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酷文章 (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孩本性如此?還是大人教的?

 

天真  

作者光晴

最近跟朋友聊天,朋友認為有些小孩本性很壞,甚至壞到她覺得小孩投胎的記憶沒洗乾淨,這輩子延續了上輩子的觀念。

這不禁讓我想起以前親戚的3歲孩子,因為得不到姐姐上學要用的球,便把它藏起來,塞在洗衣機後面,假裝甚麼都不知道。他因為自己得不到,也不希望姐 姐擁有;弟弟出生後,也常常偷捏或偷打弟弟。當時聽到這些的我,也因此認為有些孩子真的是天生很壞,但這個想法都在我自己生了兒子之後改觀了。

二年前重回職場,我帶著2歲的兒子去上幼稚園,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那麼多同齡的孩子,也是第一次瞭解甚麼是團體生活。有一天我去接他放學,發現他臉 上有很多抓痕,條條見血、紅腫,看得我心驚肉跳。老師急忙解釋,是班上有位年紀不到2歲的小女孩,一早就在門口等著跟我兒子玩,兒子一到學校卻只想玩車 車,不和小女孩玩,她一氣之下便抓傷了兒子。小女孩的阿嬤一直跟我賠不是,我連忙說沒關係,小孩子都不是有意傷人,而且這點傷很快就會好,不用太在意。

嘴上說沒關係,兒子的傷卻條條刮在娘心,我心裡還是覺得很不捨。

晚上幫兒子洗澡時,看著傷口忍不住問他:「臉疼不疼?」「疼。」「是誰把你的臉抓傷的啊?」「是茵茵。」「那你還喜歡茵茵嗎?」沒想到兒子竟然回 答:「喜歡。」我大吃一驚,接著問:「以後你還要跟茵茵玩嗎?」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啊!」當時我受到很大的衝擊,我還以為他會因此不喜歡茵茵,不 想再跟她玩。

本來還打算要好好開導他一番的,沒想到,是我被開導了。

是啊!小孩的心地多麼純淨,沒有心眼。我開始想像如果今天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一樣毫不猶豫地這樣說。但是我知道,如果當下教育兒子:「你怎麼這麼傻,以後還想被茵茵抓傷嗎?」那我就破壞了一個孩子的純真與無私。

我對兒子說:「你好棒!你是哥哥,要照顧妹妹。下次你要跟她說不可以傷害別人,這樣別人會痛痛喔!」兒子開心地說:「對!我是哥哥,我會教她!我很棒!」母子倆在浴室裡嬉鬧,我的眼淚卻不爭氣地在眼眶裡打轉。

我又想起一件事,還記得有次在燙衣服時,兒子開心地跑過來要跟我玩,我嚇得趕緊把他推開,急忙中卻忘記告訴他為何不要靠過來。等過了一會兒,我燙完衣服要和兒子說話時,他突然一直推我,不讓我靠近。我這才發現,他是在學我。於是我告訴他把他推開的原因,也和他道了歉。

這時我才體悟到,小孩真的是一張白紙,你畫甚麼他就是甚麼。給他黑的,他就變成黑的;給他白的,他就是白的。所有觀念都是社會後天帶給他的。

因此,孩子做錯了事,父母真是難辭其咎。教育很難,難就難在它不是件三言兩語就可以簡單說清的事,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著孩子。父母嘴上對孩子 說:「你要做個好人,要做好事,要體諒別人。」自己卻插隊、闖紅燈、遇到一點權益被侵犯的小事就激動得不行。別人打你一拳,你非得回他二拳。看在小孩眼 裡,會覺得父母要他做個好人也是說說而已。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說出的話自己沒有試著去做,又怎能要孩子認同並成為一個好人?

所以別再認為孩子天生本性如此了。最初,他們真的只是一張張白紙,每個人都有責任要給孩子正面的榜樣。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把孩子帶壞了!真的要學學

天真1  

各位家長一定看看,不管你是什麼老闆,還是什麼領導,記住請給孩子傳遞正能量!

1
寶貝快點起床,要遲到啦!" 改成:寶貝,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啦,你聽到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了沒,還有環衛叔叔阿姨掃地的聲音。 讓孩子感受聆聽這些自然的音符,留意觀察到生活中美好的點點滴滴。

2
寶貝,到學校了要乖,認真聽老師上課, 作業要按時完成!" 經常聽到媽媽們說這一句話, 這句話會產生多大的效果呢?當一個人被要求、被期待了,即使孩子為了聽你的話表現出很乖,那不是他發自內在意願的話,隨著一天天長大,這種乖和聽話也不會 很持久。 不如改成:寶貝,媽媽祝你開心愉快的度過這一天,放學回家媽媽等著你分享在學校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給孩子輸入的信念是學習是開心愉快的,有趣的。回 家了媽媽也願意聆聽和陪伴我。

3
、你帶著孩子在公園玩,突然下雨了,"哎, 這個鬼天氣,週末也不能好好玩一下。你的這句話也許是無意,可傳遞出來的卻是一種抱怨、一種內心的煩躁和抗拒。 不如換個說法: ”平時都是天晴逛公園,下雨天在公園裡走走,感覺空氣更加清新了。換個角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被你的積極樂觀生活態度影響。

4、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塞車,"哎,煩死了,等到什麼時候啊?回家還有一大堆事情呢!很多媽媽說孩子沒有耐心,脾氣急躁,殊不知,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 子呢,平時的你是不是也是這麼急躁呢? 那麼與其抱怨交通堵塞,還不如把這個時光好好利用,可以趁機多和孩子聊聊天。

5"媽媽,你的工作是不是很辛苦呀?看到你疲憊的無精打采的臉,孩子忍不住問了。"是啊,媽媽要供你上學,不辛苦工作努力掙錢你哪有條件上好學校。 也許只是孩子關心的話語,你卻趕緊想利用這個機會開始教導孩子了,給孩子傳遞媽媽都是為了你。想達到一種 什麼樣的目的呢?想成為操控孩子的一種手段嗎?如果孩子果真很聽你的話了,也就代表他慢慢失去與自我的連接了。父母經常灌輸這樣的思想也會讓孩子背負著沉 重的壓力去生活和學習。

換一個說法:媽媽今天是有些累了,沒辦法給你講故事了。媽媽需要好好休息一下。簡單的回答就能獲得孩子的理解。

給孩子傳遞正能量,需要父母本身具備積極樂觀的心態,需要父母懂得在自己生活工作中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總之,你期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是大人的縮小版,更是鏡子!請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吧!這些提醒對於我來說,很實用呢。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思

靜  



 

一個不知道感恩的人,他的心一定是饑渴的,因心之漏而產生的缺失感。。。


雖然這樣的人最需要愛,但是,無論你給予他多少愛,只要他的心是漏的,就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即使有也只是暫時的。

一個不知道反思的人,他的身體一定是病態的,因心之硬而產生的固步自封。。。


雖然這樣的人最需要治療,但是,無論你給予他什麼藥物,只要他不回頭反觀自己,就不會有被治癒的時候,即使有也只是暫時的。

 

對一般人來講,最需要的是平衡自己和認識自己,然後才可能去幫助別人,否則你只可能是去剝奪別人。對真正能夠幫助別人的人來說,不會要求別人什麼,包括感恩。但是這也不意味著人們不去心懷感恩,因為感恩是每一個人走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能量吸血鬼

能量  

一種『索取』個不停的人,是專注在獲取他人的注意力。
 
 
你是個『能量吸血鬼』(energy vampire)嗎?
 
你在生命裡,只顧及自己要的,
 
而忘了給予他人關注嗎?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
 
一直被照顧地無微不至,他們的概念裡,
 
只有習慣性的『拿』與『消費』,
 
而沒有學到『給與』及『感恩』,
 
他們生命的聚焦,成為只照顧自己,而忘了照顧別人。
 
 他們常常會不斷地索取,
 
可能是金錢,玩具,東西,衣物,
 
他人的注意力,服務,等等。
 
 
許多家長以為教孩子在接受他人贈與的時候說謝謝,
 
就是教導他們感恩,其實不然。
 
 
感恩,是一種能夠
 
『把注意力聚焦在值得享受與欣賞的經驗裡』的態度與能力。
 
 每一個人事物,每一個經驗,
 
你都可以選擇聚焦於『不滿』,或是『感恩』。
 

 
當我們選擇聚焦於『不滿』的時候,
 
我們的經驗成了無底洞一般的需求,
 
身邊的所有人事物,永遠都不夠好。
 
 
你永遠都可以找到令你不滿意的地方。
 
你開始聚集憤怒,怨恨,身邊所有的人都讓你生氣,
 
因為你認為,他們『不應該』如何如何,
 
他們『應該』滿足你所有的需求,
 
與你所有荒謬的想法。
 
 
你常常對你的親戚朋友提出情緒勒索。
 
如果你『愛我』,『關心我』,『在乎我』,『重視我』····,
 
你就應該如何如何對待我。
 
 
你利用別人的罪惡感,愛與關懷來操控他們。
 
很多人因為自己內在對自己不接納,
 
就會落入這種情緒勒索的狀況,無法離開。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要破除這種惡性循環,
 
所有的參與者都必須有勇氣改變。
 
 
這種狀況,也很容易在心靈成長路上的人發現。
 
沒有靜坐內觀,觀察到自己的言行的不妥,
 
做適當地平衡療愈,無論禪修多久,
 
利用光與愛的能量,
 
或是邏輯分析有多久,都是沒有辦法突破的。
 
 
一般人,可能需要身邊的人
 
受盡苦而憤怒地離你而去,
 
並且多次發生,自己在情感上落入穀底,
 
才會有開始覺察的可能性。
 
 
當然,你的生命經驗會很痛苦,很匱乏。
 
不過不是因為你的生命匱乏,而是你的心很匱乏。
 
 
你幾乎看不到也看不懂親戚朋友對你的關愛,
 
因為你的心已經被匱乏與不滿給占滿了。
 

 
你的朋友,因為他們在你的心裡,
 
都因為你的聚焦而被你詮釋為不足,
 
不愛你,或不值得當作你的朋友。
 
你的親人,也一個一個因為你嫌棄他們,而遠離了你。
 
 回想一下,你今天覺得有很多不滿嗎?
 
昨天呢?前天呢?好好觀察一下,
 
你生命裡的所有人事物,
 
你對他們有比較多的抱怨,還是比較多的感恩?
 
 在靈魂的角度,這些人也曾經有許多類似的靈魂記憶(情感程式)
 
才會導致這一輩子吸引來的生命經驗。
 
如果你覺察到你自己有這樣的傾向,
 
或甚至這裡所敘述幾乎跟你完全一樣,
 
不要擔心,至少你這輩子有轉機,
 
因為你已經覺察到,
 
而且有機會來跨越你的靈魂課題。
 
 
另外一種『拿』個不停的人,
 
是專注在獲取他人的注意力。
 
 你的生命裡,你喜歡到處向他人述說你的故事。
 
在一群人相處的時候,你常常把話題專注在自己身上,
 
或是喜歡討論你懂的事,或是以你的觀點評論他人。
 
你喜歡搶風頭。你對他人的故事或觀點,完全沒有興趣。
 
當別人在發言時,你常常有聽沒到。
 
 
當你在聆聽別人發言的時候,
 
也是因為你可以從他們的話得到某種認可或驗證。
 
對於你的朋友,你對他們幾乎不太瞭解,
 
你根本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生命觀點,
 
以及他們的經驗完全沒有興趣。
 
 
或許你的意識裡,
 
根本就沒有『他們有生命經驗,感受,及觀點等等』的概念存在。
 
你根本就忘記,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因為在你的生命裡,他們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只是滿足你『享受他人的關注』,
 
與『讓你成為世界的中心』的捧場者。
 
當他們沒有給你你所期望的認可時,
 
你可能會老羞成怒,對他們做無理的人身攻擊。
 
 
這種人際關係,是非常單面的。
 
你錯失了真正與朋友互動的寶貴經驗。
 
你並不認識你的親人,朋友,甚至你的伴侶。
 
慢慢地,你身邊的人,會發現跟你相處真的很無聊。
 
或許,他們會逐漸離開你。
 
 
注意力,也是一種能量,
 
能量的流動,是宇宙的基本定律。
 
當一個人,只拿能量而不給能量的時候,
 
能量流流動會越來越少。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
 
請你找到並平衡『對於他人的注意力有強大需求』的情感程式。
 
 
這類的程式,
 
通常是與『別人不認可你的時候 你就覺得自己很渺小』有關。
 
 
當你在平衡情感程式之後,
 
你可以開始練習問你的親戚朋友,
 
有關他們的問題,借這些問題來開始認識他們。
 
你在開始認識他們之後,你會發現,你的生命更有趣。
 
你會發現,當『索取』與『給與』平衡的運作時,
 
生命是多麼地和諧。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靈魂之心--評判

心  

 

當你評判的時候,你就將你的注意力從你自己那裡轉移到別人身上去了。通過關注在外在,你阻止了自己注意到自己的內在正在發生什麼。


評判別人是一種企圖改變世界,或者重新安排它以讓它得到你的贊同的方法。

 

它是能量的大出血――或者說是一種力量的喪失。你將力量給了那些你所評判的人和情境。它們佔據了你的思想和注意力。它們讓你入迷,就象一部佔據了你的注意力的電影一樣。

 

當你評判別人的時候,你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你的目標和你的願望,還有最重要的,你忘記了你的感受。評判別人的衝動就像是一張你已經看過的但是依舊吸引你的電影的電影票一樣。當你在那衝動下行動時,你就進了這影院。

 

在這部電影裡,你比別人優越,你擁有權力去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事實上,你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別人身上,因為你不在乎他們所想和所感覺到的。你對他們的掙扎或者成就都不感興趣。

 

他們的過去對你來說不重要,你也不將他們看成是在地球學校裡的同事、同伴,甚至不把他們看作是獨立的個體。你只看到那些令你反感的、令你不舒服的地方。

 

評判的衝動是由內在的痛苦所滋生的。它不止是心理的衝動。在評判的衝動背後是一個物理的痛苦,這痛苦體驗起來極為難受。所以你往往不去體驗它,而是在衝動的驅使下去行動和評判。

 

你 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你不喜歡的行為上,那些讓你不悅的衣服上,或者一個太高或者太柔的聲音上。你給別人貼標籤。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對別人和某個情境的評判的 衝動的背後是身體的痛苦。當他們去注視別人的時候,或者對別人發火的時候,他們將自己的不舒服隱藏起來了。除非他們能感覺到那個不舒服、對它變得熟悉、並 挑戰它,否則他們會一直強迫性地對別人和環境進行挑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懂得愛

 

懂愛  



一心追求安全而穩固的人際關係,必然會引發哀傷和恐懼;愈追求安全感,愈會招致不安全的感覺。

 

有沒有任何人際關係使你感到安全過?我們大家都渴望愛與被愛的保障,但如果我們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徑,那算是愛嗎?

