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必等待輪回,來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0035035433412128_b.jpg

作者:羅楠

你建立起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

01

暑假裡,後臺有許多媽媽留言,讓我推薦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或者直接表達困惑:

為什麼孩子都靜不下心來讀完一本書?讓孩子讀書呢,也讀,但半個小時就給你翻完了,這麼泛泛而讀如何能把一本書的精華全然理解吸收? 

“現在的孩子也都這樣心浮氣躁了麼?” 
 

在說這個問題前,先講一個小故事。 

有這樣一個家庭,在他們有了自己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也在考慮這樣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夫婦二人就想到打造一盞“連桌燈”。 

晚飯後將燈下的桌子用木板隔出三塊兒類似現在辦公室格子間的區域,每個人坐在屬於自己的位置閱讀自己喜歡的書。

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多,隔板被增加到13塊,桌子越來越大,於是,每晚都能看到如同圖書館一樣的景象。 

全家人必須都坐在這同一盞燈下閱讀。

讀《聖經》,讀課文,或者自己喜歡的小說詩歌,頭頂上從最早的大號煤油燈,到汽油燈,再到後來的電燈,不變的是,每個夜晚每個人不僅均勻地分享著頭頂上的燈光,還享受著知識帶來的照亮內心的光。 

即使父母偶有不在家,由於這種儀式感的養成,孩子們也“常常是充滿期待地等著晚上的全家共同閱讀”。 

這位父親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精神生活的培養,取決於好習慣,習慣能否養成,卻需要父母的自律和規範。

如果你每天下班後只會癱在沙發上刷手機看視頻,那麼也別指望孩子能自己走進書房; 

如果自己習慣大吼大叫脾氣暴躁,也別奢望孩子的性格能夠和風細雨溫柔良善;

如果自己一個月都看不完一本書,又如何要求孩子去完成你列的長長的書單。 

孩子,或者家庭關係都是互為映照的,如鏡子般映照出為人父母者的樣子。

你蠻橫,孩子就會無賴;你拖延,孩子就會懶散;你貪婪,孩子就會不知足;你暴戾,孩子就會冷漠;你霸道,孩子就不會尊重他人。 

孩子只是小號的大人,讓孩子做到之前,請先進行自我規範。 

孩子延伸的,不僅是我們的血脈。對自己的要求、自身的眼界和行事準則,都在深深影響著孩子。

02

現在我們常常提到一個詞:文化

文化是撲面而來的微風,是一個人良好的教養,是對弱者的謙和,是“品位、道德、智慧積累的總和”。

作家梁曉聲將文化分為四點,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和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重視家庭文化的共建。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家庭與家族中世代醞釀的親情,是養育良善的土壤。

能否在家庭裡獲得足夠的尊重、愛與自由,決定著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講到家庭與童年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即現代語境中的原生家庭。 

有矛盾的夫妻總是形成對峙的局面,看誰更疼愛孩子,其實是在比著誰能更好地控制孩子。

如果父母間的這種分歧被孩子得知,孩子就會巧妙地利用這種矛盾為自己所用,那麼這種孩子是不可能具備合作精神的。 

如果某位家庭成員的地位遠高於他人,比如父親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是家裡實際的主宰者,那麼他就會將這種錯誤觀念傳遞給自己的兒子。

這種家庭氛圍其實對女兒的傷害更深,她們會以為男人都是家中的暴君,以為婚姻就是受人主宰的家庭生活。 

如果母親在家裡很強勢,整天嘮叨不停,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那麼女兒就會像媽媽一樣尖刻、挑剔;

男孩則時時處於防禦狀態,警惕著母親對他的控制,並害怕自己被罵而變得性格內向、畏縮不前,長大後更多的逃避與異性相處。 

婚姻是一種合作關係,沒有地位的高低之分,同樣,家庭中更應看重的是愛與合作精神。

03

家庭文化不僅僅包括整潔的居住環境,良好的生活習慣,優秀的家風傳承,還是爸爸愛媽媽,相互的尊重與體諒,父母的愛,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優劣。 

都明白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都知道言傳身教比單純的複製數落更有效,生活中我們卻因為懶惰和不自律,生活無休止的重複而一再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 

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心理學書《熱鍋上的家庭》。

以一個五口之家所面臨的家庭危機開始,從家庭治療師治癒的過程,你能看到每個家庭的影子。 

16歲的大女兒克勞迪婭處處與父母作對,經常大哭大鬧離家出走,甚至到了想自殺的程度。

父母只好向心理醫生求助,但心理醫生發現,問題其實不在大女兒身上,反而是看起來夫妻關係融洽的大衛夫婦,他們背後隱藏著很多問題。 

父親對親密關係有恐懼心理,母親是典型的依附型人格,兩個人相處的模式給家人傳遞了極大的壓力。 

父母:我們都是為你好!

子女:有些事情我自己能分辨。

妻子:到底是我重要還是你媽重要?

丈夫:……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每個人都是問題攜帶者,其實也是整個家庭的問題。

父母與孩子間形成了壓力三角,才使孩子成為了情緒的承擔者和受害者,問題從來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不堪重負,才會導致情緒失控。 

解決問題的前提永遠是要正視問題。

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從家庭中獲得愛與尊重,不自卑、不焦慮、不急躁,就得先面對自身的問題。

自己也不可能永遠正確,也一樣有恐懼,懷疑和問題,讓孩子可以在家長身上找到自己認同的東西,而非一再抗拒。

04

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其實我們大多數的人生,就是不斷重複同樣的事情。

你得到了幸福,就會重複幸福;得到了痛苦,就會重複痛苦。

要建立好的重複,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給他愛與支援,同時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又給予他足夠的信任。 
 

那麼,孩子就會學到愛、信任、獨立與自強,並把這些好的東西不斷地在以後的人生中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複。 

養育孩子是挺難的,因為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一次再教育,而人大多時候又是害怕改變自己的。 

我女兒之前就略帶困惑地問過我,為什麼不給她買智能手機?為什麼不讓她玩抖音或遊戲?

因為我就是這樣做的啊,我的手機上至今也沒有一款遊戲軟體,退出一些圈子,過濾掉一些無用社交,我要寫作,就要看很多的書,查很多的資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任何一種輕微的陷落或沉溺,都無法讓我更好的做到專注。 
 

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外部環境總會有各種以解脫放鬆為藉口的試探,只要你表現出稍微的軟弱和動搖,更大的試探和誘惑就會隨之而來,使人一步步陷落。

而成長是什麼?是連嶽說的,即使人的本能是逃避辛苦與壓力,但成長的關鍵內容之一是戰勝這種逃避本能,最後馴化辛苦與壓力。 

“一些孩子因為本能的逃避,最後徹底放棄了,但他們恰恰成為了辛苦與壓力的奴隸。

從小學到大學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馴化辛苦,戰勝本能的過程中,你練就了學習與自律的本事,到了父母這樣的年紀,生活中照樣有辛苦與壓力,可是你已經不怕了。” 

此後她再沒問過這類問題,因為她發現在書中所得遠比某種遊戲軟體帶來的更加豐富與新奇,她會逐漸懂得先苦後甜的生活比暫時的刺激更為長久與穩妥。 

教養孩子其實並不難,只需看自己是否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是一個家庭溫情的不斷傳遞,一個家族至少三代人的高尚堅守。 

演員吳秀波曾在訪談中說過,“我總覺得輪回不用等到下世,今生今世就能看到,你的父親就是你的前世,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來世” 

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總有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們修正。因為我們會成為父母,將與孩子一起再重新體驗一次成長。

你建立起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

當與所有為人父母者共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