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與自己的關係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把自己弄丟了

james-wheeler-RRZM3cwS1DU-unsplash (1).jpg

 文 :Lisa   #光的課程  #愛自己心得分享

 

我是一個懷著愛來到這裡的小靈魂,

當我來到這裡時,

我看見媽媽的溫暖和爸爸的笑臉,

我是被歡迎的,

我快樂極了。

 

後來,爸爸媽媽開始不一樣了,

他們要求我這樣,要求我那樣,

說我這裡不好,哪裡不對,

可是我還是深深的愛著他們,

完全無條件的愛著他們,

所以,我開始滿足他們,

想要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

 

於是我改呀改呀!

有一天突然發現,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無法有自己思想,

無法有自己的情緒,

不相信自己的感受,

只有內在的審判,頭腦的標準,

我痛苦極了,

可惜,這樣得到的是父母更大的厭惡和貶低,

我迷茫了,抑鬱了,糊塗了,墜落了,

就像一顆閃爍著無條件之愛光芒的星星,

黯淡無光,失去了自身的光輝,

懷著痛苦從夜空中墜落。

 

我丟失了自己,

從此活在地獄裡,

驚恐的,充滿羞恥感,不值得感,

像行屍走肉一般活在刀山火海裡,

生活是一片荒蕪,

沒有一絲溫暖,

滿眼忘去,都是失望。

 

小靈魂覺得特別想離開這裡,

不想呆在充滿要求,恐懼和欺騙的地方,

它想回到愛中,

回到在記憶深處那永恆的家。

 

回來吧!

我看見你了,

親愛的小靈魂,

你的本質如此的光明奪目,

你本不該承受痛苦,

因為你早就承諾,要來給人們愛,

你只是以為得用讓別人滿意的方式,

才能給出愛,

所以,你讓自己消失了,

你把自己完全貼補給了別人,

你把你的感受體鍛煉的無比強大,

以便接收人們的需求,

你完全向世界敞開自己的磁場,

無條件的輸送自己的能量,

即使讓自己精疲力竭,耗盡每一分心力,

你還是撐著疲憊不堪的身體,

無條件的輸出著,

因為你特別想讓別人能感受到愛,

你想給他們愛,你想給世界愛,

所以,我看到你了,

我看到了如鑽石一般清澈明亮的起心動念,

我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深深的向你致敬,

深深的敬佩你,和你做出的犧牲,

深深的理解你的那些歇斯底里性格乖張,

深深的擁抱著你,

你千瘡百孔受傷的心,

讓我來修復你,

因為我懂你的全部,

我理解你的一切,

我瞭解你的每一個思想和念頭,

都是如此的充滿了善意,

都來源於光,

 

親愛的小靈魂,

我好愛你,

你缺失的愛,讓我補給你,

你付出的真心,讓我來珍惜你,

你流過的眼淚,讓我來為你擦拭,

有我在,

再也不會讓你彷徨,無助和悲涼,

我要幫你找回你自己,

我向你承諾,

你的光芒,

一定會燦爛輝煌,

我們一起回家,

我們永不分離。

 

 

图片

 

我是即我是。

我是在我知與我見中。

我見我所知。

我知我所見。

我全然的接受。

 

我是即宇宙心識。

我是即瑪納(精神食糧)

我是即光。

我是正創造顯像世界。

讓光存在於萬事萬物中。

火焰照亮了你們在道途上的黑暗角落。

火焰是永恆之光,它煥發光芒,燃燒分裂的思想、語言與行為。

這密碼照亮通往較高次元的通道。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陪伴,就是情緒的陪伴

man-3218863_1280.jpg

:叢非從

图片

很多人都鼓勵不要沉浸在情緒裡,我恰好覺得有情緒應該沉浸一會兒。沉浸到它自動發酵,它就會帶有力量。

 

陪伴的前提是參與對方

陪伴很重要,我們需要陪伴,也想要陪伴別人。跟孩子、伴侶、朋友、客戶在一起,我們想要給予陪伴。我們孤身一人,挫敗難過,委屈寂寞,需要被陪伴。

但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和給出的陪伴,都不盡如人意。感覺這種陪伴並不讓人舒服,又說不出所以然。

因為我們並不瞭解陪伴。


首先,跟一個人在一起不一定是陪伴。

有的人像舍友一樣在另外一個人身邊,沒有參與。這只是杵在一個屋簷下,算不上陪伴。

 

你們在一起,各自玩著各自的手機,沒有交流,沒有默契,這跟你坐地鐵遇到了幾千幾萬人一樣,只是擦肩而過,只不過你們擦肩的時間有點長而已。有的父母以陪孩子之名在家,然後做家務,做各種事情,一樣是沒有陪伴的。

陪伴的前提是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陪伴。而參與,至少有3種形式。

 

最低級的陪伴是“幫你解決問題”

 

如果你的伴侶和孩子不開心了,你會怎麼做呢?很多人的做法就是想辦法幫他們解決問題,通過給你提建議、告訴你怎麼做是好的、下手直接説明你解決問題等方式。真的非常熱心。

一個媽媽說:我女兒讀初中,作業不及時做,熬到很晚才開始做又做不完,第二天就很煩躁,我跟她說可以找老師溝通減少作業量,她又不讓。這個媽媽說,不知道她到底要怎樣。

這個媽媽相對是比較開明的,她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去說教孩子早點寫作業,而是想跟老師溝通減少作業。但這依然停留在解決問題層面上。

女兒無法消化作業,很煩躁,但這個問題需要媽媽解決嗎?女兒的目的是解決作業嗎?如果是,是希望通過減少作業來解決嗎?
很多人在對方抱怨的時候,也會著急給一大堆建議。其實給建議的方式並不會讓對方好受,反而在暗示對方:你快閉嘴吧。
同樣,如果你在跟對方說一件心煩的事,他比你更著急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也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種不舒服就是被侵犯。

當一個人遇到不開心,你要謹記:不是所有問題都要解決的,不是所有問題都是要現在馬上解決的。在解決問題之前,人需要經歷一段情緒發酵的過程,然後自己升起解決問題的意願。

 

這時想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會選擇求助的方式。而在對方求助的時候給予幫助,才是最好的陪伴時機。在沒有求助時給予幫助,常常成為控制、侵犯和說教。
 

稍微好點的陪伴就是陪你說話、帶你玩

如果對方有什麼不開心,你的第一反應就是跟他聊聊天,想帶他出去散散心,吃好吃的,逛逛街,打打電動,甚至出門去旅遊。
這種陪伴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慰到人。實際上這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你強行把對方從某個世界里拉出來,走到另外一個世界裡去。好像當下這個問題不去談論了,它就不存在了一樣。

一個人失戀了,你帶他去看電影。小孩子哭了,你給他看別的玩具。我見過一個媽媽就是如此,每當她女兒哭了的時候,她就趕緊拿出手機來給女兒拍照,告訴她哭就不美了。這個方法很有效,女兒立刻可以不哭。但我看著很心酸,這一刻女兒的傷心事就沒人知道了。

這種陪伴的
好處就是,誰也不用去面對糟糕的情緒了。壞處卻是,你在暗示對方:你不能有不開心,不開心是可恥的。
如果有人在陪你說話,聊的恰好是你喜歡的話題,這個還可以讓人舒服一點。你們天馬行空聊,從東南到西北,從天文到地理,非常愉悅。但是聊完後呢?

你並不會對陪你的這個人產生多大的連結。你們的關係並沒有往前推進多少。時間過後,依然不會怎麼親密。


最好的陪伴是陪伴一個人的情緒

當你抱怨,我陪你抱怨。當你生氣,我陪你生氣。當你挫敗,我陪你挫敗。當你難過,我陪你難過。當你孤獨,我陪你孤獨。

我只是陪你,並不是改變你。
當女兒做不完作業很煩躁的時候,你只需要說一句“是啊,作業好多啊,好煩”,就夠了。

當一個人跟你說他賺不到錢很焦慮的時候,你只需要說一句“是啊,賺不到錢你很焦慮”。

 

當一個人在說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你只需要說一句“是啊,你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不需要安慰他,不會啊,不是啊,你很好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當然這也是有效的安慰,比這更有效的就是:是啊,的確是這樣,在你看來的確是這樣。

透過你的眼睛,他可以知道:這一切都是可以的。

 

孤獨是可以的,難過是可以的,焦慮是可以的,挫敗是可以的,哭泣是可以的。除了那些傷害自己和別人的事,一切都是可以的。
前兩種陪伴都在說“現狀和你這樣是不好的,要改啊。”而情緒的陪伴則在說“這一切都是可以的”,允許和看見,就是最大的陪伴。

你也許不信,人在被允許後就會發酵。只要你在他旁邊,靜靜地等著他,他就會自動有了解決痛苦的勇氣和方法,自動能從困境中走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資源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是我們缺少了時間和信任。我們著急解決卻不知道自己在著急,在恐慌裡不相信自己能發展出力量。

 

一個好的陪伴,其實就是堅定的眼神,告訴你:這是可以的。
 

你可以怎麼找到陪伴

你知道什麼是好的陪伴後,首先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絕

如果有人熱心的給你提建議、幫你解決問題,恨不得替你把飯吃了替你消化那種,如果你有不適感,及時拒絕。你要知道,那雖然是好心,卻不是好的陪伴。
如果有人總想帶你玩,給你喋喋不休聊天,生怕你不知道他關心著你,如果你有不適感,請及時拒絕。你要知道,雖然他很想,但是並不懂得什麼是好的陪伴。

有人陪你在你的情緒裡呆會兒,是件幸福的事。你可以去尋找這樣的人,也可以邀請對方這麼對你。如果你沒有這麼幸運,起碼你要陪伴你自己。不要著急讓自己改變,不要著急走出某種狀態。

很多人都鼓勵不要沉浸在情緒裡,我恰好覺得有情緒應該沉浸一會兒。沉浸到它自動發酵,它就會帶有力量。
因此,當你心情不好,你不必著急去吃喝玩樂,你只需要告訴自己:

我可以。

我可以難過,我可以憂傷,我可以委屈,我可以憤怒,我可以孤獨,我可以焦慮,我可以抱怨,我可以指責,我可以討好,我可以躺平,我可以……

如果沒有人懂得陪你,你可以陪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個方法自我改善心理的負面向

jon-tyson-zoDE6x6qaP4-unsplash.jpg

:心靈驛站 

 

每個人都想擁有美好的生活,但有時候卻總陷入“自我”的泥沼。
如何從這些泥沼中掙脫出來,活出屬於自己美好的生活呢?
看了下面這10個技巧也許你就明白了......

第十、你要明白你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我們多數的煩惱、恐懼和現有的缺點,其實都就可以從童年找到根源。儘管我們基本上不記得早年的經歷了,但那些日子裡某些特定的事,仍然留存在我們的腦海裡,特別是自我的感受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時,只有通過感覺來探索世界,所有的事都依賴父母。試著回想過去,問你自己一些問題:
我的父母是如何對待我的?他們又是如何彼此相處的?他們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
如果你能弄明白,為什麼你的父母會這樣做,你會更能原諒他們,並邁出一大步去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果你有一些人際關係問題的話,這將大有裨益。
因為我們的父母是我們潛意識中給自己設立的人際關係榜樣。誠實地面對自己吧,這樣你就能解決問題。
图片
第九、其他問題在於你的思維
如果你父母對你的培養很完美,那非常好。但這意味著你的問題來源於其它地方,信不信由你。它們就是源于你的思維。
思考一下你內心的所有對白:質疑自己的決定;幻想如果自己做了不同的事結果會如何?試圖弄明白,為什麼有人以特殊的方式對待你?這些想法改變了你的生活嗎?一點也沒有。
我們無法解釋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是在不同於我們的環境中長大的,有自己的人生經歷。當你試圖去理解別人行動背後的動機時,你將自尋煩惱。
當你為過去的錯誤感到自責時,不要忘了是你自己做的決定。因為在那個時候,你覺得那樣做是對的。覆水難收,把它留在過去,然後從中吸取教訓。

第八、開誠佈公,不要評判別人
周圍的人時常會犯錯誤,有些錯誤會影響到我們。如果你被誰傷到了,告訴他們你的感受。說話巧妙些,而不是說:“你傷害了我。”
一個更好的開口方式是說:“我感到被傷害了。”第一句話是責問式的,只會使他人開啟自衛模式,並開始與你爭論。
而第二句話,則更有效,它喚起他人的同情,或許還有一絲傷你的愧疚感。你不僅誠實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擔憂,還給予了他人表達自我的機會。

第七、更多的關注自己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與他人比較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在你自己腦中你永遠會輸,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背景,不同的外貌、個人價值和成就。
他們是誰?他們有什麼?都和你不同。——這沒關係,這是每個人獨特的地方。
如果你受了某個人的啟發,這很好。試著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欲望和目標,而不是別的什麼人的。當我們試著過上別人的生活時,就毀掉了自己的。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自己,創造自己的故事,做原創品總比做拙劣的複製品要好。

第六、走出你的舒適區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兒像陳詞濫調,但仍是一條好建議。只要你踏出你的舒適區,並開始做事,做你從未想過自己會做的事。
這也適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
如果你想尋找愛,就讓自己出去遇見新的人。
如果對工作感到厭倦,提交申請書有時間就多去參加面試
沒有人會突然出現,然後用一支魔杖將你的生活變成童話故事。
如果你真的想改變生活,那就努力讓改變發生。

第五、設定界限,不要讓任何人越過
心理學家說:他們見過太多求助者,為修復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而煩惱。無論是臥病在床的婆婆、苛刻的老闆或者是不聽話的熊孩子。
答案都非常簡單明確:劃清界限,不要屈服
你不必做老好人,適應所有人,去放棄自己的渴望和期待。你完全可以學著拒絕。它不會讓你成為一個壞人,相反,它會讓你成為那種尊重自己的人,珍惜自己時間的人
再加上如果你一直忍耐別人的壞脾氣,什麼改變也不會發生。如果你堅持自己的立場,至少別人會開始尊重你。

第四、努力讓每一天比昨天更好
時間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但不幸的是,它流逝的比你想像的還快。當你不停地將事情推到明天,事情可能持續好幾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不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應該即刻行動,讓你的生活每天變好一點。
一個習慣需要堅持20天才能根植於你的腦中。
心理學家建議我們試著做一個清單記錄下每天所做的事,思考它們中有多少是不必要,沒有效率的。每天為自己設一系列小目標,你就會看到自己的進步。

第三、吸取你從事件中得到的經驗
糟糕的經歷,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份壓力都將你帶出舒適區,通過它你得到了新的經驗。這幫助你吸取教訓,以免再犯同樣的錯。
如果你努力看到好的一面,而不是沉溺與壞的一面,便能重整旗鼓,輕鬆向前。

第二、隨它去吧!
你一定知道這種感受:當你非常想讓一件事情發生,但它就是不發生。這很難接受,但你必須放下當我們試圖改變某事,其實傾向於把事情做的過火,或者橋枉過正。
做你力所能及的事,然後讓事情自己解決。為了你不能改變和掌控的事情緊張是沒有意義的。隨它去吧,時間是一劑良藥。

第一、做自己的朋友
做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折磨者。你應該時刻準備接受失敗,接受自己力不從心的事實。不要落入心理陷阱,把事情想了一遍又一遍,為某件事感到悲傷難過。
跳過它吧!這種自責與悔恨的惡性循環,根本就是自我折磨。你是陪伴自己度過一生的人。無論別人怎樣讚美你,假如你不喜歡自己,你都不會感覺好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響力≠存在價值

obi-onyeador-2JrpkyZ2ruQ-unsplash.jpg

 

: JT叔叔文庫

 

2013年的時候,在臺灣的莊子課,常常說一句話:『我們常常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卻又低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其實,如果要提到代償反應的話,最關鍵的問題,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在意識設定上,有一個洗腦催眠的指令:『誤以為自己的存在價值,就等於自己的影響力』。於是,決定自己影響力不夠大的人,就陷入存在危機了。

但是,人是不會聽別人的話的。所以,在家常之中,誰都在體驗著『我的影響力等於0』這個事實。而撐不住這個事實的人,就在很多事情上都亂用力一通,試圖爭取到更多的影響力,來安慰他這個至為匱乏的存在價值。

但是,影響力,確實一個不可計算的東西。

比如說,藤子·F·不二雄有一部漫畫叫《T·P·凡(時光巡警阿凡)》,講一個叫『並平凡』的男生,無意間曉得了時光巡警的存在,於是時光警員就說:『哎呀,我們的秘密是不能外泄的,只好消除你啦!』

這個男生大叫:『殺人是不好的呀!不可以殺我!』

那警員解釋:『沒有沒有!我們不殺人的。我們就只是回到過去,讓你爸爸媽媽別遇到,這樣一開始就沒你了。不算殺!你放心!』

但是後來查出來,這個男生對人類歷史有『最大級』的影響,消除不得;沒了他,全人類會毀滅。於是,只好讓他加入時光巡警了。

有一天這個阿凡問隊友:『你們說我對人類歷史有最大的影響,我將來會變成偉人嗎?』

隊友說:『你今天下午已經影響完了啊。』

阿凡說:『蛤?』

隊友解釋:『你今天下午,不是踢一顆小石頭,剛好打到一個叔叔的頭嗎?那叔叔不是生氣來追你嗎?他後來追你追丟了,結果在路邊一個洞裡發現有個小孩掉在裡面,那小孩被他救了之後,長大學了醫,發明了根治癌症的藥,以後就有一個政治家被他這個藥救了,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戰,讓全人類不被毀滅。所以,今天下午,你已經拯救過全人類了啊。』

在存在危機之中,我們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的這個巨大的『不知道』要怎麼辦呢?中島美雪有一首歌叫『線』,好像也只能這麼唱了吧:『直線是你,橫線是我;織成的布,或許,有一天會遮護住某個人的傷口?』真是逗搞不清楚的呀。

 

行善積德,常是在你想都想不到的地方行善積德。生死垂危去住個院,也能夠不小心陰錯陽差變成一點點行善積德的結果。在這樣子的一些事實之下,我就覺得,到底什麼叫善念,什麼叫做惡念?人的一生到底在什麼地方才是真正做了好事?在什麼地方才是真正做了壞事?這東西真是算都算不清楚的。

我們練《莊子》,本身也不是要求你一定要以『是非心』去算清楚這些。但是我覺得至少以一個修練的步驟來講,我覺得<齊物論>練到這個地方,修練重點就是:什麼事情,我們不要那麼相信自己一開始的動機,而是要看結果。

如果你的結果是跟人家翻臉,那你就知道,你的動機就是去翻臉的;不要再說『我沒有跟他翻臉的意思』這種話了。

這個東西,在<漁父篇>裡面講的例子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喝酒,到後來發酒瘋跟人家打架,然後被抓緊警察局,請問他喝酒的動機是什麼?他自己認為『我喝酒是為了快樂』,那個為了快樂的動機是真的?還是打架鬧事、借酒發瘋的那個動機才是真的?

