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照見生命、影響生命 線上課

以生命照見生命、影響生命 線上課

 

愛的序位工作室 承辦

——探索“賈伯斯”的傳奇人生,啟迪我們的心靈之旅。

身心健康和幸福成功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無論在這條路上經歷過怎樣的探索與收穫,這裡將再度為大家開啟一次深度分析與看見的視窗,助力我們洞見潛意識的模式、系統中的動力,引領我們不偏航!

 

 一場心靈與智慧的盛宴 

【課程亮點】

•  深度解讀:賈伯斯的一生,從輝煌到低谷,再到重返巔峰。從家族系統排列的視角為我們提供全新的解讀。

 

•  自我發現:台鳳老師的分析將引導我們探索個人命運與家族之間的神秘聯繫,照見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人際模式。通過洞察個人和家族的際遇,獲得關於自己的深刻訊息和啟發。

 

•  互動問答:課程後半場特別安排40分鐘的互動時間,您可以提出任何對您而言重要的問題,與導師直接對話。

 

•  資源儲備:您可以結識身、心、靈學領域專業觀點,以備生活和工作需要。

導師簡介

 

•  魏台鳳,臺灣知名系統排列導師。師從海靈格與內勒斯大師,自2006年起,以海靈格思想體系為指導,專注於家族系統排列與心理諮詢。她不僅在臺灣,也在大陸多個省份提供服務,説明過很多家庭和個人找到和諧與平衡。並於2006年在臺灣台中市創辦愛的序位工作室。

•  台鳳導師自1993年起在臺灣社會工作領域從事家族治療、溝通分析治療(TA)、敘事治療和NLP治療等工作。迄今專職從事家庭暴力防治、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與治療31年。2008年至今,她在臺灣每月帶領一次系統排列工作坊。

課程詳情

•  時間:2025118日下午3-5

•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  費用:150

  • 報名 : FB私訊 , line ID: lovewksh

 

“宇宙間存在著一股力量會為那些依循法則去做;不斷尋求成長的人提供不斷機會。

讓他們瞭解與你來往能夠提升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瞭解你為他們提供的價值遠超過向他們索取的金錢價值。”~ 失落的致富寶典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好:
在2023這一個迎向新的一年的日子,我終於製作了一系列的影片來分享家族系統排列,將海寧格的思想與對關係的洞見,能夠讓人們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個人應有的幸福。
這一系列的影片均有其各自的主題,歡迎各位觀看、訂閱與分享~~讓心理學的常識開啟人際關係的新方向!
請按下方連結:

https://youtu.be/zdqOtfeLKEw第一集 (甚麼是家族系統排列 EP.1 )

https://youtu.be/127QjsBbUaM第二集 (位置-愛的序位 EP.2 )

https://youtu.be/OS0x-g5U1Hs 第三集 (身分,角色,與位置 EP,3)

https://youtu.be/uVxh4hJ23Q0 第四集 (無意識的身分認同EP.4 )

https://youtu.be/KAOJj9MIKmA 第五集 (系統的連結 EP.5 )

https://youtu.be/t5b3L-vqT18 第六集 (系統的力量 - 來自與源頭的連結 EP.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p_QDKWt9Y&t=107s 第七集 (與祖先連結的靜坐冥想 EP.7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dKjmUMmsE&list=TLPQMzAwMzIwMjOr4f5ZL5eWFA&index=1 第八集( 排列場域上的洞見-看見真相 EP.8 )

https://youtu.be/lZp6fzwUj0M第九集(系統排列的運作 EP.9 )

 

IMG_0293.JPG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歲前怪父母,四十歲後指責伴侶,本質都是抗拒成長

三十歲前怪父母,四十歲後指責伴侶,本質都是抗拒“成長”

:本然合一社 

 

· 受害者心態的本質,是在用對別人的抱怨,代替自己的行動,這是很多人困住自己人生的隱形牢籠。

· 所有的心理學派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説明個案脫離受害者模式,轉換成倖存者模式。

· 主動解決問題能帶來愉悅感,而抱怨只會加深痛苦。

受害者心態:困住人生的隱形牢籠

受害者心態的本質,是在用對別人的抱怨,代替自己的行動,想讓別人對自己負責,受害者模式的本質,是對生命主動權的放棄。

 

美國心理學會在2017年的研究中發現,長期持有受害者思維的人,前額葉皮層活躍度顯著降低。這就像大腦給自己安裝了自動駕駛模式:遇到挫折時自動歸咎于原生家庭、遇人不淑、社會不公、周邊環境。

這樣的模式會造成心理上、行為上、人際關係上的各種問題。

· 心理上:

情緒消極:長期處於受害者模式,會持續陷入焦慮、抑鬱、憤怒等負面情緒中,難以體驗到生活中的積極情感,導致心理壓力不斷累積。

 

低自尊:不斷強化自己是受害者的身份,會逐漸降低自我認同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被尊重,進而形成自卑心理。

 

習得性無助:在不斷抱怨和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主動放棄嘗試和努力,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

· 行為表現:

消極怠工: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任務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拖延、逃避,因為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結果都不會改變。

 

自我毀滅行為:部分人可能會通過吸煙、酗酒、暴飲暴食、賭博等不良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這些行為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會進一步加重生活的混亂和困境。

 

· 人際關係:

衝突頻發:在與他人交往時,常常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問題歸咎于對方,引發頻繁的爭吵和矛盾,破壞親密關係和友情。

社交孤立:總是散發負面能量和抱怨,會讓身邊的人感到疲憊和厭煩,逐漸遠離,導致自己的社交圈子越來越小,陷入孤獨的境地。

 

職業發展:

1.阻礙晉升:在工作中,表現出受害者心態,會讓領導和同事認為其缺乏責任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失去晉升機會。

 

2.頻繁失業: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壓力,以受害者自居,容易選擇辭職逃避,難以在一個崗位上穩定發展,職業生涯充滿波折。

 

