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缺愛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timon-studler-6GVVVVjujag-unsplash.jpg

作者|錢志亮
台鳳註:缺愛的孩子說的也是每個成人內在裡的那個孩子!

收到一個三年級小朋友的留言:

“其實每年我都不喜歡兒童節的到來,別的小朋友兒童節都有爸爸媽媽陪他玩,我沒有,我覺得更孤獨了。”
孩子的心聲,讓人感到格外心酸。
   每個人童年時期,都對父母的陪伴、關心有很高的需求。
父母對孩子有積極的回應與互動,溫暖的情感交流,會讓孩子確認自己是重要的,感覺被爸爸媽媽愛著、關注著,內心充滿安全感。
   這種需求得到滿足的孩子,會表現出健康、快樂、積極的心理狀態,進而形成自信、樂觀的性格底色。

如果孩子童年時期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童年期缺愛,給孩子帶來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影響著他的心理健康、性格發展,以及未來與人的相處模式。
图片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留言點贊的人很多,內容大都圍繞這幾點:
 “自卑、敏感,渴望愛又害怕愛,很難開展一段親密關係。”
  “會不自覺地和別人保持距離,無法對別人敞開心扉。”
  “討好性人格,工作和感情中都習慣委屈自己。”
   愛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在動力,當愛缺失,成長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
現實生活中,缺愛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幾種不同類型的表現,家長需注意:
01

膽小,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
  回想學生時代,每個班級裡,都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們通常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內向安靜,不太愛說話。
在別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鬧穿堂而過時,他們總是獨來獨往,顯得很不合群。
  有些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在身邊陪伴,或者忙於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缺少關注和關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對父母沒有依賴感。
  這樣的孩子,常常感覺自己被忽視,內心缺少安全感,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感到壓力、焦慮,害怕自己不被人接受和喜歡。
慢慢地,就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畏畏縮縮,不太喜歡和人交流,經常一個人行動。
02

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僅限於學習成績,很少與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說教、批評,從不關懷孩子的感受和內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對孩子表露出溫情和理解。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即便家長愛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這份愛,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好像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
長期缺少認可與肯定的孩子,會形成低自尊,內心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這種空虛感,常常會伴隨孩子一生,即便將來功成名就,內心還是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童年缺失的愛,像孩子心裡的洞,長大後再怎麼努力,尋找各種事物去填補,都無法被填滿。
  敏感自卑的孩子,內心也比較脆弱,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會在心裡揣摩很久,造成比較大的情緒波動。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反應所傷,自我否定,心理內耗嚴重。
03
情感冷漠、對人缺乏信任
  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對父母的記憶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時對她也鮮少關心。長大以後,她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非常冷淡,平時幾乎不聯繫。
她說:
 “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不會做父母,沒有盡到一點父母的責任。”

  成長中愛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感覺,潛意識裡會認為這是一個充滿不信任的世界,沒有人會真正關心自己。
   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也很難具備愛人的能力。
於是,缺愛的孩子另一種表現就是情感冷漠,不太會主動關心、體貼人;不太信任人,總是對人充滿懷疑和敵意,容易把別人的善意誤解成對自己的惡意。
畢淑敏曾說:
“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情感冷漠,不具備愛和感恩能力的孩子,人生很難收穫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图片
04

過於懂事、討好
  缺愛的孩子,潛意識裡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愛,尋找愛。
  為了能夠得到別人的愛和認可,許多孩子變成了討好型人格,表現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為先,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他們通常很會察言觀色,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了,就害怕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於是想辦法做一些事情讓父母開心。
在人際交往、親密關係、工作中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意願,總是遷就別人,即便自己不願意,也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因為妹妹體弱多病,父母把愛都給了她,而松子,則是被忽略的一方,父親總是對她板著臉。
  為了得到父親的愛,松子一直努力讓父親看見自己,但是都沒用。直到有一次,松子做了一個鬼臉,惹得父親開懷大笑。
  松子以為自己找到了獲取愛的方法——不斷做鬼臉,父親就會開心,就會愛自己。這一做,就是20年。
缺愛的松子,在長大之後的愛情中,也一直在卑微、討好,無條件付出,滿足對方的任何需求,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為她害怕得不到愛。
  這樣的關係終究是不健康、不長久的,即便用盡全身力氣,松子依然過著不幸的人生。
图片
 
看到這裡,許多家長可能會感到疑惑,天底下哪個父母不愛孩子,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缺愛的孩子呢?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許多父母愛的方式的不對,把愛變成了傷害,孩子感受到的,大多是忽視、否定、挑剔。
  真正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與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遇到挫折時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能夠肯定和欣賞孩子的優點、閃光點。
而不是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卻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會在學習上、能力上要求孩子、控制孩子,缺少與孩子情感的交流和連接。
   愛孩子,是本能,但會表達愛、正確地愛孩子,卻需要理性和智慧。

願每一位父母,給予孩子的愛,都能被接收到;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愛滋養,內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氣和力量。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