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酷文章 (4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命運的平衡法則

 

u=414566781,59271267%26;fm=27%26;gp=0.jpg

文: 轉載

有兩個人:一個富貴體弱;一個貧窮強壯。

 

兩人彼此互相羡慕。富人羡慕窮人的健康,窮人羡慕富人的財富。甚至,富人願拿全部財富去換取窮人的健康;窮人願拿身體的健康去換取富人的財富。

 

他們的心願,被一個神奇的醫生知曉了。

 

醫生用交換人腦的方法幫他們實現了願望:富人從此一貧如洗,擁有了健康;窮人從此富甲一方,變得體弱多病。

 

從那之後,兩個人過上了他們渴望的生活。

 

 

變成了窮漢的富人,由於擁有了健康,並有強烈的成功欲。慢慢地,財富又重新積累起來,他又再度變得有錢。與此同時,他格外憂心自己的健康狀況,身體稍有不適便胡思亂想,擔心自己得了不可救治的疾病。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原本健康的身體慢慢又出現了病症,又過上了之前那種有錢多病的生活。

 

至於那位變成了富翁的窮人,坐擁巨額財富後,同時又發愁於自己的體弱多病,很擔心這輩子會花不完這些財富!想想這些家財可是自己犧牲了健康換來的,若是生前不好好享受,一旦離世就太虧了!於是他開始大把花錢,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過得舒服,不久後,財產便被他揮霍殆盡!由於這段時間他無憂無慮地生活,好心態也帶來了好體魄,慢慢地,身體又強壯了起來,又過上了之前那種窮且健康的生活。

 

這就是兩個人的結局:雖然經歷了種種,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最初的樣子。

 

也許你會認為世界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富足,有的人貧寒;有的人健康,有的人疾患;有的人可以夢想成真,有的人卻只能抱憾終身。

 

這些不公平的背後,一定總有些公平的地方存在:因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真相的一部分。那部分你沒有重視的真相,恰恰是彌補“公正天平”的另一隻砝碼!

 

 

你之所以認為“不公平”,也只是因為人為地給形形色色的人貼上了“標籤”,拿他們特有的資質去比較自己的非特質。

 

見識了林林總總,會發現一則規律:

 

世界,總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維持它的平衡。

 

也許,你擁有的不見得是你想要的,但在別人的眼裡,它確實是難得的財富。

 

這就是命運的平衡法則:

 

它不為取悅你而存在,但它給你的一切,若你不善用,它也不會為你負責。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係語錄 No.1 - No.31

原創: 楚奇 

01bfdc1c5e833baebacf454bfc8d0061.jpg

 

 

關係語錄 No.1 示弱與允許

 

“我明白了,

為了有助於關係更好的發展,我要在關係中示弱。”

“不。那不是示弱,而是允許對方看到自己的脆弱。”

 

關係語錄 No.2 親密關係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告訴對方自己內在的脆弱,並且和對方一起探討解決的方法。

那種擔心破壞關係而將一些真實的想法藏著不說的做法,只會讓關係走向更差的那一端,因為“真實”是親密關係的核心。

 

關係語錄 No.3 為什麼你聽不到真話?

 

在關係中,一個人不說真話的原因主要有兩類。

一種是怕傷害到對方,內在的感受是從“擔心—確定的害怕”,程度不等。

一種是覺得說了也沒有用,內在的感受是從“無奈—無力”,程度不等。

兩種原因的共性在於你讓對方“絕望”,絕望到選擇不說出真話。

如果你在關係中聽不到真話,你可以從這兩點去反思自己,尤其是後一種情況最為常見。

 

關係語錄 No.4 成人世界的“講道理”

 

成人情感壓抑的常見模式,是用一個#新道理#來替代原有的道理。

新道理本質上是更為高級和隱蔽的防禦模式,雖然表面上給當事人一種“釋然/放下”的情感體驗。

直到當被壓抑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再次#火山式#的爆發後,#新道理#才會被意識到是無效的。

 

關係語錄 No.5 “允許”是一種力量

 

謝謝你允許我們看到你的眼淚。

謝謝你對我們的信任,允許我們看到你的脆弱。

 

關係語錄 No.6 “不想”的本質

 

關係中,所謂的“不想”其實是無能為力

 

關係語錄 No.7 關係中的真實


 

當你願意說出你既往的經歷

就會獲得他人更多的理解

讓他人感受到真實的你

而不是對方想像中的你

關係語錄 No.8 關係的核心問題

 

關係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你在關係中的真正需要有哪些?

關係語錄 No.9 不是每個衝突都有價值

衝突是促進關係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但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你得具備化解衝突的能力

 

關係語錄 No.10 擁抱與尊重

 

不是每個擁抱都是溫暖 

不是每一個擁抱都要接受 

比如不帶尊重的擁抱

 

系語錄 No.11 說穿與看穿

 

說破的本質是在於炫耀的能力,而不是出於關心對方的立場。 

並且,有的人為了掩蓋自己炫耀的目的,還加上一兩句:我是真心為你好/我是為你著急才這樣說/我性格很直爽,你別介意……

 

關係語錄 No.12 規則與關係

 

團體中強調設置的人

往往都是在既往關係中,被過度入侵的人。


 

她們/他們強調設置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設置來保護自己

而不是靠提升自己在關係中的影響力來保護自己。

 

關係語錄 No.13 盲目的感恩

 

對於缺失太多的人

只要有人給,就會很感激付出的人。

 

對於不缺的人,不是給就可以獲得她們的感激

因為後者是豐富得#有選擇#

她們更懂得自己要的是什麼

不會讓自己掉入#盲目感恩#的關係困境

 

關係語錄 No.14 “低調”
 

在一個人尚未成名之前

所謂的低調不過是自我低價值感的表現形式而已


關係語錄 No.15 親密關係中的“不需要”

沒有人不希望擁有親密關係

那些抗拒和否認親密關係的人

不過是既往在親密關係中受到的傷害比較深

讓他們/她們在關係中的恐懼遠大於帶來的快樂

 

關係語錄 No.16 “很長”的含義

 

 “成長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這句話一方面是會降低渴望一夜長大的焦慮

另一方面是會給自己判了無期徒刑

很長會讓你體會到無奈

那個道理已經開始阻礙你在當下的努力

因為,無奈讓人看不到希望

 

關係語錄 No.17 關係中的交流

 

在關係中,當我們不再只沉浸在自己的猜測和想像當中,願意去嘗試瞭解對方的想法以及核實驗證自己的猜測,關係中的交流就由單向變為真正的雙向,交流才真正的發生。

 

關係語錄 No.18 關係中的“脫鉤”


 

當一個人內在力量增加之後,她/他受他人影響就會逐漸減小。

因為內在的力量讓她/他能越來越區分開那些負面的評判和情緒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對方的。

這個過程就是脫鉤

 

 

關係語錄 No.19 關係中的“過度反思”

 

病理性反思的原因之一是過度反思,之二是反思的方向偏了。

結果一是把反思變為持續的自我指責

結果二是努力白費,因為方向選擇錯了,結果必然南轅北轍。

最終都朝向一個結局:更多的自我挫敗。

 

關係語錄 No.20 關係中的自說自話

 

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只喜歡自己和自己玩的人相處,因為對方的世界裡只有她/他自己,看不到他人的存在。

關係是兩個人共同創造和發展的,而不是一個人的自說自話。

 

關係語錄 No.21 抱怨的本質

 

在關係中,每一個抱怨的背後,都深藏著一個渴“被看見”的需要。

 

“被看見”可以是一份關注;或者是一份關心;或者是一份體諒;或者是一種肯定;或者是一種欣賞……

 

關係語錄 No.22 人為什麼會“放不下”

 

多數人在分手時的“放不下”,並不是因為TA嘴上說的“很愛很愛你”,而是因為不願##經歷分離之痛,因為那種痛的程度是非常之深。


關係語錄 No.23 主動與被動

 

在成人之間的關係中

主動爭取自身需要的滿足,不一定有好結果。

但被動等待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通常都是不好的結果。

 

關係語錄 No.24 自圓其說

 

“自圓其說”是人的天性,這是出於保護自身情感的需要。當一個人內在力量不足夠強的時候,自圓其說是可以讓人暫時回避問題,繼續生活下去。

但當一個人處於發展階段時,“自圓其說”就會成為一個束縛,因為“自欺欺人”會讓其卡不到自身的問題所在,阻礙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關係語錄 No.25 關係中最大的共情

 

安靜的聽對方說,聽對方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內容來說,聽對方把想說的話說完,就是關係中最大的#共情#

 

關係語錄 No.26 關係中的“懂”

 

關係中的“懂”,是雙方在關係中,不斷交流不斷瞭解而產生的。

 

 

關係語錄 No.27 成長的規律

 

孩子的長大

不是“爸爸媽媽,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你們了,我要去獨自闖世界了。”

而是“爸爸媽媽,我已經長大了,我要去闖世界了,請你們允許我自己去嘗試,同時,當我需要你們的時候,也請你們給我關愛、支持和指導。”

 

關係語錄 No.28 關係中的“翻舊帳”

 

翻舊帳並不是因為記仇。

翻舊帳是因為既往在親密關係中的不滿,積壓的太久,無處表達。

進而把親密關係中的衝突當作一個情緒的發洩出口

 

但,沒有人喜歡被戳舊傷疤。

所以,翻舊帳的後果是#弊遠大於利#

 

關係語錄 No.29 一個人說“孤獨”時真正想要表達的是

 

當一個人說“孤獨”的時候

說的並不是孤獨這種外在的形式

其實是在說的是當自己脆弱無助的時候,身邊無人可以承接其情緒,以及給予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關係語錄 No.30 人生的痛苦所在

“活著比死了難。” 

半糖說

 

我說

很多人認為: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這些人將死亡當作人生最重大的事情。

但是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生死,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那些強度並不大,

但持續發生的事情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體驗。

 

有人說

“若不抽出時間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最終將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只求“活下來”的時代早已經過去

今天的時代,更為重要的人生議題是:如何更好的活著

 

關係語錄 No.31 “天天正能量”的人

 

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把“正能量”掛在嘴邊的人,內心並不是看上去那樣的正能量。

本質上,這樣的人是不敢面對負能量,因為他們/她們沒有應對負能量的能力。

所以會以“天天正能量”為藉口,逃避面對真實的人生。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學會不哭的人,內心有多苦?

原創:  武志紅 

14632934_1137973192962897_6822955755702605199_n.jpg

 

“一聽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再發出任何聲音。”

很多人在面對孩子哭時,常常會萌發這樣的情緒:

不想聽到孩子哭,聽到就煩。

於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 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 哭什麼哭?哭得煩死了!(厭惡、反感)

• 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否定)

• 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埋怨)

• 你再哭,媽媽不喜歡你了!(威脅)

• 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冷漠)

• 就知道哭哭哭,真沒出息!(打擊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會抽絲剝繭地問自己:哭泣那麼正常的事情,我為什麼會討厭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兒子八個月大。有一回不知什麼原因,哭個不停,怎麼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煩躁啊!”她說。

當時就像被孩子的哭聲點著了一樣,她的火氣一下子竄了上來,啪啪打了孩子幾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她也後悔得直掉眼淚。

“他的哭讓我覺得自己好無能。”她後來跟我說。

孩子出生後,她辭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沒有人幫忙,她既要帶孩子,又要做家務,常常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她說最怕孩子哭,因為很多時候,她連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這種無力感讓她心煩、挫敗,甚至憤怒。

就像這位媽媽,很多時候,我們討厭孩子哭,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來,我們就覺得“麻煩”又來了,“無能”的感覺也隨之而來。

這時,我們發自本能地去保護自己的自戀,避免自己的“無能”,而不是去看見孩子的哭泣背後的需求,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我們的應對方式就像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那樣——制止、埋怨、冷漠、威脅……

 

-02-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孩子笑,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不好,笑才好。

說到哭就想到哭喪著臉、撕心裂肺等悲慘畫面,希望孩子儘快擺脫痛苦。

四歲的萱萱放學回到家,悶悶不樂。媽媽問她怎麼了,她一下子趴在媽媽的身上哭起來。

媽媽馬上緊張起來:“寶貝不哭,寶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厲害,媽媽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寶貝,你想不想吃霜淇淋啊?”

“我們看動畫片好不好?”

“寶貝,我今天給你買了一本新書,你要不要看?”

