狗和鮮花在一起。我能花上這麼多時間吃點心,是因為我心無憂慮。我不想將來,也不悔過去。我全然地身處當下,跟我的點心、那狗、那竹林、那貓以及那萬事萬物待在一起。就像我童年吃點心那樣,慢慢地和歡喜地吃飯,這也是可以做到的。或許你覺得自己已經丟失了童年的那塊點心,但我確信它還在那裡,還在你心靈的一角。一切都還在那裡,如果你真的想要,你還可以找到它。正念飲食是禪修中最為重要的一項修行。我們可以將童年時吃點心的感覺帶入現在的吃飯中去。

當下一刻充滿喜悅和幸福,

如果你留心,

一定會親身體驗到。

觸碰此刻的安寧

給我們帶來治癒、轉化和奇跡我們真正的家便在此時此刻。活在此時此刻即是一種奇跡。奇跡不是在水中行走,奇跡就是此時此刻在綠色地球上行走,是感謝此時此刻所擁有的安寧與美麗。安寧伴隨我們左右——在世界之中,在自然之中,也在我們內心深處,在我們的身心裡。一旦學會了觸碰這樣的安寧,我們就將得到治癒、轉化。這不是信仰的問題,而是修習的問題。

我們只需想辦法,

將我們的身心帶回此時此刻,

就能觸碰到我們內心

及我們身邊新鮮、治癒和奇妙的一切我們的身體便是生命的一種奇跡,如同我們身邊的一切——綿綿細雨、新鮮空氣、美麗鮮花——都是一種生命奇跡。我們所有人都是人類花園裡的一朵鮮花。我們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好讓我們有一個愉快的“家”可以回歸。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配合與做主——當下的界限和選擇

photo-1548607038-4450c2e47123.jpg

:規隱行者 

 

醒來了,事實無不通,只有想不通!不作計較,何來煩惱?只要還沒有發生的,就是因緣還沒到。你沒有任何必須要做的事情,真正應該做的,就是你當下正處於的狀態。

人最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憤怒衝動的狀態出現時,那一定是有些事情做不了主。一、因為自己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認同,比如你的父母不認同你的生活方式,不認同你的興趣愛好,不認同你交的朋友。這時如果你開始激動、憤怒、發脾氣,那就說明你想替父母做主,認為父母應該理解你、認同你。
二、某些人事物你看不慣,比如有人闖紅燈;買東西或座車時,有人在你前面強行插隊;銀行裡的人辦公效率低,而你很著急時;孩子很晚了,就是磨磨唧唧不寫作業……這時候,當你憤怒時,當你心裡咒駡時,當你發脾氣時,就是你想替別人做主。三、每當你為自己的衝動、說錯話、辦錯事,後悔自責時,你就是沒有理解“錯誤在配合成功,嘗試在配合調整”。更重要的是,你沒有活在當下,不接受自己的別一部分,否定曾經真實存在過的自己。誰想替人做主,誰就肯定痛苦。更別說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的主都做不了。記得有位古人說:“有本事你別讓自己牙痛!有本事你別讓自己生氣”。

而這些憤怒抱怨、矛盾衝突、後悔自責的核心,是迷失於人類二元對立的割裂式思維。二元不對立,二元是絕佳存在的相互配合,我們只需要從簡單的推己及人,就可以感受到二元配合的真相。
我需要獨自去成長,需要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需要做自己生命歷程的主人。但是,在我迷茫時,我也需要他人的指點、説明和陪伴。但是我不需要指責、否定或嘲諷,更不需要帶著趾高氣揚,輕蔑淩駕的教導。生命是如此的敏感,生命是如此的真誠,生命的本質就是來奉獻、來配合,來綻放、來體驗的,他不接受任何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幫助。吃喝時,舌頭就是和牙齒配合著咀嚼吞咽,舌頭還通過氣息,與聲帶配合著說話。每個指頭都有定位,定位不同,功能職責就不同,沒有什麼可比較的。定好自己的位,知道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有什麼特質。別忘記自己要什麼,也別忘了自己能做什麼,更不能忘了自己有什麼特質。不卑不亢不逞能,管好自己注意界限,讓咱幹啥就幹啥。能幹就幹,不能幹明著說,也不丟人。凡事不問不說,即便不得不說,還得看著臉色說。到不是怕什麼,而是真想幫人,就得時刻掌握著火候,過猶不及嘛。

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樣,雖然需要幫助,但也非常要面子。感受一下彼此之間的爭吵,感受一下人際交往中的不舒服,呵呵呵呵哈哈哈哈,核心的內容都是我缺愛,缺陪伴,缺欣賞,缺支持,你呢?
 

你對什麼重視,就會感召什麼。錢財、時間和態度,是你與命運的能量交換!當下無我無假想,雖有識心不糾纏。
 

給予和接納都是生命溫馨的綻放~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是不是不吉利|疫情下兒童心理疏解

84764861_2573934999491196_2519677396383170560_o.jpg

周曉青

 

  年初三,人們又接到了一個哀傷的消息——一代籃球巨星科比因墜機身亡,年僅41歲。同行的還有他13歲的女兒。

 

  當一件接一件的突發事件降臨的時候,人們難免會被這些事件影響,心理平衡狀態會被打亂,出現一系列身心反應。常見的危機反應表現在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心理危機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情感危機的反應。

 

  心理危機人人會有。危機既是普遍的,是因為在特定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夠倖免;危機也是特殊的,是因為即使面對同樣的情況,有些人能夠成功地應對危機,而另一些人則不能。危機事件的發生是此前一系列問題累積的結果,有效的危機干預不僅僅是處理和應對危急狀況本身,即對症干預,而且還需要包括危機前的預防和危機後的對應干預。 我們希望能夠幫助家長們掌握一些基本的應對策略,以便及時、有效的對孩子的心理進行疏解,幫助他們將危機變為機會,獲得成長。

 

1

我感覺今年不吉利,是不是因為是鼠年的關係?

 

   之前奶奶就說今年開年開的不順,到處都是疫情。今天科比也走了,我感覺今年確實不吉利耶,是不是因為是鼠年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解惑:

不可否認,近期的突發事件確實一件連著一件。從危機的定義來看,這些突發事件,包括天災和人禍,如地震、水災、空難、疾病爆發、恐怖襲擊、戰爭、不被預期的意外事件、死亡等,都被稱為危機事件。當人遭遇危機事件的時候,心理的平衡狀態會被打亂,也會出現一系列身心反應。常見的危機反應表現在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

從這個家庭來看:

認知層面:奶奶認為開年不順,孩子說今年不吉利,都是一種認知層面對未來喪失信心的表達。

情緒層面可能會出現沮喪、害怕、恐懼,甚至懷疑、絕望等。

在生理層面,有的人會出現心跳與呼吸頻率改變,過度出汗,胃痛、頭痛、肌肉酸痛、噁心、 腹瀉、血壓升高、疲憊不堪、昏昏沉沉等。

在行為方面則容易出現攻擊、社交性退縮、逃避、食欲不振、哭泣、酒精和藥物使用量增加、坐立不安、睡眠不安穩、過度警戒等。    

在家庭照料中,撫養者對於危機的理解和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傳遞給孩子危機的哲學觀非常重要,那就是危險即機會。危機包含危險和機會。危機的發生即意味著問題解決的機會和開始。

 

小建議

 

避免將突發事件進行過度解讀,甚至泛化為一種宿命、報應的說法。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個體可從危機中得到對現狀的把握,對經歷的危機事件重新認識,以及學到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危機有更好的應付策略與手段。

具體做法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處理方法有所不同:

 

低幼齡兒童:增加日常生活的穩定性很重要,如果有可能,兒童會通過控制他/她生活的各個方面來降低激烈的焦慮感。所以,近期孩子如果出現比較執拗的態度,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遊戲比說教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更有效。一方面他們需要通過遊戲獲得體驗式的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成功轉移他們對危機事件的注意力,將焦慮轉換為遊戲的緊張和興奮感。例如在槍戰遊戲中,允許孩子反復射殺自己,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失去——獲得——再失去——再獲得的感覺,能夠極大的緩解孩子的失控感,獲得掌控感。

 

學齡期兒童:減輕孩子的內疚是重點,往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容易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甚至有的孩子會覺得正是因為自己平時不注意衛生,所以疫情爆發自己是有責任的。他們的超我非常嚴苛,從而加重了孩子內心的負擔和愧疚感。父母對孩子進行知識宣講是必要的,同時可以增強孩子的現實檢驗能力。此時,還可以授權,讓孩子帶領家人來做日常防護的工作,增強他們的責任性和價值感。討論式的談話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有益的,可以嘗試詢問:你擔心的是什麼?你想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了嗎?

 

青少年:對比疫情來說,或許球星科比的去世更容易引發年輕人的心理失衡,畢竟他們正處於一個需要偶像的年紀。他們未必願意和父母做太多的分享,因為那屬於一份私密的情感,只存在於他們和自己的偶像之間。所幸,同伴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共鳴和撫慰。這就導致青少年會更願意花時間在網路上,通過各種媒介為情緒找到出口。

父母的困難在於既要面對一個需要依賴的、表達無力感的孩子,也要面對一個自以為是、情緒高亢的孩子。情緒的起伏不定是青少年的常態,尤其當他們被一件接一件事情衝擊的時候,更加劇了內心的不穩定感。

和面對低幼齡的兒童一樣,父母的情緒穩定非常重要。而不同的是,青少年的父母可以嘗試退讓出空間,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我緩解,這也為他們的自我成長、解決問題提供了一次探索和實踐的機會。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伴侶關係中的幸福,總要求人成長

下載.jpg

海靈格學校 

有勇氣才能獲得大幸福

 

人必須要有勇氣才可以得到幸福。人如果在生活中找到單純和明顯的任務,不再回首而只向前望,這就是一項成就。每一次回首都是逃避幸福的恩賜,幸福是如此簡單不過。得到幸福需要付出勇氣,因為最終的幸福不只是一份不勞而獲的恩賜,其中還帶著一份謙卑。

 

當幸福來臨時,有些人會說: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這樣他就會遠離早已得到的幸福。大的幸福被擊碎而變得渺小,人就會停留在習慣的不幸中一儘管這也讓大部分人感到幸福。

 

幸福和不幸

有如疾病一樣,不幸也有一個要離去的要求,人們應該服從這個要求,而且幸福有一個成長的要求。此外,我還發現一件有關幸福的事:幸福總是追趕著人。

 

讓愛成長

 

愛能把一切聯繫起來,雖然過程會有些障礙,使人無法走在一起,卻令人感到幸福。我想和你們一起看會有何障礙,看看是否能找到解決方法。好的解決方法來自愛:帶著愛心對待伴侶,尊重他()的命運、牽連糾葛和特殊的際遇,以善意與他()一同找尋解決方法。

 

好奇心有時會妨礙善意,破壞愛意,那是違反尊重的行為。愛是讓對方的心靈有空間找尋方向,任何解釋或疑惑都是有害的。好比在花草上灑上毒藥,花草便無法成長。應該讓花草自由地吸收陽光與水分,它們便會茂盛成長。

 

認識伴侶的真正價值

 

男女如果共同生活一段日子,最終仍沒能結婚,就意味著:一方仍然期待有更好的人選出現,伴侶因此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即使他們終於結婚,傷害仍會保留。不過,也有彌補方法,伴侶互相對望,告訴對方: “我現在認識你真正的價值了。”

 

愛的畫面

 

伴侶處理愛的手法各有不同。有些人挑選簡單的愛,他站在河邊,堅持著某些對愛的立場,而愛的流水卻從他旁邊流走。

 

另一些人對愛卻沒有任何概念,他直接跳進河裡,學習游泳。刹那間他感覺到被河水負載著,帶著機會,愛慢慢地達到目標。

 

又有一些伴侶站在對岸,堅持著某些對愛的立場,他們互相凝望著。只有一同跳進水裡,他們才能相遇,才能互相扶持,在河中他們會得到更高的安全感。

 

我講的只是愛的畫面,真正的愛超越它們更多。

 

恐懼和迷茫

 

愛必然帶有恐懼和迷戀兩個元素。在宗教哲學和宗教心理學中有"逃和恐懼”的這種概念;未知的事情,同時伴隨著具有誘惑性的吸引力與極的恐懼。這種情感不但遇到愛,也遇到神性,在愛中我們完全體驗到恐懼迷戀。

 

海靈格(對一個求助者):你明白嗎?

