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自己會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呢?
作者::武志紅
01.
“看心理諮詢,太作了.....”
前幾天,我喜歡的一個B站搞笑健身博主“楊老師”,火了。
因為他談戀愛了。
然而,戀愛過程中,他有心理障礙。
在某些情況下,他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做出回應。
於是,他求助心理諮詢師。
有人覺得,“你這種人還要看心理醫生?”、“你每天都在講免費笑話,怎麼可能有心理問題?”
現實卻是,很多搞笑UP主、喜劇演員表面上嘻嘻哈哈,其實都是有心理問題的。
電影《守望者》裡,面具守望者羅夏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人去看心理醫生,說他很沮喪,感覺人生很無情,很殘酷,很孤獨。
醫生說:“偉大的小丑帕格裡亞齊來了,去看看他的表演吧,他能讓你振作起來的。”
然後,男人突然大哭:“但是醫生,我就是帕格裡亞齊啊。”
類似的誤解還有:
“好丟人好弱啊, 這種事情也要說出來”;
“你有什麼可抑鬱的,矯情”;
“你是在裝酷嗎?”
最重要的,是那句心理問題者最害怕聽到的三連:加油,堅持,挺一挺。
這就像,
如果你跑一百米,然後腿斷了。
加油,堅持,挺一挺。
你發燒拉肚子患上肺炎。
加油,堅持,挺一挺。
你要是說他,他會說,我也是出於好心啊。
問題是,腿斷了,生病了,為什麼要加油堅持挺一挺?
你以為在做平板支撐嗎?應該直接去看醫生啊!
當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因為這些話而退縮,沒有及時進行心理治療,有一天心理崩潰了。
可能你們都是幫兇。
我有一個得抑鬱症的朋友說,那段時間的確有非常深的感受。
那就是覺得自己是一個斷了腿的人,想要找一根拐杖。
可是周圍的人卻不停地鼓勵她:樂觀點,堅強點,跟我們一樣跑起來啊!
可就好像在問她:你為什麼要生病?你為什麼找藉口?
在我們的社會裡,產生心理問題,是一件極度羞恥的事情。
一個癌症病人堅持化療,熬過一次次痛苦,人們會表揚他很堅強。
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堅持活下去,每天和各種心理掙扎作鬥爭,人們會說他很脆弱。
可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從來無法真正理解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
02.
這個社會
容不下一個患了感冒的人
與其說,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心裡有問題,倒不如說,我們的從來沒有正視過“情緒”的存在。
所有表達脆弱,表達需要幫助的行為,都是羞恥的。
這,從最近幾年流行的雞湯裡就能看出來。
“高情商的人都戒掉情緒”,
“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沒有人同情弱者”......
每個人都在教你怎樣把情緒當作敵人一樣對付,卻從來沒有人說過:
沒關係,撐不住也是可以的。
可我想問,“脆弱”的反義詞,難道就是堅強嗎?
難道真的是加油,堅持,挺一挺,就能過去嗎?
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人們還會對他們如此苛刻?
曾奇峰說過,一個人心裡有什麼,他就對別人身上有什麼敏感。
我們的社會從來都不尊重負面情緒,覺得表達脆弱是一件很沒面子,沒有擔當的事情。
所以他們會盡力嘲笑那些不夠堅強的人,要求每個人都抹掉情緒,做個面目模糊,永遠微笑的人。
可是,脆弱本來就是人身上的一部分,但我們對它嚴防死守到,會敏感地“攻擊”任何一個脆弱的的人。
其次,是因為人們對心理問題本身有恐懼。
《社會心理手冊》中所提到,痛苦的事件隨時會發生的可能,會給人造成一種強大而無力應對的焦慮。
誰知道自己會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呢?
所以,有些人會給心理疾病安上一個“脆弱”的標籤,反過來說就是,如果你自己不脆弱,那沒有東西可以打倒你。
否認心理問題的合理性,正是他們的防禦手段。
另外,很多人的印象中,看心理諮詢=心裡有病=腦子有病=隨時攻擊別人。
這種對心理問題的無知,恰恰成為了壓垮心理問題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03.
你的理解,是最大的支持
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是《丈夫得了抑鬱症》。
妻子小晴是一名毫不賣座的漫畫家,為人懶散,喜歡宅在家裡畫漫畫和睡覺,靠丈夫一個人賺錢養家。
丈夫髙野幹夫內向老實,事事追求完美和極致,出門前都要用尺子量直褲腿,工作也一絲不苟。
不知從哪天開始,他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對勁,看什麼都特別消極,扔垃圾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垃圾。
那種無法抑制的孤獨和悲傷綁架了他,就像社會和家人遺棄一樣痛苦。
他常常頭痛、腰痛,身體各個部位都會不舒服。沒有食欲,渾身無力,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一度爬到單位最頂層打算自殺。
表面上看,他原本的生活一切正常,但其實他早就“生病了”。
可是對心理疾病的羞恥感,讓他覺得自己必須撐住。
因為,上司跟他說,現在誰還沒點壓力,你怎麼就抑鬱了呢?
