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習慣逃避的人,大多和媽媽斷了聯結

photo-1548444835-0bc4a7d2a519.jpg

文: 海 寧 格

為什麼無法靠近自己的媽媽?

因為我們和母親的聯結被中斷了。

 

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童年時期。比如許多家庭裡,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就和母親分離,例如嬰兒必須住院,媽媽卻不能去探望他。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早產兒身上,出生後馬上就要被放進保溫箱裡,剖腹生產也會造成早年分離的狀況。

 

孩子經驗這些分離,相當地痛苦,那份痛苦通常會轉變成憤怒或絕望。之後就算母親回到孩子身邊,孩子仍會因為心中有對痛苦的記憶,而把母親推開。然後,母親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猜想自己是哪裡做錯了,最後甚至會以離開的方式回應小孩。如此一來,母親和小孩並沒有真正再次結合。

 

這種創傷將會一輩子影響著這個孩子。孩子早年朝向母親的連結被中斷,也會使他無法真正接近其他人。日後孩子長大,他的行為將會持續受到童年創傷的影響。他將傷痛銘刻在心,依循其模式生活而不自己並沒有意識。一旦他稍微接近某人,就會自行退後站到一旁,然後回到原點,重新展開另一個迴圈。事實上他哪兒也沒去,只在原地打轉。

 

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於家族的系統動力。因為某些原因,我們母親和她自己的媽媽的聯結中斷了,也因為這些世代延續下來的動力,我們也和自己的母親中斷了連結。

 

在這些情況下,一旦我們和媽媽的聯結中斷了,我們也就不會用愛和敬重朝向別人和自己,我們會轉身離開。因此,逃離成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內在與外在表現出來的基本動作。相反,一旦我們成功地朝向母親,朝向他人就會變得容易。

 

愛的序位要求全然接受父母如是的樣子

愛的序位要求作為孩子的我們,要全然地接受承襲自父母的生命,毫無抗拒和恐懼地全然地接受父母如是的樣貌,而不期待他們有任何不同。

 

這樣的全然接受是一種謙卑的過程,它使我們臣服於生命法則和個人命運,透過父母所給予我們的一切臣服於我們生命中所遭遇的限制、所得到的機會,也臣服於家庭命運所帶來的糾葛、罪惡、負擔、喜悅和任何所有的一切。

 

有些人害怕一旦以上述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父母,這意味著他們也必須接受父母的惡行和令人恐懼之處,比如某些人格特質、身體的殘缺或是某些罪行。他們以抗拒接受父母的“好”,來抵抗父母的惡行或是殘缺,因此,他們無法完整地接受生命。

 

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許多人拒絕全然地接受他們的父母,他們試著追尋所謂的“開悟”或是“自我實現”。此時,所謂的開悟和自我實現只是一種尋找理想父親或是理想母親的一種替代性行為。一旦我們拒絕了父母,我們同時也拒絕了自己,而我們也將因此感到缺憾、盲目和空虛。

 

大多數人站在了帶來困難的錯誤位置上

當家庭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仿佛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將出現逆轉。一個 型的例子是,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付出。此時,父母就變成孩子,而孩子就變成父母。愛的流動就不是自然地由高處移向低處,施與受的流動將必須對抗地心引力由低處向高處流。但就如水無法往高處流動一般,這樣的付出也將永遠無法到達它真正的目的地。

 

當孩子輕視施與受的序位時,她也會為此得到嚴厲的懲罰,即使不瞭解這種錯誤或是原因,她也會感覺到無力或失敗。當她錯置了施與受的對象和序位元時,儘管出於愛,她仍然忽視了序位法則。她無法瞭解這樣做並不合宜,而只是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序位無法因愛淹沒,序位的階層高於愛而存在,心靈中存在著一股力量,即使以生命及個人福祉為代價,愛的流動仍要依照序位及平衡法則運行。因此,盲目地出自愛而不顧序位法則的行為是悲劇的開始。唯一的出路是:帶著愛瞭解並接受序位法則。對序位法則的瞭解是一種智慧,而帶著愛的臣服則是一種謙卑。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