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坊~看見關係來了!(2024/4/20,21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T3brxuqJ3m9sy8a6L7YYHFbu3D-cv6CdHdiQNNzctSA6ufQ/viewform?usp=sf_link

2024四月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坊-看見關係

心理學講究愛需要被看見,而家族系統排列即是讓愛能真實立現的一種工作方法!

系統排列既是藝術性的,也是創造性的,它將科學的心理學推展到藝術與創造的顯化絕非等閒來的!

它看似道理深奧,卻平實的使關係中的種種矛盾與衝突,事件所導致的茫然與無措用一種關鍵性的力量相連- -那便是家族的愛。

它沒有神奇之處,不論是排列者或參與者,只要真誠無私的聽從來自心底的召喚,運作便得以發生和形成了。

真相已然創見,接下來便是付諸行動,這也是邁向對生命探索的最終目的,也就是我們期待一個結果,這個結果若不經由行動最終也只是看見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從系統排列構建了一個場域開始,經由現象的表達,經由當事人當下情緒的振波,在藝術與創造中我們達到目的--也就是看見解決之道,然而解決之道需要後續的行動去實現...這,就是一場排列工作可以為人們從事的服務。

家族系統排列,是海寧格自1970年代起,引用他在無數的工作坊中所證實的能場力量,是一種跨心理與心靈領域的工作方法。

之所以叫“排列“,是因為其理論建構於:有知的萬事萬物都在一個隱藏的次序中運行,而人置身於天地之間,同樣的在這序位的軌道中,其作用於人際之間,便要回到秩序的生活中,才會感到安適。

曾經,海寧格將這場域上的看見稱為“心靈的手術”。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他應得的幸福,誠心推薦系統排列這個殊勝的方法,來讓人們體驗:沐浴在愛中的感受--在這個日益紛擾的大環境,我們可以創造愛的流動;伴侶的愛,家人的愛,親子的愛,一切都從”知道 ”開始!

*開課日期:2024  4/2021 (星期六9:30、日13:30~17:30) 彈性結束時間可至18:00 

*開課單位 : 愛的序位工作室

*上課地點 : 台中市北區錦南街213(孔廟對面

*課程原價/每人 $4500
*46日前報名早鳥優惠/每人 $3980 
*兩人同行優惠 $7600 (每人 $3800,三人以上以此優惠比照辦理)
*個別課程、 預約家族排列個案一對一處理 3600 元。
*家族、機構、團體預約一日工作坊,另行洽商。

* 報名相關問題,請聯絡:
Line IDlovewksh(愛的序位工作室) 
E-mail
orderoflove1@gmail.com  
聯絡電話:0919-699939

*個別課程、 預約家族排列個案一對一處理 。 
*家族、機構、團體預約一日工作坊,另行洽商。

課程效益:

1. 提供您各種關係議題的解惑、釋疑,修復創傷 

2. 透過瞭解自己,肯定自己而自信充滿;自我悅納 

3. 是一個學習愛的過程,對於愛的付出與接受,因明白而圓融 

4. 對真相的看見,得以終止不斷循環的生活事件 

5.事業財富:金錢流動法則、金錢與事業的關係、個人職業發展隱藏未顯的阻礙。

魏台鳳老師介紹

師從多位國內外大師包含海靈格大師的訓練營:HellingerNellesNetraSvagitoSchneiderWeberHorn等,自2004~2014年共計178天的專業工作坊。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現任臺灣“愛的序位工作室”負責人2006年迄今,在愛的序位工作室擔任心靈諮詢

大陸:2012~2015年家族/組織系統排列論壇工作示範與講座  

奧修靜心營、振覺呼吸療愈課程、內觀十日課程 光的課程

經歷:

彰化師範大學輔諮所家族系統排列課程
台中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諮詢工作
南投縣輔導諮商中心訓練講師

學習迴響:
家排是很講究悟性的方法,它不是一種作法、儀式,做完就解決一切問題。但這工作坊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看見」真相,承認,然後自己內心願意去做出改變,一種由內而外的功夫。所以如果只是抱著看熱鬧還是姑且一試的心態,不從自己內在做改變的話,效果會很不明顯。一切的改變,從自己的念頭開始。看見真相,想對了,就會做對。做對了,結果就會變好。這是我兩三年來學習家排的心得,與各位分享。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好:
在2023這一個迎向新的一年的日子,我終於製作了一系列的影片來分享家族系統排列,將海寧格的思想與對關係的洞見,能夠讓人們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個人應有的幸福。
這一系列的影片均有其各自的主題,歡迎各位觀看、訂閱與分享~~讓心理學的常識開啟人際關係的新方向!
請按下方連結:

https://youtu.be/zdqOtfeLKEw第一集 (甚麼是家族系統排列 EP.1 )

https://youtu.be/127QjsBbUaM第二集 (位置-愛的序位 EP.2 )

https://youtu.be/OS0x-g5U1Hs 第三集 (身分,角色,與位置 EP,3)

https://youtu.be/uVxh4hJ23Q0 第四集 (無意識的身分認同EP.4 )

https://youtu.be/KAOJj9MIKmA 第五集 (系統的連結 EP.5 )

https://youtu.be/t5b3L-vqT18 第六集 (系統的力量 - 來自與源頭的連結 EP.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p_QDKWt9Y&t=107s 第七集 (與祖先連結的靜坐冥想 EP.7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dKjmUMmsE&list=TLPQMzAwMzIwMjOr4f5ZL5eWFA&index=1 第八集( 排列場域上的洞見-看見真相 EP.8 )

https://youtu.be/lZp6fzwUj0M第九集(系統排列的運作 EP.9 )

 

IMG_0293.JPG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別人的界限~海靈格

幫助別人的界限~海靈格

 整理:容穀 


01如何助人

 