(求助者沒有看他)看過來!有一個厲害的招數可以使恐懼長久保留下來——閉上眼睛便可以不看或是看向別處。因為當人真正地看著恐懼,他會到一份愛。可是人們想保護自己,所以要看向別處,這被稱為懦夫的注視。

 

對愛的恐懼

 

缺少愛的人,對愛才會有恐懼。被愛包圍著的人,會忘記恐懼。好比在戰爭中,後方的人充滿恐懼,前線的人卻沒有,你到前線看看便知道。

 

此外,恐懼是來自一份意念。只有逃避去看,人才會對愛有恐懼。在凝視中,恐懼便會消失。

 

男女關係中,伴侶帶有母親和父親的角色

 

伴侶關係中,女人如果負責全部的養育照顧的職務,男人承擔經濟持家責任,這種強調單元化的分工合作,會使伴侶的關係變得乏味。

 

某一方如果採取一種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對待伴侶,例如資助他完成學業,受資助的伴侶便感到自己有如孩子一樣,依賴父母。也正因為子女永遠無法向父母做出達到平衡的補償,為了解除補償的壓力,他們離開父母。在伴侶的關係中情況也是這樣,受資助的伴侶也會離開,這種分離好比子女離開父母一樣,帶著某些青少年的色彩。

 

伴侶關係中的聽和看

 

人們通常會偏重某一種溝通管道,有些注重聽覺,有些注重視覺。重視聽覺的伴侶若得不到聆聽的物件,注重視覺的伴侶若感到對方對他視若無睹,都會使關係有衝突。故此,對注重聽覺的伴侶我們要學習聆聽,對注重視覺的伴侶我們要學習觀察。

 

見解和感知

 

在伴侶關係的衝突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衝突的導火線常來自不同的見解。可是所有的見解,連同自己的見解都是錯誤的,那絕不屬於感知,與感覺無關,只不過是見解而已。所以,有關見解是無法溝通的,但是對於能觀察到的感知卻能溝通。這裡的地板是黑色的,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也就無須爭吵,更不需要有任何見解。因此,與其停留在見解交流上,倒不如把交談帶到感知上。在意見交流上得到勝利實際上是失敗的,勝利者會失掉對方,所以應該想想,這勝利是否有價值。

 

勝利和嫉妒

 

要得到勝利、權力的人,其實只不過是想得到失敗。有嫉妒心的人不是因為他害怕失掉對方,事情剛剛相反;嫉妒是一套不需要讓自己有罪惡感,同時也能擺脫伴侶的把戲;嫉爐的一方可以將關係失敗的原因推給另一方。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點。

 

以愛作為報復的方法

 

人們在伴侶關係中所遭受到的傷害是一輩子都不會遺忘的,這些傷害好像埋沒了伴侶最初的記憶。但是在他們之間,如果沒有相互吸引的地方,使他們曾有過甜美的幸福,他們根本不會走到一起。這些美好的經歷同樣也是記憶,伴侶應追念這些在傷害之前所得到的美麗回憶,正如記得那些傷害的記憶一樣。

 

但是,對平衡的要求卻是一大障礙,使人無法除去受傷害的記憶。在伴侶關係中,如一方受到對方的侮辱,他便會有補償的要求,也會想侮辱對方,好使關係恢復平衡。受侮辱的一方覺得自己有道理,所以給予對方更大的侮辱。這樣下去,每人都給對方多一點侮辱,雙方繼續聯繫著,互相的交流也是有增無減,在互相傷害的過程中,報復便成了樂趣。

 

解決的秘訣是:報復是必要的,卻要有適當的分量。以愛作為報復手段是一門高層次的藝術。伴侶要做點傷害對方的事,否則就是不尊重他,在關係中只有原諒是可怕的。記得自己所受到的傷害,並向對方做出小小的報復,但傷害要減少一點。而這“減少一點”,便成為報復後的新的開始,之後可以重啟美好的交流了。

 

解脫

 

隨著夢境的解脫,伴侶關係會隨之成長,沉醉的幸福是沒有價值的。第一個要解脫的夢是:現在我已找到兒時所缺乏的。男女雙方都帶著這個夢,就是終於找到一個能滿足孩子一切夢想的母親。

 

當人以為在伴侶身上找到理想的母親時,就有了墜入愛河的體驗。所以,這種愛是盲目的,因為,人在愛河中並沒有真正看清對方。之後他才能漸漸地看清楚對方,愛他()並接受對方的性格,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死亡的過程。

 

伴侶關係其實也是一個步入死亡的練習。伴侶關係無疑使人強烈體驗化為一體的經歷,但它又總是不圓滿,因為在它背後,仍有另一個更偉大的整體等待著我們,而我們也是朝著那個方向成長的。我稱這個偉大的整體為本源,是生命的源頭。兩性的生命從它而來,卻有所不同,但當他們回歸本源時,又將再成為一體。伴侶關係朝著這個最大的一體成長,過程既是痛苦的也是豐盛的。

 

一切在伴侶關係中發生的危機,都是死亡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過程,有時死亡或解脫來得較早,但它的過程是豐盛的,也就是說,所有一切都有自己的時間表。

 

伴侶的分離

 

當伴侶決定分離時,如果他們可以互相對對方說: “我曾經非常愛你。我所給你的,是我樂意送給你的;你也給我很多,我會以榮幸之心保留它。

 

對於我們關係的失敗,我承擔我的責任,你的責任由你承擔,我希望你得到平靜。”這樣伴侶的分離才算完成,大家各走各的路。

 

分離的痛苦

 

關係若是破裂,總會連帶著一份沉重的痛苦,重要的是雙方必須感受到悲痛。很多伴侶卻想逃避痛苦,例如:通過責備或忙於尋找罪過。誰有罪過?不論是責備還是尋找罪過,背後都受一個想法操縱著:情況應該有可能不是這樣的,或許會有轉變的可能。但生命的河水只會向前流。

 

要幫助一對分手的伴侶,最好的方法是協助他們面對分手的悲傷。他們當然曾經相愛過,否則他們也不會結婚。就讓他們回頭看最初的愛,曾有過的一片深情,以及隨後而來的分手和連帶的痛楚。或許他們會為分離哭泣,痛苦不會阻止分離,但痛苦過後便不會有責難,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尊重。作為伴侶他們是分離的,但作為父母他們仍然是聯繫著的。

 

幸福和偉大

 

我們以為所謂的幸福,通常是那些容易取得的東西,但偉大的東西卻不是隨手可得的。深層和豐盛的東西也是不容易得到的,它們有不同的層次。

 

所以,當我看到一對伴侶分手,我會抱著一種處之泰然的態度,看待這段感情的結束,我不企圖掩飾,伴侶才能保留他們的尊嚴。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靈性歧路”幾個修行上的誤區

photo-1548460464-2a68877c7a5f.jpg

胡因夢課程筆記

 

1. 成為靈性販賣/購買者:

現在有很多法布施的機構,對於受眾來說,可能既是在做善事,也會一不小心變成障道的組織。這與老師教導學生,譯者譯介真理著作的道理是一樣的,其關鍵在於,主事者如果對於真理沒有全面性的理解和體悟,那麽最終只可能落到靈性超市的層次,充其量僅僅是滿足了人們的靈修物化之欲罷了。

 

2. 屬靈醉漢:

一位修行者如果只是待在秘境(修行境界)裏,既不去理解個中的真相,也不願把獲得的啟示應用在生活裏去為人服務,只是一味地想忘卻所有的人事物,以便繼續享受神聖的至樂感,我們就可以稱他為屬靈的醉漢

——《塔羅冥想》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零零的一介個體,我們和一切生命及造物能源隨時相連,從未分離,但若想體驗到這種境界,需要內心自然無念的狀態。我們的內在都有個通道,但這種屬靈體驗並不是修行人應該全力追求的境界,因為它會一閃而逝,卡在其中就會變成屬靈醉漢

 

3. 投射救世主:

一些具有真知的啟蒙者,為了找出適合現代人的語言詮釋來接引大家進入宇宙意識海及海面上的造物生息,所以盡量技巧地避免使用傳統宗教的字眼,但其結果卻往往是宣講者本身被投射成了救世主。這麽一來,依法不依人或組織的現代整合學(Integral Studies)核心精神就被淡化甚至消失,而受眾又落回到了啟蒙運動之前的缺乏個體價值的狀態。因此,人在面對心身靈這個極為覆雜細致的存在議題時,永遠擺脫不了對自力與他力、臣服與獨立、交托與拾回、感應與辨識等等的覺知功課。

 

其實我的傳記與所有譯介出來的書籍,主要目的都是在喚醒有緣的讀者:要做自己,活出自己,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然後才能健全地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共處。所以任何一個思想上的、政治上的或宗教上的權威或權威之見,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隨。

 

2談人生使命、為生命的航程掌舵

 

如果我們懶得靠自己去深入思考和閱讀,便只能依人和隨波逐流,但如果我們願意主動參與,為自己的生命掌舵,那麽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覺察我們的意志力運用中是否帶著良知與覺知。

 

如同《塔羅冥想》所言,人類建構的社會就像是一艘巨輪,上面有一般的乘客,也有工作人員、舵手及船長。如果我們的志向只是做個乘客,自然會在希望和失望、渴求和嫌惡之間隨波擺蕩。但如果立志成為舵手或船長,那麽就勢必得負起責任,為迷航的生命找到靠岸的方向,並且要解決船上發生的一切問題。既需要伴兒又煩厭他們身上的習氣,是人人都在面臨的日常困擾,但你若是立志成為公司、家庭、社群等日常關系中的"大人",或許可以換一種心情,不從好惡出發去與人互動,而是懷著好奇和創造性的探索精神,去觀察和研究對方更深層次的真相,以及自己的反應模式。如此一來,人際關系就不再是需索遊戲,而會逐漸演變成互助互融的關愛。人生經驗深刻化的契機,就埋藏在這樣的轉機中。這才是真正的實修和德行的培育。

 

3 談紮實修行

 

聞、思、修缺一不可,真正的修行是愛與德行的培育

 

可能會有朋友認為進入"空與愛"之前難道還需要進行那麽多心理學(包括占星心理學)、哲學、理入禪修(克氏等)的思維修持嗎,為什麽不能直接入空,需要這麽麻煩嗎?

