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 你的“原生家庭”和“內在小孩”,對你到底有多大影響?

tree-1750784_960_720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裡受傷。

每個人都有“內在小孩”

如果小時候受原生家庭的創傷大

內在小孩”會表現出委屈

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情緒非常不穩定

我們該如何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活出自己的幸福?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裡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當作是自己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藉口。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

 

過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家庭幸福。

 

原生家庭、內在小孩對你的影響

什麼是原生家庭?什麼是“內在小孩”?

我們人的一生中會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有些人可能會說:在原生家庭裡發生的事情,很多都不記得了。那麼,可以回憶起來的事情,和我們年幼在原生家庭裡發生的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呢?

 

答案是: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人好比一台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介面,是我們需要看到、或者想要看到的介面。但決定呈現這些介面的程式,卻隱藏在背後,以一種自動的方式在運行。

 

因此,我們就是這樣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模式。

 

在我們成年後的生活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要麼無意學習模仿,要麼刻意反抗叛逆。

 

除此之外,除非我們覺察、療愈、改變,不然就會以這兩種方式一直重複下去。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我一直都是這樣的,我家就是這麼擠的。”

 

什麼是“內在小孩”?

從心理發展理論來看,我們相信個人的過去及童年經驗,會對現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要發展成健康、功能鍵全的成人,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有關鍵性的發展任務。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期望可以被當作「一個人」來愛,並且也有人來接受他的愛,這是使一個人成長中學會愛與信任的關係之起點。若孩子們成長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不能滿足,則孩子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而影響到對自己的看法扭曲,對他人的不易信任,以及對事情麻痹反應。

一般而言,凡是有感覺或情緒的字眼,如快樂、痛苦、憤怒、高興、哀傷等情緒,就可能是”內在小孩“在說話,通常是用情緒與思想溝通。內在小孩受傷的因素主要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如愛、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沒被滿足。一個人為了求生存,在一個幼年受虐或不安全的環境,我們必定某個程度需要否定“內在小孩‘,以脫離真實自我,避免不好的感受。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習慣、要求和規則

比如:妻子在一個家庭親密度高的家庭長大,丈夫在一個家庭關係淡漠、疏離的家庭中長大。過年的時候,妻子陪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飯,一家人四散離開,毫無親密感。

 

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傷難過哭泣,而丈夫卻覺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並不代表對方不愛你,只是每一個人學習到的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針對你,只是這個人本身壓抑了很多的傷痛和傷害,內部已經塞滿了,他對任何人事物,都會充滿敵意和攻擊。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但她選擇伴侶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因為很難維持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而且同齡孩子有的東西,她常常沒有。她經常一個人放學回到家,一個人面對著空蕩蕩、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些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讓她內在有非常強烈的孤獨感和匱乏感,她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真正的愛和很好的伴侶。所以她常常會選擇比自己條件差的男生,相處一段時間又因為不安全感而將對方推開。

 

對於我們的親密關係,則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裡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瞭解原生家庭,擺脫“內在小孩”的接管,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瞭解“強迫性重複”

 

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的重複一些模式:喜歡某類人、不喜歡某類人;強烈渴望想要得到某些精神、物質上的東西。

 

我們童年在原生家庭所缺失和受傷的,我們往往會想通過在後續的關係和生活中補足回來,填補內心受傷的空洞。

 

值得思考的問題:

1.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2.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麼?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

4.你的“創傷”,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麼?

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仔細的感受和察覺自己,然後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感悟。

 

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裡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當作是自己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藉口。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為自己負責任。

 

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

 

過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家庭幸福。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尊重孩子的爸爸。爸爸媽媽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要因為自己的關係問題而傷害孩子。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生命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夠白頭偕老,如果夫妻離異,或者感情出現問題,如何去幫助自己的孩子?如何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心靈的那個需求就會卡在那裡,一直渴望得到填補。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因此,我們要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的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孩子就會感到空虛無力。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但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當父母否定自己的伴侶時,

父母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資訊呢?

 

你爸爸懶惰、不負責,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

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資訊全是負面資訊,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那我們該怎麼辦?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並允許孩子和他/她連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

 

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會有更好的發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言傳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對於我們的父母來說:不要因為伴侶的行為,而去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血緣的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被改變,否認或隱瞞真相,只會讓孩子發生無意識的抵抗與跟隨。

 

祝福所有的父母與孩子,都能夠通過“覺察”、“療愈”,擁有屬於自己幸福的人生。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