曾經臺灣老同學也跟我提到一個類似的問題,說像臺灣有一些夜店,有一些女生就在夜店喝掛掉,醉懵懵的天快亮的時候才爬出夜店,那時候就有些男的隨手把女生帶回去,跟她發生關係了。把這種夜店喝掛掉的女生撿回去玩弄的這個事情,我們臺灣人稱為『撿屍』。

那位同學就說:『那些讓自己喝成那個樣子然後被撿回去的女生,她真的沒有『其實希望被男生侵犯』的動機嗎?』

我覺得,應該多少是有哦;真的沒有的話,就不會讓自己有那個機會發生這種事。

就好比前面課堂講的,如果郭秘書真的不想虐待對方的話,就不會遲到。但人通常是有那麼一點動機,卻自己也沒有發現的時候,你自己也察覺不了的這個真心(解離),就是會引導你去形成那樣的結果。所以我覺得從結果看比較簡單。

以練《莊子》來講的話,如果我們發生了、甚至不止一次地發生了跟什麼人翻臉的結果,那你就知道:你的動機就是翻臉。先這樣假設吧,因為你的我執會說『我沒有要去翻臉的意思』,那是我執在說話,不要管它。

日本有一個家常話的詞叫『意地惡ぃ(意念的底層是壞的)』,就是專門來形容這種狀況的。從前我們做翻譯的同仁,遇到這個詞,真是絞盡腦汁也翻不好,有人說是『壞心腸』,有人說是『作』,有人說是『犯賤』,有人說是『婊人』……可以吵上一整晚。因為這個詞,對應的劇情,比如說:你有一個朋友個性就是很霸道、貪小便宜、得寸進尺,你還處處讓著他,到最後你也受不了了,覺得自己被欺負了,然後大翻臉絕交,還到處說他壞話……你這種行為,第三者看到了,就會說你:『真是意惡ぃ!』這句要怎麼翻譯?『你這人就是犯賤、自己愛作,還坑陷他人於不義的壞蛋』嗎?

你有了這個跟人家翻臉的結果,不如就承認你的整個人的能量底層,或者包括你自己沒有發現的自己的黑暗面,那個『罔兩問景』的部分,有一個什麼東西支配著你去翻臉……姑且先假設『我的動機就是去翻臉』吧。然後再向內去找;我可能在生長的過程,甚至更早的童年,曾經在下意識被植入這種設定或者詛咒。

比如說,曾經有一個人的童年,爸爸媽媽一天到晚大吵、大打出手,所以那個小孩子曾經在內心可能慘烈地尖叫過:『我的人生不要有衝突!』這種烙印成他一個非常強烈而主軸的所謂『靈魂的誓言』。於是這個人的人身個,每次都會選擇哪種沒有衝突的場合,他談戀愛,就會找一個人畜無傷的物件,結婚後就發現,他的這位配偶,每天就活得跟活死人、沒有靈魂一樣。他的整個人生被這個『我人生不可以有衝突』的童年種下的設定控制住,變成一點滋味都沒有、但人畜無傷的人生;這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要消化掉自己內心的設定程式,要練<齊物論>,就必須深入到我們意識的基盤底層,去找到這些基盤在什麼地方被灌了什麼樣的城市,這樣的一種,全面地對自己的內在——我這樣講可能聽起來有點沉重?——負起責任的一個作為,才真的能夠讓我們的心,從這些制約之中得到解脫。

當我們自己內在的能量世界能夠得到解脫的時候,我們在外在的有形的世界才能夠得到自由。不然的話,有形的世界總是會有事情來搞我,你沒辦法從這個自己設定出來的命運裡面得到自由。

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希望學生們越來越有勇氣,從客觀的外部觀察,去看到自己不想承認的那些埋藏在黑暗中的設定。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來自你想控制

boram-kim-W-wGFm54R-k-unsplash.jpg

 

 01.

 

很多人做事、思考的時候,總會想著尋求一種完美的處理方案,一個“一招制敵”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當他與別人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使雙方都皆大歡喜、滿意至極;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找出一個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否則就誓不甘休。

 

只有事物真正按照他們所期待方式發展,或者達到他們心中的標準的時候,他們才會心安。一旦事情出現差錯,他們就會十分焦慮。

 

於是,他們常常會感覺到焦慮。畢竟這個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是不會按照他所期待的方式發展的。

 

實際上,這是他們把自己當成上帝。

 

 02.

一位學員說,她經常想掌控身邊的很多人和事。孩子、老公,甚至爸爸媽媽,她都希望他們可以按照她的期望去做,不然就會生氣、失落,進而焦慮、擔憂。

 

她心裡知道她自己無法掌控所有人和事,但卻又總是會不自覺地想去掌控。

 

實際上,諮詢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試圖把控諮詢過程的來訪者。他們在進行諮詢之前,就已經看了許多的書,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

 

因此,有的人從一開始就希望諮詢師能夠告訴自己明確的諮詢過程,或者經過多少次諮詢可以讓自己康復。甚至有的人會試圖把握諮詢流程,不斷地要求諮詢師使用這個或者那個諮詢方法。

 

無論是那位學員,還是想掌控諮詢過程的訪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

 

他們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對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便會生出很強烈的恐懼感。

 

但是,這世界有太多的東西是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我們不能控制明天的天氣,不能控制別人的情緒,不能控制一件事情的進展,甚至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情緒。

 

就像在此時,假如我對你說:“請不要去想一個紅色的大象!”你根本無法控制你的頭腦,因為它就會在此時出現一個紅色的大象。

 03.

 

事實上,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上帝的時候,不可能控制一切的時候,你才能夠不再焦慮。

 

無需為失控而感到焦慮,也正是我們作為普通人的人生魅力所在。我們需要相信這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以它本來應該的面目展現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們只需要保持一顆開放之心,去感恩,去體驗自己人生之旅。

 

我們需要學會擁有一顆開放之心。對於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無需要預設,更無需控制。

 

老子不斷地強調無為,無為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去做,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去努力控制事情結果,因為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順其自然地去做一件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會以其本來應該的樣子進行下去。

 

當然,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需要我們能夠全然地相信,對自己、對潛意識以及對整個世界有一種全然的信任。

 

信任,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不斷地練習。

:精誠心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際互動時,有三種自我防衛的形態

photo-1548684614-f7976e66ee0a.jpg

:黃維仁,本文轉自黃維仁新浪博客

 

  • 第一種是“討好型”
    有的人習慣性以“討好他人”來保護自己。這種人總是笑嘻嘻的,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語,主動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別人就喜歡我”的內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愛他。
    但若是一直採用同一種方式面對問題而沒有彈性時,就會出狀況。

    每個人應該不斷成長,學習用更為成熟的心態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 第二種是“攻擊型”
    在人還沒有指責他之前,先兇狠的指責別人,與每個人保持距離。
    用這種方法可以隱藏自己的軟弱,不輕易被人刺傷,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因為他內心其實很需要愛,卻用攻擊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 第三種是“隔離型”
    既不攻擊也不討好別人,只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保持遙遠距離,冷眼旁觀。
  • 其他類型
    有的人是“電腦型”,凡事用邏輯分析,過度運用理性,以隔離感情的方式保護自己,不和別人互動,也不把心事告訴別人,似乎離群索居,很難與人深交。

    有的人是“小丑型”,雖然表面上嘻皮笑臉,卻從不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
    如此一來,雖然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與人心靈相契的喜悅。


    04
    寫情緒日記能更瞭解自己
    除了覺察自己的內在誓言,瞭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衛方式之外,我們還可以多聽心靈的課程,多聽有關人際、心理的演講,也可藉情緒日記與生命線分析,更深入瞭解自己的情緒及與他人之間的心理互動模式。
    嘗試寫“情緒日記”,仔細思考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會讓你有“情緒過激”的反應,把這類事情記錄下來,對於自己的成長、心理複健很有幫助。

    G先生帶著親戚去購物時,看到一個小男孩一直在哭,親戚很自然地要去安撫那個男孩,G先生突然大聲說:
    “小心一點,不要碰那個小孩!”“為什麼?”“因為他的父母可能會覺得你在誘拐他。”
    這個親戚不解,覺得:“有這麼嚴重嗎?”


    這是個“情緒過激”的反應。
    G先生回家後開始回想,為什麼在事發當時情緒一下子緊繃起來?原來,他小時候父母常不在家,他獨自哭泣時從來沒有人理會他,現在看到有個小孩和他從前一樣,卻有人要安撫他,心中便冒起一股無名火。
    G先生意識到這一點時,才慢慢開始學習不怪罪別人觸發他的心理按鈕,而專注于自己的成長、自省與改變。


    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 過去一些痛苦的經驗。
    一味地壓抑自己受傷的情緒,反而會變成這些情緒的奴僕,受其控制。

    因此,我們要常常自省,學習瞭解情緒、處理情緒。
    當我們進入“情緒過激”的“危機”狀態時,正是我們重新學習的最好機會,這個即時反省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潛意識中種種的心理運作。
    不要輕易放棄,反而該趁機努力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借著情緒日記,可以幫助我們省察、思考。


    運用生命線回溯過去,追溯記憶中悲傷或快樂的事件和過去家庭的歷史,可以作生命線的分析或心理歷史的分析,方法如下:

    在紙上畫一條橫線,左端寫零歲,右端是現在的年齡,線的上方記錄生命中較喜樂、有建設性的事件,下方則寫下曾受傷害的歷史。
    比如你記得在四歲時,全家出去玩,非常愉快,那麼就線上上寫“4”,然後把這個美好的回憶記在“4”的上方;
    七歲時,因為數學沒學好被爸爸打了一頓,這個負面的經驗就寫在“7”的下面等。

    情緒性或經驗性上的學習,遠勝過只在理性上學習。
    當你在回顧時,身旁最好有個安全的人,這個人是很瞭解你的朋友,也是可以讓你做真正自己的人。
    有時最親密的人未必是最安全的人,因此要尋找可以幫助你守密、也不會因你談了某些深入的問題而對你產生異樣看法的人。
    同時,你也要自問能不能成為那個有恩慈、多傾聽、少論斷的人。


    當我們能真正傾聽、接納、瞭解彼此時,便在其中獲得醫治。
    而這種心靈相契、具矯正性的情緒治療經驗,是心靈醫治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當我們用現在更大、更遠、更成熟的眼光去檢視昔日的傷痛,那些破壞的魔力才能消失、減少。
    多年前一個小孩所無法承受的苦痛,經過這些年來的學習及智慧的長進後,再重新面對,會比較有能力解決當時的困難。

    在心理回顧的過程,如果所探索的只是些小小的不愉快,可以自己進行;若是比較大的傷害,比如性侵害,就需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協助。
    這些人不但能保密,更瞭解醫治的過程,還知道如何去照顧、處理,幫人撫平創傷。

    術業有專攻,不管是修理車子、駕駛飛機,任何專才都必須經過長期學科、術科的訓練,更何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婚姻”與“家庭”,我們也要經過學習才能成為好父親、好母親、好子女。
    而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個別化”的教育課程,教導一個人認識自我,瞭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過去深沉的創傷,需要借著專業輔導説明你走出傷痛,或是找到適當的支持團體,有人同行便不覺得那麼孤單,也更有力量面對難題,也許我失敗之處是別人曾經歷過的,別人成功的經驗能幫助我,相互打氣、扶持。
    聖經中有句話:“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
    當我們乾枯到一個地步時,唯有敞開自己的內心,接受無條件的愛與醫治,才能重新出發。
    把過去的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經過流淚的幽谷,進入陽光燦爛的泉源之地。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戳破人際關係的真相

apic26871.jpg

文: 胡慎之心靈成長家園

 

01

人際關係的問題

更多的是內在關係模式的問題

為什麼你遇不到對的人,維持長久的愛情?

為什麼和權威交流,總是克服不了緊張?

為什麼面對孩子,你無法克制自己的怒火?

為什麼我們學了很多溝通技巧,還是會陷入一段關係的痛苦裡?

 

有一個事實,常常被我們忽略了。

有些關係的問題,看似是溝通的問題,但其實是內在關係模式的問題。

 

你可能會好奇內在關係模式是什麼,在此之前,我想先說說我的故事。

我,胡慎之,研究關係心理學超過20年。

02

與父親決裂,差點抑鬱尋死

我經歷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時光

 

或許你會認為,我研究關係心理,教10萬人學高情商溝通術,一定是個天生的情商高手。

 

但其實,跟大多數人一樣,我曾經也經常為“搞不定關係”而痛苦不堪。

跟父親決裂,女友出走,生意失敗,遭遇車禍,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在我的人生中呼嘯而來...

我患上了抑鬱,把自己關在8平米的小房間,呆了8個月,就在我準備好了遺書自殺時,遇到了一位心理諮詢師。

他問我,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件讓你最痛苦的事情,到現在都難以釋懷。

 

在我腦海裡閃過的,是我的父親。

中考那天,我喝醉了酒,導致下午考試交了白卷。成績公佈,距離所有人認為我有能力上的重點高中差了10分。

 

當時父親從貴州趕來無錫,拿了一把斧頭直接朝我砍來,險些喪命。從此,我跟父親,很少再有聯繫。

心理醫生聽完我的故事,問了一句:“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在中考的時候去喝酒?”