 

我們不被人所愛, 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愛是什麼?

 

這個字眼早已被世人所敗壞了,所以我一直不怎麼愛用它。

 

每個人都在談論愛,每一 份雜誌、報紙以及傳教士都不停地談著愛。

 

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君主,我愛這些書,我愛那座山,我愛那種快感,我愛我的妻子,我愛上帝……

 

愛是否只是一種概念?如果是的話,你當然可以培養它、滋長它、珍惜它、玩弄它、隨心所欲地扭曲它。

 

你說你愛上帝,那究竟是什麼意思?你不過是愛那個你自己的臆想所投射出 的影像罷了,你按照心目中神聖崇高的模樣,為自己披上了可敬的外衣,而形成了那個影像。所謂我愛上帝根本毫無意義,你在崇拜上帝時,不過是在崇拜自己 而已,這絕不是真正的愛。

  

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間的愛,於是我們躲到抽象的理念世界中。

 

也許,愛真的是人間苦難和困 境的最終解答,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找出愛的真諦?只下定義就算了嗎?

 

宗教給它一種定義,社會又有自己的定義,各種的偏差和曲解比比皆是。

 

難道崇拜某人、與 某人同床共枕、交換感受、作伴解悉,就是所謂的愛了嗎?這種極其狹隘、純屬個人取向以及完全訴諸感覺的愛,已經成為社會上公認的模式。於是宗教挺身而出, 宣稱愛是超越這一切的。他們在人間的愛情中看到的只是快感、競爭、嫉妒、佔有、總想控制和干預對方的思想,瞭解了這種錯綜複雜的現象以後,他們聲稱必定還 有一種神聖、美好而又純潔無染的愛存在。

  

不論在世上哪一個角落,所謂的聖人都會告訴你:注視女人是件非常不好的事。 他們會說:如果你讓自己沉溺於中,你就不可能接近上帝。於是他們不顧自己的逐漸枯竭而將推向一旁。禁欲好比閉上自己的雙眼、割去自己的舌頭,因為他們 等於否定了大地之美。他們讓自己的心與意處在饑餓狀況,他們是脫了水的人類,他們摒棄了美,因為美與女人是分不開的。

 

 

只要仔細觀察,不難看出內心的起伏過程,如果能一眼就看清它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一點一點地分析出來,你會在刹那間識破那個虛偽的小傢伙我一一的整個本質及結構。我的眼淚、我的家庭、我的信仰、我的宗教、一切醜惡均藏在內心深處,如果你打從心底看透它,而不是用腦子去分析,你就獲得了中止哀傷的秘訣了。

  

悲傷與愛是不可能共存的,但是基督教卻把痛苦理想化,甚至將它供在十字架上朝拜,這暗示著除非你通過那扇特殊的門,否則你是永遠脫離不了痛苦的,這完全顯示了宗教組織剝削人心的伎倆。

  

因此,在你問愛是什麼的時候,你也許會害怕看到真正的答案,因為它可能意味著一種徹底的劇變它可能會毀了你的家庭。你也許會發現你根本不愛自己的妻子、丈夫或孩子。你真的愛他們嗎?你可能會決定毀掉辛苦築起的家園,從此再也不去教堂或寺廟了。

  

如果你仍然想追問真相,你就會認清恐懼不是愛,依賴不是愛,嫉妒不是愛,佔有控制不是愛,責任義務不是愛,自歎自憐不是愛,不被人愛的痛苦不是愛。

 

愛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謙卑不是虛榮的反面一樣。如果你能毫不強制地,就像雨水洗去綠葉上的積塵一般除淨那些假像,也許你會突然見到那朵人們所渴求的奇葩。

  

如果你尚未獲得那豐盛的愛,還沒有滿懷著愛,這世界就難逃厄運了。你的理智告訴你,人類的團結才是一切的根本,愛是惟一的途徑,可是誰來教導我們去愛?有沒有任何權威、方法、制度能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果要別人告訴我們,那已經不是愛了。如果我們說我要練習去愛,我要每天靜坐沉思,練習慈悲、溫柔,儘量努力去關心他人的需求,這是不是意味著愛是可以鍛練,可以用意志力達成的?

 

每當你有意訓練自己的心去愛時,愛就從視窗溜走了。練習某種愛的技巧,也許能使你變得聰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過那跟愛仍然是兩回事。

  

因為快感和欲望主宰著這個荒涼破碎的世界,因此,愛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了。

沒有愛,每天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而且,缺少了美,也就缺少了愛。美並不只是一棵美麗的樹、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幢雄偉的建築或一個漂亮的女人那種肉眼可見的東西。只有當你的心中有愛時,才會看到真正的美。沒有任何德行可以缺少愛及美這兩種因素。

 

你很清楚,如果你只是憑著意志力去改善社會、濟貧救世,結果往往會造成更多的不幸,因為缺少了愛,人心就剩下了醜惡及貧窮。反之,如果有了愛與美,不論你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會帶來秩序與和諧。只要你知道如何去愛,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你就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現在我們就必須面對核心間題了。如果不經過修煉,不通過思想、強求、書本、老師或指導者的引領,一個人能不能像突然見到可愛的落日一般與愛相會?



我覺得有件東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沒有任何動機的熱情。那股熱情不是來自某些誓約、執著或色欲。不認識熱情為何物的人永遠無法瞭解愛,因為只有在徹底捨棄自我中,愛才能出現。

  

始終在尋覓的心是無法熱情奔放的。

 

你停止尋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這不能靠努力或經驗而達到的,只能在毫無心機的情況下,才能巧遇到它。

 

你會發現這種愛超越了時間的範疇,屬於個人,也超乎個人,可以專一,也可以遍佈,就像一朵花的芬芳,你能聞到它,也可能毫無知覺地擦身而過,那朵花為每一個人綻放,包括那個在它面前深吸一口氣而且愉快地注視著它的人。不論人們站在花園內或花園外,對那朵花都毫無影響,它只是自然地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它的芬芳。

  

愛是新鮮、活潑而充滿著生命力的,它沒有昨日,也沒有明天,更不受雜念的干擾。

 

只有赤子之心才能認出它來,而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是可以在這個已經失真的世界中生存的。

 

人們總想通過犧牲、崇拜、人際關係、性生活以及種種快樂和痛苦的途徑,去尋找那不可思議的愛,然而,意念必須認清自己的真相而自然終止,才可能找得到愛。如此而得到的愛,才沒有對立、沒有衝突。

  

也許你會問:如果我找到了這份愛,那麼我的妻子、孩子,以及我的家該怎麼辦,他們的生活必須有保障啊!

 

你會提出這個問題,就表示你還沒有跳出過思想及意識的領域。如果你曾經跳出過一回,你就根本不會有此一問了,因為 你已經知道在愛之中是沒有時間和意念的。談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自己受到催眠而人迷了,如果你真的想超越思想和時間,也就是超越悲傷、你就必須先覺察:所謂的愛是屬於完全不同次元的東西。

  

可是你不知道如何進人那美妙的源頭兮那麼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什麼,你就什麼也不做。不是嗎?

 

就是這樣,什麼都不做,然後你的心就完全寂靜了。

 

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表示你已經不再尋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點一消失,愛就出現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雅·與老子對話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作者:善舞銀蛇

 

轉自: 大衛_麥克

 


馬雅:師父,我最近有一種衝動,就是想把很多東西都送人,自己留下必需的就行了。其實我覺得有時候並不需要那麼多,很多東西買的時候只是覺得將來會用得到,但是變成自己的以後,就很多沒用過。想想我把這些東西送出去,感覺很開心,好像。。。好像是一種輕鬆的感覺

 

 

 

老子:哈哈,你們本來就不需要太多物質的東西,你們需要的只是“有”的感覺,而一旦“有”形成,就開始走向毀滅,到達無,只是自然規律。你最近不是有一些體悟嗎?說說看

 

 

 

馬雅:我是有一天,在公園溜達的時候,坐在凳子上,看到眼前的植物突然不是植物,只是一段跳動的頻率,我突然就能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幻象的意思了。這個看起來那麼真實的世界其實是投射出來的畫面而已,任何東西其實都是一團波。

 

 

 

老子:恩,的確是,你當時的狀態是和植物的頻率共振了,自我比較小。

 

 

 

馬雅:可是後來我有一些疑惑,因為後來我就感覺到看世界就會有些不一樣了。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頻率的凝結。越是粗重的頻率才會凝結成物質。後來我就去試,看看在人群中,還能不能看見物體只是頻率,我發現不能,我生活中用的那些物品看起來都可真實了,一敲還硬硬的。

 

 

 

我後來就疑惑,那麼我們吃的東西呢?應該也是粗重的頻率凝結而成。我突然想到我看的一段電影《西遊*降 魔篇》,裡面的主角玄奘,在初次遇到豬妖的時候,走到豬妖顯化的酒樓裡,雖然看起來很繁榮熱鬧,富麗堂皇的大廳,大家都很開心的吃吃喝喝,但是玄奘就看到 那些美食和人群卻是一個個人死去鮮血橫流的畫面,那美麗的裝飾其實是兇狠的武器,美味的烤豬其實是一個個死去的人掛在上面。

 

 

 

我 現在的感覺就有的類似這個,感覺讓我們感到滿足的那些東西,其實一個個陷阱一樣,讓我們的頻率越來越粗重。而頻率越粗重越會有粘性會凝結,而需要更多越來 越粗重的頻率才能感到滿足,就像上癮一樣。就像吃了好吃的還想吃更多好吃的,有了這個物質還想要那個,要更多,更多。但是這個時候人已經變得非常可怕 了,就像心裡已經住了一個黑色的魔。我突然感到害怕,我們怎麼才能跳出這個粗重的頻率?

 

 

 

老子:越是粗重的頻率越是會凝結,越是精細的頻率越是輕盈散開。精細的頻率沒有那個“聚”力。

 

 

 

馬雅:啊,你的意思是不是說:有其實就是粗重的頻率凝結,而無其實不是無。只是頻率太精細,我們肉眼看不見?無只是純的能量而已是這樣嗎?

 

 

 

老子:可以這麼說,無也分好幾個層次。到最後是連無都沒有。

 

 

 

馬雅:那我們怎麼讓自己的頻率輕盈起來呢?

 

 

 

老子你們怎麼讓自己的頻率越來越粗重的呢?

 

 

 

馬雅:我想想看,好像是不停的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這樣子。我 以前有個感覺,就是很喜歡吃好吃的,典型“吃貨”一個。其實吃貨還是挺可愛的描述。但是我那個狀態比較痛苦,就是吃到好吃的很開心,但不是單純的開心,是 暫時鬆了口氣的感覺。還沒吃完就想要下一個吃的。想要繼續吃,繼續吃。如果不是因為擔心身材,我覺得我真的會吃成一頭豬。想吃想要這些東西的時候,就像癮 發作一樣。

老子:恩,你已經體會到了,“有”是痛苦的來源。那你把這個過程反過來。

馬雅:怎麼反過來?你是說,越來越“沒有”?越來越“要”的反面是什麼呢?越來越“不要”?越來越“給”、“舍”?

老子:哈哈,道就是減法

馬雅:你是說,這就是你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意思?

老子:是的,大道至簡。知識越多,離道越遠。物質越多,也離道越遠。人間的知識,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有。

馬雅:那你的意思是,我們不該學那麼多東西,我們也不該去擁有豐盛的生活嗎?都要像和尚道士一樣去清修嗎?

老子:你們享受“有”,就會受到“有”的制約,這是必然的。擁“有”的快樂和痛苦是並存的,“有”一邊在誕生,一邊就在毀滅或消失。所以你們“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馬雅:但是我記得五次元裡面描述的人間的天堂,就是人人享受豐盛,人人都快樂富足。

老子:是的,五次元以上的能量都比較輕盈,人們不會受“聚”力的牽引,那時的人們享受過後,心裡就沒有了,不會想要更多,像你剛剛說的,上癮的狀況不會發生,就不會有痛苦。

馬雅:額。。。我好像注意到一個重點:心裡沒有,就不會痛苦。是這樣嗎?

老子:是的,內在的空無,其實是一個合一的狀態,不會有彼此的感覺,不會有匱乏的感覺,因為所有需要的,都存在這裡。

馬雅:那現在的人間呢?是不是好幾個次元並行的狀態?那這樣的狀態裡,也不可以享受豐盛嗎?是不是不管在哪個次元,只有心裡沒有,其實有多少物質都沒關係?也不會為物質所累的?

老子:你的問題還真多厄,好吧,我一一回答。現在的地球,確實是一個特殊的狀態,多次元多空間同時存在。可能每個人體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根據這個人本身的頻率來決定。是什麼樣的頻率就跟什麼樣的世界共鳴。如果某個人,他已經達到較高的頻率,他自然不會貪戀物質的享受,因為跟物質的頻率不共振。即便現在他擁有很多物質,但他明白這是“一”的一部分,他也來去自如,今天是放在他這兒的,可能明天會放在別人那裡,沒有差別,沒有驚慌,沒有痛苦。物質不是那個 “我”的。

馬雅:哦,明白了,重點是,這些物質有沒有標記成“我”的?如果是,就會痛苦受累,如果沒有,就不會,擁有物質多少都沒關係是吧。

老子:是的

馬雅:哦,我明白了,難怪我把自己的東西送出去了,我會感覺到很舒服很輕鬆呢,原來是這樣。那這麼說,其實我也不必像僧人苦行一樣,住石洞,吃野果,還是可以活在人群中間的,哈哈

老子:哈哈,你這個小頑皮。記住外在怎麼做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

馬雅:因為沒有外在這回事是不是?

老子:哈,你又懂了。

馬雅:嘿嘿,有勞師父教導。那所以把標記成“我”的東西去掉,或者送出去啦,或者就是覺得不是我的,是不是就是放下的意思?

