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你的力量大過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e39516ccb8bee8302428fc9ddeba5b05.jpg

轉自:心靈驛站

1

超越父母的眼界很容易,擺脫家庭的烙印卻很難

“如果不是我的父母,我絕不會像現在這樣痛苦。”小A如是說。

A出生在一個小鄉村中,因為是男孩,又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所以承擔了全家人望子成龍的期望。

小時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但只要回來就會去小A的學校詢問他的學習情況。稍有退步,就是一頓臭駡、甚至抄起掃帚就打。在小A的印象中,父母和自己所有的對話內容,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他說:“我一直在試圖贏得父母的認可,不斷地滿足他們的期待和要求,可他們卻從未誇獎過我。無論我多麼努力,他們始終覺得我不夠好。都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可我從來沒有這樣覺得。”

A按照父母的意願一路從小學、中學、大學、考研、讀博到工作,所有人都在羡慕他的優秀,卻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一切究竟有多痛苦。

從小到大,小A都很不擅長與他人交流,連一個要好的朋友都沒有。畢業走入社會之後,更是始終無法融入集體之中,接連換了幾分工作都以失敗告終。現在,家中又連連催婚逼著他去相親,但是他的厭惡和抗拒卻越來越深……

A說自己超越了父母的眼界,卻始終無法擺脫他們給自己的烙印,哪怕自己做的再出色,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而他的這種自卑感和不安感,就是因為他的父母。

因為一個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來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親密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整個世界是安全而穩定的,從而形成對整個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2

父母並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之中

年幼時,我們總以為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創造自己的身份。但後來卻漸漸明白,除了自主力量,還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那股力量就是原生家庭。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形成了基本的三角人際關係:父親、母親和孩子。這個關係最穩定,也最有影響力。因為在這份關係的體驗中,我們會形成對自我的感知與評價,並最終影響我們的一生。

我們以為長大了就會自然地與父母分離,開始做自己,卻不知道父母並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之中,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只能活在“父母”的陰影之裡……

事實上,所有你經歷過的事情、你成長的環境,都會必然地形成一部分你的身份,塑造一部分你的人格。或許你暫時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影響卻註定會存在,不分好壞。因為不是你選擇了這部分身份,而是這部分身份選擇了你。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憎恨父母的某種行為,那麼他長大之後,很容易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不斷地吸引那些具有同樣特質的人,重複地感受那種痛苦和憎恨,一直無法解脫。第二種情況就是,他會無意識地變得和自己父母一樣,在不知不覺裡活成父母的翻版。

 

3

如何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接納父母、完善自我、重塑生命?

其實很多人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于原生家庭。如果童年時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那麼就會讓成年後的我們依然陷在這個限制之中,並且越陷越深,苦苦掙扎。

就像文章開頭的小A,內心在童年時被戳出一個洞,自己渾然不知,只是一直拼命想用什麼東西去填滿,卻始終求而不得。

所以,出於對自己負責,提升生命品質的目的,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因為無論是人際關係、個人成長、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職業問題,一個不曾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擺脫父母束縛和控制的,是註定不可能真正做自己,擁有自己的人生的。

幸而,原生家庭之痛也並非無藥可解。薩提亞認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對於前兩次出生,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卻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個人都傾盡一生,在找尋自我的定義。或許探尋內心的路遠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艱難,但我們都需要一些勇氣去心中的那個“家”,穿越原生家庭中的愛與痛,與內在父母和解,然後完成那個追尋幸福快樂的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