不要用個人的方式或經驗去干擾對方的成長。只有與道(道指的是事物的法則或秩序之義)結合的助人方式才是深沉的説明,不需要專門去做什麼,卻能產生神奇的效果。
 

不要有幫助人的企圖,

只是在別人有需求時,你就在那裡。

帶著對生命的敬重,

讓助人與自然之道結合。

道就是無為。

助人並非扮演父親或母親的角色,

你只需要和本來的自己在一起,

道就自然顯現,

並以它自己的方式説明對方的成長。
讓萬事萬物都回歸到其本來的軌道中,

讓自然法則呈現其本來,

那麼一切都在道中。

 

02關於同意(接納)

 

同意是唯一成為自己的工具,

一旦同意就不再反對或抗拒任何事物。

反對和抗拒意味著自我分裂。
經由同意,我們得到力量,

從而和一切融合在一起。
同意一切所遇之境,

所遇之境帶來的傷害就可以離開我們。

一旦它們被同意接納,

它們就完成了其使命。

以它呈現給你的面目去同意它,

由此我們可獲得它背後實相所帶給我們的力量。

而如果反對它,則會失去力量,變得不完整。
通過同意,

我們就會離開做孩子的感覺(依賴、不安全感、無助等),

所遇之境帶給我們就不是傷害,

而是一次次地與實相相融合的契機。
 

03命運

 

過去的問題不會找到現在的問題,除非經由你。

你自己回到過去的問題中糾纏,

因而造成現在的結果。

向命運鞠躬,同意接受命運,

同意讓他人承擔他自己的命運,

同意自己接受他們的命運。

懦夫比英雄活得更長久,

是由於懦夫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

而不做無謂的掙扎和希求,順道而為。

而強者總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些什麼,

故而與道相違,結果是傷害到了自己。
往前看,可以自我實現。

往後看,回到問題。


沒有人能成功地對抗命運和死亡,這是孩子的夢想。

要明白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法則存在,

只有向它鞠躬,同意接受命運,

我們才會獲得力量,融入實相。
有時洞察力來自受苦,

但有時受苦也不會產生洞察力。

沒有洞察力就無法看到實相,

看到事物顯現背後的更深內涵。
不正視現實,

就不會獲得康復的力量,

就會被痛苦所困擾,無法與實相相融合。
只要還有希望和不滿,

就沒有和實相融合在一起。
只要放棄希求,就能擁有一切力量。


有時問題源于孩子想要干擾和改變父母命運的願望,

我們不能支持那些不現實的願望。

當我們和當事人的命運(罪惡、後果、痛苦)發生關聯時,

我們就會承受並認同他的痛苦。
不要捲入當事人的那些不能對其有任何幫助的事情中。
不要對抗任何人的死亡、痛苦、疾病,

接受並同意自己和他人的命運,和實相融合。
 

任何境遇,包括死亡和疾病,

都未曾和實相分開過,

它們就是實相的一部分。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不同的疾病,代表了不同的家族系統狀況

海靈格:不同的疾病,代表了不同的家族系統狀況

文;容穀 

各項病症在家族系統排中的含義

海靈格曾一針見血的說:如果患者以為找到了疾病的心理原因便會很快康復,那就大錯特錯了。

 

對於患者來說,不要去想把一切盡可能快的重新控制起來,不要想入非非,重要的是首先要順從命運的力量。這種態度儘管並不是康復的保證,但卻為康復創造了機會。海靈格建議:重病患者可以把死亡想像成自己的生命之友和守護者。漸漸地,患者對死亡就會有新的認識,並對它表示出深深的敬意。

 

癌症:缺少對父母的尊重常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伴侶關係方面,如果缺少對伴侶對方的尊重也會引發癌症。

 

嗜好:酒癮和吸毒癮。酒癮和吸毒癮常常是拒絕接受父親的結果。

神經性暴食症:在一次海靈格的工作坊中,對付暴食症的辦法是:女患者勇敢地對母親說:爸爸對於我和你一樣重要。真正理解接受父親的重要性,對治癒暴食症非常重要。在女性暴食欲來時,海靈格建議患者購買她想吃的所有東西,然後把它們擺放在自己面前並且饒有興趣大看著它們。在吃之前,她可以想像自己依偎在父親懷裡,讓父親用湯勺一勺勺喂到自己嘴裡。在吃每一口前注視父親的眼睛並說道:親愛的爸爸,在你身邊我的胃口特好。我願意你喂我。如果患者認真對待,那麼光這麼想一想,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

 

厭食症:在關於厭食症的家庭系統排列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父親已經離去。這種情況下患者內心的話是:親愛的爸爸,寧願離去的是我而不是你。為了治癒厭食症,患者可以對父親說:請你為我祝福,即使你已離去。

 

肥胖症患者:吃的東西要多於身體所需,因為吃就是:我活著。如果患者意識到自己可以活著,進食就可恢復正常。為了能活著,寧願多吃些。海靈格建議道,在肥胖者感到饑餓的時候就說:我活著。

 

憂鬱症:隱藏在鬱症後面的往往是對父母的蔑視。對父母越是不滿,那麼此人從父母那兒接受到的東西也就越少,情緒也就變得越鬱。如果對父母充滿敬意之情,鬱也就沒了。他們空虛但並不悲傷。他們有些東西缺乏了,父母中的一位與他們之間的連接中斷,他們的需要常常被拒絕(我們要讓他們再次連接,在助人者的靈魂裡把他們的父母放在心裡)。
 

心臟不適症:心臟不適通常是愛心受到壓抑的一種具體表現。一旦這份愛心表達出來,這種不適便可消失。人們常常覺得這種被壓抑的愛是針對伴侶的,其實在其後面常常隱藏著一個不被接受的母親或父親。

 

噁心:根據海靈格的經驗,噁心常常與感情受到壓抑有關,特別是罵人的話。如果把長期壓抑在心頭的罵人話全部發洩出來並想像著自己邊罵邊盯著對方的眼睛,噁心就有可能消失。害怕面對罪責,但又無法回避,這也會使人產生噁心。

 

頭痛和偏頭痛:想像自己與別人接近,特別是母親,這樣做有助於減輕疼痛。頭痛和偏頭痛的心理原因是受到壓抑的愛。人們常常覺得這種被壓抑的愛是針對伴侶的,其實在其後面常常隱藏著一個不被接受的母親或父親。