許多的心理治療學派都有一系列理論和規則,描述治療個案的核心重點方案。但是無論是認知行為療法、人本主義治療、家庭治療,還是人際溝通分析、系統排列,這些看似迥異的心理治療流派,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將個體從受害者的泥潭中拉出,讓他們對自己的模式有洞見式的覺察,賦予他們成為成功者的力量。這種蛻變不是簡單的標籤轉換,而是生命狀態的重啟和生命基礎模式的重構。 

 

受害者模式要轉換成倖存者模式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說:我們無法改變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但我們選擇如何看待它們。 這句話強調了個體面對生活事件時擁有選擇態度的權力,但是受害者往往沒有辦法從他們的受害者的認知中出來,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當下可以有的選擇。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心理治療的本質不是讓一個人變得正常,而是幫助他發現自己未被開發的潛能。

存在主義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指出:當個體停止追問為什麼是我,轉而思考此刻我能做什麼,治療就成功了一半。這種轉變的本質是敘事視角的轉換——從被動承受者變為主動創作者。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創始人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在受害者模式中,人們往往過度關注問題本身,而不是思考如何應對問題。

 

德國的哲學家伯特·海靈格也說過,不要去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總是帶著對某人的指責。而要去問,這個困難要把我帶到哪裡去。當然,説明受害者模式上,海靈格進一步揭示了受害者心態的代際傳遞性。他發現,許多人的受害者情結源于家族未完成的創傷事件。例如,一個長期抑鬱的個案,可能在無意識中承接了家族中某位早逝成員的痛苦,將被拋棄的命運內化為自我認同(Hellinger, 1998)。這種盲目的忠誠會讓人深陷痛苦,卻誤以為這是對家族的紀念,對家族成員命運的內在忠誠

案例一:

一位事業屢屢受挫的男性來訪者,在家族系統排列中發現,他的父親因政治運動被迫害致死。儘管他從未見過父親,卻在潛意識中認為成功會招致災難,於是不斷自我破壞。當他通過排列儀式與父親和解後,逐漸擺脫了受害者繼承者的角色,開始主動爭取職業機會。 

 

案例二:

一位女性因暴食症困擾多年,傳統治療收效甚微。在家族系統排列中,她發現外祖母在饑荒年代為養活子女而偷食,最終羞愧自殺。她無意識地通過暴食紀念外祖母的犧牲,同時用肥胖懲罰自己不配擁有幸福。當排列師引導她對外祖母說我把您的痛苦還給您,我會用幸福紀念您後,她的進食障礙顯著緩解。

成功者的內核:創造者的覺醒

成功者的真正標誌,不是社會標籤的加持,而是生命主體的回歸。 

神經科學研究印證了這一過程:當個體採取主動應對策略時,大腦紋狀體釋放的多巴胺是被動承受時的3倍(Nature Neuroscience, 2019)。這解釋了為什麼主動解決問題能帶來愉悅感,而抱怨只會加深痛苦。

 

覺醒不是躺下被按摩,被老師好話寵著,覺醒是刮骨療傷。

這種刮骨療傷後的選擇自由,正是突破受害者牢籠的鑰匙。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宗教的現象學

海靈格—宗教的現象學

 

:修思達教育

 

【宗教的現象學】

哲學的以及心理治療的現象學層面,被另一種更偉大廣博的境界所替代,當中我們體驗到自身處於一個更偉大的整體(the greater whole)的慈悲之中,我們瞭解到這更偉大的整體是超越一切萬物的終極。這個層面可稱之為宗教的或是靈性的境界,但即使在此境界中我仍然保持現象學的態度,沒有意圖、無所畏懼、毫無偏頗,純淨地置身於當下所呈現的一切。最後我以一個故事,來形容這種宗教上的洞見和宗教上的實現所代表的意義:

回歸本源

有個人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家庭裡出生長大。兒啼時,先知和上帝的故事就讓他深深地著迷,他深深地渴望自己能像心中的偶像一樣。經過長期的訓練,他已經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偶像,從思想到語言動作都和他一模一樣。

但是,他認為還差最後一點。因此,他便出發遠行,準備長途跋涉,到最僻靜、最寂寞的地方,希望在那裡能夠突破最後的障礙。在路上,他經過一個古老的花園,花園裡一片荒蕪。雖然地上盛開著嬌豔的野玫瑰,高高的樹上碩果累累,但沒人採集,他也沒有看在眼裡,依然繼續趕路。

他來到了沙漠的邊緣。

不久,他認識到自己正籠罩在莫名的空虛之中,不管走哪條路,都同樣是空虛和寂寞。他感受到了這塊大地上的極大的孤獨,腦海中的幻想磨滅了,不再去尋求找到任何特殊的道路的可能。

他漫無邊際地到處遊蕩,早已不再信任自己的感官了。終於有一天,他驚喜地看到前面大地上冒出了一個個水泡。他靜靜地看著這些水珠,看著這水珠重新被沙漠裡的沙粒吞噬,但是,只要在有水滋潤的地方,沙漠就會變得像天堂一樣。更令人驚奇的是,當他向四周環顧時,發現有兩個陌生人就在附近。他們也像他一樣。每一個人都是追隨自己的先知和教主,落到和自己差不多的田地。他們像他一樣,來到這荒蕪的沙漠,也是希望突破最後的障礙。他們也是最後才到達這處泉水的。接著,三個人一起彎腰,同樣地喝了口水,每個人都覺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後,他們呼喚起自己心中的神靈:“如來佛祖與我同在。”“耶穌基督與我同在。”“先知穆罕默德與我同在。”

最後,夜幕降臨了。他們看到夜空佈滿了閃亮的星星,寂靜而深邃。面對永恆,他們滿懷著敬畏,心中充滿著平靜。這一刹那,他們中的一人突然領悟到,他們的神靈必然也曾像他們一樣,感受過無奈,也曾認識到人為設想的幼稚,也曾對宇宙自然臣服。同時,他也領悟到,當明白自己的罪責不可逃避時,應當如何面對。

因此,在破曉時分,他轉身踏上歸途,最後逃離了沙漠。他再一次經過荒廢的花園,最終在那裡停了下來。他知道,這才是屬於自己的。一個老人正在站在門旁,好像在等候他。老人說:“如果某人像你那樣,從遙遠的他鄉找到回家的道路,他必然會熱愛這濕潤肥沃的土地。他知道生長的一切必將會死亡,死亡同時也孕育著生命。”流浪者答道:“現在我歸順大地了。”

