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36285139_1780107715416105_1714688525250592768_n.jpg

 

 來源:京博國學 

當一個人決意要作出裝睡的舉動,任你如何呼喊也不能讓他“如夢初醒”。
 

同樣,當一個人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他的任何行為都有他的理由,哪怕是傷害了別人,也不會在乎別人的感受,連一句表示歉意的話都沒有。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他會讓你覺得醒著是錯的。

  • 莊子說:“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

 

世人都喜歡別人跟自己相同,喜歡別人順應自己,而厭惡和自己不同的人,從而排斥異己,這是因為人有一個自我意識和唯我心態。

 

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個主人對新來的女傭說:“如果你不介意,以後我就叫你阿芳,這是我以前女傭的名字,我不喜歡改變我的習慣。”

 

女傭回答說:“我很喜歡這個習慣,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牛二先生,因為這是我以前主人的名字。”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一個人不應該一直“裝睡”,對別人的意願也要作出相應的理解與回應。

 

  •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雪,是因為受到時間的限制;迂腐的人,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見識的束縛。

生活中,我們都有“勸人”的經歷。

誰沒有幾個朋友和親近的人呢,看到朋友親人做得不對或者誤入歧途,提醒一下、規勸幾句本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做為親朋好友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不過,“勸人”有時更像做生意,不僅是你願意賣,更要別人願意買。

他本要往東走,你偏勸他往西去,被勸者當然感覺不爽,不聽或者聽不進去的情況自然很正常。

如果一個勁地絮絮叨叨,沒完沒了,自己覺得費神費力、心都操碎,可是對方就是不聽,弄得自己一肚子委屈,而別人一臉的厭煩,這就沒必要了。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同樣,你永遠無法說服一個大腦打了死結的,頑固到骨子裡的人。

莊子講了一個“堯讓天下”的故事。

堯帝要把天下讓給隱士許由來治理,許由說:

鷦鷯在森林築巢,不過佔據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裡的水,不過喝飽自己肚皮,天下對我有什麼用呢?

“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意思是說,廚師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成語“越俎代庖”就是這麼來的。

 

在人際關係中,“越俎代庖”的心態要不得。

無論在親人、朋友還是同事之間,各自對另一方的關心、愛護和幫助都應該是有度的。

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以自己的善意和真誠,來作為違背和剝奪對方的真實意願的理由,不能強迫對方更改主張,也不能強迫他醒悟,而是應該等待他醒悟。

 

關心卻不越位,愛護而不做主,凡事盡心盡力即可,萬萬不能強人所難。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去越俎代庖,這才是善。

莊子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不要用人的心智去損害自然之道,不要用人力去改變天命。

一切順其自然,順天應地,順應大道。

在自然規律、社會環境面前,人也要少些“越俎代庖”的心態和“人定勝天”的狂妄,採用順應而不是壓制的措施。

 

清代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講了發生在新疆的一件事。

 

新疆人喜歡吃牛肉,家家養牛,而新疆的駐軍只養戰馬,同時軍墾,一到春耕的時候,駐軍就會向當地百姓借牛來耕地,並給予報酬。

隨著地開墾得多了,牛就應付不過來。

為了怕耽誤春耕,有一個謀士就給駐疆大臣出了個主意:新疆牛少,主要是因為牛都被當地人吃掉了,如果禁止宰牛,那麼就有牛來耕地了。

駐疆大臣聽信了這個主意,便下令禁止宰牛。可是禁令頒佈以後,新疆的牛不僅沒有大增,反而銳減。

其實原因很簡單,既然不允許宰牛了,那新疆人養牛幹什麼?於是大家都不養牛了,地就沒有牛來耕了。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