心理醫生說,實際上,你想用自己的失敗,去傷害你父親。

你希望他沮喪,讓他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讓他體會你受傷的感覺。而你父親之所以要拿斧頭砍你,是因為,他真的被你傷到了。

你努力擺脫父親的影子,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之後的所有關係裡,你成為了你的父親

一語點醒夢中人。

“你不行!你很糟!”這是我記憶裡父親經常對我說的話,卻變成了我對待女友的方式,對工作夥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方式。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本質上都是由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決定的。

這裡的內在關係模式,指的是:

小時候和重要親人互動,內化到你的潛意識裡,所形成的一種對待關係的模式,他會在你長大後不斷影響著你和別人的交往。

 

這恰恰是我關係中的真相。

我對待別人的方式對女友嚴苛,疏離,對孩子嚴厲,動不動發火,對工作夥伴的不信任,實際上無意識地複製了父親對我的關係模式。

這個發現成為了一個契機,為了跳出這種潛意識“怪圈”,我開始學習心理學,研究人和人的關係模式。

 

整整5年,我翻遍了幾乎所有的跟關係、人際有關的心理學著作,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跟不同的來訪者接觸,最終發現:

 

每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其實是不一樣的,每種模式的背後,藏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也對應著一個人應對不同關係的種種潛意識反應。

 

我給不同的關係模式總結出了四種典型類型:蝸牛型、袋鼠型、鴕鳥型、斑鳩型,並打造了一套解決關係難題的底層思維方式與心理分析方法。

 

憑藉在關係模式中的自我覺察,以及對他人關係模式的分析,我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我懂得了跟父親最舒服的相處方式,我們倆的關係,也變得不再像仇人,而是彼此互相支持的朋友。

 

大兒子龍龍曾寫信對我說:感覺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像父子,更像“兄弟”,有這樣一個學心理學的爸爸讓我的生活充滿了色彩。

我身邊的同事曾告訴我:你知道嗎,老胡,我其實挺怕跟你聊天的,每次都跟“沒穿衣服”一樣,隨便就被看穿了。”

 

多年後的我,就好像拿到了一把解鎖關係的萬能鑰匙,把以前阻塞、糾纏、痛苦、冷淡的關係之門都打開了。

良好關係的滋養,讓我的事業也開始朝好的方向發展。

 

我創辦了向日葵心理,陪伴孩子的20年裡,出版了《陪孩子度過生命的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等書籍,成了很多家長眼中最懂親子關係的向日葵爸爸。

 

CCTV、湖南衛視、《奇葩說》、《爸爸去哪兒》、《變形記》紛紛向我拋來橄欖枝,邀請我擔任心理輔導嘉賓,參與台前、幕後的知識把關和輸出。

甚至,有幸被蔡康永、馬東邀請,成為情商課、職場課的專業心理學顧問。

從一名不懂得如何處理關係的普通人,到一個專門解決人際難題的“關係心理學家”。這是以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而這些,都是在我系統學習客體心理學後發生的改變。

03

改變內在關係模式

需要看見你的關係模式

 

這些年來,我接觸了太多被關係所困、被自己所困的人。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的關係走向破裂,往往跟吵架的內容或者沒什麼關係,而是跟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有關,那才是最傷人的。

 

有一個來訪者找我諮詢,她說實在受不了她的丈夫了,想離婚。

她的丈夫喜歡喝酒,每次喝醉了就會讓她來接。儘管她對此厭惡至極,但每一次都會接他回來,照顧他,讓他不要再喝酒。

我這麼辛苦,為什麼就沒人來體諒下我呢。他們經常為此爭吵,丈夫抱怨,她管的事情太多了。

這很有趣,妻子就是我在客體關係理論基礎上總結的一種類型的人——袋鼠型。她習慣性照顧丈夫,但邊照顧邊埋怨。

我說:“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不去接他了會怎樣?”

 

在好幾次諮詢中,我都重複了這句話。有一天她說:我試試,之後她丈夫喝醉三次她都拒絕去接他。

慢慢地她丈夫意識到了她不會再去接他的時候,他丈夫不再喝醉了,自己叫個代駕回來了。後來她丈夫喝酒越來越少,他們兩個人之間關係越來越好。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關係模式,當沒有被意識到的時候,這種模式就一直在我們身上起作用,重複相同的命運。

相反,對內在關係模式看見越深,檢討越徹底,內耗碰壁越少,關係也就越順暢。

 

04

2年前,我做了情商課,教大家如何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高手。

 

我把這個課程稱為情商1.0

 

後來,很多學完課程的人跑來問我:胡老師,你教我的我都學會了,可是天下的情何止千萬,升職了,戀愛了,結婚了,我想在升級的情感裡繼續做情商高手,我要怎麼辦?

這個課程要解決的,恰恰是這個問題。

這次,我想給我的情商1.0升個級,帶大家看見一些我們無法察覺,但又是關係裡最本質、最底層的東西——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

我不會跟你說很多理論,不會講太多煽情,只是用我的諮詢經驗,幫你剖析自己的關係模式,看到自己在關係中被卡住的部分,找到真正破解的方法。

 

很多聽課用戶,向我分享了屬於他們關係裡「看到更多」「改變更多」的故事。

 

*突然明白了我跟我丈夫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兩隻鴕鳥型的人在一起相愛相殺,各自的關係模式不同,導致了很多誤會。之前,我都是沒有任何感觸的。

 

*以前特別害怕跟領導溝通,就算有不懂的問題,也不會問,往往到最後才發現捅了大簍子。理解了自身的關係模式後,我發現內心的恐懼和阻礙竟然慢慢變少了。

 

我的媽媽就是袋鼠型,以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她總是跟我們抱怨自己很辛苦很累,又不讓我們插手,導致關係很緊張,現在終於找到了跟媽媽相處的方法。

 

或許你會覺得心理學方法看起來有點“新奇”甚至“不可思議”,但你不知道的是,當你察覺到的那一刻,改變就已經在發生了。

掌握一套解鎖關係難題的底層分析法-

遇到同樣的問題,變成那個更有辦法的人

 

知己知彼,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內在關係模式-

看清問題的真相,促成真實的改變

 

掌握與不同類型的人相處的精髓,成為高情商的人-

提升關係洞察力,讓關係更輕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的複利更加強大

下棋的老人-103760962.jpg

領悟的心靈空間 

巴菲特和查理·孟格可謂是投資界的「黃金搭檔」2個人的睿智思想也是為人津津樂道。

從巴菲特遇見孟格那一天開始,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也是最佳的投資夥伴,如今,每年的伯克希爾年會依然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投資者前往觀看,為了瞻仰2位投資大神風采和聆聽他們的投資心得。

知識的複利更加強大。

複利奇跡不僅發生在金融領域中,也適用於自我提升。就像芒格所說,我們要把每天最好的時間拿出來留給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智,剩下的時間再留給這個世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體會到心智複利的魅力。本文譯自Medium,作者Darius Foroux,原標題為The Best Way To Improve Yourself,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我們都聽說過複利的魔力。實際上,心智上的複利也同樣強大。我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大學》(University of Berkshire Hathaway)一書中讀到了投資者查理·孟格 (Charlie Munger)的一些建議:

孟格想到了在心智中引入複利的辦法,所以他把一天中最好的時間留給自己,用來改善自己的心智,而把剩下的時間留給世界。他說這聽起來可能很自私,但確很有用。他還指出,如果你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你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很難失敗。

我把這個想法叫做"孟格技術"。但當我對我的學生、團隊成員或朋友提到這一點時,大多數人都認為格說的是早晨的一些慣例。這是一種誤解。芒格說,他把一天中最好的時光留給了自己,他利用這一小時來提高自己的心智。

1. 你會在什麼時候提高自己的心智?

這和早上的慣例沒有關係。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是一個喜歡早起的人,也沒有嚴格的作息習慣。當然,我在早上會儘量避免查看電子郵件,看新聞,或消費無用的內容,但我在早上開始工作前沒有固定的排程。我知道有些人喜歡這樣安排自己的早晨,比如早上7點起床、喝水、冥想、看雜誌、讀書、上班。它一定是按照這個順序的。我不是這樣的,我早上起來就立即開始工作。只要我能把世界上所有的雜念都拋在腦後,我就能把它當成一個美好的早晨。但當我讀到格的這條建議時,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

1.  什麼時候我可以提高自己的心智?

2.  我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

對我來說,提高我的心智意味著提高我的關鍵技能:寫作、說服、決策。我讀書,做筆記,試圖把我所學的一切聯繫起來。當我試圖提高我的心智時,我只想學習。行動是以後的事。我就是這麼做的。

但是我什麼時候才能提高我的心智呢?直到現在,我一直認為我應該在早上做這件事。畢竟,早上是最好的時光,對吧?不過,也不總是這樣。

2. 你一天中什麼時候狀態最好?

我相信,生命是迴圈的。我從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這樣的成功投資者身上學到了這一點。他們經常強調,如果以每天計算,股票市場的波動很大,但如果你觀察10年,20年或30年的股票市場,你會看到一個穩定的上升趨勢。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某一天你可能感覺很好,而某一天你可能會覺得很累。就像股票市場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早上的固定慣例,因為期望自己每天都有同樣的感受是不現實的。

我理解人們對早起作息的爭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良好的早晨習慣會讓你的一天更美好。但根據我的經驗,事實並非如此。

有時候,早起只會讓你醒來時精力不充沛。有時你會遇到緊急情況。如果你有孩子,那你的早晨就是為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你雖然可以堅持冥想,但你仍然會感到疲勞,或不得不去處理緊急情況。

你可以想出很多原因來解釋早上的慣例不奏效。但是芒格的方法總是有效的,讓我來解釋一下原因。

3. 保持水的心態

如果我們知道日子可能會起起落落,那麼我們怎麼還能保持長期向上呢?我們可以通過保持水的心態來做到這一點。水總是隨環境的形狀而變化。

格技巧會幫助你變得像水一樣,靈活地把一天中最好的時刻留給自己。你最好的時間可能是某一天的早晨,也可能是第二天的晚飯後。但這必須是你最好的時刻。

這個技巧極大地改變了我的學習方式。我不再因為早上不能學習而沮喪,因為我意識到這不是我最好的時間。當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心智時,你想要處於一種放鬆的、更流暢的狀態。你希望感覺良好、休息好、精力充沛。

正如格所說,這聽起來很自私,但確實有效。長期來看,這會讓你更可靠。當你每天都提高一點你的心智,就會產生心智複利。待你的心智成長起來以後,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很難失敗。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發現自己最好的時間往往是晚飯後。特別是如果我那天鍛煉了,並且白天工作效率很高。我會先吃晚飯,也許放鬆一下,喝杯茶,然後開始做提升自己的事情。

在這之前,我會經常在YouTube上看一些視頻或者流覽網頁。通常,你甚至沒有意識到你一天中最好的時刻是什麼。但你必須有意識,並不斷調整你的習慣,使其與你的精力保持一致。也許我最好的時間是我醒來後的第一個小時。誰知道呢?試試格技巧吧。從明天開始,把你一天中最好的時間用來提高你的心智。如果你每天都這樣做,知識就會發生複利奇跡。

譯者:Jane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

b76b61366eded82775649d678f8ba7ca.jpeg

~~大寶法王

問: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裏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


    法王說,在藏文裏,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於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沖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

   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
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
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問題是,怎麼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裏想:菩提心你在哪里呀,快過來快過來…”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

 

   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
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法王提醒,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位,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
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幹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他兩條手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幹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裏,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裏、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幹幹的文字。

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裏怎麼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裏,就看你用不用。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佈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佈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佈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佈施。就像佛陀圓滿了佈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

  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品質提高,
這就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裏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志忠落髮少林:做喜歡的事,才會得到最大的快樂

e9cf04ac0d4148a87e289ef917f663f2.jpeg

|蔡志忠 圖|網路
 

他自稱一生活了別人幾輩子,4歲就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36歲就決定不再為物質所累,50歲突然閉關10年研究物理,出版《時間之歌》…

昨天, 他在少林寺落髮成為沙彌。

 一代才子終得歸所,

畫了老子說,莊子說,孔子說,

夜雨秋燈,如今且聞自性說。

其他我住在臺灣靠海的小村莊,1948年出生。我們那個小村莊有個奇怪的現象,彰化市其他村都沒有教堂,我們村有。有個人想當傳道士,就到了我們的村莊。
我一歲就開始看聖經,一歲到三歲半,會背誦經文。從創世紀開始,我的大腦裡大概有一百到一千個故事,五十到一百個厲害人物。每個人物都很厲害,耶穌基督會創立,可以使瘸子走路,可以使瞎子看見,摩西可以分開紅海,諾亞可以製造方舟,而蔡志忠什麼都不會。
什麼都不會很慘,因為每個鄉下三歲半的小孩都很明確知道他以後該幹什麼。拉車的小孩就該拉車,農夫的小孩就去種地。只有蔡志忠不知道做什麼。
我思考了整整一年。我躲在桌子底下,因為怕爸媽說我神經病。
四歲半的時候,我找到了我人生之路,就是繪畫,愛畫。我要畫一輩子,到今天也一樣。

現在,我一天沒有吃超過一個饅頭。來杭州大約75次,最長46天,最短7天。一次都沒有到外面吃飯,就是喝咖啡,喝咖啡,喝咖啡。抽煙,抽煙,抽煙。不要以為這樣會死掉,我一輩子沒生過病,沒去過醫院,身體特別好。這些都可以讓自己很快樂。
那時候就很愛畫,開始看很多書。那時沒有畫畫這個行業,最接近的行業是畫電影招牌。小學三年級,1957年,臺灣流行漫畫了,我就立志要當漫畫家。我9歲時,已經讀了5001000本書。基督山恩仇記、湯姆歷險記等等。要當漫畫家,就要會編故事,會講故事,會畫故事。

我智商超過200,我小時候幾乎所有科目都考100,全校最厲害的十個去考省一彰中,那時候還不是聯考。我一心要當漫畫家,所以無所謂是不是要拿文憑。沒有實力支撐的文憑,只是一張廢紙。

現在,我只剩下諾貝爾跟奧斯卡獎盃沒得。
橋牌亞洲冠軍,獎盃125,沒發獎盃的不算。念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是為了學習。為了使自己有一技之長。全世界最厲害的人,沒有機會念大學。
有次我去大學講座,說,各位同學,很明顯你們沒有理想,因為有理想的人老早就離開了。老虎伍茲十個月開始拿球杆,兩歲上場一杆進洞,那時候沒有錄影。喬丹三歲半開始在後院打籃球 。
任何厲害的人,從小就開始想通,這輩子要拿什麼刷子混飯吃,及早就把刷子選好。所以我初中二年級就向臺北出版社投稿,不曉得幾歲簽約當漫畫家。我跟我媽說,媽媽,明天我要去臺北,畫漫畫。就是永遠不回來了。她說,你要跟你爸講一聲。我說好。
吃過飯(我爸爸不講話的)我就站在他後面,他在看報紙。我說,爸,明天我要去臺北。他說,去幹嘛。我說,畫漫畫。他說,找到工作了嗎?我說找到了。他說:那就去吧。一共27個字,他講13個字,我講14個字。他沒有回頭,我也沒有走到他面前。
去臺北的時候,那時火車可以坐在最後,火車有一個鐵欄杆,甚至腳可以跨在底下,看著鐵軌一直往後面跑,心裡狂喊:永遠不回來了!很高興。
到臺北,開始住的很糟糕,畫好了把椅子拿起來放桌上,然後睡在桌子旁邊。睡夢中,從雞鳴狗叫聲變成卡車發動的聲音,才意識到,哇,我現在是職業漫畫家了哎!非常高興。
所以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把它做到極致,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我們來這輩子,不是要去換人民幣,是要來完成自己的夢想,走自己的路,其他都不值得。

01功德,可以是任何東西
這之後我畫漫畫,畫了200本,去電視臺5年,去漫畫公司7年,拿過動畫金馬獎——總之所有的獎都得了。
36歲的時候,有220萬人民幣,三棟房子。我說,這輩子賺錢的事夠了,從此不切割任何生命去賺錢盈利,所有的時間都歸我享用。
我去日本4年,畫諸子百家。我不急著出版。幾乎畫了20本,才開始出版。
199051日,我帶著女兒移民溫哥華。我們家有玻璃屋,我對著玻璃屋看著星空,覺得我好丟臉,竟然拋棄養育我長大的母親——臺灣這塊土地。
於是決定回來,留我太太和女兒兩個人,我跟我老婆說,你們留在這裡,我一定要回去。我如果死在溫哥華,我會哭。所以就回來了。
回來時,我覺得我應該要為別人多做一點事。一朵花可以開,樹可以長,杯子可以裝水,這就是功;把它(自己的事)做到最好就是德。雨會飄,水會流,風會吹,樹會長,花會開,時鐘會走,這就是功,把它做到最好,就是德。


02生命的實相在於當下
什麼是生命的實相——生命的實相就是當下。我們只能把每個當下當作生命的微分,就像每個當下是你生命的切片。用這樣的態度,你會馬上感受到有什麼不一樣。那就是生命的實相。
你要知道,1歲的你跟今天的你,跟7080歲的你,是不同的人,去年的你、今年的你、明年的你是不同的人,因為條件都在變化。
當你把每一個刹那當作時間切片來生活,你就會非常感恩。

