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這話的人,在偷偷壓抑自己的欲望

821c8875aa9f0a983a669364b6d33f9f.jpeg

冰千里

 

前陣子和兩三好友聚會,聊到一些近況。

一個好友最近放棄了心心念念一年的晉升機會,喝著酒一邊說一邊歎氣。

一問原因,他說:算了,折騰著不容易,現在平平淡淡也挺好的。

過得平淡不是壞事,但那天喝紅了臉皺著眉頭的他,似乎還不甘心。

這樣的話你也許也很耳熟:

順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真、滿足當下.......

比較精闢的,例如: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放下對欲望的追逐你才會獲得幸福。

這些話傳得太久,很多人會深信不疑,慢慢變成了“真理”。

但,這是真的嗎?

1

最近,我14歲的侄子小飛遇到了一件事。

他在偶然看了一場足球賽之後,迷上了足球,懇求了媽媽給他報了足球訓練班。

但訓練才沒幾次,每到週末他又不願意去了。

反而經常一個人去操場踢球,有時踢到很晚。

明明很喜歡,卻不願意去參加專業訓練。

直到有一天,他向媽媽透露不願意去的原因。

原來,每一次訓練時,隊友都會取笑他“技術太爛”,他覺得很挫敗。

媽媽立馬安撫他:

咱不和他們比,他們都練了多少年了,你才去了多久。

小飛沒吱聲,媽媽繼續安慰:

你學習比他們好呀,咱和他們比文化課,別拿自己弱項和他們比。

聽到這,小飛默默回到了自己房間。

可實際上,小飛卻很是鬱悶。

媽媽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你考不好也沒關係;

別去管別人,和自己比就好;

別難過了,媽媽只要你快樂……

這些話就像溫和的慢性麻醉劑,一點點侵入大腦,讓你進入一種虛幻的滿足,產生一種“被理解了”的溫暖感。

 

有時候我們還讓它和“自我接納”扯上關係:

你要接納自己不夠好;

接納別人的指責,那只是他的問題;

接納自己不如別人......

 

自我接納本是件好事,只是這樣的話聽多了,總會讓人更加沮喪。

這是為什麼?

2

真相是:

這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這可能只是在逃避和壓抑自己的欲望。

媽媽的安慰看上去很正常,很多家長都在用,那小飛為什麼更加鬱悶?

因為媽媽所有安慰都在做一件事:壓制小飛的欲望。

不和他們比踢球、不去練球、和他們比文化課、安慰自己他們練了很多年......那又怎樣?

無法改變技不如人、被取笑的事實呀。

小飛選擇獨自練球,說明了他是有欲望的。

他的欲望很簡單:提升技術、擺脫被取笑的恥辱。

但媽媽這種盲目的安慰,不但沒有激發他去滿足欲望,還拉他遠離了真實的內心渴求,能不鬱悶嗎?

 

自我接納,不等於逃避欲望。

逃避欲望,無法帶來真正的豁達。

 

在日本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中,玉子就是一個典型的“無欲無求”少女。

大學畢業後的她在家蝸居了好幾個月,和離異的爸爸一起生活,遲遲沒有去找工作。

每天在家裡除了睡懶覺、看漫畫、看電視罵社會環境太糟糕、等爸爸給自己做飯之外,其他事情都不做。

 

一開始爸爸還會催她找工作,在她一再敷衍之後,爸爸索性不再給她施壓了。

但儘管日子過得懶懶散散、無憂無慮,玉子卻從沒有過一次真正的笑容。

她內心深處有想要獨立的欲望,但卻常被各種恐懼所打敗:

偷偷寫了求職信,卻因擔心投出去後沒人回應,索性把它扔到垃圾桶裡;

她喜歡雜誌,悄悄拍了好看的藝術照,後來怕評價不好,讓人把照片從櫥窗上卸下;

爸爸有次不小心看到她的求職信,給她買了一塊貴重的手錶作為鼓勵,她卻抓狂地拒絕這份禮物,害怕辜負爸爸的期待......

 

人越是逃避欲望,就活得越疲憊。

當遇到走入職場獨立生活的同學時,她只能低著頭,敷衍幾句後逃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自卑;

當和別人聊起爸爸時,她抱怨爸爸沒能逼她離開家,沒催她活得更像樣......

就像放棄了晉升的朋友一樣,她身上有種隱隱的自我嫌棄和自我貶低。

這樣的平淡生活,他們都過得不太幸福。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懶”;

但事實上,逃避欲望的動力,並不是一個“懶”字可以概括。

 

3

逃避欲望無法讓人快樂,那為什麼我們還是一再去做呢?

