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為為集--系統排列觀點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順流的愛;序位的愛

P_20190204_170029.jpg

生活中習慣逃避的人,大多和媽媽斷了聯結

為什麼無法靠近自己的媽媽?

因為我們和母親的聯結被中斷了。

 

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童年時期。比如許多家庭裡,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就和母親分離,例如嬰兒必須住院,媽媽卻不能去探望他。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早產兒身上,出生後馬上就要被放進保溫箱裡,剖腹生產也會造成早年分離的狀況。

 

孩子經驗這些分離,相當地痛苦,那份痛苦通常會轉變成憤怒或絕望。之後就算母親回到孩子身邊,孩子仍會因為心中有對痛苦的記憶,而把母親推開。然後,母親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猜想自己是哪裡做錯了,最後甚至會以離開的方式回應小孩。如此一來,母親和小孩並沒有真正再次結合。

 

這種創傷將會一輩子影響著這個孩子。孩子早年朝向母親的連結被中斷,也會使他無法真正接近其他人。日後孩子長大,他的行為將會持續受到童年創傷的影響。他將傷痛銘刻在心,依循其模式生活而不自己並沒有意識。一旦他稍微接近某人,就會自行退後站到一旁,然後回到原點,重新展開另一個迴圈。事實上他哪兒也沒去,只在原地打轉。

 

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於家族的系統動力。因為某些原因,我們母親和她自己的媽媽的聯結中斷了,也因為這些世代延續下來的動力,我們也和自己的母親中斷了連結。

 

在這些情況下,一旦我們和媽媽的聯結中斷了,我們也就不會用愛和敬重朝向別人和自己,我們會轉身離開。因此,逃離成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內在與外在表現出來的基本動作。相反,一旦我們成功地朝向母親,朝向他人就會變得容易。

 

愛的序位要求全然接受父母如是的樣子

愛的序位要求作為孩子的我們,要全然地接受承襲自父母的生命,毫無抗拒和恐懼地全然地接受父母如是的樣貌,而不期待他們有任何不同。

 

這樣的全然接受是一種謙卑的過程,它使我們臣服於生命法則和個人命運,透過父母所給予我們的一切臣服於我們生命中所遭遇的限制、所得到的機會,也臣服於家庭命運所帶來的糾葛、罪惡、負擔、喜悅和任何所有的一切。

 

有些人害怕一旦以上述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父母,這意味著他們也必須接受父母的惡行和令人恐懼之處,比如某些人格特質、身體的殘缺或是某些罪行。他們以抗拒接受父母的,來抵抗父母的惡行或是殘缺,因此,他們無法完整地接受生命。

 

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許多人拒絕全然地接受他們的父母,他們試著追尋所謂的開悟或是自我實現。此時,所謂的開悟和自我實現只是一種尋找理想父親或是理想母親的一種替代性行為。一旦我們拒絕了父母,我們同時也拒絕了自己,而我們也將因此感到缺憾、盲目和空虛。

 

大多數人站在了帶來困難的錯誤位置上

當家庭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仿佛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將出現逆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付出。此時,父母就變成孩子,而孩子就變成父母。愛的流動就不是自然地由高處移向低處,施與受的流動將必須對抗地心引力由低處向高處流。但就如水無法往高處流動一般,這樣的付出也將永遠無法到達它真正的目的地。

 

當孩子輕視施與受的序位時,她也會為此得到嚴厲的懲罰,即使不瞭解這種錯誤或是原因,她也會感覺到無力或失敗。當她錯置了施與受的對象和序位元時,儘管出於愛,她仍然忽視了序位法則。她無法瞭解這樣做並不合宜,而只是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序位無法因愛淹沒,序位的階層高於愛而存在,心靈中存在著一股力量,即使以生命及個人福祉為代價,愛的流動仍要依照序位及平衡法則運行。因此,盲目地出自愛而不顧序位法則的行為是悲劇的開始。唯一的出路是:帶著愛瞭解並接受序位法則。對序位法則的瞭解是一種智慧,而帶著愛的臣服則是一種謙卑。

文來自海寧格思想~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獨立與“孝”文化

c5f6df5c844cf1922abbaa3da3fc1ccd.jpg

 

威爾菲德.內勒斯

文字整理:楊帆

 

提問:

您昨天講到,我們和父母要獨立出去,擺脫他們的影響,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從和心理上和父母分離,但是在我這裡有個衝突,中國文化是非常注重“孝”的,我該如何看待這個分離和“孝”文化之間的衝突?

 

內勒斯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了問題:

1.生命整合模型中個體意識的發展

2.生命整合模型中集體層面文化的發展

3.具體我們要怎麼做?

 

這正是內勒斯老師的工作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也是與其他治療師的大區別:“我總是把個人放在群體和他所生活的社會當中去看。”

01

 

首先你提到的這個矛盾不僅僅是在中國文化中有,在歐洲的文化中也一樣有衝突。只是比起歐洲文化,中國文化中的衝突會更大一些。在生命整合的這個模型中,這幾個模組的發展並非因不同的文化而有所不同,而是與人的意識發展相關,人類意識的發展是超越於任何一個地方性文化的。

 

在生命整合這個人類階段的發展模型中,有很多個不同的層面。首先是我們生理上的發展,從嬰兒到孩子、青春期,這都是我們身體演變的過程,這一點是我們比較容易瞭解的。

 

第二個層面更加細微一些,生理層面之上的心理層面,或者說是意識層面。孩子的意識狀態和一個成年人的意識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一個全能的神,對孩子來講,父母非常的高大,有力。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不再繼續把父母看做一個神,在我們內心深處看到這一點時,孩子會深深的失望。之所以失望,是因為心靈深處我們不想脫離開孩子對父母的那種視角,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的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不能接受他們也有缺點。

 

說到母親,對於孩子來講,媽媽就是一個滿足孩子願望的機器,孩子無法看到媽媽那個原本的人的存在。對於更小一點的孩子來講,他對媽媽的認識就是當我有需要的時候,媽媽必須在那裡。如果某件事媽媽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那她就是個壞媽媽。孩子的內心深處,他是無法理解父親是需要工作、養家的,孩子的感覺就是他被拋棄了,爸爸媽媽確實就是沒有陪伴他。這一點對於孩子意識狀態完全正確。但是如果你已經是個成年人,這是不切實際的,生活本來就不是這個樣子。如果你看到這一點,對於父母80%的抱怨都是很可笑的。這是第二點,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演變過程。

 

02

 

在集體層面,人類文化的意識狀態也是在不斷變化當中。很久很久之前,或是現在,在一些很偏遠的部落中仍然會發現這種現象。那時候人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在很古老的社會,或者是久遠的部落群體,人和自然之間的區分非常模糊。那時候的人們會認為,樹就是我的兄弟。這不僅僅是一個觀點,而是當時人們非常深的切身感受。自然和人是一回事。在這樣的部落群體中,如果我們去看他們的語言,沒有“我”這個詞出現,那個時候沒有“我”這個概念。完全的和自然在一起,或者說,就像胎兒是根植于媽媽子宮裡一樣,人類是根植于自然之中的。在歐洲文化當中,我們那個時候稱之為一個黃金時期,尤其是在基督教教義裡,稱那個時期為“伊甸園”,在澳大利亞的文化中稱之為“夢想時代”。不同文化中都有類似的描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但是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接下來進入到人類的童年時期,這個時候,人與自然還是非常的親近,但已經不是完全的融在一起。從集體的層面來講,人類的童年時期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是一個轉換的時期,從人類的童年時期轉換到人類的青少年時期。在人類童年的漫長歷史中,作為個體的人是跟隨權威的,比如國王或是宗教教主,就像一個孩子遵從父母。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人們完全服從權威,權威會告訴大家,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上千年人們都是這樣生活的,當國王或教主說世界是這個樣子,人們就聽從他所說的,就像孩子聽從父母一樣。

 

最近三百年以來,又發生了變化(不是巨變,而是漸變)。在歐洲,這個人類的童年時代是隨著法國大革命而結束的,大概在250年前。而後,一點點的,在世界其他地方,君主體制也漸漸被摧毀。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舊的權威淡出歷史舞臺,新的權威又開始出現。

 

但是基本上,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再相信某個權威的話,無論在歐洲或是中國的文化中,現在的人們都要自己去發現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表現出來的是人類從童年狀態向青少年狀態的轉變。青春期的人們特點是這樣的,儘管我也會聽從父母所說的,但是從心靈角度,我要自己去找到什麼是真理,我要自己去體驗。人們自己要決定如何去生活。

 

這個過程中,古老的文化信仰漸漸失去了它的威力。從我們所生活的物質環境的角度來講也是這個樣子。幾千年以前,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孩子們是生活在父母生活的地方,每個家庭是彼此非常近的,那個時候也沒有養老院等這樣的機構來照顧老人。那個年代如果人老去,沒有勞動能力的時候,只能依靠孩子來生存,需要得到年輕人的照料。因此,會發展出一種文化規範,年輕人需要照顧老年人。但是今天,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能與父母相隔千里,即使你想,你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去照顧他們。

 

03

 

在這個文化變換的過程當中,我想強調的是,如果父母親需要幫助,孩子要給他們足夠的幫助。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媽媽去世之前,我和她在同一個屋簷下住了二十年。我的爸爸去世之後,媽媽就自己生活在那個房子裡。過了幾年,我搬過去和她一起住。在搬回去之前,我們有過一次交談,我告訴她,我願意回到這裡,我們一起住,但是我同時也有言在先,我不希望你來告訴我該怎麼教育孩子之類的問題,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你也有你的生活空間。如果你同意這一點,我們一起住。我也告訴她,我不會像爸爸那樣照顧你,我對我的生活是負責,你對你的生活負責。我媽媽同意了,但是最初的五到七年中是很困難的,尤其對我媽媽來講不容易。

 

比如,在她生病的時候,我當然希望她能夠康復變好起來。但是嘗試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沒有辦法幫助她。我能做的是,當需要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時,我都可以做,但是我不為她的快樂和健康負責。她的幸福不是我的責任。在最初的十年當中,這個過程特別艱難,過了這十年之後,我們的相處就變得特別輕鬆。

 

我再強調一點,我不是說不幫助父母,不參與他們的生活,也不是說不去為父母做一些具體的事情。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做的。重要的是,不要把父母的人生、他們的責任背在自己身上,這樣你就是把他當做孩子去看待。成年人是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但是如果你認為父母的健康和快樂是你的責任,那你就是在把他們當做孩子來看,這樣做並不是尊重父母。對於我來講,尊重父母、榮耀父母的意思是,儘管他們已經老去,但是我仍然相信他們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他們能夠獨自面對並為之負責。

 

內勒斯生命整合工作坊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憤怒是哪一種?

69388018_2422696797823857_6663010412436389888_n.jpg


海寧格

不同種類的憤怒

海靈格: 我對憤怒做了一些觀察,可以分成好幾種不同的憤怒。第一種憤怒: 如果有人攻擊我或對我做出不公平的事,我很自然地會有所反應,這種憤怒驅使我做出有力的反抗,而且給予適當的響應。這種憤怒是正面的,它幫助我行動,使我強壯。憤怒在這種情況之下是恰當的。當目標達到之後,憤怒也會消失。

第二種憤怒: 當我察覺到,我沒有獲得我可以或者應該獲得的東西; 或者是我沒有要求、請求我可以或應該要求、請求的事情,我會感到憤怒。我們會對別人生氣,用憤怒來取代行動,而憤怒也就成爲沒有行動的結果。這種憤怒會有癱瘓和削弱的效果,而且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以憤怒來替代愛,也是類似的運作方式,我會對所愛的人憤怒,用憤怒來取代表達我的愛。這種憤怒的感覺,是在幼兒期間,對父親或是對母親的愛,被中斷的一種痛苦的經驗。在日後相似的情況下,人會再次體驗到早年的經歷,這種經歷更會削減他的力量。

第三種憤怒: 當我冤枉了某人,但我又不想承認我的行爲,我便會對那個人生氣。我就是用憤怒抗拒自己行爲的後果,而讓另外一個人來承擔我的罪惡感。我用憤怒代替了自己的行動,使得自己不需付出行動。這種憤怒便令我癱瘓,使我變得虛弱。

第四種憤怒: 某人給予我太多,使我無法報答,這是難以容忍的,我會帶着憤怒,抗拒他的施子。這種憤怒是以責備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子女對父母表示憤怒,憤怒便代替了接受和感激父母,也代替了自己的行動,這種憤怒使人癱瘓和空虛;

或者也會以意氣消沉和憂鬱表示他的憤怒,用以代替拿取、接受、感激和給予對方。憤怒也會在分離之後以一種長期持續的哀傷方式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某個已經死去或是離去了的人,假如我依舊虧欠一份接受和感激,或是無法承認自己的罪惡感及其後果的話,就會表達出這樣的憤怒。

第五種憤怒: 有些人的憤怒是從別人那兒,或是爲了別人而承受來的,例如在一個團體中,有個成員壓抑自己的憤怒,久而久之,團體中另一個成員 (通常是最軟弱的那一個) 他會毫無理由地生氣。在家庭內最弱小的成員是孩子,例如母親壓抑對父親的憤怒,其中一個孩子便會從母親那裏承接到憤怒,而對父親生氣。

在團體中或是家庭中,最弱小的成員不但經常會承接到憤怒,而且也經常會成爲憤怒的目標,例如下屬對上司生氣,但他卻將憤怒壓抑,發泄到較軟弱的同事身上; 或者男人對女人生氣,卻將怒氣壓抑,然後把憤怒發泄在孩子身上。

憤怒的對象通常不只是由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例如由母親轉移到孩子,而且也是沿着一個方向,由強者轉到弱者身上,所以,縱使女兒從母親那兒承接了對父親的憤怒,她也不會發泄在父親身上,卻是會發泄在一個讓她感到安全的人身上,例如她的丈夫。在團體中較弱的成員,通常會成爲這種假想憤怒的代罪羔羊,而不是那些較爲強勢的人,例如輔導者或是團體的領導者。

那些承接別人怒氣的人,都具有一種憤怒的特質,而且都爲此感到自豪而正當,但他們只不過以別人的力量和正當性在行動,這隻會造成失敗和虛弱。而那些受到承接的憤怒的受害者,也會在他們理直氣壯、義憤填席之下而感到強壯有力,但事實上,他還是軟弱的,而他的受苦也是沒有意義的。

第六種憤怒: 最後這種憤怒是正直而有益的,它是強大、警覺、直達中心而自信的,將我們直接導向正確的目標。它開明而勇敢,能夠面對冷酷而強大的敵人,但又不帶任何個人情緒。置身於這種憤怒經驗之中的人,即使面臨對別人的傷害也不會畏縮退卻,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對那個被他傷害的人感到憤怒,這種侵犯行爲是一種純粹的力量。這是一種長期修煉和實踐的結果,但對於那些有此能力的人來說,卻是輕而易舉的。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因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别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批判我,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来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每一个念頭的出现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為我知道
念頭本身本無意義,與我無關
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任其發展,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
情緒只是身體上的感受本無好壞
 
越是抗拒,越是强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现這樣的情緒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表現如何,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
外在是什麼樣子,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的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 伯特·海寧格 《我允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系統排列看:當女人嫁給了媽寶男,是否還有得治?

photo-1547916444-4a007ae7e96f.jpg

 

文:吳中立

 台鳳本文雖然提出來的是 「媽寶男」,但是 一樣可以對調交換瞭解娶了「寶女」之後的心理位置和狀態,-- 重點不是評論而在幫助看見 ,自己可以如何更有尊嚴的悠遊自在於伴侶生活中。

問:老師,我發現,當女人嫁給了媽寶男,往往很悲催,而且不少媽寶男對妻子會有性心理障礙。請問媽寶男在家族系統排列裡該如何治療?

