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父母無需完美,但需誠實

images (33)  

 

生養孩子的過程,會把父母自身曾經受過的心理創傷激發出來。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兒過程會經歷各種痛苦。所以說,育兒是父母的修行。

痛苦被激發出來,如果能保持覺察,是人生最難得的成長機會。

 

精神分析心理學,尤其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客體關係心理學讓我著迷。

克萊因,溫尼科特等前輩,致力於童年親子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研究結論幾乎完全貼合自己的成長體驗,經常看得我淚水連連。那些我理解起來有些模糊的理論,也在個案治療中不斷清晰,反復得到印證。這就是我相信客體關係心理學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是大師,而是因為他們的理論和我的切身體驗絲絲入扣,讓我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理解來訪者,覺察力不斷提升。

 

最讓我敬仰的是,他們能夠靜下心來,長期和兒童一起工作,追蹤觀察上千對母嬰直至嬰兒成年,從而理解母嬰關係對孩子人格的影響。嬰兒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關於嬰兒心理世界的奧秘,是這些前輩們不斷觀察實踐,思考推理得出。注意,他們是觀察母嬰關係,而不是拿嬰兒做科學實驗。為證明自己正確而拿活生生的孩子做科學對照組實驗,這是反人類的行為。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本來就不屬於科學,而是現象學範疇。

科學並非上帝,科學只是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這個世界如此廣博,尤其是精神世界,科學工具並不能代表全部。

前輩們通過不斷的觀察和治療實踐,發展出客體關係心理學,我理解其宗旨是:主體把自己和客體的關係,內化成主體的內在關係模式,內在關係模式不斷投射出去,會控制主體與其他人的關係。通俗點說,就是父母怎麼對待孩子,決定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決定孩子的命運。

 

孩子的第一個客體是乳房。越早期的客體,對孩子的影響越大。

同樣,越早期客體關係出問題,越難治療。比如有的女孩會狂吃然後狂吐,這種進食障礙看似好治療,對行為加以矯正,不要吃那麼多,吃完了不要吐就行了唄。但實際上沒有人會內心好好的故意折磨自己,狂吃狂吐表達的是潛意識中對乳房這個客體不確定性的恐懼和憤怒。定點餵奶而不是按需餵奶,也許奶水總量足夠,但嬰兒的感受是,乳房決定自己能否生存,等於整個世界,可它居然是不確定客體,我需要的時候不一定有,這太可怕了。如果嬰兒與乳房的關係長期惡劣,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往往伴隨一生,奠定生命底色的焦慮。

父母不是神,尤其是自己童年很不快樂的人,給孩子愛與自由確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通過心理學理論知道最完美的父母應該怎樣,但自己真的做不到。那些已經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更會讓父母焦慮自責。就算我生養孩子,一樣做不到心理學意義上完美的父母,一樣會給孩子帶來一些痛苦。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保持自我覺察,做誠實的父母。

 

當我們自己非常疲憊,不願意抱孩子的時候,誠實地對渴望擁抱的孩子講:“你的需要我看到,你的需要很好,是媽媽自己太累,需要休息。”在這樣的自我觀照下,身心一致得到休息。如果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使用某些說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就會相信“總抱孩子會把孩子慣壞”,“孩子在用哭泣使壞,威脅自己,不能輕易滿足它們”。

孩子天然流動的能量從小被貼上負性標籤,定義成各種問題行為,孩子的內心於是分裂,心理創傷就這樣種下。

如果夜奶讓媽媽疲憊不堪,可以請人幫忙,暫時不夜奶,讓媽媽好好休息。我的來訪者中有幾個也是這樣的問題,因為自己身體本來就很弱,而且心理創傷巨大,夜奶無論對媽媽的身心都是艱難考驗。我陪伴媽媽們,不斷細緻體驗自己的感受,讓各種情緒流動,得以觀照。



尊重和呵護自己的身體,不用完美媽媽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果太疲憊就休息,讓別人帶一下,哪怕暫時吃奶粉也可以。這個過程真的不容易,但結果下來,沒有一個媽媽刻意訓練戒斷孩子夜奶,也沒有一個媽媽自己精神崩潰,最終都和孩子越來越協調一致,經常感受到親密育兒的快樂,身心更加強健。

 

當我們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失控責駡孩子,甚至動手打了孩子,可以誠實的對自己說:“這是我內在創傷被啟動,因為內心痛苦而傷害孩子,這是我需要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修理。”

 

若我們因為經濟制約無法滿足孩子的某些物質渴望,誠實對孩子講:“你的需要我看到,它很美好,暫時爸媽錢不夠,無法買下它。”從小被及時回應的孩子,2歲左右已經非常好商量,無論是我的個案還是幾十個網友的回饋,均證實這一點(我博客文章中有收錄這些回饋)。有的父母不誠實面對自己,轉而攻擊孩子:你的需要太過分,你不應該提出無理要求。

 

這種事情若經常發生,孩子會深信自己的欲求是可恥的,自己的欲望應該壓抑隱藏,面對世界不敢直接發出自己的聲音,總是縮手縮腳。嚴重的會成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似乎無欲無求自我坍塌的老好人。

可是,如果父母誠實了,孩子就不會受傷害嗎?

 

首先,誠實的父母,是自我覺察的父母。有自我覺察的人,會不斷成長變化,“傷害”孩子的事情會越來越少,與孩子之間彼此的理解和接納,會越來越多。 其次,人總是無法避免要經歷喜怒哀樂。渴望擁抱沒有得到,孩子會經驗到悲傷等情緒。情緒本身並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情緒的天然流動被不斷阻塞,才會固結在體內形成心理創傷。比如父母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把各種衝突說成是孩子的錯,甚至禁止孩子表達情緒,造成孩子意識和潛意識的分裂,這才形成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是過去的事件造成,但過去發生的一切不會改變,也不用改變。心理治療的重要功能,是把潛意識的感受意識化,讓潛意識的感受被意識承認,二者逐漸合一,不再分裂,創傷就已經彌合。所以,誠實的父母,是不扭曲孩子感受的父母。一切本無常,不扭曲分裂,就會自然療癒。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