 

答案是,的確需要,因為聞、思、修對一般人來說缺一不可,世上很少人可以像六祖惠能一樣,有能力在一介文盲無任何學養的情況下開悟,也很少有人像克氏這樣,從小到大都被學校視為智力障礙,卻在33歲左右大徹大悟。

 

聞、思、修是一個人從充滿著幼稚的自戀、自卑、匱乏、不安全、依賴、逃避、投射織夢、失落幻滅等心理問題中,逐漸生出力量、勇氣、知見、智慧,以完成個體性發現深層自性的必經過程,也是療癒和釋放瑜伽脈輪中下三輪的創傷及情緒,開啟心輪之愛,窮邏輯之究竟,達成直觀確知力的自我訓練歷程,更是學習謙卑地與古往今來無數的智者們共同思考探索的最佳成長方式。這些知見的吸收和消化,佐以當下的返觀自照,久而久之才能進入自然無念、動靜自如的狀態,而非用技巧和二元對立的方法去制造空境。

 

真正的修行不是靠打坐禪定(打坐是一個基礎,它是休養生息,但不等於修行),修行也不是為了修成自了漢。完整的修行是菩薩道,是愛與德行的培育。

 

現代社會的教育更多的不是基於真理,基於愛,而是基於充滿競爭的叢林法則。我們從小便被教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樣的法則中是沒有愛與德行的。

 

德行的培養要靠我們每個當下的反觀自照,覺察和放鬆我們內在的我執(自我緊縮傾向)。我們要記得煩惱即菩提,在煩惱中隨時隨刻洞察到自己的真相,那個剎那便是解脫。

 

4 談輪迴的意義

 

生生世世的輪回是為了學習

 

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投生到這個地球,不是沒有目的的,我們是來進步、演化、進化的。我們的靈魂一世又一世地在演化著。

 

演化的方式是什麽呢?就是通過這些在關係中的學習,在日常生活每一個當下的覺察與轉化,遠離恐怖和顛倒夢想。

 

恐怖是什麽?就是內心最深的恐懼。西方有一本書叫做《遠離恐懼,選擇愛》,生生世世的輪迴轉世其實是使我們的恐懼越來越少,愛越來越多;使自保越來越少,開放度以及分享敞開的能力越來越強。

 

當你強大到所有身心靈的能量完全開放,也即身體的七個脈輪全部化成愛,七個脈輪的作用力全部向外,而非向內緊縮的時候,你就是完全安全的。

 

我們之所以不安全,是因為我們的小我自保恐懼太多,所以生生世世的輪迴在教導我們這個功課。在東方的佛法裏,叫作遠離恐怖,顛倒夢想,在西方的基督意識中叫作”——我們人體的這個十字架橫縱交叉的地方,也是橫向世界與縱向的解脫交匯的地方,就是我們心輪,就是愛。這便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所要學習的功課。

 

凡從恐懼出發的,一定不可能成功,只有從愛出發的,才會成功。我們隨時隨刻在面對,我是選擇恐懼,還是選擇愛。

 

靈魂不僅僅在地球轉世,也在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非物質維度遊歷。靈魂,其實是宇宙的存在,可以前往宇宙的任何部分!而我們的太陽系好似一所大學,各行星似大學的科系。

 

每一個行星提供自己特別的課程幫助靈魂成長。

這些課程跟星象學非常相關:水星提供智力的開發;金星拓展愛和創造力;地球是因果維度,用以測試靈魂的理想和願心;火星涉及憤怒和動力;木星是關於高貴理想和大群體;土星意味著戲劇性的變化和清理;天王星與靈異能力相關,走向極致;海王星是關於神秘體驗的;而冥王星幫助靈魂意識的擴展。

——愛德格·凱西

 

5 談因果律的治療

 

因果律的治療是比心理治療更勇於負責的態度

 

一般的心理學治療,其方法是給予案主同理、撫慰和支持,治療者要扮演好一個父母親的角色,幫助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可以慢慢療癒。但是因果律的療癒並不是這樣的,因果律的療愈是要探索到更深的因果——過去多生多世自己所造的因,形成今天的果,所以是比心理治療更勇於負責的態度。

 

因果的記錄——阿卡夏檔案

 

整體人類有個共同的業力儲存庫——“阿卡夏檔案(又譯:阿卡西檔案、阿卡西記錄)。阿卡夏檔案是宇宙在以太層次的大圖書館,一個存有人類個體記錄及集體記錄的檔案庫,它是全宇宙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不同維度現象世界的形態共振場,或稱基因形態發生場。

 

我們每個人的因果律,我們累生累世每一個身口意的行為,全都作為我們的信息記錄,儲存在阿卡夏檔案中。

 

這些記錄不會消失,即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一個人修行到以太層次以後,就可以直觀地進去截取所有的信息震動,也即與那個信息共振,也有的人是通過眼通看到裏面的記錄。

 

比如華德福教育的魯道夫 · 史代納就有眼通力,他可以截取每一個個人、國家、民族集體意識的業力記錄。他建構了靈性科學的這門學科,其實就是要透過華德福教育來發展人人都有的潛力,使每個人都能連接源頭的愛,活出真正的自由和創造力。

 

每個人都有進入阿卡夏檔案的能力,但是要很正確地、均衡地發展,不能夠太刻意的修煉。現在有一些歐美人士在大陸開辦的阿卡夏工作坊,在密集的幾天中激活人的眼通能力,這個是絕對不能碰的。因為當人的德行還不夠,辨識力還不具足,人格還不夠成熟的時候,眼通打開了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真正的修行是什麽?是要在上下功夫,而德行的培育便始於慣性習氣的轉化。

 

雖然我們沒有眼通能力,但其實占星學的星盤就是阿卡夏記錄的載體,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科學的工具來了解每個人的定業。

 

6 談業力占星

 

占星是很好的修行工具,但不可過度依賴

占星學從古至今──按照史坦納的說法,則是從亞特蘭提斯古文明至今──一向是用來體悟小宇宙和大宇宙一體性的靈修工具,它也曾是六大科學的基礎。

 

雖然占星學只是一種認知系統,卻是到目前為止最能幫助人了解自己的定業和因果律的客觀架構。占星是很好的助人工具,但要注意的是,在實修中,占星只能起到參考架構的作用,過度依賴它,也會阻礙直觀智慧的發展。

 

直觀智慧要靠每個當下永遠保持內外全觀覺知,經由漫漫長日積累而成,一定急不得。現代人根深蒂固的問題就是急著掌握和抓取,雖然在資源缺乏,競爭激烈的國度裏,這完全是可以理解和同理的問題,但不要忘了,佛陀和克氏都是慢牛。佛系的自力默照加上耶系的他力救贖 這是二十一世紀兼容並蓄的解脫之道,才能讓人在日常生活裏依法不依人,依天師不依人師。天師指的是或造物主,克氏曾經說過:行徑符合就會反過來照顧我們。即是神 。

 

7 談真正的創造力

 

轉化業力和心理坑洞的影響,為內在神性的創造提供空間

 

人所追尋的靈感、啟示和直觀智慧並不是靠意志獲得的,它們是人類盡力讓自己變得有資格所得到的上界贈禮。

——《塔羅冥想》

 

《塔羅冥想》這整本書都在探討什麽叫創造力,而克氏講的最為簡明,他說,一般人的活動只能算是制造、造作而非創造。

 

那麽創造究竟是什麽呢?創造是"空中生萬有"的作用力,但人若無法靠自己去轉化業力或所謂的自凈其意,便會因為業力制造的心理坑洞而卡在恐懼、自卑、擔憂、虛弱、匱乏等等的負能量中,如此一來,人的空性、自性、神性本體也就無法發露出來。

 

只有致力於提升心輪的愛、頂輪的合一性、眉間輪的直觀智慧、喉輪的語文才能、性輪的創造性意志力、海底輪的大地之母落實力,再加上太陽神經叢的學術研究能力,然後在愛中結合覺知與行動,在覺知時結合愛與行動,在行動時帶著愛與覺知,方能時時與上界的屬靈光能連結,來消解掉以嗔恨、懷疑、恐懼為糧食的魔性能量。

 

8 談意識的演化

 

人類要從部落意識和個人主義,進入真正一體性的集體意識

 

華人過往的教育是部落意識的教育,是父權式的,主流標準和要求是強加在個體身上,而不重視個體的權力和自由的。西方的個人主義則過度強化了個體的自由,包括個體性,獨特性,多元性,平等性,等等。但是,西方的文化現在已經卡在了個人主義唯我獨尊的幻象裏,因為以更高的境界來看,這個所謂的個人其實也不是實存的。

 

所以現在全世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其實都需要進入真正個體性的集體意識。對於這兩股能量,我們一定要看到各自的核心問題,活出正向的個人主義——正向的個人主義一定要有成熟的東西,那就是德行,個人主義喪失了德行的培養就是魔性,就是物化,就是分化。

 

分化是從與源頭的一體性中分化出來,強調個體的重要程度高於集體,但是部落意識是連對個人性的尊重和肯定都還沒有的,所以無怪乎很多部落意識教育下的孩子會有很強的叛逆反應,那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要卡在錯誤的個人主義中,也即要進入對靈性最高層次的體會,這個層次便是,要明白過度放縱個人欲望的結果就是耗竭,真正的自由是不被欲望牽引,淪為欲望的奴隸。我們要調整自己,既不卡在東方,也不卡在西方。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身體的智慧,療愈你的潛意識創傷

photo-1548599848-90d07940ffcc.jpg

 

:全息宇宙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指出——
70
%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而消化系統,皮膚和性器官是重災區。

 

情緒儲存在全身各處

 


美國著名的精神神經免疫學的科學家甘蒂絲·柏特提供了一個科學上的研究突破。她發現那些包含情緒的分子分佈在人體全身,而不只是像傳統老派的科學家以為,那些包含情緒的分子只存在頭腦裡。這項科學上的突破,讓我們理解到情緒儲存在全身各處。這些承載情緒的分子儲存了我們一生所有的經驗。過去卡住的感覺與情緒,無論我們的頭腦記得與否,都會保留在這些細胞裡,創造了我們的潛意識。因為這些情緒分子/細胞在我們的全身, 所以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身體儲存了所有過去的經驗帶給我們的影響和反應,就好像電腦一樣能夠紀錄我們所有的體驗。尤其是那些讓我們難過、痛苦、我們不想回憶的經驗或創傷。例如:強暴的恐懼、暴力的驚嚇、失親的悲哀、失業的焦慮、被遺棄的慌張,這些負面的經驗特別會被我們壓抑到潛意識裡。

我們以為忘記了,其實身體記住了


我們的身體非常的聰明,時常會自動讓我們把我們無法忍受的經驗忘掉,可是我們沒有真正的忘掉,這些經驗都埋在我們的記憶存庫裡,這個存庫就是我們的身體。瞭解到這項事實,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刺激我們的身體,例如:透過深呼吸、動作或按摩會觸動我們的情緒。或是我們的感官經驗籍由音樂、味道、食物、觸碰、觀看會刺激過去的一些記憶。我們壓抑到潛意識的情緒如果沒有釋放掉,會累積在身體裡,成為緊繃、酸痛以及其他氣阻塞的現象,長久時間下來會變成內傷、疾病與細胞病變。其實我們的身體是有智慧的,它能夠自動地排除負面情緒累積在中央神經系統裡失調的能量。可是,因為我們從古代社會到現在,漸漸遠離聆聽大地之母與我們身體的智慧,愈來愈偏向用我們的頭腦與邏輯過生活,在乎我們外在的形象而非內在的直覺。當我們不抗拒、不壓抑任何負面情緒,而去聆聽我們身體會如何帶領我們釋放這些情緒,我們就能夠自然的把它排掉。如果我們願意進入我們的身體去感覺過去某個經驗或創傷帶給我們的感覺,觀察我們身體裡起伏震盪的能量,跟著這個顛簸的能量動我們的身體,發出體內的聲音,身體就會自動讓這股能量釋放到底。最後,我們的中央神經系統就可以回到一個協調平衡的狀態。

身體擁有平衡情緒的能力

 


所有的生物都擁有能夠平衡體內能量的智慧。有一次在身體心理學療愈創傷的訓練中,老師放了一段影片給我們看:

影片中有一隻白色的北極熊在雪地中慢慢走路,然後北極熊頭向後轉,看到了敵人,它開始加快速度往前奔跑。
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北極熊碰到威脅,必須要逃跑才能生存。我們看著它奔跑了一陣子,有時它會回頭看還有沒有被追,最後北極熊開始慢下來。可能威脅它的敵人消失了,它停在一個四肢著地的姿勢,開始瘋狂甩動身體。我們看得出它的動作是非自願的,沒有任何控制,也就是中央神經系統受到威脅的反應後,自然的透過北極熊的身體釋放出來。

北極熊看起來像一個受到驚嚇很害怕的人,無法自主的不斷抖動,直到它的身體自動停了下來,然後又恢復到一開始的緩慢步伐。
這是因為北極熊的身體自然排光了儲存在中央神經系統裡起伏顛簸的能量,回到了身體系統平衡的狀態。其實我們人類能夠像北極熊一樣允許我們的身體釋放恐懼或焦慮的能量,可是人類長大之後就不願意破壞自己的形象,不願意讓我們的身體與聲音自然的發洩。我們害怕會被視為野獸、怪物或瘋婆子,我們寧願把負面的情緒、激動的能量藏在內心裡,用一個斯文、有禮貌、淑女、文明的外表把它包裝起來。我們寧願讓自己的身體、心情極度不舒服,說服自己與他人我沒事。怎樣都不願意讓自己像北極熊一樣的自然,讓體內的能量帶動我們,平衡我們,讓身體的智慧自動療愈我們。

如何釋放情緒?

