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議題:我的恐懼,讓女兒不想上學

simon-rae-jJYlr6H1ClM-unsplash.jpg

 

 

           老師傾聽完來訪者的陳述,並給予一些支持與澄清,再與個案的期待取得一致後設了以下排列:

老師請三位學員分別代表當事人、女兒、與恐懼。

場域上母女兩個隔著一些距離並排,和恐懼代表面對面站著。

女兒代表開始往場地邊緣移動,當事人代表則慢慢走到恐懼代表面前,恐懼代表只看著當事人。(以下簡略代表字樣)

當事人拉住恐懼的手,並且摟住恐懼時,恐懼的眼圈開始泛紅。兩個人關注者彼此一直在場域裡打轉。

老師重新諮詢當事人,瞭解到她曾有一位夭折的哥哥與墮胎的經歷。

老師再請另兩位學員代表當事人的父親、母親。

當父母代表站上場域時,當事人走到女兒身邊,想讓她過來,女兒不動。

老師詢問女兒的感覺,女兒這時覺得,“我有點害怕,對恐懼有感覺,對媽媽沒感覺。”

當事人走遠了些,恐懼發言道:“聽到這些覺得頭暈,很不舒服!”

女兒代表聽到這裡,突然衝上去從恐懼代表的身後抱住他,粘著他。

魏老師請恐懼代表對女兒說:“這不是你來找我的時候。” 女兒後退,一時之間不知道要如何是好,慢慢就躺下了。當事人走過來,坐在女兒的身邊。

魏老師請當事人對父母說:“爸爸媽媽,請你們看著哥哥(揭露了恐懼就是那位夭折的哥哥),我已經看得很累了。”

然而父母親似乎不能關注到恐懼––也就是哥哥的代表。

魏老師請當事人對女兒說:“這是你舅舅,你不必怕他,也不需要你特別做什麼。”

當事人帶著哥哥(恐懼的代表)去到女兒代表身邊,這時女兒覺得頭痛起來。

老師問當事人:“你哥哥應該歸屬的地方?”

當事人這時才恍然;帶著哥哥去父母身邊,哥哥委屈的哭了起來,終於,父母親看到了。

在另一邊,當事人張開雙臂希望女兒能靠近她懷裡,但女兒反而害怕地往後退;遠離她。

當事人沮喪地向後退,並躺了下來。

魏老師這時請當事人自己上場,躺在自己的代表身邊,一起感受墮胎那一段創傷經歷,幫助當事人釋放這一段經歷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傷痛。

當當事人跟著魏老師的引導說:“我接受治癒。” 並把這句話大喊出來時,她真誠渴望的語氣讓自己的代表可以坐起來了,女兒自動的也來到當事人身邊,靠她坐著。

老師請當事人轉身,看到已經回到父母身邊的哥哥,對父母親的代表說:“爸爸、媽媽,我將哥哥交還給你們。”並對他們深深地鞠躬,對哥哥說:“哥哥,你永遠在我心中。”

最後轉身對女兒說:“孩子,你就是我想要的孩子。”

找回媽媽的女兒代表,終於開心的笑了。

排列結束。

老師結語:這是一道接受與放下的習題。家族中的缺憾事件無論是選擇涉入、救贖、擔憂,或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定義中的想法,種種都是對生命的抗拒。

如果我們將能量用在抗拒,連帶所產生的愧疚、悲傷的情緒,反應到身體便形成行為違常或疾病;身體的病痛也正提醒我們生命裡需要被療癒的課題。

 

   無論是做爲父母或是孩子,我們都要練習與恐懼脫鉤--練習接受每個個體有他完整自己生命的方式。

恐懼背後的想法是;如果選擇不涉入、不幫助、不共苦就是不夠忠誠於家族?也有一種恐懼叫未知;「放下」之後的未知確實令人不安,這是與恐懼脫鉤需要練習的意思。

   其實,正也是練習接受與放下,才能體會到鬆綁的自由,悅納自己進而悅納他人,知道彼此相連又能夠昂然而獨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活出自己就是一種愛的表達。

   接受與臣服的練習也體現了一種謙卑,是對於遼闊生命之道的敬意。

 

    *魏老師光與愛工作坊個案整理紀錄*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