經過各種哄,孩子終於停止了哭泣,媽媽也跟著松了一口氣。

看到孩子傷心難過,萱萱的媽媽擔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個愛她的好媽媽,我要讓她開心,我要把她帶離痛苦。”

於是,她想盡辦法討好,讓孩子遠離眼淚。

可是,她沒有去考慮孩子為什麼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轉移注意力,將孩子帶離負面情緒。

她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媽媽為孩子好,但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過程,這裡面更多的,其實是媽媽的自私。

孩子哭,媽媽會心疼、會難過、會緊張、會焦慮,而當孩子停止哭泣,媽媽是“松了一口氣”。

表面上,她是一個好媽媽,可實際上她是個自私的媽媽。

 

她是在用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來滿足自己“好媽媽”的體驗。

問題看似解決,但解決的只是媽媽的情緒問題。

孩子究竟為什麼哭,是因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是因為想要什麼東西,媽媽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無從培養。

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孩子仍然只會用哭的方式解決。

 

-03-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

 

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孩子哭,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情緒表達出現了問題。

我女兒小魚小的時候,我也特別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馬上將這個聲音掐掉。

我看了無數育兒書,雖然懂得哭是一種正常情緒表達,可我在情緒上還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來,我母親在旁邊說:“不許哭!”這個熟悉的聲音,讓我一下子想起來,我曾經就是那個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

小時候,有什麼委屈難過,只要一哭,我媽媽就會馬上說:“不許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懼讓我忍著忍著,漸漸不再哭,也變得不太喜歡哭。

這段經歷,就像我心頭的一道小小傷疤,時不時發作一下,讓我感到陣陣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觸動傷疤的扳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這種傷痛。

每當聽到孩子哭時,我的內心總會湧現一股憋屈,就像水管沖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隻大手堵回去了。

 

 

 

母親對孩子的制止,讓我意識到,我的心裡住著一個委屈、憤怒的小孩。

當我的孩子哭泣時,我內心的那些情緒被啟動了,那個委屈憤怒的小孩也復活了,這讓我焦躁不安,情緒失控。

 

因為長時間的壓抑,我的情緒並沒有完全走出兒童期,在我系統學習心理學之前,我只會像個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樣對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04-

 

很多人討厭哭,總認為哭是不好的——是軟弱的、羞恥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個地方哭。

 

在最近的熱門綜藝節目《幻樂之城》中,大張偉飾演了一個隻會笑不會哭的人,他的臉上永遠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諷、被老闆開除,也只會笑。

大張偉說:“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們要笑著面對,為了不哭大聲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開心、生氣、憂傷、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張偉的內心深處,究竟有多苦,從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說,他小時候無論怎麼哭,他的家人都會像沒聽到一樣,無視他。就是為了讓他明白,通過哭鬧要脅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記是什麼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裡仍沒有一個人理他。

大人們都去睡覺了,他一個人坐在客廳裡繼續哭。

客廳裡沒有燈,很黑。就那樣,他一個人環抱著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沒人理他。

 

“從此,我就明白,我必須得不哭不鬧聽話,才能免除被拋棄。”他說。

他時常覺得心裡有一個洞,黑黑的,冒著冷氣,那是被拋棄的感覺。

兒時的他,害怕一哭就會被打罵處罰,害怕惹父母生氣,更怕失去父母的愛。

長大成人後,他在人際關係中處處退讓、犧牲自我權益,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關係裡乞討。

 

孩子哭,是在表達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說話。

一直說卻沒有回應,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滿足。

於是漸漸長成一個匱乏的孩子,一個匱乏的成年人,一個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和情緒的人,一個精神上傷痕累累的人。

 

-05-

 

我們總是將哭與負面情緒聯繫在一起,但其實哭和負面情緒真的沒那麼可怕。

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了一個關於孩子情緒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歡負責快樂情緒的樂樂,卻討厭負責悲傷情緒的憂憂。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後,情緒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萊利,卻因為憂憂漸漸好起來。

正是憂傷讓萊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改變,以及她已經失去的東西。

我們總認為憂傷不好,但事實上,研究表明,悲傷與更高的生理衝動關聯,是在啟動身體對失去作出反應。

 

其實,任何一種情緒,都不是拖累。

因為有了怒怒,萊利才可以敏銳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了;

因為有了怕怕,萊利才可以更快的遠離危險;

因為有了厭厭,萊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惡;

而憂憂的存在,是在引導萊利瞭解她正在經歷什麼變化,她失去了什麼,她到底怎麼了。

 

所有這些情緒,使孩子們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情緒表達。

就如同魚能游水、鳥會飛翔、人能感覺,我們有時會快樂,有時會憂傷,有時也會憤怒。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正常情緒,他們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悅、憤怒、高興、悲痛……這些情緒沒有高下、好壞之分。我們喜悅時笑容滿面、手舞足蹈,為什麼憤怒時就不能怒髮衝冠、捶胸頓足呢?

孩子也是一樣,有各種情緒,也應該允許被表達。

不一樣的是,大人們在經歷過生活的重重歷練之後,能夠很好地排解負面情緒,而孩子不會像大人那樣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討厭孩子哭了,更不要壓制孩子的哭。

要讓孩子們勇敢地釋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

不要試圖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與情緒,記得經常告訴孩子:有想法就訴說,有情緒就表達。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屠殺過後的創傷,真實地遺傳在一代代後人的身體裡

birkenau_ramp  

 作者:Pam Weintraub

 

你有沒有在書中或電影中,看到過這樣的“詛咒”?——它們以家族為單位,先祖突遭不幸,導致後輩們噩運纏身,早早過世。

在真實的世界裡,確實有一些這樣的例子:經歷屠殺的猶太人,後代大多早逝;處於饑荒中的母親,產下的嬰兒心血管疾病高發……我們不禁要問,這種“詛咒”究竟是因為什麼?

 

“家族詛咒”?先輩的苦難居然會遺傳

 

自從人類開始能夠思考以來,便一直講述著我們承受著家族的詛咒、肩負著過去的重擔的神話故事。青銅時代文明的崩潰帶來的動盪,古今中外無數的種族清洗,地震、火山、海嘯、洪水和大規模爆發的疫病——全保存在我們世代相傳的儀式與故事中。

 

但是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有接受科學訓練的心理學家開始研究這些歷史創傷對後代的影響。直到本世紀,我們才開始計算這些歷史磨難帶來的真實的、跨世代的傷害,並尋找療愈之道。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針對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的後代,他們的焦慮症、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風險高於同齡人。他們並非個例。非洲奴隸的後代、廣島和長崎核爆受害者的後裔、盧旺達大屠殺罹難者的後裔,以及911事件中雙塔倖存者的子女都曾作為跨世代創傷研究的物件。

 

二戰時期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猶太人。圖片來源:Wikimedia

 

新墨西哥大學的臨床社會工作研究人員瑪麗亞(Maria Yellow Horse Brave Heart)是研究跨世代創傷的頂尖專家。她形容這類歷史創傷是“幾代人一生中累積起來的情感與心理傷害,源自大規模的群體創傷”。這種創傷的跨世代反應包括抑鬱、自我毀滅行為、精神麻木、易怒,以及更高的由自殺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

 

基因沒有改變,變的是基因的表達

 

種種歷史磨難讓人們產生了一個激進的想法:四處發生的大洪水、饑荒或屠殺不僅會改變我們的心理與行為,還會改變細胞的深層生物學結構。被捲入歷史漩渦裡的人可能會患上因壓力導致的精神病症與慢性疾病。

 

由於這些細胞的變化沒有改變基因編碼,而是在基因組之外,通過控制基因表達的分子來完成的,因此它叫“表觀遺傳”

 

染色質結構與表觀遺傳。圖片來源:whatisepigenetics.com

 

1944年至1945年間,納粹德國切斷了荷蘭的食物供應,尚在腹中就遭遇了饑荒的胎兒身上被查出表觀遺傳創傷。這些寶寶長大成人後,與沒有遭遇過“饑餓的冬天”的同齡人相比,他們超重、血糖水準異常,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原因是他們身上的幾個關鍵基因中缺少甲基基團。它們連接到DNA螺旋上,像關閉開關一樣抑制基因轉錄。

 

 

1944年“饑餓的冬天”,英軍士兵給荷蘭兒童分發食物。 來源:Midgley (Sgt), No 5 Army Film & Photographic Unit

 

這種低甲基化導致某些影響生長和代謝的蛋白質過度生成,從而引起一連串誘發疾病的細胞相互作用。儘管這些表觀遺傳效應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不同,它的傳遞方式卻十分直接——母親受到的壓力影響了正在發育的胎兒的基因表達,極大地增加了後代的疾病風險。

 

由此得知,表觀遺傳變化可能在人的一生中出現,或者是由懷孕的媽媽的應激激素傳入子宮所致。可是,它們能跨世代地傳遞下去嗎?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邁克爾·斯金納(Michael Skinner)答道:能。他與同事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在植物、昆蟲、魚類、鳥類、齧齒類動物、豬和人類身上觀察到了由環境誘導的表觀遺傳變化的跨代傳遞。”在齧齒類中,這種變化至少可以傳遞10代,在植物中可以延續數百代。

 

你的基因中,可能帶著祖先經歷的印記。

 

目前的心臟病學研究發現,個體身上的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動脈疾病、甚至心臟肥大都可追溯到表觀遺傳效應。驗證這些發現是否適用于跨世代傳遞還需更多時間。雖然母親承受的壓力可能會改變寶寶的表觀基因組,但是使得創傷傳遞下去的文化與生物因素各占多少比例,還有待研究。

  

“噩運”可以逆轉,更可以預防

 

不管研究會有何發現,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毀掉一個家庭及其後代並不需要種族迫害,貧窮就已足夠。

 

洛克菲勒大學的神經內分泌學家與壓力研究專家布魯斯·麥克文(Bruce McEwen)與其同事已充分證明,那些在“高風險家庭”(缺乏情感支持,被忽視,被冷漠對待)長大的孩子會面臨逆境。孩子遭到的虐待越嚴重,海馬體、杏仁核、甚至認知中心——額葉的表觀遺傳效應就越顯著。麥克文解釋道: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成人疾病其實是從小的貧困、歧視或虐待導致的發育障礙,它本可以通過降低童年受到的有害壓力來緩解。

 

許多成人疾病,本可以通過降低童年的壓力來緩解。

 

無論表觀遺傳變化只會影響親歷創傷的個體的一生,還是會和基因一樣世代相傳,“我們無法使時間倒流,”麥克文說,“但我們可以挺過這些經驗,從傷痛中恢復過來,給人生重新定向;我們還可以通過表觀遺傳變化來培養恢復力。新的人生軌跡會給腦部和身體帶來補償性的改變,使人終生受益。”

 

我們還能逆轉腦部的表觀遺傳效應。麥克文說,經常鍛煉、高強度學習、抗抑鬱藥都能讓海馬體增大。倫敦國王學院的學者們發現,社會連結、幽默感,以及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生活的諸多困境能幫助我們解決表觀遺傳的負面影響,克服有害壓力。

 

除此之外,醫學界也在研發治療表觀遺傳傷害的特效藥。哈佛醫學院的癌症表觀遺傳學家布蘭得利·伯恩斯坦(Bradley Bernstein)表示,部分腦膠質母細胞瘤與白血病源自細胞超甲基化的表觀遺傳變化,可以通過藥物扭轉甲基化進程。洛克菲勒大學的癌症表觀遺傳學家C·大衛·艾利斯(C David Allis)一直在研究癌症的表觀遺傳療法,他的療法針對繞有DNA 的組蛋白,已對以前被認為無藥可救的病人起效。另一種表觀遺傳變化——RNA產量增加,則與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疾病、心衰有關,這些病都可以採用上述療法。

 

2015年,C·大衛·艾利斯因其對組蛋白的研究,而被授予突破獎。

 

除了為業已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尋求治療方案外,理解表觀遺傳傷害還意味著在它出現前就實施預防措施——使年輕人免受貧困、有害壓力、污染、虐待、日常性的忽視的困擾。也就是說,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培養恢復力的社會政策與文化。如充足的醫療保障、可負擔的教育、彈性的工作時間等等。

 

麥克文說:“健康的行為與人性的政策能為人的可塑性‘打開一扇窗’……再加上有針對性的行為干預……能讓腦部回路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即使一個人的早年生活不順,他的人生軌跡還是可以改變的。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記錄了一位元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積極治療,改變人生軌跡的經歷

 

誠然,對跨世代的表觀遺傳效應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一篇於2016年發表在《PLOS遺傳學》的論文提出質疑:以個體為基礎的研究可能出現假陽性、發表偏見、資料品質不高。未來的研究還需要大量資金、重複實驗以及檢查和評議。

 

與其哀悼過去,不如關注我們世界此刻這個演化的瞬間。畢竟,這是我們面臨的共同問題。遷移、稀釋、再混合——是我們多元化的現代世界的基礎。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向前看,為下一步打算:什麼時候條件會變得極端,污染會變得嚴重,壓力極大或者極為危險,甚至會損害胎兒的表觀基因組?什麼樣的事件或狀況才能算作表觀遺傳的危急時刻?我們什麼時候該拿人性冒險,又要怎樣才能確保平衡?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紅塵修行的高維“實驗條件”

文:劉豐(案例)

                                            ㄅ                       

高維實驗條件



      不管是至簡心法,還是入世心法,都講到“心法”這兩個字。所謂的“心法”其實就是高維實踐。因為高維不在外面,高維在我們內在,外面看到的全是相,只有內在才是投影源,所以高維實驗條件是我們回歸內在,在我們投影源裡去做功課的條件,這叫高維實驗條件。



      那怎麼進入投影源?怎麼建構高維實驗條件?這裡面就有五個jing,第一個淨就是乾淨,第二個靜是平靜,第三個敬是恭敬,第四個鏡是鏡子,第五個境是環境和境界。

淨  靜  敬  鏡  境

      只有在我們建構起這五個jing的時候,它才符合我們人類所有智慧系統高維實驗的條件,或者說把我們人類所有高維實驗條件理念相同的部分,把它歸結起來,抽象出來,它都離不開這五個jing。

所以高維實驗條件是如何進,不管是入世心法還是至簡心法,在我們用它的時候一定是在高維狀態下去實現的,也就是一定是在投影源狀態下去實施,它才真正有意義,所以它才叫心法。

 

      我們在現實中只是以知識的形式,去模仿、去呈現一種表像的對知識的相應,其實沒有用。所以我們這21天的至簡心法的踐行活動,一定是在我們內在進入高維狀態的時候去使用,它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怎麼去創造呢?我們每天的冥想,每天給自己幾分鐘的打坐,就是要創造我們跟內在關聯,讓我們學會進入我們內在的高維狀態。

 

21天踐行

      因此我們來看每一天的覺察。其實這個覺察是可以發生在每天的每一個當下,但是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我們可以在每天專門用一點點的時間來應對,去回顧、回饋,覺察這一天在我們的行為之中,讀到這一天某件事情這樣的應用題,而讓我們在每天都獲得內在的提升機會。

