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與自己的關係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請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請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文:心理老呂 慧愛心靈家園
 

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心理學研究證明: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關於這一點,中國的老祖宗也早有定論,所謂三歲看老。基本上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在早期的童年生活中就已經形成,而性格決定命運,所以三歲看老是有道理的。

 

一時間,所有人都仿佛在迷茫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了答案。因為沒有一個人的現世是無憂無慮的,也沒有一個人的童年是完美無瑕的。因此你現在的任何不安,糾結,不如意,都能在孩提時代找到她的投影。

 

這當然是好事。我不認為是現在物質太發達了,人們忘記了初衷。而恰恰是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以後,人們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對外的追求轉向對內的探索,從對物質的貪戀轉向對靈魂的呵護。

 

然而,在諮詢中,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對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的探索中走入了一個誤區,將當下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童年,更要命的是,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些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幾十年前那個小男孩小女孩,重走童年路。

 

一個男人屢屢家暴,每次動手以後,都抱著妻子痛哭流涕,哭訴他小時候被父親毒打的經歷,追溯自己家暴的深層次原因,訴說自己的身不由己;一個女孩在愛情中卑微到地下五千米,她的男友當著她的面叫小姐,事畢還要她負責買單善後。她哭著對我說,她小時候如何缺乏父愛,她對這個大她十幾歲的男人一定是有著某種戀父的情愫。 

他們的分析都對。但分析原因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問題找一個理由,而是要為生活尋找出路。

童年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往,是既成的事實,它像大山一樣橫在我們面前,我們既不能對它視而不見,也無法繞道而行,更不可能改變。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深深的記憶中,找到柴草堆、小河邊、胡同口,那個背對著光線,膽怯而孤獨的瘦瘦小小的身影,走近她,擁抱她,真誠地與她握手言和。

 

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首先請諒解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愛我們的,但無論愛有多深,傷害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像硬幣的兩面,如果他們與我們無緣,沒有過愛,傷害也無從談起。

 父母本身也是普通的人,他們並不完美。他們從他們的父母那裡,也沒有得到完美的童年,他們的性格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帶有缺陷。他們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的知識水準、眼界見識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所處的時代,註定了他們給予我們的很多東西,可能與現在的文化生活不能融入。在教育這件事情上,讓人們有多麼強的前瞻性,實在勉為其難。誰也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孩子做實驗。誰都是基於當時當下自己的認識水準,和時代的標準,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孩子。

 

換做我們,即使我們現在自認為豐富了很多育兒知識,接受了各種先進理念,把育兒列入到了人生的首要任務,我們也許的確可以規避一些父母曾經在我們的身上犯下的錯誤,但是同樣的,我們自身依然有局限性和時代的烙印,我們規避了老問題,但一定還會派生出許多其他的新問題。

 

諒解我們的父母,一方面是讓我們自己走出心的牢籠,另一方面也是為我們的育兒之路開闢一片健康,明朗的天空。我們認識到了錯誤不可避免,就會始終謙虛和包容,與孩子做朋友,平等聆聽,真誠交流;我們最終選擇諒解,將讓我們卸下包袱,坦然輕鬆的走這育兒之路。當孩子長大成人的那一天,我們不需要說我們是如何的成功,我們只用坦誠地說出:孩子,爸爸媽媽愛你,我們已經盡了我們的全力,就如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所做的那樣。

 

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請接納自己的不美不好不體面。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自卑與脆弱。這自卑的種子深深地埋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甚至一直紮根在我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晝夜啼哭的那張小床上。時間之久遠,位置之隱蔽,連我們自己都不自知。

 

一個女孩拼命地打扮,病態般地渴求異性的關注,沒有讚美和擁抱,她的生命之光就要變得黯淡。她現在已經很美很漂亮,但在她的心裡,在那片不為人知的隱秘之處,永遠住著一個自卑的醜女孩。當她還是醜小鴨的時候,受到了太多的白眼和冷落,鄰居好幾個女孩在一起過家家,每一次她都被安排扮演女僕,因為她長的最矮最醜,她的媽媽因為工作繁忙,也沒有時間為她紮好看的小辮,織漂亮的毛衣。

 

一個男人非常優秀,也非常自負。這種強烈的自負所搭建起來的自尊,看上去觸不可及,實則不堪一擊,一旦遭遇變故,則會轟然倒塌。因為在這個自負的表層之下,包裹的是深深的自卑。自卑和自負就像孿生兄弟一般密不可分。無論他現在多麼光鮮亮麗,權傾一方,午夜夢回,他還是會走回到那片讓他失意的校園,在那裡他遭遇過失敗,經受了嘲笑,他從來不與人說起,希望用更大的成功來掩蓋這段屈辱的過往,但無論怎樣努力,越想忘記越難忘記。

 

勇敢地接納那個不美矮小的小女孩,勇敢地承認那個輸了球或者丟了人的小男生。如果你真的對現在的自己感到滿意,你就應該對過去的樣子感到欣慰。時間是單箭頭向前的參數,過去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你。如果沒有曾經的淚水和屈辱,也沒有今天的微笑和榮耀。

 

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需要你有更開闊的胸襟,更豁達的人生態度。

 

人這一生,一路走來,不和的人總會遇到幾個,奇葩的事總會經歷幾樁。如果你總是回憶,總是糾結,總在抱怨,那基本上,你的人生就停滯在了那年那月的那一天。

 

一個男孩,在小學的時候和同學嬉笑打鬧,不小心從一個高檯子上被推了下來撞到了頭。這男孩一輩子都在為這件事沮喪和痛苦。他認為這次事故將他的頭部摔壞了,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智商。如果沒有這件事,也許他會考上更好的大學,找到更好的工作,娶上更美的媳婦,生出更聰明的娃娃。他經常有一種衝動要去找到當時推他的那幾個男孩,對他們實施報復,雖然他已經想不起來他們長的是什麼樣子。

 

我不能確定從檯子上摔下來到底有沒有影響到男孩的智商,但我看到的是,這個男孩其實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娶到了好看的媳婦,生出了可愛的娃娃。他只要一個轉念,安於享受現在所擁有的,而不是糾結那些莫須有的可能性,就完全可以過上世人所羡慕的美好人生。然而,怎麼樣呢,人過的好不好,其實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是在於你糾結什麼。

 

經常有讀者朋友們讓我推薦圖書。以前我還推薦過幾本,後來發現其實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心靈成長的段位不同,這些書並不適合所有的人。於是我就不推薦了,但告訴大家一個原則:一本書如果讓你越看越開闊,越看越歡喜,那它就是適合你的好書;一本書如果讓你越看越糾結,越看越迷茫,越看越鑽牛角尖,那它就不適合你,至少不適合現在這個階段的你。

 

凡事追本溯源,尋找原因是一種美德,理智分析,尋求改善更是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人生不是一張數學考卷,不是每一個題目都有答案,不是每一道題答對了就能擁有完美人生。

 

人生更像是一場邊走邊看的體驗之旅。不斷地經歷,不斷地放下,不斷地衝突,不斷地和解,不斷地遇見,不斷地分離。最重要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寬容,始終享受,始終感恩,始終歡喜。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逼你自己獨立的是孤獨

逼你自己獨立的是孤獨

                      :老呂 慧愛心靈家園

 

這個時代對女人太苛刻了。

要經濟自由,思想自由,也要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女孩們太累了。

尤其是一些文章大肆渲染的“獨立”“精緻”“有愛”,那些誘人的標籤似乎都意味著幸福,卻沒有告訴女孩們,在追求的路上有多辛苦。

 

2

和一個女性朋友聊天,聽她說女性要保持獨立,經濟、精神,和情緒的獨立。描畫精緻的唇線,恰到好處的微笑,沏茶的時候手指翻飛如同蝴蝶。
 

突然很難把這個形象和大學裡那個小鳥依人的姑娘重合起來——那時的她,會嘟著嘴等男朋友穿過馬路買一支她最喜歡的口味的雪糕,吃雪糕的時候鞋帶開了,男孩蹲下為她系鞋帶,她笑著,像一支隨時都會融化的霜淇淋。

那個柔軟嬌憨的姑娘,經歷了什麼,才會成為現在這副強大到誰也不需要的模樣?

 

她們不只不會再等著任何人來系鞋帶,甚至不會等著任何人。

她們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精彩紛呈,有健身有旅行有讀書會和進修班,隨時都可以讓身體或者靈魂在路上。

可是姑娘啊,當你累了,你會停在哪裡?

你會不會偶爾想起,那個嘟著嘴,等人給系鞋帶的自己?

那個相信寵愛,相信依賴,相信天長地久永不分離的自己。3

 

獨立,不是不好。相反,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的能力。

可是真正的獨立,應該來自思想和人格的完整,而不是對親密關係的失望。

小涵的這句話可能反應了很多姑娘關於“獨立”的悲愴。

說這句話的小涵,這個時候,應該是剛剛給寶寶讀完繪本準備哄睡。而她的老公,八成又是在外面應酬,即使沒有,也是在書房裡看股票或者玩遊戲。

也許小涵的洗衣機裡還洗著衣服,孩子睡了她正好去晾起來。

名牌大學畢業,工作光鮮的小涵,已經分不清,所謂自己努力追求的究竟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還是在轉移對生活失望的注意力。

她的每一塊時間都被精細劃分,屬於孩子的,屬於愛好的,屬於朋友的,甚至也有屬於夫妻兩個人例行的燭光晚餐和單獨看電影的。

一切看上去都毫無瑕疵,教科書和雞湯文裡該有的,都有了。

唯獨沒有留給她自己脆弱的時間。

小涵在我的諮詢室裡淚流滿面。

也只有在那一刻,她又變成了那個在街邊等一支雪糕的姑娘,可以任性,可以撒嬌,可以肆無忌憚。

 

歲月無聲無息推我們前進

幸福不知不覺被現實輾平

夜燈下 皮膚裡

失去防備的不專心

是否不夠滿足我也常懷疑

走完紅毯後 才懂生活不能預習

〜彭佳慧的那首《我想念我自己》

姑娘,你的獨立,究竟是你想獨立,還是看清了現實之後不得不獨立?當你柔軟下來,有沒有一個肩膀支撐你的歡喜和悲傷?

還是,在這麼多年的奔波之中,你習慣了打點好周圍所有人的生活,成為他們的支撐,早就忘記了柔軟的感覺?

那個花瓣一樣透明朦朧的姑娘,究竟經歷了什麼,才長成了這般傲然風雨的樹?

“鏡子前 有多久沒有好好看 今天多美麗

是誰說女人要奉獻一切才可以

用光了力氣 卻忘記照顧自己

是你讓我勇敢回頭看失去

我除了很愛你, 也想念我自己”

我想在這裡對所有男人說,女人要永遠維護自己柔軟的權力,鋼鐵森林裡的鋼鐵女人,其實都有一顆被玫瑰花瓣包裹的心。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阻礙,是自己“想”出來的

海靈格

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阻礙,是自己“想”出來的

:海靈格教育 

 

接受眼前的幸福,不需要額外的條件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遇到一些橫逆不順的事,是源於自身的罪過,所以才會好事多磨,處處碰壁;這時我們經常忽略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是本身心念的實現,是我們把它給來的。而我們卻因此封閉自己,無視許多呈現在眼前的禮物;即使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去接受並擁有這些給我們的禮物,這些禮物,是沒有保留、沒有條件、也沒有資格限制的。

這也是一種念頭。當我們這樣想時,這個念頭也會顯化。

 

或許我們不敢奢想這個禮物的原因,是我們懷疑自己是否值得這麼美好的禮物,比如,完全的健康,圓滿的成就,深刻的愛。

 

是負罪感、不配得感阻礙了我們

是什麼在阻擋著我們接受這些禮物的意願呢?

 

是我們自己的念頭。我們認為自己是有罪的,所以不配得到這麼偉大、均衡、喜樂和令人驚奇的禮物。這些念頭,也創造了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我們要用什麼方式看待這些念頭,才能讓它們失去對我們的影響力,讓我們將自己從這些念頭中釋放?