 

神經性皮炎:有位女士有一個患神經性皮炎的小孩。經過對孩子的病狀進行自新觀察,她發現孩子的濕疹與她對孩子父親的怨恨有關。她對那個男人的怨氣越大,孩子的病情就越嚴重。

 

當她意識到她的這種憤恨所產生的可怕後果並開始正確面對自己所承擔的那部分責任時,孩子的病也就好了。另外,在仍然保持著的婚姻或伴侶關係中,這種針對對方的怨氣有時也可能使孩子患上此種疾病。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明節 | 祭拜祖先,連接生命源頭

清明節 | 祭拜祖先,連接生命源頭

 

 文;心燈心靈成長 

 

每一個人命運中最深的羈絆,都來自於——家族。我們一出生,便獲得一種隱匿又巨大的家族能量支持,首先是父母,其次是父母雙方家族的成員及祖先。只不過,這能量並非全是正向的。

 

和家族祖先的生命源頭連接,清明前尤宜。如果在家族系統中,中斷了和父母、和父母家族祖先的連接,比如哪一位家人傳遞給你的能量被凍結了,或者你承接了某位祖先的負面情緒、行為模式,亦或是當中哪些人被排斥、被遺忘了……

那麼,我們的關係一定會被來自家族的、具有破壞性的負面能量所侵擾,而呈現出失序的狀態。

 

失序之後,生命的各個面向都會遇到阻礙和問題。被創傷、問題、怨恨、矛盾卡在某處,被深深的無力感、孤獨感、恐懼感包圍,還會付出健康、金錢、事業、幸福、甚至生命的代價。

反過來,如果我們願意從內在認同並接受父母和祖先,並願意去看見、修復、放下原生家庭和祖先曾經遭受的苦難記憶,以及未曾釋放的負面情緒……

 

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會越來越完整,限制將越來越少,一切才會得以更加順暢的流動。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在這個時候去祭拜過世親人,與家族祖先的生命源頭連接,是很好的。

 

注意清理,祖先累世的記憶和業力

任何一個家族都有傳承性。傳承的不只是DNA、家風家訓或某些工藝技術,還包括內在隱藏的遺傳面向——累世的家族記憶和業力。

 

那些祖先記憶、業力中攜帶的傾向、模式、能量、想法、情緒、感受……會自然而然地、不斷地傳給後代。

 

而絕大多數人對它的運作和真相知之甚少,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告訴你,只是顯化為生活中無法解釋的行為和慣性的模式習慣,以及和伴侶、和孩子、和父母、和金錢等矛盾叢生的混亂關係。

 

舉個例子,之前有朋友回饋,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無法靠近自己的父親和伴侶,一靠近就很恐懼,感覺好像有東西卡在了中間,但又不知道是什麼,想跨過去、繞過去,卻被擋了回來,後來漸漸就放棄了,變得更加排斥男人。而且,母親家族中的好幾代女性都有這個相同的問題,她們都卡在了相同的模式裡面,不斷重複迴圈。

潛意識裡,朋友也認同了那種受苦的模式,她感覺和自己受苦的先輩們躺在一起更舒服,而不是靠近男人。

 

換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徹底完結家族裡隱藏著的創傷,我們的下一代仍然會背負悲劇的命運。

當家族裡的某些人被拒絕了,疾病便會發生。除了祖先記憶和業力,未解脫或非正常死亡的、被排除在外、被遺忘的家族成員,對我們的危害也很大,主要會表現為疾病。

 

也就是說,疾病代表了家族中某個被排除的人。

這類疾病主要有三種基本型態,追隨、承接、贖罪。

追隨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某個直系家人因為意外、疾病、戰爭或犯罪過世了,那麼他家裡的某個人可能在潛意識裡有一種傾向——“我要跟隨他”,進而容易出意外、自殺、生病,背棄生命。

 

承接的背後,是一種“寧願是我,而不是你”的動力。意思是說,一個人想嘗試代替他在乎的家人,去承接某位家族成員的痛苦。

比如,患有癲癇症、恐慌症的人是對謀殺衝動的防衛,他們本身一般沒有謀殺的衝動,而是承接了家庭中另一個成員的殺機。

第三種生病的原因,就是贖罪,也就是自我的罪惡感致病。

 

比如,一個女人任意墮了好幾次胎,不瞭解自己行為會有什麼深層的牽連,她可能會得子宮頸癌,作為一種贖罪的方式。

再或者,一個拒絕了母親和父親的人,可能會變得抑鬱,陷入自己的黑暗中自爆自棄、質疑自己的價值……

 

總之,那些到醫院檢查不出來病因,但是身體又確實有問題的病源,極大概率就在於此。

當我們有意識地去看見那些家族裡被排除或被遺忘的人,並將他們納入心中,整個健康的系統就能改變了。

 

通過祖先清理的方式,去看見讓我們身心出現卡點的潛意識底層動力,淨化和消除掉所有負面的記憶、阻礙、能量或振動,並把這些不需要的負面能量,轉化為流動的愛。同時,讓每位祖先在我們心中都有位置,且回到正確的位置。

後記生命就好像是一棵樹,祖宗是樹根,父母是樹幹,我們是樹上的果子,我們和父母、祖宗是一個整體。我們的健康,我們的事業都受到父母和祖宗的影響。我們雖然看不見祖宗,他們就好像樹根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樹根,但是樹根卻源源不斷地給我們提供營養。如果你能越多的去感恩到你從家族得到的部分,你自身的能量就會越多的得到加持。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請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文:心理老呂 慧愛心靈家園
 

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心理學研究證明:原生家庭,特別是童年經歷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關於這一點,中國的老祖宗也早有定論,所謂三歲看老。基本上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在早期的童年生活中就已經形成,而性格決定命運,所以三歲看老是有道理的。

 

一時間,所有人都仿佛在迷茫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了答案。因為沒有一個人的現世是無憂無慮的,也沒有一個人的童年是完美無瑕的。因此你現在的任何不安,糾結,不如意,都能在孩提時代找到她的投影。