岳母也說他,你必須堅強、樂觀,擔當起你的責任,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錯。
養家、工作、社會競爭的壓力都堆到他身上,他不敢選擇不努力。
但是,小晴沒有責備他。
她以離婚為要脅,讓丈夫立刻辭職休息看醫生,自己開始找工作賺錢養家。
抑鬱症確診後,高野開始完全否定自己,常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激發消極情緒:我是壞掉的人,是沒用的、沒有存在價值的。
妻子讓他睡個午覺,丈夫卻覺得大白天睡覺,好對不起社會。
他無法容忍自己放鬆下來。
小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丈夫。
她不急著要丈夫馬上康復,而是告訴他:
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如果痛苦的話,不努力也是可以的。
非常觸動我的一個畫面是,小晴教丈夫睡午覺,四肢要慵懶地散開,但丈夫還是四肢僵硬地趴著。
小晴在旁邊滾來滾去,然後爬到他的身上,兩個人舒舒服服地漫無邊際地聊天。
他們會緊緊地擁抱著對方,聊天花板上的污漬,養的寵物蜥蜴igu。
丈夫問:它會不會寂寞?
妻子答:不會的,它是爬蟲類是冷血動物,沒有複雜的情感。
丈夫感歎道:我也想成為爬蟲類。
妻子坐起來,抓住丈夫的手放貼近自己的胸膛,溫柔地說:變成爬蟲類,就沒有那麼溫暖了哦。
妻子的陪伴讓他知道,自己從不是孤身一人。
在最困難的時候,身邊最親近的人,從未想過放棄你,就是最大的心理支持。
可一個抑鬱症患者說,這部片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高野身邊圍繞著那麼多善良溫柔的人,自己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的同時,也非常非常羡慕。
因為事實卻是,那些鼓起勇氣表露自我,尋求幫助的人,很容易遭到父母,親友,甚至陌生網友的否定。
小晴那種積極的愛和關注是從何而來的?
我想,是因為深深的理解。
因為理解,才不會輕易對他們說,你們只是不堅強,忍一忍就好了。
04.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不可恥
我想了很久:“為什麼我們會對心理問題有如此深的汙名化?”
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Helen Verdeli 在做研究的時候發現,那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更容易面臨心理健康問題。
她發現,中國文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認為人必須要承受痛苦,吃得住苦。
所以,人們更傾向於把自己的困難或情緒留在心裡。
因為有心理問題,就等於脆弱,就等於人生的失敗,這是社會不允許的,也是他們所不能承受的。
但就算我們再怎麼否認,心理問題依舊存在。
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正在被抑鬱症折磨,在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已達5400萬人。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資料表示:
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的人數比例, 僅為10.3%。
心理問題如此常見,可我們卻仍然在用偏見“謀殺”那些想活下去的人。
Nikki Webber 是一名黑人女性。
她從小也被教育,千萬不能對別人展露脆弱。
所以,在她被診斷為抑鬱症後,她一度不承認這個事實,覺得自己脆弱,情緒低落,扛不住壓力,是件十分羞恥的事。
直到有一天,媽媽給她打了一個電話說,她22歲的侄子自殺了。
那一刻她才知道, 原來侄子得抑鬱症很多年了。可是兩個人關係那麼好,他卻一次都沒有提過這件事。
Nikki有點自責,如果她當時敢表露自己也患了抑鬱症,如果她當時多問問侄子......
所以,她決定站出來,告訴大家:
你們都被“堅強”害慘了。
總以為一個正常的人,必須駕馭情緒,所以一旦負性情緒出現,下意識就會逃避,否認,自責。
甚至,來自家人,朋友的嘲笑和不解,朋友圈裡清一色的“戒掉情緒”,會讓你覺得真的是自己做錯了。
但Nikki說,不是的。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人性都否定了,那就會成為空心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填滿內心的空白。
撐不下去的時候,尋求幫助,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同樣飽受心理疾病和病恥感困擾的桑穀·德爾說,我們必須意識到:
心理上的掙扎, 並不會減損我們的力量;
心理創傷,也不會腐蝕我們的人生。
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不會使我們變得脆弱,或者失去理智。
相反,這會使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接受心理諮詢,並不是因為我有病,是因為我想直面自己內心的感受,我不想再逃避與否認過去的經歷,我想真正地成為我自己。
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告訴你TA在看心理諮詢,TA有心理疾病,請不要輕易問“你怎麼可能得病”。
也不要輕易評判:
“你不要心情那麼喪”
“你要積極一點”
“你就是一天想太多了”
“你怎麼那麼矯情”......
你的一句話,很可能會給他們帶來雙倍的痛苦。
而如果你面對著情緒的困擾,一些輕微的心理問題;如果你面對心理疾病,抑鬱症,精神障礙的困擾——
我希望你知道,勇敢地尋求幫助,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該羞恥的不是你,是那些不瞭解你卻肆意評判你的人。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在裂痕上追逐光芒的人,不應該被嘲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