我開始在臺北坐公車上班,上班時間很塞車,所以大家都7點或6點半就先到公司。我一上車就會感謝司機,早上五點可能鬧鐘響了,他刷牙洗臉,趕到公交總站,就是要開車來載我去公司。你會覺得人人為我,會覺得非常謙卑,非常喜歡。
我去溫哥華,大約25趟,50班飛機,每班12個鐘頭。這12個鐘頭好像什麼都不能做是嗎?才怪。我將這12個鐘頭視為完全獨立不受影響的空間,在這期間,我讀了600本書,寫了12本書。你不可以改變空間,但可以改變自己。往好處想,但不是阿Q式的。
面對任何,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去反應,而是如是地過著每一刻。100%投入,心像鏡子一樣。然後就可以體會到,其實生命不需要那麼多。

我知道,人生不是來換名利的,人生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曾經坐在椅子上58個小時。坐椅子只坐5公分,姿勢很正,所以手不會酸,腳不會酸,肩膀不會酸痛。我唯一會動的只是手指頭。你置心一處,置身一處,所有的全部都聽不到。
我曾經42天沒打開門,在屋子裡面完成一件工作。58個鐘頭,為了完成一個電視片頭。曾經去日本4年畫諸子百家。曾經10年又40天研究物理。我非常喜歡一個人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03當你全情投入,所有一切都完全不存在
一個人,在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那會是怎麼樣呢?我平常天黑就睡覺,醒來就視同第二天。通常都在早晨一點左右醒來。通常抽煙,泡咖啡,站在視窗,對著天空,假裝可以看到星星銀河思考——臺北市已經看不到星星了。
思考了大約十分鐘到二十分鐘,思考很多,第一個當然是這一生,然後是這一年,這段時間,再來是今天。今天要做的事全部想一遍,然後回到桌邊開始工作。
當你工作時,你能隨心所欲,做出來速度比你想的更快。你會覺得自己像神一樣。無中生有,刷刷刷刷。畫漫畫時,大雁、可愛的小嘴巴,都是同時瞬間出現,你的心怎麼想,完全照應出來。
有時候畫出來比期待的還好。你會覺得,生命像一股甜蜜的河流,通過你的身體,你會感動地想流淚。原來生命竟然是這麼的美妙。


04一定要做你喜歡做的事
我很早就體悟到,打開門,走出去,是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你們昨天打開門,知道要來徑山。我們開車上高速公路,是知道自己要去的目的地。
而人生這麼大的旅程,99%人卻不知道他們的目的地是什麼。厲害的人很早就非常確定他們的目的地,然後一心朝向那個地方走。
兩岸沒有直航以前,我在香港轉機大約50次。我的旅程就是香港出發回臺北。但是我歸心似箭。我的理由是要去巴黎、紐約、夏威夷。但多數人雖然是要去倫敦,都還在羡慕人家去大溪地。
我一輩子會做到死的那一刻,連死的那一刻倒回來我都想好了。
我會葬在少林寺塔林。死掉前一禮拜會在西溪濕地辦一個60人的party
 

蔡志忠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
如果你有去我們家會看到,所有桌子都是一樣的,排兩排,可以坐60人。高度75,寬度90,長度180,厚270,排整齊都一樣。
人要早點想通,這一輩子到底要來幹什麼?我們不是要來賺錢,是要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想做的事蠻簡單,對我來說。
一個人要及早選擇他最拿手、最喜歡的事,然後做到極致。無論做什麼,沒有不成功的。做湯包、做漫畫家、做工程師,都一樣。
第二個,在做的過程中,如果你做出來的比期待的好,就會更好,比期待的快,就會更快。這也要自我要求,比期待的壞,你後來會做不下去。比期待的慢,會越做越慢,最後放棄。要有自我要求。
我畫畫,沒有超過十張是不會站起來的。畫畫期間也沒有抽煙,因為忘記了。你到我西溪濕地那裡,說是A棟蔡老師,警衛會讓計程車進去,因為警衛都被我買通了。
一共22個警衛,我送他們每人一張畫。我坐那畫22張,送給他們,回來時在想,如果我畫到屁股癢到非站起來不可,到底要畫幾張?第二天開始坐下去(畫),34張。一張可以賣8000塊。

所以你一定要對自我有要求,當然這件事要是你所喜歡的。如果做到第一點,選擇自己喜歡的,最拿手的,然後做到極致;第二點,越做越快,越做越好,你就達到第三點:品質最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這樣就沒有敵手了,敵手都死光了。用這樣的方法,沒有什麼不能達成的。
另外一個,所有做的事情,要改變觀念。每個人都說,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做,這樣不對的。去街上看,沒有人不努力。
一個人,下午三點半,冒著大太陽,騎著摩托車,你問他在幹嘛?他在努力賺錢。
努力,不會達到最好的結果,所以要倒過來,一定要先想你要達成什麼目的,然後想需要什麼條件,然後設計一條路去達成這個目的。
亞里斯多德講過一模一樣的話:每個人都有理想,成功者的法門,就是做好所有的準備,第一是準備好朝向目標的金錢和智慧,第二是死命朝向一個目標前進。
亞里斯多德講過一模一樣的話:每個人都有理想,成功者的法門,就是做好所有的準備,第一是準備好朝向目標的金錢和智慧,第二是死命朝向一個目標前進。
我拿過很多橋牌冠軍,比如亞洲橋牌冠軍。17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如果拿到第五第六名,會不好意思,因為臺灣幾乎是前三名。別的國家也是。會場上要打12天,到第56天,你的成績還是第八、九名,別人問你們隊成績如何?會不好意思說。走路都頭低低的。所以沒有人不努力。
努力沒有用,那該怎麼辦呢?

05此時此地此刻,盡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的習慣是,第一,出發前,先把回來要放獎盃的位置擦乾淨,然後拍拍它,說,要乖哦,我要帶一個獎盃回來放這裡。男生娶老婆不也是這樣嗎?禮車要出發前,新房要準備好吧。
第二個,到了會場,先去看後面的頒獎台,獎盃都在那裡放著的。我去撫摸冠軍杯,(跟它說)要乖,12天以後我帶你回去。這都是在對自己宣誓。
心態很重要,有一個最關鍵,一般人常常不容易辦到:很多人都在關鍵時候表現失常。只要更關鍵,就失常得更厲害。厲害者不一樣,最後一場一定完美,倒數第二場幾近完美,倒數第三場差不多完美,這樣。
林海峰第一次跟阪田龍鬥,他的老師跟他講的第一句話是:平常心。意思是,你只要正常發揮就能把他打敗。事實上,林海峰本來很緊張,後來就沒有緊張。最後42,贏了。

所以平常要自我訓練,你想要做什麼,一定想要完成什麼。一定要像畫一本漫畫書,書出版了,讀者看完了,覺得很棒。他看得懂,覺得很棒。然後再開始畫。
我們生活,一定要用時間切片,去感受,這才是生命的實相。就像我送人家一張畫,我會說:過去我沒有欠你,此後你沒有欠我。意思聽得懂嗎?就是說,我不是欠你才送你畫,你得到畫也不不必覺得你欠我。做什麼事都要這樣。此時,此地,此刻,盡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剛剛各位向我跪拜,其實我很惶恐的,我跟你們一起跪。現在我坐在檯子上,其實我的演講能力是不太好的,但坐在上面,我盡可能讓自己講得比較好一點。盡可能扮演好自己應該做的角色,然後,當做完以後,不需要後悔。
人生一定是實況轉播,人生從來沒有試驗。一生下就開始了,沒有錯了再來過這回事。我們不可能重複回到過去,再去過一遍。
任何時間,就像你認識一個人,可能一輩子隻碰到一次。所以我很不喜歡欠一輩子只能碰到一次的人的人情,也不會去得罪。自己的心永遠要保持永遠活在當下。對別人,所有的宗教都很像,只是講法不同。
很多媒體會問我,蔡老師:你是天主教,你又畫道家儒家畫佛經,那麼多宗教,他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說,其實所有的宗教都是在教人家好的,目的是讓一個人無論遇見什麼樣的情境,都能夠身心安頓。雖然講法不一樣。

一般人境界很低的時候,會覺得都不太一樣,就好像在山腳下,看到很多不一樣;當他到了半山腰,看到是一樣的,很多不太一樣;當他到了山頂,幾乎所有人看到的那邊都一樣。分別只是他的眼力不一樣而已。
什麼是忠,什麼是恕?
儒家是人與人的和諧,道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禪宗、佛家是人與自己的心的和諧。他們用的詞不太一樣,但終極的那個是一樣的。基督教講的是愛,愛就是把別人當做自己。道家講的是忘我,佛學禪宗講的是無我。沒有自己。儒家講的是恕,恕聽起來好像不太一樣,那是不瞭解恕的真正原因。儒家講兩個事情,一以貫之無非是忠、恕兩字而已。
什麼是忠,什麼是恕?
忠就是恰如其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角色,人家的小孩、人家的父親、人家的先生、人家的鄰居。在其位謀其政。跟別人在一起就是恕。
恕,就是推己及人。當我們跟別人在一起,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作為自己,已經做到止於至善,當我們跟別人在一起,無論是猶太人、阿拉伯人,都是一樣的。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半生追尋自我,後半生放下自我

apic26535.jpg

: 開啟高維智慧

 

自我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有意識。意識是痛苦之源,沒有意識,就感覺不到痛苦。我們幫助別人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麻醉他們,讓他們暫時失去意識,感覺不到痛苦。

但是,面對心靈的痛苦,則不能用麻醉的方式。心靈的痛苦與自我意識緊密相連。那些自我意識不強的人,內心的衝突不會那麼激烈,也不會那麼痛苦,而那些自我意識很強的人往往會很痛苦。

對於心靈的痛苦,麻醉和逃避不是辦法,有效的方式是超越。超越需要努力發展出自我覺察的能力,在心理上與所遭遇的事情保持距離,做到超然。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先來瞭解一下自我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

在自我意識的第一階段,人不知道天高地厚,隨心所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居然可以與上帝搏鬥,還差一點占上風。

但經過一系列打擊和挫折之後,到了青春期,人們結束了自我意識模糊不清的混沌狀態,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也就看到了自己的邊界。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與別人不同,渴望自己做主。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是指從自我中抽離出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去觀察自己。對於自我來說,如果上一個階段意味著入乎其內,那麼這個階段則是出乎其外。

與自我保持著一定距離的我們,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的物件。

我們不做評判,也不強行干涉,僅僅是去觀察自我,就像觀看電影一樣。觀察我們的想法和行為,憤怒和悲傷,以及對於死亡的焦慮和恐懼。

結果我們驚訝地發現,那些強烈的情緒開始減弱、消退,我們不再局限於自我之中,心胸變得更加開闊,人也變得更加豁達、淡定和從容。我們在自我覺察中變得超然,在超然中獲得超越。

 

觀察性自我與超越

許多人為了逃避痛苦,寧願放棄意識的發展,他們付出的代價是,進入成年後,由於觀察性自我的缺失,既不瞭解自己的情緒,也無法覺察別人的情緒,總是情緒化地待人接物,情商很低,拿捏不准說話的時機和分寸,往往會說傷人的話,做愚蠢的事。

更重要的是,缺乏觀察性的自我,還會讓他們喪失與內心的聯繫,喪失心靈的力量,發揮不出自己的潛能。

但少數幸運兒,他們不會由於懶惰和恐懼停滯不前,而是會繼續跋涉在這段艱難的旅途上,發展出觀察性自我。

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效,原因之一就是,心理醫生可以幫助病人訓練觀察性自我。病人躺在長椅上不僅是談他自己,同時也觀察著自己談自己,觀察著自己的感覺、情緒和想法。

當它足夠強壯時,個體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發展出所謂的超越的自我。借助超越的自我,我們能夠覺察到更廣闊的自我空間,能夠更明智地決定何時、何地與為何要表達我們的本質。

當意識發展到超越的自我這個階段時,並不是意味著我們不能發怒,而是說我們不能隨便發怒,從而被憤怒控制。

相反,我們可以在需要發怒的時候發怒,在不需要發怒的時候不發怒,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控制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讓自己獲得情緒自由,在心靈上更有力量。

自我與靈魂

靈魂是觀察性自我發展的結果,意識發展的最高成果,就是靈魂。

那麼靈魂與自我有什麼區別呢?自我掌管著人格,當我們談到某人的自我時,通常是說某人的自我形象、情緒特徵、價值觀和思想。我們的自我能夠成長、改變和發展,但常常不會那麼主動,也容易誤入歧途,需要靈魂的引領。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並努力維持這個自我的穩定和尊嚴。但顯然我們的內在還有更神秘的力量在引領著我們。這就是靈魂。

自我需要尊嚴,有尊嚴才能維持自己的邊界不受侵犯。但是靈魂卻不需要尊嚴,因為靈魂是不死的,自由的,沒有邊界。

自我相當於植物表面的葉子和花朵,而靈魂則是地下的根系。

我們必須記住,自我是淺層次的,靈魂是深層次的,自我要發生真正的改變必須觸及靈魂,而任何違背靈魂的自我都會陷入無邊的焦慮、抑鬱、恐懼和痛苦之中。

深入靈魂是不容易的,我們可以清楚地告訴別人自我的一些情況,比如自己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持什麼樣的價值觀,卻對自己的靈魂知之甚少。靈魂是一個真正的精神,它非常難以捉摸。

當一個人選擇心靈成長作為畢生目標時,靈魂的獨特就開始慢慢彰顯。自我的心理問題如同淤泥,當淤泥逐漸被過濾澄清後,深處的靈魂就會閃耀光芒,這光芒獨一無二,能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超越。

追求精神成長,就是追求身體、心靈和靈魂的統一。

 

放棄和掏空

人有了自我,必然遭受各種各樣的痛苦,但是一切苦痛,皆有深意,其目的是掏空內心,讓靈魂的光芒釋放出來。

自我和靈魂常常陷入矛盾和衝突之中,自我需要擁有,擁有得越多越好,而靈魂需要放棄,放棄得越多越自由。

人不可能放下自己沒有的東西,放下自我,首先需要我們得到自我。對於那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由於他們並沒有得到自我,所以也談不上自我。他們活得很膚淺,幾乎與靈魂沒有任何接觸。

但是對於那些自我意識很強的人,他們必須放下自我,才能釋放靈魂的光芒。如果我們說前半生是努力追尋自我,那麼後半生就要放下自我,讓自我追隨靈魂。

所謂中年危機,就是在該放下的時候沒有放下,這才讓人變得焦慮不安,憂心忡忡。獲得自我的過程是緩慢的,放下自我的過程同樣如此。如果放下的過程受到阻礙,我們的內心就會出現危機。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病人,名叫馬克,他十分害怕乘坐飛機。他描述說:“每當飛機顛簸,我都擔驚受怕,害怕飛機掉下去,那種擔心和恐懼來來去去,把我的心懸在半空中,一刻不得安寧。”

經過幾次治療後,我發現馬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自我,總想掌控一切,對於所有無法掌控的事情,他都會感到焦慮和擔心。

一天治療時,我問他:“除了飛機,你害怕坐其他的交通工具嗎?”

“我不害怕坐火車,也不害怕坐輪船。”馬克說。

“據我所知,火車出事故的概率要比飛機大得多。”我說。

“但是,火車出事在地面上,我還有逃生的可能,而飛機在空中沒有任何選擇。”馬克說。

“這樣看來,你害怕坐飛機實際上是因為一旦飛機出事後,你沒有選擇的餘地。”

“是的。”馬克回答。

“假如是你自己在開飛機的話,你會不會感到害怕呢?”

