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學會不哭的人,內心有多苦?

原創:  武志紅 

14632934_1137973192962897_6822955755702605199_n.jpg

 

“一聽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再發出任何聲音。”

很多人在面對孩子哭時,常常會萌發這樣的情緒:

不想聽到孩子哭,聽到就煩。

於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 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 哭什麼哭?哭得煩死了!(厭惡、反感)

• 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否定)

• 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埋怨)

• 你再哭,媽媽不喜歡你了!(威脅)

• 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冷漠)

• 就知道哭哭哭,真沒出息!(打擊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會抽絲剝繭地問自己:哭泣那麼正常的事情,我為什麼會討厭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兒子八個月大。有一回不知什麼原因,哭個不停,怎麼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煩躁啊!”她說。

當時就像被孩子的哭聲點著了一樣,她的火氣一下子竄了上來,啪啪打了孩子幾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她也後悔得直掉眼淚。

“他的哭讓我覺得自己好無能。”她後來跟我說。

孩子出生後,她辭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沒有人幫忙,她既要帶孩子,又要做家務,常常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她說最怕孩子哭,因為很多時候,她連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這種無力感讓她心煩、挫敗,甚至憤怒。

就像這位媽媽,很多時候,我們討厭孩子哭,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來,我們就覺得“麻煩”又來了,“無能”的感覺也隨之而來。

這時,我們發自本能地去保護自己的自戀,避免自己的“無能”,而不是去看見孩子的哭泣背後的需求,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我們的應對方式就像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那樣——制止、埋怨、冷漠、威脅……

 

-02-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孩子笑,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不好,笑才好。

說到哭就想到哭喪著臉、撕心裂肺等悲慘畫面,希望孩子儘快擺脫痛苦。

四歲的萱萱放學回到家,悶悶不樂。媽媽問她怎麼了,她一下子趴在媽媽的身上哭起來。

媽媽馬上緊張起來:“寶貝不哭,寶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厲害,媽媽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寶貝,你想不想吃霜淇淋啊?”

“我們看動畫片好不好?”

“寶貝,我今天給你買了一本新書,你要不要看?”

經過各種哄,孩子終於停止了哭泣,媽媽也跟著松了一口氣。

看到孩子傷心難過,萱萱的媽媽擔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個愛她的好媽媽,我要讓她開心,我要把她帶離痛苦。”

於是,她想盡辦法討好,讓孩子遠離眼淚。

可是,她沒有去考慮孩子為什麼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轉移注意力,將孩子帶離負面情緒。

她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媽媽為孩子好,但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過程,這裡面更多的,其實是媽媽的自私。

孩子哭,媽媽會心疼、會難過、會緊張、會焦慮,而當孩子停止哭泣,媽媽是“松了一口氣”。

表面上,她是一個好媽媽,可實際上她是個自私的媽媽。

 

她是在用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來滿足自己“好媽媽”的體驗。

問題看似解決,但解決的只是媽媽的情緒問題。

孩子究竟為什麼哭,是因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是因為想要什麼東西,媽媽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無從培養。

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孩子仍然只會用哭的方式解決。

 

-03-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

 

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孩子哭,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情緒表達出現了問題。

我女兒小魚小的時候,我也特別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馬上將這個聲音掐掉。

我看了無數育兒書,雖然懂得哭是一種正常情緒表達,可我在情緒上還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來,我母親在旁邊說:“不許哭!”這個熟悉的聲音,讓我一下子想起來,我曾經就是那個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

小時候,有什麼委屈難過,只要一哭,我媽媽就會馬上說:“不許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懼讓我忍著忍著,漸漸不再哭,也變得不太喜歡哭。

這段經歷,就像我心頭的一道小小傷疤,時不時發作一下,讓我感到陣陣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觸動傷疤的扳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這種傷痛。

每當聽到孩子哭時,我的內心總會湧現一股憋屈,就像水管沖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隻大手堵回去了。

 

 

 

母親對孩子的制止,讓我意識到,我的心裡住著一個委屈、憤怒的小孩。

當我的孩子哭泣時,我內心的那些情緒被啟動了,那個委屈憤怒的小孩也復活了,這讓我焦躁不安,情緒失控。

 

因為長時間的壓抑,我的情緒並沒有完全走出兒童期,在我系統學習心理學之前,我只會像個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樣對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04-

 

很多人討厭哭,總認為哭是不好的——是軟弱的、羞恥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個地方哭。

 

在最近的熱門綜藝節目《幻樂之城》中,大張偉飾演了一個隻會笑不會哭的人,他的臉上永遠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諷、被老闆開除,也只會笑。

大張偉說:“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們要笑著面對,為了不哭大聲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開心、生氣、憂傷、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張偉的內心深處,究竟有多苦,從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說,他小時候無論怎麼哭,他的家人都會像沒聽到一樣,無視他。就是為了讓他明白,通過哭鬧要脅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記是什麼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裡仍沒有一個人理他。

大人們都去睡覺了,他一個人坐在客廳裡繼續哭。

客廳裡沒有燈,很黑。就那樣,他一個人環抱著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沒人理他。

 

“從此,我就明白,我必須得不哭不鬧聽話,才能免除被拋棄。”他說。

他時常覺得心裡有一個洞,黑黑的,冒著冷氣,那是被拋棄的感覺。

兒時的他,害怕一哭就會被打罵處罰,害怕惹父母生氣,更怕失去父母的愛。

長大成人後,他在人際關係中處處退讓、犧牲自我權益,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關係裡乞討。

 

孩子哭,是在表達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說話。

一直說卻沒有回應,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滿足。

於是漸漸長成一個匱乏的孩子,一個匱乏的成年人,一個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和情緒的人,一個精神上傷痕累累的人。

 

-05-

 

我們總是將哭與負面情緒聯繫在一起,但其實哭和負面情緒真的沒那麼可怕。

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了一個關於孩子情緒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歡負責快樂情緒的樂樂,卻討厭負責悲傷情緒的憂憂。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後,情緒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萊利,卻因為憂憂漸漸好起來。

正是憂傷讓萊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改變,以及她已經失去的東西。

我們總認為憂傷不好,但事實上,研究表明,悲傷與更高的生理衝動關聯,是在啟動身體對失去作出反應。

 

其實,任何一種情緒,都不是拖累。

因為有了怒怒,萊利才可以敏銳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了;

因為有了怕怕,萊利才可以更快的遠離危險;

因為有了厭厭,萊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惡;

而憂憂的存在,是在引導萊利瞭解她正在經歷什麼變化,她失去了什麼,她到底怎麼了。

 

所有這些情緒,使孩子們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情緒表達。

就如同魚能游水、鳥會飛翔、人能感覺,我們有時會快樂,有時會憂傷,有時也會憤怒。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正常情緒,他們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悅、憤怒、高興、悲痛……這些情緒沒有高下、好壞之分。我們喜悅時笑容滿面、手舞足蹈,為什麼憤怒時就不能怒髮衝冠、捶胸頓足呢?

孩子也是一樣,有各種情緒,也應該允許被表達。

不一樣的是,大人們在經歷過生活的重重歷練之後,能夠很好地排解負面情緒,而孩子不會像大人那樣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討厭孩子哭了,更不要壓制孩子的哭。

要讓孩子們勇敢地釋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

不要試圖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與情緒,記得經常告訴孩子:有想法就訴說,有情緒就表達。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