老子:是的。記住:人間是加法,大道是減法,就夠了。

馬雅:是也是也。呵呵

 

 

 


 

 

【馬雅•與老子對話】3——純真之美

馬雅:師父,我今天玩得好開心啊,和朋友唱歌跳舞,感覺藝術就是沒有距離的,藝術就是通用語言!有的朋友雖然才第一次見面,但是也一起玩得很high!

老子:那是因為藝術裡面都是純真。

馬 雅:不過,我也有個疑惑。就是今天大家談起自己的父母的時候,這些朋友的父母,幾乎都很有藝術天分,唱歌、跳舞、戲曲、寫詩等等,可是我的父母怎麼就是很 平凡的農民呢?雖然我也沒說自己的父母不好,但是我很希望遺傳到父母的藝術天分。因為我真的很喜歡藝術,只是大部分的時間,它們都是隱藏起來的。

老子:可是你遺傳到你父母的質樸和純真,純真就是最高的天分

馬雅:好像是哦,我今天就嘗試即興作詞,還有沒有譜曲就唱歌。以前我是不敢去嘗試的,但是現在什麼也沒想,開口就唱,哈哈,居然也不難聽,還全唱完了。

老子:呵呵,你現在知道純真有多美了吧。真善美,美是在後面的,藝術的美就是純粹的、流動的能量的表達。

馬雅:恩,謝謝師父一直教導我純真是最重要的品質,嘿嘿。

老子:對於回家,每個人走的路是不一樣的,你可以通過純真,別人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但有一點,就是都要純粹。每一個純粹的能量,不管是什麼樣的能量,都可以回去。

馬雅:你的意思是說,其實我們只要堅持走一條路,不管是什麼樣的路,都能回去?

老子:是的。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路,所以不用去看別人在修什麼樣的方法,不用比較重要的是去尊重內心的感覺,自己適合走什麼樣的路很多時候,迷茫只是忘記聆聽內心的聲音你的內在一直都有一個舵手,領航你人生的風帆。如果你把船舵交給別人,或者交給頭腦的聲音,就會迷航。純真就是跟隨能量的流動,該表達的時候表達,該行動的時候行動,該沉靜的時候沉靜。能量過去了就過去了,不留痕跡,沒有牽扯。純真如水,上善若水,幾於道。

馬雅:哇喔,純真這麼重要!

老子:哈哈,一旦你給純真加上了意義,你就會失去它,它就變得不再單純,它就變成你實現某種利益的工具。純真不是後天得來的。每個人在靈魂之初和生命之初,都是純真。只要回到純真就可以了。

馬雅:其實說來說去,就是減法對不對?你就教了我這個。

老子:哈哈,說得沒錯。我不會教你別的。這個足矣。

馬雅:可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挺難的。

老子:如果你一直純真,簡單,你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你不會覺得難或不難。能量流經你的時候,如是而已。

馬雅:好吧,我承認,我是還不夠純真,不夠簡單。不過,我覺得我已經比之前好多了,我現在感覺自己簡單了很多。

老子:那你是怎麼變得更簡單的呢?

馬雅:我想想看,好像就是明白要多付出開始,人開始變簡單的。去付出以後,能感覺到能量的流動,人會很輕鬆很快樂。只不過有時候也會自私,希望別人多付出一些。特別有的時候是,我越是告訴自己,要多付出,有時候反而就會忘掉。

老子:恩,你還是會受到舊有能量的牽扯。把這個也忘記,別去糾結在自己現在的表現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這一刻有什麼樣的狀態,OK,好,讓它過去,讓下一刻真實的狀態前來。這就是純真的表達。


馬雅:哦,原來是這樣啊。明白了。純真就是如是嗎?

老子:哈哈,沒有名詞能解釋純真。就如同不能解釋“無”一樣。道可道,非常道。

馬雅:師父,你又來了,賣弄玄機。搞得高深莫測的,好多人都不能理解你的《道德經》。你就不能說得清楚點嗎?

老子:語言能夠言說的,肯定不會帶到領悟頻率到了,全都明白。不是我不想說清楚,是這個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描述。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有”,沒有一個“有”,能解釋“無”,能帶領到“無”。

馬雅:好吧,好像是這樣的。那你告訴我這些有什麼用呢?

老子:語言給你指了一個方向,重要的是去踐行。很多時候,你雖然有所領悟,但“你所是”的能量,還不是你所領悟的能量,這中間是有差距的。你的行為展示了“你所是”的能量。

馬雅:好吧,那我乖乖去實踐。我就是這方面比較欠缺,想太多,好像明白很多,但是遇到事情還是老樣子。

老子:沒關係,還記得嗎?純真,如是,就OK了。

馬雅:哦,對,不用要求自己太多。好也這樣,不好也這樣。哈,我這樣想的時候,好輕鬆哦,就這樣也會變簡單耶!

老子:越純真就越容易純真。

馬雅:呵呵,好玩。好吧,晚安師父。呵呵,你不用安,你一直都安啦!

 

 

「馬雅•與老子對話」4--無條件的愛

馬雅:師父,我發現一件事,我在工作上始終提不起來太大勁,雖然現在已經比之前好很多了,但是在人間事上面,我始終覺得像是沒睡醒的狀態,很被動,經常進去不了狀態,不像其他同事一樣做事很有積極性。這是怎麼回事啊?

老子:
親 愛的孩子,工作是你內在能量自然的表達,你愛你每一個地球家人,你所做的事,都是因為你愛他們。這是非常自然的事。不給你報酬,你也會去做,如同你愛你的 愛人,你會為無條件的付出,只因為你愛他。而你的報酬,是宇宙給你的回饋,是用報酬的形式彰顯你內在流露出的愛的豐盛。

馬雅:哦,工作原來是這麼回事啊。但是從我開始工作,我始終覺得很多時候工作進行得不順暢,沒有工作的積極性,其實我很願意把工作做好。我曾經做教務的時候,也很喜歡我們的那些學員,很喜歡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可是現在的狀態真的像我沒睡醒一樣。我不知道怎麼了。

老子:你的愛的能量不通暢,你受到太多觀念的制約。你從小學到的是:“付出要有回報,做人不能吃虧。你不能先愛別人,要不然你會吃虧。
愛其實是沒有限制的,沒有條件,如果是為了什麼才愛,那已經不是愛了。愛是不受二元對立的制約,愛沒有對立,它超越對立。愛體現在你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對愛的體驗受到制約,則你們在其他的方面都會受到制約。而你們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制約,都是一個機會,來質疑你們曾經學到的對愛的定義。如同現在的你。愛是你們的基本粒子。你們的DNA裡面篆刻了神的愛,再也沒有其他的。你們要做的,就是回到你們最初的狀態,讓本真最原始的神之愛自然流露、綻放。

馬雅:哦,原來是這樣,原來是我受到觀念的制約。不過,這都是父母、老師教的啊,從一生下來,就會被灌輸各種各樣的觀念,要怎樣,不要怎樣。那也是他們積累的人世間的體驗的經驗啊。他們愛我們,希望我們能過得好,才這樣做的。

老 子:呵呵,是的。他們教給你們的東西,是他們累積下來的經驗,是希望你們能夠比他們更幸福。作為父母,本身是為了來學習無條件的愛。雖然他們教給你們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觀念,但是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的行為卻超越了這個信念。你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的父母超越一切的困難阻撓保護你們,你們在 最低谷的時候,你們的父母敞開懷抱無條件的接納你們。在這樣的時候,愛創造了很多奇跡,留下溫情動人的故事。
你們要學習的,是他們傳達給你們的,這樣讓你們身體和靈魂都撼動的能量,這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述,沒有辦法來教給你們的。他們給你們設立了愛的框框,是為了讓你們來打破它,讓你們體驗到無拘無束, 自由寬廣的愛如此一來,你的靈魂,才會更加清晰的體驗到,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馬雅:哦,原來是這樣。這跟我們每個靈魂來地球的原因都有些類似吧,都是給自己設置很多障礙,跨過去,靈魂才會獲得更多的體會和成長。

老子:對,這也是地球這個實驗場所存在的原因。在地球這樣的能量場裡面,每個靈魂才能獲得極致的體驗。

馬雅:可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地球的能量場目前確實還是比較低頻,很多從高次元來的靈魂,能量太純淨了,來到地球就很不適應。有的甚至被地球能量同化,變得沉迷物質、權利等等。我們怎麼才能獲得極致的體驗,但也不至於迷失呢?

老子:目前這確實還是個比較大的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靈魂,還沒有醒過來。忘記了來地球的初衷。不過也不用擔心,
每一個甦醒的靈魂,都對沉迷的靈魂是一次喚醒。大家都是一體的,你們不管做什麼,他們的內在都會收到。你們表達更多愛,他們就會有更多的觸動。在合適的時機,他們就會甦醒的。

馬雅:可是我現在怎麼表達無條件的愛呢?我不會啊,我現在工作的狀態這麼糟糕,師父,你說的,這本是表達愛的很好的時機的。我經常感覺到我的工作進行不下去。那種感覺很痛苦。

老子:
是的,能夠自然表達愛是很幸福快樂的事,不愛是痛苦的。因為愛是你們的本然,不按你們的天性去行為,如同擁塞的河流,有一天就會氾濫成災,表現出來,就是你們體驗到的各種“問題”。

馬雅:哦,問題就是愛的能量不流暢而已嗎?師父你不是說本來沒有問題的嗎?

老子:
的確,你們每一個都是愛的存有,是你們的觀念扭曲了愛的表達,但觀念是虛幻之物。如果你發現這一點,所有的問題就會消失。

馬 雅:我現在有一些體會。師父你教的“如是”,遇到問題,我就告訴自己,如是而已,就不去理它。有時候它的確就不見了。這幾天我都休息得很晚,按我以前,我 肯定覺得身體吃不消,會狀態非常差。但是最近這幾天,剛有念頭跑出來說,啊,我最近幾天都睡很晚,身體會吃不消的,我狀態肯定很差。但是馬上就意識到了, 告訴自己,如是如是。讓它去吧。後來就忘記這事兒了,哈,結果真的身體就沒什麼反應,還是很有精神的做事。

可是遇到大的問題,就比如我經常性的進行不下去工作這事兒,用這個方法就不行了。按你剛剛說的,是要我表達無條件的愛,我的工作其實是不是也就不成問題了?我可以很開心的工作了?

老子:是的,當你表達無條件的愛,你會體驗到你的方方面面都會更順暢。

馬雅:可是,這就是更大的話題了,怎麼表達無條件的愛?

老子:
無條件的愛,是你們的本然,按照你們的本性去行為,就是在表達無條件的愛。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的內在會感覺到通暢,喜悅。當你感受到停滯、淤塞的能量時,你一定是相信了你頭腦的觀念,沒有遵從你的本性。情緒是一個導航儀,它顯示了你此刻所處的位置,是在真實中還是在幻境中。

馬雅:可是,有時候,我都忘記自己的本性了。我覺得很多人也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最自然的了。我們被束縛得厲害。

老子:
恩,那就多去大自然,重新跟地球母親連接。地球母親會讓你們回到孩童般的狀態。你們現在太少機會去大自然,都生活在觀念編制的高樓裡,所以忘記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然的表達。

馬雅:哦,明白了。謝謝你,師父。我愛你,這是我現在想說的。我感受到你對我們的愛,我很感動。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善舞銀蛇

轉自: 大衛_麥克

 

【馬雅】——與老子對話(1

 

馬雅:怎麼能達到的狀態呢?

 

老子:你確定你想要達到無的狀態嗎?你是來自於無,到達無的狀態對於現在的你來說,就像死亡一樣。

 

馬雅:難怪我其實很害怕達到無。不過我現在也偶爾嘗試了無的美妙,其實那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萬有,集合,全部,一,那種感覺其實很好的。只不過我現在想把那個狀態提升到常態。那我可以怎麼做呢?

 

老子:你看到他人不是他人的時候,那就是無的狀態了。

 

馬雅:不懂

 

老子:他人是相對於“我”存在的,如果沒有“我”,他人也不會存在。那反過來,你看他人不是他人,沒有你我之分,便已是無了

 

馬雅:那這麼說來,無其實就是無我?

 

老子:可以這麼說。

 

馬雅:那更搞不懂了,靈修一直宣導無我,那法門多得去了,修來修去還是這個樣子。可不可以有個簡單的?

 

老子:哈哈,簡單的東西,自我不喜歡,自我希望喜歡複雜的,這樣才會體現自我的價值。

 

馬雅:可是我現在就是不想要自我啊

 

老子:其實很簡單,自我=私欲,凡事為自己的,必是一己之私。凡是不為自己的,必是無私。你能什麼時候都不為自己考慮,那其實就是無我了。

 

馬雅:這個我也懂啊,我也會有不自私的時候,儘量做到無私,可是人的天性如此,在跟人衝突的時候,想也不想,就是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啊。這是潛意識裡就有的。那怎麼辦?

 

老子:其實你去做,去實踐,私欲就會慢慢減少。當你體驗到無私的樂趣,你就會越來越無私。你受自我的干擾也會減少。

 

馬雅:我是不是想太多了?我總是想很多,做很少。這怎麼回事?想很多,又不敢做。

 

老子:那你有沒有發現,你在想的時候,都是在為自己考慮?如果不為自己考慮,那有什麼不能決定的呢?

 

馬雅:你的意思是我太“自我”?太“自私”?

 

老子:你希望我告訴你,你很好,你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只是如何如何是嗎?“自我”就是這樣被餵養出來的。你的本質從未改變,一如既往,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管你曾經做過什麼,或沒做什麼,將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無論你做什麼為“自我”考慮,你不會增加一分,無論你怎麼“無私”,你也不會損耗減少一分。

 

馬雅:你這樣說,我好感動。可是你這樣說的意思,就是無論我做什麼,其實結果是一樣的?

 

老子:任何的有,都來自於無,最後也回歸於無,每一個有的選擇,其實都沒有什麼差別,因為終點都是一樣的。

 

馬雅:那我達到無的狀態以後呢?

 

老子:那就更沒有差別了,都回歸於“”。

 

馬雅:你的意思是,無論我怎麼做,我都會回到無?

 

老子:當然,你來自於無,也回歸於無。只是體驗不一樣而已。

 

馬雅:那我靈修和不靈修,有差別嗎?