 

      每天靜坐五分鐘,在靜坐的時候,實際是回歸我們內在高維空間的一種狀態。在靜坐的時候我們給自己一個四步的覺察。

 

第一步:事上覺察

      也就是當下覺察事件,認清應用題的題面。所謂的當下,這個當下應該是發生在這件事情發生的當下,但是因為我們在現實中有的時候,我們的行為還不習慣在每件事情當下去覺察。所以我們給我們自己的訓練,每天也許是晚上也許是早上,給我們這麼一次機會,讓我們去覺察“今天我面對的事件裡,哪一個問題可以做一個應用題,讓我自己去面對”,這是事上覺察,是讀懂應用題。



第二步:反求諸己

      也就自己的什麼認知在這個事上覺察,發現那個認知。也就是自己的什麼認知,讓我自己面對這樣的事件的發生,是由此而去覺察自己的認知,通過事,來覺察自己。



第三步:顛覆認知

      當我們知道這個認知,看到這個認知,讀懂這個認知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指令,是跟這個認知相反的指令,去顛覆的,這就是一個“消業”的過程。也就是說,當這個認知是一個正弦能量特徵的時候,我們就要給它一個反正弦能量特徵的能量,去把它滅度,兩個能量波遇到一起,這個波就沒了。



      這就好像是我們覺察到自己這個認知是一個向東指令的話,我們就給我們自己一個向西的指令,把這個指令給它抵消,這就是顛覆認知,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消業的過程。在六祖壇經裡管他叫“對法”,也就是“邪來正度,惡來善度”。



第四步:知行合一

      也就把這個認知和現實的狀態去融合,也就是我們給自己的這個指令融合到我們的現實生命中去做、去行,這樣的話呢我們對我們這個認知的顛覆就構成了一個超越我們有限認知的心路歷程。這個心路歷程讓我們覺察到了,我們提升認知,而感受到這種喜悅,同時也要在我們的現實生命之中去產生更深層的覺知。

 

      生命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的覺知,不斷的顛覆認知,不再消業的過程中呈現,這是在禪宗智慧裡邊的漸修過程,也是所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它是在我們入世生命狀態下而產生的一種修行方式。



      那實際上,我們真正的產生這種跟智慧關聯,經常會產生一個當下的通透,也就是當下的理想。這個就是禪宗頓法的境界,也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我們在終極智慧的引領之下去找到我們真正生命的實相,也就是那個禪境的境界,也就是無上正覺的境界。它是支持我們大願,它只有在頓法的意識狀態裡面,我們才知道大願是通達無上,才能把大願放到通達無上的境界,才能夠有頓法的發生。否則的話我們們在踐行的這個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產生無力感,所以頓漸是融合在我們每個當下入世生命過程之中的。

 

      所以,我們每一天去重複這樣的覺察過程。在重複這個過程的時候,我們能夠隨時覺察,那麼通過21天的這種訓練,逐步會讓我們在現實中,把這種習慣建構在自己的生命過程裡面。最終是要求我們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就去覺察。



      當然,這個系統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我相信我們會不斷地去對它更新,讓它更貼切、更符合我們現實方便的,在使用和有效踐行的方面隨時會有一些調整,它們還會有一些升級版本的呈現。

 

 案 例

1、事上覺察。

當下覺察事件,認清“應用題”的題面。

昨天晚上12點加班回家,感覺特別餓,就在一家小餐館吃了碗面,吃之前猶豫了一下這麼晚是否還吃,因為饑餓感很強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但吃完面後就後悔,自己的自控力太弱,這麼晚還吃東西,對身體特別不好,開始糾結。晚上做至簡心法作業,讓我有機會開始覺察自己。

 

2、反求諸己。

自己什麼認知產生在事上,覺察發現那個認知。

我認真的反觀自己是什麼認知導致自己無法自控去吃宵夜。反思後看到,原來自己是因為睡的晚,能量低,感覺餓,認為只有吃東西才能補充自己的能量,所以不能自己控制自己。

 

3、顛覆認知。

給這個認知一個相反的指令,然後轉化這個認知。

看到這個認知後,反觀提升能量是否只有通過吃東西。我是真的餓的必須吃飯還是只是一個念頭。這讓我想起了有一次辟穀的經歷,當時辟谷第5天時,中午找一個朋友談事,他正在吃飯,我本來不餓,但聞到菜的香氣,看到菜的顏色,就開始感覺餓了,因為辟穀期間自己的覺察力很高,我馬上覺察到餓只是一個念頭,我看住那個念頭不動,過了一會,那個念頭消失了,饑餓感也消失了。

 

4、知行合一。

把這個認知和現實的狀態融合,去做。

想到這個經歷,我想如果晚上我再餓了,看清楚饑餓感到底只是一個念頭還是真的非吃不可。時時刻刻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的遇見,都是一種償還

            u=1833365460,1563741856&fm=27&gp=0                    

                                                                                                                        文:格姐

緣分天註定,半分不由人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做周虎的人,在富人家當僕人,娶了個老婆,居然是狐狸修煉成人形的妖精。

 

但是二人相濡以沫,夫妻二十多年,周虎從未害怕。

 

狐妻曾對周虎說:“我煉成人形已四百餘年,只因前世欠你恩情今世當報,一日不還清,一日不能得道升天。緣盡之時,我自會離開。”

 

直到某天,狐妻忽喜忽悲、陰晴不定的對周虎說:“這個月十九日,我們緣分將盡,我也該走了。走之前我為你相中了一個媳婦,你去下聘禮,把這事兒定了吧。”然後拿出平日積攢的金銀首飾交給周虎,作為聘禮。

 

到了十五日早晨,狐妻起床便要告別。周虎埋怨她怎麼就忍心提前離去。

 

狐妻哭著說:“緣分這東西是一日不可減,一日不可增的。”

 

你身邊的人,深愛過的,痛恨著的,幫助你的,他們來了又走,即便你再不舍、再難過,緣分這個事,期限到後,半分不由人。

 

小說《夏至未至》裡曾提過一個天使的說法: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一直守護著他(她)的天使,這個天使如果覺得你的生活太過悲哀,你的心情太過難過,那麼他就會化身成為你身邊的某一個人。

 

也許是你的朋友,也許是你的戀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僅僅見過一面的陌生人,這些人安靜地出現在你的生命裡,陪你度過一小段快樂的時光,然後他再不動聲色的離開。

 

相遇這件事,到底是上輩子的債為了還才遇見,還是因為守護天使的庇佑化身而來,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差一點就一輩子的人,卻再也沒出現;

 

我只知道,當時相處時,我們暢快的笑,痛快的哭,我們曾那樣真切的規劃過未來,卻終是走散;

 

我只知道,有些人助我幫我,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有些人待我似親人,愛我如生命,他們就在那裡,卻再不肯見我。

 

世界上有70億人口,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大約2920萬人,在這茫茫人海裡,兩個人相愛的概率是0.00049。

 

可是我再怎樣慶倖著這難得的相遇,再怎樣努力的經營,我甚至傻傻的懇求和挽留,卻如何也掌控不了我們的未來。

 

這是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若說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前世都欠下了,今生為何還是要走?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如果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那離別是為了什麼?》

 

有個回答很喜歡:

 

“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是一個人的決定。遇見是一個開始,離開卻是為了遇見下一個離開。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生的那一刻就是在一步步走向終結,遇見也是,相識相處的每分每秒都是在走向分別。

 

只是我們從來就沒想過分別到來的會如此的快,我們還未來得及演習。

 

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一代宗師》,宮二這一世,未嫁娶,不傳藝,爭著一口氣,直到最後。

 

她對葉問有情,但他們只有情緣,沒有結果,這一世的緣,是必定要絕的。

 

記得裡面有個畫面,葉先生說:“你我之間,本沒有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緣分。”

 

她黯然失神:“是的,我們之間,是一段緣分。或許今世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前世,寄望於後世。今世的願絕了,死生契闊,我們每一世,都有願成說。”

 

是隱忍還是看開,總之看到她說的這句話時,內心相當的無奈又無力,明明那樣相愛相惜,但還是主動選擇了分開。

 

電影裡有句話這樣說:“無生無死,才是最好的未來。”

它說:“人生若無憾,那該多無趣啊。”

 

當真是通透,還是逼自己斷舍離,這樣的決然和平靜的一句話,我反復咀嚼了無數遍,聚散有時,就這樣吧。

 

 

後會無期,天總會晴

 

《班傑明的奇幻之旅》裡說:“我們註定要失去我們所愛的人,要不然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們對我們多麼的重要。”

 

《玻璃之城》裡說:“我們分開的日子,你不在我身邊,我才最愛你。”

 

你走後,我學會了自強,你不在後,我才懂得了珍惜,才真正的思考了自己的未來,明白了什麼是自己想要和真心想做的,更學會了如何去愛。

 

謝謝你的離開,我開始警醒,開始認真的活,謝謝你的決絕讓我變成了更好的人。

 

電影《後會無期》的最後有這麼一段話:“跟人道別的時候,還是要用力一點,因為你多說一句,很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指不定就是最後一眼……”

 

很多時候,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所以相見時,要心存感激,像第一次,離別時,要好好告別,像最後一次。

 

因為所有的遇見,都是一種償還,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天他(她)的使命得以終結,明天你們再不會見。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內在衝突消失,才有愛人的能力

u=1281838901,1232273325&fm=27&gp=0  

                                                                                                                      載自宇宙能量學院 

在對與錯的觀念之外

還有一個所在。

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

當靈魂在那裡的草地躺下,

世界就滿得都沒法談論。

觀念、語言,

甚至彼此這個詞,

都沒有任何意義。

 

——蘇菲神秘詩人 魯米

 

除非對自己感到自在,

才可能與別人相處時感到自在。

 

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最重要的,

就是去接納自己的一切。

 

除非改善與自己的關係,

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關係。

1

 壓抑不是解決負面情緒的方法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的部分,例如外表、能力、財富、地位、經歷或背景,每當我們想到這些不喜歡的部分時,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於是盡可能的想去避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努力打扮自己,增強能力,獲得更傑出的表現。有時,覺得自己成功了,別人開始用不同的態度對待我們,而我們也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但在某個時刻,又經歷了失敗,因為人不可能永遠維持完美的表現。我們發現自己內在的那種痛苦又浮現,原來它一直都在我們的內在。

 

每當外在的情況不盡完美時,內在的傷痛就會再次浮現,我們似乎始終逃不出內在痛苦的魔爪。

 

接納自己,是去看見與面對我們內在那些不舒服的情緒,它可能是恐懼、羞愧、傷痛、孤獨。

 

我們多多少少都意識到自己內在這些醜陋的部分。因為害怕別人看見我們醜陋、難堪的真實樣貌,以至於害怕與人親近。我們對內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感到不知所措。

 

這些負面的情緒,是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不斷累積形成的。每一次我們被別人批判、嘲笑時,由於不喜歡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於是去壓抑那時感覺到的傷痛、恐懼、羞辱。但這些負面情緒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壓抑與忽略而消失,相反的,它在我們的內在不斷累積

 

於是,你發現隨著年歲增長,內在所背負的痛苦也不斷增加了。由於你對負面情緒的壓抑,你一直在麻痹自己的感覺,漸漸的,你也喪失了敏感度,不再能感受到單純的喜悅,也完全看不見世界的美

 

2

化解內在傷痛,關係自然改善

 

接納自己,就是去擁抱自己內在的黑暗面,面對自己內在各種不舒服的感覺,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當你去看見自己內在的傷痛時,一開始,你會覺得非常痛苦,很想逃開;但如果可以試著與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待在一起,它就會逐漸的化解。每一次你經驗自己內在的痛苦,它就會一點一滴的消失。

 

當不再恐懼看見自己的負面情緒,越來越能夠面對它、覺知它、經驗它,與它待在一起時,這些負面情緒就會逐漸離開,不再困擾我們

 

當內在的傷痛逐漸消失時,你會發現對自己感到越來越自在;因為你再也沒有什麼需要去隱藏的了,也沒有什麼需要去閃躲的了,你就能自在的做自己。當可以自在的和別人相處時,你很容易就可以與人們連結,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你的每一個關係都會自然的改善。並不是因為你刻意去做什麼來改善關係,而是你的那份喜悅擴散開來,使得原本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不再是問題了。

 

許多關係發生問題,都是由於對彼此的批判,造成了關係之間的傷痛。當我們接納自己時,自然就可以接納別人。對人有更多的寬容,能欣賞他們的獨特性,不再去批判別人。

 

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你對別人批判的地方,總是來自於你對自己的批判之處,也就是沒有接納自己的部分。

 

別人的特質或行為,一再喚起了你內在的某些恐懼或傷痛。你內在那些不舒服的感覺,導致你轉而想去批判別人,這也造成了他們的傷痛,因而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3

 用正面方式滿足自我

 

接納自己的另一個部分是:人都有許多的渴望,希望可以得到所想要的一切事物。我們總是為自己著想,希望美好的事情都可以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有時我們很快樂的去滿足自己,但“自私自利”的負面評價卻閃過腦際,於是開始批判自己,覺得這樣做實在太自私了,便不斷壓抑自己的渴望。

 

一旦我們能接納自己的渴望,並用健康的方式去滿足這些渴望;當渴望得到滿足時,渴望就消失了。奇妙的是,我們很自然就會開始想去幫助別人,對人類、對世界會有更多的關懷。

 

 

