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59_201410301017111.jpg!w500x300.jpg

 

原創:  天天心理網 

1126日,人民網深圳頻道發佈消息稱,世界首例能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誕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領導該實驗。消息發佈後不久,國內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強烈譴責,稱實驗存在嚴重的生命倫理問題,改造人類基因這樣的大事,輕則影響實驗者的一生,重則改變人類命運。

 

同時,這項研究也將中國基因編輯研究的倫理問題推到國際學術界的懷疑目光之下。

 

基因編輯嬰兒實驗,是利用CRISPR/Cas9技術進行基因編輯,這項技術其實已經在生物醫學領域被用爛了,在技術上,不難實現,但讓一個活生生的嬰兒降生,卻是科學家們都不敢想的事情。有的科學家憤慨地說:“這根本不是什麼技術上的突破,只是倫理上的突破!”

 

在消息傳出的當天,國內外整個學界一片譁然,混雜著震驚、憤怒、無奈的情緒,科學家們發出了幾大疑問: 

該實驗是否通過了合法合理的批准審核?是否通過了嚴格的科學倫理審查?

該實驗是否獲得了被試準確的知情同意?

該實驗未能保證實驗嬰兒終身不會被愛滋病毒感染,以及可能影響到嬰兒正常的生長發育,這樣的後果誰能承擔?

 

這次出生是一對雙胞胎,但是其中一個孩子是“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另一個孩子的基因編輯卻脫靶未成功,這樣的差異會不會導致父母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區別對待?

 

這些疑問,無一不體現出科學界對倫理本身的敬畏,“倫理規範的目的是將剝削個體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不是僅僅將人當做達成目標的手段,也要保留對個體最大的尊重。”

 

這個實驗可以說引起了軒然大波,畢竟基因改造這件事情和每個人類都是息息相關的。在持續關注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我想到作為心理學行業的從業者,我們也總是強調倫理,我們都應該知道倫理在我們的學習、實驗和工作中有多麼基礎又重要。

 

在心理學發展的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引起廣泛倫理爭議的實驗。比如小阿爾伯特實驗和斯坦福監獄實驗。 

小阿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個顯示人類經典條件反射經驗證據的實驗。 

1920,華生和他的助手從一所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阿爾伯特來進行這項研究。在實驗開始之前,小阿爾伯特首次短暫地接觸了這些動物和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毛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在這個時候,小阿爾伯特對這些物品都沒有表現出恐懼。

 

大約兩個月後,華生團隊開始進行正式實驗。他們把小阿爾伯特放到一個小房間裡,然後把小白鼠放進去,起初,他就和第一次看見白鼠的時候一樣不害怕,會去觸碰。接下來,每當小阿爾伯特觸摸白鼠時,華生和他的助手就在小阿爾伯特身後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響亮的聲音。

 

在這情況下,小阿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後就開始大哭,並表現出恐懼。經過幾次這樣將兩個刺激配對,小白鼠再次出現在阿爾伯特面前時,他就對白鼠表現出恐懼。

 

顯然,小阿爾伯特已經將白鼠與巨響建立了聯繫,並產生了恐懼或哭泣的情緒反應。後來,小阿爾伯特對於白鼠的恐懼泛化,對於毛茸茸的動物或物品都產生了恐懼。據說,華生和助手後來設計了方案來消除小阿爾伯特的恐懼反應,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小阿爾伯特就因病去世了。

 

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力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

 

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員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實驗模擬真實監獄環境,囚犯分別被“警車”押送到監獄,然後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連衣裙一樣的罩衫),右腳戴腳鐐。

這個試驗中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捲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無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還是受虐者,甚至於主持實驗的教授也被捲入其中,成了維持他那個監獄秩序的法官形象。

 

結果證明,扮演獄警的人在模擬監獄的情境,開始變得有暴力傾向,扮演囚犯的人則預謀造反。試驗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結果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心理學實驗的倫理,還是心理諮詢中的倫理,都得到了越來越規範的定義,我們都應該知道倫理在我們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更應該知道倫理標準已成為我們工作中毋庸置疑的權威和底線。

 

就國內而言,中國心理學會制定了《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內容包括:專業關係、隱私權與保密性、職業責任、心理測量與評估、教學、培訓和督導、研究和發表、倫理問題處理。這份守則是為了保證和提升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服務的水準,保障尋求專業服務者和心理師的權益,增進民眾的心理健康、幸福和安寧,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倫理守則對諮詢師來說不僅僅是“限制”,更是“武器”。遵守倫理守則,更有利於建立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進而促進諮訪關係更高效地建立,也更有利於維持諮訪關係,在必要的諮詢過程中,來訪者不會輕易脫落。

 

因為我們的工作面對的是人,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和科學界對倫理的界定一樣,我們心理諮詢師也要堅持認識到: 

“倫理規範的目的是將剝削個體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不是僅僅將人當做達成目標的手段,也要保留對個體最大的尊重。”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