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為為集--系統排列觀點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與孝 

                  2012.7.20魏台鳯

 

  在新時代的靈性課程裡“愛”是主題,也是從對愛的新學習中認識自我、成就自己的一個過程。

 

   愛的序位是海寧格老師的洞見,他將亙古已存的“愛”用工作法來幫人們打開對愛的洞悉和領受。當人們無法領受來自父母的愛時,終其一生,在愛的關係中都會 纏繞痛苦,糾結難解。所以中國人的宗法制度,就是立基在家庭裡的愛的關係上,用孝道的形式來鞏固倫常秩序,也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綿長不斷的基石。

 

  然而,在數位化富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型態,大大地改變了!因為知識傳遞的快速和普及,一代與一代間觀念的轉換跟不上快速變遷的社會,導致對愛與孝的定義扭曲了,而成了矛盾與衝突,更因此讓許多做子女的,將〝不孝〞這個陰暗的種子深深埋下,成了障礙關係的一個隱性因子。

 

  做子女的要怎麼做才叫孝?為什麼只談子女盡孝而不談父母的慈愛呢?因為我們都是為人子女啊!不論您今年三十歲、四十歲、七十歲,在你心目中的父母永遠存在著重要的位子,不論您與父母的關係如何,也不論您是否做得讓您的父母滿意,在你內心深處永遠是這麼需要著父母啊!

 

  然而生活步調大大不同的現代人,要怎麼圓那內在對父母之愛的渴想呢?尤其是老人家的需求觀點還沒轉彎時,我們要如何去平衡愛自己與愛父母之間的差異呢?

 

  是的,愛與孝之間總讓人困惑,愛父母與承担責任的界限在那裡呢?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有百百種,人們想盡孝道又常常被卡住的一種就是「勒索的愛」! 如果說愛是幸福的,就不會令人感到痛苦;在愛與孝之間讓人難以承受時,這樣的關係便需要檢視。

 

    甚 麼是「勒索的愛」呢?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早年辛苦的父母,在他們的內在,有一個受傷的黑洞,在體力日衰時黑洞愈大,焦慮與不安全感愈重;於是企求用愛 來填滿這黑洞。那些早年的失落,幻化成對家人的需索,從討愛到勒索愛,孰不知,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愛是永遠填不滿的。因為對愛的如飢似渴,而不斷的對周遭的 人發出對愛索求的訊息,這些句子常是:「沒有人想到我,我早死早好」,「人家孝順的孩子會…」「我一個人好孤單,沒人關心我」「我老了,不中用了,沒人要了!」這些語言聽在做子女的耳裡特別的難受,好似被批判的抱怨,多數的子女會因為承受不了而逃之夭夭。只是不論距離多遠,那對父母無法付出愛的內在躂伐之聲便不止歇;這是海寧格說的:「沒有與父母和解就沒有未來」的深意。

 

  這 裡要談的是,當你想平衡這愛父母的願望時,你是父母的小孩,還是父母的拯救者呢?當你是父母的小孩時,在父母面前你就只是個小孩,縱使父母需要你的照顧, 父母仍是擁有絕對自主權──包括看不看醫生、住那裡、吃什麼、不吃什麼,都同意那是他的選擇。一旦父母自己做決定,做子女的也就放下幫父母決定的承担。

 

  當你想做父母的拯救者時,你是將父母看小了!無論做父母的顯得多麼無助、多麼令人心疼,那是父母陷在他們的情境裡,或許,他們有對做子女的需索與移情(做父母的往往也不知界限在那裡啊!)如果做孩子的持守:「做父母的永遠是大的,他們有能力生養我,就有能力應付他們自己的生命課題」,這樣的想法就容易將責任歸屬去還原。

更 何況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擁有幸褔的,也許關係遊戲中他們的「勒索」搞得你很不快樂,然而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們看到無數的例子是父母懷著深深的愛 去期許子女們的幸褔,並且無論當時父母子女間的衝突有多大!在排列的現象場域上永遠顯露實相──「孩子,我瞭解,我要你快樂!」緃使做子女的所作所為並自 以為是愧對父母的!

 

  謝謝系統排列的方法,終於讓我們明白如何去行「孝」,也讓我們理解愛是存在且流動的,只是在關係遊戲中,被各自的想法卡住了!

 

  最大的愛,與最大的孝就是完成父母衷心的祈願:活出沒有良知負担的人生,並將自己的生命對下一代、未來人類做出貢獻,就如我們的父母一樣。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因果,只有直下承擔

zeynep-gokalp-S6r1sDU79EI-unsplash (1).jpg

                                       2012/05/04魏台鳳

  許多學員問我:「老師,是不是做了家族排列就可以消除因果業力?」

這一直是做為一位系統排列師必需深具勇氣的回答:「不,做了家族系統排列無關乎有沒有因果業力,而在於你在排列場域中學習到什麼,而這學習可以帶你向何處去?」

 

   是的,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們總看到有因才有果,如吾師海寧格在帶一個想求得解脫的個案時,總也明白指出家族系統中發生的種種牽動關係是今日痛苦承受的原 因。然而,那只是先協助當事人頭腦中的詮釋而給予不同面相的看見,協助他在另一念升起間,消融了卡在其中的苦痛想法,並給予當事人有一條光明坦途,瞭解糾 結是可以走出去的;這只是問題解決的開端--心靈層次得到感應的變化,也才易於頭腦的鬆動。

 

    然而,人們在不斷的進化中,深習神學的海寧格也棒喝學生們:莫停留在抱怨或恐懼先人所發生的事件層次上,而是個人可以如何穿越!而這個穿越就是呼應佛陀所說的,沒有因果,只有直下承擔。佛法楞嚴經提到:依賴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提供的訊息,比如害怕、貪婪、驕慢…只會讓我們在因果中循環不已,而忘了絕妙本有的佛性;忘了自己擁有堅不可摧的力量;僅在心念一轉間!要能穿越這些六識所感的訊息才能突破因果的業力影響,這是後來禪修所修的就是為了證得佛法所說的離苦得樂。

 

   對於求助者的命運與心態這裡引用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一書,一位治療師應持怎麼樣的態度來讓當事人正確的理解並改變命運呢?

 

 

嘉碧綠問:我想知道雖然說我們都是這個場域的其中一份子,但是對於活在當時的德國人以及我們這些當時並未出世的子孫後代是否有所差別?

 

海寧格答:「過 錯」的概念不適用在此。過錯的意思是我得負責任,可是在這個例子中沒有任何人得負責任,這整個運動是由更高的力量主導推動的。我們必須說:我是這場運動中 的一部分:我無法抽身離開,我們只需要承認:我歸屬其中,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也必須承擔後果。但不是承擔過錯。這跟承擔過錯是完全不相關,也不需要感到羞 愧。這也跟羞愧無關聯。這是隱藏在連結的深層過程、是深沉的人性表現,是對其他人完全開放,放棄對他人的防衛,如此彼此就能夠走向對方。

 

嘉碧綠問:假設心靈有所謂的「和平」運動存在,這樣是否會改變場域或是會化解場域?

 

海寧格答:或 許會有些改變,但不要忘記對抗力也相當強大。所以我不會過度的樂觀幻想,光靠內在的承認接受就能化解過去的一切。但是只要有人能夠內在作到承認接受,願意 與過去平和共處,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對我來說、這樣就足夠了。讓我舉個例子吧,如果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所有士兵對於戰爭爆發都懷 抱著無比的熱情,熱衷參與-這也是一個場域。慶幸的是,活在現代的人們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對於戰爭不再是一昧地狂熱參與支持,這就是改變,這對全體人類都 是好事。

 

  同樣的,在我(魏台鳳)的工作裡,也 看到人們在無意識中,自我良知的評斷堆砌出厚重的因因果果,並且將這沉重感過度巨大化的人,不自覺的生活出各種變異,包括讓自己精神出竅、行為異常、情緒 失控…等。如果有勇氣於當下承擔,內在的力量也就自然升起,接受眼前不可逃走的責任--做為一個男人、女人、父母、子女與工作者應有的位置;心靈的移動, 就會向穿越因果的道路上大大的邁進了。

     尊重,謙遜,承擔,就在一轉念間成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寧格科學的落實生活

9641ec2ca22f4f0da0af9317bbc452e3.jpeg

 

                             魏台鳳 2012/03/21

 

  基督意識的海寧格,知與見的海寧格,融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而成一格的海寧格,其思想如何落實生活呢?就連他的著作要完整的讀通都不容易,又如何得見家族系統排列這樣善巧的工作呢?