 

答:媽寶男,也是一種關係劇本。當然是可以跳脫出來的。只是需要女性發展到很高的意識才能做得到。

 

家排裡把媽寶男叫做“媽媽的寶貝兒子”,女兒跟父親之間也有類似的關係模式,叫做“爸爸的寶貝女兒”。

 

無論是“媽媽的寶貝兒子”,還是“父親的寶貝女兒”,通常他們在原生家庭的關係序位是出現嚴重失序的。這個失序就是兒子常常取代了父親的位置,或者女兒常常取代了母親的位置,這造成了母子或父女之間的過度依戀模式。

 

這種原生家庭的失序,在沒有被意識到的情況下,也很容易被帶到兒子婚後新的家庭裡面,變成了新系統跟原生家庭之間的序位紊亂,演化出伴侶關係議題和婆媳關係的議題。而且,這種關係模式如果沒有覺察,還會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現實中,這兩種失序,即原生家庭裡的失序和新舊家庭系統的失序同時都存在,導致伴侶關係中的各種嚴重失衡,會給女人們在心靈成長上帶來非常巨大的挑戰。

 

問:作為一個女人,如果老公是媽寶男,該怎麼辦呢?

 

答:她需要發展更多的成人意識狀態。要知道,遇見媽寶男成為自己的伴侶,這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是自己靈魂裡有一部分需要而吸引到了對方來到自己的生命裡來。她不是在孩子意識狀態,就是會在父母的意識狀態裡。

 

而成人意識狀態是有別于父母意識和孩童意識狀態的。這意味著在伴侶那裡她不是扮演對方的父母親角色,也不扮演對方孩子的角色。成人狀態是把對方看成平等關係的伴侶,即便是關係裡出現了問題也會看到有屬於自己的責任和功課。

 

一個女人之所以吸引了媽寶男成為自己的伴侶,背後有種可能是拯救者情結在作用。一開始她會無意識地扮演伴侶的母親角色。所以,女人要學會不以拯救者的姿態自居,投入到伴侶關係中;這也是她們的一個功課。

 

然後,一個女人在媽寶男和婆婆的關係互動裡,很容易成為被排除在外的一員,體驗到受害者的感受。婆婆往往在上一代原生家庭裡也是這樣的角色,但現在她介入了兒子的新家庭後,兒媳就承接了受害者的命運。

 

所以,女人從一開始的拯救者會慢慢變成受害者,承接到婆婆在原生家庭裡的感覺。這就是說,女人要能夠跳出受害者的角色,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

 

總之,新時期的女人要避免進入拯救者、加害者和受害者關係劇本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這都需要非常高度的覺悟意識。

 

問:女人的拯救者情結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答:一個女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有一些功課,例如自己的內心裡也還是孩子,潛意識裡有想要拯救父母的想法,她便也會想要拯救伴侶,這樣便代入了對方母親的角色。所以,在伴侶關係裡,一個女人除非內在有足夠的成人意識,她才會吸引到真正的伴侶,而不是像父母或像孩子一樣的伴侶。

 

所以,女人學會去探索自己原生家庭裡跟父母的關係課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當一個女人完全看清楚自己的關係課題,才會吸引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伴侶,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伴侶關係品質。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合格排列師的內在姿態

8031b8b9-51cc-4697-9ba0-72b2086884ce.jpg

文來源:海靈格

問:

您曾經寫道,家族系統排列“目標是中立的”,這意味著什麼?

海靈格:當我開始做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只想將家族成員通過代表們在一個空間內排列出來,通過排列觀察家族中的關係如何呈現。我運用的方法是全新的。通過排列可以看到以前所無法看見的某些方面的家族動力。家族系統排列的方法和所有的它所帶來的體驗為世界打開了全新的視野。家族系統排列所揭示出來的一切使科學、哲學以及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和假設產生了動搖。這是讓人們恐懼的原因。

問:

佛洛德的論點也曾使資產階層人士產生了深刻的恐懼。它對人類概念的描述是:“你並不掌握在你自己手裡,你壓抑了自己,你被你的內在驅動主宰。”這樣的論點是對20世紀初期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個巨大衝擊。您也在衝擊著人們關於自主與自由的觀點,當您說:“我們是相聯結的。我們都在糾纏之中。”

海靈格:我只想提問:什麼觀點能夠起到幫助的作用?什麼能夠幫助父母?什麼能夠幫助孩子?什麼能夠服務于和平?

03

問:

如果我們說,佛洛德和榮格從不同的角度探索詮釋了潛意識,您怎麼看?

海靈格:佛洛德在他的理論中賦予了性欲衝動的衝突應有的位置,當這種驅動擁有了它的位置時,它就不再具有威脅性。同時,他也因此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流行道德的界限。曾經在家族中遭到唾棄的,現在被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他的貢獻超越了個人層面的良心界限。佛洛伊德的理論的結果是巨大的自由化,也瓦解了嚴格的道德禁忌。即便不進行精神分析的人,現在也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開創性行為。並且,佛洛德在當時對於糾纏這個主題已經有了一些見解。

 

問:

那麼您又帶來了哪些新的洞見?

海靈格:在我之前就有用代表替代家族成員進行系統排列的工作方法,也發現了代表們能感受到他們所代表的家族成員的真實感受。德國的精神科醫生太亞·舍內費爾德(TheaSchonfelder)做過演示。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做的是家庭的雕塑。我的新發現在於可能產生的後果的見解,以及對於良知的動態和罪惡感的認知和感悟,在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能夠觀察到的:聯結、平衡及序位元的系統動力現象變得可見。系統排列向我們清晰的展示了我們與家族祖先的牽連。我們可以瞭解到祖先的命運是怎樣對我們產生影響的,比如使我們染上疾病、殘疾,同時,當這一切被揭示出來時,我們如何被療愈。

問:

您是如何發現這個現象的?

海靈格: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們會經常詢問代表的感受。後來我開始不再提問,我僅僅是長久地等待。突然間,代表就自己開始移動了。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就總是觀察到,比如,有人倒下,或者某位代表的抽搐或顫抖。

 

問:

這些都是所謂正常的“代表狀態”,在排列中有時身體上會忽然感覺到他所代表的那個人的症狀。起初,所有人都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驚訝,覺得這似乎是一種魔法。現在這一切的發生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對您來說現在有何不同之處?

海靈格:現在我用不同的目光去看這些症狀。代表突然被某些東西抓住了,那是一些不僅僅屬於他自己,而是他系統的移動通過他呈現了出來。我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去看待這些移動。

 

問:

在您看來,這與症狀所呈現的是一種不同的移動嗎?

海靈格:是的,我現在完全信任那些自發呈現的一切。在開始的時候,我是等待這些移動是否會自行發展以及會怎樣發展,確實產生了自主的移動,這些移動即給案主,也給他的整個家族帶來解決方案的呈現。這是全新的。在我看來,代表被比他自己的心靈更高大的靈性牽動,不是被他們自己移動,而是被一些更偉大的力量引領。

 

問:您如何能辨別它是哪種性質的移動呢?這些也可能很簡單是來自代表的自發的移動呢?這種移動和其它移動有何不同?

海靈格: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假如我們仔細觀察代表的身體,可以看到這些移動從肚臍下面開始,它們來自身體內在的最深處,代表們被這股力量驅使著移動,無法控制自己。

 

問:也就是說可以把其他人的反應作為一種辨別的標記?

海靈格:所有在場的人同時進入這個場域。所有的人受這個場域的驅動。在這種場域中無人能夠弄虛作假。

 

問:

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動作變化觀察到?

海靈格:一般情況下,我們馬上可以看出!

問:

因此速度也一個衡量指標。可是速度快慢也是可以通過練習調節的,代表也可以假裝!

海靈格:在這裡不行。這些移動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度。移動速度越緩慢,強度就越大。干預的願望和希望推動排列進入下個步驟,會使代表們以及排列師都馬上強烈地感受到。一個排列師必須具有能夠承受移動的這種緩慢的能力。一旦有任何企圖,他就無法進行了。

問:

您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假如一個排列師沒有任何企圖他為什麼還要做排列呢?

海靈格:任何企圖,例如,排列師想得到圓滿的結果,都會立刻會影響排列的場域。

問:

所以排列師不能有任何預設?

海靈格:如果排列師有預設,就什麼也做不成了。排列師必須在內在退守,歸中凝神,進入毫無企圖,空無的狀態。這是深層的,近乎靈性的移動,這些過程是相當神聖的過程。只有那些真正具備這種內在態度的人,才能跟隨這些移動,並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幫助性的介入。

問:

身為治療師,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所做的和我所提供的,是否真的有效。您說:我服務於一股有效的力量。但是一般人以他們的常規思維還是想知道排列後是否有成效的。您難道真的不想知道?在您看來這種想要知道的願望是對案主自主性的干擾嗎?

海靈格:也許吧。當一個排列結束時,我的工作就完畢了。句號。沒有更多了。我就此停止。那些人為什麼想要得到排列是否有效的結果的證據呢?他們是否真的關心那些人呢?他們是針對想要證明什麼?如果他們得到了證據,他們是否會作為參考繼續照著做?或者他們還會繼續要求得到新的證據?

問:

我看了許多錄影帶,從錄影帶中我無法看出那是否是一個靈魂的變化。我無法從錄影帶中覺察很多。您的工作真的能夠通過錄影帶來傳播嗎?

海靈格:不行。當我自己看我以前排列的錄影帶,我也只能跟進到一定的程度,因為我不在那個排列場域內,我基本上也無法得知下一步該怎樣。有時事後再觀看錄影帶時,我自己也驚訝於我所做的干預。

問:

至少需要具備什麼,才能這樣從事這樣的工作?

海靈格:一個想要從事靈魂移動的工作的人必須具有一定的認知:全然放空、回歸中心、收斂退守。只有當我們具備這種內在態度時才能讓靈性的移動擁有足夠的空間,這種靈性的移動往往與我們想像的不同。每個移動都會給我們帶來以前所未有的覺知。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族系統排列中,代表的呈現是靈性科學

nature-2383464__340.jpg

:領悟心靈成長中心 

家庭系統排列時,人們最不可理解的是陌生人是如何清晰演繹案主的故事的。場、量子糾纏理論似乎打開了理解這個現象的另外一扇窗戶。我們是學了一點點數理化知識的普通人,甚至不理解經典物理學和相對論,更遑論現代場論和量子力學。大多數人對於場或量子糾纏之類的高端研究更是聞所未聞。不過保持一些好奇心,對於我們接納和理解這個世界大有好處。

 

“形態形成場”是指為了使一個系統呈現出最佳態勢,從大局出發來調整或是改變系統內部各部分的功能與作用。在此過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變,從而使系統狀態更佳,也可能為了求得系統的全域利益,以降低系統某部分的功能為代價。

 

形態形成場(morphogenetic field)又稱為“形象之場”,是英國皇家協會特別研究員魯伯特·謝多雷克博士提出的一種"共鳴"理論。

 

他認為,不只聲音會產生共鳴,事件也會產生共鳴。他將連續發生同類事件的場所稱為 " 形態形成場 " ,將所發生的同類事件稱為 " 形態共鳴 "

 

“形態生成場”理論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形成“形態形成場”,其傳播就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的界限。換句話說,只要有“形態形成場”存在,就可能在瞬間影響到其他地方,這也可以算做是世界瞬息萬變的一種。

 

謝多雷克博士致力於研究如何連接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從而為人類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謝多雷克博士的論點不僅奇特,還遠遠超出了人們通常所能理解的科學範疇。然而,許多謎一樣的事件的發生,卻可以從這個論點中得到很明確的解釋。因此,他的理論依然很深入人心,有很多人做了相關的實驗,並引起了轟動式的話題。

 

那麼謝多雷克博士提出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理論呢?

 

我們常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如飛機墜毀事件,有時會在同一個時間和地點接二連三地發生。即便是社會與歷史也一樣。從整個人類歷史的長遠眼光來看,許多悲劇都曾不斷重複上演過。為什麼同樣的事件會接二連三地發生呢?謝多雷克博士以一種科學的態度解釋了其中所包含的秘密。

 

我們知道,所謂科學的態度--就是將""還原為一種現象進行考察。然而,謝多雷克博士的論點卻與此背道而馳。

 

他認為,只要同樣的事情發生過幾次之後,就會形成事件的"形象之場",而只要和這個"形象之場"產生共鳴,同樣的事情就能再度發生。這裡所謂的"形象之場",並非一種能量所傳達的資訊之類的東西,而是與家裝的室內設計圖有點兒類似。

 

謝多雷克博士的理論還可以解釋遺傳現象。也就是說,遺傳不僅僅是遺傳信息的再次複製,同時還因為有"形象之場"的存在。其他諸如被稱為"同時性"的巧合,或者榮格所提倡的集體無意識及"原型",都與此有關。所以很多重點也在打破形象場,使自己有意識不做"控制者"(控制者首先是被控者),還有比如史蒂芬·柯維所宣導的觀念。

 

謝多雷克博士還說:“我最關心的是人的注視對某些事物的影響。比如說,有些人,只要有人背後注視著他,他就會有感覺。我想做的是統計與此相關的一些資料。”

 

“我們的生命依賴許多看不見的能量在維持著,所以希望你能時刻關注你身邊發生的事,這非常重要。關注本身對它們就有一種影響力存在,很多人雖然已經知道得很清楚,卻並沒有付諸行動。這與在家裡父母會關注孩子有著同樣的道理。”

 

關注身邊的所有事情,觀察周圍的每一次變化,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愛去對待你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因為謝多雷克博士始終站在第一線研究人類意識所具有的影響力,所以他的話也就格外能深入人心。

 

如果有了水結晶形狀與人的意願的關係(參看《水知道答案》江本勝著作)給我們的啟示,再加上謝多雷克博士經過實驗得出的結果,便可以解釋這個世界中的大部分現象,同時還能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足以改變世界的能力。

 

上帝賦予人類創造力,只要充分利用這個能力,便可以在瞬間改變世界。

 

對於生活在煩惱之中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鼓勵,因為改變世界的一切力量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你在做的事情,別人同樣也在做。我們應該創造一個怎樣的“形象之場”?是要創造一個令彼此痛苦、相互傷害的環境,還是營造一個充滿愛與感謝的空間呢?

 

當你面對水,滿懷愛心向它表達自己的謝意時,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也一定有人像你一樣對一切都充滿了愛心。

 

你不需要離開你現有的環境,因為你眼前的一杯水已經連接了整個世界。無論在哪裡,水與水之間都會產生共鳴,由此擴展開來,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著一份愛與感謝。

 

那麼就讓愛與感謝充盈這個世界吧!那樣的話,就會形成一個神奇的充滿愛心的“形象之場”,從而改變這個世界。在那樣一個世界裡,就不再有空間與時間的界限,甚至每時每刻都有美好的事情發生著!