事實是:

在人類潛意識中,逃避欲望是很有用的。

 

  • 首先,逃避欲望讓人有安全感。

接納和滿足欲望,意味著改變現狀,意味著喪失,意味著要離開熟悉的環境,意味著要面對一切未知的恐懼。

 

從整個人類進化史來看,我們的祖先一開始並不願用兩條腿走路,頭重腳輕容易跌倒,還給脊椎造成很大的壓力。

但天氣不管這些。

天氣變冷之後,果樹變得矮小,人沒法在樹上自由跳躍,又要保證不被餓死,有想活下去的欲望,於是不得不站起來才能夠得著。

只有冒著跌倒的風險,才能學會了直立行走,這個過程用了幾百萬年。

今天小孩學走路,大人也只需在幾米外張開懷抱,而不是緊緊抱著孩子不放手。

 

滿足欲望,意味著冒險,意味著喪失安全感。

我們看到很多人重複的抱怨:

天天埋怨工作就不辭職;

天天抱怨過夠了就不離婚;

天天咋呼沒錢就不去行動;

天天嚷嚷胖就是不減肥.....

本質上,是無法面對改變之後的未知結果。

 

  • 逃避欲望的第二個好處是:忠誠。

實現欲望需要改變,改變意味著和別人“不一樣”,意味著“背叛”。

一類是現實關係的背叛,就是你的同學同事朋友家人等小團體。

人之所以活在小團體是因為抱團取暖,你會發現人的朋友圈很相似,不管是文化背景職業愛好還是性格特點,相似的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我們是“同類”。

還有一類是過去的內心。

這往往來自你的經歷、養育環境以及養育者的關係,比如父母早年是軟弱的、貧窮的、隱忍的,就會內化成為你的某個標準。

對過去忠誠的力量常常被我們低估了。

長期的貧困會讓我們有“不值得擁有好東西”的感受;

父母的軟弱會將『不自信』傳遞給我們,這些都是多年經歷形成的內心認知。

萬一自己成功了,變得太好了,反而會有內疚和懲罰的感受,相當於背叛了過去的熟悉的模式。

所以,為了尋求熟悉的安全感和忠誠感,逃避欲望成了我們潛意識下的自發選擇。

但這一切,都只是潛意識的謊言罷了。

 

4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卑的體驗,因為在小時候周圍的人大多數都比我們強。

但同時,我們也有一種內在的動力,驅使著我們不斷去成長,這個過程叫補償和超越。

實現欲望,是個良性的內在動力。

健康的自我接納,也包括對欲望的接納。

關鍵是,要先挑選出你內心真實的欲望。

是你真的想變成有錢人享受生活,還是父親讓你光宗耀祖?

是你真的為孩子好,還是怕孩子讓你沒面子?

是你真的對伴侶沒了情感,還是怕離婚後被人指指點點?

是你真的不想爭取,還是害怕失敗帶來的丟臉?

所有的這些欲望,是自己的,還是別人施加給你的?

這需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斷去探索。

例如,電影《心靈捕手》。

數學天才威爾連續兩次在深夜悄悄破解世界級難題,卻一直因為童年的不愉快經歷,不敢去愛,不敢去承認自己喜歡數學。

 

他一直在諮詢師面前說自己喜歡現在的工作——在學校當清潔工,並為此深感榮幸。

一般人我們可能說說:挺好的啊。

但他的諮詢師不,而是反問他:

你到哪裡都可以打工,為什麼選中全世界一流的學府呢?

為什麼要坐40分鐘的火車,來高校做清潔工呢?

為什麼要深夜偷偷解算全世界只有2個人懂的方程式呢?

看出來了嗎?威爾潛意識中,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但是他一直不願意面對。

 

諮詢師洞察到了這一點。

在這部電影裡面,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他和好兄弟查克一起在工地做水泥工。

 

查克知道他對數學有著天賦和熱愛,也知道他重視朝夕相處的友誼,害怕去高校工作的未知變化,因此一直在逃避。

查克嚴肅地對他說:

我最幸福的10秒是經過你家門口,我按車喇叭,你沒有出來,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那樣說明你終於去追求屬於你的新生活了。

如果你20年後還跟我在這裡搬磚,我第一個殺了你,我說真的。

諮詢師的揭穿,好友的支持,慢慢地威爾終於開始直視自己內心的渴求,離開了家,去加州尋找心愛的女友,開始新的生活。

 

真正的滿足並不是欲望的實現,而是你重視欲望、滿足欲望的過程。

 

羡慕別人家的豪車大房子一點都不丟人,也不要用“那還不是照樣吵架”來催眠自己,扼殺自己一腔欲望的熱血。

而如果這個欲望是外界施加給你,在滿足欲望過程中,自然會有一些阻礙不斷出現在你內心。

這些阻礙會一遍遍和你驗證,一遍遍拷問著你: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通過這個過程,你會越來越接近自己內心的答案。

5

事實上,整個人類都是如此,要不然都知道死亡終究來臨,為何還要在乎名利與親密,為何還要深情地活著?

就算是你的努力沒有換來豪車和大房子,但事實是至少你有了一輛中檔車和小高層,過去的茅草屋是回不去了。

不要壓制自己的欲望,那可能是你生命為數不多的亮光。

火把就在手中,你可以選擇扔掉,也可以選擇照亮人生。

作者 | 冰千里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