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靈格談——參破生死便見自性
來自網文
萬物背後的存在是超越生死的。與存在相比,生命其實很短暫和渺小。
問:家庭系統排列似乎並非只關注活著的人,更重要的是與已死的人有關。已死的家庭成員是否永遠存在?
答:所有可以憶起的死者,包括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等等,都對活著的人有影響,就如同仍然存在一樣,尤其是那些被排斥、被遺忘的人。
問:這是否與鬼魂交涉、超度他們的方法?
答:你要是聽過鬼故事的話,遊魂野鬼就是因為被拒絕回到某個地方,於是他們不斷敲門,想方設法回去。當他們被人接受,有了一席之位,他們就會安息。我在家庭系統中看見,曾被排斥的人若能尋回應有的位置,他們就會帶來治療力量和好事,不會在破壞。如果他們被接受,他們也會離去,不會在騷擾家庭。
問:傳統上我們會把死者留在屋內數天,接受赴喪者的默哀和送別,我們相信這樣已能讓死者安然離開。
答:這還不夠。非洲的祖魯族人會先埋葬死者,一年後舉行出土儀式,把靈魂帶回屋內。在儀式中,家庭成員會拿著一條樹枝,幻想死者就坐在樹枝上,然後把樹枝迎回屋內,他們會留下位置留給死者,通常是在擺放啤酒的地方。當有人喝酒時,也會給先人灑幾滴酒,作為孝敬。
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習俗。例如泰國雖然是個佛教國家,但仍保留著一種與佛教教義相違背的習俗。埋葬死者後,大家吃飯時仍然留一個空座位,當作死者仍然存在。在我們的文化裡,當我們點燃一根蠟燭時,蠟燭就代表了死者,與家人同在。當死者有了位置,就可以安息,從而把能量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問:這並不常見。
答:在家庭系統裡,我們會把死者帶回家庭中,與家人再度融為一體。許多疾病、不安都是源於某個本來隸屬於這個家庭的成員,被排斥在系統之外,這些成員通常都已是死人。當他們被帶回系統後,其餘成員就得到自由。泰國人用儀式來處理,而我們則以心理治療來處理。過程和效果差不多是一樣的。
問:我們和死人的關係通常與恐懼有關嗎?
答:的確如此,因為我們把生命看得很狹窄,以為生命是屬於個人的,佔有得愈久愈好。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我屬於生命,或者說賦予我生命的背後力量在扶持我,然後它可以讓我消失。這種看法似乎更接近現實。一個人若自覺屬於大個體的其中一部分,會獲得能量的支持,儘管有時這種能量也會帶來痛苦。世界不是憑我們的喜好在轉動,而是相反,我們被召喚來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接受。時間夠了,我們便要消失,回到一個未知的地方。
我們不是突如其來出現的。我們透過父母接受生命,其實背後隱藏這更大的東西。有東西透過我們的父母將生命賦予我們。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存在。當我們死去時,我們沒有離去,即使活著的人看不到我們,但我們怎可能完全消失。
萬物背後的存在,是超越生死的。與之相比,生命其實很短暫和渺小。
由此觀之,年紀很小便死去的孩子其實不需惋惜。我們常常歎息早逝的生命,讚歎可以活到90歲的老人家。其實,老翁死後,和只活了一天的小孩有何分別?他們依然在我們的理解以外存在,對他們來說沒有分別。
詩人裡克爾認為,我們若是為早死的生命哀傷,而不是順其自然的話,會令死者更難受,我們要釋放死者,因為我們遲早也要去那裡。
我在治療時喜歡說一句話,來取得死者的認同,因為這樣才能顯示活人並非高高在上。我會說:『你已死了,我還會再活一會,遲早我也會和你一樣死去。』這樣死者就受到注視,生命也不會被放大到比死亡優勝的地步。生命沒有好壞,只是短暫地交到我們手中,但每個人都參與的生命整體,是超越生死的。
問: 超越生死?那麼生與死只是一體兩面?
答:這是兩個不同但互相影響的世界。這解釋了為何死者可以影響活人。我們對死人可能也有影響,比如說,令他們得以超生。
問:這是很古老的想法。
答:無論我們怎樣叫法,這是很原始的人類思想。有人稱之為天堂,有人稱之為仙境,有人無法形容這地方。叫法不同並不影響它的形態,這是內心深層的活動。他們認為生命是短暫的。
有人認為若太關注生命背後的存在是什麼,可能忽視了目前。很多人以為要拋開世俗一切,以苦行方式靜坐修行,才能到達仙境。這是把目前當成障礙,以為必須擺脫目前才能到達更好的境界。這種想法很奇怪,因為目前已包括了將來,只要內心自在,已經能和宇宙整體的能量聯繫。
我寫過一句難明的諺語:『道路就在我腳下』,意思是只要我站在目前,我已找到道路,不用到處追尋。只要我已和整個宇宙環境聯繫上,積極投入,集中精神認真地生活,面對所有難題和挑戰,做好自己的事,不作無謂索求,已經能達到這種境界。
問:日常生活就是練習嗎?
答:把生活當作練習已經過分了,我只需如常活著。
問:你說只需是什麼意思?我所說的生活是指在地球上的生活,而非單指目前。人們在生活中競賽,想得到愈多愈好,做得愈好愈好,體會得愈多愈好,一切很快就會完結。在緊張繁忙的生活裡,一起都向外膨脹,向未來奔跑,能夠停下來說一聲『一切都在這裡』是需要修煉的。所以難怪我們的文娛活動市場需求那麼大。
答:一些傳統的修煉當然可以幫忙。例如上學、跟從懂得的人學習等等,但也有一些靈修是屬於心靈範圍的,有些修煉是繁忙、刺激的。要是修煉太多的話,就和平日緊張繁忙的生活沒有分別了。
問:你的意思是,就算在心靈範圍,我們也要做些事?
答:很多新潮的修煉對我來說都是靈修速食,令我們以為這種態度不需長期練習,可以一蹴而就。我說的是成長過程,智慧不因一個人尋求就會馬上出現。這要通過很多充實的行動,才會水到渠成,慢慢出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