然後他開始像丈夫對妻子那樣,珍惜呵護自己的花園。

 

伯特·海靈格先生通過《宗教的現象學》這篇文章傳達的核心思想是: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靈性或宗教境界,最終並不是在外在的遙遠之地,而是在於回歸自身、接納現實、謙卑地臣服於當下生命的本真。故事中的人物試圖通過模仿、追隨偶像或先知達到所謂的“終極目標”,但當他們抵達精神旅程的極致之時,發現所謂的終極真理並不存在於幻想或抽象的理想中,而存在于樸素的日常與生命真實之中。

因此,真正的宗教洞見並非外在教義的盲目遵從,也非某種超凡的奇跡或外在成就,而是以現象學式的覺察,純粹而謙卑地覺察當下,最終接納生命的本來樣貌,並以敬畏之心,承擔生命自身所蘊含的深沉真理與責任。這就是伯特·海靈格所強調的“回歸本源”之道。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豐盈

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豐盈

:養生文庫AI編輯 

 

  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物質的豐盈與精神的富足常常被看作是彼此獨立的兩個領域。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物質的成功是衡量個人成就和幸福的標準,而精神的充實則是某些特定群體的追求。事實上,物質和精神並非對立,它們是同一能量的不同體現。
  首先,物質與精神的豐盈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是彼此的映射和互動。當一個人通過內心的覺醒和精神擴展,開始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時,他或她自然會吸引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流動的“豐盈”並不單純依賴於努力或物質的積累,而是源於內心世界的對接。簡而言之,當你在內心深處認同自己已經是“豐盈”的時候,外界的豐盈就會以多種形式展現出來。
  這種現象的本質是“內外合一”的狀態。當你真正具備了豐盈的意識,你會發現,所有的物質財富以及外在表現,實際上是你內心世界的映射。換句話說,外界的豐富和成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你內在覺知和力量的自然反映。當你深知自己的內在價值時,你無需通過物質來證明自己,因為什麼也無法取代你內心的充實。

 

  在這種哲學的理解下,“財富”變得更加多維。財富不僅僅是金錢或物質資源的積累,它也包括健康、家庭、愛、創造力、智慧等。這一切都屬於豐盈的表現,它們是內在覺醒和自我認同的體現。
  家庭與健康,在此並非只是外在世界的組成部分,而是你內在豐盈的直接反映。家庭關係的和諧與支持,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認同與強化。當你關注家庭關係時,你會發現,家庭不僅是情感的歸宿,它更是你內在能量的滋養來源。而健康,則是身體與內心智慧的共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在與內在的智慧和力量對接,通過運動、飲食和自律的生活方式,你在與自己的能量對齊,從而啟動身體的健康。

 

  情緒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情緒並非外界的影響,而是內在信念的體現。當我們能夠意識到並接受情緒,而非壓抑或逃避時,就能轉換這些情緒的能量,帶來內心的平和與穩定。一個情緒平衡的人,往往能夠創造出更加符合內心的現實,因為他們的能量頻率與宇宙的豐盈頻率一致。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明白:物質和精神並非相互對立,而是不同的能量形式。真正的富足不需要在物質和精神之間做出選擇,因為二者是互相補充的。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時,生活的每一個選擇都充滿創造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通過內在的意識去定義自己期望的現實,這個現實最終會在物質世界中體現出來。
  生活的世界並非固定不變,而是由每個人的意識所塑造。當你改變內在的信念和意識,外部的現實也隨之發生變化。這種改變不需要劇烈的突破,只要通過每一個小小的覺察、每一份內心的確認,就能引發外界的變化。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豐盈”不再是依賴物質的外在炫耀,而是內心自然流露出的富足。
因此,所謂的“無聲炫富”,其實是內在覺醒後的一種自然狀態。當一個人超越了物質的執著,信任自己生命的本質時,他展現的“富足”並非來自外界的物質,而是內在完整性的自然外顯。這種富足,是內心的平靜,是對生命的信任,是與宇宙豐盈的同步。

 

  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健康、情緒和物質財富並非孤立的,它們是同一個能量場的不同體現。每一個領域的豐盈,都是內在覺醒的結果。當你與自己的內在對接、認同並信任自己時,所有的外在表現自然會展現出來。這不僅僅是一種追求,而是生命的自然流動。
最終,生活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追逐物質,而在於活出真實的自我。當我們將內在的覺醒、與宇宙的連接,以及自我價值的認同作為生活的核心,我們將創造出一個和諧、豐盈的生活體驗。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講故事:告別

海靈格講故事:告別

節選自伯特·海靈格《海靈格自傳》

我現在邀請你們一起踏上回到過去的旅程,就像人們會在多年之後,再次敞開自己,回到過去那些發生決定性事件的地方。但這一次的旅途中沒有潛伏著危險,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這更像是老兵,在長久的和平之後,再一次踏上當時生靈塗炭的戰場,踏上那個他們曾經不得不證明自己的地方。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裡已經綠草遍野,樹木開花結果。也許他們甚至不能再認出曾經的那個地方,因為這裡看起來與他們記憶中的樣子已經不同,他們需要幫助才能找到那裡。

 

奇怪的是,我們遭遇危險的方式是如此地不同。例如,一個孩子在一條大狗面前嚇得僵住了。然後母親來了,抱起孩子,那種緊張就消失了,孩子開始哭泣。但很快孩子就轉過頭,可以從安全的高度無拘無束地看向那只可怕的動物了。

另一個例子,當人割傷自己時,無法看他自己流血。他一看向別處,就感到不那麼痛了。糟糕的是,當所有的感官集中在所發生的事情上時,它們就不能單獨、分開地被轉移,感官會被徹底壓倒。那樣,這個人就不再能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真實了。

 