 

這當然是好事。我不認為是現在物質太發達了,人們忘記了初衷。而恰恰是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以後,人們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對外的追求轉向對內的探索,從對物質的貪戀轉向對靈魂的呵護。

 

然而,在諮詢中,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對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的探索中走入了一個誤區,將當下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童年,更要命的是,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些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幾十年前那個小男孩小女孩,重走童年路。

 

一個男人屢屢家暴,每次動手以後,都抱著妻子痛哭流涕,哭訴他小時候被父親毒打的經歷,追溯自己家暴的深層次原因,訴說自己的身不由己;一個女孩在愛情中卑微到地下五千米,她的男友當著她的面叫小姐,事畢還要她負責買單善後。她哭著對我說,她小時候如何缺乏父愛,她對這個大她十幾歲的男人一定是有著某種戀父的情愫。 

他們的分析都對。但分析原因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問題找一個理由,而是要為生活尋找出路。

童年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往,是既成的事實,它像大山一樣橫在我們面前,我們既不能對它視而不見,也無法繞道而行,更不可能改變。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深深的記憶中,找到柴草堆、小河邊、胡同口,那個背對著光線,膽怯而孤獨的瘦瘦小小的身影,走近她,擁抱她,真誠地與她握手言和。

 

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首先請諒解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愛我們的,但無論愛有多深,傷害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像硬幣的兩面,如果他們與我們無緣,沒有過愛,傷害也無從談起。

 父母本身也是普通的人,他們並不完美。他們從他們的父母那裡,也沒有得到完美的童年,他們的性格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帶有缺陷。他們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的知識水準、眼界見識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所處的時代,註定了他們給予我們的很多東西,可能與現在的文化生活不能融入。在教育這件事情上,讓人們有多麼強的前瞻性,實在勉為其難。誰也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孩子做實驗。誰都是基於當時當下自己的認識水準,和時代的標準,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孩子。

 

換做我們,即使我們現在自認為豐富了很多育兒知識,接受了各種先進理念,把育兒列入到了人生的首要任務,我們也許的確可以規避一些父母曾經在我們的身上犯下的錯誤,但是同樣的,我們自身依然有局限性和時代的烙印,我們規避了老問題,但一定還會派生出許多其他的新問題。

 

諒解我們的父母,一方面是讓我們自己走出心的牢籠,另一方面也是為我們的育兒之路開闢一片健康,明朗的天空。我們認識到了錯誤不可避免,就會始終謙虛和包容,與孩子做朋友,平等聆聽,真誠交流;我們最終選擇諒解,將讓我們卸下包袱,坦然輕鬆的走這育兒之路。當孩子長大成人的那一天,我們不需要說我們是如何的成功,我們只用坦誠地說出:孩子,爸爸媽媽愛你,我們已經盡了我們的全力,就如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所做的那樣。

 

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請接納自己的不美不好不體面。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自卑與脆弱。這自卑的種子深深地埋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甚至一直紮根在我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晝夜啼哭的那張小床上。時間之久遠,位置之隱蔽,連我們自己都不自知。

 

一個女孩拼命地打扮,病態般地渴求異性的關注,沒有讚美和擁抱,她的生命之光就要變得黯淡。她現在已經很美很漂亮,但在她的心裡,在那片不為人知的隱秘之處,永遠住著一個自卑的醜女孩。當她還是醜小鴨的時候,受到了太多的白眼和冷落,鄰居好幾個女孩在一起過家家,每一次她都被安排扮演女僕,因為她長的最矮最醜,她的媽媽因為工作繁忙,也沒有時間為她紮好看的小辮,織漂亮的毛衣。

 

一個男人非常優秀,也非常自負。這種強烈的自負所搭建起來的自尊,看上去觸不可及,實則不堪一擊,一旦遭遇變故,則會轟然倒塌。因為在這個自負的表層之下,包裹的是深深的自卑。自卑和自負就像孿生兄弟一般密不可分。無論他現在多麼光鮮亮麗,權傾一方,午夜夢回,他還是會走回到那片讓他失意的校園,在那裡他遭遇過失敗,經受了嘲笑,他從來不與人說起,希望用更大的成功來掩蓋這段屈辱的過往,但無論怎樣努力,越想忘記越難忘記。

 

勇敢地接納那個不美矮小的小女孩,勇敢地承認那個輸了球或者丟了人的小男生。如果你真的對現在的自己感到滿意,你就應該對過去的樣子感到欣慰。時間是單箭頭向前的參數,過去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你。如果沒有曾經的淚水和屈辱,也沒有今天的微笑和榮耀。

 

與你的童年握手言和,

需要你有更開闊的胸襟,更豁達的人生態度。

 

人這一生,一路走來,不和的人總會遇到幾個,奇葩的事總會經歷幾樁。如果你總是回憶,總是糾結,總在抱怨,那基本上,你的人生就停滯在了那年那月的那一天。

 

一個男孩,在小學的時候和同學嬉笑打鬧,不小心從一個高檯子上被推了下來撞到了頭。這男孩一輩子都在為這件事沮喪和痛苦。他認為這次事故將他的頭部摔壞了,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智商。如果沒有這件事,也許他會考上更好的大學,找到更好的工作,娶上更美的媳婦,生出更聰明的娃娃。他經常有一種衝動要去找到當時推他的那幾個男孩,對他們實施報復,雖然他已經想不起來他們長的是什麼樣子。

 

我不能確定從檯子上摔下來到底有沒有影響到男孩的智商,但我看到的是,這個男孩其實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娶到了好看的媳婦,生出了可愛的娃娃。他只要一個轉念,安於享受現在所擁有的,而不是糾結那些莫須有的可能性,就完全可以過上世人所羡慕的美好人生。然而,怎麼樣呢,人過的好不好,其實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是在於你糾結什麼。

 