有時候,我們會以負面的方式去滿足自我與表達自我。這是因為我們內在有一些傷痛;傷痛使我們用破壞性的方式去滿足自我,並造成自己與別人的傷害。當面對與經驗內在的傷痛,將傷痛化解時,自然就可以用正面的方式來滿足自我。

 

今天,

就象任何一天,

我們醒來,

空虛而又害怕。



不要打開書房的門,

並開始讀書。

拿起你的樂器。

讓我們所愛的美,

成為我們所做的事。



有千百種方法,

跪下並親吻大地。

 

——蘇菲神秘詩人 魯米

 

在你的頭頂,

有一籃新鮮麵包,

你卻挨家挨戶乞討面包皮。



在你的內在,

有一眼泉水。

不要拿著空水桶轉來轉去。

 

—<波斯> Rumi

 

讓我們保持安靜,

跟隨內心的指引。

神秘的命運

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

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

如一粒微塵。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秋生的童年,劇透了他的餘生

WP_000365  

文  簡單心理

 

 

 

幾個月前,演員黃秋生通過媒體,終於找到了幼年拋棄自己的生父的下落。

 

然後,才發現生父有自己的家庭,而他自己是私生子。

 

而近日,黃秋生被媒體曝出,也有一個20歲的私生子。

 

他的人生,似乎是一個奇怪的劇本。

 

這個劇本的魔力,就是在“複製”。

 

1.一生受盡私生子的苦,卻又生了私生子。

 

在今年香港媒體採訪他的紀錄片裡,黃秋生第一句話就說:“我就是個不應該存在的人。”

 

這句話背後,是一個私生子的故事。

 

出生於1961年的他,童年比很多人想像得都悲慘。

 

他的母親是廣東人,外祖父很早就去世,外婆和母親輾轉多地逃難來到香港。

 

母親在香港做女傭,而父親則是當時英國派駐香港的高管。在他4歲時,父親就拋棄了他,之後母親還斷斷續續和父親有聯繫。



但到了12歲,父親就徹底從他的人生裡消失了,杳無音信。



 



被拋棄的私生子,和母親相依為命時是這樣的:

 

母親在想不開時會拉著他一起自殺。

 

黃媽媽曾將洗衣粉當作奶粉來喂給他吃,在看到兒子口吐白沫的慘況後,才崩潰大哭將他送醫,年幼的他就經歷了插管、洗胃的痛苦過程。

 

黃媽媽當女傭也十分辛苦,長期熬夜,身體變得十分虛弱。

 

黃秋生還記得,有一次他陪母親到雇主家中去“收拾衣物”:

 

“按門鈴明知道裡面有人,但就是不開。坐了兩個小時後,後門開了一個縫,行李被丟出來,然後門就被關上了,就像是打發乞丐一樣。媽哭了,我讓她不要哭,拿起行李就帶著我媽回家。”

 

這份屈辱也讓母子倆永生難忘。

 

童年時,因為混血兒的特徵突出,走到哪裡都會被人打罵“雜種”“鬼仔”。

 

在學校被扒光衣服站在操場上被女生看到,至今仍會為此做噩夢。

 

青少年時為了補貼家計,黃秋生青少年時期就不得不去嘗試各種工作,他去當助理、當學徒、送花、當裝修工人,在中學時就主動輟學。

 

 

 

其實,他年輕時比現在更英俊,但什麼爛片都接,變態、殺人狂都演過,使勁糟蹋自己的資本。直到美貌不再、身材走形,才在限制級電影《人肉叉燒包》裡靠一個變態殺人狂角色翻身。

 

談起拍了近兩百部爛片的原因,他說:“缺錢,我家裡人多。高片酬和彰顯演技的戲,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錢,因為錢最有誠意。

 

找到雙胞胎哥哥後,黃秋生說:“爸爸曾要我乖乖做個 good boy。他覺得我現在是 good boy 了吧,所以就派哥哥來找我啦。”



 

 

他還說:“原來也有值得我開心的事情。”

 

——父親角色的缺失給他人生帶來的傷害,顯而易見。

 

如此痛恨“私生子”標籤的黃秋生,自己也生下了私生子。



這讓觀眾很唏噓:寫在黃秋生童年的劇本,似乎又被寫在了他孩子的身上。

 

2.誰寫了黃秋生的人生劇本?

 

我們的人生和命運是不是真的會按照劇本來走?

 

這其實是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事。

 

如果你真的靠近一個人的生命體驗,會發現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陷在這樣的怪圈裡:

 

童年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在長大後會不斷重複被羞辱的場景;

童年被家長的金錢焦慮籠罩的孩子,在長大會不斷製造對金錢的焦慮;

 

心理學家在日常的諮詢工作和臨床實驗中,也一直在觀察這種現象。

 

1920年,佛洛德發表的論文《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的“強迫性重複“這個概念。

 

“強迫性重複”( RepetitionCompulsion),是心理學上常見的一個現象,意指我們會不知不覺的,在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當中,不斷重複我們童年時期印象最深刻的創傷或者創傷發生時的情境。 

 

這部分源於他多年臨床實驗時觀察到的: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複。



 

 

他認為,孩子把玩具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孩子不自覺地反復製造同樣的情境,去體驗同樣的情感,並通過體驗來修復母親時不時離開所帶來的創傷。 

 

我們成年後,也會被符合我們父母親某些心理特徵的人吸引,借著潛意識裡的想法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

 

如果這些人沒有出現,我們也會為自己創造這樣的情境,給我們的自我治癒提供條件。 

 

所以,佛洛德說:“我們人生的劇本早在童年就已經寫好,如果沒有覺察,餘生不過是強迫性重複。” 

 

所謂命運,就是強迫性重複。

 

3.你的人生劇本有沒有提前被寫好?

 

這種現象在我們人生中存在得極其普遍,也是心理諮詢師們在諮詢中一直面對的。

 

很多諮詢師發現,這種命運的重複不僅局限於個人,也會實現代際傳遞。

 

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動著這種現象反復出現。

 

一位諮詢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位中年男士事業成功,家庭條件也十分富裕,但家庭關係很冷淡。

 

說起來也沒有別的矛盾。只是妻子對花錢的態度比較隨意,而丈夫對於花錢總是無比地苛刻,兩個人總為此而衝突不斷。

 

以下對話經常會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妻子在家中做早餐,給丈夫、孩子一共煎了三個荷包蛋。

 

因為一個荷包蛋煎壞了,丈夫非常焦慮:“哎呀,你這個人,怎麼說都不聽...”

 

妻子:“不就是一個雞蛋嗎,再煎一個就是了。”

 

丈夫:“一個雞蛋容易嗎?是那麼簡單就能得到的嗎?”

 

爭執了幾分鐘後,丈夫脫口了一句:“你這麼浪費錢,我媽媽知道了可是要生氣的!”

 

妻子聽到這句話後,忽然非常生氣:“你媽媽、你媽媽!你媽媽早就不在了。她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現在是和你過生活,不是和你媽媽!”

 

後來,經過心理諮詢師的分析,才知道這位丈夫的童年過得非常貧困,整個家庭都彌漫著金錢焦慮的氛圍。

 

現在他也不自覺地把這種焦慮帶到生活中。

 

諮詢師問:“是誰在說‘浪費錢’?”

 

丈夫這時才意識到:“是我媽媽。”



 

 

57歲的黃秋生,被媒體爆料私生子,繼而被問起這是否重蹈生父覆轍,他坦率承認。

 

並稱:“所以我更加要認他”。

 

如果他不認這個孩子,或許,孩子也會重走他的劇本:直到五十多歲還找不到父親。

 

擺脫人生劇本,大部分人只有通過專業諮詢師的幫助才能做到。

 

但每一個超越和改寫了人生劇本的人,都是自身命運真正的主宰者。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慈悲,有時令你更痛苦

 

WP_000437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在我們這個東方國度裡,尤其是新時代、新靈性的圈子裡,流行著一種溫吞的平等主義與圓滿的自以為是。他們聲稱沒有任何一個觀點比其他的觀點更好,因此所有的觀點都應該平等視之,這樣才能顯現豐富的多元性。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作任何好壞是非的論斷,我們就能彰顯我們眾生平等的慈悲。偽善與真正的慈悲毫無關係,那只是一種愚蠢的慈悲。

 

愚蠢的慈悲以為自己是在行善,其本質卻非常殘酷。

 

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會令他喪命,而這時他卻向你討酒喝,那麼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著你該把酒拿給他?畢竟,給別人想要的東西是一種善行,不是嗎?你怎麼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把酒給他喝就是彰顯慈悲,對不對?不對!

 

送一箱威士卡給嚴重的酗酒者,只因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這樣的行為根本就不是善行。

 

那是一種愚蠢的慈悲,並非真正的慈悲。

 

大部分人所說的“慈悲”其實是:請對我的自我好一點。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敵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實是不慈悲的。

 

如果你的自我需要找一位元永遠呵護你的媽媽,那你就去新時代的圈子裡找一位輕鬆而又和藹、永遠面帶微笑、總是輕言細語的老師,然後學著運用充滿靈性的辭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標籤。

 

一切都很舒適宜人,你將成為靈性時尚圈的消費者,但是那對於你的成長沒有一點點幫助。

 

所以,我們必須開始學習給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對於這兩者,我們首先要做一些智慧的區分。

 

真正的慈悲擁有一種力量,為了讓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發生,這股力量有時候甚至令你更加痛苦。

 

例如說一個人因為凡事都想依賴他人而受到了傷害。他極需要別人對他的注意,老是死纏爛打希望博得同情,這令身邊的人都透不過氣來,便將他推開。於是這個人覺得遭到拒絕,並怪罪別人都不愛他,因而受傷更深了。

 

對於此人的痛苦,有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同情心,可能會替他們惋惜:“可憐的孩子,他拋棄你實在太糟糕了。我真為你感到難過。”

 

真正的慈悲,是在同情之外帶進了理解力和清晰和思維。

 

它會說:我感受到你的痛苦,也知道你很受傷。有些話並不好聽,你也不容易聽得進去,可是我看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同樣的事情絆倒。你把自己交給別人,期待他們替你做主,如果別人沒有這麼做,你就覺得被拒絕。我看到你在同樣的模式裡一再受傷,我想現在是你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真正的慈悲不僅為潛在的問題帶來理解與洞察,它還協助人們面對問題並且成長。

 

這份慈悲與真實有關。它在當下可能造成更大的痛苦,因為檢視我們的固定模式令人難受。然而唯有檢視它們,不合時宜的模式才會改變,事情才有轉機。

 

真正的慈悲與勇氣有關,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話語可能傷及他人而承擔風險,但是以愛言說的真理,足以療愈所引發的痛苦。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揭露了一直被隱藏的傷口。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屬於我們本質的面具或角色被撕碎。

 

虛偽所表現出的慈悲雖然看上去溫和而帶有同理心,但是並不平衡,而真正的慈悲能創造出強而有力的行動,並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產生持續而長遠的影響力。

 

禪把這兩者區分為“祖母禪”與“正宗禪”。

 

為了從輪回之夢中醒來,自我必須被好好修理一番,否則,你將繼續玩你最拿手的把戲。然而“祖母禪”絕不會帶給你挑戰,為了行善,“祖母禪”會如你所願地,讓你晚一點起床或允許你早一點結束靜坐,任由你沉溺於自我之中。

 

“正宗禪”則會拿出一條長長的香板,對著你大吼大叫,你的骨頭可能會被打斷,你的自我可能被粉碎。

 

真正的慈悲會通過在我們創造圓滿的過程中,引發痛苦來成就我們,其作風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駡你,令你十分不悅。

 

如果你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淬煉,那麼我的朋友,你千萬別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為他們會讓你嘗到油炸屁股的滋味。

 

想想看,把一個人留在幻境的泡泡裡,留在防禦盔甲的高牆後面,長期看來則是更殘酷的事情,對他們的傷害將會更深,因為躲在角色、面具和高牆後面讓人無法成長,這個人可能會在同樣的、重複的絕望模式和痛苦中浪費掉寶貴的一生。

 

佛陀說過:謊言起初是甜美的,但結果是苦澀的。真相起初是苦澀的,但結果是甜美的。

 

 

一切的成長都在大是大非中, 挺不過的 ,形體上 仍是會逐漸蒼老, 靈魂上 終究只是一聲嘆息!   by 台鳳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能量”決定你能看到的“真相”

轉自覺囊德賢精舍

  

images

當一瓶水匯入大海的時候,

 

就是它能量最大的時候。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能量擴大到無邊無際的時候,

 

就是他解脫、得道的時候。

 

 

 


 



 

        倒在垃圾桶的殘羹冷炙,一般不會吸引人類,但是蒼蠅卻認為它們是美味;喂給寵物吃得津津有味的食物,沒有幾個人會和它們吃得一樣愉快。在哲學家的眼裡,這是動物求存的本能,只有身體釋放出美味、可食用等信號,動物們(含人類)才會去吃。如果細究下去:是什麼決定了動物會有不同的身體並且對食物有不一樣的判斷,就能夠開啟更大的智慧。

 

        佛法裡面,把這些歸因為業力。為了方便理解,我們通俗點把其比喻為“能量”。這能量裡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一般來說,修行也可以理解為是在提升“正能量”、轉化“負能量”。不同空間的眾生,有不同的能量,就拿人類與動物來比較說,人的正能量肯定超過動物。

 

        所以,動物喜歡吃的食物,人類不一定喜歡吃;人類喜歡吃的食物,天人不一定喜歡吃。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懷疑這個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天人---其實這和動物能理解的模式是一樣的,沒有幾種動物能理解什麼叫人類。處於低維度空間的生命不能理解高維度世界的事情,這個局限性也是能量不足的原因。

 