在我們正在進行的旅程中,每個人都能遇見他全部的所想,但不是一次就能遇見全部;也可以體驗所有的一切,但在他自己希望的保護之下;還有那些他覺得重要的事,一樁接著一樁。如果願意,有的人還可以讓別人代表他,就像他自己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像做夢一樣,看到自己正在旅行。儘管他正在家裡睡覺,卻體驗了一切,就像他真的在那裡一樣。

 

旅程前往的是一座曾經富裕而有名的城市,但現在那裡早已變得孤獨而空曠,就像狂野西部的一座鬼城。舊日掘金的溝渠依然可見,房子幾乎完好無損,連歌劇院都還在那裡,但一切都被遺棄了。很久以來,這裡除了留存的記憶之外已經一無所有。

 

踏上這趟旅程的人,都會找一位元引領他的嚮導,那樣他才可以去到那個地方。記憶被喚醒,這就是那曾經讓他如此震撼,因為曾經那般痛苦而至今都只有沉重回憶的地方。而現在,陽光照耀著這座被遺棄的曾經充滿生機的城市,混亂和暴力已經回歸安靜,幾乎一片寧靜。

他們穿過那些街道,找到了那座房子。他遲疑著,仿佛依然不敢進入,但是他的同伴想先獨自進去看看,以確定這個地方是否安全,是否還遺留有那時候的什麼東西。

 

在這段時間裡,房子外的人望著外面空蕩蕩的街道,回憶起過去那裡的鄰居或朋友。那時他快樂開朗,充滿生活熱情和行動的緊迫感,像個急切向前的什麼也阻止不了的孩子,朝向新奇,朝向未知、偉大、廣闊,朝向冒險和那些存在著的危險。時間就是這樣流逝的。

 

這時,他的同伴招呼他過去。現在,他自己也走進那座房子,來到前廳,環顧四周,等待著。他知道什麼樣的人是那時可以幫助他的,使那時的他能夠挺過來,那些愛他的人,和那些堅強、勇敢和智慧的人。他感覺他們好像現在就在這裡,他好像聽到了他們的聲音、感覺到了他們的力量。然後,他的同伴牽住他的手,他們一起打開了正廳的門。

 

他現在站在那裡,故地重遊。他抓住那只把他帶到這裡的手,平靜地環顧四周,好仔細地看清楚那一件一件的事物和那所有一切原本的樣子。奇怪,當他握著同伴的手,並且凝神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一切是那麼地不同。他也記起了長久以來他記憶中所遺漏了的,好像曾經屬於這裡的所有一切都終於填補了進來。他就這樣等待著、觀看著,直到他感知到那所有的一切。

 

之後,一種感受籠罩了他,在表像的背後,他感受到了愛和痛苦。對他而言,仿佛回家一般,看到了這一切的本質,沒有對錯,也沒有報復。命運的作弄,謙卑的療愈,以及無可奈何帶來的平和。他的同伴握住他的手,讓他覺得安全。他深深呼吸,然後放開。長久以來淤積的東西流淌而出,他感覺輕鬆而溫暖。當一切過去,同伴看著他說:也許那時的你把一些應該留在這裡的東西背負起來,是因為那時的你還不能知道那些是不屬於你的。例如,假想的愧疚,就好像別人索取的需要你去償還。在這裡把它們放下吧。還有那些與你無關的:別人的疾病或命運,別人的信仰或感覺。此外,那些對你造成過傷害的決定,現在也把它們留在這裡吧。

 

這些話讓他受益匪淺。他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背負沉重負擔的人,現在把這些負擔放下了,他第一次感到像羽毛一樣輕盈。

 

那位朋友又開口了:也許那時你也拒絕和放棄了一些你應該保留的東西,因為它們原本是屬於你的。例如,一種能力,一種親密的需求。甚至還包括清白和愧疚,回憶和信心。充滿勇氣,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現在把它們收集起來,帶到你的未來當中吧。

 

他也認同這些話。於是,他一一審視過那些他原本放棄而現在必須再接受的東西。當他接受這一切時,他感受到了腳下的地面,感受到自己的體重。那位朋友又帶領他向前走了幾步,和他一起來到了後門。他們打開門,發現秘密所在——和解。

現在,那個舊的地方再也留不住他了。他急著快點離開,便感謝了那位友好的夥伴,踏上了歸途。

 

回到家後,他還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這新的自由和那舊的力量。但是他已經在暗暗地計畫下一次旅行,這次要去到新的、未知的國度。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密關係:不是變完美,而是變完整

親密關係:不是變完美,而是變完整

:網轉

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是最可貴,最明亮的鏡子,你可以籍此找出你的反應背後隱藏著什麼。

你或許會發現長久以來一直攜帶著的某些創傷和內心深處的陰影,那也許是你童年和年輕時的一段傷痛,也許是已經好幾世以來的東西,誰知道呢?

在親密關係中你可以去面對的那個經驗,那正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的最佳機會。遺憾的是,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的“被顯露”出來,因而一再否認和排斥那面照出自己本然的鏡子。

其實除了親密關係,無論是你與你的老闆、同事、下屬、閨蜜、或子女的關係皆然。

在《愛,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一書中,精闢地總結了成就幸福美滿關係的五大原則: 

不是去外求,而是向內求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見自己本身的問題。雖然這種盲目現象很容易理解——正因為我們看不見,問題才會是問題。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裡,當問題發生時,我們總習慣把手指向別人,卻忘了看向自己。

他為什麼這樣對你說話,那是他的問題,為什麼他用那種態度,那是他的事,誰知道他在想什麼。但為什麼你會那麼在意?為什麼你會覺得受傷?為什麼你會那麼生氣?這問題出在你,那才是你要關心的。

閉起眼睛,向自己內心探尋。

把那個指責你的人忘掉,不要去想,不論別人做了什麼都將它忘掉,只要深入你自己,你將發現在你內在的傷口。

你痛苦,不是因為別人的錯誤,他們或許做了某些事,但那是他們的事,除非你身上有傷口,否則不論他們撒鹽、灑水,甚至隨便地觸碰,你都不會受任何影響。

經營關係永遠應該在自己的身上著力,要別人為你負責,等於是在“求人”,你成了奴隸,這樣遲早會被牽著鼻子走。

要想成為主人,一個人必須瞭解到:“不論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須無條件地完全負責。”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沮喪,因為你無法再在別人身上找答案,但是如果你能堅持下去,繼續“向內求”,把指向別人的手轉過來指向自己,把對別人的要求轉成對自己的要求,很快的,你就能活出了自己。 