 

老子:任何一條道路,一直走下去,都會回去。靈修如此,不靈修也如此。和尚會回去,屠夫也會回去。只是不同的是,和尚的路是和尚的路,屠夫的路是屠夫的路,體驗不一樣而已。

 

馬雅:聽起來似乎讓人有點挫敗感。因為我好歹覺得自己和凡夫俗子不一樣,我走得比較快,我可以早點揚升。

 

老子:如此一來,你和凡夫俗子有什麼差別呢?你靈性的優越感,恰恰讓你的自我膨脹,成為你的絆腳石。揚升這件事,不是你表現得比較高級,你就能馬上回去。而是你真的達到那個狀態,你才回得去。這是自動的。

 

馬雅:那我頻率現在比別人高點,也沒什麼用?

 

老子:有“我”的頻率,都不會高到哪裡去。越是強調有用,越是離無越遠,離道越遠。

 

馬雅:現在說得越來越讓人傷感了。

 

老子:或許這個狀態才“對”了。人往往在遭受重大變故、疾病、災難的時候,會突然悟到很多東西,經歷過這個階段,人會煥然新生。因為在那個時候,是最接近無的時候。自我是最小的時候。

 

馬雅:那這麼說來,打擊自己的人反而成了恩人了?鼓勵自己的人,誇讚自己的人卻在某種意義上害了自己?

 

老子:你又落入有用無用的套路上去了,一旦討論到有用沒用,後面就是私欲在操控。任何做法都是體驗,結果都是一樣的。

 

馬雅:可是這樣一來,我覺得就會讓人有種感覺,就是:反正做什麼都一樣的,不做也是一樣的,那我還努力什麼的?生活也不需要努力,靈修也不用努力。反正都一樣,那豈不是讓人不求上進?

 

老子:“道”就是你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是一樣,你是道的一部分。你與道同行,就是隨遇而安,春天來了播種,秋天來了收成。如果你想努力,那也很好,繼續努力。其實最後你是知道,努力是為了明白,不需要努力。

 

馬雅:你的意思是,到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就去做,是這個意思嗎?不需要特別的縮短時間,加快進程,非常賣力的去做某件事。不努力應該是這個意思吧?

 

老子:是的,你現在終於明白我的意思了。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跟隨內心的感覺,跟隨能量的流動,到做什麼事的時候,自然放鬆流暢的去做,沒有“做者”沒有這個內心的感覺的時候,就等候時機。很多時候,人做的事情是揠苗助長,結果卻是背“道”而馳。

 

馬雅:好吧,那今天我們先聊到這兒吧。改天繼續哈。謝謝你。呵呵

 

2.

馬雅:老子先生,我今天的狀態不太好。我怎麼了。我不想動,什麼也不想做,心情也很低落。

 

老子:這不過是自然常態。花兒盛開後,會枯萎凋零,落到根部,變成養分滋養下一朵花兒的開放。情緒也是來來去去,如果你允許,它來了就會走。你非得搞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它就停留在這裡讓你研究。你可以用上千種理論來解釋現在的狀態,可是,又如何呢?不過是滿足了頭腦的好奇。這想知道為什麼後面,是對未知的恐懼,再深了,是一種操控感,希望能夠揀選利弊,不讓自我受損。

 

馬雅:這個自我真是無處不在啊,我覺得我逃脫不了它的掌控,太無力了。

老子:這變得有趣了,誰想逃出誰的掌控?哪個才是你?殺人犯在找兇手,怎麼找得到?

 

馬雅:你是說,我想跳出自我去,但結果會越陷越深?

 

老子:哈哈,你知不知道小狗有時候會很疑惑,自己的尾巴怎麼總也追不上?它轉啊轉啊,轉了很多圈,尾巴還是在它的前面。直到有一天,狗媽媽跟它說:你一直往前走,你的尾巴就會跟著你走了。小狗試了試,真的耶,不去追尾巴,不看它,它反而跟著自己走了。

 

馬雅:哦,你是在說,我在兜圈子,也是在告訴我,不去想這個東西?

 

老子:你可以想,也可以忘掉它。當你對別人感興趣的時候,你就忘記了。

 

馬雅:等等,我們不是一直被教導說,不要失去自我嗎?失去自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老子:你說的失去自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以別人為中心,不顧自己的感受?NONO。你說的失去自我,是一種隱藏起來的自我,是希望得到認同的更大的自我。你去試試問問為家庭“犧牲”沒了“自我”的中年女性,是充滿了喜悅還是牢騷滿腹?真正的無我,是神性光彩的煥發,是神性的彰顯。

 

馬雅:那怎麼才是對別人感興趣呢?

 

老子:真正對別人感興趣,是看到別人身上的神性,看到一切都完美,即便他現在正處於疾病或災難中。

 

馬雅:那有點難呢,試想,自己的朋友都生病在痛苦中,我還在讚歎,哇,這一切都完美。那我不是瘋了嗎?朋友不罵自己沒良心才怪。

 

老子:你的意識頻率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你在疾病的頻率中,看到的當然是疾病,是痛苦。當你在愛和美好的頻率當中,看到的畫面,是穿透痛苦的外衣,看到更大更完整的畫面,每個人都是道的一部分,或者,每個人的身上,都是道的體現。如果沒有舊的更替,新的怎會前來?

 

馬雅:哦,那這麼說,疾病只是在更替舊的東西,給新東西騰出空間?

 

老子:可以這麼說。

 

馬雅:那不是我們經常被教導說要去服務別人嗎?看到別人都是美好的,那還有什麼需要服務的呢?

 

老子:你們以為的服務,就是去説明有需要的人,餓了送碗飯吃,冷了送一件衣服?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傳達一種狀態,傳達一種一切安好,“我看到你的神性”這種狀態,用你的內在之光,去喚醒對方的光。

 

馬雅:可是有時候我就是覺得一些人很討厭,有很多要求,或者有的人很世俗,覺得跟他們沒共鳴,說實話不是很想接近。那怎麼才能看到他們內在的光呢?

 

老子:你去看看,當你在面對這樣的人的時候,是不是你的自我隔在你們中間呢?

 

馬雅:好像是,我覺得這樣的人會讓我受損,我害怕成為跟他們一樣的人。

 

老子:這是個絕好的機會,讓你把你的自我放到一邊來看世界,世界會很不一樣的機會。自我會扭曲世界,讓世界變得污濁和混亂。

 

馬雅:那怎麼做?

 

老子:把他們看做神(事實上他們本來如此)。

 

馬雅:就這樣?

 

老子:恩,就這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簡單的。

 

馬雅:好吧,我試試。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變職場心態的三個故事

 

故事一:你的心過門了嗎?

 洞房花燭夜,當新郎興奮地揭開新娘蓋頭,羞答答的新娘正低頭看著地上,忽然間掩口而笑,並以手指地: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第二天早上,新郎還在酣睡,新娘起床看到老鼠在吃大米,一聲怒喝:該死的老鼠!敢偷吃我家大米!"嗖"一隻鞋飛過去,新郎驚醒,不禁莞爾一笑。


  
此故事沒別的意思,只想問問那些新進的員工甚至是一些幹了兩年、三年的老員工,當初你為何選這個工作?既已選了這個工作,為何身體過了門心態卻不過門


  
往往新來的人很容易發現公司的問題,因為旁觀者清。問題是你是用嘲笑、牢騷、忿然、指責的方式呢,還是以主人的心態來瞭解並積極地去改正這些缺點和漏洞?


  
問問自己,我們的心真正過門了嗎?


故事二:你是全力以赴還是盡力而為?


  
一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地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也是飛奔去追趕兔子。


  
可是追著追著,兔子跑不見了,獵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開始罵獵狗了:你真沒用,連一隻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回道:我盡力而為了呀!


  
再說兔子帶傷跑回洞裡,它的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那只獵狗很凶呀!你又帶了傷,怎麼跑得過它的?” “它是盡力而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沒命了呀!


  
人本來是有很多潛能的,但是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或對別人找藉口:管它呢,我們已盡力而為了。


  
事實上盡力而為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現在這個競爭激烈、到處充滿危機的年代


  
常常問問自己,我今天是盡力而為的獵狗,還是全力以赴的兔子?

 

故事三:沙礫與黃金


  一隊商人騎著駱駝在沙漠裡行走,突然空中傳來一個神秘的聲音:抓一把沙礫放在口袋裡吧,它會成為金子。 有人聽了不屑一顧,根本不信,有人將信將疑,抓了一把放在袋裡。有人全信,盡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礫放在大袋裡,他們繼續上路,沒帶沙礫的走得很輕鬆,而帶了的走得很沉重。


  
很多天過去了,他們走出了沙漠,抓了沙礫的人打開口袋欣喜地發現那些粗糙沉重的沙礫都變成了黃燦燦的金子。


  
我曾想了很多次,一直未想出這故事寓意所在。
慢慢明白,在漫長的人生中,時間、責任就像是地上的沙礫,惟有緊緊抓住時間、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能將這些普通粗糙的沙礫變成可貴的金子。不緊緊抓住時間的人、不願承擔責任的人固然輕鬆瀟灑,但他們生命長河會黯淡粗糙,他們始終發不出金子般燦爛光輝。


  
問問自己,今天我們抓了多少沙礫?


  
其實人生最怕一個"混"字!抱著混的心態,看似偷巧、輕鬆、沒壓力,然而就是在不知不覺的混中,混沒了青春,混盡了精力,混掉了激情,混失了口碑,到頭來混得黃粱夢美一場空!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僧憑甚麼當領導

 

 

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

 

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麼?

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總算明白了,原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

那麼唐僧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孫悟空沒有的呢?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唐僧是一個領導,而孫悟空只是一個打工者呢?  

1.“崇高信念”,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崇高信念”。 

唐 僧在自己的崇高信念面前,丟掉性命都不會眨眼,而孫悟空就不會了,他能力很強,但是他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多次打退堂鼓。沒有信念的人,就不能給別人以信 心,就不能給別人以動力,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領導者都膽怯了,退縮了,團隊就會散掉。而信念不夠崇高也不行,自私自利的信念,小富即安的信念,都會讓別 人離你而去。我們對比一下水滸裡的宋江,一個沒有崇高信念的人,最後被招安了,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葬送了他的團隊。 

2.“無能”,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無能”。 

“無 能”也是一種領導者的財富!唐僧因為“無能”,於是他就會欣賞有本事的人,能夠包容“能人”們的其他缺點,才能找到三個有本事的徒弟來保護自己。如果唐僧 神通廣大,依孫悟空的個性,就不會願意跟著他了。正是因為唐僧無能,所以孫悟空才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才有機會在取經途中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看看能力很強的孫悟空,他本人在花果山的徒子徒孫,全部都是飯桶,沒一個有用的。他本事太大,瞧不起其他有本事的人,於是其他有本事的人也就不喜歡跟著他。他自己太強,他的團隊就變成了一群飯桶。 

西遊記有一章中寫道,孫悟空和唐僧鬧翻了,自己搞了一個假團隊打算去取經——幸好沒去,要不然見到厲害的妖怪,把孫悟空捉住,誰去救他呢?誰去搬救兵呢?他自己的團隊都是飯桶,只好看著自己的領導送死。而唐僧就不會,別看他什麼都不會,但是他卻很安全。 

當年司馬懿抓住蜀國的小兵,問他諸葛亮每天都幹些什麼,小兵想這個不算情報吧,就說丞相凡是責罰20杖以上的軍法事宜,都要親自監督。司馬懿就知道了,諸葛亮肯定會被累死。 

——太能幹的領導,敵人沒來,自己就累死了,而唐僧這個無能的“長生肉”,卻還能一直很安全。 

開 始創業的時候,為了生存,有一個非常能幹的老闆是必須的。但是一旦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家就要考慮怎麼給員工搭建讓他們發揮自己價值的平台,同時去尋找那 些能彌補自己不足的員工,而不是事必躬親,甚至在一些專業問題上不懂裝懂,這樣一方面自己筋疲力盡,忙於應付,自然沒有發展的餘力;另一方面,員工也被矮 化成“手腳”,企業就陷入了發展瓶頸。 

3.“仁德”,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仁德”。 

唐 僧的仁德之心對妖怪都會憐憫性命,自然不會惡意算計自己的下屬。唐僧雖然利用三個徒弟保護自己,但是又絕對沒有惡意剝削他們的意思,而是帶領他們一同努 力,共同成長,一起成功。最後,唐僧的三個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唐僧也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或者“飛鳥死,走狗烹”。對比孫悟空,他的 這種意識就差遠了,他後來成了鬥戰勝佛,而他花果山的猴子們呢?還是一群猴子罷了。

 日本有一家企業,把員工的父親們都請到公司裡來和管理者座談,企業老闆對所有管理者說,當你們不知道該怎麼對待自己的下屬的時候,就回想一下今天,這些員工的父親把孩子託付給你們,是希望你們可以教他們成長,帶領他們成功。你們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對得起這樣的託付。 

4.“人際關係”,唐僧有,而孫悟空沒有的是——“人際關係”。 

唐 僧的前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了,而孫悟空天生地造的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網絡的石猴子,雖然也拜了一個師父,但是和師兄弟關係都不好,還被師父趕走了;和牛 魔王拜把子,後來又鬧翻了;和東海龍王是鄰居,卻搶了人家的東西;和二郎神等一些天官天將是同事,可是不給人家面子,後來還大鬧天宮踢了很多人的屁股。總 之,孫悟空的人際關係不大好。 

而唐僧就不同了。他見到神仙就磕頭,沒有任何仇家。他不僅是如來佛的弟子,還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兩屆的高層關係他都有了,這樣的人做老闆,自然順風順水。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這個地球如果沒有了人,一切財富,一切物質都沒有任何意義。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資源,是所有財富的創造者。一個老闆,如果懂得對外創造人際關係資源,對內創造優質人才資源,他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老闆。 

綜上所述,唐僧比孫悟空多了哪些東西呢?那就是有崇高的信念,無能但是懂得用人,有仁德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唐僧可以做領導,來領導孫悟空,而孫悟空雖然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自己做不成偉大的事業,他必須要依靠一個唐僧一樣的領導來帶領。從這個意義上看,唐僧才是真正的英雄。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叛逆的佛陀



                  本文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

 