經常有讀者朋友們讓我推薦圖書。以前我還推薦過幾本,後來發現其實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心靈成長的段位不同,這些書並不適合所有的人。於是我就不推薦了,但告訴大家一個原則:一本書如果讓你越看越開闊,越看越歡喜,那它就是適合你的好書;一本書如果讓你越看越糾結,越看越迷茫,越看越鑽牛角尖,那它就不適合你,至少不適合現在這個階段的你。

 

凡事追本溯源,尋找原因是一種美德,理智分析,尋求改善更是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人生不是一張數學考卷,不是每一個題目都有答案,不是每一道題答對了就能擁有完美人生。

 

人生更像是一場邊走邊看的體驗之旅。不斷地經歷,不斷地放下,不斷地衝突,不斷地和解,不斷地遇見,不斷地分離。最重要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寬容,始終享受,始終感恩,始終歡喜。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心理醫生老呂  

 

你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口嗎?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和聯合國人口署不久前發佈的最新資料,2025年世界人口將突破802050年將達到94不知道你是否想過這種人口的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生存空間及承載力、自然資源、氣候、城市環境,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問題、土地問題、社會問題、資源問題和能源問題。而當人口數量真的超過了地球所能承載的極限時,會發生什麼呢?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有一個美國人就已經想到這個問題,他的名字叫約翰·卡爾宏(John B. Calhoun,就是下面玩老鼠的這位。。
話說,約翰·卡爾宏是一位元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在他的專業生涯中曾經進行了很多次試驗。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1968年,他基於對人口密度將會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思考 ,花了幾年的時間進行了一項超級獨特和超級黑暗的實驗。。。實驗的目的就是想研究:如果地球的人口密度達到極限,人類社會將會怎樣?
實驗要怎麼做呢,簡單說,就是建立一個“老鼠天堂”。這個正方形空間就是老鼠的實驗空間,後來在這裡發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這是一個邊長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它早期的設計圖長這樣:

性蕭條時代來臨!50年前這場暗黑實驗,解釋了目前所有社會矛盾

 


這個空間每一邊各有四條垂直的,鐵絲網做成的通道。每條都通往一些老鼠窩,並且安裝有食物和水的自動投放器。


19687月,四對老鼠被放入了這個能容納3000 只老鼠的空間裡。這些老鼠衣食無憂,沒有天敵,沒有自然災害。。日子不要太滋潤啊!而對老鼠的唯一限制,就是它們不能脫離這個空間。
約翰·卡爾宏將這個實驗稱為:老鼠的烏托邦(Mice Utopia Experiment他要搞清楚在只有空間的限制下,群體數量不斷增高,會對實驗物件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4對老鼠被放入裡面。
住著寬敞的大house,有人提供著吃吃喝喝,簡直幸福的冒泡!老鼠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強的,在這種福窩裡面,老鼠果然很快就開始繁殖壯大。


老鼠們的繁殖速度究竟多快呢?55天它們就會翻一倍!
到了315時,老鼠們的數量達到了620只!達到了最高峰!!
315天之後,事情開始有點變化。先是老鼠增長顯著下降,變成每145天增加一倍。
緊接著,
老鼠的行為變得混亂不堪

 

公鼠不再執行傳宗接代的任務,而是開始搶奪地盤互相廝殺,戰敗的公鼠就會失去社會地位,最終只能選擇逃避社交;一旦公鼠不能保護家庭,母鼠就要挺身而出參與暴力捍衛權益,以致于母親無法傾心照顧孩子,甚至將未斷奶的小鼠驅逐出門;而小鼠呢,先是被父親拋棄,然後被母親拋棄,最後因為沒有爸爸媽媽教育,它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一隻正常的老鼠,最終被社會拋棄。


但上一代的攻擊、回避等壞行為,則被傳遞了下去……到了600的時候,它們的社會體系完全崩壞,行為徹底淪喪:

幼鼠死亡率高達96%同類相吃,媽媽吃小孩,公鼠和公鼠互相交配;
選擇逃避社會的老鼠成了“宅男”,等大家睡覺後才出來活動吃東西,它們不參與任何活動,包括求偶交配;
而新一代的老鼠呢,由於沒有交配、養育或社會角色的概念,他們將所有的時間用來進食、睡覺和梳理毛髮,被稱為“美麗的人”。等到最後一隻幼崽誕下後,母鼠們便完全停止了生育,老鼠數量下降至滅絕。
這個實驗叫做“老鼠烏托邦”。約翰·卡爾宏將這種社會崩潰稱為“第二次死亡”。


約翰·卡爾宏也將這個老鼠種群的命運視為人類最終命運的隱喻。換句話說,如果哪天人類社會人口密度達到崩潰的地步,人類的社會結構也將會崩潰,可能也會導致整個人類的群體滅亡。

也有人說,動物種群和人類社會是不一樣,不能劃等號,但是,從這個“鼠群”的研究實驗裡,我們已經能辯認出了人類社會的多種形態。

 

Calhoun在觀察實驗中首先,就是人口增速停滯。
在我們已知的過去100年,世界人口體現了爆炸性增長,但這十幾年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率已經開始呈下降趨勢,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不到0.5%,而中國更慘,2018年人口出生率為1.0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81%
如果按動物種群的繁衍方式來看,人類早就達到和越過了快速繁殖期,進入了
滯漲期。


有人不禁要問了,人口下降不是很好嗎?
當然,生育率下降在某一階段是有利的,經濟學稱之為
“人口紅利”。
但如果人口持續下降,必然會造成勞動力供應減少,勞動力成本增加,社會福利支出高,稅收減少等等問題,人口將最終停止增長,老化衰亡。


第二,再來看看“老鼠種群實驗”當中最有意思的畸變期。
在老鼠實驗中,優勢雄鼠變得更具侵略性,攻擊母鼠和幼鼠,交配行為也受破壞。

放在人類也是一樣,現在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都在聲稱社會已進入了“性愛降級”、“性蕭條”時期。
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發現,從1991年到2017年,有過性交的高中生總體比例
54%掉到了40%

 