 

我們原諒自己。我們也原諒那些就我們所知認為我們有罪的人。我們原諒自己曾經定過別人的罪,並從內在將自己由任何屬於我或屬於他人的罪中解放。最重要的是,我們讓自己釋放掉人們必須以經歷受苦來贖罪的信念。

 

那麼,誰該為罪惡付出代價呢?誰在期待或要求這樣的代價?在這些想法的背後,是怎樣的信念讓我們相信這些念頭會成真?

答案是憎恨——對我們自己的憎恨和對他人的憎恨

 

什麼是罪惡感?

罪惡感就是憎恨的感覺。這些感覺來自我們的念頭:我們想要某些事物為了我們或他人,而消失或被抹除。然而這些想法,也因為我們想著它們,而顯化呈現。

 

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些念頭呢?

我們如何能將它們拋在身後?

我們要如何才能改變,對愛的念頭保持寬容與敞開?

 

我們原諒自己的這些想法,也原諒他人有這些想法。

 

 

要相信,我們以自己如是的樣子被愛著

 

我們要如何才能成功地穿越這些信念,讓自己敞開接受這些一直呈現給我們的禮物,這些當我們處於開放與感恩時,被豐盛地賜予我們的禮物?

 

寬廣隨著愛的念頭而增長;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著愛的心念,這個念就是:我們以自己如實的樣子被愛著。我們也對他人抱持同樣的想法,相信每個人都是這樣地被愛著的。如此一來,我們用同樣的方式愛著自己和別人,也允許他們處於如此被愛著的狀態:在此狀態中,他們就如同我們一樣,全然地對這完整的禮物敞開:這整體的生命,整體的愛,全然的快樂與全然的恩典。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睡不好的覺,都和內在的對抗有關

一切睡不好的覺,都和內在的對抗有關

:靈性擺渡

視角越狹隘,看這個世界和別人就越黑暗

小知,不及大知。也就是說,活在很小的意識雷達範圍裡的人,是無從知道更寬闊的意識雷達映射下的世界的。

巴菲特,前些年買了一個美國的鐵路公司的股票,看來又要暴漲了。

因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大範圍進行。

巴菲特的股票,真實地反映出了他的眼界。

那為什麼,別人看不到一個鐵路公司的價值,而巴菲特能看到呢?

這就是,小知和大知。

你的見識,來自於你的視角和視野。

一個視角狹隘的人,很容易看見別人的黑暗。

一個視角寬闊的人,很容易看見世界無處不在的機會,甚至可以引以為用。

 

別人不瞭解你這件事情,其實很平常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大知能夠看到小知看不到的東西。

我們,都能看到別人對自己的誤會——領導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幹,客戶不知道我們為他做了多少不容易的功課,員工不理解領導白天做老闆、晚上睡地板的辛苦

這些,都是常見的小知,如果你能夠看寬一點點,你就會變得不那麼容易生氣了。

《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叫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什麼,那些統稱為君子的人,他能夠在別人不瞭解他誤會他的時候,不生氣呢?

不是因為,他品格高尚,也不是因為他被訓練得不生氣、不哭泣、不放棄,而是因為他有更寬闊的智慧。

他能看到,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別人不瞭解你,而你其實也不瞭解別人。

如果你能理解,你不瞭解別人這件事是如此地普遍的話,你就可以對別人不瞭解你產生深深的同情,這種同情只有同情,而沒有憎恨。

這是人不知而不慍的智慧基礎,小知不及大知,說的就是這個東西。

用不同的維度看問題,是最好的從容之法

有一樣東西,叫做無影燈,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圈燈。當燈從左上角,打過來的時候,自然就會在右下角產生一個影子。

但是,如果在右上角還有一個燈,那這個影子就不存在了。

如果,它是一圈燈,自然就更不會有影子了。

《心經》裡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有陰影的地方叫無明。

是什麼東西,障礙住了你的所見,讓你產生了心理的陰影?那個障礙物是什麼?

那個障礙物,就是你的偏見,就是我們看問題時小知的角度。

一個,只有一個角度看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簡單的判斷。

 

你批評,任何東西的時候,你是否會有一個暗暗的自我覺察:

有沒有可能,我陷入的是一種意識雷達太狹窄而帶來的偏見呢?我是否落入了小知的角度呢?

《莊子》,在小知不及大知裡面,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猜想: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意識地告訴自己,很可能對於更寬闊意識雷達的人的視野來說,你還處在偏狹當中。

而因為這種偏狹,產生的驕傲、憤怒、懷疑、不滿、妒嫉等情緒,都只是因為無明

所以說,糟糕的情緒不僅僅來自於糟糕的習慣,更來自於沒有打開的智慧。

什麼叫智慧?

《莊子》所說的智慧,就是大知,就是你是不是可以隨時隨地地變換很多的角度,用不同的維度去看一件事情。

如果,你發現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變得更加能夠從多角度看一個問題,變得更加從容的話,那恭喜你,你大知了。

 

快樂,來自放過自己

莊子《逍遙遊》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你是不是,會被我有功勞”“我需要刷存在感”“我有作用等意識所綁架?

而莊子,用整篇《逍遙遊》所講的,就是如何不被各種事物所綁架。

如何,不被關於大和小的概念所綁架。

如何,不被我有用還是我沒用的觀念所綁架。

如何,不被我到底是好還是壞所綁架...

 

成佛就是成為一個內在逍遙的人

《金剛經》裡,有四句特別有力量的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你看到《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再看到《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一種強烈的震撼?

他們,其實在講同一件事情。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就是不要被那個所謂的的概念綁架。

大概可以翻譯成觀念概念,你在心裡的那個,就是你的觀念所形成的那個狀態。

不要,被內在的那個關於的概念所綁架,叫無我相

不要,被別人心目當中的你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人所綁架,叫無人相

不要,被一個時代的洪流趨勢所綁架,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隨大溜從眾,叫無眾生相

所以,我們從《金剛經》的這四句話反過來看《逍遙游》時,我們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人類最聰明的智者到了某個狀態都會湧現類似的感慨。

什麼叫成佛?不是說金光閃閃,不是法力無邊

所謂成佛,其實只是成為一個內在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

當有了,這樣一種心智模式和心理能量的時候,自然而然地,一切事情都不會給你帶來過多情緒上的困擾。

我們的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其實恰巧就是因為我們有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和壽者相。

用莊子的話來說,我們被一種真假、美醜、權利、個人品牌、是否有用、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生意義這種隱約的內在觀念綁架了。

成佛,和獲得逍遙,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的不幸福,是內在的心智模式構建的

莊子在《逍遙遊》裡,用了一個又一個像蒙太奇一樣的故事呈現給我們看:

我們的不自由、不快樂,是如何借由我們內在心智模式構築起來的。

比如,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有了恐懼的習慣。

現在看過來,可能是因為從小我們的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不知道除了用恐懼之外,還有什麼更有效而快速的方法。

於是,他們用了老虎、用各種辦法,來恐嚇我們就範,趕緊吃飯、趕緊睡覺、趕緊做作業。

當我們,後來不再害怕老虎,不再害怕的時候,卻留下了害怕的習慣,它是如此地隱形,以至於我們沒有發現它,但它限制了我們的逍遙。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從小他的父母告訴他你不夠優秀,所以很多的人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所擁有的這一切。

有一些,長得很漂亮的小女孩兒,她的媽媽可能會很擔心她小時候把自己弄得太漂亮會不利於學習,會有意地把她弄得不那麼漂亮。

當她長大的時候,她對自己的性感、美麗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暗暗的恐懼,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還有一些父母,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告訴他們,我們家很不容易,你讀書要珍惜,爸爸媽媽賺錢很困難。

 

這樣的教育,雖然能夠讓小朋友建立起珍惜財富的觀念,但同時也讓這個孩子在這一輩子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去擁有財富。

這就是,我們是如何成為一個習慣性恐懼、習慣性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習慣性覺得自己不配、習慣性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的人的。

我們不得不發現,每一個人都在過往的種種時間、種種機緣裡面,形成了以上種種的心智模式的障礙。

是這一切禁錮了我們,讓我們成為了一個不自在的人。

我們,不需要抱怨父母,因為父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金剛經》才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莊子》才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我們,需要的是走出來。

 

覺察,就是邁向了自由的方向

我們,不需要去抱怨,我們只需要覺察。

當我們,覺察到所有的不快樂、不自在、不幸福,都僅僅是因為有一個隱形的罩子在禁錮著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勇敢地邁向了自由的方向。

在入睡之前,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去想一想那些最讓你不爽的人。

因為,這個最讓你不爽的人,會真正地幫你發現你不爽的原因。

那個,讓自己不爽的原因,就是你內在的恐懼,內在的分別心,內在的擔憂。

當你瞭解,那只是一個概念上的假想的時候,或許你就可以放下與它的對抗了。

你無需告訴任何人,但你必須要自己知道,你在和什麼對抗。

 

由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需要不斷地競爭,所以習慣性地對抗就構成了我們心智模式的一個必然。

它幫助了人類的演化,但同時有一個副作用。

這種習慣性的對抗,讓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愛,甚至不懂得如何愛自己。

讓我們,心生憎恨之心,讓我們無法接受一切,讓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當中,有意無意地成為了一個競爭對手。

它讓我們不快樂,讓我們最終產生許許多多的遺憾。

所以,孔子說仁者無敵,他說的意思就是一個真正地接近於逍遙狀態的、有廣泛的同情心和智慧的人,是不會輕易地樹立自己的敵人的。

他在,與眾生互動的過程當中,會找到如何與他們和諧相處的方法。

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真相的洞察和理解。

一切睡不好的覺,都和你內在的某一項的對抗有關,找到它,發現它,解開它,接受它。

當你睡好覺以後,你會在第二天早上發現自己像一個孩子一樣,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見的八種夢境,揭示了內心的哪些秘密?

馬諦斯3.jpg

:心靈家園 

 

夢見被人追殺!夢見從高空極速墜落!反復做著同一個似曾相識的夢:夢見掉牙、考試遲到、夢見家人去世...
心理學大師佛洛德說過:夢是被壓抑的意識,通過偽裝的方式而呈現的內容。
那些不被我們接受的情緒、不被允許的感受,會在夢裡以各種“古怪”的形式湧現,讓我們百思不解而又興趣盎然,夢的出現,我們才猛然發現自身的秘密浩如煙海,神秘莫測。

 

那些光怪離奇的噩夢,在表達什麼?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做過的各種各樣的夢都很難被記住,而那些被記住的夢也似乎很難用語言去講述表達,甚至也很難去理解它們真正要表達的含義。但解析這些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自己
以下八種常見夢境,看看這些夢境揭示了什麼?