 

近幾年謝多雷克博士對人的精神感覺方面的研究頗感興趣。比如,寵物的主人與寵物狗之間所存在的默契,為什麼當寵物的主人要回家的那一瞬間,寵物狗會有所感應,開始跑到門口等著主人的歸來。據說,謝多雷克博士已經用錄影拍下了200個以上的這種現象。

 

量子糾纏( quantum entanglement ), 又譯量子纏結,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其定義上描述複合系統(具有兩個以上的成員系統)之一類特殊的量子態,此量子態無法分解為成員系統各自量子態之張量積(tensor product)。

 

量子糾纏指的是兩個或多個量子系統之間存在非定域、非經典的強關聯。在此拿兩顆以相反方向、同樣速率等速運動之電子為例,即使一顆行至太陽邊,一顆行至冥王星,如此遙遠的距離下,它們仍保有特別的關聯性( correlation );亦即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如此現象導致了“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at-a-distance)之猜疑,仿佛兩顆電子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一般,似與狹義相對論中所謂的局域性(locality)相違背。這也是當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同僚玻理斯·波多斯基、納森·羅森於1935年提出以其姓氏字首為名的愛波羅悖論(epr paradox)來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之緣由。

 

量子力學是非定域的理論,這一點已被違背貝爾不等式的實驗結果所證實,因此,量子力學展現出許多反直觀的效應。量子力學中不能表示成直積形式的態稱為糾纏態。糾纏態之間的關聯不能被經典地解釋。量子糾纏涉及實在性、定域性、隱變數以及測量理論等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並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多體系的量子態的最普遍形式是糾纏態,而能表示成直積形式的非糾纏態只是一種很特殊的量子態。歷史上,糾纏態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35年薛定諤關於“貓態”的論文中。糾纏態對於瞭解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已在一些前沿領域中得到應用,特別是在量子資訊方面,例如,量子遠端通訊。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在沒有父親,就沒有力量

內在沒有父親,就沒有力量

 

伯特海靈格基礎家排課程實錄

 

我的父親和我

My father and I

海靈格:這是一個關於父親,母親,和孩子的課程。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三個一起來 --這裡也是一樣。 

我曾在香港一個課程中有過一個特別的經歷。我曾讓參會者兩人一組。在這個練習中每個人都站在他們父親的對面。我先為大家展示這個練習,索菲代表我的父親。這個展示幫助我找到了回歸我的父親的道路。我用了那麼多年才找到他。這個練習改變了我。在我的那本“教會和他們的神”一書裡我寫了一段致辭。從那以後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現在我會帶領你們也去到那裡。現在閉上你們的眼睛。想像在你的面前,有一點距離的地方,你看到你的父親和母親。你的父親站在什麼地方?他也許站在一邊?他被排除了嗎?也許甚至在我們的感覺裡也被排除了?

 

我們看著他,看著他站著的地方,然後我們感知到我們的靈魂。我們還欠缺甚麼才能進入圓滿呢?我們看著我們的父親並對他說:“請回來吧!” “請回來吧!”

我們在我們內心和內在力量裡感知這個影響。有些東西已經改變了,在我們的心靈和力量裡。我們對父親說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請求你。” 

在你的心靈和力量裡,是否已經有些東西不一樣了呢?

 

方法

The approach

海靈格:我要說些有關方法的事.這是一個基礎課程,一個給那些想要應用家庭系統排列的人的培訓課程。因此我會實際操作,向你們詳細展示有關如何進行的東西。當然我們永遠不會只見看到父親,我們總是會看到我們的母親和孩子們和他在一起。這是一個包含一切的課程,它會讓所有家庭成員同時感覺良好。你們同意嗎?

 

過程和往常一樣。我會問有誰想要來認真瞭解下和父親有關的東西。然後我會選人,這個或這些人到這裡來坐在我身邊。因此如果你願意的話就請舉手。 

海靈格選了一個滿臉絡腮胡的男人

海靈格問這個男人:你一個人來的嗎?

男人答:是的

海靈格:坐到這裡來。

 

排列:一個滿臉絡腮胡的男人

A man with a full beard

海靈格對大家:我也在這裡用靈性的方式來工作,一會兒你們就會看到那是什麼了。 

 對這個男人:閉上眼睛,在內心對你的父親說:“親愛的爸爸,我們兩個人--終於。”

男人:終於。 

海靈格選了一個這個男人父親的代表並讓這個案主站到他的對面。

海靈格:你跟隨內在的感覺移動。

過了一會兒海靈格選了另外三個男人,並讓他們站在男人父親代表的後面。

(海靈格)對這三個人:你們是他父親身後的父輩們。 

(海靈格)對大家:你們有沒有留意到,當父輩們在身後的時候,他父親身子突然挺直了。一個男人只能通過他的父輩們成為一個男人。

案主搖晃著身體。他張開雙臂慢慢的走向父親。他的父親將他拉近並輕撫他的背。案主將頭放在他父親的胸前並痛苦的抽泣。過了一會兒他挺直了背,父親和兒子看著彼此的眼睛。 

同時父輩中的一個父親向前彎下腰,並看向地面。案主和他的父親轉向父輩們,挽著彼此的胳膊。 

過了一會兒海靈格對案主:在他們面前跪下。 

案主在父親的父親面前跪下,深深的鞠躬並對他伸出手。他自己的父親跪在他身邊。

過了一會兒案主直起身來,看著父輩們的眼睛。他的父親也跪了下來對父輩們深深的鞠躬。父輩們也同時跪了下來。父輩中的第二個父親也同時跪了下來。案主的父親去到第二個父親那裡,用手抱著他的膝蓋。這個父親歎氣,然後大聲的喊叫,躺倒在地,案主的父親扶住了他。這個父親仍然喊叫著,踢打雙腿,同時案主的父親緊緊的抱住他,深深的彎下腰,同時另一個父親也跪了下來。

 

海靈格選了一個女性代表上來,並讓她站到一定距離之外,看著這些男人。 

(海靈格)對這個代表說:你代表案主的母親。 

第二個父親仍然在喊叫,然後他平靜下來,案主的父親仍然抱著他。 

海靈格過了一會兒:感謝你們所有人。

對案主母親的代表:繼續站在那裡。

對案主:站在她的對面,她是你的母親。

告訴她:“我的位置在別處”

過了一會兒:現在轉過身去,往前邁一步。再邁一步。

過了一會兒對母親說:告訴他:“你的位置在那邊。”

母親:你的位置在那邊。 

海靈格過了一會兒:好吧。

對母親的代表:“謝謝“。

對案主:你坐到我旁邊來,你怎麼樣了?

男人:我很感動,但我還好。

海靈格:現在你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做,鬍子得剃了,祝福你。

海靈格對大家:我的建議是直指核心的。我想要對此說點兒什麼。

 

童話:狼和七個孩子

The wolf and the seven kids

有個名叫“狼和七個孩子的”童話故事。狼代表被排除的父親。母親在這個童話中的意圖是什麼呢?她想要用孩子們殺了父親。因此狼必須要偽裝自己。只有這樣他才能靠近他的孩子們。真正的父親是用鬍鬚偽裝著的。

 

因此他的鬍鬚必須要剃掉。馬上剃!

這也是一個培訓課程,因此我必須要做一點解釋。無論什麼時候一個滿臉鬍子的人來到我這裡,我們馬上知道:他是被禁止走向父親的。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他和其父親也是同樣的情形。他也被拒絕了,孩子們不允許走向他們的父親。因為這是一個童話,非常的巧妙。真相被掩蓋,但最終顯現出來。童話中母親嘗試和孩子們一起殺了狼。而這裡是殺害父親。

 

童話故事以一種讓我們忘了真相的方式來講述。這個童話故事讓你立馬想到了什麼呢?那個藏在鐘盒子裡的孩子。這是這個童話狡猾的地方。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把鬍子剃了,對父親的拒絕也就沒了。

對案主:我已經看到你將會享受剃掉鬍鬚這件事。你將會擁有非常不同的人際關係。尤其和男人的關係會不同。 我剛剛和你一起做的正是這個培訓的一部分。

 

冥想:母親

Mother

 

現在再次閉上你的眼睛。現在我們來看著我們的母親,我們對她說:“父親一直在我的內在活著,你也是,但只能是和他一起,你們兩個一起活在我的內在。“

 

問題:鬍鬚

Beard

海靈格對大家:你們怎麼樣?你們已經和所有的父親融合了嗎?還有相關的問題嗎? 

對一個男人:好吧,到這裡來。

男人:我有個有關鬍鬚的問題。有些團體,靈性團體,男人們全都滿臉鬍子。這種群體中的人也有同樣的動力嗎?

 

海靈格:有各式各樣的場域,不同的靈性場域,國家也有國家的場域。我所參照的是西方的場域,在西方場域中的確是這種情況。在另外的場域是不同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習慣逃避的人,大多和媽媽斷了聯結

photo-1548444835-0bc4a7d2a519.jpg

文: 海 寧 格

為什麼無法靠近自己的媽媽?

因為我們和母親的聯結被中斷了。

 

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童年時期。比如許多家庭裡,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就和母親分離,例如嬰兒必須住院,媽媽卻不能去探望他。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早產兒身上,出生後馬上就要被放進保溫箱裡,剖腹生產也會造成早年分離的狀況。

 

孩子經驗這些分離,相當地痛苦,那份痛苦通常會轉變成憤怒或絕望。之後就算母親回到孩子身邊,孩子仍會因為心中有對痛苦的記憶,而把母親推開。然後,母親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猜想自己是哪裡做錯了,最後甚至會以離開的方式回應小孩。如此一來,母親和小孩並沒有真正再次結合。

 

這種創傷將會一輩子影響著這個孩子。孩子早年朝向母親的連結被中斷,也會使他無法真正接近其他人。日後孩子長大,他的行為將會持續受到童年創傷的影響。他將傷痛銘刻在心,依循其模式生活而不自己並沒有意識。一旦他稍微接近某人,就會自行退後站到一旁,然後回到原點,重新展開另一個迴圈。事實上他哪兒也沒去,只在原地打轉。

 

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於家族的系統動力。因為某些原因,我們母親和她自己的媽媽的聯結中斷了,也因為這些世代延續下來的動力,我們也和自己的母親中斷了連結。

 

在這些情況下,一旦我們和媽媽的聯結中斷了,我們也就不會用愛和敬重朝向別人和自己,我們會轉身離開。因此,逃離成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內在與外在表現出來的基本動作。相反,一旦我們成功地朝向母親,朝向他人就會變得容易。

 

愛的序位要求全然接受父母如是的樣子

愛的序位要求作為孩子的我們,要全然地接受承襲自父母的生命,毫無抗拒和恐懼地全然地接受父母如是的樣貌,而不期待他們有任何不同。

 

這樣的全然接受是一種謙卑的過程,它使我們臣服於生命法則和個人命運,透過父母所給予我們的一切臣服於我們生命中所遭遇的限制、所得到的機會,也臣服於家庭命運所帶來的糾葛、罪惡、負擔、喜悅和任何所有的一切。

 

有些人害怕一旦以上述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父母,這意味著他們也必須接受父母的惡行和令人恐懼之處,比如某些人格特質、身體的殘缺或是某些罪行。他們以抗拒接受父母的“好”,來抵抗父母的惡行或是殘缺,因此,他們無法完整地接受生命。

 

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許多人拒絕全然地接受他們的父母,他們試著追尋所謂的“開悟”或是“自我實現”。此時,所謂的開悟和自我實現只是一種尋找理想父親或是理想母親的一種替代性行為。一旦我們拒絕了父母,我們同時也拒絕了自己,而我們也將因此感到缺憾、盲目和空虛。

 

大多數人站在了帶來困難的錯誤位置上

當家庭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仿佛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將出現逆轉。一個 型的例子是,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付出。此時,父母就變成孩子,而孩子就變成父母。愛的流動就不是自然地由高處移向低處,施與受的流動將必須對抗地心引力由低處向高處流。但就如水無法往高處流動一般,這樣的付出也將永遠無法到達它真正的目的地。

 

當孩子輕視施與受的序位時,她也會為此得到嚴厲的懲罰,即使不瞭解這種錯誤或是原因,她也會感覺到無力或失敗。當她錯置了施與受的對象和序位元時,儘管出於愛,她仍然忽視了序位法則。她無法瞭解這樣做並不合宜,而只是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序位無法因愛淹沒,序位的階層高於愛而存在,心靈中存在著一股力量,即使以生命及個人福祉為代價,愛的流動仍要依照序位及平衡法則運行。因此,盲目地出自愛而不顧序位法則的行為是悲劇的開始。唯一的出路是:帶著愛瞭解並接受序位法則。對序位法則的瞭解是一種智慧,而帶著愛的臣服則是一種謙卑。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平衡就沒有伴侶關係,這是一個鐵律

1c950a7b02087bf40c7f7142f8d3572c10dfcf8d.jpg

                           伯特 · 海靈格 

 

為什麼要尋找伴侶?

男人為什麼要尋找一個女人,而女人為什麼要尋找一個男人?因為他們都不完整,儘管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個體。“男人”這個詞,只有在思考“女人”的時候才有意義,同樣,“女人”這個詞,只有在思考“男人”的時候才有意義。

 

作為男人,作為完整的男人,要找一個女人,一個真正的女人。男人作為男人而獨立存在,有些他特有的特質;女人是作為女人而獨立存在,作為她特有的特質。當兩人走到一起進入關係的時候,男人在女人身上要認識什麼?

 

男人要認識到的是他自己,自己的另一個部分,讓他完整的那個部分。而女人在男人身上認識到她自己,讓她完整的東西。因此,只有當女人認識到男人是男人,並承認他如他所是,她才能認識出男人身上的自己。反過來:當男人認識到女人是女人,並承認她如她所是,他才能認識到女人身上的自己。然後,兩個人就會在更高的層面上合一——並且幸福。

 

真正的愛是彼此贊同對方,

如他們所是

 

那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愛是什麼意思?他們彼此贊同對方,如他們所是。兩人都知道,他們彼此是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我贊同另一個人如他所是,當我振動進入對他的愛中,當這份贊同從頭腦進入到靈魂的移動的時候,他會感受到這份贊同的移動,並用他的振動來對它作出回應。當他與我進入同樣的振動,我會將他本然如是的樣子、他與我的不同,都融入到內在;而我會在這份贊同當中通過他而獲得豐盛。

 

在這裡,我們可以在探究一下成長是什麼。成長的意思是,我把一些新的東西接納到內在。那些另外的東西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這樣,我就成長了。而這樣,通過我接納對方如他所是,我也在關係中成長了。當我這樣接納他,他就成為了我的一部分,而我也成為了他的一部分。

 

 

男人和女人的序位

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的,但是是平等的。當伴侶雙方都承認這一點,他們的愛就有更大的機會。在伴侶的互動中,如果有一方有如同父母一樣行為,或是如同孩子一樣屈服、依賴,都會導致在伴侶關係中產生危機。

 

如果伴侶中的一方為了滿足自己對固定關係和歸屬資格的需求,尋找一種孩子面對父母的相處方式,那麼伴侶關係的序位就會被干擾。一般情況下,最終,承擔過多期待的人會退縮並離開。或者例如,如果妻子對她的丈夫說:“你要是走,我就自殺,沒有你,生命對我來說就再沒有任何意義”,那麼這個男人肯定會離開。這種伴侶關係肯定會失敗,因為這是一種沒有任何人可以承受得了的負擔。

 

同樣,如果伴侶中的一方舉止如同一個有教育權威的人,也就是他認為必須要教育對方——這是他從他的父母那裡學來的——那麼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擺脫這個人。

 

伴侶關係中的施與受

在每段伴侶關係中都有一種交換。一人施,一人受;受者再施,施者再受。在一段良好的伴侶關係中,一方付出的比自己剛剛得到的多一些,另一方面接受,並且也同樣付出的比他自己剛剛得到的多一些,前者接受,然後這樣繼續下去。這樣就會增加。良好的交換會增加。但是這有一個危險的後果。彼此幾乎無法離開對方。誰會因此而尋找一種獨立,誰認為這個伴侶也可能不是那個對的人、也許還有別人或者更好的人,那麼誰就只能少接受,少付出。這樣他就能保留自由,一種更換伴侶的自由。