也就是說,不過才一代人之隔,高中生性經歷就從大多數人都有過變成了大多數人都沒有過。
現在20歲出頭的人和20年前相比,
完全沒有性生活的比例高了1.5倍。15%的受訪者表示自成年以來,一直沒有性行為。

日本政府20179月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日本18歲到34歲的未婚者中,有超過40%的人沒有任何性經驗,高達70%的受訪男並未在談任何形式的戀愛,有45%女性和逾25%男性表示“無興趣甚至鄙視性接觸”


——妥妥是“交配行為受到破壞”。
第三,就是美麗鼠的出現。
“烏托邦”裡還有一群喜歡梳理毛髮的“美麗的人”。
在現實中是這樣的:一項調查顯示,韓國10%的男性都使用化妝品,而且,這股陰柔之風已吹向世界。


而且,在世界範圍內,同性戀以及各種不同性向、虛擬性愛等性方式,也在社會上占了越來越顯著的位置。
原來,這些現象不僅從社會學層面,還能從
動物行為學層面得到解釋。

 

這些“美麗的人”,選擇脫離扮演男性的社會角色,利用自己的名人身份,享受著年輕人的愛慕和追捧。
 

在這個不需要英雄主義和重體力勞動的溫情時代,身體強壯的男性已失去了他們在社會上該有的角色和地位。
這種紊亂的現象被專家認為是一種
社會功能的失調和衰退,也是造成人口萎縮的原因之一。

 

第四,就是母鼠的攻擊性增強。
由於雄鼠無法再保衛它們的領土和雌鼠,各個放棄社交,當縮頭烏龜,此時雌鼠變得具有攻擊性,開始時擔當保家衛國的重任,她們不再建造巢穴,放棄餵奶的天職……

 

這竟然與這一百多年來在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女權主義”風潮暗合了。由於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勞動力,“女性能頂半邊天”,女性與男性同場競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性更多參與雄性競爭,而不是在家餵奶。
但就世界範圍而言,代價就是,
孩子越生越少。

 

第五,最後,也是最可怕的,是失勢雄鼠變得完全與世無爭。

 

鼠群種族在畸變期繁衍減少之後,對他們的行為習慣的改變是不可逆的。
放在人類身上也一樣,
懼怕社交,失去與人互動的能力,他們可以整個星期甚至是整個月不出門,陪伴他們的只有電腦和手機。網上曾有一則新聞,說的是一名擁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碩士學位的青年,畢業回國後整整7年,除了玩遊戲便是睡覺。而他的生活開支,全由患有尿毒癥的老母親供給。
 

一切似乎都和“烏托邦”環境中的老鼠一樣,這些人對外面的世界漠視,對身邊的人關注度很低。就像一群被稱為“三和大神”的人一樣,是“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
 

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空間似乎都已被定義,新一代人被禁止更高級的活動,因為大部分社會角色都已被佔用。類似“老鼠烏托邦”環境,現實社會漸漸出現兩極化,有一群人進入全球化世界,他們享受著所有的有利資源;而另一群人,則窮盡一生都無法進入,他們只能被關閉在底層的那個世界裡,成為“失落的一代”。
總結:

約翰·卡爾宏老鼠實驗確實能夠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現如今,我們的競爭標的物早已不再是“食物”,而是平等的權利和資源,是每一個人向上的攀爬的通道。

而這種東西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離公平分配還差得很遠很遠。

不過,人類也在不斷打破原來的道德規則,建立新的規則。

但最重要的,人類和老鼠是不一樣的。

 

這個實驗雖然很喪很嚇人,但我覺得也不用過於悲觀。

因為,在過去這幾千年來,人類靠著自己的智慧,不斷打破食物匱乏與資源緊缺的壁壘,不斷開闢出廣闊空間、創造出新的迴圈。

人類懂得反思、能夠遠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最終,人類的走向會如何,我們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驗證。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逼你自己獨立的是孤獨

逼你自己獨立的是孤獨

                      :老呂 慧愛心靈家園

 

這個時代對女人太苛刻了。

要經濟自由,思想自由,也要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女孩們太累了。

尤其是一些文章大肆渲染的“獨立”“精緻”“有愛”,那些誘人的標籤似乎都意味著幸福,卻沒有告訴女孩們,在追求的路上有多辛苦。

 

2

和一個女性朋友聊天,聽她說女性要保持獨立,經濟、精神,和情緒的獨立。描畫精緻的唇線,恰到好處的微笑,沏茶的時候手指翻飛如同蝴蝶。
 

突然很難把這個形象和大學裡那個小鳥依人的姑娘重合起來——那時的她,會嘟著嘴等男朋友穿過馬路買一支她最喜歡的口味的雪糕,吃雪糕的時候鞋帶開了,男孩蹲下為她系鞋帶,她笑著,像一支隨時都會融化的霜淇淋。

那個柔軟嬌憨的姑娘,經歷了什麼,才會成為現在這副強大到誰也不需要的模樣?

 

她們不只不會再等著任何人來系鞋帶,甚至不會等著任何人。

她們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精彩紛呈,有健身有旅行有讀書會和進修班,隨時都可以讓身體或者靈魂在路上。

可是姑娘啊,當你累了,你會停在哪裡?

你會不會偶爾想起,那個嘟著嘴,等人給系鞋帶的自己?

