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奇峰:有一種學科叫父母
 

 

 

 

 

 

:曾奇峰 


一個人從出生時剪斷臍帶的那一刻起,就獨立而完整地擁有了自己的身體。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所有歲月裡,你身體的全部感受與運動、器官的生長與老化,以及大限到來時的灰飛煙滅,都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把你的身體疼痛通過電纜、光纖或其他任何方式傳遞給他人,讓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疼痛的性質和強度。
所以,雖然獨立擁有自己的身體是一件無與倫比的進化的傑作,但也需要付出承受孤獨的代價。


如果人與人之間僅僅如此隔離,那活著就是一件相當無趣的事情了,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連無趣都感覺不到。
但是,好在造物主造人,不會使他們之間沒有連接,也不會放棄由連結導致的宏大而和諧的美感。
造物主製造的這個連結其實非常強大,它的名字叫做情感。
你的身體疼痛的確不能引起他人的身體疼痛,但卻可以引起他人的心痛

所有活著的人,都曾經心痛過自己愛著的人的所有的痛,有些時候甚至比痛著的當事人還要痛。
這種心痛的感覺,就是由情感的通道製造出來的。


图片
再回到出生,嬰兒的身體跟母親永久的分開了,但情感依附還在。
嬰兒對母親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氣和食物一樣,生死攸關。
隨著嬰兒慢慢長大,對母親的情感依附次第減少。
我們甚至可以說,成長的過程,就是情感上遠離母親的過程。

我們臨床中發現,在中國的文化圈內,母親跟孩子的關係有兩點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孩子的成長速度遠遠高於母親的預估,
所以母親對孩子的能力有相當大的貶低和成長。擔心、指責、懷疑和失望,充斥在母親跟孩子的關係中。
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孩子們為了維持與母親的情感連結,避免分離、拋棄和被拋棄,
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塗,才對得起母親潛意識的希望,也能夠繼續跟母親在一起

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愛母親,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母親為了做母親,
在人格上準備不足,具體的表現之一就是缺乏信任能力,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
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樣的事情:一個普通人,絕不會走在大街上就隨時擔心天塌地陷,
但是,一個剛剛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卻會覺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險,我們知道,這是因為他暫時地病了

隨時都覺得孩子會出安全問題,會人際關係應對不良或者會能力不夠的母親,其實也病了,而且可能是一直都病著

她們的就是把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無助感,經過偽裝後變成孩子現實層面的不安全感和需要幫助。
所以她需要過渡警覺才能保護孩子,同樣經過投射性認同機制,
孩子為了討好和愛母親,就把自己置於危難之中,
這個危難可以是生命或者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際之間的衝突。
說到底,母親認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為愛孩子,是那種不忍看孩子遠走高飛離開自己的愛。
可惜這是不那麼健康的愛,在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中,
健康的愛應該是父母能夠承受被孩子“ 拋棄 ”


图片
我並不是在說數量稀少的個案,而是在說數量龐大的群體。其實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需要一個精確的統計數字,
僅僅在每天的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它的鐵一般的強度與空氣一般的瀰散。
無數經驗和研究證明,
父母與與孩子,尤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這個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和敢於享受的幸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不應該是一個角色,而應該是一門學問或者學科。
這門學科,是每一個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的---你可以不學任何東西,但你需要學習如何才能不製造疾病。

從全息論的角度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對父母--孩子關係,就能夠完全呈現這一關係中的方方面面了。

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我們為了孩子付出,不顧一切為了他好,當付出太多,生出焦慮、甚至抱怨。
潛意識說,你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父母。
因為看不見自己嬰兒般的被照顧願望,而把對自己父母的抱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這叫把孩子父母化
再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

潛意識卻說: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績好
因為孩子成績好了,父母就顯得無事可做了,會產生當下被孩子拋棄的感覺;


當然,成績好的孩子未來遠走高飛,更會使父母產生被拋棄感。
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個孤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人群淹沒的一員。
一旦父母看到潛意識的這個部分,就能夠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
重要的不是孩子如何回應,而是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匱乏
重要的不是去催促孩子學習,而是處理自己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育兒寶典,本質是育父母寶典,很多時候,父母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
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