 

但是當他找到了一個新的伴侶,他仍然完全和以前一樣地不自由。然後他可能又開始期盼下一個伴侶,對新的伴侶也只是付出一點點,接受一點點,同時抱著希望,還能找到第三個伴侶。但是第三個伴侶立刻會感受到:這個人不能依靠。這樣他也只對這個新的伴侶付出一點點,最終他們都得到了完全的自由——兩個人都保持單身。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一個人還沒有完成成長,而另外一個人需要為此買單,那麼通常情況下就無法平衡。因此可以觀察到,接受了如此之多的人通常會離開這段伴侶關係。因為沒有平衡就沒有伴侶關係。這是一個鐵律。

 

這也同樣適用於一個人出於可憐對方而結婚的情形。被如此可憐的那個人會因為永遠無法平衡施與受而離開。當一個人和殘疾人結婚時,我們通常都會看到,殘疾的伴侶總是提出更多的要求,並且不承認對方與他結婚真正的意義。這樣很容易分手。

 

在伴侶關係中,每個人都只能給出對方能夠接受並且能夠回報的那麼多。每個人都只能接受一部分,永遠不會是全部。因此,只付出對方能夠接受的那麼多。這是一個很大的放棄,能夠培養出一對伴侶。

 

當性關係根植在

對彼此的尊重中時,

它才能成功

 

第一個屬於幸福伴侶關係的,就是性的關係。對於伴侶關係來說,這是決定性的,只有通過愛的實現才會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產生深層意義上無法解開的特殊的羈絆。只有性的實現才會讓男人和女人變成一對,同時也只有它會讓一對伴侶變成父母。當這種性的實現受到影響時,比如因為男人或者女人在這段關係之前已經絕育,那麼就不會產生任何羈絆,哪怕伴侶雙方願意擁有。

 

如果性關係成功,那麼這是一種獨有且特別的成就。沒有任何人類的作為比這更加順應生命的序位和豐盛,並讓我們更全面地為整個世界承擔義務。沒有任何人類的作為比這有更大的影響和更多的風險。在性關係中,伴侶中每個人都可能受到最深的傷害。只有當性關係根植在對彼此的尊重中時,它才能成功。

 

當施與受達到平衡時,伴侶關係才能成功。在伴侶關係中,施與受的平衡這一模型就是性的實現。在性的實現中,每個人都付出,同時每個人都接受。如果在性的實現中一個人索取,他就是那個想得到的人;而另一個給予,也就是那個付出的人,那麼這段伴侶關係在萌芽時已經處於危險當中。兩個人必須平等地索取與給予,施與受。

 

那個索取的人處於較低的位置,因為他表現出來的是匱乏者,是小的。當另一個人並不匱乏,而只是給予,那麼他表現出來的就是付出者,是大的。但是如此一來,伴侶關係基本上已經結束了。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必須首先保障完全的平衡。兩個人必須都承認他們是匱乏的,同時兩個人都要承認他們可以給予伴侶一些特別的東西。這樣就是一種真正的愛的實現。

 

男人要在父親身上學會尊重妻子,

而女人要在母親身上學會尊重丈夫

 

一個認為自己比自己的母親更好的女人,對男人沒有尊重。她也不理解男人,而且她基本上也不需要男人。因為當她認為她比她的母親更好時,通常情況下是在說:對父親來說,我是更好的妻子。這樣她就已經有了丈夫,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人。

 

一個女孩怎樣有能力成為一個女人,並能尊重和擁有另外一個男人呢?當她將自己放在母親旁邊——作為小的。

 

當然,反之也適用于男人。一個不尊重自己的父親,並認為對於他的母親來說自己比父親更好的男人,對女人是沒有任何尊重的。他已經有了一個妻子,不需要其他任何人。他怎樣有能力成為一個男人,並能尊重和擁有另外一個女人呢?當他將自己放在父親旁邊——作為小的。

 

就是說,男人要在父親身上學會尊重妻子,而女人要在母親身上學會尊重丈夫。

 

當一個媽媽的好兒子和一個爸爸的好女兒結婚,會發生什麼?媽媽的好兒子對於妻子來說是不可信賴的,爸爸的好女兒對於丈夫來說也是不可信賴的。他們對對方幾乎沒有尊重。當媽媽的好女兒和爸爸的好兒子之間有一段關係的話,他們就有了一個機會。

 

如果丈夫在男人們中間擁有一個位置,同時妻子在女人們中間擁有一個位置,當他們相遇時,他們不再是青少年,而是男人與女人。這是具有力量的。

 

成功的伴侶關係必須來自一個真正的男人和一個真正的女人,也就是說,他們必須首先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排好序位,即男人尊重他的父親,女人尊重她的母親。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談——您可以依賴愛

載自系統排列學問

 jiedeyouniao-013  

家庭就是生命,家庭會變成怎樣,生命就會變成怎樣。我們要做的,就是規劃好我們的生活,令自己發展得更好、更有方向。

 

問:從傳統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討厭製造些什麼的確是合理的。但是同時有許多心理治療學校在發展,他們把自己當成醫治心靈傷口的護理院,只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療傷的空間。

 

答:你說得太遠了。我只是與家庭中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建立聯繫,帶他們回到系統中,其後的治療力量來自他們,而不是我。我會對付那些干擾治療的人,以及那些自以為是、破壞秩序、阻止治療的人,我所做的就是這麼多。我最多只能形容自己是家庭治療師,幫忙人們尋找他們應該要走的路。

 

 問:你為什麼肯定系統有著秩序呢?

 

答:家庭系統的力量很大,聯繫性很強,足以影響系統內每一個人,無論這些人有什麼行動。這就是我的根據。

 

 家庭賦予個人生命,帶來許多可能性,也帶來許多限制。唯有透過家庭,個人隸屬於某個種族、國家、文化,也連結到某種必須面對的命運。沒有任何事物比家庭的力量更大了。要是我不顧一切,干擾或忽略系統背後的動力,就會破壞了秩序。

所以,我接觸家庭時,總是帶著萬分尊敬,對父母尤其尊敬。父母是十分偉大的,我永遠不會和家庭中的父母對抗,也不會鼓勵任何人對其父母對抗,或要求他們離開父母。一個人怎可能離開父母呢?你和你的父母是連成一體的。

 

問:你說家庭是人與人之間最深層的聯繫,這也是所有經典心理治療學說的起步點。他們認為家庭無疑是最強的聯繫,但也同時帶來了疾病、神經病、以及心理傷痛,心理治療之道就是從家庭當中解放、治療。你與他們唯一的分別就是療傷的方法而已。你認為把人與父母隔開,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嗎?還是我們只是拒絕確認與家庭的深層聯繫而已?

 

答:我們很明顯和家庭有聯繫,而且與家庭的命運相連,我同意你所說,這種聯繫帶來很多痛苦,但我有不同的結論。

 

很多心理治療學派認為,一個人要健康的話,要與家庭分開,或者反抗家庭,或者與家庭開戰;甚至有些治療師提供模擬殺害父母、對父母咆哮發怒、毆打父母的聯繫,這真是荒謬。當人做了這種事之後,唯一的後果是他們稍後會自我懲罰。

 

有些治療師會扮演好爸爸、好媽媽的角色,這也是荒謬的。當我們需要作出重大決定,或者作出自我犧牲時,只有真正的父母才願意這樣做。在治療時我們可以說得很容易,但真正要分擔他們的命運時,又是另一回事。

 

有病的家庭,並非因為成員太邪惡,只是命運之輪剛好轉到那兒,故此影響了每個相關的人。有父母開始,祖父母、曾祖父母一輩,都帶著家族的命運。這些命運會影響每個新組織的家庭。家庭的聯繫正好確認了命運是一代傳一代的。當一個家庭遭受到惡運時,會產生尋求補償的動力,並且會世世代代傳下去。

 

 問:是集體家族意識在作崇嗎?

 

 答:有時我認為是家族意識,它似乎有種力量,令帶整個系統需要追求平衡和補償。例如要求被排斥的成員重返家庭、要求所有成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求自己對個人的過失承擔後果。當我理解、接受這種力量後,就可以利用它令系統恢復秩序,避免慘劇繼續發生,或者至少減輕傷害。於是,每個人都可以輕鬆自由些,也令正面的力量有動力繼續向前推進。

 

當家庭重歸秩序後,個人就可以離開家庭,但仍能感受到家庭在背後的支持。個人要減輕家庭的約束,就要確認並清楚家庭的一切,而且願意分擔家庭的命運。只有這樣,個人才可以追求自己的路向,不受過去拖累。

 

問:這與家庭引發疾病的說法相反呀。

 

答:家庭中的愛同時健康與疾病的來源。家庭不會引發疾病,而是家庭深層的關係、需要平衡和補償的動力在引致疾病。當真相浮現後,同樣的愛、同樣對補償的追求,反而有著高層次的治療效果。如果單純地說家庭引發疾病的話,是貶低了家庭的價值。

 

問:你不認同任何發對家庭的立場?

 

答:不是,只不過這種指責對家庭不公平。家庭的不幸並非來自家庭本身,也不是來自生命本身。家庭就是生命,家庭會變成怎樣,生命就會變成怎樣。我們要做的,就是規劃好我們的生活,令自己發展得更好、更有方向。

 

 問:回到治療學派的話題吧。有時我覺得你對同行的批評和刻薄,心理治療的市場現已發展得很廣泛,傳統佛洛德學派的教授方法和分析只是心理治療範疇內的一小部分而已。治療有很多方法:音樂治療、顏色治療、身體治療、人本治療、舞蹈治療、催眠治療、呼吸治療等等。說這些治療都沒有用,一竹竿打一船人,似乎很不公平呢!

 

答:我的本意不是這樣,我本身就在心理治療中學到不少東西。心理治療本是發展得很平穩的東西。佛洛德對人的看法和啟示至今仍然是心理學的基本,但心理學已經發展出很多不同的範疇。你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種學派內,也不能說它沒有價值,它始終是心理治療學的本源。

    

很多治療師專注于某個心理範疇,提出新見解,擴展了我們的知覺。一些身體治療根據的理論是:失衡和壓力儲存於肌肉之中,是可以釋放的。當事人可以藉著接觸深層的感覺,例如對家庭的愛,從而放鬆自己,獲得新的力量。不過,問題的根源還是家庭。現在當人們說起自己愛家庭時,往往換來懷疑的目光和反對的聲音。

 

問:你是說目前的治療趨勢是鼓勵脫離父母,以獲取自由嗎?

 

答:潮流似乎是這樣。但是人的內心深處根本不容許人脫離家庭,無論時間長短。個人就算抗拒父親,最後還是會跟隨父親的。穆罕默德說過,誰若是控告他人有罪,死前一定會犯上這種罪。我們抗拒父母的結果也是一樣。

    

很多疾病和混亂來自個人不肯承認自己與系統的深層聯繫,因此產生矛盾。作為治療師,我需要喚醒系統裡愛的正面力量。

    

有時個人對父母的愛會受到干擾。例如父母長期臥床在院,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會疏遠。這涉及子女的深層痛苦,藉著抗拒父母顯現出來。這種抗拒只是憶起兒時與父母分離的情景。我要是只看表面的話,就幫不了他們。

    

當你知道愛可以依賴後,事情便完全不同。愛一直存在,問題是你要去尋找。要是當事人對父母有怒意,我會察看他早年的生活是否受到干擾,找回當事人的小孩意識,帶領他走向父母,於是當事人就可以回到父母身邊。

 

問:身體治療也有類似主題。我曾見過名治療師,他是一名演員,正在示範向外移動時受到干擾的情況:一名4歲的小孩在花園摘了朵花,不顧滿腳污泥,興沖沖準備跑進屋內送給母親,但正在清潔的母親害怕她把地板弄髒了,於是大喝『站住!不要進來。』孩子很驚愕,頓時縮起雙肩,一動不敢動。治療師示範時把身體的移動演示得很生動,令我們嘻哈大笑,也知道孩子和母親都無意傷害對方,只是專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作出自然反應。

    

治療師告訴我們,身體是會無意識地反應的,因為我們的肌肉已習慣了對錯誤作出反應。我們肩膀緊縮是為了避免痛苦加劇,但這樣也阻止了力量的流動。我們要付出代價來維持這個姿勢,但我們都不察覺。這種痛苦若經常發生,就會變成慣性的行為模式。我們的行動會變得緊張,雙肩會縮起、頭會伸出、身體扭曲。當肌肉放鬆時,原有的緊張消除了,能量又可能繼續流動。

 

答:你形容得很好,當向外伸展的移動被中斷時,我們會身體後移,頭伸出;相反時,則會低頭向前,雙手前伸。純粹在身體層面來說,這樣做的確可以舒緩壓力,完成移動的動作。我常常叫當事人時光倒流,回到自己小時候某個關鍵時刻,幻想自己是小孩子,正在向母親獻花。這是另一種移動方法,同時又有放鬆的效果。可見不同的方法都可以達到同一目的。

   

這名被不去喝罵的小孩子,會缺乏信心再去接觸母親,將來有可能以同樣態度對待其他人,不懂與人相處。如果只是訓練他多接觸別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回到較早前的干擾上,完成移動,才能助他回復正常。

 

 問:身體治療師會說當壓力和痛苦已被記憶和釋放,就能改善與其他人包括父母的關係。

 

答:這是危險的。孩子在事件發生時受到攻擊,可能很憤怒,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當這些表層感受無法和內在的干擾聯繫上時,只有表層感覺如憤怒、失敗、痛苦等會流露。但是孩子的渴望其實是把花送給母親。若我從愛的角度出發,比起專注憤怒、痛苦等角度更易達到目的。這個差異很重要。我不理會當事人所形容的清緒,只會看見整體影像,並追尋最初的動力何在。每次都發現,這些動力就是愛,沒有其他。

 

問:你是說其他治療方法都走了冤枉路嗎?

 

答:你剛才所形容的治療方法的確可以令人移動,變得完整。我只是指出表面的危險性而已。因為治療師只看到表面的情緒,其實情緒是受到向外伸展移動的干擾。表面情緒不會帶來解決方法,只會令人沉迷於過去,找不到向外伸展移動的所在。這令我們把一些行為合理化,例如教人離開父母,而非帶著愛回到父母身邊。

 

問:這是關於治療的方法。其實每個治療的目的不都是希望當事人成長嗎?成長的意思不就是能夠負責任,不因命運而責怪他人,跟從個人的內心移動去處理生命?

 

答:這只是道德的要求,令人的心靈負擔加重。似乎需要很多力量、做很多事,但沒有足夠支援。有些治療師會告訴當事人應該做什麼。有說每個人都必須是個體,或必須是個成年人,或必須強化自我的力量。若要滿足這些要求,你會自覺渺小和不足,但這些要求在家庭裡都是自然地發展出來的。

 

小孩子在出世時是縮成一團的,能量也聚集在一點;隨著年紀漸長,活動空間就會變大。要是孩子能接受家庭帶來的一切,適當地珍惜,一切會進行得很自然順暢,不需刻意去做,不需掙扎才能成長,本身已經能成長。

 

如果我要下定決心才去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並非是我想做的,否則我不需要用決心來推動自己。決心只是提醒我,之前有些東西遺忘了,有些事情還未做好,或有些東西需要回歸秩序。當決心出現時,就表示有些事需要完成。這是我會説明當事人糾正錯誤、完成所需之事,令他得到釋放。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海靈格說,不要輕易評判事物的“好”和“壞”

images (5)  

問題是:

世界上有好的東西嗎?

