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際互動時,有三種自我防衛的形態

photo-1548684614-f7976e66ee0a.jpg

:黃維仁,本文轉自黃維仁新浪博客

 

  • 第一種是“討好型”
    有的人習慣性以“討好他人”來保護自己。這種人總是笑嘻嘻的,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語,主動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別人就喜歡我”的內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愛他。
    但若是一直採用同一種方式面對問題而沒有彈性時,就會出狀況。

    每個人應該不斷成長,學習用更為成熟的心態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 第二種是“攻擊型”
    在人還沒有指責他之前,先兇狠的指責別人,與每個人保持距離。
    用這種方法可以隱藏自己的軟弱,不輕易被人刺傷,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因為他內心其實很需要愛,卻用攻擊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 第三種是“隔離型”
    既不攻擊也不討好別人,只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保持遙遠距離,冷眼旁觀。
  • 其他類型
    有的人是“電腦型”,凡事用邏輯分析,過度運用理性,以隔離感情的方式保護自己,不和別人互動,也不把心事告訴別人,似乎離群索居,很難與人深交。

    有的人是“小丑型”,雖然表面上嘻皮笑臉,卻從不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
    如此一來,雖然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與人心靈相契的喜悅。


    04
    寫情緒日記能更瞭解自己
    除了覺察自己的內在誓言,瞭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衛方式之外,我們還可以多聽心靈的課程,多聽有關人際、心理的演講,也可藉情緒日記與生命線分析,更深入瞭解自己的情緒及與他人之間的心理互動模式。
    嘗試寫“情緒日記”,仔細思考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會讓你有“情緒過激”的反應,把這類事情記錄下來,對於自己的成長、心理複健很有幫助。

    G先生帶著親戚去購物時,看到一個小男孩一直在哭,親戚很自然地要去安撫那個男孩,G先生突然大聲說:
    “小心一點,不要碰那個小孩!”“為什麼?”“因為他的父母可能會覺得你在誘拐他。”
    這個親戚不解,覺得:“有這麼嚴重嗎?”


    這是個“情緒過激”的反應。
    G先生回家後開始回想,為什麼在事發當時情緒一下子緊繃起來?原來,他小時候父母常不在家,他獨自哭泣時從來沒有人理會他,現在看到有個小孩和他從前一樣,卻有人要安撫他,心中便冒起一股無名火。
    G先生意識到這一點時,才慢慢開始學習不怪罪別人觸發他的心理按鈕,而專注于自己的成長、自省與改變。


    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 過去一些痛苦的經驗。
    一味地壓抑自己受傷的情緒,反而會變成這些情緒的奴僕,受其控制。

    因此,我們要常常自省,學習瞭解情緒、處理情緒。
    當我們進入“情緒過激”的“危機”狀態時,正是我們重新學習的最好機會,這個即時反省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潛意識中種種的心理運作。
    不要輕易放棄,反而該趁機努力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借著情緒日記,可以幫助我們省察、思考。


    運用生命線回溯過去,追溯記憶中悲傷或快樂的事件和過去家庭的歷史,可以作生命線的分析或心理歷史的分析,方法如下:

    在紙上畫一條橫線,左端寫零歲,右端是現在的年齡,線的上方記錄生命中較喜樂、有建設性的事件,下方則寫下曾受傷害的歷史。
    比如你記得在四歲時,全家出去玩,非常愉快,那麼就線上上寫“4”,然後把這個美好的回憶記在“4”的上方;
    七歲時,因為數學沒學好被爸爸打了一頓,這個負面的經驗就寫在“7”的下面等。

    情緒性或經驗性上的學習,遠勝過只在理性上學習。
    當你在回顧時,身旁最好有個安全的人,這個人是很瞭解你的朋友,也是可以讓你做真正自己的人。
    有時最親密的人未必是最安全的人,因此要尋找可以幫助你守密、也不會因你談了某些深入的問題而對你產生異樣看法的人。
    同時,你也要自問能不能成為那個有恩慈、多傾聽、少論斷的人。


    當我們能真正傾聽、接納、瞭解彼此時,便在其中獲得醫治。
    而這種心靈相契、具矯正性的情緒治療經驗,是心靈醫治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當我們用現在更大、更遠、更成熟的眼光去檢視昔日的傷痛,那些破壞的魔力才能消失、減少。
    多年前一個小孩所無法承受的苦痛,經過這些年來的學習及智慧的長進後,再重新面對,會比較有能力解決當時的困難。

    在心理回顧的過程,如果所探索的只是些小小的不愉快,可以自己進行;若是比較大的傷害,比如性侵害,就需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協助。
    這些人不但能保密,更瞭解醫治的過程,還知道如何去照顧、處理,幫人撫平創傷。

    術業有專攻,不管是修理車子、駕駛飛機,任何專才都必須經過長期學科、術科的訓練,更何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婚姻”與“家庭”,我們也要經過學習才能成為好父親、好母親、好子女。
    而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個別化”的教育課程,教導一個人認識自我,瞭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過去深沉的創傷,需要借著專業輔導説明你走出傷痛,或是找到適當的支持團體,有人同行便不覺得那麼孤單,也更有力量面對難題,也許我失敗之處是別人曾經歷過的,別人成功的經驗能幫助我,相互打氣、扶持。
    聖經中有句話:“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
    當我們乾枯到一個地步時,唯有敞開自己的內心,接受無條件的愛與醫治,才能重新出發。
    把過去的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經過流淚的幽谷,進入陽光燦爛的泉源之地。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