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會生病,別只讓孩子吃藥

20121107021546951  

心靈麵包

家庭關係

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

家也會生病

但別只讓孩子吃藥

兩個禮拜前我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阿姨向我求助說自己的女兒患上了產前抑鬱症,懷孕六個月了,現在精神狀態非常不好,和女婿關係也不好,女兒現在很想把孩子打掉,不想做媽媽,自己也不想活。

 

這位阿姨說:“我要幫幫我女兒,你給我想個辦法,讓我女兒改變一下,從這個狀態裡走出來。”

 

我問這位阿姨:“你是否不太喜歡自己的女婿?”阿姨理直氣壯的回答說:“是不喜歡,性格一點也不大氣,家庭條件也不好,對我們的女兒也一般,從他兩談戀愛開始我就反對,後來結婚了,我只能忍了,但還是看不慣....”

 

我又問這位阿姨:“你真的想幫助自己的女兒嗎?”這位阿姨說:“當然了!這是我的女兒啊!快告訴我有什麼方法能幫她,她需要改變!”

 

我告訴她說:“你知道嗎,問題其實出在你身上,並不在你女兒身上,也不在你女婿身上。你長期干涉他們的生活,處處排擠女婿、貶低女婿,女婿在你們家裡沒有位置,無法好好成為一個丈夫。

 

當他沒有辦法好好站在一個丈夫的位置上時,自然也就做不好一個丈夫該做的事。他經常得忙著保護自己、壓抑自己的情緒、緊縮自己的能量。

 

你的女兒懷孕了,本身就屬於情緒敏感期,你還在繼續說女婿的不是,挑女婿的毛病。有些話你女兒就信了,聽進去了,覺得自己的丈夫做的不夠好,也開始抵抗和排斥自己的丈夫。

 

當她開始從心底排斥丈夫、厭惡婚姻、對另一半失去信任和希望時,她當然會不想要這個孩子,也會產生消極、輕生的想法。所以,這件事最需要改變的不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女婿,而是你。停下對女兒生活的控制和干涉、停止對女婿的排擠和指責,把屬於他們的家庭還給他們。”

 

阿姨聽完我說的話,過了很久,說:“你說的是很有道理,可是我無法改變,我也不想改變,我覺得自己沒有錯。”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簡直是屢見不鮮。

 

很多的家長,在心理諮詢的時候拉著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推到醫生面前說:“醫生,我孩子有XX毛病,你快給治一下,我們很著急。”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很多家庭都生病了。然而大部分的家長治療家庭的辦法,就是不停的給孩子塞藥,大把大把的塞——企圖通過治療孩子、改變孩子來解決現狀。

 

可實際上,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父母和家庭的問題。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

 

作者:Tomi Enn 

 

孩子只是模仿者

在一個家庭裡,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他們時刻以敏感於成年人三百倍的能力觀察、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當父母的言行舉止、價值觀、教導是比較正向的,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就會往一個健康、向上的方向去發展。但當父母的言行舉止、價值觀、教導是不一致的、扭曲的,孩子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和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的家庭,就像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有健康、也有疾病。

當一個家庭生病了,

一定會有一個或多個成員

   把家庭的病症呈現出來。

 

而這個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

敏感度較高的、

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一個——  

我們的孩子。

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非常關注孩子的問題。並且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自己發生的。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輔導之後,父母就會發現,所有孩子的問題,最後都是父母和家庭的問題。

 

如果母親忙於事業,整天在外奔波;或者這個母親的心智停留在少女時代,沒有從父母處獨立,帶著孩子寄養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那麼由於母親沒有扮演她的角色,沒有在妻子和母親的位置上,家庭在關係的結構上就會出現空缺(真空)狀態。

 

然而,家庭需要完整的婚姻,必須有人扮演跟父親平等的角色來維持婚姻關係。於是,女兒可能會成為媽媽的“代理人”。小小年紀就會承擔起家裡的很多責任,甚至做起一家老小的“媽媽”。

 

當爸爸忙於工作而忽略婚姻和家庭時,就有孩子漸漸的走到父親的位置上去代替父親的角色,這樣的孩子會變成“超級負責人”或“代理父親”,失去童年,害怕親密關係。

 