不是去改變,而是去接受

愛情的目的,就是讓彼此學習成為“更理想”和“更完整”的人。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裡,當人進入了愛情,往往就迷糊了,他們不是讓自己成為理想的人,而是努力讓對方合于自己的理想;不是讓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而是期待對方填補自己的缺憾。

你去觀察一下人們的感情,是不是彼此都在挑對方的毛病,都在試圖改變對方?當你愛一個女人,你就會立刻開始改善她,你就會認為她應該怎樣。

所以,伴侶間吵來吵去都是為了同樣的事、相同的問題、相同的衝突。

太太有一個概念,認為先生應該這樣,而先生則認為太太不應該那樣,雙方都在試著改變對方,使對方符合自己的“理想版本”,結果把原本美好的關係搞得很糟。

到了最後,他們甚至都不再說話,要怎麼說呢?因為一開口談話表示爭執又開始了,而那是老掉牙的問題,沒有改變的餘地,反正已經爭論過無數回,每次的結局都是一樣,他們已經對彼此失望透頂。

為什麼你曾經愛上這個人,然後又一直嘗試要改變他?如果他必須變得更好,你才能夠愛;或是他不改變,你就不愛,那不是愛,而是你為愛開出的條件。要是你努力想改變對方,就表示你不是真正愛他,你愛的是你自己。

如果你真的懂得愛,你會讓自己成為那個理想的人,而不是改變他人來符合你的理想。

要別人改變,先改變自己;要讓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終於放棄改變他人,就叫“成熟”;懂得改變自己,就叫“成長”。   

不是變完美,而是變完整

有個非常理性的男人和一個非常感性的女人在一起。

對男的來說,如此可以發展他的情感面,變得更完整。而對女的來說,培養超然理性態度,讓她更平衡。

如果這兩個人不整合自己的對立能量,而是企圖改變彼此,則他們會失衡而且分裂。

這男人會變得更理性,喜歡說理;而這女人則會變得更感性,更容易“情緒化”。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會越來越痛恨彼此。

愛一個人,不能只愛半個,不能只愛你愛的部分,要愛就愛他的全部。

愛他美的部分也愛他醜的部分,愛現在也愛過去,愛優點也愛缺點,因為那缺點也是他的一部分。你愛的是一個物件,而不是一個偶像。

你尋找另一半是為了有機會讓自己的心靈更完整,而不是找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不是去求人愛,而是去愛人

每個人都有需要,你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

經常是,我們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一個需要滿足的機會。於是兩人開始交易,如果你給我你有的東西,我便給你我有的東西。人們把這種交易稱為“愛”,而當對方無法給你對等價值的東西,你很難再交易,也就“不愛”了。

如果你深入去看人們的戀愛關係,它們就像是商業關係。很多怨偶,常覺得心有不甘,都覺得自己犧牲太多;很多失戀或失婚的人,會苦苦糾纏,也是不甘心。因為我對你一再付出,你就是不應該辜負我,你就應該給我回報,這樣的愛,跟“做生意”有什麼不同?

因為兩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都為了滿足自己而要求別人,這種關係怎麼會有愛?

只要你需要別人愛你,你就是欠缺愛的人,而如果你心中欠缺愛,你又如何給人愛呢?那就好像兩個乞丐在互相乞討它們沒有的東西。

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結果。

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去做你希望對方為你做的事。

不要被激怒,而是去感激

藉由別人你才能認識自己。是的,如果沒有別人給你打擊,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脆弱;如果沒有別人讓你忿恨,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包容力;如果沒有人讓你氣憤,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氣度。

可惜的是,很少人善用關係這面鏡子。

當人們從別人身上發現鏡中的自己,要不是轉身視而不見,就是否認或破壞它。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鏡子使我變醜,所以我就摧毀鏡子,那樣我就不醜;因為這個人讓我變醜,因此我就醜化他……但是這樣做有用嗎?當然沒用,不管你打破再多的鏡子也無法改變你的容貌。

如果我們這一生從來沒有遇過那些傷害你、批評你、指責你的人,你恐怕永遠都長不大,不是嗎?

你會對那個診斷出你疾病的醫生生氣嗎?即使醫生開刀傷害你,但當你得到救治,你是不是也應該感激他呢?

感謝對方來成就你的“善”;這是終極之道!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2025年的貼文~新『秘密』 : 選擇大於努力

--認知的局限與系統的影響

致2025年的貼文~新『秘密』 : 選擇大於努力

焚琴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聽到“努力決定一切”的勵志話語。然而,在複雜多變的世界裡,一個更為深刻的真理逐漸浮出水面:選擇往往比努力更為重要。這並不是說努力不重要,而是強調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才能事半功倍。而這一切的起點,便是我們的選擇。那麼,是什麼在引導我們做出這些選擇呢?答案是認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們的認知再高,也往往難以超越一個更為宏大的框架——系統。

 

一、認知:選擇的基石

認知,是我們理解世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的基礎。它來源於我們的知識、經驗、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一個擁有高認知水準的人,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問題的本質,更全面地評估各種可能性,從而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然而,認知並非無所不能。它受限於我們的教育背景、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經歷,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認知邊界。

二、選擇的力量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引領我們走向截然不同的未來。正確的選擇能夠讓我們事半功倍,而錯誤的選擇則可能讓我們陷入困境。因此,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決定了我們的努力方向,也決定了我們的成長速度和高度。一個明智的選擇,往往能夠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系統的制約

然而,即便我們擁有高認知水準,做出了看似完美的選擇,也往往難以完全擺脫系統的制約。系統,是一個更為宏大、更為複雜的框架,它包括了社會制度、經濟環境、文化背景等多個方面。在這個框架下,我們每個人的選擇和努力都受到了無形的限制和影響。有時候,即便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可能因為系統的變動而面臨失敗。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或認知不足,而是因為我們無法完全掌控系統的運行規律。