 

以下是你可以在觀想中做的:

 

(1)「媽媽,謝謝你,請求你!」歌德說:即便只是提到母親們,也會使勇敢的人沮喪!這是何以海寧格一再的要人們療癒與自己母親的關係,這是很重是的看見。

 

當人們陷在「不夠好」、「我不行」,或是感到被不當對待時,這句話可以使纏繞的關係在靈性意識中得到釋放;重要的是你願意沉靜內心之後對對方說這句話。      

 

 

 

(2)「我看著我的父母親,也將你/妳的父母看進來;他們站在你的後面。」在伴侶關係上你/妳常有習性不相投的痛苦嗎?或是對方永遠達不到你的要求?這是一句讓你臣服的話--你不一定永遠是對的,在更大的體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其支持的力量,而個人只是那一小粒沙!敬重對方的父母,自然也從中得到了支持。

 

 

 

(3)「父母給了我生命,這就是父母給予的全部了!即使你/妳無法愛我,你仍然是我的父母親。」你常感到父母的愛偏了嗎?你對童年期的失落一直耿耿於懷嗎?又或是你一直有著被遺棄的憤怒呢?如果你能在這簡潔的一句話中去認可自我的生命價值,就能體悟到父母給你不盡的愛!

 

 

 

(4)「爸爸,媽媽,對於拯救你們的關係,我是太小了!」你總是去打圓場又變得裡外不是人嗎?在社交關係中你總是那第一個急著化解衝突的人嗎?你總是寧可捨棄自己的需要以滿足別人為優先嗎?回到那個內在小孩的自己,這句話足以安撫這個小小孩的焦慮。

 

 

 

(5)「我帶著愛讓你走!」面對親人的臨終;或是對已逝親人的至愛難捨,這療癒的語句帶著震撼性!放下很難。然而我們可以接受生命的永恆與綿延時,執著就會漸次消失。

 

 

 

(6)佛家所修的施受法是施予自己的一切給正在受苦的人(包含自己),來淨化人們的苦難;使眾生平等。海寧格則強調平衡法則,是讓施與受的雙方都能得到舒坦的給予和接受。在家族系統排列的方法中,我們常有這樣的對話:「謝謝你所給予我的一切,屬於我的部份我會承擔,屬於你的責任請你帶走。」這樣簡單的句子,讓關係中的遊戲和責任歸屬得到了釐清。有時,助人的歡喜心是 狂傲的!感覺自己比對方高,更好,更大!這樣的初發心就讓雙方無法站在平衡的位置,縱使一心想讓對方更好卻拉開了雙方的距離,讓對方更覺得自卑和無助,又 如何幫助對方提升他/她的能量與能力呢?所以在許多的助人行為當中,我們以為用愛和努力的去做就可達到我們想要的完滿,殊不知我們正用著偏見和我執去施予 和箝制了對方可以發展的可能性呢?

 

 

 

(7)「我尊重你和妳的命運,我將它留給你/妳。」有時我們被家族中沉重的事件所困住,內在常有莫名的悲傷或恐懼時,我們可以透過觀想,以深切的愛,真誠的向事件中的人說這句話,這是個人的一份盲目的愛,以透明的方式去直接的傳遞愛的訊息,那麼這個「莫明」就可以消散在清晰之中。

 

 

 

(8)當親子關係糾葛不清時,做孩子的說:「爸爸,媽媽您是大的,我是小的。」做父母的向孩子說:「我承擔起我的無助,我的罪惡感,我承擔一切!」那麼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界限的不清不楚就在這兩句話中得到分際。關係位中的混亂也會各自回到本分的秩序中而感到放鬆。

 

 

  結語:當然,療癒的句子如何落實到生活情境,惟有各人依自己最貼近的感受和實際的氛圍去思索。“知”,“見”之後是相隨的“行”,其中沒有絕對的定理。因此,海寧格說:改變是由心靈開始的,改變只能從靈性面開始。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念胡修士排列工作坊(高雄場)-----簡介胡修士  

 

 

 

我 是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的修士。我來南台灣當志工已有一年多了。香港跟台灣的環境、風土人情、天氣、言語都有相當大的差別,需要我慢慢的適應。香港當了廿一 年的中學校長,每天都是急急速速,忙忙碌碌,早七晚十一就像是某家便利商店一樣。雖然在精神上是愉快的,但在體力上真的有點累了。來到台灣南部的屏東縣潮 州鎮,完全沒有大城市的那種壓力,我真的感到有退休慢下來的感覺,就像衝刺至極速後速度慢慢減緩的這種感覺。

 

  我曾在職業中學、文法中學、工業中學三種不同性質的中學畢業。在職業中學讓我成為一個印刷技工及簿記員,在文法中學修文理科,在工業中學讀電子與電學及工業繪圖,在香港工商師範學院修設計與科技,在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攻讀電子與電腦。我曾在小學四年級時,在全級150人中考第145名;也曾在美國唸大學時,擠身於全美國大學生中最頂尖的0.5%,名列於”National Dean’s List”中。我真的感到天主特別的眷顧,給了我這福份可以有那麼多不同的學習經驗。

不 但如此,在我的工作履歷中,我曾在小學任教一年,當過四年印刷工場負責人,三年中學教師,並在這七年中,同時負責管理一百個由小四至中三的寄宿生,比做兩 份工作還要忙。其中有兩年還要額外負責學校的小食部,更是忙上加忙。以後在兩間工業中學當了共廿一年的校長直至五十七歲提早退休。我真心感謝天主給了我那 麼多與人不同的經歷、挑戰與體驗,使我有機會學習及成長。

 

  在這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的工作主要是協助一些在學業、心理、照顧或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這就是我的使命。為要完成這使命,我才選擇修道加入慈幼會做修士。 

  我 接受這個使命是因為我親身感受到這個需要。我三歲時父親病逝,四歲時母親也相繼因病而終,我是在孤兒院長大的。我的成長過程就是有賴於有熱心人士的捐助及 有獻身精神的教會人士引導,才不致於成為社會的包袱或敗類。我也見到很多像我一樣而沒有我那麼幸運的人,在現實環境中掙扎求生,自生自滅,也給社會造成很 多的傷害。我完全明白到他們並不是天生的問題兒童,只是沒有人給他們機會而已。要他們有機會,他們也可以成為在社會上任何一方面的成功人士,為社會作出很 多貢獻。我完全明白到天主給我的所有這些遭遇在別人看來雖然是痛苦及不幸的,但就是因為有這些經歷,我才可以更有效的學習及成長,使我能擁有一個更自由、 健康及豐盛的人生。

 

  正 因我有這麼多的獨特經驗,我才更容易有效地尋找可行的方法協助有需要的學生,並比別人更敢於嘗試突破傳統的模式。有規劃的教育制度都是匯集一些專家的意見 而製定的,普通都是僵硬不能改的,可能因為教育當局認為不會有人勝過一班專家的共識吧。那些被教育當局賞識的專家絕大部份都是現今教育制度的成功產品,因 此他們絕對相信這是一個唯一的成功教育制度。可惜這很好的制度只適合成績最好的百分之三十的學生,另外的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就不太適合了,其他最低的百分之 三十的學生就真是痛苦的旅程,只有「陪太子讀書」,用自己的低成績墊高凸顯其他同學的成績,自己的失敗襯托出其他同學的成功,他們是現今教育制度的壯烈犧 牲者。我本來也是其中一個,只是沒有那麼壯烈犧牲了。