有壞的東西嗎?

 

也許在這個情況下我可以解釋下什麼是好與壞。看起來好與壞這件事

在你心裡盤旋不去。

 

問題是:世界上有好的東西嗎?有壞的東西嗎?沒有,他們根本不存在。但我們運用這個區別來指引我們的生活。好與壞的區別來自我們的良知。如果我們有一個清晰的良知,我們會認為我們做了些好的事情。如果我們有個壞的良知,我們說我們幹了壞事。

 

好與壞在這個關係裡僅僅意味著:好會説明我們歸屬家庭系統,壞會威脅到我們對家庭系統的歸屬。因此,我們的良知幫助我們區別什麼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什麼是我們不能做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歸屬於我們的系統。這就是我們的良知。所以,這就是好與壞的區別所在。

 

所有的家庭都是不同的。有些家庭認為好的事情在另外一個家庭看來可能就不屑一顧。反過來也一樣。因此,來自一個家庭的行為可能在另外一個家庭看來很糟糕,然而,他們的行為是出自好的良知。因此,一些寄養院的孩子的行為在普通家庭看來也許無法忍受,可那也正是出於好的良知。

 

因此我們不能被他們的良知所吸引,那毫無助益。一旦我們知道在他們家庭系統裡什麼是好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從他們的家庭觀點和好的良知去和他們溝通。這樣就會有幫助,這就是區別。

 

有些事情是壞的,比如,一個人殺了另一個人,當然這是件可怕的事情。還有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可怕的。然而,這些都是從我們的觀點來看,來自我們好與壞的分別心。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把我們有關好與壞的良知的區別轉換為神,我們認為神根據我們的良知來把我們判入天堂和地獄。這是我們的猜測。因此,從美國的觀點來看,那些襲擊世界貿易中心的恐怖分子將被上帝送進地獄,他們也積極幫助上帝來確保這些人下地獄。

 

相反,這些恐怖分子也和美國有著同樣的想法。他們想讓上帝把美國送進地獄,他們也積極幫助上帝,以確保美國下地獄。所以雙方都捲入了各自的良知。這樣,一個能夠與命運或者更大的整體和諧結合的東西便來定義我們對自己良知的評估。那些我們體驗為危險,或不愉快的,或者體驗為欺騙或拒絕的,僅僅是來自我們的良知。在一個更偉大的力量的眼裡,這些都服務於其他的目的。

 

我有個老朋友,很早就死了,大約在西元前475年(譯注:這裡海爺爺說的是“老子”),他說:“戰爭是萬物之父。沒有矛盾就沒有進步。”想像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壞”事,我們可能挺著大肚子,坐在這裡無所事事。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所有現在發生的一切,在不同的戰爭裡,那些可怕的戰爭和捲入戰爭的人,都是對這個世界的祝福。所有人都必須找到新的方向,他們必須結成新的聯盟,他們必須要擁抱與過去不同的人。即使我們選擇一方,反對另外一方,不久之後的結果就是,一切都是服務於一個更偉大的目的。這個掌控一切的力量,並沒有像我們所理解的那樣仁慈,這對我們是一個莫大的挑戰。

 

因此,我們也必須看到施害者也是服務於另一個力量。所有的施害者都是盡職盡責的。你的叔叔(對一個參會者說)很盡責地殺了那個人。而那些排除你叔叔的人也是出於好的良知而排除他。因此我們很難在此區別好壞。

 

在這個更偉大的力量面前,我們最終都是一樣的。在它面前,我們也可能忘記好壞的分別。只有當我們願意,願意去看那些更偉大的維度,我們才能繼續和平,理解其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們才能夠去理解孩子們的特殊行為。我們使他們信任這個更偉大的力量。這是一種和孩子們建立聯結的方式。

 

世界上有好的東西嗎?

有壞的東西嗎?

 

沒有,

他們根本不存在。

好與壞的區別

來自我們的良知。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的洞見-有關孩子

images (2)  

 

 

 

 

☆、與孩子有關:當一方伴侶帶著一個以前的孩子組成新的婚姻時,新的伴侶應該收養這個孩子嗎?一般來說,我會勸你不要這樣。這樣並沒什麼好處,因為孩子會因此而必須否定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只要注視著那個孩子,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要一個孩子否定自己父母中的一方,是非常困難的。—— 伯特·海靈格

 

 

 

☆、與孩子有關:當孩子被收養的時候,明確區分父母之間的稱謂是很有幫助。養子對親生父母和養父母要明確地採用不同的稱謂,例如,“父親和母親” 和 “爸爸和媽媽”。養父母不應該把收養的孩子看成“我的兒子” 或者 “我的女兒”。他們傳達給孩子資訊更應該類似於“這是我們收養的孩子,我們代表他的親生父母照顧他。”這一資訊有明顯不同的性質。—— 伯特·海靈格

 

 

 

☆、與孩子有關:有些時候,生身父母把孩子交給別人撫養時,並非是迫不得已的。那麼,孩子理所當然地會怨恨自己的父母,而養父母卻變成了替罪羊。如果養父母已經把自己當成了親生父母,情況對他們來說就會更糟。如果養父母很清楚他們只不過是親生父母的代理,那麼孩子就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一直對著親生父母,對養父母就會心生感激。這樣對養父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安慰,對寄養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伯特·海靈格

 

 

 

☆、如果一對伴侶收養一個孩子是出於自己的需要,不是出於關心孩子的開心快 樂,那麼為了滿足自己個人的需要,他們會焊然地把孩子從親生父母那邊帶過 來。在系統中,這相當於一種偷竊孩子的行為。因此,將會在家庭系統內引起嚴重的負面後果。是什麼原因讓親生父母把孩子交給別人撫養並沒有多大關係,養父母常常會付出等值的代價。例如,因為錯誤的理由收養一個孩子之後,養父母常常會離婚。伴侶的“犧牲”是為了從親生父母那裡搶走他們的孩子所作的補償。在我處理過的那些家族中,由於不恰當的原因而收養孩子的結果包括有離婚、生病、流產和死亡。在最具破壞性的形式中,這種動力可以表現成養父母的親生孩 子中會有人生病和自殺。—— 伯特·海靈格

 

 

 

☆、與孩子有關:社會環境往往對有殘疾孩子的父母表示遺憾,認爲他們遭遇到不幸的 命運。當我們看清楚這個家庭時,見到他們對待殘疾的孩子所流露出的愛心、溫情和紀律,我們便知道這個殘疾的孩子對這個家的特殊意義。好比個人的疾病,當人們接受它時,疾病便會帶來意義一樣,有殘疾孩子的家庭散發出一道光彩,粉碎我們對幸福的慣性幻想,也有機會對帶着限制和侷限的生命,做更深層的欣賞。——伯特·海靈格

 

 

 

☆、與孩子有關:家中若有一個殘疾的孩子,其他兄弟姐妹往往不敢接受自己的生命或命運。他們會限制自己的生命,以作爲對殘疾的兄弟姐妹的一個補償。據我觀察,這更會增添殘疾孩子的負擔,因爲他無疑成爲限制 其他兄弟姐妹愉快生活的原因。解決方法是,健康的孩子對殘疾的孩子說: “ 我向你的命運鞠躬,我尊敬你的命運,也尊敬我的命運。我接受我得到的生命,也讓你活在你得到的生命中。但我永遠是你的兄弟或姐妹,你有需要時,我會在你的身邊。”殘疾的孩子也能得以自由發展。此外,健康的孩子可以從和殘疾孩子的聯結中得到力量,發揮自己,而殘疾孩子也可以參與健康孩子的生命和成就。——伯特·海靈格

 

 

 

☆、與孩子有關:有些家庭祕密與孩子無關,必須保密。所有屬於父母親密關係的事情或是罪惡的問題都與孩子無關。不能允許孩子詢問父母做過的事情,就算他們知道了,又能做什麼呢?他們只會表現出比父母高一等,治療師要守住這些祕密。

 

 

 

☆、另一類家庭祕密卻需要透露出來,例如沒有被尊敬、被承認及被遺忘的人,並且是屬於家庭中的人,如早逝的兄弟姐妹。孩子必須知道這件事,透露出來的祕密對我們有治療作用。 —— 伯特·海靈格

 

 

 

☆、有關孩子:在離婚的過程中,孩子會成爲父母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在權力鬥爭中取得勝利的一方是聯繫着一份得勝的感覺:現在我將你推出場外。有勝利的地方總是有被破壞的東西,男人勝了女人,他也失去 了女人的心;女人勝了男人,她同樣失去了男人的心。父母勝了孩子,父母便失去孩子的心;孩子勝了父母,孩子便失去了父母的心。鬥爭取勝,是一種自大自傲的相處方法。

 

與之相反的相處之道是一種謙卑的方法,即你要看見和承認對方。那 种放棄取勝之心,以及面對權力鬥爭的態度,會引發和平與治療的力量。 在靈魂深處,運行着一股照顧整體、和解、相互承認與尊重的力量。只要我們相信這個力量,不加干預,力量便會自然地發揮作用,這也是我常說 的現象學的處理手法,即放棄求知而得到認知,放棄權力而得到效用所帶來的影響。—— 伯特·海靈格

 

 

 

☆、關於孩子:很多人企圖以愛拯救父母或者父母也企圖以愛拯救孩子,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謬誤。當愛涌現時,人會體會到最痛苦的感覺;愛若是從心底涌現出來,那便是人所能體會到的最刻骨銘心、最痛苦的感覺了,其中總是聯繫着一股無助感。此刻人們必須放下所有表面的憂慮,信任那個我們並不認識的巨大力量,這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伯特·海靈格

 

 

 

☆、關於孩子:孩子的愛是一種聯結的愛,不論家庭是興盛還是衰敗,孩子都會以愛聯結它,不論有什麼要求,即使要以生命與幸福作爲代價,孩子一樣會本着愛完成它,我們稱這份愛爲原始的愛。——伯特·海靈

 

 

 

☆、當一個人在一段婚姻期間和另外一個人有了小孩時,那段婚姻就已經結束了。那就是說如果一個女人在他的婚姻期間和另外一個人有了孩子,她就和那個人形成了一個新的系統。原則上,她必然離開第一個家庭,投奔新的伴侶。如果她選擇仍然跟丈夫在一起,那麼對她的孩子來說,親生父親那裡才是安身之所。 新的系統優先于原先的系統,因此當一個男人和婚外女人有了孩子時,也會離開原先的婚姻投奔新的女人和孩子。然而他必須繼續贍養第一個妻子和孩子。這種情況下,以前的妻子和孩子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經驗顯示出,總的來說 ,其他的選擇造成的傷痛會更大。—— 伯特·海靈格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一切還諸宇宙,逍遙遊!

mmexport1507696945574  

魏台鳳2017.12.14

      當我們剛接觸家族系統排列的時候,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詫的就是系統的力量 。這存在於宇宙天地之間隱形的動力,會不知不覺的將人們的良知意識以及族群的愛聚攏在一起, 事件中種種的糾葛也在這纏擾不清的情緒裡混淆了。

     當我們 透過系統排列 看到愛回歸的時候 ,才能夠將這 原始的力量歸諸於愛與命運;並且因為明白而看見,瞭解而接受。

    然而我們要知道,雖然讓家庭裡所有的成員都有他們的位置,並且讓他們的故事被重新接納到這個家族系統來,以及恢復他們成員的資格是必要的 ,但是在一段時間之後,也要允許家人能忘掉這些過往的發生 。當家庭成員對於應該結束的事件緊抓不放時,這些過去就會將他們俘虜!並且繼續不適當的影響著現在 。因為舊的無法消逝,新的就難以建立 。受困其中的人需要很多的練習,來讓自己從系統的糾葛中抽離出來 ,放下應該結束的事情。

    所有的家族成員 都必須學習放下,不論是好的壞的 ,所以一旦好的影響結束了就要讓它過去。

      對於“執念”當然是有個某種情緒在作用著的, 這情緒常常是來自恐懼和擔憂。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看到學員對系統排列的動力一知半解而造成心生畏懼, 以為一定要好好的記住過往所有發生的事, 或者對於世代的牽連糾葛 賦予了許多的想像力, 或是將「和解」做為 一次性的目標 務必達成... 這些半知半解都衍生更多的焦慮 和不必要的煩惱!

    莫明的擔憂會形成一種負面的期望 ,這種負面的期望也很容易創造出與他相符的情境,也就是說如果你相信事情會出問題或是那樣事物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你就會將那樣的負向期望吸引了過來。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運作的方式 ,這也是何以我要用零極限的正向引力和清理的方法來幫助大家 將恐懼消磁。

 

    將科學帶入多次元概念的愛因斯坦說:現實只是一種幻覺,雖然那是很持久的一種!

 

  零極限」的理論 ,那世代記憶的系統,還有有力量的四句話:『對不起』『謝謝你』『原諒我』『我愛你 』我運用在系統排列中工作,就是要幫助大家清理。透過對「零極限」奧義的精確了解 ,這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 同意」「接受」 與 「和解」。 最後就是真誠的表達愛!當勇敢的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這麼做之後, 個人的力量才能真正的茁壯與顯現。

    海寧格也說過:讓過去的消逝也允許新的到來 。

    這裡面有一種美, 每一片葉子都是不同的 ,每到秋天他們就會變黃或變紅然後落下 。到了春天他們又長出形式不同的葉子來 ,這就是系統動力的奧秘 。變化是持續的, 個別的葉子會凋謝死亡,但是這顆樹會保留下來。 最後這棵樹也會死亡但是森林會保留下來。如果緊抓著枯萎的葉子也許可以安撫記憶,但是對這棵樹沒有幫助。

     因此家庭的成員也會出生和死亡,不管曾經是好是壞如果緊抓不放就會阻礙生命的自然流動。

   

     那麼, 到底要不要用系統排列來工作呢? 當然,在無意識中我們所攜帶的困惑、自我內在追隨家族的忠誠使心靈卡住的部份是需要看到的,系統排列的善意就是要幫助這些飄飄渺渺的意識心得到歸一。 所以,要提醒的只是看到之後便可將他放下了, 最終我們要找到的是真實的自我! 那是與 宇宙合一的自我, 一個純然逍遙的自我!

     這不也是 現代人最終極的嚮往嗎?

     相信奇蹟,但也準備好一切必要的動作; 這就是真。

    美的展現 就是讓自己是那個發光體 ,是那春去秋來的 一片葉子, 不一定要為了什麼 但是卻知道自己是什麼!海寧格另一個偉大的語句:「讓愛流動。」 便是道出生生不息的真,祝福的善,美也就流動在這 莫可言喻中。

    系統排列這樣的語言常常讓我遇見『老莊』。

    讀莊子的逍遙, 心理學和生命哲學走著走著就在一條道上了。

當我們真的學會忘記才會明白莊子所說的:有一種幸福叫忘記!當人生境界可以:無已、無功、無名時。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系統排列 | 再婚家庭中的秩序

cccdf138edcecab398ae5c625a699063_t   

   若伴侶中的一方或雙方曾已婚並有孩子,那麼在新的關係中有什麼秩序?

