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3大影響,每種都會決定你的一生
文:卓尚傳程
每個人一生通常分屬於兩種家庭:1.原生家庭,即出生的家庭;2.婚姻家庭,即結婚後成立家庭,個人經由婚姻關係而生育新的一代,與子女組成的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一個人從小長大的家庭」,至少應該包括自己、父母與祖父母三代。在我們一生中對我們影響最早、最大、持續最久。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也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性格特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又確確實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你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家庭幸福。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響:性格特質
李開複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短短一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怎樣不同的性格特質。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響:親密關係
心理學有這樣一個理論: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
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被滿足的部分,總是很容易做出取捨,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會在成年後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帶入到自己的戀愛、婚姻中,給親密關係帶來困擾。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愛人當成小時候的父母,繼續和他完成我們未完成的課題。”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響:親子關係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於種強大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劇。
就像伯圖•烏沙莫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
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我從我的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麼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孩子。
所以有些父母對孩子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是又打又罵。等孩子長大了,發誓自己絕不對孩子發火,結果每次孩子一做錯事,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
還有些人,從小與父母關係冷淡,等長大後,想要和自己的孩子親近,卻發現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對孩子好,而是因為他們不曾在原生家庭體會到好的親子關係,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好好相處。
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活出自我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發現問題,改變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它卻並不總是有效。這個時候,家族與系統排列將是你尋找答案和解決之道的新方向。這些個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糾纏,很有可能在你進入這些關係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當真相被看見,看見就是穿越,療愈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