“我想我可能會感到緊張,但不會那麼害怕,因為是我自己在掌控著這一切。”馬克想了想回答。

“馬克,也許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你總把事情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害怕放手,讓事情順其自然。但是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情你都能掌控,你必須放下掌控一切的想法,把命運交給命運,才能徹底避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恐懼和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自我”。放下自我,是跳出自我,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獲得自我覺察的能力。

放棄是痛苦的,對我們來說,放棄生命幾乎是不可接受的事情,正是因為放棄如此艱難,所以放棄是神聖的。

放棄不是人的行為,而是人身上神性的體現。在人類歷史中,偉大的精神導師,都傳達出同樣的資訊:“放棄自我者必將獲得靈魂。”

我們在生活中所遭受的一切打擊和挫折,所承受的一切焦慮和痛苦,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讓內心變成一個空瓶來容納靈魂。如果內心始終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佔有欲,填滿了過去的傷害和怨恨,我們也就遠離了靈魂,一刻不得安寧。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運用神性的力量放棄自我,伴隨著放棄的痛苦和沮喪,在臣服于更高的力量之後,一種輕柔的寧靜便會降臨。

這時,我們把自我縮得很小,但看見的世界卻很大,我們終於明白自己就像一個話筒,傳遞著靈魂的聲音。

    正如聖保羅所說的:“現在我活的不是自己的生命,我與宇宙的靈魂共存。”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來沒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好的自己

896c01d6ba830d9d0e5c1100686d96b4.jpg

 

文來源:心之愛心理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

 

與原生家庭握手言和

“小時候,我最怕的事情是吃飯。”

“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我有一度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1000,而且不許照鏡子,還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

“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幼小的她,曾在陽臺邊上寫下這樣厭惡人生的話。

這個人,是被公認為“央視一姐”的董卿。

近幾年憑藉《詩詞大會》《朗讀者》,董卿又火了一把,而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一向成熟穩重的她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淚流滿面。

“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自己何嘗不像董卿一樣,看似光鮮得體的背後,內心始終住著那個父親面前戰戰兢兢的小孩。

原生家庭,可能是內心最柔軟、最不能觸碰、又無可奈何的地方。畢竟,你無法選擇,也不是通過努力就能重來,但影響幾乎將會伴你一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

經常沒有安全感、莫名地焦慮、不自信,又說不出為什麼會這樣;

在人際互動中,經常不自覺地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學到的一些行為;

過於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默認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童年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幼年的經歷即使已經不記得,往往也會內化為潛意識中“隱形的誓言”,影響你的行為而你並不一定自知。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

 

原生家庭與我——

“我總是不夠好”: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

受家庭傷害後,往往會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完美,你的強大只是表面。”

每當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內心總是空虛無助,不斷地尋求安全感,但是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尋找到。”

往往因別人的目光而活,沒有別人注視而失落,為了達到別人的期望而委屈自己,有人對自己稍微好點,都當作天大的恩德,暗含的潛臺詞是自己不值得被愛。”

苛責自己、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些讓你得出“我總是不夠好”的結論,大概是中國式原生家庭對你產生的最深的影響。

考了99分的孩子,很可能得不到渴望已久的誇獎,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一句“為什麼不能再仔細點考100?”。

 

久而久之,父母對你的評價,最終會內化為你對自己的認知。成年後的你,內心還住著一個過於嚴格的“父母”,時刻對你做出評價,鞭策你不斷地追求“完美”,以抵禦內心對於“要變得更好”的不安焦慮。

也正因如此,有時候你特別害怕失敗、怕把手頭的事搞砸。其實你“害怕”的背後,不是針對生活中的具體某件事,而是“我不夠好”和“媽媽永遠無法滿足的要求”。

原生家庭

不該是你拒絕成長的理由

 

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但“原生家庭已經不能再重來,那我能怎麼辦?”這恐怕是大多數人陷入無助感之前的自我發問。

有些傷害,代代相傳,我們的父母很可能也是受害者。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同樣也沒有完美的家庭。

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命品質,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原生家庭重要,但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我們還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自我成長。並且,作為父/母的你,也將會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對你的

負面影響?

 

 1.   接納:童年無論好壞,都已經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

接納,不是接納來自父母的傷害,而是接納我們的生命中有一段,是充滿苦難和荊棘的。

父母以及家庭留下的傷痛看似是人為的,但也可以看作是某種無意的過失。因為沒有哪位母親會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發誓要傷害自己的孩子。而後一系列不良行為的背後,一定有她潛意識的某些動因。

因此放下與父母糾纏,就是我們處理童年創傷的第一步。

 

 2.   認同:我們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大多是從父母那裡學習來的,而我們的父母亦然。

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也是他們的養育者對待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情緒處理方式,他們的養育態度,極大程度都代表著他們父母的方式。

所以他的拋棄,羞辱,和毆打,或許都是來自於他童年裡的一種強迫性重複。他內化了父母的毒,然後傳遞給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成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受害人。

當你覺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時,你幾乎可以斷定,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這樣你的恨或許可以減輕許多。

 

 3.   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的

現在的教育,奉行方法論,認為父母是一門終身職業,要經歷正規訓練,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養育好孩子,但事實上教育的本源,不是單一的方法論,而是父母的人格論。

我見過高學歷的父母當街羞辱自己的孩子,也見過目不識丁的父母特別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著明顯的心理疾患,帶著他們去正規途徑進行治療是上策。如果他們拒絕,那就盡可能和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

 

 4.   傾訴:對不起,我暫時沒有親近的能力

中國歷來將孝道列在民族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孝的背後,其實需要另一個詞來支撐,就是“慈”,如果父母做不到對子女的慈愛,那麼子女就很難發自內心去孝順父母。

假如你的父母傷害了你,甚至拋棄了你,你不可能一邊捂著流血的傷口一邊還大聲的說“我愛你,我感謝你”,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應。

 

最好的療愈途徑:

是面對面和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給你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不願意孝順他們,親近他們,而是你暫時沒有這個心理能力。

就如同演員伊能靜那樣,她直到四十歲還帶著母親兒時留給她的消極影響生活,一度精神崩潰到想服毒自盡。後來她接受心理治療師的建議,通過電話告訴母親,當年母親那樣冷落並且怨懟自己,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最後母親首次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伊能靜才得以將童年那一頁翻過,繼續開始新的生活篇章。

但要注意的是,直接地闡述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可能會讓父母難以接受,所以這樣的傾訴,最好是在專業的幫助下進行。但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並不是不願意親近他們。

 5.   尋求幫助:找一個專業的諮詢師幫助你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非常糟糕,過去的創傷極大的影響了現在的關係和生活,那請你去找專業治療師做治療。

如果創傷來自父親,建議去找和父親年齡相仿的男性治療師,如果創傷來自母親,建議找和母親年紀相仿的女性治療師。

 

相信治療師這一個重要客體,給你的抱持和接納,可以作為你理想父母的形象,幫你逐漸平復來自現實父母的那部分創傷。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能填滿你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你

1535627896305.jpg

 

 

作者:阿瑪斯

   那些能填滿你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你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滿的,

而人格通常會記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

我們必須在最深的層次重新經驗那份痛苦,

而且要貼近那個坑洞,才能看見這些記憶。

我們一旦認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麼,

被我們遺忘的本體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

01   什麼是坑洞理論?

整個社會都在教我們拿外在事物來填補自己的洞:我們應該從外在獲得價值感、愛或力量。

 

我們時常談論與人為善、戀愛或擁有一份有意義的事業,是多麼美好的事,就像人生的意義都要仰賴這些活動似的。

 

我們總是將意義歸功於某個人或事,而非真正有功勞的本體。整個社會的安排都是要人們互相補洞,我們所熟知的文明便是建構在補洞之上的。

這裡所說的坑洞,就是匱乏感。

大家也許聽說過坑洞理論the Theory of Holes)。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坑洞

坑洞到底是什麼?

坑洞指的是你已經失去聯繫的某個部分,也就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分。從最根本上來看,我們真正喪失的其實是我們對本體的覺察。如果無法察覺到我們的本體,它就會停止顯現,然後我們就會感到匱乏不足。

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們本體的某個部分不見了。

 

這可能意味著某種本體的品質不見了,譬如愛、價值感、與人聯結的能力、力量等等。

雖然我們已經無法覺察到本體的某些部分,但並不意味它們從此消失了;它們從來不會消失蹤影的,你只不過是和它們斷了聯繫。

 

02  匱乏感為讓我們缺乏價值感和自尊

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

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

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欲望:

 

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

我想要這個人的愛。

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

欲望和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

 

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創傷經驗,或是與環境衝突所造成的結果。

 

也許你的父母並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存在是不重要的。他們的作為使你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認知(甚至遭到攻擊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而遺留下來便是坑洞和匱乏感。

 

03   關係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補彼此心中的洞

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洞。你認為你從那人身上得到某些東西而將自己的洞填滿了。

 

舉例而言,你可能會因為這個人欣賞你而感覺有價值,你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讚美來填補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個人在一起便感覺到有價值,如此一來,你會不知不覺地認為是那個人使你變得有價值的。他無論給你什麼都使你覺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經驗到的滿足都是他帶給你的。

 

你的無意識看不見他使你感覺有價值的那個部分和你是分開的,你把它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個人一旦死亡或關係結束了,你不會感覺失去了那個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補坑洞的東西不見了。

 

你的感覺是你喪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這就是你會那麼痛苦的原因。感覺上就像你的肉被切開,某些東西被挖掉了。

這才是創傷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傷痛。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愛、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見了。失去親密伴侶會使你覺得以前被他填滿的那些洞,現在又暴露了出來。

 

如果人們說,我們彼此很適合,這就意味著他們是在填滿彼此的洞。這部分補足了這個洞,那部分補足了那個洞。當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時,他們會覺得完整而滿足,因為他們感覺彼此互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變成了一個完好的整體。

 

很少有人能填滿你所有的洞。你的生活中充滿著各種人與活動,但他們仍舊無法填滿你所有的洞。仍然會有一些坑洞存在,而這會造成你的不滿足感一直持續下去。

 

當然坑洞是無法被徹底填滿的,只要對方有一點變化,或者說了某些讓你不舒服的話,你就會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會再度感覺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認為我有任何價值。

你感到憤怒和受傷,是因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來。

因此,不滿足感會一直持續著,是因為對方無法永遠填滿你的洞,特別是對方也需要你去填滿他的洞。

 

04   能填滿你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你

大部分人在結束一份關係時,都會感受到自尊的喪失,這便是為什麼我要特別舉出價值觀的原因。若想探索那份失落感,你必須和那份感覺共處,並且得問自己:

 

為什麼我覺得這麼沒價值,為什麼他不在我身邊我會覺得什麼都不是?為什麼我覺得我的價值變得如此低落?

 

如果你能和那份感覺共處而不企圖改變它,只是留意並試著去理解它,便可能體驗到那份不足和空洞感。假設你理解了這份不足以及它的源頭,你很可能會憶起那個造成你無價值感的事件或事件的原型。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滿的,而人格通常會記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

我們必須在最深的層次重新經驗那份痛苦,而且要貼近那個坑洞,才能看見這些記憶。我們一旦認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麼,被我們遺忘的本體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

因此,深刻的失落感往往是成長的機會,它可以使你更瞭解自己,並經驗到那些你以為靠別人才能填滿的洞。

 

不幸的是,人們通常會極力防衛,不讓自己深入地感受那份失落。這麼做主要是想逃避內在的空虛。

 

我們並不清楚空虛或不足乃是喪失某個更深的東西的徵兆。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本體,而它是可以被重新拾回的。

 

05 允許自己接納坑洞,並穿越它們到達彼岸

人們往往會竭盡所能不去感受這些洞。他們覺得如果貼近那些洞,自己一定會被吞沒。

舉例而言,當他們貼近的坑洞時,可能會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和空虛所帶來的威脅。其他的坑洞則會造成一種快要滅絕的脅迫感。難怪我們不想接近這些坑洞!

 

但是如果我們能不去抗拒面臨坑洞時的感受,你就會發現,體驗到坑洞並非那麼痛苦的事。那像是一種什麼都不存在的空寂感。

但那並不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虛無狀態,而是一個有容乃大的空間。這是一個可以讓本體顯現的空間,而且只有本體可以從內在徹底消除掉坑洞或匱乏感。

 

有些人不但意識不到自己的本體,甚至連情緒也感覺不到了。這使得他們距離自己非常的遙遠。他們擁有的只是思想,而思想通常都是由情緒製造出來的。我們就是這樣失去了自己而開始認同我們的思想。

 

起先本體是存在的,然後我們失去了本體,接著情緒便產生了,最後我們連情緒或環繞著情緒的衝突也意識不到了,於是便製造出了各種的妄念。

 

因此,瞭解情緒可以幫我們解開防衛的死結,使我們不再企圖逃避心中的坑洞。情緒可以彰顯出我們已經喪失覺知的某部分本體。

 

然而這些體驗都不會持久,除非他真的能勇敢面對內心的匱乏和坑洞,並且能重新經驗一遍。這個過程可不是那麼簡單的,需要一些時間和許多的努力。

 

體驗到坑洞但不從匱乏感中產生反應,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你會有強大的欲望想要填滿它。你甚至會有一種生死攸關的感覺。

 

你可以從坑洞理論補洞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件事,你會看到大部分的時間你不是在補洞,就是在強忍著某個洞,再不就是突然體悟了某個真實的東西。每一時每一刻,這些事都在發生。

 

願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體驗,

體驗更真實的生活,更真實的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自己的這十個方法

1564451548148.jpg

 

文提供:泰安第一時間心理諮詢 

我們總聽說,一個人如果不先愛自己,就不會真正地愛別人。

 

許多人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缺乏自尊而感到痛苦,有人很難愛自己,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所謂的缺點,要真正愛自己是不可能的。

我們通常有條件的愛自己,對別人付出愛也是有條件的。

當我們看到了自己所創造的這些障礙時,應該怎麼辦呢?

當你學會了原諒和釋放,不但能為自己卸下沉重的包袱,還將為你開啟愛自己的大門。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愛自己?如何愛自己?

對於已經在學習愛自己,和剛開始學習愛自己的人,我們將全球著名導師露易絲·海所推薦的十個愛自己的方法介紹給你。露易絲·海也稱它為:愛的十階梯。

 

她的這10愛自己的方法,幫助了全球數百萬甚至千萬的人,改變生命,蛻變新生。

愛自己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險,

像開飛機一樣令人激動。

 

請想像一下,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

實現自己的夢想,

那該有多激動人心啊!

請從現在開始愛自己吧!

 

全球著名靈性導師 露易絲·

她是全球整體健康觀念的宣導者和自助運動的締造者。

 

她揭示了疾病背後所隱藏的心理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採取積極的思維方式,實現身體,精神和心靈的整體健康。

 

 

1. 停止自責

“停止自責”,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告訴自己,自己已經很好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能輕鬆地改變生活。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好,就很難改變什麼。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改變,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我們的力量能讓我們調整生活。

 

在問題家庭裡成長起來的人有高度的責任感,他們習慣於殘酷地負面評價自己,他們在緊張和壓力中成長。

童年給他們的感覺是:我一定有什麼異常

 

請花點時間,想想你罵自己的話,有的人經常罵我:笨孩子、壞孩子、真沒用、粗心、愚蠢、討厭、沒用、邋遢、骯髒等等,你也用這些話罵過自己嗎?

給自己創造有價值的感覺是很有必要的。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就會使自己總是處於不幸,給自己的身體製造疾病和疼痛,拒絕對自己有好處的東西,用食物、酗酒和毒品來傷害自己。

 

我們不會隨時都有安全感,因為我們只是凡人,請別故作完美,那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使我們看不到應該怎樣治療自己。

 

相反,當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創造性和個性時,我們將會讚賞自己的不同之處,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如果我們自責,就意味著在隱藏自己。

 

2. 停止讓自己感覺到恐懼

 

我們許多人總是喜歡嚇自己,使得處境越發惡化,我們把一點小事想得很嚴重,總是期待生活的最壞,這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

臨睡之前,有多少人在想像事情的最壞呢?

 

就像小孩子想像床底下有鬼一樣,這就難怪你會失眠了。小時候,你需要父母的安慰,但是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安慰自己。

 

病人是這樣:

他們經常做最壞打算,

或者想如何準備自己的葬禮。

 

有人對友誼也是這樣:

如果朋友不打電話來,

就認為自己被拒絕和遺棄了。

 

工作也一樣:

如果有人對你的工作提意見,

你就想自己肯定要被解雇。

 

你自己製造了這些麻痹性的思想,這些可怕的思想實際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

 

美麗的風光、日落、鮮花、體育運動或其它你喜歡的事,每次當你發現,你在嚇自己的時候,請想像這些美好的畫面。

 

告訴自己不,我不想這些東西了,我要想傍晚的日落、玫瑰花、美麗的巴黎、遊艇或瀑布等等。

 

只要你不斷地這樣做,最後將會改掉這種習慣,當然,這需要練習。
 

03. 耐心的呵護自己

 

"耐心"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當自己的願望不能馬上實現時,許多人就會覺得很痛苦。我們太想急於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了,我們沒有耐心等待。

當需要排隊或等紅燈時,我們也會很煩燥。

我們需要答案,需要馬上得到一切,我們經常因為自己的不忍耐,使別人的生活發生不幸。

 

請想想,你的心就像一塊荒蕪的園地,充滿了自我憎恨的荊棘,絕望、憤怒、焦慮的石塊,還有一棵叫做恐懼的老樹要修剪

 

如果能把這些醜惡的東西清除了,土地將變得適宜撒種、你撒下一些種子,種下喜悅和成功的小樹。

陽光將照耀著這塊園地,你澆水施肥,用愛和關懷照料著小樹,那將會多麼美好!