 

被追趕
你是否常常夢到被追趕,悶著頭一個勁地跑,偶爾找到一個角落藏起來,但也很快被發現。每次醒來都很累。
很多研究都表明,被追趕是噩夢中最常見的主題。
夢見被追趕,可能是在你心中,有事物像怪物追趕你一樣,讓你感到逼迫、威脅與焦慮,比如白天對特定人物感到恐懼,你希望避開它。

 

高處墜落
墜落也是常見噩夢之一。
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體深度睡眠時就像進入死亡,機體為了測試你是否還活著,就會讓肌肉抽搐一下,這反應在夢裡就像墜落一樣。
現代心理學普遍認為,這可能與對失控的焦慮有關。
當代釋夢大師Michel Claeys說:墜落夢可能預示著難以控制情境的感受,這也許有“喪失根基”或“腳底下坍塌”的感受。

夢到掉牙

老人們總說夢見掉牙代表親人去世,你是否在經歷掉牙夢後戰戰兢兢,擔心這種事真的會發生。
其實,除了真正生理問題引發的不適反應外,掉牙夢在象徵層面,可能有喪失和新生的寓意。
喪失可能指現實意義的骨肉分離,也有可能是心理意義上的喪失,比如失去支持、失去力量、失去生命力等。
象徵新生是因為小孩長大都要換牙,如果你感覺自己年輕氣盛,飛速成長,就可能夢見這種掉牙。

 

考試、當掉
“夢回高中重迎高考,驚出一身冷汗。”
考試夢,往往出現在工作生活中面臨巨大壓力時。
此類夢境表達的是我們面對壓力與挑戰時,內心感到焦慮或缺乏信心。這可能與某個具體事件相關,也可能僅僅是當下的心境狀態。

災難事故

 

“夢見世界末日、隕石掉落、大地裂開、飛機墜毀……”
災難事故類的噩夢通常呈現的是危機感和焦慮感。通常這種焦慮來源於心理層面的衝突或現實中的衝突事件。夢中災難的毀滅性越強,表明我們內心受到的震撼和衝擊越強。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oordens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夢見了颶風、地震等災難場景。這反映了我們對病毒危機日益增加的焦慮和恐懼。

 

被困住
“夢中夢,仿佛被困住一般,逃不掉走不出。”
如果你夢裡被困住,無法脫身,那可能意味著現實中的你,也處在被卡住、困頓、迷茫的狀態裡。
想要突破這種狀態,你需要仔細體會,究竟是什麼困住了你,以及夢是否給出了一些可能的幫助。
比如夢裡有個人對你伸出援手,這個人你認識嗎?ta能在心理或現實中提供什麼幫助?

 

死亡

一項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夢見親近的人去世或消失。
如果夢見活著的親人去世,通常不是預示ta真的要去世,而是你們之間的關係強度降低了。比如青春期孩子夢見父母去世,是因為他們渴望離開父母闖蕩世界。
如果夢見自己自殺或被殺,可能意味著自己某些部分,比如情感、情緒、性格被抹殺了。

 

在公眾場合裸體
夢見自己沒穿衣服,象徵著夢中呈現的是沒有保護的、沒有掩飾的、真實的自我。
Michel Claeys表示,夢見此類情節,一般會出現兩種心態:
1)尷尬羞恥2)感覺很自然
前者意味著,呈現出真實自我,讓你感到羞恥或脆弱。你可能想隱藏某些事情,但害怕別人能一眼看穿你。
後者意味著,面對別人和自我,你是真誠坦率的,完全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不需隱藏什麼。
夢境能告訴你的,其實還有更多。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被無休止的內耗壓垮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被無休止的內耗壓垮

文:心靈家園 

 

 

     人這一生,最怕的就是內耗。如果說,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情緒被困住,變得壓抑,焦慮,其實就是一種內耗。

     一旦內耗越大,消耗的就是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對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太滿意而進行自我調節,內耗可以理解成心理調節時候的內部消耗,消耗負面情緒、消耗壞脾氣,這些都是內耗的過程。

      相信很人都有這種情況:

1、每次參加社交活動後,會一直思考自己什麼地方沒做對,別人在如何評價自己,過分緊張他人對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甚至會因為這些臆想中的評價感到難過、焦慮、悲傷。

2、總是喜歡與他人進行比較與競爭。尤其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時,內心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失落感,甚至是嫉妒感。

3、內心一直希望變優秀,而且思想也很活躍,但卻毫無具體行動。實際上你只是思想勤奮,四肢懶惰而已,在默默跟自己較勁無數次後,因為現實毫無進展,進而感到沮喪而不知道原因。

     心理學上對於精神內耗的解釋是:

   “並非字面意思上的生理疲憊,而是精神上的疲憊”。

 

     即使你什麼也沒做,依舊感覺“我好累啊”。壓抑,低落,情緒化,疲憊感很重。

     一個人整天胡思亂想,思緒叢生其實是非常消耗能量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某一天你心裡很亂,想東想西,這天即便你什麼都沒幹,但是一天下來你仍然會感覺疲憊不堪,仿佛去工地扛了五百斤的大活。

     這就是精神內耗的標準表現:“思考”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去思考,而更希望有直接的方法,讓我怎麼做我怎麼做的原因)

     大腦的過度興奮還會讓你精神緊張,一直處於不必要的“應激狀態”,整個人都緊繃著無法放鬆,就更累了。

     如果你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就說明你也是一個“精神內耗者”。

     那我們可以將上面這三個層面的原因,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來看為什麼一個人會內耗:

1、思慮過多,過分擔心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可能也會有人因為生活中的波浪,陷入自我懷疑當中。但懷疑沒有用,你一味地擔心,思慮並不會解決什麼,反而讓自己變得壓抑。

 

     要知道,情緒有時候是很可怕的,一旦陷入無休止的情緒當中,就會被困住,無法自拔。

2、過分偏執,不願放手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又想不開,陷入無限迴圈當中。當一個人陷入精神內耗中,就會進入那種得不到就越想要的怪圈,就會無限痛苦。一味地執著,抓著事情不放,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發展,這樣做只會消耗自己的能量。

     你自己都不願意放過自己,自然就會過得不快樂。

3、太過敏感,看重關係

     如果說,你太過在意一個人,越看重一段關係,反而越容易失去。很多人,都因為太過在乎,於是變得敏感,就容易懷疑對方,這就導致彼此的關係費力。

     太過看重一個人,往往會受到傷害,相反保持平和心態,或許雙方會相處地很和諧。凡事費力的關係,最終都不會長遠,好的關係應該是保持平淡,不需要費力討好。所以,當你感覺到累,太過敏感時,就要停下來想想。

 

     人每天大約有6萬多個念頭,但實際上,其中80%都毫無意義。

     這些毫無意義的念頭都包含哪些呢?

     比方說,對過去的某件事,後悔不已,但你沒辦法回到過去改正重來,所以越發後悔;

    再比如說,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不停地感到焦慮,擔心,但很有可能其實那件事根本不會發生。

   一個人的內耗越嚴重,人心就越混亂,這時候注意力就沒法集中,生活也過不好。

     當一個人出現心理內耗往往有如下特徵:

1. 經常覺得累、壓力大,其實什麼也沒幹;厭棄自己,自責、內疚等負面情緒增多。

2.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最喜歡和希望的方向是什麼。因此做事猶豫不決,時間管理無效,拖延、工作效率下降。

     拖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壞處。拖延的內核大都是完美主義的傾向,完成一件事本身可能不是問題,但總是想著超越其他人,做到最好。這會對個人的心理會造成連鎖反應,影響日常生活。

     在思考方案的時候,明明一天什麼都沒幹,也不想說話、感到疲憊。因為腦袋裡有太多資訊,常常感覺自己腦袋要爆炸了一樣,不知道哪一個更好,在糾結的過程中工作效率極低,而且一旦大腦過度思考、進入待機狀態,就會表現得心不在焉。

3. 即使清楚了自己想要什麼,有了方向,什麼都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很累了;

 

     如果以上三條你都符合,那麼很可能你的心理內耗比較嚴重,也就是說你的精神上比較疲憊勞累。當一個人在心理上的損耗和勞累比較嚴重時,他/她往往做不出有效判斷,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會比較吃力。

   人生變好,從停止內耗開始

     心理學上著名的“水杯實驗”:

     一個教授拿著一小杯水,問同學們:這杯水多重?

     有人說5克,有人說加上杯子,應該有10克。

     但教授搖搖頭說:水的重量不在於幾克,而在於你拿著它的時間。

     你剛拿起它的時候可能只有5克,但你拿著它一整天呢?或許就有千斤重了。

     怎麼擺脫這種重負呢?

     ——放下。

     水杯很重,就立馬放下。

     很多時候,一個行動,好過一千個想法;一個改變,遠勝過無意義的堅持。

     與其在內耗中折磨自己,不如用行動打破僵局。人生變好,從停止內耗開始;停止內耗,從行動開始。

 

     如何停止自己的內耗:

1、停止胡思亂想,馬上行動起來

      每個人都有使自己的變好的欲望,但是,亂想沒有意義,行動起來才有意義。

2、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當我們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時,總希望能夠和優秀的人一樣優秀。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同樣達到某種程度,雖然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但是你的潛能和別人的潛能可能不一樣,你不用期待自己可以複製別人的優秀。

3、推翻內心負面的情緒

      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內心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這就會使人產生內耗,雖然此時你什麼都沒有做,但是你的心卻比較累。這個時候你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大腦,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用辯論的方式來推翻自己的負面情緒。

 

4、減少對他人看見的在意程度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就是活在別人的標準裡,別人只要稍微不滿意,你就會想著如何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來符合別人的預期。這種所謂的改變,是一種錯誤的信念,因為不論你如何改變,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滿意。而你需要更多的在意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你才能夠做真正的自己,才能停止內耗。

5、培養自己“向前看”的能力

     陷入精神內耗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總是會糾結于“沉沒成本”。

     一件事做錯了,失敗了,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他們會不斷地回味過去的失敗。或者死死地抱著過去不肯鬆手;更有甚者,還在不停地往錯誤的事物上持續投入,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失敗。

     然而這樣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內耗,因為錯誤並未停止,情況並未好轉。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其實都有內在劇本。

00.jpg

文:心靈家園 

 

我們身邊常會看到一些條件不錯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他們不管換了多少個男女朋友,身邊的人無一例外都會傷害他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劇本,或者說是模式。究其根源,他們童年可能是沒有好好被愛過,形成了“我不值得被愛”的內在劇本。

談到美好愛情,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歸根結底,一定是源於兩個人內心深處的默契與匹配。所以,即便是“戀愛腦”與“渣”的愛情,也一定是冥冥之中的相互吸引。
 而
當內在的劇本形成,人們就會無形之中去重複這個劇本。 

ta們遇到另外一個帶有“只有讓別人怕我,不能對別人太好,他們才不會離開我”這類劇本的人時,就會形成一個hookhook是鉤子的意思,是指兩個人鉤在了一起,彼此難捨難分,即便過程很虐。

於是一對兒一方小心翼翼尋求被愛,一方肆無忌憚傷害對方的畸形戀愛關係就這麼建立起來了。

回到開頭的問題:人與人之間是如何相互吸引成為情侶的呢?我想,大概是雙方的內在劇本恰好能搭一台戲吧...


01內在劇本為什麼重複
 

學過心理學的朋友多半聽說過“強迫性重複”這個詞。佛洛德在1920年發表的論文《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強迫性重複”這個概念。

他在對孩子的觀察中發現,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複。

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的事之後,會不自覺地反復製造同樣的情境,去體驗同樣的情感。 

佛洛德認為,孩子把玩具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去體驗失去的感受,通過體驗來修復母親時不時離開所帶來的創傷,其實這就是一個內在的劇本。 

從這個角度來說,案例中“重複”的背後一定是有其意義的,不管是因為習慣也好、因為能夠預測的劇本更讓人感到安全也好、還是冥冥之中希望通過一次次的重複改寫不同的結局。

總之,強迫性重複的背後蘊含著需求和意義,而要打破重複,改寫劇本,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內在劇本”是什麼。
02如何打破強迫性重複 

  • 瞭解你的內在劇本
    首先,瞭解我們在關係中、在做事的時候一直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常常覺察和反思自己的經歷,有助於我們從各種經歷中抽象出我們的內在劇本,也就是瞭解我們在重複做什麼事情。 
  • 思考“重複”背後的意義,接受現實

 思考“重複”背後的意義,你想通過“重複”獲得什麼?
“重複”的背後是怎樣的幻想和需要?
“重複”的代價是什麼?
思考清楚這些,會讓你更容易看到現實。 

  • 哀悼,然後勇敢開啟新生活
    內在劇本之所以不斷運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現實,去埋葬已經過去的且無法實現的幻想,也就是哀悼的過程無法完成。

03

你也可以從這裡開始

 

如果你在自己的生活中、關係中也能覺察到某種程度的“重演”,那麼非常建議你覺察自己的內在劇本,勇敢探索這背後的意義,我們與這些不想要的模式說再見,形成新的內在劇本。
你本來就值得擁有幸福。


如果大家想要探索並修改自己“內在的劇本”,如果大家想要學習如何更有效的解決心理問題,幫助自己的家人改善身心健康
或者現在已經成為諮詢師、療愈師想要更好的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可以聯繫心理諮詢及家族排列幫忙。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最大的安全感,來自於你的不斷“自我增值”!

