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的故事
作者:魏台鳳2014/3/28
莫媽媽在世時,她與我講述的故事,仍歷歷在心;莫伯伯現在接續着談,雖然是我將他們的訴說串連起來,成了他們莫家的一個完整的家庭故事,每每放下電話後,仍是使我激盪不已,唏噓難抑。
莫伯伯來電時,我在工作,回他的電話已是一天後了。對於93歲的莫伯伯,我是必回電話的,不僅僅因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鄰居,也因為他和莫媽媽對我和居住的社區提供的貢獻,更有着一份對他的崇敬--莫伯伯自38年隨空軍來台,如何的在漫天烽火中將莫媽媽接來台灣,並跟隨台灣歷史發展與根生台灣的故事,一個小市民的故事。
有多少老人能像莫伯伯這樣活到93歲了仍記憶清明,說話有條有理的呢?更重要的是年少時艱苦逃難,捍衛家國的死生經歷,到了年老力衰,不畏懼死亡卻也必須尊嚴的等死,又是何等的情何以堪呢?
莫伯伯的軍旅生涯在他退休時做到尉官到頂,憑著一份微薄的薪水,他養大了二女三男;其中一個男孩在一歲半時,腦水瘤去逝。在台灣經濟普遍拮据的四十、五十年代,莫媽媽憑著北京師大的學歷為人家家教以補貼家用,如同所有在台灣的父母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他們一心只望兒女有個好學歷,更注重孩子的品性,所以管教上是嚴了些;四個孩子個個要繳學費的時期,莫家的經濟全投注上了,以致到孩子個個可以自立成家的時候,他們仍住在一戶國家配給的26坪大的空間裡。莫伯伯和莫媽媽仍是甘之如飴的,將生活的重心放在養老和服務社區上,只是目光仍是注視着孩子們:可不可以有更穩定的前程……,然而,這關注似乎總未如願。
多年前莫伯伯、莫媽媽聽了兒女的勸,賣了台中的房子搬到台北去了,這樣孩子們要看望他們老人家要方便許多,也是兒女們的孝心,至少這對老人家在台北有了自己的一個立足之地。莫伯伯一生好新奇的個性,又喜歡學習,他的兒女們總也為他置辦了所有3C的產品,上電腦網路連線等完全難不倒他。快速流動的世代並沒有將他這個93歲的老人家淘汰,然而,看看這個資訊無所不在的時代,自己的努力,孩子的遭遇,期待的落空總是令他老人家傷感…「這就是人生,怎麼辦?」「不要和人家比,卻不得不揪心!」莫伯伯無奈的說,電話那頭沙啞的聲音,讓我的心也跟著流淌。
經由莫伯伯的叨唸,我連上了莫家生活的頁面:
大兒子:曾經因專業才華被派出國去工作一段時間,回台灣後被挖角聘任,但結婚晚,又遲遲才育有一個孫女,卻一直有拔毛症,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操盡了父母的心;在台北買了一棟房子,幾年後,因着孩子的緣故賣掉了,改租房子住,在台北房價順風飛漲到今天的年代,已是望買房莫及了。小孫女現在呢,拔毛症好了些,只是宅在家裡畫畫,不與任何人交往,不料,大媳婦卻得了癌症,纏綿病榻。
小兒子:在他進入學習階段,家庭經濟較寬裕時,注重教育的莫家爸媽送他去讀昂貴的私校,小兒子倒是沒有學得什麼出色,卻在有一天上學時,不肯騎腳踏車上學,要父母用計程車送他到學校!因為“同學們都是家裡的轎車送到校門口的!”氣得莫家爸媽海削了他一頓,這孩子就這樣沉沉浮浮的不在乎課業,沒有生活重心的過日子,直到四十多歲才娶妻生子。莫伯伯唯感安心的是現在他終於有一個穩固的工作,願意為他的家庭朝九晚五的去付出了。
大女兒:夫婦都是公務員,穩穩當當的養了兩個孩子,大孫子很宅所以很難交女朋友,小孫子讀了不錯的碩士學歷卻堅持考公務員,一考三年,補習費繼續花,看起來人生有個目標,卻是往牛角尖裡鑽,三十歲了仍靠父母供養着,台灣社會流行的“宅男”、“宅女”、“低頭族”、“啃老族”,都在他們家俱全了。
二女兒:是家庭中很有個性的一個,年輕時,與莫伯伯勸阻不了得男人結婚了,婚後,小護士的她日班夜班的勤奮工作才能撐持家計,不幸的是,她的夫婿因煙、酒過度早走了,二女兒只得完全的負起單親的責任,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房子,孩子也長大了,可以頤養了,不知怎地將台北房子賣了,又是一個租人家房子的狀態,最近發現肺癌,醫治中。
我刻意去提醒莫伯伯:「那個老三,二兒子?」莫伯伯說:「他出生就有狀況了,我為了他自嘉義坐火車上台北求醫兩次,那時坐慢車,那個時間長啊!還是沒辦法;動了手術卻救不了!」不知怎的莫伯伯忽然說了:「如果不是他走了,就不會要後來的小兒子了!」 是啊!這也是小兒子讓莫媽媽操了一輩子心的緣故啊!手足的失去,自己的替代感是小兒子多沉重的包袱!這是他一直沒辦法生活有目標的原因。這也是莫家孩子至今個個孝心俱備卻成全不了父母心願的核心因素---內在良知的感應:我的兄弟沒法好好活着,而我卻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顧,我是否值得呢?我值得這樣的生活嗎?於是,我的工作不順遂,我的生活不順遂,我用我的不幸來補償我兄弟的不幸,這是一份盲目的愛,無意識的讓補贖來代償這罪疚感,這是人類可敬可貴的良知意識啊,這代償使用得多麼扭曲卻也無以平衡!
莫家的兄弟姐妹們敬愛着他們的父母親,看着父母對於失去孩子的傷痛,無意識的想要替代這傷痛。這一份盲目的愛讓自己的生活不敢追求幸福,也將愛的流動卡住了。孩子需要很大的勇氣去瞭解,雖然他們的父母在受苦,但依然遵循於這個更偉大的愛。
“藉由辨認和服從父母真心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和滿足;孩子們就有機會擺脫盲目的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糾葛。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成功了,也算是完成了父母衷心的願望。
如果我們知道,可以在父母命運的背景下來看待他們,當我們看到他們的失敗,受苦和失望時,我們信任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照顧他們自己的命運,並且謹守自己在這個家庭中作為孩子的位置,超越這些事情之上,我們透過他們看到生命更大的奧秘,經由他們流入我們!”(韓特.包曼)
老人家需要訴說,在他的心底有許多的擔憂,但是他並沒有抱怨,謙卑的向命運臣服!對於沒讀過海寧格思想的朋友,我無法解釋我的看見,我只能默默的傾聽,默默的向上天祈請,這麼良善的一家人,甚麼時候可以自苦難中學習到他生命的價值和意涵?而莫伯伯,縱使他仍有許多不明白,這世界演化的太快了,傾他所有的認知讓他追得很辛苦,他堅韌的生命,儘其所能的一心教養孩子們守禮守份的活着,或許不是按他所期待的在社會上出類拔萃,卻是在台灣社會各個角落裡可敬的工作者啊!
莫伯伯,我敬您,因為您不凡的創造卻顯得這麼平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