 


長久壓抑我們的負面情緒,除了會造成疾病之外,也會影響我內心的狀態、個性與生活模式。沒被釋放的情緒容易把我們困在黑暗裡,造成易怒、暴力、逃避、退縮、憂鬱、麻木,或者像遊魂一樣,身體在動,心卻沒感覺的在過生活,好像你的靈魂已經抽離了。通常卡在這些現象的人,底下的情緒是焦慮、憤怒、恐懼與悲哀的。可是因為這些情緒太痛苦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它、釋放它,所以我們自然會將體內擁有的這些負面感覺隔離起來。這帶給我們的身、心、靈太多不必要的負擔。

 

練習

透過肢體與聲音得到平衡

 


1. 找一個讓你覺得有安全感、能夠獨處、不會被打擾的地方。

2. 你可以選擇放一些讓你能夠進入你內在的音樂,不用考慮太多,按照你的直覺選擇當下你想聽的音樂,沒有音樂也可以。

3. 站著,把眼睛閉起來,雙手放在腹部,吐氣的時候讓腹部扁下去,吸氣的時候讓腹部膨脹,運用腹部呼吸。記得呼吸得越深,越容易把潛意識的感覺帶上來。

4. 繼續呼吸,同時觀照你的專注力比較被身體哪個不舒服的地方吸引,例如:糾緊的胃部、悶悶的胸口、繃緊的腿、沉重的頭、疼痛的肩膀。

5. 加強你的呼吸到這個不舒服的地方,用更深的吸氣去觸碰它、感覺它,眼睛保持閉著,開始讓身體動出那個地方的感覺,發出它的聲。剛開始可以做得誇張一點,讓內在的感覺加倍透過聲音與動作表達出來,記得要放下你的自尊與任何自我批判。頭腦只是見證者,讓身體的直覺帶動你。你可以跳、叫、罵、哭、抖、甩、摧、踢,動作一下快或聲音一直改變都可以。
 

6. 非理性的讓目己毫無保留的動到底,不管你在做什麼,都要保持深呼吸與對身體的覺察力。動到你發現裡面有舒服、輕鬆、平靜的感覺,好像能量變得很順暢、身體很打開、放鬆。

7. 當你感覺這些正面的能量時,坐在一個舒服的位置,脊椎保持直立,肩稍微往後,讓胸口保持敞開。眼睛閉著,繼續深呼吸,從腹部開始膨脹,以輕鬆又敏銳的心觀照體內這些舒服的感覺,這些舒服的感覺在哪?造成什麼樣的心情與情緒?熟悉、享受、感恩你的身體,與內在所有的能量和資源。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災難後面,都藏著希望

640.jpg

 

: 開啟高維智慧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說生命的偉大不在於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後總能爬起來。
一切災難,都是宇宙帶給人類的一場生命考題,一次修行功課。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反思一場森林大夥帶給我們的生命功課和智慧啟迪!
澳洲大火,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同時也表達了大自然的訴求。大火後奇跡般的生機,告訴我們:
殘酷中仍有希望,慘烈後更有奇跡。一切醜陋的背後,都躲著風光!一切苦難的背後,都躲著輝煌!一切艱辛的背後,都藏著成功!一切懲罰的背後,都藏著獎賞!

但願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疫情過後中國的無限希望!澳大利亞山火已持續數月有餘,在經歷了週末的暴雨之後,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最新消息,當地時間212日,當地鄉村消防服務地區官員宣佈,新南威爾士州麥夸里港的山火已經完全熄滅。這場大火始於2019718日,燃燒了整整2107個月逾7百萬公頃土地被毀,相當於1畝,7萬平方公里,上海是6千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澳洲大火燒毀的森林相當於10個上海

造成24人遇難,2000處房屋被毀5200萬的哺乳動物、6200萬的鳥類、3.89億的爬行動物5動物在這場大火中喪生!

讓我們懷著一顆慈悲心,

為這些生靈祈禱,祝福……

20197月至20202月,大火產生了超4億噸二氧化碳,對自然環境,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遠處竟然還有燒焦但還活著的動物!

——揪心!

 

真誠的祈禱,真誠的祝福,願這些生靈在下一世的輪回中——

離苦得樂,投身善道,趨向解脫……

昔日的度假天堂,竟然淪為人間煉獄。澳洲的旅遊經濟在未來將受到嚴重摧殘!直到1月中旬,一場持續數天的暴風雨

降臨在澳洲東部,

才讓消防員們暫時松了口氣……

然而,這場雨在帶來希望的同時,真是禍不單行,又帶來了洪災。
不過,事物總是陰陽兩面的,近日,攝影師們深入災後的山林,拍下了一組不可思議的照片,看到了大自然和生命神奇的力量!

這種植物有兩個厲害的地方:一是它能活到350-450,二是大火燒過後它能以驚人的速度生長有沒有看到奇跡?綠綠的葉子是一個標準的圓。猜猜怎麼產生的?雨水過後,小草探出了尖尖的腦袋,萬物復蘇,一切都在重新開始。
這只動物也不知修幾輩子的福,還有劫後餘生。蕨類植物驕傲地抬起勝利的頭:
火呢?你再凶也會過去,而我還在這呢!

 

大火前,沒有人欣賞我,此時,無數人從我身上看到希望!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焦黑之處,看不到生機與希望的地方,
告訴我們:生命,蘊藏著不可思議力量和不可思議智慧!桉樹在全球有700多個品種,既有世界罕見的高百米的大樹,也有矮小叢生的灌木,還有既耐乾旱又耐水淹的樹種。在地球上,桉樹已經存活了超過5000萬年。燒焦的樹幹上竟然出現嫩綠。一切都像是一場夢,醒來只是外在不同,但生命還是那樣不屈頑強!這些嫩芽,像不像浴火重生的鳳凰?然而,我們依然從災難和灰暗中看到了生命復蘇的希望。
同時,生命又是縱然被打倒,不能夠被摧毀那般頑強。不屈不撓,生生不息。
想要快速成長,就要向野草學習,沒有條件,野蠻生長!蕨類植物重新湧現,清新古樸,空靈素雅。
這些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44千萬年,悠悠地見證著自然萬物的消長、地球的變遷。在伍德蓋特的叢林中,被燒到只剩軀幹,焦炭一般的樹旁,有生命正閃爍著別樣的光芒。在伍德蓋特的叢林中,被燒到只剩軀幹,焦炭一般的樹旁,有生命正閃爍著別樣的光芒。灰突突的土地上,更多生命正衝破乾枯的枝椏,用奇異的身姿向世人宣告它們的生命和存在。
這些大火後重生的植物,生機勃勃,正用鮮活的生命重新給大地填色,成為黑色森林的風景。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越,

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生命,永遠是一個奇跡!

儘管考拉在這次大火中死傷慘重,但澳大利亞的動物救助中心正在對它們進行集中的保護和治療。考拉燒傷後,工作人員給它包紮好,但看起來它仿佛還有一絲疼痛!志願者們悉心照料失去媽媽的小蝙蝠,一對愛心母女給蝙蝠寶寶們做了可以模仿媽媽擁抱、讓它們感到安全的裹毯。

倖存的袋鼠們,也重新踏上祖輩們的棲息地,開始了覓食和活動。倖存的受傷袋鼠也得到溫暖呵護!對新出生的袋鼠們,澳洲的志願者進行了精心的呵護,以保障它們健康成長。新州政府利用直升機,在滅火後的地區投放數千斤蔬菜與水果,給本土倖存的動物們提供食物。山區的人們則用鐵絲把小塊的香蕉、甜瓜、蘋果等水果穿起來,掛在兩米高的樹上,供狐蝠自行覓食。澳洲的大火,與中國的疫情、當下全球的蝗災一樣,有意無意都是天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天意無非是要人類改變、覺醒。事事都有原因:探索導致這一切根源是什麼?

物物都有啟發:我們從中覺悟了什麼、收穫了什麼?

病毒是人類的敵人,因為病毒使人類痛苦。

人類是不是大自然的敵人呢?

因為人類使大自然痛苦。人類殺病毒是為了保護自己,

自然會不會也會用某種方式保護自己?

那該是什麼方式呢?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善待保護它們,才是真正善待我們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毒、肺炎與歧視:當「我」成為別人嘴裡的「他們」

u=796545118,3575134839%26;fm=26%26;gp=0.jpg


作者 鄭安君

 

前幾天,一位日本公立學校校長很客氣謹慎的來電詢問我,說到他學校做志工協助兒童學習的大學生有一位是中國留學生:「嗯……我很不好意思要問這話……這些天來日本也對新冠肺炎吵吵嚷嚷的……您說中國留學生沒問題嗎?」

對於這樣的詢問,該如何作答呢?

一位年輕中國朋友在我如同往常開口用中文問候時,打斷我的發言,好意小聲地提醒我:「噓……不要講中文,現在講中文會備受注目……我昨天一講中文,一位日本太太馬上很露骨的側身閃開,到現在心裡還很不舒服……

對於這樣的忠告,該如何反應呢?

我那在10年前就有日本國籍的中國東北老公小嘆了一口氣:「今天我打電話為我公司同事們預約酒宴餐廳,對方聽我的姓氏,沉默了好一會兒,直到我解釋我是長期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才答應我的預約……我開始覺得我是否要把姓名都完全改成日本姓名較好呢?」

對於他的煩惱,又該如何回應呢?

懼武漢、懼外省、懼中國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引起的恐懼,像是破堤而出的狂流。武漢封城後,中國各地就開啟了「懼武」現象。隨著疫情擴散,中國各地也出現「懼外省」現象,各城市社區開始自律控管進出,市民人心惶惶各自在家閉關。緊接著,世界各國出現了「懼中」現象。在歐美,傳出多起黃皮膚黑頭髮的亞洲人成為被拒絕或諷刺的對象,因為人們分辨不出誰是中國人。而在日本,也聽說中文成了要「保持距離」的標籤,中文(或類似中文的)姓氏也成了容易被警戒的對象。

此外,各國將有擁有「本國籍」的人士以專機接回本國、並進行隔離。澳洲、美國、日本等國家也開始禁止有到過中國部分或全部地區的「外國人」入境。而日本到第4架飛機,才開始接受「非本國籍」的外籍配偶上機,台灣也對第一架台商返台班機上有中國籍配偶之事議論紛紛。

我在日本看到報導,有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中國人用假期回湖北娘家探親,但由於沒有日本國籍,出不了武漢,回不了日本上班,回不了自己在日本的家。看著電視上、網路上的新聞,我不禁想:其實,我也很有機會成為「他們」……

也是「他們」的「我」

已經住在日本多年的我,拿的是寫著中華民國TAIWAN的綠色護照。在這日本社會中,身為一個外國人,一個單數體的「我」,很容易成為別人嘴裡、心中複數體的「他們」。看著報章電視上的言論,總是不自主的心中暗暗回話。「外國人一多治安就不好!(我也是外國人,但我沒做壞事啊!)」,「外國勞工多,本國人的失業率就增加!(我不知我有沒有「貢獻」日本人失業率,但我確實有三份小小的工作,補貼家計……)」「外國人來用日本的醫療資源,增加社會成本!(但我每個月也付那麼多健康保險費啊!)」