        在佛的眼裡,能夠完全清楚知悉所有一切眾生的能量並能巧妙運用佛的能量,所以佛可以度化眾生。而不同的眾生,受困於自身能量的原因,如果沒有修行則很難突破“能量困境”,這就是佛法裡所謂的業力牽絆。

 

 《大智度論》裡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陀和阿難一天出城遇到一個可憐的老阿婆,阿難請求佛去度化她,可是無論佛陀如何出現在她的身邊,她就是不看。佛法裡面講這個是“無緣難度”,修行人說她沒有那個“福報”,事實上也是其能量(業力)的問題。

 

        所以,我們所能看到、認知和瞭解的世界真相,其實取決於我們有多少能量。同一個事件,在正能量者的眼裡有積極的價值,而在負能量者的眼裡只有消極的情緒。人類貪嗔癡的特性會放大個體的欲望與索求,得到就會想要更多,而一旦無法得到就痛苦萬分。如果不懂得尊重能量這個事實,人就會很煩惱,並且會出現被負能量不停地帶著走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生死輪回”。

 

        能量會影響一個人命運和三觀。不同的能量會造就不同的人生格局,就像在同樣天氣的情況下,坐在飛機上空的人會比站在陸地上的人看到更多、更廣一樣。社會學家們從各個現實角度比如家庭出身、成長環境、所受教育、接觸的人事等方面條件分析三觀的形成,但很少分析這幾個條件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首富真的是你分析出來的原因才成為首富的嗎?天才真的是因為大腦結構異于常人嗎?為什麼有的好人就那麼可惜地離開了,而壞人卻還一直存在著。從表面上看,這些都不合常理,但如果從能量的真相上看,這其實是合理而公平的能量運作法則。如果我們具備相應的能量(能力)去觀察:從時間的縱深(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的對比(此處、他方),從三世因果與六道輪回的原理去觀察你就會發現答案。

 

  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能量呢?通俗點說就是開源節流。開源就是增加正能量,節流就是轉化負能量。

 

        打一個比喻:修行就像是把一瓶普通的水變成海水的過程。斷除煩惱就是在去除泥沙。持戒就是在止漏,減少自身的損失;佈施就是不停地將“自已”融入到溪裡、河裡、湖裡、江裡、直到海裡;忍辱就是接受一路上的曲折和亂石坎坷而不回頭;精進就是不分日夜、不停地奔湧向前;禪定就是不分叉走岐道,一心一路;般若就是到了彼岸。

 

        當一瓶水匯入大海的時候,就是它能量最大的時候。當一個修行人把自己的能量擴大到無邊無際的時候,就是他解脫、得道的時候。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從文: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young-girl-enjoying-moment-and-looking-over-the-city-of-san-francisco_free_stock_photos_picjumbo_HNCK3432  

人的一生需要擁有多種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情緒穩定。

 

情緒像水,穩定的情緒是涓涓細流,滋養萬物;不穩的情緒則是咆哮波濤。

 

有人曾說“一個失落的靈魂能很快殺死你,遠比細菌快的多”。人生路上,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能力,不是條件,而是情緒。

 

情緒不穩定是缺乏自控力

 

在《危險人格識別》一書中,情緒不穩定被視為危險人格。

 

情緒不穩定的人往往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一點點刺激就能讓情緒成為他的主人。

 

這就導致他們性情多變,且極端跳躍。這類人可能上一秒喜笑顏開,下一秒就會因受某種微小細節的影響變得偏執暴躁。

 

情緒化的人往往精神高度緊張,他們依賴愛與安全感,但又像個孩子一樣沒有能力去經營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他們敏感、控制欲強、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與注意。

 

在西南聯大時,一日遇飛機轟炸,師生們都往外跑,教莊子的劉文典看到沈從文也在人群中,奚落道:我跑是為了莊子,你什麼用都沒有,跑什麼呢?沈從文笑笑不語。

 

情緒不穩定更容易傷害人

 

情緒不穩定傷害自己。情緒不穩定的人總是在脾氣上來的時候口不擇言,或者還會伴有肢體衝突,但情緒一過,又會感到後悔。

 

人們都是追求安穩平靜的,沒有人喜歡在驚嚇中度日。你過度的憤怒與抱怨,只會讓朋友、機會離你越來越遠。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你的工作你的生活都可能受到影響。

 

情緒不穩定傷害親人。人們在心理上都會更依賴家人,因而情緒不穩定的人,往往選擇像親人發火。關係越親越容易受到傷害。

 

與愛人生活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情緒,疏導彼此的心理無可厚非,但這種分享與溝通是相互的,沒有人喜歡永遠做一個垃圾桶,也沒有喜歡成為情緒的宣洩口。

 

小吵怡情,大吵傷身。一個人在感情生活中總扮演同一個角色,那這份感情就會變成負擔,會失去吸引力。

 

當爭吵成為家庭生活的常態,壞情緒傳染太多,不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會在反復無常的“變臉”中消磨殆盡。

 

父母情緒不穩定更容易給孩子帶了情緒或心理上的折磨,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及三觀形成,導致孩子畸形成長。

 

沈從文脾氣好,為人謙和,就像他自己所說:“就我性格的必然,應付任何困難,一貫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喪氣,也不呻吟哀歎”。


情緒穩定是人最好的教養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這很正常。

 

但情緒就像水,宜疏不宜堵。學會控制情緒要輕拿輕放,不要把情緒看的過重,也不能一味遏制情緒的產生,要學會疏導。

 

聖嚴法師說:“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學會控制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之人。要把心放寬,遇事多想想好的方面。人生再艱難,明月清風也不要錢。

 

學會控制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之人。自己愛自己,沒有人能給你百分百的愛與安全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拼出來的。

 

學會控制情緒,做一個情緒穩定之人。衝動上頭時,給自己三秒鐘,去火降溫,在心裡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考慮清楚。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了你。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毛最深情的20句話,不禁再讀

 

san_renwu-011  

 

01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02 

我不吃油膩的東西,這使我的身體清潔。我不做不可及的夢,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我盡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氾濫。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三毛《送你一匹馬》

03 

 

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於是欣然放棄,下次再要用的時候,又想起這句話,於是再次欣然放棄。最後,只要一時找不到的那些東西,都含著淚買了新的。

——三毛《談心》

 04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任日月星華,風吹雨打,沒有離別,沒有改變。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05 

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 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間的喜悅,那麼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裡了。

 

——三毛《雨季不再來》

 06 

 

抗命不可能,順明太清閒,遵命得認真,唯有樂命,樂命是最自由自在,今日的事情,盡心盡意,盡力去做了,無論成績如何,都應該高高興興的上床恬睡。

 

——三毛《親愛的三毛》

 07 

 

我願意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裡做最後離世的一個,如果我先去了,而將這份我已嘗過的苦杯留給世上的父母,那麼我是死不瞑目的,因為我已明白了愛,而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舍便有多長。

 

——三毛《夢裡花落知多少》

 08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麼自然的消失過去。 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三毛《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

 09 

 

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共用,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該應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三毛《黃昏的故事》

 10 

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怨歎,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

 

 11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三毛《送你一匹馬》

 12 

人,不經過長夜的痛哭,是不能瞭解人生的,我們將這些苦痛當作一種功課和學習,直到有一日真正的感覺成長了時,甚而會感謝這種苦痛給我們的教導。

 

——三毛《親愛的三毛》

 13 

如果你相信,你的生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你願意真正地從頭再來過,誠誠懇懇地再活一次,那麼,請你告訴我,你已從過去裡釋放出來。

 

——三毛《傾城》

 14 

 

我唯一鍥而不捨,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過是保守我個人的心懷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三毛《雨季不再來》

 15 

 

女人是一架鋼琴,遇到一位名家來彈,奏出來的是一支名曲;如果是普通人來彈,也許會奏出一支流行曲;要是碰上了不會彈琴的人,恐怕就不成歌了。

 

——三毛《火紅的五月》

 

16 

 

鐘敲十二響的時候,荷西將我抱在手臂裡,說:"快許十二個願望。”心裡重複著十二句同樣的話:"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

 

——三毛《夢裡花落知多少》

 

 17 

 

多少年離家,這明日又天涯的一刹那間的感觸和疼痛,要控制起來仍是相當的困難,好在也只有那麼短短的一刹那,不然這世上大半的人會是什麼情形,真是只有天知道了。世上的事情,真要看它個透徹,倒也沒有意思,能哭,總是好事情

 

——三毛《溫柔的夜》

 

 18 

 

事實上,我十分安然於一本好書,一個長夜和一杯熱茶的寧靜生活。對於人生,這已是很大的福分,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戰亂和極權統治的國家裡,這份自由是我十分感激而珍愛的。

 

——三毛《親愛的三毛》

 19 

 

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三毛《哭泣的駱駝》

 20

 

如果有來生, 

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 

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 從不尋找。

 

——三毛《說給自己聽》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轉自黃帝內經大自然療法

xuanya_renwu-001   

所謂“病有千般,不離陰陽。人有萬種,總是名利。”真正治病,必須由心入手才能根本痊癒。

 

生病了,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去看醫生。但是,醫生真的能治得好我們的疾病嗎?事實證明還有很多疾病是醫學解決不了的。

 

如果得了重病怪病,醫生已經治不了,怎麼辦。是放棄生命,還是努力求存?如果有一線希望,你要不要爭取呢?

 

有人會說,醫學都沒有希望了,怎麼可能會還有其他的治療法。有辦法嗎?有,當然有。但絕對不是普通醫學辦法,而是更高層次的治療。

 

每個人都想一直健康,都想戰勝病痛,都想長壽平安,都想安詳地老去。如何才能讓我們在這一生得到善終呢?

 

疾病的根源


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有時眼見並非是真理。疾病有時也並非就是看得見的生理病理上的原因,它有其另外的致病因素。

疾病的根源是什麼?現代醫學有其定義,但這個定義只限定於醫學可以治癒的疾病。如果醫學治不好的疾病呢?我們知道,當前醫學的發展水準還很浮淺,對於許多生命現象還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疾病是體內五毒焚燒的結果。五毒包括怨恨惱怒煩,是人生的心靈痛苦和無窮疾病的來源。

 

正如劉有生老善人所講:“恨人傷心,怨人傷脾、怒人傷肝、惱人傷肺、煩人傷腎,是病者,實由人性心中之生毒而種根,由性理而轉于生理耳。”

 

也許我們不少人根本不相信這種說法,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疾病就是身體的不舒服,與心理的怨恨惱怒煩有什麼關係呢?

 

諸位病久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一直處在五毒之中呢?你是不是曾經為了本來無謂的事情去懲罰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呢?一切皆有因果。所有的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由身造,由性造,由心造。而祛病也必須由身、性、心開始。單純地依賴藥物和手術,只是治身的層次,而不可能達到治性和治心的效果。

 

養心即所以治病


 

中醫認為:心主神,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藏君火,君火以明,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之神可統五臟之神,包括脾之意,肺之魄,腎之志,肝之魂,皆由心神所主管。如果能把心神調整好,那五臟之神皆可得到調整。

 

唯物主義哲學裡有這樣的觀點:精神影響物質。精神是形而上的東西,卻影響著形而下的身體。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精神決定著身體的健康。只要精神健康,則五臟六腑就能趨向于健康。

 

所以說,養心即所以治病。人類的疾病包括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心理的層次要高於肉體的層次,因為身體是由心理所支配的。不管是哪一類的疾病,都可以從心理上治療。

 

不管任何大病重病,甚至於是醫學無能為力的疾病,都可能找到治療方法,其治療的關鍵即在於調節心神。心中之君火即是心之神,君火明則心神自安,如此則五臟六腑皆安。

調養心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性理上的治療,讓病人的心神獲得解脫。或者心中充滿善良和愛意,這也是平衡心神的辦法。或者一心向善行善,籍由心中的善念來引導臟腑氣機平衡,亦有效果。

 

對疾病的治療是從內心深處的解脫開始的。這是治療疾病的至高境界,是現代醫學所無可望及的境界。而欲要排除五毒的侵襲,我認為需要愛心、快樂和善行。

愛是大藥王


 

對於人類的大多數疾病來說,愛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劑。愛人,尤其是從心底去愛人、寬恕人,以此來終結自己的五毒內焚,結果也能終結我們自己的疾病。

現代醫學總是相信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變化,把它當成是疾病的唯一。而且相信藥物和手術能改變病理,得到康復。但疾病真的可以治好了嗎?事實上大多數疾病還是治不好。

 

因此,不要總是相信藥物和手術,那不過是一定程度上治療了肉體上的病,而疾病所根源於精神的層次根本就不可能通過藥物和手術來解決。

 

愛人、愛每個生命、愛這個世界,以愛的心態來對待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飛鳥走獸。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惜每個生物的生命。不害已,也不害人,不害其他生命。用纖細的愛心去感受世界的萬事萬物,讓愛心把自己融化到萬事萬物當中。愛能讓我們的心靈充滿快樂,能讓我們的身體恢復健康。

 

當我們處於愛的狀態,那是最平靜、最詳和、最有利於康復的狀態。此時心身全部得到放鬆,五毒的內灼可以被徹底地消滅於無形之中。試想,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他會有怨恨惱怒煩嗎?他會遭受絕症的折磨嗎?

