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填滿你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你

1535627896305.jpg

 

 

作者:阿瑪斯

   那些能填滿你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你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滿的,

而人格通常會記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

我們必須在最深的層次重新經驗那份痛苦,

而且要貼近那個坑洞,才能看見這些記憶。

我們一旦認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麼,

被我們遺忘的本體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

01   什麼是坑洞理論?

整個社會都在教我們拿外在事物來填補自己的洞:我們應該從外在獲得價值感、愛或力量。

 

我們時常談論與人為善、戀愛或擁有一份有意義的事業,是多麼美好的事,就像人生的意義都要仰賴這些活動似的。

 

我們總是將意義歸功於某個人或事,而非真正有功勞的本體。整個社會的安排都是要人們互相補洞,我們所熟知的文明便是建構在補洞之上的。

這裡所說的坑洞,就是匱乏感。

大家也許聽說過坑洞理論 the Theory of Holes)。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坑洞

坑洞到底是什麼?

坑洞指的是你已經失去聯繫的某個部分,也就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分。從最根本上來看,我們真正喪失的其實是我們對本體的覺察。如果無法察覺到我們的本體,它就會停止顯現,然後我們就會感到匱乏不足。

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們本體的某個部分不見了。

 

這可能意味著某種本體的品質不見了,譬如愛、價值感、與人聯結的能力、力量等等。

雖然我們已經無法覺察到本體的某些部分,但並不意味它們從此消失了;它們從來不會消失蹤影的,你只不過是和它們斷了聯繫。

 

02  匱乏感為讓我們缺乏價值感和自尊

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

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

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欲望:

 

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

我想要這個人的愛。

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

欲望和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

 

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創傷經驗,或是與環境衝突所造成的結果。

 

也許你的父母並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存在是不重要的。他們的作為使你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認知(甚至遭到攻擊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而遺留下來便是坑洞和匱乏感。

 

03   關係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補彼此心中的洞

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洞。你認為你從那人身上得到某些東西而將自己的洞填滿了。

 

舉例而言,你可能會因為這個人欣賞你而感覺有價值,你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讚美來填補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個人在一起便感覺到有價值,如此一來,你會不知不覺地認為是那個人使你變得有價值的。他無論給你什麼都使你覺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經驗到的滿足都是他帶給你的。

 

你的無意識看不見他使你感覺有價值的那個部分和你是分開的,你把它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個人一旦死亡或關係結束了,你不會感覺失去了那個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補坑洞的東西不見了。

 

你的感覺是你喪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這就是你會那麼痛苦的原因。感覺上就像你的肉被切開,某些東西被挖掉了。

這才是創傷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傷痛。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愛、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見了。失去親密伴侶會使你覺得以前被他填滿的那些洞,現在又暴露了出來。

 

如果人們說,我們彼此很適合,這就意味著他們是在填滿彼此的洞。這部分補足了這個洞,那部分補足了那個洞。當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時,他們會覺得完整而滿足,因為他們感覺彼此互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變成了一個完好的整體。

 

很少有人能填滿你所有的洞。你的生活中充滿著各種人與活動,但他們仍舊無法填滿你所有的洞。仍然會有一些坑洞存在,而這會造成你的不滿足感一直持續下去。

 

當然坑洞是無法被徹底填滿的,只要對方有一點變化,或者說了某些讓你不舒服的話,你就會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會再度感覺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認為我有任何價值。

你感到憤怒和受傷,是因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來。

因此,不滿足感會一直持續著,是因為對方無法永遠填滿你的洞,特別是對方也需要你去填滿他的洞。

 

04   能填滿你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你

大部分人在結束一份關係時,都會感受到自尊的喪失,這便是為什麼我要特別舉出價值觀的原因。若想探索那份失落感,你必須和那份感覺共處,並且得問自己:

 

為什麼我覺得這麼沒價值,為什麼他不在我身邊我會覺得什麼都不是?為什麼我覺得我的價值變得如此低落?

 

如果你能和那份感覺共處而不企圖改變它,只是留意並試著去理解它,便可能體驗到那份不足和空洞感。假設你理解了這份不足以及它的源頭,你很可能會憶起那個造成你無價值感的事件或事件的原型。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滿的,而人格通常會記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

我們必須在最深的層次重新經驗那份痛苦,而且要貼近那個坑洞,才能看見這些記憶。我們一旦認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麼,被我們遺忘的本體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

因此,深刻的失落感往往是成長的機會,它可以使你更瞭解自己,並經驗到那些你以為靠別人才能填滿的洞。

 

不幸的是,人們通常會極力防衛,不讓自己深入地感受那份失落。這麼做主要是想逃避內在的空虛。

 

我們並不清楚空虛或不足乃是喪失某個更深的東西的徵兆。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本體,而它是可以被重新拾回的。

 

05 允許自己接納坑洞,並穿越它們到達彼岸

人們往往會竭盡所能不去感受這些洞。他們覺得如果貼近那些洞,自己一定會被吞沒。

舉例而言,當他們貼近的坑洞時,可能會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和空虛所帶來的威脅。其他的坑洞則會造成一種快要滅絕的脅迫感。難怪我們不想接近這些坑洞!

 

但是如果我們能不去抗拒面臨坑洞時的感受,你就會發現,體驗到坑洞並非那麼痛苦的事。那像是一種什麼都不存在的空寂感。

但那並不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虛無狀態,而是一個有容乃大的空間。這是一個可以讓本體顯現的空間,而且只有本體可以從內在徹底消除掉坑洞或匱乏感。

 

有些人不但意識不到自己的本體,甚至連情緒也感覺不到了。這使得他們距離自己非常的遙遠。他們擁有的只是思想,而思想通常都是由情緒製造出來的。我們就是這樣失去了自己而開始認同我們的思想。

 

起先本體是存在的,然後我們失去了本體,接著情緒便產生了,最後我們連情緒或環繞著情緒的衝突也意識不到了,於是便製造出了各種的妄念。

 

因此,瞭解情緒可以幫我們解開防衛的死結,使我們不再企圖逃避心中的坑洞。情緒可以彰顯出我們已經喪失覺知的某部分本體。

 

然而這些體驗都不會持久,除非他真的能勇敢面對內心的匱乏和坑洞,並且能重新經驗一遍。這個過程可不是那麼簡單的,需要一些時間和許多的努力。

 

體驗到坑洞但不從匱乏感中產生反應,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你會有強大的欲望想要填滿它。你甚至會有一種生死攸關的感覺。

 

你可以從坑洞理論補洞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件事,你會看到大部分的時間你不是在補洞,就是在強忍著某個洞,再不就是突然體悟了某個真實的東西。每一時每一刻,這些事都在發生。

 

願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體驗,

體驗更真實的生活,更真實的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