 

海靈格:首先,他們應該尊重前任伴侶。人們常提出的分手理由,例如丈夫脾氣古怪,這當然只是關係失敗的表面藉口而已。如果他們未曾相愛過,他們根本不會結婚。導致分手的原因,多數是深藏不露的。

 

   不論分手有什麼原因,解決的辦法總是要求尊重前任伴侶。因為每個人都是同樣美好的,這聽起來或許有些古怪,在實際環境下,確實令人難以想像。但每一個人雖然有所不同,卻是同樣美好的。

 

   有些分手的伴侶說:“我比他(她)還好。”這是一個大錯誤。他們雖然各有不同,但他(她)仍有同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是帶著某些特質而來的,她或他是無權改變的。

 

   很多伴侶想盡辦法要改變對方,使他(她)變成和自己一樣,這將註定失敗。他們結婚本來就是因為他(她)有他(她)的性格,那就應該讓他(她)保有。只有他(她)能保持自我的情況下,他(她)才有機會發展潛能及命運,這就是關係成長的基本條件。

 

   分手時要承認一點:我尊重你有你的個性,我曾愛過你也正是因為你的個性,這也是我永遠愛你的地方。不論分手的原因是什麼,也不能在個性上尋找過錯。導致分手的原因,總是那個我們無法看透的奧秘,原因大多與過去有關,如果能夠瞭解這種相連關係,就可以承認分手。

 

   夫妻雙方如果能夠相互尊重,孩子也會感到被尊重。誰拒絕對方,也無法在孩子身上看到對方,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分離後仍需承認,例如:你爸爸和我對你一樣好,我們雖然用的方式不同,但同樣都是對的。孩子因此能夠欣然接納他的天賦和命運,從中得到力量。不論父母雙方有何歧見,孩子沒有失去他們,刹那間可以解決大家的壓力。

 

   進入第二段關係,孩子會再次挑起伴侶在第一段關係中仍未處理完的問題,且試圖找尋解決方法。可是這些解決方法卻是原始及盲目的,也就是孩子會不知不覺中認同從前的伴侶。

 

   例如:在第二段關係中生下的兒子會認同母親的前任伴侶,在母親眼中他不是兒子而是伴侶;對父親而言,他也不是兒子而是情敵。只有當前任伴侶得到尊重,兒子才能從牽連糾葛中釋放出來,再次成為兒子。做父親的應要對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你屬於這裡,其他種種事情由父母處理,與你無關。”孩子便不再有壓力。要讓第二段或第三段的關係成功,這是必須注意的原則。

 

    一個廣泛的理想觀念是:婚姻是件一生一世的事,必須要維持終生。白頭偕老的婚姻,無疑是偉大且值得我們敬重的。現在我們有更多機會觀察深層的一面,去看深層的靈魂是怎樣運作的,當對靈魂有更深的瞭解,就不需要惋惜現今的狀況。我們並無權力去惋惜,且用一個理想去衡量和判斷別人。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認同前任伴侶的孩子有患皮膚病與氣喘病的傾向,孩子需要前任伴侶的祝福,若這個前任伴侶能獲得尊重,便會帶來祝福。

 

    你剛才提及第二段婚姻的孩子有認同第一段婚姻伴侶的可能性。若是第一段關係中的孩子被帶進第二段關係後,他會認同第一段關係中的伴侶的可能性有多大?

 

海靈格:孩子一定會認同父母中被排除的一方。例如,女人得到監護權,在新的關係中孩子會認同他父親。解決的方法非常簡單:女人要在孩子身上尊重前任的伴侶。孩子便感到平靜,不需要再認同父親了。

 

   在心靈深處有一股無法抗拒的需求,不論那人是怎樣的一個人,都應被尊重,這是愛的序位中一項影響至深的秩序。對於這些秩序我們瞭解越多,越容易找到解決方法。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頗深的秘密: 偉大的成功是輕盈的【海靈格語錄】

87cba07c347e963412ebbd595d520933  

喜悅之家

 

我想說說成功的秘密。你們想知道嗎?一個頗深的秘密。偉大的成功是輕盈的。

肩負著沉重感的都不算是成功。凡是辛苦艱難的都是脫離了軌道,若愛得痛苦艱難也是脫了軌道。輕盈的愛是遼闊的~而且快樂。

 

在我生命的早期,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尋找解決方案。現在我已經放棄很久了。我只是讓一些東西顯現,僅此而已。然後我後退,讓一切按照他們自己的軌跡發展。

 

我不是治療師,我是哲學家。沒有遺憾的事,相反地我接受並認同一切,不論過去或未來,如此力量便可以自由滋長,這樣的層面比心理治療要來得深厚長遠~

 

每個人都沒辦法依靠別人的力量走出來,靈魂知道什麼對那個人最重要,他之所以在那個位置,也是他自己為自己決定的。我們要尊重一切如是,不要去償還其他人所欠下的債。

 

助人的幻象。在家庭系統排列當中,我們看到:當系統當中的一個成員,無意識的認同了另一個成員的命運的時候,會產生強大的願望去幫助。受到這種願望的趨使,我們會去干預那些我們不該干預的事情:錯誤地站到了父母的序位上,進入到父母的關係糾結之中,或者在察覺到整個家族系統的虧欠時,誤以為自己可以替整個系統進行償還。

 

尊重一個人意味著,我認可他的存在,認可他存在的方式,認可他存在的方式是正確的。這也包括了:我認可我自己的存在,認可我自己存在的方式,認可我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正確的。如果我認可了自己和他人,那麼我就可以放下一個幻象,認為我和他人應該變得更好的幻象,這個幻象擋在我們和真實之間。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性課程的基礎是關係學!

186d5287ea822bb78fddfb705a1e3857_s  

                                文:魏台鳳  2017.11.07

    靈性本質要從關係中穿透,亦即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人性。

    靈性本質是什麼呢? 就是必須透過活生生的物質化生活裡,你最不想承認的心理 、生理上的需求;你最不想碰的人和事;這些都考驗着自己:從人性的真貌去看到的內在神性--。

    許多跨入靈修的朋友走路在塵土之上, (這也與許多追逐著外星人訊息與遐想外太空生活的鐵粉很相似。) 掛在口上的是一切如是生活;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如此就可以避棄掉所有他不想看,不想聽的事物,也有的生活在貧窮線上; 茫茫然的追尋答案卻又飄飄的不知何所以。

     在罩紗之內,打開來都有一個憂傷的內在小孩, 而這個小孩等著的絕不是靈性對話,只是要一個真實的看見。

     在這個時代療癒的方法太多樣了,一個人希望理清關係、學習獨立又自信的心理課程,我認為家族系統排列是效能最高的。 這也是我多年工作以來看到一個走向神性內在的順序 : 在早期經驗中面對傷痛;在生命過程中完成一個新視角的轉換,篤定的信任靈性經驗的帶領並由此展開…

 

     為何是系統排列呢? 因為系統排列的方法在關係處理上有獨到的睿見,清楚明白的揭露-- 由不得你演內心戲;並且是一個法則的遵循––與你具不具備靈性無關。事實上,以真相的導引才是你看到自己走向靈性的邁步。

    很多朋友在短暫參加了一個工作坊,便將家族系統排列定位在一種靈魂的工作方式是極大的誤會,事實上系統排列的底層是堅實的心理學基礎,它的發展也是自嚴謹的精神分析,個體心理學,交流分析和家族治療學派而來的…心理、心靈、靈性本質構成的生命機能在系統排列中似序幕一樣的被揭開;讓靈性道途的探索可以簡約一些。

 

    在家族系統排列的課程中,個人終於可以將過往的一切整合成為一股堅實的力量;讓自己有勇氣邁向新人生的挑戰,繼之尋找自性本有中的神性連結便是一個很好的轉折點;也是作為一個人最終極的想望-- 我真正是誰? 我可以去哪裡?

     

   有一篇文章評議心理學將所有的問題都歸因到原生家庭去!是的,父母沒有半點錯那完全是我們的靈魂計畫裡面所共構出來的情節,這裡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所謂的歸因和尋找因的證明與支持並不是找尋錯誤,而是要深切的了解這個情緒為何種下了這麼厚重的能量讓自己動彈不得?

不論哪個宗教都指出一個信念:任何問題的解決只要堅實的信仰, 便能打破一切的困苦並且解脫, 這當然是一大福音, 問題是這些信仰常常是否定人性面的;人性本身製造的糾葛也遭漠視,那麼這些信念帶給他的意義成了愧疚感, 在浮浮沉沉的迷路上,信仰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西方極樂世界!

   心理學,社會學,家族重塑的學習是為了進入生命編碼中對自我生命的學習 並且對個體生命的重新看見才叫做“對症學習”也才能達到了悟生死,欲望與愛的全然領會。

 與其說是找歸因不如說是為了明白真相, 如果不明白如何能理解並且釋放他呢 ?沒有釋放要放下談何容易!

    脫離了以人性為本––人的本性欲求、對生死的理解, 是很難出離的!走入真相是為了療癒個人釋放情緒必要的回看,也才能看清夢魘…幻相。情緒所積蓄的能量不是一個了悟就能夠完全清楚的了的, 否則就不會在今日有許多站在台上諻諻言論的人 ,遇到一個簡單的事件就掉入情緒深淵行為出軌的狀態!

   開悟與走在觀照自己的路上是一條漫長的途徑,今日的心理學便是為這一條途徑作鋪墊而且是基本功!

   想成為光的工作者更要先踏上我是誰?我可以往哪裡去?追求真理之路要不亟於心的努力; 有願心從事助人工作者得奮起先行去找到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勒斯博士演講:跟隨生命的律動

 

                                                                    威爾菲德·內勒斯2017-11-01 

                                                                      生命整合程式創始人

 

我認為,動態不是動態本身,也是意識的動態,或者到底什麼在驅使我們,我們的生命就是一種動態。

 

比如,今天上午你可能有很多的感受,內在很激動,身體有很多的動感,但是動態不都是有意識的,比如現在,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胃的運動,它正在消化我們剛剛吃完的午飯,或許只有當我們去到廁所的時候,才能意識到,但是這種運動一直都在,至少這種運動動態的一部分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我本人認為這是我們與動物之間本質的差異。

 

動物是沒有自我的感知,它只是在跟隨著它作為這種動物的天性。比如獅子撕咬動物的本性就鑄就在它的生命裡,它做的事情就是從事于它作為一隻獅子的本性,這是人和動物之間本質區別。

 

隨著成長,人類會越來越意識到作為人的存在,比如我們對於歷史會有追溯,我們會記憶自己的童年,也知道將來有一天我們會死去,其實從生到死的動態,是自然發生的一個過程

 

我們今天常想,我們要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要努力讓自己更開心,努力生存的更好等等,但是實際上所有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

 

我現在想介紹一個在10年前突然出現在我的生命裡的,它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向,但是這種改變遠遠超過了對於工作的改變,而是改變了我的人生----生命整合程式。

 

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模型

 

我就是很簡單的存在了。

在我看來,生命是沒有原因的,根本不存在一個答案來回答我為什麼會存在,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或者為什麼我就是這個、而不是那個?

 

我存在就是我存在,沒有別的答案啦!

 

當然是父母生了我,但是這不能回答為什麼我這個生命是坐在這裡的。

 

相信很多人有了孩子了,在我們身上總是發生後很多的意外,我不明白會發生什麼事,就是要簡單的接受這些意外,是生命本身確定了我們本身是什麼樣的人,這不是我自己,也不是我父母決定的。

 

比如在中國,我常聽朋友說:父母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但是父母決定不了啊,沒有人會問他們,如果生命想讓你作為一個女士,你就會是一個女孩,對我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呢,是父母的意願重要呢,還是生命通過我做出來的表現更重要呢?

 

具體事例:

當我們懂得了作為一個孩子,生命讓我們變成這樣的時候,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就是生命想要通過我表現出來的樣子的時候,父母曾經的願望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當我能夠認可生命在我身上的表現,生命想要把我塑造成什麼樣子的時候,我就不僅僅是呈現的小我了,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每一個我都是生命經由我想要表現出來的樣子。


生命不在乎個人的願望,生命它也不關心我的個人的計畫。

 

你是什麼樣子的,是怎樣一個人,在最早的時候,在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就定了,所有那一切都包含著在裡面。

 

右邊是照片橡樹的種子,會長出大橡樹,樹需要擁有的一切都在這裡了,全部的,不會再有什麼新的增加進來了。如果樹是一個人的話,到了逆反期,它想:作為一棵橡樹太愚蠢的了,我想要成為一顆棕櫚樹。

 

我們都知道這是肯定不行的。但是他那樣的話,腦子裡想的都是要變成一個不是自己的樹。

 

我們人就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也經常懷疑自己,不能夠趨向於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答案。有些人不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答案,而是跟隨自己的想法----我怎麼做才能變成那樣。如果想的太厲害,就需要去找心理醫生了。

心理醫生,有兩種:

有一種諮詢師會說:哦,你想從橡樹變成棕櫚樹,我來幫助你。想要變成棕櫚樹,不管適不適合你,我都儘量幫你做。

這也是西方的所謂“科學”的方法的出發點,雖然我也是來自於西方,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同意中國的方法。

如果是我,我會尋找另外的方法。我會說:挺好的,也許這就是你的方法,但是在我們那麼做之前,我們來看看你到底是誰,我們先看看生命在你身上想要表現什麼,而不是你想要通過生命做些什麼。

 

所以和樹的道理一樣,樹的種子是樹的形態被關在裡面,沒有發展出來,人的生命也是在媽媽子宮的封閉空間裡發展出來的,並且在其中,所有的都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在媽媽子宮裡還沒有發展出來。

 

回到動態的題目:對我來說,生命的動態就是封閉起來的生命資訊的不斷發展,這個動態是有不同的階段的。

 

生命開始於1號位置--媽媽的子宮,生命是資訊在後面的不停的發展和展現,最早發展的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有不同的器官的,當我們出生時,我們身體的發展就結束了。雖然過後我們的身體還會變大,還會發展,但是該有的已經都有了。我們在子宮裡從受精卵中生長出來。

 

當我們都健全的時候,就是要離開媽媽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拒絕跟隨生命的動態,比如我們還不想出生,那麼胎兒就會死去,沒有人會問我們想不想出來,生命會替我們做主了。然後就到了2--童年期,在我們童年時期,身體在不斷的長大,但是該有的以前就都有了,最多發展的是我們的感知和思想,當然身體也在長,當我們的身體慢慢進入性成熟的階段,我們的生命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青少年時期,......然後一直發展下去。

 

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標誌是進入更年期,在這個時期我們還不老,但是也不再年輕了,之後會變得更老,最後死亡......這是我們所有的人,被生命設定的一個過程。不管我們願不願變老,不管我們想不想......

 

但是這和心理學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在生命中不跟從整體的過程的時候,就不能跟隨生命的律動,對我來說,在處理我們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基本只有一個問題:我怎樣才能夠聽從生命的韻律,跟隨它的運動。我們不只在身體上要跟隨這個過程,也要在思想上追隨這種動態,但是現實中有很多人停留在童年期,這只是一個例子。

 

比如有人一直在想,我的父母不是理想的父母,童年不應該是現在的樣子......這些都是停留在童年時期的表現,也意味著你一直沒有離開過你的童年,你根本沒有在當下。只要你還在內心裡一直控訴,對自己父母的嘶吼,你就還是在童年,它會讓你越來越遠離現在。

 

當我們自己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聚焦於自己的內心,看看內在。

 

我在此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很多人學習家排,家排能夠幫助我們從過去發現和遵從家庭的律動,但是不能精准的瞭解生命想在我身上的表現。


可能我們之中有些人,通過家排知曉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是找不到我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答案,同時也回答不了:我是一顆什麼種子這個問題。這就是把我帶到LIP 中來的問題。

 

在這項工作中,我在做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不是去看向我們的父母前輩,而是讓已經發生的事情就保留它原本的樣子,這些事是屬於先輩的,我經歷的是屬於我們的,我們要看向的是屬於我的。

 

我們這麼做,會使我們明白我將要成為什麼樣子,拋開父母對我的預設,並且這一點也是關於我自己為什麼會變成什麼樣子。


今天在做自我介紹時,我說我從2004年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在這10幾年以來,我每年來中國做2次工作坊,當我坐在飛機上的時候,我問自己你去那幹什麼呀?

