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帶給我的困惑

u=1281838901,1232273325%26;fm=27%26;gp=0.jpg

                                 

 

                                           魏台鳳2018/09/16   排列個案整理

                                         

當事人首先對自己的金錢價值觀做了一些表述:「我並不缺錢!」「身邊人如果有需要,就先給他們。」「總是給出去的這個感覺,像是在放棄自己,開始感覺自己也需要––我值得擁有(金錢),為什麼給別人?」

魏老師面質並澄清了當事人的感受後,經當事人同意,設一個「做自己」與「不給,別人會受苦的排列。」

魏老師請兩位代表,一位代表受苦,一位代表當事人。

受苦的代表看著當事人,想讓她面對她,當事人代表煩躁不安,緊張不敢直視她。

受苦代表說:「我想讓她可憐我,看到我,照顧我。」

魏老師問當事人:「生活中誰常常要你憐憫她?

當事人回答:「媽媽。」

問當事人:「媽媽哪裡需要你?」

當事人略述她的成長經歷:「媽媽要什麼我都給他們了,妹妹要什麼我也給了。因為爸爸在我17歲時去世了,酗酒腦淤血……」

魏老師請另一位代表爸爸上場,媽媽代表這時候開始哭。

當事人代表沒辦法看著媽媽,側過身也不看爸爸,媽媽代表慢慢退後,一直退到場地邊緣。

爸爸代表看看媽媽代表,又看看當事人代表,朝著當事人代表走了兩步。當事人代表則從爸爸代表上場開始,就梗著脖子,一副硬梆梆堅強又倔強的樣子站在原地。

魏老師:「這是你的17歲……你還停留在那時候!」

再問她:「你真的想做自己嗎?」

當事人點頭,魏老師請當事人來到自己代表的面前,溫柔緩慢的呼喚她說:「對不起,我讓你撐了這麼久。」

「對不起,我從來沒瞭解你,忽視你的需要。」

「我以為看重別人可以滿足自己,這大大錯了,我讓你這麼受苦。」

「我雖然來得很晚,但終於還是來了。」

「我會給你時間,也會給自己時間。」

「我會等你,讓我好好認識你。」

當事人的代表,在當事人真誠的「對不起,謝謝你,我愛妳」中,才慢慢軟化,低聲啜泣著釋放出來。

魏老師請當事人繼續對自己的代表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都來陪伴你,我會安靜的聽你說話。」

接著,面對爸爸媽媽並對自己17歲的代表說:「我是個成年人,以後這些決定交給我,妳不用再有負擔。」

魏老師最後請當事人對父母親鞠躬,並對他們說:「爸爸媽媽,你們的命運我接受,現在我要做自己,並且以這個生命來榮耀你們」。

當事人與代表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媽媽代表這時可以靠過來了,將深深鞠躬的女兒扶起來,父母看著女兒,滿意又欣慰,微笑的樣子早已不是可憐受苦的模樣!

老師對場域現象的說明:

在生命的歷程中發生過的重大事件不免會殘留下來對該事件的刻板印象;孩子常常是搖搖欲墜的家庭拯救者,特別是當這樣的努力曾經成功過;也就會將這些互動關係模式複演下來。 17歲的當事人 ,她超強的個性幫她度過許多的難關; 然而在渴求被看見的同時也有被認同的需要;但這部分卻是被忽略的, 所以孩子似乎只有用一次次投入救援(彷彿給出金錢、物質)的角色;也可以說是盲目的愛才能得到認可。 終究,父母與孩子的角色關係錯位是不安適的, 因此在內心裡不斷問自己:「所謂何來?」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壯大, 那是對自己的質問: 「我是誰?我真的愛自己嗎?」這是當事人得以透過這個排列找回被遺忘的情緒卡點;不僅是解除了長期以來自以為是要擔當的角色; 做自己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回可以一生做伴的自己人生的旅程中,你永遠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妳永遠不孤單!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