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孤獨,是因為你從不說“愛”

puppy-2041215__340  

這個世界,孤獨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們從不提起,是因為我們知道,關於孤獨這件事,說得再多,也改變不了那種隱隱的哀傷的感覺。

接觸了心理學的人,也許會知道一個詞“看見”。

如果一個人被“看見”,那麼頓時,他就會覺得沒有那麼孤獨了。

有的抑鬱症患者能夠在走向自殺的那條路上停下來,是因為有一刻,他終於被看見了。

 

有人,不管那個人是至親、是朋友,是同事或者醫生,那個人看見了他的悲傷、壓抑和絕望一般的孤獨。

 

外面的熱鬧無法解救我們內心的寂寞,很多人結了婚、辛辛苦苦地工作養娃,但是夜深人靜時,她覺得這個婚姻關係是那麼的讓人孤獨,如果她不趕緊看看手機裡那些奇葩的愛情電視劇,她真的會直面一種“幻滅感”。

 

這個世界如此之大,有那麼多人,我卻沒有被任何一個人看見。

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最終的解決方案。

但是有一件事,我想是我們可以去做,至少我們應該去知道的

 

——愛被說出口的那一刻,就會驅散彌漫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孤獨。

因為在那一刻,

有“看見”發生了。

愛是最好的“看見”。

 

2

婚姻為什麼如此讓人孤獨?

 

因為中國很多人都不會,或者不能去表達愛。甚至刻意回避親密關係中的愛。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防禦機制。一個人為了避免自己遭受難以承受的傷害或者情緒體驗,他的內心有一種防禦機制,來專門負責這件事。

 

防禦機制人人都有。只不過,不成熟的防禦機制會讓我們出現一種傾向,那就是“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其實本來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如果人類完全不會情感隔離,那生活就亂套了。

比如說,你看到新聞,一個母親的孩子丟了,她悲痛得萬箭穿心,像瘋了一樣,一夜之間白頭,看到這則新聞的另一個母親,會為這個母親感到難過,但是她甚至都不會流出淚水,過一會兒就把這件事忘記了,這就是“適應性的情感隔離”,這種情感隔離的防禦機制,是為了讓我們正常的去生活。

 

但是,人的防禦體制也會製造問題,就像那個法律名詞“防衛過當”一樣,當一個人的防禦“過當”,他會將情感隔離用於一些隔離並不恰當的地方

 

——比如父母親和孩子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在親密關係中,情感隔離的人會覺得我不可能開口說愛。

 

他本身從理性上知道愛,也在“意識上”認為自己當然是愛自己身邊的親人的,並且毫不懷疑可是,他的那個防禦機制出了問題,不允許他真的去體驗到他潛意識裡對於孩子、伴侶的愛,他其實也就常常感覺不到“愛”,

 

就算感覺得到,他的情感隔離也會讓他無法將這種愛的情感轉化為他能察覺到的意識,聽到內心的聲音說:“我真的好愛你啊!”

 

所以,這樣的人往往很難對身邊的人表達愛。他們甚至還會用一種方式,去刻意隔絕愛,去阻止自己體驗到愛。

 

3

前兩天有一篇文章,我看了印象深刻。

 

那篇文章說,

很多夜深人靜時開著滴滴專車滿大街晃悠的男人,其實只是想逃離繁瑣的家庭,嘮叨的老婆,用開滴滴這個正經工作賺錢的理由,在午夜時分,為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因為他們需要獨處,需要釋放壓力。

 

因為這些動輒開著奧迪A8,寶馬賓士上街載客的男人們,其實並不缺錢。

 

我看完這篇文章,卻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無論是夜晚上街載客的男人,還是在家裡刷手機,或者永遠坐在沙發的某一個位置永遠手捧著一本書熱愛閱讀的男人——封閉的車窗、手機、書本,都是他們將自己和老婆、孩子情感隔離開的道具。

 

這些男人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因為太害怕老婆的嘮叨,太需要自己的空間,而是如果他不去隔離,他害怕體驗到親密關係中過多的粘稠的情感和對方的情感需求,

 

這種感覺讓他恐懼、難受、焦慮,他覺得唯有將自己和這種情感,和愛的感覺隔離開,他才能躲回自己的殼裡,那裡比較平靜。他害怕去“看見”對方,也害怕被對方“看見”。

 