88.jpg

心靈家園 2

 

     所謂的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內心感受到自由的感覺,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
 

     我經常聽一些人說:“希望自己能夠一直自信”、“希望他/她一直不變心”、“希望日子可以一直美好下去”......認為這樣就可以給自己安全感。而如果家庭關係、工作、生活、人際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內心就會特別缺乏安全感。

     而只要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內心的安全感建立于外在的永恆上,是一種扭曲的認知所導致的,而最終內心會非常缺乏安全感。

 

     “擁有”確實是我們生活的目標。但這種“擁有”,不單是原地踏步,或者當下帶給我們什麼。

而是從不斷努力中,自我成長,增加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才是心之嚮往的安全感。

      網上一個很火的帖子: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

     有個回答受到高贊:“從現在開始,豐富自己,去做讓自己增值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豐富自己,可以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呢?

     有這樣一句話:“敢於嘗試只是會暫時失去立足之處,不敢嘗試將失去自我。”
 

     不論何時,我們都要敢聽、敢看、敢學、敢做,不斷挑戰新事物,接觸新世界,在不斷嘗試中,尋找真我。
 

     人生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不確定,每邁出一步都有一步的驚喜,而步伐邁多了,就發現後面的路走順了,走穩了,人生的路也被你走寬了。

 

      如何做到自我增值呢?可以嘗試從下面這5個方面開始:
 

1、從堅持閱讀開始

     查理.芒格曾說:“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堅持閱讀的。”

     一個人人生的高度,都是從學習開始,而學習的第一步就是閱讀。

 閱讀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智慧增值,為了內在蓄力,讓你能以更好的姿態,應對生活中疾風暴雨。

     法國思想啟蒙家伏爾泰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但當你讀書而思考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要想成長,就要學會閱讀,在讀書中覺醒,在閱讀中增值。

2、自律

     有多少次,你不由自主地刷抖音、朋友圈,刷一些不過腦的東西,追劇追到淩晨卻做不了“正事”?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功能出現問題。

     很多人不是不想自律,是不能自律。為什麼?

    因為對人的心理結構不瞭解,對意識和潛意識不清楚。比如, 有意識的時候你的大腦當想到的是:“我想做什麼?”而潛意識當中想到的是:“我習慣做什麼”。

     就像昨天的文章當中我們講到的,意識和潛意識產生了衝突,兩者沒有達到同一性,自然就很難自律。

     不自律,可通過有意識的遠離碎片化資訊,進行記憶、理解、整合資訊的訓練改變。

     只要你從低階難度著手,通過多次重複積累,以量變引起質變,也能獲得高品質人生。

3、從微習慣著手改變

習慣也可以決定命運,你別不信。

     一個習慣小偷小摸的人,他也許一輩子都是小偷,因此毀掉了自己的名聲,還讓自己淪為階下囚。

     一個習慣了貪婪的人,不管賺多少錢都不會快樂,而是一直悶悶不樂,並且會因為貪婪,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一 個習慣了幫助別人的人,不管他多窮,都會很快樂,並且能夠遇到貴人。當你總是幫助別人的時候,總有一天,那些被幫助的人,會反過來幫助你。

     一個習慣了琢磨事情的人,總是能夠從常規化的思維模式裡跳出來,打破陳規,找到一條不一樣的路。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習慣。讓自己習慣往好處想,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多幫助別人,多思考。

     好的習慣,會讓自己越來越優秀,舉手投足之間,一個人的形象就改變了,好運氣也隨之而來。

      如果你想改變,那就從微習慣著手,找一個你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事情來做,你就不會有負面抵觸情緒,也就更容易付諸行動。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很多人不重視、瞧不起的微習慣,不但影響了你的人生,更改變了你的命運。

4、從杜絕妥協起步

     人都有惰性,這是人性的弱點。要培養一個有利於自己成長的習慣,就必須拒絕退而求其次的心理,不給自己設定任何可以妥協的藉口。

     這樣,在你的大腦就會在認知意識和潛意識中,建立邊界思維。

 

     世界潛能大師博恩.崔西曾說過:“潛意識的力量比意識大三萬倍以上。”所以任何潛力的開發,願望的實現,都是依靠潛意識的。

5、樹立底線,保持邊界感

     做人應該有自己的底線,知道該做什麼不能什麼,知道該要什麼,該拒絕什麼。

     人不是你一味的討好別人就喜歡你,討好只會讓別人看不起你。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底線,原則問題堅決說不。

     任何關係,都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界限,過了界,再好的關係也會紮人。

     一段讓人舒服的關係,必定是親疏有度。

     人和人的相處,如同兩隻取暖的刺蝟,靠得太近,紮人;離得太遠,又冷得難以忍受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察情緒背後的真相

P_20200801_095226.jpg

:劉豐

情緒與業

問:當情緒、情感出現後,我們應該如何讓內心回到平靜和諧的狀態?

劉豐老師:為什麼我們在現實中,什麼道理都懂,但是我們遇到事兒還是會升起情緒和情感。人在情緒和情感的作用下,其實是在繼續增加煩惱,它是所謂造業的一種生命體驗。

什麼是“業”?我們宇宙空間的一切最本質的存在是“念”,是“正弦波”,是“陰陽”。這些“念”,“正弦波”、“陰陽”在整個宇宙空間裡面,它是自由的,它是沒有分別的,它各有各的名字、屬性。但它們在整個宇宙裡面是全然自由的狀態。
 

當我們開始執念的時候,就產生分別。這個分別繼續疊加,就形成了我們的認知。我們因執念會疊加出我們的在某些方面的認知。它會組成我們一些區別於整體能量結構的一個特定能量結構,這個能量結構被我們稱之為“靈魂”。

“靈”是高維的意思,高維空間的能量結構就是所謂的“靈魂”。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來講,我們是在一種不圓滿的能量結構狀態下,在我們人生的舞臺上,考場裡邊,讓我們的人能量結構趨於圓滿。圓滿的過程就是你不斷地顛覆這些認知,這叫“消業”。

 

 

情緒的根源

我們的情緒從哪來的呢?情緒是從我們的煩惱來的。我們覺得不舒服,我覺得不能接受,你為什麼會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全是因為認知的分別造成的。

我們所有的不自在、不舒服全是源於分別。因為分別,我們會對有些事物過於執著,這叫“貪”。我們會對有一些東西過於排斥,甚至抵觸,甚至衝突,這叫“嗔”。而我們對於某些東西過於抓緊,過於被它所左右,這叫“癡”。所以“貪、嗔、癡”全是來自於分別的。

人間的煩惱來源於分別,而這個分別構成的這些認知,是對分別的強化,這叫“業”。

所以,情緒和情感在現實中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你只要用情緒和情感為依據,你做的任何決定都會讓你不得不為它買單。因為那是造業,那是增加了能量糾纏。它會產生我們的意識和生命的覺受系統裡面的強刺激。有人憤怒的時候,肝疼,或者有人擔憂、恐懼的時候,腎會出問題。“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情緒化的東西,會造成我們的臟器之間產生痛苦的經歷。

 

 

覺察情緒背後的生命功課

痛苦的經歷會讓你不自覺的時候,它就形成了你的一種相對固化的能量偏性。當你覺察的時候,就發現它是在提醒我,偏性能量已經發展到某種程度,我得注意不能再讓偏性激化,同時又幫助我理解這種偏性能量需要我用智慧去把它化解。

實際上,覺醒的生命認為這(起情緒)是提示,我為什麼有不好的感覺,一定是這件事情在提示我,什麼認知,讓我對這件事情產生這樣的理解,這樣的狀態,這樣的不舒服。

你發現認知才知道,原來認知才是源頭,才是裡邊讓我不舒服,還是讓我產生不好的感覺。它是在提示我要顛覆這個認知。這個認知沒有好壞,但是它在任何層次上的形成就是對我們的障礙,對我們獲得更高境界、更圓滿智慧的障礙。

用一些方法度過了情緒的過程,但你這道題沒做,這件事情背後的認知會換一種形式再度出現在你生命中,而且當它再度出現的時候,可能當量會更強。

真正解決問題的,是在煩惱中、在情緒中去覺察我們的生命功課。我為什麼會對這件事起煩惱,我為什麼會起嗔恨心?我為什麼對這件事產生了恐懼,一定是由於我們的某種認知對我們自由的能量的一種限制,它在提醒我們,有一種認知,使我們對針對這個場景或者衍生出來這個部分,產生了這種內在能量的糾結。這種能量糾結實際是一種提示,提示功課來了。

這時候你就開始去覺察認知,你就知道,我要用對法去顛覆認知。

 

覺察的層次

大家注意,顛覆認知不是我要壓抑,也不是要轉移,我現在想著這事,我換一個想,我想別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很多人把這個叫轉念,轉念能消業嗎?不可能。一定是顛覆,邪來正度,惡來善度。

六祖禪經裡面講的所謂的【對法】,指的就是顛覆認知。認知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所有的認知都是中性的,但是它會以一種傷害的形式提醒我們,這種提醒其實不是一開始就直接傷害我們本人的,它會衍生出周圍的事情,它讓你看到周圍有事件發生了。

有覺察的人就會發現,為什麼讓我看到這件事?因為你所有所見都是你投影的。這種投影在佛教智慧叫“細妄”,不是一個跟你極其相關的,它好像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這件事情可能對於你來講是一個極小的事情,但是你看到了。

所以你看菩薩界,他不單單只是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周圍的能量關係之中。他不只是自己不造業,你看到任何人的造業都是自己投影出來的,他說的是這個邏輯。

他會密集的覺察,他會在這些提示還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之前,他就開始轉化,所以就是我們講的煩惱即菩提。

 

了生死不如了業

如果你一定等到煩惱發生到我們自己身上,情緒發生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才做這道題,可以嗎?可以。

有些人的題目是讓他經歷一次死亡。死一次才領悟一條道,才顛覆一次認知。

如果你能看到時空裡面的所有存在,他們的那種演化過程中的這些煩惱和眾生的煩惱,你都看到了,然後你就去承擔眾生煩惱,這就是菩薩道,就是發菩提心。

一個生命沒有進入軌道的時候,你遇到的問題,你想通過方法去解決它,對不起,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能量的遷移,是拆東牆補西牆,它沒有真正解決本質的問題。

如果我們只想到【了生死】,這個生死可能我們還真不容易了。為什麼?你定在這個目標中,可能你一輩子不見得達到得了。所以我們的目標一定是超越生死,在超越生死的境界制定目標。所以生死順便就了了。

真正的【了生死】是對時空裡面的所有存在,沒有任何掛礙的境界。當你全然超越時空的能量糾纏的時候,你的目標是超越時空的。比【了生死】還要重要的實際是了業,這是對於覺醒的生命而言。

 

回歸圓滿的功課

我很多年前跟一個佛教的師父交流的時候,他說如果認為佛教只是生死的話,可能不瞭解或者不太理解。後來我就受到啟發,沿著這個思路去想,原來確實如此——因為到第四維就了生死了。

而我們人類整個智慧的終極是 N 維(N趨於無窮大),但是我們確實需要在某一個當下,用這樣的方法讓我們止跌。因為在情緒和情感左右下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造業,都是強化一個認知,把這個認知繼續強化,讓我們的能量更低、更局限,讓我們的意識能量更不自由。

所以了脫了業所要達到的目標,才是真正的動力,也就是你是否相信你的內在是具足圓滿的。所有出現的不如意,都是我們要回歸圓滿的功課。

然後要有大願,要有回歸徹底圓滿的願。這個時候你遇到的所有事情就不是大事情,因為這些事情相當於我們看螞蟻的事兒,到了人的境界,看它就不是事兒。這就是大願,會讓我們不斷地超越中間層次。