    我 們常常把悉達多,那位我們稱為佛陀的年輕人,當做上帝一樣的談論著。但事實上,他只是個單純的印度年輕人,一個就像你我一樣的人。我們認為他應該是個擁有 完全心靈覺醒能力的超級天才,但事實上,他真正的天才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平凡人如何去達成與他相同的覺醒。我們說他是個王子,是王室的重要成員之一,我們 認為他一定比我們佔有優勢,但事實上,在物質上來說,現在的我們比悉達多當時擁有的更多。

 

    我們說他有個王國等等,但悉達多王子擁有的不會比現在中產的美國家庭還多。他可能有比較多的僕人,但你有很多的小工具,更多的科技,更多的舒適及方便。悉達多他沒有冰箱,但你有。悉達多他沒有無線網路,也沒有部格,FacebookTwitter。他可能有比較多的房子和土地,但你有一張更加舒服的床。甚至你可能有張Tempur-Pedic的太空記憶床墊。

 

    重點是,我們不應該將悉達多的生活神話,並且想著,他的證悟是因為他擁有特別的環境。目前我們大部分人生活的物質條件都與悉達多類似。

 

    悉 達多是個尋找真理的人,就此而已。他不是在尋找宗教,嚴格來說,他不是特別熱衷於宗教。他在尋找真理。他在尋找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真正方法。這不就是我 們正在尋找的嗎?如果我們看看悉達多的生活,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只有在他放棄了宗教的修持後才找到他所尋找真理及解脫。這不重要嗎?那位成為佛陀,那位覺 醒的人,從宗教中他找不到他要的證悟,反而是離開宗教這條路後才找到的。

  

宗教標誌的誘惑

 

    很 多喜歡把佛教當成一個宗教。這原因很簡單, 當佛教被宗教標誌包圍著,如儀式,念誦,放在聖殿的金色佛像。佛陀他自己從來沒有想要被定義成這樣的標誌;在最初的時候,他告訴他的弟子們,不要造像,不 要崇拜。但他許多虔誠的弟子們不斷的糾纏他,請求他允許他們造他的像,到最後,佛陀他同意他的弟子替他造像。而現今,我們造成許多精細的黃金佛像,就像這 些東西是從金字塔裡挖掘出來一樣。有這樣的回憶物當然很好,但我們必需記得它們代表了什麼: 一些讓人喚起回憶的物品,一位我們所追隨的人,而不是一個我們崇拜的偶像。

 

    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把佛教轉變成宗教的一種, 那倒還好--在 美國,我們有言論自由及權利法案。我們可以把佛教變成宗教,心理學的一支,某種自助計畫,或是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但如果我們是在尋找證悟, 那經由把佛陀視為宗教偶像,是不可能找的到的。如同悉達多,只有遠離了宗教性修持,我們才有可能找的到真正的心靈覺醒。把佛陀視為一個例子,並且追隨他 --在我們的生活中。再創造他所追尋的例子,他的勇氣,他開放的心--這就是佛教超越宗教的真實力量。

  

真理不是宗教性的

 

    事 實上,悉達多成為佛陀是因為他在宗教上的失敗。他見到他曾經投入的苦修生活,並沒有帶領他到真正的解脫,所以他就放棄了這些方法。而他曾有過的五個同修, 他們繼續這樣宗教性的苦行修持,他們把悉達多看成失敗者。他們認為悉達多不能承受這樣的修持,所以才放棄。之後,當悉達多獲得證悟,而且成為了佛陀,這五 人就成為了他最早的五位弟子,但這五人在佛陀放棄宗教性的修持時視他為失敗者。我覺得這很振奮人心。身為一位心性上的修行人,我們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 失敗。從悉達多的證悟不是來自他成功的宗教修持,而是他的失敗,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點。

 

    身為一位佛教徒,悉達多是我們要追隨的最重要典範。他在心與心的極限上是位偉大探險家。他有開放的心,不用先入為主的想法去尋找真理。他想,OK,如果我可以宗教性的修持中找到真理,那我就來試試。他試了這些方法,可是他沒有找到真理,所以他放棄了。如同悉達多,我們如果真的想要心靈上的證悟,我們必需要超越宗教。我們必須要放棄執著在這些先入為主的宗教形式,想法與修持。

 

    宗 教,如果我們不善巧的瞭解它,它會把我們困在另一些規則之中。日常的規則已經把我們卡死在這世界裡了,我們還塞入了第二組的宗教規則。我不是說宗教或規則 有任何的壞處,而是,我們應該要清楚的瞭解我們在尋找什麼?你希望宗教,一大堆的規則要你去遵守,還是你想要真理?真理不是宗教性的,真理就是真理。

 

    如 果你對〝親見佛陀〞與追隨他的有興趣,那你應該瞭解到佛陀的教法主要是在研究你的自心與一系列自心的訓練。這種修持方法是心靈性,而不是宗教性的。目標是 要自我覺知,不是救贖;是要解脫,不是天堂。這是非常個人的修持。沒有好奇心,問題與你開放的心,是沒有心靈的修持,沒有任何可行的旅程,就算你能接受任 何的傳統形式。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需要你的愛~真的嗎?

 

 

本文作者:拜倫.凱蒂、麥可.卡茨

 

透過念頭觀察強烈的情感或痛苦——特別是與愛有關的痛苦——起 初也許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如果你能慢下來觀察一番,你會發現總是有一個特定的想法 引發了讓人緊張的情緒。對於愛的焦慮,就是由一些簡單而稚氣的念頭引起的,那些念頭人人都有,連九十歲的人也不例外。「我需要你的愛。」「如果沒有你,我 就會迷失方向。」這類未經質疑的想法假裝將你引向愛,實際上,它們是通往愛的障礙。

 

心 情不好的人有時會說,他們找不到那個讓自己不開心的念頭,只感覺到一股情緒湧上來,但這並不表示那個念頭不存在。比方說,你對他傾訴衷腸,他卻毫無回應, 只是起身離開房間,留下你一個人坐在那裡,覺得彷彿世界末日。你心裡或許想著:「他對我沒興趣。」接下來你的念頭可能會變成:「我幹麼自討沒趣?根本就沒 人在乎我。」

 

如 果此刻你並不覺得不開心,那就回想一件過去曾讓你十分難受的事情,並讓自己安靜下來,允許過去的感覺重現。如果你很難受,而且似乎找不到那股情緒背後的念 頭,可以試試下面這個方法:花點時間往內在走,前往感受最強烈的地方,讓自己沉浸在那個情感帶來的身體覺受中。為了你好,讓自己重新痛苦一次,只是這次給 它個聲音——如果情 感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會對誰說?

 

不要著急,聽清楚它說的每句話,不然你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些看似明智和仁慈的東西——你認為自己「應該」有的想法——而不是心裡真正有的那些令你痛苦的念頭。

 

比 方說,你和一位新朋友外出旅行一星期歸來,而這次的旅行讓你大失所望。如果你真實的感受是「你真讓我失望」「你傷害了我」「你說謊」「你根本就不是你裝出 來的那種人」,那麼,「我的期望太高了」這類理智的念頭就不是你要找的。你該尋找的,是你的真實想法,也就是你那一刻在心裡像孩子般脫口而出的念頭。請你 盡可能不加修飾地將它寫下來。

 

在痛苦或憂鬱中,常常有一些你抱持了很久、抱得很緊的念頭,你完全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所以也從未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真的相信它們。

 

如果你停下來問一問,會怎麼樣呢?假使有一種方法可以檢視你是否真的相信那些最困擾你的念頭呢?「轉念作業」(The Work——也稱為審視、檢查(inquiry——正是這樣一種方法。剛開始,轉念作業似乎只是「方法」,但是當你審視自身想法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它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你處理念頭的自然反應。相信自身想法這件事似乎越來越「不自然」、不合常理,你明白那是愚弄自己的一種手段;你越來越清楚地看見轉念作業帶你回到現實。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的七種兵器之七:接受,帶你走向自由之路

 

 

 

 

 

 

作者:武志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這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著名詩句,寫出了我們對自由的無比嚮往。一個40多歲的朋友說,他們高中同學聚會時,做了個小調查“什麼是最重要的”,結果一半以上的人給出了一個共同的答案:自由!
   

 

    自由分很多種,有權利上的自由,有行動上的自由,也有人格的自由。權利和行動的自由很容易被限制,但人格的自由很難被禁錮。
   

 

    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們的獨立之本、健康之泉,也是我們創造力的基石。
   

 

    不過,我們很容易自大地以為,人格的自由是很容易獲得的。譬如,我們以為可以隨意左右自己的心情,可以輕率地進行各種各樣的選擇,可以輕易地建立一個親密關係,也可以輕易地切斷一個親密關係……總之,我們把隨心所欲理解為了自由。
   

 

    實際上,這種自由是假自由,甚至是對心靈的禁錮。
   

 

    譬如,遇到了重大的問題,你不面對,卻認為,不處理你也可以很快樂,那麼這快樂一定是表面上的,那個問題只是被你壓進了潛意識,繼續像毒瘤一樣破壞你的心靈。於是,你白天對著許多人微笑,到了夜晚,你只好獨自嗚咽。
   

 

    譬如,為了彰顯你的自由精神,你隨意地做選擇,又隨意地逃離,你以為你可以輕鬆地結束你的任何事情,可以忘記一切煩惱,只留下快樂在記憶中。但實際上,任何事情一旦發生,都註定不可改變,且不能被遺忘,它將永遠對你發揮影響。

 

    再如,你輕易地建立一個關係,又輕易地切斷一個關係。你以為,這才叫自由。但實際上,任何關係都有生命,而且這生命起碼與你的生命一樣長,甚至還會在你的家族中遺傳。

 

    實際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結束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我們心靈的羈絆,只有一條途徑: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承認它已不可改變。

 

    假若你做到了這一點,那麼過去的事實仍然存在,它並未消失,也未被你遺忘,但你對它的糾纏就結束了,而你也由此獲得了自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這個人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

 

    從這一點上而言,任何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認,因為否認自己經歷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認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認自己的一部分,就會或輕或重地導致人格的分裂。

 

    並且,被否認的那一部分,絕對不會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壓抑進潛意識而已,仍然在對你發揮影響。更糟糕的是,當它們發揮作用時,因為是來自潛意識,你的意識對它們一無所知,於是你對它喪失了控制能力。

 

    一個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壓抑進了潛意識。

 

    這是最簡單的否認,即我們對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實置之不理,認為自己那樣就可以擺脫它的控制了。

 

    還有另一種否認。很多時候,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認為過去一些不好的事情不應該發生,一些人不應該那樣對待自己。就好像是,過去那些事情,還可以糾正過來似的。

 

    這兩種否認,都會令我們在不好的事情中越陷越深。我們本來是想擺脫這些不好的事情對自己的消極影響的,但結果適得其反,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反而越來越重。

 

    想結束這些不幸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從而令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我們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所謂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無可更改,而且不管多麼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而改變。

 

    沒有學會接受之前,我們都會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期望別人為自己改變一下,那麼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個獨立的人,都不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改變的。所以,這種期望註定會失敗。

 

    學會接受之後,我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由此,我們開始努力改變自己,並最終獲得更大的自由。

接受過去
   
有一對什麼樣的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命運。父母,不只是我們物質生命的給予者和保護者,也是我們心靈生命最重要的影響者之一。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但卻一定會給我們健康的心靈。糟糕的父母,可能會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但卻會給我們留下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不過,糟糕的父母之所以會讓我們形成心理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的父母不夠好,我們幻想自己應該有更好的父母,我們甚至會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父母。

 

    然而,這種改變的努力註定會失敗。因為,除非父母自己意識到,他們的教養方式有問題必須改變,那樣改變才有可能發生。極少有父母,會因為孩子要求他們改變而改變。

 

    在採訪幼稚教育專家孫瑞雪時,她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她的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幾個三四歲的孩子開會,最後,他們得出了幾個結論,其中兩個是:

 

    父母是不可改變的!

 

    我們越想改變父母,他們就會越糟糕!

 

    三四歲的孩子得出了這個結論,令我大為驚訝!我不禁感歎,天哪,要是我們小時候都得出過這個結論,而且將它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那麼大多數心理醫生可以改行了。因為,假若一個孩子堅守這兩個信條,那麼只要他的父母不是糟糕得恨不得殺掉他,這個孩子總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的。

 

    實際上,多數心理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拒絕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絕接受這個生命中最大的命運。相反,我們渴望改變父母。這種渴望註定會失敗,於是我們將這個渴望深埋在心底,長大了,再按照這個渴望去選擇配偶,並像童年渴望改變父母一樣來改造配偶。

 

    譬如說,有過一個暴虐的老爸的女孩。她小時候,極可能會產生過要改造暴虐的爸爸的願望。但是,正如蒙特梭利幼稚園的那幾個孩子得出的結論,她這個願望一定會失敗的,而且她越想改造爸爸,爸爸對她就越糟糕。結果,屢屢受挫的她,只好把這個願望深埋在心底。

 

    當然,只是深埋在心底,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而不是消失。
   
結果,等這個女孩長大後,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男子,會對她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他們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她接近他們、迷戀他們。同時,那些充滿愛心的好男子,對這個女孩卻缺乏吸引力。

 

    這種吸引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深埋在女孩心底的改造夢想。以前,她渴望改變暴虐的老爸,但失敗了。現在,她渴望選擇一個同樣暴虐的男子,繼續去實現她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

 

    但是,她的意識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因為那個改造夢想是源自潛意識深處的。於是,這種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對她的吸引力,她就只能用迷戀、激情式的愛情、上天註定等等詞彙來描述了。

 

    然而,正如她童年時的改造夢註定會失敗一樣,她成年後的改造夢一樣也會失敗。這些被她的潛意識選中的男子,像她的老爸一樣,首先是不可改變,其次是她越想改變,他們就會變得越糟糕。

 

    結果,她會帶著滿身的傷痕離開這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接下來,她又投入另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的懷抱。

 

    這是很多好萊塢女明星的人生寫照。譬如哈莉·貝瑞,她小時候有一個糟糕的黑人老爸,既不負責任,又常暴打她的媽媽。長大後,貝瑞幾次婚姻,都是選擇了同樣有暴力傾向的丈夫。結束第二次婚姻後,貝瑞傷心地說,她不會再有婚姻

 

    貝瑞要想結束她的這種強迫性重複,她就必須承認並接受自己的命運,像那幾個三四歲的孩子學習,對自己說:父親是不可改變的,有那樣一個父親,是我的命。

 