 

  有 哪一個在現今教育制度下成功的專家,會想到原來有百分之三十的人不是跟他們的方式思考,不是用他們的方式記憶,不是用他們的方式表達呢?他們用同一標準 「筆試」來量度評核所有的人,美其名是平等公正,實際是歧視另類。們怎可以只用競跑來評核選拔優秀運動員?那些跳得高、擲得遠、游得快的就不是優秀運動員 嗎?我的使命就是在這僵硬的制度下利用一些可以突破的空間,尋找一些適合又不會被禁止的模式嘗試,並協助有心的同道人一同前進,希望為社會救回一些可以貢 獻社會的另類優秀人才或普通人。我的信念就是這麼簡單:「如果學生不能用我們教的方式學習,那我們只有用他們可以學的方式去教」。我不單相信「天生我才必 有用」,我更相信「天生我來必有才」。

 

  我 誠心在內心感謝及祝福所有曾經用不同方式幫助過我的人。我並沒有直接的回報他們,因為大部份的恩人我都不認識也沒有見過面。我藉著幫助別人將他們的善心擴 大傳開去,因此他們並不只幫了一個有需要的孩子,而是幫了數以千計的孩子,雖然他們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當年的小小愛心行為原來也可以產生很大的效果,相信 天主一定已祝福報答了他們的善心。

 

  有人問我:「放棄有薪的工作去做志工,值得嗎?」我說是值得的。在香港我已做了我能夠做的工作,現在我要到我還可以發展的地方服務。人生並不是在於賺到多少錢,而在於活得開心和活得有意義,玩一個對自己、對別人和對世界都有好處的遊戲。

 

 

 

胡修士排列個案分享:排列化解工作不順+讓我兩個月減肥七公斤...意外奇蹟

 

 

兩次排列主題

工作不順方面:顧客滿意度欠佳

身體肥胖方面:循環不好導致水種

語軒

  

我來自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家庭,呵呵!在小時候的我一直這麼自卑地認為....

舉凡同學朋友有的,我都沒有(詳細情形我都忘記了,只記得大概,就類似這樣子,小學同學愛現他的東西,像一些我都沒辦法擁有的娃娃、故事書、遊戲玩具之類的,

(我記得有人說過不好的記憶把它遺忘,這句話我深深記得))

我什麼都沒辦法拿出來秀和分享,所以常常被笑,連沒媽也會被笑(在我那個年代還是會說因為我不乖還是我白目之類的所以我才沒媽媽....)

 

雖然我是七年級生,而常被視為是草莓族,可是我的成長過程超辛苦,也超痛苦,

學費從小學開始大部分都是奶奶向別人借來的,所以,我其實沒有所謂七年級的幸福好命!那些好像離我很遠,因為我爸媽在生完我之後,就馬上離婚了,我爸也沒理我,我是由奶奶帶大。高職畢業之後,就一直工作到現在,所以靠自己的力量上大學。

 

有一天,志工溫老師跟我說家族排列,當下我一頭霧水,然後直接上網買書,買的是海寧格寫的那本愛的序位,結果,我發現我看不懂,我決定還是去現場看看到底家族排列是怎麼一回事情。

 

第 一次參加胡修士家族排列的時候,我就被選當代表,我忘記個案具體細節是甚麼了,那是我第一次當代表,覺得很神奇,因為我很清楚當時我還是我自己,可是,一 直有訊息不斷的進入到我的腦海裡面,當下我覺得身體一直發熱起來,不過,當排列一結束,那些感覺就消失了。我很高興可以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幫助別人,這和平 常要刻意做些什麼來幫助人,真的很不一樣.很多人會疑惑怎麼代表?套具胡修士的話,"親身體會,就能明白了."我覺得你只需要站到能量場空間裡頭,幾個深 呼吸,讓腦袋放空和身體放鬆,然後,像記者一樣報告身體的感受和心裡的感覺就可以了.

 

接下來說說我的個案經驗,我第一次當個案,主題是我的工作不順的問題,可是讓我很意外的是結果居然顯示是因為我和媽媽沒有連結好的原因,導致了我自己面對工作的態度有了問題.因為媽媽離開我的自卑感導致了我以為自己不夠好,而有了過度證明自己價值的需要.

 

雖 然我一直很努力工作,可是,可是結果常常不如我的預期,有主管認為我太固執己見,反而適得其反.排列顯示的是原來我的潛意識把工作目標設定表現自己和肯定 自我,而不是服務顧客,服務顧客對我只是手段而已,而這造成了我和顧客互動不夠和諧,造成我的努力也很難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啊!原來就這麼細微的差異,影 響了那麼的深遠!這是一個很寶貴的教訓.

 

這幫助我認識了一個很重要的真理,原來,我們工作的本質是服務他人,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如果服務他人成功的話,金錢報酬和他人的肯定和讚美,其實自然就出現了.因為目標設定正確的話,手段和結果就比較容易找到和達成了.

 

這一次排列之後,我一直依照胡修士告訴我的,建議我該如何調整我自己,我就照這樣去面對、去調整,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工作變得超順,我也變得更容易處理一些問題,真的要感謝胡修士和志工還有溫老師。

 

 

後 來,隔了三個月,我又當了個案,這一次是排列我從小長久以來的肥胖問題,其實有中醫告訴過我說我有水腫的問題,因為是循環不良,不過,排列這個方法處理的 是更深層的心靈層面,當時顯現的問題的根源還是出自於我和媽媽的連結的問題,這導致了我並不愛護我的身體、沒有好好對待我的身體,所以我的身體也不愛我 了。

 

胡 修士的建議是說我要好好的活出我自己,不要去管大人的事情,那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命運,我必須尊重他們;我也必須好好的對待我自己,走出我自己的路,之後, 我照這樣子做了,時常提醒自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過去的遺憾和痛苦.尤其是被母親遺棄的感覺部分.(其實,去年,我有找到我的親生母親,可是她改嫁 了,並不希望我這個先前家庭的小孩被她現在的家人發現,所以我也不能與她聯繫.)現在,我嘗試從輪迴的觀點來看,把這些困難當作我的靈魂的神秘的魔考考 驗.而我要學會鼓勵自己要多關心自己一點.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就瘦了7公斤,而且,也沒水腫了。整個人突然輕鬆起來ㄟ!

 

現 在,我很感謝我的父母親,沒有發生那些困難和不幸,他們曾經這樣子對待我,忽略我,就沒有現在的我.雖然,沒有同年紀的人的好命,我必須提早學習堅強、獨 立。我記得胡修士曾講過一句話;痛苦的學習,也是一種學習,當他講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開竅了,原來,我的父母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讓我學習探索生命的意義 的。現在,我覺得我卻比任何人幸福,因為我提早學會了一些東西,我的同學們都學不到的,而且學校也不會教的。呵呵。

 

也許,我還有一部分還要再調整,但我真的很感謝胡修士和志工,還有我很崇拜的溫老師,套句零極限的話: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希望這篇心得可以鼓勵你也來嘗試家族排列體驗這個奇特的方法!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未知層次卻有知工作的--良知意識

 

魏台鳳 2011.10.25

 

    心理學家自佛洛伊始便發現人類受著意識的支配而生活。並將意識的層次分為前意識、意識和潛意識。而另一心理學家容格則發現了人的集體潛意識。這些研究將人類的心識層次做了清楚的表述,並讓人們得以認識自己和瞭解感受由何而來,因而自學習中得到健康的心理及生活。

 

    近代的心靈工作導師海寧格,又將人類的意識如何作用了人們的生活和行為,並以隱含的律則一再重覆的模式出現,縱使人們感到痛苦和厭倦,仍是不由自主的複演著,這是良知意識的運作。

 

    良 知,一直是人類演化進展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們以為良知是綱常、是道德律、是社會觀感,所以我們選擇依循自己的良知判斷,以為是好的,因為我們都自認為自己 是好人,是對的和有理的一方,然則,所謂的良知已被內在的自我秘密審評為好與壞時,每個人處在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時,放諸四海標準何在?個人的良知意識又 豈能定絕對的好與壞呢?