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男人或者女人?我猜,男人會居多一些。這樣的婚姻關係,當然會讓人感到孤獨。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自己情感隔離得很徹底,他連孤獨感,都體驗不到。因為他把孤獨感這種不良好的情緒感受壓抑在潛意識深處。

 

我們都知道,壓抑的感受,並不是不在。過度的情感隔離,不僅不會讓我們真的平靜,而會讓我們離自己的內心,離那些人類本來可以體驗到的我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情感,越來越遠。

 

可是,為什麼他們會情感隔離?為什麼這些人裡面男人更多?

 

4

文化養育人,也造就人。人是社會的產物。

 

在中國文化裡,男人不能夠說我愛你,我需要你,那會被視為婆婆媽媽,會帶來羞恥感,會被人懷疑沒有力量,和父母耳鬢廝磨長大的男孩很少,

 

女孩似乎天生可以被允許撒撒嬌,也會得到父母一些肢體上的撫觸,男孩就少得多,這就是文化帶來的結果。

 

但是無論男女,在嬰幼兒和童年階段,都一樣極度需要被看見,被父母表達源源不斷的愛意,都需要被撫摸。

 

其實人長大了也一樣,被看見和被愛,是人永遠的需求。

 

只是如果一個人在嬰幼兒時已經得到了這種被明確表達出的愛,有人一直完美回應他關於愛的需求,那麼成年後,這個完美客體已經被內化在心中,他就可以自己去愛自己,也可以去好好愛其他人了。

 

而一個沒有被父母好好的溫柔的表達過愛的小孩,他就很可能在過早的時候,發展出不恰當的防禦機制,成年的他,這種防禦機制也無法再改變(除非有覺察)

 

——他就會對愛,對親近的人進行情感隔離。這就是他潛意識中固化的模式。

 

設想一下,一個幼兒,他摔破了一個小杯子,他哭了,特別渴望被安撫,被抱抱,然而迎接他的是冷漠或者是責怪,沒有抱抱,他渴望得到的愛的回應帶來的只有讓他痛苦的冷冰冰或者傷害,時間久了,次數多了,這個孩子的潛意識會告訴他

 

——你對於愛的需求會讓你受到傷害,會讓你失望痛苦,如果沒有這種需求和表達,你會好受一些。

 

於是,這個孩子在人格形成的階段,就發展出了一套防禦體系,將自己和至親的父母隔離開,我不對他們要愛,我也不去真的愛他們,那麼我就不會痛苦。

 

如果我體驗到愛,或者體驗到我對愛的需求我就會非常痛苦。潛意識人格的這一部分,就此形成。

 

有很多男孩子,可能也有不少的女孩子,在小時候不記得的時候,都稚嫩地對父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過愛,但是他們得到的父母的回應告訴他們——表達愛會帶來羞恥感的體驗。

 

有的男孩如果說對爸爸說愛,可能會令爸爸很不自然,好像兒子做了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有的小女孩伸出手想抱抱媽媽,但是媽媽一臉鄙夷地說,都多大了還要抱抱?

 

當我們經受挫折需要愛的安撫時,我們得到的回應就是,你還要愛的安撫,你不覺得丟人嗎?

 

你頓時感受到一種恨不得自己消失在空氣中的羞恥感,當你鼓起全部勇氣,去對父母要一個抱抱時,你的父母永遠在忙別的事情,完全看不到你,這也會帶來強烈的被無視被拒絕的羞辱

 

——從此,你害怕“愛”這個情感。你默默的把自己和“愛”隔離開來。

 

這樣長大的男孩或者女孩,也會走進社會,找到伴侶,經過戀愛,結婚生子,看起來和所有人無異,是的,和他們的爸爸媽媽一樣——這些都是“正常的大多數”。

 

所以,大家在無意識中隔離著自己,也在這自我隔離中,孤獨著。

 

5

一位很著名的心理學家這樣評價中國的親子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間只談論學習,是因為他們在用這種方式,將自己隔離開,將父母對孩子的情感用談論學習的方式隔離開。” 

 

 

我不想讓你感受到我對你的愛,

 