    假若她能發自內心地做到這一點,那麼她勢必會號啕大哭幾場,為自己那麼悲慘的童年,也為自己那麼悲慘的人生經歷而悲傷。但正如《心靈的七種兵器之一:最純的悲傷幫你告別悲慘往事》中所詮釋的道理,真而純的悲傷,會幫助她告別——注意,不是忘記——悲慘往事。

 

    如果做到這一點,她會發現,她喜歡的男子類型,好像發生了巨大改變。這只是因為,當她學會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老爸的命運後,她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也隨之消失。沒有了來自潛意識的病態渴望,那些暴虐男子自然就對她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小標題:
   
當然,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在《心靈的七種兵器之六:關係,我們心靈的鏡子》中提到的劉濤。他已50多歲,非常堅強,有無比豐富的人生閱歷,但他在和我交談時,仍然經常說:如果我媽媽不那樣做,就會……”“假如我媽媽做了什麼,我就……”

 

    顯然,當他這樣說的時候,他就是一個飽受傷害的小男孩,他的心理狀態退行到了5歲前的時候。在這種年齡,他拒絕接受自己有那樣一個媽媽的事實,他幻想可以改造自己的媽媽。

 

    當然,正如蒙特梭利幼稚園的孩子所發現的道理那樣,劉濤小時候的改造夢想註定會失敗的。媽媽不會滿足他的改造夢想,甚至當他向媽媽說出自己的渴望時,媽媽反而會變得更糟糕。

 

    結果,他也一樣,把這種改造夢想深埋在心底。但是,等長大後,當碰到他所迷戀的女性時,這種改造夢想就會強烈被激發出來。

 

    25歲左右的時候,正在香港打拼的劉濤瘋狂地愛上了一個當地女孩。他回憶說:我不惜為她做任何事,她要什麼,我給什麼。我掙的錢還算不少,但當時差不多都花在她身上了。甚至,我還想,為了她我可以去死。

 

    但是,劉濤瘋狂的愛,是有一個條件的,那就是:她得愛他,不離開他。但最令他心傷的是,儘管他這麼瘋狂地付出,這個女孩還是離開了他。結果,劉濤的心理一度出現崩潰,後來花了1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找回自己。

 

    這其實也是源自改造夢想。

 

    當劉濤講完他的愛情故事後,我請他回憶:你有沒有對另一個女人這樣做過?慢慢回憶,別著急。

 

    結果,劉濤想了一會兒感慨說,做過,那就是他的媽媽。他說,小時候,他曾經像對待那個香港女孩那樣對待媽媽,拼命討好媽媽,為媽媽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但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贏得媽媽的愛,讓媽媽像愛帥氣的弟弟一樣愛不夠帥氣的他。

 

    但 是,他失敗了。不管他怎麼做,媽媽都沒有改變對他的態度。於是,他一方面深深地絕望,但另一方面把這個改造夢想深埋在心底。等遇到並癡迷上那個香港女孩 後,他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被強烈地激發出來,於是,在這個女孩的身上,他又完美地重複了一次童年時對待媽媽的那些方式。

 

    要命的是,和童年一樣,這次改造夢想也失敗了。那個女孩,最後也像他媽媽一樣,還是離開了他,嫁給了另外一個男人。並且,和童年一樣,劉濤再一次深深地陷入了絕望。

 

    這就是最常見的人生謎團:童年時所受過的苦,長大後我們會再受一次,不過,這次重複的受苦,目的是為了糾正童年的錯誤。

 

    極少數的情況下,成年後的這次受苦,居然成功了,我們從戀人身上,完成了童年時沒有從父母身上完成的夢想。不過,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並非是因為戀人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了自己,而是戀人自己具備改變的意願,他自己主動做了改變,而並非是按照我們的設計去做了改變。

小標題:
   
但 大多數的這種重複性受苦,最後都失敗了。這種時候,一部分人會幡然省悟,放棄了對迷戀式愛情的執著,而追求更平靜的戀愛,並且不再對新的戀人或配偶產生 改變的渴望。也有另一部分人,繼續把這種願望深埋在心底,於是要麼去尋找新的戀人去追求自己的改造夢想,要麼希望能改變配偶,讓配偶滿足自己的改造夢想。

 

    譬如,劉濤的改造夢想,就蔓延到了劉太和弟弟劉洋的身上。有時,他會抱怨太太不理解她,要是她能理解我並包容我,我就徹底好了;有時,也會抱怨弟弟劉洋,他要是小時候能幫幫我,讓媽媽分一點愛給我,我也不會有後來那些心理問題。

 

    劉濤對太太和弟弟的抱怨,以前比較強烈,但現在越來越弱。因為,他逐漸意識到,他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答案。並且,他也開始明白,他那樣抱怨太太和弟弟,其實是將他對媽媽的一些責難,不公平地轉嫁到了太太和弟弟身上。

 

    等明白這些以後,劉濤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問題的核心之處:他和媽媽的關係。

 

    他說,他從理性上知道,放棄對媽媽的改造夢想是對的,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媽媽這個事實是對的。但是,從感覺上,他覺得自己很難做到這一點,他能感受到自己對媽媽的強烈的抱怨。

 

    這也是事實,是他此時此地的事實。我對他說:不僅要尊重的事實,不與過去的事實做糾纏,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媽媽這個事實;同時,也要尊重現在的事實,尊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暫時做不到完美狀態的事實。

 

    很 多時候,我們一看到解決問題的完美狀態,就渴望自己立即抵達那個終極狀態,當達不到的時候,就譴責自己。這也是一種自戀,以為自己可以輕鬆擁有抵達完美 狀態的自由。但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自由度反而會受到損害,因為你譴責自己,其實就是你的一部分自我在譴責另一部分自我,而且一般都是內在的父母在 譴責內在的小孩,但內在的小孩才是我們的動力之源,我們對它譴責太過,可能會讓它生出不滿。於是,它反而拒絕成長。

 

    若想最快地獲得自由,就要接受並尊重自己暫時難抵達最佳狀態的事實。假若看到了自己的成長,那麼也要接受並接受這個事實。

 

    譬如劉濤,他其實一直在成長。被那個女孩拒絕後,他儘管心理出現了一次嚴重的崩潰,但這次崩潰,讓他暫時對迷戀式愛情失去了信心。就是說,他部分地放棄了 改造夢想,把注意力從媽媽和完美戀人身上轉移到了他自己身上。那10年時間,他努力反省自己,並養成了有節律的生活、經常鍛煉身體等很多好的生活規律。

 

    並且,他心靈現在的開放程度,要遠勝以往。他說: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黑暗的山洞,但手裡多了一支蠟燭,於是不再像以前那麼害怕。

 

    黑暗的山洞,可以理解為他的潛意識,手裡的蠟燭,則可以理解為他的自知之明。他一個人拿著這支蠟燭回到了黑漆漆的山洞,意味著他正從自己的身上獨自尋找答案。


 

接受當下
   
渴望改造別人,其實是一種自戀狀態。
   
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是自戀的,而年齡越小,這種自戀就越嚴重。童年的自戀有兩種含義:

 

    好的東西,小孩子會認為是自己所導致的,譬如假若爸爸媽媽關係很好,一家人溫馨和睦,小孩子就會想,這是他造成的;

 

    壞的東西,小孩子也會認為是自己導致的,譬如父母離婚,小孩子會覺得是他的錯,假若他做了什麼,也許父母就不離婚了。

 

    好的父母,會把孩子安全地帶出自戀狀態。孩子最終會明白,什麼事情是他的責任,什麼不是。但糟糕的父母,有時會指責孩子,假若父母一方說,我們離婚就是因為你,那麼這個孩子會遭到致命的打擊,他可能會終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內疚感,因為他相信是他讓父母離婚了。

 

    我們不只是在童年才自戀,長大了一樣也會自戀。並且,童年越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越容易自戀。

 

    這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特別強大,特別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但是,當我們自戀地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忽視很多重要的資訊。這正是我寫這個心靈的七種兵器系列文章的目的。

 

    作為成年人,我們最容易自戀的一點是,既然悲傷、憤怒、內疚和恐懼這些消極的情緒那麼傷人傷己,那麼乾脆消滅掉它們算了。


 

接受悲傷
   
於 是,我們盡可能偽裝地不悲傷。但沒有悲傷,我們就無法與悲慘往事做一個告別。一個女子,丈夫突然出車禍去世,她忍住悲傷,極力地安撫公公婆婆等親人,獨 自一人操辦了丈夫的葬禮。為了不引起親人的悲傷,她在丈夫的車禍現場和葬禮上都沒有表達深切的悲傷。之後,還是為了公公婆婆,她強裝笑臉,像一個模範兒媳 一樣,無時不刻都在關注他們的感受,用各種辦法逗他們開心,幫他們忘卻悲慘往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自己的問題越來越重,她失眠、焦慮、憂傷,最終陷入了深深的抑鬱。後來,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她好好回憶了一下丈夫出事前後的細節,放肆地、無比傷心地大哭了幾場,才從這種狀態中走了出來。

 

    丈夫意外去世的事實已無可更改,這一點不容否認,她只有接受。那麼,相應的,丈夫去世後,她無比的心痛和悲傷也是事實,這一點也不容否認,她必須接受並給予尊重。

 

    實際上,悲傷是大自然給她的饋贈,只有借由悲傷,她才能從失去最摯愛的親人的傷痛中走出來。其他任何辦法,都做不到這一點。


 

接受憤怒
   
再如憤怒。憤怒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別人對你侵犯得太厲害了,你要告訴對方:停!你不能再侵入我的空間。

 

    但是,因為憤怒是最容易傷害別人的,所以我們很容易拒絕憤怒。尤其是在家裡,我們最容易抵制憤怒。因為,我們會想,既然你愛家人,怎麼能對家人憤怒呢?

 

    然而,無論多麼至親摯愛,假若另一個人不尊重你的地盤,經常指揮你控制你的時候,你一樣會憤怒。

 

    一個女子說,她5年之內只回了兩次家,因為回家誰都不舒服,還是少回為妙。但是,當我讓她描述自己的家庭時,她的父母雖然不能說完美,但好像也沒有做過嚴重傷害她的事情。那麼,她怎麼對父母這麼疏遠呢?

 

    最終,我們一起找到了答案:她的媽媽太愛指揮她控制她了。小時候,她的媽媽為她安排一切,已令她煩不勝煩。現在,她工作了,結婚了,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她的媽媽還是要女兒聽她的話,要是女兒不聽,這個媽媽就非常生氣。

 

    這個媽媽如此愛侵入女兒的空間,女兒不憤怒才怪。但是,媽媽是最親近的人,按照規矩,她不能對媽媽表達憤怒,她也不能接受自己會對媽媽憤怒這個事實。但憤 怒是天然產生的,不會因為我們不想憤怒就可以不憤怒。結果就是,她意識上不怎麼憤怒,但潛意識卻表達了極大的憤怒——5年內只回兩次家。

 

    假若這個女子想改善她和媽媽的關係,她就當尊重自己的憤怒,並帶著這種情緒與媽媽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和交流,一開始一定是不愉快的,但它會把關係帶向好的方向。因為,只有適當地表達出憤怒,她的媽媽才會適當停止對女兒的過分干涉,隨後,女兒也會相應地親近媽媽。


 

接受內疚
   
還有內疚。內疚,本來是一個信號,告訴你,某個關係的付出與接受,已經失去了平衡,需要調整了。

 

    但是,內疚的感受是如此不舒服,所以很多人渴望自己對親朋好友一定要做到仁至義盡,甚至還要求自己對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然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其實就是把你的內疚的感受,轉嫁給了你的親人或其他人。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好得出奇的好人,卻讓我們避而遠之。因為我們不想承受他們強加給我們的巨大的內疚。並且,這樣的好人,因為他們離自己的內心太遠了,你會感覺很難和他們建立更深的關係,因為從不內疚的他們,仿佛有一道厚厚的牆壁,把你和他隔開。

 

    一個心理學家說,拒絕某一種情感的人,勢必會拒絕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從來都是仁至義盡的好人,因為他們拒絕了內疚,結果就是,他們也順帶著拒絕了所有的情感。

 

    對他們而言,建立一個關係太可怕了。因為,若想深深地建立一個好的親密關係,必須要深深地付出,也必須要深深地接受。一個關係,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迴圈中不斷發展的。假若一個人只付出不接受,那麼他就不可能與人建立很深的親密關係。

 

    由此,我們不難見到,那些特別仁至義盡的好人,他們在社會上會享有很高的聲望,但親人會對他們怨聲載道。如果你能深入地去看一下這些好人的生活,你會發現,親人抱怨他,並不是因為他太愛幫人以至於不顧家了,而是因為親人覺得離他很遠。


 

接受恐懼
   
與悲傷、憤怒和內疚一樣,恐懼也是一個非常不討人喜歡的情緒。並且,它比其他的負性情緒更令人討厭,因為它把我們打入了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

 

    但是,最不討人喜歡的恐懼,其實具備著最重要的價值。只有恐懼,才能強有力地打破我們的自戀狀態,告訴我們:你,真地很渺小,你,必須放棄一些虛假的自大,而去尋找真正重要的東西。

 

    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最令人討厭的恐懼,其實就是在警示我們,人啊,你不能自戀到以為一個人就OK了,你必須尋找你的另一半,必須和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關係。

 

    假若你一直自大而孤獨,那麼恐懼就會一直襲擊你,直到你真正能聽懂恐懼的提示,並向關係順從為止。


 

接受關係
   
真而純的情緒,是源自當下的情緒,它在提示我們,你現在欠缺什麼,你現在應當彌補什麼。

 

    由此,不管這真而純的情緒是什麼,我們都必須尊重它,接受它,並聽從它的指引,從而讓我們走上心靈成長之路。

 

    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里的情緒,假若你經常失去控制地發洩情緒,那麼,這種情緒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過去大有問題,你的潛意識大有問題。並且,你的情緒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劍的遊戲,你現在發洩憤怒的物件,是被願望了的,你要回到船出發的源頭,到那裡去尋找答案。

 

    自由與接受,看似是一對矛盾。因為我們一般的觀念會認為,自由是積極進取的,是展現自己的力量,而接受是消極的。但是,積極的自由觀很容易誇大個人的力量,而忽視我們存在的卑微性。

    假若你明白了自己存在的卑微性,你會明白,你越懂得接受,你的心靈所享有的自由度就越高。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父母的最後機會

 

 

文章轉載自心兰之家新浪博客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一茬果實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兩個最敏感階段,第一個階段是4—6歲,在這兩三年裡,孩子從家庭感受到了生存中最基本的要素,並對性別及環境有了最初的認知,這一切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第二個階段就是青春期,它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換言之,它的品質基本取決於第一階段。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 打架、早戀或翹課等。

 

     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但有經驗的果農都知道,第一茬果實不能要,果樹要養,因為它們的營養還不夠豐富,還不足以承擔成熟的責任。

 

     這是對青春期最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他們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或高大威猛,卻遠未達到成熟的要求,廣義地說,是心理年齡幼稚,狹義地講,是除身體外其它一切條件均不具備。所以他們無權,也無法承擔生活。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父母的最後機會

     但並不是說這個階段就該無所作為,事實上,青春期之重要,甚至要超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原因有二,第一,它是成家立業的前奏,第二,它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後機會。

 

     什麼機會?調整和教育的機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並因此而表現不良,那麼父母就要在孩子的青春期給予彌補和引導,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性格漏洞仍未得到修補,那麼他/她的一生將很難與幸福、健康、快樂結緣。

     

    從 多年治療與諮詢的經驗中不難看出,無論是高考減壓,還是親子關係,或是早戀、翹課、網癮、叛逆等,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階段給予正確的引導與關愛,上述大 部分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可如果將之推延幾年,對,只是短短的幾年後,當這些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如病毒一樣貫穿于孩子們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成為終生難愈 的腫瘤,再治起來,不僅成本極高,而且治癒的可能性相當低。原因是,他們已經定型了,炎症已經發展為癌症!