四、超越認知與系統

面對認知的局限和系統的制約,我們並非束手無策。首先,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維邊界。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我們可以逐漸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其次,我們需要學會適應和應對系統的變化。在系統的框架下,我們需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向,以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最後,我們還需要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韌性。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才能突破系統的限制,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突破。

五、結語

 

選擇大於努力,但選擇並非完全由個人掌控。它受到認知水準的制約,也受到系統框架的限制。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改變命運。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適應系統的變化以及培養創新能力和韌性,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做出選擇,並為之付出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終於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

我終於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

 :腦場生命意識健生法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的自述:當我們的心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就會自然發生改變。

 

現代人談癌色變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多少人身患癌症,飽受病魔的折磨,多少家庭因為癌症,失去了往日的歡笑。

但癌症真的就如死神一般,讓人無能為力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癌症康復故事,她用10年抗癌經歷總結出的自愈方法,希望看完對你我都有幫助。

我於2009年被查出甲狀腺癌,經手術和碘131放療核查,發現遠端縱隔有大塊黑色轉移病灶,說明此病早幾年就得了,只是一直沒有被發現,手術時已經到中晚期。
 

和大多數癌症患者一樣,我經歷了放射性掃描治療,對身體的摧殘很嚴重。其他身體症狀不說了,白細胞一直達不到正常值,免疫力很差。所以後來開始服用中藥進行調理。

經過放療和中藥調理一段時間後,病情稍有好轉,但是停止放療和服用中藥時間長後,病情又開始逐漸惡化,到2012年已經全身轉移。

整個腹腔、胸腔、肋骨、後背,甚至到頭部,全部疼痛。全身經絡嚴重堵塞,到了一天不按摩疏通就不能活下去的程度。任何東西吃下去都很不容易消化吸收,全身消瘦不到90斤,特別是前胸、後背疼得幾乎抬不起來頭。

我和千千萬萬所有的癌症病人一樣,為了治病,為了保住性命,為了能活下去,曾經投入到了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的治療當中。

耗盡精神、家財,情況並未有什麼實質的好轉,病情仍然快速發展,在2012年,幾次病危差點就走了......

我常常想,為什麼治不好呢?究竟哪裡出錯了?連醫生都不知道,癌症,甚至很多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千百年來,中西醫在疾病治療這一問題上,一直有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西醫是依照解剖學為基礎,依據“看到的”病症進行治療。

而中醫是以經絡學為基礎,依據十二經絡、奇經八脈運動對應五臟六腑的關係進行調整,五行運行正常後,身體自身就可以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療看得見的東西,看不到的他們搞不清楚。但是中醫不看表像,而是通過藥物調整經絡運行,從而影響臟腑的運作。

曾經問過一個中醫,腫瘤究竟是怎麼生出來的?他說,是氣的鬱結,如果不能及時疏通這個氣節,接下來就會逐漸形成固體的瘤,先是良性的,最後就是惡性的瘤——癌。

在生病期間,我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中對於腫瘤的看法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書中說,腫瘤其實就是能量的聚集,病灶處的能量聚集太多,如果疏通這股能量,瘤子就散了。這一說法,跟那個中醫講腫瘤就是氣的鬱結,是差不多的道理。

 

中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每個人體質不一樣,身體各異,有的人經絡較通暢,有的人就不太通暢,或者很不通暢,所以治療效果往往不同。
 

那麼有沒有人進一步追查,為什麼會不一樣?是什麼導致的不一樣?

我們找不到原因就胡亂給一句,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呢?閉眼不談真相,好像生病應該是正常的事。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書,說我們人體有一條中脈,從下面的會陰穴,到頭頂的百會穴,它就像長江、黃河,而四肢的奇經八脈就像小河、小江。

 

只有長江、黃河通暢了,遍佈身體的小河、小江才可能通暢,奇經八脈通了,對應的五臟六腑才可能正常運轉。

 

 

可是決定中脈通暢的根本因素又是什麼?
 

我想到自己從小就是個焦慮心很強的人,恐懼幾乎佔據了我每時每刻的行住坐臥。沒事總擔心有什麼事要發生,買什麼東西都要雙份,擔心這份突然沒有了怎麼辦?這種看似細小的問題都反應出我內心深深的恐懼。

難怪身邊朋友常說,跟我相處,感覺我做事很緊張,不鬆弛。現在得癌症後,內心的恐懼與日俱增,已經到了快崩潰的地步。

我們常常聽說,有人患了癌症不知道反而沒事,而錯知癌症病情反而快速死亡的事例,說明恐懼心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感覺就是恐懼等種種不良情緒導致身體中脈堵塞,主要表現是胸口處很沉重,這塊地方長期得不到疏通後,導致經絡運行失常,從而一步步影響五臟六腑的正常工作,給臟腑帶來後患,這就是腫瘤,或者各種疾病、怪病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

這幾年,我就是用釋放恐懼的方法,實證了這一身體真相。

我想,恐懼並不是什麼實有的東西,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如果停止這種莫名其妙的情緒影響,是不是就可以緩解病情呢? 

我開始向內關注自己內心,發現胸口處非常緊,有一大塊鬱堵嚴重。每當我害怕即將死亡時,這塊地方就瞬間堵的更重,而且一陣陣恐慌不停返上來,渾身冒虛汗。

這種恐懼感如此折磨人,我必須清理、釋放掉,不能讓它們控制我的心情。

它們既然就是一股股氣,那麼氣是怎麼形成的呢?是心對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情緒。當你不喜歡某事、某人時,內心的反應就是不高興,於是氣就不順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方式是讓這股氣從身體釋放出去,另一個方式就是不讓氣形成,也就是不再生氣,不要對人和事不開心。

當我理智地思考這個過程後,決定開始清理自己內在那一股股不良情緒能量。

我發現,從小到大發生各種不愉快的事,導致我內心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堵塞,如果重新認識這些事,不再記住它們,那麼這些能量就會宣洩掉。

我回憶那些曾經發生的事,調出那些場景,突然發現,它們仍然會再次引起我的情緒波動,甚至很強烈的憤怒、傷心、不安、焦慮和深深的恐懼,從而又使我胸口發緊。

我終於找到它們的來處了,原來就是那些發生的故事導致的!