我與我從中國東北來的老公在日本相識結婚。當年他要到台灣定居很難,我也沒決心要去中國,為了想兩人一直住在一起,我們決定在日本留下來試試。經歷了十幾年更換簽證的不安後,終於取得日本的永居權。我們在日本鄉下的小小城市裡有了自己小小的家,帶上個小小的院子。院子裡有個迷你菜園,一年可以收成510個苦瓜、4050顆小番茄。或是可以收成幾個像得進牙醫診所的殘缺玉米,還可以拔些像是野草般的日本綠紫蘇。

拿到永居權沒有一年,我老公就決定要申請「歸化」,也就是取得日本國籍。因為他覺得要永久居住在日本的話,拿到日本國籍會較「安全」。對於長年被更換簽證的不安及簽證的限制搞得身心疲乏的我來說,永居權已是上等的「安全」。沒有期限限制,沒有工作限制。不管我有沒有工作,不管我換不換工作,我都可以安心在日本居住。

我不是很懂我老公所指的「安全」為何,而且拿日本國籍就要放棄原本的國籍,我有些猶豫。畢竟在台灣出生長大,幾十年都拿著綠色的護照出境入境。但老公他決定了,我就也跟進,因為當時我們的認知是:要「歸化」就是一家人要一起「歸化」。過程很掙扎,回台灣取得自己與父母的古老戶口謄本,把父親母親的古老歷史一一翻出(也翻譯出),小心翼翼的跟父親母親提起我要辦「歸化」,問他們老人家的意見。父母親說只要我決心就好,但是臉上明明滿是憂愁。

心情掙扎一次又一次的襲來,但也向前看與老公思考要改什麼姓氏當作娛樂。日本法律規定夫婦不能不同姓,而當時我們認為日本沒有我老公的姓氏。但當與法務局諮詢多次後,我們才知道,法律已有更改,一家人有各自的個人權利決定是否要轉換他/她的國籍,也知道我老公的姓氏是被日本法律承認的姓氏。

新的選擇的出現,又讓我們掙扎的好一段時間。雖然申辦官員好心建議我們最好是一家一起辦會較順利,但最後我們選擇讓已下定決心換國籍,必要資料也都一式齊全的老公獨自一人「歸化」。還沒備全資料的我則先緩一緩。一年多之後,老公順利辦成日本國籍申請,要他決定使用姓氏時,又是一次大掙扎。換成日本姓氏應該會比較不會被另眼相看,但是我老公對父母親給他的名字,有著深深的情感。最後他決定,不改姓不改名,只把讀音改成日語。我佩服他的選擇。

於是,我們家有了一個「成為日本人的中國人」,還有一個「台灣籍的外國人」。

如果,我想,如果我最近跟老公剛好到中國探親遊玩,也到了湖北附近的話,知道日本政府安排的撤僑班機只能接走我日本籍的老公時,我們會怎麼選擇?接下來如果疫情世界蔓延的話,不是日本籍的我會不會被長久擋在日本境外?我終於理解我老公當年認為要永久居住在日本的話,拿到日本國籍會較「安全」的考量。

在沒有日本國籍的情況下,「我」將會是永遠的「他們」──外國人。雖然我所有的生活基盤與資產都在日本,但我會有可能會被擋在日本境外,回不了自己小小的家,無法摸摸我小小院子裡的土與與花草。但是,反過來,已成日本籍的老公,日本社會有完全認同「他」已經是「我們」了嗎?

也是「我們」的「他」

一個日本臉書網友在他的網頁上轉傳了一篇報導,說一位居住在歐洲的日本女士因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從1月底幾乎每天都能感受或體驗到歧視。一進超市,就感受到聚集的目光,走在路上常被指著鼻子或是丟話:「中國人!」「冠狀病毒!」她鼓起勇氣,追上丟話的人,向對方詢問:「抱歉,請問你為何要說這話?」「你要是只因為是外國人就被汙辱的話有何感受?」大多數的丟話者的反應都是無法回答、拔腿就跑,或是直說抱歉。

這位日本網友在他的網頁上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回應他我身同感受,指出同樣的事在日本在台灣都在發生,而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多想,就做出動作或開口發表了歧視別人的言語。網友問我理由,我回答:「我覺得是恐懼造成的。在恐懼不安的情況下,大家都想排除恐懼,但同時大家都想,問題不在『我』,在於『他們』。排除『他們』就能安心了……」網友又問我,有無解決方法?沉思了一會兒,我回應:「有連結、有接觸、有交集,會不會好一點?」

身為一個外國人, 一個單數體的「我」在這日本社會中很容易成為別人嘴裡心中的複數體的「他們」。但是,這不是只在日本會發生,在世界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會有機會發生。一個個人的「我」在被分類成某一個特定屬性組群裡的人之後,往往會在很多情況下被視為複數體,而在被稱作「他們」的那一刻,個人所擁有特徵與人格,還有他/她個人的人生歷練等,都消失在言語中。在世間無事和平之時,被稱作「他們」的人也許只是路人甲乙丙,但是在有恐懼或不安的時候,「他們」就容易成為被注目、被排擠的對象。

但是,如果一個被稱作「他們」的人在居住的地方,與當地人有連結,有接觸,有交會時,會有更多機會恢復單數體的個人的「他」的身分,而其個人所擁有的特徵與人格,還有個人的人生歷練等也容易再度顯出。個人與個人的連結,可能有機會讓區分組群的界線薄弱,也可以有產生新的「我們」的機會。

我很幸運的在日本鄉下小小城市裡外有些日本朋友。在我成為別人嘴裡的「他們」並感到孤獨無助時,我可以找這些朋友說說心中苦悶,一起吃個飯,喝杯茶酒。不管是與朋友是一對一,或是與多人相聚,頓時,我就從「他們」,變成「我們」。述說著「我們」的故事,互相提醒別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言語,互相鼓勵:「我們」可以過下去!複數體的「他們」不容易變成「我們」,但是單數體的「他」有機會突破防線。

對於開頭的三個問題,我回答我老公:「你就算改成日本名,知道你的人還是覺得你是中國人。但,那有什麼不好?」對我來自中國的年輕朋友,我用中文安慰她:「被注目就被注目,對方要閃開就閃開。講中文又不是做壞事,別太在意!」對那位公立學校校長,在我確定中國留學生春假也一直留在日本做志工,沒有回國後,我回答:「中國學生沒有離開日本境內的話,我的認知是,她的健康危險性與日本國民相同。您覺得呢?」

(作者為國立宇都宮大學國際學博士。國立宇都宮大學國際學部附屬多文化公共圈中心協調員、相模女子大學.國際醫療福祉大學兼任講師。)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在不同領域都站在第一線的勇者致敬--
文茜的世界

images.jpg

 
一年了。
去年此時,我已經沒有辦法走路超過十分鐘。血壓升高到189,心跳每分鐘110下,當時不知道自己罹患肺腺癌,以為免疫系統攻擊心臟瓣膜。每次一呼一吸之間,勉強維持笑容,堅守工作,不讓自己倒下。直到開刀。
 
我的開刀過程很順利,但康復之路很艱難。
 
在我螢幕前的笑容背後,其實是我沒完沒了的各種疾病。
 
一直到最近,我的血壓才恢復正常,回到低血壓90,心跳雖然尚未完全正常,但已經很接近穩定。
 
記得去年耶誕節前後,我一天要服至少六種不同藥物:血尿症、類固醇、帶狀皰疹、胃潰瘍、止痛消炎藥⋯⋯我的免疫系統同步攻擊肺、膀胱、腸壁⋯⋯真謝謝它!如此萬箭齊發!
 
好幾次深夜三點胃絞痛,翻轉,腸異常蠕動。我雖吃了安眠藥,仍然痛得醒過來,趕緊坐起,全身因過度的疼痛而流滿冷汗,我知道叫救護車也來不及,自己用最後力氣躺在地上灌腸⋯⋯疼痛慢慢減緩,血壓升上來了。
 
隔幾天又來,胃脹氣,上洗手間都是尿血,那怕在家走幾步路,也要喘個不停,休息至少2-3小時。
 
我向來不是對命運投降的人。
 
於是異想天開,吃這麼多藥物,乾脆把它當清酒盛宴。
 
買幾個日本漆器,放不同的清酒杯,清酒壼,杯子𥚃頭是不同的藥物,壼是胃乳。差不多每隔一個小時就得吃不同疾病的藥,再喝Yogurt 保護胃,盡量讓自己的疾病人生,不是一團混亂,而是美美的儀式。
 
只有那麼一回,我吃錯了藥,吞下去,才驚覺,「啊喲,怎麼辦?」那一秒鐘突然跑出一個念頭,「人這樣,要怎麼活下去?」
 
可是僅止那一刻。我的樂觀又秒回。
 
直到今年一月一個特別飯局,這一生照顧我最多的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在查完我沒有頸動脈狹窄,沒有腦瘤後,他給了我一個驚喜:在北投大地溫泉酒店唱歌🎤他的理由:你的核心毛病除了免疫系統疾病外,現在是肺活量不足,心臟因此跳太快。心律不整一起發作。因此治病的方法,就是:唱歌。
 
從此我每週上聲樂課,高音可以唱到接近C,唱起Once Upon A Time 、Music Of The Night ,穿越長廊,把我家小狗丘吉爾嚇到躲進床下⋯⋯我媽,瘋了,變成大喇叭。
 
從此我每週游泳至少兩次,跳古典華爾滋,全身流汗,能量治療一週兩回⋯⋯並且宣稱自己是:少女。
 
本來一生不運動的我,在各種不同朋友們的鼓勵及幫助下,病中把日子活得居然淋灕盡致。
 
是的,我尚未完全康復,但插幾盆美麗的花,高歌練習聲樂,重新彈奏巴哈,每天做發聲練習,游泳太喘的時候再高歌一段⋯⋯游泳教練也佩服不已。
 
病中,我細讀生活,發現我雖然失去了昔日的健康,但這不代表我已經失去一切。事實上美好的生活並没有離開,它換成新的方式呈現在我的日子裡。
 
太累的時候,告訴世界周報同仁,請同事多分擔一些工作。一年了,除了開刀那兩週,我沒有請假一次,但偷喝了很多我的最愛可口可樂❤️,才能有力氣主持完節目。
 
生病比較疲倦的時候,反而多讀了一些書和詩集,也回到二十年前的老習慣,與一些年輕友人共賞他們的字畫、油畫,在他們美好的作品中,我看到生命的脆弱,掙扎,破碎,然後在他們創作的一幅又一幅作品中,背後隱藏的痛苦與柔情互相交織,成為令人驚嘆的美。
 
病中,我遇見了世間更多的愛、友情與美好。
 
病了整整一年,回想起來才覺得應該要有點苦才對,我怎麼回事?
 
但當時的我,反而似乎更有意志力,一直想盡各種方式,以歡樂沖淡苦痛。
 
這一年內,我用了兩次急救針,在病發快要不能呼吸時,針紮入腿,再找救護車,送醫。
 
很接近死亡,笑瞇瞇回家。
 
這一年內,我放下執念去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去了緬因州,人生第一次看到粉紅色的晚霞。
 
夢中繁華,不是夢。
 
如今我還有使命,不僅堅守崗位,上週去了池上榖倉藝術館,重拾我三十年前最喜愛的工作:明年策展一個送❤到敍利亞7834的行動藝術。
 
一年了,問自己苦嗎?
 
不能説完全不苦。
 
但走到今天,我還可以飛到台東,為我一直關懷的敍利亞孩童發願策展,這真值得敬自己一杯酒了!
 
深夜,想為自己拍拍手👏👋👋
 
............
文茜,我們都 拍拍拍拍拍拍....手.
 
陳文茜前幾天因肺腺癌開刀治療,依然非常堅強的面對人生,前陣子她在美國的表嫂分享給她以下內容,未知出處,她只po文說到:
下列是非常有意思的50句話,我覺得自己讀了六十年書, 還真不如讀懂這些話。轉傳給大家,多多分享 :
 
1、蜘蛛: 能坐享其成, 靠的就是那張關係網。
 
2、蝦: 大紅之日, 便是大悲之時。
 
3、天平: 誰多給一點, 就偏向誰。
 
4、瀑布: 因居高臨下, 才口若懸河。
 
5、鋸子: 伶牙俐齒, 專做離間行為。 
 
6、氣球: 只要被人一吹, 便飄飄然了。
 
7、鐘錶: 可以回到起點, 卻已不是昨天。
 
8、核桃: 沒有華麗的外表, 卻有充實的大腦。
 
9、指南針: 思想穩定, 東西再好也不被誘惑。 
 
10、花瓶: 外表再漂亮, 也掩不住內心的空虛。 
 
11、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 明天和意外, 哪個會先來!
 