那個相信寵愛,相信依賴,相信天長地久永不分離的自己。3

 

獨立,不是不好。相反,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的能力。

可是真正的獨立,應該來自思想和人格的完整,而不是對親密關係的失望。

小涵的這句話可能反應了很多姑娘關於“獨立”的悲愴。

說這句話的小涵,這個時候,應該是剛剛給寶寶讀完繪本準備哄睡。而她的老公,八成又是在外面應酬,即使沒有,也是在書房裡看股票或者玩遊戲。

也許小涵的洗衣機裡還洗著衣服,孩子睡了她正好去晾起來。

名牌大學畢業,工作光鮮的小涵,已經分不清,所謂自己努力追求的究竟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還是在轉移對生活失望的注意力。

她的每一塊時間都被精細劃分,屬於孩子的,屬於愛好的,屬於朋友的,甚至也有屬於夫妻兩個人例行的燭光晚餐和單獨看電影的。

一切看上去都毫無瑕疵,教科書和雞湯文裡該有的,都有了。

唯獨沒有留給她自己脆弱的時間。

小涵在我的諮詢室裡淚流滿面。

也只有在那一刻,她又變成了那個在街邊等一支雪糕的姑娘,可以任性,可以撒嬌,可以肆無忌憚。

 

歲月無聲無息推我們前進

幸福不知不覺被現實輾平

夜燈下 皮膚裡

失去防備的不專心

是否不夠滿足我也常懷疑

走完紅毯後 才懂生活不能預習

〜彭佳慧的那首《我想念我自己》

姑娘,你的獨立,究竟是你想獨立,還是看清了現實之後不得不獨立?當你柔軟下來,有沒有一個肩膀支撐你的歡喜和悲傷?

還是,在這麼多年的奔波之中,你習慣了打點好周圍所有人的生活,成為他們的支撐,早就忘記了柔軟的感覺?

那個花瓣一樣透明朦朧的姑娘,究竟經歷了什麼,才長成了這般傲然風雨的樹?

“鏡子前 有多久沒有好好看 今天多美麗

是誰說女人要奉獻一切才可以

用光了力氣 卻忘記照顧自己

是你讓我勇敢回頭看失去

我除了很愛你, 也想念我自己”

我想在這裡對所有男人說,女人要永遠維護自己柔軟的權力,鋼鐵森林裡的鋼鐵女人,其實都有一顆被玫瑰花瓣包裹的心。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你跟金錢的關係

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你跟金錢的關係

:卓尚傳程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影響會伴隨我們的一生,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人際交往,乃至整個人生命運。一個人以後會有怎樣的金錢觀、會和金錢有怎樣的關係,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豐盛富裕的人,最終根源都在父母手裡。

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是你跟金錢的關係

 

張德芬說:“你生活中所有的難題,幾乎都逃不脫你和父母的關係。”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系統成員的影響,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又確確實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就像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過:“關係並非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即是關係。”這句話可以從很多層面來瞭解。想像生命是各圓圈,劃分成許多區塊,每個區塊代表一個重要關係:你與父母的關係、你與兄弟姐妹的關係、你與朋友的關係、你與伴侶的關係、你與孩子的關係以及最重要的,你與自己的關係。

巴關說:“如果有某一種關係不順遂,對生命就會有不好的體驗;如果任何一段關係裡有衝突存在,對生命的體驗就會產生分裂,觀點也會開始扭曲,導致你喪失連結,終至喪失合一。”只有當主要關係獲得療愈時,我們才有可能整箱思考與感受。要是關係沒有被療愈,根源就是不健康的,那麼不管做什麼事,都只會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回到充滿衝突的狀態;然而若是你的關係獲得療愈,你就會越來越向上提升,更能覺察合一感與連結感。當你活在合一與覺醒的狀態時,正向感受與正面思考就會變得非常自然。而當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處於正向情緒時,就會傾向選擇正面觀點,並且可以自然而然的與較高意識連結。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與世界的關係。

 

01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親密關係

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

張德芬老師在講述自己的親密關係之時就曾坦言,自己重複失敗的親密關係,就是來自于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因為母親以孤女身份嫁入大家族,吃了很多苦,年幼的她想要替母親承擔痛苦,讓母親獲得快樂。就是這份對母親的忠誠,讓她無意識地選擇了痛苦的親密關係。

正如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所有的孩子都是愛父母的。當一個嬰兒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他是非常敞開、有愛、柔軟的。他會打開自己的心,接納外在的所有事物,包括他所得到的愛和周遭所有的壓力。因為孩子會希望自己是歸屬於這個家族的,所以要共同承擔家族中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壓力和不快樂。”

A在外人面前是一個很溫和知性的姑娘,但是在與愛人相處的過程中,卻總喜歡挑對方的刺,進行評價與批判。但凡一有衝突,不是說話越來越沖,罵得越來越凶,就是乾脆保持沉默,冷戰到底。幾次戀愛,最終都以分手終結。

直到後來,她才終於意識到,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她和媽媽的關係。

A在小學時因為搬家轉過一次學,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在人際關係上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她每次跟媽媽講,母親都只會說“不要和同學吵架”或是“他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然後又會叮囑她好好學習。久而久之,她就不願意再和父母說話了,因為她覺得就算自己跟父母好好說話,他們也不會聽。

而在她長大之後,這種無法“好好說話”的溝通方式就延續到了她的親密關係上。面對自己的愛人,她再次回到童年的角色,成為了那個缺乏信任感,無法跟媽媽好好說話的小女孩。

就像張德芬說的:“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愛人當成小時候的父母,繼續和他完成我們未完成的課題。

 

02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與孩子的關係

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

B的父親從小對他非常嚴格,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好,就會罵他、懲罰他。他實在無法忍受,就哭著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父親要對自己如此殘忍?難道他就一點也不愛自己嗎?

媽媽告訴他:“爸爸當然很愛你,只是在他小時候,爺爺也是這樣對他的,所以他不知道要怎麼用別的方法來愛你。

原來,小B的奶奶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爺爺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吃了很多苦。為了讓兒子以後可以出人頭地,他一直非常苛刻。有一年冬天,小B的父親因為考試沒考好,就被父親罰在門外吹冷風直到半夜。

孩子總是會忠於自己的父母。因為從小就和父親不親近,小B的父親就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和父親的相處模式,複製在了自己和兒子的身上。

就像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我從我的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麼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畫。孩子犯了錯,爸爸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兒子,這時候,爺爺一手拉住兒子,一手抄起雞毛撣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兒子!”

