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來沒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好的自己

896c01d6ba830d9d0e5c1100686d96b4.jpg

 

文來源:心之愛心理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

 

與原生家庭握手言和

“小時候,我最怕的事情是吃飯。”

“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我有一度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1000,而且不許照鏡子,還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

“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幼小的她,曾在陽臺邊上寫下這樣厭惡人生的話。

這個人,是被公認為“央視一姐”的董卿。

近幾年憑藉《詩詞大會》《朗讀者》,董卿又火了一把,而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一向成熟穩重的她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淚流滿面。

“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自己何嘗不像董卿一樣,看似光鮮得體的背後,內心始終住著那個父親面前戰戰兢兢的小孩。

原生家庭,可能是內心最柔軟、最不能觸碰、又無可奈何的地方。畢竟,你無法選擇,也不是通過努力就能重來,但影響幾乎將會伴你一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

經常沒有安全感、莫名地焦慮、不自信,又說不出為什麼會這樣;

在人際互動中,經常不自覺地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學到的一些行為;

過於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默認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中國也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童年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幼年的經歷即使已經不記得,往往也會內化為潛意識中“隱形的誓言”,影響你的行為而你並不一定自知。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

 

原生家庭與我——

“我總是不夠好”: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

受家庭傷害後,往往會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完美,你的強大只是表面。”

每當安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內心總是空虛無助,不斷地尋求安全感,但是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尋找到。”

往往因別人的目光而活,沒有別人注視而失落,為了達到別人的期望而委屈自己,有人對自己稍微好點,都當作天大的恩德,暗含的潛臺詞是自己不值得被愛。”

苛責自己、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些讓你得出“我總是不夠好”的結論,大概是中國式原生家庭對你產生的最深的影響。

考了99分的孩子,很可能得不到渴望已久的誇獎,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一句“為什麼不能再仔細點考100?”。

 

久而久之,父母對你的評價,最終會內化為你對自己的認知。成年後的你,內心還住著一個過於嚴格的“父母”,時刻對你做出評價,鞭策你不斷地追求“完美”,以抵禦內心對於“要變得更好”的不安焦慮。

也正因如此,有時候你特別害怕失敗、怕把手頭的事搞砸。其實你“害怕”的背後,不是針對生活中的具體某件事,而是“我不夠好”和“媽媽永遠無法滿足的要求”。

原生家庭

不該是你拒絕成長的理由

 

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但“原生家庭已經不能再重來,那我能怎麼辦?”這恐怕是大多數人陷入無助感之前的自我發問。

有些傷害,代代相傳,我們的父母很可能也是受害者。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同樣也沒有完美的家庭。

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命品質,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原生家庭重要,但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我們還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自我成長。並且,作為父/母的你,也將會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對你的

負面影響?

 

 1.   接納:童年無論好壞,都已經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

接納,不是接納來自父母的傷害,而是接納我們的生命中有一段,是充滿苦難和荊棘的。

父母以及家庭留下的傷痛看似是人為的,但也可以看作是某種無意的過失。因為沒有哪位母親會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發誓要傷害自己的孩子。而後一系列不良行為的背後,一定有她潛意識的某些動因。

因此放下與父母糾纏,就是我們處理童年創傷的第一步。

 

 2.   認同:我們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大多是從父母那裡學習來的,而我們的父母亦然。

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也是他們的養育者對待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情緒處理方式,他們的養育態度,極大程度都代表著他們父母的方式。

所以他的拋棄,羞辱,和毆打,或許都是來自於他童年裡的一種強迫性重複。他內化了父母的毒,然後傳遞給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成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受害人。

當你覺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時,你幾乎可以斷定,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這樣你的恨或許可以減輕許多。

 

 3.   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的

現在的教育,奉行方法論,認為父母是一門終身職業,要經歷正規訓練,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養育好孩子,但事實上教育的本源,不是單一的方法論,而是父母的人格論。

我見過高學歷的父母當街羞辱自己的孩子,也見過目不識丁的父母特別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著明顯的心理疾患,帶著他們去正規途徑進行治療是上策。如果他們拒絕,那就盡可能和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

 

 4.   傾訴:對不起,我暫時沒有親近的能力

中國歷來將孝道列在民族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孝的背後,其實需要另一個詞來支撐,就是“慈”,如果父母做不到對子女的慈愛,那麼子女就很難發自內心去孝順父母。

假如你的父母傷害了你,甚至拋棄了你,你不可能一邊捂著流血的傷口一邊還大聲的說“我愛你,我感謝你”,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應。

 

最好的療愈途徑:

是面對面和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給你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不願意孝順他們,親近他們,而是你暫時沒有這個心理能力。

就如同演員伊能靜那樣,她直到四十歲還帶著母親兒時留給她的消極影響生活,一度精神崩潰到想服毒自盡。後來她接受心理治療師的建議,通過電話告訴母親,當年母親那樣冷落並且怨懟自己,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最後母親首次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伊能靜才得以將童年那一頁翻過,繼續開始新的生活篇章。

但要注意的是,直接地闡述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可能會讓父母難以接受,所以這樣的傾訴,最好是在專業的幫助下進行。但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並不是不願意親近他們。

 5.   尋求幫助:找一個專業的諮詢師幫助你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非常糟糕,過去的創傷極大的影響了現在的關係和生活,那請你去找專業治療師做治療。

如果創傷來自父親,建議去找和父親年齡相仿的男性治療師,如果創傷來自母親,建議找和母親年紀相仿的女性治療師。

 

相信治療師這一個重要客體,給你的抱持和接納,可以作為你理想父母的形象,幫你逐漸平復來自現實父母的那部分創傷。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