 

只有愛才可以上達人的精神層次,通過心神的影響來調節五臟六腑的病理狀態,促進全身機體的更新換代。愛是快樂之源泉,愛的治療,是疾病的治本之道。

 

快樂是治病的關鍵


 

快樂的第一條就是微笑。身患重病的朋友自己想一想,多久沒有微笑了。多久沒有開心地面對這個世界了。我們在煩什麼?在跟誰過不去?我們得到了什麼呢?是疾病,是痛苦。

 

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隨時隨地心裡裝著美好的情感,在臉上表現出良好的情緒,即面帶笑意,心平氣和。如果心裡沒有高興的事情,或者由於受到病痛和外來的刺激而心裡感到痛苦,一時樂不起來,怎麼辦?要真心裝樂。

 

讓我們每天都展現出愉快。讓我們每天通過自己的面孔、語言和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一顆善良的心、友愛的心、奉獻的心、寬厚的心、自尊的心和自信的心。

 

我們不僅把快樂看作一種善行、一種奉獻,而且把快樂看成是治病的良藥、健康的朋友。真心快樂,就能讓心神得養,“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於是臟腑安定,氣血和調而病痛減輕。

  

生了大病,我們不僅戴著病痛的枷鎖,更忍受著心靈的不安。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疾病逐漸加重而精神漸而不支。所以,要治病,先讓自己的精神好起來,辦法就是快樂。讓我們的心裡充滿著快樂,以快樂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疾病。

不煩不惱,不憂不愁,不恨不怨,讓快樂滲透進身體的每個器官、組織和細胞,讓我們擺脫五毒的侵襲,放下來,不執著,輕輕鬆松、灑灑脫脫地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

 

行善是解脫之本


 

心存善念,以善心對待我們這個世界,處處行善,這是今生獲得解脫之關鍵,也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因素。並且要想快樂,首先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良的人,其身體籠罩在浩然正氣之中,而邪惡不能侵。善良的人可以讓周身氣血充滿生機和活力,疾病即會遠去。而一個充滿邪惡的靈魂怎麼可能會沐浴在積極向上的陽氣之中呢?

 

也許有人會問,何為行善,其的標準是什麼?我認為,大凡發於內心的善行都是真善,利人的都是真善,無所求而為之善都是真善。反此,裝樣子的、利己的、有所求的善行都是假善。如果行假善,並無益於病,反有害於自己。因為假善會使心神不定而五臟受傷。

 

真心行善,用心地幫助他人、感化別人。行善既是為人,亦是為自己。行善的結果是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解脫自己。不但可以自治各種疾病,更可產生不可思議的機緣而達到修身修性的妙用。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再相信善良和真誠,人與人的交往充滿著欺騙與狡詐。如果我們用真心和善良去對待別人,反而會被看成是精神病。但即使如此,我們依然要一心向善,我們要努力感化他人,讓善良重新回到世界當中。

 

因為拋棄善良,讓我們遭受著巨大的心神痛苦以及病痛的折磨。要想解脫病痛、挽救生命,莫過於發現自己的善良的本心,把它捧出來,展現給世人。如果我們的周圍人人都感受到善良的思緒在漫延,善行在流淌傳播,那時誰還會再苦於疾病的折磨呢?

 

綜上所述,疾病的根源在於自己的五毒所害,而治療的關鍵亦在於自己。因為這個病是你自己生出五毒引發的,還得靠自己去治。如果真心改過了,性格變好了,並且充滿愛意,真心行善,快樂每一天,那病魔自然就跑了。

 

讓我們跳出醫學的框框,認真地思考一下生命與健康。各位病人不要懷疑上述我所說的話,不要讓偏見害了自己的生命。珍惜尚存的生命機會,去試著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相信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這篇文章不是只寫給重病患者的,而是寫給我們每一個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證明自己有多厲害的人,到底有多自卑?

audio_banner_funk_3  

作者 胡慎之 

前言

 

在30歲之前,自卑一直在影響著我,對自己不是很確定,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會不斷的去用一些方式討好別人,特別希望他人認同。

 

比如說作為老大,一起吃飯的時候我要買單,當別人買單了以後,我會覺得特別尷尬,甚至於會有一些愧疚,似乎是別人在說你不行。

 

而一旦我對號入座覺得自己混得不是很好或者說沒錢的時候,我會陷入到一種比較孤獨的狀態裡,當然這種孤獨更多的是我把自己封閉起來。

 

這種感覺使我想向所有的人證明:我真的很厲害。

 

所以年輕的時候會經常吹牛,希望借助於這些能夠產生一種優越體驗的錯覺,然後跟世界證明:我不是一個自卑的人,我很好,我沒有我自己想像的那麼糟糕。

 

自卑的積極意義是指我們特別想去成為一個相對來說被認可的那個人,就會去不斷地努力做各式各樣的事情。

 

1.

面對問題無所適從的自卑情結

 

阿德勒說,自卑感每個人都有,也許他對於我們生命中間有一些積極的意義,但是自卑情結,恰恰是可能是真正的影響我們的。



所謂的自卑情結,把它定義為只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的無所適從。

 

當我們在去渴望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一種覺得自己做不到的聲音就會不斷地影響自己,以至於我們不會再去有任何的行為。這是我們所說的習得性無助的一種狀態。

 

而我們把身邊的很多人都當成是比較的物件,在這個比較中間“我”總是受傷失敗的,慢慢的,我們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造成了一種特別緊張的感覺,這種緊張的感覺也會促使我們的認知上面有一些偏差。

 

比如總是在跟姚明比高低,跟馬雲比誰有錢,然後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在不能的狀態裡面。

 

這種自卑情結造成的緊張就會慢慢地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當然也會讓我們更不真誠。

 

2.

自卑源於自戀

 

既然說自卑感,每個人都有,那麼影響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自卑是源自於原始的一種自戀。

 

我們說這自戀就是嬰兒在它出生的時候是極度自戀的,這種自戀就是我無所不能,有點像他可以用意念來控制這個世界。

 

他的意念是通過媽媽就可以控制,哭可以得到食物,可以得到奶,可以得到溫暖,可以得到擁抱。當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馬上就會有人來回應我。

 

這種極度的自戀,如果說發展下來沒有很好地被打破,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就會發展到一個無所不能的狀態,現實會讓自戀轉化為三種自卑:

 

  • (一)是自卑感我什麼都不行,我跟別人比較,那我真的很糟糕,那麼我做什麼事情我都做不成的”。

 

  • (二)自信自信其實是我認同這件事情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比如說彈鋼琴確實是比較困難,但是我假以時日的練習,我只要努力去練習,可能談一兩首曲子的話也是可以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自信狀態。

 

  • (三)自負:“鋼琴有什麼難的,如果我學了鋼琴那朗朗算什麼”,其實自負跟自卑是一個孿生子,用那種目空一切虛幻的優越感,來補償了自己。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在被否定,那麼就加深了他這種自卑的感覺。



比如說他做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要挑剔他一下,或者爸媽對他的期望很高,但是他總是做不到,在這個時候那種無助無力感就會籠罩著他。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看小說,會把自己想像成為一個非常強的武林高手,把所有的情感都投進去,還有一些孩子有可能在網路裡變成了一個遊戲高手,他希望用想像去補償自卑的感覺。

 

這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別人隔離的情境中,把自己藏起來,然後去構建一些虛幻的東西。

 

自卑感的最好補償方式是什麼呢?

 

——獲得優越感。

 

因此不管吹牛也好,鄙視別人也好,甚至不斷地去否定對方,其實更多是因為我們的自卑感在作祟,因為我們要從這種互動中獲得那種虛幻的一種優越的感覺。

 

有一些人會通過比較來獲得優越感,比如我用了一個超A貨的那個奢侈品包包,比如我開了一台多麼多麼好的車。

 

3.

優越感並不會驅散自卑

 

用優越感來解決自卑恰恰是放大了自卑,你並沒有真正地去解決它,最終我們要學會去承認自卑。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往往我們這種認知偏差是我之所以不能,是因為我跟某個成功的人比較起來,我不能。

 

如果這樣去認知這個世界的話,這種自卑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一些。

 

我們需要認同自己:

 

  • 我是有一些自卑的,有些事情是我做不到的。
  • 沒關係,做不到並不代表我是很糟糕的一個人,更多的我只是做不到這些事情而已。
  • 我可以承認我是一個有自卑感的人,我可以嘗試著去努力那些能讓自己進步的地方。



把自己放到這樣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謙卑或者說是落地的這個基礎上,然後再慢慢地站起來,這樣的感覺讓你越走越有成就,越走越自信。

 

 

如果我覺得自己沒有做成一些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有時會去給自己買一份禮物,美其名曰激勵一下自己。



那麼如果我達成了一個小的目標,我很開心,我當然也會買一份,美其名曰獎勵一下自己。

 

重新去看看一些事物的同時打破自卑情結,慢慢地跟自己更好相處,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一個自卑的自己。



接納自己,是接納自己的完整,接納自己的全部。

 

當我們能夠去把一些事情談笑風生說出來的時候,這些事情的影響可能就不大了。

 

自卑感也是如此,當你能夠自嘲自黑的時候,這個自卑感對你的影響就不會讓自我攻擊和封閉,不會讓你在人際關係中間緊張,更不會讓你遠離人群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量子靈性科學的40個秘密

LINE_P20160607_085957713  

 

轉自 維度之門

 

1.宇宙是圓的。(生命是迴圈的。)

 

 

 

2.我們是一體的。(除了你,沒有別的東西。)

 

 

 

3.一切皆夠用。(充足是事物的自然法則;不論什麼時間,你都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任何經驗。)

 

 

 

4.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必須去做的。(“需要”是最大的幻覺;唯一的問題是,什麼東西讓你感覺最高興。)

 

 

 

5.做任何事情都只有一個原因:向宇宙表明“你是

 

誰?”。(“是”決定“做”和“有”。)

 

 

 

6.任何決定的中心問題都是:現在,愛會怎麼做?(愛是所有的一切,即使恐懼,也是愛的衍生物。)

 

 

 

7.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不在乎的在乎”。(在你能擁有一切之前,你必須願意失去一切。

 

 

 

8.知先於體驗。(知不是隨體驗而來。)

 

 

 

9.一切由信念的層次開始。(相信即可看見。)

 

 

 

10.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做任何事都沒有“正確”的方法,只有你做它的方法。

 

 

 

1.覺察就是一切,而不只是一部分。(依賴你的覺察,而不是你的思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靜觀,你在其中靜觀神性。)

 

 

 

12.感覺就是實相。(你對這一切的感覺如何?這才是真正重要。)

 

 

 

13.所有的人都是特殊的,所有的時刻都是金色的。(每個人都在各以各的方式展示自己是偉大的人。)

 

 

 

14.你一直存在,現在存在,永遠存在。(你處處都在,並且時時都在。)

 

 

 

15.最深的秘密是,生活不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創造的過程。

 

 

 

16.失敗是一種幻覺。(換一種角度看,所有的失望都是你的優勢。)

 

 

 

17.一切事物中自有其完美。(不需要任何東西。不欲求任何東西。呈現什麼,就選擇什麼。)

 

 

 

18.感恩是最快速的治癒方式。(事先感激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創造性力量。)

 

 

 

19.智慧就是學會忽略什麼。(你已經知道了所有這一切,所有的學習都是憶起。)

 

 

 

20.你以為你所需要的每樣東西,你都已經有了。(你一直得到你所創造的,你一直在創造。)

 

 

 

21.一切都只是視角的問題。(你從中看到什麼,你就從中得到什麼;一切都只是視角的“選擇”問題。)

 

 

 

22.“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沒用的問題。(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什麼?”。)

 

 

 

23.生活是為了創造最高品質的給與,而非最高品質的獲取。

 

(你以為你所需要的每樣東西,你都已經有了,你給出什麼,你就會成為它;你越讓他人擁有,你就擁有得越多,而且無須費力;得到一樣事物的最快方法就是去讓別人得到,學會一樣事物的最快方法就是去教會別人;凡是你給出去的,你就不可能“失去”。)

 

 

 

24.你沒有什麼可輸的,除了贏的機會之外。

 

(如果你覺得你贏了什麼,那麼你就輸了;如果你覺得你沒有什麼可輸的,那麼你就贏了。)

 

 

 

25.平凡不是自然,非凡才是自然。

 

 

 

26.理想狀態是什麼事也不用忙。

 

(問你自己,當我85歲時,這件事會有多重要?如果你覺得到那時它會很重要,那麼現在就讓它變得很重要。)

 

 

 

27.所有的結束都會讓更好的事物開始。(這並非結束,而是開始。)

 

 

 

28.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化”。(所有的東西都在運動。)

 

 

 

29.信任比改變更有效。

 

(生命自有解決之道;你唯一要做的只是,信任生命會完美運作,並允許它這樣去做;也許此刻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什麼也不做;花時間靜觀其變,這也許是唯一需要的。)

 

 

 

30.你無需從任何人那裡證明需要什麼。

 

(你無需向任何人“證明你自己”;只要你仍在擔憂別人怎麼看你,你就仍歸屬於別人;只有當你不再要求外在的讚賞時,你才能歸屬於自己。)

 

 

 

31.把每一件事都視為一個機會。

 

(無論發生什麼,生活都會給你帶來益處;沒有哪件事不是為了你的至高善而發生的;當你遇到挫折時,你就轉為感激。)

 

 

 

32.我們無須恐懼,除了恐懼本身。

 

(沒有一件事物是可怕的,除了你的想法讓它變得可怕。)

 

 

 

33.超自然是還沒有被理解的自然。

 

 

 

34.最好的爭辯,就是不去爭辯。

 

 

 

35.生活總是公平的,只是有時看上去並非如此。

 

 

 

36.沒有什麼能違背你的意願而發生。
(每一件事都是每個人為他自己做的,甚至死亡也不例外;沒有任何發生的事情是你不想要發生的;宇宙間沒有意外發生的事。)

 

 

 

37.所有的事情既是按順序發生,也是同時發生。

 