 

你知道嗎?我其實是來自於一個德國的鄉下只有2000人的一個小村莊,我的父母都是非常簡單的人,我的父親是油漆匠,我媽媽生了5個孩子,從來沒有工作過,就是家庭婦女,在我的家裡面,以前從沒人上過大學。

 

每當我坐在飛機上,都能看到那個來自於德國的農村的小男孩,我就會和自己說:你瘋了嗎?你上中國幹嘛去呀?但是我也不知道答案。

 

當我是一個小男孩時,我做夢也想不到我能夠到上海來參加論壇。如果有人告訴我,我以後會這樣,我會覺得他是個瘋子。

 

我也覺得奇怪,然後我就想到我為什麼能夠來到中國。

 

有一天我家的電話響了,一個有著濃重外國的口音的女士問我:“你是內勒斯博士嗎?”她是一位在韓國講家庭關係的大學講師,以前在德國學習過,因為看到了我以前的一本書,對我的觀點感興趣,就打電話給我,問我能不能到韓國去給她的同事講講我的觀點。我說:如果你們邀請,我就去。



因為這件事,我就和同事聊,我的同事說他被邀請到臺灣去做演講,但是他身體有些不舒服,問我能不能代替他去,我說如果是和我去韓國的時間差不多,那我就去。我就是這樣去的臺灣,我根本什麼都沒做,在臺灣我就認識了香港的同事,然後他就邀請我到大陸來,我就來了。

 

所有這一切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它們是自動發生的過程,它們發生的是如此的自然,就像現在的消化系統消化食物,就像呼吸、心跳一樣自然,這也是我的哲學:我不做什麼別的,我只是跟隨生命的律動,它要是明天帶我去愛斯基摩人那,我也去。

 

我們很多的想法----我應該怎麼做,我怎麼做才能變得更好,這些都只是會帶來緊張,這些都是一些現代病,一些問題都是基於這個產生出來的。有些人會基於這樣的想法兒死去,有些人會引發其他的問題,我們會因為抑鬱而死亡,因為當我們的問題真正的進入我們的靈魂,變成心理疾病,我們就會深受其害。真正的傷害我們的是我們的想法,我們在鑄就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不再跟從生命帶給我們的律動,當我們想要去註定我們的命運的時候,我們就會把人生變成無休止的爭鬥,而且如果我們一直帶著命運會跟著我們的想法改變的想法,那麼事情不會改變,這是我們深陷其中的一種幻象。

 

我們要認識到的是,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我們的生命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一段時間後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傳遞給孩子,但是很多人好像把生命當做一個可以工作的材料,但是我們的生命不是一個物件,不是一個物質的組成。

 

如果我你的拇指拉掉,我的手裡會有拇指,這是一個物件我們可以對它做些什麼,但是如果我想要他的命運,我能抓到什麼呢?什麼也沒有。

我們的生命掌握著我,我們每一位,我們都是生命的表現,生命經由每一個人做出不同的表現,同時自己保持著不變的,而且是神秘的。生命的秘密,而且永遠作為一個秘密保留在這裡。

 

我們所有的疑問、尋找都沒有辦法接近秘密的根本,最後只能投降,這裡面最深刻的一點是,終有一天,我們會意識到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解答這個生命的謎題,但是我們可以去經歷這個生命的秘密.

 

當我們讓自己跟從生命,真正的沉入生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經歷它,當我們把我們自己交還給生命,我們內在的活力就會展現出來,我們就可以去體會生命的秘密

 

    回到一開始的出發點,當我們被生出來時,我們的身體就墜入了現實這個世界,胎兒是從封閉的子宮出來的,那也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所謂出生,即是從這封閉的容器裡跌入了打開的塵世,因為我們人類的胎兒是不能自己適應社會的,所以我們建立了家庭,養育胎兒,陪伴他長大,然後生命會呼喚我們走向另一個新生,不再是身體的新生,而是我們自我的新生,是我們自我的內在世界,我們思想的新生。

 

   我們一輩子有兩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生理性的,第二次是心理的,也就是我們在思想上跌入一個敞開的世界,我們要做好準備,因為它會帶著我們走向生命。

對於剛才所說的,我可能就在做一個助產士的工作,我們的LIP是思想上的助產士,幫助大家思想上的新生,我們跟隨生命也要付出代價----自我的控制,我們會認識到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是沒有控制的。

 

   我們所謂的對生命的控制,我們從沒擁有過,我們認為的擁有都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父母創造出你,不是你能控制的,你長大了不是因為你努力了,而就是因為你長大了。

事情不是我們去做的,就只是自然的發生,當我們明白這件事我們就開始放鬆了。

 

   我以前坐飛機總是害怕,手出汗,我並不是害怕飛行,是因為我失去了控制的能力。我要是機長,拿著操作儀器可能會覺得這個是我可以控制的,儘管這也只是一個想像。現在我坐在飛機上會知道我什麼都控制不了,我就特別的放鬆,也許隨時會發生一些事情,但是誰知道呢。

 

威爾菲德·內勒斯:國際頂級系統排列師,歐洲系統排列學院創始人之一,歐洲系統排列協會早期教材主要編寫者,曾是歐洲系統排列協會會長,第五屆(2005)國際系統排列大會主席,國際系統排列大會的組織者。系統排列領域傳說中的“小李飛刀”,著有《幸福的修煉》《人生沒有回頭路》《讓生命擁抱你》等書。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響命運的五大原因

LINE_P20170112_084937535   

                                                                                   來自網路僅供參考

第一個原因,就是家族業力。

第二個原因,是你的性格。

第三個原因,是生命的創傷。

第四個原因,是前世的印記。

第五個原因,就是信念好壞。

 

第一個,可能是大家最害怕的就是所謂的家族的業力。

什麼叫做家族的業力?

       如果我們的祖先,曾經幹了一些殺人放火的事。如果我們的祖先的曾經騙的別人的錢,辜負了別人的感情。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父債子還。所以你祖先所犯下的錯就會由我們的後代子孫來承受。

       如果這個家庭當中是災難連連。就是大家普遍運氣都不好,爸爸也生病,叔叔身體也不好。然後家人可能得了癌症或者是出了意外,然後財運狀況也很不好,然後小孩子也很不乖巧。總之。這些感覺厄運重重的事情,感覺被一股很可怕的能量牽引著,當它發生在某一個人的家庭,是全面性的影響著他家庭當中所有的成員的時候。OK,那就代表著他的命運,可能是受到一個非常深沉的家庭業力的影響。

可能祖先曾經幹了某些事。導致這些被我們家族所傷害所害死的人對我們的家人所產生的這種怨恨。這種感覺透過了遺傳。透過家族能量的一個傳遞,一代代影響著。

      除了剛剛所講到的這些被我們的家族所傷害的人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當中所沒有出生的家人。比方說墮胎的小孩,比方說你沒有出生的兄弟姐妹啊,夭折的兄弟姐妹。被爸爸媽媽墮胎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出意外死掉的兄弟姐妹。或者是你的爸爸媽媽沒有出生的兄弟姐妹你的爺爺奶奶沒有出生的兄弟姐妹。這些家族當中的死掉了而被忽略的靈魂。往往也會在我們的家族當中的形成一種看不見的引力。

       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然後你說他們是不是要害我?我可以跟你說完全都不是。但是我們活著的人就會想要彌補。想跟著他們一起受苦。所以我們可能會在婚姻當中啊,選擇了一個很糟糕的物件,沒辦法,因為我有一個沒出生的弟弟或沒出生的哥哥。然後想彌補他們,所以在現實生活當中找一個不怎麼好的丈夫(妻子),後來對她好好來彌補的兄弟姐妹的好。例如:有一個沒出生的妹妹或者是姐姐啊,所以只要看到這種可憐兮兮的女性,就很想把錢借給她,然後很想要愛她,很想要照顧他。然後讓自己的婚姻跟金錢關係都變成了一種憐憫、同情和補償。

       可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這種補償的現象,他其實並不存在你的頭腦裡。意思就是說你的頭腦知道也好你的頭腦不知道也好這些現象都在發生啊。

        第二個是生命的創傷啊,生命的創傷的他必須得要從當我們還是一個受精卵的時候講起了。

         人是萬物之靈,人通常有一句成語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如果我們有一些負面的經驗,以後我們這一輩子最想要排斥這樣子的負面的經歷。

       比如:在媽媽的肚子裡面。當媽媽懷著你的時候,你的媽媽不想生,那就是一種被拒絕的感覺。如果你的媽媽還想把你拿掉或者甚至已經嘗試過把你拿掉,那你就會非常非常的沒有安全感,等到成年之後,你不知道要怎麼跟人家建立關係。婚姻狀況、親子狀況,都不會好。

       再比如:你在媽媽的肚子裡面的時候,爸爸媽媽很偏心,明明你就是個女孩,很希望你是個男孩。明明就是一個男孩卻很希望你是一個女孩,以至於造成很多心裡的偏差認知。之後造成跟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的好壞。明明也知道爸爸媽媽很愛自己,但是看到他們就討厭類似像這樣。等到出生的之後,爸爸媽媽到底有沒有帶你,還是把你托給保姆托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然後讓你變得非常非常的沒有安全感,好,那這個也會影響到你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如果在你成長的過程當中,還有一些類似像比方說爸爸媽媽離婚了,老是吵架,老是打架。那或者是打你,或者是在學校被霸淩了。或者是在學校遇到很凶的老師,然後對這個很凶的老師產生一些權威的情節,結果造成一些不敢表達的一些情況。

        你在生命的情境當中,你遇到爸爸媽媽的財務狀況很差呀都沒有錢,老是在借錢,負債累累,容易聽到為錢吵架種種,我們的家庭事件當中的這些負面的一些過程,就會造成我們成年之後對於金錢的排斥。不想賺錢,不想工作,對於賺錢這種事情的一些矛盾跟糾結的態度,或者是對於感情,對於婚姻對於成家,對於生小孩,對於走入家庭會有很多的莫名的排斥,抗拒。

        然後在職場當中,跟主管相處,跟男性的主管相處,可能反應你跟爸爸的關係。跟女性的主管相處,可能反應你跟媽媽之間的關係,然後把這些權威情結帶到你的工作裡面來。或者害怕成功,害怕太出色,類似像這樣。這些都是我們的生命經驗當中對我們的影響。所以,當我們在看你個人為什麼賺不到錢,然後為什麼不能夠談戀愛,為什麼嫁不出去,為什麼老是有小三,甚至為什麼生病。我們往往會發現從小到大的生命歷程當中所發生的種種的事情其實是在冥冥無形當中在潛意識影響著自己,但是你自己卻不知道。這些就是生命的創傷。

       第三個比較常見,大家比較容易瞭解就是正負的性格。有些人的性格比較開朗,比較正常,比較陽光,這些人可能過得比較好一點。有些人比較糾結,比較害怕,比較膽小,然後比較想不開,然後可能他的生命當中的也許過得就比較辛苦一點。

       性格的問題比如:過度激烈的性格的問題,暴力傾向的情況,比方說老公有暴力傾向。男朋友有暴力傾向,媽媽脾氣很壞,老是在那邊發脾氣或者是個性太懦弱。當家裡人如果有一些成員或者是自己個性太激烈,太生氣,太悲傷,太等等。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著很多的痛苦和困擾。然後相處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糾紛的矛盾爭吵讓大家在這個氣氛裡哪都很不和諧,家庭當中自然就會充滿著不開心。

      第四個了是前世的印記。前世的印記呢,我想大家都對前世今生,非常非常的好奇。但是我告訴你,前世今生的可不是隨便亂看。有時候呢前世今生,只是滿足你自己的好奇心跟虛榮心。比方有些催眠師會跟你講說前世是康熙,前世是個皇帝,你前世是個公主,你前世是慈禧,像這種就是前世的經驗可能對我們來講的也許會帶給我們自己一些小小的驕傲或者是小小的虛榮感,但是對於我們的人生是沒有實際上的幫助。真正的在看前世的印記的時候,這個前世的印跡,會深深的埋在你的身體的反應裡。

       比如說有的人這輩子很害怕賺錢。賺到錢怎麼莫名其妙的就把它花掉了,總是存不到錢,去看前世,原來前世做生意,然後被別人騙錢,騙的錢之後,還被謀財害命殺死丟在路邊。比方說前世看著自己的丈夫,看著自己的小孩,然後被拉去當軍人,結果人沒有回來屍體沒有,就飽受這種分離的愴傷跟痛苦。那這輩子,大概也很害怕再建立人際關係好。那有一些人可能有一些身體方面的問題,甚至是先天的比方說他可能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前世心臟中箭而亡等。

       所以這是一些前世的印記所帶給我們的影響。那當然還有一些非常莫名的,比方說焦慮、恐懼,莫名其妙的躁鬱症。這可能會跟前世一些戰爭的經驗或者是地震然後比方說饑荒,或者是傳染病,病死。總之這些天災人禍生命當中的記憶還會被我們帶到這一世來變成一種潛意識當中的反應。簡單的來說。這個孟婆湯喝的不夠多,前世的記憶呢,遺忘的不夠徹底,然後把這些前世的恐懼帶到這一世來。

       那前世的恐懼跟前世的回憶,在沒有被清理完又帶到這一世之後,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狀況,比方說情緒的莫名其妙。比方說這個健康方面的問題好怎麼看都看不好。比方說跟自己的家人,伴侶之間好像可能有一些孽緣,在那邊互相拉扯互相傷害,都有可能。

        或者是在金錢方面老是破財,或者是在愛情方面老是遇不到對的人,或者是跟伴侶之間有很多的上午八點檔連續劇一樣誇張的相處跟劇情,這些也可能是前世印記帶來的,所以前世的印記,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

       那最後一個就是信念。

       信念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我們所相信的。一個人如果有一個好的信念,帶你上天堂;一個人如果有一個壞的信念,那你就帶你下地獄就萬劫不復了。例如:一個人,如果他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光明的燦爛的,走到哪人家都喜歡我。這個人了,他走出去之後總是開開心心的,然後無往不利,走到哪兒都討人喜歡。那一個人了,如果帶著一種這世界就是很黑暗,很辛苦、很悲慘、我們就是來這世界受苦的。那告訴你這個人帶著這個信念,那這輩子,要吃的苦頭還真吃不完。

       所以我們的信念系統的大概是我們從爸爸媽媽身上學來的,爸爸媽媽教我們的。然後還有一些就是我們天生的性格,甚至是有一些前世的印記使然,然後帶給我們的一些信念的架構。舉個例子跟金錢有關的:愛錢的人哪好,感覺起來是很貪婪的,像這種就是一個壞心眼。或者是我不配,我不值得擁有更多的金錢,這個也是一個負面的信念或者是賺錢很辛苦,我反正錢賺來到最後都被別人花掉了,而且那有錢人都不是好人都是很奸詐,像這些信念,他就是一些不好的信念。可能就會讓我們對賺錢的這件事情,產生了一些糾結的態度。

      可能還會有一種有錢很危險,會被害會被騙類似像這樣子的感覺。像這樣子的人呢,通常帶著負面的金錢信念,金錢方面的運氣,就會比較不看好了。那愛情也同樣,如果你的媽媽以前的就告訴你,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反正你再怎麼付出,別人就是會劈腿,男人就是一個愛偷心的或者是女人在婚姻中就是受苦,或者是男人在婚姻中就是不自由,或者是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所有的這些他其實都是一些負面的信念。所以如果希望命運能夠轉變,其實,一個好的信念往往可以讓一個人變得非常非常的不一樣。很多正面的信念會為他的人生帶來了很多的好的轉變。所以當一個人他不受到他的家族業力的影響,然後他的童年成長的經驗和前世,也不怎麼影響他的時候。這個人過得有多好,就完全取決於他的信念系統到底有多偏重向積極信念了,每個人的信念就是一個人的GPS導航,一個人的信念,越正向那他就能夠過得越好,一個人的心裡越負面,那他當然就股足不前,然後瑟縮在家裡,然後什麼都不敢嘗試。

        總之,要知道一個人為什麼過得好或者是過得不好,都會跟著五個原因有關。那如果要讓自己過得更好,你就必須要去知道到底哪一個地方在拉扯你,你的命運是最主要受到哪一個因素的影響。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的睿見~單身男女和沒有小孩的夫婦

personajes-of-the-field-2629491__340  

 

問:我現在單身,年紀太大不能生育。你的話讓我感到自卑,

感到無地自容。在你描述的序列中,有沒有像我這樣的人的位置嗎?