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會扮演可愛滑稽的角色取悅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這樣的孩子是減少父母摩擦的“開心果”。還有一個孩子會在家中扮演“超人”、“聖人”或者叫“英雄”的角色,在班裡永遠是第一名、贏得榮譽、當選班長,這個孩子榮耀父母,為家庭提供面子。

 

也許會有一個孩子產生反社會行為,借著這些行為來表達父親(母親)隱藏在內心的對母親(父親)的憤怒。這個孩子也許是不學習、惹麻煩、多動、憂鬱、自卑,他(她)的問題可能會轉移父母之間的衝突,甚至會使父母因為擔心他(她)而彼此親密起來。

 

獨生子女家庭往往由一個孩子反串所有的這些角色,由唯一的孩子承擔家庭的一切問題和需求,為父母而活。

 

孩子往往是家庭問題的“戴罪羔羊”

2006年我曾經接手一個案例:因父親家外有家,在父母瀕臨離婚的幾個月間,中學在讀的安靜、文雅、優秀的女兒突然成績下滑、憂鬱、輟學、自閉,最後離家出走並試圖自殺。

 

當母親因為女兒的狀況向父親示弱,父母二人協力來關懷女兒,並因為血緣關係難以割捨,經歷一系列事件之後,父親最終回歸家庭,隔斷了與第三者的聯繫之後,女兒豁然痊癒,回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軌道上。父親因此萬般感慨,演繹一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          

 

2007年的另外一個案例:家庭中的兒子上中學時極其優秀,功課均優,幾乎每個學年都以全票當選班長。初三下半年中考前幾個月,卻出現腹痛、腹瀉症狀,持續多月,無法正常上學。父母帶著他去上海、北京各大醫院檢查,均無法查出病因。無奈休學,重讀初三。此時的家庭狀況是父親有關係親密的女友,常常在外留宿,母親極為苦惱。

 

當兒子莫名其妙的病症影響中考和身體的成長時,父親開始回歸家庭並全力治療兒子,夫妻關係因齊心協力關照兒子而緩和。暑假過後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兒子復原了。           

這樣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替罪羊”通常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代理人”,而家庭也往往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尋求治療,使家庭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可以說,孩子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犧牲、貢獻和服務。           

 

孩子借著自己的問題行為來維繫整個家庭的平和,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而且,他們往往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家生病了,孩子才會病

 

是因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為問題的某一成員只是病態家庭的“發言人”、“代理人”而已。

 

個人的問題意味著家庭的病態,家庭系統的病態則反映出整個社會體系的病態。 

 

 

孩子的心理疾病

或長期積累導致生理疾病:

 

行為偏差,多動、暴躁、飲食失調、網戀、

早戀、輟學、逆反、自卑、自大、憂鬱、精神分裂等,

永遠不是單獨的、個人的現象。

當孩子出生進入一個家庭系統,成為家庭系統三角關係中的一角後,孩子也會成為父母關係的焦點。家庭系統中缺席的角色會有人自動補缺,這個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個。           

 

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受到父母關係的影響。當家庭關係面臨危機時,孩子會扮演多種角色以適應壓力,而失去真正的自我。

 

當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而把自己變成“問題兒童”時,則會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喚醒父母看見和解決家庭的問題及個人問題。  

 

健康的家庭裡各司其職

 

在健康的家庭中,每個人扮演健康的角色。

 

父母扮演父母、互為夫妻,經營家庭系統。男孩從父親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如何成為一個丈夫、如何成為一個父親;女孩從母親身上學習如何做一個女人,如何成為一個妻子,如何成為一個母親。子女都在家庭中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如何面對接下來的親密關係與社會關係。

 

孩子在父母身上學習有關做人的一切,學習如何做個正常、健康、有價值的人;如何與他人保持適當界線而不做逾越角色的事情等等。

 

一個健康的家庭裡面,每個人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角色,愛會家庭中自然流動,孩子自然身心健康,其樂融融。

 

而在一個生病的家庭裡面,每個人都會被感染,每個人都沒辦法真正幸福、沒法做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家中的問題,從問題中解放出來,是我們一生的重要功課。

 

深入瞭解學習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問題以及序位,可以參考海靈格先生所著的《誰在我家》及約翰.佈雷蕭的《家庭會傷人》等書。 

 

版權說明:文章前半部分作者Tomi Enn  後半部分來源百度文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