 

一開始,也許會看不到太大的變化,但是請不要停止,請繼續照料它,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你的樹將會茁壯成長。

就像你的心一樣,只要你選擇光明的思想,並耐心地等待,你最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學習過程中出現失誤沒有關係,許多人喜歡指責自己不夠完美。

 

如果在三分鐘內不能完美地做好某件事,就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話,那就等於不給自己機會。

 

學習任何事物都需要時間。

當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做事時,剛開始會不習慣,然後就開始下結論了。但是記得:耐心一點,一切都將會變得自然,變得正常。

我們不可能在一兩天內

就完全學會愛自己,

 

而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多愛自己一點,

兩三個月後,

我們會變得更加愛自己。

4. 善待心靈

請不要因為有消極思想而厭惡自己,思想的出現是為了建設我們,而不是為了戰勝我們。

 

放鬆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緊張和害怕只能封閉力量。
 

只要每天花點時間,讓身體和心靈放鬆,不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深呼吸,閉上眼睛,把緊張釋放出去。

冥想是最古老、最簡單的方法,我們要做的是,放鬆自己,靜靜地自我暗示寧靜等對我們有益的詞彙。

 

在每天冥想時,我建議,請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智慧。

呼氣的時候,請輕輕地對自己說:"我愛你,一切都會好的"。然後,你會覺得多麼寧靜,你正在給自己製造新的思想,沒有必要緊張和恐懼地生活。

我們要做的是放鬆自己,靜靜地自我暗示"""寧靜"等對我們有益的詞彙。

 

在哪裡冥想都可以,養成習慣。冥想的時侯,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至高的力量,你正在連接內心的智慧,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怎麼做都行。

 

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和堅持,心靈是一切的基礎,如果我們的心靈毀壞了,那麼我們的世界也會崩塌。

 

5. 讚美自己

指責會摧毀內在的靈魂,讚美可以塑造靈魂,請認識你的力量,我們是無限智慧的體現。

 

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那麼請指責他;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那麼請誇獎他。

同樣,如果你想毀了自己,你可以盡情的譴責自己、指責自己、評判自己,如果你想拯救自己,那麼你需要多多讚美自己、誇獎自己、鼓勵自己。

 

和前面的方法一樣,這個方法需要堅持,如果你只試一次就放棄,那肯定沒有效果,就算每天只能做一分鐘,也請堅持下去!

如果你在學習以前從未嘗試過的新鮮事物,請相信我,你會越來越覺得輕鬆和容易,為自己努力。

 

我們已經說過,不配得到的思想會使你拒絕美好的事物,當我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時,又怎能積極地對自己說話呢?

你願意自我暗示、想像美好的事物嗎?你願意原諒嗎?你願意冥想嗎?

 

為了改變你的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6. 幫助自己就是愛自己

尋找能夠幫助你的朋友,你是個堅強的人,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尋求朋友的幫助。

 

許多人總是很自信,不願意得到別人的幫助,因為你的自尊心不願意這樣做。

與其自己努力了,又因為做不好而生自己的氣,不如下次尋求一些幫助吧!

 

如果你用愛去做,你的小團體將會長大,並像磁鐵一樣吸引人們加入。不要因為團體擴大後,聚會的場所不夠大而擔心,宇宙將會為你提供一切。

 

當人們為了同一目標而聚在一起時,他們把自己的痛苦、混亂和憤怒帶來,但不是為了訴苦,而是為了尋求擺脫和超越的辦法,然後使自己成長。

 

如果你是個有奉獻精神、很自律、有靈性的人,你可以靠自己獲得成功。如果你能加入某個團體,將對你有更大的幫助,團體裡每個人都可以做老師。

因此,當遇到問題的時侯,如果可能的話,我建議你加入一個適合你的團體。

 

7. 愛自己的缺點

缺點是你的一部份,就如同我們是上帝的一部份,創造我們的智慧,不會因為我們犯錯而厭惡我們。

 

你和我都曾經犯過錯,如果我們還在懲罰自己,那懲罰將成為習慣,讓我們不能釋放,也不能找到積極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還在對自己說:我討厭我的工作,討厭我的家,討厭我得的病,討厭現在的友誼,討厭這,討厭那,那麼,就很少有美好的事物來到你身邊。

《愛你的疾病》一書的作者約翰哈瑞桑說,生病的人不要因為自己生病或要手術了,而感到自責,他們要祝賀自己找到了安全的治療方法。

 

不論出現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解決,當我們認識到這點後,就能夠找到實現自己理想的辦法。

 

有時,癌症患者和其它惡性病患者很難對生活中的權威人士說:,他們就無意識地用製造疾病來說

 

我認識一位元女士,當她意識到,要治癒自己的病,就要拒絕父親的要求時,她決心為自己而活。

 

她開始對父親說:,開始她覺得很困難,經過不斷努力後,她成功了,並感覺不斷好起來。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問自己:"這些經歷教會了我什麼?我能從中吸取什麼教訓?"

我們一般不喜歡回答這些問題,但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深入自己的內心,就能得到答案。

 

 

8. 照顧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你靈魂的棲身之地,是美妙的家園,身體的健康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品質。

 

我從沒見過,愛自己卻使自己深染癮頭、或虐待、傷害自己的人。我們用毒品和酒精逃避痛苦和傷害的陰影,但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過後反而比以前感覺更差,甚至增加許多內疚。

 

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面對自己的痛苦,真實的去接受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創傷和問題一個都不會消失。

 

過量飲食、暴飲暴食也是一種拒絕自愛的表現。那是一種源自內在深處的饑渴,暴飲暴食和過量飲食的背後都是缺乏愛。

如果我們能去真正的療愈自己,我們不需要用食物來填補這個缺乏愛的空虛,導致自己越來越肥胖、越來越厭惡自己。

如果你染上了毒品,並不意味著你不是好人,而是意味著,你還沒找到更積極的辦法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要知道,讓自己有感覺並承認自己的感覺是安全的,並意識到,這些感覺都會消失,它們不會久留。

請找到自己喜歡的鍛煉方法,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你的健康。

 

很多時候,由於受到別人太多的影響,你在自己身上製造了許多障礙,如果你想改變,就要原諒自己,停止給自己帶來憤怒和怨恨。

身心是一體的,當我們的身體能夠行動起來、變得越來越健康,我們的心和內在也會明媚起來。

 

9. 從鏡子裡看自己

我經常強調鏡子的重要,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照鏡子來找到不愛自己的原因,你可以用鏡子來做許多練習。

 

你認真的通過鏡子觀察過自己的樣子嗎?當你看著自己眼睛的時候,你感覺到了什麼?

每天早晨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愛你,今天我要為你做點什麼呢?我怎麼才能使你幸福呢?

 

聽聽心裡的聲音,按你聽到的聲音去做,你可能什麼也聽不到,因為你已經習慣於罵自己,不知道該怎樣回應積極思想了。

如果今天有什麼不如意的事,請走到鏡子面前說:無論發生什麼,我仍然愛你。

 

不論世事怎樣變化,只有你對自己的愛不會變,這是生命中你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遇到了什麼好事,請走到鏡子面前說聲:謝謝,讓自己知道,你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的經歷。

 

你還可以在鏡子裡學習原諒,原諒自己和別人。

你可以在鏡子裡和別人對話,特別是當你害怕和他們直接對話時,你可以在鏡子面前說出所有不敢說的話。

 

不能愛自己的人,往往是不知道原諒的人,因為不原諒是個障礙。

當我們原諒並釋放時,不光使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還為愛自己打開了大門,然後我們會說:哦,我終於卸下了包袱,我們當然會卸下包袱,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背負著它。

 

約翰裡桑博士說過,原諒自己和父母,並釋放過去,這勝過任何一種抗生素。

作為孩子,天然是愛著父母的,但一旦他們受到了傷害,將自己的心門關閉,就很難再去敞開了。
 

當我們不原諒或不能釋放時,就會把自己和過去捆綁在一起,沉迷於過去,不能繼續今天的生活。

如果我們不能繼續今天,又怎能為自己創新美好的明天呢?過去的痛苦只會為將來製造更多的痛苦。

 

在鏡子面前自我暗示,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會看到真相。

當你和自己說話時,如果你聽到不好的回答:"你在騙誰,那不會是真的,你不配得到",這說明,你收到了一份有用的禮物。

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你才能改變自己。

你得到的消極思想是走向自由的鑰鎖,把這些消極思想變成積極的自我暗示,如:"現在,我應該得到美好的事物,我願意讓美好的經歷進入我的生活。"

一直這樣自我暗示,直到把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份。

 

10. 從現在開始愛自己

請不要再拖延了!

 

"不滿意自己"是一種習慣模式。如果你現在就能愛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滿意,當有美好的事物出現時,你就會覺得幸福。

 

如果你學會了愛自己,就能愛和接納別人。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也不用花那麼多力氣改變別人。如果我們把一半的力氣花在自己身上,就可以改變自己。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外面的一切就都會改變了。

 

一直以來,我們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任由自己失望,我們的思想是:“我不應該得到愛,我將忍受這樣的行為,因為我活該得到這種對待,肯定沒有人需要我。”

 

我們的生活看起來一團亂麻,有無數不如意的事情和不滿意的地方,我們常常想要去改變—

但從現在開始,你需要明白:幫助你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愛自己。愛自己的一切。

 

當你開始學習真正的愛自己,你生命的所有面向、所有維度,就會發生奇跡般的改變。

 

無條件的愛,

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請從愛和接納自己開始。

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不是要走別人的路,

而是用自己的方式,

走自己的路。

你來是為了豐富自己,

展現你最深層的愛,

為了學習和成長,

學會同情和理解。

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你不能帶走各種人際關係、

車子、

存款、

或你的工作,

你唯一能帶走的只有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樣的人,總是在關係裡受苦?

什麼樣的人,總是在關係裡受苦?

:胡慎之 

 

01

人際關係的問題

更多的是內在關係模式的問題

 

為什麼你遇不到對的人,維持長久的愛情?

為什麼和權威交流,總是克服不了緊張?

為什麼面對孩子,你無法克制自己的怒火?

為什麼我們學了很多溝通技巧,還是會陷入一段關係的痛苦裡?

 

有一個事實,常常被我們忽略了。

 

有些關係的問題,看似是溝通的問題,但其實是內在關係模式的問題。

 

你可能會好奇內在關係模式是什麼,在此之前,我想先說說我的故事。

 

02

與父親決裂,差點抑鬱尋死

我經歷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時光

 

或許你會認為,我研究關係心理,教10萬人學高情商溝通術,一定是個天生的情商高手。

 

但其實,跟大多數人一樣,我曾經也經常為“搞不定關係”而痛苦不堪。

跟父親決裂,女友出走,生意失敗,遭遇車禍,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在我的人生中呼嘯而來...

我患上了抑鬱,把自己關在8平米的小房間,呆了8個月,就在我準備好了遺書自殺時,遇到了一位心理諮詢師。

他問我,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一件讓你最痛苦的事情,到現在都難以釋懷。

在我腦海裡閃過的,是我的父親。

 

中考那天,我喝醉了酒,導致下午考試交了白卷。成績公佈,距離所有人認為我有能力上的重點高中差了10分。

當時父親從貴州趕來無錫,拿了一把斧頭直接朝我砍來,險些喪命。從此,我跟父親,很少再有聯繫。

心理醫生聽完我的故事,問了一句:“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在中考的時候去喝酒?”

 

心理醫生說,實際上,你想用自己的失敗,去傷害你父親。

你希望他沮喪,讓他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讓他體會你受傷的感覺。而你父親之所以要拿斧頭砍你,是因為,他真的被你傷到了。

你努力擺脫父親的影子,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之後的所有關係裡,你成為了你的父親

一語點醒夢中人。

“你不行!你很糟!”這是我記憶裡父親經常對我說的話,卻變成了我對待女友的方式,對工作夥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方式。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本質上都是由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決定的。

這裡的內在關係模式,指的是:

小時候和重要親人互動,內化到你的潛意識裡,所形成的一種對待關係的模式,他會在你長大後不斷影響著你和別人的交往。

這恰恰是我關係中的真相。

我對待別人的方式對女友嚴苛,疏離,對孩子嚴厲,動不動發火,對工作夥伴的不信任,實際上無意識地複製了父親對我的關係模式。

 

這個發現成為了一個契機,為了跳出這種潛意識“怪圈”,我開始學習心理學,研究人和人的關係模式。

 

被蔡康永、黃執中、武志紅點贊

從搞不定關係,到最懂關係的心理學家

整整5年,我翻遍了幾乎所有的跟關係、人際有關的心理學著作,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跟不同的來訪者接觸,最終發現:

每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其實是不一樣的,每種模式的背後,藏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也對應著一個人應對不同關係的種種潛意識反應。

 

我給不同的關係模式總結出了四種典型類型:蝸牛型、袋鼠型、鴕鳥型、斑鳩型,並打造了一套解決關係難題的底層思維方式與心理分析方法。

憑藉在關係模式中的自我覺察,以及對他人關係模式的分析,我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我懂得了跟父親最舒服的相處方式,我們倆的關係,也變得不再像仇人,而是彼此互相支持的朋友。

大兒子龍龍曾寫信對我說:感覺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像父子,更像“兄弟”,有這樣一個學心理學的爸爸讓我的生活充滿了色彩。

我身邊的同事曾告訴我:你知道嗎,老胡,我其實挺怕跟你聊天的,每次都跟“沒穿衣服”一樣,隨便就被看穿了。”

 

多年後的我,就好像拿到了一把解鎖關係的萬能鑰匙,把以前阻塞、糾纏、痛苦、冷淡的關係之門都打開了。

 

良好關係的滋養,讓我的事業也開始朝好的方向發展。

我創辦了向日葵心理,陪伴孩子的20年裡,出版了《陪孩子度過生命的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等書籍,成了很多家長眼中最懂親子關係的向日葵爸爸。

從一名不懂得如何處理關係的普通人,到一個專門解決人際難題的“關係心理學家”。這是以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而這些,都是在我系統學習客體心理學後發生的改變。

 

03

改變內在關係模式

需要看見你的關係模式

這些年來,我接觸了太多被關係所困、被自己所困的人。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的關係走向破裂,往往跟吵架的內容或者沒什麼關係,而是跟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有關,那才是最傷人的。

 

有一個來訪者找我諮詢,她說實在受不了她的丈夫了,想離婚。

她的丈夫喜歡喝酒,每次喝醉了就會讓她來接。儘管她對此厭惡至極,但每一次都會接他回來,照顧他,讓他不要再喝酒。

我這麼辛苦,為什麼就沒人來體諒下我呢。他們經常為此爭吵,丈夫抱怨,她管的事情太多了。

 

這很有趣,妻子就是我在客體關係理論基礎上總結的一種類型的人——袋鼠型。她習慣性照顧丈夫,但邊照顧邊埋怨。

我說:“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不去接他了會怎樣?”

在好幾次諮詢中,我都重複了這句話。有一天她說:我試試,之後她丈夫喝醉三次她都拒絕去接他。

慢慢地她丈夫意識到了她不會再去接他的時候,他丈夫不再喝醉了,自己叫個代駕回來了。後來她丈夫喝酒越來越少,他們兩個人之間關係越來越好。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關係模式,當沒有被意識到的時候,這種模式就一直在我們身上起作用,重複相同的命運。

 

相反,對內在關係模式看見越深,檢討越徹底,內耗碰壁越少,關係也就越順暢。

04

 

2年前,我做了情商課,教大家如何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高手,訂閱超過1萬人,成為了壹心理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

我把這個課程稱為情商1.0

後來,很多學完課程的人跑來問我:胡老師,你教我的我都學會了,可是天下的情何止千萬,升職了,戀愛了,結婚了,我想在升級的情感裡繼續做情商高手,我要怎麼辦?

