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巴掌拍不響

 

images  

在親密關係當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所做出的犧牲得不到回報,這時,請不要把責任全部推到另一方。一個巴掌拍不響,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吧!



其實,親密關係的律動就像鐘擺。你犧牲到什麼程度,對方就會被放縱到什麼程度。有放縱者,犧牲者才能存在。克裡斯多福在《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一書中將犧牲的一項特性稱為鐘擺效應(如下圖),這個理論的主要概念是,如果你為了伴侶犧牲,那麼你就會把對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為他們沒有盡他們應盡的力量。你犧牲到什麼程度,對方就會放縱到什麼程度。有放縱者,犧牲者才能存在。

 

如果沒有人把東西丟得到處都是,你又怎麼能跟在後面收拾呢?如果沒有長舌的人,你又怎麼能當犧牲者,聽人長舌講不停呢?只要有犧牲者,就有放縱者,反之亦然。如果你扮演的是犧牲者,那麼除非你停止犧牲,否則是沒有辦法改變你的伴侶的。如果你不能明白,改變伴侶或為他/她的行為做出補償都不是你的職責,那麼你就無法停止犧牲。如果伴侶放縱自己的怒氣,你不必把維持和平當作神派給你的責任。如果你的伴侶嗜賭成癮,你也不必把加班貼補家用當作自己的責任。對方酗酒也不是你的負擔,所以你不必放棄你的熱情和自發性,只為了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來彌補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伴侶。說了這麼多之後,我想用一句話做結語:雖然彌補伴侶的放縱不是你的職責,但對方的放縱行為確實是你的責任。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對伴侶的行為做出回應,而不是採取犧牲的方式。

 

人們常會忘記,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要為發生的事百分之百地負責。親密關係中常常發生的情形是,一方已經盡了一切的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另外一方卻袖手旁觀。有酗酒問題的親密關係往往被描述成這樣:一方長年受苦,像奴隸一樣辛苦地想讓親密關係或家庭維持下去,另一方卻沉溺於自私的享受。但是到了最近這幾十年,人們卻發現會有這樣的情形,其實犧牲者也同樣有責任。如果扮演犧牲者,你就會吸引別人來扮演放縱者。

然而,雖然這樣的互動關係往往是一方放縱而另一方犧牲,但如果你想看看真正有意思的事的話,不妨私下分別問問兩人,誰犧牲得比較多。結果通常是,不管你問哪一方,他/她都會說自己是犧牲比較多的人。即使跟你說話的人當時是比較沒活力、沒生產力的一方,那也只是因為他/她正在休息,因為之前已經辛苦地工作了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一年,甚至是因為經歷了一個悲慘的童年,所以必須休養生息。放縱者常用自己悲慘犧牲的故事來作為他們的行為的藉口。這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犧牲並不是一種行動。犧牲是一種心態。洗碗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煩人。有什麼樣的經驗,完全是由心態來決定的。要怎樣才能改變心態呢?一開始,必須有改變的意願,但我也瞭解我需要一些不平凡的説明才能做到,因為犧牲的心態已經跟了我一輩子,甚至是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選擇的時候就開始了。為了融入家人,為了讓自己生理及情緒上得到滿足,我犧牲了自己。


看看鐘擺模型,你就可以推論,你離中心愈遠,犧牲或放縱的程度就愈嚴重。既然犧牲與放縱具有共生的關係,如果你去除其一,另外一個也無法繼續存在。我發現,不管我往哪一邊擺動,都可以借助來自中心的力量來幫助我。位於中心的,就是我的靈魂也就是我的本質的力量,它能夠提供我所需要的支援。既然我的靈魂不會批判或處罰我,我就可以信賴它,讓它用健康的方式帶我走出犧牲或放縱的模式。

一旦你對自己的犧牲有所自覺,就能把全部精神集中在來自中心的力量上,並要求愛來引導你走出犧牲的模式。犧牲完全是心態上的問題。只有愛能進入你的心,去改變只有給予卻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犧牲),以及只有獲得卻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縱),使得犧牲轉變為真心的給予,而使放縱轉為真心的接受。

我們所需要做的也是我們僅能做的就是讓靈魂的愛帶領我們回到中心,回到有愛存在的地方。練習,不斷練習吧!



文章節選自

《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

張德芬餘蕙玲翻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平衡 身心 人際 心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mmy 的頭像
    Tammy

    愛的序位工作室---家族系統排列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