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界限:付出與接受間特殊的平衡|海靈格智慧

良知的界限:付出與接受間特殊的平衡|海靈格智慧    

 

海靈格/喜悅之家

 

在某些關係中'付出與接受之間的差異是不可克服的。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父母和老師主要是付出者;孩子和學生是接受者。然而,這種差異只能減少卻不能完全消除。在所有付出有差異、得不到平衡的情況下,必須通過不同的手段取得均衡和滿足。父母自己也曾經是孩子,老師也曾經是學生。當他們把從上一代接受過來的東西,付出給下一代時,他們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孩子和學生也是這樣。

 

包瑞斯(Borries von Munchhausen)在下面的詩歌中優美地描述出這一切。

 

黃金球

因為愛,爸爸給了我

我無以回報。

年紀小,這份禮物的價值,我不知道。

長大後,用成人的腦袋,無法思考。

現在,我兒子長大成人,愛傳給他,

在父親的心中,和別人不一樣,他是個寶。

我曾經接受的東西,現在付出,

這來自不再回來的人,沒法回贈。

當兒子長大成人,像男人一樣思考,

他將像我一樣,踏上自己的路途。

我給他的愛,他會交給他的兒子。

我注視他,帶著渴望而沒有嫉妒。

我的目光跟隨生命的遊戲,

深入時間的殿堂,

人人含笑拋出黃金球,

沒有人拋給傳球給他的人。

 

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均衡不能通過雙向、完整的交換獲得,那麼,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學生之間適合的方式都可以應用。在這種情況下,例如,沒有孩子的人,可以通過把自己接受的東西交付給其他人來減輕自己的義務。

  

致謝

 

人們在必須接受那些自己無法回報的東西時,表達誠懇的感激之情,是平衡付出和接受的另一種方法。我們千萬不要隨便表達感激之情,去逃避付出一些可能和應該付出的東西。但是,某些時候這是惟一適合方式。例如,對於殘疾人、重病的人、垂死的人,有時在愛人之間也需要這樣。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平衡的需要之外,還有一種最基本的愛起著作用。這種愛像把衛星和行星保持在一起的引力一樣,把社會系統中的成員彼此吸引在一起,完整地聚在一起。這種愛,像感激之情一樣,伴隨著付出和接受被表現出來。

    

不論是誰感覺到真正的感激之情,都可以肯定地說:“你給我,並沒有考慮我能否償還,我帶著愛接受你的禮物。”不論是誰接受這份感激之情,就要肯定地說“你對我的禮物的愛和讚賞,對我來說,比你能給我的其他東西更有價值。”

  

懷著我們的感激之情,我們不僅肯定彼此之間的付出,同時也肯定我們彼此雙方是一個整體。



良知的界限:付出與接受間特殊的平衡|海靈格智慧  

感謝上帝

 

 

有個男人曹經覺得要報答上帝,因為上帝曾讓他起死回生。他問朋友應該做些什麼來表達對上帝的感激之情。朋友告訴他一個故事:有個男人全心全意地愛著一個女人,並求她嫁給自己。女人並不想嫁給他,因為她的心另有所屬。一天,他們一起穿過一條街道的時候,一輛汽車飛快地從女人旁邊駛過,如果不是男人從背後拉她一把,就差點被汽車撞倒。然後女人對男人說:“現在我想嫁給你!”

“你認為那個男人會有什麼感覺?”朋友問道。男人撇撇嘴,沒有回答。

“你明白嗎?”朋友說“上帝對你的感覺也可能和這個差不多!”

    

我們很容易把從天而降的好運看作是一種威脅,是讓人焦慮不安的東西。心底裡會相信我們的幸福會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引起命運的嫉妒。誠懇地感激之情會減少這種焦慮。然而,在其他人的不幸面前肯定自己的好運是需要謙恭和勇氣的。



戰後回家



兒時的夥伴被派往前線,經歷了無法形容的危險,雖然很多人受傷和被殺,還是有兩個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家。其中一個變得很平靜,心平氣和。他知道反復無常的命運最終還是救了他,因而像接受禮物、接受恩賜一樣接受自己的生活。

    