 

    比如說在已開發國家,人們進行生育控制的行為,是意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個人和家庭以培育「菁英」為己任,和非洲多數地區待開發國家的人們毫不採取任何避孕措施的原始觀念,就無所謂對與錯一位亞洲人不能去評斷非洲人的文化是好的或不好的。

 

    又如因信仰形成的文化觀念,對吃素或不吃素、吃豬肉或不吃豬肉…等等的分野,也不能用個人良知去定奪,哪一種飲食對人們是對的或是錯的評價。我執的態度常也是良知意識作用的結果。

 

    然而,我們卻常常被內在良知的審評左右著自己的生活,我們會秘密的依照自己的良知意識去過著看似非理性的生活;就如同一段痛苦的伴侶關係、或疾病、或工作狂、或其他…。因為所有的行為都有個動機(在意識層次),而動機的催生者就是良知意識(無意識層次)。

 

    如果一個人的良知是看著父母的伴侶關係而認為伴侶關係只是因義務而生活在一起,所以忍受著杆格不入,在她/他的內在秘密的跟隨了父母親的不幸福婚姻模式。如果家族中有人因為某些理由而被家人排除了,個人依循著良知的判斷,用生病來呈現對排除者的悼念,以為如此可以彌補缺憾,讓自己是一個清白無辜感的好人;生病是讓被排除的家人被看見!而良知又如何運作成為工作狂呢?個體以為成功是證明自己的存在;以及做為家庭的拯救者的必要途徑,為達到成功而成為工作狂。這在許多政治人物和企業領袖身上可以看到。如此等等,只是簡化的舉例看似有意的生活其實是無意識的進入一個模式中。

 

    海寧格說的良知意識等同於佛陀所說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他在一個深層的心靈位置--無意識層,卻隱密又有力的影響著。

 

    有時,我們可以在夢境中捕捉到自己的良知意識的蛛絲馬跡,因為夢境常呈現我們白天時意識活動中想隱匿的部分,卻以一種滑稽或弔詭的圖像呈現在夢中,我們可以在夢境中去分析出內在良知發出的訊息。

    當然,辨識出良知意識是提升自我很重要的途徑,承認自己有“好我”與“壞我”的部分是同樣的重要。人類因為追求生命的意義所做的努力,是超越佛洛伊德所講的:人是受“性驅力”而奮力生活的。在人類進化的痕跡看來,人們一直在為存有而努力,良知則驅策著這“存有”而創造出歸屬性,歸屬感使人們掉入盲從。

 

    在 一次國際性家族系統排列研習會上,海寧格示範了一個個案:當事人對好的良知的追隨或壞的良知的追隨,何者是他心靈的真正意圖?有趣的是,當事人帶著滿臉詫 異的表情看著自己(當事人的代表),自然而然的靠向壞的良知代表時,一直到個案排列結束,案主都還無法自“不可置信”中醒來!雖然他站在自己“壞”的良知 身邊是這麼樣的自然和舒服。

 

    那麼到底什麼是我們該追隨的呢?放下對、錯好、壞的判斷;覺知每個當下的自己和真實感受,進一步可以覺察到感受來自何處;包容這些想法,無法決定時就先擱著,靜心觀照自己的念頭,刷洗去不必要的罪疚感,讓意願去引導;在一個感覺舒適的境界與你的良知意識融合。

 

    一個融合的歸屬感是沒有分裂;沒有競爭的,沒有你我的分別;只有合作與愛。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遺傳疾病譯自海寧格新書:療癒的法則

 

 

 

魏台鳳2011.07.28

 

 

 

※在一個工作坊上

 

 

 

海寧格對一個人說:我給每一個人足夠的時間,沒有什麼事情是不重要,而可以被忽略的。

 

 

 

男士:我想知道更多有關遺傳疾病,你有沒有新的體悟?相較於你在2000年時,你談論著有關祖先的影響,最近你比較談論前世的影響,而不談祖先的影響,我比較想知道有關祖先的影響,而不是前世的影響。

 

 

 

海寧格:二者都是我談論的方向。最近有資料顯示出DNA可能是個變數。

 

 

 

這位男士,看似應該是個醫生,點了點頭。

 

 

 

海寧格:海茲海默症也是自心靈的移動所創造出來的。因此,在我接觸這些遺傳疾病時,就和其他疾病是同樣的運作方式。我讓心靈移動指引我,不對結果帶著任何個人的好奇心。

 

 

 

男士:所以只要看待這些情況,就像是系統生病了,就夠了嗎?

 

 

 

海寧格:看待它就像是一個愛的心靈,隱藏在這個狀況之後的運作,愛是發自於那個生病的人,我會十分小心,我保持敞開,不做任何推測。

 

就讓一個好的感知練習去運作吧!一個創造性的覺察力,你可以想像嗎?我會為你做一個小的練習,當我們不再用遺傳這個字眼的時候,會有什麼事發生呢?你注意到你的力量有所不同了嗎?你對愛也感覺不同了嗎?

 

 

 

這位男士沉思了久久。

 

 

 

海寧格向團體說:他又故態復萌了。

 

再對男士說:我能停在這裡了嗎?

 

男士說:是的。

 

海寧格說:好,很好。

 

 

 

 

 

安樂死

 

 

 

海 寧格對團體成員說:我想談談有關安樂死的事。我們曾有過一個課程在塞里維亞(西班牙南部大城),有個人問我,在一個人的請求之下,能否幫助一位重症者安樂 死?對於這個問題,我說:在某些情況下,這或許是一件對的事情。後來,我告訴我的太太蘇菲,有關安樂死的討論。她告訴我,她曾經有一隻狗,生病的十分嚴 重,牠非常痛苦,蘇菲考慮要幫牠安樂死。她不斷的問這隻狗:我該幫你做還是不做?這隻狗都說:不。當這隻狗情況更糟糕的時候,蘇菲就將牠安樂死了。這件事 足足的困擾了她的心靈整整一年,她覺悟到,她不應該做這件事。對另外一隻狗,蘇菲後來就讓牠

 

用牠自然的方式死去。這才是一個適當的基本態度,來處理這種情況。

 

 

 

在塞里維亞同樣的一個課程中,另一個排列卻出現,有時候幫助病患完成安樂死的願望是適當的。但不變的是,絕對不能用可憐別人的態度,而是和這個人的靈魂取得認同,且要有意願感受這麼做,對於這個人所帶來的代價。這樣這種行為,才能稱為恰當。

 

 

我在這裡解釋的較為詳盡,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死亡,與看待他人的死亡,抱持著不同的態度,所有的死亡都是經由另一股力量所引導,這股力量可能帶領我們經歷任何形式的死亡-我們自己的死亡,或是另一人的死亡。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赫的花語和海寧格的洞見

 

                                   魏台鳳2011/07/25

 

  所有談靈性療癒的都指向一個點:疾病是自己造成的。閱讀、接受課程均是為學習成為自己的醫師而做的準備。疾病既是自己造成的,自己也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巴赫說:心靈不自由造成疾病,心靈要自由的最大挑戰,來自於家庭。 因而所有心靈療癒,內在整理的過程均要回到我們的家族系統中。

 

 

 

  海寧格說:疾病是家族系統中企求平衡所呈現出的形式,它代表。而巴赫說:疾病是善意的!完全相通。只是系統排列更具體的讓人看到這份善意是什麼。

 