這種愛如此深切,它喚起了我潛意識關於愛的受傷性體驗,給我帶來非常糟糕甚至不能承受的情緒感受,所以我要把自己的意識,和自己對孩子的潛意識的愛,隔離開,

 

我和你之間,永遠都隔著一個東西,學習,我們只談論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掩護。

 

當然,一個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也會失去一種技能,就是好好地表達愛。

 

因為當他考砸了希望父母看著他的眼睛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沒關係,我們愛你——他對於至親有愛的渴望、想得到愛的回應時,他的父母給他的回應是:

 

第一,你讓我們很失望(潛臺詞是我們不再愛你了);

 

第二,我們要和你很嚴肅地坐在一起好好做更多的習題。

瞭解了這一點,很多妻子也許不會因為身處孤獨就過多的怨恨丈夫了,因為你的丈夫很可能,當年就是那個孩子。中國的很多男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當然也有很多女孩子。

 

而且,如果你沒有覺察,自己是一個這樣的人,是被這樣對待長大的,那麼很有可能,你也會這樣去對待你的孩子。

 

其實,我的媽媽和爸爸都沒有得到過關於愛的很好的回應,他們都有在親密關係中情感隔離的傾向。我的父母都對我很嚴厲,如果我考得差了,我也不會得到安慰和充滿愛意的抱抱。

 

但是,我記得,我的爸爸如果心情好,他會在晚上回家時擁抱我,我的爸爸也曾經看著我的眼睛對我說過,我愛你,女兒。雖然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可是我記得。

 

或許只有那麼兩三次,但是當我爸爸把他對我的愛,用擁抱和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那個時刻我想它一直都在我的生命裡,發著光。

 

如果可以,給你的伴侶這樣的瞬間,即使你們也已經成婚多年;

如果可以,給你的孩子這樣的瞬間,即使很多時候你都為他感到焦慮。

看著他的眼睛,抱抱他,說愛他。

 

6

其實我們都有愛,我們對我們的孩子,伴侶,都有著深深的愛。

 

但是如果這愛總是被隔離,如果表達這種愛,會讓我們的情緒無法承受,那麼我們會漸漸遠離愛,

 

我們真的會忘記自己是愛著誰的,是被誰愛著的,我們會忘記那種震動你心靈的感覺。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吝嗇表達愛,孩子從父母嚴格的要求和教導上真的感覺不到愛,這個孩子會很孤獨。

 

對於一個妻子來說,一天天在家忙碌,放在購物車的那些衣服從來不敢買,她很想得到丈夫溫情的注視還有一次愛的表達,哪怕一朵花,一個短信,可是永遠比她更忙碌,

 

在家就想看手機看書的丈夫,用情感隔離,讓自己以為自己並不愛這位妻子。妻子越來越寂寞。最終,大家在這冷冰冰的氛圍裡,過上了習以為常的半死不活的人生。

 

對一個丈夫來說,他覺得自己為家人做了一切,所有的錢上交,做著不喜歡的工作就是為了年底有獎金帶一家人去度假,他沒有任何不良嗜好,但是他害怕表達。害怕伴侶或者孩子和他距離太近。

 

因為這種近,會給他帶來愛的恐慌。情感隔離的傷,最初不是來自你,但是你傳遞了它。因為我們年幼時,表達愛,或者需求愛的糟糕體驗,讓我們怕了愛。

 

我們渴望愛,又畏懼愛。當我們真的擁有了自己的親密關係,那些糟糕的體驗會浮現出來。

 

於是我們的潛意識會指揮我們去遠離、隔離,把自己全部武裝起來,用開滴滴車,用手機,用書本,用學習,用家務,用嘮叨,用運動……似乎我們總是很忙碌地呆在某個生活場景裡,

 

但是一天24小時1140分鐘,一年365天,卻沒有一分鐘我們會停下來任時間靜止認真地對那個你愛的人說,我愛你。

 

如果我們看到這裡,覺得自己就是如此,那麼太好了,看到就可能擺脫這種潛意識人格在你生命裡自動化的影響。

 

去做主動的思考。好好的表達愛,不會讓你粉碎掉。那就是最有力量的“看見”,去做一次就好。

by 周小寬 河南婚姻课堂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