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獨立與“孝”文化

c5f6df5c844cf1922abbaa3da3fc1ccd.jpg

 

威爾菲德.內勒斯

文字整理:楊帆

 

提問:

您昨天講到,我們和父母要獨立出去,擺脫他們的影響,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從和心理上和父母分離,但是在我這裡有個衝突,中國文化是非常注重“孝”的,我該如何看待這個分離和“孝”文化之間的衝突?

 

內勒斯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了問題:

1.生命整合模型中個體意識的發展

2.生命整合模型中集體層面文化的發展

3.具體我們要怎麼做?

 

這正是內勒斯老師的工作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也是與其他治療師的大區別:“我總是把個人放在群體和他所生活的社會當中去看。”

01

 

首先你提到的這個矛盾不僅僅是在中國文化中有,在歐洲的文化中也一樣有衝突。只是比起歐洲文化,中國文化中的衝突會更大一些。在生命整合的這個模型中,這幾個模組的發展並非因不同的文化而有所不同,而是與人的意識發展相關,人類意識的發展是超越於任何一個地方性文化的。

 

在生命整合這個人類階段的發展模型中,有很多個不同的層面。首先是我們生理上的發展,從嬰兒到孩子、青春期,這都是我們身體演變的過程,這一點是我們比較容易瞭解的。

 

第二個層面更加細微一些,生理層面之上的心理層面,或者說是意識層面。孩子的意識狀態和一個成年人的意識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一個全能的神,對孩子來講,父母非常的高大,有力。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不再繼續把父母看做一個神,在我們內心深處看到這一點時,孩子會深深的失望。之所以失望,是因為心靈深處我們不想脫離開孩子對父母的那種視角,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的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不能接受他們也有缺點。

 

說到母親,對於孩子來講,媽媽就是一個滿足孩子願望的機器,孩子無法看到媽媽那個原本的人的存在。對於更小一點的孩子來講,他對媽媽的認識就是當我有需要的時候,媽媽必須在那裡。如果某件事媽媽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那她就是個壞媽媽。孩子的內心深處,他是無法理解父親是需要工作、養家的,孩子的感覺就是他被拋棄了,爸爸媽媽確實就是沒有陪伴他。這一點對於孩子意識狀態完全正確。但是如果你已經是個成年人,這是不切實際的,生活本來就不是這個樣子。如果你看到這一點,對於父母80%的抱怨都是很可笑的。這是第二點,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演變過程。

 

02

 

在集體層面,人類文化的意識狀態也是在不斷變化當中。很久很久之前,或是現在,在一些很偏遠的部落中仍然會發現這種現象。那時候人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在很古老的社會,或者是久遠的部落群體,人和自然之間的區分非常模糊。那時候的人們會認為,樹就是我的兄弟。這不僅僅是一個觀點,而是當時人們非常深的切身感受。自然和人是一回事。在這樣的部落群體中,如果我們去看他們的語言,沒有“我”這個詞出現,那個時候沒有“我”這個概念。完全的和自然在一起,或者說,就像胎兒是根植于媽媽子宮裡一樣,人類是根植于自然之中的。在歐洲文化當中,我們那個時候稱之為一個黃金時期,尤其是在基督教教義裡,稱那個時期為“伊甸園”,在澳大利亞的文化中稱之為“夢想時代”。不同文化中都有類似的描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但是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接下來進入到人類的童年時期,這個時候,人與自然還是非常的親近,但已經不是完全的融在一起。從集體的層面來講,人類的童年時期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是一個轉換的時期,從人類的童年時期轉換到人類的青少年時期。在人類童年的漫長歷史中,作為個體的人是跟隨權威的,比如國王或是宗教教主,就像一個孩子遵從父母。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人們完全服從權威,權威會告訴大家,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上千年人們都是這樣生活的,當國王或教主說世界是這個樣子,人們就聽從他所說的,就像孩子聽從父母一樣。

 

最近三百年以來,又發生了變化(不是巨變,而是漸變)。在歐洲,這個人類的童年時代是隨著法國大革命而結束的,大概在250年前。而後,一點點的,在世界其他地方,君主體制也漸漸被摧毀。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舊的權威淡出歷史舞臺,新的權威又開始出現。

 

但是基本上,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再相信某個權威的話,無論在歐洲或是中國的文化中,現在的人們都要自己去發現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表現出來的是人類從童年狀態向青少年狀態的轉變。青春期的人們特點是這樣的,儘管我也會聽從父母所說的,但是從心靈角度,我要自己去找到什麼是真理,我要自己去體驗。人們自己要決定如何去生活。

 

這個過程中,古老的文化信仰漸漸失去了它的威力。從我們所生活的物質環境的角度來講也是這個樣子。幾千年以前,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孩子們是生活在父母生活的地方,每個家庭是彼此非常近的,那個時候也沒有養老院等這樣的機構來照顧老人。那個年代如果人老去,沒有勞動能力的時候,只能依靠孩子來生存,需要得到年輕人的照料。因此,會發展出一種文化規範,年輕人需要照顧老年人。但是今天,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能與父母相隔千里,即使你想,你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去照顧他們。

 

03

 

在這個文化變換的過程當中,我想強調的是,如果父母親需要幫助,孩子要給他們足夠的幫助。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媽媽去世之前,我和她在同一個屋簷下住了二十年。我的爸爸去世之後,媽媽就自己生活在那個房子裡。過了幾年,我搬過去和她一起住。在搬回去之前,我們有過一次交談,我告訴她,我願意回到這裡,我們一起住,但是我同時也有言在先,我不希望你來告訴我該怎麼教育孩子之類的問題,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你也有你的生活空間。如果你同意這一點,我們一起住。我也告訴她,我不會像爸爸那樣照顧你,我對我的生活是負責,你對你的生活負責。我媽媽同意了,但是最初的五到七年中是很困難的,尤其對我媽媽來講不容易。

 

比如,在她生病的時候,我當然希望她能夠康復變好起來。但是嘗試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沒有辦法幫助她。我能做的是,當需要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時,我都可以做,但是我不為她的快樂和健康負責。她的幸福不是我的責任。在最初的十年當中,這個過程特別艱難,過了這十年之後,我們的相處就變得特別輕鬆。

 

我再強調一點,我不是說不幫助父母,不參與他們的生活,也不是說不去為父母做一些具體的事情。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做的。重要的是,不要把父母的人生、他們的責任背在自己身上,這樣你就是把他當做孩子去看待。成年人是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但是如果你認為父母的健康和快樂是你的責任,那你就是在把他們當做孩子來看,這樣做並不是尊重父母。對於我來講,尊重父母、榮耀父母的意思是,儘管他們已經老去,但是我仍然相信他們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他們能夠獨自面對並為之負責。

 

內勒斯生命整合工作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