另一個養成酗酒的習慣,像其他的退伍兵一樣,整天沉緬於舊時的生活體驗。熱衷於吹噓自己怎樣大難不死,怎樣英勇戰鬥。看起來,對他來講,整個經歷都是白費了。

  

付出、接受與愛的影響

  

在親密關係中,為了達到平衡,付出和接受要受到共同需求的調節。如果伴侶雙方沒有體驗到週期性地不平衡,就不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交換。和我們步行相似,當我們保持靜態平衡的時候,我們會直立在那裡,當我們完全失去靈活的時候,就會摔倒。但是通過有節奏的失去平衡並再獲得平衡,我們就會向前進。取得平衡後不久,一段關係要麼會宣告結束,要麼通過新的付出和接受來更新和持續發展。

    

雖然伴侶雙方在交換中有所不同,但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是平等的。不論他們的付出和接受是哪種平衡,他們的愛都會取得成功和持續發展。當他們達到靜態平衡時,他們之間的交換就結束了。如果一方只是接受而不付出,另一方很快就會失望而不再付出。如果一方只是付出而不接受,另一方很快就會不想再接受。

   

如果一方給得太多,超過另一方報答的意願或能力時,伴侶關係也會結束。愛意根據接受者的接受能力限制付出,就好像它根據付出者的付出能力來限制接受一樣。這就意味著伴侶雙方對付出和接受之間平衡的需求,限制著他們的愛和他們的伴侶關係。就這樣,我們對平衡的需求約束著愛,限制著愛。

    

但是,愛也制約著平衡。當伴侶中一方做了一些事情刺痛和傷害了另一方,受傷的一方必須回報一些事情來造成同樣的傷痛和困難,以便保持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但是,這種方式不能破壞愛。當受傷的一方感覺到高高在上,而不能彎下腰來根據愛需要適當的報復對方時,那麼就不可能得到平衡,關係就面臨著威脅。

 

 

例如,當夫妻中一方有外遇時,就會面臨這樣困難的處境。在婚外情事件發生之後,如果伴侶中一方頑固地要保持自己的清白感,得理不饒人,就不可能調解成功。

另一方面,如果受傷的伴侶通過報復一部分傷害,自願地讓自己處在愧疚之中,那麼,他們之間要恢復關係或許就能成功。然而,如果受傷的人還愛著自己的伴侶,逐想繼續這一段伴侶關係,回報的傷害就不能和接受的完全相等,因為,那時就沒有一種不公平的狀態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了。回報的傷害也不能過分,因為在那種情況下,犯錯的一方會受傷,會理所當然地感到要尋找新的報復,傷害就會迴圈升級。報復的傷害必須比原先的要小一些。用這種方式,愛制約著平衡。

    

一些人發覺認識到上述這些會感到很不舒服,這種情況下,除非通過要求得到公正的補償,讓清白無辜的人變得身負罪責,否則能讓愛豐富流動的調解就不可能出現。然而,像我們通過果實而認識大樹一樣,要想認識到對親密關係和愛來說,什麼真正有益、什麼真正有害,比較一下兩種不同做法的結果,就一清二楚了。



良知的界限:付出與接受間特殊的平衡|海靈格智慧  

出路

    

一個人告訴朋友,他的妻子埋怨了他20年。他說,在結婚後沒幾天,父母就要求他用六個星期的假期來陪他們。因為父母要他開他們的新車。他跟著父母去了,把妻子撇在一邊。回來之後,他再解釋、再抱歉也沒有用。朋友建議說:“告訴她,她可以選擇一些事情或者自己做一些事情,讓大家扯平。”那人笑了。他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有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伴侶雙方引起的傷害不斷升級,好像傷害愛的事情會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似的。那時,他們的交換在負性增長,這種交換把他們緊緊地凝固在煩惱之中。他們是在維持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但不是在愛中進行。通過付出和接受的量,通過分辨他們取得的平衡是有益還是有害,我們可以辨別一段關係的品質。

    

這也表明我們怎樣才能讓削弱了的伴侶關係重新恢復,讓它變得令人滿意;伴侶怎樣從有害的交流移向有益的交流,怎樣用愛來增加交流的量。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