正信和大願有了基礎的時候,然後行,是心行。心行是在投影源裡面去行,落在心地,在投影源裡去顛覆認知,轉化。一個人覺醒以後,能夠在入世的每一個當下去發現題目,讀懂題目,完成題目。

 

 

知行合一

還有幫助我們超越情緒情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不下念,在每個當下不下念,為什麼?因為此時此刻,當下的下一秒有無窮多種可能。哪種可能會發生,只取決於當下我的能量是這種狀態(仰角向上),還是這種狀態(俯角向下)。這種狀態叫下念,就是恐懼、貪懶、糾結、仇恨。不下念,就是喜悅、自在、充滿愛。

不是在三維的邏輯系統裡面轉移,是在自己的高維意識中瞬間轉念,不下念。這個時間越短,你下滑的就越少,時間越長越多。如果保持不下念這種狀態的時候,未來全是驚喜。你根本不用想未來會發生什麼,它全是驚喜。

這種高維實踐在高維的狀態下去顛覆認知才有效,在三維的知識系統裡面去轉移沒有用。

很多人說知行合一,一個沒有覺醒的人的知行合一有什麼意義?他不過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狀態的流轉。當你知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些都是假像的時候,你才進入了覺悟的境界。當你真正覺悟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存在居然跟我們的成長都有關係,沒有一種存在跟我們的成長沒有關係。這個時候你所有的行都跟你的覺醒相關了。

到了第三個境界的知行合一才有意義,因為在第二個境界是不行,因為他只是覺得沒意義,他發現不了意義,他只是覺得原來他認為的那些東西全都沒意義,所以他覺得按照原來邏輯去做事沒意義。到了第三個境界他又發現原來現實的一切都跟他有關,跟他的覺醒有關。

最後分享一個故事,有人問老師父說你開悟之前幹嘛?劈柴挑水做飯。你開悟之後呢?劈柴挑水做飯。那人想這開悟一點意義都沒有,還是幹一樣的事情。其實這可不一樣,他已經在另外一個境界上,把劈材挑水做飯當成他修行的生命功課了,他的行住坐臥都跟他自己的生命覺醒直接相關。好,謝謝。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是自愈力!

c5838124ab048acc75e0c857eb72f5fb.jpeg

文:心靈家園 

 

    有些人的不自信是因為自己有缺點或不足,而有些人則是因為擔心自己缺少某些方面的能力。一個人感到自卑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仍沒有形成自己“自愈”的能力!

     因為,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個人如果自己不願意儘快醒悟,就會表現出自暴自棄,總希望有人能夠拉自己一把。那麼,誰都救不了他。

      因為,當別人想拉他一把的時候,卻找不到他的手在哪裡。

     反之易然,雖然自己現在對自己不太滿意,可能內心會感到自卑,但是卻不拋棄自己,願意堅持學習並自覺總結和領悟,形成自己對一些事情的見解,那麼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請記住: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再過分依賴外界,而是依靠自己強大的內心,跨過一個個漫長的暗夜。

自愈的前提,是少去糾纏往事

     看到網上有人說:“要感謝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因為正是那些傷害你的人,才使你變得強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話?

    因為有的人,對於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他們總是把那份怨恨埋藏在內心深處,久久不能釋懷。

 

     可是,只要你心中的怨恨沒有消失,那怨恨帶來的傷害往往不是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而是你自己。

     現在你應該能明白,為什麼相信上面那些話,會讓自己更加難以走出來。

     在怨恨中沉淪,是對自己最大的折磨。

    於是,有的人就企圖用“感謝”,來代替“怨恨”,以尋求解脫。

     然而這是不現實的,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在精神分析當中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合理化。

     對於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卻能夠“心存感謝”呢?這不是在“打臉”曾經受傷的自己嗎?

     那麼,我們要如何對待才能真正的走出來呢?

     答案是:放過自己。

     放過自己是什麼意思?

     想一想:你在那裡怨恨別人,別人會因為你的怨恨而倒楣嗎?(這是很多人都會用的一種機制,詛咒對方,認為自己詛咒對方了對方就會倒楣)

     其實這只不過是再一次傷害自己,也是在延續別人對自己的傷害。

     放下別人的錯,不是寬容別人,而是放過自己,是對自己的仁慈。

    一個人,只有真正學會愛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

     他為什麼能夠傷害你?是因為你能力不足嗎?顯然不是,是因為你害怕,只要你害怕的,都會成為別人傷害你的資本!

 

     人要去適應環境,而不能要求環境來適應人。

     當我們處於不利的處境中,要適時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做當下的處境中,應當做的事情。

     如果緊緊抓著自己的價值觀不放,不知變通,那麼,就會讓自己在痛苦中沉淪,從而失去抓住橄欖枝的機會。

      就像之前有一個故事:一個人覺得自己離對面那坐山太遠了,就不停的呼喊,讓山過來,離自己近一點。可是喊了很久,山一動不動。這足以激發他內心的怒火!

      而自愈最好的方法,不是繼續喊山過來,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讓山離自己近一些,那就自己走過去。

 自愈,放下憂慮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意思是說:不論是工作或生活當中的很多時候,我們產生的煩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是在自己嚇唬自己罷了。

     一個人,如果手頭上的事情少了,那麼,心中的事情,就會多起來。

    所以,解決煩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自己動起來。

     當自己每天過得充實、忙碌,那麼,那些遊思妄想,自然就消失了。

     人,要活在當下。

    過去的已經逝去,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

     如果因為憂慮未來而耽誤了當下,便是不夠明智了。

 

     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

     當我們放下無謂的擔憂,把目光放在當下,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我們會發現,未來,也漸漸變得明朗起來了。

     強者治癒,弱者自憐。

     強者能夠以一顆樂觀、堅韌的心,來應對生活的磨難,所以,他們能夠自渡;

     弱者習慣於“等靠要”,顧影自憐,結果,只能在苦海中沉淪。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這7個現象,你已達到很高的智慧境界

16508255_1265590970201118_5067911566483517634_n.jpg

:靜心靈覺

 

我們經常能看到聰明的人,卻很少能看到智慧的人。聰明往往是方法論層面的機巧,智慧則往往是世界觀的高超。聰明可以習得,而智慧則需要開悟。

 

就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在經歷那一場硝煙前,他從未覺得遠處的山林,是如此的平靜和美麗,在那之後,他像是突然開悟了般,從此看世界的方式變得不一樣。可見智慧開悟可能就是一瞬間之事。接下來說說高超智慧境界的7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第六感很強

 

一般來講女性的第六感會強於男性,因為女性的神經感知優於男性,男性更偏向于理性思維。第六感強的人,他們往往對事物有個超前預判,能很好推測將來能發生的事,有窺測天機的潛質。

 

第二個特徵:能很好地融入環境,並與人為善。

 

這種人一般有很強的親和力,能快速融入別人,且對自己有充分認知,能夠接納自己和他人,活得瀟灑又自在,不會忸怩、擰巴。他們遇到什麼事都能泰然自若,不會驚慌失措,因為他們一直都對自己很自信,相信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第三個特徵:活得很真實,是天地間的赤子。

 

這種人很真實,他們往往大道至簡,不會給你說些彎彎繞繞,也不會曲意逢迎。他們站在那裡,就自成一道風景。萬事萬物在他們心中,他們也身處萬事萬物中,他們葆有一顆赤子之心,這一點非常難得。

 

第四個特徵:有很強烈的使命感。

 

這種人一般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就如同下凡歷劫的佛陀,他們知道自己一身的歸宿在哪兒,就像司馬遷寫《史記》,季羨林譯梵文,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極致的美,他們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使命為核心,頗有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至死不渝感。

 

第五個特徵:既能感受獨樂,也能感受眾樂。

 

他們由於感知力很強,所以對世界都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他們在獨處時,不會感到無聊和茫然失措;也不會和別人聚會時覺得無法融入,或產生排斥的心態。因為他們熱愛這個世界,也對他者充滿善意。

 

第六個特徵:自主獨立,不依賴他人。

 

這種人對事業往往都是全身心的付出,同時他們不想任何事來束縛他的手腳,所以他們一般都保持獨立自主之精神,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是自然而然的事。他們愛惜自己的羽翼,而且想要飛得更高,所以一直都在有意識地鍛煉豐富自己,所以絕不會去當別人籠子裡的金絲雀。

第七個特徵:能領略平凡世界的美。

 

這種人由於感知力強,且又有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情懷,所以他們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能欣賞,這種人往往是有趣之人,在藝術方面會有一定的造詣,因為他們能看見常人無法看見之物。

 

智慧開悟的人,往往有很強的感知力,感知力的最主要兩個來源就是大自然和獨處,所以那些高人都喜歡去深山老林裡靜修,也不無道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子產品成癮是世界性難題, 心理學家找到了“解藥”

11.png

文:芒來小姐,

電子產品依賴是世界性難題。手機是好是壞,全看使用者能不能駕馭它。學會駕馭電子產品的孩子,更能獲得未來競爭力。
 

前陣子為了給孩子上網課,朋友買了一台iPad。春節期間,孩子抱著iPad不撒手,把朋友氣得一頓訓:“給你買iPad是為了學習,不是給你玩的!”

結果,這個11歲孩子反駁說:“我玩是因為我的朋友都在玩,我不玩大家聊什麼?而且課本也在iPad裡,我不看iPad怎麼讀書?”

朋友啞口:一時竟無法反駁。

一個班99的孩子都在玩手機電腦,老師都用網路教學。手機、電腦、平板、智慧手錶、智慧學習機、智慧音箱……電子產品無處不在,帶來的壞影響,成為讓父母頭疼的問題。

 

電子產品依賴是世界性難題。

瑞典,98%7歲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機;英國,孩子每天花6小時玩手機電腦;美國,孩子每天花在科技產品上的時間高達9小時……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專家Anders Hansen在新書《手機大腦》裡寫道:雖然手機在兒童群體中已經普及,但絕大多數孩子都沉迷遊戲娛樂,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夠善用手機。

 

什麼叫善用手機?如何使用電子產品,才能夠放大電子產品的好處,而不是被電子產品奴役?

 

Anders Hansen將腦科學、進化學、心理學和自身研究結果結合起來,在《手機大腦》裡做出了嚴謹的解答。

Anders Hansen認為,電子產品對孩子產生影響是好是壞,由三方面因素決定:多巴胺、用腦習慣和鏡像神經元。

手機帶給孩子的,

不只是成癮

 

為什麼人們會手機成癮?原因是它用源源不斷的新鮮內容,啟動人類大腦中的獎賞機制,讓人不斷分泌多巴胺,不斷感受快樂。

 

這被稱為手機的“興奮劑效應”——饑腸轆轆的原始人看到樹上的果實,會興奮得分泌出多巴胺;無聊焦慮的現代人看到網上的消息,也會分泌出同樣的東西。

興奮劑效應在10-20歲的青少年身上尤其明顯。他們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多巴胺分泌旺盛,十幾歲的孩子看手機,就像饑餓的原始人看到果實一樣,容易沉迷其中獲取更多滿足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青少年離了手機就悶悶不樂,甚至性情大變。他們被虛擬世界啟動的多巴胺遠超現實。

 

什麼樣的孩子能夠抵抗興奮劑效應呢?