當我深深地潛入這一股股恐懼能量的深處,發現它們在不斷往外滲出,震得我身體都在發抖,但是一會以後,我胸口卻感覺松了一些。
 

於是我繼續深深地和它們在一起,又有一些能量釋放出來了。不斷地做,胸口處越來越輕鬆。

最後突然發現,胸口好像空了一大塊!多麼輕鬆的感覺!同時一股股新生能量直沖頭頂百會穴,精神振奮,心曠神怡,真的很奇妙,很久沒有這種興奮了。

最不可思議的是,我身體疼痛在減輕!

要知道我吃那麼多中藥,聽那麼多去痛儀都很難去除的疼痛,竟然在釋放恐懼過程中得以消減,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驚奇的新發現!

原來,心中不良情緒疏通了,中脈就可以改善,這樣人體其他經絡就能通暢,能量順暢,鬱堵就減輕。

不通則痛,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啊!

 

我決定對有生以來,所有不開心的事情開始清理。

在回憶那些場景中,我寬恕、接納了那些人、那些事,不再抓住這些事情不放手了,那些負面能量的釋放有時幾乎讓我暈厥,後背督脈陣陣抽動。

原來是它們一直堵塞著身體氣血通道,難怪生了這麼重的病。也就是說,人體本來沒病,都是心的纏縛。

中醫學上有一條心包經,它對人體很重要,並對其他經脈有重要的協調作用。如果內心安寧、平和,心包經也會暢通無阻。以前吃中藥調理心包經,現在從道理上梳理內心的煩惱情緒就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而且不會發生停藥後又有反復的情況。

我發現所有情緒煩惱背後其實都是恐懼在作怪,我們擔心這,擔心那,總是慣性地對發生的事進行控制。

這種狀況幾乎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言談舉止中,看似美好的人生其實活在恐懼中,如履薄冰。

我們擔心沒有錢,沒有房,沒有工作,擔心孩子,擔心身體等等。

隨著全身各部位疼痛的不斷減輕,清理、釋放內心恐懼的做法欲罷不能。在釋放恐懼的過程中,我的身體開始好轉,全身轉移部位的疼痛逐步消失,各項檢查指標恢復正常!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不可思議的改變,就是身邊人的情況也在發生明顯的改變。

我兒子從小學4年級開始就患有眼睛抽動症(西醫給出的病名),醫生也給不出原因。經檢查,眼睛器官沒有問題。

在我清理內心恐懼時,發現自己對兒子眼睛問題的緊張程度很厲害,於是開始清理、釋放。

很快,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當我內心對兒子的擔心覺受慢慢減少時,我驚奇地發現,他的眼睛也逐漸恢復了正常,並且很少有笑容的他,也開始綻放笑容。最不可思議的是學習成績也開始明顯提升。

 

原來我不僅發現了身體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也呼之欲出——那就是,一切都是心!

我把這種對內心情緒的清理和釋放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心療”。心療不僅可以使疾病緩解或康復,也有助於消減工作生活的煩惱。

我發現了疾病的根本病因是人們內心的煩惱情緒,也就是說,所有病都可以通過釋放內心煩惱情緒而得以緩解,甚至治癒!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八大方面:環境、飲食、起居、情緒、潛意識、祖宗、信念、愛與希望。

其中,情緒與健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在眾多的隱形健康殺手中,它占第一。

情緒就是一種能量。

如果我們長期處於情緒中,它會形成一種物質留在我們的身體裡,阻礙我們吸收正常的身體養分,造成身體器官功能失衡,破壞身體內部平衡系統,造成疾病。

在中醫中,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神明。當心包受到傷害,被萎弊的時候,人就失去了理智,失去了認知。

各樣的情緒堵塞在經絡和臟腑裡,久而久之,就變成疾病。

但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日常的情緒和壓力對我們疾病的影響,卻把時間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生活中,花大量金錢、精力在飲食,甚至健身上,卻不知道,只要調整我們的情緒,不花費任何金錢和時間,就能讓我們處於健康狀態中。

 

 

下面就是幾種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收藏起來):

1、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找到最令你煩惱、擔心的人和事,讓它們像放電影一樣重新演一遍。

你會發現內心立刻會緊縮,抓住正在上浮的恐懼能量,輕輕地觀著它,什麼都不要做,只是靜靜地觀著。這股能量會逐漸散開。

再一次的恐懼襲來,就再一次反復地觀它。一次又一次,就是這麼簡單地做就可以了。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再想起這件事、這個人時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這個問題就徹底被你化解了。

2、對於正在發生的事,當下就直接觀察自己的心,對發生事情的波動。

任何情緒升起,立即看著它,慢慢地,這種情緒就被化解,中脈就會通暢。

對於癌症病人,恐懼死亡是時時侵擾的煩惱,要時刻關注內心,只要它出現,就立即靜靜地和恐懼在一起。

當心跟情緒在一起時,頭腦是不會胡思亂想的。長時間這樣訓練,內心痛苦就會越來越緩解。

我自己的實踐證明,情緒釋放對癌症的疼痛有特效!