 

 

38.真理就是真理,即不能被證明,也無法否認。

 

 

 

39.凡是你未曾接受的,你就不能改變。

 

(接受某件事物,使你得以控制它;凡你否認的,你就不能控制,因為你在說它不在那裡;因此,凡你否認的,就控制了你。)

 

 

 

40.“睡眠”是靈魂離開身體。(大智慧的人只需少量的睡眠。)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科學家爆炸性結論: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

                                      2691ce089dddf16da9edb925a7fc9b53  

2017-08-08  稻田报告

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裡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RobertLanza博士,寫了一本《生物中心論》,裡面有個爆炸性的結論: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

他的論點有三:

宇宙的結構、定律、力量、常數看起來都是為生命所精細調整,這表示智慧比物質還要早就存在。換句話說,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他還說時間與空間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到處帶著時空,就像烏龜的殼一樣,所以當殼脫落後我們還是會存在。

1. 意識不會死亡.....我們的身體接收意識的方式跟衛星接收訊號一樣,那麼沒有身體還是會有意識的存在。意識存在于時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體一樣是非局部性的東西。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2.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宇宙裡你的身體死亡後,另一個宇宙會吸收你的意識然後繼續存在,會到另一個類似的宇宙去繼續活下去。”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3.而他的多重宇宙觀不僅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資料支援,還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Linde強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

稻田报告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係也是一種振動頻率,你是什麼,就吸引什麼

摘自 : 天堂頻率;光線

 

 mmexport1506177600021  

關係就跟其他事物一樣是振動頻率,因此若你知道如何運作頻率原則,就能把紛擾的往來互動,轉變成真正的靈性禮物。

 

不論你的關係是以完美的同步化在流動著,還是在情緒上有所困擾,那總是因為對方具有一個跟你相似的頻率模式。你的世界中的人跟你頻率相合。

 

你們為了一個共有的目的,互相創造出對方。當然他們不等於你,可是你們共有相似的頻率。一旦你們聚在一起,你們的個人能量場會融合,一個關係場就跟著形成。那個關係場接著追溯你們的夥伴關係的源頭,帶來共用的資源,譬如能量、來自過去經驗的智慧,以及新才能的取用機會。也有可能借由耳濡目染,明瞭對方所明瞭的事物。

很有意思的是,振動模式差異很大而很少交集的人,就不會出現在彼此的人生中。處於一段關係中的人往往扮演同一課題的對立方,而不明了他們有潛藏的共同根本聯繫。於是,你會很高興知道你跟你讚賞的人彼此類似,卻不想承認自己可能跟激怒你或威脅你的人有任何相似。

 

當靈魂之間有自然的共振,他們就只是出現在彼此眼前;當共振改變,他們就消失了。關係總是彼此創造並消散。你也許有意地開始吸引某個人,製作一個願望清單,進而運用各種策略,但你之所以正想到這樣做,有可能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想要這樣。

你儘管放心,如果你的靈魂想要某個人出現,它將會發生。如果時機來到,該遇到你的終身伴侶,那麼一切就將會發生。當然,清除不健康的感覺習慣,承認你的渴望,並讓你心智上和情緒上的焦點契合一致,能夠精簡關係實現的過程。但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內心並不需要一個連結,那麼不論你做幾次正面確認都無法讓關係發生。

 

如果你強烈地被某個人吸引或引起激動——不管他是情人、老師或新朋友——那是因為你們雙方真正想要清除能量的阻塞,而且你們雙方真正想要印證彼此的相似。

以往,一個過度活躍的人可能吸引跟他們相反、穩若磐石的人,兩人會各自扮演兩極的一方,相互平衡。今日,雙方必須都是內在平衡的——既能活躍,也能安靜——以便轉化我們的關係。如果你被關係中對方的活力吸引,你大概也渴望去展現你的自我。

 

潛意識的恐懼能輕易透過你的能量場產生共振,引來以恐懼為基礎的人們,就像如果你有天堂的頻率,就能輕易召來親愛的靈魂伴侶與靈魂朋友。當人們共有一些誤解和不健康的感覺習慣時,會連結其他具有相同的根本之人,來弄清並改正自己的過錯。因此,你在生活中碰上麻煩人物,並非受到處罰,而正是給你機會去迅速轉化自己。

兩個振動頻率相似的個人能量場會創造關係,當某一方能量場的振動轉換時,關係就會改變,而且往往畫下句點。如果你的能量場振動改變了,譬如在一次靈性突破之後就可能改變振動,那麼除非對方有一個相配合的突破,不然他們將再也無法出現在你的能量場中,而且可能消失無蹤。

 

如果一段婚姻、家庭、友誼或商業關係能夠是流暢、坦誠和善與誠實的,那麼它的形式調整就會是和平的。如果彼此內心的目的不再契合,關係就會拆散,轉換到其他可能適當的形式——例如說,從婚姻轉為友誼,或者人們可以帶著感恩心,輕鬆地靜靜離去,進入另一種人生中。

 

你確實不需要再對關係的結束感到震驚、沮喪或憤怒,因為雙方的內心深處一直都在參與決定關係的形式。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孩子還是做自己,好撕扯!

16809531_1690876500928460_642886292_n  

原創 Joven DoubleBetter

孩子不是阻礙你做自己的原因

 

先來思考一下你想要的“自我”是什麼?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工作、娛樂、跟朋友約會、健身美容…… 再去思考一下,你想要從這種“自我”當中獲得什麼?快樂、價值、成就感…… 試著深入找出自己最深層的需求。然後思考一下:沒有孩子之前,你有“自我”嗎?有人說:單身的時候有“自我”,結婚後失去了一部分,有了孩子後失去了更多。如果你允許自己誠實,就會發現事實上自己從來未曾擁有過真正的“自我”,只有虛假的“自我”才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消失。

 

在每個人都吃得很飽的時代,大家都在追求自我實現。所謂的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其實是內在缺乏價值感的體現。因為我們內在有嚴重的匱乏感,需要被理解、被認同、被重視,需要通過做事情來證明自己獲得價值。匱乏需要被填補,這一點是沒有錯的。錯在方向上!賺錢、取得成就、得到朋友家人的認同等,這些都是在向外尋找。一旦踏上了向外尋找的路,就會發現痛苦也一併誕生。因為你無法停下腳步,一旦你停下追逐的步伐,“自我”瞬間就消失了。單身的時候,你可以用全部時間追逐“自我”,結婚後你只剩下一半的時間,有了孩子後你完全沒有了時間,於是你好痛苦,不能追求“自我”了,匱乏感全都冒了出來:我需要價值!!!看清楚了嗎?我們是不是要把一生都獻給這樣的追逐模式呢?

 

很多人對“做自己”這件事情有誤解,以為把時間、金錢花在自己身上就是做自己,如果把時間給了別人就沒有自己了。其實真正的“自我”是一種內在的狀態。一個有“自我”的媽媽,不論是陪孩子還是照顧老人還是自己工作,都會覺得快樂與享受,因為她知道自己做與不做,做什麼都是有價值的。“自我”是內在的,價值感是內在的,內在的東西丟了只能到內在尋找。出門花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都還是在向外尋找,方向錯了。

 

做有“自我”的全職媽媽

我一點都不羡慕每天拼搏在職場上的媽媽,她們中很多要麼是不停找價值的workaholic,要麼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個董卿的採訪刷屏,一些公眾號摘出視頻裡的那句“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而大做文章。“不會因為孩子而止步不前,時刻想著把自己變得更好!”  “愛他,就和他一起成長!” ...... 對名人無鑒別的推崇可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因為董卿工作出色有才華,所以她就一定是位好媽媽?生完孩子交給父母帶,兩三周才能見孩子一次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我理解的“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在孩子生命發展的過程中,悉心洞察孩子傳遞給我們的生命真相,並在此過程中重新養育自己,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娛樂圈裡把自己變得很好的人太多啦,可是他們的孩子們呢?真的是“我成為了這樣的人,所以我孩子也成為了這樣的人嗎?”  類似的負面新聞不少吧?難道不是可以將工作與帶娃平衡地很好才是榜樣嗎?什麼時候放下孩子追求更好的自己變成普世觀了?

我們都看得很清楚,董卿已經很好了,不需要更好,但她依舊在拼命努力,通過工作(視頻裡她自己說的很清晰)。也許她是你們的榜樣,但不是我的。

 

李欣頻說:“真正的人生不是減法,而是加法。不是選擇A還是B,而是A+B會變成什麼樣子,因為選擇會排除掉其他的東西,很容易讓生命越走越狹窄。”

社群經常會有夥伴拋出自己的困擾向大家求助。我發現其實很多媽媽都把自己困住了,她們的人生中只有選擇題,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其實自己也有命題權。“我要工作,還得帶娃,怎麼辦?” 這只是一道選擇題嗎?難道不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類別以及內容嗎?賺錢+帶娃+發揮天賦,這樣的模式為什麼就不能實現呢?

 

不將自己的身不由己推給環境,不跟別人要答案。我們應該做對生命擁有主動態度的人,做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便是媽媽們學習心靈成長的重要性所在,當我們的內在豐盛起來,內心強大起來,就能從既有的命運中找到出口,找到屬於自己的無可替代的價值。

媽媽的超級時間管理

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一味地沉浸在焦慮的情緒中。把用來焦慮“如何安排時間”的能量,放在去想辦法設計與安排上,一定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時間分配方案。想像一下,你正在一個上市公司面試,面試題是“如何分配帶娃與工作的時間,請做一個合理具體的執行方案”,請問你會不會動腦筋想出好的辦法呢?

 

我會根據孩子成長階段的需求變化而調整時間安排,我會把工作分類並會預估每件事需要多久可以完成,然後選擇是白天做還是等孩子睡了再做,提前做好計畫安排,每週末把下周的工作安排寫在日曆上。工作日的三餐吃得相對湊合,簡單快捷為主,不會搞得很精緻。其他時間沒有工作壓力,我會好好做飯,慢慢享用美食。

這就是我的態度:做自己+做媽媽,不衝突。不做 workaholic ,最少的時間取得高品質的結果。其餘時間keep chill,酷吧。

相信我,你也可以做到! 

 

有感:

    其實真正的“自我”是一種內在的狀態。一個有“自我”的媽媽,不論是陪孩子還是照顧老人還是自己工作,都會覺得快樂與享受。我們應該做對生命擁有主動態度的人,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去做什麼樣的人”這句話也容易誤導人!大前提難道不是“你在孩子身邊”嗎?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人節首發 | 海靈格99句愛情語錄

20140120023928692  

我曾經聽過一句很美麗的話,某人立即知道遇上了他的正確的配偶,也就是說,“我正遇見我的美好未來。”

02

從熱戀中蘇醒,是愛情的先決條件。

03

許多大男子主義者是依賴於女性的,許多極端的女權主義者,是離不開男人的。

04

唯有男人以女人原本的樣子尊重她,女人也以男人原本的樣子尊重他,伴侶關係才可能成功。

05

如果男性繼續在母親的影響範圍內,那麼在母親的雌威下,他以後很可能成為一個情感騙子和調情高手,但他無法成長為一個珍惜女人並維持長久伴侶關係的男人,無法成為一個好的爸爸,也無力維持一段平等的男女關係。他必須放棄那最原始、對親密的對母親的依附關係,去接受父親的影響。

06

當男人和女人尋找某個人來滿足他們的要求時,其實在內心深處,他們是想找一個母親。他們一定會失望的。

 

 

07

 

當有人在伴侶關係中認為自己有權苛責、教育或者改變另一半,這是假設自己擁有只存在于父母對孩子的權力,結果常常是另一半因為壓力變得疏離,並且在關係外尋找平衡及出口。

08

愛,讓人感恩的愛,就是我們贊同他如他所是,完完全全如他所是。

09

沒有平衡就沒有伴侶關係,這是一個鐵律。

10

每一次回首,都是在逃避幸福的恩賜。

11

一個憎恨自己母親的人,能去愛誰呢?

12

人必須要有勇氣才可以得到幸福。當幸福來臨的時候,有些人會說:“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這樣他就會遠離早已得到的幸福。

13

男女如果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最終仍沒能結婚,就意味著:一方仍然期待有更好的人選出現,伴侶因此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即使他們終於結婚,傷害仍會保留。不過,也有彌補的方法,伴侶雙方互相對望,告訴對方:“我現在認識到你真正的價值了。”

14

缺少愛的人,對愛才有恐懼。

15

嫉妒是一套不需讓自己有罪惡感,同時也能擺脫伴侶的把戲:嫉妒的一方可以將關係失敗的原因推給另一方。

16

關於伴侶的事,基本上很簡單。如果他們相互凝視,他們的心靈會相遇。兩個人的心靈若是相遇,便會產生愛。這兩顆心靈有它們的方法互相遇上,但心靈不容許個人佔據對方的心靈。人只可以見到心靈,卻無法擁有。

17

不是關係的數量使人滿足,而是關係的本質讓人滿足。

18

每一個與我們親密相遇的人,對我們來說,都是命運。無人能逃脫,無論你我。

19

在關係中的每一次衝突,都是一次分離。

20

人類沒有其他任何行為比性愛更能夠達到生命的和諧與圓滿。

21

女人跟隨男人,

男人服務于女人。

22

伴侶治療的首要措施是找出誰給予較多,誰接受較多,然後將施與受帶回平衡。

23

只有透過孩子,男人和女人的結婚才能牢不可破。

24

就像樹根提供了大樹的養分一般,伴侶對彼此的愛也滋養了他們對子女的愛。

25

如果男人或女人只是為了好玩或是為了找人來照顧自己,這樣關係的基礎就像建立在流沙上一般的脆弱。

26

為了要成為一個男人,兒子必須放棄他對生命中第一個女人——母親的愛,為了要成為女人,女兒必須放棄她對生命中第一個男人——父親的愛。

27

愛的成功實踐,最基本的意義是來自相互承認對方的需求,並且願意給予對方所缺乏的。以及願意接受對方給予自己所缺乏的,這就是伴侶關係的基礎。

28

在伴侶關係中,如果一方被要求付出超過他所得到的回報,伴侶關係會受到危害,愛會因此冷淡下來。

29

在伴侶關係中,我們總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自父母那裡無法滿足的愛,但對父母的愛若是沒有實踐,伴侶關係中的愛也無法成功。

30

很多伴侶關係想盡辦法要改變對方,使他(她)變成和自己一樣,這將註定失敗。

31

不論分手有什麼原因,解決的方法總是要求尊重前任伴侶。

32

為了維持他們各自獨特的存在,男人必須在男性朋友的聚會中,補充並強化他的男性能量,而女人必須在女性友人的聚會中,補充並強化她的女性能量。

33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愛是什麼意思?

