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武志紅

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或許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重型精神疾病。

 

分裂,也是種種心理疾病產生的源頭。

 

什麼是分裂呢?

 

黑與白,對與錯,好與壞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對立,就是分裂。事情本來是無好無壞,但我們的心製造了分裂,將其中一部分視為可以接受的,而將另一部分視為不可以接受的,於是製造了分裂。

 

對此,明朝哲學家王陽明說: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沒有動時,是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的,但心一動,也即意念一動,分裂就產生了。

 

用我的話來說則是,對你來說,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以接受的,這時分裂就產生了,而將A與-A製造出來的,正是我們的心的工作。當然,很多時候,這是別人的心強加給我們的東西。

 

不過,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接受的,這句話尚不足以描繪最痛苦的分裂。最痛苦的分裂是,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你簡直無處可去,最後你的心破碎成兩半,一半只能接觸A,而接觸不到-A,另一半只能接觸-A,而不能接觸到A,這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百分百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會導致徹底的精神分裂症,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處在這個維度上,而它所帶來的痛苦也隨處可見。

 

一次,我通過網路認識一個女孩,她文字極好,裡面也透著我所喜歡的精靈古怪。

 

但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確差別很大。也許是,虛擬世界中,你只能接觸人的一面,而現實世界中,如果你比較敏感,你就能感應到對方的所有面。

 

和她第一次現實世界的接觸,是通過電話,並且只是短信聯繫,但僅僅聊了幾次後,我就頭疼起來。我感覺,似乎我這樣寫不行,那樣寫也不行,我怎樣發短信她都能挑出刺來。

 

但這主要是感覺,其實短信的內容很普通,只看短信的文字的話,未必能看出什麼來,但感受是很清晰的。我覺得,她似乎同時幾個矛盾的意思:和你聊天還是有些意思的,但你別以為是你的功勞,你沒什麼了不起的,但你不能丟下我不管,否則我會不高興,可是我才沒發出我需要你這個資訊,如果你繼續和我聊天那是你自己的事,和我沒關係……

 

那樣短信聯繫了幾個回合後,我怕了,因為確確實實地頭疼起來,所以後來再也沒有和她聯繫過。

 

還有一次,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奇女子給我認識,說她的經歷蠻傳奇的,我那麼愛聽人講故事,不妨好好聽聽她的故事,說不定可以有什麼靈感,最終寫點什麼。

 

第一次見面是晚上,我和她聊了三個小時,頭疼得越來越厲害,以至於回家睡了一覺後這種頭疼仍有殘留。

 

這個奇女子給我的感覺和前面那位網友一樣,也是言談舉止中都有很多矛盾資訊傳出來,但她的矛盾更多,是加強版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從邏輯上講,她似乎在說,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也不可以-(-A),更不可以-(-(-A))……而且,-(-A)並不等於A,-(-(-A))也不等於-A,其中的差異很是微妙,但如果用心來體會是可以體會到的。

 

這種頭疼我更是懼怕,所以後來也沒有和這位奇女子交往下去。

 

現在回憶起來,這兩位女士,她們傳遞的資訊其實可以概括為兩點:你既不可以和我親近,也不可以和我疏遠。也就是說,和她們打交道,你似乎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相信很多人會有過這樣的體會,你認識了一個人,更嚴重的是,你和一個人有了親密關係,你發現,和他在一起,他會總是攻擊你。於是你會想,他總是這樣攻擊我,肯定是不喜歡我不需要我了,那我離開他吧。但若你膽敢這樣做,他會發出死亡威脅,要麼威脅殺死你,要麼威脅殺死他自己。你或許被嚇住了,你留在了這個關係裡,但你發現,在這個關係裡,你無法動彈,因為你做什麼都是錯的。

 

一位女士和一個男子談戀愛,他總是諷刺她挖苦她冷淡她,甚至有時對她實施暴力。她受不了了,覺得他根本不喜歡自己,甚至還想,他這樣做,是不是就是逼迫自己和他分手,於是提出分手。結果,他們爆發了嚴重的衝突,這個男子情緒失控,人高馬大、體健如牛的他拼命搖晃她,怒駡她,甚至拿出刀子來一會兒威脅自殺,一會兒威脅殺她,同時不斷質問她,難道你不知道我愛你嗎,你怎麼可以有離開我的念頭?!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愛控制我(舊譯本為<不要控制我>)》中寫到:很多人想與別人親近,但他們要傳遞這個信號時偏偏使用的是一些可怕的手段。