 

3、對於很深的恐懼和其他情緒,需要深深地潛入其內在,和它們合一,成為它,你有時會感到身體都在顫抖,這是非常好的釋放效果。
 

4、學會放鬆,如果剛開始做起來很困難時,可以對胸口情緒聚集的地方說:“我愛你,我愛你……”當你說這句話時,其實是自己內在的放鬆,愛是最柔軟、最容易融化恐懼能量的一種情感。

5、寬恕、接納不喜歡的人和事。

人生順利有四大法寶:懺悔、寬恕、感恩、祈禱。在這其中,寬恕的作用就是讓你放過自己。

只有當你寬恕時,你的內心才會鬆弛,各種抵抗的情緒才能釋放。

6、忘記也是釋放情緒一種方法。我們頭腦有記憶功能,也有忘記功能,這個是最簡單的。我們只要忘記一切,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傷害了你。

因為所謂傷害就是你對事物的認識,你的心認可它們的存在,傷害只發生在你的內心中。

究竟是事物的發生讓我們害怕,還是我們內心對這一事物的想法讓我們害怕呢?只要我們忘記這些恐懼情緒,它們怎麼還可能打擾到你呢?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你敢不敢忘記,而不是不能忘記。

7、無論什麼煩惱情緒,需要重複地密集疏通和釋放,特別是恐懼的能量釋放是非常困難的。

情緒不是什麼實有的東西,說扔掉就沒有了,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物質,所以就需要無數次地跟它們交流。

和情緒在一起,是轉化它們的最快辦法,因為它們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情緒其實是自己和自己做鬥爭。你越密集地疏通,它們被轉化的越快,接納,融化,最後它們成為了你。

8、忘記疾病,只需要好好關注自己的心。這種方法和醫院的任何治療都不相違背,沒有任何衝突,只會使醫生的治療更加快速、有效。中醫學上常講經絡不通,吃補藥沒用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請把你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自己。

9、關注內在恐懼,持續釋放恐懼。隨著情緒的不斷釋放,身體病灶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酸麻脹痛癢,以及排出紅疹等等,均是好轉反應,是在疏通堵塞。

有時候還會出現病情好像加重的現象,都不要擔心,擔心恰恰是需要釋放的情緒,只關注內心對這些反應的恐懼,然後再不斷地釋放恐懼就可以了,重複多次地做。

10、靜坐,冥想。每天最好早晚各一次靜坐。跟隨冥想聲音引導,調整呼吸……

 

 

我們瞭解了大量的癌症自愈案例,發現治癒疾病,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當我們長期處於一種壓抑、低落的情緒狀態,免疫系統自然會很弱,其次會產生酸性的物質,你的身體就利於腫瘤細胞的生長。而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提升,自然癌細胞的勢頭就會減弱。

在醫學裡,有一個詞語叫做「病變」,病是變出來的。我們本來健健康康的,由於我們行為變了,思想變了,語言變了,看的變了,聽了變了,吃的變了,所以病就變出來了。

而這些所有變化中,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的心變了。

當我們的心變化了,外在的一切就會發生改變。當我們心生美好,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美好;當我們心懷善念,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善意。

這個原理可以用在生命的一切處:

我們健康的心生了,健康就生;

疾病的心生了,疾病就生;

疾病的心滅了,疾病就滅。

因為當我們的心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就會自然發生改變。

一定要記住,生命的神醫從來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承認脆弱,讓我們更強大

承認脆弱,讓我們更強大

:快樂心靈

承認自己的脆弱是很難的。

我們一直被教育要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所以示弱對我們來說,

好像是異常艱難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承認自己脆弱會怎樣呢? 

 

 01 

不甘示弱,是我們不懂得什麼是堅強。

 

我們錯誤的理解了堅強,我們總以為堅如鋼就是強,我們總以為不哭就是堅強,我們以為冷靜就是堅強。

 

小草看似脆弱,弱不禁風,卻可以穿破鋼筋混凝土依然翠綠生長。真相往往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真相總是超越我們頭腦的理解。這也是大自然的美妙之處。

 

記得有一次坐飛機,一個孩子一直在哭,這讓我感覺到非常煩躁。在那個煩躁情緒升起的時候,我已經被那個孩子,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打敗。我的心已經受到影響,並實實在在的被控制。

那個煩躁就是抓住心的手,緊張不安伴隨左右。那個煩躁在內心燃燒,而我的表情卻是微笑。

內在的語言好像在說,我就不示弱,我難道還不如一個孩子嗎?內心其實是極大的不臣服。

 

當我們試著去抗拒那個緊張和不安的時候,會愈加的緊縮。

那個滋味不好受,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過和我一樣的經歷,有一種一刻都不想多呆的衝動,只想逃離。

逃離是腦海裡唯一的念頭。當外界條件不允許逃離時,內心是非常抓狂的,但外在還不能表現出那種抓狂。

 

那個逃離的念頭讓內心的抓狂愈加強烈。然後我就停留在一個拉扯中,一個內在掙扎糾結中。

 

 02 

我們很多時候不自覺的受到他人的影響抑或控制,是因為我們內在的抗拒。

我們內在有深深的不接納自己脆弱的機制。

一旦我們的大腦受到刺激時,我們就像機器一樣自動化反應。當我們感覺受控於別人,我們感到無力,憤怒抑或悲傷,我們選擇的應對方式是壓抑或者逃避隔離。我們試圖擺脫這股能量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我們不願意去看到真相,大多數時候停留在對抗內在的情緒中,

我怎麼可以生氣?

我怎麼可以煩躁?

我怎麼可以悲傷?

停下來,這都不是允許的!

我們從來不允許情緒之流經過我們。我們無法自然。我們靜不下來,腦海中有太多的聲音,太嘈雜,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真正聆聽到心。我們被抗爭淹沒,完全沒有覺知。

 

當我停留在抗拒中,我就無法真正感知到我的心。

其實,每一個發生,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來幫助我們成長。

當我承認我的脆弱時,我感到輕鬆。

我承認當某人在評價或者指責我時,我內心的脆弱。我願意打開我的心,我看到我的傷,現在的,以前的。

因為我知道傷害我的必是我過往掩蓋或遺忘的。

 

我不再壓抑自己心的感受,我願意敞開,去經驗。我知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 

 03 

最後分享一首小詩,全然地看見脆弱,接受它、包容它,全心全意。因為這不是暴露自己,那些脆弱的東西也是讓我們變得美麗的東西。

承認脆弱,就是一種強大。

《我允許》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

事情是如此的開始如此的發展

如此的結局因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

都是因緣和合而來一切的發生

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傷害的

只是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

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如此的評判我

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

每一個念頭的出現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為我知道念頭本身本無意義

與我無關

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

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任其發展,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情緒只是身體上的感受

本無好壞

越是抗拒,越是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

我就是這樣的表現

我表現如何,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外在是什麼樣子

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

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

全然地享受

只是看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