 

這個課程要解決的,恰恰是這個問題。

這次,我想給我的情商1.0升個級,帶大家看見一些我們無法察覺,但又是關係裡最本質、最底層的東西——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

 

我不會跟你說很多理論,不會講太多煽情,只是用我過去的15000個小時的諮詢經驗,幫你剖析自己的關係模式,看到自己在關係中被卡住的部分,找到真正破解的方法。

很多聽課用戶,向我分享了屬於他們關係裡「看到更多」「改變更多」的故事。

 

突然明白了我跟我丈夫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兩隻鴕鳥型的人在一起相愛相殺,各自的關係模式不同,導致了很多誤會。之前,我都是沒有任何感觸的。

 

以前特別害怕跟領導溝通,就算有不懂的問題,也不會問,往往到最後才發現捅了大簍子。理解了自身的關係模式後,我發現內心的恐懼和阻礙竟然慢慢變少了。

 

我的媽媽就是袋鼠型,以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她總是跟我們抱怨自己很辛苦很累,又不讓我們插手,導致關係很緊張,現在終於找到了跟媽媽相處的方法。

 

或許你會覺得這個方法看起來有點“新奇”甚至“不可思議”,但你不知道的是,當你察覺到的那一刻,改變就已經在發生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任何一種關係,無論“是劫是緣”,都是人生中必須走過的 

胡因夢送給女兒的十大錦囊妙計

 

 100557_201304091010062pLev.thumb

 

以下十大錦囊妙計,是胡因夢送給她女兒的一份禮物,

是她自己六十年豐富精彩生命的智慧結晶。

因為飽含著對女兒深深之愛,所以這十大錦囊妙計,

可謂是字字珠璣,句句精華,在時序即將轉換至新的ㄧ年時,

與大家一起分享,讓我們從中汲取養份,

整裝待發為新的一年做準備。

 

1.學會愛自己,放掉過去和未來

學會愛自己,也許你已經聽得太多太多了,

可是要真正做到,也許還是不那麼容易徹底。

你如果不能以愛和尊敬來對待自己的話,

就不可能吸引別人帶著愛和尊重來走近你。

人們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因為最近距離接觸你的就是你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明星大美人還覺得自己一點也不美的原因。

你覺得自己美嗎?你覺得自己值得愛嗎?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生動活潑、十分有趣的人嗎?

如果你自己都不覺得的話,

又如何吸引別人環繞在你身邊樂此不疲呢?

就好像林徽因,她一生能有徐志摩,梁思成,

金岳霖這些大才子對她不離不棄,

是她的魅力內外交相輝映的結果。

而我們每一個人的弱點就是在於: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緬懷過去,

又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擔心未來,在很多情感關係中,

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與有情人,做快樂事,不問是劫是緣,

真的能在當下完全享受彼此相愛的融合感,

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100557_201304091010061Tihq.thumb  

2.學會察覺自己,認識當下

覺察自己不容易,正如俗話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而且我們有同樣的盲點,在情感上,

多多少少有一點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嫌疑。

就拿我自己來說,在我的感情經歷中,

我會很容易洞察對方是不是對愛有所保留,

其實仔細反省,我這樣的明察秋毫,

其實也是自己沒有100%投入的表現。

再比如,我自己喜歡看帥哥美女,

可要是自己男朋友對別的美女有好感,

自己就會多多少少吃醋;自己看到優秀陽光男士,也會暗暗動心,

可要是自己的男朋友有這樣的賊膽,

就恨不得將他就地正法方解心頭之氣。

真的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啊。該打該打!

 

3.有能力轉化內在的煩惱

自從學習了吸引力法則以後,我的情緒基本上是開心快樂的。

但女人月事前後,總有心情鬱悶的時候,以前總是想法設法地去排除,

後來才發現,那正是學會與自己情緒和平共處的最佳時期,

安下心來,就像“心靜自然涼”的道理,

去冷靜地觀察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身體的每一個反映。

當你真的把任何一種情緒都當成一種能量時,

你就不會去反抗它,去驅除它,也就不會增加它的反彈性了,

它不但會自然消散,還會起到打通你內在鬱結之處的奇妙作用。

 

4.要大膽,探索自己的潛能所在

這一點對新時代女性而言太重要了。

很多女性滿足於結婚生子,就像張愛玲所言:

結婚是毀滅一個女性天才的最佳手段。

不少女性在結婚以後,失去了很多在青蔥歲月的抱負和理想,

預防丈夫出軌,跟小三打一場永不言退的持久仗,

就耗盡了她們的心力體力和動力。

一生就這麼過去了,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我以前也是在逍遙度日和挖掘潛力之間左右搖擺,

現在倒是打定主意要輕鬆、好玩、不費力地將自己的潛能全然發揮出來。

 

5.情感上要自給自足,而這通常是女人最欠缺的能力

對這一點怎麼樣加以強調都是不過分的。情感上要自給自足,

男人的滋潤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像張愛玲那樣,

在文章裡“人情練達”,可在現實生活,一個胡蘭成就讓她“從此枯萎”了。

每一個女人都要把自己當作《小王子》手中最嬌嫩的那一朵玫瑰花,

自己負責給自己澆水灌溉,自己負責自己的一生都常開不敗。

 

6.學會面對孤獨

不少人結婚或者是走進一段兩性關係,是為了擺脫孤獨。

殊不知如果同床異夢,則孤獨加倍,一個人或早或晚,

都要面對孤獨,因為陪伴你最久的還是你自己。

孤獨的時候,學習靜坐冥想,跟世界上最值得探究的人:你自己相處,

真正了解自己,真正開發自己,真正明白自己。

是你孤獨時,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20131017144840844ee  

7.認清生命中最根本的是身心,其餘一切都是不重要的“身外之物”

如果我們真的身心健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問題,

就沒有達不成的目標,、大家都知道,胃再大,也不過一日三餐;

房子再豪華,也不過夜眠三尺。

在這個世界上,“你當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你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的。”

《聖經》上又說了:你就是賺得了全世界,

我今夜就要你的靈魂,你所賺的又與你何益呢?好好想一想,

你一生中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吧。

你深愛過人嗎?你被人深愛過嗎?

如果只是因為怕被傷害,卻錯過人間的真情。

就算是富可敵國,也敵不過心中無愛的寒冷。

 

8.定時排便比買名牌衣服重要一百倍、一萬倍

感謝我爸爸,從小教導我們這一條,

雖然長大了才學會,但也是受益匪淺。

 

9.永遠不要跟著時尚走

那就按照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需求,

自己的經濟能力成為自己的時尚吧。

 

10.關於婚嫁的一切勸導都應在緣分到時再說,

不在瓶頸危機時,因為說了也白說

 

我現在一直在思考有關緣分問題。

我曾經算過我跟兩位男士的合盤,

一個是“他是以家人的身份出現在你的命盤中”的,

另一個是“他是你前世的宿命。”

所以我覺得任何一種關係,無論“是劫是緣”,

如果是你人生中必須走過的一段旅程,

一段學習的功課,那麼婚嫁的勸導,

無論再怎麼有道理,還是當局者迷,

或是說:非經過以後不能成長!

這些勸導也就真成了:說了也白說。

就好比我自己,似乎都已經成了婚戀專家了,

可是如果事到臨頭,可能也還是大有學習、成長的空間。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事。在人生的六大需求中,

任何一種關係給我帶來的成長感都是彌足珍貴的。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武志紅

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或許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重型精神疾病。

 

分裂,也是種種心理疾病產生的源頭。

 

什麼是分裂呢?

 

黑與白,對與錯,好與壞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對立,就是分裂。事情本來是無好無壞,但我們的心製造了分裂,將其中一部分視為可以接受的,而將另一部分視為不可以接受的,於是製造了分裂。

 

對此,明朝哲學家王陽明說: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沒有動時,是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的,但心一動,也即意念一動,分裂就產生了。

 

用我的話來說則是,對你來說,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以接受的,這時分裂就產生了,而將A與-A製造出來的,正是我們的心的工作。當然,很多時候,這是別人的心強加給我們的東西。

 

不過,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接受的,這句話尚不足以描繪最痛苦的分裂。最痛苦的分裂是,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你簡直無處可去,最後你的心破碎成兩半,一半只能接觸A,而接觸不到-A,另一半只能接觸-A,而不能接觸到A,這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百分百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會導致徹底的精神分裂症,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處在這個維度上,而它所帶來的痛苦也隨處可見。

 

一次,我通過網路認識一個女孩,她文字極好,裡面也透著我所喜歡的精靈古怪。

 

但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確差別很大。也許是,虛擬世界中,你只能接觸人的一面,而現實世界中,如果你比較敏感,你就能感應到對方的所有面。

 

和她第一次現實世界的接觸,是通過電話,並且只是短信聯繫,但僅僅聊了幾次後,我就頭疼起來。我感覺,似乎我這樣寫不行,那樣寫也不行,我怎樣發短信她都能挑出刺來。

 

但這主要是感覺,其實短信的內容很普通,只看短信的文字的話,未必能看出什麼來,但感受是很清晰的。我覺得,她似乎同時幾個矛盾的意思:和你聊天還是有些意思的,但你別以為是你的功勞,你沒什麼了不起的,但你不能丟下我不管,否則我會不高興,可是我才沒發出我需要你這個資訊,如果你繼續和我聊天那是你自己的事,和我沒關係……

 

那樣短信聯繫了幾個回合後,我怕了,因為確確實實地頭疼起來,所以後來再也沒有和她聯繫過。

 

還有一次,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奇女子給我認識,說她的經歷蠻傳奇的,我那麼愛聽人講故事,不妨好好聽聽她的故事,說不定可以有什麼靈感,最終寫點什麼。

 

第一次見面是晚上,我和她聊了三個小時,頭疼得越來越厲害,以至於回家睡了一覺後這種頭疼仍有殘留。

 

這個奇女子給我的感覺和前面那位網友一樣,也是言談舉止中都有很多矛盾資訊傳出來,但她的矛盾更多,是加強版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從邏輯上講,她似乎在說,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也不可以-(-A),更不可以-(-(-A))……而且,-(-A)並不等於A,-(-(-A))也不等於-A,其中的差異很是微妙,但如果用心來體會是可以體會到的。

 

這種頭疼我更是懼怕,所以後來也沒有和這位奇女子交往下去。

 

現在回憶起來,這兩位女士,她們傳遞的資訊其實可以概括為兩點:你既不可以和我親近,也不可以和我疏遠。也就是說,和她們打交道,你似乎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相信很多人會有過這樣的體會,你認識了一個人,更嚴重的是,你和一個人有了親密關係,你發現,和他在一起,他會總是攻擊你。於是你會想,他總是這樣攻擊我,肯定是不喜歡我不需要我了,那我離開他吧。但若你膽敢這樣做,他會發出死亡威脅,要麼威脅殺死你,要麼威脅殺死他自己。你或許被嚇住了,你留在了這個關係裡,但你發現,在這個關係裡,你無法動彈,因為你做什麼都是錯的。

 

一位女士和一個男子談戀愛,他總是諷刺她挖苦她冷淡她,甚至有時對她實施暴力。她受不了了,覺得他根本不喜歡自己,甚至還想,他這樣做,是不是就是逼迫自己和他分手,於是提出分手。結果,他們爆發了嚴重的衝突,這個男子情緒失控,人高馬大、體健如牛的他拼命搖晃她,怒駡她,甚至拿出刀子來一會兒威脅自殺,一會兒威脅殺她,同時不斷質問她,難道你不知道我愛你嗎,你怎麼可以有離開我的念頭?!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制我(舊譯本為<不要控制我>)》中寫到:很多人想與別人親近,但他們要傳遞這個信號時偏偏使用的是一些可怕的手段。

 

這個男子,就是在使用很可怕的手段想與這個女子親近,但這些手段最終導致的是疏離。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類似的故事,在青春期應該更為常見。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產生朦朦朧朧的感情時,反而常發出“我才不在乎你”這種資訊。

 

 

我一個朋友讀高中時,做課代表,一次收作業路過一個男孩的桌子時,那男孩突然將她手上厚厚的一摞作業本給碰翻在地,然後用挑恤的眼光看著她,這讓她很生氣,但突然間火氣又奇怪地消失了,於是她蹲下去,自己將作業本一一撿起來走了。

 

現在,她回憶這件事時,想起這個男孩有多次類似的舉動,她明白,這個男孩是喜歡她。

 

喜歡上一個人,或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了,你愛上一個人,你就將自己置於了一個危險的境地——如果這個人不愛自己怎麼辦?你不想冒險,但你有些惱怒地發現,你控制不住自己,你就是喜歡這個人,你就是忍不住總想起這個人。最後你愛戀這個人,但你又討厭自己愛戀這個人,最後,你將這一矛盾的資訊傳遞給了這個人。

 

這是我的推測,也是比較常規的推測,但也許更為根本的是,我們真正在乎並不是對方愛不愛自己,而是自己對愛沒有信心。

 

我一個來訪者M,她也總是用有些破壞性的舉動傳出“我在乎你”這樣的資訊。就好像是,她總是一邊踹你一邊對你說,親近我啊,離我近些啊,我很在乎你你知不知道。

 

在諮詢中,一次她說,她之所以這樣矛盾,是因為當別人真的親近她時,她又會感覺到內疚。這種內疚,最初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產生的,父母總是忽略她,而她覺得,她似乎只有表達憤怒時,父母才會關注她一些,但真用憤怒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時,她又會覺得內疚,而這份內疚,有時又會轉化為憤怒。

 

所以,她發出的資訊才會那麼矛盾。首先,她傳遞的常是憤怒,給別人的意思會是“我不喜歡你”。但是,別人又不能疏遠她,因為她真正傳遞的意思是“我希望你親近我”。然而,假若別人真親近了她,她又會有內疚產生,而內疚一產生,她要麼感動得落淚,要麼會有憤怒產生,而後者又居多,於是很容易又傳出了“離我遠一點”的資訊。這時,假若別人真地離她遠了,又會有要命的孤獨感產生,令她覺得生不如死,於是她會有更大的情緒產生……

 

如果說,“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是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原因,那麼“你既可以A,也可以-A”就是答案。

 

對於以上幾個例子,如果他們能向別人傳遞“你既可以親近我,也可以疏遠我”的資訊時,那麼別人就會獲得很大的自由,並且會覺得,自己親近的需要得到了尊重,自己疏遠的需要也得到了尊重,自己整個人都得到了尊重,於是,一種整合感就產生了——“我作為一個人的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分裂最初產生時,常是因為有條件的愛。譬如,父母會傳遞出一個信號,你只有做到A時,我們才關注你接受你,於是,你會無形中形成一種意識,我做A是可以的,但我做-A是不可以的。

 

這種程度的分裂,是多數父母都會有的,而這種程度的分裂,所導致的也常是一般程度的問題。

 

但假若父母自身問題很大,心理矛盾很多,就會對孩子傳遞出一個很糟糕的信號:你做A我們不接受你,你做-A我們也不接受你。這終於導致了孩子的嚴重分裂。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去覺察自己的心理,並多對自己說,我既可以A,也可以-A,這會引發很多很好的變化。

 

對於從不憤怒的人,允許自己憤怒,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對於從不肯委屈自己的人,允許自己有些委屈,也會是很好的嘗試。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靈活,而通向靈活的一個也許最有效的辦法,是常對自己說“你既可以A,也可以-A”,並將這一原則在生活中活出來。

 

並且,就算在很多時候活不出來也沒有關係,這也是一種靈活。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想當個「幫助別人」的人

timg.jpg  

作者:天空為限

 

這篇文章的起源,是我在幾個月前,接受某單位的訪談,中途採訪者問我一個問題:「像妳這樣的工作,一定都是發願要幫助別人吧?」

 

我一時為之語塞,久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並不是我覺得不應該或不想幫助別人,而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從一開始玩神秘學的最開始,就沒有想過。

 

也常有人問我:「妳選擇這個工作,是不是也因為這樣可以幫助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反應同上。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從來沒有生起過「我要幫助別人」的念頭,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問我:「要怎麼把判斷力用在解牌上?」、「解牌時要怎麼運用直覺/邏輯能力。」

 

我 同樣也回答不出來。就像有個故事說,有人問蜈蚣要怎麼用一百隻腳走路,蜈蚣不但回答不出來,甚至連路都不會走了,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我沒有見過解牌時不用 判斷力的人、也沒見過解牌時不用直覺或邏輯的人、更沒見過處理個案時會故意不幫助個案的老師,所以我不知道要怎麼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已經發生了,它一 直就在那裡,不是我做出來的,我們占卜師或治療師,只是讓那個「幫助」發生的管道,不是「我」在「幫助別人」。

 

也很像常有人問我:「妳是心理占星,還是事件占星?」

 

我也會回答不出來一樣,人的心理跟事件,都在星盤裡啊!我不知道要怎麼看到一樣而看不到另一樣,對我來說,我並不覺得這是兩回事。

 

因為我想了很久,還是覺得自己回答不出來,所以就做我最常做的事:「寫」。一邊「寫」就可以一邊把自己的感覺條理化。

 

我整理了一下,發現我常常看到抱著很大的「想要幫助人」的熱情,投入各行各業的人,可是「幫助人」這種事要怎麼用決定的呢?你只能「當個對別人有幫助的 人」,而不是只「做對別人有幫助的事」,這兩者是無法分割的;話說回來,當你的存在就是對人有幫助時,你又何必另外下一個「我要幫助人」的決定呢?當你就 是個有幫助的人時,你怎麼會把「幫助」兩個字掛在嘴邊呢?因為那是你的本能,你的一舉一動都是,你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幫助人,因為那已經是你的本質了。

 

我從事這一行以來,也常遇到熱情洋溢的同學,興奮的跟我說,他們研究神秘學甚至想從事專職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可以幫助很多很多的人」,聽到這種話時我腦筋也會轉不過來,因為你幫不幫助人,跟你從事什麼工作沒有關係啊!