原生家庭的傷害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它會進入人的潛意識,不斷支配人作出重複決定,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父母,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必須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修復與父母的關係,終結原生家庭的噩夢,讓我們的孩子不再受到傷害。

來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

 

03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人際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與情商的基石。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往往會影響他之後整個一生的人際關係。

C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因為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很少回家,所以跟父母並不親近。小時候,當別人跟父母撒嬌的時候,她就只能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看電視,玩玩具。她不喜歡和他人相處,甚至不願意去幼稚園和學校。

哪怕長大後,她也始終無法融入集團。對於人際關係,她仿佛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而這種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就是來自於她從小與父母關係的疏遠。

伯圖·烏沙莫說:“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而一個孩子能夠得出的答案就是:那一定是和我有關。因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不愛我。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你的錯。”

安全感是生存於世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而一個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來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親密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整個世界是安全而穩定的,從而形成對整個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一個孩子如果憎恨父母的某種行為,那麼他長大之後,很容易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不斷地吸引那些具有同樣特質的人,重複地感受那種痛苦和憎恨,一直無法解脫。第二種情況就是,他會無意識地變得和自己父母一樣,在不知不覺裡活成父母的翻版。

 

04

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一生命運

路易士海在《生命的重建》一書中列出了這麼些“與錢過不去”的限制性信念:

1.錢是醜惡、骯髒、邪惡的;

2.我很窮,但是我很清白;我很窮,但是我很好;

3..有錢人都是騙子;

4.我永遠不會找到好工作;我永遠不會掙錢;窮人永遠不會翻身;

5..花錢比掙錢快;我總是負債;

6.我不應得到;我不夠好,無法掙錢;

7.節省一分錢就是掙回一分錢;

8.為“不測風雲”而存錢;

9. 我憎恨別人有錢;

10.只有努力工作才會有錢;

那些在物質上過得拮据,或者是擁有財富也始終感到匱乏的人,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種或者幾種限制性信念。

而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裡塑造而成。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致命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命運。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小時候的我們就像一台攝像機,把我們接觸的大人們的各種資訊拍攝下來。等到長大之後,我們又像一台放映機,在一定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就會把那些過去錄製的資訊給放映出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與原生家庭糾纏。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和金錢的關係上有些問題,如果你總是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那麼不妨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的原生家庭,看看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沒准根源就在那裡。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潛意識模式,會束縛我們,讓我們無法擴展、前進,但是當你覺察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有了突破的可能性。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每個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內心所創造的。

張德芬說:“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童年時候因為缺乏愛和認同而造成的黑洞。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才能填補這個黑洞呢?

過去的已經不能改變,但至少我們還有當下。

面對原生家庭的問題,像鴕鳥一樣逃避是沒有辦法 的,最重要的就是去看見這一點,並且以一個成年的姿態,去重新修復與父母的關係,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課。

家庭系統排列大師伯圖曾經說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他說:“有的時候,家庭就像一片沙漠,遍佈乾涸和黃沙,表面上並沒有鮮花,但是我們一直往下挖,10米,100米,甚至上千米,只要挖地足夠深,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然後這個水源慢慢湧出來,來到沙漠的表面,那些乾涸了的愛的種子就會發芽,開花。”

無論在哪個家庭,哪對伴侶,內心深處都有這樣一份愛的存在。它之所以會被隱藏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傷痛,都曾經被某些人傷害過,也曾傷害過別人。但是當我們營造出合適的氛圍,並且準備好去審視這些創傷,愛就會重新出現。

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份愛。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阻礙,是自己“想”出來的

海靈格

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阻礙,是自己“想”出來的

:海靈格教育 

 

接受眼前的幸福,不需要額外的條件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遇到一些橫逆不順的事,是源於自身的罪過,所以才會好事多磨,處處碰壁;這時我們經常忽略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是本身心念的實現,是我們把它給來的。而我們卻因此封閉自己,無視許多呈現在眼前的禮物;即使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去接受並擁有這些給我們的禮物,這些禮物,是沒有保留、沒有條件、也沒有資格限制的。

這也是一種念頭。當我們這樣想時,這個念頭也會顯化。

 

或許我們不敢奢想這個禮物的原因,是我們懷疑自己是否值得這麼美好的禮物,比如,完全的健康,圓滿的成就,深刻的愛。

 

是負罪感、不配得感阻礙了我們

是什麼在阻擋著我們接受這些禮物的意願呢?

 

是我們自己的念頭。我們認為自己是有罪的,所以不配得到這麼偉大、均衡、喜樂和令人驚奇的禮物。這些念頭,也創造了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我們要用什麼方式看待這些念頭,才能讓它們失去對我們的影響力,讓我們將自己從這些念頭中釋放?

 

我們原諒自己。我們也原諒那些就我們所知認為我們有罪的人。我們原諒自己曾經定過別人的罪,並從內在將自己由任何屬於我或屬於他人的罪中解放。最重要的是,我們讓自己釋放掉人們必須以經歷受苦來贖罪的信念。

 

那麼,誰該為罪惡付出代價呢?誰在期待或要求這樣的代價?在這些想法的背後,是怎樣的信念讓我們相信這些念頭會成真?

答案是憎恨——對我們自己的憎恨和對他人的憎恨

 

什麼是罪惡感?

罪惡感就是憎恨的感覺。這些感覺來自我們的念頭:我們想要某些事物為了我們或他人,而消失或被抹除。然而這些想法,也因為我們想著它們,而顯化呈現。

 

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些念頭呢?

我們如何能將它們拋在身後?

我們要如何才能改變,對愛的念頭保持寬容與敞開?

 

我們原諒自己的這些想法,也原諒他人有這些想法。

 

 

要相信,我們以自己如是的樣子被愛著

 

我們要如何才能成功地穿越這些信念,讓自己敞開接受這些一直呈現給我們的禮物,這些當我們處於開放與感恩時,被豐盛地賜予我們的禮物?

 

寬廣隨著愛的念頭而增長;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著愛的心念,這個念就是:我們以自己如實的樣子被愛著。我們也對他人抱持同樣的想法,相信每個人都是這樣地被愛著的。如此一來,我們用同樣的方式愛著自己和別人,也允許他們處於如此被愛著的狀態:在此狀態中,他們就如同我們一樣,全然地對這完整的禮物敞開:這整體的生命,整體的愛,全然的快樂與全然的恩典。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