12、 人生短短數十載, 最要緊是滿足自己, 不是討好他人。
 
13、 鐵飯碗的真實含義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 而是一輩子到哪兒都有飯吃。
 
14、 真壞人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假好人。 
 
15、 被恨的人, 是沒有痛苦的; 去恨的人, 卻是傷痕累累。
 
16、 人之所以活的累, 是因為放不下架子, 拿不開面子, 解不開情結。
 
17、 小時候, 幸福是很簡單的事; 長大了, 簡單是很幸福的事!
 
18、 婚姻不是1+1=2, 而是0.5+0.5=1。 即,兩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缺點, 然後湊合在一起才完整。
 
19、 夫妻倆過日子要像一雙筷子: 一是誰也離不開誰; 二是什麼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嘗。
 
20、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
 
21、 所謂門檻, 過去了就是門, 沒過去就成了檻。 
 
22、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的食物, 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 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23、 人要有三平心態: 平和、平穩、平衡。 對自己要從容, 對朋友要寬容, 對很多事情要包容, 這樣才能活的開心。
 
24、 人生的第一個青春是上帝給的; 第二個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25、 一個人的快樂, 不是因為他擁有多少, 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26、 昨天是一張廢棄了的支票, 明天是一筆尚未到期的存款, 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現金。
 
27、 揮不去的是記憶, 留不住的是年華, 拎不起的是失落, 放不下的是情感, 輸不起的是尊嚴。 
 
28、 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樣,一直在流; 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風吹樹葉,風吹一下,就動一下,風不吹,就不動。
 
29、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30、 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31、 凡是小事都要大聲說, 凡是大事都要小聲說。
 
32、 勢不可使盡, 福不可享盡, 便宜不可佔盡, 聰明不可用盡。 
 
33、 權力是暫時的, 財產是後人的, 健康是自己的。 
 
34、 身安不如心安, 屋寬不如心寬。 
 
35、 人生不能事事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36、 想掙錢的人不少, 能掙到錢的人不多。 有本事的人掙錢都難, 一般的人掙錢更難。 
 
37、 錢像水一樣, 沒有會渴死, 多了會淹死。 
 
38、 治學要耐得住寂寞, 做人須經得起風雨。 
 
39、 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往,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希望面對未來。 
 
40、 愛情之酒, 兩個人喝是甘露, 三個人喝是酸醋, 隨便喝便會中毒。 
 
41、 人活一世, 親情、友情、愛情三者缺一,已為遺憾; 三者缺二,實在可憐; 三者全無,生不如死。
 
42、 超過別人一點點, 別人就會嫉妒你; 超過別人一大截, 別人就會羨慕你。 
 
43、 全部可以交易的是市場,不能全部交易的是社會。 
 
44、 十種健康生活方式: 少食肉,曬太陽, 雨中行,常唱歌, 飯後息,挺起胸, 靜坐思,天倫樂, 步當車,行善事。 
 
45、 是非天天有, 不聽自然無。 
 
46、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做遠憂。 
 
47、 在成長中成熟, 在成熟中衰老。 順應自然,笑待人生。 不要早熟,也不要早衰。
 
48、 平安是幸, 知足是福, 清心是祿, 寡欲是壽。
 
49、 超越死亡三原則: 不要尋死、 不要怕死、 不要等死。
 
5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 活得自如、 病得快樂、 老得自然。 
 
這50句話非常有哲理, 讀後受益非淺!
 
友情分享,祝福好友們開心愉快!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和神獸一起宅在家裡?

34047632_1897610566969824_6160440045565116416_o.jpg

林燕娟 

 

這段時間,常常會在朋友圈裡看到很多媽媽吐槽,說自己的熊孩子在家坐不住,每天吵著要出去,跟孩子講了一大堆的道理,簡直了,都不聽!!真是不可理喻!!

 

還有就是在家辦公的,更無法操作,看到一位媽媽在朋友圈裡這樣描述:神獸每隔10分鐘來問:媽媽你可以陪我玩一會嗎?......

 

我很慶倖自己有呂老師的課程陪伴,不僅讓我自己心安,整個家庭也都是安寧的,家裡沒有神獸出沒。

 

怎麼可能的?我來分享兩個真實的小故事。

 

年初六我們一家三口就從河南老家返回南昌,提前回來,路上可謂人煙稀少,從來沒有見過車站只有這麼少的人,一整節車廂裡,就我們三口人。

 

順利抵達南昌家裡,就一直宅著。過幾天,孩子(名字叫樂樂,四歲半)奶奶打電話問說:“有沒有出去?樂樂在家裡是不是著急出去玩?”奶奶最心疼孫子了。

 

我說:“沒有,都在家裡,偶爾出去買菜。樂樂在家很自在,也沒有喊著要出門。”

 

奶奶聽見了,很放心,就掛電話了。

 

其實,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之前已經種下了一顆神秘的“種子”。

 

這要從河南老家出發的時候說起。坐上車了,要出門了,大家都知道,是要戴口罩的。這個時候,樂樂的第一反應是著急,為什麼?我不戴!!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可能該著急了,可能會選擇直接命令:“不可以!必須戴!”;

 

還有的可能會選擇用道理來說服,比方,解釋說細菌,病毒,敬畏自然,等等。

 

這種回應的方式,對於大部分的孩子,要麼聽不懂,要麼就根本不聽,好囉嗦!不聽不聽!!

 

我記起呂老師教授過我們的話,於是,我們的回應是:“現在出門都需要帶口罩的,因為外面有傳染病。戴了口罩,我們就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傳染,保護別人也不會被傳染。”在這裡,我們強調的是“保護”這個好處,而且,很重要的是,我們說話的口氣,是平緩的,而不是恐嚇或者著急。

 

大人平緩,樂樂也跟著說話慢下來,說:“媽媽,為什麼?我不想戴,戴著好不舒服啊。”

 

我回應說:“嗯,戴著是不舒服,那你要不要那個好處?保護自己?”

 

然後,孩子爸爸接著說:“沒有人喜歡戴口罩的,但是它可以保護我們,保護別人。”

 

於是,樂樂戴上了口罩,儘管他不是太喜歡。

 

我發現,我以前在對孩子方面,有點過於注重喜歡和不喜歡,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做。那天突然翻起呂老師的文章,裡面教我們做決定的時候,要考慮的三個點,快樂,正確和利益;人們往往只把快樂排在第一位,沒有考慮過正確和利益。其實,不同的情況,排在第一位的考慮因素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慢慢糾正了自己,有些事情,不是由孩子喜不喜歡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父母來引領的。而且,在這個時候,父母的這種引領,不僅保護了孩子,還讓孩子特別安心。

 

而且,回到家裡,一路上看到的情況,也讓他知道事實,他也很安心地呆在家裡,沒有說過要出去。

 

一則小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說的是一位父親,平日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游泳,其他的父母都在泳池旁邊給孩子加油,指導孩子怎麼游得更好;而他,卻是拿著自己的稿子在旁邊做自己的事,孩子游完了,說要走了,父親說等他把這個稿子弄好就走。大人安好,孩子也安好。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很著急想辦法想讓他高興,覺得那是我的責任;當孩子在喊我的時候,我也很著急去呼應他的需求,覺得這樣我才能顯示和確保我是一個超級厲害的媽媽......結果,導致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經常賴著我。


 

這段時間在家,我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了,更關注自己可以怎樣平穩,平凡,而不是一味去滿足孩子的時候,孩子反而自己平穩了。有時候我在念書的時候,他喊我,不是要緊的事,我都只是回應他說:“媽媽在念書。”然後,他就自己去搞他自己的事。

 

就是這樣,在家裡,我主要是做自己的事,愛人做愛人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

 

真的不需要做太多,不去擔心假設什麼;做母親的,內心安穩,界限清晰,孩子也是安穩的。

 

這不正是呂老師所說的不教而教嘛?!好開心!呂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最厲害的醫生是治未病;也就是說,能夠在疾病生成之前,就已經滅於無形。引用現在熱播的《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原來是這麼玩的!不讓問題出現,無為而治,平順地過日子,我做到了。好玩極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染新冠近4000人出院!內在信念,決定你的自愈能力

1532011863507.jpg

:益心益行 

 

1.

在家心平氣和地把病毒悶死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2個月。在疫情肆虐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道路封鎖,舉國萬城空巷,災區物資緊缺,大部分人回城辦公延誤......還有無數人,因為這場疫情被困在了牢籠裡,只能從網上獲取前方疫情的消息。隨著消息的好壞,心情跟著跌宕起伏,隨著戰線的拉長,大家陷入了焦慮和恐慌中。武漢協和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就說:當前,疾病是一分,而恐慌是十分。一場疫情把每個人的心都攪亂了,對病毒越恐慌,大家的情緒就越波動,總是坐立難安,完全不知如何是好。對此,上海醫療救治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採訪時表示:

“現在最需要的是,每個人都動起來跟醫生一起戰鬥,每個人都是‘戰士’,你在家裡不是隔離,是在戰鬥!你覺得很悶嗎?病毒也要被你‘悶死’了,‘悶’兩個禮拜。”

武漢市新冠肺炎防空指揮部也發佈:心態要保持平和,不要緊張和恐慌,做到從容面對、規律生活,就是對戰勝病毒最好的支援!
 

所以穩住情緒,在家心平氣和地把病毒“悶死”,是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

2.

穩定的情緒,能讓你安住於風暴的中心

在任何危機前,可怕的永遠不是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是我們如何蓄滿內心的能量。

因為在面對突然的或長期持續的巨大壓力時,我們會進入一種叫“應激”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我們較往常會在情緒、生理、思維和行為上發生許多改變:

  • 情緒上,變得比平時更敏感,更容易莫名的悲傷、煩躁,甚至是抑鬱;
  • 生理上,開始沒什麼胃口,吃啥都覺得不香,總感覺渾身沒勁、腰酸背痛的;
  • 思維上,好像做什麼都心不在焉的,上一秒要去做的事情,下一秒就忘記了;
  • 行為上,變得失眠多夢,沒什麼心情想要跟家人朋友交流,甚至想要飲酒麻痹自己。

這種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穩定情緒,才能緩解壓力,讓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它們才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與“敵人”對抗。

當然,在面對複雜、未知的情況時,我們的情緒難免不被攪動,讓我們陷入迷茫、焦慮、驚慌、憤怒和恐懼中,讓我們不自覺的要被風暴帶走。

你也許無法改變大的現狀,但卻能試著安住於風暴眼中。

外在發生的疫情是大的風暴,我們的情緒是小的風暴。如果我們自動化地被風暴所裹挾,我們就會失去自己的中心,在風暴中迷失自己。 

你要知道,無論風暴有多大,風暴的中心是平靜的。

正如你安住於自己內在的中心,無論外界發生多大的事,你都可以用一顆平常心去應對。

所以在疫情面前,我們最需要守住自己的內心,讓情緒在身體裡自然流動,就能打造一個強大的保護屏障,輕鬆抵禦病毒侵襲。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是個平衡系統,當身體中的免疫細胞的活力大於入侵病毒或惡性細胞的活力時,我們就可以防止病毒以及惡性細胞的擴散,讓身體重返健康和平衡。

而穩定的情緒,能在身體中釋放積極信號,讓身體調節到較高頻率的感受中,從而活躍免疫細胞,免疫細胞的活力會增強免疫力,讓身體重返健康和平衡。

02.內心安定,體內各種程式運行更加智慧高效

當我們的情緒穩定時,頭腦會主動辨識取捨收到的資訊,更專注于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對社會有用的資訊,而不在資訊流中陷入盲從。

這讓我們面對問題時更加積極,會讓我們的應對措施更有效率,讓我們的思路更加專注而清晰,並且不會被各種負面情緒包圍,從而保持我們的心理健康。

03. 正向信念,能激發人體內強大的自愈能量

所有的情緒都是頭腦裡的信念造成的,而所有的信念又都受到情緒的影響。而穩定的情緒能夠爭強我們的正向信念。

有科學研究曾經表明,正向信念能夠給人體“充滿”能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治癒疾病。

3.