他們彼此贊同對方,如他們所是。兩人都知道,他們彼此是不同的。

34

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的,但是是平等的。當伴侶雙方都承認這一點,他們的愛就有更大的機會。

35

如果伴侶中的一方舉止如同一個有教育權威的人,也就是他認為必須要教育對方——這是他從他的父母那裡學來的——那麼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擺脫這個人。

36

伴侶關係中最深的需求是什麼?它最終取決於什麼?我很確定,取決於歸屬的安全感。對方會留在我身邊。我們一直在一起,我們可以一輩子彼此信賴。我有他在,他有我在。

37

當伴侶關係中出現問題,通常是因為父母身份一下子比伴侶關係更重要了。

38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一個人還沒有完成成長,而另外一個人需要為此買單,那麼通常情況下就無法平衡。因此可以觀察到,接受了如此之多的人通常會離開這段伴侶關係。

39

只有當性關係根植在對彼此的尊重中時,它才能成功。

40

一個認為自己比自己的母親更好的女人,對男人沒有尊重。她也不理解男人,而且她基本上也不需要男人。

41

一個女孩怎樣有能力成為一個女人,並能尊重和擁有另外一個男人呢?當她將自己放在母親旁邊——作為小的。

42

男人要在父親身上學會尊重妻子,而女人要在母親身上學會尊重丈夫。

43

單身男人可以將某個女人放在心上榮耀他,其中分量最重的當然是男人自己的母親,借由這樣,男人仍會感到完整。

44

造成酗酒問題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女人不尊重男人。

45

我們必須放下完美伴侶的概念,這種概念十分殘忍,毫無人情味可言。

46

進入親密關係時,我們常抱著完整、圓滿的期待,實際上,每一段關係都會像是死亡的過程。在關係中的每一次衝突都是一次分離。

47

憤怒通常是愛的替代,以愛接近某人遠比以憤怒更具有挑戰性。

48

當伴侶關係中的受害者不願意表達生氣或是恨意,關係中的交流就停滯了。只有當受害人將他所受到當傷害回報另一半,關係才能重新開始。

49

提升、療愈伴侶關係當方法:以愛及善意增加對另一半的回報。

50

兩性的結合只是短暫的,而非永恆。

51

當我們涉及世界奧秘時,我們要忘記那些適用於我們已知當關係中的事物,就好像當我們在海洋中游泳的時候,我們要忘記不斷流進來的江河。當我們到達目標的時候,要忘記來時的路。

52

只有性的實現才會讓男人和女人變成一對,同時也只有它會讓一對伴侶變成父母。

53

 當施與受達到平衡時,伴侶關係才能成功。

54

如果一方給得太多,超過另一方報答的意願或能力時,伴侶關係也會結束。

55

我們對平衡的需求約束著愛,限制著愛。

56

當伴侶中一方做另一些事情刺痛或傷害另一方,受傷的一方必須回報一些事情來造成同樣的傷痛和困難,以便保持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但是,這種方式不能破壞愛。當受傷的一方感覺到高高在上,而不能彎下腰來根據愛需要適當的報復對方時,那麼就不可能得到平衡。

57

在性關係中,伴侶中每個人都可能受到最深的傷害。只有當性關係根植在對彼此的尊重中時,它才能成功。

58

伴侶關係中,如果受害的一方試圖寬恕做錯事的人的罪責,好像她自己有權利這麼做一樣,那麼,這對關係的破壞性更大。

59

愛意需要有承擔適當罪責的勇氣。

60

如果一方堅持保持自己的清白感,另一方的罪責就不會結束,他們之間的愛就會枯萎。

61

我們很容易把從天而降的好運看作一種威脅,是讓人焦慮不安的東西。心底裡會相信我們的幸福會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引起命運的嫉妒。誠懇地感激之情會減少這種焦慮。然而,在其他人的不幸面前肯定自己的好運是需要謙恭和勇氣的。

62

大量的付出和接受,讓我們感到富足和幸福。

63

愧疚和無愧常常會相互調換外殼,愧疚會表現的和無愧一樣,而無愧就像愧疚。外表騙人,只有借助最後的結果,我們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

64

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65

你要知道,當女人跟從男人的時候,實際上,大多數家庭運作得會更好。

66

男性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女性服務。

67

男女之間的關係在最開始的十五分鐘內,就必須要運作得很好,如果不是的話,就算了吧。因為十五分鐘內所有的規則都建立好了,之後沒有什麼事情會改變。

68

為了伴侶之間的愛,我們就必須放棄最原始、最親密的愛——小時候對父母的愛。

69

一個男孩只有擺脫對母親的情感依附後,他才能投入于伴侶之間,成為獨立的男子漢。

70

如果女性繼續在父親的影響範圍內,做爸爸的乖女兒,她也許可以成為其他人的親密伴侶,但無法成為一個完全成熟的女性。她很難成為一個平等的伴侶,也很難成為一個好媽媽。

71

在伴侶關係中,過度付出的那一方是在破壞這段關係。因為付出太多的那一方是居於權力的位置,在逼迫他人。如果我給了太多,我就像個媽媽了。

72

男人在男人的天地裡,補充他的男性能量,女人則在女人們的天地裡補充她的女性能量。他們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暫時離開伴侶,以便補充他們的能量。

73

男人按女人的標準來要求女方,女人按照男人的標準來要求,男女之間才有可能形成聯結。

74

如果一個男人還維持在兒子找媽媽的狀態,或是一個女人維持在女兒找爸爸的狀態,他們的伴侶之間的愛也許會很熾熱,但他們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成熟的男女關係。這一類的伴侶也許會有一段甜蜜的日子,但當他們有了孩子後,三者之間的關係就會出現極大的困惑,需要艱難的調整。

75

想要第二次的愛獲得圓滿,必須承認和尊重第一任伴侶。

76

我們與第二任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不論是在聯繫強度方面還是在關係素質方面都比不上第一任關係,也沒有必要相比。但這並表明第二任關係但愛意和歡樂會少一些,相反,第二任關係通常比第一任關係更歡欣、更美滿。

77

伴侶之間非常融洽,是指他們相同程度地付出,相同程度地接受,相同程度地需要對方和滿足對方,對對方的作用和價值表示認同和尊敬。他們之間是平等的,不是絕對相同的。

78

非常融洽的伴侶之間平衡地付出和收取,為了維護這個平衡,每一方必須盡其所能地滿足對方,並坦然接受對方的風險。

 

 

79

 

愛會超越個人習俗和社會文化,去遵守自然的根本法則。

80

愛常常是有代價的,常常讓人感到愧疚。

81

想要順利發展伴侶之間的關係,就必須認真、慎重地評估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並相互交換其中對伴侶關係發展有益的部分。

82

原生家庭中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往往是新關係出現障礙的主要原因。

83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母親的影響下,就很難成長自立;如果伴侶中的一方太強大,伴侶之間就無法發展出成熟的愛。

84

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把伴侶間的感情推到了極高點。

85

男人和女人結合在一起,他們首先成為伴侶,而後才能成為父母。伴侶關係在父母關係之前出現,擁有優先權。

86

有些情況下,有些人不可能或不希望結婚生孩子。如果充分意識到放棄的東西的價值,理性地做出選擇,她就能從這不容置疑的損失中獲取女性力量,昇華為新的生活方式。男人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獲取男性力量。

87

尊重那些自己沒有選擇的事物,會讓自己的生活出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失去的同時,卻有意外的收穫。

 

 

88

 

以男人來說,競爭是為了做人上人,然後就能得到某一個或是數個女人的青睞。

 

 

8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之路,其中,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但也有一部分是伴侶帶來的,並不是真正任由我們選擇。那一部分處理起來很棘手。

90

通常,當伴侶中的一方嫉妒時,這一關係就已經結束了,只是雙方沒有意識到或不願面對罷了。

91

有些人害怕被拋棄,而無意識地將伴侶推開。她們為自己製造恐懼,寧願被拋棄也不選擇分手。

92

伴侶關係中,有很多的嫉妒產生,嫉妒白熱化之後,伴侶們常常很難理順雙方之間的關係。要麼分手,要麼強留,兩種痛苦必選其一。如果選擇留下來,那就保持原來的關係模式,不要奢望有多大改變。

93

處在不滿意的關係中卻不斷地希望情況會有所改變,是最糟糕的了。但是,大多數伴侶卻熱衷這一選擇。

94

一個人要創建一個全新、廣闊的生活空間,總覺得會傷害某些人,因此總覺得又點名不正、言不順。人們的行為,似乎是用自己的痛苦來平息伴侶的痛苦,或者是要讓別人覺得自己師出有名。離婚的過程為什麼如此漫長,這就是原因之一。

95

當分手最終不可避免時,雙方都會面臨新的機遇和風險。如果一方抱著自己的痛苦不放,不給自己重新創造新生活的機會,對開拓美好事物的機會無動於衷,那麼另一方想要獲得自由也是困難重重。

96

對於系統來說,為了愛發展順利、結出碩果,系統內的平衡環境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付出更多的愛來彌補系統中的不平衡,是不成功的。

97

那些自吹自擂、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的好像很有男人味的男人,實際上還只是處在母親的寶貝兒子階段。

98

兩人很難乾脆地分手,常常是因為他們沒有完全接受對方所付出的一切。

99

聯結,既是愛的獎賞,又是愛的代價。

A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寫給自己父親的一封信

images  

2017-06-16 伯特·海靈格 

親愛的爸爸, 

很久以來,我都不知道內心深處,到底失去了什麼。很久以來,您,我最親愛的爸爸,是我內心的禁忌。很久以來,您只是某個在那裡的人,我幾乎從未留意過您。因為我的目光聚焦在別處,在某種我想像中的,更偉大的存在。

 

突然之間,您從很遠的地方回來,因為我的妻子索菲召喚了您。她看到了您,透過她,您與我說話。

 

我曾多麼經常的感到自己比您更大,曾經是多麼懼怕您,因為您經常狠狠的打我,我則拒您於我心門之外,是的,我別無選擇,因為媽媽站在了我們中間。直到如今,我才感到我變得多麼空虛和孤獨,我是多麼遠離圓滿的人生。

 

但是現在,您從很遠的地方回來,懷著愛,保持著並不打擾我的距離。

 

直到如今,我才明白,是您確保著我們日復一日的生存,我們卻沒有在內心深處意識到,有那麼多的愛,從您那裡,向我們湧來。我們可曾告訴過您,作為我們的父親,您是多麼偉大?

 

您籠罩在一種孤獨感裡,可是您留在了我們身邊。您一直努力而又慈愛的服務著我們的生命和未來,我們理所當然的接受, 從未感謝過對您的索求。

 

現在熱淚湧上我的雙眼,親愛的爸爸,我向您的偉大鞠躬,將您納入心中。很久以來,您似乎都被排除在我的心門之外,沒有了您的心,如此虛空。即使是現在,您也和我保持著友好的距離,沒有任何期待,毫不失您的偉大與尊嚴。作為我的父親,您一直是大的,作為您親愛的兒子,我接受您,以及您所給予我的一切。

 

親愛的爸爸

您的托尼

 

 

 

Dear Dad, 

 

For such a long time, I did not know what I was missing deep, deep inside. For such a long time, you, my dear dad, were banned from my heart. For such a long time, you, my dear dad,were banned from my heart. For such a long time , you were just someone who was there. I hardly noticed you as my gaze was focused on something else, on something greater, as I imagined. 

 

Suddenly you returned to me as from far away,because my wife Sophie called you, she saw you, and you spoke to me through her. 

 

When I think how often and how much I felt bigger than you, how very much afraid of you I was, because you often beat me  very badly, and I banned you from my heart, yes, I had to, because my mother got between us. Well only now I feel how empty and lonely I had become and how separated I was from the full life. 

 

But now you have returned into my life from very far away, lovingly from some distance without interfering my life. 

 

Only now do I only to grasp that it's you who secured our survival day after day without our feeling deep down how much love was flowing from you to us, always the same, always focused on our well-being, and yet as if excluded from our hearts, have we ever told you how great you were as our father? 

 

You had a sense of loneliness around you, but you stayed with us. You remained conscientious and loving in the service of our life and our future, we took it for granted, without ever acknowledging what it demanded of you. 

 

Now tears come to my eyes, dear dad, I bow to your greatness and take you into my heart. You as if had been excluded from my heart for such a long time, it was so empty without you. And even now you remain some distance from me in a friendly way,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that could take away from your greatness and your dignity. As my father you remained as the big one, and I take you and everything I owe to you, as your beloved son. 

 

 

Dear Dad

Your Tony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