 

 

相隔五十年,巴赫與海寧格相同的洞見:

 

 

 

1.讓愛流動。

 

2.看到系統中的良知運作---美德。

 

3.尊重家族命運與自己的高我接上聯繫。

 

4.生命是最大價值,它從來不要求我們付出犠牲來償付,然而同樣的,人類也不應殘害他種動物,來為人們的生命奉獻,每一個生命體被尊重,是最高的原則。

 

5.勇氣。

 

6.海師用系統排列;巴赫用花藥,方法不同但原則相同:就是簡單

 

 

 

   受寵的人類擁有無極之愛,曠世巨音不斷在我們週遭響起,聽者沓沓,然而千年來聖哲之人不斷帶來訊息:人們本來就不應該生病的,沒有恐懼和匱乏的;人們的來 到就是享受生命的!生命的美、善、和諧,永遠等著人們去看到和沉醉其間。巴赫醫生是眾多上師中的一位,他嘗試用簡單的療法醫治人類複雜的心智。他的語言讓 海寧格承接著。在讀巴赫的.自由與療癒時,我一再被這世界的美麗所欣喜,在深沉處又與海寧格的工作法碰觸。若說海寧格是「道」的化身,巴赫便是「與神對話」、「賽斯書」、的靈訊真人版!他們的話語,共同集結了這不斷不斷重覆的靈訊。

 

 

 

  我們真的還不願張開耳朵嗎?我們真的仍無法看到自己的神聖本質嗎?來吧!朋友,敞開的這裡在等你。

 

 

 

*  如果巴赫的話語是春風拂過的花香,海寧格則是驟雨過後的清晰、爽俐。

 

 

 

*  如果沒有對錯、好壞,巴赫要人培養的美德又是什麼呢?海寧格說,那是個人良知意識中需要被觀察的部份,以及願否朝向改變。個人良知意識是基於生存的需要,但往往已不實用了,它造成負擔和困擾,已阻礙了整體的前進時,就要被汰換掉了。

 

 

 

*  巴赫來到人世只有50年,他留下花藥給人類,單純的傳達愛的訊息,海寧格已86歲,他累積了更多人世因何受困的經驗。他的創作是簡單道理中的不簡單!

 

 

 

  人類靈魂深層的痛,以巴赫的溫言婉語是拂不去頑強的固著的,這使我想到雙管併用的方法。系統可以看到疾病,個體就可以解除認同。解除盲目的愛,和行為的錯誤,為什麼還要花精?──純粹的心靈、精神層次的療癒是可以完全的,但花精是人的心底那點支持──來自大自然的愛。李穎哲醫師說令人產生愉悅感,較容易進入靈性層次。

 

 

  花仙子諮商觀點於我,將是一個新的拓展,身體的、心靈的,將我們還原那真實與自在的我!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敞開、敞開、敞開!

                                                                  魏台鳳 2011/06/29

 

宇宙之愛的淋浴在等你,不推開門走出去,永遠無法沐浴到!

 

走在靈性道途上的朋友,總是起起落落,許多的道理認識了,但進不到心裡;許多的方法試過了,仍覺得進展緩慢!心底有個質疑像漣漪一樣的漸漸擴大----「這些心靈的洞見是無法救贖在現實困境中的我的!」然而,天籟一旦聆聽到了,再也揮不去裊裊。

 

海寧格說:要解決形態生成場註1)的威脅,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每天讓自己像個不經世事的孩子般,帶著明淨的雙眼,持續的敞開自己,面向嶄新的事物。(註2

 

很多人覺得自己夠「敞開」,夠「容納」了!好好睜開眼看看自己,是不是仍待在那個老房子裡?那個形態生成已久的場域裡?那老房子裡有一支叫「恐懼」的大樑,直橫在那裡;有一支叫「我是受害的」柱子撐在那裡;有一扇叫「我是沒有能力」的窗子堵在你面前?

 

「待在老房子裡沒有什麼不好,它叫『安全』」!

是真的「安全」嗎?不是因為樑柱腐朽而搖搖欲墜的,所以你才開始接收靈性的召喚嗎?

 

「喔!如果不安全,只要我繼續在裡面叫『救命』,叫得夠久,就會有人來救我!」

是啊,是有一種叫宇宙之愛的在等著救你,但還是你得先敞開,敞開,敞開

走出去!

 

走出去、敞開自己、卸下盔甲、丟掉面具,走在陽光裡的你並沒你想像的難!

 

註1:海寧格說的「形態生成場」,是德國生物學家 Rupert Sheldrake 所提出的,他觀察到所有生物的生存場域,都有其不變的形態,所有的事情都不斷地重複,而從內部是無法改變形態生成場的!這和心靈場域裡觀察到的現象不謀而合。

 

註2:我個人去年在德國參加家族系統排列國際大會時,看到不論是精神科醫師、生物博士、墨西哥的教育工作者等等這些後生小輩在做專題演講時,在台下的海寧格全神貫注,不時露出頗感興趣的天真笑容時,讓我十分的嘆服:大師如海寧格是如此的將自己保持新鮮,又如許的敞開啊!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台鳳11.05.04
   
    值此母親節前夕,獻文給天下的父母親們。

不論是來參與我排列課程的,或是加入其他身心靈成長課程的朋友們,這些年來倍數的增加中。相信在人類心靈渴求平靜;又對地球環境很無助感的激發下,個人對靈性成長的追尋,已成日常的修養了。

 

    盱 觀這麼多的靈性課程中,主要在闡述如何提升能量(能力)、尋找內在神性、呼求指導靈、天使的協助等等,自然在各門各派引導之下有不同的方法。依著各自的源 出處;和思想體系的不同而發展成各自不同的步驟和方式。人們對學習,頭腦習慣性的需要是看到效能、一套理論、並要有所謂的進階學習歷程,這才叫做靈性修道 (到)。

  

    我 個人對於這些靈性修鍊的看法是:不論從任何法去入門,都是一個開啟;都是讓心靈敞開的機會。只是如雨後春筍般的課程,令人眼花撩亂!而大致上所宣說的療癒 效能和方法,其實大同小異;甚至與人類歷史已發展了數千年的靈療方式,也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名稱不同,用語不同罷了!真正願意深入思想體系去探討的寥寥可 數,因為要引導眾人多讀書啊,是有困難的!古來高僧哲人幾稀?便可見一般!

    這麼多的工作坊,真是五音令人迷啊!這麼多的呼求--各聖靈的名號,一個早上下來大概要唸上個半小時,才得開始說出自己的心願,真是好忙啊!

 

    然而,什麼是靈性療癒的基本功?

    我們常忘了在我們每個生命的源頭,都有一對指導靈,始終如一的支持--我們的父母!有多少時候我們用感恩的心,與自己的父母連結?有多少時候我們不斷的在身受他們的叨叨唸中說:對不起,謝謝你,原諒我,我愛你呢?

    與父母和解是最終的療癒;與父母連結並合奏出一曲愛的樂章,才是最終的嚮往啊!

    這對指導靈(父母親)永遠回應我們的呼求,是我們心田上常駐的土地公、土地婆。

     不用三牲五禮,

     不用呼求名號,

     沒有步驟或儀式,

     有的只是在我們心底;在行動上對他們表達

     承認自己只是他們的孩子,不論今天我擁有了什麼,這一切都來自於父母的能量之流!

     爸爸媽媽,謝謝您!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台鳳

   「無意識心比意識心有智慧多了!」這是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Erickson)終其一生的工作中很深的看見。

 

近來,許多提昇意識的法門讓地球上想探索自己存在議題的人們可以依自己的感覺去選擇修行。關照意識心,是要不斷透過覺察來練習的。意識心的覺察已屬不易,更何況是無意識心!系統排列的方法則可以讓人們看到「無意識心!