化解恐懼的靜心方法

       每天晚上在你睡覺以前,定下一個固定的時間來做這個靜心,花二十分鐘的時間進入你內在的空,接受它在那裡,恐懼出現,也讓它在那裡,與恐懼一起悸動,不要抗拒那個新生的空間。

      在兩、三個星期間,你就能感覺出那個空間的動人,以及它所帶來的祝福;當你體觸到祝福時,恐懼就會自動消失,而你並不用與之抗衡。  

  以跪坐在地板上的姿勢,或你覺得舒適的姿勢,假如你的頭開始向前俯——一定會的——就允許它。你會轉成幾乎像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姿勢,你的頭朝向你的膝蓋或地板,只要讓它自然發生就好。

      進入你自己的子宮,然後就待在那裡。沒有技巧,不用念咒語,不花一絲努力,只要在那裡,只要去熟悉那個正在發生的。

    那是你從來都不知道的東西,你的頭腦很不安,因為那來自一個很不一樣的次元、未知的次元。頭腦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它以前從不知道那個東西的存在,所以很不解,會想為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取名並加以分類。  

  已知的是頭腦,未知的是神,未永遠不會變成已知的一部分,當它變成已知的一部分時,已經不是那未知的神。

      未知的將無法被知曉,即使當你知道它是什麼,它仍是無法被知曉的,這個奧秘是不能被解開的,它的本質就是無法被解開的。  

  所以每天晚上就進入這個空間,不管內在有恐懼升起,或是身體會顫抖,都沒有關係,慢慢的恐懼會減少,喜悅會愈來愈多。

      在三個星期內,總有一天你會突然看見好多祝福的發生,能量源源不絕地湧上來,你覺得萬般喜悅,有如黑夜已經結束,太陽已從地平線的那端緩緩升起……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在心裡丨文殊師利與維摩詰的對話

1535627856695.jpg

 

文:全息宇宙 

相傳,維摩詰為毗耶離國的大乘居士,他稱病在家。佛派遣諸比丘、菩薩(文殊師利)來看望他。維摩詰借此機會與來問病的文殊師利等菩薩和比丘反復論說佛法。典故出處可參閱: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1

 

“你的身體病了,但我想知道的是,你病了嗎?”

文殊師利一見到維摩詰開口便問。

 

“我的身體病了,但我一點也沒病。”維摩詰答到。

“哦,很好,很好”文殊師利說。

 

“但既然你的心一點問題也沒有,你的身體怎麼會病呢?”

 

維摩詰答到:“事實上,我的身體也沒有病,但眾人都說它病了,我也跟著說它病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文殊師利問。

 

維摩詰說:“被眾人稱為身體的這個事物,有一百萬條路要走,它本來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而它有可能發展的所有形態,對它來講都是正常的。但眾人不那樣認為。有的身體的形態發展,導致它健碩長存,有的身體的發展形態,導致它快速極滅。導致身體健碩長存的,是人們想要的,他們說這是身體正常的、應該的,他們稱這為健康,並視健康為好的;導致身體迅速極滅的,是人們不想要的,他們說那是不正常的、不應該的,他們稱這為疾病,並視為不好的。”

 

維摩詰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在本來沒有任何概念的清淨的身體上,人們關於身體疾病及健康的觀念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並且久而久之他們看見了疾病現象,且顯得那越來越真實無疑,並無法逾越。”

 

“就這樣,人類掉進了一個叫‘病’的、無法出離的、四大天坑之一”,文殊師利接話到。


“是的,是這樣。”維摩詰說。

 

2

“那好吧,就假裝人們所說的疾病是真的,那麼你的病什麼時候好呢?”文殊師利問到。


 

“當人們關於身體有病——這個‘見病’好了,我的病也就好了。”維摩詰說。

 

“我的病根在人們的知見上,並非在我的身體上,因此當他們的見病好了,我的身病也就好了。這就像眼睛裡長了東西的人,看到他所看到的事物上有瑕斑,當他自己的眼睛好了,事物上的瑕斑也就沒了。”維摩詰進一步說到。

 

“哦,是這樣。”文殊師利說,“但當一般人生了病,你如何安撫他們呢?”

 

“我熄滅自己的心,把我的心移至到他們心上——我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從他們心的城堡、眼的瞭望台裡望去,如果他們要世間的治療,就給世間的治療;如果他們要覺悟出離生老病死假像,就給他們出世間的法教;如果他們什麼也不想要,那麼我也無所求。”維摩詰說。

 

“那麼,這如何顯出你的悲心呢?”文殊師利問到。

 

“我的悲心是,他人要什麼我就給什麼,我給他們想要的,而不是我想給的。”

 

“如果一個兒童,把毒藥當糖丸,他要你也給嗎?”文殊師利笑著問到。

 

“我當然不會給。”維摩詰也笑著回答到,“因為我這裡沒有毒藥,只有上甘妙味。我只能給我有的,不是嗎?”

 

文殊師利答:“是這樣,你太有意思了。”

文殊師利又問到:“要說世上有人生了重病,他們問你要覺悟,要出離生死、疾病和身體的纏縛,你該如何教育他呢?”

 

3

“眾人認為身體有病,當然得從身體出發了。身體如果疼痛,在給與止痛治療的同時,教給他們觀察身體、疼痛,以及心圍繞身體及痛苦生起的焦慮、恐懼、悲傷等種種覺受,還有來往與出沒於這些覺受的虛假精靈——念頭,最後教他們看見清淨的法,清涼而寂靜的世界。”

 

維摩詰接著說,“觀察身心世界,從外到內有四種存在:身體,及身體上的感受——酸麻脹疼癢,寒熱溫暖涼等都屬於身體,屬於外層;從觀察身體及身體上酸麻脹痛癢等感受,到觀察出喜怒哀樂悲驚恐等心理上的感受——這屬於介於外與內的中層,再進一步留下和過程,會有許多念頭出沒于這些心理感受之中,就像虛假的光波出沒在雲彩中,只是內層。穿過這內層,所有虛假的都會消失,你會看到法——那清淨的、不內不外、遍佈而是的真實存在。在抵達這裡之前,修一分有一分的解脫,修兩分有兩分的解脫,修三分有三分的解脫……到這裡是十分的解脫。”

 

“身、受、心、法。”文殊師利說,“你說的這不是世尊所教的小乘法教——四念處嗎?”

“是的。”維摩詰答到,“一切大乘行者都必須從小乘教法修起,就像參天大樹必須從地面長起一樣。大乘行者像飛鳥,但飛鳥也必須找一棵樹在上面建它的巢,飛鳥也不可能只在空中飛而不息落。”

 

“你說的太對了,佛陀所有的弟子都應從小乘修起,直到大乘、最上乘、無所乘。”文殊師利說。

 

4

“菩薩們修行必須重視對感受的了知。感受有身體上感受,有心理上的感受,修行者須對二者時時注意。感受在生命的存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沒有身體上的感受,你不知道身體的存在,身體存在就像旁邊桌椅板凳無別;沒有心理上的感受——沒有心理上的感受障礙心,心就像晴朗的天空星星閃爍。”

 

維摩詰繼續說,“修行身受心法的人會注意到,在內在中,感受就像大地,想法就像天空——如果你密切的覺知感受,就像在大地上行走,踏實而安定;如果你不修感受,只修觀察想法,那就像在天空飛,會讓你雲裡霧裡上下翻騰不得安寧且找不到北。”

 

“是的,無數往昔修行,我也有這樣的感覺。”文殊師利應到。


“我把不修感受,只活在自己想法中的人稱為天人;我把老老實實觀呼吸和修行感受的人,稱為行走在大地上人,活在地上的人。我把老老實實修行身受心法的人稱為長著翅膀的人,長著翅膀的人,如果他到天上飛也可以,如果他在地上走也可以,他是一個自由的人。如果由經修行,他見證了純淨的法,他置於純淨的法之中,我稱他為佛。佛陀就是那樣的人。”維摩詰說。

 

“修行身受心法當然好,可是身體生病的人卻不容易切入對它們的修行,病痛奪走了他們修行的能量。”文殊師利說到。

 

“不,文殊師利。”維摩詰說到,“能量沒有爭奪者,能量整體也不會增減虧損。身體病痛的人不容易好好修行身受心法,是因為於往昔無所修行中,他的心理虛妄的能量增加了,他真實安靜的力量轉化到那虛妄中去。”


“文殊師利,正因如此,所以我所說身體疼痛的人,要先給與止痛等身體的安撫再修行。我常也告誡弟子們說,要在身體平衡無病無癖時抓緊修行,以讓心安紮在真實平靜的力量裡,讓心理虛妄能量無法轉化和生起。”

 

5

“維摩詰長兄,今日你所得病,是屬於生理的,還是心理的?亦或者,是生理的多一點,還是心理的多一點?”文殊師利問到。

 

維摩詰答到:“我所得病,既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無所病。若說是病,是虛妄病,不是真實病。真實存在從不得病。”

 

“一切病在心,是心誤以為有病。病是一個純粹的概念。還原病的概念為概念的病,讓這匹紙馬不能再馱著你狂奔亂踏讓你擔驚受怕。”

 

“維摩兄,這聽起來有點像不切合實際的理論。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不知餓漢的饑,趙括打仗紙上談兵吧?讓你生一下病試試?且還是那種治不好的重病。”

 

“哈哈,文殊師利老弟,你忘了,我正在生病呢,醫生大人說是肺癌晚期。”維摩詰笑起來提醒文殊師利說。

 

“晚期個鬼,無早無晚。無人相,無我相,無病相,無壽者相,無生相,無死相——文殊師利老弟,這些詞咱可不是背著玩的,不證實它們,不活在其中,不和佛陀世尊白相知了一場麼。”維摩詰說。

 

“理解,理解。”文殊師利一邊回答,又一邊開玩笑的問,“老兄,你死後準備到哪裡去?”

 

“桌上的燈焰熄滅了到哪裡去?枝上的花朵掉落了到哪裡去?陶罐碎了到哪裡去?星辰毀滅到哪裡去?鍋裡的鹽化了到哪裡去?水上的泡泡破了到哪裡去?少婦姣美的容顏不見了到哪裡去?慈祥的老人臉上靜息的笑容到哪裡去?長大孩童的童年到哪裡去?蝴蝶墜枝到哪裡去?蜜蜂哼過的歌唱到哪裡去?抹在臉上佳人粉脂的香味到哪裡去?放在嘴巴裡美食的香甜到哪裡去?剛才說過的話到哪裡去?……這些宇宙間的萬物到哪了去,我就到哪裡去!”

 

維摩詰安詳而又調皮的回答到。這一對老夥伴相視再無語,而內心的歡笑像打翻的香水瓶裡的香水一樣,以不可見的方式向宇宙的深處飛去。

 

不,沒向宇宙的深處飛去,向你我的心裡飛來,我們接住了它,收藏了它,不是嗎?