 

青春期傷害的惡果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後的機會,因此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也令家長十分頭疼,有些明智的家長會以耐心地陪伴、引導等方式感化孩子,他們或求助於專家,或 者與老師溝通,或者把孩子送到國外……,無論這些舉動是否高明,總之,他們在付出心血,而這些心血,孩子不會視而不見,只不過,那些回報有可能滯後。

 

     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沒有這種耐心,面對表現不良的子女,他們仍然延續著十幾年前的管教方式,比如在孩子5歲時遭到父母責打,15歲時還在 忍受這種皮肉之苦。這就等於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存在方式:我是不被父母關愛的(5歲時),我是不被環境接納的(15歲),那麼再過十年,25歲時,這個人 就有可能發展出反社會人格或自虐傾向,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些疼痛和羞辱將永遠伴隨其左右,地獄由此形成。

   
    
研 究證明,青春期被家庭迫害的孩子,犯罪率和自殺率相當高,除此之外,這些受害者還要發展出自虐、自 殘、自貶、自卑等特質,這一切,均玷污了美麗聖潔的青春期,但此時的孩子還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存,因此,他們還會被迫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與傷害。並帶著 這些傷疤走向他們的下一站:社會。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渴望成為自己



 作者:黃淑文


    你有自己生命的顏色嗎?你容許孩子為自己的生命,塗上獨特的色彩嗎?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並渴望成為自己。他們經由你而得到生命,但是他們不是來自於你……,雖然他們跟你住在一起,他們並不屬於你。你可以供給他們居住,但是不要禁錮他們的靈魂。」

「孩子渴望成為自己」,任何生命都該這樣。

    
記 得有一年夏天,孩子在野外撿了一隻雛鳥。「恐怕是被強風吹落,或不小心從鳥巢摔下來吧!」在找不到母巢的情況下,孩子小心翼翼的把雛鳥放在竹籃裡,做了一 個鳥巢,帶回家飼養。沒想到幾天後,我們從外面歸來,竟赫然看到客廳的地面、桌上,有一些零星的鳥糞便。奇怪的是,雛鳥羽翼未豐,根本無法跳出竹籃外。難 道是母鳥找到自己的小孩?


    
為 了避免驚動母鳥,我和孩子故意把竹籃裡的雛鳥,放窗台,方便母鳥回來探視。果然不出所料,幾個小時後,母鳥開始在窗外,急切的呼喚自己的小孩。然後大膽的 潛入人類的私領域(應該說冒著被人類活捉的危險),真奔竹籃。而雛鳥彷彿早已知道母親會過來似的,迫不急待的張大嘴巴,一口把母鳥啣來的小蟲吞進肚裡。 而且還嘰嘰喳喳的向母鳥撒嬌,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一 種對母親的思念,突然湧上心頭,攫住了我,幾乎天天在淚眼朦朧中,迎接著母鳥從不知名的地方,前來餵食雛鳥,還不時盤旋在竹籃附近,教導孩子如何飛翔,直 到雛鳥終於張開翅膀,飛馳離去。有時,我不免會思索,雛鳥是飛回樹林裡的母巢?還是向母親告別,獨自飛向自己的天空,盡情的探索這個世界?

   
不管是哪一種答案,我真真切切目睹了自然界的母愛:「不只餵飽自己的小孩,還教導孩子獨自起飛的能力。」而我們給予孩子的,也是讓他可以自由翱翔的能力嗎?我想問的是,你容許孩子長出他自己的樣子嗎?容許他背離你的期待,做他自己?


相信你的孩子,會活出自己的天空。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由心生 - 改變相貌由修心開始 (轉載)

                                  
                                                                                                                                         

文章來源 : 網路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一樣,美麗的容顏來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

    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相;許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 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剋夫相。實際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 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

 

    那麼幼年與少年、青年時期相貌的成因是什麼?相貌特徵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臉型身材與稟受的先天之氣有關,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帶來的習氣所致。人的前半生 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慈悲心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

 

    比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過人的光華,讓人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而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醜陋。即使僥倖 生得姣好的容貌,也會在臉上逐漸顯現出一些不招人喜歡的地方,比如面無和氣,僅是「第一眼順眼」,稍多接觸就毫無吸引力了。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覺心生傾慕。很多時候,美麗與否是從看到的人心裡生出來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一、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
    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機會,足矣!

 

二、愛佔便宜的人,終究占不了便宜,撿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

    你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基本上都沒啥成就。

 

三、只有惜緣才能續緣。在人生的路上, 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有緣才能相聚,親人多半是
    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親人,給你帶來煩惱的,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因此切
    記:善待
身邊的親人,關心身邊的朋友,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
    這就是因果。

 

四、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五、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六、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YOYO

   DOVE德芙巧克力很多人都熟悉,DOVE的故事聽過嗎?這是昨晚我在數綿羊時聽電臺無意聽到的,如果每當你品嘗巧克力時都能嘗到苦盡甘來的味道,那就一起來分享這個流傳百年的感人故事.

 

 

德芙巧克力是因愛而生的。

 

 

  1919年的春天,盧森堡王室迎來了夏洛特公主繼承王位,同時她又嫁給了波旁家庭的後裔菲力克斯王子。


  
做為王室後廚一個幫廚萊昂忙壞了,整天都在清理碗筷和盤子,雙手裂開了好多口子,當他正在用鹽水擦洗傷口時,一個女孩走了過來,
對他說:這樣一定很疼吧?這個女孩就是後來影響萊昂一生的芭莎公主。

 

  兩個年輕人就這樣的相遇了;從沒有人疼愛的萊昂遇到了善良的芭莎。因為芭莎只是菲力克斯王子的遠房親友,所以在王室裏地位很低,
稀罕的美食——霜淇淋,也輪不上她去品嘗的。


  
於是萊昂每當晚 上就悄悄溜進廚房,為芭莎做霜淇淋,兩個人總是一邊品嘗著霜淇淋一邊談著往事,芭莎還教了萊昂英語。情竇初開的甜蜜縈繞在兩個年輕人的心頭。


  
不過, 在那個尊卑分明的保守年代,由於身份和處境的特殊,他們誰都沒有說出心裏的愛意,只是默默地將這份感情埋在心底。

 

  20世紀初,為了使盧森堡在整個歐洲的地位強大起來,盧森堡和比利時訂立了同盟,為了鞏固兩國之間的關係,王室聯姻成為最好
的辦法,而被選中的人就是芭莎公主。


  
一連幾天,萊昂都看不到芭莎,他心急如焚。終於在一個月後,芭莎出現在餐桌上,然而她已經瘦了一大圈了,整個人看起來很憔悴。


  
萊昂在準備甜點的時候,在芭莎的霜淇淋上用熱巧克力寫了幾個英文字母DOVE”是DO YOU LOVE ME的英文縮寫。他相信芭莎一定可以猜他的心聲然而芭莎發了很久的呆,直到熱巧克融化。

 

  幾天之後,芭莎出嫁了。一年後,忍受不了相思的折磨,萊昂離開了王室後廚,帶著心中的隱痛,悄然來到了美國的一家高級餐廳,這裡
的老闆非常賞識他,還把女兒許給萊昂。

  時光的流逝,家庭的安寧,平穩的事業,還有兒子的誕生,都沒能撫平萊昂心底深處的創傷他的心事沒有逃過妻子的眼睛,她的憤怒爆發

了,並傷心的離開了。

 

  萊昂此後一直單身帶著兒子,經營他的糖果店1946年的一年,萊昂看到兒子在追一輛販賣霜淇淋的車,記憶的門頓時被撞開。自從芭莎離開後,萊昂便再也沒有做過霜淇淋了。

  這次萊昂決定繼續過去沒有為芭莎完成的研究。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研製,一款富含奶油、同時被香醇的巧克力包裹的霜淇淋問世了,並被刻上了四個字母。


  
兒子天真的問萊昂“DOVE”(德芙)是什麼意思。萊昂輕輕地說:這是冰淇淋的名字。

 

  德芙的霜淇淋一推出就大受好評。而正在此時,萊昂收到了一封來自盧森堡的信,信是一個同在禦廚幹活的夥伴寫給他的,信中萊昂得知,芭莎公主曾派人回國四處打聽他的消息,希望他能夠去探望她,但卻得知他去了美國。
由於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封信到萊昂的手裏時,已經整整遲到一年零三天。

  萊昂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芭莎。芭莎和萊昂此時都已經老了,芭莎虛弱的躺在床上,曾經如清波蕩漾的眼睛變得灰濛濛的。


  
萊昂撲在她的床邊,眼淚無法自抑的滴落在她蒼白的手背上。芭莎伸出手來輕輕地撫摸萊昂的頭髮,用近乎微弱到聽不清的聲音叫著萊昂
的名字。

 

  芭莎回憶當時在盧森堡,她非常愛萊昂,曾以絕食拒絕聯婚,她被看守一個月,她深知自己絕不可能逃脫聯婚的命運,何況萊昂從未說過愛她,更沒有任何承諾。在那個年代,女子要同整個家庭決裂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她最終只能向命運妥協,但條件是,希望離開盧森堡前能回王官喝一次下午茶,因為她想在那裏與萊昂作最後的告別。她吃了他送給她的巧克力霜淇淋,卻沒有看到那些融化的字母。

 

  聽到這裏,萊昂泣不成聲,過去的誤解終於有了答案。但一切都來的太晚了,三天之後,芭莎離開了人世。萊昂聽傭人說,自從芭莎嫁過來之後,終日鬱鬱寡歡,導致疾病纏身,在得知他離開盧森堡並已經在美國結婚後,就一病不起了。

 

  萊昂無限悲涼,如果當年那霜淇淋上的熱巧克力不融化,如果芭莎明白他的心聲,那麼她一定會改變主意與他私奔的。


  
如果那巧克力是固定的,那些字就永遠不會融化了,他就不會失去最後的機會。萊昂決定製造一種固體巧克力,使其可以保存更久。

 

  經過苦心研製,香醇獨特的德芙巧克力終於製成了,每一塊巧克力上都被牢牢的刻上“DOVE”,萊昂以此來紀念他和芭莎那錯過的愛情, 它雖然苦澀而甜蜜,悲傷而動人,如同德芙的味道。

 

  如今,德芙巧克力已經有了數十種口味,每一種愛情都能在這巧克力王國中被詮釋和寄託。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因愛而生、從霜淇淋演變而來的德芙。

  
當情人們送出了德芙,就意味著送出了那輕聲的愛情之問:DO YOU LOVE ME那也是創始人在提醒天下有情人,

如果你愛他(她),請及時讓愛的人知道,並記得深深地愛,不要放棄。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羅伊.馬丁納

-摘自《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2: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靈魂是我們的不朽中脆弱的那一部分,而且是我們最終想要(必須)療癒的部分 - - 如果我們想要進化。

只 要我們沒有克服對無條件的愛的恐懼,沒有將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和情緒加以轉化,就會選擇受苦、疾病和低落的 生命品質。療癒靈魂是唯一的路。我們可以長期利用自由意志,繼續因選擇短期解决方案,而付出長期傷害的代價,例如因爲青春痘而服用荷爾蒙,因爲疼痛而服用 止痛藥,因爲感染而服用抗生素,因爲神經質和壓力而服用鎮定劑,爲了逃避而嗑藥,爲了感覺良好而抽烟,爲了忘却、不願面對和壓抑情緒而喝酒,爲了維持和睦 而撒謊,因爲害怕被拒絕而犧牲自己,用奢侈品讓自己平靜下來。不過這一切都是無效的,而且甚至有害。

你不能說要保持靈性,卻還是繼續抽烟,那不叫做勇敢面對疼痛,而是愚弄自己。你允許自己的身體被控制,你繼續逃避,表現得像個嬰兒。

如果你是個菸槍,你會說,哎喲!那樣說好傷人啊!你有多抗拒、有多少反駁的論點,這些都無關緊要,你注定會繼續愚弄自己,直到你來到折返點。 

    最後,我想說一下在靈魂療癒期間,你可能會遇到的幾件事。

一再出現或有主題的夢境。你的靈魂在夢中指引你與過去事情有關的方向,讓你深思,並尋求能讓你進化的功課。

你會有一段時間突然覺得疲憊和沮喪。你的內在有許多事正在發生,能量正在尋找新的平衡,這可能會造成暫時的疲憊和沮喪,所以要利用時間休息和冥想。這也可能是則警訊,警告你太過狂熱,或是肩上有太多負擔。

背部或其他地方疼痛。這可能是你必須解决的舊有記憶或緊張,總是有某個你必須正視的深層原因。衝突,尤其是憤怒,在疼痛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之前有過的不適暫時回來了。許多過去的疾病並沒有完全處理掉,被你的細胞記住了;而現在,潜意識正在進行大掃除,所以不適會回來一陣子。