 

     這是何以許多第一次看到系統排列的朋友會抗拒和害怕!尤其無意識心的呈現和頭腦所想的恰恰相反時!這就是系統排列以「代表」來傳達的妙處。代表呈現出你的無意識心是不帶有評斷和沒有意圖的,只有頭腦裡的不信任才會產生恐懼…

 

   不信任事情可以順遂。

   不信任問題可以解決。

   不信任愛是真實的擁有!

 

   然而頭腦的另一個兩極化反應是好奇於事情會如何發生。於是系統排列可以滿足好奇的頭腦,至於排列所呈現出無意識心想表達的部份(系統的洞見)就看個人能否領受了。

 

    無意識心的智慧,要如何有意識的去行動呢?

 

    當 我們可以有「自知之明」時,這個明白就會帶領我們去行動。將系統中呈現的景象放在心中去內化;在意識的層次,我們開始「有意識」的去選擇心靈真正想要的部 分,漸漸的,我們便可越過頭腦,越過問題,直接與自己的無意識心交流;也就是與自己的靈魂交流溝通--在這個境界裡,排列就在內在完成了!

 

    明白,是溶解問題的開始;清晰,是通往合一的道路。

 

    不論是靈性的修鍊或是意識層次的提升,每個人都要回歸到與根源的和合。

就好比一棵樹,根的穩固與茁壯是影響這棵樹能否茂盛成長的根本。盤根錯結的樹根有如地底的大系統,系統動力的滋養輸送是“根源”的調和,根枯竭了樹是無法欣欣向榮的;同樣的,個體的問題沒有解決時,也難以一飛衝天;修煉成仙!

 

    經過它!--排列的認識只是一座橋梁,透過它,真正的寧靜才會到來。

    放下頭腦,放下意識心,接受與信任在無意識的領域,交託才得智慧。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台鳳

   這是老子的話語,意思是說,聖人之所以沒有缺失,是因為聖人深深的以自己的缺失為警覺,所以就不再有缺失了。

 

   老子的詞語是非常簡潔優美的,他用「病病」,將缺失形容成毛病,是要述說凡人大多犯自以為知識淵博的毛病,自認無所不知而驕慢心起,這樣的缺失因為心已滿,就不會再容留新知!聖人常存謙虛的心,就會不斷接受新知識而得到啟發。自然就「不病」--沒有缺失了。

 

這 是海寧格追隨的導師--老子,他所說的道理存活得比佛陀還早。在海寧格以系統排列的方法運用於解脫人們的種種困難而成為一方之師時,仍謙遜的常說他不踰越 「道」的範疇,只做他所能做的事。然而正是如此謙遜,所以在「道的玄妙」中他完成了許許多多重大疾患的個案處理和數代的生死議題。

 

他 謙虛的放開他的「道」,任人學習他的系統排列工作法並加入各自的元素去發揚光大。因為他深深洞悉「道」的道理,一方面不斷提醒助人工作者應持的態度,也一 方面要排列師接受場域的引導--場域自然有他的秩序,也就是一位家族系統排列師自有其寬廣的空間,也自有其侷限。那就是能不能「病病」;覺察自己能否抱著 「無知」的態度、抱著「無為」的立場。一位治療者可以穿透無知之後才能無為,而真正的無為是沒有恐懼的。

真正的無知是具有追求真知的勇氣。這是我們看到的海寧格,溫柔慈愛的背後是勇者無懼的立足於工作中。

 

當療癒的契機準備好了,個人追求破繭的勇氣也會隨順自然。

 

我們可以同意自己只是平凡的,只要有覺察的能力;便可以讓空著的杯子不斷注入新茶。當你開始警覺,那麼你離聖人的道途也不遠了!我們可以不必成為聖人,只要保持敞開,新的視野就會引導我們到達迦南之地。

 

所以一位以著業力療法的元素運用於排列中的排列師,海寧格也是不會反對的。倒是有位排列者說海寧格排列時想學老子;像打太極拳,卻只是表面比劃,完全打不出意境……等等。實在令人費解!海寧格師承老子的哲學思想,尊重的是靈魂的運作…縱使海寧格打了太極拳也請看到他的力道!吾師海寧格真是盛名之累啊!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責不如負責

自責不如負責

文;魏台鳳

   在我的諮商時間中,攜帶著各樣情境的與談者,在苦惱哀樂的人生境遇中,也讓我看到人們思維的複雜性。。

   往往卡在其中的悲哀是以難跨越的自責

   攜帶著自我譴責,是哪裡也去不了!

  矛盾的是,人們耽溺在這樣的自我責罰裡,用著補償的方式去扛責任,在深層意識裡是一種秘密的贖罪過程:對父母的不想順服演繹成替代父母‑‑‑‑做父母的父母;對手足的嫌隙演繹成手足債我來還!對伴侶的不實期待演繹成不忠;對朋友的尋求肯定演繹成諸多討好;孩子的沉迷電玩讓贖罪的路更漫長。在不斷循環後開始產生疑問----循環的痛苦會有終了的時候嗎?

   社會道德、宗教信仰…等在道理認識不清;混入負面思考的想法下使人自責又不知何以負責;如何負責?所以,情緒的自我覺察,給自己一個寧定的空間,將關係中責任歸屬不清的糾纏做一序位排列(找人諮商;系統排列),都是可以查察責任歸屬的方法。

   澄清內在的想法來源可以化自責為負責的行動力! 扛起負責任的肩膀去面對自責的部分,才能終結「複演」!惟有辨識出每個人各自承擔自己的部分,才是對對方真正的尊重。如果歸屬於他人的責任而自己去接手 了,不但這承擔是痛苦的,也終究完成不了。是了,這就是很好的「辨識」。如果這責任扛得很沉重,沒完沒了,常常想卸掉(比如身為老闆的秘書還要兼老闆家庭 關係的調解人);那就不是你的責任了。

   如果這責任扛起來宛如甜蜜的負擔,而且你知道目標在那;何時是責任完了的時候(比如做父母的教養孩子直到成年時);那就是你當下的責任了!每一個當下的責任是縱使承擔了也無負累之感;那才是真正的價值完成。

     是的,負責任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完成,也是身而為人的內在靈魂最深的渴望。我們因為恐懼,而常常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我們害怕失去力量,而常常將力氣用錯地方。所以停止自我譴責,將這股能量轉化成行動力,去完成自我的使命感,完成內在裡對自我最真實的渴望,去做對自己負責

    負責讓自己滿意, 負責讓自己愉悅, 負責讓自己平靜。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疾病與秩序

不少人以為疾病是受思想操縱
只要人改變想法疾病或許會消失
但是實情不是如此簡單
因為人無法感知過於沉重的牽連糾葛
只有當牽連糾葛呈現出來後人才能得到改變
疾病對於靈魂也有治療作用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嘗試馬上消除疾病
這聽起來十分矛盾但是當事人必須先忍耐疾病
體驗疾病中包含的治療作用然後才能有所改變
疾病往往帶給病患一個他不肯承認的訊息
例如, 一個人
一份罪惡感
一個侷限
他的靈魂, 他的身體
一件任務
或一個他要走的方向
疾病迫使他作出改變
治療師因此要把個案的問題與他疾病的最終意義連結起來
例如與被排除的人被否定的罪惡感
被鄙視的身體
被遺棄的靈魂
還有恩賜與機會,
當一切都有它的秩序
病患會生活得比較安祥
在臨終時他也會得到安息,

疾病是治療靈魂的過程

當癌症個案作家族排列時
通常是排列有關情況的嚴重性
意思是知道這是一個有生命危險的疾病
而人應該正視死亡
可是個案通常有一個願望--
想要克服癌症
卻不了解這只是一個幻想
我們往往視疾病為可怕的東西
認為我們必須要清除疾病
孰不知疾病同樣也是一個治療的過程
尤其對於靈魂而言
所以,我們不應這樣不加思索的想驅走它
然而,我們很多時候會見到當人承認疾病
知道它是為了某些更高層次的東西服務的時候
疾病或許會因此消失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關資訊分享德國系統排列的最新發展摘自中國網路


