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子的心事

ea6013f5133652503b6b1d9218fdac47.jpeg圖:蔡志忠

雪漠 

你知道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樣子嗎?

 

有分別心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念頭。雜念紛飛,人心就不能安定,就容易煩惱。

 

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欲就進入妙境,有欲就雜念紛飛、生起煩惱。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從有欲變成無欲。那麼該怎麼做?窺破欲望,窺破分別。當你窺破欲望,安住於妙境中時,便進入了聖人之列。

 

聖人做事是無為的。對於這個無為,一些人認為是什麼都不做,我的理解不一樣,我覺得它是一種無執著的為,就是說,雖然沒有執著,但還是要做;雖然一直在做,但心裡不生執著。這時,他既沒有欲望,也沒有偏見,但積極做事。佛教的無為法境界就是這樣。當信仰者達到無執之境時,就進入了無為法境界。換句話說,無為是一種境界,它不是一種行為。

 

《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老子在這裡所說的無為,跟《金剛經》上的無為很相似。無為法區別了聖賢和佛陀。就像我的一句詩中所寫的:有事為聖賢,無事成佛陀。有事,指的是心中有牽掛、有執著,執著地做,可能會是聖賢,但無執地做,就是佛陀。

 

怎麼看他是有執還是無執呢?

有執著就在乎結果,生起分別好惡之心;無執著就不在乎結果,不生分別好惡之心。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事,如果你不做事而不生好惡分別之心,你就既不是聖賢,也不是佛陀。你是什麼人呢?你是凡夫,是懶漢。所以,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

 

   真正的順其自然只適用於聖者,因為,聖者雖然不執著,雖然隨緣,但也會積極做事;但凡夫一旦順其自然,就會懈怠懶惰,無所作為,過起懶漢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不執著而精進地活著,不執著而積極地活著。這才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是行為上積極,無為是心態上不執著。就像我經常說的:做大心之事,守無為之心。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選自《道德經》
 

   聖人做事,主要是自己去做,而不是號召別人做,更不是號召別人而自己不做。聖人像太陽一樣,總是默默地觀照世界,用行為去照亮別人,而不是用言語去制約別人。當然,言語有時也是行為的一種,但聖人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這一點,和西方哲學家有區別。

 

聖人不會干涉萬物的運作,不會說三道四。很多說三道四的人,實際上都不是聖人,聖人永遠是自己默默無聞地做事,做了很多事情但不去說。

 

很多事情因為他而成功,很多事物因為他而出現,但他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比如,釋迦牟尼講了四十九年經,卻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就是典型的生而不有

 

    做了也不指望依靠它得到什麼。是依靠的意思,也就是憑藉這個行為得到什麼利益、得到什麼好處、得到什麼地位。換個說法,就是做而非功,做了也不需要依靠它得到什麼東西,所有的行為都是全無功利的。

功成名就之後,也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不因之而沾沾自喜。

 

歷史上有很多居功自傲的人,一旦功高蓋主,就會死於非命。

比如韓信,幫著劉邦打天下的三大謀臣、功臣是韓信、蕭何和張良。張良很聰明,劉邦當上皇帝之後,他就不再當官,而是去修道、辟穀去了,後來得了善終。韓信沒有張良的智慧,他居功自傲,不知進退。有一次劉邦問他,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聽了就很不高興,知道這個人太驕傲。最後,韓信就被呂後和蕭何殺死在未央宮了,還定了他謀反的罪名,滅了他三族。

 

    文種也是這樣。越王戰敗時想自殺,是文種獻計救了他,後來文種、範蠡幫助越王滅了吳國。吳國滅了之後,範蠡就寫了封信給文種,勸他離開越王,因為越王是長頸鳥喙,一看就像兇猛的動物,身上有一種非常不好的氣,只可與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共富貴,還是趕緊走吧。然後範蠡自己就先走了,據說還帶走了西施,但我覺得他可能不會帶西施。為什麼?你想想看,一個老頭子,帶著個絕色美女,一路上得遇上多少麻煩?說不定還會遭禍。當然,如果他真帶了,那當然是最好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祝福。老百姓都希望,像他這麼好的人,最好能帶上個美女走,兩個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不然老百姓會覺得范蠡太沒意思了。但範蠡自己是不是這麼想,就另當別論了。如果我是範蠡,我就不會帶上西施。帶著西施,就像掛著美玉走在樹林裡,會遭遇搶劫,成為一種禍患。

 

但文種捨不得富貴,他沒有走,只是抱病不上朝。結果有人就陷害他,說他想要造反,越王當即就賜了他一把劍,叫他帶上自己沒用完的幾條計謀,去地下幫著死去的先王。文種就自刎而死了。

我們知道,很多學問都是入世的學問,入世學問是作用於社會的,追求貢獻社會、服務社會。管理層很關心入世學問,儒家也追求入世學問。比如,孔子為世界貢獻了一種理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直接構成了中國文化中的秩序文明。

    出世學問強調出世,作用于心靈和精神,它讓中國人的精神維度昇華到世界性的高度。正因為有了老子的超越,中國文化才到了足以跟世界對話的高度。

 

朋友曾經問我,他該如何處世?我說,你只管把自己變成讓人踩入泥士。就是說,你永遠不要覺得自甘於處在最底層、最遭人踐踏的地步,只管保持己有多了不起簡簡單單,順應自然,又有無窮的智慧。當你達到這一步時,世人就傷害不了。

道者也像大地,他不擇萬物,甚至能藏汙納垢。大地不管淨濁,它可以接受一切,白雪它也承載,狗糞它也承載,毫無怨言,也不糾結。大地全然接受它承載的一切,把一切都化為萬物的營求得道者也是這樣,就算一些世人覺得多麼不好的東西,他也會它,然後把它化為自己的營養。這就像我過去常說的,紮根在淤泥裡,又要超越淤泥,從淤泥中長出自己的蓮花。當你擁有這種智慧的時候,還會出現另一種東西。比如《呂祖買藥》中有這樣一句話:“東風來了往西跑,西風來了往東倒,南北二風都來了,貧道無奈了往坑裡跑。”這句話有點“牆頭草”的感覺,其實不是這樣。他不是怕一雖然我們前面說過,世人怕什麼,得道者也怕什麼——但事實上他不是怕,他是看破之後的隨緣,不跟世界對抗。他可以往西跑,也可以往東跑,甚至可以往坑裡跳、他不在意世人笑話他,他只管守住心中的東西一一大道。在大道的觀照下,他可以不在乎世人對他的評價,受點委屈也沒什麼,被人誤會也沒什麼。所以,風往哪兒吹,他就往哪兒走,風終究會停的。這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軟弱和愚蠢。所以,當我們安住于大道時,要儘量地隨順世間法,不要太在乎一些東西,始終要記住,一切都會很快過去的。

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我告訴他,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我隨緣。我永遠不強求做什麼事,而是有什麼條件就做什麼事,永遠是現在時。

我喜歡少欲知足。一開始,我沒想過要做什麼大事,有啥條件做啥事,但發現可以把事做大時,我就會隨順因緣,做得更大點。我培養人才也是這樣,我會隨著對方的發心,慢慢給他加擔子,培養他成長。只要他有潛力,我就培養他。

這種生活方式,是我的常態。

不管什麼時候,我都這麼淡淡地、開心地、快樂地活著,不跟世界計十較,永遠隨緣應世,永遠守住大道,永遠守住主體性,永遠守住我的“常樂我淨”:常態是“常”;開心快樂地活著是“樂”;守住主體性、安住空性是“我”;不計較無執著是“淨”。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