研究者針對7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A型人格(好勝心強,自尊心低,壓力感大)對人容易對手機上癮,B型人格(溫和佛系,不急不緩,壓力感低)的人不會和手機難捨難分。

 

B型人格有兩個特質:社交不活躍,上進心較低。或許因為這樣,他們能做到忽略手機裡的聊天資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不太關注其他人都在幹什麼。

如果採訪B型人格的孩子“你為什麼不愛玩手機”,他們多半會給出這類答案:“玩多了也沒什麼意思”、“爸媽不讓我玩”、“我的朋友都不怎麼玩”……

相比容易給自己壓力的A型人格孩子,B型人格孩子沒那麼大壓力。不會因為考試考差沮喪萬分,也不會為了融入群體必須跟大家玩一樣的遊戲。

 

也就是說,B型人格對興奮和快樂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他們同樣喜歡追求快樂,但內心沒有那麼“饑餓”。

 

相比起來,壓力很大的A型人格者更容易“餓”,因為他們承受的壓力快到極限了,而甩掉壓力最快的辦法有兩個:賭博,玩手機。

 

《手機大腦》提到一組調查結果:一些社交平臺上的流覽機制,參考了老虎機的賭博機制。當我們思考“有沒有人給我點贊”時,我們其實和思考“下一把肯定能贏”的賭徒有著一樣的心理。

 

因此,Anders Hansen認為:想要避免孩子興奮劑成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負”。

 

要麼讓孩子用更原始的方式學習,要麼讓孩子精神上“吃飽”,內心平穩滿足後,獲取興奮和快樂的動力自然會減退。

 

手機讓孩子熱衷於“走捷徑”

手機之所以會對孩子產生壞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類的大腦被設計成“愛走捷徑”的模式:為了減少熱量消耗,最高效率地處理問題,人類會本能地在思考上“節能”。

 

研究者讓一組實驗物件拍下美術館的展品照片,另一組實驗物件用眼睛看。第二天,研究者向兩組人展示展品照片,讓他們找出昨天在美術館看過的作品。

 

結果顯示,沒有拍照、用眼睛看的實驗物件印象更深、記得更牢。

 

這個實驗說明:如果大腦認為“反正手機都有照片”“反正網上都查得到資料”“反正老師會把PPT發到雲端”……就會開始節能,不那麼專注於記憶、學習。

 

這被稱為“Google效應”:既然Google上都找得到,那還有必要去記住嗎?答案當然是否。

 

另一方面,人類“走捷徑”時也會分泌興奮愉快的多巴胺。

 

遠古時代東張西望的人警惕性更強、存活率更高,多巴胺幫助人類保留了這個有助於生存的習慣。如今人類雖然進化了,“一心多用時會感到愉快”的習慣還是延續了下來。

 

所以,只要手機在旁邊,孩子就容易放空大腦、三心二意,並且為此感到愉快,這種感覺是很容易讓人沉迷。

 

基於這點,很多科技廠商試圖傳遞一個誤導資訊,來合理化大腦因為手機“走捷徑”:使用手機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更多東西,實現一心多用。

 

然而,一項針對150名兒童的研究結果發現:人不可能一心多用。那些所謂“擅長”多執行緒操作的人,注意力和效率比只做一件事的人更低。


 

而且,一旦大腦習慣“走捷徑”,哪怕只是把手機擺在身邊,都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投入學習;或者哪怕努力集中注意力,也記不住太多東西。

 

Anders Hansen建議:如果你已經形成手機依賴,當你工作學習時,為了避免走神,最好把手機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用紙筆記錄代替手機一鍵操作,看起來效率更低,但能記住的東西其實更多。

而孩子養成這些習慣,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就像約伯斯嚴格限制子女使用科技產品。

 

既然父母深知手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習慣,就要從根本上限制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最好每天不超過60分鐘,甚至更低。直到孩子能夠靠自己控制多巴胺、自覺把手機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面對面交流更有幸福感

如今,各種社交App讓我們不用見面也能溝通。然而,這也帶來一個副作用:增加了青少年的抑鬱、焦慮、孤獨傾向。

 

為什麼會這樣呢?

義大利幾位科學家用猴子做實驗,發現猴子伸手拿食物、看到其他猴子做同樣動作時,大腦負責組織身體運動的區域會被啟動。

 

人腦中也有這塊區域,它被稱為“鏡像神經元”,是一種通過模仿他人,來幫助自己學習的腦細胞。

 

它的作用在於:當我們親眼看到他人做某件事時,鏡像神經元用模仿和記錄他人的動作,來幫助我們感受情緒、獲取經驗。


 

因此,當我們和某人面對面交流時,我們同時也在模仿他、學習他、成為他。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表情,他們正處在鏡像神經元旺盛發展的階段

然而,手機取代了面對面溝通,孩子只能面對一張螢幕或一個音筒說話,這直接導致鏡像神經元越來越不活躍。

 

一項研究針對40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自從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共情心在不斷減弱,並且越來越喜歡陶醉在自我世界裡。

 

這意味著,雖然孩子能通過手機見到更多人,但同情他人的感受、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卻日漸減弱。

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們在2年內對5000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長,幸福指數越低,抑鬱和焦慮指數越高。那些高P精修過後的照片,很容易讓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自卑不安。

解決這個問題的直接辦法,就是引導孩子不要依賴手機進行交流。

 

丹麥幾位元研究者組織1000人進行了“一周不用手機”實驗,7天后,實驗物件普遍感到:和他人面對面交流時間增加了,壓力更小,對生活滿意度更高,以前看他人曬照片時產生的嫉妒感也煙消雲散。

 

手機增加了快樂、方便了生活、讓我們和朋友更頻繁聯繫,但手機不能取代正常社交。因此,想聯繫朋友時,儘量約出來玩;或者放下手機,和父母一起走向戶外,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方式。

 

如何善用手機,幫助孩子成長?

2013年北京滿分作文《手機論》,文中有一句話:手機者,有善亦有惡,或曰無所謂善惡。以遠慮觀之,以高德馭之,不以其廢正務、遠人情……

簡單來說就是:手機是好是壞,全看使用者能不能駕馭它。

 

如同上文的總結,我們有三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駕馭手機:給孩子“減負”;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鼓勵孩子面對面交流。

此外,《手機大腦》也給了父母一個安全使用手機的小貼士:

 

  • 下載限時app,嚴格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
  • 每天關機1-2小時,完全擺脫手機;
  • 將手機設置成黑白背景,減少多巴胺分泌;
  • 不將手機帶進教室、床頭,做作業時也把手機放遠點。

 

孩子終身都將與手機作伴,早年學會如何正確駕馭手機、而不是被手機牽著鼻子走,對他此刻的成長和今後的人生都至關重要。

 

為此,父母也需要言傳身教,抽時間放下手機,去戶外跑一跑。當你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孩子也會模仿你的做法,抽離虛擬世界,去現實世界中尋找真正滋養自己的養分。图片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賴,其實強化了索愛

44.jpg

:劉素珍 

 

愛就在你心中

只是有很多石頭蓋住了它

這些障礙物是我們自己放的

如果願意把障礙搬開

你的愛自然就會出來

 

沒有你,我怎麼辦?

我們可能習慣依賴他人,在依賴的過程中,安全感會得到滿足。當失去依賴時,一開始會覺得焦慮、恐慌,繼而試圖再挽回,想延續過去的快樂,這段時間會顯得痛苦與難熬。

當我們失去這份依賴時,許多情緒會開始浮現,起初是孤單無奈,接著是憤怒。
 

如果我們失去依賴,憤怒的情緒沒有離開,之後很多年我們可能都會停留在憤怒的狀態中,一遇到有人離開,就會憤怒。

我們會用「憤怒」壯大自己的「痛苦」,也讓「你必須讓我依賴」這種信念變得理所當然、合理化。而這背後的潛臺詞是:如果我這麼做,就不用自己面對恐懼與障礙。可這樣的行為無法讓憤怒真正止息。
 

 

不是依賴才有愛

當我們依賴對方時,同樣附帶著“害怕失去”的限制信念,事實上這種模式在削減我們的能量與智慧。當我們不依賴時,我們的關係才能得到滋養,生命能量也會煥然一新。
 

若是借由依賴得到快樂與滿足,那我的快樂某種程度上比你還重要,在關係中,則會造成衝突。往往我們也會將“對方未能滿足自己需求”的這一行為誤讀為“他不愛我”。

如果這份愛建立在索取需求之上,這樣的愛則不是真正的愛,因為真正的愛沒有恐懼。

當你有能力去覺察自己的恐懼、障礙,試圖與恐懼交流時,對自己的看見與認識,則會讓你開始不將自己私有化的負面能量施加于對方。

這時候,愛才會發生。

 

愛一直都在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愛」,不管發生什麼,它都不會消失。

可大部分人碰觸不到這種狀態,因為我們可能帶著期望、恐懼,讓這些負面能量主導生活,從而衍生更多問題。

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是衝突矛盾,每個衝突矛盾又滋生出更多的衝突矛盾,我們稱之為愛的空間都被這些填滿了。結果大部分人可能只會從滿滿的痛苦、傷害、記憶處與他人互動。長此以往,就忘記了原本愛的空間,而誤把充滿衝突的狀態當作是本來的樣貌。

不用傷害解讀,看見事實的全貌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並且願意清理,才會讓愛浮現。能夠清理轉化到什麼程度,你的快樂就會到什麼程度。

如果內在空間被清理開來,「愛」的狀態浮現以後。那時你已不會退回到此前痛苦的狀態中,你的心會變得清明、覺醒。你也有能力去清理那些佔據空間的障礙。

當你意識到「愛」的空間出現時,關係之間的糾結才會融化。這時喜悅還不足以形容這種狀態,儘管我們都把它叫做愛。

在這空間裡,你看到的就不會是自己的投射,而是事實或真相。也不再會用過去的傷害解讀事情,對大多數執念,就真的放下了。

  • 作者:劉素珍。來源公眾號:紫色菩提。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開始欣賞自己,所有的美好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55.jpg

文來源:全息宇宙 

 

 一個成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

內在充滿了允許和自由、快樂與和諧,

他會允許一切事物在身邊自如地發生,

因為他始終安住在自己裡面,無比幸福。

 

01
成為自己,是靈魂最本真的渴望

图片

 

你有沒有發現下面這些問題:

 

當我們不快樂時,我們既不想加入別人的快樂,也不允許別人是如此的快樂。

 

當我們單身時,我們就覺得別人的恩愛是一件刺眼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幸,我們就會詛咒看起來非常幸福的人、事、物,我們總能從上面發現不完美的地方,然後緊盯著不放。

 

當我們內在有限制,我們就不允許別人自由。

 

當我們內心有評判,我們就不允許別人自在。

 

當我們沒有成為自己,沒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也就不允許別人成為真正的自己。

 

比如:你在一個有著重男輕女觀念的家庭中長大,從小你就被教育:

 

作為女人是不好的,是不幸的......女人沒有男人好,女人就應該付出、受苦......

 

那麼當你生了女兒,也會這樣教育女兒,讓她受同樣的苦,或者更多苦,你會不允許女兒享受身為女人的快樂與自由。

 

或者:如果你小時候經常因為出去玩挨打,長大後你也會不允許孩子出去玩,你同樣會打他——因為你被這樣對待了,你也會這樣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沒能成為自己,後果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帶著滿身的枷鎖、制約、限制、抵抗,我們會將這些問題投射到所有人、事、物上,我們不允許超出我們觀念的人、事、物存在,我們會不停地批判、不停地去控制。

 

我們今生最大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活出自己,這是我們能為這個世界做的最大的貢獻,也是最棒的事情。

 

只有當你成為你自己,你真正地自由、快樂、幸福了,你才能自由、自然地允許別人自由、快樂、幸福。

 

“ 一個成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
內在充滿了允許和自由、快樂與和諧,
他會允許一切事物在身邊自如地發生,
因為他始終安住在自己裡面,
無比幸福。


02
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

图片

當你開始覺察,你就能打破束縛!

 

我是誰?這是最最重要的問題,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簡單。

 

觀察你與人們,以及與情境互動的方式,不要抗拒與回應。當你熟悉了這個過程,你就越來越能夠覺察自己的念頭、意見與判斷,然後與它們保持距離,並且在每一種情境下都能維持平靜。

 

當你能夠觀察,而不將任何情境貼上好或壞的標籤的時候,你就能將自己自由釋放。

 

我們本身就是完美的!然而,念頭、信念、意見與判斷是不完美的,這些干擾與局限我們的程式與記憶,就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它們通過社會與我們的經驗,輸進我們的意識裡。

 

當我們開始覺察到自己並不只是記憶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開始觀察,並且漸漸地不再被限制結果所捆綁,回歸到最初的完美狀態。

 

不幸的是,我們最普遍的運作方式,就是完全無察覺地認定:

 

我就是記憶

我就是他們說的這樣

我就是如此糟糕

我無法改變

......

