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秋生的童年,劇透了他的餘生

WP_000365  

文  簡單心理

 

 

 

幾個月前,演員黃秋生通過媒體,終於找到了幼年拋棄自己的生父的下落。

 

然後,才發現生父有自己的家庭,而他自己是私生子。

 

而近日,黃秋生被媒體曝出,也有一個20歲的私生子。

 

他的人生,似乎是一個奇怪的劇本。

 

這個劇本的魔力,就是在“複製”。

 

1.一生受盡私生子的苦,卻又生了私生子。

 

在今年香港媒體採訪他的紀錄片裡,黃秋生第一句話就說:“我就是個不應該存在的人。”

 

這句話背後,是一個私生子的故事。

 

出生於1961年的他,童年比很多人想像得都悲慘。

 

他的母親是廣東人,外祖父很早就去世,外婆和母親輾轉多地逃難來到香港。

 

母親在香港做女傭,而父親則是當時英國派駐香港的高管。在他4歲時,父親就拋棄了他,之後母親還斷斷續續和父親有聯繫。



但到了12歲,父親就徹底從他的人生裡消失了,杳無音信。



 



被拋棄的私生子,和母親相依為命時是這樣的:

 

母親在想不開時會拉著他一起自殺。

 

黃媽媽曾將洗衣粉當作奶粉來喂給他吃,在看到兒子口吐白沫的慘況後,才崩潰大哭將他送醫,年幼的他就經歷了插管、洗胃的痛苦過程。

 

黃媽媽當女傭也十分辛苦,長期熬夜,身體變得十分虛弱。

 

黃秋生還記得,有一次他陪母親到雇主家中去“收拾衣物”:

 

“按門鈴明知道裡面有人,但就是不開。坐了兩個小時後,後門開了一個縫,行李被丟出來,然後門就被關上了,就像是打發乞丐一樣。媽哭了,我讓她不要哭,拿起行李就帶著我媽回家。”

 

這份屈辱也讓母子倆永生難忘。

 

童年時,因為混血兒的特徵突出,走到哪裡都會被人打罵“雜種”“鬼仔”。

 

在學校被扒光衣服站在操場上被女生看到,至今仍會為此做噩夢。

 

青少年時為了補貼家計,黃秋生青少年時期就不得不去嘗試各種工作,他去當助理、當學徒、送花、當裝修工人,在中學時就主動輟學。

 

 

 

其實,他年輕時比現在更英俊,但什麼爛片都接,變態、殺人狂都演過,使勁糟蹋自己的資本。直到美貌不再、身材走形,才在限制級電影《人肉叉燒包》裡靠一個變態殺人狂角色翻身。

 

談起拍了近兩百部爛片的原因,他說:“缺錢,我家裡人多。高片酬和彰顯演技的戲,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錢,因為錢最有誠意。

 

找到雙胞胎哥哥後,黃秋生說:“爸爸曾要我乖乖做個 good boy。他覺得我現在是 good boy 了吧,所以就派哥哥來找我啦。”



 

 

他還說:“原來也有值得我開心的事情。”

 

——父親角色的缺失給他人生帶來的傷害,顯而易見。

 

如此痛恨“私生子”標籤的黃秋生,自己也生下了私生子。



這讓觀眾很唏噓:寫在黃秋生童年的劇本,似乎又被寫在了他孩子的身上。

 

2.誰寫了黃秋生的人生劇本?

 

我們的人生和命運是不是真的會按照劇本來走?

 

這其實是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事。

 

如果你真的靠近一個人的生命體驗,會發現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陷在這樣的怪圈裡:

 

童年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在長大後會不斷重複被羞辱的場景;

童年被家長的金錢焦慮籠罩的孩子,在長大會不斷製造對金錢的焦慮;

 

心理學家在日常的諮詢工作和臨床實驗中,也一直在觀察這種現象。

 

1920年,佛洛德發表的論文《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的“強迫性重複“這個概念。

 

“強迫性重複”( RepetitionCompulsion),是心理學上常見的一個現象,意指我們會不知不覺的,在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當中,不斷重複我們童年時期印象最深刻的創傷或者創傷發生時的情境。 

 

這部分源於他多年臨床實驗時觀察到的: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複。



 

 

他認為,孩子把玩具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孩子不自覺地反復製造同樣的情境,去體驗同樣的情感,並通過體驗來修復母親時不時離開所帶來的創傷。 

 

我們成年後,也會被符合我們父母親某些心理特徵的人吸引,借著潛意識裡的想法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

 

如果這些人沒有出現,我們也會為自己創造這樣的情境,給我們的自我治癒提供條件。 

 

所以,佛洛德說:“我們人生的劇本早在童年就已經寫好,如果沒有覺察,餘生不過是強迫性重複。” 

 

所謂命運,就是強迫性重複。

 

3.你的人生劇本有沒有提前被寫好?

 

這種現象在我們人生中存在得極其普遍,也是心理諮詢師們在諮詢中一直面對的。

 

很多諮詢師發現,這種命運的重複不僅局限於個人,也會實現代際傳遞。

 

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動著這種現象反復出現。

 

一位諮詢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位中年男士事業成功,家庭條件也十分富裕,但家庭關係很冷淡。

 

說起來也沒有別的矛盾。只是妻子對花錢的態度比較隨意,而丈夫對於花錢總是無比地苛刻,兩個人總為此而衝突不斷。

 

以下對話經常會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妻子在家中做早餐,給丈夫、孩子一共煎了三個荷包蛋。

 

因為一個荷包蛋煎壞了,丈夫非常焦慮:“哎呀,你這個人,怎麼說都不聽...”

 

妻子:“不就是一個雞蛋嗎,再煎一個就是了。”

 

丈夫:“一個雞蛋容易嗎?是那麼簡單就能得到的嗎?”

 

爭執了幾分鐘後,丈夫脫口了一句:“你這麼浪費錢,我媽媽知道了可是要生氣的!”

 

妻子聽到這句話後,忽然非常生氣:“你媽媽、你媽媽!你媽媽早就不在了。她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現在是和你過生活,不是和你媽媽!”

 

後來,經過心理諮詢師的分析,才知道這位丈夫的童年過得非常貧困,整個家庭都彌漫著金錢焦慮的氛圍。

 

現在他也不自覺地把這種焦慮帶到生活中。

 

諮詢師問:“是誰在說‘浪費錢’?”

 

丈夫這時才意識到:“是我媽媽。”



 

 

57歲的黃秋生,被媒體爆料私生子,繼而被問起這是否重蹈生父覆轍,他坦率承認。

 

並稱:“所以我更加要認他”。

 

如果他不認這個孩子,或許,孩子也會重走他的劇本:直到五十多歲還找不到父親。

 

擺脫人生劇本,大部分人只有通過專業諮詢師的幫助才能做到。

 

但每一個超越和改寫了人生劇本的人,都是自身命運真正的主宰者。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