我們還原一切虛假的,我們披露一切真實的,修行是一場踩著青青麥苗的兒童遊戲,我們玩得超級開心。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頂級的修養叫 :不責於人

IMAG0830.jpg

文來自:學富五車不為多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老子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人生中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學問,也是一種極高的修養。

   古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事事非完美。

只有我們學會了反躬自省,懂得了去理解,學會了去寬容體諒,將心比心,才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人人都是在負重前行,理應多些體諒與尊重。

當我們處於優勢的時候,不能高高在上,處處咄咄逼人。

  當我們處於劣勢的時候,也不要去隨意指責他人,理應學會理解與寬容。

 

01

  • 遇事先反省自己,少指責他人。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

“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

人需要不斷地從思想上檢討自己,從行為上糾正自己,才可以在正常軌道上前進。

  只有懂得了自省,才能在錯誤中成長,走向成熟。

認識自我,就是一個不斷反省的過程。

遇事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推卸不逃避責任,不一味地指責他人。

  人只有懂得了反躬自省,發現不足,去改變,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現實中,不難發現,我們很多人總是習慣地掩飾自己的錯誤,甚至是與別人鬧了矛盾,也只是一味地指責別人不對,從不懂得反躬自省。

殊不知,一個人唯有懂得自省,才能自醒,清晰地看清自己的錯誤與不足, 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收穫成功。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別人,才會遠離他人的怨恨。

  人生在世,只有懂得了反躬自省,才會擯棄憤世嫉俗之心,撫平生命的浮躁,讓心胸豁然開朗。

只有懂得了反躬自省,才會擁有寬廣恢宏的氣度,揚長避短,擇善而行。

  只有懂得了反躬自省,才會更加明瞭人與人的交往,要有一顆謙讓體諒之心。

吾日三省吾身,多一些捫心自問,少一些針鋒相對;多一些問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責。

  一個有素養的人,都會先從自身出發去找問題。

只有沒覺悟的人,才會把矛頭指向別人。

只有沒擔當的人,才會推卸,逃避責任。

  反躬自身,常思己過,你才會不斷超越自我。

 

02

寬容大度,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薛宣曾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做人,寬容大度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

   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

寬容大度,即是原諒他人的過錯,不耿耿於懷,不錙銖必較,和和氣氣,做個大大方方的人。

人在遇到矛盾時,寬容體諒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

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人冷靜、清醒。

  所以說,寬容體諒,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須知,在嘴上吵贏別人,是最無意義的勝利。

   心理學上說:“與人溝通時,70%是情緒,30%是內容。”

當沒有正確地表達內容時,誤解就會因為情緒的激化而進一步加深。

很多時候,矛盾的產生不是兩人之間真的有什麼深仇大恨,而是將小事過於放大,哪怕不瞭解真相,也一定要爭個輸贏。

   再者說,一個人遇事只會大喊大叫,只會招人煩,令人遠離。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事業發展就有多大。

在與人相處中,胸襟博大,你就會左右逢“緣”。

如果只注意到別人的缺點,不免一葉障目,使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換個角度,多注意別人的好處,用理解、同情和仁愛去影響別人,使他既能認識自己的缺點,又能心悅誠服地改正。

長此,你就會處處得到信賴和受到愛戴,你的人際關係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常言道: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

人心是相互的,你讓別人一步,別人才會敬你一尺。

人心如路,越計較,越狹窄;越寬容,越寬闊。

人與人之間最善良的溝通方式,便是換位元思考。

寬容大度,不苛責於人。願我們都能做一位寬容大度的人。

03

將心比心是最大的善良。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紛繁複雜,每個人活的都不輕鬆。

人和人之間更要學會理解和包容,要多換位思考,多為他人著想,常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將心比心,無愧我心。

人無盡善盡美,事無一帆風順。

  是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交往都有誤解的時候。

懂得換位思考,麻煩就會減少;懂得將心比心,感情就會加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人和人因為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脾氣秉性,價值觀,生活習慣,生活閱歷,家庭背景,所處的環境,人際圈子,等等都各不相同。

  所以不可能事事都統一在一個頻道上,也不可能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複製粘貼。

彼此的思想總有相左的時候,所以有磨擦、有矛盾在所難免。

  不能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要懂得換一下位置看問題。

心生怒氣時,不宜武斷,應靜心分析;

心生怨氣時,不宜責怪,應換位思考。

怒,緩一緩,不會悔恨。

心,容一容,無愧己人。

  凡事別總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人,要多在他人的位置上看自己。

生命,是一種回聲。

  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難處,體諒別人的不易,饒恕別人的錯誤,才是寬厚與大度。

處事,要懂得體諒,你考慮到別人的難處,人也會顧及你的面子。

  你在他人需要伸出援手,他人也會記得護你周全。

將心比心,懂得別人的不容易,多一份寬宥,少一點指責,這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良。

  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缺點,不要將事情都看得那麼絕對。

要用寬厚仁慈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出了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少些指責他人。

  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著想,就很少人會與你計較了,你的人緣將好到出乎你的想像。

你的心胸氣度,決定著你所站的高度,也決定著人生前途。

所以為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寬以待人,嚴以待己,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少指責他人,做人做事,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年的改運方案~

FB_IMG_1578709581256.jpg

                                                                                      圖片製作:周銹雀 (新鮮綠碗豆)

20種改變個人能量頻率的方法:

 

1.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世界;愛自己的一切。

 

2.感恩: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幫助自己的人。

 

3.做你喜歡的事情,找到自己的愛好,帶著喜悅之心堅持做。

 

4.冥想,學習正能量冥想技術,堅持練習。

 

5.深呼吸,學習正能量的深呼吸方法,堅持練習。

 

6.活在當下,接受自己的所有現狀,不為未來擔憂,提高覺察力,隨時注意自己的頻率,學習進入臨在的方法。

 

7.安靜獨處,學習讓內心平靜下來,感受美好的事物。

 

8.幽默,看好笑的漫畫、電視、錄像,與朋友開玩笑。

 

9.微笑,讓微笑的感覺發自你的內心,流遍全身,散發到你的周圍。

 

10.接受你所擁有和經歷的一切,喜歡自己人生中發生和擁有的一切。

 

11.聽表現積極情緒,動聽美妙的音樂,避免表現負面情緒的音樂。

 

12.經常聽高能量的人演講,想盡一切辦法去聽高頻率的老師的課程。

 

13.跳舞,讓心飛翔,進入忘我狀態,徹底放鬆自己的身心。

 

14.唱歌,選擇正能量的歌,抒發美好感受,讓自己陶醉。

 

15.發自內心的鼓勵自己,或者鼓勵朋友。

 

16.祈禱,把你的願望告訴佛祖、天主、宇宙或者神靈。

 

17.閱讀內容積極、有激勵作用的書籍、各種有正能量的修行讀物,盡可能多閱讀高能量的人的有關心靈成長的書籍和文章。

 

18.學習提高能量頻率的技術和方法,有目的地提高振動頻率,讓自己更幸福、更自由,更加接近自己的夢想。

 

19.學習靈修技術,走上心靈成長之路,增強能量,讓自己夢想成真。

 

20.看能量頻率高的電影或視頻,遠離低頻率的作品。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丰:每提升一維就會提升無窮多倍的美感

jingyinglinian_tupo-066.jpg

 

 

路上的木魚

   我這個人天資並不是十分聰明,從小也不是特別勤奮。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與校長的兒子同桌,他是從初中直接跳到高中來上的,聰明自當不用多說。但他告訴我每天晚上十點、十一點還在學習,我覺得十分驚訝。因為我每天晚上廣播結束(2030)就上床睡覺了,那時根本就熬不了夜,直到連續兩年高考失利,才真正開始用功。雖然後來一直都在學習,但都是為了考試,學習方法還是上高中補習時積累的老本。雖然在我們法院有考試專家的美稱,但也只是用腦在學習。

  

  真正用心學習是來深圳後,而對陌生的環境和成本的壓力,考試不再像而對學歷教育那麼簡單,因為學習必須有效,必須快速有效地改變和提升自己。深圳這塊熱土原本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大家都來處四面八方,有想法、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太多了。在這麼大的林子裡如何能脫穎而出,唯有修行。

  

  幸運的是,我來深圳一直都能得到別人的指導和指引,更是不斷有老師和師父指點,所以在修行方面伴隨著專業的修造還沒有走太多的彎路,如果說有也是走了些必不可少的彎路,而且一不小心還出了書,出了名。

  

  回顧過往的經歷,每當在人生關鍵的時候,總會有相應的指點、指導、學問、老師出現,化解我心中的積慮和困惑走出瓶頸,直至最近參加的致良知學習。而對自己千余萬字的文字和自己不斷在提煉的專業,還有一路走過來的靈感和奇思妙想,有時會覺得特別奇怪。因為有的是自己知道自己需要求來的,有的是我自己不知道自己需要別人主動給我的,還有一部分是天上掉下來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突然會有了那個靈感和想法。

  

  比如陰陽五行,只是看到了曲黎敏老師在《黃帝內經》中的一幅古方點陣圖就豁然開朗了,然後將專業和學問從術引向了道。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我今天學習致良知,也許還不能明白陽明心學從心上用功的真正內涵和價值。道法器術心,或者說心道法器術,只是多了一個心而已,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力量感明顯增加了,而且這種增加與以往改變不可同日而語。大家從我最近的文字中,也應該能感受到這種奇妙的變化。

  

  回頭再來看自己的心路歷程,挺有意思的,因為這是一條路。有的是自己走過來的,有的是別人幫你走過來的,而有的則是自己飛過來的。怎麼飛的?

  

  去年,我師父給我畫了陰陽、五行、八卦的立體圖,就在一個立體的正方形上畫,一切盡在其中。大道至簡,原來那麼高深的學問不過古人在一個特別的位置所看到的真實世界以及文以化之。師父告訴我:這就是聖人的心走過的路。

  

  後來師父又發給我北大教授劉丰談四維空間的視頻,看後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天上掉下來的靈感和奇思妙想不過是在四維空間裡看世界的結果。再聯想到禪修書不經常講到了覺悟和頓悟,反觀自己20038月在恩師吳學文真我課上的頓悟。明白了,原來這一切都是空間思維的結果,只是自己從三維空間跳到了四維空間中去看世界了。所謂修行得道高深的人,都是能在四維空間、甚至五維、六維甚至更高維度的空間看世界。

  

  按照劉豐教授的解讀,“從一維到二維到三維空間,每提升一維就會提升無窮多倍的美感,當我們提升到四維,這個比現實美無窮多倍的地方,我們三維的所有時間空間,開始和結束,生和死都已經被超越了……”

  

  劉豐教授還說:“直覺是什麼?直覺是來自高維的資訊,我們人類所有科學發明來自於靈感,靈感是來自于高維的資訊。”

  

  “人的智慧和科學推演不一樣,它是從最高智慧往下看,它講天人合一,它講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本自具足。每個人內在智慧是N維宇宙空間,只有N趨於無窮大才符合無極,才符合唯一。”

  

  這就不難解釋當年王石在某天睡了一覺後起來,夾了個包就去大連把所有庫存的玉米收了,而這正是這次交易成就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還有就是劉豐教授在視頻裡說的,所謂的神童能把那麼複雜的加減乘除能隨口報來,這不是計算的結果,是在四維空間裡直接抓取的結果。因為有了這樣的體悟和經歷,我把這種現象叫智慧的虹吸現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智慧如陽光一樣飄揚在空中,就看你有沒有能力去抓取了,如同在互聯網在下載一樣。

  

  在心的世界裡,想能達到如此的效果,唯有純潔心靈,消除一切私心雜念,放下對物、權、名、利、色的貪欲。師父說:純者,存也。能打動老天的唯有純。在陽明心學中則講誠,誠則明,明則誠。《中庸》裡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其實人世間這些至高無上智慧,我們的古人早就幫我們總結好,並以世界上最精美的語言放在書裡了,稱其為“經”。

  

  有道是“人身難得,真法難求,中國難生”。記得曲黎敏老師在她的《黃帝內經》講座中不止一次講到這句話,作為一名中國人真的很幸運,把這些難得、難求、難生的東西都給我們準備好了,我們只是需要用心去撚來即可。

  

  穿越吧,朋友。只要你的心能走出原來的世界,智慧就如進了管道一樣被你虹吸而去,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而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並輕易把這兩個世界合二為一。如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真空妙有等高不可攀的境界,就會變成你的平常之心。

  

 文: 邱旭瑜律師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