你會丟掉工作或突然辭職,因爲你覺得那份工作不再適合你。靈魂正在替你創造某樣新東西,這個東西最後會引導你得到更多療癒。

你掉入一個冷漠的洞裡,什麽事都不想做,覺得沒有動力。這是暫時的休止,目的是要讓你那活力十足的身體有機會平衡。

你聽見聲音、看見不存在的生物,産生幻覺,這些都是開啓了更多脉輪的徵兆。別讓這樣的事情使你失去力量,要觀察它,並支持自己。設定清晰的界限:你想要什麽或不想要什麽。

你失去朋友,因爲你行爲怪异,或跟從前不一樣,他們不想再見到你。沒有關係,會有接納你現在模樣的新朋友出現。你將會發展出來的最重要特質中,有一項是:不執著,並逐漸放掉不屬你的東西。

你 會毫無理由地快樂:你無緣無故就笑、自言自語,而且變得更穩健、更有幽默感;你會描述你所經歷的事情,然而這些事情却不是來自於你(你的“內在神性”透 過你說話);你體驗到更多熱情,越來越敢於做自己,而別人對你的影響越來越小;你更享受人生,越來越敢於看到自己的優點;你越來越少向外在尋求確認(和其 他需求);你越來越正面,越來越有活力;你有更多的慈悲心,更能接受別人原本的模樣;你敢於面對,觸動你的事情變少了;你變得越來越真誠,越來越專注;你 越來越不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越來越能够活出時間的價值。 

如你所見,靈魂的進化是非常高張力而强烈的,但這不要緊。情緒的平衡啓動了,你越來越貼近自己,不會讓任何事嚇到自己。你能够處理擋在前方的任何事物,因爲那就是你的內在神性將它吸引過來的原因。你來到人世間的使命是要成功,而不是要失敗。

 

最後,做到跟下面這些有關的事,你就能更不費力地療癒靈魂。

1.會觸動或觸發你的所有事物

你要求自己必須具備某些特質 - - 例如更多自尊 - - 才能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些事物。然後在五大元素穴點和心輪整合主穴點的幫助下,將自尊和正向肯定句整合進你的自我認同裡。然後你回到那個情境,運用這個新特質重新經歷,直到你在其中感覺到平靜,才算達到目標。

2.會召喚出你內在批判的所有事物

進入內在,去感覺你被觸發的那個部分。採用對付觸發因子的技術,直到你能够以中立的角度看待這個情境。

3.會召喚出你內在抗拒的所有事物

這是療癒過去,直到你可以懷著熱情達成目標的徵象。

4.疾病

這是要給你訊息。如果是慢性病,請找身心輔導或專業人員,把那個訊息找出來。

5.對立

當你逃避對立,當你的行爲又像個僞君子,但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那麽請整合你需要的特質。

6.感覺到傷痛、衝突

找出你讓這件事發生的原因,並修正它。

7.負面思緒      

不要對抗負面思緒,把它們當做過去遺留下來的東西,接受它們,讓它們保持原狀。

8.需求

在你之內找出需求。

 

如果你繼續在這些事情上面下功夫,最終會到達你今生計劃要到的目的地。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羅伊.馬丁納

-摘自《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2: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我 們是自己最惡劣的敵人,我們都有個熟知內情的“內在評論家”,他不斷對我們說話,而且通常是負面的,例 如:你這次是真的搞砸了,你必須多加注意!事情不對勁喔!你很差勁耶!看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你自己應該知道你很無趣吧!沒有人會注意你。你說話太多了。 你好自私。沒人喜歡你。你太入迷了!你沒有吸引力。我告訴過你要穿另外一件衣服啊。

這 個內在評論家收納了我們曾經接收並記錄下來的所有譴責和評論,因爲當時那些話真的對我們起了些作用。我們越早聽到這些話,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就越深。這樣的 批評有一大部分出自善意,但因爲我們的靈魂原本就受了傷,因此沒有辦法打開心胸接納那些話。這個內在評論家限制了我們,也是我們必須學著與之共處的障礙之 一。那是個被設定程式的心智,而我們必須將它重新程式化。

不 管你說了別人些什麽,那些話都是你自己的一面鏡子,它們會出現是因爲有東西觸發了你。你將你自己對這世界的解讀投射在別人身上。此外,你的基本需求也扮演 了某個角色,因爲基本需要創造了對方無法給你的期待的渴望。許多人無法“接受”,是因爲沒有自尊,覺得自己不够好,不敢要求其他人的關注,並批判會要求關 注的那些人。

而你會批判,是因爲在內心深處的潜意識裡,你知道你會批判自己。人們不斷將顯示你的脆弱的那面鏡子擺在你面前,然後由你决定如何處置。

 

脆弱

關於脆弱,我們談了許多,現在要來好好深入探討這個概念。

此 時,你已經察覺到自己靈魂的許多面向。如果你願意接納脆弱,一定認清了許多事情。重點在於:這對你內心的 影響有多深?你有多脆弱?你在你的頭腦(你的判斷力)裡迷失到什麽程度?你偏離自己的道路多遠?你找了多少藉口讓自己無動於衷、不讓任何東西碰觸你,那樣 遙不可及、平穩踏實、高高在上、心存懷疑、注重實際、脚踏實地?

辨認是第一步,當你被觸發了,也就是某樣東西讓你情緒波動,如果你感受到某種讓你失去平靜的東西,那麽至少從現在開始,你很清楚要爲自己靈魂擔負的責任就在你手裡。

每一個惹到你的人都給了你一樣禮物;每一個傷害你的人,都爲你打開了通往靈魂療癒的大門,只要你負起療癒靈魂的責任,你必須感激傷害你或可能傷害你的每一個人。

當有人對你厲聲說話,而你聽了進去、被惹火了,你的靈魂就有了個傷口。但如果你以中立的態度,觀察對方那個厲聲說話的行爲,就可以看見讓他做出這個舉動的那份疼痛,於是你靈魂的那個脆弱部分(也就是對這點很敏感的部分)就已經痊癒了。

如果有人不尊重你(不管用什麽方式),而你感覺受傷或憤怒,那你就是觸碰到自己靈魂中的創傷了。如果這個行爲對你沒有任何影響,而你覺得同情對方,表示那就是平靜。

 

如 果有人排斥或忽視你、用言語攻擊你、批評你、讓你尷尬、藐視你、在別人面前對你大吼大叫或以負面的方式對待你,而你或者被惹火了,或者覺得這一切讓你緊 張,或者你開始想著別人會怎麽想你,那麽你就是有個靈魂傷口。而如果你能懷著愛心和中立的態度告訴對方,你不希望有人用那樣的態度對待你(話裡不要有嘲 笑、挖苦,也不壓抑憤怒、不失控),然後放下、順其自然,那麽你就掌握了自己的力量。

 

我 們必須爲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反應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這並不表示你必須事事都說好,或是接受一切。抱持中立 的觀點,你可以把自己的界限訂得更完善。保持中立的人最具彈性,而且更有能力找到解决問題的方法。所以請學著勇敢面對,才能更瞭解自己。看看在面對的時 候,你有何感受?你可以保持做原來的自己嗎?你可以保持中立嗎?你可以真正聽別人說話嗎?還是會馬上進入防衛模式?

 

有 些人利用自己的脆弱博取關注,他們把自己的問題和痛苦經驗攤開來,爲的是要博得同理心、關注、接納、了 解、認可或確認。如果他們沒有從我們這裡得到想要的,就會覺得更受傷,然後把我們列入黑名單。我常跟這種人說:“這個故事很美,你可以因爲這個故事得到許 多關注,但你還要繼續講這個故事講幾年啊?”

這番話産生了震驚的效果,有時會讓對方覺醒。這類對關注的要求會以許多僞裝的形式出現。“過去”不是用來從中學習,之後完全放掉的嗎?

 

我不想把我的疼痛經驗當做戰利品拖進未來,我想療癒這些創傷、放下這些創傷。我並不想知道你過去有多好,我想知道的是此刻你站在人生的哪個地方,你要怎麽做,才能讓明天比今天更好。

 

批評只是一種資訊,是跟別人如何看世界,或是他們希望如何看世界或擁抱世界有關的資訊。這牽涉到他們的準則和價值觀。大部分的批評是對方的投射,除非他們用中立的方式批評,而不是因爲他們本身被觸動了。

 

我們想經歷幫助我們朝真誠和平靜的方向前進的所有事物。要變得真誠,我們必須瞭解這個世界。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羅伊.馬丁納

 

-摘自《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2: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愛的替代品:補償我們的脆弱

 

 

 

當 我們的靈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尋求補償。爲了不讓自己感覺到脆弱,我們找到了許多方法:抽烟、喝酒、 拿乖戾或脚踏實地的態度做擋箭牌;咬著嘴唇,把注意力集中在別的事物上;啃噬掉自己的悲痛;吸食古柯?或抽大麻;讓自己冷漠,麻醉情緒;把自己關閉起來; 拒絕親密,和別人保持距離;靠藥物讓自己鎮定;看電視、吃甜食、喝許多水;藉著淋浴把它沖掉、靠走路讓它散掉;盯著魚缸裡的金魚;對某人大叫;從外在尋求 確認;抱怨、生病,或是變成工作狂。

 

在感覺到疼痛、緊張或情緒的那一刻,我們轉身做其他事。雖然一時沒事,可是傷口還在,遲早會出毛病。

 

你會做些什麽來避開疼痛呢?列出你的逃避行爲,並留意那些模式,例如:在衝突時生氣地走開,或者根本不面對,以免傷害對方;撒謊或扭曲事實,讓對方覺得事情沒那麽冷酷無情;假裝與衆不同,要別人喜歡你。

 

這張清單對靈魂的療癒相當重要,列得越多,你就越清楚自己受到的傷害。

 

 

 

謊言機制

 

 

 

小時候,因爲某些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在許多方面受過傷。爲此,我們“雇用”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或養父母,讓轉世前那些尚未處理的過往浮現。有趣的是: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孩子,對父母行爲的反應可能完全不同(這就讓我們確定了轉世這件事)。

 

那些傷害有一大部分是在我們投胎到這裡之前就存在的。當我們受傷或覺得受傷時,那其實是一段尚未療癒的創傷的記憶;即使那常常看起來像是重新受的傷,其實重新受傷的機會很少(不過有時候的確有可能)。

 

當我們覺得疼痛,情緒就跟著産生了。我們不想要那份疼痛,於是找尋解决之道,這可以透過接納自己,以及傳送愛給受過傷的那部分自己(常常被稱爲(內在小孩)來達到。

 

而 只要我們沒有返回真實的自我(在那裡可以感受到愛),就會找尋麻醉疼痛的方法。麻醉是暫時的,不過終究會變成真實自我的一部分。我們會麻醉了自己的潛力、 才幹、愛人和被愛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正向特質。藉著壓抑疼痛,我們可以表現出一副沒事的樣子,有時候,我們實在裝得太好了,好到往往會相信那樣的自己,並 以爲我們會一帆風順。男人就非常擅長這樣愚弄自己和女人。

 

我們丟進謊言機制裡的“疼痛”越多,我們的光(我們的真誠和獨特性)就越難照進這世界。因爲錯誤的自我認同和壓抑,我們的光越來越微弱,然後陰影越來越大,而且默默地接管一切。

 

 

 

“似曾相識”法則

 

 

 

我 們透過人、事、物不斷吸引或創造情境(因爲我們還要從中學習某些功課),直到我們不再因爲同樣的事件而變 得情緒化,或直到我們學會了那項功課。但如果脆弱不顯現出來,我們就無法認清自己的創傷在哪裡,也因此無法療癒創傷。這會變成我們的一部分陰影,而靈魂就 必須找到其他方法,好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似曾相識”的情境上(也就是本身不斷重複的情境)。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靈魂會讓我們感受到心中的抗拒,或者感受到靈魂對某事或某人的判斷,又或者透過身體的疼痛或疾病。我們會感覺到渴望、會做夢,或者會一再出現同樣的想法。

 

 

 

我們帶著抗拒所做的一切都指向靈魂的傷口。

 

我們所有的疾病和意外都和靈魂有關。

 

我們所有的希望、目標或渴望都源自於靈魂。

 

我們所有一再出現的想法都反映出靈魂的許多面向。

 

我們所有的衝突都來自於靈魂。

 

我們所有的判斷都來自於受壓抑的自我(靈魂)。

 

 

 

舉例來說,你結束了一段感情,因爲你認爲對方不誠實:他給了許多承諾,不過做到的少之又少;他永遠有新的藉口,而你覺得不受尊重。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輾轉反側,你切斷所有聯繫,然後順其自然。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個人的行徑跟你父親以往的行徑相同,而你對這一點還是覺得很受傷。只要一直不處理,你在人生路上就會繼續遇到這樣的事件,即使有了新戀情也不例外。

 

你會不斷地接觸到同樣的疼痛,繼續壓抑或隱藏這樣的痛。於是你繼續搖搖晃晃地往前行,持續一生,除非…你真正解决這個問題。

 

 

 

最終,你必須做出有意識的抉擇,你必須學會辨認、體驗、認可、學習這個課題、接納,然後放掉這份疼痛。

 

親密關係是療癒靈魂的最佳情境。這類情境會讓你變得情緒化或覺得受傷,然後才會出現適當時機,讓你真正采取行動,處理受壓抑的舊傷。

 

也就是說,情緒和覺得受傷是療癒你自己的理想時刻,因此,你必須心懷感恩,感激對方拿著鏡子在你前方照見你的靈魂,讓你有了療癒的新機會。

 

 

 

如果這個情境沒有爲你做任何事,請想辦法辨認出它來。每次體驗到疼痛、情緒或覺得受傷時,毫無例外的,一定是你的靈魂有個傷口。因此,如果你的人生有優先順序,療癒靈魂就應該排在第一順位!

 

如果身處在觸發了你的情境中,却無法立即解决問題,那麽只要辨識,並認可那個情境,把那一刻記下來(把它保存起來,記在心裡,或者最好寫下來),忍過那份疼痛,然後盡可能在同一天把這件事解决掉。

如果你做了前一章的那些練習,那麽你會在晚上評估當天有哪些事進行得不順利、什麽時候你使不上力。然後,你會採用REAL-AL程序(辨認、體驗、認可、學習這個課題、接納,然後放掉這份疼痛)。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