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 理解,放下怨恨的開始


 

12118640_903599639733588_2712877037604202057_n.jpg 


理解一個人,就是把他放到他的背景裡去

理解他人的過程,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過程。也是長大的過程,發現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過程。基於你發現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就不會發展出高期待了,因此你也不會對人有太失望的感覺,也就不會有怨恨的感覺。同時,你也深刻理解了他人。


怨恨的意思是:我想要,但我沒得到;你應該給我且你有能力給我,但是你沒有做。


而成人的過程就是:我想要,但我沒有得到;你應該給我,但是你沒有做。你沒有做是因為你沒有能力給我,而不是你不想。所以我原諒你,不怨你,並且願意給你我的理解和慈悲。


我們會發現,沒有人是神。大家都有自己的無奈和悲哀。


可是我們常常遲遲不願意長大。以至於把抱怨、怨恨延伸到了對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伴侶、對父母、對領導、對偶像、對孩子,甚至對自己。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這可能是人類怨恨的一個雛形。在小孩子的眼裡,媽媽是掌握了生存資料者,因此她是絕對對的,而且是絕對有能力的。嬰兒天生就理所當然的想對母親索取,媽媽也該有足夠的奶水和愛供給他的成長。當這個媽媽沒有滿足他的時候,他就會生出怨。


如果你去回憶和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奇怪的事被我們錯誤解讀“愛”:


自己小時候被媽媽們各種虐待。有的人被嚴格要求,不能有自己的主見、愛好,全部得聽他們的。有的人被忽視,因為爸媽工作忙、反應遲鈍等。總之因為他們犯的種種錯,導致了我們現在心理創傷不斷。


從我們的角度出發,他們的確沒做好,不是一個好爸媽,一些很簡單粗暴的錯誤,他們都殘忍的犯了,剝奪了我們在敏感期該培養出來的特質,讓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填補自己的缺失。或者以更大的犧牲,企圖在伴侶那裡重新獲得滿足。


如果從他們的角度,你會發現他們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已經最大化的做到了如此。你的媽媽也曾經是個嬰兒,在她長大的環境裡,接受了那個年代的各種不幸,沒學上、孩子多,被忽視、被暴力、被控制、被各種要求,都是常有之事,他們或經歷戰爭,或經歷饑荒、文革,在那個年代巨大的扭曲下他們想活下來,只有以扭曲點心理功能作為代價。然後他們帶著扭曲的心,努力的養育了你。他們想要的心理營養,他們作為人脆弱的部分,基本是全部被忽視,沒有得到過滿足的。


當你看待一個看不慣的人,對一個人有憤怒感的時候,通常是這樣的:你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了他,他應該很簡單就做到的事卻沒有做。但是你把他放到他的成長背景裡去,你馬上就發現,其實他已經很努力很認真了。

12141661_903599349733617_1250935277702264852_n.jpg 


1.他的童年成長背景怎樣塑造了他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質。其實從一個人的表現,就可以推導出他童年的經歷是怎樣跟你不同。


2.你們的關係背景是怎樣的。你們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彼此間形成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


3.事件的背景。這個事件經歷過以上兩個背景的折射後,你們的理解會有怎樣的不同。
當你把他/她放到這三個背景裡以後,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在盡可能以自己最好的方式來--對你。

12072726_903599223066963_3750475873965286538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