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原生家庭裡,藏著你的婚姻模式
作者:晚妝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因為什麼才會喜歡上一個人?或者說,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擇偶標準?其實你會喜歡什麼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婚姻模式,早已在你的原生家庭和你的童年經歷中種下了種子。
01
我最不想嫁的,就是我爸那樣的男人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因為什麼才會喜歡上一個人?或者說,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擇偶標準?
如果你恰巧談過幾次戀愛,那麼或許會發現,其實你喜歡的人身上都有著某些相同的特質,而這種特質,往往與你的原生家庭有關。
大學時認識一位元女神學姐,身材高挑,膚白貌美,而且成績優異,家境出眾,追她的人加起來估計繞學校操場一圈都不止,但是她一個都沒答應,大學四年都是單身。那個時候,我經常會想:能被她看上的男人到底得多優秀?
但結果卻打了所有人的臉,因為學姐最終嫁的男人真的算不上優秀,尤其是和那些追學姐的人比起來,無論是長相、身高、學歷、工作還是家庭狀況,都極其普通,甚至為人有些木訥無趣。
直到前兩天和學姐私下聊天的時候,我才終於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原因。
學姐說,她的父親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男人,有錢,有趣,長得帥,懂浪漫,屬於很多女人心目中的憧憬。他對女兒很好,但是對妻子卻很不負責任。這些年來,在外面找的情人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學姐的母親並非不知情,只是為了這個家庭始終忍受著。從小到大,學姐見過無數次母親一個人偷偷哭泣的情景。
所以,她從小就對那些太過出眾的男生有一種抗拒,總覺得會在他們的身上看到父親的影子,反而是她先生這樣的男人更加讓她覺得安心。平凡普通,沒有任何花哨的技巧,只知道以最樸實的方式愛她。不張揚,不浮誇,但是卻很溫暖,很真誠。
02
你的原生家庭,決定你的擇偶觀
學姐的事,讓我想起了咪蒙前不久發的一篇文章,叫做《我最不想嫁的,就是我爸那種男人》
她說:“從小到大眼睜睜地看著爸爸這樣對媽媽,我們對愛情的期待值,一再跌停。他們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男人,最差的樣子。我們不想嫁給爸爸那種男人,也不想成為媽媽那種女人。”
學姐大概也就是這樣的感受了。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理論: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會在成年後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帶入到未來的戀愛、婚姻中去尋找,給親密關係帶來困擾;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被滿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捨。
就像民國才女張愛玲,自小缺失父愛,被父親嫌惡、否定、毆打,甚至叫她去死,於是她長大後就想要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伴侶。先後兩段婚姻,胡蘭成比她年長14歲,賴雅比她大29歲。
周沖將張愛玲的婚姻狀況形容為:“年輕時,選擇一個中年人做伴侶;中年時,選擇一個老年人做伴侶。”而張愛玲自己也曾坦露自己的婚姻觀:“我一直想著,男人的年齡應當大十歲或是十歲以上,我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驗一點。”
這種擇偶觀的形成,其實就是她對父愛的追尋。
03
有多少人活成了父母的翻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擇偶觀上,而且還可能影響你之後的婚姻模式。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小A從大二開始和男友在一起,談了五年,最終分手了。原本只是很普通的失戀,她卻覺得生無可戀,差點從樓上跳了下去。直到她去找心理諮詢師,才揭開了這一切背後的傷痕。
原來,小A自小父母離異,跟著母親長大。她的母親在離婚後找過兩個男人,最終都沒有在一起,所以一直把女兒視為累贅,對她極其苛刻,動不動就又打又罵。
如果說她一直以來都在原生家庭的苦海中苦苦掙扎,那麼,男友的出現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她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不曾得到的那些愛和希望,全部投射在了前男友的身上。
畢業後,更是毅然決然地和他一起留在了這座城市,徹底切斷與母親的聯繫。所以,當那個人離開的時候,她的全部依靠瞬間轟然倒塌,才會徹底陷入絕望。
而且,也正是這種孤注一擲的心理,才會讓他們的感情走向破裂。因為把一切都寄託在男友的身上,小A自身安全感極度缺失,總是忍不住抱怨自己有多痛苦;動不動就跟他發脾氣,覺得他變心了;甚至翻看他的聊天記錄,想要掌控他的一舉一動……
到那時,小A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他拋棄了自己,而是自己無意識地複製了父母的相處模式,逼走了他。當初,父親不就是因為母親總是抱怨責怪才離開了這個家嗎?
我們口口聲聲說著自己不要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但最終卻往往不知不覺就活成了他們的翻版。
04
原生家庭再痛苦,也還有一條路通往幸福
有人說:“談戀愛是跟對方的優點打交道,眼裡只有對方的優點,而過日子是和對方的原生家庭相磨合,眼裡都是缺點。”我覺得這話說的很對。
我一直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但同時也是兩個原生家庭之間的事。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都在潛移默化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各種影響,無論是擇偶觀念、情感需求還是溝通相處的方式,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或許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激情的蒙蔽和自我的約束,而暫時看不到這些烙印,但是在婚姻的漫長歲月裡,它們必然會逐漸顯現,直到我們不斷地尋找、修補和癒合。
臺灣知名歌手賴佩霞曾經講過自己的婚姻經歷。她來自單親家庭,母親的性格非常剛烈,認為有什麼事情就要當著別人的面說,自己認為對的就要據理力爭。
她從小聽從母親教誨,結婚後看到公公婆婆做事情無法理解,就當面說;和自己的丈夫出現矛盾了,就一定要爭個你錯我對。結果,她的第一次婚姻以失敗告終。
後來,她覺察到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開始反思自己,並且開始學習心理學,開始身心靈成長。最終擺脫原生家庭的烙印,再次走入婚姻,現在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一個人的婚姻狀況,通常在他的原生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但這顆種子最終能開出什麼花,結出什麼果,卻要看我們自己拿什麼去滋養。
真正好的婚姻,是需要兩個人各自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脫離,斬斷那些負面的鎖鏈,不斷完善自身,最終拚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或許這條路走起來必定苦難重重,但是我相信,只要你走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