 

這個男子,就是在使用很可怕的手段想與這個女子親近,但這些手段最終導致的是疏離。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類似的故事,在青春期應該更為常見。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產生朦朦朧朧的感情時,反而常發出“我才不在乎你”這種資訊。

 

 

我一個朋友讀高中時,做課代表,一次收作業路過一個男孩的桌子時,那男孩突然將她手上厚厚的一摞作業本給碰翻在地,然後用挑恤的眼光看著她,這讓她很生氣,但突然間火氣又奇怪地消失了,於是她蹲下去,自己將作業本一一撿起來走了。

 

現在,她回憶這件事時,想起這個男孩有多次類似的舉動,她明白,這個男孩是喜歡她。

 

喜歡上一個人,或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了,你愛上一個人,你就將自己置於了一個危險的境地——如果這個人不愛自己怎麼辦?你不想冒險,但你有些惱怒地發現,你控制不住自己,你就是喜歡這個人,你就是忍不住總想起這個人。最後你愛戀這個人,但你又討厭自己愛戀這個人,最後,你將這一矛盾的資訊傳遞給了這個人。

 

這是我的推測,也是比較常規的推測,但也許更為根本的是,我們真正在乎並不是對方愛不愛自己,而是自己對愛沒有信心。

 

我一個來訪者M,她也總是用有些破壞性的舉動傳出“我在乎你”這樣的資訊。就好像是,她總是一邊踹你一邊對你說,親近我啊,離我近些啊,我很在乎你你知不知道。

 

在諮詢中,一次她說,她之所以這樣矛盾,是因為當別人真的親近她時,她又會感覺到內疚。這種內疚,最初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產生的,父母總是忽略她,而她覺得,她似乎只有表達憤怒時,父母才會關注她一些,但真用憤怒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時,她又會覺得內疚,而這份內疚,有時又會轉化為憤怒。

 

所以,她發出的資訊才會那麼矛盾。首先,她傳遞的常是憤怒,給別人的意思會是“我不喜歡你”。但是,別人又不能疏遠她,因為她真正傳遞的意思是“我希望你親近我”。然而,假若別人真親近了她,她又會有內疚產生,而內疚一產生,她要麼感動得落淚,要麼會有憤怒產生,而後者又居多,於是很容易又傳出了“離我遠一點”的資訊。這時,假若別人真地離她遠了,又會有要命的孤獨感產生,令她覺得生不如死,於是她會有更大的情緒產生……

 

如果說,“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是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原因,那麼“你既可以A,也可以-A”就是答案。

 

對於以上幾個例子,如果他們能向別人傳遞“你既可以親近我,也可以疏遠我”的資訊時,那麼別人就會獲得很大的自由,並且會覺得,自己親近的需要得到了尊重,自己疏遠的需要也得到了尊重,自己整個人都得到了尊重,於是,一種整合感就產生了——“我作為一個人的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分裂最初產生時,常是因為有條件的愛。譬如,父母會傳遞出一個信號,你只有做到A時,我們才關注你接受你,於是,你會無形中形成一種意識,我做A是可以的,但我做-A是不可以的。

 

這種程度的分裂,是多數父母都會有的,而這種程度的分裂,所導致的也常是一般程度的問題。

 

但假若父母自身問題很大,心理矛盾很多,就會對孩子傳遞出一個很糟糕的信號:你做A我們不接受你,你做-A我們也不接受你。這終於導致了孩子的嚴重分裂。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去覺察自己的心理,並多對自己說,我既可以A,也可以-A,這會引發很多很好的變化。

 

對於從不憤怒的人,允許自己憤怒,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對於從不肯委屈自己的人,允許自己有些委屈,也會是很好的嘗試。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靈活,而通向靈活的一個也許最有效的辦法,是常對自己說“你既可以A,也可以-A”,並將這一原則在生活中活出來。

 

並且,就算在很多時候活不出來也沒有關係,這也是一種靈活。

 

最痛苦的分裂: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