 

海靈格:

單身男女以及沒有小孩的夫婦並沒有放棄尋找愛,沒有放棄尋找生命的意義。

但是他們要面對和解決一些特殊的問題。正如你自己體驗到的那樣,

對一個單身沒有小孩的人來說,要面對孤獨、尋找生命的意義的過程是特別痛苦的。

那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我很想搞清楚,在這一情形下,為了保證發揮愛和生命的潛力,人們會做些什麼?

在我們所做的排列治療裡,你看到了人們都要承擔家庭的命運,

分擔家庭的罪責。那意味著我們要分擔我們所處的系統中其他人所作

所為的結果,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他們。

自願選擇單身的人,也自然地接受自己選擇的結果,通常不會尋求治療。

然而,許多人單身並不是出自自己的意願,而是因為陷入了系統的纏繞中或者在償還和自己無關的債務。

例如,有一個人虐待他的妻子,妻子覺得要依靠他而忍受著虐待,

沒有離開。他們的女兒會變得一輩子不再相信男人,不再相信親密關係,始終保持單身。

作為單身女人,為了快樂,她的生活安排比起已婚女人來說必然是困難重重。在許多方面她比已婚的朋友擁有更多的自由,但她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她無法體驗到蘊藏在與伴侶連結中的相對自由,無法體驗到作為勝任的母親所感受到的自由。

女人通過擁有許多孩子和一個親密的大家庭找到滿足,心靈上獲得最大的尊嚴和安慰。

現在這雖不是主流現象,但仍然存在於一些家庭中。

 

在一些國家的農村裡,你仍可以看到這樣的女人,她們的臉上洋溢著深深的源于生命的寧靜,她們擁有單純而自然的偉大。

她們那文化程度不高的丈夫也是這樣。做這樣父母的要求並不簡單,

他們必須學會捨棄、耐心,並接受生命帶給他們的一切。

在我們的文化中,男人和女人想通過擁有一個大家庭來找到

滿足已經行不通了。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小瞧它。女人得不到人類自然而深刻的滿足,

就必須從其他的途徑獲得滿足,這主要是指職業。

 

文化的發展讓人產生了錯覺,以為從事職業的女人比在家裡帶孩子的女人更加滿足。

我很難想像整天坐在辦公室裡、盯著電腦的女人,內心會比在家裡帶孩子的女人更滿足。

 

無論如何我都相信,女人為了應付文化發展的要求,為了體驗生命的滿足感,借助這一錯覺是十分必要的。

這一情況並沒有引起重視,女人沒有注意到出現這種缺憾的可能,

或拒絕承認這是一種缺憾並且想淡化它。

如果她們真的這樣做,就貶低了從前女性的最偉大成就,

對那些已經不可能再發生的情況滿不在乎。

覺得生小孩兒沒什麼了不起,家務也沒什麼了不起,

男人更沒什麼了不起。

這樣的信念驅使女人投入工作,但她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不再認同和尊重女性的身份。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同時必定會放棄其他一些事情,

而這些沒有做的事情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終究是個未知數。

 

如果看不起或者貶低沒有被選擇的事情,那麼我們所做事情的價值和重要性就不能顯現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尊重那些沒有選擇和沒有完成的事情,那麼被選擇的事情就更有價值了。

 

有些情況下,有些人不可能或不希望結婚生孩子。如果充分意識到放棄的東西的價值,理性地做出選擇,她就能從這不容置疑的損失中獲取女性力量,昇華為新的生活方式。

 

男人也可用同樣的方式獲取男性的力量。尊敬那些自己沒有選擇的事物,會讓自己的生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失去的同時,卻有意外的收穫。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系統排列中讓人驚訝的療癒觀點

來源:愛與奇蹟

1492266504417  

 

讓人震撼,即使不曾排列,也可以從海寧格的一些主要觀點中獲得巨大收益

☆☆☆

獲得內在洞見經驗的首要條件是一顆沒有意圖的心,我們的意圖會迫使我們將自己的觀點置於真相之上,或者會根據我們先入為主的概念而去改變事實真相,或者是去影響或說服他人。

 

1、    獲得內在洞見經驗的次要條件是無所畏懼。當我們害怕可能展示出來的真相時,我們便如同帶上了眼罩,將會視而不見。

 

2、    家庭的歸屬權:我們的所作所為是維持和保障我們的歸屬權,所以,“良知”帶有相對性,隨著群體的不同而不同。

 

3、    被感受的良知與被隱藏的良知之間的矛盾便是每一個悲劇的基礎,基本上也是每一個家庭悲劇的起因。它會引發悲劇性的牽連糾葛,在家庭中導致重病、意外或自殺。這種矛盾也導致很多伴侶關係的悲劇結局,例如男女雙方雖然有無比的愛,但他們的關係卻仍然會破裂。

 

4、    人在幸福中會體驗到危險與不安,因為幸福令人感到孤獨;對於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是如此,也會有這份危險不安的感覺。反之,在遭受重重困難和不幸時,人與人更可以保持在群體中。(我的評論——家庭中的人要麼一人榮,帶動其他人榮;要麼在自己榮後讓自己差下去,以達到與家庭中其他人平衡;要麼遠離家庭,以為逃避)在困難和不幸當中,人有一份清白和忠誠的感覺;但在脫離困境和擁有幸福時,卻有罪惡和反叛的感覺。

 

5、    家庭中的認同:如果家庭或家族中有一個人被排除或不被認同,一個人沒有刻意模仿甚至不知道這個人的情況下,卻變成像那個人一樣,有著與那個人相同的情緒感受、行為模式和命運遭遇。

 

6、    很多問題的出現,是由於人有一種想法,以為他可以靠著說服力,或是用努力,或是用愛去駕馭秩序。但秩序卻是早已被排定了的,也是不能用愛來取代的,愛只會    在秩序範圍內成長。

 

7、    秩序的優先原則:原生秩序——根據歸屬權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而定的,排列一個家庭的話,層級較低的人以順時針方向排列在層級較高的人的左邊(我的評論:是不是在家庭中就餐時座位排列也是如此呢),夫妻關係較之作為父母的身份有優先權;與舊的系統相比,新的系統有優先權,新組建的家庭較之與原來家庭的關係有優先權。

 

8、    在家庭內出現的悲劇,往往是因為後人違反了原始的秩序,意思是他做了本應屬於前人份內的事情。例如:孩子嘗試代替父母贖罪或承擔所犯錯誤的後果。所以,家庭輔導中要注意的是:是否有人做出了僭越。

 

9、    孩子永遠不該知道屬於父母親密關係的事情,這與他無關。伴侶之間發生的事,別人也絕對不能干涉。親密的事應永遠對其他人保密,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父母如果對孩子講述他們之間親密的事,對孩子是非常不幸的,例如:墮胎。

 

10、  父母之間出現問題,孩子總會在自己身上找過失,寧願是自己有錯。如果父母說,“我們不再作為伴侶在一起生活了,但我們還是你的父母,你還是我們親愛的孩子”,這可以解除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孩子應該跟著比較尊重另一方的那位,一般來說是父親,往往父親會更為尊重孩子的母親

11、  當某人做決定時,他通常要放棄另一樣東西。對他來說,他所決定的東西是存在著的,可以實現的;另一樣他放棄的東西其實也是存在的,可以實現的,但他只視它為“不在”。每一樣存在的、實在的、可以實現的東西都是被一種“不在”包圍著,但是,“不在”也有它的位置,有它的影響力,絕對不是一無所有。當我鄙視“不在”時,“不在”會帶走存在的東西。例如:當一個女人決定選擇事業,而放棄家庭和孩子時,如果她鄙視或看輕家庭、孩子或男人,這個她沒有選擇的東西會帶走她選擇的其中某些東西。反之,如果她尊敬為了事業而放棄的東西,那些東西會對她的選擇做出賜予,一切也變得更偉大和豐盛.

 

12、  當孩子的成績差,你作為父母要對他說:我以前也是一樣,成績一旦下降,也就沒有什麼好轉。當一個女兒迷上了一個明星之類的,父母也可以說:我從前也是這樣的。

 

13、  以不幸作為補嘗: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會因為減少罪惡感,而作出補償——拒絕成功、拒絕生命等。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進行補償。例如,家庭中有早逝的孩子時,生存下來的孩子可以說:親愛的XX,你已經死了,而我再活一段日子,然後我也會死去。它包含了補償和自由,是非常謙卑的。

 

14、  從心理學方面看,背痛總是來自一個原因,也很容易治療:那就是借著一個深深 的鞠躬。問題是要向誰要鞠躬。鞠躬的同時,在內心說:我尊敬你。

 

15、  頭痛的問題可能是來自被堵塞的愛,通常是因為與母親的聯繫被中斷了。

 

16、  在自殺事件中,自殺者的親屬常有一種被侮辱的感覺,他們因為有親人要自殺而感到受辱。解決方法的第一步便是對已自殺者說:我尊重你的決定,你永遠是我的XX。尊重與接受是不同的,尊重的話對方便沒有被貶。

 

18某人如果在系統中(家庭系統中)殺人或企圖殺人(如:威脅自殺),他便喪失了在系統中的歸屬權。誰曾經在家庭內殺人和有殺人的念頭,或者嚴重侵害其他人,他一定會失去歸屬權,他要離開系統或遭受排除,否則另外一個無辜的家族成員便會代替他而受到排除。

 

19孩子到了父親死時的年紀,常會感到不能生存下去,因為他會為著追隨父親而做出尋死的行為。如果孩子從母親的身上得到這種感知或有這種推測,孩子中的一個便會代替他,做出本應是母親應該做的事,如果有這種情況,孩子在想到死亡時是會笑的。

 附錄:

身體和心靈的對話

 

五臟與情緒

問:腎有問題在說什麼?

答:害怕。恐懼。膽小。

問:怎麼調整心態?

答:承認自己害怕。

 

問:肺纖維化在說什麼?

答:不想活了。

問:肺結核呢?

答:尋求關注。

問:肺癌呢?

答:太要強。

 

問:肝上的惡性病呢?

答:被忽視。懷才不遇。鬱積。

問:肝內血管瘤是怎麼回事?

答:疙疙瘩瘩,總是坎坷不斷。

問:那怎麼辦?

答:你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坎坷。坎坷是你內心的反映。

 

問:心臟呢?

答:激動。脆弱。自憐。

問:怎麼調整心態?

答:從受害者的心態走出來。

 

問:脾胃的問題是因為消化不動情緒嗎?

答:是。

問:那怎麼辦?

答: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開花結出果來,你看那荷花穿越淤泥那麼美。

問:得胃炎和什麼有關係?

答:過多的情緒,難以消化。

問:為什麼吃藥也不管用?

答:情緒後面的觀念沒變。

問:怎麼調理?

答:說出來。面對情緒,接納情緒。別做老好人、大善人。  

就是你裝成個大怪獸,內在的恐懼也不會解決。

 

問:便秘在表達什麼?

答:無力感。

問:要改變什麼觀念?

答:不要追求能力以外的東西。

問:痔瘡呢?

答:你是有覺得自己多髒啊。厭惡感。

 

胖與瘦

問:啤酒肚呢?

答:先改變飲食習慣再說吧。

問:減肥呢?

答:開玩笑。還是先修正了造成肥胖的觀念吧。

問:那些減肥不成功總瘦不下來的人在說什麼?

答:內在脆弱外在就得龐大些。

問:為什麼總減不下來?

答:內在的自己沒強大之前,怎麼敢把外在改變了啊。

問:怎麼和自己內在的小孩相處?

答:你已經長大,已經有能力去保護他。

問:吃不胖是怎麼回事?

答:用吃來掩飾情緒。

問:該怎麼調節?

答:每當想吃的時候,覺察一下後面的情緒,面對它。

問:瘦呢?

答:思慮過度。問:怎麼辦?

答:放下別人的事。

 

四肢與關節

問:腿疼一般在表達什麼?

答:我撐不住了。

問:那怎麼辦?

答:都撐不住了還不休息。

問:上肢發麻、手發涼是什麼?

答:拒絕。

問:生病不能直背是怎麼回事?

答:是什麼讓他背上了千斤重擔。

問:卸下擔子就好了吧?

答:是。  

 

腸炎

問:一遇事就拉肚子的腸炎呢?

答:緊張。過於焦慮。

問:那怎麼做?

答:該發生的事總會發生。

問:十二指腸生病是為什麼?

答:我也是很重要的。

 

問:闌尾是沒用的嗎?

答:怎麼會呢。

問:闌尾發炎是怎麼回事?

答:該選哪一個。

 

糖尿病,尿毒症

問:糖尿病後面表達的是什麼?

答:管的太多,操心太多。

問:那該怎麼辦?

答:沒有你別人也好好的。

 

問:尿毒症呢?

答:不求了。

問:你是說他們在求死?

答:是。

問:可他們那麼積極的做透析?

答:自控的人會說自己自控嗎。

 

結石

問:人吃的是五穀雜糧,怎麼會在身體裡生出石頭呢?

答:堵塞。

問:膽結石後面的情緒是什麼?

答:所有的情緒、所有的事實在承受不了了。

問:切了膽是不是就可以了?

答:觀念不改變,你以為就不會在別的地方(其他臟器)生了嘛。

問:那該怎麼改變?

答:以討好開始的行為,最後都會變成怨恨。

問:腎結石呢?

答:堵了算。

問:怎麼調節?

答:承認內在小孩的恐懼。  

 

 

痛風

問:痛風和情緒有關嗎?

答:有。

問:什麼情緒?

答:自暴自棄。

問:怎麼理解?

答:痛風的人一般都有極不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暴飲暴食。

問:為什麼會有這些習慣呢?

答:難以言說的痛苦。

問:痛風的意義是什麼?

答:只有那種難以承受的痛才會提示自己還活著。

問:那怎麼辦?

答:接納痛苦,穿越痛苦,那一邊是平靜。

 

**、卵巢與膻中

問:為什麼會得乳腺增生呢?

答:生氣。

問:那乳腺癌呢?

答:長期鬱積。

問:那卵巢疾病呢?

答:仇視女性身份。

問:那怎麼辦?

答:接納自己。愛自己,先愛自己。

問:兩種病一樣嗎?

答:一樣。

問:為什麼會得乳癌?

答:不愛自己到了什麼地步。自我攻擊。

問:怎麼調整情緒心態?

答:不愛自己到了這種地步還不醒悟。

問:膻中是個什麼穴位?

答:情緒中心。

問:起什麼作用?

答:上下通達。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