 

你如果是個有幫助的人,你在何時何地,都有幫助人的機會。後來過了很久,我終於弄懂了,當個「對大家有幫助的存在」,跟當個「可以幫助很多其他人的『重要人物』」,是完全不一樣的事。

 

會興致勃勃想要幫助很多很多人的人,通常是腦袋裡面帶著劇本的人,「我施展了我的能力,因此這個原本落魄、不幸、或即將走入地獄的人,就可以獲得重生,可以改變他的命運。」

 

可是事情不是這樣的,我們是專業人員,我們只能做我們該做的事,但是我們無權要求結果,更無權要理論上是接受我們幫助的人,按照我們的劇本演出;所以通常講「要幫助人」講得最大聲的人,同時也是最重視有沒有得到回報、最容易沮喪、最容易失望,也最快放棄的人。

 

 

像我朋友認識一個靈性讀書會的幾位成員,其中一位太太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她堅信她信奉的宗教,才是最正確的、最快的開悟道路,這無可厚非,因為對她來說,也許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同一件事,對不同人有不同的作用;但她很努力的想要去「幫助其他人」。

 

最近我朋友跟她見面,聽說這位太太已經不跟其他人來往了,原因是:「我那麼想幫助他們,但是他們都沒辦法接受,我救不了他們,心裡很難過,所以決定不跟他們來往。」

 

所以我不得不稱之為這是馬腳露出來,她的重心並不是想讓其他人得到幫助,而是想要當個有本事幫助其他人的人,所以她會灰心、會受傷,會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回收,但她忘記了:「她不是神!」

 

一個「説明」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不是由她來決定,所以這個幫助說不定會在五年、十年後突然開花,也說不定她的幫助用另一種形式,在對方身上產生作用,但她看不到,也不在乎。

 

她重視的是:她的説明「有沒有用『她計畫好的方式』產生結果,好讓別人都可以看到、肯定她是個對大家有幫助的人。」

 

我覺得這樣的情形下,她的控制欲跟執著,還有「想成為某號人物」的念頭,已經強過了她的善念。

 

我們可以看看社會上行善越久的人,越沒有在計較他們的善行得到什麼成果,他們只是默默的、全力的做自認該做的事,他們一整個人就是一個「幫助」,所以不會計較「我只要做可以幫助人的事,其他不能幫助人的事我不想做」。

 

不, 他們沒有這樣的分別心,就如同奧修說的: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遺忘了;當腰帶合身時,腰就被遺忘了。但他們完美的把自己跟善行結合在一起時,「幫助」這兩 個字就被遺忘了,他們不會知道幫助是什麼,因為他們的身上沒有「不幫助」的地方,凡事只要沒有對比,就無法被清楚的認出來。正因為你有不幫助人的時候,所 以你喜歡那個很愛幫助別人的你,對比之下顯得格外高貴善良。

 

雖然我一向愛跟上帝幫作對,但我這時忍不住想起我念天主教小學時,那位充滿智慧的修女,她告訴我們,我們的使命是傳福音,但是:「別人相不相信都無所謂,我們的工作只是把福音帶到,其他的,就是他自己跟上帝之間的事了。」

 

很多「渴望幫助人」的人,不只帶福音給你,還要你感動、要押著你承認福音,然後要演出一場完美的靈性轉化成長給他看,好讓他覺得自己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真正在意的,是他的劇本而不是你。這種會變成一種強迫症的幫助,到底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幫助人」不是你要成就的一件特別的事,它只是你選擇要做、所以該做的日常事件,當你做著你自己選擇、而且理應去完成的事情時,你就不會有得失心,不會覺得對方應該趕快乖乖的受幫助好讓你有成就感,更不會去計較啊!「我這樣有沒有幫助到人?記得,要讓我可以幫助人喔!不然我不要。」

 

更遇過有人熱血沸騰的告訴我:「我走這個領域,是因為我不想只幫助一點點人,我想幫助很多很多人,越多越好。」

 

只好潑冷水的回答:「我希望地球上,別出現那麼多需要我説明的人,不然每個人都要讓我幫助,表示大家都不快樂,所以你許的願要改一下,應該要希望自己可以幫助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我回答不出來。如果我是一個對大家有幫助的人,走不走神秘學根本沒什麼差別,如果我是一個對大家沒幫助的人,走不走神秘學同樣沒什麼差別;因此我沒辦法把「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跟「幫助人」這兩件事牽扯在一起。畢竟神沒有規定,祂的「幫助」要用什麼固定的形式來呈現。

 

如果你滿心想要「幫助別人」,那麼如果做得到,趕快丟掉這個念頭,因為它會讓你把心力集中在「成為這樣的人」上面,開始把心力放在自己的形象跟評價上,有了分別心時,你會忘掉你「真正該做的事」是什麼。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靈成長就是自由的覺察過程

4.jpg

 

 

 

作者:張德芬
我們的人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我走上身心靈成長的道路已經有十幾年了,對我而言,這就是一條向內探索的道路。我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怎樣跟我們周遭的人、事、物互動,就這 樣,我們一點一滴地創造了自己的生活及人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這個觀點——我們的人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就像有人說,30歲以前,我們的外貌是父母 給的,30歲以後的外貌是我們自己修來的。我去看自己的照片時,30歲和40歲時的我感覺完全不一樣,面相變了很多。

你認識你自己嗎?

    我 從踏上身心靈成長的路程開始,就上了很多的課,讀了很多的書,這些對我都非常有幫助。那上課的時候,怎樣才能節省時間?看書的時候,怎樣才能收穫 最有幫助的東西呢?其實,身心靈成長講的就是自由的覺察過程。你看得到自己,你認識你自己嗎?你對自己究竟瞭解多少?剛剛自己為什麼會那麼說?這件事情你 為什麼會覺得生氣?

    40歲以前,我是一個完全沒有覺察力的人,現在回想起來,我25歲 那年結婚,兩年後就離婚了。我那個前夫前後共娶了三個老婆,我是他第二個老婆。聽我前 夫講,他對他的第一個老婆挺好的。我跟他離婚以後,他又娶了一個老婆,他對那個老婆也很好。可是他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在情緒上總是有點兒虐待我。當時我年 輕氣盛,也貌美,條件又很好,臺灣大學畢業,臺灣電視公司新聞主播,那時候,臺灣只有三家電視臺,新聞主播也就十幾二十個人,做到新聞主播是很難得的,那 時的我可以說是天之驕女,那他為什麼會那樣對待我?後來我開始靈修時才知道,這一定是我有問題。如果我沒有問題的話,他娶到這樣一個老婆,為什麼還要在情 緒上虐待我?

     後來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姐姐吃飯時,她跟我說:你知道嗎?當年有人跟我說,他看到你跟你前夫在一起時,有人問了你前夫一個問題,然後你就說:別問他, 他是個文盲。’”大家可以理解嗎?一個男人,他老婆在別人面前這樣說他,他心裡會是什麼感覺?這件事也映照出年輕時的我是完全無明的,沒有回觀的能力、覺察的能力,完全不知道這樣子做傷害到了對方。

我們都習慣了逃避內在的感受

    我 們有多少人在用各種方式去逃避內在的感受?尤其是男性朋友,因為他們不可以流眼淚。像我愛人,他小時候一流淚就被爸爸媽媽打,從此以後,他的眼淚 都是往肚子裡吞的。每次我們去看電影,他感動的時候,就一直擤鼻子。從小,他的父母就讓他感覺哭泣象徵著羞恥、懦弱、丟臉。所以他永遠也沒有辦法讓眼淚往 外流,只好往內流。這還不錯,有些人連都流不出來。有些人會說哭沒什麼了不起的,確實,但是它會影響你的親密關係,影響你的所作所為。

     我再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我以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女的劈腿了,她跟一個男的交往了很多年,可同時她還交往了另一個男的,並結婚生子。而她交往了很多年的 那個男的完全不知道,因為她跟他說:我是做地下工作的,常常要潛入大陸地區。生孩子那年,她就找藉口說:臺灣地區政府派我到國外去受間諜的訓練,我 是做特務的。後來,已經快40歲的男方熬不住了,說:咱們該結婚了吧,得要小孩了吧?結果這個女的真的發揮了特務的本色,把這個男的給殺了。她為什 麼要這樣做?很簡單,因為她沒有辦法跟這個男的說:對不起,其實我跟別人已經結婚了,都有孩子了,我欺騙了你這麼多年。她會覺得罪疚、羞愧,沒有臉見 這個人。為了逃避這種感受,她寧可把對方殺了。

逃避內在的感受讓我們失去自由和快樂

    置之事外,我們都能看得很清楚。可是身處其中呢?當你累得要死,不想出門的時候,你的閨蜜跟你講:我今天想去逛街,附近有家新開的百貨公司,你陪 我去吧。你沒有辦法跟自己的罪疚和愧疚感待在一起,所以你就拖著疲憊的身子,跟她去逛街了。有的男性談了一個女朋友,覺得兩個人不合適,可是女方很愛 他,死纏著他不放。他就忍不下心來說:我覺得我們兩個人不合適。只好到處躲避,到處逃。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愧疚、羞愧的感覺,然後跟女方說:對不 起,親愛的,我們交往了這些日子,雖然兩個人感覺還不錯,但我覺得我們倆的個性實在不合,所以我們還是分手吧。不是因為我愛上別人了,但是我們再這樣下去,我可能會愛上別人。很多人沒有這份勇氣,所以他只好用這一招——不去面對,我就拖。


     其 實,對那些感情不幸的女人來說,也是這樣!不愛你的丈夫,為什麼還要跟他在一起?不幸的婚姻,為什麼還要繼續?你為什麼不做一個了結,去尋求自己快樂的 人生?單身也好,再遇到一個合適的人也好,都要比跟他在這裡死纏爛打地活要來得好。為什麼你不離開?很簡單。因為你有恐懼——“我覺得離開他以後,茫茫人 海我不知道要到哪裡去。跟他在一起,至少身邊還有一個男的,他會時不時打我一下。打是情,罵是愛啊!這樣想的人太多了。

誠實地內觀,去審視自己

    每個人都可以回觀一下,在自己的生命當中,為了不跟這種羞愧、罪疚或者是恐懼的感受在一起,我們做了多少傻事。身心靈要實現成長,重要的就是要能夠誠實地內觀,去審視自己。

    我 們每個人都想要獲得幸福和快樂,但是我們看看周遭的人,他們的行為是以自己的幸福、快樂為出發點嗎?生活中,有多少人心懷著怨恨不肯放手?其實我 們都很清楚,心懷怨恨,想要去報復一個人,吃虧的最終還是自己。恨一個人是需要很大的能量的,你恨對方的話,你自己也恨進去;你報復一個人,還要賠上自己 的幸福快樂。為什麼放不掉?因為我們不想去體會那被遺棄的感受、不想去感受那份被背叛的痛苦。所以,你責怪他、罵你、說他不好,都是他的錯,這就是你的策 略,這樣做對我來說比較容易。但是在親密關係中,甚至是和朋友、父母、妻子、同事的關係之中,如果我們沒辦法跟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相處的話,我們永遠都要 在外面找一個投射板、代罪羔羊。因為我們不願意改變。

你有沒有帶著覺知做每一件事情

    我 想,這些道理很多人都很明白,也很理解,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做到。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那為什麼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是朝著讓自己幸福、 快樂的方向前進呢?其實人蠻可憐的,都是一個被自動化程式制約了的機器,就像機器人一樣,從小到大,我們就是這麼過來的,遇到的事情就是這麼解決的,遇到 類似這樣的事情,我們就是這樣看待的。但是我們有沒有試著去想一想,我們的慣性思維對嗎?它給我們帶來幸福了嗎?

     如果你說:我一切都很好,身體健康、幸福快樂、情緒穩定、財物豐盛,人際關係也都完美無缺。那你的那個自動化程式就沒問題。但是如果你說:我事業成 功了,不過我關係一直都不好。或者我事業成功了,可是我內在總是找不到真正的快樂。”“我覺得我的事業還可以更成功,為什麼人家可以做得那麼好,我做 不到?如果在生命當中,你沒有發揮最好的潛力,達到最佳標準的話,那可以確定的是,你的自動化程式出了問題。

     你 有沒有帶著這種覺知在做每一件事情?有沒有去設想過,這件事情,你這樣處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還是就任著自己的性子去做?我們去看那些百歲老人,他們有 一些共通的特徵,第一,心態非常好,沒事兒可以坐在那邊發呆半天。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笑呵呵的。什麼都可以放下,無所謂;第二,他們都很喜歡勞動;第 三,吃東西都偏清淡,而且吃的不是很飽,這是他們的慣性和習慣,所以活得長。

我們生命當中碰到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一面鏡子

    我們外在的遭遇,所碰到的事物,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如果你碰到一個人,覺得對方莫名其妙,做人很糟糕,那其實是對方把你自己那糟糕的一面帶出來了。

    所以,我們生命當中碰到的人、事、物,他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我們的內在,尤其是當你碰到一些時不喜歡的人。你覺得他很自私,那你的內在就是沒有接納自己自私的那部分。我最討厭虛偽的人,可是,我知道他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我內在一直被壓抑著的那部分虛偽。

    瞭 解我的朋友都知道,雖然我是一個心靈作家,小小的名人,可是我很真實,從來不去故意營造自己的形象,說自己有多好。我一直嘗試去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這麼努力地營造一個真實的張德芬,這表示其實有一部分的我不停地在否認自己虛假的部分。我一定有虛假的部分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太極,有黑就有白, 這才是完整的!人都有兩面性,再道德崇高的人,也會存在人性的垃圾。再壞的人,也會有善良的那一面。就看是什麼樣的機緣,什麼樣的人、事、物把潛藏的 惡和善給激發出來了。所以說,任何人、事、物來到我們面前,都是一個鏡子。我為什麼會那麼討厭他,原來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部分跟他一樣,我否認、討厭自己的 那個部分,所以才會這麼討厭他。

    透過來到這些我們生命中的鏡子,去覺察我們內在的心靈,也許成長就會開始,療愈就已發生,重要的是,誠實地內觀,去審視自己。


來源:德芬新疆演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自尊心
photo-1547983896-a51f56785650.jpg

 作者:何飛鵬

    有一個主管,每當我找他來談事情時,他總是先問我:〝何先生,你又要罵我嗎?〞許多次我並不是要罵他,我只是要提醒他某些事,但他的話,讓我驚覺到是不是我話講得太直接了,讓他時常感覺到被罵。從此我和他的溝通變麻煩了。

 

    他 的自尊心太強了,我需要隨時照顧他的自尊心,因此許多話,我不能直接說,這包括他的問題、他的缺點、以及他所主管單位的問題及缺點,有時候甚至連單純的建 議,我都不能直接說,因為他會懷疑,他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還是對他有所不滿?為了提醒他、給他建議,我要拐彎抹角,我非常辛苦,而且沒有效率,他的進步 十分緩慢。

 

    我面臨一個抉擇,我要堅持我的直截了當、毫不保留的溝通方式,還是要委婉的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讓我的溝通變曲折、變複雜,可能也變得更沒有效率。

   

    我 決定不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因為對自尊心之為害,我體驗太深了!我曾經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那時候我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好的稱許則心中竊喜,不好的評 價則不免挫折沮喪,並嘗試解釋反駁,甚至認為別人在誤解扭曲我,在自尊心的作祟下,我完全無法理性思考問題的真相,我就像個刺蝟一般,經常陷入誰是誰非的 意氣之爭。

  

    也因為自尊心,我經常看不清楚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缺點,不承認自己的缺點,當然也就無法改善自己的缺點。我花了很長的時間,破除自己的自尊心,而從此我快速改變、能力提升,並且能理性平和的面對一切。只是這花了我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我不願我的團隊主管們跟我走一樣的二十年,我要逼他們盡快丟掉不必要的自尊心,看到任何問題、任何缺點,我決不隱藏,也不掩飾,我直截了當說出來,我寧可自己是個粗魯、嚴厲的主管,但不要因自己的鄉愿、溫情,而讓主管們放慢了他們成長學習的步伐。

 

    賈伯斯說,只有頂尖人才,才不需要呵護他們的自尊心,旨哉斯言:沒有自尊心的迷障,才能成就頂尖人才。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