2007 5月底到7月初,不到一個半月時間,我親眼目睹了系統排列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改變。525528,第六屆國際系統排列大會舉行,來自數十個國 家,超過100位元世界最知名的系統排列導師雲集德國科隆,展現他們最新研究成果,各種不同形式、不同風格、適應不同地區情況、不同文化差異的系統排列互 相激蕩、令人大開眼界。

但跟以往不一樣,有一位重要人物缺席,就是系統排列的創始人海靈格。

 

海靈格的個人發展
在開會前幾個月,海靈格在他的網站(www.hellinger.com) 上宣佈,他不會再出席任何地區的系統排列大會。七月初他偕同現 任 太太Maria Sophie Helligner在奧地利舉行一星期的系統排列高級藝術培訓工作坊,示範他"最新"的系統排列方法-"Movement with Spirit-Mind""與道同行")。在網站上還有另外一些話:"雖然有很多人宣稱是我的學生,到現在為止沒有人是我培訓出來的,現在我提供一個直 接向我學習的機會。"而在該培訓中,正式命名他自己的學問為"Hellinger Sciencia"(海靈格科學),參加過"海靈格科學"工作坊的人,可以獲頒發他的文憑。這跟他以前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海靈格科學"被註冊 成為一個品牌,有興趣的人士可以跟他的公司聯繫,繳付加盟費和年費,就可以自己的所在地成立"海靈閣科學學院",頒發"海靈格科學"證書文憑。海靈格正在 全世界巡迴舉行工作坊,推銷"海靈格科學"

 

系統排列其他的重要發展
2007529,除了海靈格以外,系統排列幾乎所有的重心人物,包括來自50
多個國家的代表,召開了"國際系統排列協會"International Systemic Constellations Association)的成立大會。

 

協會的前身是IAG-海靈格系統排列國際協會,是一個由德國系統排列導師們成立的組織,絕大部分的的成員都是德國人。第一任主席是根達韋伯 Gunthard Weber),是《誰在我家》的編輯,組織系統排列的創始人。第二屆會長是馬奧博醫生(Albrecht Mahr),他把系統排列推展到民族衝突和解,處理種族清洗的後遺症。第三屆會長是亨利博亞(Heinrich Breuer),他把催眠治療、單對單輔導和系統排列結合。經過三屆會長的努力,通過兩年一度舉行的系統排列大會,集合全世界的系統排列導師相互交流,把 系統排列在世界上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IAG的成員認為,雖然德國是系統排列的是發源地,過去只有德 國人才認識系統排列;現在系統排列已經推廣到世界各地,原來的組織結構已經無法反映世界各地的發展,也不能代表世界,所以決定退下來,只作為德國的地區性 組織。把該組織本來的功能移交給更加具有國際代表性的"國際系統排列協會"

 

全體成立大會成員投票通過,亨特博 蒙 博士(Dr. Hunter Beaumont)擔任第一屆主席。亨特博士認識海靈格多年,大部分海靈格著作,都由他 和他的 夫人翻譯成英文,也是《誰在我家》英文版的作者之一。他是海靈格的前度拍擋,在美國一起同台共同處理個案。

 

成立大會上通過的憲章中,首先肯定了海靈格作為系統排列奠基人的地位,同時也肯定系統排列通過很多人的努力,有了不同的發展。而該組織的使命是推動"系統 排列",進一步跟其他不同領域結合,擴大應用範圍,繼續促進同行之間的交流,同時建議(不是統一)系統排列的培訓內容和導師資格的國際標準,向專業化、學 術化、普及化等多方面發展。

 

可以說,系統排列從此分成兩大派別,一派以海靈格夫婦為中心,標榜"海靈格科學";一派以ISCA國際系統排列協會為中心,容納不同的風格。

 

作為中國人,我認為這樣一來是件好事:就是我們開始有選擇了。我們可以站在一個超然的位置,遠離爭吵;同時觀察比較,取長補短,兼收並蓄,然後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或者走出自己的第三條路。

 

系統排列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
據我們的最新資料,現在世界上系統排列發展的比較快的地方,有德語地區,包括德國和奧地利,這當然因為是發源地。在德國,已經有大學把系統排列列為學位課 程之一,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系統排列的從業人員。在荷蘭,是組織系統排列發展得最好的地區。在俄羅斯,家庭系統排列已經正式被承認為心理治療的方法之 一。美國有些機構提供的家庭系統排列工作坊可以得到繼續教育學分(CEU)。中南美洲,系統排列也很流行。日本和臺灣都有機構提供系統排列的長期培訓課 程,在臺灣經常有系統排列導師在大學裏舉行講座和工作坊。在香港也有機構提供非定期的系統排列工作坊及培訓課程,最近香港大學持續進修學院也邀請了一位德 國幕尼黑的大學教授,主持了一次系統排列講座。在 中國,這方面發展還是在初級階段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能比現在更「糟」嗎?

—台中縣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的呼籲—

 

        台中縣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希望為防治工作做一個呼籲:即面對人生困境之時,接受『心理諮商』得到的益處就像是一種福抱—幸福的擁抱!然而負責個案管理服務的社工卻常常感到困惑--在提供當事人來「照顧」自己的心理時,總是聽到各式各樣的婉拒說詞,對社工來講這是多麼好的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何以躊躇不前呢?做為該中心的心理工作者,我,魏台鳳可以瞭解這些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和想法,也藉這個呼籲來淺說:什麼是諮商。

 

       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家族系統生活下,對於「家醜不可外揚」、「別人怎麼看你()」, 使自己沒有勇氣去聆聽內在的聲音;在「面子」的想法下,塗著厚厚的面具而迷失了自我!因為東方社會的人際關係是緊密的,在禮貌上,我們也被教養成「報喜不 報憂的態度」,實情是,習慣性的將問題堆積到急需傾訴時,只有向朋友、同事甚至部落格上宣洩一番。然而問題仍在,空虛不實的感覺更大!所以,負向情緒阻塞 的結果是肝腫瘤和體內結石,在心靈的部份是憂鬱症患者的增加!這是生活在西方社會動不動找心理協談的人無法了解的文化差異。

 

      在當事人看來,要向一位素昧平生的第三者陳述自己一卡車的問題,如何說起?對方能瞭解多少?這些所謂的“專家”怎麼可能體會“我”的處境?還不又是一大堆道理,我要是用的上早就用了!“你”(諮商師)沒有碰到這樣的婚姻,頂多是像聽八卦罷了,最後要面對的還是我自己,那不是一樣回到原點嗎?

 

        是的,雖然最終要面對的是當事人自己,但是當出發點不一樣時,是不會回到原點的。

 

         這個出發點就是你()想探索自己的婚姻,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好奇心」。如果你()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戀愛、結婚、生子、工作和持家這樣的一路成長下來,那麼到是怎樣的混沌讓自己在伴侶關係上,親子互動上,姻親相處上出現了扞格不入?這個好奇帶著你()去察看你()站在哪裡?而這個“位置”又帶你()怎麼去走出一團亂的家庭狀況裡?

 

        在我接案的當事人中,有些是想從諮商中找答案的,有些是面臨離婚的關卡,在猶豫不決中想理出一個頭緒來的,或是想改變現狀的……要突破「面子」和以為來諮商會面對「批判」的心理障礙是需要勇氣的。然而就是這個「勇氣」,當事人就不可能再回到原點!當這個勇氣帶著你()撥雲見霧時,你()知道曙光在哪裡;在落葉覆蓋下的種子已蓄勢待發!有時候不是幾周的諮商時間可以見……但是那一道照見內心清明的光,已得到綻亮!