我們根據外在的環境、家庭教育變成了某個樣子,並相信這就是我們的原貌。結果,我們就任由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環境與外在的因素來定義我們的認知,成為了一個面目全非的自己,甚至丟掉了自己。

 

“ 當你開始欣賞自己,

所有的美好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03
學會真正地欣賞自己

图片

 

為了發現自己和內在平靜的連接,我們需要回歸實相,並且心領神會地知道,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這也將讓我們成為自己,並開始存在于信任與靈感之中。在此,所有完美的時刻都會回歸到我們身上。

 

無一例外地,當你停止按照自己所處的外在環境來定義自己時,你將接收到更多自己無法想像的東西。

 

一旦你回到自己真正的本質,開始欣賞自己,人們也就更能欣賞你。人們將透過你的愛而認識你,並且尊重你與你的自信。他們對你的認可,與你的學歷或你所擁有的東西都毫無關係,就僅僅與你本身有關。

 

這項方法既簡單又順理成章,一旦你開始釋放自己,你將注意到自己不需要對人們說太多話,他們就已經開始好奇地向你探詢:你究竟對自己做了什麼呀?你都做了些什麼呢?你看起來有些不一樣,好像年輕多了!


04
當你成為自己,你才會允許別人

图片

 

 

瑪莉安娜·威廉森曾說:我們最深的恐懼,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匱乏,相反的,我們那最深的恐懼存在,是因為我們無比強大。不是我們的黑暗,而是那個光明讓我們感到害怕至極。

 

我們常自問:我怎麼可能是聰明、優雅、英明與偉大的呢?事實上,我們為什麼不是呢?你正是上天的孩子,是你把自己貶低了,這樣會讓你無法在人間有所貢獻。

 

如果只為了讓別人在你身邊感到安全些,所以就讓自己萎縮變小,這樣想實在是太愚昧了!

 

我們生來就是要彰顯上天的榮耀的,而這榮耀正在我們裡面,這不只在部分人裡面,而是每個人都有。

 

當我們讓自己內在的光亮閃耀,我們就會不假思索地允許別人也這麼做。當我們從自我的恐懼中被解放出來,我們的出現也會同時解放了其他人。當你成為你自己之後,你享受了內在的自由、幸福、和諧,你就會允許別人也成為他們自己。


05學會為自己清零

 

一開始或許有些困難,但一旦你有了覺察的經驗,也就是回到了零的狀態(沒有意見、判斷與期待),你就會想要經常回到那個狀態,哪怕只是靈光一現。

 

當你越是經常練習,就越容易保持覺察。當下一個記憶又開始播放,它會迫使你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覺察。正因為如此,你必須給自己下一個機會繼續練習覺察並做你自己。

 

漸漸地,你就會覺得自己像小孩般地自由,只觀察與讚歎這生命的奧妙。到了一定階段,相較於毫無覺察的狀態,反倒是保持覺察狀態與做自己變得更容易一點。

 

一旦你開始練習,你的身心就會記住那種感覺,這種感覺也會常來找你,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 放掉那些不屬於你的東西,你就時時刻刻都能到達寧靜與喜樂的狀態了。
 


06
現在就讓自己自由!

图片 

記住,你正在追求的安全感與快樂,並不存在於你所擁有的那些物質、學歷與關係中,它比你想像的那些都要來得更加容易。絕對沒有外在的東西能夠讓你變得更完整與完美,任何你現在認為必要、且可以向外求的東西,都只能讓你感到短暫的興奮。這只是一種依附關係,遲早都會消失,或者讓你對它們漸漸失去興趣,而且你可能還會因此受傷。

 

現在,就讓自己自由!

 

相信你已經擁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再也不需要其他東西了,放下並且允許內在最瞭解你的那個部分去指引與保護你。回歸到完美的你,將會發現上天的所在,以及你所需要的每一件事物。

 

它們都在哪裡呢?就在你的內在!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不明白敵人是自己,就會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埋怨或改造他人......

tim-gouw-1K9T5YiZ2WU-unsplash.jpg

文整理:身心靈解碼

 

總是有突如其來的痛苦等著你,而你對此毫無防範。如果仔細審視你的痛苦,你會發現,你搞錯了對象,你冤枉了好人,並不是其他人做了什麼讓你痛苦,是你自己讓你痛苦。

你有各種執著和習慣,當他們遭遇反彈的時候,你就會感受痛苦。

 

我們經常會說:哦,那個人讓我生氣,因為她做了什麼什麼。如果仔細檢查一下的話,你會發現,事實上並不是那個人做了什麼讓你生氣,讓你生氣的是你內心的執著。如果你沒有任何執著,那個人做任何事也不會激怒你。

舉個例子,你非常喜歡周傑倫,但你的同屋卻告訴你他的歌是垃圾。這足以令你感到不快或激怒你。我們來分析一下,你認為她那句話激怒了你,事實上這句話很可能只是對你才有這種作用。如果她是說給一個同樣不喜歡周傑倫或者一個不知周傑倫為何人的人聽,那個人一定不會被激怒。相反的,她還可能會很開心。
所以,並非那句話激怒了你,只是你內心的執著激怒了你。
如果你希望不被激怒,有兩個選擇,讓所有的人都認為周傑倫的歌很美是第一種,那樣就沒有人會告訴你周傑倫的歌是垃圾。不過這很不容易實現。你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來讓每個人相信周傑倫的歌是非常動聽的。你必需把每一個人都擺平,一個都不放過,即使只剩下一個,他都可能發出不和諧的聲音,讓你再度被激怒。想一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你有可能完成嗎?

另一種方法是放棄你的執著,這樣無論其他人說什麼你都無所謂。你知道,沒有任何外境具有激怒你的企圖或作用。
我們經常說這樣的話,我們抱怨別人把屋子弄得一團糟,抱怨別人說那些我們不愛聽的話,抱怨我們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總是把造成我們痛苦的原因歸咎他人。薩特說:他人是我們的地獄。我們認為讓我們痛苦的罪魁禍首是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

我們都不想要痛苦,所以我們試著說服別人按我們希望的方式行事,不要說那些我們不愛聽的話,對我們尊重,以及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

這可能在短期內會奏效,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服從你,即便你是美國總統。

總是有突如其來的痛苦等著你,而你對此毫無防範。如果仔細審視你的痛苦,你會發現,你搞錯了對象,你冤枉了好人,並不是其他人做了什麼讓你痛苦,是你自己讓你痛苦。你有各種執著和習慣,當他們遭遇反彈的時候,你就會感受痛苦。
剛才我們說到消除痛苦的方法是你放棄你的執著,雖然我用了放棄這個詞,但其實並沒有什麼需要放棄的,你不需要把任何東西扔掉,因為本來就沒有真實存在的東西,你以為自己緊握在手心的東西是真實的,但如果你展開你的手掌,你會發現一無所有。如果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已經放棄了。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敵人是你自己,你會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埋怨他人或改造他人,這樣你永遠不會得到你想要的。

你希望避免痛苦,但你走錯了路。你必須瞭解痛苦並非他人造成,這樣你就可以順藤摸瓜的找到痛苦的發源地。

我們的痛苦來源於我們的習氣,而我們的習氣來自我執,我們有我執,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你最後會找到無明那裡,一切都是從它開始。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越沒本事的人自尊心越強?

tim-gouw-1K9T5YiZ2WU-unsplash.jpg

文:心靈家園 

一個人一無所有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無所有還有一顆玻璃心 
所以別讓你所謂的自尊心,斷送了你的前程

▼最近公司招聘中發現,越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自尊心越是強烈。雖然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對你畢恭畢敬很聽話的樣子,但實際做起事情來便有分曉。公司通常在新入職的員工不瞭解公司業務的時候,都會安排他們獨自一個人進行街邊手遞手推廣業務。這項看似普通又簡單的工作卻足以看出了一個人的職業心態。

( 懂得放下“自尊”的   /  不懂得放下“自尊”的)

一個能夠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看的是目標結果;然而過分強調自尊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希望有人陪自己做同樣的工作,那樣會讓他覺得不會那麼難堪。對於那些還停留在一窮二白階段卻又無比渴望成功的人而言,被過度強調的“自尊”都無疑是前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如果足夠想得到你想得到的
請放下無用的自尊自尊原本是個褒義詞,用於一個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讓人知進退,懂榮辱。一個高自尊的人,為了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踏踏實實的拼搏奮鬥,嚴守社會的道德標準,永遠讓自己體面有尊嚴的活著。然而在一些脆弱而敏感的人,自尊卻成了要求他人的一件利器,面子比友情大,比親情大,甚至比天都大。

一個人越是百無一用的時候,越執念於那些無足輕重的底線,處處都要表現出自己強大的自尊心。這種自我陶醉似的自尊,不過是一種建立在不安全感之上的脆弱的自我吹捧。更多的時候,能力和自尊要求是成反比的。
例如電影【老炮兒】裡馮小剛,兒子用錢迫在眉睫,卻仍然固執的強調面子問題。
再比如有些畢業生在家啃老,卻總關注著別人對自己的指指點點和誰從口袋裡掏出什麼牌子的煙這些問題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強調自尊著眼於小事,就做不了大事。

太要強太敏感的自尊,其實來源於自卑。
記得剛剛踏入職場,第一份工作就是隨行助理,那似乎是一份很風光工作,高薪、私人遊艇、豪宅豪車,接待的都是政商名流。就在自我認為應當被人尊重的時候,卻沒有發覺其實只不過是呼來喝去的滄海一粟。因為自己的能力只不過就是一個“開車門兒的”。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接待一個非常有錢商界老闆的時候,我沒有及時安排好他要喝的酒,於是被指著鼻子罵道:“你丫就是個傻逼!”

辭職的那一天,我無比感激那樣一段經歷,它教給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當你一文不值,你的自尊也毫無價值。

尊重是隨著價值的提升得到的▼
有個遠方親戚家的孩子,也是自尊心強烈的典型,堅持要當“白領”,寧可在家失業啃老也不去做一些薪資並不低的“藍領”,認為那是“丟人現眼”。家人好不容易托人幫他找了一份還算理想的工作,第二天就因為被同事嫌棄學歷低傷了自尊辭掉了,至今,他也沒有一份正式工作。

首先,請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不要用我們之間是平等的這樣的鬼話來騙自己,別去憤憤不平世界的不公平,別指望別人用相同的態度來對待你,也不要斤斤計較自己心理陰影的面積。

人和人之間確實存在巨大差距並且這些差距是有原因的

其次,不要指望所有人都會熱心的説明你,還必須用你希望方式。該求人的時候,把姿態放低,別以為一切都是天經地義。一個人經得起多大詆毀,熬得住多少苦累,才能擔得起多少讚美。

承受是發力的前提

馬雲曾經有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1996年,這個又矮又瘦的年輕人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的黃頁,大部分人,甚至連門都不開。鏡頭記錄下了他曾經所有的窘迫與無奈,也見證了他許下的誓言,他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麼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會知道我是幹什麼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自己和解,才是人生最好的治癒

000.jpg

 

 :黃仕明心理

 

在一次工作坊裡,一位女士在提問的環節裡,提到了一個困擾她多年的問題:

“總感覺到自己有一種迴圈模式,和自己不喜歡的家裡人的命運模式特別像,怎麼擺脫這種迴圈模式呢?”

聽完她的問題,我轉向現場的學員,問大家:“在座的各位,小時候有沒有發過這樣的誓言——長大後,我一定不要像媽媽或者爸爸!”

 

大部分人都舉起了手。

“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沒有發現,父母就在前面等著我們,我們變得越來越像父母了?”

