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嘉, 是我在短暫交會時的一位學生,是一位勇氣十足的人!
摘錄10/17在政大心理系演講的重點,她很樂意把這些想法分享給大家。
────Part 1────
學弟學妹問的問題,
其中一個是:
「你覺得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師對你有什麼幫助?」
(叫學弟學妹,和就讀的學校無關。
他們稱我老師,我稱他們學弟學妹,
這樣會感覺自己年輕一點。)
我說,當然有幫助囉。
醫生可以判斷病情、調整用藥,
也會告訴你什麼狀況門診,什麼狀況很糟要住院。
心理師可以聆聽你說話,讓你的壓力有洩洪的管道,
並幫你找出你的盲點,讓你可以靜下來解決問題。
但我仍特別強調:
對我有效,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有效。
很重要的是,病人要真的希望自己好起來,
這樣醫生或心理師才幫得上忙。
否則,即使遇到有醫術又有醫德的醫生和心理師,
也是惘然。
我講了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例子。
某病友跟我說過,她覺得心理治療 沒有用,
諮商只是聊天打屁而已。
(那時她也告訴我,她的心理師是誰。)
所以她出院沒多久就放棄心理治療。
(其實,她對疾病的態度也很消極,生活也沒重心,
彷彿要專職生病似的,因此我疏遠了她。)
(聽說後來她有找其他心理師,但都讓她不滿意。)
大約三、四年前吧(時間我記不太清楚),
從另一位病友那裡聽聞她的死訊,吞藥自殺死的。
(原本覺得,像她那樣單純只有憂鬱症的藥還相對安全;
親耳聽到這件事,我才驚覺吞藥自殺可能真的會死。)
她的心理師和後來我的心理師是同一個人。
我覺得這位心理師很好,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對她而言,心理師卻是沒用的。
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
病患必定要體認這一點,病才會好;
醫生或心理師則要看破這一點,助人之路才 走得長遠。
────Part 2────
我問這次演講的主辦人:
你們邀我來演講的原因是什麼?
(確定她有讀過《13樓的窗口》,
其他聽眾有很多是沒讀過的。)
她說,我能從這種的角度看精神疾病,
我的觀察和分享會對心理系的同學有幫助。
她還說,像我這樣成功對抗疾病的例子並不多,
對其他人而言能有正面鼓舞的力量。
我笑了一笑,告訴學弟妹們,
我很害怕聽到「成功」這個詞,
因為這個詞意味著不能失敗,失敗就丟臉了。
對抗疾病是長期奮戰的過程,
我們無法確知未來要面對什麼,會有什麼意外。
我擔心自己掉回去,不知該如何對人們交代,
更甚者,如果我不小心自殺死了,
會不會拖累那些曾因我而燃起生命希望的讀者/聽眾/觀眾,
讓他們以為自殺是無可防止的。
(我從頭到尾都沒 把《13樓的窗口》當成勵志書,
但我發現很多人是將此書做勵志書解讀。
我想做的是告訴讀者真相,
做到將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效果。)
《13樓的窗口》出版後兩年,我消聲匿跡了兩、三年,
沒主動讓別人知道後來我發生什麼事。
不是刻意隱瞞,而是覺得這些事不足為外人道矣。
但在聽了學妹提到我對抗疾病「成功」的說法,
我覺得有必要讓他們知道,成功這個詞很可能不算存在。
我向學弟妹坦誠,我出版此書約三、四年後,又再度住院,
在病房裡遇到以前認識的心理師、醫生、病友,
是說多尷尬就有多尷尬......
我很努力好好活著,可這也只是「努力」而已,
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成功」,
(困難在於要「永遠」成功,不能失敗,)
今日我很幸運地過著平穩的生活,是上天的恩賜 ,
靠運氣,也靠周遭的人,並不完全憑我自己就能突圍。
如果真要說我有任何可取之處,
就只是努力抵抗疾病的勇氣。
這和成功的距離是很遠的。
────Part 3────
還有一位學妹,問了很好的問題。
我認為她是把心理學學進她靈魂裡的高材生。
她問:
如果你是精神疾病患者,
你希望周遭的人怎麼對待你?
他們怎麼樣給你幫助會是有用的?
請注意,她問的問題並不是:
「我要如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
而是「精神疾病患者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他/她」。
用這個角度關心周遭有狀況的朋友,
或是將來他們可能在工作上遇到的案主,
就是「同理心」的具體實踐。
不抱著高傲的姿態施捨或可憐對方,是最重要的。
我回答,如果我是患者,(不管是哪類型的疾病,)
我最討厭大家刻意避我避得遠遠的樣子,
再來就是平常不太理我的人突然過度關心我,
還有拿我的疾病做人身攻擊或亂開玩笑的行為。
基本上就是抱著平常心,不 要犯上述三個問題就好。
如果想進一步幫助,平時就關心一下狀況,
讓我知道你心裡有我,這樣對我就是莫大的溫暖。
想要自救的患者,要是信任你,
就會在他/她需要你的時候,發訊號給你,
你再透過觀察和對話給予適當的、個別化的幫助。
每個人需要的不一樣,在不同時期需要的也不一樣,
所以這部份我沒辦法代表其他人發言。
還有,一般來說,要替朋友或病患保密。
但是保密不包括他們要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時候。
收到這樣的訊息一定要緊急處理,
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Part 4────
我向學弟妹提到:
「絕對不要過度負荷你們的情緒。」
這事,我前前後後花了超過二十分鐘在講。
為什麼?
(每個科系都會有每個科系的原罪。
中文系的會被問怪字,
法律系的總被認識的人當免費法律諮詢,
醫學系的彷彿得對各種疾病瞭若指掌......)
不管是舊識或新交,
當人們知道你念的是心理系,
而且你又剛好有助人者的特質,
就有很多人會向你吐苦水,
數量之多、程度之誇張、時間之奇怪......
到最後,會讓你應接不暇。
(這時,台下有學弟妹猛點頭。)
雖然說這樣有點殘忍,但你得辨識和選擇。
幫助你真正的朋友,
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案件。
如果是那種只有想吐苦水會找你,
開心時就把你忘光光,
在你需要時也不會聆聽你的人──
除 非他/她是你工作上的案主,
不然你沒義務幫助他/她。
因為這樣的人並不是因為特別信任你
才跟你說「體己話」,
而是找誰抱怨都沒關係的那種。
你有你的生活要過,你有其他的人要幫,
這是機會成本,是很現實的問題。
助人工作者要先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至少,要找到適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樣才能好好幫助案主,不至於後繼無力。
要體會這點,可能不太容易,
但你會逐漸發現:這是你必然要面對的課題。
────Part 5────
提到對抗疾病的方法,
我說:「最重要的是,先不要死。」
很多學弟妹聽了,笑出聲來,
看來,這句話對知道現場的人,
是多麼會心的一句話。
不斷找尋,以求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創作者──古嘉
著有短篇小說集《古嘉》,以及散文集《13樓的窗口》,詩集《詩領域》。
我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thankfish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