 

        是 的,每個人都有「自知之明」,這個「明」就是心頭的那盞燈。諮商工作不是在說教;是在協助連結每個人心中的那盞光源;當一個人內在清明了,自然對事情也就 明白了。也不是在收集垃圾的;相反的,我們是心靈環保的工作者;將累積的垃圾轉換成可用之物!所以,諮商師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頂多是一個修理燈泡、發 現每個人所擁有的內在寶藏的人而已!

 

        諮商是一個「重視」自己的過程。不論你的關係多糾葛,沒有看重自己而一昧的想擁有好父母、好伴侶、乖小孩和事業順心…都是用錯了力氣;失望是必然的結果!以自己為中心的出發,為自己來一段心靈的spa,這是何以說心理協談是擁抱幸福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正站在昏暗的十字路口;退回去是一條來時熟悉但陰暗的路,而選擇去嘗試前面隱隱閃閃的、一條不知道有沒有高低起伏、坑洞礫石的路,雖然你()無法確認,然而就像你()周歲時蹣跚跨出的那一步,只要出發了,你()便為自己多了無數的選擇!總之還有什麼比現在更糟呢?

 

                                                                                                  魏台鳳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魏台鳳

 

 

因為修習海寧格的系統排列工作法,重拾我十二年前研讀的心理學理論-NLP。當時對於信念的締造;心識、吸引力法則對成功的影響…感到好奇又有趣。以助人工作理論入門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一種心靈的工作法,是海寧格大師將他個人在輔導領域中所有的學習,涵養成一門特別的工作法。NLP亦即其中之一;是以NLP也成了我個人預訂修習的功課。一方面是想深入瞭解這個吸引力法則是如何運作的;一方面也是個人從事諮商工作時得以精進的方式。在偶然間看到光大社區大學的課表,便參加了柯春蘭老師的課。

 

 

NLP與 家族系統排列的工作法其精神是:打破時間的限制與不注重個人的過去經驗。挫折感、沮喪與快樂都不是實體,而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影像、聲音和活動讓你在有意無 意中所造成的,這裡與佛法所說的實相中的幻相相呼應!若我們學會了轉念的當下,心相也跟著呈現,那麼我們就產生了成功的經驗!這樣的成功心略是可以在不斷的練習中產生積極的力量,在兒童與青少年的工作領域更是簡易又實用的輔導法!心識是可以鍛鍊的!NLP讓輔導的效能大大的跳躍了一大步!

 

 

然則,所有的輔導理論最重要的起點是:你有多大的欲望想改變?所以知識在沒有達到能活用的人的手中時,它只能是「知識」!當知識加上創造力和行動力時;它才會變成力量!

 

 

與所有助人理論運用在個人時所具備的的正向思考、樂觀、希望的態度NLP都有。然則NLP有更多的「做」與「行」。並在不斷的演練中精鍊「想法」;建構一個心想事成的思想體系和身體反應!因而運用在團隊領導、企業動能上是非常好的工作法。

 

 

看起來NLP是 在談心識的力量,事實上它也加了許多行為學派的理論基礎,所以強調「練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然則,心理學派所以漸漸走入心靈療癒的領域,不就是鄙棄行為 科學家們的論點嗎?將心理動力與外顯行為結合起來運作的工作方式,對於剛踏進輔導領域的人來說是很容易覺得有趣又有用的。

 

 

NLP驗 證了我「有趣」的學習概念。它十分積極、目標導向的態度,與我當下「無所執念」、「隨順自然」的心態又顯得十分的衝突!然則,也是一個適切的插入吧?在我 學習的路上,在「進取」與「隨順」間得以觀照。既然在我生命中與我相遇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學習的功課,那麼一種思維的鍊心術也是一項考試吧!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08.22
這本書讀完已八個月,所讀的經義如何成為我心中的蘊念,這「念」逐漸空明澄澈…涵養後才有所得。
雖說所讀佛書有 限,但僅以金剛經和心經所說的,佛陀反覆要道明的就是「無所住念」!因「念」所幻化出來的虛妄都是人生種種苦難的根由。如何參透自我幻象而解套當下的困境 是頭腦與自我心識進行的一場「革命」;革除累世以來的因果妄相,以及知識的窠臼與教條,放下框架才能得著自由與平靜!
讀這本書給我的不僅是個人的功課,在運用於「家族系統排列」的工作時,也是一門修通之道。


在個人的功課是:「不著相」的修行!如果我可以沒有「我相」的執著,看得自己如是自然,那麼個人的佛性便能翩然自舞。不憂懼死生,也不會受 限於別人的看法!縱使在社會眾生的觀點下,也可以坦然自在。是所謂的無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之修行。又如布袋和尚的: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然而古來修行談「放下」何易?若能將所有的意念「執中」,那麼「五蘊明明幻,諸綠處處癡」唯心關照,斷念止幻,無所幻,又何有相?「無所相」又 布袋安在?在個人「放下」(亦即修通) 的過程中,經由體驗、覺察,才能以佛陀所示的精神去慈、悲、喜、捨。完成我們是一,一切如是的愛。


然而,作為一個家族系統排列的工作者,與其說是協助解決當事人的難題,事實上是與當事人一起工作的「傳道者」;是以入世的精神運用 老子的道、孔子的道、基督的道、佛陀的道將海寧格的實證哲學的、以及場域中的現象學去實作。那麼佛陀的觀心法門,在家族系統排列工作中便被淋漓盡致的運用 了。


海寧格和我們都是平凡人,知道凡人的種種疾苦。如何將人們的一念之苦,引導到不虛不實的大道,真是一個深奧的功課。一個不用功便會「我眼本 明,因師故瞎」啊!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自己都沒學好,度個什麼人啊!佛法中所說的,「應如是布施,利益眾生」,相映於排列時,治療師要以當事人的利 益為最優先的考量,是相同的準則。佛陀也說:「每個眾生都是自性自度,迷時師度,悟後自度。」在工作完成後,治療師就要放下,相信生命的本然自然會趨於圓 滿。如若不然,治療師的一念生起,進入「我相」,心有所住,就無法站在中心;偏離當下的帶領,及無法領導當事人看到無虛又無實的境界,也就無法對系統、對 道作一個最深沉的臣服。因此治療師須時時謹記自己在場域中,是一個最小的位置。


當然,面對一個帶著困擾苦楚的當事人,治療師要協助解惑,必須帶領他面對自己的責任;帶著尊重、接受所發生的一切,才能將內在良知意識裡的罪咎感,得到補贖;相對於佛陀所說的「放不下,就提起來」是同樣對生命的嚴肅又慈悲!


佛陀所說的法,是浩瀚深遠的;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的精神,是寬廣多元的。作為個人的習修與精進,是可以日新又新的。就如楞嚴經中指月的故 事,想看月亮在哪哩,卻只看到指著月亮的手指頭,是永遠無法窺得全貌的。而在實用上,以一切的現象都是它的現象;以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那麼「空」也 就不是「空」了。佛學也就成了一個入世的實證哲學了!


最後,對於南懷謹大師所詮釋的「金剛經說甚麼」這本書,我一路讀來感到與須菩提一樣的悲喜交銘;如同兩千五百年前的他,立於階前初聽此經而 內在的狂喜莫名…佛法的至理與至性,如果沒有南師曼妙的詮釋和寓以例證、考據,這部「金剛經」於我仍是「金剛經」!它不會成為我馨芬的享受,和得到處世的 安然。

                                                                                                                             魏台鳳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所為而來,無所為而去
生命的「當下」,是在體悟與驗證中的過程中,體悟是覺知現在的每一思、每一言,在驗證著過去往世所契訂的每一行、每一為!而所有生命體實質的存在都已是在「道」途中。因此,無所從來;亦無所歸去!
為著探索自我真實的本貌時,我們是有所為而來的。在了悟了自在生命本質是不增亦不減時,便也無所為而去了!

                                                                                                                    魏台鳳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