覺察之光照進來,課堂裡響起了恍然大悟後歡快的笑聲······

“我一定不要像我媽媽”;

“我一定要讓父母開心”;

“我不可以脆弱,我一定要堅強”;

“不可以讓其他人瞧不起我”

······

這些來自早年的自己立下的“早期誓言”,是創造了我們生命輪回的一個原因。

而且,很多“症狀”也是來自我們早期的誓言。

我們需要做的是,轉化問題為資源,意味著重新從成熟的年齡,發出成熟的“誓言”。

 

從這個反抗裡,從那個早期發過誓言的地方,去看到那個孩子,跟那個孩子說:“親愛的寶貝,你不需要改變,你就這樣,我就可以愛你;你不需要改變,你就這樣,就可以在世界上綻放著獨特的天賦和價值。”

回到發誓的地方,把成熟的愛帶到那個地方,然後,感謝“他/她”,並邀請“他/她”和你一起踏上屬於你自己的英雄之旅。


有一個讓我非常震撼的個案。案主的爸爸患有神經分裂,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每天夢裡最害怕擔心的一個畫面就是,她爸爸突然發瘋拿著菜刀去砍家裡的人,追著她媽媽砍。
   這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當這個女人長大結婚,建立自己的家庭,有一個對她很好的先生,還有三個孩子,但是她仍然感覺不到幸福,快樂,她感到抑鬱,常常在他們的家庭裡發起一股破壞性的能量。
   一直到我們進行個案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件非常讓人震驚的事情,我讓她假裝爸爸在面前,看著他,然後做一個呼吸,放鬆,讓心打開,跟爸爸說:“親愛的爸爸,我以為我跟你不一樣,事實上,親愛的爸爸,我和你是一樣的······”
   這一個一樣,並不是行為上的一樣,這一個一樣,是去承認她的生命來自于爸爸,去承認在她的身體裡、血液裡、細胞裡有一半是來自爸爸。
當她不再去抗拒她身體裡的一半,不再去抗拒她的身體來自于爸爸的那一部分,當她的內在不再掙扎,那就是平安,那就是平靜。
   一個新的可能性,新的關係,新的可能從這一個平靜裡朝向未來,踏上一段新的創造性的旅途,而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輪回。
   親愛的爸爸,我以為我跟你不一樣。事實上我和你是一樣的。


   當我們能夠去承認,去連接,當我們能夠打開心,讓生命的河流經由父母流過我們,能夠流得通,我們沒有去對抗的話,那麼我們的生命就會繼續生生不息。

 

抗拒問題,創造了更大的問題,越是抗拒,越是賦予問題更多的能量。

 

與其抗拒,不如流動。

當我們成年,如果我們還是用這樣一種理念認為「今天的不幸,今天的不開心,今天沒有達成心中想要的成就,那是原生家庭造成的」,那我們會繼續糾纏在原生家庭的能量之中,無法和父母和解。

 

我會邀請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成年人,和過去小時候的自己有什麼不同呢?你如何應用這些不同,為你自己創造生命裡的不同?

 

如果你還是卡在沒有資源的古老的催眠裡,卡在很小的年齡裡,從那個地方作出反應,無能為力,自我設限,只能怪罪外在的環境,那你會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到相似的輪回和重演之中。

 

你用一個理念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害者,用受害者來證明你今天不快樂不成功是有道理的,就算被你證明了,那又怎樣呢?你對了,又怎樣呢?你創造了你的生命了嗎?你創造了你的結果了嗎?你創造了你想要的生活了嗎?

 

如果答案是no,那就證明了你扮演的這個受害者的角色是無效的。

 

小時候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但是當你長大之後,你還是這樣,那就是一個資訊——你還沒長大。
真正的長大,是看到爸爸媽媽不改變也可以,事實上,他們也不需要改變了,因為就算這樣,他們都可以把你撫養長大。
   所以,讓自己接過這一份生命的禮物,邀請你把成熟年齡的自我帶回來,把所有不同的資源帶回給自己,把自己的力量帶回給自己,拿著這些足夠的資源、力量和愛,你可以做自己內在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創造屬於你的獨特的生命。
   然後,也去看到我們的爸爸媽媽,也是有局限的,因為他們也沒有辦法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理想中的父愛母愛······
 

我們每一個人都攜帶著文化的創傷,父母的創傷、家庭的創傷,如果你帶著這樣的同理心看你的父母的時候,你就變得慈悲了。當慈悲發生在你的身體裡,你看著父母的時候,你只有感激,只有祝福,只有感恩······

 

你一直等待的來愛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當你能夠愛自己,每一天都是從愛開始,從愛結束。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自己,是佛;管別人,是魔

istockphoto-1130655264-612x612.jpg

 

: 思卓之源 

 

生活中,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我們免不了被人議論,也免不了去議論別人。

然而《壇經》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真正的智者,眼中不見他人過,耳中不聞他人非。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智慧不夠

古德說: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

 

看別人不順眼,不是別人不優秀,而是自己智慧不夠。

 

有個年輕人和父親抱怨新婚的妻子缺點太多,實在難以忍受。

父親問他:結婚前,你的妻子有優點嗎?

兒子說:有的,但是現在沒有了。

父親又拿起一片瓦片和一團棉花,問他:你說,它們誰更厲害?

當然是瓦片!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

父親沒有說話,只是抬手將瓦片和棉花一同摔到地上,瓦片粉碎,棉花卻完好無損。

這時,父親緩緩開口道:孩子,瓦片有棱有角,看似厲害,卻會遇冷則冰,遇硬則碎。傷害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受傷。而棉花卻大不相同。

多看別人的優點,就會像棉花一樣,給人溫暖。做人,應該像棉花一樣,既可以抵禦風寒,也可以溫暖人的一生。

 

就像熱帶海洋中有一種長滿毒刺的魚,叫紫斑魚。當它越仇視對方時,毒刺的攻擊力就越強,對自己的傷害也就越大。因此紫斑魚的壽命通常只有一兩年。

一念佛,一念魔。看別人不順眼,受傷的其實是自己。心中的怨恨與不滿,就是不斷地往自己身上灌毒。

 

所以很多大德都說:看世間眾生皆是佛,獨我一人是凡夫。

 

佛看到的都是佛,菩薩看到的都是菩薩,凡夫看到的都是凡夫。真正的智者,都不看世間過,不論人是非。

你就是你生活的寫照,你心裡想什麼,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

 

心念轉變,命運就變,

心不轉念,地獄浮現!

 

《楞嚴經》有云: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管好自己的心,才是一切福報的前提。

 

有一位禪師帶著徒弟趕路,走到一半時,突然向著魔一般抱著一棵樹大喊道:徒弟啊,快來救我!

徒弟不知所措,禪師又說:我抱著這顆樹太痛苦了!趕緊把我拉開!

於是徒弟用力去拉扯,但卻無濟於事。

最後還是禪師自己放開了雙手,告訴他:你瞧,我自己放開手就好了啊!

我們人生中的痛苦和煩惱就像是在抱著樹,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心強上的枷鎖。只有學會轉念,換個角度看問題,人才能得大自在。

 

同樣的玫瑰花叢,有人看到的是花朵,那就處處是天堂;有人看到的卻是荊棘,那就時時在地獄。

正如六祖慧能悟道後曾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人生所有的苦難和煩惱,都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心念一轉,看什麼都順眼。

有的人整日修行打坐,卻煩惱依舊,就是因為性格心態沒有任何改變。

當你以寬闊的心態包容一切時,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不順的人。

 

當你經常發現的是自己的不足時,你所看的一切境都是好境,所見的一切人都是好人,所遇的一切事也都是好事。

所以有偈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佛,找遍外在一切,也很難找到真正的自己,只有向內心尋覓,才能成就真佛。

人生成佛還是成魔都是自己決定的。從自己內心找原因,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戰勝心

photo-1547595175-1abe606baafd.jpg

一念行者

 


弟子隨師修行,一日師生病,身背疼痛甚,師發出哼哼吆吆之聲。弟子小聲自語到,多年修行,竟也不能勝它,哼哼吆吆,和凡夫之人有何區別?

師聞言,呵斥到,多年修行,竟也不明道理。
弟子曰:願聞其詳。
師說,修行不是戰勝凡夫心,不是大心勝過小心,而是以大心包容容納一切小心,不論小心的何種情況狀態,大心愛之,如母愛子。我教的是大心慈愛之法,不是鬥戰武勝壓制之法。隨我多年修行,竟也不明白這點。
師又說,如果手疼腳疼身疼,亦或心中有一物抑之不出,你是訓練那個凡夫心堅強不死嗎?如此山都還沒翻過,如何拜佛見法。
弟子恍然大悟,說到,我明白什麼是慈悲為懷了。諸佛常說慈悲為懷,我現在真正明白它的意思了。
師說,說說看。
弟子說,慈悲是一個修行者的胸懷本身,那個胸懷要容納一切,包容一切。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一切出現在心裡的,都應覺知它們,感受它們,允許它們,愛它們,一粒塵埃也不排斥。就像一位母親對待她,聰明的孩子愚笨的孩子,健康的孩子殘疾的孩子,善良的孩子不善的孩子等,她都愛,不加分別,因為那是她的心頭肉。
師說,如是如是。對出現在你心裡的善念惡念,分別念,嫉妒念,等等一切念,也都愛它們,如母愛子吧。允許它們自由來去,就像自家的門沒關,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一樣。
弟子說,修行決不是打架,內在的打架,不是你要強過某一念,你要勝過某一心,而是認識到,試圖打架的,和將要被打的,都是你自己。如此知道,就會停止內心的格鬥,以愛的方式止息不安的雙方。我明白了,慈悲為懷的真正意思是,對於一個修行者,和平與愛,是他內在國家的法度,在他的裡面,因清楚明白做個合格的心靈公民。這就是慈悲為懷。這就是修行。
師父聽聞,哈哈大笑,說對的,對的。隨後又彎著身子,哼哼吆吆起來,像演戲一般,那麼認真,那麼逼真,不是覺悟的修行者,誰能看得出來?
這老頭太會演了!弟子笑到。
覺醒者才是偉大的演員,他將臺上台下都視為演戲,但沒有一處不認真,沒有一時不認真,因為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演員。師父邊哼哼邊說。那樣子讓人忍俊不笑。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看見了吧?我的師父在以他平凡的身軀和不平凡的心,既演繹世間法,又演繹超越世間法的佛法。看來有緣跟一個明白的師父修學是多麼幸運。弟子像對著旁人說,又像對著師父說,還像對著自己說似的,給師父端茶去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尼采的40~讀懂就現出你的精神層次

高.jpg

樂享心理課堂整理

 

  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尼采

 

弗裡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15日—1900825日),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尼采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許多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尼采人生格言
 

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瞭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


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

 

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水面。

 

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麼。
 

自從我厭倦了尋找,便學會了找到。

 

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刹那即為永恆!

 

世界彌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孤獨並不是好事。孤獨會讓你墮落。孤獨會讓人類腐朽變質。去吧,走出房間,上街去吧!
 

希望是最大的災難,因為他延續了人的苦難。

道德有兩種:有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道德;謙遜而服從者曰奴隸道德。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上帝已經死了,因為我的存在。

 

自由的保證是什麼?是對自己不再感到羞恥。

 

沒有哪個勝利者信仰機遇。

 

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人類唯有生長在愛中,才得以創造出新的事物。

 

許多人浪費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們心願的機會。

 

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嚮往的是閒暇。與此相比平凡的學者卻回避它,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閒暇,而此時安慰他的是書籍。

 

一旦選擇相信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習慣之物都在我們周圍織成越來越堅固的蜘蛛網,而我們很快就發現,蛛絲變成了繩索。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

 

也許你感覺自己的努力總是徒勞無功,但不必懷疑,你每天都離頂點更進一步。今天的你離頂點還遙遙無期。但你通過今天的努力,積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人可以控制行為,卻不能約束感情,因為感情是變化無常的。

 

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只是為了隱藏自己。

 

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尤其與人交往時,即便看透了對方的某種行為或者想法的動機,也需裝出一副遲鈍的樣子。此乃社交之訣竅,亦是對人的憐恤。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

 

我們走得太快,是該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了。

 

- The End -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